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脱产培训研究

脱产培训研究

时间:2023-05-30 09: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脱产培训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脱产培训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质化评价机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是指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目前,要突破传统结果评价存在的弊端,真正考量中小学置换脱产培训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张力关系,确定置换脱产培训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可以从质化评价的角度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评价机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培训评价模式主要有:第一,柯氏模式,认为评估培训效果有四种方式:一是观察学员的反应,二是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三是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四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第二,泰勒模式,认为,首先应制定目标,再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然后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三,CIPP模式,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第四,应答模式以问题,特别是直接从事教育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所提出的问题,作为评价的先导,重视评价者与相关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以反映各类人员的需要和愿望,对教育方案作出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应答。此外,还有系统模式、过渡型模式、国家培训奖模式、持续型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模式”和阿什里德模式。

国内“国培计划”绩效评价代表性研究有:汪文华(2010)提出“国培计划”绩效自评路径包括明确培训项目的目标,重视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杨利平(2011)提出在培训考核评估上,可以采取培训效果调查问卷和学员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培训绩效,及时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教学安排、管理服务情况、学员满意率等状况进行调查。余新(2010)认为国培班计划可以借鉴菲利普斯的五级投资回报模型,全程监测和控制培训质量,即关注学员在培训现场的学习反应、关注学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关注学员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运用、关注“业务结果”和“投资回报率”。

(二)简要评述

文献研究表明: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评价机制大都把培训结果评估作为重点,未对置换脱产培训进行过程性分析,影响了该项目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评价机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项目不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而且包括顶岗师范生和支教教师;不仅包括一般性的培训效果评价,还包括培训后的工作跟踪评价。因此,从质化评价的角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提供可资借鉴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跟踪评价等有效评价机制,必然对补充和完善量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质化评价机制设计

质化评价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评价改革的一个新的动向,指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评价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根据质化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质化评价机制包括如下方面:

(一)结果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结果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受训者(包括顶岗师范生、支教教师、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术或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评。借鉴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的观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实效性结果评价机制包括:考察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和培训管理等方面感受情况,了解其满意度的反映层评估;考察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的学习层评估;考察受训者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的行为层评估以及考察培训投资回报率,即培训投资为组织和个人带来的效益的业绩层评估。结果评价机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成长档案记录、工作业绩记录、财务统计等方法,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和顶岗师范生(或支教教师)培训实效性进行考核。

(二)过程评价机制

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可以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视为一个系统,因此,其实效性评价必然是把评价贯穿于这个系统诸要素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研究。因此,首先,从培训管理方面分析,过程评价机制包括置换脱产对象选拔评价机制,即参加置换的师范生和参训教师选拔评价机制;课程管理评价机制,包括课程设计、运行和开发等方面的有关评价机制;实践研修评价机制,包括影子研修、考察学习、跟岗实践等方面的有关评价机制;师资选聘评价机制;学员管理评价机制,即学员考勤、请假、以及激励、约束等评价机制等;后勤管理评价机制,即对研究培训机构在住宿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机制;经费配置评价机制,即根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培训机构对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有关的评价机制。其次,从培训流程设计分析看,过程评价机制包括培训目标的有效评价机制,如建立目标定位机制、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激励机制等;培训内容的有效评价机制研究,如课程模块机制、课程开发机制、课程选择机制等;培训方式的有效评价机制研究,如方式多元机制、参与机制、合作机制、导学机制、创新机制和实践机制等。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研究主要有学习反馈机制、课堂评价机制、自我评价机制、小组评价机制、质量跟踪机制等。

第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

知识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的员工来实现。作为知识承载者和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真正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掌握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

一、知识型员工培训概述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来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像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一样,他们是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的知识经理人员、知识专业人员、知识雇员”。知识型员工也被称为知识工作者。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知识型员工,就是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从业人员。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劳动者,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对知识性员工的培训,要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业务需要并结合知识性员工的自身特点来构建灵活有效的培训体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现状

(1)知识型员工对培训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您没有参加职业培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大部分员工都选择了自己没有多余时间参加培训,个别员工还选择了接不接受培训对个人发展没有作用,所以不参加。可见员工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对培训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将大大影响公司开展培训的效果,这不仅对公司的发展不利,还会影响员工的职业成长。(2)公司缺乏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因为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那么员工就会想,我培训过后效果也不是立刻显现的,短期内也不会加薪升职,还不如不去参加培训,做好眼前的案子,说不定更有可能加薪升职。所以在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技术员工和管理层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潜力,从而推进企业的战略发展。(3)缺乏有效的培训宣传。在培训开始之前,人力资源部会贴出告示,通知培训即将开始,并对那个部门进行培训。但是不一定所有员工都会天天盯着告示板去看的,所有有些员工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公司要进行培训了。所以进行选课时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学习什么好。其实公司不能光靠上一期培训效果评估和对主管以及一小部分人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就制定好课程和时间,一定要大范围的宣传,让各个部门的主管跟自己的下属说明要进行培训及其意义,有疑问的可以找人力资源部具体了解。只有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使培训的效果更加显著。(4)脱产培训造成的人员流失。其实脱产培训的形式是很好的,员工被公派出去学习,既能学习到知识,还能放松心情,是一种很好的福利待遇。但是脱产培训这项福利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人员流失。很多公司对于脱产培训后,员工应在公司工作多长时间来回报公司并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所以有些技术人员在脱产培训后,技术和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就跳槽到其他薪水更高的公司去了。这样不仅给公司造成了损失,使有能力的员工一个接一个的走掉,还让其他员工心理产生不平衡感。

三、分析知识型员工培训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

(1)明确培训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价值在于其积极的态度、卓越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由于知识爆炸和科技高速的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都在快速的老化,而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使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质量的培训就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对于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来说,你进行了培训的投资,那么你的回报就会更加明显。员工可能认为培训只是对企业有利,因为培训过后提高了我们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培训对员工来说是一种说教。其实不是的,通过专业培训能够非常明显的提高员工自身的整体素质,个人的潜力也将得到最大的释放,为员工之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需要让员工认识到培训对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唤醒其内在的学习热情。(2)完善公司的培训激励机制。首先,对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包括:制定员工培训的长远计划,给员工创造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以及扩大他们发展空间的机会。在公司里实行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继续深造、深刻学习的观念。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他们创造机会,使更多的知识型员工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以达到公司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其次,给知识型员工充分的自主空间,给他们足够多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足够的机会,才会让他们永远活力四射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采取内部流动方式迎合其流动性特点,以减少离职倾向。实行工作轮换方法,以消除员工对单调工作的厌烦情绪,从而丰富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可以采用内部招聘的方法,使那些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更具挑战性工作的知识型员工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其流动的意愿。(3)做好培训宣传。宣传工作是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就是力量,准确把握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人力资源组织培训工作来说是举足轻重的问题。因此,搞好培训的宣传,对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做好培训宣传工作,要从人力资源部出发。人力资源部要增强认识,主动宣传。人力资源部要重视宣传工作,可以在培训之前派专人在公司网站上培训信息,并且可以打印宣传单发放到员工手中。其次要抓住特点,及时宣传。人力资源部要抓住这次培训的特点,通过这次培训的特点来吸引员工的眼球,并且要及时宣传,不能培训快开始了才通知员工培训内容,会让员工因为培训仓促,不认真选课与对待。(4)解决脱产培训带来的人员流失问题。脱产培训,就是离开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去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一种培训形式。很多公司的脱产培训一般是带薪形式的,而外派这种形式,就为公司带来了人员流失的隐患。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公司应在脱产培训前和员工签署协议。员工享受了这项福利,培训归来后就要在公司留任多长时间,如果跳槽给公司带来损失就要对公司进行赔偿。这样只是硬性规定,不能彻底的留住员工,期限一到,员工还会外流。所以,在平时要对员工进行鼓励和激励,让他们有一种公司就是自己家的感觉。企业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互惠互利。其次,要充分授权,以“上君尽人之智”的姿态给员工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后,要营造一个充分沟通,知识信息共享的环境。

提供培训是促进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必要保证。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素质,就成为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许多知识型员工将从单纯的技术岗位和局部性工作,转向承担更具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和领导工作。技术专家与管理者身份的融合将成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向。为此,企业在发挥知识型员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全面培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成长,并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建翔,黄迪燕.以全员培训盘活企业人力资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问题分析

一、新教师培训理念的特征

(一)培训内容要具有全面性

对于高职教师的培训来讲,培训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素养是涵盖多种能力范围的系统,在教师的培训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师素养、德育素质等多种教师自身因素都会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基于此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养。高职教师培训的内容不根据教师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进行,而是立足于教师发展的全面性来开展的,只有使教师处于工作积极状态,才能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培训时间要具有长期性

从教师的培训时间上来讲,教师的培训要不间断的进行,在当下社会的发展中,各项思想观念推陈出新的速度加快,教育思想与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的培训要具有长期性。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更应该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长期不断的补充自身的知识,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始终维持在专业水准上。教师培训管理从某一方面来讲是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断鞭策着教师的进步。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性,阻碍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进行培训之前,往往培训组织会对教师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更好地开展对教师的培训,但在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当中,培训组织往往根据往年的数据对教师行为进行分析,没有结合当下的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另外培训对教师的能力、知识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没有具体的分析,以至于在对教师的培训当中没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二)培训内容缺乏多样性,影响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学生水平同样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难点,但在教师培训中往往忽略了对此部分的培训。教师培养要注重全面性,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思路、文化素养等均要进行培训,高职院校要拓展教师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路径,使教师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多样性的培训内容能够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重去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轻去企业修炼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校企结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但与之相对的是学生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当下教师的培训倾向于高校与科研组织机构,此种培训下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没有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关注,导致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院校要改变对教师的培训方式,科学化的根据院校发展进行教师队伍的培训。

(四)重脱产提高培训,轻在岗实践提升

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是对教师能力最直观的体现,院校往往将重点放在教学成果方面,将教师派送到其他高校进行教学研讨,却忽略了教师在实践中的能力提升。

三、在新培训理念指导下搞好高职学院的教师培训管理

(一)大力发展校内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内培训能够最大化的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培训更加具有实践性,同时在本校的校内培训减少了教师外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在教学实践上的时间。校内培训更加具有指向性,无论从教师的培养方向还是从教师群体上来讲,都能够确保培训的精准性。

(二)面向新世纪,创新培训形式和方法

在培训过程当中要以项目引领发展,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当中,教学素材等资源属于有限资产,教师要在有限的物资中带领学生探寻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采用项目式教导,引领学生的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要进行异校交流,不同的院校发展有着不同的办学宗旨与理念,教师可在与异校教师的交流中探讨教学经验,以此弥补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教师脱离本校的教育者身份,前往其他组织机构进行学习。脱产培训主要呈现出三种形式,短期业务培训进修、以学者身份前往高校进行访学、同类院校交流学习,以上三种脱产培训方式是在院校发展中较为常见的培训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基本技能的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加强培训过程的考核监控

在培训过程当中适当的加入考核能够增加教师的培训效果。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当中,培训者可对参与培训的教师提出问题或者任务,使教师在培训中找寻答案,基于此更加立体、全面的提升教师的培训水平。在任务考核中,培训者可对教师进行实地检查、调查跟踪,以敲打没有获得阶段性成果的教师,激发其培训的积极性,进而确保培训结果。

四、结语

第4篇

1、进行厨政作业管理的巡察、解决各种疑难技术问题。

2、进行厨师脱产培训、在岗培训指导。

3、调节各厨房厨师的人员配置,并将处理意见报公司总经理审定。

4、组织制定酒店原料的采购,供应与存储规划,并对其作业管理流程进行密切监控。

5、对酒店菜品烹饪作业过程进行检查、指导、确保酒店菜品数量与品质的正常供应。

6、根据总公司规划,定期组织菜品研究与开发,并负责完成各个时期菜品研发责任指标。

7、根据公司总经理指示,参与和组织国家级和国际大型餐饮,食品学术研讨交流会议与活动。

8、对酒店重大烹饪作业任务亲自指挥指导。

9、负责对厨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纠正。

第5篇

学历

educational history

学历

educational background

教育程度

curriculum

课程

major

主修

minor

副修

educational highlights

课程重点部分

curriculum included

课程包括

specialized courses

专门课程

courses taken

所学课程

special training

特别训练

social practice

社会实践

part-time jobs

业余工作

summer jobs

暑期工作

vacation jobs

假期工作

refresher course

进修课程

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

课外活动

physical activities

体育活动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娱乐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学术活动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活动

rewards

奖励

scholarship

奖学金

excellent League member

优秀团员

excellent leader

优秀干部

student council

学生会

off-job training

脱产培训

in-job training

在职培训

educational system

学制

academic year

学年

semester

学期(美)

term

学期(英)

supervisor

论文导师

pass

及格

fail

不及格

marks

分数

examination

考试

degree

学位

post doctorate

博士后

doctor(Ph.D)

博士

master

硕士

bachelor

学士

graduate student

研究生

abroad student

留学生

abroad student

留学生

undergraduate

大学肆业生

government-supportedstudent

公费生

commoner

自费生

extern

走读生

intern

实习生

prize fellow

奖学金生

boarder

寄宿生

graduate

毕业生

guest student

旁听生(英)

auditor

旁听生(美)

第6篇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培训模式中,职工培训中心生源靠计划、经费靠拨款、教学靠书本、实习靠现场,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其中管理思想滞后是制约职培中心生存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

    1.服务现场是根现场的需要

    就是职培中心的必须,在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方面,既要注重培训质量的内涵,又要扩大服务的外延,切实发挥培训中心服务现场的作用。要主动送学上门,根据现场青工学历低、比例大、工作繁忙、不能脱产学习的实际、职培中心要与站段联合办学,组织教师定期深入现场授课,既可以提高职工技术理论素质,又不影响运输生产正常运转,从而解决工学矛盾。

    2.培训改革是出路必须探索

    适合职工特点的培训形式。职工是成人,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强,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且他们都有特定的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培训大多利用工作之余,脱产培训的时间有限。因此职工培训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培训方式方法,使培训发生根本性变化。

    3.培训质量是生命探索和研究

    如何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着铁路职工岗位技能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也是关系着培训中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位职教工作者,在知识、理论与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应注重不断丰富自我,努力形成表达、交流、指导等方面特有的风格和培训特点,从而使教师与学员之间能相互吸引,相互调动,相互促进。不仅要有良好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工作态度。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研究教学理论、手段,研究职工心理,不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

    4.硬件建设是保证先进的教学

    设备是搞好职工培训工作的前提。要从运输生产的实际出发,按照岗位作业的需要,配备与现场相匹配的设备。同时也要从铁路发展的新形势着眼,近谋远虑,有计划、有预见地搞好技能演练基地设备的改造和更新,适度超前地配备技术性能先进的新设备,这样既可以解决原有设备陈旧、老化、滞后现场的问题,又便于职工超前培训、储备人才,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二、显现课程改革创意

    1.推进教材编写的创新

    这一环节是整个职工培训内容改革的基础。职工培训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动态与个性。我们在确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时,一定要审视其是否反映了动态,是否体现了个性。培训内容一定要突出职工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由少数教师闭门造车的做法。要进行现场调查,掌握需求。要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确定真正符合基本规章精神和职工岗位需要的培训内容,进而形成实用的培训教材和题库。

第7篇

加强口语教学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听、说能力应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设计出抽查方式、提问技巧、课堂问候、评语、检查作业等各种具体项目。同时,应训练教师增强自己的辨音能力以及拼读能力,加强训练教师的听、说技能。

2具体实施继续教育的方法

2.1有机结合考试和自学

基于理论层次分析,教育理论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言学理论学习等都可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完成。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然后让教师们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学,然后再组织统一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直到合格为止。灵活性和针对性是考试和自学有机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两大优势,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考试、自学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给教师更多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充。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中的空闲时间里,把“理论”看做老师,通过学习、钻研培养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没有强加规定,时间掌控比较自由,而实用且严格的考试机制又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让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对继续教育不再产生抵制情绪,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有机结合自学和脱产

不同教师之间肯定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教师只要通过自学、监督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自学塑造一种素质,因此学校应综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统筹安排,实施短期或长期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脱产培训。比如,英语教师的口语素质很难通过自我完成,因为我国并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而且口语训练条件和机会不多,这就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脱产学习,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统一组织,与专业高校签订协议,分批、分组进行强化培训。自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脱产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自学素质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教育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3应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

校际交流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与校之间的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发展。校本培训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学校应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体研究、探讨,将教研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校内教研活动。专家引领主要是指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到学校授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继续教育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的继续培训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和效应,因此,需要对有效资源的开发问题有所重视。要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不再出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要让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获得教学反馈。因此,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是最佳标准。简洁的教学语言在减少教学用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质量,空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让知识的理解同化更加彻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学逻辑清晰,清晰地逻辑能够让教学语言的实效性大大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全面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2.4小组活动探讨

有的区域受到课题组织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动形成的过称中进行变通,而小组活动这个环节的可变通性最大。教师在对活动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向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小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来分类,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任务,教师还要对其表现进行关注,结合活动要求做出合理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自主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管工融合 人才培养

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管理的先进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发挥校企两种资源的各自优势,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实现国家卓越计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体系的重要性

管工融合指的是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校产出的人才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往往脱节。而在“校联合作”的模式下培养管理类人才,为学校和企业搭起一座桥梁,既能让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具体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珠三角”改革发展方向的要求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依赖出口的企业效益越来越差,甚至是破产倒闭,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随后国家出台产业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的新要求。而“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实现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不仅使学校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并紧紧跟随珠三角发展方向培养人才,还使学生快速适应先进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校企联合”可以促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第一,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第二,与先进制造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促进了“双师”队伍的建设;第四,促进实践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先进制造企业与高校合作可以引进和转化技术、科研成果,使其在技术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关系培养相对应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缩短了就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管工融合”校联合作有助于扩大就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传统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与复杂的社会环境脱轨,不仅不了解企业对自身有什么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还相对较弱。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新挑战

(一)学生工作的管理机制面临新挑战

“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了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走出校门,活动的空间由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文化气氛的变化、人员的变化、考核制度的变化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学生工作中安全教育面加大,由校园扩展到企业。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

(二)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岗位的选择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有别,福利待遇不同,即使同一岗位,其工作条件也是有差异的。这样,有的学生就会觉得不公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艰难

在“管工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许多的不适:难以适应企业文化,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等,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还会因为环境的变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的不适应、不同单位实习补贴的反差,以及工作艰苦、单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扰。

(四)校园文化面临新挑战

企业文化的经济性、私有性和对价值最大化的执著追求与学生受到的传统的服务他人、献身祖国建设的奉献精神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学生更为直观、直接地感受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服务观念与学校价值观念存在的差异。校企文化融合在给校园和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冲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三、“管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校企合作坚持以“管工融合”为教育理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创新,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结合我校自身优势和特点,校企合作努力探索在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环境下,先进制造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特点,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中心,将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要求。

(二)构建集中研修的置换脱产培训

集中研修是保障置换脱产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主要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建特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置换脱产培训过程中,双方应多次进行深入的交流,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进行准确把握,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够贴近企业实践的课程体系。二是推进集中研修方式的多元化。置换脱产培训集中研修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创建有利于激发员工持续互动学习与实践的研修方式为突破口,创设专题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网络研修等多种研修方式,并具体付诸实施。

(三)搭建“主动学”的多维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校企合作引入交互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电子视听设备等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四)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是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校联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培养目标制订、知识技能传授、学生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全方位的合作和融合,打造开放式、互动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五)搭建“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改进方向。校企合作的考核以能力为导向,不再局限于书面考试,广泛应用口试、演讲、团队考核等考核方法,搭建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六)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双向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校企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通过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包括在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在职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七)搭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在校内由教学督导听课、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期末评教、院系领导听课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掌握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动态;在校外向历届校友、各类用人单位和组织等开展调查,收集毕业生就业去向、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信息,以及对校企合作办学目标、方向、模式与质量等的意见和建议,搭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八)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服务型”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是校企合作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校企合作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贯彻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价值取向,做到管理工作服务化、学生培养人文化以及管理行为公平化,建立“服务型”管理团队。J

(注:本文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j201211845074)

参考文献:

1.张继东.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育原理论[J].中国职业教育,2007,(4).

第9篇

【Abstract】the oil industry is the lifeblood of our economy,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is the primary problem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il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quality of existing personnel can't adapt to the need of. This requires the oil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to want change idea, innovation mechanism, carry out diversified, multi-level talents trai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关键词】石油企业;培训机制;模式

【Keyword】petroleum enterprise training mechanism; model

石油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高度重视石油企业的发展问题。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内的石油企业已转变为国际化的石油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而石油企业的人才培训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样使其现有人才在知识、能力等素质方面,还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保证石油企业持续发展,这是石油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石油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管理者往往不能从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这样必然的结果是使培训机制出现许多问题。

(一)人才培训未形成成人学历教育与脱产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机制

石油企业人才培训中,是将成人学历教育和脱产短期培训分开进行,致使成人学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而短期脱产培训又缺乏系统性和学历的吸引力。针对两者存在的差异,石油高校应认真分析石油企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与石油企业共同研究探索出成人学历教育与脱产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机制。

(二)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整体效益不高

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内的石油企业一部分转变为国际化的石油公司,而急需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另一部分进行转产和成功上市,而急需对现有人员进行转产、转岗、离岗培训。然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还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致使人才培训的整体效益不高。

(三)人才培训在学员管理的方式上缺乏创新

为保证培训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培训学员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然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在学员管理上,没能根据培训的性质和成人的特点,研究出适合成人的学员管理方式。因此,石油企业人才培训在学员管理上缺乏创新。

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创新的新模式

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内石油公司正在转变为国际化的石油公司,这标志着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这场革命带来了从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经营机制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一系列的变化。因而围绕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在石油企业培训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一)构建成人学历教育与脱产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在总结过去办学的基础上,石油高校应认真分析石油企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与石油企业共同研究探索出成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机制。首先,将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计划与脱产短期培训教学计划相结合,把成人学历教育的课程安排在短期培训期间完成,以使学生在短期培训期间就能学完成人学历教育的全部课程。其次,根据企业的需要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和成人高考辅导班,为学生取得学历创造条件。最后,学生取得学历教育资格后,如在短期培训期间学习的学历教育课程全部合格后,就可按规定的学制取得学历。这样既解决了企业和学生对学历教育的需求,又使石油高校创新了办学模式。 [1]

(二)构建良好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提高人才的整体效益

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内的石油企业一部分转变为国际化的石油公司,而急需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另一部分进行转产和成功上市,而急需对现有人员进行转产、转岗、离岗培训。石油企业应与石油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石油高校在外语、计算机、油田主体专业等领域的有办学优势,与石油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对外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技术、新理论等培训为主体的培训体系。

(三)创新培训学员的管理方式

创新培训学员的管理方式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必要保证。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学员工作体系,要选派德才兼备的教师从事培训学员的管理工作,并对其定岗、定责、定薪,要树立以提高培训学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工作理念。其次,针对培训学员的现状,以思想素质教育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德育活动,使广大培训学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克服敷衍了事的思想,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最后,我们要根据培训的性质和成人的特点,在考勤管理、纪律管理、课余活动安排、考核与结业管理、食宿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规定,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

培训的成果是在培训结束后即得的,培训的效益是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培训成果的转化取得的,现在培训效益普遍不高,是因为在转化上出现了问题,根本在于培训与使用的关系不明显;但现在有相当多的培训并不是与使用强相关的,有很多的培训并不是与使用一一对应的。因此,需要对培训效益进行合理定位,在培训的激励上,即要有针对性很强的单项的短时的激励,也要有综合性的长期性的激励,把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培训的基本原则。

【参 考 文 献】

第10篇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资产,是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质和能力的总和,企业可以通过招聘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人才,但自有人才的培养仍被视为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武器,所以说,培训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有人认为培训只是一种消费,事实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进行开发的投入,较之其他投入比,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具有综合性、长远性。据美国培训与发展年会统计,投资培训的公司,其利润的提升比其他企业的平均值高37%,学者的研究得到的统计数据表明,对员工的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回报。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企业通过培训及其他工作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企业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的工作。

培训是使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使职工具备应知、应会、应有的专业技能,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政治素质及劳动态度,提高工作质量。

人力资源开发不能等同于培训,二者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培训的目的是使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提高专门的业务能力,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扩大视野。开发的目的比培训更广,是要使开发对象掌握目前工作和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它着眼于更长期的目标。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

二、培训的作用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这句流行的话说得比较准确,由此可见培训的重要性。

(一)培训是调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事和谐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人与事的结合处在动态的矛盾之中。“因事选人”,靠人员流动的方法实现人事和谐;“使人适事”,用培训的方法实现人事和谐。因此,通过必要的培训手段,使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

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走“在生产实践中培训,在培训中成才”的道路,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专门的特殊人才,培育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自有人才。

(三)培训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企业员工都渴求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企业根据员工的这种自尊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培训,将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四)培训是建立优秀组织文化的有力杠杆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培训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口号等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个员工,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形成,从而表现出企业独有的风格。

(五)培训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通过技术培训,使企业的技术队伍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六)培训有助于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企业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企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劳动力,增加了新人力资产,盘活了旧的人力资产,实现了人力资产的升级换代,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员工则提高了个人的素质,学会了劳动技能,增加了收入,从而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三、培训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的原则

要全面规划,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要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素质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方法应采取“学、用”结合的原则。

(二)知识技能培训与组织文化培训兼顾的原则

既要有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内容,又要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制度等。

(三)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全员培训是对在职的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重点就是对有影响力的管理和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四)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的原则

严格考核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进行技术选拔、择优,进行奖励。

四、培训的分类

(一)从培训与工作的关系来划分,有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

在职培训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训,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实施培训,优点是成本低,同时培训对象不脱离岗位,可以不影响工作或生产。但这种培训方法往往缺乏良好的组织,不太规范,受技术、场所、人员的限制,影响培训效果。脱产培训即受训者脱离工作岗位,专门接受培训,特点是成本较高,培训人员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培训效果较好。半脱产培训介于两种形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二者的缺点。另外,工作轮换是在职培训的重要方法。

(二)培训的目的来划分,有文化补习、学历教育、岗位职务培训等

(三)从培训的层次上划分,有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

初级培训侧重于一般性的知识和技术方法;中级培训可增加有关的理论课程;高级培训则侧重于学习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培训的级别越高,所采用的组织形式越小型化、短期化。

(四)从培训的时间上划分,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

新员工上岗培训,专题培训,转岗培训等属于短期培训,一般几天完成或几个学时完成;脱产进修、岗位培训等相对较长。

新员工培训是职前教育,目的是让员工了解企业,适应工作,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主要培训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业务技术等;专题培训是企业为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或新的管理方法等,组织进行的专题性培训;转岗培训是内部调动,新岗位要求补充必要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五)从培训的方法上划分,有授课、学徒、研讨会、声像教学、案例模拟、远程教育、自学等方式

授课是成本最低的培训方法之一,但缺少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学徒,是中外流行的培训方法,节省成本,因为学徒工作的报酬相对较低;研讨会,适用较少群体的培训,提供双向讨论的机会,效果较好。

培训的方法很多,各有其特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组织,但新员工的培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因为新员工的培训是员工职业生涯的开始。新员工的培训直接关系到员工对企业的认识,关系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快慢和对自己工作的真正理解以及对自我目标的设定。这种培训一般由人事部门负责组织,除了对工作环境的介绍和同事间的介绍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的介绍,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目标。简言之,就是告诉新员工我们公司是什么样的一个企业,我们的辉煌历史如何,我们在同业之间的地位如何,谁是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我们想把公司带到什么地方去等等。培训的内容不仅在常规说教之间,而是要涉及到新员工入职后与新环境发展接触的各个环节,注意每个小细节,体现人性的关怀,帮助员工增强对工作的归属感和积极性。

五、培训的组织

培训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和实施、培训评估三个阶段。

(一)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关系到培训的方向,对培训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求分析包含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三项内容。

(二)培训设计和实施

培训设计主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培训内容设计和方法设计。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要密切联系企业的实际,保证达到培训目标。培训的方法,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做好培训关键是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培训前,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说明本次培训的意义,让员工从思想上接受,让员工了解整个培训过程如何进行,并创造宽松的培训场地。

(三)培训评估

评估就是要评价培训的效果,决定是否应在企业内继续进行该项培训;并对培训进行改进。检查考核受训者的学习效果、行为变化等,也可通过回任工作考核,对培训结束后工作的评价,检验培训效果。回任工作考核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回任小结等。

六、安钢一轧厂的培训实例

一轧厂于1958年建厂,现拥有职工1263人。2005年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等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面旗帜。第一轧钢厂在培训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团结奋进、拚搏创新,先后荣获“河南省管理创新最佳企业”、“省级园林工厂”等荣誉称号,主导产品螺纹钢再度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生产水平实现标志性突破,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攀升,年产由2005年218万吨提高至2009年243万吨。尤其是09年产量连跨两个“十字头”,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机组共有8项指标进入行业前5名,成为安钢集团公司战危机、保增长、求生存最大的创效亮点。为安钢的科技进步、为安阳市的经济发展均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培训方面,全员参与创建学习型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按照集团公司和厂部工作安排,把职工培训工作做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基层车间、科室自主办班培训按照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和相关的管理规定,逐项组织检查落实。编制了《新员工入厂培训管理规定》、《操作岗位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规定》、《培训评价管理规定》等,带动一轧厂整体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知识型员工”,进一步提高了一轧厂整体队伍素质和竞争力,推进了“科技兴厂”战略实施。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具体做法是:

(一)重视新员工的入厂教育,搞好岗前培训

在新员工培训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激励的原则”。通过岗前培训,使新入厂员工掌握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培养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分级培训,即厂、车间、班组培训形式。厂级培训,侧重于介绍一轧厂概况、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以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和规定、法制法规知识等。车间级培训,侧生于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车间生产概况、相关岗位安全技术规程、技术操作规程、设备维护规程。班组培训,侧重于工作环境、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预防措施、本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规程。

培训方法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法。师傅与新入厂员工签订师徒协议,在工作岗位上对新员工进行培训,采取“手把手”的方法,使新入厂员工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掌握该岗位的技术要求;而对于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采用岗位轮换的方式,让新员工在预定时期内(三个月或半年)变换工作岗位,全面了解车间生产工艺流程,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使新员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不定期举办学习会,针对生产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帮助新员工提高技能。

(二)加强岗位技术培训

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训与工作相兼顾”的原则,在全厂范围内,根据岗位分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岗位技术等级鉴定,将现场操作人员按工种分类,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满足生产作业过程对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同时,规范技能培训,技能等级鉴定机制,建立职工培训档案。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结合生产工作日,安排统一的培训时间,在每年4-6月份进行;并根据生产情况及培训需要,临时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主要采取集中组织和自主学种,并开展多种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利用工作间隙,编写学习答题,如每日一题、抽签问答、专题讨论等。通过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岗位等级考试,采用理论、实操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考评办法,综合得分80分以上,晋级;79-60分,保级;60分以下降级。

另外,还组织一些短期的岗位培训,如厂内轮岗、带职锻练、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岗位培训。

(三)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

组织二级机关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和工作空余时间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知识。通过培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目标。不仅使管理人员具有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本职工作有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在衣着、仪表、风度、说话方式、工作作风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和感情的色彩等方面,达到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要求。

在时间安排上,鼓励自主学习,并制定了学习制度,要求每周利用工作日时间学习两个半天。学习期满后,有计划地组织培训考试。劳动人事科负责对所有管理人员的自学效果建档,将定期普查结果记入档案,并作为年度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依据。

(四)开展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培训

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进行脱产学习或接受函授教育,在学习期间,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为防止人才的流失,与学习者签定劳动合同,收一定的“保证金”,起到既鼓励又制约的作用。组织中期培训班,选送一些技术骨干到专业技术学校培训,增强技术才干。

(五)建立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为提高员工培训效果,按照ISO2000版要求,建立培训评价机制,把培训效果评价作为检查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以评价促制度建设,以评价促管理水平,使职工培训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

(六)建立有效的“培训与选拔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选拔机制,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岗位技术能手、优秀人才及首席工人选拔管理规定》、《优秀人才管理使用与绩效考核管理规定》等。每年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优秀人才”的选拔,通过培训与选拔,不断创造培育“优”、提炼“优”的环境。在选拔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公开公正公平择优、优中选优”的原则,突出专业技术水平,体现业务能力,注重实绩、重在贡献,注重公论;要求“优秀人才”具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厂技改、管理创新项目,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业务精湛、扎实。

将优秀人才作为企业技术管理上的精英层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让其发挥技能作用,体现“优”势。并利用“优秀人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事业的发展表现出的强烈愿望,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为一体,让其无私地把自己的“知本”释放出来。同时,通过多层面来体现“重用”,奖励方式由单纯的津贴、表彰,逐步扩充到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企业内外部的学习交流、岗位职位的转换与提升等,从2006年至2011年底共有26名优秀青年人才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占现有一轧厂科级干部的50%以上,表现出一轧厂决策层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

七、企业培训工作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还远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培训规模扩张的需要。主要反映在缺乏长远规划、培训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控制不力、培训方法选择不当等方面。据对部分国企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有企业的培训费用投入呈大幅度减少的不良趋势。只有5%的国有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入;20%左右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费人均仅10元-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有不少有能力进行培训的企业,绝大多数已放弃对员工的岗后和中长期培训。这些企业认识不到自身的人力资本在不断的退化贬值,只是一味在生产上下功夫,于是企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重视培训素质低人力资本贬值员工士气低落人力资本继续贬值。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培训的目的,确立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讲求回报的。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希望在提高员工知识、技能、观念等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员工也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已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以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

(二)进行全方位培训前调查,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

培训前的调查十分必要。需求调查中应从不同角度收集具体信息。在培训的需求调查基础上,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决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以使培训目标准确,培训的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三)制定培训计划,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培训计划必须从企业战略出发,满足企业及员工两方面的要求,考虑企业资源条件与员工素质基础,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既考虑目前、也要考虑长远,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创出自己的特色。要提倡“学以致用”,提倡“大人才观”,全方位地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要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改变过去“企业人才即是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片面观念。

(四)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完善的培训机制

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搞好分级培训。各级组织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好培训,合理利用人、财、物,达到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培养技术精湛人才的目的,实现“培训收益”最大化。

(五)严格规范培训的绩效考核

对培训者和受训者进行考核,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找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企业培训工作的完善。

(六)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

建设培训的硬件,如场地、设施等,我国规定企业的培训经费应占到工资总额的5%,发达国家比我们要高的多,一些优秀企业达到了5-10%,培训资金已成为企业生存必需的费用支出,加强资本的前期投入,才能获取效益与回报。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创造多维的培训空间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培训外,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如 “温情培训”,它培训包括:职业形象培训、礼仪培训、语言表达培训、情趣修养培训、心理调节培训等等。这类培训尽显职业关怀、形象呵护,超越了知识、技能培训范畴,更关注培训个体的深层需要,将个人气质、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看作与专业能力同样重要,更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授课形式多样,不需要死记硬背和考试,能够让工作压力得以释放。培训后,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得体的礼仪和优雅的举止,是企业形象最外在的表现,可为企业大大增色。

第11篇

为规范我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解决市、县农机学校缺乏联合收割机教练员的问题,推进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工作,经研究,我局拟举办全区联合收割机教练员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从事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工作、并持有方向盘或操纵杆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人员;具备条件的推广技术人员可参加培训。

二、培训时间

全脱产培训3天半,计划于5月中旬开班。

三、培训内容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规章。

(二)有关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管理规定。

(三)联合收割机驾驶人考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四)联合收割机基础知识。

(五)联合收割机驾驶技术。

(六)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相关知识。

四、考试及发证

考试分为理论知识和驾驶技能考试。考试考核合格的,由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颁发《**壮族自治区联合收割机教练员证》。

(一)理论知识

考试内容为培训班讲授的相关知识,采用笔试闭卷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为合格。

(二)驾驶技能考试

考试科目为:场地驾驶(科目二)和田间(模拟)作业驾驶(科目三),方向盘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教练员加考道路驾驶(科目四)。

五、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由承办单位按培训实际成本向学员收取。

六、培训班承办单位

培训班由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委托**市农机化管理局承办,具体事务由武鸣县农机学校负责。

七、工作要求

(一)请各市于近期内举办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班,重点培训县(市)农机学校教师,确保各市、县(区)每所农机学校至少有1名教师持有联合收割员驾驶证,为参加全区联合收割机教练员培训班做好准备。

(二)培训班回执请各市于20年5月10日前报我局科教质量处。

(三)具体办班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第12篇

近年来,十矿职教中心以“敬业、博学、创新”为校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秉承服务企业的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加强管理创新,从而确保培训质量。

一、提高质量,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

历年来,十矿职教中心坚持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不断完善了各项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突出质量管理,建立各个环节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建立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十矿职教中心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严格落实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合理选用讲授、研讨、案例、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全面实现了使用教具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或网络教学。

二、强化督导,实现教学管理健康化

为了强化培训工作督导检查,提高培训工作质量,2011年初,职教中心领导班子研究设立了培训督导检查组,负责职教中心培训和区队培训督导检查工作。特别是对脱产培训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区队业余培训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不定时对职工自救器使用和避灾路线的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下发整改意见通知书,限期整改,对不按要求整改的单位进行通报和处罚。职教中心督导检查组成立以来,积极履行职责,下发整改意见通知书10份,及时发现纠正了各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力促进了十矿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创立网页,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进入2011年,十矿职教中心根据目前培训工作需要,在十矿网站创新建立了职教网页,主要内容包括:职教中心概况、职教通知、职工培训管理、持证管理、办班管理、区队培训和远程教育等。职教中心按时将培训办班情况、区队培训督导检查结果在网页上进行公布,要求全矿各区队主管技术员每天上午8点前点击网页,随时查看职教通知和职教动态。同时,职教中心将近年来集团及十矿制作的“三违”案例电教片和远程教育网下载的十多个工种的专业课讲座挂在职教网页上,各区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载播放。职教网页的建立,较大地扩展了十矿职教中心的培训服务功能。

四、狠抓载体,突出安全培训

自2009年以来,我矿以安全培训为重点,努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至2011年10月共举办各类脱产培训班256期,培训职工13780人次。职工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为构建平安和谐十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以新工人、特种作业人员及区队长、班组长安全培训为重点,培训基地得到充分发挥

2009年以来,十矿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三级安全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职工安全培训。首先,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强新工人和转岗人员岗前安全技术培训,把好安全第一道关口。新工人和转岗人员培训由矿劳动人事部门提出培训需求,职教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国家局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培训。同时严把结业考试关,对于结业考试不合格人员继续参加培训,直至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可分配上岗;其次,加强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培训和复训。每年初对全矿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按照国家局有关规定,分期安排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复训计划,提前搞好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复训;再者,注重加强区队长、班组长的安全培训。年初,首先举办科队级干部培训班3期,每年培训科队级干部230人,培训内容涉及安全生产管理、形势任务教育、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学习型企业文化等。其次,每年分3次,每次分6期举办班组长安全培训班,2009年至2011年培训班组长3870人次。通过培训,班组长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工作在班组得到落实,为夯实十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以“三个一活动”为主题,全员培训扎实有效开展

2009年以来,十矿认真推行以“三个一”(即“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为主题的区队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对“三个一”活动进行了规范,印发考核标准,要求各区队按照标准组织开展区队全员培训工作。安检和职教部门每周对区队安全技术培训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结果与区队结构工资挂钩。通过加强管理和督促检查,区队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以“班组长大讲堂”活动为载体,班组建设明星闪耀

2010年4月份以来,我矿以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为契机,创新开展了“班组长四级大讲堂”活动。即班组长结合自己的实际宣讲安全知识、技能知识、事故案例、对“三违”的认识以及班组管理经验等。在班组、区队、战线及全矿,分四级进行宣讲。各区队利用班前班后会或“二、五”安全学习日组织班组长重点在区队进行宣讲,宣讲材料于周末收缴职教中心备案。创新“班组长大讲堂”活动,是我矿进一步实施班组长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实现十矿全年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技术比武和技术革新为手段,职工素质工程全面铺开

多年来,十矿以技术比武、技能大赛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学习型、知识性、创新性”职工队伍。每年都组织开展20至3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提高职工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涌现出了一批技术状元和技术明星。同时,我矿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多项技术革新成果通过在生产中应用,涌现出以张玉伟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能手。我矿还建立了张玉伟技术创新工作室,为十矿技术革新工作搭建了发展平台。

(五)以导师带徒活动为亮点,青工业务技能得到提升

2009年以来,我矿把导师带徒活动纳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来实施,逐步完善了《导师带徒活动考核管理办法》《导师带徒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和《导师带徒活动奖惩及补贴发放办法》。规定矿技术比武前三名以及集团技术比武前十名、技术大拿、高级技师等必须带徒。导师带徒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的形式,师徒自愿双向选择结对。矿每年组织一次“徒弟拜师仪式”,现场签订导师带徒合同,通过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为我矿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使新职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六)以探索培训形式为创新点,实际培训效果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