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情美文

心情美文

时间:2023-05-30 09:5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情美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美文赏读】

《雪景》片断:冬天,雪花像晶莹透明的小精灵,调皮地翻着跟头飘落在山腰上,落在大地上。草原上白雪皑皑,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棵棵苍松仍油绿一片,只是上面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风儿拂过,美丽的雪球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映着阳光,像五光十色的玉屑。

《荷塘月色》片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条凝碧的波浪。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美文点妙】

读着《雪景》片断,给人一种清纯,灵秀的感觉,似乎雪有着人的灵气,但又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读读《荷塘月色》片断,给人的是清幽恬美。为什么有此美境美意,都因是片断中运用了很多迭词。《雪景》中用了五个迭词,《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十个迭词。如果你去掉这些选词或换成别的词文再去读一读,是否还有此感觉,我估计不可能了。这就是迭词运用的魅力。

【美文试写】

迭词给了人一种意境上的美,感觉文字很有文采。此法常用于写景文章。不妨你任意选一个地方,那怕是穷山恶水,都可以选就一定的意境。

【仿写美文】

《龙卷风》

五年级/徐蓉

龙卷风是风魔嘴角边溜出来的一丝丝儿气,因嘴逼得紧,所以一丝儿气出来就急。它先把云朵儿搅成一个圆圆的柱儿,漩涡式的,似乎是一条龙的尾巴。吹在马路边的防护林,树也遭了殃。它先压压树枝,试试他有多少承受力,然后,咔嚓咔嚓把枝丫斩断,树叶儿打着漩涡,飞上了天。再松一下气,树叶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弄得树叶儿都头晕晕的,浑浑噩噩,不知了方向。

点评:

片断运用了八个迭词,把龙卷风写得很恶作剧。文章读来感觉很有文采的味道。

美文仿写24讲之十 心情宣泄法

美文赏读】

《发言》片断:运动会开始了,我登上主席台,既紧张又高兴,一看,台下是一片黑乎乎的人群,到处是乱哄哄的说话声,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直发烧,心里就像是揣了一只小兔子似的“怦怦”乱跳。不知为什么,面对扩音器,我的嘴唇发抖了,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面对低分》片断: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别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美文点妙】

此法与《借物泄情法》有很大区别:一是借用他物来发泄情感,一是直接深度表达心理情感,难度远比借物大。《发言》片断中从“脸,心,嘴”三方面的感觉写紧张心情。《面对低分》片断以心理上,自勉,自鼓励三个层面,写出精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得情感泄露十分透彻。写出情感,写出情感变化,并做到有层次,对写好文章起到表达十分到位的作用,极不可小觑,但揣摸自己,分清心理层次,这一极细微的心理描写也较难。

【美文试写】

心情是多变的,你可以运用此法写各种心情:

1. 失落,2.委屈,3.沾沾自喜,4.傲慢暴敛,5.坚定坚强,6.失败,7.害怕,8.郁闷,9.烦燥,10.紧张。

【仿写美文1】

《失败的心情》

三年级/蔡宇彬

考试完后,我等待着自己的分数,可是数学九十二点五,语文七十九点五,英语八十九,噢!老天!这分数想要我的命啊!我拿着三张试卷,飞快地跑下楼梯,躲到一棵树后,默默地看着试卷,心中受到了打击,仿佛千万支利剑射进了我的心,不敢见人了,泪水打湿了我的衣服和脸,哭红了眼睛,擦干泪水之后,我鼓起勇气走了出去。

回到家后,我以闪电的速度,跑上楼,躲进自己小房间,恨不得变小,钻进老鼠窝,或者躲在衣橱里,或用一块布帘永远遮着自己,看电视、玩电脑都没兴趣。

点评:

小作者自认为考试考砸,一种失败羞辱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躲在树下写了心态与泪水两个层面;躲进小房间,以自已心理活动或钻老鼠窝,或者躲在衣橱里,或用一块布帘永远遮着自己,三次联想的羞辱心理。

【仿写美文2】

《那一次我真的难受》

五年级/ 岑怡

我跑到了大树下,外面并没有打雷,可我的心似乎被雷劈了一般,我抱住大树,大声地哭泣着,只有您,大树爷爷,我可以对你说,你能理解我。

我低下了头,看见了那张试卷,刚想平静下去的心又是一阵波动,我的眼睛模糊了,这耀眼的“86分”,是你这个数字,刺痛了我,仿佛有一把刀插在我的心里。我回家又要被妹妹嘲笑了,又要被爸爸妈妈呵斥,我的脸上不知是泪,是雨,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是难受透顶了。

美文仿写24讲之十一 借物写候法

【美文赏读】

《炎热的夏天》片断: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面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的,使人感到窒息。杂草抵不住太阳的暴晒,叶子都卷成细条了。连林子里的鸟,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再去觅食了。

【美文点妙】

借用彼物写此物,能写出深度。片断中写夏天的炎热,作者借用了热浪,杂草,鸟儿三种物体的姿态或动态,来说明炎热的程度。这不就是一个写美文的好方法。

【美文试写】

气候的冷暖热寒温,风雨雾雪霞等,均可用此法来写,能写出气候自然现象适度与深度。

思路1:仍旧写炎热,但运用不同的物体。

思路2:写雨中的物体变化写雨的大。

思路3:写朝霞下物体的颜色变化说明朝霞的红。

思路4:写天气寒冷,物体的各种姿态和动态。

思路5:自由选择试写。

【仿写美文1】

《炎热的夏天》

五年级/徐蓉

夏天,骄阳照射大地,人们躲进屋子里,小动物也不敢走出家门。知了靠在树枝上,躲在那卷曲树叶的阴影里乘凉,半裸着身子,不停地喊着“热死了,热死了” !树叶也被骄阳吸去了元气,显得没有了力气,纷纷垂下了头。在水中的鱼儿也不想游泳了,偎依在水草下,一动不动,以静来解暑。

第2篇

本人执教于一所中职学校,深感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我深知要想使教学有效,必须时时注重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它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提前预习,减少在字词等方面的理解障碍。同时,师生互动应体现出较高的质量。课下要留给学生以拓展延伸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强调与其所学专业、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整个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分组学习完成若干任务的形式进行,形成独具特色的动态化课堂:即动起来,让学生身体参与;活起来,让学生智慧激发;笑起来,让学生兴趣发生。

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活动可设计三个方案以供选择。

第一个活动: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在课文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跳读全文,找出文本中描写荷塘、荷叶、月色、心情的相关句子,体会清幽、朦胧的境界。可从文本中找出运用“叠词”、“炼字”、“修辞”、“意象”的例子进行分析,体会经典美文的特点。在活动过程环节,要求学生搜集诵读比赛所用材料,文体以散文为佳。掌握经典美文的选取、朗诵的技巧,感情的抒发表达方式,强化自己的诵读能力。公布备选材料(必选和自选)。正式比赛时,每位参赛选手按照自我介绍、必选篇目诵读、自选篇目诵读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在活动评价环节,要关注选手所选文本是否与美文要求相匹配,在朗读过程中是否流利、顺畅,是否能将文本中寄寓的感情(如“颇不宁静”)恰当地表现出来,仪表是否大方、得体,表演形式上是否有创新等。根据评分为优胜者颁发“最佳诵读奖”。

第二个活动:手抄报展示——我心中的月亮。在课文学习部分,通过朗读全文,找出文中对“月色”进行描写的句子或关键词,探讨这些句子或词的规范性,并体会它们所传递的复杂的情感以及是心情如何变化的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在活动过程环节,全体同学自由组成四组,分别以“思乡之情”、“边人悲愁”、“情感无奈”、“时空永恒”为主题,多渠道搜集、摘录带“月”的诗句,要求有基本完整的意义且包含有鉴赏的具体内容。可以按诗的体例搜集,如“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或者按作者的不同来进行,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将搜集成果整理、归类后设计成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并进行集体诵读和鉴赏,以讨论方式合作完成。在评价环节,侧重于所摘录的句子是否符合本组规定主题,语句是否优美规范,是否带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手抄报是否美观合理等方面。根据评价表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给其团队颁发“精诚合作奖”。

第三个活动:导游资料制作——荷塘月色一日游。在课文学习环节,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景物,找出文本中描写美景的关键词或句子,体会语言的规范性。然后,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出作者从世俗到超脱的人性之美的。在活动过程环节,在学习导游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体现分工合作的原则,制作讲解用导游词、图片或视频文件。选出游客(即评委)若干,全程参与游玩活动。参赛选手根据抽签结果依次进行展示,每人限时10分钟。在活动评价环节,侧重于导游词是否准确无误地表现了荷塘月色中蕴含的美,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否规范、生动、形象,是否体现出心情随景点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导游的讲解是否富有表现力等。根据评分标准为得分最高的同学颁发“最佳导游奖”。

上述每个活动方案均要求在二个课时以内完成,一般而言,用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第二课时完成设计的活动。

在课外可设计拓展训练环节,可要求学生选取身边的一个美景,用两到三句话进行概括,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规范地使用语言;或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所心仪企业的企业文化资料,用三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观,注意语言的精炼与规范;或组织好语言,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家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等。

教师要积极营造让学生动起来的氛围,只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要过多地干预活动的进行。随着活动的完成,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与职场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任远,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教师。

第3篇

好心情美文站的大大的编辑们,你说我不文明,语言粗俗,我没这么认为,还是你们没有用心看呢?

我不想证明什么,但我一定要说,我多次向好心情美文提交作品,是因为我信赖你们,依赖你们,可你们也不能诬赖我啊,令我痛苦的大大编辑们,你们不止一次的指出我的文章有不文明的语言,所以无情的退回来,我恼火啊,我无处说理啊。

别说我根本就没啥文学根底或基础了,我没上过几天学,没读过几篇文,再加上现在的脑子有点痴呆了,能写出这几百字儿是何其的不易啊,全靠用我的情绪与感情生产文字,我引用不了任何的典故,也不会想起那位大名人,来用它给我的文锦上添花,说实话要是个漂亮的女明星的话我还会无心的记住,可是这些名人名言我就是天天背结果也是天天望,这可不能怪我,谁让我就这么背啊,所以我请大家理解我,初步多就得啦,我不是在为自己辩解啊,我是真不知我写的哪儿不文明,我知道我所写的有的字单看表面时有点不雅,可是他却真真的写出了我那个时间的情绪,心思。

只有你们看到的人的不文明才能真正的无遗漏的阐述我那时候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活动,低俗又有真理,我这种没文化的人只能写出这种不文明的文章,就像那些不识字的老农民一样,他们说的话虽然不雅,粗俗但是真理比那些用文字乱高的那些所谓有文化的强多了,重要的是不识字的用最通俗的简单易懂的平常话说明了一些他所想到的道理,总比那些有文化的用文字拐弯抹角的耍些文字迷,让人看不懂,还以为说你好呢。

我说这些不是不是埋怨谁,可能你没看出来不了,我希望你能好好看,不要再说我不文明,因为我没有不文明,没有写你所谓不雅词句,我写的句句真情流露,有感而发。

这就是我的世界,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的语言。

人人兽性并非人人兽性,此说非彼想。

我说的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所以你听不懂,这我没办法。只好写完然后任之由之,其实我懂就行,比一定要人人懂,不然真会有人一位我骂他畜生,我就说不清了,还会挨揍啊。

我说完了,大大们,懂就懂,不想懂继续这个你写的有些语句不文明。

交城成村六年级:交城成村徐超

第4篇

明亮的、明亮的春光。

褪黄的树枝头冒了新绿,

浅行的草儿尖着了青青,

白的、粉的、淡妆的花朵。

还有不时浮来的微风、

和那偶尔露脸的白云。

美妙的、美妙的春光。

淑庄的女子在园里踱步,

捣蛋的男孩儿骑了石马,

快的、慢的、欢闹的鸟鸣。

更有惊鸿一现的蜂蝶,

和那嘴角轻扬的行人。

可爱的、可爱的春光。

乐呵的给家里通了电话,

满足的读到了几篇美文,

深的、浅的、幸福的微笑。

第5篇

1、雨霏霏飘,雨天祝福到,吉祥雨洗去你忧愁,如意雨洗去你烦恼,福气雨送给你幸福,财运雨带给你财富,开心雨带给你开心,小雨带给你逍遥,中雨带给你和谐,大雨带给你大顺,愿你雨天开心又快乐、幸福又如意!

2、水甜美,胜过高档的红酒;雨水滋润,好过昂贵的乳霜;雨水动人,超过华丽的美文;雨中祝福,是我丝丝的情意多雨日子里,请保重好身体,保持好心情!

3、大雨就像小朋友的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这不雨说停就停,空气格外得清新,树叶变得更加的碧绿,远处碧蓝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像是一座巨形的拱形桥横跨在天际间。阵阵风吹过来凉爽极了。

4、那些零碎的回忆,渐渐失去了方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暑假总是恰如其分的到来,让人感到亲切、欣喜。我是很需要一些时间冷静思考、修养生息、养精蓄锐的。回首来时走过的路,脚印清晰可见,路旁草丛里还偶有几朵小花攒出头来,这景象是最容易勾起人们思绪的,况且我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各种奇妙的情绪。采撷几朵小花,细数其中的滋味。

第一朵,是我那充满灵性和张扬个性的教案。那里有我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对精彩环节的回眸,对学生的热情赞扬,对意外情况的冷静思考……,翻开它一股清新的海风会迎面扑来,你会感受到主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

第二朵,是我充满自信、思维活跃的学生。课堂是我们的舞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带领他们畅享知识的乐趣,我们尽情的欢笑,尽情的争论,在欢乐中增长知识,增加自信。现在,孩子们聪明、热情而且自信,我不禁感叹:真是“生如其师”啊!

第三朵,是学生工整、漂亮的作业。翻开它,时时会跳出蓝猫、咖喱、天线宝宝……,您可别见怪,这是我为了鼓励学生的进步,亲手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贴的卡通彩贴,别看我每天批改作业要花费很长时间,可看到学生已经把写字当成一种乐趣,写的越来越好,我是苦中自有乐呀。

第四朵,是学生百余张晨考小卷。我坚持每天早自习利用考卷的形式,检测学生前一天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批有改,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第五朵,是学生美诗美文的扎实积累。除了背诵学校规定的美诗美文,我还找了一些材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例如,成语联龙,百余个成语学生能倒背如流;《中华民族歌》,五十六个民族学生能熟记于心……。您现在阅览的是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第六朵,是我班的亲子阅读活动。我们班的亲子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我最初的想法是提供一些亲子阅读的美文,在各位家长的全程参与下,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孩子的进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想法是好的,然而这无非是给本已繁重的工作又增添了不轻的砝码。选文要文质兼美,感悟要深刻透彻,问题设计要新颖独特,启发孩子灵性。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花费在这件事上。选择文章,设计问题,打字排版这一切都要在周三之前完成,以保证周四印刷,周五顺利发到各位家长手中。有时当亲子阅读活动与其它的教学任务或家庭琐事发生矛盾,真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曾经想过放弃。但各位家长在反馈意见中,或给予肯定 ,或表示理解,或诉说感受,真诚的话语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从他们的话语中,我得知了孩子一天比一天懂事,感受到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日益融洽,激动欣喜之余, 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一位哲人曾说过: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得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所以我咬紧牙关让亲子阅读活动一路坎坷走到了今天。

第七朵,是我个人的成长。本学期,在“非典”热的特殊的背景下,恰好使我有机会进行冷思考。对当前教育的审视,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对课改的深入理解,对自身比较客观(但难免主观)的定位,甚至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年我长大了不少,成熟了许多,有了堪称知己的朋友,有了面对世事的原则,我想这一切会使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和谐有效。

这七朵小花,代表我教学工作的点滴,我把它们携成一束,献给关心我和我的一年(4)班成长的人们,也祝愿自己的花样年华能亦如花样的心情。

第7篇

感受树的生命

体会树的不凡

进入树的坚强

一旦化入树的整体

失去拥抱树的我

就会在树里

看见自己

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

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

也许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它。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这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

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

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树。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渡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遭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如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

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或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莫名感动。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缝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起来的呢?

(选自《在云上》)

美文点读:

第8篇

【关键词】写作;发现美;激“情”

写作活动凝聚着认识和审美的丰硕成果,审美理想决定了主体对相关对象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判断,从而制约着主体对对象的情感倾向。而审美情趣作为创造的内驱力,是写作的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由此,写作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是写作教学活动自身的要求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与表达的“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推动作文能力大幅上升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对社会美的发现,激发写作热情

社会美是人的实践的表现形式,是在生活中美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创造美、精神气质美、品德美等。孔子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些是最早我们对社会美的论述。我们再从罗曼罗兰所写《贝多芬传》进行分析,代表当时进步势力变革的贝多芬外形很不美,可以说他有一张丑陋而古怪的狮子脸;再有《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心地善良,而外貌奇丑,然而这些都说明代表社会美的东西,不能从表面观看,应从社会生活中去区别寻求。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在写作中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多思考、多感受社会有关的发现,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而自然产生写作激情。

二、认识写作思维的逻辑美,激发创作激情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作为写作常见的思维具体方式在写作构思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发散思维以某一点为基础,多角度,多方位引申牵发,扩展思路,深入本质,多方面探求思维,从而打开思路,触类牵发,扩散延伸,从记忆仓库里激活更多的记忆表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例如,托尔斯泰晚年从真实看到田野里坚韧多刺的牛蒡花,异常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多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可以引导思维飞跃,使狭小单薄的思维内容得到扩大充盈,使不相联属的事物得以聚会粘接,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主动发现东西,并积极思考,这样既解决了有话说、并且产生有话想说的冲动。

三、从美文教学中激发美的表达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文的解读与欣赏,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认识与表达的愿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设置下面几个问题:“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引导他们从前几段的欣赏阅读中产生对身边美景的书写表达欲望,这时就可以因势利导,先让他们讲出来,然后再让他们写出来就很轻松愉快,就没有写作的畏难情绪了。

四、认识文章的结构的审美价值,使写作一气呵成

有了一定写作材料之后,怎样形成一个整体突出主题,传达感情,这是结构文章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要做到材料内在联系紧密,有序程度增高,结构美与文章的感情表达才能充分体现。

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很多,无论使用哪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综合运用,都应注意体现文章的波澜起伏。运用曲折多姿,波涌起伏的文理和表现这种文理的结构形态,从而产生很强的层次美的效果。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可以引导他们分析结果之美,与表达之间美的共鸣:本文的结构怎样?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①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②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③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④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从而产生表达无穷的激情,一气呵成,产生一种表达的愉快。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考 英美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38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促进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拟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三个层面――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展开思考与分析,解读这三个层面的意蕴,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一、聚焦文字,诗意解读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是文字层面。作者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遣词造句都有差异,这更使得透过文字来解读文学作品显得格外重要。对文学作品的恰当把握是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对文学作品更高层面理解的基础。然而文字层面的理解,并不是追求对文学作品中每个词义的理解面面俱到,而是要求教师通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抓住英美文学作品别的字眼或段落,通过对文字的推敲与理解,帮助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共鸣,紧紧地抓住文学作品的灵魂,从而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与神韵。

1.借助工具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碰到难以理解的词汇,可让学生查阅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勤动手、勤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历了寻求答案的过程,答案留存的印象将更为深刻,这同样适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第八模块第一单元中的Project 板块介绍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A Red, Red Rose”,诗中好多单词为古语,比如:thou=you(主格,“你”,相当于中文古字“君”或“卿”),thee=you(宾格,“你”,亦相当于中文古字“君”或“卿”),fare thee well=farewell to you=say good-bye to you(“再见”)。亦用方言,较显亲切,如:luve=love(“爱人”,“爱”), melodie=melody(“乐曲”), gane=gone(“逝去”), ware=were(are过去式,“是”)。这些单词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很少接触到,如何理解这些古语的意思,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查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理解,就能顺利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词的理解,推衍到特定的语句中,再融入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特定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诚,从而更好地融入这首诗的意境之中。

2.尝试“猜一猜”

“猜一猜”的方法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文学作品。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英美文学作品读学习妙趣横生。学生通过读,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好胜的学生心中将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渴望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心存犹豫,害怕说错。而一个“猜”字减轻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猜错了也不要紧。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这其实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下,思维碰撞出火花,部分学生会在猜测中产生“顿悟”,使班级及全体的合力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此时教师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适当鼓励,但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

在学习Pete Hamil的“Going Hom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一文时有一道题是这样设置的:The underlined part “Howard Johnson’s” is most probably a(n) .让学生通过阅读猜测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并说出相应依据。有学生说这是车站,有学生说这是餐馆……虽然这个环节在整堂课之中并不算很出彩的环节,但“猜一猜”让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这也反映出教师心中有学生。只有民主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回归到本位。

3.力求正迁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知识的学是建立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个时代,语言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常常会让某种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同样的字词有时会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哪怕是在意象的选择上。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相通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作点拨,让学生更好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如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对其中的古英语如thou有所了解,在阅读如“Ode to the West Wind”,“A Red, Red Rose”这样的作品时,这个难点自然不攻自破了。如此,强调“迁移运用”的方法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回归文学,感悟意象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文学的层面。在这一层面引领学生遨游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产生情感上的跃动,逐步进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体验过程,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即共鸣,对作品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究。一般说来,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环节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往往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多种策略,构建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桥。

1.了解作品背景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美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珍品,隐含人类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思考、人生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因此,了解文学作品和作者背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基调,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特定含义,避免误读。

2.创设恰当情境

由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而且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融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各种意象构成作品的意境。如果阅读过程中把意象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抠出来,那只能成为一个语词,而不是意象。意象一定具有整体性,具有生命性,具有文化性,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它特有的形象和韵味。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那个“境”当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品味意象。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播放一段能够呈现当时情境的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学生静静地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象就能够较好地留在学生的心中。

3.发挥合理想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中,除了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想象,这样也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到意象所传达的神韵,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内心情感的共鸣。

4.调动生活体验

已有的经历常常能够唤起学习者的心境,让理解的达成更为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三、改变观念,挖掘文化

在长期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把英语的学习上升到文化层面上,只讲求简简单单教英语,因为他们觉得“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大而空”且很难触及的概念。事实上,文化的感受、经典的感受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课堂得到具体的实现。文化层面的实现恰恰是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的超越。营造具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有所感受即可,不必要求学生达到一致的程度。从某个角度来说,第三个层面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像一个引子,对文学作品之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抛砖引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当尽量尝试的。

如在阅读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意蕴,其难点不是单词、语法,而是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文化,探求韵味。作品最后一段描述了老人睡觉的场景,学生肯定能够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象,却未必能理解老人睡觉的姿势,更未必理解这样一个睡姿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这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图,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巧妙地把基督精神融合在作品当中。海明威用他创作的形象来传达对硬汉精神的向往和崇拜,他的“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的精神使人们在充满挫折和绝望的世界里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学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主人公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的话,根本谈不上探究作品的价值,那么增强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培育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也都是空谈。

事实上,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在一堂阅读教学课中,它们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只有抓住了对作品别文字的深度解读,才能感受作品的意象,体会其妙处,从而领悟到作品的真实意境,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解,即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并努力探究如何更好地达到对这三个层次的解读,继续寻求多样化的策略,以便让我们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 参 考 文 献 ]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一、主题阅读,促进素材积累

主题阅读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容量大、效果强的特点,可以统领与主题相关的全方位意义文本,多角度、多渠道探究主题和运用相关的素材。第二,具有发展性,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更重要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发展性上,教师通过主题的统领,带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广阔园地。另一方面,主题阅读更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从阅读文本中积累优秀的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阅读少而低效,没有为写作储备必需的素材,这仍然是我们写作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要大力实施主题阅读。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主题,进而围绕这个主题搜集美文,组成时文精粹。教师先分工协作,利用网络、书刊、杂志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再进行共同研讨,优中选优,最后精心筛选出拓展阅读的材料,上交学校统一印发给学生。所选材料力求在内容或写法上与本单元的“主题”相近、相似、相关,注意选材角度、写法风格的多样性,并注意时代性、可读性,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着对“主题阅读”的逐步认识,学生也可主动参与材料的搜集,他们个人搜集的材料经过小组精选、课代表和老师的层层筛选确定的文章也可统一印发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拓展材料,除文本形式以外,还应适当增添一些歌曲、图片、录音、视频等,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组织学生“经典素材天天读”。在早读或晚读时间安排学生朗诵,在朗诵中浸润。读后,或是组织学生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文段,积累相关的资料;或是要求学生对有感触的文章作批注写随想。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好记录主题阅读的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主题阅读在写作教学中的示范性

主题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还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学习的范本。随着主题阅读的开展和深入,在确定主题阅读时,我们分层次按梯度确定主题,由主题阅读中的写作技法指导写作训练。因而更侧重于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一)主题阅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学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会有些感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如能及时记下,就是自己的妙笔之文;读到精美文段,他们也跃跃欲试。如在“幸福”的主题阅读中,学生读到:

幸福是什么?

这么深奥的问题似乎不适合有着这样低落心情的时候思考,但是它却一直徘徊在脑海,挥之不去。

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

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

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

有学生就在旁边写着:“老师说: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农民说:幸福就是秋天的丰盈的收获;学生说:幸福就是努力付出后的成功。……

这样的文句得益于精美文章的启迪和触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老师去点燃,点燃了他们的灵感,文字就如泉水般股涌而出。虽然有时不能成为完整的篇章,但是我们可以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好习惯。

第11篇

正六边形的红砖散发着淡淡的泥土馨香,微微泛黄的墙壁上有一道道刻痕,上面还有些稚嫩的笔迹,最低的一道痕旁写着6岁,最高的写着11岁。房间里除了有一套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家具,还有很显眼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箱子,装的都是些过时的东西。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房间,光柱中的微尘快乐游荡。

这个居室的主人是我,一个慵懒的家伙,当妈妈把一些过时的东西统统放进自己的居室时总是很“宽容”,以致居室变得杂乱不堪,可以说包罗万象。虫子称她的居室为伊甸园,兔子称她的居室为安乐窝,我只好称自己的居室为“杂货店”。

我也曾希望拥有像虫子她们那样豪华气派,欧式风格的居室,想象自己就是童话中高贵的公主。然而,对于这一间“杂货店”,我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习惯了在这里聆听窗外淅沥的雨声,习惯了在这里写下点滴心情的日记,习惯了在这里欣赏窗外婆娑的树影,习惯了在这里看美文,习惯了在这里品浓茶……我喜欢收集每天与它在一起所获得的快乐,感动,它就像我的一个知己,静静地看我成长,静静地听我诉说。

第12篇

一、语文教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沃土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并不单指其工具性一面,即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和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更包含着更广阔的人文思想内涵,从品德到价值、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从生活到追求、从生存到意志……包含于“三生”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必成为三生教育的重要载体,“三生”作为人的素养和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它必成为语文教学的内涵,当语文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时,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优质素材

在语文教材中,作品多为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认真阅读这样的作品,对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意志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课内外信息的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情动人,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也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状态。具有内在生命状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循着“三生”主题漫步在语文新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三生”光泽的作品。比如《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爸爸的花儿落了》、《热爱生命》、《谈生命》、《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等课文无不渗透着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狼》、《伤仲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给人生存的启发;《劝学》、《童趣》、《竹影》、《散步》、《给女儿的信》、《我的信念》等文中充满了生活情趣,给人生活的品味和熏陶。当我们利用好这些好素材,扩展到其他课外的美文,结合到生活中的实践,语文课会更有灵性,学生的生命观、生存意识、生活观也会“潜滋暗长,生生不息”。

三、在作文教学中借助“三生教育”的理念夯实内容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与创造。作文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广阔的大自然,无时无处不是作文表达的源头活水、不竭源泉。只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感悟,善于留心发现、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心中有了一定的生活表象与素材积累,作文时就不愁没话可写。这正体现了“三生教育”观的核心内容,融入“三生教育”的作文教学将会使文章更有血有肉。

1.注重读写结合,迁移生活。经典文章也是来源于生活,当学生有启有悟,具有理性认识,对生命、生活、生存有间接的思考(我常让学生写读后感),其中的感悟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相结合更有火花。如学了《散步》一课,就让学生写读后感,即使是一句话也行,写完进行交流,回家必须散一次步,记录行程和体验,要求真实。再交流时,学生各有各的经历,发言非常活跃,有的写和小表弟散步,淘气死了,像在放牛;有的写和爸爸比赛单脚跳;有一位同学写到“散步是家人沟通的桥梁”。各有情趣,有体验有思考,真实有味,生活的气息飘香课堂。

2.注重时政关注,大胆发表看法。一周之余我总会给学生一段时间“播报”本周新闻。特别是奥运期间、5.12大地震期间更是课前每天一播,学生收集了许多素材,发表了许多见解。在其中学生的积累和生活结合更密切,写作文就不再是无本之木,而是“自有源头活水来”。

3.作文题目不死板,尽量布置自由作文。许多老师喜欢用现成的作文题目给学生写,甚至在七、八年级就用各省市中考题目给学生写,学生就坐在教室里胡编乱造,情虚意假,越写越烦。有的教师甚至假期作文也是先定了的,应付式作文就产生了。其实自由了才没有厌弃心理,在灰色心情下的创作不也是灰色的成果吗?

4.写日记也很重要。写日记是生活积累、体验、感悟的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发泄场。写日记习惯的形成对一个人一生心理平衡很重要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培养记日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