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2—01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教师的角色、课程的内涵诸多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是这一系列变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不少学校都强调要优化课堂教学,所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课堂优化,就要坚持“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优化备课
1. 编写教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教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编写教案是探索性工作、创造性劳动,不能为教材所束缚,要敢于超越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加工教材,也可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要敢于备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为了学生发展的教案。
2. 编写教案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教案记录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本教案不光是教师成长的一串串脚印,更是一次次创新,常写常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那创新从何而来呢?当教师把课堂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时代的时候,创新就应运而生了,这就要求教师有“把社会当作课堂”的能力。让那些应付的、陈腐的、程式化的、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案一去不复返,新课改呼唤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改革创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呈现个性风格的教案。
3. 编写教案要形式开放、方法多样。教师要在课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写出不同的教案,编写教案不应是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的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工整、教学过程是否有条理的模式化教案。今天评价教案的标准是:备出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好教案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从一份好教案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调控、教育对象的了解等情况。
4. 编写教案要补充写好教后记。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外,课后还要进行反思补充,写好课后记。将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材料,也是教师进步的总结。
二、优化教学方法
45分钟的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抓住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要新颖自然,复习提问要有的放矢,讲授新课要突出重点,练习要达到反馈的目的,小结要言简意赅,布置作业要适量。
1. 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师生心中都要有数,直奔主题,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2. 尽快打开书本,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传统的“要学会”为“我会学”,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敢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真正的收获必定靠辛勤的耕耘,真正感知必定靠智慧的感悟。
3.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激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让学生参与,摆正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要将学生扶“正”,学生要把自己摆“正”,双方都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教师不要喧宾夺主,取而代之;学生不要盲目依靠,被动学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职高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但知识、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研究、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可信度的方法、手段。
1、以人为本,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并通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挖掘、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古人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政治思想课教师,我们虽然要在政治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但我们不是“教训者”,我们要端正对学生的根本态度,在角色定位上,要摆正位置,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在语言表达上,不用命令式、训斥式教育,多一些商讨、对话式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政治思想课的实效性。
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政治教师要处处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习惯、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与学生交换看法、沟通思想、培养感情、增进友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我在课堂上常引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道理,教育学生。不是把道德规范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现象引入,激起情感,引发学生体验,促进内心冲突和碰撞,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也营造了课堂良好氛围,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增加了教育的实效性。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注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表现是我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点的做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刮进了学校,学生的思想也开始动荡。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钱就潇洒”、“将来只要能赚大钱就是有能耐,有没有文化、专长无所谓”等不良倾向已在不少学生中影响很深。
针对这种状况,我列出以下专题的学习:(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当然,学生对教师和书上所讲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不正确的认识暴露出来,然后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一章不行就贯串于后面的几个章节中,一个主题效果不够就整合于后面的主题中,这样有的放矢、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逐渐产生由弱到强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让消极因素不再继续滋长,让积极的观念逐步形成,并成为思想的主体,也进而培养了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雾。
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和这些错误认识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转贴于
3、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教学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重难点交叉处,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激发,使师生产生一种共同的愉悦和冲动,思维进入最活跃阶段,从而使师生都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般说来,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中时,学生对教学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考;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领悟到知识内涵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处于异常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之中;学生的认知与激情促进,实现了知、情、意的飞跃与升华。下面就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创设方法做具体讨论。
创设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巧设悬念创设
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铁球碰鼻”的演示实验:将一个适当的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让铁球与垂直线成一定角度且刚好接触鼻子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教师鼻子打来时,学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不知老师能否避免这一“劫难”。但教师那安详的神态又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已被唤醒,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奥秘。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导入课堂教学的小,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引导思考创设
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解释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沿平直铁路匀速行驶的火车里,将手中的苹果竖直向上抛出,当苹果落下时,是落在你的手里,还是落在你的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讨论,认识到苹果在竖直方向虽然先上后下,但水平方向由于抛出后不受力,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随火车一起匀速运动。这就克服了认识上的难点,纠正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
三、创设认知冲突产生教学
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中的例子: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
这种物理情境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冲突——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头脑中有了疑问,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气功师身上不压大石板,而让大铁锤直接打击其腹部,气功师愿意吗?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产生了想探究压力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学习用品如铅笔进行探索:两指压紧铅笔两端时感觉一样吗?如果不,哪一端效果更明显?如果把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面,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另一端,感觉又怎样?学生经历探究体验后,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就可以产生深刻的印象,继而引发他们更深一步进行定量探索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
四、师生互换角色创设教学
中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时期,生理、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步趋向成熟,独立意识增强,有相当的自我表现欲,时时要表现出“成人感”,渴望在某些场合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适时适度互换角色,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尝试成功、树立自我形象的机会。互换角色,学生精神亢奋,思考积极,往往会争着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学着教师的样子,大胆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发现。如果其他同学当上了“老师”,他们更不迷信盲从,而要设法反驳“老师”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勇于争辩,所以课堂气氛热烈,会产生由教师讲授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转化角色创设教学。比如让教师从“演员”的角色转化成“导演”的角色,让学生从“听众”或“观众”的角色转化成“演员”的角色,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中实现教学。
五、合理运用CAI创设教学
音乐是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千变万化的旋律能够描述巍峨的山川,能够表达内心或悲伤或忧郁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感受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以让人们在音乐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享受到另一种美妙。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期,正需要音乐的陶冶,正需要从音乐中感受更多的美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驾驭音乐课堂的技能就显得很关键,小学音乐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是否能够从小受音乐的熏陶,是否能够从小从音乐中感受快乐,这对今后的发展的也是相当关键。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和课堂常规教学密不可分,成功的课堂常规训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习惯是某种行为的反复强化,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例如,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做到:带好指定的学具到音乐教室门口排好队伍。进教室后静静聆听教师播放的课前放松音乐,尽快进入上音乐课的状态。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有的放矢,还能看懂教师的手势,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后要求学生:收齐课本,能独立或积极寻找伙伴完成教师布置的音乐活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课堂,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和优势,创设一个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教学常规。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课堂,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歌曲中人物性格以及创造生动形象的场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唱《卖报歌》时,怎样让每天饿了有牛奶喝,冷了穿羽绒服的三年级学生感受和理解旧社会报童生活的不幸,并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光呢?首先,我采用了flash来表现歌曲中描绘的报童的生活场景,“吃不饱,睡不好,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走不好,滑一脚,满身的泥水惹人笑……”一个旧社会小报童的悲惨生活就清晰地展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歌曲情绪所感染,同学们纷纷发表赏后感言:“通过聆听这首歌曲让我们了解了旧社会儿童生活的不幸,我仿佛看到了卖报儿童露宿街头的画面,我们与小报童相比,小报童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明快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鲜明的思想主题,同学们同情小报童的不幸而又快乐着自己的幸福。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叙述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开放性考试等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评价形式,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清晰、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3、动作和表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出色表现除了用语言肯定,还可以用赞许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表扬,还可用鼓掌或竖起拇指称赞。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多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关注个体差异,强化高效学习的落实
关键词:民主;平等;融洽;好奇心;合作与竞争;作业分层设计;成就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识具有组织作用。课堂教学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训练机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触、合作交流的友好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再创造”的重要
方面。
一、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
1.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由于遗传因素及后天条件的不同,学生所表现的素质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强势的主体。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会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教师所教的学科;反之,如果教师能厚爱他们,课堂中为他们设立“一席之地”,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
加里宁说:“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上能捕捉一切细致的事情。”孩子对教师的语言、举止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为此,教师一走进教室就面带微笑,精神饱满,语言和蔼,动作神态逼真传神。如:“咱们班同学谁反应稍快一些最爱动脑筋。”“咱们班同学谁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谁能给我讲一下这个问题”等等,教师一番充满激情的话语,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用诚恳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讲得很
好。”“你真聪明。”“说得很精彩”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眉、困惑不解时,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用“别急,慢慢想。”“不用紧张。”“谁来帮帮他。”“明白了么”等温柔体贴的语言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表情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勇于探索的强烈愿望,为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优化课堂导入,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而产生好奇心理,我们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新课的导入有意识的个创设问题的情境。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果设计和安排具有艺术性,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如:我们在上《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时,预先设计了几个趣味小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小猫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学习的心情极为迫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实践证明: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特别是对新课的导入中就能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唤起学生的探求心理。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亲自尝一尝。”新课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机会,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发挥作用。如,“基本实验操作学”中,尽管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再针对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去错误,自己获取了知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劲儿,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又如,粗盐提纯实验,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过滤操作,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归纳,最后提炼整理出过滤操作中的“三靠二低一贴”操作要领,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总结归纳的新知的思路,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四、作业分层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比如,智力因素,学习基础等等,客观上会形成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也不可能一样的局面。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一般是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学习成绩等因素,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实现分层教学。例如,布置溶解度曲线的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A、B、C”三个等级的练习。C级是必须掌握级别,难度最低,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B级是稍有难度,略加思考可以完成,一半同学可以完成;A级难度最高,有些是竞赛题目,大约五分之一同学经过思考可以答上来。通过实验我发现同学都很高兴,选A的同学很自信,挑战难度最大的;选B的同学也不甘落后,很快完成;选C的同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应该掌握的全部都会了。通过这样的布置,我体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再产生自卑,换之而来的是成
就感。
也许,化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作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方法;其次,一定要真正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体会;最后,要真正发挥课堂上教学资源在学生心中的激励、促进作用。只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向成功,才能收获更多的喜悦!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体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随之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如何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当前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创新教学为理念,深入分析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所启示。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课堂教学 方法
我国学生的知识积累具有很大的竞争性,但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却令人堪忧,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更是减少了体育锻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课堂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为了提升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水平,使得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就必须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改变,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我国的高校课程中普遍都开设了体育课,并将其分为必修、选修、理论等不同课程。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甚至在所开设的课程中,还有很多学生翘课,从而表明了现阶段的体育课堂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其开展情况不尽人意。
(一)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体育教育被置于与德智体美相同的地位,其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曾经颁布过很多相关的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条例,但由于在长时间内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并未取得较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中,体育一直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教师对其不够重视,课堂教学多是以体能训练为主,单调乏味,且在整节课中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发挥,因此使得教学效果较差。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立方面,其多以必修及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如在大学一年级,多是以理论及必修的形式出现,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容易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学习兴趣。而到大二之后,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大,出勤率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大学自身资源的限制,其选修课业多是在室内进行,因此导致整体的选修课水平不高。
(三)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照搬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读给学生听,使得课堂教学十分枯燥。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课堂的出勤率,很多体育教师将考勤作为衡量成绩的一个标准,这不仅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为了出勤而出勤,从而使得课堂散漫,气氛不够活跃,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从现阶段的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来说,学生在体育课上并不能得到真正锻炼。
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进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因此针对其个性及年龄特点,必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一方面,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有计划的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在理论课上适当引进外国体育项目,并从中西文化的不同来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地区优势来展开。
(二)转变教学理念,健全教学设施。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其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程度不够。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将体育课堂视为与文化课堂同等的地位,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之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厌烦情况,使得体育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的现状,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体育教育设施,只有相关的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体育教师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以十分严肃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精神,从而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改变传统的严肃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之后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得体育教育真正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之中。通过本文的相关讨论,对高校体育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虽然其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其定会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林淑玲.优化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科技致富向导.2010(32).
关键词: 优化 英语课堂教学 策略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英语教学目前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活动巧设计,使教学活动化
英语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技能,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水平,活动的难度;步骤,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等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交际需要,形式要生动、活泼,尽可能多地组织交际性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逐步消除学生怕说英语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
二、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使内容情景化
情景是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本人要尽可能多的创设诸如问路、看病、购物、聚会、打电话、用餐等各种言事情景,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际,或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等等。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恰当的语言,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生活化
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已经考虑到紧密贴近学生生活。但作为教师仍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使英语教学生活化,学生能学以致用,易于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比如在教学七年级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一课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回家留意观看本市第二天的天气预告。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模拟天气预报员,向全班同学预报天气情况。有的学生能运用所学该课的句型,并有所创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强化提问意识,使过程交际化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要善于把知识问题化,注意提问的质量与时机。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如改革值日报告制度和对话表演形式,可让值日生报告后,就报告内容向其他学生提问或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另外,还可以让值日生随机指定一位学生进行对话或表演,以锻炼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开始时只能套用课本上的句子或对话,应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想法的能力较差,因而,交际时对话表演活不起来。其实原因是由于学生陈述与提问的训练不够,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而不习惯主动提问。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会得到明显的增强。
五、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课堂练习多样化
我们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为基础,来设计丰富多样化的英语课堂练习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兴趣的过程中操练知识,使他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都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体验英语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我们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对新语言材料进行模仿,使他们读得流畅,形成语言感受。在学生读得上口的基础上,操练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扩充性的意义操练。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才落到实处,加深感知。在意义操练后教学便发展为交际操练,指导学生围绕话题,应用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对子练习、成组练习的真实交际或模拟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六、热爱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合作观念,师生关系民主化
英语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要使教与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治、自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开拓、交往、合作、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和综合素质。
七、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英语化
课堂尽量英语化,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身边的客观事物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当然要注意的是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以便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力争做到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use Chinese when necessary(尽可能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汉语)。
八、利用CAI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特殊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笔者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地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4.课堂导入方式要健康活泼,避免低俗,不能一味地追求迎合一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的《Word2000图文混排》时,在流行歌歌词中插入F4、蔡依林、周杰伦等图片,结果引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尖叫,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这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哪些呈现方式呢?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种:(1)提问导入法。即以课堂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进而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2)展示导入法。先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引起学生对电脑作品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这也是目前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3)情境创设法。即教师先设计一种虚拟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并注意方法。开头开得好,就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聚焦”学生注意力,使教师的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中学左江校区)
一、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课堂回归生活
新教材侧重的并非是体系结构的完整,而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能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理论分析,以调动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问题意识
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有哪些手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为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洞察到:老师并没有针对“计划”这一资源配置手段展开探讨,接着有学生追问:“计划也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发挥‘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他们已不再满足教师设计的现成问题,而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并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困惑,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思索探究,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说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探求问题的答案。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选择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透视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其中存在着这样的思维: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探究式教学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下,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探究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特别在素质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探索精神,是否具备探究能力,是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如在“多变的价格”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准备好一张反映市场价格变动的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引起价格波动的因素。
五、注重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效地实施好新课程,就必然要求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完善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在知识掌握方面既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在能力发展方面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的考评,又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只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才有可能保持教学评价的全面正确性。
2.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所有这些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评价有了明确的依据。
3.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一、“听课”与“走课”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常规工作,也是校长在学校管理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它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但侧重的还是在考查教师教学工作。听课时,校长必须在教室里呆40分钟,听完课后,问学生,上课时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些学习活动,很多学生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教师要他们这么做,或干脆就说不知道。这些课带有很多“表演性”,校长并不能真正了解课堂教学,且每天所观察到的课堂有限。“走课”,是校长教学管理的一个新举措,与听课有所不同,是指校长不进课堂,仅在教室外走廊上,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边走边看,时间可长可短,短到两分钟,长则十多分钟,对课堂教学情况做出观察和诊断。这个过程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非常真实,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校长调整管理教学的相关决策的依据。
二、“走课”的价值
首先,“走课”使校长经常走进课堂,拉近管理者与课堂的距离,为讨论学习主体(学生及其行为)、学习客体(课程等)及学习成绩等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其次,“走课”使课堂观察更有目的性,它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关计划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一,并使校长等管理者不断具备教学领导能力。再次,“走课”有利于改善与教师、学生的关系,解决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三、“走课”的几种形式
1.常规式“走课”
常规式“走课”在每间教室外停留时间比较短,一两分钟而已。主要观察课堂教学常规、学生精神状态和教师教学风貌。同时,可以看看教室卫生,教室环境。如果发现有个别班级学生上课纪律不好,课后可找老师沟通交流,请他加强课堂常规训练,强化纪律,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发现某班级教室布置很有特点和新意,在了解情况后,在全体教师会上作适时的表扬。
2.专项式“走课”
专项式“走课”是指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专注于观察、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巡视。例如,某一时段学校抓学生的文明礼仪,那这一阶段的“走课”重点便是关注学生课堂上坐、站和回答问题时的情况。
3.研究式“走课”
研究式“走课”是校长带着某一方课题和困惑走向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综合式“走课”
综合式“走课”即全面巡视,全面观察,有优点讲优点,有问题讲问题。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必须面向全体,抓好全局,在巡视中发现的一切问题均要记进脑中,并予以解决。
四、“走课”的程序和步骤
1.事先预设“走课”的焦点
要使“走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操作性,就必须为每一次“走课”事前设定焦点问题。以下是“走课”时设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地传达给了学生?
(2)教师使用什么教学策略,是否每次都用相同策略?这堂课的策略合适吗?
(3)教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鼓励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运动?
(4)怎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教学中?
(5)怎样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气氛?
(6)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被充分调动,学生是投入学习了吗?学生的学习成果被展示出来了吗?
2.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
“走课”时使用的记录:
姓名: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_____
形式:全班()小组()伙伴()个人()
学习目标:
教师正在做什么?
学生正在做什么?
评论:
3.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是校长“走课”的主要目的
通常在“走课”结束后以两种报告的方式进行反馈:一种是一般性的,主要是陈述和报告小组的观察、询问结果,可以是全校性的,在全校校教师会议上陈述;另一种是个别化的,主要是关于不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就个别化报告而言,校长“走课”结束后,一般会当场留给教师他所发现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对课堂、课程与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比如,你在课堂上让学生做题,学生做正确的有多少?您觉得今天学生发言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呢?通常教师会立即回答,也可不回答,以后再回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回答,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
五、“走课”容易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起初教师会对“走课”感到不自在,对其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对自己不信任,担心校长“走课”的背后有什么别的动机。此外,“走课”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和“查堂”引发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1.要消除教师的顾虑,建立起校长同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帮助教师认识到“走课”是非评价性的,它没有威胁性,它将学校所持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计划,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与教师交谈,共同决定“走课”观察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并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走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一个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而不是惩罚他们的手段。
2.可利用全校教职工大会的机会做有关“走课”的准备
发给教师在“走课”过程中将使用的相关表格资料,并向其说明表格上的每一项内容是考查什么的,这对教师取得教学成功有何辅作用。
教学目标要明确 ,设计合理。
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有正确的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目标引领着教学正确的教学方式。所谓正确的目标指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在目标设定时既要关注认知目标,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设计要有整体的眼光。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有的只关注本节的教学内容,没有联系本节内容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割裂了知识的连续性、拓展性、延伸性。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关注部分对整体所起的作用,这样,教师会养成前瞻性的眼光、全局的眼光,为生的持续学习负责。
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学情。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目标,这样才会达到因材施教。如果教师不顾学情,设计的目标就会产生过高、过多、过简等现象。如果目标过多,教师会为完成教学目标,成为课堂的主角,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缺少生气,死气沉沉。如果目标过高,学生会因达不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目标过少,课堂上会剩余打量的时间,课堂松散,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
充分利用地图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地图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所以说,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不是简单的学习工具,而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材文字内容最好的说明和补充,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事物的扩展显示。地图给人的特殊感受,在很多方面优越于自然语言,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那可是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没有一节课能离开地图教学,因此地理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地图教学的恰到好处。
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时运用中国水系图和中国南北水资源比较饼状图,引导学生搜集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南北水资源的对比状况,从而得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给北方工农业的生产带来不便。使用地图学生很直观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理解能力。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
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要产生“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氛围,在学习同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一类知识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地理学习中,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合作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每个小组成员的组成分不同的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分层设疑,把不同的问题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最近发展区域内设疑,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如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时,出示《新疆维吾尔老大爷的苦恼》设计问题:你能猜一猜老大爷的烦恼是什么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为老大爷献计献策出高招。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老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学生这样的想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不够成熟、稳定,很容易在沉重的学习压力、思想压力下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为此,老师应当发挥指南针的作用,让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重新找回正确的求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历史课教学经验,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交流学习。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变中求异,巧妙提问
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巧妙提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美国内战》这一课,如果提问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可能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而且与课本上完全一样。然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自主思维,那么他就变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但同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提问,结果却截然不同。如:“美国内战的爆发为什么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之必然?为什么说内战彻底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虽然是同样的问题,但变得更新颖、更耐人寻味,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挺新鲜,会主动思考问题,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为了加深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可适当设置问题障碍,虽然一时无法解决,但他们确实用脑思考了,思考同样是培养兴趣的重要一步。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他们变法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改革又有什么启示呢?学生随着问题不断发散、拓展思维,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灵活运用对比、类比法
同样一个问题,运有对比、类比法将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受启发。例如《商鞅变法》中提到“废”“立”二字,到底废了什么?又立了什么?废奴隶制的分封制,立中央集权制;废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旧俗,立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新风;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通过“废”与“立”的对比,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一目了然,加深了记忆。而且清楚的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四、注意安排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接受真理,而是让学生去探究真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适当安排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来发掘问题,提炼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有人称他“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还有人认为他“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将这些观点交给学生去讨论,有的肯定他的功绩,有的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再如《从中日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那么,到底该对李鸿章作如何评价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李鸿章是天大的卖国贼,是他为洋人开启了卖国的大门。又有的认为,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但他只是一朝臣子而已,他只是受命于朝廷,真正的卖国贼应当是清政府。对于不同的结论,学生们各有见解,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最后,老师对双方的辩论观点做出点评,同时将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综述,并将更全面的认识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五、结语
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其客观性在于将学生引入历史隧道之中,让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功利教育,让学生以史为鉴,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贵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