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树的牧羊人

种树的牧羊人

时间:2023-05-30 09:5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种树的牧羊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第2篇

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你可以叫它阳光树。

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在这样一棵树下驻足,听一些歌,等一些人,寻一些仿佛命中注定的事物;即使明知再长的歌也会听完,再要好的人儿也免不了离散,再注定的事物也可能终要迷失。但这一刻,我甘愿停留,甘愿沉溺,为各种或真或假的快乐,或明或暗的幸福。

树像播洒种子那样播种阳光,虽然播种得杂乱无章;而我在树下像期待丰收的农人那样期待幸福。这是一种诗性的沉沦,我想我甘愿沉淀成这样的一棵树木。我对着天空张望,身体和灵魂都期待着去探寻,在前人的光芒中采撷幸福的种子,种下一地的灿烂金黄。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幸福的人:他静静退离尘嚣,来到碧波荡漾的湖旁,就着树林里那清新逼人的气息,聆听自然深处的歌吟。他只留一屋闪烁的火光,一双粗糙的手掌,用一颗最纯真细腻的心过最原始的生活。他任由自己慢慢地一个人变老,变得轻灵而自由,像古老的东方隐士们那样,在湖边独自耕作,独享诗意。他细细地咀嚼着孤单与寂寞,慢慢品味出宁静与收获,请记住这个纯真宁静的人儿:梭罗。

我蜷缩在现实中想象着居住在遥远世界的梭罗的眼睛―那是怎样的无邪明净。“曾经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给予他营养。”

还有一棵阳光树是海子。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是他离开时心中向往的诗意生活。他是他思想上的王者,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在他的世界里随意流转,他在他的世界中无所不能,所有丑恶都被摒弃,只留良善与爱情乘桴于生活。他化身为他诗篇中的精灵,教会所有的文字飞行与舞蹈,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才华,一种对芸芸众生倾尽所能的爱。

我沉溺于意识里刻画着仿佛徘徊在不远处的海子的脸庞―那是怎样的沉郁与忧伤―思想上巨大的幸福让他无力承受与现实的反差,于是他焦虑丛生,而他的幸福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这使他更加痛苦,但他的痛苦凝出了他幸福的菁华。

我静静伫立着,热切地延展渴望幸福的枝叶,去接受这些幸福人儿传递而来的幸福,然后用我的想象与缅怀将它们静静浇灌。

我开始遥想他们的诗歌,他们的名篇。它们是太阳的光芒,温暖、明亮、润泽,它们是幸福的闪电,电闪雷鸣间令天地彻悟。

我不禁想:梭罗与海子或许也是这样一种树木,静静播种下他们大大小小的幸福。是不是也曾在还是树苗的时候接受了前人的幸福阳光,之后就伫立在那里,等着我降生,等着我成长,然后传承给我这些亘古的温暖?

我持续地生长着,近乎贪婪地索取与渴求着幸福,然后在自己身上默默刻下青春特有的年轮。我站在阳光下,舒展枝叶,默默诵读海子的诗:“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第3篇

(1)非主流动画的概念。非主流动画是相对主流动画来谈的。它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作体验,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愿望为宗旨。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纸上的艺术。

(2)非主流动画的艺术特性。1)个性化的表达和非功利性的创作。非主流动画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或情感的表达,是非功利性的,不需要像商业动画那样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所以,大多数的非主流动画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是它们成为非主流的原因之一。非主流动画是一种走心的艺术。2)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相对于主流动画而言,非主流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干。非主流动画是较个性化的创作,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人或几人完成,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非主流动画大多是10~20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由于短,创作者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讲故事上,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和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上。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非主流动画在创作时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创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例如,用水彩、水墨、油画、马克笔、铅笔、蜡笔、毛笔等几种工具交替使用。表现方式也可以是平涂、晕染、擦拭、重叠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制造出新颖奇特的实验性效果。非主流动画推陈出新,除了手绘与玩偶动画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沙画动画、剪纸动画、针幕动画、泥塑动画等等,这些传统的表现形式驰骋在艺术家无边无际的思想海洋中,演化出更多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3)非主流动画的重要性。非主流动画是现当代动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流动画辩证存在的独立个体。在动画发展的道路上,非主流电影便是非主流动画的雏形模式。非主流动画对于传统主流动画的继承与发扬,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的价值。在主流商业动画占领市场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略非主流动画在动画界的影响力和价值。非主流动画艺术家的作品个性强烈、内容深刻,涉及我们的生活与思维中的方方面面,为铜臭味四溢的动画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流连忘返。

2 非主流动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理论上讲,当代艺术开始于1960年。这个时候,人们还是在时间意义上来确定“当代艺术”。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便在特定意义上开始使用“当代艺术”的说辞,但它仅指一部分“当代”艺术。可是,这种“当代艺术”在西方却成了主流的、成了亲民的艺术,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载体。

(1)国外的非主流动画与当代艺术结合实例。许多动画短片都会从传统的视觉艺术中汲取灵感,动画与艺术就像一对双胞胎,承载共同的基因,当代艺术也不例外。美国动画师琼·格拉茨的艺术短片《下楼的蒙娜丽莎》,片名源自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下楼的裸女》两幅世界名画。它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踏上了当代艺术的旅程。短片包含35位史上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但它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利用或隐或现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画面之间更迭变幻。这部短片采用油质的黏土为制作原料,与油画的质感贴切。动画短片《种树的人》,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巴克在1987年创作完成的。它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真实故事。男主角生活在法国的普罗旺斯,是一个孤独牧羊人。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给予自然,将毕生的经历都倾注在阿尔卑斯山的植树工作中,一直坚持了34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将荒芜贫瘠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最后,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默默地离开了人世……。短片以淡入淡出的剪辑手法使影像平静柔美,带给观众行云流水般的动感与诗意,与故事的主旨契合得完美至极。

(2)中国的非主流动画与当代艺术结合实例。动画的进入是在影像出现之后的事。21世纪初开始尝试,2006~2007年是一个发展期,2008年后,以动画为主要创作形式的艺术家们已在国内以至世界上享誉盛名。在中国非主流动画史里,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独立影像。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独立影像就以装置的形式有所表现。但是随着90年代数码影像等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录像、数码照相机等艺术装置才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界的。

张培力是最早从事影像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创作录影作品。张培力始终坚持用超越人体极限的身体语言来掌控录像装置这种媒介。例如,在1996年面世的影片《不确切的》里,他大胆构思,将十几个电视机屏幕,通过技术连接合为一体,制作出了最早的矩形宽银幕。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巨大的屏幕中,清晰地播放着人体各个部位抓耳挠腮的特写镜头,肉感的画面与电视材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每一个观众都触目惊心,久久难以忘怀。唐茂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从2005年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开始从事动画创作的。第二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以三屏装置的形式来诠释动画艺术的实验短片《兰花指》面世。这也是他第一次用动态的影响来表达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3 总结

非主流动画是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更能体现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手段和互联网络等多种平台的支持,非主流动画将会异军突起,对当代艺术的进化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黄河清.艺术的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第4篇

一、西北地区

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

古人早期的农作方法,《国语·鲁语》是这样记述的:"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4)这里的烈山氏可能指的是放火烧荒,柱可能指的是早期用木棍点播的一种栽培方式。形象地道出了神农驯化粟的"棍耕火种"过程。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里驯化的作物还有蔬、果。从大地湾文化的后继者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栗子,而现今秦安所在的天水地区仍然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栗子林这一情况分析,栗子这种坚果可能也是由这一地区首先栽培的。另外,桃子也可能首先是由这一地区栽培的。桃无疑是我国栽培史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虽然还未见有栽培的果实(或种子)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现,但河北藁城曾出土商代的栽培桃核,《诗经》中也反映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非常熟悉这种水果,加之天水的小陇山(秦岭北坡)仍有大量野生桃(甘肃桃)的分布,这种野生桃与栽培桃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应当就是栽培桃的野生祖先,因此推测它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被栽培是有可能的。在蔬菜方面,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罐装菜籽,很可能是芜菁(因为我国唐代以前北方似乎一直没有白菜),这种耐干旱的蔬菜可能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在农业社会中,除食物生产之外,穿衣是另一最受人关注的事情。因此纤维植物很早也为人栽培。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栽培类型的大麻籽,说明大麻也可能最早起源于这一地区。这种作物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分布很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的底部有麻布纹,说明这种纤维植物的利用是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亚原产的小麦可能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传入我国的渭河流域。因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陕西赵家来客省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小麦遗存(5)。

从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渭河上游的陕甘地区的秦岭山麓及周边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温带耐旱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里发源的作物对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稷(粟)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图腾,不但神农的后代称作稷,而且周人的祖先因为从母亲氏族--神农族那里继承了这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也被尊为稷。他们都被后人认为是五谷神,与土地神--社合称便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稷。而其它几种作物都是适合早期粗放栽培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的农业发端应当也是很早的。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这里在第四纪时期,植被主要是夏绿林。进入全新世初期,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占据统治地位。气候比较寒冷。从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气候逐渐变得比现在还要温暖一些,阔叶树种逐渐占优势,草本植物也达到高峰(6),说明这一时期是非常适于农业发展的。虽然早期的新石器遗址没有发现有栽培作物的存在。但是与上述大地湾遗址同期并处在黄土高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却曾发现大量的粟的遗存。这里所见的贮藏粟量非常之大,说明它的栽培有相当的历史。但现在还很难说它是由黄河上游地区传来,还是当地起源。

上述遗址出土的其它作物包括核桃、榛子。值得注意的是核桃。这种坚果原先一直认为是汉代的时候,张骞"凿通"西域后才传进内地栽培的。但在河北容城曾出土过距今九千多年前的核桃,磁山文化遗址也出土过核桃(7),此外,同处黄土高原边缘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同样出土过核桃(8),这表明它的利用和栽培在我国有着异常古老的历史。而且我国西南的林芝地区至今还分布有野生的核桃林,这说明这种果树很可能是我国本地起源的(磁山出土的核桃据说很小,虽在考古文献上标了核桃的说明,但我怀疑它可能是核桃属的其它种)。顺便提一下,从《诗经·庸阝风·定之方中》可以看出,榛子曾经是一种栽培的果树,但在后代似乎没有得到改良和发展。

另外,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酸枣,在新郑沙窝李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了枣核,这说明这种果树也开始为人们所栽培。这种果树与西北地区的起源的栗子在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它们一直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木本粮食"(9)。华北地区起源的重要作物可能还有桑,这种植物的果实可能很早就被人采食,传说黄帝的妃子发明了养蚕,甲骨文中已有桑字(10),《诗经》中不但有20余处提到桑,而且有大规模种桑的记述。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都非同寻常,可能有很久远的栽培历史,估计在5000年前已被栽培。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栽培植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方。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暖湿。据孢粉研究,我国东南部地区距今11000-8000年前,以松或栎等(阔)叶树种为主,植被从森林草原型向森林植被方向发展,属于落叶阔叶树稳定上升期,这个时期气温迅速上升。距今8000-6500年前的常绿林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潮湿。距今6500-3500年前的前半段为亚热带植被发育期,而后半段草本植物蒿属达到高峰,常绿阔叶林成份逐渐减少(11)。大体上以森林植被为主。可能很早就有人类在各大湖的周围捕鱼拾贝、采集植物果实和嫩芽。传说中的蛇身人首的伏羲(包牺)可能就是爬行动物众多长江下游和华东地区人们的远古始祖。《易传·系辞下》记载他曾:"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后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意味着农业就从这里开始了。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

这一地区驯化的最重要的作物无疑是粮食作物水稻。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12)。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13)遗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实(14),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土当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15)。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现今我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和我国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我国已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黄河流域演化为粳稻。我国是粳、籼稻两个亚种分化地之一(16)。他关于水稻栽培起源地的说法可能是不对的,但关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这种观点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湖南、江西这一地区不但至今仍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并且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因此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认为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的说法大约是比较可信的(17)。笔者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湖区周围应该是它的栽培起源地。这类"大泽"向来是古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基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早期。作为一种食物经长期的采集,加上适当品种的选择导致栽培,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湖南道县还可能是柑橘的栽培起源地之一。因为历史上早期记载都说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很有名,屈原还写过《橘颂》,至今浙江的温州,江西的南丰还是我国著名的柑橘产区。道县还有野生橘的分布。两湖则有近缘种宜昌橙的分布。另一近缘属金橘属的野生种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我国另外一种果树梅应当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它的果实早期可能主要用于调味,从《尚书》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它的野生种在我国湖北等地山区仍有分布。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汉水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南部一些地区,在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过夏代的梅核(18)。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是我国最早大量使用竹类植物的地区,因为在浙江吴兴钱三漾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竹编的器物。后世《禹贡》中提到荆州的贡品包括竹产品;《尔雅·释地》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此外,苎麻可能也是由这个地方首先驯化而成为栽培植物的,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有较多的碳化苎麻平纹布和细绳(19)。这表明此种作物的栽培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个漆碗,表明漆树这种经济植物很早就为人们所利用了。上述情况表明这里当是我国一个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这里驯化的水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很快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过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稻粒印纹,说明向淮河流域发展很早,而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七千多年前的栽培稻谷(20),似乎表明水稻向周边传播似乎是同步的。不仅如此,考古学的证据表明水稻后来很快向黄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传播。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谷物,为我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另外,这里首先大量运用的竹子,到后来栽培竹子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这一地区有大量的竹林分布,因此当地的百姓除了食用竹笋之外,还广泛运用竹子制作各种生产和生活器物,它充斥在我国南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代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曾指出竹子在我国有大大小小的600多种用途,以至于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文明为"竹子文明"。

此外,漆树的利用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漆树分布较多和现今栽培较多的是在我国的川东和湖北一带山区。

长江流域应当是首先利用这种植物的地方,很可能这种树脂的利用在长江中游大巴山区的汉水流域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并通过那一地区将漆树的利用方法传到中原地区。河北一些商代的遗址曾出土过漆器,这说明漆的利用历史从南到北都很久远。《诗经》的有关记述表明,漆树在周代的时候肯定是一种栽培植物。战国时期的庄子还当过漆园吏,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漆树也是很有我国文明特色的一种栽培植物,对我国后代的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上述"猎羊"的古羌人或他们生活在陇南的后裔可能有部分进入四川的岷山山地的岷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21),成为"三星堆"远古居民的先祖。从《史记》等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这里应当是芋头驯化地和分化中心之一,这一地区至今仍有野生芋分布。但这种作物的驯化的时间还有待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