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票投资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市投资基金
以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主要有7个细分类别,这些类别在2009年上半年的投资绩效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见图1。
股票型基金:忽略普通股票型
股票型基金细分为标准股票型和普通股票型两个类别,股票投资比例上限达95%的为标准股票型,股票投资比例上限不高于80%的为普通股票型。2009年上半年,这两类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0.32%和35.46%,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股票投资比例上限相差了15个百分点。投资者选择股票型基金的目的,在于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显然普通股票型基金在对达成投资者目的上的绩效表现不甚理想。
截至上半年末,标准股票型和普通股票型的数量分别有155只和7只,数量上的巨大差别,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基金公司的偏好。既然如此,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剔除掉普通股票型基金。
指数型基金:关注标准指数型
指数型基金也可细分为标准指数型和普通指数型两类,采取完全复制法进行指数管理和运作的为标准指数型,以跟踪标的指数为主,但可以实施部分增强策略或优化策略的为普通指数型(又称增强指数型)。
2009年上半年,这两类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68.38%和68.51%,是同期平均净值增长率最高的两个类别。
在指数型基金中,要继续重点关注标准指数型基金。笔者年初重点推荐的3只指数型基金中,易方达深证100ETFP以76.55%的净值增长率荣登上半年的绩效榜首,华夏上证50ETF列第7位,净值增长率为71.15%。
纯被动型投资风格的指数型基金能够有很好地获取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收益的机会。基金的投资运作虽是专业理财,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产品获取的收益难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或者超出的幅度有限,前者如股票型基金,后者如增强指数型基金。因此,标准指数型基金应该成为基本配置。同时,之所以要重点关注ETF,是因为通过券商的渠道进行交易,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至少比通过银行渠道少支付4/5。
混合基金:不属重点配置范畴
偏股型、灵活配置型和股债平衡型基金都属于混合基金的范畴,上半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45.22%、39.62%和34.83%。鉴于基金绩效、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灵活性不足、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收益的能力有限等原因,这些类别的基金理论上不属于重点配置的对象。如果有投资者坚持偏好此类基金,偏股型和灵括配置型基金中的少量绩效优异品种可以关注。
债市投资基金宜少配
以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需要重点关注收益,以债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则需要考察风险。如图2所示,虽然偏债型、保本和特殊策略基金2009年上半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都相对较高,但与主做股票的基金相比,还是相差很多。从历史收益情况来看,这些基金的控制风险能力也不高,而且从基金数量来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类别的基金不值得重点关注。
纯债基金境遇艰难
标准债券型基金是2009年上半年唯一一个亏损的类别。当前,债市的降息预期暂告一个段落,宏观经济有可能渡过难关重现复苏,基础市场利率走平或者有升息预期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致使纯债基金面临的风险很大。虽然部分基金经理一再表示,可以通过主动性的投资来规避风险和继续获利,但不低于80%的债券投资仓位限制,给他们的操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故纯债基金的发展一直十分艰难。既然很多基金公司都不敢碰,投资者就更不要涉足了。
重点关注一级债基
按照是否可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非纯债型基金可以被细分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前者只可以投资股票一级市场。从2009年上半年的平均绩效表现情况来看,一级债基略微差了些。但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上半年新股发行没有开始,现在新股IPO开闸了。二是上半年净值增长率最高的基金在一级债基中。一级债基仍值得重点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可以对冲通胀风险。产生这一认识的根源是,股票代表的不是债权,而是具有生产设备的公司所有权。投资者认为,不管政府如何印钞,公司的生产设施都能保有其实际价值。
但是,为何事与愿违呢?主要原因是,就经济本质而言,股票和债券非常相似。对许多投资者而言,这一观点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随债券一起发行的息票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资的回报率每年波动较大。但是,美国公司在二战后的总回报表明,股票的回报率事实上变化不大。
股票本质与债券相同
二战后第一个十年(1946-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每年的回报率平均为12.8%,接下来的十年是10.1%,再后来的十年为10.9%。从覆盖范围更大的数据来看,财富500指数(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结果类似:战后第二个十年间回报率为11.2%,第三个十年间为11.8%。虽然个别年份的回报率波动很大,财富500指数1974年的回报率高达14.1%,1958年和1970年低至9.5%,但总体而言,股票投资的账面价值回报率趋向于12%。在通胀期间,没有迹象显示回报率会大幅超过这一水平,在物价稳定的年份里也同样如此。如果把这些公司看作生产企业,而非股票,并假设企业的所有者按净值购买股票,那么他们的回报率也将是大约12%。
因为这一回报率相当稳定,可以合理地将它假设为“股本息票”。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股票投资者不单单是买入并长期持有。很明显,整体而言,这种纷扰对股本息票无任何影响,只不过是降低了投资者应当分得的部分,因为频繁交易产生了大量的摩擦成本,如咨询费、经纪佣金。活跃期权市场的存在导致摩擦成本进一步上升,且丝毫不能提高美国企业的生产率。
另一个事实是,股票投资者通常不是以账面价值买入股票,有时他们能够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购买,不过大多数时候买入价高于账面价值,因此12%的回报率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债券和股票的形式有重大差别。首先,债券终将到期,也许投资者需要长期等待,但是投资者最终能够重新协定合约条款。如果目前或预期通胀率使得过去的息票不足,投资者可以拒绝在到期后购买,除非现在提供的息票能重新激起投资者的兴趣。
但是,股票是永久性的。整体而言,股票投资者既不能退出,也不能重新商议契约条款,但个别公司可能被出售或清算,公司也可能回购股份。不过,总体而言,新股发行以及未分配利润可以确保公司系统中的股本资本增加。
股票不过是穿着股票外衣的“股本债券”,但普通债券和上述回报率为12%的“股本债券”之间还有另外一个重大差别。通常情况下,债券投资人是以现金形式收到全部息票,可以自由地进行再投资,而股票投资者的股本息票部分被公司留存,其再投资的回报率只能是公司的回报率。换句话说,公司每年12%的回报率部分派息,剩余部分被投资到公司中,再产生12%的回报率。
股票投资的吸引力取决于12%回报率的相对吸引力。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这一回报率非常具有吸引力,当时债券的收益率只有3%-4%。而且,投资者自己投资不一定就能得到12%的回报率。这一时期,股价远高于账面价值,由于投资者买入股票时支付了溢价,因此其回报率低于公司再投资的回报率。
但是,就未分配利润部分而言,投资者可以获得12%的回报率。事实上,未分配利润使投资者可以以账面价值去购买企业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其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在这种情景下,现金红利的好处远小于未分配利润。实际上,投资者认为通过公司进行再投资可以获得12%的回报率,而且这部分资金的占比越大,他们再投资特权的价值就越大,愿意为之支付的价格也越高。20世纪60年代初,投资者不惜支付高价追捧位于成长地区的电力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公司有能力将收益的大部分进行再投资。
如果在这一时期内存在一种收益率为12%的高等级不可赎回长期债券,其价格将会远高于面值。如果此时有一种更加神奇的债券,其大部分息票可以以面值自动再投资到类似债券,那么其溢价将会更高。本质上讲,留存大部分收益的成长股就属于此类证券。
当新增股本的再投资回报率是12%,而利率通常大约只有4%时,投资者将非常高兴,他们自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高通胀时代股票风光不再
1946-1966年,投资者的平均收益都相当高,原因有三:第一,当时的公司股本回报率远高于利率;第二,公司将股本回报的一大部分进行再投资并获得高回报率,通过其他途径很难获得这么高的回报率;第三,随着人们普遍认识到前两个优势,股价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这意味着,除了最基本的12%回报外,投资者还获得了红利,例如道指的市净率从1946年的1.33倍涨到1966年的2.20倍。估值上升的过程中,投资者暂时获得了超过其所投资企业内在盈利能力的回报率。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投资机构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就在这些金融巨头开始争相买入股票时,美国经济进入了通胀加速上升、利率升高的时期。估值上升的过程开始反转,这一点也相当符合经济逻辑。利率上涨降低了所有固定息票投资标的的价值。随着长期公司债券的利率上升(最终升至10%左右),股票的12%股本回报率和再投资收益都显得黯然失色。
人们认为股票比债券风险大,这一点无可厚非。虽然股本息票长期来看大致固定,但每年的确有波动。投资者的未来预期波动相当大。股票投资风险较大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其到期日无限长,因此投资者期望股本回报稳稳高于债券回报。如果债券的回报率为10%,那么同一类型公司所发行股票12%的股本回报率就不能算作“具有吸引力”。随着股票和债券收益率差额的缩减,股票投资者开始寻求退出。
但是,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不能退出,所能做的是大量换手,产生大量摩擦成本,随后估值水平大幅下降,因为12%的股本息票在通胀环境中吸引力下降。过去10年中,债券投资者经历了一系列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任何息票水平――不管是6%、8%或10%――都并非是注定的,债券的价格也会崩溃。
12%的股本息票是否一定一成不变呢?是否存在什么规律和证据表明公司的股本资本回报率在通胀率持续攀升的环境中不能向上调整呢?
在通胀时期,公司提高盈利的五种方法都不再有效:(1)提高周转率,即销量与企业使用总资产的比率;(2)使用更便宜的杠杆;(3)使用更多杠杆;(4)降低所得税;(5)增加经营利润率。
第一,周转率涉及应收账款、存货、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都与销量成比例增长,没有提高空间。长期来看,单位存货的趋势与单位销量相同,但短期内存货周转率可能因预期成本或瓶颈等因素而上下波动,但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的存货估值方法有利于提高周转率。当销售额因通胀而上升时,使用“后进先出”估值方法的公司存货水平要么维持不变(单位销量没有提高),要么跟随销量增长(单位销量提高)。但无论如何,金额周转率都会上升。就固定资产而言,只要通胀率上升,首先的结果便是提高周转率,这是因为销量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而固定资产账面上只能缓慢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现有资产报废并且以新价格重置时,才能反映在账面上。很明显,公司的重置过程越缓慢,周转率提高的幅度就越大。但是,当公司的重置周期完成后,周转率将不再上涨。假设通胀率稳定,销量和固定资产将开始与通胀率同步上升。
总的来说,通胀会导致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上升,但空间是有限的,其幅度不足以导致股本资本回报率的大幅上升。1966-1975年,尽管通胀率加速上升而且公司广泛使用“后进先出”的会计方法,《财富》500强公司的周转率仅从1.18上涨至1.29。
那么,使用便宜的杠杆是否能带来股本资本回报率的增加呢?不大可能,因为高通胀率通常导致借贷成本增加,而非减少。通胀率飙升导致资本需求飙升,由于出借人对长期贷款越来越谨慎,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但是,即使利率不会进一步上升,杠杆也会变得更贵,因为公司账面上债务的平均成本小于替代成本。现有债务到期后,需要被替代。整体而言,杠杆成本未来的变化对股本回报可能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
那么,使用更多的杠杆呢?一般来说,美国的企业都是尽可能地使用杠杆。1975年之前的20年间,《财富》500强公司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63%下降至不到50%。换句话说,每1美元股本资本所使用的杠杆比以前更大。
然而,在通胀环境中,许多公司未来似乎肯定会通过增加杠杆来提高股本回报率。管理层会这样做,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资本(尽管通常业务量没什么变化),他们希望不需削减派息或发行新股便能够获得大量资本,因为在通胀环境下发新股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他们的自然反应便是不计成本地大举借债。
但是,在对提升股本回报率的作用方面,以目前利率增加贷款与20世纪60年代早期利率为4%时相去甚远。更糟糕的是,负债率上升还会导致信用评级被下调,导致利率成本进一步上升。
降低公司所得税似乎也不大可能提高股本资本的回报率。在美国,普通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是D类,A、B、C类分别被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持有,代表的是其征收所得税的权利。虽然这些“投资者”不会占有公司资产,但是他们在公司收益中分得一大部分,包括未分配利润导致股本增加所产生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本该归属D类股东。
A、B、C类股票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只要任何一类“股东”进行单边投票,那么他们在公司收益中占有的份额会立即大幅增加,而且不需付款。例如,对A类股票持有人(联邦政府)而言,只要国会采取行动即可。更有趣的是,有时某一类股票持有人会投票追溯提高其占有企业的份额,1975年纽约的公司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每当A、B、C类“股东”投票提高其在企业中占有的份额时,剩余归属普通投资者的部分就将下降,而A、B、C类股票控制人不可能会投票降低其份额。
在提高股本回报率的五种方法中,最后一种是提高经营利润率。乐观派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大幅提高股本回报,而且也没有证据显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在销售成本中,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各种除所得税外的其他税种在通胀环境中是不可能下降的。
而且,统计数据也不支持“通胀时期利润率扩大”的说法。1956-1965年,通胀水平相对较低,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每季度报告的制造业公司平均每年税前销售利润率为8.6%。1966-1975年,平均利润率是8%。换句话说,通胀率大幅上升,公司利润率还是下降了。
如果企业能够按照重置成本定价,利润率在通胀时期将扩大。但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大多数大型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得到人们普遍认可,但是它们未能按重置成本定价。重置成本会计方法表明,过去十年公司利润在大幅下滑。
决定未来收益的三个因素
尽管股本回报率总是维持在12%左右,但投资者仍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良好的回报。这一点也无可厚非,毕竟,很长时间以来,很多投资者的收益都不错。但未来收益将取决于三个变量: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税率和通胀率。
就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来说,当股票价格一直等于账面价值时,一切都非常简单。如果股票的账面价值是100美元,平均市场价值也是100美元,企业12%的收益将为投资者带来12%的回报(减去摩擦成本)。如果派息率是50%,投资者将获得6美元的股息,并且从企业账面价值增加中获得另外6美元,这6美元自然会反映在该投资者所持股份的市场价值中。
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是账面价值的150%,整个情况就变了。投资者同样将收到6美元的现金股息,但是其回报率只有成本(150美元)的4%。企业的账面价值同样也将上升6%至106美元,该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也上升6%至159美元。但是,投资者的总回报――包括股票升值和股息――只有10%,低于企业原本12%的回报率。
当投资者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时,这一过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价格是账面价值的80%,假设收益和派息率和上面相同,那么股息收益率将为7.6%(6/80),股票升值6%,总回报为13.5%。换句话说,折价买股的回报率要高于溢价买股,这是常识。
“二战”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市场价值在1974年最低,仅为账面价值的84%,1965年最高为232%,大多数时间,这一比率高于100%。假设未来这一比率接近100%,这意味着股票投资者将获得企业全部12%的回报率,至少含通胀、含税的收益率为12%。
那么,税收对12%回报率的影响有多大呢?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假设联邦、州、地方政府的股息所得税之和平均是50%,资本利得税为30%。进一步假设股本回报率为12%的公司派发5%的现金股息(税后为2.5%),剩余7%为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导致市场价值相应增长(扣除30%的税后为4.9%)。那么,税后回报率为7.4%。因此,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股票等同于回报率为7%的免税永久债券。
那么,未来的通胀率究竟会有多高呢?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是,许多迹象似乎不利于稳定物价:目前通胀是全球性的、社会中的大集团倾向于运用其影响力来转移而非解决经济问题、政府总会尽量推迟问题(如能源问题和核扩散)、美国的政治制度让那些能够产生短期利益的人连任,最终将使长期问题复杂化。
政府官员通常强烈反对通胀,但同时又强烈赞成那些能够产生通胀的政策。但是,这种自相矛盾导致他们脱离实际。
人们对未来通胀率的讨论通常局限于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细微之处。这些是决定通胀公式具体结果的重要变量,但从本源上讲,在和平时期,通胀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人的行为而非货币行为才是关键。试想一下,如果让每位政治家在下一次连任和下一代福利之间选择,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未来,通胀率将维持在7%左右,而包含通胀和税收影响在内的回报率为12%,税后含通胀回报率为7%,扣除通胀及税收的影响后,回报率接近于零。
普通股东持有的美元计价金额将增加,但是购买力没提高。弗兰克林的名言“省一分钱就相当于挣了一分钱”已过时,弥尔顿・弗里德曼的“把资本消费掉和进行投资是一样的”才更合潮流。
计算结果表明,通胀的破坏性比任何税种都大,它会吞噬资本。当存款利率为5%时,储蓄者在零通胀期缴纳100%的利息收入所得税,与在通胀率为5%时不缴纳所得税完全一样。不管是哪种情况,储蓄者被“征税”的结果都是没有任何真实收入。
未来十年,如果股本息票的回报率为12%、派息率为40%、市净率保持在目前的110%,道琼斯工业品指数将翻番。
投资者可能会认为,不管未来投资环境中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们总会努力为自己交上一份优异的投资答卷。然而,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投资者整体根本不可能成功。
即使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所谓的免税投资者也逃脱不了通胀税。如果7%通胀率的假设正确,那么大学捐赠基金应当把每年收益的前7%仅仅视作对购买力的补充。捐赠基金的回报率如果低于7%,他们实际上什么也没挣得。如果通胀率为7%、整体投资回报率为8%,那么这些自认为免税的机构实际上支付了87.5%的“所得税”。
高通胀转移富裕股东财富,但工人福利改善潜力不大。员工薪酬已经是派发股息金额的28倍,而且股息中的大部分流向了养老金、大学等非营利机构以及不富裕的个人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富裕股东的全部股息转变成工资,那么实际工资增长的幅度仍小于过去一年从经济增长中可获得的工资增长。
因此,通过通胀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来减少富裕群体的收入甚至连短期的实质性帮助都不能提供给不富裕群体,其经济福利随着通胀对经济的普遍影响起跌,且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要想产生更多的经济福利,就需要大幅增加实际资本,并且投资在现代生产设施中。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在行业范围内运用昂贵的新资本资产,那么更多的劳力、消费需求和政府承诺带来的只不过是更多的失望。
虽然通胀可以影响实际资本积累,但会导致公司在派息后缺乏业务扩张所需的资金。假设股本资本的回报率同样为12%,并且一半的盈利以股息形式派发出去,剩余6%作为未来增长的股本资本。如果通胀率低(假如为2%),公司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实物产出的真实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重复今年的实物产出,第二年投入到应收账款、库存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必须增加2%,这样只剩下4%投资于实物产出的增量部分。也就是说,2%为虚幻金额增长提供资金,反映的是通胀;剩余4%为真实增长提供资金。如果人口增长1%,那么实际产出增加4%带来人均净收入增长3%,这也正是美国过去若干年人均净收入增长的基本状况。
进一步假设通胀率是7%、派息政策和杠杆率保持不变,那么考虑通胀成分后,剩下的实际增长为零。12%的盈利中一半用于派息,剩下的6%全部用于为维持上一年的业务量而增加的资金。
许多公司在正常派息后实际上没有留存盈利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很多管理层都纠结于如何在降低分红的同时又不会惹怒股东?电力行业的做法或许能给某些管理层提供一个参考。
近年来,电力行业分红能力甚微,甚至没有。换句话说,如果投资者同意购买股票,他们就可以用发行股票的收益进行派息。1975年,电力行业支付普通股股息33亿美元,要求投资者返还34亿美元,这样得以避免重蹈Con Ed公司的覆辙。1974年,Con Ed公司直接告诉投资者无力派发股息,其坦率但不明智的做法导致其股票在资本市场上一塌糊涂。管理层非常优秀的公用事业类公司会维持甚至增加季度派息水平,然后要求新老股东出资。有些公用事业公司的方法更妙:公司宣布派息,股东缴税,然后迅速增发新股。这一过程中,没有现金换手。
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如果不合理进行理财规划,自己的存款不但难以增值还有很大的贬值可能。在这种形势下,连以往对理财不够上心或者有畏难情绪的“板凳队员们”也坐不住了,“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成了近来的流行语。
面对股票、基金、债券、银行理财、投资信托、租赁、保险……这些扑面而来的各种金融投资理财工具,再加上更加繁杂的金融术语,很多理财“菜鸟”都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为了未来的财富大计,第一步应该从恶补常识的扫盲开始。
恶补理财新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所谓家庭理财,的确仅仅是在不同时间档期及利率水平的储蓄品种之间做出选择,顶多再买点利率略高的国债。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易宪容表示,现在“投资理财=银行储蓄”的年代已经远去,个人投资理财是一项知识型的投资管理。面对众多投资机会,能否把资金投入投资组合的“海洋”,进行一次惊心动魄、成功的“冲浪”,则是当今个人理财的新的要求。随着投资组合多样化,知识在个人理财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这在股票投资中表现最为突出:许多从未了解过国家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或者以前连基本经济常识都没有的投资者,在进行一两个月的股票投资后,也能对国家经济状况、企业会计财务状况侃侃而谈。而知识较为丰富、观察力较为敏锐的,或者具有特殊消息来源的个人投资者的获利往往比其他人更为丰厚。
当然,这些知识的积累很难一蹴而就。不管是储蓄投资、股票投资、基金买卖,抑或是外汇、保险投资,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所需的专业化知识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大类的投资方法也很难为一个人所完全掌握,普通投资大众“单枪匹马”地进行投资理财更是难以“招架”。理财专家特别提醒,家庭的资产配置方式,直接决定今后的家庭财富的增长,考虑选择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和投资机构为你设计理财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进入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就要开始为明年的财富计划做打算了。你明年想要实现多大比例的财富增长?将有哪些重要的大额消费?是不是计划度一个奢侈的夏季假期?那么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了。
理财规划提前做
易宪容对记者表示,个人投资理财以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精神为宗旨,以会计学客观忠实的记录为基础,再辅以财务学计划未来的收支、保持个人资产负债结构平衡的理财方法。如果掌握好理财的要旨,能够较好地计划开支、策划投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获得最佳投资组合收益。
首先,列一份理财目标清单。估算一下为实现每一项财务目标你已经筹备了多少资金,以及你最终还需要多少。要弥补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额,不仅要看你的储蓄额度,而且还要看你什么时候需用钱,以及在这期间能得到什么回报率。
预测回报率是一件不容易搞准的事情,人们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专家的建议是:不要将债券的回报率定在5%以上,股票的回报率则不要定在8%以上。下一步,把这一数字输入到理财网站的储蓄计算器中。你将看到,如要实现全部的财务目标,每年需要存多少钱,然后定出明年的储蓄计划。
理财专家刘彦斌建议读者,把家中的钱分成三份:一份是“应急的钱”,即以活期储蓄的形式留半年到一年的生活费,也可以买点货币市场基金;第二份是“保命的钱”,以定期储蓄的形式留出3-5年的生活费,或者部分购买国债;还有一份是“闲钱”,也就是5-10年不用的钱,这些钱才可以用来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以期获得高收益,当然也要做好亏本的准备。
具体来说,工薪阶层适合低风险的本金保障、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以高信用等级人民币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的投资收益为保障,到期向客户支付本金和收益。最大的特色就是客户投资的本金能够得到保证,而且预期的收益稳定,比同期的定期存款高。
中等收入人群适合本金保障、收益浮动型产品。目前市场上多见的形式是挂钩某一领域的一篮子股票,其实际收益率取决于挂钩股票的价格变化,挂钩的股票价格受市场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投资者面临一定风险,但收益也高于保证收益类的理财产品。
资产较多人群适合不保证本金和收益浮动型产品。主打的概念一般是“新股申购”、“基金优选”,还有银行的代客理财产品等,产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所购买基金和股票的收益变化,相对前两种来讲此类风险最大,不仅投资的收益是浮动的,就连本金也不能保证。
除此之外,所有人都要考虑购买保障型的保险,比如人身意外险、住院保险和定期寿险等,以实现财务安全。
及时调整保增值
要跑赢CPI,有哪些理财产品或投资方式可以推荐呢?专家介绍说,长期投资是克服通货膨胀、跑赢CPI的良方。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可适当配置中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一来这些产品收益较定期高,二来期限较短,即使加息也可能及时转换新产品。
长期看,抵御通胀效果较好的投资是股票、基金或不动产。在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中小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基金,基金在家庭资产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类型的基金中合理配置,以获取较高收益;而对于工薪一族,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基金定投,通过时间的魔力,点滴积累造就百万富翁。房产投资也受到了理财师的推崇,不过,虽然房产投资可纳入投资组合,但是投资者也要量力而行,如果把家中大部分流动资金都押在房产投资上,则实属不理智。
在考虑是否要调整理财方案之前,一定要建立一个家庭资产情况一览表,这可以使你随时了解家庭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规的变化。在组成家庭资产的过程中,要使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这三者大体处于平衡状态。关心税制的执行和它的变化情况,如果有必要改变你的积蓄方针,请不要犹豫。变化投资方向和注重投资安全可使你更好地应付各种形势。
理财专家认为,有3点必须考虑:一是家庭的风险属性。根据个人及家庭的具体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资产种类,尤其要考虑家庭资产积累状况、未来收入预期、家庭负担等,因为这些因素与风险承受能力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产种类和相应的投资比例。
二是家庭理财目标,这决定了投资期限的长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需要对个人及家庭的财务资源进行分类,优先满足家庭的理财目标,构建核心资产组合,再将富余资金配置于具有一定风险的资产,构筑周边资产组合,在保障家庭财务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来增加收入。在两类资产组合下,便可清晰地得出具体股票类资产、债权类资产、现金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三是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确定了理财目标、风险属性后,就要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来操作,也就是你最终的投资组合。
股市水很深,入市需谨慎
现象
盲目入市,发家致富靠股市 出镜人:胡女士个体经营者
胡女士自己经营一家小店,通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定资产,在保证日常开支的情况下,胡女士希望通过理财让这些钱得到更好的增值。在胡女士的周围,许多朋友都在炒股,而且多多少少都还赚了一笔。胡女士之前是一个保守的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都存在银行。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决定拿出10万元来投资股票。期初,由于股市涨得还不错,胡女士也小有收获。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股市行情每况日下,之前在股市上挣的钱都赔了进去,最后连本金也亏了。胡女士开始着急了,询问她的朋友该怎么办?朋友的答复是叫她耐心持有,不要着急。可眼看着股票每天跌一点,胡女士心中是百般煎熬,自己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人明显憔悴了许多。
专家分析:
胡女士犯的错,是很多股民都会摔倒的地方。
每当看到周围的股民在股市里小捞一把之后,许多不懂股票的人都开始跟风盲目入市,认为炒股可以发大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股市开始下跌的时候,这种“伪”股民随着资金的亏损而变得烦躁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希望让钱生钱,通过理财途径让自己的资产增值,这个想法是对的,但忽略了一点: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投资股市的。
比如案例里的胡女士,平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由于看到身边的朋友炒股都挣了钱,所以也拿出自己的10万积蓄来炒股。首先在这点上,她就犯了一个错误:股市水很深,进来前必须做充分准备。这就像是去商场购物,如果连自己买的东西什什么都不知道,相信没有谁会愿意掏钱。胡女士之前对股票可谓一窍不通,一下投入这么多肯定是不安全的。
其实,新手要想投资股市,一开始可以少投一些,或者自己先模拟操作一下,等弄清楚什么是股票,弄懂炒股的规则之后再正式入市,这样保险系数会增加很多。
股市风险很大,想投资的人必须先了解自己是不是具备了炒股的能力。做一个常识小测试,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下列任何一条,那么请慎重考虑是否要通过股票投资的方式进行理财。
1、将重要的钱投资于股市,只会让你面临更大的风险。例如用于教育的钱、用于养老的钱、用于日常开支的钱,如果投资股市是用这些钱,一旦出现了亏损将会极大影响你的生活,建议你还是远离股市。
2、梦想着在股市里快速致富的人不适合投资股市。众多成功的投资者没有一个是一开始就抱着要靠股市发财致富的想法进入股市的,他们都是在经历过残酷的洗礼之后逐渐成熟起来的,财富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3、投资股市如果影响到你的工作和学习,建议你不要进行股票投资。股市是投资理财的一个场所,如果你不是职业股民,请不要本末倒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更加重要。
4、投资股市前先进行基础学习,在没有了解什么是K线图之前请不要盲目入市。消费要做到明明白白,投资也要做到清清楚楚。
投资理财型保险:保了你什么“险”?
现象
不研究清楚条款,盲目相信“熟人” 出境人:方女士高校教师
方女士于三年前的2007年10月31日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一份万能险,是侄女老师的亲戚推销的。当时说是,每年交5000元可投保重大疾病、重大意外、养老三项。每年扣除300多元的保费外,保险公司用这笔钱去投资,前几年本金少,收益也少,处于亏损,随着时间推移,几年后本金越多收益就越多,可以持平,在后几年收益多了,就有赢利了。交满三年后随时可以支取这笔钱,用后补进去就行了,不影响投保项目,20年后就可以全额取出。如果中途退保,将扣除每年300多元的保费,其余全额退还。
方女士觉得还不错,十年后的事情不用太关心,但现在每年扣300多元买个心理上的安稳还是可以的。于是,方女士当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保险,因为是熟人就没有看合同条款,直接签字认可了。
三年后,也就是2010年2月27日,方女士因有急事要用钱,想起当时保险业务员的承诺,于是打电话去保险公司。可联系后才得知,方女士买的那份保险和当时保险人员说的内容出入太大了,三年交的保费一共15000元,只能支取8000元,有7000元已被保险公司扣除了所谓"初始费用",并让她看合同条款去。回家后,方女士急忙研究合同,这才发现受骗了,那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并没有说这份保险要扣"初始费用"的事。但此时,字也签了,钱也交了,已没有了后悔药。方女士无言,只能自认倒霉,都怪自己当初看都没看清楚这种新型险种的条款,一味盲目相信“熟人”,现在只能打掉门牙往肚里吞。
专家分析:
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购买保险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为了更好地吸引老百姓购买保险,投资理财型保险也应运而生。
上述案例中,方女士购买的就是这种只要持有一定年限就可以拿回本金、同时还能获得多项保险内容的险种。由于是熟人介绍,所以她放松了警惕,没有认真阅读合同文本就签了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给你投了保,过了若干年后还能连本带利地返还给你,请问如果你是做这个保险生意的,你会这么做亏本买卖吗?
所以说,当购买类似这种理财型保险产品,一定要先研究清楚合同上的条款,尤其是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但真当人们拿到合同时,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合同上的条款往往很长,而且专业性的词汇也较多,普通投资者很难理解,往往就只听保险推销员一面之辞。卖瓜的都说瓜甜,你从推销员嘴里听到的往往只是吸引人的地方,至于弊端,他们会一概不提或者一笔带过。
那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只要你花一点点的耐心就完全可以迎刃而解。将合同条款的所有内容都让保险推销员来给你一一解读,一个真正合格的推销员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同样需要十足的耐心,如果他连基本的合同解读都无法做到,要么就是不具备专业的素质,要么就是合同中暗藏陷阱。在众多购买保险后大呼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忽视了合同中的一些条款而后悔不已。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对合同的每一条款都认真阅读,即使是熟人推荐,自己也应该做到明明白白地投资。
对于前些年的股市行情,股民有很多投资股票经典的感悟话语,没有不赚钱的股票,只有不赚钱的人,还有人说股市就是浓缩器,进去是大款,出来是乞丐,但是不管怎么说,看看这些经典的股市投资感悟,就能体会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深刻涵义了。不同价位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
股票的价位有三种形态:卧倒、站立、跳高。卧倒(价格低于价值)时可全仓杀入,站立后就要走,即便一时不走,也要拉开架势随时准备出局。有卧倒的就不要站立的。跳高的或者说超出投资区的要坚决回避,这是一条铁律!因为当股市发生危机时,购入成本低是规避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有可能成为巨人企业的则另当别论,当然,这样的企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集中投资
集中投资,不撤大网。挑选八九只股票,长期跟踪,从中精选三只左右,做足做透。最简单的、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有用的方法,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弄得简单,而不是相反。投资了解的或容易了解的股票,对那些“故弄玄虚”、“花样翻新”属“雾中看花”类的股票不要去碰。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了解相结合,不过有时常识比理论更可靠。记得好象是前年,在超市买过次大米,一家主营米业的上市公司生产的,一元七八角一斤,非常难吃,还不如同一超市卖的九角一斤的大米好吃。不用去读公司报表,不用再做其它了解,据此,就会对其是否有投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
独立思考做股市的少数派
股市中获大利的永远是少数人。所以成功者,必定是一个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当多数人疯狂时,要保持几分清醒和警觉:当多数人恐惧时,要有足够的胆量。不要搏消息,那不是散户的优势;不要相信股评,股评者中假内行居多;不要沉湎于由线,那是教人赔钱的理论、不要迷信概念,那往往是为散户设置的陷井。“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自觉地做股市的少数派,远离热闹与喧嚣,忍受住孤独与寂寞,做好功课,练好内功。远见和耐心,是一个成功的长线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坚持投资理念不动摇
投资理念是投资的灵魂。投资者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是有其思想、性格、阅历及学识所决定的。不管坚持什么样的投资理念,都要主客观相符,知行统一,并且一以贯之,而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频繁变换。如果想“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慢随天上云卷云舒”就学巴菲特:如果想在险峰处,领略无限风光,就学索罗斯,却不能既学巴菲特又学索罗斯,因为二者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大对小错不追求完美
投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有些错误也许早晚会犯,今天不犯,可能明天还会遇上,重要的是不能犯致命的大错误。连小错误都不想犯的人,说不定就会犯大错误。大对小错,已经是投资的最好结果了。要大对小错,就不能追求完美。搞艺术可以追求完美,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投资却不能。如果一个人在投资时,充满了想象,编织着美梦,并为实现其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他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股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谁能达到完美。在某一个时段可能达到完美,但是不断地追求完美,从长远看必然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既没捡到芝麻,又丢了西瓜还把自己搭进去。其实,大对小错也是种美,只不过是一种缺憾之美罢了。
和股市保持适当距离
股市里,那些终日盯着电脑屏幕不断敲击键盘的人,那些到处打探消息的人,那些追涨杀跌,刀尖添血的人,那些赚钱时洋洋自得,赔钱时恐惧、歇嘶底里的人
注定都是股市的奠基石。“不识庐山真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日浸于股市,与其零距离接触,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股市是一个放大人性弱点的场所,在其它地方,人的弱点也许是隐性的,在股市就是显性的。股市就象潘多拉魔盒,人的弱点就是盒中的魔鬼,当你在股市不能自拔时,这些魔鬼就会冲出魔盒缠绕着你,使你迷失自己,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以不要沉湎于股市,要和股市保持适当距离,即使手中有股,也要力争做到心中无股。
要学会放弃
老子曰:“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这是告诉我们,不能贪,要舍得放弃。能舍反而得到,想贪反而失去。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其实,在资本市场谁也别希冀自己盆满钵溢,鱼头鱼身鱼尾“统吃”。正确的做法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只吃属于自己的那块利润。自己盈利高兴,别人盈利也心态平和。要有一种“该住手时就住手,剩下的利润由别人赚去”的气度。否则,就会与失败结缘。
“活学活用”巴菲特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及集中投资组合等都值得学习,但其买入股票后,至少持有五年,甚至十年或十年以上的做法,在现阶段的中国股市就未必合适。我们的市场环境相当恶劣,股市造假成风,尤其是在股票不能全流通的情况下,许多信息都是被扭曲的,加上股市之外的巨大风险,要对企业五年后的发展做出判断已经相当困难,十年或十年以后的事情更难以看清。现实中,也是短命企业居多。所以,等股市不再是“政府独大”,而是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股票有广泛的投资价值时,再象巴菲特那样持股也不迟。到目前为止,我以为比较好的做法是面对大机会,可倾其所有,全仓杀入,长期持有,做足大牛市:中等机会,可波段操作,但要调低盈利预期;小机会,可以放弃,没有机会,就离场休息,耐心等待下一个大中机会的到来。
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财富的积累是缓慢而艰辛的,失去却是容易的,也许就在一夜之间。“纸上的利润”一天不兑现,它就是虚拟的,就有蒸发的可能。要捂紧钱袋子,就要把资金的安全放在第位。
策划执行:杨洁
股市暴跌危机时的应对绝招:长捂不放
作者:程超泽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山姆出生于1926年,由于山姆的出生,家里的开销增加,山姆的父母决定把本来用于买车的800美元拿去做投资,以应付山姆长大以后的各种费用。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手段,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股票,所以他们选了一种相对稳妥的投资品种―――美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基金。
和许多中小投资者一样,他们并没有把这个数额不大的投资太当回事,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慢慢就把这事给忘了,直到过世时才把这部分权益转给了山姆。2002年,山姆在自己76岁生日那天,清理自己的东西时,偶然翻出了70多年前的基金权利凭证,于是给该基金人打了个电话询问现在的账户余额。听完电话那头的结果,他又给自己的儿子打了个电话。山姆只对儿子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是百万富翁了。”因为山姆的账户上已有了3842400美元!
要知道,在这76年间,美国遭遇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50年代的人炸、60年代的越南战争、70年代的石油危机、21世纪初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等让众多投资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的种种危机,但山姆却因长捂不放,收益惊人!
由牛市而来的中国股市是否有泡沫?泡沫到底有多大?牛市是否还会持续?如果持续,将持续多长时间?在调整市里,抗风险的投资策略应该是什么?……本书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翔实的实证研究成果论证了未来中国股市走势,解析了当今中国股市走牛的动因,畅谈牛市震荡格局中选股和持股的心得,告诫投资者如何规避股市陷阱,不被股市泡沫迷惑的投资策略,提供跑赢大盘、分享中国股市发展果实的成功方法。
但斌投资札记:时间的玫瑰
作者:但斌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38元
不用看盘,不用技术分析,也不用打听消息,只需要常识,你就能够成为中国股市的大赢家,成为这个财富膨胀和转移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在大多数股民和投资者看来,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时间的玫瑰―――但斌投资札记》一书却让我们相信,能为投资者带来巨额收益的,正是这种简单、实用、人人都能学会的股票赢钱操作策略。作者站在一个专业投资者的高度,用价值投资的理念鼓励股民用常识投资,四两拨千斤地把貌似繁杂深奥的股票投资简化为一种易于理解、简单可行的观念。
在本书中,但斌以札记的形式,讲述了他十几年来跌宕起伏的投资经历;分析了自己从技术派向价值投资者的转变,并由此带来巨额投资收益;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理性的分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股市投资的本质和原则;提供了价值投资的具体方法,如怎样选股、如何调研企业、怎么应对市场波动等等;更提供了他自己股市投资的详细、实用的案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投资?牛市还能持续多久?奥运会之后对股市有何影响?新股民应该注意什么?投资最难的是什么?以上等等问题,读者都能从这些札记中获得十分清晰和颇有价值的答案或启示。
本书还收录了媒体对但斌的四次访谈,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投资理念;收录了其影响广泛的访美游记《带一双眼睛去美国》,为本书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随书附送的“但斌谈股市与价值投资VCD光盘”,可以使读者充分感受但斌的投资思想和个人魅力。
但斌坚信,中国股市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只要坚持正确的投资方法,普通投资者也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如果你想通过投资来增值自己的财富、改变人生的命运,但斌的投资理念绝不容错过。
选股制胜12招:“股”林高手
作者:付刚主编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定价:25元
“上对花轿才能嫁对郎”,炒股也一样,选股是每个梦想成为股林高手的投资者的必修课。中国股民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股海中邀游时时都会遭遇暴风骤雨,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特别是选股操作,更需要投资者具备大量专业的操作技巧。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是股市的风向标。这是股市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谚语,是被广大股民认同的常识。宏观经济是一种战略性发展趋势,它决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形上升,不可能直线上升而没有结构性调整。
投资者如果能在股市中选择到一个介入的低点,特别是在大盘底部买到股票,将为日后的赢利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市场大盘底部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许多投资者不是卖早了被套,就是买晚了损失了很大一块利润。因此能否正确判断和找到真正的大盘底部是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备的技巧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时间共振的利用效率,投资者对于四要素中的月线指标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最完美的时间共振当然是月线指标、周线指标、日线指标和分时线指标,全都出现信号,这种完美往往难得出现一次。因此一般情形下,我们要求至少要周线指标、日线指标、分时线指标出现买入信号,才可视为还算可靠的时间共振。
中国七大投资高手征战股市纪实:私募英雄
作者:周涛 孙健芳 赵娟 主编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38元
李驰,深圳同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3年累计收益率超过10倍。
李振宁,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续9年年均增长100%,中国十年牛市的预言者。
刘明达,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年复合收益率近300%,国内惟一获得瑞银投资配置的私募。
刘宏,上海博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对冲基金的领头羊,1天套利获利400万以上。
石波,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收益最高的基金经理之一,个股收益超300%。
吴险峰,深圳龙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香港彭博财经荐股第一名,多只股票实现十几倍收益。
赵丹阳,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4只基金的管理者,3年收益率逾400%。
中国股市黄金时代你赚钱了吗?看七大投资高手,七种投资风格,哪一种适合你。当代中国人需要的投资智慧尽在书中!
看盘高手赢字诀:看长做短
作者:李君壮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定价:35元
进入股市,除了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面分析方法之外,作为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分析方法。股市变化莫测,技术走势涵盖了市场的一切信息,只有洞悉技术走势所代表的意义,才能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使用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法之前,必须搞清楚其含义,在传统用法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有些人说技术没用,那是因为他们只会死板地套用传统用法,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有效地使用技术指标和方法,必将使你前进有了方向,成功率得到提高。本书作者以多年股海冲浪之心得传授投资者短线快速获利的绝招,以稳、准、快的手法让你在股市中乘风破浪,轻松搏击。技术分析时需要关注的有效指标、主力分析、飙股五法、看盘绝招14式让你笑谈股市风云!
看盘绝招14式:买卖盘能显示主力意图;综合技术指标;特殊大单分析;尾盘半小时;即时看盘;串阴洗盘;分析“每笔平均成交”;连续出现的单向大买卖单;如何捕捉起涨的潜力股;平衡市的操作;横盘密集区的对策;巧看委托盘;如何有效地研判股指或股票的中长期趋势;看长做短,取胜股市的绝招。
民间股神(共三册)
作者:白青山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册、15位股林高手赢钱秘招大特写
本书生动记叙了近年来在股票市场搏击而取得辉煌的高手们的精彩实战案例和他们的独技妙招。作者数年采访“软磨硬”,感动了不少股林高手,挖掘出他们的成功秘诀和各自的“独技秘招”。书中所录高手,有誉为“股神”的,有“选投艺术家”,有业绩骄人的机构操盘手,他们大多经历过股市风雨的严峻考验,取得辉煌成就,形成了各自的成功招数,如捕捉黑马秘招,摸准庄家的“命门”,短线选股绝技,炒股成功八法,探寻股市规律之谜,多变赚钱术,风靡上海滩的殷氏定律……书中披露常人难以知晓的“秘招”,让你拥有赢钱的工具与武器,内容精彩,股民定能从中受益。
第二册、十大股林高手赢钱秘招大特写
本书披露了作者优中选优、辛勤努力而从那些神秘高手那里挖掘出来的“独门暗计”,而这些绝招往往是他们不怎么愿意对外泄漏的,他们中有台湾“黑马王子”、拥有国际视野的国际投资大师郑琨金,有几年熊市中却创造资金翻两番的“神话”以及“重仓大赚”的冯毅,有全国股票模拟操盘大赛擂主、道破主力做盘玄机的江汉;有与操盘机关合作多年(被骗又“合作”骗股民),娴熟了解机构操盘手法与门道并取得辉煌业绩的机构操盘手刘颖;有掌握短线黑马选股绝技十六招的束伟平;有连续两年获得选股冠军的职业操盘手、以其高超的选股准确率和捕捉飙涨大黑马的传奇神技轰动大江南北的静远;还有作者对“人气”特旺的“民间股神”殷保华的深入采访与“挖掘”。本书篇篇叫绝,招招可学实用,引你走向辉煌“钱途”。
第三册、股林高手赢钱秘招大特写
关键词: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应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的知识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审察和研判,具体可包括:首先要核对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可信度、实效性等,要密切关注最近有无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要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断自身是否过分自信,特别在最近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时就更应关注这点。第三,要善于比较正面和负面观点,查明对市场持最乐观以及最悲观态度的分别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进攻型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由投资经理们具体负责运作的,投资经理们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投资决策中也会犯各种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来加以避免。但投资经理们有着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能更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投资经理们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而,机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型投资策略来获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进攻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第一,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这种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是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验。我国股票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道路,从局部试点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市场,上市公司从刚开始的几十家增长到截止2015年一季度2 667家(A股),在筹集建设资金、分散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以公司发展为目标,以股价稳定为核心,在平衡企业内外部相关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就与股利分配相关的各种事项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政策,它作为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股利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利润分配问题,它与债权人利益、股东利益、公司形象、公司的交易成本以及成本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一家公司发放股利的行为来源于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内部管理者了解公司的状况,经营业绩好的公司通过发放股利向投资者传达这种积极的信号。投资者再根据企业的股利政策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因此,股利政策往往具有较强的公告效应,它的公布可以对证券市场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股利政策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内部问题,也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股利政策直接影响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我们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使中国股利分配政策趋于合理,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股利分配政策概述
(一)股利分配政策的含义。
所谓股利分配政策是指公司税后利润在股东所得股利和企业内部投资以及留存之间的分配选择,是公司融资和投资活动的逻辑延续,换而言之,指公司何时发、是否发、发多少、怎么发股利的政策。最常见的传统股利分配方式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负债股利和财产股利,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公司状况。
(二)股利分配政策的类型。
1.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上市公司将税后利润先满足公司的资金需要,剩余部分才用于股利发放。公司一旦遇到较好的投资机会,就会将企业的留存收益在保证最佳资本结构的情况下运用于投资,而将剩余的进行股利发放,这是一种低股利发放政策。由于留存收益是一种内部融资,所以这种政策会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当然企业用留存收益融资,其并非无成本,其资本成本是股东将资金留在企业的必要报酬率,也可以说是投资项目的必要报酬率。
2.固定股利政策。
固定股利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公司保持每股股利金额的相对稳定并呈现增长趋势,这种股利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业绩稳定的讯息,刺激企业有效发展;还能够使公司股价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该方法适合风险规避的投资者,为公司的融资以及投资都拓展了空间。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以一固定股利支付率来支付股利的政策。这种支付方式将企业股利与净利润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公司的盈利来决定股利发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公司的经营压力。但是这种股利政策会使公司股票价格随企业业绩不断波动让投资者觉得企业业绩不好或认为企业操纵财务报表,必将使公司股价下降。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这种股利政策就是公司一般情况下只支付较低的基本股利,若公司经营业绩较好,则会发放额外的股利作为报酬。这种股利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弹性,能够有效缓解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且不稳定。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不注重投资者的利益,即使是一些连续发放股利的公司,其发放数额在各年度分配也很不均衡。
对沪深两市2004至2012的上市公司1 038家的股利支付水平以及形式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这八年中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为248家,占比23.89%,配股即发放股票股利为65家,总占比6.26%,即发放现金股利又发放股票股利的为62家,总占比5.97%。同理,连续三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为172家,占比16.57%,配股即发放股票股利为18家,总占比1.73%,即发放现金股利又发放股票股利的为15家,总占比1.45%。连续四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为91家,占比8.77%,配股即发放股票股利为7家,总占比0.67%,即发放现金股利又发放股票股利的为5家,总占比0.48%。连续四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为87家,占比8.38%,配股即发放股票股利为和发放现金股利又发放股票股利的均为0家。在2009年进行现金分配的640家公司中,到2013年仅有300家连续5年现金分配,比例仅有51%。而且,我国企业缺乏年中和季度分配,2014年上半年,即使在证监会分配新规的促进下,也只有33家公司选择了在上半年进行现金分配。
(二)个别公司异常高派现。
依据理论的观点,公司分派股利是为了减少成本、减小委托矛盾。股权越集中的话,大股东对企业控制越大,其成本就越小,对现金股利要求就越小。但是,我国股权高度集中,存在一股独大以及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对现金股利却要求更多,这种现象,也称为“异常高派现”。
这种现象不但用本年的收益发放现金股利还用了往年的收益发放股利。以用友软件为例:其股票2001年上市,王文京几乎拥有用友所有的法人股,占总股本的55.2%。当年用友公司的净资产值是1.12元/股,上市的第一年就推出10派6元的高派现的股利政策。因此,非流通股股利收益率为53.57%,只要两年就可以收回其全部初始投资。而流通股是以高溢价36.68元每股认购的原始股,其股利收益率仅有1.64%,100年也收不回其初始投资。
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的行为把上市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分尽,或者一方面实施高派现,另一方面又像流通股股东进行再融资。因此,现金分红也常常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手段。
(三)股利分配政策波动性大,缺乏连续性。
一般来讲,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应该是平稳、连续的,这样才有利于发挥股利政策的信息传递功能,维持公司的良好形象,而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下面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万科A 2006年度分红派息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为:每10股派现金1.5元(含税),转增5股。在房产市场火热的2007年,万科每股收益是0.45元,分配方案是: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1.00元(含税)。在2008年每10股派0.5元(含税),2009年每10股派现0.7元(含税)。由此可见,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在股利支付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股利政策波动性较大,不连续。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股利分配决策不科学,随意性较大。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很多投资者都不是“投资”而是“投机”,他们大部分缺乏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总结,相比于资本利得,投资收益即现金股利收益有限且税率较高,会增加投资者的税负,所以很多投资者对发放股利不是很看重,这样就造成上市公司没有把股利分配政策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忽视投资者的利益,只一心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多公司操纵盈余,以少发放或者不发放股利。
(二)上市公司粉饰报表,利润表质量不高。
上市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忽视投资者利益,他们经常通过操作盈余来粉饰报表。使实际利润与账面利润差距很大,从而达到自身目的。根据沪深两市2013年披露的情况,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调节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资产处置利得、股票或债券的短期投资收益以及政府补贴等非日常收益来增加税后利润。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表”,而过分的粉饰报表,这种人为的操控利润的行为导致后面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时候,失去了主控权,最后企业便有了股利分配不稳定不连续的现状。
(三)股市不规范,市场不成熟。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无论从制度规范还是管理理念方面都要落后很多年,中国的股票市场目前为止还是投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市场,这个市场监控层不成熟、能力有限,投资者不成熟,基金券商保险等操作不规范,尤其大小非的问题最不规范。从管理和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讲,稳定规范的市场,更符合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很多散户投资者,所以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必须完善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
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改善建议
(一)从政府监管部门层面规范的建议。
1.对股票股利的规范。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通过配股而使留存收益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这当然是可行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即使没有良好的投资项目,依然不将利润返还给投资者。长期如此将带来不良后果。针对有些公司不考虑公司的股本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好的在投资项目而将利润留存、任意发放股票股利的现象,应对送股的公司要求其在年度报表中披露转作股本的可分配利润的用途和投资方面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让投资者对送股公司的股利分配进行评价,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还可以规范送股公司的行为,督促其充分考虑股东的利益,使其行为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对现金股利的规范。
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有利于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持有正确的态度,即通过投资股票获取现金股利收入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从而纠正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倾向,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现金股利收入要交纳20%的所得税,而资本利得暂时不需纳税的税收政策无疑制约了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鼓励股东从股票的资本利得中获得收益。由此可见,通过税收减免税收政策培养股东的现金股利偏好,使股东成为制约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对于实行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应规定最低的派现比率。这样,一方面保证进行分红派现需要的真实利润,减少上市公司粉饰报表,虚增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派现可为股市注入一部分新增资金,以利于完善股市自身的造血功能。
3.对不分配的规范。
由于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使得广大的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做到让上市公司及时分配,证券监督部门现阶段应首先规范股利分配行为,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分红时间,限制公司通过过分保留盈余进行内部筹资。当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一定金额时,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否则国家将对其课以一定程度的税赋,以改变上市公司将权益资金作为“免费午餐”的不道德理念。
(二)从上市公司层面规范的建议。
上市公司首先应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资金需求量,并根据企业长期以来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股利政策抉择。得当的股利政策既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又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公司更能稳定健康的发展。积极引导上市公司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制定适度股利政策,可以避免资本的盲目扩张,适度股利政策目标在于实现公司价值的较大幅度的提高,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的同时减低融资成本、实现股权结构稳定。选择正确的股利政策对企业、投资者、市场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三)从投资者层面规范的建议。
比如说,由大财政演变为大银行出发点是改变资金的无偿供给,殊不知发展到后期却出现了畸形的单一银行信用问题;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就提出了发展金融市场,并开始了实践尝试但就是呼之不出,市场无响应;而当多数人士转而主张先发展货币市场,后发展资本市场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沪、深两地海啸般地涌了出来;股票市场历经一阵火热,正当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似乎中国面临的诸多改革及发展问题都可借助股票市场来解决之时,却疲态尽显、扩容维艰、问题四起,任凭管理层推出政策鼓动,也激不起投资者的入市热情。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市场也是虽鼓噪不断却未见启动。然而另一方面,储蓄存款规模在屡屡调低利率的背景下竟依然快速扩大。上述局面或许又是有关当局在提出发展资本市场、降低间接融资比重的改革决策时未曾充分估计到的。如此等等,都令人去思考:
其一,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融资品种?而从根本上讲,社会的金融资产结构最终是决定于居民的财富配置需要还是企业的融资要求?由此而另有所言的是,对于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政策及措施,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影响程度与着眼基点。
其二,变更金融结构的政策无疑是着眼于改善金融体系的效率。而对效率的理解,此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几乎都是从单一金融资产的功能出发,去考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而希望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虽然近年来风险的分布防范也开始被纳入金融结构政策的关注视野,但是,究竟怎样才算实现了金融体系的配置效率?社会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又怎样才算称得上协调、适应、合理?似乎都是模糊不清的。
其三,近十余年来,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突出变化无疑当首推股票市场的发展,目前股市却集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应该讲,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大都可归咎于中国转轨时期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自身制度构建上的缺陷,以及法规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善。但使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每一个问题的凸现和解决,无一不触及到股票扩容和资金扩容的矛盾?这一矛盾困扰股市已多年,管理层在平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用心良苦,也常常导致具体政策摇摆不定。然而对此矛盾,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总的政策取向下,人们的习惯思维往往是把它视为中国特有的背景关系,却不是直接看作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问题,那么就有必要质疑,中国的股票资产历经数年的快速增加是否已经超越了居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而我们对股市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看得过重?对其发展进程设想得是不是也过份乐观?
二、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与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以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常的思维范式是去探寻一个理想的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品种,以及各种品种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相对规模,才更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细一掂量,这一思维范式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似是而非的缺陷。对于不同金融资产结构的各种金融体系,是否能够直接、孤立地加以对比,区分出孰优孰劣、何种先进而何种落后?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从经济发达国家中选择出视为成功的金融体系作为构建的参照物,引入新的金融资产品种。需知,从技术角度讲这是极为简单易办的事。再者,怎样才算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也是无法量化、难以评估的,尤其是事后更难以说清、确知它同金融资产结构的因果关联性。
其实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只是理解金融体系效率内涵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摆在首位的另一方面,是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
金融体系及其所属的金融资产结构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构架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是一个历史范畴,历经了漫长的渐进演变。翻开各国的金融史,在不同的历史时序阶段,金融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大多是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或是权力人物的强制政策而振动反复,偶发性的金融事件迭出不已,经济运行也由此受到刺激或扰乱的影响。但就大的事件框架来讲,它总是呈现出与实质经济的发展并行推进的。一个成功的金融结构体系只有适应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质经济状况,以及各国所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才会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其自身也才能在不断的振动和变化中完善和存留下来。
提出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或许在金融理论上可称是一种新的见解,其实这是源出于诺思的思想。诺思在其著述中曾提出了一个深邃且不同凡响的结论性见解,他指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是适应效率而非配置效率”。这里,虽然诺思是针对经济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讲,并没有细到具体涉及金融体系以及金融资产结构,但其分析思维却是独辟蹊径、颇富启迪的。按传统的各种分析经济增长模式,都是主要透过经济变量,从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改变和经济增长与否,其中又往往把技术创新置于决定性的位置。诺思却是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认为富有适应性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分析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中,领会、借鉴、引入诺思的“适应效率”的见解具有两重理论含义:
其一,置于金融资产结构基础上的金融体系对于实质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它既能推动,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存在着适应或不适应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就这层含义讲,金融适应效率的见解同戈得史密斯的金融是上层建筑的思想既有一脉相承之处,也存在着区别。作为研究金融结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戈氏理论的分析视角,是要说明决定金融结构的是国民财富、国民产值、资本形式、技术条件、储蓄水平等实质经济,对于不同的国家、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及其变化的方式都存在着差异,从金融结构的状况能够判断出一个国家金融的发展程度。这里,戈氏思想虽然很注重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差异,却强调的是金融结构与实质经济之间、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联与一致。而我们从诺思思想提出的金融适应效率则一是欲突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是欲突出金融结构可能是适应的,也可能是不适应的,不适应的金融结构将会对经济造成破坏性作用。
其二,每一种金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等,都具有独自特有的融通资金、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却无法按自然科学的思维从技术性的角度直接推导出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纵观金融发展史,可以作为印证的案例比比皆是。银行券的产生能够克服黄金作为货币在数量上的短缺,却屡屡出现人为的发行失控;十九世纪英国工业资本的集聚主要是依靠股份募集方式,而在法国,当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归之于一种特殊银行——动产抵押货款银行的建立。人们谈论股票的作用往往会将其与英国铁路的早期兴建联系在一起,可当在采矿业中兴起股票热时,却被杰弗里斯称之为“最要不得的现代金融手段之一”,因为在当时的勘探技术条件下盲目采矿的成功概率太低,并且,当约翰·劳将这种现代金融手段带到法国,作为财政部长的他虽尝到了扩大港口的好处,却也因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而身败名裂。
从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出发分析,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主要适应于实质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需要。构成实质经济的因素很多,生产力的推进、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发明和技术变革、人口变化等,但最根本的、或者说作为基本前提的,是一国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居民收入水平和财富积蓄程度。这么讲,似乎是易于理解的无异议见解,然而我们发现,一旦落实到具体的问题或者政府有关的政策上,却不时表现出含混甚至错误的思维。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金融资产的品种到底是由企业决定还是由居民决定?对此问题,政府的金融资产结构政策着眼的基点往往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的需求。且人们在研究金融问题时通常的思维也是把“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关注的是社会物质要素的转移和配置,其倾向性同样不言而喻。然而颇令人思索回味的是,莫顿在其影响力极大的《金融学》教科书中,却在开篇定义中将管理个人资源列为研究金融的五条理由之首,并将家庭的金融决策置于企业的金融决策之前。其实,这一问题就表象看,虽然是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在设计、推出不同的金融资产,企业从自身的经营也的确需要考虑权益资本和负债资金的比例,但它最主要的需求筹融资金。如果单从这一需求讲,企业原本更希望的是金融资产形式简单与均一,以此能降低费用和简化程序。而它之所以又表现出热衷于金融品种创新,更多的动机是出于迎合居民的资产选择需要。应该讲,反而是拥有财富的居民才更关注、更需要收益与风险各异的多样化金融资产,这种多样化能够使收入不同的家庭根据各自的效用曲线达到资产配置的目的。
中国在近二十多年的经济转轨时期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过程最能印证,也最能用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予以说明。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财政、小银行的资金分配格局,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太低(1978年城市居民储蓄存款每人平均21.90元),要保证一定的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不可能建立在居民自愿储蓄的基础上,只有采取国家财政方式强制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当然从根本上这又要归咎于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原因。80年代初期,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急速膨胀,是由于人们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引致收入大幅增加,储蓄存款成倍增长;此后银行信用逐步扩展到独木撑天的局面,而人们并不理睬发展金融市场的改革措施,没有燃起对股票、债券的热情,仍然唯一选择银行储蓄。原因在于虽然当时多数人口袋里有了剩余的钱,其数量也只能够应了这么一句话:“银行存款是穷人的储蓄”(莫迪利亚尼)。跨入90年代之后,股票市场得以迅猛崛起,神速发展,这当然与股票这一资产的独特诱惑性有关,但作为背景基础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富人阶层、产生了中产阶级。
经济理论的探讨总是带有现实的针对性。分析至此,本文转入重点想突出的观点,那就是,从金融资产结构适应与否的角度看,目前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发展不是太慢,而是已经冒进;股票资产的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其需求早已超越了现阶段居民的财富程度。对于这种不适应,借用一句警言:“眼前没有大崩溃,只是脚下地面的轻微颤动是一种预兆”(奥弗斯通)。
三、中国特征的股市欣快症与股市政策的冷思考
认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此种观点时有见诸于报刊,不过其含义是讲股价高了。而要认为目前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发展已处于冒进状态,不仅与眼下股市政策相悖,或许也难以得到多数理论研究人士的认同。因为下面几组数据太直观不过了。
中国股市产生至今只有十多年,而国外成熟股市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
中国股市的总市值不过四万多亿,仅占GDP的0.5,且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流通,而发达国家股票市值占GDP的比值都在1以上;
中国的银行储蓄存款超过7万亿,贷款额近12万亿,而企业每年通过股市筹集资金却只有一两千亿。
然而认真一推敲,上述数据只能够说明中国股市需要发展和发展的前景,却难以否定发展冒进,不能作为说明现阶段中国居民需要更多股票形式金融资产的充分理由。
认为股市发展冒进,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基于中国股市形成的特殊性。
在对中国股市建设进行回顾和评价的时候,没有人会低估这么一个成就: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路程。然而这同一事实恰恰也正反映了中国股市形成的特殊性,即它不是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初期的产物,而是跨越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的泊来品。
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考察,股票市场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框架下问世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个制度的基础、股票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同步,同时与居民的收入财富增长和储蓄投资方式的变化同步。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的股市历史上,虽然也屡屡发生大幅暴跌和长期低迷,但不可能出现发行上市压力和股市不堪重负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中国,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业已形成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国有体系,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成形式的企业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契合的社会分配机制、福利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在这样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体的社会经济关系背景下建立股份制度,只可能采取改制、转型、变革的方式,不可能再表现为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在建立股票市场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企业制度的变革同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之间的冲撞和不同步。
一方面,企业的转制从技术程序讲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并且国有独资企业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势必存在着股票发行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在居民储蓄投资方式基础上的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却具有很大程度的渐进性质。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从其产生一开始就潜在性的面临着股票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矛盾。
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中国特色的股市欣快症。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在其产生初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投机过度的欣快症。股市欣快症的特征有四:一是全民介入。“从事股票投机的强烈欲望,紧紧地吸引了从自耕农到拥有贵族头衔第一王子的各个阶层”(马克思);二是股价攀升企高,涨升无理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三是很快抛开货币,包括存款和信贷;四是持续期限很短,例如英国的运河热潮3年,铁路狂潮5年。
中国股票市场的初期阶段也同样未能避免投机过度的欣快症,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和极大的复杂性。
作为欣快症共有的特征,中国股市形成初期,也表现出全民介入股市的高昂投资热情,也曾出现股价被推至离奇的高度。然而股票投资热潮并没有出现失控。这当然与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转型时期特定的背景之下,投资者的热情起到了缓解企业转制造成的发行上市压力,同时也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各自的欣快。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和扭转国有企业困境的期望、转变单一银行信用和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改革要求、谋求资金的利益驱动,这些都令政府和企业倾注出与投资者不相上下的热情。在供需双方的合力之下,股票市场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而股市政策也定位于一方面要保护投资者的热情,控制企业上市的节奏,强调稳定;另一方面要适应政府和企业的需要,坚持大力发展。
中国股市欣快症的结果,不是泡沫的破灭,而是发展的冒进。原因是在持续不断的发行、上市压力之下,泡沫难以产生,反而,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导向下,历经十余年的供求抗衡,支撑股市发展的资金已经出现了透支。
判言中国股市发展的冒进,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
其一,股票是风险性极高的奢侈品,不是任何收入阶层的人都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品种。凯恩斯的《通论》中曾指出,股市是富人的俱乐部,应该提高华尔街的门槛。巴杰特有句名言,“常识告诉我们,售书的不应从事蛇麻投机,银行家不应倒卖松脂,铁路不应由侍女来筹建,运河不应由享俸的教士来兴修”。中国股市的发展政策应该是不违背常识的负责任政策。在股票充分普及、投资渠道畅通的现今背景下,银行储蓄存款呈现出居高增长,这更多的只能说明在现阶段居民需要的是低风险的金融品种。
其二,股市发展冒进与股市存在泡沫,这二者是意指迥然不同的问题,针对的政策和解决的措施也截然相反。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如果是认为股市出现了泡沫,可供选择的措施是加大发行上市力度,压低股票价格。而判言股市发展冒进,采取的对策应该是减缓发行上市数量,让股市有一段休生养息的时期。近两年股市政策几经反复,终于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严格了增发的条件,而很快我们可能听见另一种质询:有哪一个国家的股市,曾经出现过每月、每周持续不断发行新股?
其三,广开股市的资金来源,应冷静分析资金的性质。在中国可动员的资金的确很充裕,然而适宜进入股市的却不多。经营性资金吸引进来,只具有短炒投机性,不利于股市稳定;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看似数量庞大,却并不属于敢冒风险的资金,可动用的部分实际上有限;银行资金从理论上讲虽然没有理由不允许一般投资者质押融通,但只要股市尚存在双向扩容的尖锐矛盾,就很难避免开闸容易流回难的严重后果。目前最被看好的是基金,可如果说人们对股票资产已不再具有更大的需求,那么对以股票为投资品种的基金,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也难以激发出浓厚兴趣。说到底,股票市场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讲还是应该与居民对股票资产的需求保持相适应。
论文关键词:股指期货风险教育
一、引言
适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推动投资理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变投资者结构;回避股市系统风险,促进股价的合理波动,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与功能,等等。但是,股指期货也有其风险,保证金机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每日结算制度带来的资金压力以及期货高于现货市场的敏感性,都给投资者造成了看得见的风险与压力,它为投资者“以小博大”提供可能的同时,投资风险也被同步放大。
2007年10月底,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的时机正日趋成熟。一段时间以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股指期货吊足了各路投资者的胃口,他们历兵秣马对股指期货充满了期待,期待在将来的股指期货交易中一显身手赚得个盆满钵满。在股指期货何时推出仍然悬而未决的时候,正是继续做好投资者风险控制教育的有利时机。
二、股指期货风险何在
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一种,风险规模大、涉及面广,具有放大性、复杂性、可预防性等特征,股指期货使价值投资理念得到弘扬,市场稳定性提高,但是,投资者投资方向一旦出现错误,风险会成倍放大。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三四个跌停也许并不会使持有者陷入绝境,但对于股指期货,10%的升跌就会将保证金全部蚀光,满仓操作更有“暴仓”的危险。概括起来,股指期货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产价格波动。期货市场的投资机会是买卖期货合约的获利机会,市场机会的把握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但是机会是市场预期、分析、判断的产物,存在着不确定性。股指期货作为指数的衍生品与股票市场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连锁反应,股票指数的涨跌决定股指期货的赢亏,股指期货发挥着指引股指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可能使股票市场波动增大。
2.杠杆效应。股指期货将以沪深300指数为交易标的,假设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10%,投资者投资500万元的股指期货,只需50万元的保证金。如果看对了方向,当指数上涨5%时,他的盈利为25万元;同理,如果判断失误,其亏损也会放大10倍,它在放大盈利的同时也放大了亏损,这种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亏损和股票的浮动盈亏不同,是真金白银的实际进出,一旦被强行平仓,投资者不可能像股票那样通过长期持有获得“解套”。
3.高流动性。股指期货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的系统风险,但是,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它有着不同于现货交易规则的高流动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机构众多;二是T+0的交易制度和保证金制度,投资者可以用少量资金在当日多次交易数倍于面额的合约,再加上期货交易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一旦方向做反,稍大的价格波动就可能招致强行平仓,一次亏损就会将以前的盈利和本金消耗殆尽;三是作为期货产品的时间概念与股票不同,一般持有5天以上即算长期,持有期的缩短必然使交易更加频繁。
4.市场风险。股指期货业务中市场风险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因为任何分析都只是预测,存在着与市场价格偏移的可能性。期货交易是一一对应的零和规则,即市场存在多少买方合约就存在多少卖方合约,如果市场中持有合约的买方赚了钱,那么持有合约的卖方肯定就赔了钱,反之亦然。投资者在每一次交易中,不是充当买方就是充当卖方,交易结果除了赚钱就是赔钱,概莫能外。也就是说,期货交易买卖双方必有一方赚钱,一方赔钱,这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的客观原因。
5.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如果股指期货市场管理法规和机制设计不健全,可能产生流动性、结算、交割等风险,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可能使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套利有效性下降,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小而言之,有的机构不具有期货资格,投资者与其签订经纪合同就不受法律保护;某些投机者利用自身的实力、地位等优势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活动,使一些中小投资者蒙受损失;投资者在一些经纪公司或者公司签署合同时,由于不熟悉股指期货各个环节的流程,不熟悉相关法规,对于那些欺诈性条款不能识别而导致风险。
三、加强风险控制教育
股指期货的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交易标的、风险特征和运行规律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和股指期货知识宣传、普及,有利于帮助投资者尽早熟悉市场、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有利于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理性参与市场。
1.明确游戏规划。股指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股指期货产品能否顺利推出、平稳运行、功能发挥、长远发展,投资者风险控制教育以及股指期货知识的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媒体和各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了“一规则三细则五办法",明确了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这是股指期货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指南,首要的任务是要宣传、普及这些规则、细则、办法。除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加以普及,也可采取成立培训讲师团、编印各种基础知识读本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避免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在对市场缺乏基本判断,对市场风险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参与。2.突出风险教育。投资者在依据预测提供的入市机会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风险,期货交易机会和风险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些投资者在入市之前不能正视期货交易的风险,热衷于期货交易“以小博大"的市场机制,这需要在投资理念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积极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金融期货的特点,客观评估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3.培养理性投资群体。把握机会是获取收益的前提,控制风险是获取收益的保证,投资收益实际上是把握投资机会和控制投资风险的报酬,面对机会和风险,不同投资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有些投资者缺乏期货交易的常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喜欢听信传言跟风而动;有些投资者缺乏自信,在“一慢,二看,三通过"中失去了市场投资机会;有些投资者见涨就买,见跌就卖,一旦出错,就立即砍单,习惯过度交易,热衷于短线交易和满仓交易,没有止损概念,这些非理性投资群体将是期货市场的失败者。风险控制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理性投资者,他们对风险投资和资产管理有清晰的认识,面对市场机会和市场风险头脑清醒,习惯于从风险的角度来考察和选择市场机会,每一次交易都能经过缜密的分析、事后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也会在某次交易中失手,但是,他们往往能够笑到最后,成为股
4.注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风险控制教育既要宣传投资机遇,更要告知市场风险;既要普及证券期货基础知识,又要培训风险控制能力;既要明确金融期货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又要正确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风险防范为重点,深入剖析股指期货的风险特征,使投资者获得启发和教益。初期可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法规政策、交易流程、风险特征等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随着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市场的逐渐熟悉,可以将培训工作逐渐过渡到交易策略、风险管理和市场研究分析等领域。股指期货对内地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国外的期货市场大量的风险投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中选取典型案例教育投资者,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加强风险控制教育,不仅能够普及股指期货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风险控制教育能够使投资者、期货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倡导理性参与的意识,为股指期货的成功推出和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为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风险自我控制能力
股指期货在交易规则、方式、投资策略等方面与股票、债券、基金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投资商品期货也不尽相同。对广大的证券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深入地学习、系统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以改变业已形成的投资习惯和心理。尤其是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中小投资者最好能抱着尝试和学习的态度,在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理等方面加强自我约束。机会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投资者,才能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实际得益者。
1.实力上的判断。每一笔期货交易既是一次赚钱的机会,也是一次冒险。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量力而行,才能享受到股指期货交易的乐趣。善于独立分析,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在交易中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亏得起赢得起。
2.知识上的准备。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必须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要有效地把投入资金比例、开仓头寸、止损幅度设置好,如果在知识面和操作技巧没有预先的学习和贮备的情况下贸然参与股指期货,将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深入了解股指期货的基本知识、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期货交易规则、期货交易软件的使用以及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将游戏规则了然于胸后再坦然进入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市场,将成为期货投资赢亏的关键。
3.心理上的准备。期货合约是一个完全被放大了的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心理上的考验。在指数大起大落,资金大进大出的股指期货市场,一些投资者出现贪婪、恐惧、急躁等情绪在所难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内从事股指期货,才可能够在操作中游刃有余,避免出现心理上的崩盘。
4.控制风险的方法。由于每日结算制度的短期资金压力,投资者既要把握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向现货价格回归的特点,又要注意合约到期时的交割问题;既要抛弃股票市场满仓交易的操作习惯,控制好保证金的占用比率,防止强行平仓风险,又要根据交易计划加仓或止损,切忌心存侥幸心理硬扛或在贪婪心理驱使下按倒金字塔方式加仓。控制风险的方法很多,理论上的积累固然重要,也需要投资者在今后的操作实务中善于归纳、总结。
发展股指期货是完善和深化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通过风险控制教育,让投资者掌握股指期货的运行规律,了解股指期货的风险特点,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理性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确保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姜昌武.应对股指期货时代的市场风险.中国证券报,2006.6.29
2.冯子沣.股指期货市场的整体风险性质.证券时报,2007.11.16
嵇珊珊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2011级研究生)
【摘要】作为社会运行的安全网,我国的社会保障肩负着维护
亿万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使命,其改革也逐
步进入深水区。然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基金的
资金缺口以及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这都对我国的
社会保障基金不断保值增值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因此,如何实现我
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投资,从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是一项极
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基金管理;保值增值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基金,由
基金托管人托管并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
等金融工具投资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在现代社会,通货膨胀是市
场经济中的客观现象,往往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呈现出周期性变
化。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经办机构必须绝对保证投资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按期如数收回,并
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社会保障基金是为了确保未来的债务支付的对
象,用于支付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对象的积累资金,在被保险人遇到
事故需要资金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必须履行给付原则。
2. 收益性原则
收益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自我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社会
保障基金投资成败的关键指标。从理论上来看,虽然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的目标是为了保值增值,但因为通货膨胀、工资增长及替代率
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要有比较好的收益,这
样才能使社会保障基金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慢慢的强壮起来。
3. 流动性原则
尽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通常是有计划的,不会发生像商业性
财产保险那样因突发性大灾害导致资金支付高峰的不确定性现象,
但同样需要保持一定份额的基金能够及时满足社会保障待遇的给
付。所以,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同时要求兼顾变现性原则,也就是说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在不发生贬值的前提下应当可以随时的流动。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不足
造成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不足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中国的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一直基本上都是现收现付制,在引入个人账
户后,由于人口老龄化和转制成本无法消化,个人账户被挪用现象
严重,有名无实、空头运转。第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一直以来都
实行岗位挂钩制,然而只有工作的人才能享有这项制度,虽然允许
其他人自愿缴费,但纳入的这些人员数量有限,因此参保人少导致
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不足。第三,部分企业拖欠保费现象严重。有的
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利润薄弱而缴不起保费;有的企业领导重视不
够,不缴或少缴保费。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波动较大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历年收益情况表
项目
年度
投资收益额(亿元) 投资收益率(%) 通货膨胀率(%)
2006年619.79 29.01 1.50
2007年1,453.50 43.19 4.80
2008年-393.72 -6.79 5.90
2009年850.43 16.12 -0.70
2010年321.22 4.23 3.30
表1 统计了2006 年—2010 年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情
况。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率波动较大,收益情况并不
乐观。股票投资的收益情况不佳也是其中的一种情况。2006 年开
始,我国股市牛气冲天,上证指数涨幅高达130.43%。但2008 年
后,股票市场又处于低迷的行情。其中,收益率最高的2007 年,
为43.19%。但是2008 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负值,说明
社会保障基金实际上出现了“缩水”,连最基本的“保值”目标都
没有达到。
(三)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不到位
1. 社保基金监管法律立法层次低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项特殊的公共基金,既决定着人民生活和社
会稳定,又与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实现依法监
督管理,但目前只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
作了原则规定,具体监管依据只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层
次很低。
2. 基金监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影响了监管
的效率和监管的权威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以行政监管为主,由
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事情繁杂较多,监管人员又缺乏相关的社会保
障基金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而且社保基金管理工作本身又具
有业务复杂、资金量大、牵涉部门多等特点,这就使得监管不到位,
甚至会出现监管效率低下和监管真空。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对策分析
(一)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
1. 建立纳入财政预算的筹资主渠道
事实上,政府只能履行有限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责任,如果仅
仅采取安排满足于一时一需的财政支出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要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立法的途径,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应规定
我国各级财政每年必须安排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预算,将合理调整财
政支出结构作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渠道,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
具有稳定、可靠的来源。至于纳入财政预算后具体的支出途径,可
以通过股市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从各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提取一定
比例资金等都是可以探讨的方式。
(二)积极有效的实行多元化投资战略
在广泛利用组合投资的今天,稳妥性产品是现阶段在投资品种
的选择上的首选,但是应当尝试着创新其他的投资工具,比如社会
保障基金可以投资到电力、石油、通讯、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
基础建设项目,或者可以购买其经营权或使用权若干年,在经营或
使用的期限内收取有关费用或将约定的收益率作为投资回报。这些
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但投资回报率较高而且较
为稳定、风险小的特点,而这些恰好符合社会保障基金可以长期使
用但必须低风险运作的特点,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赢得较高的投资
回报。
(三)构建和谐稳定的投资运营环境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需要和谐稳定的环境,只有创造出健
康、完善的投资环境才能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从而促进社
会保障基金趋于平稳的运营。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和完善投资运营环境:第一,应当将社会保障部门的基金管理和运
营职责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社会保障经营机构必须分开,只
有这样才既可以发挥专业性运营机构的投资运营的优势,又有助于
形成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第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形成一
个托管人市场。在一个自由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托管机构一般由投
资银行和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担当,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不是社
会保障基金首选的投资托管机构。第三,应进一步规范我国债券和
股票的市场环境,鼓励债券品种多样化。为此,应该通过相关的法
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股票、债券市场,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
投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5 年7 月
[2] 吕学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010 年6 月
[3] 郑旭,《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5 月
[4] 李珍,《社会保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9 月
[5] 胡英,《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D],长春:吉
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5 月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主体协同主体地位课堂教学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ntex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good classroom teaching. Among them, the main collaborative classroom through learning by students, instructor-led learning, students consolidate learning,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is a goo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main collaborative, dominant position, classroom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教育形势的转变,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探究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既转变单纯的课堂老师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以适应高考激烈竞争的大趋势方法。一堂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应该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教师应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与学生平等的参加者。
一、从课程构建的角度看,优秀的课堂应该体现以下的理念。
(一)突出一个主题:始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支撑优质教学课堂。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基于案例、基于情景、基于问题,做中教,学中做,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从人教版新课程教材看,在标题上有所突破,把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改变为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教材类容的编排上也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导演”不仅应该运用好教材上的生动素材,有意识的创设新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问题,再以教材的知识点为载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该主动挖掘身边与学生生活更为贴近的事例,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发现教材理论的实用性,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切身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创意的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近几年的高考题大多从灵活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这说明新课改背景下从学生实际着手进行教学不仅没有违背高考趋势,反而正好与高考趋势完全一致。同时也说明高考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要求与新课改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具有一致性。比如可以从华尔街金融危机着手谈到金融、谈到经济全球化再谈到货币;可以从奥运精神着手谈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胡景涛主席和总书记两种身份谈到国体和政体。
(二)坚持两个原则:一切以课程的主题展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优秀教师们的课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都应始终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上课的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应该以教材理论为前提,避免偏题千里。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作为其即时课堂资源展示在学生们的前面,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做我认为是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杜绝在课堂中给学生加上思维的枷锁,比如对金钱的看法每个学生各有其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学生的分析与教师的预设有出入的情况下大多老师会问:“是这样的吗?”让学生从自己的观点中不得不转移到老师预设的观点中来,这种以诱导的方式给学生上思维枷锁会导致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受挫,甚至打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最终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有弊的,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也难以得到体现。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的关系。老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大都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无缝连接。在预设的过程中,对于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从学生的学情和思维能力出发,当没有达成预想的效果时,老师应有正确的引导方法,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把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一股脑儿的抛给学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或许可以消化,接受能力差的最中可能是消化不良。比如用在分配方式的教学中,老师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家庭收入的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既领悟教材理论,使其得到实践的机会,当学生对生产要素分配导致贫富悬殊无法理解的时候,老师的任务就是从实际中举出例子让学生深切体会,而不是小跑似的完成教学任务。
2、正确处理追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目标的达成的关系。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量是无限的,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这样才能不断从既有的教材课程资源中衍生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3、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现,促进课堂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关系。一种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演讲、才艺等多方面的能力,但忽略了寻找教与学的最佳切合点,往往是老师与学生表演的热火朝天,却都忘记了主题和中心。另一种情况是教师狂轰乱炸般的把问题丢给学生,却不给学生以消化的时间甚至这些问题是比较枯燥的问题,最终结果是学生在老师的一个个问题中被迫配合老师辛苦的解答每一个问题。正确的好的做法是老师应该从学情着手,创设好情景,让学生自主走进课堂,又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兵教兵、兵练兵”。
二、 从具体典型的操作模式看
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为了充分展示学生才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体现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我们学校正在推广主体协同课堂这一教学模式。
主体协同课堂是根据教学目标、协同课堂教学元素和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主体作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协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主体协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新课改的标准,也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和追求。
(一)基本的理念和要求
思想政治课从基本内容来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所教的学生所用的是新课改的第一本教材《经济生活》,这本思想政治新课改教材从基本追求来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这本教材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更加强调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主体协同课堂强调学习课堂是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课堂是核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课堂是保障,反思问题,拓展问题。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主体协同;其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惑导教、主客相生”;其主要形式是“合作交流”;其基本方法是教学设计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需求引导教学活动,质疑解惑提升学习能力,合作探究促进师生成长。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主体协同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原来可观察、可统计的课堂现象,变成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独立备学、交流对话、思考讨论、内化建模、外化展示等主体学习活动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有意识地向其他同学“传授”学习经验,是小教师,那么这些学生就成为教师活动的主体,既转变了角色有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操作流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复习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对每一个章节教学的完整性,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很普遍。哪怕是在转变教学观念后的课堂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展示)往往是其他学生把他们的对话当作学习(教育)资源,展示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的接受知识。
主体协同课堂有六个教学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是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把这个环节理解为教师同步学习教材和研读教学参考书的过程;分组合作是指教师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让小组明确学习任务,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展示提升是让各小组分别展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展开备课组内讨论的过程;穿插巩固是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达标测评是教师以试卷、课堂练习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的过程。
主体协同课堂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班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课前教师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学案)。第一堂课为学习课堂,老师首先要创设课堂情境即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个积极学习、尽情展示的氛围中。其次老师将课前制定学习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填写学习报告书,将学习所得和疑问反馈老师;老师再根据学习报告书设计交流课堂和教学课堂,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带着疑问对教材进行了很全面的预习,同时也让老师更好的掌握了学生的学情。接下来的展示课和教学课堂中,教师走下讲台同学生一起探讨质疑,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本框、本章乃至本节所涉及的内容。参加展示的同学应越多越好,展示的问题应该是多方位全面的问题。课后老师要认真的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书,通过学习报告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报告书中主动质疑,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体协同课堂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即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即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即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这种课堂是创造性的,富于挑战性的。真正实现了“兵兵、兵练兵、兵强兵”,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能给教师提供研究课例的思路与角度,对教师课堂现象的评价给予理论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的讲解,既有分层教学的理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知识点,知识面展示出来,使大面积的学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后进生向优生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在课堂中学生是以组为单位来学习的,教师的关注点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不是某一个学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协作能力,对整个小组中的成员的积极性也有很好的调动作用。
我在操作《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框题时,先在课前创设情境过年压岁钱怎么花?怎样让家庭现有财富保值、增值?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课前的学习指导书进行学习,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指导书我只像吃自助餐一样解决了股票投资的意义和证券交易所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或者通过交流解决。课后学生都纷纷反映原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现在在课堂上就能把握了。这种操作方式既节约了上课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存在的疑惑
原来的教学中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主体协同课堂使老师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师生关系得到协调,但生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也体现出来了,学生们的家庭背景,阅读背景,与生俱来的个性养成、理解能力、思想背景都是不同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对资本要素、管理要素、股票、保险等概念,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环境不一样,对其理解的深刻度也不一样,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主体协同课堂中,主体不同则课堂类型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协同角度不同,可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以师生共同为主体的交流课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如何有针对的灵活的使用各种不同的课型呢?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如何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性知识点运用于高考当中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才能让老师很好的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适应这种课堂模式也是开展这种教学方式的极大挑战。
三、我的感悟
从教近十年,我认为不管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力求科学性。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课堂,力求教学理论的准确性。
2、课堂教学力求真实性。由于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有些理论浮于现实,怎样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力生活实际比较远的理论是政治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3、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导向。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消极的现象向正确方向的引导是政治学科的功能所在。
4、课堂教学力求精细化。老师如何生动而有趣的雕琢课堂是我们值得下功夫去完成的课题。在一个老师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股票的风险性,他用一些列的“QQ”表情,从喜到悲到无奈到愤怒,刚好组成了一个股票走势图,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上好一堂课,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教育教学功底,更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地方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求老师们用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敢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