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时间:2023-05-30 09:5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第1篇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内容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给出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理论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它针对各行业特点,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工具,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使风险和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能。

笔者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围绕总体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在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其基本流程:收集风险管理信息——风险评估——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包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在内的税收风险评估。

二、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源管理中运用现状及不足

在日常税源管理实践中,有许多管理方式已无形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论。如我国在纳税评估、涉外税收审计中所做的工作已具有风险管理的特性。再如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防范税收风险所采取的一项组织协调措施。还有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在税源管理中建立税负、物能耗指标、成本构成指标等预警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范税收风险,具有税收风险管理雏形。但与风险管理理论要求,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就纳税人而言,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往往采取不计较任何风险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回报,以侥幸的心态对待税收风险。而税务机关在风险意识上,则过多地从规避执法责任方面考虑税收风险,错误地把规避执法责任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没有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即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征收率的最大化,减少税收流失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税收风险管理重点放在对内监控上,而对纳税人没有建立一个长期防范税收风险策略,对税收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时地评估,缺少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以致重大偷税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业性或地区性税收流失,以及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重大工作失职等案件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没有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相适应的风险信息收集标准及传递渠道。当前税收机关掌握的纳税人信息是基于纳税人在自行申报的基础上形成的税收管理信息,这是税收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只反映纳税人基本生产经营情况,由于部分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低,财务信息“失真”、不完整。同时税务机关基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考虑,没有建立旨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标准和制度,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基础尚未建立。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要想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采集和核实信息,由于税源管理中管户多人手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即使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局部的、短期的、缺乏全面性和长效性。

(三)没有建立完善税收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要进行税源管理风险评估必须要有“参照物”和分析模型,也就是预警系统。要对税收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系统的梳理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时期和风险来源,找准风险控制点,就必须要建立预警机制和预警指标体系,提高风险评估和认定的准确性,才能使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税收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卓有成效地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工作,以提高税收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而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有效、完整的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利于风险管理。现行的税收征管理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管理基础上的分权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几次征管理改革,建立以县(区)局实体化为基础的税源管理体制,实现了县局集中征收,税源管理权分散在各个职能分局(部门),由于配合、联动不够,未形成税源管理一体化与集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难以集中优势重点加强对重点风险点的管理,很难达到的分类管理目的。

三、如何在税源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要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税源管理中,按照税源管理的特点和业务流程,应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税收风险管理预警和双向控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收集风险管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包含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在内的税收风险评估。

1、风险管理信息收集或采集。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也就无法作出税收风险评估,不完整或失真的税收信息直接影响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税收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工作是根据税收风险管理业务需求对纳税人有关信息进行采集,信息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对收集的信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1)收集内部信息。主要是企业申报信息和税收管理员管理过程中收集和采集的信息。(2)收集外部信息。主要是与纳税有关部门的信息,如海关、银行、地税、工商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3)收集风险管理典型案例。主要是由于风险失控导致税收流失的案例以及通过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收集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辩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三个步骤,这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主要是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人员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是指查找纳税人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对税收管理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等。在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3、制定解决方案。根据税收风险评估发现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及应对解决方法。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

4、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税源管理部门应依托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善税收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总局在2001年依法治税工作会议上提出:“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依法治税指导思想,推进依法治税是税务部门长期抓好的重点工作。重在治内就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与风险管理要求是一致的。一是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二是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三是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四是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五是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六是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七是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八是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①

(三)建立差别化分类管理规则。税收管理部门和风险评估人员在对各类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按行业对企业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分类、分级,形成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式税源构架,对处于金字塔不同层次的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金字塔底层广泛的、守法的纳税人,推行自我管理,建立自我评估机制,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对其进行简单的监督和观察;对金字塔中间纳税人采取加强纳税管理性辅导和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督促其提高税收风险意识和纠正潜在的税收风险;对金字塔上层抵触税法、不守法的纳税人,则要采用重点管理控制、纳税评估、稽查和移送法办等措施。依据金字塔管理思想,从资源配置考虑,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金字塔顶端的高风险企业。②

第2篇

一、数据应用工作和成效

(一)对照市局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数据平台建设、应用规范”绩效指标考评细则要求,2019年,我局通过智能化风险管理系统承接市局风险应对任务XX户次(不含总局千户集团分析应对任务),完成税收风险应对XX户次,命中率、完成率均100%。

(二)是结合风险管理系统的个人所得税申报与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比对、企业所得税连续三年亏损、增值税收入与企业所得税收入比对等多个风险模型进行扫描,重点分析增值税在原国税管辖、企业所得税在原地税管辖的纳税人,识别出XX余户风险户,下发至税务所应对,一共补缴税款和滞纳金XX万元。

(三)主动作为,强化沟通,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确保了第三方涉税数据的质量,加强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运用,通过涉税数据与金三大数据平台信息查询相结合,进行比对分析,对XX个企业进行纳税辅导和税款追缴。截止9月底,共采集数据XX余条,追缴查补税款入库XXXX万元。

二、平台建设工作方面

(一)认真做好日常数据清理工作,围绕数据质量指标“值域一致性、格式一致性、记录完整性、逻辑一致性、数据唯一性、逻辑唯一性”等6方面内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数据清理工作,确保征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二)按照市局网信办的要求,组织税收大数据平台的试点和推广上线工作,按不同工作需求分类组织了全局人员的操作培训,帮助全局干部迅速适应和熟练使用税收大数据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效人力资源紧缺

“专业化+团队化+风险管理”等相关工作综合性很强,要既懂税收、财务、计算机、外语、业务知识,又懂风险分析、数据整合、综合应对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我局的情况来看,不要说复合型人才,就单项人才都很少。而这仅有的有效人力,基本都是单位骨干、中层和框架,承担着超量工作任务,加上近年待遇、政策的变动和“多做多错,干少干多一样”不良思潮的涌动,难以再加码加重。

四、2020年工作计划及改进方向

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应对质效,促进全局税收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认真研究市局操作指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区县风控部门先进经验和方法,并积极向市局风控中心献言献策,力促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从应对方法、程序、文书等方面对风险任务做出规范,提升应对质量,减少执法风险。

(二)优化第三方数据采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努力探索基于互联网等网络平台采集涉税数据,促进第三方数据采集目录和相关标准的修订和完善,积极获取“为我所用”的第三方数据,为风险管理建立“能用、有用、好用”的大数据库。

第3篇

关键词:税源联动管理制度;联动谱系;法制化进路

一、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的内涵及生成机理

(一)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涵

所谓税源联动管理制度,是指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整合职能配置,整合数据应用,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管理制度。税源联动管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是指税务部门与非税务部门之间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狭义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则是指税务部门系统内部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税源联动管理制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从联动主体的角度看,税源联动管理制度包括横向联动和纵向联动。税源管理的横向联动是指同级税务部门之间以及同级税务部门与非税务部门之间的税源联动管理关系。税源管理的横向联动应当细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指同级税务部门与非税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包括同级税务部门与工商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国土房管部门、金融部门、统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与税源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同级非税务部门之间所建立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第二个层级是指同级税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主要是指国地联动,即同级国税局与地税局之间的税源联动管理关系。税源管理的横向联动与广义的税源联动管理有所不同,尽管两者都包含税务部门与非税务部门之间的联动管理关系,但是前者仅强调联动主体的同级性和横向性;后者则无此限制,同级和不同级的税务部门与非税务部门之间的税源联动都属于广义的税源联动管理。税源管理的纵向联动是指国税系统或地税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联动管理关系。税源管理的纵向联动有“三级联动”和“四级联动”之分。“三级联动”主要是指市局、区县局、税收管理员上下联动汇聚纵轴的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如济南、晋城等就实行“三级联动”管理制度。“四级联动”是指通过构建贯通四级的税收风险联动控管体系,实行省局、市局、区县局、税收管理员的“四级联动”管理制度。江苏省国税局就实行四位一体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

其次,从联动流程的角度看,税源联动管理制度是一种流程联动。流程导向将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纳入税收征管流程中,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征管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工作流程,推动税源管理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四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在流程联动中各主要环节结成节点,每个环节在发挥其作用时,既能得到其它环节的呼应和有力支持,又能使自身的作用成果与其它环节共享。

再次,从联动税种的角度看,税源联动管理制度还可以在关系密切的税种之间建立起税种联动制度。如房产税、契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之间的联动制度,增值税与城市维护建设税之间以及增值税与所得税之间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等。

最后,从联动地域的角度看,税源联动管理制度可以在不同区域之间建立起地域联动,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由于当前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还处于发展初期,各地的地域联动实践还尚未兴起。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的地域联动能够突破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应对税收实务中出现的“跨区县外出管理证明书问题”(或异地工程问题),因此,建立税源管理的地域联动非常必要。随着税源管理的地域联动制度的成熟和完善,最终将形成一个全国“一体化”的税源联动管理制度,这是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的最高形式。

(二)税源联动管理制度的生成机理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现代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参与人所掌握的信息与另一些参与人所拥有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异。这一方面表现为信息优势主体往往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去损害劣势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信息劣势主体不能通过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去维护自身的利益。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多元主体之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二,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第三,税务机关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常态”,为征管过程中的税收风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所谓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指损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瑞典税务专家Blickman和Wittberg则宽泛地认为风险是任何可能影响一个组织达到它的目标的事情。信息不对称语境下的税收风险,从主体的角度讲,表现为税收征管中的纳税人以及征收人员的双重道德风险。按照传统的理性人假设,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纳税人在决定是否诚实纳税时取决于其对预期逃税的“收益”与“成本”权衡的结果。在税务部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一方面,纳税人利用私有信息,可能存在伪造、隐瞒收入以逃税避税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当居于信息劣势的税收征管部门不能正确地通过信息甄别制度来判断选择高质量(诚实守信)的纳税人时,将出现类似“劣者驱逐良者”的“逆向选择”现象,即低质量(不诚实守信)的纳税人会越来越多,高质量(诚实守信)的纳税人会越来越少。对于税务系统内部上下级税务征收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言,税务征收人员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行为:偷懒,税务征收人员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已经得到的报酬;机会主义行为,主要反映在为了获得“权力租金”,往往采用“设租”、“寻租”等手段,通过征纳串通合谋个人效用,其努力的方向与上级税务管理部门背道而驰。

第4篇

一、风险管理在税源监控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风险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有来自宏观方面的,也有来自微观方面的。

(一)针对制度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从近几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来看,不少的执法差错并非是基层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政策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税收政策的解释和变化过频,不仅增加了日管工作难度,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风险。如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等政策人为割裂了政策的连续性,且税率差异大,计算复杂。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收购凭证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政策问题,“江苏涟水226”、“河北皮毛利剑二号”等案件的查处充分说明,难以控管的根源在于纳税人拥有收购凭证填开、抵扣自,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监管漏洞。对此,我们采取对涉农企业库存商品定期盘查、收购资金报验、加工方式报告、收购季节巡查、收购环节回访、抵扣税款审核等管理措施。针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用废企业制定了各自的控制重点。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我们突出对收购资金的审核和核查,将收购量与收购金额进行比对、分析;对用废企业,我们从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入手,总结出非常实用的“投入产出法”,测算和审核原材料耗用、产成品产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化解了风险。

(二)针对监管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当前的纳税评估工作,大多以案头工作为主,税务部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掌握不全面,有些缺乏动态跟踪,评估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纳税人自我申报的基础上,因此,纳税人的诚信度与申报资料的可信度仅凭税务人员的评估,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一旦评估不正确,评估的税务人员要承担风险。对此,我们设计了《税情监控手册》,通过管理员下企业,收集纳税人的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资料,如: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费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对这些信息和纳税人申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纳税评估的质量,也降低了监管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

(三)针对行为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随着税制发展、信息化进程、法制完善、征管手段进步,税收工作对税务干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综合性、复合型的素质要求上,税务干部除了能够按部就班、规范操作外,还要具备分析、决策、应急处理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不能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受到责任追究、行政诉讼甚至司法渎职等处理。为了化解这一风险,我们一是在涉及税收优惠政策审批审核类的事项和税务稽查案件审理中推行集体审议制度,二是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实行专业评估和责任区全员评估相结合的模式,成立专业评估队伍,抽选专业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人员专门从事评估工作,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三是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导书,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尽可能地规范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依据什么做、怎么样做,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四)针对机制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客观评价近几年来征管改革在征管体制、税制建设、税收模式、信息化建设、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征纳税环境和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在整体法制水平和法律意识尚不健全的条件下,税务机关同样面临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外部信息获取机制不畅通、内外联动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对此,我们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进行了探索。比如在四小票的管理上,当前纳税人利用四小票进行偷逃税的现象比较普遍,但这项工作在内、外的协调协作机制上并不顺畅,外发协查件多、涉及外部门多、回复率低,部分外发协查杳无消息、“石沉大海”。对此,我们开发了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软件,初步实现了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审核管理的智能化,自动比对审核信息,自动生成各类台账报表,自动打印协查清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对四小票突出“源头控制、重点筛选”,去年共发现1097户企业接受虚假抵扣凭证2633份,涉及税款1237万元,比对相符率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设想

对风险的处置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抑制和风险应急等方法。对于税源监控管理来说,我们应当以预防风险为主,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同时我们要对已经形成的风险,采取风险应急的办法,亡羊补牢。基于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必须把握以下重点:

(一)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源监控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税收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识别系统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税源监控风险识别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查找漏洞。

2、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评估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评估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我们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建立税源监控评估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税源监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在确定了纳税人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逃避的税收后,税务部门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税收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税源监控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二)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

对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税源管理信息数据。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可靠、齐全、及时。目前我们的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几乎全部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以下3种途径采集有效数据:一是纳税人的申报信息,主要是纳税人的财务资料信息、销售额等,对这类信息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要根据税源监控的需要采集数据,通过管理员下户实地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集各自相关的数据,如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同时还要注重生产的季节性、设备的使用情况等,要最大化地将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增减变化等最大化地纳税数据采集范围。这些数据的采集要做到“因我所取、为我所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三是从工商、地税、海关、技术监督、发改委、银行、统计等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如注册地、营业执照中的一些信息、账户设置及资金往来状况等。

(三)开发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

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开发,通过定量、定性等指标的设立,发现异常信息,从而对异常信息进行风险甄别、定位和评价,为下一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提高针对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主要是依托风险信息数据库,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其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利用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性和财务指标与纳税能力的逻辑关联,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值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关键是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的指标建立应侧重于预警监控类指标,包括宏观分析指标、微观分析指标、征管数据分析指标、税源质量分析指标。宏观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地区内整体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的趋势分析;微观指标侧重于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分析、同行业同类信息指标比对等分析;征管数据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征管数据的逻辑比对、审核和验证,如税种关联性、零负申报率等;税源质量分析指标侧重于对税负率、欠税率、物耗率等指标分析。

(四)提高对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联动效应

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必须建立在各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要注重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补互动的联动机制。一是在工作分工上要将现有的计统、信息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计统、信息、流转税、所得税、稽查、征管等部门“协同作战”,按月对税收与GDP等相关经济指标、征管软件数据和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等进行“会诊”,共同开展税收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和疑点问题。二是在工作目标上要将目前相对简单的信息收集向综合信息产品转变。依托信息化平台,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分析,及时向基层分析报告和问题清单,再由基层通过实地调查、服务性调研等手段,逐条逐户进行核实,确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三是重视税务稽查的结果分析,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稽查部门应该加强案例分析,及时反馈征管环节在执行税收政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五)实施分类分级的税源风险控制

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控制是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控制措施的采取与风险因素应当相互对应,有什么样的可能,那就应当有避免发生可能的措施。目前基层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纳税户数多、管理任务重、征管人手少的现象,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进行“拉网式”“大海捞针”式的控制,而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到高风险的环节,要根据销售规模、税源规模、行业、财务核算状况、纳税信誉分级评定、优惠政策等因素,交叉组合,立体筛选,按风险的高低科学合理分类、分级,合理区分高风险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长亏不倒企业等。这样进行分类分级,有利于及时提高控制效率,有效利用现有的征管力量。

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价值;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场

作者简介:傅亚平,女,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上海 200052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将企业风险管理动机建立在期望效用模型基础上。假设公司和个人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即公司和个人一样属风险厌恶类型,代表企业的股东就是风险规避型的。股东最关心的是持有企业股票的价值,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会降低股票价值,因此,根据期望效用原则,如果企业能够代表股东对风险进行管理,则会增大股份的价值,有利于股东的利益。这种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曾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中。然而,把企业看作风险厌恶类型,并且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这种过于简单的理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首先,公司是利益群体的集合,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顾客、人等在内的任一个群体对公司都有求偿权要求,公司风险管理决策过程必须反映出解决这些求偿权的机制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其次,这种观点忽略了资本市场的分散化投资对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组合理论表明:通过持有多样化股票,股东可以将单个企业的风险对其风险组合的影响降至最低。也就是说,股东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以代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更准确的方式阐述同样的道理。该理论区分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样化减少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不能够通过多样化消除的风险,如果投资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机会,对投资者来讲,系统风险唯一可以用风险报酬来补偿。根据上述定义,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多样化均不能减少系统风险。通过调整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的现金资产的比例,或者通过利用期货、远期、或者互换等衍生产品合约,投资者能够控制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但代价是降低了预期回报。假如投资者清楚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增强投资者管理系统风险的效率。企业外部投资者具备调整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的能力,这似乎说明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不发挥任何作用。

另一个说明企业无需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是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 1958),其核心内容是:在MM定理假设条件下,企业价值仅产生于公司的实际投资活动,资本结构、股息分配等财务政策不改变企业价值。并且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公司的价值也不产生任何影响。

总之,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企业股东显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没有兴趣。如果风险管理不能为股东增加价值,风险管理的直接成本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负的净现值。因此更没有必要进行公司的风险管理。然而,与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不相符,现实世界是充满摩擦的不完全市场,税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偿获得、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风险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公司价值。[1]本文将探讨风险管理如何在有摩擦的现实世界中增大公司价值的内在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公司风险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通过减轻税收风险管理可以增大企业价值

Smith & Stulz(1984)提出,公司的税收函数一般来说是凸函数,即公司实际纳税额与公司应税收入之间并非线性变动关系。这种累进型曲线或者说税率递增的结构由三种因素导致。首先,累进型税率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税收的凸性特征。许多国家的所得税征税安排均体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即公司收入的初始部分,与个人收入的开始部分一样,免征所得税。超过初始限额后,则会根据实际收入规定几个常数型的边际税率。其次,公司可以用某些支出,如折旧支出和损失后重置费用来抵扣应纳税收入,这种抵扣所带来的影响是增大了享受零边际税率的收入范围。再次,旨在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加大了税负曲线的凸性特征。[2]

非线性税负意味着应税收入和所适用的税率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在税收是凸函数的情况下决定了确定应税收入或不确定应税收入与期望纳税额之间的不同结果。即应税收入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小于应税收入不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假设收益在10万或10万美元以下的税率是20%,超出10万美元边际税率是30%。假如一家企业两年内每年的收益是10万美元,两年内总税收是400万美元。假如该企业在两年内的平均年收益是10万美元,但第一年的收益是0,第2年的收益是20万美元。它的总税收是500万美元。比前一种情况多缴100万的税收。现实中,如果企业损失向前结转和向后结转的能力有限,纳税收益波动的惩罚更大。因此,平滑收益有利于企业减少税收。

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平滑企业收益。减少企业税收支出,增大企业价值。风险管理还能增强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使企业享有税盾的优势。运用债务的税盾额,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债务水平增加税后期望现金流。通过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波动性从而提高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能性。企业债权人关注企业总体波动,因为是企业业绩的整体波动而不仅仅是企业整体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决定企业债务能否被偿还。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企业整体风险越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假如企业风险管理减少了企业整体风险,但没有减少企业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那么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提高,低风险企业可以利用高财务杠杆,高财务杠杆意味着企业可以享用税盾。

(二)通过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财务困境的成本包括由于一家公司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新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财务困境成本。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包括:客户流失,销售业绩下降,销售渠道萎缩;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与供货商的稳定关系开始松动;企业内部重要员工可能会离开,高层管理者专注于洗刷企业可能破产对自己声誉的不利影响,市场上的人才只有得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才会加盟困境企业;企业声誉下降等等。财务危机是破产的先兆,如果企业破产,还会发生法律费用、法院费用、各种审计、会计费用等直接成本支出。企业价值是未来期望现金流按一定贴现率贴现后的资本化的价值。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未来净期望现金流,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风险管理可以抑制企业盈利波动,降低企业破产概率,从而降低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企业价值增大的过程。

除了和财务危机相关的交易成本外,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还会引起其它交易成本,包括成本,称为投资不足和资产置换。

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表现在:股东通过对管理者的任命和薪酬计划的制定对企业决策程序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债权人只是出资借给企业,对企业决策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相对于债权人,股东具有了人的角色。债权人具有了委托人的角色。这种关系使股东有可能在投资项目决策上和实施中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

首先,当企业融资来源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时,面对企业的一个有风险的投资项目,债权人和股东承受了同样的由该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但投资项目的收益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并不是均匀分配。投资项目成功,企业价值增大,债权人只能得到本金和利息安全偿还的保证,股东则享有企业价值增加的好处;如果投资项目失败,企业价值减少,股东仅损失出资额,债权人则可能导致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损失。总之,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实施高风险投资项目,形成债权人承担“向下风险”、股东享有“向上收益”的分配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由债权人向股东转移。高风险投资对股东的这种吸引力会导致出现“资产置换”现象。即股东会改变在发行债券融资时承诺的投资低风险项目,转而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债券持有人预计到上述情况的发生,他们会在发行债券时要求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加大债券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价值。

其次,如果一家企业已积聚可观的风险,表现为企业价值预期波动范围增大,此时,假设企业有一个没有风险的投资机会且该项目具有较小的正的净现值。如果投资项目完全由股权融资,项目投资的盈利部分并没有在所有者之间公平分配,由于企业已经面临破产境地,新投资项目的盈利部分主要由债权人获得,用于支付债权人本金利息。股东支付了新项目的所有成本但仅得到小于成本的回报,因此,当企业面临破产时,尽管企业有无风险的正的净现值投资项目,股东也愿意放弃它。由于预计到企业在财务危机时会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处于财务危机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时,债券持有人也会要求更高的回报。

资产置换和投资不足两者都会增大企业负债成本,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可以减轻这些扭曲现象,从而减少负债融资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三)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者非系统风险,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现代企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有者兼经营者模式,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委托模式。一般而言,公司的决策不是由股东做出,经理人掌管着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一旦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我们就需要探讨企业经理人可能偏离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能。事实上,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管理者具有回避风险的本能。当管理者财富表现为管理者特有的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及其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时,他们的财富集中在他们管理的公司,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像股东那样通过组合投资在资本市场将所承受的企业风险加以规避和分散。这一事实意味着管理层倾向于企业价值稳定而不是波动,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公司利益相关人支出的前提下,稳定会改善管理层的效用。因此,管理者经常表现为风险厌恶,关心公司的长期存在,有动机借助于公司的投融资活动减少个人的风险暴露。

受到管理者个人风险偏好影响的企业风险管理决策不可能完全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相吻合。May(1995)指出,如果管理者投入公司的个人财富越多,他们就越会为公司制定更多的降低风险的战略。Jensen & Mecking(1976)曾指出,由于要考虑自身持股的避险问题,管理者很有可能放弃那些能够加剧风险,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股东最盼望的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显然,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包含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致的成本问题。

当然,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拥有不可分散化的企业财富对企业的投资者是有利的。根据理论和企业财务理论的某些观点,基于企业权益的薪酬补偿计划是解决管理者激励和投资者激励不相一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拥有巨大的利益,他们很难将这些利益分散组合。从这方面讲,管理者承受企业风险是产生正确的管理者激励的必要因素,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承担了不能完全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管理者增加了成本。根据金融理论,正常情况下,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掉。由于将自己的大量财富集中在企业,不能分散,管理者承担了包括非系统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因此,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因为承担非系统风险或者普通投资者不会面对的非系统风险要求补偿。由于管理者对持有企业权益的高回报要求,管理者个人估价所拥有的权益对企业未来预期收益选用更大的贴现率。也就是说,与企业股票市值相比,管理者对低估他们所拥有的企业权益(假设市场和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同的预期)。为引导管理者集中持有企业权益,企业或者必须折价提供股票或者支付更多的股票,企业支付的金额比直接支付管理者现金补偿要多。市场价格和管理者自己估价之间的差异是企业采用权益激励补偿策略的现金成本、对于风险厌恶的管理者,企业的风险越大,管理者个人的贴现率越大;非系统风险的补偿越大,估价的差异越大。波动越大的企业,企业自付的风险补偿成本也大。假如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薪酬补偿计划基于企业业绩,在不降低企业项目净现值的前提下,企业实施降低企业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可以降低风险补偿成本。也就是,通过减少管理者不可分散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四)通过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内部融资,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和外部投资者相比,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和新投资项目的信息。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竞争对手原因,使得管理者不便对外公布更多的信息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新投资项目的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即所谓的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愿意采用内部资金、外部债务、外部股权。

FSS(Froot, Scharfstein, Stein,1993)利用不同来源的资金成本建立了一种套期原理。企业价值的获得来自于企业对新投资项目的认识和实施,这就导致一个健康的,成长型企业对新项目投资资金的连续需求。根据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希望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融资策略。如果企业因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出现流动性危机。原有的有收益的投资项目因内部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高成本的外部融资,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或取消一些投资项目,这会给企业价值带来实际损失。如果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导致的损失进行对冲,就可以维持住持续不断的内部资金,为企业的新项目投资提供低廉的资金,避免损失掉具有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FFS引用的资料认为,对于1美元的突然性资本损失,企业在投资预算方面就会消减35美分。[3]Geczy, Minton, Schrand(1997)通过考察《幸福》杂志500强企业中具有现金风险的非金融公司,发现那些在研发领域投入多,速动比例低,外汇兑换风险高的公司更多的对现金采取套期保护措施。

然而内部融资是一把双刃剑。用外部资金对新项目融资经常需要外部对新项目检查和评估。这种额外检查有时为管理者提供和项目预期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与外部融资相联系的外部检查能防止企业上马坏项目。仅依赖内部融资的企业逃脱了外部检查和评估。市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功效意味着风险管理的负面作用。

使用内部融资进行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不利后果是风险管理加大了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距。假如一个企业管理风险并因此对一个特定投资项目有足够的内部融资资金,但却选择用外部融资资金,可以预料外部投资者在是否为企业新项目提供资金上变得更加谨慎,外部投资者了解到企业有充足的内部资金,但却选择外部融资,导致他们对企业新项目的估价偏低,增大为新项目融资回报要求。[4]

上述风险管理理论主要解释一般企业的风险对冲动机,并非特别针对金融机构。Froot 和Stein(1998)针对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动机和非金融机构相同。Merton和Perold(1993)指出,金融机构较一般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特征导致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债权人意识到金融机构的财务困境和破产危机时,这些客户会通过转移存款或保单解约方式将资金转移至其它安全的金融机构,客户的大量流失加剧了金融机构财务困境的成本。(2)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复杂,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快和信息披露较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对客户和外部投资者的透明度不高,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这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外部融资成本增加(Mayers和Majluf, 1984)[5](70-71)

三、结 论

1.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自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产生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具有风险的现金流导致的税负增加;预期破产成本增加,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引起并可能导致的无效投资决策的成本;由风险导致的投资项目挤出以及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产生的成本和管理者无法分散风险所要求的额外风险补偿成本等。这一系列交易成本或摩擦成本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期望值。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2.通过对风险管理中摩擦成本的解释,可以产生两种具有一般意义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接受风险,并通过对企业其经营活动的重塑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前者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传统的规避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涉及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后者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采取调整企业财务或组织结构的方法来增强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涉及到投资融资、杠杆管理、税收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薪酬设计等多个领域。后者策略不针对企业特定风险来源,考虑如何减少多种风险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整体化的风险管理策略。正因为此,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成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6](117-171)

主要参考文献:

[1]Lisa K. Meulbroek,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 A Senior Manager’s Guid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2002.

[2]R.M.Stulz, Rethinking risk Management[R],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1996.

[3]Froot,K.A., D.S.Scharfstein and J.C. Stein, A Framework for Risk Manage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

[4]Bartram,S.M.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s a Lever for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R], Masstricht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0.

[5]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 Neil A. Doherty著, 陈秉正等译.综合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Risk Management Affec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Firm Value

Fu Yaping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in a firm.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MM theory, risk management is a redundant policy and will not affect firm’s value. However, in the imperfect market, the existence of tax, transaction friction, information cost,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agent cost indicates that risk manageme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value maximization goal of the firm and then increase firm’s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corresponding factors of how risk management increases firm’s value in the frictional real world.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策略;税收筹划

当前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的趋利性,因此,在企业的税务工作中极易由于税务问题而引发涉税风险,从而阻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由此得出,企业应该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与税务行为相关的各种风险,如个别企业为了蝇头小利,涉税过程不符合税收规定,致使企业形象受损,受到惩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掌握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这都属于企业税务的风险内容。其中企业税收政策遵从方面包括税收政策改变形成的风险,如果企业的税收人员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税收法规,就会造成滥用、错用税务法规的现象,从而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另外还有不规范的税务行政执法形成的风险,我国税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同时受到个别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规范的税务执法行为,最后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因此,企业要想避免税务方面将会遇到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纳税行为的同时,有效为企业避免税务风险,维护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资金的优化管理。

2企业防范税收风险的具体做法

2.1增加企业纳税风险的防控环节

对于企业内部税务方面的工作,很多都是在相关税务活动产生之前就展开工作,根据现如今社会经济的现状还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可以得知,这些因素会为企业的税务方面的筹划工作带来很多风险,这就导致税务筹划工作并不能够确保万无一失,税务筹划工作在过程中更多的是预测,很多预测结果很难被确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各项指标的预测,争取能够趋于完善。

2.2明确税务责任,规范税务程序

对于企业税务工作中需要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合理运用,同时能够将主要的法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图都要熟记于心,将税法所规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所有工作的主要核心,使企业税务工作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工作也能够有法律作为依据。这才是企业税务最主要的运用理念,这样也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企业税务工作需要对经济业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最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企业应明确税务责任部门,由其统一协调税务筹划事宜。同时,规范企业税务的流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结果-修正方案”的程序规范操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人。企业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簿,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基本依据。存在这种依据,就能够将所有的税务筹划方案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讨论,最终制定出最合理的筹划方案。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作为自我储备,这些相关税务的工作就无法有效进行开展。

2.3提升企业涉税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税务风险规避的关键在于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涉税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低下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加大企业税务风险,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涉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聘用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门槛,要求学历、专业对口,或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定期对在职涉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结合案例教学和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涉税人员进行能力再提升;工作考核中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对涉税工作人员进行公正、系统的评价,并将评价与职称、薪酬相联系,激发涉税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态度。要求涉税人员了解企业的产品类型以及经营业务,熟悉企业的各项投资项目,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和行为,洞察企业的未来发展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税务筹划。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调控方向、税收政策变动等,联系本企业的税务信息综合学习,建立必要的税务档案,以便进行科学有效的税务筹划等。

2.4建立纳税风险预测与控制系统

(1)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税务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税收政策的法律规定进行税务筹划,另外,还要在经营中积极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有关优惠政策要尽快落实,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税务方面工作的部门,安排专人专职进行专门的税务工作。(2)规避或慎用较大风险的方案。在风险管理理论中,要转移或避免大的风险,同样,在税务筹划中也应该避免或慎用风险大的方案,一种风险较大的方案就是在新法中转移定价。关于纳税风险的测评就是需要企业在内部增设风险评估部门,并且设立相关的工作人员,明确风险测评职责。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能力进行测评和监督,相关风险管理的指标要做到精确,根据经济行为探究风险高低。同时还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情况、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另外,还要根据国家经济相关政策的主要浮动、税收相关规定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等情况的分析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完全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工作的开展,一切工作为了企业发展。工作人员将税法制度作为工作依据的同时,还要对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税收筹划。

2.5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监控实施效果

信息交流沟通和监控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纳税风险管理。很多企业纳税工作人员制定了税务筹划的相关方案,但是由于得不到相应的配合,方案很难执行。这时,就需要监控部门发挥作用,提升纳税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进行企业税务方案规划时,要完全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工作的开展。如今,我国相关的税法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有的条款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情况。因此,税收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日渐完善,需要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使征纳税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结束语

企业税收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在进行税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风险是必然的,想要对企业税收工作出现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和掌握,就要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状况,了解企业业务内容。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增多,税务工作也将越来越繁杂,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内部应该有效规避各种税务风险,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观念,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能力,构建和完善涉税工作流程,尽量规避企业税收风险。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3).

[2]谢建兵.浅谈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中国经贸,2011,(18).

第7篇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一、引言

(一)冶金企业引入风险管理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企业中存在着某一方面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安全隐患,也会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缺乏安全生产的企业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是不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更好地保持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近几年,冶金企业在改造、更新、重组做大做强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革新、技术管理不断进步,特别是PLC在冶炼工序上的应用,工业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所以,再沿用过去直接具体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形势的需要,已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和生产秩序顺利进行的需要。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适应落后状态。

(二)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第一,目标规划。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外部形势判断;组织目标的确定;实现的方针策略;实施的重点步骤;组织技术等保障。第二,风险识别。技术层面的第一个环节,是关键环节或者基础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寻找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发生的可能领域,识别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第三,风险等级排序。就是从两个变量来确定风险值。风险值与以下因素有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可能性),风险事项发生的负面后果。风险值=事件概率×后果,数据值高=高风险,数据值低=低风险。风险等级估算的注意点:风险等级排序的价值是在比较中得到实证的;用经过等级估算选出的具体对象,与随机的,没有针对性的,任意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比较,来体现等级排序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第四,风险应对处理。针对风险我们能做什么?不是所有风险都需要应对的,可采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通常可以改变制度避免它,目前容忍接受它,积极应对减少它(减少可能性或结果)。第五,风险管理的评估。风险评估的关键点有两个:需要关注影响和结果而非只注重投入与产出;质量衡量应与数量衡量相配合。评估方法要考虑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实现的途径是单项评估与多样化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

二、当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面风险管理已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企业风险管理日益为各国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经济组织所重视。在发达国家,不仅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10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央属企业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冶金企业中,除少数大型央企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体系外,绝大部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仍处于被动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管理策略,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总的来说,国内冶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实际不匹配

企业对自身战略目标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甚至在目标制定时急于求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回报,导致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过多自身难以承受的风险,加之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之时无从应对,致使企业遭受巨额损失,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二)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往往将绝大部份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三)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性

企业的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系统的、定时的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

(四)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

企业内部对风险信息的认识不统一,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沟通体系。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五)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大部份企业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能、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缺乏明确的、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

三、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风险之于冶金企业,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日益残酷的复杂市场环境中,冶金企业不仅面临着自然灾害、财产损害、业务中断、盗窃及产品责任等传统风险,还面临着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尤其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防控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规避、分散、化解和抵御各类风险,是每一个冶金企业生存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冶金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二)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冶金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

(三)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四)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冶金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1.冶金企业应该在遵循冶金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冶金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冶金企业按照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冶金产品的生产。

2.冶金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冶金安全生产状况展开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冶金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运用,由于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火灾、爆炸、空难、化学品及核泄漏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久久的创伤和难以抹去的阴影,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不稳定因素。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安全生产管理是控制和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来解决全社会共性的问题,是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控制和减少事故隐患、杜绝“三违”现象。同时,推行现代安全管理来满足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降低人类的风险代价。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作者:郑赟 单位:浙江中平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方晓岭.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3):137~139

第8篇

关键词:风电企业;集约化战略;税务筹划;对策分析

在集约化战略环境下实施税务筹划工作对于风电企业具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风电企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其生产经营规模非常的大,集团纳税种类非常的多,这就需要对其纳税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衡量,制定出合理优化的纳税方案,保障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从而使企业获得最终效益。下面我们将深入的分析集约化战略环境下风电企业税务工作的新问题、新形势,从企业整体的高度上统筹优化企业的纳税行为。

一、实施集约化战略将风电企业税务筹划提升到集团战略高度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所谓集约化经营就是指将效益作为根本,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目标,对企业所属的人力、物力、才力、管理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重组,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投资和回报目标。集约化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根据企业集约化战略管理模式,为了能够避免企业的决策出现重大的失误,需要加强企业的控制力度。风电企业作为集约化模式的试点企业,如何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风电企业均为大型的国有企业,其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于财务和税务的筹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站在集团的整体战略高度上对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改革,充分的考虑集团及子公司、分公司各个方面的情况,优化企业的纳税方案,实现企业投资回报最大化效益,从而使企业得到真正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作出贡献。

二、我国风电企业在集约化战略下优化税务筹划工作的新特点

在新的集约化战略背景下,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也需要作出改进,总的来说,我国风电企业在集约化战略下优化税务筹划工作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要立足全局,把握长远战略利益

在现代的风电企业集团化的组织结构中,实施集约化战略运作使生产经营的各个因素都相对的比较集中,集团化、规模化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持续时间更长、地域范围更广泛、企业的规模更大,因此简单的纳税支出最小化的目标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甚至会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因此风电企业要提高税务筹划工作,从集团层面上进行考量,将提高某些子公司的税务成本的手段作樘嵘整个集团经济效益的方式。因此在集约化战略经营模式下,风电企业要适时提高税务筹划的战略目标,不仅仅将眼光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简单目标之上,而是要注重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不断的获取更高的利润和更具价值的客户,从而实现企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要以整体最优化效益为目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因此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实现税后企业的最大化收益为目标进行开展。目前风电企业都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也必须以集团总体利益为基础,将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全局目标进行综合的考量,按照实际的要求筹划出最优化的税务方案,实现集团企业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三)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要以ERP信息科技手段为支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依托信息化的平台成为了当前企业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大力发展计算机网路工程的应用,以电子化工作模式取代手工工作模式将是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重要目标。2009年年底,我国国家电网总公司建成了SGI86工程,并按照人财物集约化的管理要求,积极的推进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建设,在ERP平台上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等企业级应用研究与试点建设。2015年完成了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建设,完善电网的信息化架构,初步建成集团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目前(2016-2020),正处在将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提升的第三阶段,即SG-ERP3.0,SG-ERP3.0基于基础支撑平台“国网云”平台,涵盖公司全业务范围、全数据类型、全时间维度数据,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处理、计算、应用和管理,最终国家电网将基于云分析、管理控制、智能处理的三层智能作业应用,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三流合一。因此ERP平台逐渐的成为了电力企业跨部门、跨行业决策的重要辅助平台,能够为风电企业的政策决策带来更多的参考价值。因此风电企业在深入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时候要注重ERP信息化平台的影响,不断的缩小管理的实际时空,增强虚拟空间应用,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为风电企业集约化税务筹划工作带来新的机会。可以实现财务与生产销售的衔接,增强海量涉税大数据的应用,简化税务稽查工作。

(四)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要兼具合法性和社会性

风电企业的性质与责任决定了其根本的目的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企业,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效益的企业,因此在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中一定要兼具合法性和社会性的要求。税务筹划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节税”和“避税”,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以故意偷税漏税为方式实现的,而是要以合法的方式实现。对于风电企业而言,他们一般都是国有大型集团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风电企业税务筹划工作中,不能够简单的只为“节税”或“避税”,而是要综合的考量各种因素,在基于立法意图、企业社会责任及良好的公众形象的基础上实现节税的目标。

三、风电企业集团集约化战略环境下税务筹划工作的重点与对策

在集约化的战略背景下,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的最大化效益。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要求,下一步风电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主要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侧重于全局性、事前和整体性的税务筹划

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要以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在集团总部的决策部署下由子公司结合当地的税收政策来具体的完成。对于风电企业来讲,集团的税务筹划工作应该从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前就开始整体的规划与安排,并在经营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实行实时的动态监控,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规避税收风险。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要求企业做好事前规划,达到合理合法减少纳税总额的目标。

1.基于产业链的税务筹划。我国的风电企业涉及到多个产业项目,并且有多个内部子公司,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各个子公司、各个工程项目的综合情况,从整体效益最优化目标出发,综合考量企业的税务方案,实现从总公司到分子公司、从主体产业到附属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税务筹划工作都是最优化的,企业能够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通过ERP系统实现投资、生产和经营管理活佑胨拔癯锘对接。集约化的运作模式使风电企业能够从集团层面上对税务工作进行全面考量,实现税务工作的全面完善,形成一套标准化、优化的统一税务工作模式。ERP系统平台是给这个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通过ERP系统平台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实现实时有效的对接,改变了传统“以表汇表”的财务工作模式,实时自动生成全面的财务报表,为企业战略政策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依据和支持。

(二)抓住改革机会,争取对自身有利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正在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风电企业作为重要的国有企业,有条件在国家税务立法和政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意见,为自身争取有利的税收政策,从而为风电企业税务筹划工作带来机会。比如在大气治理、环境保护的研讨中,风电企业可以以其为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为依据,争取向国家获得减免收企业税的优惠政策。

(三)优化企业纳税方案,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纳税方案的优化可以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案,对于具体的企业项目作出多个税务筹划方案,并明确的列举出各个方案的预期收益和可能发生的成本,通过最优化选择的方式选择出最好的税务筹划方案。

用好税收优惠政策表明企业要避免额外税负,对此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加强财务和税务工作的管理,避免因为自身工作的失误导致纳税不及时,存在违法纳税等漏洞问题,若是一但被认定具有偷税漏税等行为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税收负担;二是加强基层税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正确核算税款的效率,根据当地税收政策正确的缴纳税款,防治企业出现涉税损失,税务极端的非常规性征管是电力企业需要重点防范的。

四、结语

从集约化战略角度来看,目前风电企业集约化管理与ERP系统的实施,为风电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企业集约化管理与ERP系统的实施能够为电力企业税务筹划工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电力企业深入改革发展、国家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电力企业注重加强对集团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优势,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风电企业集约化管理与ERP系统的实施也使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要向着更加具体化、细致化的方向努力,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晓辉,薄会东.电力企业财税筹划管理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53+68.

[2]刘扬,张帅.集约化战略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税务筹划[J].能源技术经济,2011,11:78-82+87.

[3]潘汉林.风电产业涉税管理的统筹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4,33:215-216.

[4]王晗.探析电力企业税务筹划[J].时代金融,2016,17: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