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语引用

成语引用

时间:2023-05-30 09:58:21

成语引用

第1篇

关键词:个性;教师人格;创造;成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个要求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的方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有七年了,从迷茫到探索,怎样让学生在成长领域获得更多的,更有意义的知识,我一直在努力。好多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知识简单,就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写作,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完成任务了,这是大错特错。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许多的不一般。我们知道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文性是不能被我们忽视的。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个性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下面就学生创造性培养谈谈看法。

一、培养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

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作为教师就是要输入给学生精神。怎么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呢?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职业的崇高在于无私奉献,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把爱心和真诚奉献给学生。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就是把自己当成圣人,用博大的胸怀爱学生。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作为教师不但要从外表,形体,语言上下功夫,而且要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下功夫。这时候情感就成了链接学生的纽带,因为人际关系都是靠情感来维系的。好的老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学生由内而外地喜欢和尊敬他,是学生的楷模。

二、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课堂。沉闷的气氛无疑成了阻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绊脚石,这时候气氛的营造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怎么营造活跃的气氛呢?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师要有好的方法和吸引力。要从导入上下功夫,从故事上下功夫,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其实动手操作的过程不管过程如何,或多或少都调动了学生的脑力和手力,手脑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兴奋起来。动手是一种最直观、最易理解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学生的直观学习,可以很简单地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直观,更加形象,使得课堂学习气氛不再单调。如果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技能,把自己当成娱乐主持人,从各个方面抓住“观众”的心理,让“观众”跟着自己并且能毫无压力地参与进来。

三、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未来的创造家

赞美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包括自己家人亲情的维系,包括最亲密朋友友情的美好,都需要赞美的语言。教师更应该鼓励和赞美学生优秀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感受成功中爱上教师,爱上学习。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用赞美的心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和家长沟通,欣赏和赞美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有信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产生众多与众不同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也会产生许多千奇百怪的答案。记得有位语文老师说过,四位老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把可能想到的答案都备上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仍然产生了很多种不同于教师的答案。这时候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创意,从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并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把他们当成小小创造者,不受权威的限制,不受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宽松、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习的激情就会高涨,从而诱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总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惯用语 词汇化 语义引申 词典释义

一般认为,惯用语以三音节为主①,其意义“已从字面上的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这种意义是“整体的”“通常是比喻的定型化”(施宝义等,1982,1987)。例如,“踢皮球”的语义跟“皮球”毫无关系,而“小鞋”一词如果脱离了“穿小鞋”的惯用语环境,就不会具有“暗中刁难”这一比喻义(王勤,1982)。然而,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一些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成分以引申义单说独用的例子。比如,由于“穿小鞋”常用来比喻“对人进行暗中压制和刁难”,“小鞋”一词在单独使用时也逐渐能够表达“暗中的压制和刁难”这样的引申义,而不需要与“穿”搭配。

述宾惯用语宾语本身的概念义和语法义与惯用语整体并不能等同,因此,述宾惯用语的常见变化形式不包括述语的省略,而是包括扩展、词序颠倒、词语替换、宾语省略为单音节等(王勤,1982;施宝义等,1982)。上述现象不属于惯用语的变体问题,而应被视为惯用语宾语出现了词汇化的趋势。部分述宾惯用语宾语也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

一、现象举例

本文从《汉语惯用语词典》(施宝义等,1985)、《现代汉语惯用语词典》(温端政,2009)中,选取有原型性的“1+2”述宾式惯用语311条为研究对象,在CCL语料库中考察其宾语单用的情况。结果发现,除“穿小鞋”外,还有“抱粗腿”“背黑锅”“戴高帽”“打头阵”“跑龙套”等也出现了上述用法:“抱粗腿”的“粗腿”可以比喻“有权势的人”;“打头阵”的“头阵”单用不仅指“第一次战役”,还可以比喻“关系事情成败的第一次任务”;“龙套”不与“跑”共现也可以代指“无关紧要的角色或人”等等。下面举出几例:

(1)万一何荆夫真的有什么小辫子抓在奚流手里,小鞋马上就会送过来,且是水晶玻璃的!(戴厚英《人啊人》)

(2)要是为了找个鼓钱包找条粗腿,我早去找别人了。(王朔《浮出海面》

(3)后来经卫生防疫站出面调查,澄清了事实,但是黑锅却仍然给李家餐馆的经营留下浓重的阴影。(1994年《报刊精选》)

(4)舞剧《大地震》作为这个艺术系列的头阵,行将走向社会。(1993年《人民日报》)

(5)我几乎完全被撇在一边,即使在场也是个龙套的角色。(王朔《凶猛动物》)

受语体环境、表达习惯、使用频率等因素的限制,CCL语料库中这样的用例数量不多。部分述宾式惯用语宾语在CCL语料库中的用例情况如下:

表1:部分述宾式惯用语宾语在CCL语料库中的用法及语料数量(单位:个)

VO惯用语宾语 述语 有效用例 述语共现 引申义独用 VO惯用语宾语 述语 有效用例 述语共现 引申义独用

带“” 不带“” 带“” 不带“”

交椅 坐 476 253 53 170 黑锅 背 144 139 2 3

龙套 跑 137 115 1 21 小鞋 穿 60 55 3 2

高帽1[2] 戴 73 51 3 19 粗腿 抱 17 14 0 3

白脸 唱 30 11 1 18 黑枣 吃 11 9 1 1

头阵 打 159 146 1 12 独食 吃 24 23 0 1

表1中惯用语宾语以引申义独用时偶尔会加上引号,但不带引号的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类成分的引申义已较为固定,接受者在无标记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其意义。

虽然CCL尚未收录“敲竹杠”“吃飞醋”“打牙祭”等惯用语的宾语单用的例句,但这样的用例在网络报道中还是能找到一些。但这些用法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还比较有限,应更多地被视为言语环境中的修辞用法。例如:

(6)7000元房价是杠杆还是竹杠? (人民网 2005年2月5日)

(7)偶尔和异性朋友见面,如果是前女友还有情可原,但是女性朋友的话,这种飞醋就有点多余了。(人民网 2013年4月25日)

(8)敬老院每3天一个牙祭,每天2个新鲜菜,菜内都有肉。(人民网 2013年1月10日)

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单用可以在句中作主语(例(1)、(3)、(7)),宾语(例(2)、(4)、(6)),定语(例(5))或谓语(例(8)),可见这类成分充当语言材料的功能较强,能够在句中子变换成分而意义不转。“词”是音义结合体,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当某些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既具有语义上的引申性和凝固性,又能够在句子中担任各种成分时,它们便开始了词汇化进程。

二、引申层次

述宾式惯用语宾语的词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语义的引申性。惯用语意义引申的层次和顺序不同,宾语词汇化的进程也不同。述宾式惯用语的意义引申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宾语引申,即宾语的引申发生在惯用语述宾组合之前;二是整体引申,即语义引申发生在惯用语述语和宾语组合之后;三是双重引申,即述宾组合发生意义引申后,宾语逐渐将引申义固化下来;四是不引申,即在述语、宾语和述宾组合层面都没发生意义的引申。以上四个层次的区别和用例具体如下:

表2:述宾式惯用语意义引申的四个层次

种类 宾语述宾宾语 惯用语例子

宾语引申 + - - 步后尘、打官腔、打哑谜、翻旧账、放冷箭

整体引申 - + — 踩钢丝、查户口、吃螃蟹、交学费、挤牙膏

双重引申 - + + 背黑锅、唱白脸、唱红脸、跑龙套、坐交椅

不引申 - - - 出难题、熬心血、有脸面、吃官司、成风气

(一)宾语引申

“宾语引申”类惯用语的宾语本身已具备了语义引申的条件和过程,并不需要依赖惯用语“整体的、定型化的”语义环境进行词义引申。这类成分的词汇化不需要经历“从语到词”的过程,而是“引申法”造词的结果。引申法是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意义引申的手段创制新词的方法,如“开关”“领袖”“口舌”“爪牙”“笔墨”等词都是引申法造词的产物(葛本仪,2004:100-101)。它们与惯用语的修辞用法所造之词有一定区别:1.它们的词汇化阶段较早,在古汉语中的用例已有大部分使用引申义,而非词组义或字面义;2.它们在产生之初就可以与不同的动词搭配使用,而不需要与特定动词共现。这类词有“哑谜、后尘、官腔、火坑、高枝、闷棍、坏水、旧账、苦水”等,它们在CCL古汉语语料库中所得的用例大部分使用引申义,并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不需要与特定动词共现。例如“官腔”一词除了“打官腔”外,还有“拿捏官腔”“展官腔”“作官腔”“摆官腔”“官腔十足”等用法;“后尘”也可与“步”之外的动词连用构成“继后尘”“逐后尘”“在后尘”“蹑我后尘”“趋步后尘”“追步后尘”“趋他人之后尘”等词组。这类成分的词汇化与惯用语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在本文中“修辞造词”的范围之内。

(二)整体引申

“整体引申”类惯用语是指,惯用语的引申义是在述宾组合的层面上实现的,宾语在惯用语中所承担的引申义未能凝固下来。如“吃螃蟹”比喻“勇于尝试”的理据主要在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行为本身很勇敢。其引申的发生顺序为:先由述语和宾语组合构成动作或事件,再对整个动作或事件进行隐喻产生引申义。惯用语宾语与整个引申机制的运作并没发生直接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查户口、交学费、踩钢丝、挤牙膏”等。这类意义引申通常止步于述宾结构整体的引申,宾语并不能从惯用语中获得引申义。影响惯用语宾语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语义占位”。如果惯用语的宾语已经成词,且词义在共同语中频繁使用、高度凝固,那么其在惯用语中的引申义就不大可能与原义相抗衡。例如,“米汤”虽为惯用语“灌米汤”的宾语成分,但它表示“煮米饭时取出的汤或用少量米熬成的稀饭”的这个义项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接受度很高。因此,如果单独提到“米汤”,人们很难联想到它还有“迷魂汤、好话”的引申义。相反,如果一个惯用语的宾语成分还未成词,只具备词组义而词汇义空缺,那么它在惯用语中所具有的引申义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升格为词义。

(三)双重引申

“双重引申”类惯用语是指,在“整体引申”的基础上,惯用语宾语脱离述语单用时也能表达在惯用语中引申义。这类成分有“黑枣”“白食”“马脚”“墙脚”“小灶”“高帽”等。“马脚”一词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有185个用例,其中96例是与“露”或“露出”连用,比喻“露出破绽”,剩下89例不与“露”连用全部用的是词组义“马的脚”。“黑枣”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13个例子都是取词组义“黑的枣子”,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才开始有“子弹”的意思,而且常常和动词“吃”连用;“高帽”37个用例中,除21例与“戴”共现的用法外,16个不与“戴”共现的用例都表达字面义“高高的帽子”;“墙脚”在古代汉语46个用例中都表达“墙根”的字面义。这类成分词汇化的前提条件是相应惯用语的高频使用,是“修辞造词”的结果。

(四)不引申

“不引申”类的惯用语在述语、宾语、述宾组合等各个层面,意义都未发生引申变化,如“出难题”“熬心血”“有脸面”“动肝火”“走背运”“吃官司”“成风气”等。这类惯用语宾语在语言运用中表达的都是字面义,并未获得新的引申义,自然也无法以引申义成词。

三、其他因素

“双重引申”的语义机制是述宾惯用语宾语词汇化的内部因素,也是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这类成分的词汇化进程还要受到其他面的制约,主要包括惯用语的离合程度、使用频率、结构类型等因素。

(一)离合程度

述宾惯用语的离合性为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词汇化提供了可能。惯用语在使用时能够颠倒语序或中间插入其它成分,这种特征也常常被称为惯用语的“离合”(史海菊,2007;苏向丽,2008;穆亚伟,2010)。苏向丽(2008)认为,述宾式惯用语具有很强的离合性,这阻碍了惯用语的整体词汇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结构的松散、语序的灵活、搭配的多样化却为惯用语宾语脱落母体提供了条件。例如,“竹杠”在使用中既可以与“敲”搭配也可以和“吃”搭配,述宾之间还能插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如“敲了一竹杠”“敲某人的竹杠”“敲点竹杠”等,这种离合结构的特征削弱了惯用语宾语与述语的黏着性,宾语的词汇化也就相对容易。与此相反,“敲边鼓”“帮倒忙”“唱反调”等述宾惯用语的搭配比较固定,离合度又低,其宾语发生词汇化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二)使用频率

词汇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使用频率高(董秀芳,2002:40),某种表达只有在使用中被磨损后才会产生求新求变的需要。一些冷僻的惯用语如“找邪火”“拍老腔”“打独磨”“打油飞”“拨火棒”“撞木钟”“吃白斋”“舔碗边”等便不大具备宾语词汇化的可能性。与惯用语使用频率相关的有时代、地域、范围等因素。例如“吃独桌”指“犯人脖子上戴着木枷”,这种现象在当今已不多见,这就导致该惯用语的宾语成分缺乏词汇化动因。类似的例子有“执牛耳、执箕箒、吃大户、吃地面、招驸马、拔胡茬”等。此外,有的惯用语较多地使用在方言中,如“扯闲片”“打烂条”“使见识”②等,它们没有完全融入共同语的使用之中,因此其宾语也未开始词汇化进程。

(三)结构类型

由于定中结构的成分具备更强的词感,发生词汇化的惯用语宾语多为定中结构。李宇明、李晋霞(2007)调查得出,不同结构类型的成分词感高低的顺序为“定中>联合/状中>主谓/动补/动宾”。词典中收录的述宾惯用语都为定中结构,如“小鞋、黑锅、白脸”等;其他结构类型的惯用语宾语则未发生词汇化,如数量结构的“插一脚”“将一军”“露一手”,并列结构的“做眉眼”“比雌雄”等 。

四、释义讨论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1+2”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采取了以下四种处理方案:1.予以收录但不标注相关义项,而是给出所在惯用语,例如“黑锅”,词典的释义为“名见53页〖背黑锅〗”;2.予以收录并标注引申义义项,将惯用语列入用法举例,例如“马脚”,词典解释为“比喻破绽:露出~。”;3.予以收录,但不收录其在惯用语中的引申义,比如“龙套”在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穿龙套的演员,也指这样的角色。”但对于该词在惯用语“跑龙套”中所表达的引申义,即“比喻无关紧要的角色”,词典并未收录;4.完全不收录。

上述不同处理方式反映了惯用语宾语词汇化的层次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惯用语宾语的现实用法也是有层次的:有的虽然有以引申义项成词的可能性,但还不具备现实用例;有的虽然具备用例却还处于言语动态阶段,其引申义项并不为词典所收录。部分述宾式惯用语宾语的词典处理方法、现实使用情况、语义引申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3:述宾式惯用语宾语的词典处理方法、用法与语义引申机制

词典方案 宾语单用 惯用语举例 引申层次

一、收录惯用语 能 ①背黑锅、唱白脸、唱红脸 双重引申

否 ②夸海口 述宾引申

二、收录引申义 能 ③吃黑枣、吃白食、穿小鞋、露马脚、挖墙脚、开小灶、戴高帽 双重引申

不考察 ④挨闷棍、步后尘、吹牛皮、打关节、打官腔、打哑谜、翻旧账、放冷箭、攀高枝、吐苦水、跳火坑、走弯路、坐江山、做文章、当垫背、搬救兵 宾语引申

三、收录常用义 能 ⑤跑龙套、坐交椅 双重引申

否 ⑥包饺子、踩钢丝、查户口、拆台子、掺沙子、唱黑脸、吵窝子、炒鱿鱼、扯幌子、扯舌头、吃螃蟹、吃豆腐、抽梯子、打白旗、递降表、和稀泥、挤牙膏、交学费、翘尾巴、贴标签 述宾引申

⑦碍面子、挨板子、抱不平、办后事、尝苦头、抄小路 不引申

四、完全不收录 能 ⑧吃软饭、吃飞醋、打头阵、打牙祭、敲竹杠、吃独食 双重引申

否 ⑨帮倒忙、抱佛脚、比雌雄、插一脚、拆烂污、唱反调、炒冷饭、吃白斋、吃飞利、出洋相、打水漂儿、打闷弓、打独磨、打油飞、掉书袋、发横财、发洋财、告御状、灌米汤、将一军、嚼舌根、磨洋工、泼冷水、烧高香、拖油瓶、装洋蒜、找邪火、执牛耳 述宾引申

从表3中不难发现,《现汉》对述宾式惯用语宾语所形成的词汇进行义项编纂时,没有根据不同的意义引申渠道进行区分,因而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

首先,①和③都是惯用语通过“述宾宾语”的双重引申形成的词汇,二者在词典中的义项标注方法却不相同:①只是给出所在的惯用语而不说明其义项,这似乎暗示着,这类词语寄生于惯用语的使用之中,自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认识是不成立的,因为在现实语料中,这些词已经具备了单说独用的用例。③在说明义项的同时,将惯用语设为用例,虽然承认了词语具有独立的意义和用法,但似乎这些词是否脱胎于惯用语的“基本形式”并不明确。

其次,②和③虽然表面上都是惯用语宾语所形成的词,但实际上二者的词汇化路径是不同的:②来源于惯用语的修辞用法,即使后来能够独立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但在一段时期内惯用语搭配会是其强势用法;③却是词语自身的内部要素发生语义引申的产物,其词汇化过程与惯用语没有关系,在句子中的使用也比较不受限制。二者采用同样的释义,会让查阅者误认为②与③相同,并不以惯用语为基本形式或主流搭配,而只将它视为一个普通用例。

再次,与①③同具“双重引申”机制的⑤也需考虑做增补义项。以“龙套”为例,其原义“绣有龙纹的戏装或穿戏装的演员”仅在有涉于戏曲时使用,而该词早已在政界、商界、演艺界中广泛使用;在“金羊网”中还能搜索到,“龙套”可以与时下流行的类词缀组合构成“龙套哥”“龙套帝”等新词,也可以构成“龙套大师”“大龙套”“超级龙套狗”“大牌龙套”等词组,其义项都是“无足轻重的角色或人”。就上述情况来看,“龙套”的本义已不大够用,以引申义单说独用也很难再算作修辞用法,引申义项的增补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正如葛本仪先生所说,“汉语造词和构词的情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葛本仪,2004:221)。本文所论述的述宾惯用语宾语词汇化的现象,植根于述宾式惯用语形式的离合性与意义的整体性,得益于惯用语的高频使用,脱胎于惯用语的修辞用法。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引申造词”,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造词”,而是语和词两个领域现象的结合,是一种“从语到词”的逆序造词法。该现象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造词方法,应该被视为对传统汉语造词法的补充。

述宾式惯用语的宾语词汇化趋向还仅仅是个开始,更多的惯用语宾语单说独用的现象还停留在言语中动态使用的阶段。那些遵循语言规律、符合社会需要的惯用语而言,随着引申意义的凝固与使用频率的增加,将会越来越多地从言语领域进入语言领域。因此,对述宾式惯用语的引申层次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便于对惯用语宾语成分的词汇化路径进行考察和梳理,而且有助于对惯用语宾语词汇化的进程做出解释和预测,还能为词典相关义项的处理和编纂提供参考。

注释:

①本文在统计时,将带儿化的四字述宾惯用语处理为三音节述宾惯用语的变体,如“戴高帽”与“戴高帽儿”“打水漂”与“打水漂

儿”等。

②这些惯用语在周宏溟《汉语惯用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中都标注了“”的字样。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发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宇明,李晋霞.现代汉语词感制约因素的问卷报告[J].汉藏语学报,2007,(1).

[4]穆亚伟.惯用语的离合[J].中学语文,2010,(34).

[5]施宝义.惯用语及其结构形式说略[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6]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汉语惯用语简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4).

[7]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等.汉语惯用语词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8]苏向丽.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 (5).

[9]王勤.论惯用语[J].语文研究,1982,(01).

[10]王泽鹏.近年汉语惯用语研究[J].学术研究,1998,(11).

[11]温端政.现代汉语惯用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 俄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原则

对别人(或自己的)话所作的原封不动的引用叫直接引语(прямая речь)。在引用时,通常需要用言语手段指出引用者的话(авторская речь)。直接引语要用引号(“”)或书名号(《》)引起来。而间接引语(косвенная речь)则是说话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转述别人的话。间接引语实际上是说明复句,引用者的话即是主句。间接引语在书写时不需要用引号引起来。试比较:

Я спросил друга:《Когда ты поедешь в Пекин?》

我问朋友:“你什么时候去北京?”

Я спросил друга,когда он поедет в Пекин.

我问朋友什么时候去北京。

在交际中,经常出现需要将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的情况。教师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可以参考以下三个原则。

一、精讲多练原则

精讲是指讲解时简要叙述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一般规则。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前面课本中学过的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一般规律。之后,教师点出变化时需注意的一些事项。俄语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时,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和动词谓语的人称形式都要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人称变化是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准应变成第几人称。笔者在讲述时,编了一句顺口溜“一随主,二随补,第三人称不变属”。

“一随主”是指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原直接引语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修饰的话,那么变为间接引语时,从句中的人称就要按照引号外主语的人称变化。如:

Мой друг сказал:《Я тебе буду звонить вечером》.

Мой друг сказал,что он будет звонить мне вечером.

Сын сказал маме:《Завтра придёт мой друг》.

Сын сказал маме,что завтра придёт его друг.

“二随补”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若原直接引语中的主语是第二人称,或被第二人“你”所修饰的话,那么从句中的人称就要跟引号外补语的人称保持一致。如:

《Откуда ты приехал?》―спросил меня старик.

Старик спросил меня,откуда я приехал.

Мама спросил сына:《Где твой словарь?》

Мама спросил сына,где его словарь.

“第三人称不变属”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或被第三人称所修饰,则从句中的人称一般不需要变化。如:

Студент спросил:《Когда открывается библиотека?》

Студент спросил,когда открывается библиотека.

《Что значит это слово?》―Саша думал.

Саша думал,что значит это слово.

记住这句顺口溜,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掌握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人称变化的规则。此后教师可布置一些练习。除教材上的练习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则在旁边加以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方法多样原则

除口头简要讲述变化的一般规则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讲解。如俄语中直接引语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则较为繁琐,单靠口头讲解学生难以记忆,且容易混淆。如何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记忆这些规则呢?笔者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采取了画简明示意图的办法。画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缩写的含义:п――прямая речь,а――авторская речь.如大写П,А则代表句子中首字母需大写。之后在黑板上写出:

Схемы

Прямая речь после слов автора:

А:《П》.

А:《П?》

А:《П!》

此示意图表示直接引语在引用者的话在之后时,引用者的话首字母大写,之后用冒号,直接引语放在引号内且引语的首字母大写;直接引语之末如为句号,则应标在引号之外,若为问号和感叹号则需标在引号内。由此示意图可看出,原文需要几十字解释的内容,简简单单几个字母就表示出来了,而且直观、形象,有利于记忆。

之后教师利用投影仪演示大量直接引语实例,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画出直接引语在引用者的话之前、直接引语在引用者的话中间、引用者的话在直接引语中间和缺少引用者的话时标点使用情况示意图。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所画的示意图进行检查,指出错误,并演示正确的图解。

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自己总结、画图记忆更清晰,理解也更深刻。

三、贴近实际原则

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多应用在转述具有一定情节、出现对话的场景中,因而设置练习时教师应以实例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互动式教学。笔者主要采取了两种练习方式。

第一,转述电影片段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

笔者截取了电影《命运的捉弄》中的一个片段(约2分钟):新年夜,女主人公回家后发现床上躺着一个陌生的男子,叫醒该男子后与其发生的一段对话。笔者选取这一片段的原因有二:其一,该段情节性强,学生即使没有看过整部电影,也可理解所说内容;其二,所选片段语言简单,贴近生活,二年级学生可以很容易听懂。反复播放该片段3次后,教师请两名同学(一男一女)分别以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转述该片段的大致内容。

第二,分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场景任务。

教师将学生每3人(A、B、C)分成一组,布置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场景一:明天将上映一部新俄语电影,A邀请B去看这部电影。教师要求每人从自己的角度做出表述。

如从A的角度:

Я спросил В:《Хочешь со мной пойти в кино?》(直接引语)

Я спросил В,хочет ли он со мной пойти в кино.(间接引语)

从B的角度:

А спросил меня:《Хочешь со мной пойти в кино?》(直接引语)

А спросил меня,хочу ли я с ним пойти в кино.(间接引语)

从С的角度:

А спросил В:《Хочешь со мной пойти в кино?》(直接引语)

А спросил В,хочет ли он с ним пойти в кино.(间接引语)

所设置的场景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如邀请一起去食堂吃饭、询问考试几点或图书馆什么时候开放等。因所设置场景学生很熟悉,他们可以参与其中,从而感觉到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这样便产生了学习兴趣,并萌生出强烈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的练习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尝试将前面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转述。俄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转换出现在《大学俄语・东方3》第四课的语法中,而该课的主课文《Я журналист》中出现多处作者与他人(编辑、父母等)的对话。只要适当加以利用,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练习材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把前面的知识与练习相结合,又可以巩固他们对课文内容及语法规则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会森.最新俄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王军等.东方・大学俄语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4篇

GKD-BASE数据库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兼容SQL89标准的SQL引擎,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有效的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但是SQL语言缺乏对算法的描述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程序设计。为了融合SQL语言强大的集合数据处理能力和第三代语言(3GL)灵活的过程处理能力,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都已提供了对过程式SQL语言的支持,如Oracle的PL/SQL[1]。为了使GKD-BASE适应发展现状,满足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的需求,急需开发GKD-BASE自身的PL/SQL引擎。

本文在数据库管理系统GKD-BASE上设计并实现了兼容Oracle PL/SQL V2.3语言规范的PL/SOL引擎,扩展了GKD-BASE过程处理功能。

1 GKD-BASE PL/SQL引擎的体系结构

GKD-BASE PL/SQL引擎的基本功能是将用户用PL/SQL语言编写的程序通过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进行解析,生成中间代码并解释执行。如果在分析阶段或解释执行阶段发现错误,则向用户报告错误号及相应的错误信息,以便用户排错[2]。根据PL/SQL语言兼有过程式语句和SQL语句的特点,采取分治策略,把过程语句和SQL语句分开处理。PL/SQL引擎在对PL/SQL源程序编译执行时,首先进行预处理,把SQL语句和过程语句分开;然后对SQL语句和过程语句分别解析,生成语法树;最后通过执行模块对中间代码进行解释执行。

图1

GKD-BASE PL/SQL引擎对源程序编译生成中间代码,不能直接在目标机器上执行,需要一个解释中间代码的环境,以提供对PL/SQL语言中的数据类型的支持,保证PL/SQL正确执行。因此GKD-BASE PL/SQL引擎可分为编译器和解释器两部分,如图1。编译器接收到PL/SQL语句块后进行预处理,将句子分为SQL语句和过程语句。对于SQL语句,编译器建立SQL语句节点,进行相应的变量绑定和语法检查;检查无误后产生中间代码。对于过程语句,编译器对语句成分进行语法分析并建立相应的符号表,也生成中间代码。因此,可以把编译器划分为SQL语言解析、过程语言解析、符号表生成与管理、中间代码表示与管理等模块。解释器的作用是对编译器生成的中间代码进行解释执行[3],与编译器对应,具有独立的SQL语句解释模块和过程语句解释模块。解释器还包括执行状态堆栈的管理、与GKD-BASESQL引擎的调用接口。异常处理模块主要实现程序运行时的错误检查和报告,并支持用户自定义异常和预定义异常的检查和处理。

2 GKD-BASE PL/SQL编译器实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GKD-BASE PL/SQL编译器主要是对PL/SQL源程序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处理[4]。本文借助构建词法分析器的Lex和编译程序自动产生工具Yacc[5],实现了对PL/SQL源程序的编译。下面分别说明符号表的设计与管理、SQL语句解析以及游标解析。

2.1 符号表的设计与管理

符号表是一个包含程序中的变量、自定义类型和函数信息的数据库。通过索引对应于库中的一条记录;每条记录对应着一个对象的信息,如变量的类型或函数的返回值等[2]。

考虑到PL/SQL语言的块结构和名字作用域,可以使用名字堆栈存放源程序中所使用的标志符的索引、名字和类型。每个项目只包括名字本身和用来表明它的类型的标志值,以及该名字在符号表中的项目索引。名字堆栈采用层次结构,是链表型的堆栈,堆栈的每一层存放了解析的语句块嵌套层内的所有名字信息,如图2。在进入或退出一个嵌套层时调用相应的压栈和弹栈操作;查找符号时,从栈顶向栈底搜索。名字堆栈实现了标志符名称与相应的符号表索引间的映射,解决了标志符的作用域问题和可见性问题,满足了对符号表管理和调用的要求。

2.2 SQL语句的解析

为了避免SQL语句在执行时出现语法错误,需要提前检查其语法的正确性。SQL语句是面向集合的数据操作语言,只能交由SQL引擎处理。但是PL/SQL语言为了增强SQL语句与过程式语句的交互能力,在SQL语句中引入变量,GKD-BASE的SQL引擎无法识别,必须在提交之前提取出变量,替换为SQL引擎可以识别的格式。如:SELECT empno,name INTO v_empno, v_name FROM empWHERE birthday=v_date;

这个SELECT语句首先把变量v_date绑定到列名birthday,然后根据条件查出相应的结果 (empno,na/!/me),并赋值给预先定义的变量(v_empno,v_name)。对于GKD-BASE的SQL引擎来说,只能识别出如下格式的SELECT语句:

SELECT empno,name INTO:v_empno,:v_nameFROM emp WHERE birthday=:1;

在把SQL语句交由GKD-BASE SQL引擎处理之前,识别出变量v_empno、v_name及v_date进行格式转换,在into之后的变量前面添加“:”,where后面的变量用带有冒号的数字序号代替,构造出符合SQL引擎要求的语句;完成这些处理之后,把新的语句作为字符串交由SQL引擎进行语法分析,检查这条语句的语法是否正确,以及语句中的变量与对应的列是否匹配;最后返回结果,报错或者生成语法树。

2.3 游标的解析

游标是指向内存中上下文区的句柄或指针。借助于游标,PL/SQL程序可以控制上下文区和语句处理过程中游标的变化。PL/SQL游标按使用方式可以分为显式游标和隐式游标。

显式游标的使用包括声明游标、打开游标、游标检索、关闭游标四个步骤。编译游标声明语句时,首先调用SQL引擎分析SQL语句成分,转换为SQL引擎可以识别的格式,把游标的索引信息加入名字堆栈和符号表中。游标打开操作在名字堆栈中搜索游标名字,获取声明阶段在符号表保存的相关信息并加入到语法树中。游标检索语句的编译首先获取游标的符号表的信息;然后关联游标中SQL语句的信息和取值变量链表的信息,检查游标变量与游标引用列是否匹配;最后保存相关信息,加入语法树。游标的关闭操作释放资源并把游标状态初始化,把游标在符号表中的信息保存并加入语法树。

隐式游标一般用于对DML语句的处理。每条DML语句对应于一个隐式游标,编译时可以作为一般的SQL语句来处理,直接调用GKD-BASE的SQL引擎对其进行编译。这些语句的游标处理是由SQL引擎自动完成的,不需要PL/SQL引擎对干涉。

图3

3 GKD-BASE PL/SQL解释器实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解释器实现中的关键问题有语句的执行、执行状态堆栈的设计以及返回值的处理。

对于语句的执行,可分为SQL语句执行和过程语句执行两部分,根据语法树上相应节点分别编写函数来完成解释任务。这些函数例程之间也是树状的层次调用结构,树根的解释执行依赖于其子树上各个节点的解释函数的成功运行。

第5篇

关键词:that 定语从句 名词性从句 状语从句 区分方法

英语单词that有四种词性,分别为代词、连词、副词和形容词。当它以不同的词性出现时,它可以引导不同的从句。现就that引导不同从句的用法和区分方法做一归纳。

一、 作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

通常that作关系代词可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放在表示人或者物的名词之后,既可以代替先行词又连接主从句,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宾语时通常可以省略。例如:

(1)The book that lies on the ground is mine. 地上的那本书是我的。

(2)The old woman that I visited yesterday is my grandmother. 我昨天去拜访的老人是我奶奶。

例(1)中that代替先行词the book,在从句中作主语,不可省略。例(2)中that代替先行词the old woman,在从句中作visited的宾语,可以省略。

二、 作连词引导名词性从句

that作为连词可以引导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例如:

(3)I hear that he will go to America next week.我听说他下个星期将要去美国。

(4)Our plan is that we’ll go there once a month.我们的计划是每个月到那儿一次。

(5)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all.众所周知,光以直线传播。

(6)The news that a fire broke out in the forest made me terrified.森林着火的消息使我惊恐。

例(3)中that引导宾语从句,that 在句中只起连接作用,不做成分,无意义,通常可以省略,还可以用it作形式宾语,将that从句放于句后。如:I think it very important that we take part in the discussion.例(4)中that引导表语从句,that在句中也充当连词的作用,不作成分,但不能省略。例(5)中that引导主语从句,that在句中不作成分,也没有意义,但不可以省略,可以用it作形式主语,把that从句置于句尾。如:It is a pity that you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yesterday.例(6)中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它在从句中无意义,不充当成分,不可以省略。

三、 作副词与其它词语连用引导状语从句

that一般不单独引导状语从句,要和其它词一起连用来引导状语从句。例如:

(7)Now that everything is ready, let’s go.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出发吧。

(8)He raised his voice so that he can make himself heard.他提高音量这样可以让其他人听见。

(9)The noise was so loud outside that I could sleep no longer.外面的声音太大了以至于我睡不着了。

(10)I will lend you the bike on condition that you return it on Friday.如果你能在星期五还我,我能借你自行车。

例(7)中now that表示“既然,因为”,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相似的有seeing (that)“鉴于”,considering (that)“考虑到”。例(8)中so that表示“以便,以使”,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相似的有in order that“为了”。例(9)中的so….that表示“如此…以至于”,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相似用法的有such…that“如此…以至于”。例(10)中on condition that表示“如果…, 在…条件下”,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类似的有provided that“如果”,suppose that“假如”,given that“在…的情况下”。

四、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区分方法

由于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都是跟在名词之后,所以很多同学不知如何区分。最佳的区分方法就是看that在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that引导定语从句,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而引导同位语从句时,不充当任何成分。例如:

(11)The news that you heard is not true.你听到的消息不是真的。

(12)The news that he will give us a speech is not true.他会给我们演讲的消息不是真的。

在例(11)中,that充当heard的宾语,所以这是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在例(12)中,that不充当成分,所以是同位语从句。

参考文献:

[1]人教版.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

一、 it充当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从句后置

常见的这类句型有:

1. It+be+形容词+从句。

2. It+be+名词+从句。

3. It+be+过去分词+从句。

【题例】

1.(2011重庆卷) It is not always easy for the public to see use a new invention can be of to human life.

A. whose B. what

C. which D. that

2.(2010陕西卷)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you could succeed in persuading him to change his mind.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if

(答案:1. B 2. C)

二、 和其他从句结合在一起考查

【题例】

1.(2011山东卷) I’m afraid he’s more of a talker than a doer, which is he never finishes anything.

A. that B. when

C. where D. why

2.(2010北京卷)Part of the reason Charles Dickens loved his own novel, David Copperfield, was it was rather closely modeled on his own life.

A. what B. that

C. why D. whether

3.(2011 辽宁卷)When the news came the war broke out, he decided to serve in the army.

A. since B. which

C. that D. because

(答案:1. D 2. B 3. C)

以上例题,题1中,在which引导的非限制定语从句中考查了表语从句;题2中,运用了句型“The reason why定语从句+is+that表语从句”;题3中,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含有the news的同位语从句。

三、 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与引导定语从句的区别

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时,在从句中无意义,不充当任何成分,但不能省略。that引导定语从句时,在从句中具有先行词的内容,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充当宾语时一般可以省略。

【题例】

(2009浙江卷) ― Is there any possibility

you could pick me up at the airport?

― No problem.

A. when B. that

C. whether D. what

(答案:B)

四、 whether 与if引导名词性从句的区别

名词性从句中,表示“是否”含义时,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只能用whether引导;当主语从句放在句首时,也只能用whether引导,不用if引导;当it作形式主语,主语从句后置时用whether或if引导均可;whether和if均能引导宾语从句,但在以下情况的宾语从句中,只用whether引导,不用if。

1. 在介词后面的宾语从句;

2. discuss 后面的宾语从句;

3. 宾语从句中用whether or not 开头。

【题例】

1.(2011 重庆卷) It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___ the old bus station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a modern hotel or not.

A. whether B. when

C. which D. where

2.(2011山东卷) We’ve offered her the job, but I don’t know ___ she’ll accept it.

A. where B. what

C. whether D. which

(答案: 1. A 2. C)

五、 从句应该用陈述语序

特殊疑问词作为连接词语用于引导名词性从句,一般而言从句使用陈述语序,即“关联词+主语+谓语”这一结构。仅有What’s the matter与What’s wrong with you作为从句时语序不发生变化。

【题例】

1.(2010上海卷) When changing lanes, a driver should use his turning signal to let other drivers know .

A. he is entering which lane

B. which lane he is entering

C. is he entering which lane

D. which lane is he entering

2. Golf is rapidly becoming more popular. Near some towns and cities new courses are being built in .

A. what is farmland

B. what farmland is

C. what farmland was

D. what was farmland

3. Tom found that Lily was always nervous,so he asked her with h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RONG?

A. what was the matter

B. what the matter was

C. what was wrong

D. what the problem was

(答案:1. B 2. D 3.B)

六、 wh-ever 与no matter wh-之类的连词引导的从句的区别

wh-ever之类的连词只能引导名词性从句,而遇到让步状语从句时,wh-ever之类的连词可以转换为no matter wh-的形式。

【题例】

1.(2008浙江卷) ___ wants to stay in a hotel has to pay their own way.

A. Anyone B. The one

C. Whoever D. Who

2.(2009宁夏海南卷) Could I speak to ___ is in charge of International Sales please?

A. who B. what

C. whoever D. whatever

(答案:1. C 2. C)

七、 名词性从句中虚拟语气的运用

(一) wish后面的宾语从句表示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其谓语动词构成形式为:

过去时(宾语从句动作与wish同时)

过去完成时(宾语从句动作先于wish)

could/would/might + 动词原形,(宾语从句动作后于wish)

if only + 句子= How I wish + 从句。

【题例】

1.(2011北京卷) ― Where are the child-ren?The dinner’s going to be completely ruined.

― I wish they always late.

A. weren’t

B. hadn’t been

C. wouldn’t be

D. wouldn’t have been

2. Look at the terrible situation I am in! If only I your advice.

A. follow B. would follow

C. had follow D. have followed

(答案:1.A 2.C)

(二) 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等词构成的名词性从句,用“should + 动词原形”表达虚拟语气,should可以省略。

【题例】

1.(2010福建卷) Teachers recommend parents their children under 12 to ride bicycle to school for safety.

A. not allow

B. do not allow

C. mustn’t allow

D. couldn’t allow

2. The workers in the factory demanded that their pay by 20 percent.

A. be raised B. would be raised

C. raised D. raise

(答案:1. A 2.A)

八、 根据句子所缺少的成分选用恰当引导词

解答名词性从句的选择题时,应先根据句子缺少的成分去选择恰当的引导词。如果句子不缺任何成分,意思完整时,考虑用that; 若句子要表达“是否”之意时,考虑用whether或if;若句子既缺少一定成分,意思又不完整时,考虑用恰当的疑问词去引导从句。

【题例】

1.(2011江苏卷) It was never clear

the man hadn’t reported the accident sooner.

A. that B. how

C. when D. why

2.(2011北京卷) Barbara Jones offers to her fans is honesty and happiness.

A. Which B. What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目标是运用句型“What did you/ she/he /they say...?” 和“I/He/She/They said...”,主要话题是不同人物谈论对周围的人和事的不同看法。本单元的所有活动以此为话题逐一展开,用英语转述他人所说的话,掌握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为以后宾语从句的学习作好铺垫。

本课时主要是介绍及导入新的语言现象。首先通过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Why?” 谈论他们的理想,并通过第三人转述他人观点。“He/She said he/she was going to be a doctor…” 呈现了本单元的主要话题—谈论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通过大量语言输入,从口头上初步认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诱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相互转换需注意的事项,通过听力训练以及谈论连续剧进一步熟悉这一新的句型和语言现象。接着通过两两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等工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本课时所介绍的关键句型用英语转述他人所说的话,谈论自己、他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运用句型谈论的内容为主,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们的听和说,倾听别人的观点,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有一年多了,他们整体听、说、读、写能力还好,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不过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英语接受能力还欠佳。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浓,上课能积极配合,能大胆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来。

2.以前教材中出现过一些宾语从句,因此学生们学习间接引语时并不会很难。同时笔者设计了很多他们熟悉并感兴趣的图片、人物、事件和情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句可练。

3.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就是熟练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尤其是人称、时态和部分单词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下列单词和词组

(1)学习并掌握的单词:soup opera,mad…

(2)学习并掌握的词组:be mad at,have a surprise party,not… at all…

(3)学习并掌握句型:What did Marcia say?

She said she was going to have surprise party for Lana on Friday night.

She said Lana thought she was coming to her house to study.

Lana said that she wouldn’t go to Marcia’s house on Friday night.

2. 能力目标:在大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完成语言输出

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语言技能,能在真实情景中熟练运用掌握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谈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积极探讨对身边的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意识到学、用英语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并用间接引语谈论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

教学难点:掌握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过程中人称、时态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并让学生讨论“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叫一名学生回答,教师假装没听清楚,问另一名学生“What did he say?” 从讨论入手,导出本课的知识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呈现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经典形象,如猫和老鼠、一休、哆啦A梦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等对话图片。提供直接引语句子,在间接引语句子中挖出一些空格供学生补充成完整的间接引语句子。用真实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句型模式He/She /They said…?使他们明白句子的意思和用法。

(挖出一些空格供学生补充成完整的间接引语句子,目的就是降低难度。)

3.归纳

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对话情景(只出示直接引语句子和What did he /she /they say?)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不吐不快。引导他们归纳直接引语如何变为间接引语。通过细心观察、分析、比较与归纳,让学生对间接引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本节课的语言知识目标。 转贴于

4.操练

(1)Group work,根据图片中文字提示,一组问What did he/she/they say?,一组回答He/She/They said…

(2)学生每人在纸上写出一句话,并把纸条传给别的学生,由学生用间接引语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3)学生三人一组,对课文1b进行现说现演。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听、说练习,增强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听力作好充分的准备。(把1b内容提到这里操练,是对教材的有效整合。)

5.学习新单词,做听力1a.2a.2b练习。( 先进行了大量练习,听力1a、2a已变得十分轻松了。进行了听前导读,降低了学生听的难度,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

6.做课堂练习

展示三类题型:

(1)根据直接引语句子,填空完成间接引语句子(只需填人称代词)。(2)根据直接引语句子,完成间接引语句子(只需填时态动词)。(3)展示直接引语句子,要求学生写出间接引语句子,确认答案。

听说领先,读写在后,把新的所学知识落实、巩固到笔头上。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来,兼顾到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2)观看一热播电视连续剧,选取其中一场景对话并把它改成间接引语。(学以致用,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新句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

Mad “I want to be a teacher.” direct speech

be mad at She said she wanted to be a teacher. reported speech

soup opera She said she was going to have surprise party.

have a surprise party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及时地引导、鼓励、表扬,采取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制作自评表进行自评相结合。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笔者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密切配合教师教学。连成绩中下的很多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当课堂组织学生参加“说你说我”—-转述他人的话语和谈论连续剧(soap opean)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举着手,兴致勃勃地去交谈。因为呈现句型和操练较到位,所以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笔者感觉时间掌握得不是很好,后面的教学时间有点紧。也有许多环节还需要笔者及听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如: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平日里多说英语,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岳燕.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探究[J].考试周刊,2010(45).

[2]刘萍.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8).

第8篇

【关键词】写作课堂教学;引导模式;自主策略生成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交流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往往注重作为输入的阅读的教学与听力的教学,常常忽视了作为输出的说与写的教学。高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缺口,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缺失写作引导,使写作的教与学成为英语教学认识上的误区。认识和目标是导向行为的,认识和目标的不明确必然导致动机水平的低下和积极性的丧失,造成学生英语写作低效,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陷入一个困境。为了突破这一困境,笔者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写作专题课堂教学,就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引导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词汇积累的引导策略

词汇作为写作的基石是我们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词汇积累引导我们可以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方面,主题词汇的积累训练。在日常语言教学中,词汇积累多是以阅读为目的,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主要都围绕阅读为目的,词汇的掌握就只为了学生阅读某些专题性的文章。而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一便利,帮助学生生成主题性词汇。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话题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有关这一话题的主题性词汇。比如外研版《Book 4 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教学中,教材有针对性地总结整理了肢体语言中很多表示不同肢体动作的词汇:point, shake, smile, wave, bend, bow, clap, hug, kiss, nod, raise, stare, wipe等。第二方面,词汇升级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词汇升级训练,例如学生用惯了 as a result of, 我们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使用as a consequence of 以提高学生使用高级词汇的能力。第三方面,近义词的情景表达训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近义词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对词汇产生更详细的认知,并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词汇准确表达情景,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例如:weep, cry, sob, sniff的区别和运用。

二、句式转换的引导策略

在写作课堂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句式表达相同意思,以增加学生对于语句使用的灵活性,同时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习惯的句式来表达的能力,而不是在写作中简单翻译汉语。比如学习了convince 这个词汇之后,教会学生使用“I’m convinced that…”句式来替换“I believe that…”这一句式。另外,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复杂句式,或从简单句式转化为复杂句式。学生在写作中容易运用对其较为安全的简单句来完成文章的表达,那么教师就要有效利用课堂引导,帮助学生将简单句生成较为复杂的从句或运用非谓语动词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等的句式来表达。

三、语篇构成的引导策略

语篇构成是我们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改革中发现新增试题阅读七选五这一题型模式正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理解,引导学生注重写作中的语篇的构成。针对语篇构成的引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语句连贯性的引导

语句连贯性可从两个层次或阶段进行引导。第一层次为初级层次,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积累一些直接拿来就可用的连贯性词汇,例如:besides, in addition, otherwise, in other words 等。第二个层次为高级层次,引导学生注重阅读时出现的承上启下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这类句子,要求其在写作中出现这些较为高级的承上启下的句子。

2.语段一致性的引导

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信手拈来,从不关注段落语言一致性的问题。针对学生这一现象,可在写作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关一致性训练,例如连句成段,连句成篇的训练。让学生体会不同语境下的语段一致性。同时,也可以借助阅读七选五的训练进行引导。阅读七选五的选题中常常出现内容接近的很多句子,如何准确找到语段一致性,确定本段所缺句子,也是个不错的课堂写作训练策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建立了段落一致性的意识,即可在写作中注意分段后段落的一致性。

3.语篇结构的引导

语篇结构训练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语篇结构的引导无论对阅读理解还是书面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写作课堂中对于语篇结构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引导学生从一般文章结构出发,比如英语文章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开头段(Introduction)、中间段(Body paragraph)和结尾段(Conclusion)。开头段需用概括的语言点明主题,让人了解文章的主旨。中间段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常常在本段的开头有一句主旨句,然后从本句开始通过举例子、列事实、描述细节、给出证据、罗列数据等来扩展。结尾段落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在本部分概括总结或重新说明主题观点。写作课堂教学可以运用三段式写作来训练学生的语篇意识。另一种教学策略则是引导学生训练不同体裁的文章,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特点以及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引导,可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增强其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些引导策略的运用,提高了英语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也能建立明确的写作意图,形成自主写作的意识,并得到写作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主策略得以逐步生成。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法;定语从句;“3+1”模式

语法是一c门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学好语法,意味着已经迈入了该门语言的门槛。在我国,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英语的教学很大部分是语法的教学。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的一大语法,是高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非谓语问题,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定语从句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出。虽然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初步接触了定语从句,但是由于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有多样性,先行词比较复杂,目从句本身的位置非常灵活的特点,所以有些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笔者也十分重视定语从句的教学,总结了一些定语从句的教学经验,笔者称之为定语从句的“3+1”模式。

所谓定于从句的“3+l”模式,就是引导词,基本类型,注意事项加难点解析。

一、重视定语从句的引导词讲解

定语从句(Attributive Clauses)即从句在句中做定语,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被修饰的名词,词组或代词即先行词。定语从句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出。引导定语从句是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which,that,as,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在从句中充当状语。在定于从句的讲解中,优先讲的就是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忽视引导词的讲解,将会使学生难以入门。

二、定语从句的基本类型

(一)限定性定语从句

限定性定语从句一般紧挨先行词,主从复合句之间关系密切,不能用逗号隔开,通常译为一个句子。

e.g.There is somebody here who wants to speak t0 you.

(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一般用逗号与主句隔开,主从复合句之间关系不很密切,一般可译为两个句子,如果将从句身省去,主句意思仍然清楚。

e.g.I have a girl,who has long hair.

三、定语从句的注意事项

笔者认为,定语从句的注意事项有which与that之区别,as与which,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之确定,特殊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一)which与that之区别

关系代词that既指人又指物,which只指物,指物时,两者有时可换用,有时则不能换用。他这两者的用法有以下区别的地方:

l、指人或指物只能用that的情况

2、先行词既指人又指物时

3、先行词被序数词或形容词的最高级所修饰时

4、先行词被thevery,the only the last,any,every修饰时

5、先行词是疑问词who,what,which时

6、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做表语时

7、只能用which的情况

(二)aS与which

l、as和which都能引导非限定性从句代表整个句子的内容,as引导的从句可为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却只能位于句末。

2、as含“正如…那样”之意,而which则不含此意。

3、as在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多与such,the same,连用,构成such…ds…,the same…ms…形式。

(三)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之确定

是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不是取决于先行词,而是看定语从句中需要什么成分,如果需要主语、宾语、表语、定语就用关系代词,如果需要状语就要用关系副词。

(四)几种特殊形式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l、n.\pronAnum.+of+whom\which

e.g.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the cover of which is welldesigned.

2、介词短语+whom\which

e.g.There are 3 students in the picture,in the middle ofwhomis mybrother.

四、重视定语从句的难点解析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定语从句的难点解析,所以这个难点解析成为“3+1”模式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定语从句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系词的确定

正确选择关系词是掌握定语从句的关键。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有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m,whose,和as。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有where,when,和why。学生的困惑就在于碰到地点,时间,还有原因类的先行词时,就不知道是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了。所以确定关系词非常重要。

(二)as既能引导限定性定语从句也能一道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学生对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掌握得最好的是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as在教材上的语法归纳却涉及很少,是学生在定语从句学习中的一个盲点。笔者十分重视as的应用,让学生明白as既能引导限定性定语从句也能一道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三)

“名词/代词/数词/比较级或最高级+0f+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第10篇

一、 陈述句

直接引语如果是陈述句,变为间接引语时,用连词that引导(that在口语中常省略),从句中的时态,人称,状语等要做相应的变化。

1. 时态的变化。 间接引语的时态和前面的引述动词的时态关系密切。如果引述动词为现在时,间接引语的动词保持原来的时态;如果引述动词为过去时,间接引语的动词时态要做如下变化:

如:Hang Kai said, “I am watching TV in the bedroom.” =Hang Kai said that he was watching TV in the bedroom. 杭凯说他正在卧室看电视。

His elder sister says, “I like skating very much.” =His elder sister says that she likes skating very much.

他姐姐说她非常喜欢溜冰。

2. 人称的变化。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人称代词要根据转述人的角度做相应的变化。直接引语中的第一人称变为引述部分主语相一致的人称;直接引语中的第二人称变为与引述部分的宾语相一致的人称;如果是第三人称则不变化。如:

She said to me, “I want to borrow your car.” =She told me that she wanted to borrow my car. 她告诉我说她要借我的小汽车。

The old man said, “I like the TV play very much.”=The old man said he liked the TV play very much. 老人说他非常喜欢那部电视剧。

3. 状语的变化。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转述的时间或时态有变化,则时间状语也做相应的变化。

另外,指示代词this要改为that, 地点状语here要改为there, 动词come要改为go 。 如:

Han Meimei said, “I’ll go to Guangzhou tomorrow.” =Han Meimei said that she would go to Guangzhou the next/following day. 韩梅梅说她第二天要去广州。

The boy said, “My brother was here one month ago.” =The boy said that his brother had been there one month before. 那男孩说他哥哥一个月前在那儿的。

注意:

(1) 直接引语如果是客观真理,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如:

The physics teacher said,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The physics teacher sai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物理老师说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要快。

(2) 如果在当地转述,地点here不要改为there; 动词come不要改为go。 如果在当天转述,yesterday, tomorrow 等时间状语也不变化。

有志者,事竟成。(爱迪生.T.)

二、 疑问句

1. 直接引语是一般疑问句时,变成间接引语时,用连词whether或if引导引语部分做宾语从句。主句谓语动词用ask;若是转述对问题的回答,主句谓语用tell, say, explain等。如:

The teacher asked me, “Are you the monitor?”

The teacher asked me if/whether I was the monitor. 老师问我是否是班长。

2. 直接引语是选择疑问句时,变成间接引语时只能用whether引导。如:

Li Ming asked Tom, “Are you going to buy the dictionary or the magazine?”

Li Ming asked Tom whether he was going to buy the dictionary or the magazine.

李明问汤姆他是要买词典还是要买杂志。

3. 直接引语是反意疑问句时,变成间接引语时可以用if或whether引导。如果主句中的谓语动词是said,要改为asked,没有间接宾语的可以加一个间接宾语me, him或us等。如:

“The Red Star over China is a popular book, isn’t it?” she said.

She asked ( me) if/whether The Red Star over China was a popular book.

她问我《红星照中国》是否是一本很流行的书。

4. 直接引语是特殊疑问句时,变成间接引语就是要变成一个特殊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不能用。除非特殊疑问词做主语,否则都要将疑问语序改为陈述语序。如:

“Where did you go last Friday?” she asked me.

She asked me where I had gone the Friday before. 她问我上星期五去哪儿了。

注意:

(1)引语如果是客观事实或自然规律,则时态不变。如:

Xiao Ming asked the teacher, “Does the earth go round the sun?”

Xiao Ming asked the teacher whether/if 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 小明问老师是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2) 如果直接引语中有情态动词must,则无论“表示引语的动词为何种时态,must 都不变。

“Must I really go away now?” she asked me.

She asked me whether/if she really must go away then. 她问我是否她真的要走开。

巩固练习

1. The biology teacher asked “Do the leaves come out in spring or in summer?”

The biology teacher asked whether the leaves ____in spring or in summer

e out

B.came out

C.should come out

D.would come out

2. Wang Ping asked his physics teacher, “Does light travel faster than sound?”

Wang Ping asked his physics teacher whether/if light________faster than sound.

A.traveled

B.will travel

C.travels

D.should travel

3. The man asked,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do?”

A.The man asked was there anything else he can do?

B.The man asked there was anything else he could do.

C.The man asked if there was anything else I could do.

D.The man asked whether there was anything else he could do.

Where there is no hope, there can be no endeavor.(Sanuel Johnson)

4. Mary asked, “Shall I do that?” This sentence means____ .

A.Mary asked that she would do that.

B.Mary asked that she should do that.

C.Mary asked whether she should do that.

D. Mary hoped that she would do that.

5. The teacher asked, “Where are you going, John?”

A.The teacher asked where was John going.

B. The teacher asked him where John was going.

C.The teacher asked John where was he going.

D.The teacher asked John where he was going.

6.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headmaster said.

The sentence means____ .

A.The headmaster said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B.The headmaster told us that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C.The headmaster told us that the meeting was very important.

D.We told the headmaster the meeting was very important.

7. He asked, “How long is the way to the village?” The sentence means____ .

A.He asked me how long the way is to the village.

B.He asked me how long the way was to the village.

C.He asked me how long was the way to the village.

D.He asked me how long is the way to the village.

8. Mr. Brown said “I was born in 1945.”

Mr. Brown told me that he________in 1945.

A.was born

B.had been born

C.were born

D.had born

9. He asked, “Don’t you want to be here?” He asked me____ .

A.whether I want to be there or not.

B. if you want to be there or not.

C.whether you want to be there or not.

D. if I want to be there or not.

10. “I had learnt French before the year 1987,” the professor said.

The professor said to his students that he ____ French before the year 1987.

A.learnt

B.had learnt

C.would learn

D.were to learn

参考答案

第11篇

一、 宾语从句的三种类型

(一)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1. 当宾语从句是由陈述句转换而来时,引导词用that,无实际意义,口语和非正式文体中常可省略。例如:

Lucy is glad that her mother will buy an Mp4 for her.

She knows (that) she should study hard.

2. 主句谓语是wish等。例如:

I think that they will come back on time.

I hope that you will help us.

3. 主句的谓语动词是“be+afraid等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I’m afraid that I can’t come back on time.

They’re pleased that they have once again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二)whether或if引导的宾语从句

1. 由一般疑问句转换来的宾语从句,引导词用if / whether,意为“是否”。也就是if / whether引导的从句原为一般疑问句,变为宾语从句后,语序由原来的疑问语序变为陈述语序。例如:

I’m not sure if / whether it will be sunny tomorrow.

Our teacher asked us if /whether we had finished all our homework.

2. 只能用whether而不用if的情况。例如:

I don’t know whether to go to the park.(接带to的动词宾语从句时)

She is thinking of whether she should play football.(引导介词的宾语从句时)

I don’t know whether or not he will come on time.(与or not连用时)

We’re now discussing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class meeting.(在动词discuss后面的宾语从句中)

Whether they will join in the Winter Camp I don’t care.(宾语从句提前时只能用whether)

(三)含疑问意义的连接词引导的宾语从句

由特殊疑问句转换而来的宾语从句,原来的特殊疑问词转化成宾语从句的引导词(特殊疑问词即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

1. 由连接代词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可由连接代词what, who, whom, which等引导,它们在宾语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表语,不能省略。例如:

What does he say? I wanted to know.(合并为一个宾语从句)

I wanted to know what he said.

2. 由连接副词引导的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可由连接副词when, where, why, how等引导,它们在宾语从句中作状语,不可省略。例如:

Why didn’t he come? I don’t know.(合并为宾语从句)

I don’t know why he didn’t come.

注意:how old, how many, how much, how long, how soon等也可引导宾语从句。

二、宾语从句三注意

(一)语序

一般情况下,宾语从句要用陈述语序,但疑问词作主语的句子变成宾语从句后,其语序不再发生变化。例如:

Will you tell me what was wrong with your brother?(what作主语语序不再发生变化)

I don’t know where she is.(语序用陈述语序)

(二)时态

1. 如果主句是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那么宾语从句的时态可用任意时态,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如:

I don’t know why he didn’t come.

I am not sure if /whether it will be sunny tomorrow.

2. 如果主句是一般过去时,宾语从句采用相应的过去时态,但如果宾语从句表示的是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时,则用一般现在时。例如:

She said that her son went swimming with his good friend.

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3. could, would等开头的句子如果表示的是委婉的请求,整体语境是一般现在时,宾语从句可以用任何合适的时态。例如:

Could you tell me who he is?

Could you tell me how I can get to the hospital?

三、 宾语从句的否定转移

主句谓语动词是表示“想,认为”等意义的动词,如think, believe, imagine, suppose, expect, guess等。主句的主语是第一人称的一般现在时,从句的否定一般要转移到主句中,其反意疑问句一般与宾语从句一致。例如:

I don’t think they will come back on time.

我认为他们不会按时回来。

第12篇

关键词 财经报道 引语失当

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财经资讯常常能影响读者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但从媒体屡见不鲜刊发的道歉声明和被网络热炒的一些口水官司看,财经新闻报道报道中引语“失当”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财经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此类新闻引语失当轻则有损当事人的名誉和媒体的声誉,重则会误导读者的投资与经营判断,甚至引起市场的波动和混乱。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一种说法、一句评价、一个“爆料”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投资者、生产者、竞争对手、关联交易方等各方市场人士都会据此做出反应。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恰当的引语无疑会使报道锦上添花。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既是陈述事实的方式,也是一种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手法。引用当事人的富有色彩的语言,一方面让枯燥的财经新闻报道增加了生动的情景,使事实有血有肉,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通过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一些不同观点,给出尖锐的分析,则有助于解释所报道的内容。引语正确而得当的使用会给枯燥、有时还会为略显深奥的财经报道添色不少。引语使用得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消息来源的真实与正确运用;二是引语文本要准确还原采访对象的表述;三是在新闻叙事用法中合理使用引语这种形式。

正因为引语能够“锦上添花”,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便存在着人为“做花”现象: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有传媒一度把杜撰此类消息来源视为潜规则。典型的是,由于“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言的“保真”,所以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一些报道者有时会利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陈述完毕,对此事件或现象需要权威人士给出专业评判,于是记者代行权威人士之职,报道中会出现“相关人士认为”、“有关权威人士指出”等词语。还美其名曰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隐性发言的一种方式。更有媒体为了增强新闻的独家性,在引语来源的使用上公然作假。某媒体就曾刊发如下道歉声明:本刊上期刊发的《星展银行诉讼案》一文中,本刊并未直接采访当事人郝婷女士,采访所得关于案件本身的内容也未与郝婷本人直接核对,文中部分直接引语并不十分精准,而且文中“郝婷几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表述不当,应为“郝婷几度接受媒体采访”,针对后期制作错误给郝婷女士带来的困扰,特此致歉。这类涉及纠纷的财经报道,当事人有官司缠身,对自己在媒体公开发言都格外谨慎,媒体报道中所使用的引语若不准确,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方面的麻烦。所以报道中使用的引语一旦有一点瑕疵,当事人都会要求媒体发道歉声明。《广州日报采编行为准则》中就规定:直接引语应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进行必要的纠正之外,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不得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油加醋或肆意歪曲。希望媒体的这些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

失当引语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新闻看点,报道中的引用断章取义,曲解采访对象谈话的本意。在厦门通士达事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的孙先生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熊敏的报道《中华全国总工会: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一文向媒体进行澄清。他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关报道不太负责任。孙先生向媒体讲述了该媒体对他的“采访”经过:4月16日下午,一名自称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对厦门通士达事件发表看法,他当时就告诉那名记者,“我刚出差回来,对此事不了解,要采访找新闻中心,我不便发表意见。”该记者又反复追访,旁敲侧击,不断向他询问有关企业的劳动时间和加班工资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报道中所谓“如果(美国MPO调查)属实,这是严重违法。”在电话采访过程中,孙先生仅就超时劳动和劳动待遇等问题发表了他的个人看法。但是,记者在没有征得孙先生同意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据,将他的“假设”改成了对厦门通士达事件的表态,并擅自打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旗号,说“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

我们姑且不论新闻所报道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仅从新闻操作手法上看,记者在引用中消息源时,两方面做得欠妥。一是用国家部门一个工作人员的个人发言来代表这个部门的看法,这种做法是有欠妥当的。除非他被授权代表部门表态。但在我们的财经新闻中却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新闻操作方式。财政部一位研究员的看法,在网站上就被冠以“财政部称……”的新闻标题。财政部的任何政策取向,都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对政策敏感的投资市场更会闻风而动,等有人损失了真金白银,就不知是责怪财政部,还是追究媒体了一二是隐去谈话背景,弱化谈话者的假设前提,用标题或其它方式强化记者主观想要的引语文本,寻求新闻卖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发行量或点击率,但长此久往,传媒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因为媒体采访对象的言论的报道内容,必须建立在真实全面的基础上,要在读者充分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去解读新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导读者。

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另一类曲解采访对象谈话本意的现象,是由于记者的专业知识的欠缺,造成报道失实。由于记者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数据或谈话中涉及的行业术语,望文生义。采访过程没有向采访对象虚心求教,事后对采访内容没有认真消化,囫囵吞枣地在文中照搬采访对象的原话,导致新闻失实。这在涉及证券市场的财经新闻报道中尤其突出。不时会有上市公司就有此类事件发澄清公告。或是因为采访对象是权威专家,记者在采访中没有认真考察他讲话的立场,更没有注意分析他的观点所依赖的事实依据是否可靠,在报道中照单全收地引用,导致新闻失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洛阳地区做了一个演讲,介绍说测算到当年四季度的GDP增长会达到9-10%,物价会回到正。但是,现场的记者没有听懂,写成全年增长9-10%。这则新闻最先刊登在洛阳的一个区域的媒体,后被其他媒体的记者不求证检验地直接拷贝,导致一个错误的报道四处流传。他在自己博客中写到:“可以看到四处都搬用这个错误的报道,但是没有一个报道者找我本人确认过。”

更有媒体旧闻新发时,模糊时间概念,让受众对财经新闻的中引用文本产生曲解,从而引发市场波动。时效性是一些财经新闻的生命线,这种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操作手法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媒体始料不及的。导致2007年2月27日股市狂跌的消息面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就流动性管理、资产价格等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判断。其中就包括这样一句直接引语:“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从《香港商报》的报道原文看,周小川参加会议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间是春节之前,当时正值股市泡沫之争的热议阶段。由于专访文章发表时间已在春节之后,内地媒体和一些知名网站转发时,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用“近日”、“日前”等词语模糊了原文的具体时间。周小川谈话的语境就有些语焉不详了。其中引用的一些话就被市场进行了另类解读。如文中引用的“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的这个表态突然出现在股市泡沫争论基本告停之后,有投资者会解读成央行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的当时市场早就存在的加息预期,股市闻之狂跌8%以上。也就难怪有专家学者把这则消息视作2.27市场下跌导火索之一。财经报道中的此类引语使用不当,不仅会成为市场无端波动的导火索,媒体本身也会丧失公众的信任。

滥用引语的现象也是部分财经报道常出现的问题。在财经写作中,适当地保留一些人物精彩、有特色的话语,可以让专业术语频现的一些行业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经济事件错综复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出来对事件进行表述,可以使报道更显客观冷静。诸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新锐财经媒体上,引语的使用成为财经新闻写作一大法宝。但是引语使用过多,就有滥用之嫌。

笔者曾就某新锐财经媒体刊发的《分析师过冬》一文做过粗略统计。全文近五千字,有一半多的文字段落是由引语构成。这种大量使用引语新闻操作方式对记者是一大挑战。这些引语都非要不可吗?有些语言值得用直接引语吗?以笔者的阅读感受而言,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同语反复的简单信息有没有必要放在引号中加以强化?如:进入“流火的7月”,与张维一样,奔波在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门前的券商分析师不在少数:“前几天,门都快被挤破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规范吗?如:“据我所知,除中金和几家合资券商外,国内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被这一榜定了前(钱)程。”张维告诉本报记者,为什么分析师都对排名向往不已,除了和切实相关的年终奖有关外,排名所带来的“钱途效应”更加重要。文中还有很多引用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描述业内的通常做法,有没有必要连续几个自然段都用引语的方式表述’以笔者之见,有些地方以平铺直叙的方法未尝不可,行文可能还更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