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编西游记

新编西游记

时间:2023-05-30 09:5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编西游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编西游记

第1篇

唐僧立马给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别发了电子邮件:

“尊敬的孙悟空:久闻你重情重义,感佩之至。现我有桩差事要交付于你,请速到天山会面,月薪6万元,心动不如行动。”

“可爱的猪八戒:久闻你风流倜傥,颇想结识。现想请你助我取经,如果表现优异,我愿意把在天上工作的唐小妹许配于你。你如果有心的话,请速到天山会面。”

孙悟空收到电子邮件后,心喜若狂:好家伙,6万块,我快成为有钱人喽!于是,他立马向其他猴子借了5万元,然后去龙王那儿买了根伸缩自如的如意金箍棒,又从太乙真人那里买了《降妖十八技》和《七十二变》两本秘笈。随后,孙悟空便腾云驾雾地来到了天山。

猪八戒在收到电子邮件后,立刻想见见那美貌的唐小妹,于是,他留了封信给高大小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三藏拉我去取经,我不忍拒绝。等我取经回来,我们再一起过幸福安定的生活。”

不曾想,一见面,三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唐僧哭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长得太丑,走在路上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孙悟空哭的是根本没有6万月薪,他被骗了,而且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八戒哭的是他必须干牵马、挑担、化缘等苦活。

孙悟空本想一走了之,但被唐僧哄着戴上随身听后,只要唐僧一按开关,他就立刻头痛眼花,想走也走不了了。为了留住猪八戒,唐僧拿出了唐小妹的照片。猪八戒对唐小妹的玉照一见倾心,便心甘情愿地做苦工了。

取经路上,孙悟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消灭了无数的妖魔鬼怪。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但遇到妖魔鬼怪时,他还是可以帮上忙的。在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个叫沙悟净的妖怪,那妖怪难缠得很,偏要和他们组成F4,不过这样倒减轻了猪八戒的负担。

到了西天,四人虽拿到了经书,但身上的盘缠也花光了,因此坐不了的士,他们只好把一捆一捆的佛经搬上三轮车,一个劲地往回赶。又经历了几个冬夏,唐僧、孙悟空等四人终于在历经了千难万险后回到了大唐。

第2篇

【关键词】泰国;《西游记》;传播;调查问卷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泰国大众对《西游记》的了解程度,笔者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天津师范大学的泰籍交流生、北京大学的泰籍学生以及随机采访的泰国民众中开展了“《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情况”的调查问卷活动,同时也对部分泰籍朋友(包括老师、学生、官员、普通百姓)进行了访谈问卷,共收回132份问卷(天津师范大学交流生21份,北京大学学生10份左右,其余来自在泰国的网络调查问卷。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为:女生占69.70%,男生占20.45%;10-30岁的受访者占90.91%。

(一)泰国大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喜欢程度

在所调查的132位泰籍人士中,94.45%的受调查者都了解并喜欢《西游记》。除此之外,对其它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喜欢情况为:《红楼梦》36位,占27.27%;《三国演义》80位,占60.61%;《白蛇传》13位,占10%;《水浒》9位,占6.82%。这足以说明《西游记》在泰国是部老少皆知妇孺皆爱的中国古典小说。另一方面,数据还表明尽管《三国演义》在泰国也较受欢迎,但是与《西游记》相比,普通群众更加喜欢《西游记》。这次问卷调查对象女生占多数,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对《红楼梦》的认知程度仅次于《三国演义》,尤其是《白蛇传》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料,这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的传播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其它在泰国受到一定欢迎的中国古典小说或故事还有《水浒传》、《花木兰》、《聊斋》、《包青天》、《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观音》等。其中《花木兰》、《包青天》、《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观音》不属于小说,被调查者因受到在泰国播出的有相关内容的电视剧的影响,对此类作品印象较深。

(二)泰国大众了解《西游记》的渠道

调查表明:按照人数递减的次序,有81.06%的人(107位)是通过电视剧了解《西游记》的,44.7%(59位)通过动画片了解,27.27%(36位)通过漫画了解,26.52%人通过电影了解。家庭成员讲述,教师讲述,阅读泰语版、中文版《西游记》,欣赏壁画,观看舞台剧等传统的方式在《西游记》的传播中并不占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泰国大众了解《西游记》的方式也渐渐过度到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电视、电影、动漫、游戏这些新型的视觉样式在泰国发展迅猛。

在印刷物中值得一提的是漫画这种相对较新的传播方式。在泰国比较流行的漫画大多数是进口的,其中以从日本进口为主。早期的日本流行漫画,如《哆啦A梦》(Doraemon)、《阿拉蕾》(Dr.Slump)、《圣斗士星矢》(Saint Seiya)、《七龙珠》(Dragon Ball)等等都是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到泰国的,泰国读者也多通是过购买盗版漫画等途径来阅读日本漫画。直到90年代,泰国才有四家出版社购买了日本漫画的版权并开始在泰国正式出版泰文的日本漫画。2000年,另外两家漫画出版商Burapat Comics和Tomorrow Comix也加入到泰国漫画的出版行业中,其中Burapat Comics的业务主要着眼于出版香港漫画,后来也开始引进日本和韩国漫画,而Tomorrow Comix则出版了很多泰国当地的漫画产品。

泰国的漫画读者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受欢迎的漫画多为冒险、爱情、运动以及友情类题材,漫画绝大多数都来自日本、香港、韩国、台湾以及本土,而日本漫画的受欢迎程度及销售情况直接影响着泰国的漫画市场,在这一点上泰国和日本似乎没有国界之分。

到了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泰国人均读书量这个数据与近邻相比(马来西亚:40本/人,越南:60本/人,新加坡40-60:本/人,越南:60本/人)是相当落后的,当局者也在2010年承诺到2012年提高泰国人的读书至每人10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泰国并不是一个阅读大国。所以,无论是《西游记》还是《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以传统的方式――文本阅读传播都不会是大范围的。“暹罗文化教育是同佛寺密切联系着的。人们习惯将子弟送入寺院当僧人的差使或者短期出家,以便在寺院习文识字,接收佛学知识和修身养性,这被人们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受教育的历程”。在泰国,大量的寺院都附带图书馆,馆藏大量的佛经,而泰国男子正是在寺院中学习阅读与写作的。由此可以看出,泰国是个有着广泛而深厚的阅读基础的国家。同时,泰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所以与佛教相关的题材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因此《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相对于其它中国古典小说更具优势。更好地顺应泰国振兴“读书文化”的潮流,依循《西游记》在青少年与工薪阶层传播的途径,中国的古典文学《西游记》应适时多推出一些富有中国色彩的、不同版本的书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可以为泰国振兴民族文化的行动助力。

(三)《西游记》受到广大泰国民众喜爱的原因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泰国民众喜欢《西游记》的原因中,共收回80份有答案问卷。其中有意思占53.7%,道德因素占7.5%,佛教与印度情感占12.5%,启示性作用占到11.2%,与孙悟空相关占5%,其它原因包括《西游记》的语言幽默,吸引人的特技,造型奇特、可爱,富有想象力等零星回答。作为一部妇孺皆喜欢的一部作品来讲,这里本文姑且不讨论它的“娱乐性”。在异域泰国的传播中,大多数泰人关注《西游记》除了作品本身的娱乐本性外,调研表明更多的是因为这部作品与佛教有关。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主要由斯里兰卡传入,与近邻柬埔寨、老挝具有相同的佛教仪式以及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泰国的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生活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和宗教的护持着,宗教和君主政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泰国国旗旁边还飘着一面小乘佛教的黄旗。每个泰国男性一般一生会有一次短暂的出家修行的经历,修行一般始于七月份的斋戒期间,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泰国籍朋友有每日诵经祈福的习惯。据泰国内务部统计,泰国佛教徒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94.57%(2000年)。而在佛教相对于其它宗教占绝对优势的泰国,一部在佛教取经故事基础上改编的、有着异国风情的长篇魔幻小说更易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阅读欲望。再加上《西游记》各种版本都秉承了原著语言幽默滑稽搞笑且通俗易懂的风格,内容又富含哲理,所以在泰国的流传过程中表现出了流传广泛(调查问卷中,95.45%泰国人都表示喜欢此部作品)、老少皆宜的特点。

中国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中国人更乐于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解读佛教经典,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古典巨著《西游记》了。作为佛教文化的宣传工具, 这部极具异域情调的佛教文学作品更能唤起虔诚的泰国佛教信徒的“期待视野”,从而更容易引起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另外,《西游记》故事本身来源于佛教中所谓的取经经历,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学思想,其中因果轮回报应、积德行善等教条,所宣扬的正能量等佛教问题、佛教思想等都体现了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佛教情感,这些一定程度上与泰国的佛教徒在心灵上形成了一种契合。

从历史上来看,泰国不是个完全的印度化国家,但是印度化的傣族人在今天的泰国仍然显现着印度对泰国的影响。泰国部分民众对《西游记》的期待视野反映出泰国民众对佛教与印度教的交叠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与探索意识,因为《西游记》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就在今天的印度。早在1250年到1350年素可泰就奠定了暹罗的文化,而在此之前吴哥帝国边远地区的人口构成主要为傣族人,居住在湄公河中游的老挝地区和泰国中部的暹罗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尽管目前的当地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受到了上座部佛教(或者小乘佛教)的影响,但是仍然留有早期大成佛教的一些印记(例如,保留有一些梵文的佛教术语,而不是小乘佛教的巴利文),是对婆罗门教的一种综合。而且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直到最近对湿婆林伽像――湿婆神的崇拜,在许多的村子和很多的乡镇里面依然得到尊重。总之,无论是早于阿瑜陀耶帝国的吴哥统治下的傣族人,还是后来华富里1中丰富的印度元素,都说明了泰国自古就受到印度持续而深厚的影响。从宗教上来看,泰国的印度教徒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1%。在泰国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泰国人说不清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多数人认为印度教跟佛教差不多。从四面佛、宋干节、水灯节、大城等与泰国人民密切相关的佛像、节日、地名等来看,泰国从来都没有脱离过印度教的影响。尽管《西游记》中没有印度教的内容,泰国的读者或者观众却抱着通过《西游记》去更多地了解印度的愿望去接触《西游记》,并进而与泰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在接受美学中,读者和观众的情感走向或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经历、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修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越是伟大优秀的艺术作品,越是经典迷人的人物形象,越是受到的争议最多,受到的褒贬不一。一部《西游记》,有的泰国人看到的是热闹,有的泰国人看到的是道德,商人看出了商道,更有人看到的是佛道,是印度,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泰国的读者或者观众能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和接受《西游记》的主角和故事内容,突出反映了《西游记》中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泰国文化宗教道德的高度契合。

(四)了解《西游记》的人群

在所调查的泰国人中,有62%以上的读者或者观众是在7-12岁,也就是所谓的小学这个年龄阶段了解《西游记》的,另有近30%的读者或观众是在1-7岁,也就是所谓的学龄前阶段了解《西游记》的。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在泰国传播,主要的受众依然是儿童。《西游记》作品本身就很容易满足那些与泰国传统思想差距较小的读者或者观众的欣赏趣味,加之《西游记》本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和瑰丽的想像,而相关的衍生作品又都具有儿童娱乐的成分,因此,学龄前及处于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的男童更愿意把自己化身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从来而显示自己的忠义、勇敢、英雄气概等品质,女童则表现出对《西游记》浪漫主义的追随。对于尚处在懵懂世界中的孩子们来讲,《西游记》对天宫水府、异国风情、神仙鬼怪的描述都有一种无穷的魅力,能任其主观想象随意驰骋。这种引人入胜而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作品给儿童及青少年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得到了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孙悟空这这种叛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泰国传统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心理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儿童叛逆行动的出现。

《西游记》中本以为通过修道可以与天齐寿的猴王突然“被寿终”,十分不悦,不仅销毁了有自己名字的生死簿,还把与自己同族的猴类一并勾销,这种叛逆行为正符合了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不受约束又能帮助伙伴摆脱困境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模仿而获得越轨行为价值。在泰国最流行的电视剧中,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西游记》(1996年)、《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皆沿用了小说《西游记》的线索,但在人物性格、故事编排方面变动较大,对其中一些故事,如悟空学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并创造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电视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原小说中的妖精变成了感天动地的痴情女,唐僧多了几分人情味,孙悟空也人性化了,而猪八戒千次情劫的遭际更是让人内心深受触动。可以说香港的这几部取材于《西游记》的电视剧把一部“以理制情”的取经故事演变成了“爱情至上”的现代版戏剧,这里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而其后日本漫画版本的后现代式样的演义更是把经典的情节以搞笑的娱乐方式制作成了噱头,以满足泰国以及其它国家厌弃了正统姿态和传统话语的年轻一代的口味。

此外,通过调卷问卷,我们也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者是能区分开哈努曼与孙悟空的,这与谢玉冰老师所做出的泰国人多数分不清哈努曼与孙悟空的调查结论有所区别。而在黄汉坤老师做的“泰国民众对《西游记》壁画的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3.74%的受访者曾注意过《西游记》壁画,在有阐述的7人中,1人在北京颐和园见过,1人在北揽坡府的本头公见过,1人在曼谷的唐人街寺庙见过,1人在南部勿洞的观音寺见过,其它三人都记不清具体寺庙了。有意思的是,这7名阐述者都有华人背景。这一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泰国民众对壁画《西游记》在意的人并不多。泰国对寺庙中《西游记》壁画的研究尤以黄汉坤老师的研究最为著名,泰国寺庙中《西游记》壁画与中国《西游记》壁画的对比将在笔者的壁画专题中详细叙述。

此调查问卷的受访对象多为年轻人(10-20岁占24%,20-30岁占64%),所以调查范围有不充分之嫌。更准确地说,这份调研代表了泰国年轻人对《西游记》传播的看法与情况。

【参考文献】

[1](法)G.赛戴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M].商务印书馆,2008:372.

[2]Patsara Jikkham BMA embraces Unesco book capital title Libraries, comic book museum planned Published: 22 Apr 2013 曼谷邮报。

[3]Rop Ponchamni ,Future Possibilities of Comics in Thailand, Aisan/Pacific Book Development (ABD)ABDVol.34 No.1 2003

[4]Thailand: Thais Read Less, Watch More TV.曼谷邮报(Bangkok Post)2009.3.31

[5]Yokfar Phungphol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pproach A PARADIGM SHIFT IN THAI EDUCATION ABAC Journal Vol. 25, No. 2 (May - August, 2005, pp. 5 - 16)

[6]戴维.K.怀亚特.泰国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9:1,23.

[7]李丰春.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及其矫正――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5).

[8]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9.

[9]谢玉冰.印度神猴“哈努曼”和中国神猴“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D].北京师范大学,2004.

第3篇

故事新编作文一般比较短,但短而精,字数在600字到800字间。因其短,所以人物要少,故事情节不能复杂。它的主要写法有以下几点:

一、时空错位,古今合一。

由于主要表现现实生活的新内容,折射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表现新的主题,就往往在写古代故事的时候,在人物对话或行为中加进了现代内容,或者让古代人物到现实生活中来做现代的事情。也有以古说今,生发了新故事,将原故事续编,让时空错位,针砭时弊。它或者是原著故事的延续,或者是原故事的现代版。写这类续编,语言和叙述风格,人物和性格特点上,要同原作保持一致,故事情节要有连续性。

二、形式多样,情节跌宕。

1、逆向翻新,移花接木。就是反写人物故事,将一些“老”故事不是简单的改编或续写,而是从人物故事的相反面进行合理的想象,演绎社会生活。或将不同时间、空间、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进行巧妙嫁接,创造性的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在古今合一的同时,或从反面再现原故事,或对原故事进行嫁接赋予新的内容,表现新的意义。当然,这样的故事一定要在作者心里生成是生活的再现,不能凭空硬想出来。现在都鼓励中学生写作文要创新,结果很多的作文“创新”成了花哨的文字游戏,不像作文了。

2、依托实体,扩充情节。就是对原故事和细节的扩充描写,使内容更丰富,人物更丰满。如作文《沙僧落选》作者在写作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已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加进现代人的一些对话,也是一种新编形式。

三、文风沉静,意趣雅致。

写作时最好把轻柔的情怀演绎的委婉,能够捕捉其微妙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观点鲜明,语言舒缓从容,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作文“生活化”是值得提倡的。

例文:

西游后记

安徽考生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领取了“神仙身份证”之后返回人间,在分手前吃了一顿“散伙饭”。

师徒四人先煽情了一番,说了一些肉麻的话,不忘挤下几滴“离别泪”,推杯换盏间,四人谈起了各自的发展前景。

孙行者抢先发言:“俺老孙爱玩,又守着花果山这块宝地,俺开个旅游公司,这年头人们都爱游山玩水的,大有赚头。”八戒接后:“老猪我只想回高老庄,娶个媳妇,开个酒楼,请全天下的厨子来,做菜给我吃。”八戒的口水流了一地,差点淹死唐僧,幸亏孙悟空变了个救生圈给师傅抓着。“还有,还有,”八戒又叫道,“我还要开个洗头店,开个洗脚店,再开个桑拿中心,钱都哗哗地流进我的口袋。美死喽.......”八戒正做陶醉状,被悟空一脚踹趴在地上,来了个“猪吃屎”。

沙僧抓了抓头,说:“我看我也没大师兄、二师兄这么有本事,就开个运输公司,能糊口就成了。”唐僧默坐一旁,正对镜捋他的和尚头,三人齐声问道:“师傅,您将干点啥?”

唐僧一脸愁容:“为师也不知道做些什么呀!”八戒一脸坏笑:“师傅,你不如到我的美容院当模特吧,看你细皮,唇红齿白,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肯定招人喜欢。”八戒边说边比划。悟空说:“行,行,就这样吧。”唐僧也道:“也好。”说完响指一打:“Waiter,埋单。”

一年后。

悟空腰别手机,沙僧拿手提电脑,八戒一边一个美眉,独不见唐僧。

“师傅怎么还不来?”沙僧边探头看外面边问。

“猪头,师傅不是跟着你吗?”悟空指八戒问道,“你个呆子,把师傅弄哪里去了?”

“别提了!”八戒一拍大腿,“这年头原来不流行小白脸了,师傅去了我那里,半年多一个钱没挣倒赔了不少,我就……就……把师傅辞了。”八戒语音未落,悟空的手机就砸了过去。

“你个猪头,怎么把师傅给辞了?现在他一定衣食无着,到处流浪,化缘也没处化了。”沙僧则做哀痛状,说:“我们为师傅志哀吧。”

“是谁这么咒骂啊?”来者何人?你猜对了,是唐僧,只见一只很亮的皮鞋踏了进来,这是唐僧吗?一副金丝眼镜架在鼻子上,文绉绉的。“这是……”仨徒弟都愣了。这时一个年轻人跟唐僧打招呼:“唐老师,您好。”仨徒弟把掉出来的眼珠子装回去,大了舌头:“这……这……”

“是啊,我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嘛,听你们的,我一点好也没有。我还是相信我自己,自己是最有力量的,我现在已经是某某大学的特级教授了,同学们相信自己,努力奋斗吧!美好的未来在等你,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奇迹!”

“是!师傅!”仨徒弟齐声说。

第4篇

一、巧选角度

学生多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作文,文中“我”是主角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学生常写妈妈雨中送伞这一则材料来表现母爱,这则材料被学生套了很多年,让人反而觉得材料很假,甚至有些恶心。主题是母爱,材料还是雨天妈妈送伞,写作时文章角度创新一下,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样能获取阅卷老师的芳心,作文得到高分。

改写例文《雨水・泪水》

6月15日早晨8∶00 天气:阳光明媚 心情指数:

早晨,我家小主人早早起床,打开窗户,外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呼吸着新鲜空气,继续睡觉;朦胧中我听小主人的妈妈一再嘱咐他,上学一定要带伞。我有些不高兴起来:我还没睡醒呢?小主人不断说:“天气这么好,带伞干嘛?真是多此一举,我不带。”听见小主人背着书包走出了房门,我很快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继续着我的美梦。

6月15日下午3∶00 天气:乌云密布 心情指数:

天空的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乌云密布,就要下暴雨了,我开始为小主人担心起来。

6月15日下午4∶00 天气:风雨交加 心情指数:

快放学了,这可怎么办呢?小主人今天没带伞呢!突然我听见小主人的妈妈回来了,她匆匆走进屋里,直奔我来了。原来她今天请假,提前下班去接小主人,我舒缓了些。

6月15日下午4∶20 天气:电闪雷鸣 心情指数:0颗星

妈妈担心儿子放学没伞会急着淋雨回家。风很大,我的身子摇摇晃晃,豆大的雨击打着我的胸膛,让我窒息,让我难受。小主人的妈妈焦急万分,脚步很快,路上积满了水,小主人的妈妈在路上摔倒几次,爬起来继续向学校走去。

6月15日下午4∶35 天气:暴雨如注 心情指数:

终于来到了学校,看到了小主人正焦急地在教室前等待着,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回家路上,我总感觉我的身子被一种力量左右着偏向小主人一方,原来小主人妈妈有意识这样做。我眼看小主人妈妈全身湿透,很不是滋味,但是她们母女俩在雨中幸福的身影,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6月15日晚上8∶00 天气:繁星密布 心情指数:

小主人的妈妈躺在床上,发起了高烧,小主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不断喊着:“妈妈!妈妈!”我也伤心地流下了泪水。一个母亲为了儿子不惜一切,倾尽了所有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巧借材料

学生阅读了不少名著,积累了很多素材,充分把所学、所看、所积累的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中,会让学生作文闯出新天地。如何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呢?巧借材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巧借人物。人物包括名著中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孙悟空、武松等;还有秦始皇、杜甫、拿破仑等历史人物,嫦娥、白雪公主、龟兔等寓言、神话、童话人物,刘翔、比尔・盖茨等当代社会名人。

二是巧借典型环境。除了借有名的人物之外,还可以借有名的地方。例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通天河,《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古道,《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三国演义》中的街亭、华容道等,可巧用典型的环境与主题联系起来,

例如为表达“环保”主题,可选取环境“花果山”,人物“唐僧”,材料则为:成立花果山旅游公司,花果山成了垃圾山。

三、巧借艺术表现形式

常见的就是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就是借写作材料表达新的主题,即旧瓶装新酒,借过去的人物和借典型环境都属于故事新编的形式。故事新编还有一种形式是“情节续写”,例如《杜甫高考》,借用人物“杜甫”,主题为“应试教育的弊病”,主要情节如下:

六月七日这天,天空没有一丝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考场外人山人海。

杜甫穿着长衫,一手拿着文具盒,一手拿着矿泉水,从容走向考场。

进了教室,杜甫气定神闲,向四周望了望,心想,这些戴眼镜的书生也来高考?开考铃响了,发卷了,答卷铃声响起。

第一题,给下列汉字注拼音:、、、、……杜甫惊呆了。

第二题,长平之战死了多少人?哇塞,这么简单的题来考我!仔细看时,结果是请写出士兵的名字,杜甫顿时傻眼了。

第三题,“两个黄鹂鸣翠柳”,看到这几个字,杜甫心想,大笑话,拿我的诗来当考题,这不是给我送分吗?可是再一看,后面写着:这是一个老师给学生作文的评价,请问什么意思?杜甫又傻眼了。

第5篇

2017年1月10日,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即将出版,作为北京高考的“风向标”,今年的《考试说明》中,除英语学科没有变化之外,其他学科参考样题均有替换或顺序调整,部分学科的考查内容有微调。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中增加了对阅读经典的要求,附录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增加了“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学和文化经典。不过,考虑到当届毕业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及复习的实际情况,2016年这些经典阅读篇目并未列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而2017年的《考试说明》则明确提出,12部经典名著中的6部,即《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已被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名著

为满足学生对国内外文学史的基本了解,教科书一般会兼顾各个时段,摘选不同国家、民族的代表作。可摘选的片段毕竟不如完整的作品有力量。文学鉴赏离不开具体语境,这里的语境既指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更指文字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关联,即上下文。只有那些历经考验的伟大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种荡人心魄的感受就是审美。毫无疑问,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必将于无形中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从中获得切实的乐趣,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

正因为高中阶段机械的应试教育,不少毕业生带着浓厚的厌学情绪步入大学。抹杀兴趣的应试教育留给学生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是沉重的阴影。试图突破现有考试框架、更具自由气质的名著阅读,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应试背景下品尝到文学的纯粹之美,触摸到学问的吸引力,冲淡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值得大力提倡。诚然,再伟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治百病,现实问题还需要每个人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名著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个片段,名著则引领我们联通了过去和未来。或许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情愫、思想和观念还一知半解,但总有一天,这些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红楼梦》纳入“必考”是对经典的误解

把经典纳入必考范围,这个想法很好。但什么是经典?哪些书更适合高中生阅读?这还需要更专业的评估,不能草率。如“四大名著”中,或许《西游记》更适合中学生;非要选“红色经典”,那么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类的作品或许更好。现代经典中,萧红的《呼兰河传》、李氯说摹端浪微澜》都超过《呐喊》很多。即便是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彷徨》《朝花夕拾》也更合适。当代作品中,《平凡的世界》语言粗糙、意识落后,另外可选择的篇目也很多。

将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经典纳入高考,会不会真如北京考试院预想的那样起到“发挥经典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的作用呢?且不说上述六本强制阅读书目有些偏颇,若考试模式不加以改进,还是标准答案,还是旧式阅读理解的评判,那就没有任何提升自己修养的价值了。什么是提升自我?自由的灵魂,平等的意识,c人为善,辩证性思维,创造性写作,这才是良好的精神底子。《红楼梦》这类经典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在于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阅读它的人。它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它,而是深藏于我们个人或集体的深层记忆之中,非要一个契机才能唤醒。这个契机根植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尤为可贵。想要通过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将经典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割裂开来,忽视了经典最为珍贵的时间属性,过分强调其工具性,是对经典的误解。

第6篇

面对“热”课改,不妨进行一番“冷”思考:数学教学改革将走向何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是该让漂浮的课堂沉下去了。笔者试结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中的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探讨。

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讲故事:同学们,请看我手中绕成团的这根绳,它可不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啊!《新编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取经回来以后,唐僧就拿出这根长314米的绳子对他的三个徒弟说:“徒儿们,师傅准备奖给你们每人一块地,以便今后自食其力!你们都用这根绳子自己去围一块地吧!”

这时,猪八戒迫不急待地抢着说:“我!我要围成正方形!”

沙僧说:“我要围成一个长100米的长方形!”

只见孙悟空挠挠后脑勺,转眼一转,说:“嘻!俺老孙围成圆形!”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他们三人围成的地面积一样大吗?谁的面积最大?

……

合作探究图形间的关系

师:这六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看哪个组效率最高,设计最有创意!

(学生活动,教师行间指导)

……

(学生交流表现方法,师随机挑一两个面积公式让学生说推导过程)

生1:我们组用花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边说边展示)请看长方形代表根基,是一切养份的供应基地;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代表叶子;由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梯形就好像开出的花朵一样!

师: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圆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略)

生2:我们喜欢机器人,所以用机器人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瞧,长方形好似机器人的头,是一切行动的指挥中心;正方形和圆形好似机器人的两胳膊;平行四边形好似机器人的躯干;三角形、梯形好似它的两只脚!

师:这两只脚还不一样呢!思维可不一般啊!为什么选择它们作为两只脚呢?

生2:因为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请看!(边说边演示)

生3:我们是用祖孙三辈的关系来表达……

……

为了激发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我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第一次试教后,有同行建议把故事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会更感兴趣!用不用课件,效果真会不同吗?正式上课时,我增加了原有故事描述的情境性,将孙悟空的智慧与猪八戒的贪婪形成鲜明反差,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力求知识与情境相容。学生的兴致很高,急切地拿起笔进行计算,都想早点知道谁围的地面积最大。实践证明:有趣要以实用为前提,只要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实在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制作课件。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把知识的探究融合于如痴如醉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

此片断是历经两次试教,重新预设后生成的。我放手让学生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六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选择表示方法之前,必须先讨论每种图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字母公式自然就从头脑中提取出来了。课上不同的表示方法都是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获得,如花草图、树形图、字母图、学生喜欢的机器人、还有祖孙三辈的关系图……我为之兴奋,在场观摩老师也为之赞叹,真可谓“思路一换天地宽”啦!事实上,在求知的殿堂里,教师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粉丝”。唯有如此,才能促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意义; 教学途径; 运用方法;

一.文学类文章创新写作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评价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文学类文章一直在高考中常见并且颇受欢迎。这也是判卷教师对论述类文章审美疲劳后的必然需求。

二.准备信手拈来的文学类文章素材

1、收集、储备、分档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常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我努力让学生多思考课内教材,多进行课外阅读,并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力,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储备表象。

学生的素材来源可以有这几个方面:课本,课外阅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现当代社会热点人物事迹,都可收集整理成为绝佳的叙述类作文素材,如学生可将汶川地震中的个别人和事叙述成小说,这也正是中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计民生的最好表现。

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分类整理时,应该训练学生对素材的分析,不仅仅是考虑材料可以用来写何种主题的小说或戏剧,还要训练学生思索对素材的运用。尤其是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例如选材可以有这么几类:①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②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③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④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学生如果事先已经对素材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那么即使在考场都能信手拈来写出锦绣文章。

2、阶梯式全程训练

文学类文章写作素材创新运用应分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收集材料后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熟练驾驭素材,进行段、篇、自由创作的全程训练。

学生明白了作文应该是写的是自己的情感,对写作文不用抱有一种做作业解题的心态,而是把写作文当成是宣泄情感、抒发心声的机会,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写出来。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要充分展开。先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出现那个画面,无论是往事再现还是想象虚构,都要投入进去感受它;一遍又一遍,仿佛将那往事重新经历了一次,或者将虚构的事实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直到把许多细节看清了,再用文字描写出脑中的画面。我们注重平时的训练,按照素材运用创新的方法,逐步训练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开头、结尾。学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最终必能熟练驾驭素材,达到意由我心的自由创作。

请看《聊斋》对爱笑的婴宁的描写:“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笑处嫣然。”我班淑贤同学从中得灵感,描写一位女老师:一个夏日的上午,我背着书包刚要进教学楼,从深绿色的楼门暗影中,一位身着白色衬衫,一袭碎花长裙的美女正好走出来,走到了阳光里,长长的睫毛因光线的变化微微地眯了起来,白晰的皮肤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亮光,她灿烂地向另一位老师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飘然远去了。

由这样的片断训练逐渐转入整篇训练乃至自由创作,让学生做到既熟习素材,又创新性地从多角度来运用素材,一举两得。

3、创新运用的训练重点

创新运用的训练重点即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异思维能力,及思维转换能力。

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把握主题,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对场景、人物肖像心理动作等作生动惟妙惟肖的描述;亦可将所收集的素材发散、整合。例如,通过形象思维,可将诗歌进行扩写。

特异思维的训练是着重加强学生的非常规思维,超前怪异思维。我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志怪小说、寓言故事如《搜神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外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百年孤独》等都是学习的典范。

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训练则引导学生模仿素材时空转换的技巧,悲喜情感转换等。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感情脉络由喜转悲,然后其情感因豁达又转向喜悦,或者说是淡定。

三.巧思如何对文学旧材翻新意

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核心是教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我让学生运用合理的联想想象以及推理假设将已知素材概括,续写,或改写。当然无论哪种创新方法,都应特别注意细节描写。这是放诸文学类文章而皆准的方法。如果运用了合乎情理的想象,就能在材料运用中翻出新意,乃至深入发掘出素材的含义。

1、改变调整语言风格或概括或仿写或扩写成篇

教师要让学生熟知掌握收集的素材,根据作文主题的需要对已知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进行浓缩或扩写,连缀成篇。训练学生时,教师可适当提出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想象力丰富的新奇故事,二是立意高远更上层楼的主题,三是具有个人语言风格,尤其若能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文采飞扬地浓缩或扩写更是令人叫绝。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譬如将诗歌阅读材料李白的故事转化为写作素材,对李白对某一个“瞬间”的刻画、描摹定能调动起阅读的兴趣。如“翌日,向长安的通衢大道上,李白挥鞭扬马,绝尘而去”。

2、在已知素材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进行合情理的续写

《西游记》中孙悟空性格倔强,有时与师傅唱对台戏,对悟空的续写就不能改变他的性格;《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虚荣但坚强为人讲信义。这些素材经过沉淀又可以走进我们的作文,被赋予新的更深的意义。例如有同学续写孙悟空生活在现代社会,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下岗的故事。

3、根据立意需要,将素材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另辟蹊径进行改写

教师要训练学生从素材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我们还可以通过超时空链接,根据主题需要从宏观挖掘独到的叙事结构,进行别具一格的详略处理,从微观上把握富有艺术的叙事风格。即使取材相同,亦能于细微处写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文章。例如为体现后天学习重要性的主题可以写《当仲永巧遇吕蒙》;而将仲永的父亲当主角来写可以表现虚荣心的主题,目光短浅或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主题等。

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也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

4、模仿改造经典构思或经典语言

学生的记叙文,结尾若能来一点“欧亨利式”的收束,会显示出巧妙的匠心。而经典语言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例如鲁迅作品中的“按一按,硬硬的,还在”,“吃了么?好了么?”这些语句,许多人都熟知并运用,我们也经常听到惊讶声:“哎呀,真是‘运气’了你!”若能将这些鲜活精彩的语言引入叙述类文章,那必定如画龙点睛了。例如2005年山东高考佳作《别人的风景你的梦》有这样的句子:“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化用了卞之琳的《断桥》诗,使人顿觉意蕴盎然,情采四溢。

四.创新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热” 历史故事

一、中学历史课的重要性

历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学习和认识历史,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并发扬光大,全人类责无旁贷。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历史长短,中小学都无不例外地开设历史课,并且定为必修课。历史课的开设,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仅仅是“讲讲故事”,可有可无。历史课肩负着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智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道德情操,了解国情世态、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阐明社会发展规律等任务。对于学生,国家观念的增强和提高,道德水准的增强和提高,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宏观地认识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它是整个知识结构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自古以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曾长期地引以为豪。然而自1840年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国家饱受侵凌和屈辱,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依据国情,着眼现实,振兴中华。

二、中学历史课“遭冷遇”的原因

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部,历史课是一门“坐冷板凳”的学科,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尊称历史课为“副科”。主要原因是考试领导了教学:中考不考历史。九年级历史成绩的好坏完全与升学无关;高中从二年级起,历史课是选修课,只有报考文科的学生才选修,结果是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校里一到考试和升学,历史课就成了让路课。这不是历史老师所能改变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犹如一潭死水,“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得学生厌倦于历史课,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考试制度历史教师无可奈何,但是,课堂上的主动权却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只要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求新求活,让历史课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中学的历史课就不会被冷落。

三、让中学历史课“热”起来的途径

下面是笔者在十几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让历史课“热”起来的几种方法,且行之有效。

第一,把音乐引入历史课堂。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多优秀的音乐,比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黄河大合唱》、《南泥湾》、《义勇军进行曲》等,都与历史有关。很多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里也有丰富的音乐素材。把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歌曲集录在一起,应用于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到“九•一八”时,唱一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到这次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不由得心中悲愤;讲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唱一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由得心中充满豪情壮志……在历史的音乐里,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还陶冶了情操。

第二,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图片。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中配有许多的图片,如果引用得当,同样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对从图片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易忘记。比如,在讲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是时,让学生看图片《北京人的生活》,学生一眼就会发现,北京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光着身子,什么也没穿,好像不知羞丑;再让学生看山顶洞人所用的骨针和装饰品,便可得知山顶洞人已知美丑,从而记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长相之外的另一个不同之处。

第三,适当地穿插文学故事和历史故事。故事有写实的,如“破釜沉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每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故事;故事也有虚构的,但是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不管是写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比如,在讲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时,如果只是给学生强调: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学生会觉得很生硬,且不容易理解,此时给学生讲一讲《塞翁失马》的故事,学生就会对祸与福、好与坏的互相转化清楚明了,进而对辩证法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再比如,讲明朝的八股取士时,讲一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学生会对科举制在明代的畸形发展印象深刻。

第四,让学生当老师,唱主角。有很多的历史内容已被编成剧本,拍成动画片、电影或电视剧放映,已经被学生所熟悉。比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纣、三国故事、《西游记》、、、、敌后抗日,等等。尽管这些历史剧都进行了文学的虚构和艺术的加工,但历史上确有其事,在学习到与这些剧情有关的内容时不妨让学生当一次历史老师,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弄清楚历史与历史剧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加强纵横向联系,采用发散式教学法。在历史科的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将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使学生缺乏活力;如果就某一点历史知识采取发散式教学法,联系到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将会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元朝外交史中的重要人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时,可延展性地讲到新航路的开辟、好望角和太平洋的命名、美洲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而环球航行的完成证实了地球是圆的。

第六,历史电视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看看历史片。比如,《》、《甲午风云》、《英雄儿女》、《开国大典》,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感受历史,所受到的震撼和教育,远远超过老师讲解的功效。

第9篇

戴上头衔,他是中国品牌文化研究中心漫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漫画学会副会长、临汾市漫画学会会长。卸下称谓,他就是眼前的这位年近五十却依然充满活力的文艺画帅。

缘来缘去都是漫画

刘然,本名刘福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西关人。黄河壶口瀑布岸边长大的他,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技艺都带给他厚重的文化母乳。画画便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童年,是连环画疯狂的年代。《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带给刘然最初的美术震撼与文学启蒙,望着画书里惟妙惟肖的人物,刘然也开始拿起画笔画起来,沙地、土墙、草纸……家里凡是能画的地方都留下他的笔迹。所以多年以后,拿起自己出版成册的漫画,一页页翻开,刘然说:“这里面的每幅画都有当年连环画的影子,画风都渗到骨子里了,改也改不掉。”

若说当年的连环画是刘然漫画生涯最初的缘起,那么临汾漫画研究会里的李洪泽、李二保等漫画前辈则真正让他与漫画缘定今生。

1983年,刘然大学毕业被安排到省地矿局临汾213地质队工作。有一天,他回到临汾后在街上闲逛,转到动力厂门口时,竟然看到门口的橱窗里挂了许多漫画,遂大为惊异。原来,画这些漫画的就是自己家乡人。后来他便加入了临汾漫画研究会,于是原来对画画不是那么专业的他渐渐专业起来,工作之余,深埋心中多年的历史人物、古典故事、神话寓言及身边故事在他的笔下也渐渐活了过来。

开始了便一发不可收,为专心创作漫画,他曾两度辞职,先后辞去铁饭碗临汾地质队的工作和临汾警校美术老师的工作,对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不看好,刘然说:“我就是喜欢画漫画,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莫大的幸福。”

之后《讽刺与幽默》《中国卡通》《中国漫画》《幽默大师》《漫画月刊》等漫画权威杂志相继开专栏连载其作品。《狗尾续貂》《典故新编》《寓言哈哈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画版》《古代人帅呆了》《二十四孝可乐版》《神经神神》《典故串串串》《漫画中国历史》《搞笑寓言》《动物疯情》《小驴儿》等作品先后一部部地创作出来。随着在动漫圈内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评价他为山西省职业漫画第一人。

做个漫游者 开旅游漫画先河

谈起家乡,刘然便不住地说起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五千里黄河,唯独壶口瀑布留下了黄河的磅礴之魂,在壶口瀑布旁边长大的他自小受其影响。

奔腾不息,浩浩荡荡的壶口瀑布让刘然骨子里印有不为世俗羁绊的基因。刘然说:“我自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做一名漫画界的徐霞客,游遍祖国名山大川,把沿途风光民情用漫画的形式带给大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个漫画独行者,游遍天下。

漫游天下,第一站便是自己的故土山西,2001年,刘然在黄河壶口偶遇知音,《画说山西》的计划付诸实施。背起简单的行囊,一部单车,一支画笔,没有手机和电脑,他踏上了漫游者的征程。雁门关外,黄河岸边,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凡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都认真细致地采风、考察、写生、构思。

耗时五六年,孤身一人走遍山西11个市地、2000多个景点。几千张画稿画遍了山西大小风景,以漫画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出全山西省的景点,系统地反映了山西省的旅游文化特色与地域风情,开漫画传承地域人文诠释旅游文化之先河,《画说山西》也被业界喻为国内第一大型旅游漫画丛书。

“我们到一个地方不光要看当地的风光,还要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真正的旅游是一种文化底蕴含量很高的文化消费,不是到一个景点拍一张照片的‘到此一游’般的炫耀式低级消费。”刘然说。

《画说山西》出版后得到了中国品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品牌策划人郭占斌先生的高度赞扬,郭占斌说:“动漫是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视觉语言,它没有疆界,也没有文化隔阂,是一种世界通行的艺术。动漫的诙谐幽默风格,男女老幼全都喜爱,人们一看到漫画,就能定格在脑子里,牢记不忘,如果用于城市宣传,能够达到传播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因此漫画、动画将是城市品牌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

继《画说山西》之后,2009年,以漫画图说形式的《漫游南昌》再次叫响了刘然主打旅游漫画的口号,全彩色豪华精装本《漫游南昌》推出后深受好评,被南昌市政府作为2009年在南昌举行的第16届中国电影百花奖颁奖活动的特色礼品。

俗语有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还没有以漫画形式全方位体现地域风情的旅游漫画图书。据刘然介绍,他目前正酝酿筹划一套《漫游中国》的系列旅游漫画丛书,接下来《漫游河南》《漫游四川》《漫游云南》《漫游海南》《漫游江西》已在计划之中。

且行且画,且想且感

第10篇

关键词: 景区公示语 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

1.引言

公示语又名标识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包括标识、公告、警示,等等(赵小沛,2003)。景区中正确规范的公示语,不仅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还能让外国朋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现如今,旅游景区内的公示语英译错误频频,在给外国友人传达不准确信息的同时,也令城市的旅游文化减色不少。为达到向公众简洁高效地传递信息的目的,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不容疏忽。在公示语英译的研究方面,笔者发现已有学者(吴珏,2011)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但未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常熟旅游景区的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错误英译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此促进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

2.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概念(Nida,2001)。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

2.1词汇对等:在进行翻译时,要找到目的语与源语文化内涵等效的词语来代替源语词汇,以此达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反映的效果,而不是词汇意义上简单的对等。例如:“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不畏严寒”和“坚韧”,而pine tree在英美文化中并没有这些涵义,所以在源语包含象征意义的情况下,翻译时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2.2句法对等:在译语语言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特点,与源语在句法形式上保持一致。例如:把“禁止游泳”译为“No Swimming”,这里运用No型祈使句表示“禁止”的意思,不仅保持了语义的对等,还表现出了原文的警示语气,基本做到了句法对等。

2.3篇章对等: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关注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与功能。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以汉语篇章为例,汉语篇章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组、一首小诗、一部小诗,甚至是一套百科全书。在把汉语的篇章转化成英语的篇章时,需注意两种语篇的衔接手段与逻辑连贯方面的不同(陈宏薇,李亚丹,2013)。

2.4文体对等:要求译文在符合语义对等的条件下,尽量切合源语的文体特点,对公文文体的翻译,公文文体是书面语,其特点是严肃、正规,行文一般以明白准确为第一要旨,力戒含混隐晦。例如:对《美国独立宣言》中“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句的翻译,考虑其公文文体的特点,可译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陈宏薇,李亚丹,2013)。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广泛运用于很多领域,如:文学翻译领域,有运用该理论分析英译版《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翻译的研究(张岚,2014);广告翻译领域,有探讨该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操林英,2012);公示语翻译领域,有结合该理论对公示语英译原则与应用的研究(刘婷,张明林,2012),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公示语英译的原则,而未能分析公示语错误的类型。本研究则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类型并提出改进建议。

3.景区公示语中的英译错误

我们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在2014年6月,对常熟各主要景区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调查。这些景区主要包括:自然山水类景点(虞山、昆承湖、尚湖等),名人墓葬类(言子墓、曾朴墓、翁同墓等),园林景观类(方塔、燕园、曾园等)、文化场馆类(常熟大戏院、常熟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等等。我们发现,在获取的景区公示语英译实例370余处中,有近210处存在错误,正确的公示语英译仅占样本总量的43.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常熟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现象较严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获取数据之后,我们这些英译错误现象进行归类总结,下面我们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具体分析这些错误。

3.1词汇层面不对等。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找到目的语与源语文化内涵等效的词语来代替源语词汇,以此达到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反应的效果。词汇对等并非词汇意义上的简单对等,这就意味着译者在进行景区公示语的英译时,只有找到等效的词语来替换源语词汇,才有可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实现公示语的应用功能。

例如:在对“常熟浒浦港”进行翻译时,景区里采用的译文为“Changshu xupu Hong Kong”。除大小写不规范之外,这一译文在词汇意义上也是不对等的。此处译者选择将“Hong Kong”作为“港”的英译是不准确的,在英文中,“Hong Kong”意为“香港”,此译文会误导外国游客,让他们误以为此处就是香港。根据常熟浒浦港的实际情况,浒浦港以渔业为主,应该是渔港。再根据其词汇意义,在译语文化中可找到“Harbour”作为“港”的对等语,所以此处规范的译文应为“Changshu Xupu Harbour”。

再如:在昆承公园里,有一处公示牌为“言子堤茶餐厅”,其中译者将“茶餐厅”翻译为了“TEA RESTAURANT”。“restaurant”在英文中指的是主要提供饭、菜等主食类的餐厅;而此处指的主要是提供便餐、茶等饮料的餐厅,因此翻译为“tea house”更恰当。

3.2句法层面不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句法对等是指在保持语义不变、译语语言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特点,与源语在句法形式上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把“语义”始终放在第一位。然而在常熟景区内,笔者发现公示语的英译仍存在不少语义不对等和形式不对等的现象。

首先,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最低层次的要求是译文能够与原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也就是说,译者的译文要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正确地理解源语语义。如果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不能理解源语语义,那么译者的翻译就是无效翻译。例如:在尚湖景区内有一处“临时下客”的公示语,景区内采用的译文为“UNDER THE TENPORARY GUEST”。此译文除了在大小写及单词拼写上存在错误外,在语义上也是具有明显错误的。此译文为典型的机器翻译,翻译时不考虑语法、文化等因素,机械地进行翻译,导致原公示语语义的丧失。考虑到此处为景区内车辆的临时停靠点,正确译文应为“Temporary Stop”。

其次,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景区公示语翻译方面,译者应在保持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使目的语读者体会到原公示语的语义及其风格特点,做到尽善尽美。然而,在常熟景区内仍存在一些达到语义对等,但未达到形式对等的英译。例如,在沙家浜景区有一处“水深危险 请勿下水”的警示语,译者将其译为“Dangerous deep water.Please don’t enter the water”。此译文除了在语法上存在错误之外,在形式上也过于繁杂,显得累赘多余。此处可直接译为“Caution!Deep water”。此译文言简意赅,不仅正确表达了原文的语义,而且形式上做到了与原文简洁风格的对等。

3.3篇章层面不对等。篇章对等又称语篇对等,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关注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与功能。语篇对等包括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尚湖景区内有一处关于“隐湖长廊”的简介,原文为“漫游长廊,移步换景,湖光水色,若隐若现;莲花、岸柳、水上茶庄、湖中游船,尽收眼底。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好一派‘垂杨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的江南水乡风光”。其译文为“The veranda offers a fantastic lake view which changes as you walk along,giving you an incredible impression of the waterborne country of Jiangnan.”。此译文虽然将原文的语义大致翻译出来,但缺少了原文所描述的许多画面,如“莲花”、“岸柳”、“茶庄”、“游船”等,更是没有把原文中的诗句翻译出来。游客阅读原文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阅读译文却只有一种泛泛而谈的模糊感。因此该译文无论是在上下文语境,还是情景语境,甚或是文化语境方面,都没能做到与原文对等。

3.4文体层面不对等。公示语语言具有简洁、规范的特点,语体较正式。文体对等要求译文在符合语义对等的条件下,尽量切合英语公示语的文体特点。

在曾赵园内的旅游须知上有这样一条公示语:“顾客不得在园内出售物品和从事经营收费活动。”译文为“Customers are forbidden to sell articles and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garden.”。作为正式性的语体,译为“No traveler shall be allowed to sell articles and to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garden.”更好。运用否定被动句更为委婉、地道;同时第二个不定式加“to”凸显公示语的正式性文体特征。

此外,由于公示语文体的正式性,要求在同一景区内对同一公示语采用同一译文。然而,在常熟各景区内仍存在对同一公示语译法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尚湖对于“游客中心”就有“Tourist center”和“Tourist centre”两个不同的拼写版本;对于“山水文化园”的翻译,也采用了“Mountain and Water Culture Garden”与“Landscape Culture Park”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些都是不符合公示语文体正式性要求的。

4.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4.1景区公示语英译的错误原因。导致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原因有很多,结合常熟景区公示语英译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因素。

4.1.1文化差异因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文化层面进行考虑,提供最地道的译文,使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欣赏之后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有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导致在认知上出现曲解,也就无法进行功能上对等的翻译。

4.1.2语境差异因素

旅游景区公示语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言选择需要考虑具体语境。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语言会有不同的意义和感彩。虽然有些译文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在具体语境中会存在问题。在景区公示语中,有大量的“禁止”类的警示性公示语,在翻译时就要注意其语境的特殊性,尽量选择委婉含蓄的词语进行表达,让目的语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4.1.3译者本身素养不高

在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语言语用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其没有充分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社会文化、表达习惯及情感上的差异。另一方面,部分译者态度不够严谨,出现拼写错误、简单语法错误等不该出现的错误。

4.2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改进策略。根据常熟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2.1注重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对等上,更应该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2001:78),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4.2.2规范翻译标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对原文的再加工。由功能对等理论可知,首先,译者应坚持语义对等优先的原则,保证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失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译者可以在保证语义对等的基础上,考虑形式上的对等以完善其英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

4.2.3提高译者专业素养

作为译者,其首先应熟悉源语并能够准确理解源语想要表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熟练掌握译语,具备在两种语言间进行有效转换的能力。同时,译者心态上应重视自己的翻译任务,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翻译,避免低级错误。

4.2.4加大管理力度

为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并且让外国朋友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对公示语英译的监督,拒绝中式英语、错误机器翻译。另一方面,公众应该积极留心发现错误,通过网络或电话等途径督促景区进行纠正。

5.结语

为进一步改善景区语言服务环境,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了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对策。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范围有限,仅结合了常熟的主要景区来分析景区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为了更为准确、全面地对景区公示语英译进行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范围,避免研究的偶然性。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操林英.功能对等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J].价值工程,2012(27):25-27.

[3]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刘婷,张明林.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公示语英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5):131-133.

[5]吴珏.常熟旅游景区标识语英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5):220-221.

[6]张岚.从《西游记》译本中妖魔鬼怪名字的翻译看功能对等理论的重要性[J].北方文学,2014(7):36-38.

第11篇

关键词:框架理论 建构 电视画面 生活符号 影视文本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收看电视节目获取社会信息早已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在节目的选择和内容认识上存在错位状态和现象,但同样从中理解和接受形态各异的电子符号,而作为节目或者影视文本的编剧则是符号制作和传播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画面意义的框架者,其主要承担着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影视文本进行重新再整理的责任,并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框架的概念及提出

框架(frame)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Goffman,1974)在其著作《框架分析》(Frame?摇Analsis)一书中提出。他在该书的导言中清晰地阐释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关注人们如何建构现实一隅或“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②,而框架建构理论的假设所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建构的”。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了解外在事物的基础,是人们了解、指认以及界定经验的根据?摇③,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④。因此戈夫曼在肯定了人与人之间作为主体间性接受信息的双向交互过程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了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的条件。在影视文本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者用到了框架观点,加姆桑(Gammson,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当代美国学者)认为:框架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能够为人们提供事务整体性思考的基础,针对一系列的符号活动来构建其意义。在这里,加姆桑的符号观点中包含了影视文本的生活符号,肯定了社会是一个符号建构、相互传播过程,而吉特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也对框架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他认为:新闻媒介通过对一系列社会事件相关材料的选取来表现对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相应的评判⑤。

由于影视画面文本作为最原始的信息集合,同样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框架理论在画面编辑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影视文本的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相互框架,而组织方建构影视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受众得到满足和收获。

在电视画面剪辑中,框架理论贯穿于画面的摄录(包括电影、电视、MTV等一切形式的视频记录)、画面的剪辑(通过蒙太奇的艺术组接手法和专场特效等进行的视频再加工)、素材的合成和导出(将剪辑后的连续原始视频素材合成)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面,组织方只是符号内涵框架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对框架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符号系统的转换与变化都涉及了框架理论,对于组织方和受众之间定稿人的关系展现与剖析也就是对相应框架的展现。

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

从以上专家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任何形态的电视画面框架都是为了传达既定的效果符号,并期望受众对这些效果符号进行完全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建构一定社会意义的理想结果。框架理论指出,框架贯穿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到受众反馈的整个过程,因此从完整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制作人并非框架的主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着效果符号对受众和社会带来的效果之责,但是他们仍然只是充当电视符号的组织者、画面的编排者,直到电视观众将自己对生活符号和画面的理解程度反馈给画面组织者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框架过程,之后组织人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将生活符号重新建构又再次播出,而这时的框架又有了无限循环的特点(除非画面组织者彻底放弃对构意的重新补充)。

要想正确地理解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以及电视画面是如何建构社会过程、影响受众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必须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在文本框架组织第一阶段,画面组织者按照既定的建构文本,开始进行生活符号的收集和摄录,并有选择地筛选和过滤符合文本内容和内涵的原始素材进行剪辑,同时做最后的文本校稿。需要特别指出和强调的是,第一阶段里面的建构是指编剧已经赋予文本的原始思想,是编剧在创作文本时已经产生的,并非组织者或者制作人思想的流露,而组织者只是围绕已经建构的文本开展组织和服务,因此建构、摄录、筛选和校稿都是建构第一阶段的一部分。然而当进行到校稿环节时,组织者可以按照画面和预先设想的效果优先原则对画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从而根据需要再次进行新一轮的画面和生活符号的摄录,因此框架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补充完善和多次复位的过程。

画面组织者试图在框架第一阶段通过创作并传播形态各异的生活符号向受众传递一种既定的文本内涵,期望通过受众接受既定符号从而达到影响、左右、改变、控制受众思想的目的,甚至是通过符号达到远程遥控受众行为的效果,然而这注定只是组织者的一厢情愿,因为组织者只是框架过程的一部分并非主体,这种忽略了受众的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能力的单相思、想当然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在现代社会,国民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能力普遍提高,那种试图借助冷战时期的媒介效果至上论的思想已经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说明社会中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那种唯我为主体的思想已经落伍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脚步。所以研究画面框架的第一阶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辨别社会的真伪信息,提高自己领悟世界善恶的能力。

虽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受众对其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因为接触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而发生一些必然改变,但是鉴于本文着重论述组织者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因此本文不在对传播媒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框架第一阶段重点研究和分析组织方是如何通过框架既定文本内涵进行画面摄录、筛选和校稿的,在框架第二阶段我们将分析受众是如何完成整个框架过程的。

在框架第二阶段,受众根据自身条件对组织方传递的建构信息进行解构,并形成自己对画面文本的元认识⑥,从而实现定稿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受众在这一阶段会因为组织方隐植于画面中的某些信息和自身对画面信息重新理解和校意的欲望而进行二次解构,从而再次形成复次解构重新定稿的循环中去,这一点与框架的第一阶段颇为相似,两者均是一个反复建构和解构的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受众自身对画面信息把握和接受等条件的限制,在框架的第二阶段也最容易出现受众对画面解构次数和定稿的差异,甚至是解构次数和定稿的悬殊,所以对同一个画面,同一部片子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出现的很多影视文本的续集、第二部、第二季等均是再框架的具体体现,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组织方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时隔多年后再次框架续集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除此,香港1984版《射雕英雄传》和1980版《笑傲江湖》给内地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后来的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和央视版《笑傲江湖》却为众人所耻笑和抨击,主要原因不是新编剧的建构思维混乱和异想天开,而是忽略了受众才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这个法则,最终在众人的冷嘲热讽之中销声匿迹。而反映农村新面貌的题材剧《清水蓝天》、《乡村爱情》等影视剧的续集却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其中原因颇值得思考。

框架结构的第二阶段肯定了受众对影视文本的决定作用,强调影视编创人员要从受众的视角组织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编创人员要多了解受众的欣赏需求,而受众也要做好文本信息的反馈,只有这样,影视文本才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最全面的解读。在这一阶段中框架结构主要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解构次数的差异性。正如上面所讲,受众的自身条件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知识层面较高的受众对画面的解构能力最强,对隐植于画面中的信息复原和理解最准确,所解构的次数也最少;相反,低龄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对画面文本的解构能力最差,解构次数也最多。

定稿的多元性。受众通过解构文本来获取和理解画面信息,文化水平越高者对组织方建构的本意定位越准确,理解的层面也就越宽;低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受众对组织方的文本建构本意理解面窄,容易出现偏激和过度越位情况。

校意本意的复杂性。当受众试图再次矫正自己对文本本意的理解时往往出现一种猎奇心理,其校意本意并非复原更多的组织信息,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犹未尽,当然也有受众是为了捕捉更多的画面信息,从而正确判断画面文本内涵。

受众在框架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别认识正是对生活符号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具体反映,组织方隐植于画面文本中的信息在这一阶段被受众解构并形成形态不同的定稿,当受众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反馈给组织方后,整个框架过程才能完成。如果组织方有意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重新建构画面文本,那么新一轮的框架过程又将开始,并一直循环下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视文本的定稿人来源于框架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受众,影视文本的组织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他们只是生活符号和文本的组织者,只有当受众观看完影视文本并反馈给组织方意见后,真正意义上的影视文本框架才算完成,所以生活符号的组织者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否则其所创造的影视文本符号便不会被人所承认和接受,也就失去了组织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开发者,而买房人也就是消费者才是房屋的真正主人,因为没有一个开发商愿意守着一幢卖不出去的大楼过日子,这里文本组织者就相当于开发商,而受众也就是买房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屋主人。

结 语

在影视文本框架的第一阶段,组织方试图通过隐植于画面中的特定符号左右受众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自我经验意识,它最大的失误就是夸大了个人能力,忽略了受众依然是社会中的主体。现代传播中更多的强调由传者向受者转变的行为正是认识到了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视文本的成功与否,正是认识到了受众才是影视文本的定稿人。

因此,电视画面编辑的框架过程其实就是组织方向受众传递既定生活符号的信息传递过程,是受众向组织方反馈画面信息、提出改进意见的反馈过程,是组织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交互过程,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个过程,组织方才能结合受众的思维模式、根据受众的实际需要组织和创作具有一定价值的生活符号,才能框架出被广大受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好影视。

注 释:

①生活符号是电视文化学中的一个名词,主要用来说明电视文化是一种效果符号,而效果符号分为两种,分别是生活符号和生产符号,用在这里是指影视文本的建构内涵。

②④潘忠党:《框架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③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大学时代(B版)》,2006(3)。

⑥这里所说的元认识是指受众对影视文本的第一次理解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