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慈善捐助

慈善捐助

时间:2023-05-30 09: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慈善捐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慈善捐助

第1篇

[关键词]慈善捐助意愿 捐助途径 中介作用

一、引言

1.研究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年份,“万元餐费”、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慈善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媒体和民众的全面质疑。此前,《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近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表示不满。尽管在2011年末,红十字会公布郭美美事件调查结果,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并且撤销商业红会,但是河南、江苏等地的红会称它们收到的捐款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有较大幅度下降。这表明公众的捐助行为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慈善突发事件的影响。然而中国其实是一个有着慈善传统的国家,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开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慈善事业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建国后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借鉴的是西方的现代慈善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目前的慈善事业离现代慈善还有一定距离,慈善事业发展也遇到了各种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提出解决措施。

2.文献综述

郑功成(2005)指出慈善正在成为一项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业,是志愿性的公益事业,既不是捐助者的当然义务,也不是受助者的法定权益。慈善属于道德范畴,慈善行为的非强制性和自愿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道德支撑作用。对于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国外慈善捐助意愿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观、道德观、财富观对人的影响来进行探讨。国内学者不外乎从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张伟珍(2007)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是影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王晶(2011)认为影响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 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个体非理性财富观的影响、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政府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等。周宏(2008)认为社区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制度环境是影响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主要因素。另外杨明伟(2007)从个体层面上探讨了性别、年龄、收入、生活环境等因素对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

沙莲香(1987)将社会舆论定义为“公论”、公众意见,是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周宏(2008)通过调查发现社会舆论环境对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显著。郑杭生(2009)将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定义为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并且参照群体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个人的慈善捐助意愿有很大的影响,即亲朋好友,邻居等是否有过捐助或者被捐助的经历会影响到个人的慈善捐助意愿。

在个人层面上,慈善捐助意愿的高低很明显也会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选取了宜人性来考察人格特征对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McCrae和Costa(1989,1990)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中,宜人性(Agreeableness)主要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他们更有可能会有高的慈善捐助意愿。

慈善机构是慈善事业的载体,慈善机构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慈善机构的发展良莠不齐,有不少机构欠缺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在操作上、流程上存在着不透明的因素,致使人们担心捐款去向不明,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部分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信心。长期以来,受单位捐赠传统的影响,公众慈善活动是以单位和集体为中心展开的,具有临时性、偶然性,公众并不与慈善组织有直接联系和接触,而慈善机构自身也缺乏宣传意识和公开透明的信息反馈制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也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应对,破坏了慈善机构形象,影响了人们的慈善捐助意愿。另外慈善机构的人员作为慈善机构对外的形象展示平台,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会影响到公民的慈善捐助意愿。因此,本文将从人员情况、财务情况、宣传效果三个方面探究慈善机构对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程度。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慈善机构因素这三个方面探讨它们对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程度。其中社会因素从社会舆论、社会群体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个人因素是指个人被的宜人性,慈善机构因素将从慈善机构的人员情况、财务情况、宣传效果三方面测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第2篇

[关键词]:慈善 教育 发展

一、慈善与教育的含义

关于慈善的定义,相关人士给了很多定义,如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关于慈善的定义就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李永华将慈善认为是一种对社会遭受灾难群体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行为,慈善行为能够提高公民的社会道德责任感。这里的慈善指在统计中的捐助行为。关于教育,有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之分,广义教育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指有专门的组织的教育,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础而得到的知识和锻炼。这里的教育指凡在统计中的教育捐助都可以归纳其中。

二、慈善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由上表可以看到教育的捐助不是连续增长的,但在每年的捐助中都是前三。

据每年的捐助报告来看,教育的捐助领域分布不均衡,高校接受的捐款比例最高,而其他教育机构获得的捐助较少。特别在2014企业捐助中,教育领域占比51.1%,超过其他领域捐赠金额的总和

三、分析慈善为什么更多的投入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产生更多的靠教育。慈善投入教育可以说慈善投资的是人才,更高层次人才的产生对科技的发展有着更好地促进作用。

在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中,劳动者是重要因素,教育可以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克服其就业和创业中的技能障碍,增加其收入。慈善捐助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困难群体,通过一定的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成为社会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是发展贫困,更直接的表现在教育贫困。所以农村反贫困的关键在于教育。樊胜根研究员曾在政府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缓解贫困影响的研究中, 利用我国1970~1997年之间的省级数据,发现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每增加1万元的教育投资,就可使9个人脱贫,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的扶贫效果更为显著,众多研究人员也发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所以对贫困地区进行慈善捐助,要更多注意教育捐助。

其中捐款更多的流入高等教育是因为:

(1)国内高校的来源通常有:国家专项资金和政府财政支持,国内外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社会各界包括校友和友好人士、慈善组织的捐赠。高等教育的发展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却长期不足。因此,扩大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成为大多数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方法。所以为了资金到位,各高校负责人积极向社会进行筹资,其中校友捐赠占很大一部分。

(2)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分担成本的有效途径。国际上,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和社会捐赠都决定了高校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最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势能。南开大学发展与筹资工作负责人丁峰曾表示:“高校接受社会捐赠,有利于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高校发展建设。” 在中国,教育捐赠与学校声誉、办学质量、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和社会各界的关系呈正相关。

(3)高校吸收社会捐赠也是推动感恩教育、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4)企业对高等院校进行捐赠,一方面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起到了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援助高校的科研工作可以对企业的创新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的发展与慈善的发展

正如萨缪尔森的“循环因果累积论”所述的作用机制一样,慈善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慈善的发展。一方面,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的地方,教育的大力发展可以更好的培养人们的奉献意识,对慈善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培养慈善专业人才,使慈善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2015年11月12日,中国首家国际公益学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成立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学院建设以提升培养慈善家、慈善组织高级管理人才为主,以社会服务认证教育和大众教育为依托的应用型公益慈善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播体系。随着教育的发展,相信慈善事业将会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五、对教育捐助和教育培养方面的建议

高等教育得到适当捐助的情况下,对初级教育也要重视。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对大学发展的捐助不但可以培养出大量高层次人才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促进新创造和新发明,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但是没有初等教育作为基础,很少有人可以自读到高等教育。而且初等教育的普及层度体现着社会公平。在今天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的贫困家庭从小学起就不把孩子送入学校,或者仍有不少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外力的帮助,学习环境差、学校设施不好。所以对初级教育也要给予重视,对初级教育的更多帮助可以让贫困的孩子走好学习的第一步。

建立低门槛的公益组织或学校,培养专门的公益人才。当下,中国的奉献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群,他们愿意回报社会,造福更多的人,但散财并不比创造财富容易,没有现念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很难有好的效果。所以为了公益行业的良好发展,慈善家也需要学习,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帮助,来让自己的善款得到更好的发挥作用。正如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理事张志洲认为,当下,公益行业内的人才不足与资源困境,已形成恶性循环。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公益行业将难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腾,阚小良.慈善教育与教育慈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第3篇

关键词:慈善机构;独立性;中介性;透明性;法律对策

一、慈善机构概述

慈善机构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机构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标志之一。慈善机构分为私人慈善基金会和公共慈善基金会。私人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渠道包括某一个人、家族或者社团的捐赠。公共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渠道,包括私人基金会、个人、政府机构、其他公共慈善机构,以及提供有偿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公共基金会为了保持其地位,必须不断地从不同渠道获取资金。慈善机构有如下特征:

(一)独立性

慈善机构独立性是指能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下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慈善机构属于财团法人。财团法人的设立采取许可主义。财团法人的形态表现为无成员,是钱的集合,所以,必须有人捐赠才能造就财团法人,但捐赠者不是财团法人的成员。财团法人的设立人设立行为完成后,财团法人便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与设立人便不再有任何法律上的关联。财团法人的设立需要捐助行为,其可以是生前行为,也可以是死因行为,并且没有二人的限制,捐助由一人进行即可,而且捐助包括订立捐助章程和捐助财产两部分。财团法人又称他律法人,只有一个管理机关,有时还有受益人,财团法人无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等机关。财团法人一般为慈善目的,属于非营利性质,如基金会、私立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科学研究机构、宗教教堂、寺庙,以及孤儿院、救济院等。财团法人没有成员,所以其变更或消灭需依特定有权机关的命令,或者由于目的达到、期间届满、财产不足等原因而出现变更或消灭。

(二)中介性

慈善机构中介性是指收集求助信息、确认求助信息的真实性、求助信息、保持供求平衡。首先是收集求助信息。人们遇到困难会想到找慈善机构。慈善机构影响力越大,到机构求助的人就越多,其拥有求助信息量也越大。慈善机构应把求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其次是确认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假的求助信息一经会影响机构的声誉,也会伤害捐助人的积极性。因此,在向社会求助信息之前,慈善机构有必要对求助人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再次体现在求助信息。比如在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台,或者以传真形式在慈善机构间进行沟通。具体方法可根据求助的轻重缓急而定。的内容应以求助方位、原因和目的为主,隐去求助人姓名和地址,统一以慈善机构的电话和地址进行联络。最后体现在保持供求平衡。将捐助人与求助人进行对接,把求助对象的联络方式和地址告知施助对象,达到实现求助人愿望的目的。

(三)透明性

慈善机构透明性是指慈善机构运作过程和结果的公开。一方面要求运作过程公开。比如定期披露募捐的目标、活动的目的、活动方案以及可行性分析以及拟开展活动与慈善组织目标的关系等。比如采取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求结果的公开。比如定期公布其财务报告,公布其接受捐赠的数额以及用于慈善项目的种类和数额;比如公开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比如财务组织聘请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慈善机构的全部活动进行审计。

二、我国慈善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机构独立性不明确

目前我国现有的100多家慈善基金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是与政府完全分离的民间组织,而我国的慈善机构由政府主持。现在合法的慈善机构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比如我国慈善机构注册登记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而这些主管单位基本上是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这使得慈善机构在法律主体地位上不明确。这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慈善救助的需要;同时造成了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是拥有专业人才进行现代化管理和资金运作民间组织,而我国的慈善机构管理模式陈旧和资金运作低效,与国外的慈善机构差距很大。

(二)慈善机构的中介力弱

一方面是求助信息收集能力弱。人们遇到困难基本上不会想到找慈善机构,而是会求助亲戚、朋友、同事,会求助电视台和广播台,让媒体呼吁广大民众募捐,解决生活的困难。另一方面保持供求平衡能力弱。主要表现企业捐助者和富人捐助者太少。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0%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10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竟然下降到不足1元人民币。相比美国,70%以上家庭都对慈善行业有捐赠,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赠900美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2%。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还显示,我国20%的城镇富裕家庭占有着社会财富的50%,他们在捐助上的支出却少得可怜。现在支撑我国慈善行业的主要是基数巨大的普通人的爱心和海外华人。相比美国,慈善起着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的功能,从税收和道义上都支持富人回馈社会。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

(三)慈善机构组织运作不透明

慈善机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制度的缺失使得组织运作不透明。比如慈善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集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的管理和使用不透明,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的行为;没有慈善事业专门人才,慈善机构与民政部是“一个部门,两个牌子”,慈善部门的负责人来自政府,慈善机构用类似政府的方式运作,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甚至有的部门把自愿捐款变为强行摊派;对于善款的来源、分配、去向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查询系统。

三、解决我国慈善机构存在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针对慈善主体不明确的法律对策

一方面要立法明确慈善机构的财团法人地位。法律可以要求慈善机构必须经过民政部门许可,颁发公共募捐许可证书,证书载明募捐人名称、募集对象、募集方式和范围、募集目的、募集期限限制等基本要素。另外,法律还可以规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疫情或者其他紧急状态下,可以申请许可证制度的豁免制度,采取例外性特许程序。募捐频率,原则上就同一事件,如果损失的程度没有明显升级,同一慈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不应针对同一范围的对象组织重复募捐,但是捐款人主动捐助不在此限。另一方面慈善机构要完全市场化,坚决与政府脱钩,政府不派人员参与慈善主体的运作,慈善机构的管理者由基金会会员民主选举产生。政府只对慈善主体进行宏观调控。

(二)针对慈善机构中介力弱的法律对策

一方面是加强求助信息收集能力。慈善机构要扩大机构数量,加快普及到乡镇,使各级慈善机构上下联通,减轻县级以上慈善机构对求助人信息收集能力和真实情况核查的压力,降低核查成本。慈善机构要吸纳慈善专业人才从事慈善工作。同时建立一套能够科学选拔慈善工作者、优化慈善工作者队伍和确认慈善工作者任职资格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供求平衡能力。慈善机构要多挖掘企业和富人的慈善资源。支持富有公信力的慈善品牌,推进冠名基金、定向捐助等活动。不断扩大慈善资源,鼓励企业和富人冠名基金和定向捐助,对企业和富人进行税收的减免。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和载体,引导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捐赠渠道奉献爱心。政府要努力宣传慈善文化。比如民政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传授公益慈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思想,并纳入学生学。政府对制作、播出、刊登公益慈善广告和公告的行为给予鼓励,并依据国家政策减免相关费用。积极推动慈善周、慈善日等多种形式慈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氛围。

(三)针对慈善机构组织运作不透明的法律对策

善款使用情况的彻底、完全公开,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方向。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捐赠人的下列权利:一是知情权。捐赠人对于所捐赠资金的使用和运作,享有知情权。同时要完善慈善监督。慈善组织应聘社会监督员,对于重大慈善项目,应该要求民政部门应设立项目巡视员,以提高监督的及时性与效率,更好落实捐赠人、受益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赔偿请求权。慈善机构如果擅自将捐赠人的个人信息转让给第三方,包括其他的慈善组织。干扰捐赠人的私生活、家庭生活或者基于捐款人的捐赠数额而侮辱贬损捐赠人的人格尊严,捐赠人享有对他们提起直接诉讼要求赔偿的权利。三是撤销权。如果慈善组织工作人员故意私分、挪用慈善资金,捐赠人应享有捐赠撤销权和赔偿请求权。同时在慈善组织的负责人或者工作人员滥用慈善组织以服务于其个人利益的时候,应允许捐赠人享有对他们提起直接诉讼要求赔偿的权利。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慈善机构的下列义务:其一,募捐信息公开义务。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慈善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完善慈善公益信息统计平台,及时慈善数据,定期慈善事业报告。从完善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政策入手,逐步推动慈善组织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实行阳光运作;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慈善机构必须定期披露募捐的目标、活动的目的、活动方案以及可行性分析,以及拟开展活动与慈善组织目标的关系等。慈善组织必须要捐赠人出具有效的财务凭证,使其能够享受税收上的抵扣减免等优惠。慈善机构应定期公布其财务报告,公布其收入以及支出;提倡财务组织聘请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慈善机构的全部活动进行审计。其二,保护捐赠者个人信息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的义务。未经捐赠人的明确同意或者有关法律的许可,慈善机构不得擅自将捐赠人的个人信息转让给第三方,包括其他的慈善组织。不得对捐赠人的私生活、家庭生活等构成干扰。募捐过程中,不得基于捐款人的捐赠数额而侮辱贬损捐赠人的人格尊严;在向受益人发放有关慈善款项的时候,同样必须要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其三,妥善管理和运用资金的义务。必须强调慈善机构对捐赠人负有忠诚和诚信义务,必须严格信守接受捐赠时作出的各项承诺;另外,慈善机构必须妥善管理和运用全部资金,不得私分、挪用慈善资金。

参考文献:

1、王俊秋.论我国慈善法律制度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李科.我国发展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3).

3、任群芳.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4).

第4篇

亲爱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我校“爱心天使”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同学们捐款非常踊跃,纷纷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从1元到300元不等。自xx年以来,我校“爱心天使”基金会共资助了3所贫困地区学校的100多名家庭贫困儿童,把资助金发到每个孩子手中。黄河学子们的善举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个情感发育不完善的人,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其一生中也很难有所作为。我校设立的“黄河学子‘爱心天使’慈善基金会”平台,目的在与支持孩子的爱心、善行,大力推进孩子的情感发展,让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得到全面发育。我们将把这一行动继续延续下去。

新年刚刚过完,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压岁钱,捐给“黄河学子‘爱心天使’慈善基金会”吧。通过慈善基金会的善举,你的捐助将去资助那些贫寒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得以完成学业,感受到人间的爱和黄河学子的广博情怀!

我校“爱心天使”慈善基金会定于下周四(xx.3.11)下午4:10在德馨广场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现安排如下:

1、学生捐款本着自由、自愿的原则,捐款数额随意,各班主任将本班捐款金额统计后,于周一捐款前上传学生护导部,统一报学校慈善基金会存档。活动当天,按照升旗仪式队列于德馨广场集合,由于人员较多,因此,请每班班主任将本班全部捐款封于红包内,选派班级代表上台,将红包投放于捐款箱内。

2、由于我们直接捐助上学困难的孩子,因此,今年不接受物资方面的捐助。

3、捐款结束,召开慈善基金会理事会会议,汇报接受捐款情况和捐助情况,并张榜公布捐助人员名单。

第5篇

在当前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工具逐渐成为人们信息接收新平台的情况下,一些慈善组织的信息仍然习惯于通过纸媒、网站等传统平台,与公众的知情需求和对微传播工具的使用热情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不足,缺少前瞻性和主动性。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微传播的优势与便利,缺乏利用新型传播手段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使得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工作严重滞后于受众的信息分享习惯和需求。有关机构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只有28%的公众对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在2014年度的信息披露工作感到比较满意。而在2011年,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的甚至不足10%。这与慈善机构信息工作没有及时有效对接用户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数量较少,无序发展,传播力、影响力较低。与当前微信、微博用户数量众多,一些组织机构纷纷开通微博、微信传递信息、沟通民情的热情相比,慈善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认证号数量相对稀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慈善机构缺少主动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新的传播工具服务公众的动力。当前,慈善机构的微传播工具发展仍然处在无序、自发状态。慈善组织是否开通微信、微博账号,开通后如何运营,信息的频率乃至是否等,完全取决于慈善机构的自觉性和人员的兴趣,有关慈善管理机构缺少超前规划和规范。一些慈善机构虽然开通了微博、微信账号,却缺少主动运营和维护的意识与动力,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力、影响力较低,有的甚至成为僵尸号。从笔者监测的200多个慈善机构微信公众号来看,有的长期不更新信息,有的虽然更新信息,但平均阅读率、点赞数较低,平均阅读数最高的一般也在1000次以下,平均点赞数大都在10次以下。

慈善微博认证号同样存在影响力、传播力低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微博认证号粉丝数量、信息数量较少,转发率、点评率较低。从笔者监测到的慈善微博公众号来看,即使排在影响力前10位的账号,每天信息的数量一般也在10条以内,平均数量在5条以下,转发数大多在10条左右,评论数基本不超过10条。相当一部分慈善微博认证号信息数、转发数和点评数为零。

缺少专业运营,信息公开有数量欠质量。相当数量的慈善信息并不是公众关心和需要的,后公众并不关心,如一些慈善信息与慈善资金的使用等公众关心的核心信息毫无关系。

缺少信息保护意识,容易对慈善救助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由于缺少专业的微传播、慈善信息运营以及对于慈善信息的审核和规范机制,一些慈善机构的微信、微博不仅的信息质量较低,而且有的因为信息公开不当,-对于一些慈善救助对象,特别是一些残疾人、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缺少正确的慈善文化观,慈善信息公开背离了慈善的本义。一些微慈善信息缺少正确的慈善文化观,有时为了突出慈善者的大恩大德,往往不顾被捐助者的感受和尊严,使得一些慈善捐助活动,变成了慈善捐助者的“加冕仪式”和被捐助者对捐助者的感恩活动。有的为了增强宣传效果,甚至对慈善活动尽可能地人为放大。在这种不正常的慈善文化影响下,慈善活动变成了不顾被捐助者隐私、尊严和感受的“比惨”活动。这严重背离了慈善文化的本义,甚至使‘一些美好的慈善捐助活动变成了广受诟病的“暴力慈善”。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特别是手机网民快速增加的情况下,慈善组织的信息不能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层面,而要随着用户接收习惯的转变,向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传播工具借力。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增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传播发言人制度和信息与审核制度等方式,提高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的能力。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种目光的审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接受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地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话:“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般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椅,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让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具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满分解密

第7篇

两个原因

为什么俄罗斯的地方慈善事业会在此时兴起?为什么俄罗斯富人和企业会突然对支持慈善活动越来越有兴趣?据《社会经济与法律》周刊分析,尽管动机不尽相同,慈善事业兴起的主要原因则大致有二:

就全球范围而讲,俄罗斯的企业正与西方竞争对手展开激烈角逐。欲取得全球性发展并具世界竞争力,他们必须获取大量资金。然而,仅靠俄罗斯欠发达的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必须将目光转向西方市场以获取有效融资。但由于俄罗斯企业的国际声誉欠佳,那么欲获融资则必须不遗余力地改善自身形象。这反过来意味着,俄罗斯的企业必须接受西方关于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商业惯例。于是,他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一种更加系统地增强公共关系的方式来为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从传统意义上讲,俄罗斯,确切地说是前苏联的社会责任传统也为慈善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早在十月革命期间,俄罗斯的精英们就已制定了支持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规定。苏联时期,大企业就曾义务性地向地方社区提供社会支持,个人也经常向“赞助孤儿”、“扶助残疾人”等各类慈善项目提供经济援助。鉴于今天俄罗斯人收入的悬殊和普遍贫穷的现状,俄罗斯富人的社区捐助活动无疑印证了社会状况本身。

慈善形式

由以上两个因素可以看出,企业在俄罗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先的作用这一事实已不足为奇。而且,许多俄罗斯企业都有筹划慈善工作的专职人员。事实上,这些慈善工作是公司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鼓舞人心的趋势是,俄罗斯的社区发展基金会和社区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在西方捐助者和援助者的支持帮助下,这些机构逐步获取了从社区资源中筹集资金,并以一种公开透明的方式将这些资源进行再次分配。

最后一点是,少数俄罗斯富人成立了一些私人基金会,用来维护捐助人的慈善利益。

面临挑战

俄罗斯慈善事业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现状令人欣慰,但地方慈善事业扎根于俄罗斯所要面临的障碍也不容忽视。

俄罗斯近期的税制改革备受国内外欢迎。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弥补税法漏洞的同时,起草者实际上也取消了企业和个人慈善捐赠的税额优惠。更糟糕的是,新的立法为长期补助金所作的定义相当狭隘。根据新税法的规定,捐赠者进行捐赠时应接受捐款增值税和其他税项,这打击了捐助者支持一些活动的积极性。

俄罗斯地方慈善事业发展的另一主要局限性在于财政基础薄弱。尽管西方媒体近来对俄罗斯资本市场大肆炒作,但事实却证明,俄罗斯资本市场因缺乏透明度而显得不稳定。毫无疑问,这一现象违背了俄罗斯富人向地方基金会或慈善组织捐款以支持其特定慈善利益的意愿,最终导致俄罗斯无一家新兴机构获得捐助(因为他们主要依靠各类捐助人的定期捐款来维持根基)。金融体系的不成熟,使俄罗斯的慈善机构吸引和积累可靠捐助变得举步维艰。这不禁让人对俄罗斯慈善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

尽管俄罗斯慈善事业的近期发展很令人鼓舞,但由于尚处于起始阶段,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果公益慈善成为俄罗斯公民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参与慈善事业的人数势必大幅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寡头的经验和技巧还传授给了下一级别的富人和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莫斯科境外的富人和企业群体。如果区域精英认为他们的莫斯科同行是出色的慈善家,他们也会为其建立慈善机构并通过慈善筹资资助其社区建设。因此,做其力所能及的事助力俄罗斯新兴慈善家取得成功是国际捐助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时尚真的成为一种趋势,使得俄罗斯固有的慈善事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那么,公民社会风貌势必发生巨大变化。因为它不仅可以成为非政府组织、教育及文化机构长期募集资金和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也有可能成为改善政策环境的潜在力量。这种现象对于俄罗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链接:新独联体国家慈善动向

第8篇

11月14日,民政部启动建设“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民政部明年还将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届时将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包括接收捐赠、款物使用、受益地区等若干项。(《京华时报》)

相信民政部启动建设的“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和襁褓中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会为中国大陆陷于僵局的慈善事业打开半扇门。另外半扇门是准许民间慈善组织的自由依法建立,让官办慈善和民办慈善在同一个平台上运作,在同一个蓝天下成长。

东方人的亲情文化,使得人们对他人的隐私比较感兴趣,不该知道的可能知道得不少。东方人的内向性格和帝王意识,使得掌控公权力的人们不愿意公开公共事务信息,老百姓该知道的可能知道得不多。这两者,都和现代文明的公民精神和民主政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一部迟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实践中依然步履蹒跚,摇摇摆摆,官方和民间都很不习惯。

一个不被信任的慈善机构,断然很难源源不断地获得善款。一个不能自证行为规范和廉洁清白的慈善机构,很难被广泛信任。一个不曾及时和充分公开善款信息的慈善机构,很难自证行为规范和廉洁清白。所以,慈善机构及时、充分公开善款信息,接受捐款人的核实、问询、质疑和监督,乃是慈善机构生存之根本,是慈善事业之基本,也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善”之底线、生命线。由于善款信息没公开,从而失去广泛信任,导致善款之源枯竭,因此公权力强迫捐款的事时有发生,“被慈善”成为一个让人尴尬的流行词。

悲悯之情,人皆有之。慈善之举,人常为之。在亲情文化深厚的中国,人人都愿意献出一点爱,只是不愿意“爱”被强迫、被亵渎。以陈光标为代表的许多人,不愿意把钱款捐给机构去代劳,而是亲力亲为,把钱款分送到自己认为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其实大家也知道,如此行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很高,而且由于零散的慈善者,对于慈善事业并不专业,也没有可能全面了解情况,将会导致善款善物的发放难以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所以建立慈善者和慈善机构之间的信任极其重要;机构公开善款信息是首要。

但愿民政部酝酿中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前先公开给大众评议,充分吸纳民意,让公众的集体智慧体现到管理办法中。对慈善机构不但要约束,也要激励,让公开善款信息工作做得好的,得到大家赞扬;让公开善款信息工作做得不好的,得到大众的鞭笞。对于慈善工作做得好的慈善机构,要有适当的奖励制度;对于慈善工作做得差的慈善机构,要有恰当的惩罚措施。对于刻意隐瞒实情的,要追问到底,直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慈善从业人员,也需要有资格认证和退出机制,以及奖惩制度。

第9篇

与其他项目单纯的捐款捐物不一样的是,龙湾别墅独创社区共享式慈善事业,这是由开发商为主体力量带动推进全社区的人参与慈善事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模式是,龙湾别墅的开发商英才地产将在龙湾别墅一期的所有业主中抽取10个大奖,奖项为以业主的意愿选择资助地点捐助10所春蕾小学,并以业主的意愿命名这10所春蕾小学;同时还将抽取爱心奖50个,奖项为每位业主资助10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目前本项工作已顺利开展,已捐助了4所春蕾小学,并资助了2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同时,英才地产还将长期持续地关注这些被捐助的春蕾小学发展情况,以及那些重返校园的失学儿童的学习成长情况,并且邀请业主一起监督这些善款的使用情况。

联合国的表彰,正是因为龙湾别墅在社区共享式慈善事业上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同时其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模式。

慈善意识兴起,一个阶层力量的崛起

在西方,慈善是第三次社会分配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那些热衷于慈善的人们来说,对于社会的反哺,本身所表明的,是自己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为社会担负的一部分责任,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团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一种类似西方国家所谓中产阶级的力量已经成长起来了,这个“团体”年轻,有激情,勇于创造财富,同时也勇于享受生活。但是,这个力量太年轻,他们没有历史(他们的人文历史损毁于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们也缺少可以寄托精神之处。当一个基督教国家不断为自己的灵魂竖起宽容、平等、博爱标尺的时候,中国中产阶级则刚刚从房子、车子等物欲中醒来。他们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正是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的心灵之痛。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区组织的具有共同参与精神的慈善活动,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精神重建的伟大意义。因为中国需要这个阶层不但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上担当主力军,同时在社会道德建设上也足够成熟,这也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

站在这个角度看龙湾别墅的社区共享式慈善事业,其社会意义格外的耀眼!其打造的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格外地让人陶醉。

龙湾别墅,打造社区共同精神追求

龙湾别墅关于民间慈善事业的创造性的活动,将其开发商直接推到了媒体面前,对其历史的追问,使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始终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默默无闻地持续于慈善模式建设的优秀企业,

爱心,早已成为英才地产企业事业中的一部分。从2000年开始,英才企业就一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从资助教育到赡养老人,从捐助灾区人民到支持环保事业,英才企业已累计捐赠款项达人民币2000多万元。中国大地上,大江南北,从西到东,都留下了英才企业捐资济困,扶助贫弱,抗击灾病的见证。此外,英才地产也曾向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实行捐助。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英才对慈善事业的捐助金额并不是最多的。然而,英才地产在社区共享式慈善事业模式上的探索给予整个社会的影响意义更是非凡。作为中国房地产人中的一员,英才地产一直以创造城市文化为己任,以爱心地产的发起者和发扬者而自豪。尽一切力量,将他们的爱心和使命感倾注在建筑中,打造一个理想国度,为业主提供真正的快乐居所。英才地产一直要求自己不满足于单纯的房地产人身份,而是以“爱心,诚信”为灵魂,始终遵循“诚信、务实”的经营理念,奉行“良心造屋、爱心办学、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丰满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城市文明贡献自己的价值。

第10篇

汶川地震,百余艺术家义拍筹款八千四百七十二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定向捐给青城山市,所有工作公开进行。但是,此后几年来,艺术家们始终不知善款去向。红十字会日前发表说明致歉,称这些善款用于“博爱家园”项目,虽未按指定项目使用,但与捐赠人意愿总体一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神州大地处处充满高涨的捐助热情,艺术家们也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是同胞情谊血浓于水,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一个爱心缩影。然而,从2008年至今,近五年时间过去了,这笔定向捐助青城山市的善款不知所终,艺术家们怎能不心寒。

此次,借由芦山地震,艺术家们重提旧事,才让这段没有下文的往事成为“新闻”。在艺术家的不断追问下,红十字会出面解释善款去向,并对此表达歉意。然而,一个道歉,似乎并不能解释所有一切,八千多万元巨款在使用前不征求捐助人同意,如此作为,怎不让人对红十字会产生诸多疑问。

从契约角度看,艺术家们定向捐助青城山市,他们与红十字会和青城山市之间实际上形成了契约关系。红十字会有义务遵守与艺术家们的约定,将善款转给青城山市。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红十字会只对非定向捐款具有分配权力,对定向捐款没有分配权力。红十字会在未征询捐款人意见、未取得捐款人同意的情况下,不按指定项目使用善款,自作主张将善款挪作他用,即便这笔善款仍然用于爱心事业,依然是违约行为。

进一步说,艺术家的定向捐款被挪用,不仅红十字会备受质疑,整个慈善机制都遭遇了信任危机。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了灾后捐款“四不见”:第一,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第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第三,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第四,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四不见”或许有点偏颇,但是带出的慈善信任话题值得关注。事实上,基于对慈善机制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这样以脚投票的行动,多少令不透明的慈善组织有点尴尬。

慈善是一门学问,慈善组织运作也有别于一般组织运作模式。当自然灾难与公民意识相互作用,社会的慈善热情与慈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今,类似于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正是公民慈善意识不断提升与滞后的慈善组织运行方式之间的必然矛盾。重建公信力的路,必然需要那些依然抱着固有非透明运作的组织来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重建,否则,一个道歉,一次解释,看似混过了一时,却只是离信任枯竭更近一步。

“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中国所有的慈善机构而言,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对善款的善待,对捐赠人的及时反馈,都是必须重新补回的一课。在慈善伦理重建的路上,别忘了,对善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亦很有必要。不仅地震捐款使用情况应公之于众,所有善款都应交代去向。只有全面公开善款去向,发动公众与传媒参与监督,用千万双眼睛紧盯善款去向,真正实现“阳光捐赠”,才能激活社会慈善热情。

【原载2013年5月4日《工人日报・道德观察》】

第11篇

销售与慈善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但某化妆品公司却把两者巧妙的组合起来,取得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效果。那么这二者有何相关之处呢?笔者认为从消费者方面来说,销售的过程就是掌握和打动消费者的情感的过程,而慈善则比较容易唤醒人们的爱心,使人动情。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动人心者莫过于情,作为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都是女性,她们则是感情最为丰富的动物,不信,你若是对《还珠格格》之类的琼瑶戏表示不屑,肯定会被斥之为没心没肺、冷血动物。要打开女人们紧攥的钱袋子,就要先打开她们感情的闸门,这就是目前的电视广告都在拼命煽情的主要原因。很多的明星大腕、商贾巨富热衷于慈善事业,一方面是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另则是做慈善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也使行善者感到助人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营销上完全可以运用或结合慈善把产品做大做强。人性本善,笔者一直这样的人为,特别是女性,她们心地善良和富有母性情节,一见到感人的场面就流泪,见到小孩和小狗小猫就要上前抱一下,销售的成功是对顾客的正确的人性把握,那么某美容公司联合加盟的美容院所做的一场公益慈善活动,就近乎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获得了成功。

针对加盟的美容院在当地的知名度较小、顾客少、业绩差、同行业之间竞争同质化严重等不利因素,专业的美容公司S公司策划实施了本次的慈善活动。通过活动想达成以下的目标。1:提升美容院当地知名度及美誉度。2:提高品牌知名度,快速回收资金增加销售业绩。3:迅速于全市内拓展新高端客户群、增加新客人、增强客人忠诚度。4:通过此次活动提升美容师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5: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6:建立美容院优秀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7:有效地结合了公共关系资源,为美容院联合商家经营扎下基础和摸索出方法。

下面则是整个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的前期S公司进行了细致的准备,首先对参会的人数作出了预估,确定下了合适的场所。为了保证会议的人数和参会人员的质量(参会人员尽量是高收入群体,有消费产品的能力,保证销售的成功),所以主办方邀请赞助了一些单位参与和赞助(都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单位及相关联品牌专买店,这些单位有:女士服装品牌、饰品钻石、项链、婚纱影楼、休闲会所、医疗保健院, 大型美发机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房地产等),为的是让这些单位也把自己的会员号召过来参加,因为行业不同,相互之间没有竞争,而针对的目标顾客基本一致,所以反而可以做到会员的共享。这些异业单位的参与可以增加会议的影响力,参会的单位必须拿出自己的一些奖品和优惠措施,这样加大了奖品的力度,有力于提高销售额,在参会的同时也使得这些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得到提升,所以也获得了很多单位的认同和参与。

为了提高慈善会议的正规性和影响力,还要获得某些国家机构的支持。所以主办方还邀请相关主办单位,如希望工程领导、红十字会、妇联、福利机构、公正处等(并要求授予捐款箱,并上好封条),还对当地的媒体进行了公关,通过运作,让媒体感觉到这一事件的社会影响重大,争取他们以新闻或者公益栏目的形式进行报道。

接下来查找受捐对象,主办方的营销人员知道,受捐助的对象不能模糊和抽象,否则不会引起好的效果,应该以白血病、失学儿童、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山区学校学生等弱势群体为主,这一方面媒体有着比较多的资源,从受捐助的对象当中,由媒体介绍主办方选中了一个因父母双亡只与其爷爷相依为命的一个失学儿童,这个儿童以前在学校品学兼优,由于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而失学,媒体认为这样的受捐助对象比较能唤起人们的参与热情。

在顾客邀约方面,除了让赞助单位通知好自己的会员之外,还要做好老顾客的邀约工作,并让老客户带新客户。在活动当地的加盟美容店内做好宣传,广告宣传以关注弱势群体传播爱心为主,并配合户外大幅广告吸引客户,突出晚会主题及卖点。目的是提前吸引当地的消费者以及有爱心人士关注和参与。

在活动的销售策略上,采用的销售方案结合了新老客户特性,特采取了连环销售策略,整体上运用会员美容卡体系,如活动期内可累积、已开年卡或项目卡的客户可充值等。

主办方根据顾客的消费能力组织者推出了A、B、C套餐,A套餐为年消费10000元的当地美容院爱心卡一张,同时主办方现场拿出1000元以顾客的名义赠予受捐助对象,B套餐为年消费6000元的爱心卡一张,主办方拿出400元以该顾客的名义赠予受捐助对象,C套餐为年消费3000元的爱心卡一张,主办方以顾客的名义给受捐助对象200元。由顾客现场缴纳不同比例的定金来获得爱心美容卡。

活动如期进行,参加会议的顾客先在入口处签到,领取了抽奖券后落座,之后是嘉宾入场,随着一场由全体美容师一起演绎《让世界充满爱》的激情热舞,拉开了活动开始的序幕,经过主持人和嘉宾的致词讲话之后,活动逐渐达到,真正的慈善捐助开始了,主持人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受捐助的失学儿童苦难的生活经历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渴望上学改变命运的期望,无不令在场的顾客为之动容。在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和现场煽情音乐配合下,气氛达到了极点,众多的顾客现场被不幸孩子的遭遇和坚强所感动而流下了眼泪,甚至S公司很多的职员都哭的一塌糊涂。主办方趁热打铁,在随后的爱心卡拍卖和现场抽奖环节上,顾客们的爱心和热情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一场活动做下来,爱心卡拍卖了几十张,直接产生的捐助金额达到了两万元左右,在现场公证人员的监督下,由主办方的领导把奖金直接送到受捐助者的手中,鼓励他们重返课堂,争取能早日成才,失学儿童向在场的顾客深深地鞠躬致谢,感人的场面获得了参会者的阵阵热烈的掌声。美容院年卡也破天荒地达到了近三十万的预订额,随后,当地的媒体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报道,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极大地提升了美容院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活动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纵观整个的活动营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主办方抓住了女性目标顾客情感上的特点,利用了受捐助者这类让公众比较敏感的弱势群体,在赚取了女人眼泪的同时,也赚取了大把的银子。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描述过,人在随着经济的增长时消费会出现三种层次,即消费量的阶段、消费品质的阶段、和情感消费的阶段。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营销方面的成功从大处说就要首先获得消费者认同,也就是获得消费者的好感,而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则是企业积极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从小处说,也必须能抓住目标顾客情感上心理上的“软肋”,动之以情,情感上得胜,销售上才能获胜。通过这个慈善会议营销,愿能带给我们的营销人一点启示,在化妆品的营销方面,能开拓出更多的模式和思路,把我们的品牌做大做强。

第12篇

关键词:慈善监管;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3-01

1 美国: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1.1 政府监督

在美国,慈善机构的政府监管监督分布在不同的层面。

在联邦层面,国家税务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国会2000年通过的一项国内税务法,包括慈善机构在内的所有组织,每年都必须向国家税务局上报年度财务报表,详细报告本年度经费的来源和支出情况以及各项活动经费的来龙去脉,以便政府检查其是否符合免税规定,而免税事关一个慈善机构的发展乃至存活。这份财务报告要求提供包括慈善机构前5名收入最高的成员名单、前5名报酬最高的合同商名单以及筹款所需花费等十分详细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该报表还要求提供与所有董事会成员有关的金融交易记录。如果这些交易有问题,相关董事可能会被课以高额税收,该慈善机构也可能失去免税资格。此外,美国联邦法律还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向免税机构要求查看其原始申请文件及前3年的税表。同时,人们也可写信给国家税务局,了解某免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结构。

1.2 设立行业评级机制

美国设有专业慈善评级机构,为国内的慈善机构进行评级,级别从高到低4星到无星不等。并且针对不同指标,向公众公布各个标准下的排行榜,甚至包括囤积善款、财务危机、筹款回扣、劣等机构CEO薪水等劣等排行。在这种评级机制下,慈善机构为了维持自己的信誉,会规范自身机制,加强内部监管,尤其是自主的申请、拨付及运营费用的预算、核销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保持慈善基金正常正确运行。同时慈善机构也会纷纷提高自己运作的透明度,同时,整个慈善行业的透明度也得到了增强。

1.3 具有公信力的民间专业独立评估机构

这些民间评估机构独立于政府、慈善机构中,相对公正的身份和立场,使其拥有广泛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例如全国慈善信息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掀起了一阵慈善的热潮。然而当时少数慈善机构却做出不法举动,私吞难民捐款,强烈打击了捐赠者的信心。于是一些民间的管理者、学者、律师、会计师就自发联合,成立了这样一个独立评估机构。

2 英国:行政监管模式

英国是欧洲慈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早在1860年,英国政府就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以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增进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

1992年新《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有责任和义务向慈善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无正当理由而未提交年度报告属于违法行为,责任者将被。

在英国,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度要求也非常高,主要体现在,公众中每一人,只要愿意交付一定合理的费用,就有权获得所有慈善组织的年度账目和财务报告。对于那些慈善机构来说,公众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亚于上市公司。

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以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该委员会对慈善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投资行为、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为确保慈善组织遵守这些规则,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和评估制度。

3 德国:“捐助徽章”一年有效

德国为了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设有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和天主教联盟两家独立机构,负责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

其中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创立于1893年。这一组织,与美国的“全国慈善信息局”的性质相同,其监督也不具有法律强制性,而是建立在自身“公信力”的基础上。它们向通过其审查的社会福利组织和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来认证这些组织具备募捐资质。

目前德国有超过200家社会福利组织和慈善组织持有由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所颁发的“捐助徽章”,其授权使用期为一年。这意味着这些组织每年必须接受一次审查。若在审查中发现违规问题,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会收回其“捐助徽章”的使用权。

以上,是三个慈善机制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的现状。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需尽快建立慈善组织资质评估和信用资格认证制度,加大社会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慈善行为,并在慈善活动参与者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地约定俗成。要加强诚信等方面的道德建设,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培育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进而增强慈善事业对公众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