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日月潭作业设计

日月潭作业设计

时间:2023-05-30 09:5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月潭作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日月潭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作业设计; 多样化; 情感化; 差异性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完成作业的优良差,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一次优质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这正是“教者有心,学者有益”。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学生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语文彰显个性,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造成负担。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指导下我们应该布置怎样的作业呢?

一、是作业设计要多样化。如我在执教关于动植物的文章时,提前很长时间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饲养一种小动物或种植一盆花,让学生观察动物吃食、活动、睡觉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观察他们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情况,并把他们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记录下来,再让他们写成文章,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设计要情感化。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放学后回家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承担一份家务,给爸爸妈妈洗套袖、袜子等或者给爸爸妈妈泡一杯淡淡的清茶等,这些行为会打动家长的心,更加注重子女的成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业设计要有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让那些“吃不了”的学生吃得了。我的作业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如学习《日月潭》一棵,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环()还() 急()隐() 浇()绕()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隐隐约约 名胜古迹 朦胧

3.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4.介绍一下日月潭美丽的风光。

第2篇

一、激情诵读中积累语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理解品析中积累语言

1.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摘一摘。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把描写西沙群岛美丽和物产的词语找出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美丽、千奇百怪、四脚朝天、富饶、可爱、飘飘摇摇、各种各样、绽开、相互交错……学生们在理解这些词义的基础上又作了摘抄,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现在新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还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起来。

2.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例如学习《日月潭》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觉得什么时候的日月潭最美、最吸引你?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记一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课文的佳句: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等。

3.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课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好多句子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请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把这些句子摘录在本子上。学生们摘下了很多:“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句话语,简直就是一首首诗。不仅给人于美的感受,还会激起学生的灵感。

三、在表达实践中积累语言

1.创设情景来说话。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的图片,夸张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更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作为老师不能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例如学年级上册《识字1》这篇课文时,由于孩子们大都生活在城镇,没有见过田野里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大雁南飞的景色,也没有见过树林里那种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山河壮美的美丽景色,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思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北京的香山红叶、金秋季节北方农村喜获丰收的场景、果园里瓜果飘香的画面、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画面等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通过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精美画面,不由得惊叹不已,并且对秋天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这些成语,积累了这些词语,此时让他们说说秋天的美丽景色,效果可想而知了。课后,我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成语,学生兴趣昂然,词汇量也越来越丰富。

2.找准文中的空白来想象。在我们的很多教材中,会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作补白。例如二年级上册《假如》一文,中间最后一小节出现了一处省略号。学习时,可以分别让学生说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想做什么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双目失明的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再也不会在黑暗中生活,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儿童画一所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在是文盲,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人画很多钱,让他们再也不会流落街头,而是和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然后在说话的基础上,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仿写诗歌。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充分地想象,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第3篇

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个性化;人文;互动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作业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人文互动为主体”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

一、变“文本作业”为“个性形式”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学习了古诗《江雪》,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学了《一次科技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学了《琥珀》,让学生试作一个“琥珀”;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二、变“被动完成”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变“整体统一”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五、变“单一评改”为“人文互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4篇

上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身上。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多下功夫,收集相关的成语,加大读、写、背的力度,逢周六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让有条件的学生发到博客上,对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教学中,我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

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二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所以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针对这种问题,在工作中注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多表扬、多鼓励。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2篇课文。

其中有8组教学内容(即8个专题):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还有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有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

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6、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 1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查看更多>>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前20%和后20%学生名单及辅导措施

七、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13~15课时

第五单元:13~16课时

第二单元:11~13课时

第六单元:12~14课时

第三单元:13~16课时

第七单元:13~16课时

第四单元:13~16课时

第八单元:13~16课时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注

1

2"18——2"24

1找春天(2)2古诗两首(2)3笋芽儿(2)机动(3)

 

2

2"25——3"2

4小鹿的玫瑰花(2)语文园地一(4)机动(3)

 

3

3"3——3"9

5泉水(2)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2)7我不是最弱小的(3)机动(2)

 

4

3"10——3"16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2)语文园地二(4)机动(3)

 

5

3"17——3"23

9日月潭(2)10葡萄沟(2)11难忘的泼水节(2)机动(3)

 

6

3"24——3"30

12北京亮起来了(3) 语文园地三(3) 机动(3)

 

7

3"31——4"6

13动手做做看(2)14邮票齿孔的故事(2)15画风(2)清明节放假(3)

 

8

4"7——4"13

16充气雨衣(2)语文园地四(3)机动(4)

 

9

4"14——4"20

17古诗两首(2)18雷雨(2)19最大的“书”(2)机动(3)

 

10

4"21——4"27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语文园地五(4)机动(3)

 

11

第5篇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安排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独具匠心,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我们在进行单元整体有序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也可以抓住教材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让“写”进入课堂,进行随堂练笔。

一、示例模仿,抓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努力用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仿写训练。例如《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构段方式,写出荷花绽放的各种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还……”这样的句式。我分析完段落,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的特点后,又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的训练。仿写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出示填空题:“桃花岛的桃花千姿百态,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还_____________。看着这些美丽的桃花,我仿佛_____________。”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这不仅降低了写的难度,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而且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然后,再出示下面的总述句:“每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啦!”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总述句进行情景写话,从而将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迁移。

在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典型构段形式,有总分总结构,有分总结构,还有中间过渡的。遇到这些典型处,我都会及时地引导学生“画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会引导学生说上一两句。如在《石榴》这篇课文中要求用“甚至”造句。“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就随即设计了这么一个填空练习:

(1)河水真清啊,甚至?摇?摇?摇?摇?摇?摇。

(2)小明做作业可认真啦!甚至?摇?摇?摇?摇?摇 ?摇。

这个练习使学生一眼就知道该怎样写,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词的用法。

通过这样有步骤的从读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空白之处,抓扩写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会留有艺术“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就有了课后出现的小练笔。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进行“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人物品质、人物思想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空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日月潭的传说》的第四自然段,只写“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教学到这里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这一“补白”练习,让大尖哥和水社姐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丰满、伟大,更加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

通过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感悟人物的品质,自身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有效阅读。

三、变换角度,抓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做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变成一个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不一会儿,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可见有效的练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丰富他们的语言。

四、奇思妙想,抓续写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 运用建议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现状

笔者最近在听课、看教师备课笔记、教研活动时,特别关注目前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情况。

1.忽视存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后练习,往往会更关注课文本身。有些教师对课后练习关注得少,随意训练。于是,学完一课后学生课文读不熟,课后作业仍不会做。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效益低。

2.运用不当

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后练习仅仅是训练,因此,要么在课文学习前用于学生预习;要么出现在课文学完后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这样运用方式简单,很少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其实课后练习,只要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就可以运用。

3.分裂局限

教材是根据单篇课文目标,所在单元训练主题,以及整册、整个学段的学习要求设置课后练习的。教师应有整体意识,敏锐地发现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新旧知识架设沟通的桥梁,让自己在这方面备课的空间得到拓展。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关注度是低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它与课文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切不可忽视它。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运用的建议

1.把握训练时机

要有效利用课后练习,首先要把握训练的时机。不同的题型出示的时机应不一样。

(1)课始出示,促进感知。

处理感知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云雀的心愿》的课后练习中的第五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练习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是检查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重要手段。

(2)融入过程,体验感悟。

课后练习有一些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和感悟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恐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如果把这些问题融入这段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不留痕迹地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教材,从而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3)课后拓宽,扩大外延。

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从课内走向课外。如苏教版三年级(下)《跟踪台风的卫星》的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这类练习,出示的时机在课后,目的是通过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情感。

2.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后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采取由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读课后练习,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试着说说学习目标,让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带着目标走进课堂。这样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获得一些教法指导;其次,课前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重点要掌握什么内容;最后,课前导入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目标听课就能做到学习指向明确。

(2)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后习题,针对具体课文内容,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体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体现课文体裁、表达的特点。教学设计也应该依据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教材,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看看书后练习,第一题给了明确提示,就是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困难不大,但是要讲好个故事,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大方、大声地讲故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我把这个目标贯穿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在讲故事中,训练朗读、理解词义、明白道理、发挥学生的想象。一节课中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评。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定能有明显提高。

3.对练习点进行整合

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老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使之巩固,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向着更高一级目标靠近,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从练习中找准训练点,使之紧密结合起来。

(1)聚焦课标,整合目标,循序渐进。

简简单单的课后练习并不简单,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体现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时体现的是整单元、整册、甚至是整年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样课后练习也是围绕目标的,呈螺旋上升式。其实课后练习和单元、整册、整年段的教学目标的归结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把课后练习进行细化,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持续进步。

例如讲故事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低年段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提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提出:“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课标是这样要求的,课后练习也是如此安排的。如二(下)教材中《夜晚的实验》一课就安排了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三(下)教材中《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日月潭的传说》等课文中也要求讲讲这个故事。六(下)教材《卢沟桥烽火》中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的经过。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不同的年段,练习相近,但要求不同,低年级只要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低年级掌握了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的方法,学生才能到中年段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到了高年级才能根据词性特点、文章的价值取向等做到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理清学法,逐步推进。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各阶段的要求像楼梯一样呈递进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目的有规划地在各个阶段中对难点进行分点合理训练,适当地将平时学习方法有序地整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课后练习隐含着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理清学法,在教学中逐步推进。

例如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与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段结构的教学是中段的重点,总分式结构段是最常见的构段方式,阅读和作文中经常遇到。在中年段三(上)的时候学生通过《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认识这种类型的段落的特点,体会这种段落的表达优点,接着让学生模仿写一写简单的总分结构段落。到了三(下)还可以通过《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进一步加深认识,从而创造性地写一写同类型的段落,但也仅限于写物、写活动。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掌握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事、写人、议论上加以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循序渐进的,扎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