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20: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移动通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新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新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探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正在业界萌动。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相比,将在技术和应用上有质的飞跃。4G将适合所有的移动通信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1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温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温游等。
1.2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1.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和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不仅能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个主要特征。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无线频率利用效率。提供包括卫星在内的全球覆盖并实现有线和无线以及不同无线网络之间业务的无缝连接。满足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内容更丰富的无线通信服务。但第三代移动通信仍是基于地面、标准不的区域性通信系统。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现有传输率快上千倍,但是未来仍无法满足多媒体的通信需求。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提供便是希望能满足提供更大的频宽需求,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尚不能达到的在覆盖、质量、造价上支持的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
2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性能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数据率超过UMTS,是支持高速数据率(2~20Mb/s)连接的理想模式,上网速度从2Mb/s提高到100Mb/s,具有不同速率间的自动切换能力。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带上都和第三代系统不同,将在不同的固定和无线平台及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运行中提供无线服务,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更接近于个人通信。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将上网速度提高到超过第三代移动技术50倍,可实现三维图像高质量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比3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高一个等级。对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都高得多,且抗信号衰落性能更好,其最大的传输速度将是目前“i-mode”服务的10000倍。除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外,它还包括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移动平台技术、平安密码技术以及终端间通信技术等,具有极高的平安性,4G终端还可用作诸如定位、告警等。4G手机系统下行链路速度为100mbps,上行链路速度为30mbps。其基站天线可以发送更窄的无线电波波束,在用户行动时也可进行跟踪,可处理数量更多的通话。第四代移动电话不仅音质清楚,而且能进行高清楚度的图像传输,用途将十分广泛。在容量方面,可在FDMA、TDMA、CDMA的基础上引入空分多址(SDMA),容量达到3G的5~10倍。另外,可以在任何地址宽带接入互联网,包含卫星通信,能提供信息通信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其广带无线局域网(WLAN)能和B-ISDN和ATM兼容,实现广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广带通信网(IBCN),通过IP进行通话。能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无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三维虚拟现实通信。能自适应资源分配,处理变化的业务流、信道条件不同的环境,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网络的动态和自动变化的信道条件,使低码率和高码率的用户能够共存,综合固定移动广播网络或其他的一些规则,实现对这些功能体积分布的控制。支持交互式多媒体业务,如视频会议、无线因特网等,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和应用。4G系统可以自动管理、动态改变自己的结构以满足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要求。用户将使用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接入到4G系统中,各种不同的接入系统结合成一个公共的平台,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协作以满足不同的业务的要求,移动网络服务趋于多样化,最终将演变为社会上多行业、多部门、多系统和人们沟通的桥梁。
34G系统网络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4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和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轻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这一服务能自适应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能力,跨越多个运营者和服务,提供大范围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传输;抗干扰性强的高速接入技术、调制和信息传输技术;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大容量、低成本的无线接口和光接口;系统管理资源;软件无线电、网络结构协议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OFDM技术的特征是网络结构高度可扩展,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以提供比目前无线数据技术质量更高(速率高、时延小)的服务和更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4G无线网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采用OFDM技术。4G移动通信对加速增长的广带无线连接的要求提供技术上的回应,对跨越公众的和专用的、室内和室外的多种无线系统和网络保证提供无缝的服务。通过对最适合的可用网络提供用户所需求的最佳服务,能应付基于因特网通信所期望的增长,增添新的频段,使频谱资源大扩展,提供不同类型的通信接口,运用路由技术为主的网络架构,以傅利叶变换来发展硬件架构实现第四代网络架构。移动通信将向数据化,高速化、宽带化、频段更高化方向发展,移动数据、移动IP将成为未来移动网的主流业务。
4第四代移动通信面临的新问题
要使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投入实际应用,就需要对现有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首先需要解决无线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和核心网的移动IP技术等新问题,当然还有4G的标准新问题。网络层移动性是4G移动性管理的关键,移动性通常涉及到在不同网段间漫游的移动用户,数据链路层的移动性支持通常限制在同类网络之间。移动IP代表了一种简单而且可以升级的全球移动性方案。但是,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而言,它缺乏实时位置管理和快速无缝切换机制的支持。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采用新的网络结构和管理路由优化方案,需要采用高效的发送和切换协议,这些协议必须能很好地解决数据丢失和延迟的新问题。另外,移动IP环境下的QoS所使用的综合业务/RSVP技术(IntSev/RSVP)和区别型业务技术(DifServ)也需解决。在4G系统中,要开发新的频谱资源,提供频谱利用率并选择合适的传输技术,如多载波传输方式以及自适应均衡等技术来对抗频率选择性衰。利用RAKE接收、跳频以及Turbo码等技术来增强系统的性能,提高信干比;提高检测可用的资源以及信号质量、动态分配频率资源和信号发射功率、增加移动通信系统容量、降低信号发射功率;提高通信的覆盖范围,并支持多媒体通信、无线接入宽带固定网以及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漫游等。
5世界关注第四代移动通信
目前世界发送国家都正在积极进行4G技术规格的探究制定,以期在全球4G规格制定中享有发言权。4G的各项运行标准将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电信标准局决定。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在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密集的研发和市场化阶段。新的探究包括网络结构、用户切换和漫游等移动环境下的系统实现方案,从而实现用户的大范围移动,这种技术路线是当前国际上设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思路。阿尔卡特、爱立信、诺基亚和西门子已共同建立了旨在推动4G技术开发的世界无线探究论坛。
美国AT&T公司已在实验室中探究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其探究目的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因特网的速率,这项技术约需五年才能。AT&T已推出了4GAccess网络,它能配合目前的EDGE技术进行上传,并利用宽带OFDM技术进行下载。目前AT&T的4GAccess网络升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移动电话基地台的软件构建,第二阶段则估计在两年后进行智能型天线的硬件构建。北电网络则努力使IP的4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0Mbps,因此必须进行SoftwareRadio、宽带接收器、新型功率放大器等相关行动技术的开发。
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提供商瑞典爱立信公司已开始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探究,并着手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预计在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2012年奥运会就可应用。爱立信已探究出的“4G眼镜”2011年也将进入市场。爱立信计划在目前所有通信网络都以IP技术为基础时开始建设第二阶段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第三代移动网的互联网连接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兆,比目前快200倍。而第四代技术的传输速度最高可达每秒100兆。爱立信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发4G技术,加利福尼亚大学已经正式成立了加州通信和信息技术学会,并由该大学的圣迭戈分校和欧文分校合作管理。目前该学会已经得到爱立信公司1200万美元的投资,加州通信和信息技术学会将在4G技术、先进天线系统、新一代移动因特网、电力放大器技术和无线访问网络等领域内进行深入探究。美国惠普和日本NTTDoCoMo已联手开发4G通信技术和产品,开发的4G多媒体体系结构有望向移动用户提供高性能多媒体流内容,使媒体流数据能够更好地传输到移动电话和其它手持设备上,该体系结构的基础技术探究有望到2003年完成。
日本的DoCoMo移动通信公司也已在日本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探究,力图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头羊。DoCoMo计划在2006年推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2010年左右首度推出4G业务,并意图使它成为全球的标准。日本政府决定从2002年财政预算中拨款12亿日元,支持速度更快、功能更齐备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探究和开发,使它成为全球的标准。日本政府和主要的移动通信业企业已为超高速移动通信技术拟定了基础计划,这项4G移动通信技术将于2005年成形。为了能够抢占未来移动电话技术的先机,日本邮电部已向日本电气通信技术审议会提交制定第四代(4G)移动电话规格的提案。日本电气通信技术审议会负责审核4G技术的相关规格,决定其使用频率、系统技术、开发日程等。日本已完成了继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提案,该提案将4G的实用期定在2010年。4G将速率提高到了100Mbit/秒,对4G的目标是2010年之前达到实用化水平。日本电气通信技术审议会估计,2001~2010年日本3G市场规模将达到42兆日元,仅2010年的营收就将达到9300亿日元,而4G移动电话的市场潜力更远胜于3G。日本和韩国在IMT-2000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域也进行合作,两国将共同建立因特网网络、例行两国之间的有线无线通讯结合环境,并进行超高速卫星通信实验。
韩国政府将斥资1350亿韩元,用于4G通信系统的开发。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高速信息包传输技术、固定无线通讯设备以及移动软件开发和下一代网络工艺上。为推进4G移动通信服务系统研发进程,政府成立一个科研开发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实施。韩国政府已和移动通信设备公司及服务公司合资成立了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协会,着手进行4G等未来移动通信服务技术的开始探究。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协会还将聚集产、学、研的通讯专家,成立未来移动通信规划委员会,负责推动4G规划、3G服务及系统改进、针对无线网络专用通讯的TDD(TimeDivisionDuplex)方案设计和高速数据通讯(HightDataRate)等领域的探究。三星电子的SERI探究中心也开始进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工作。
6发展我国的第四代移动通信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雷电;引入途径;防护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bil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micro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equipment widely used. But mobile base distribution in China with wider range. Vulnerable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ightning, thus affecting the normal work of the communication. Cause certain economic los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bile base into the main ways of lightning disasters, an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introduced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tations Eiffel Tow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room lightning protection, aerial pipeline, day thunder, lightning protection feeder bonding and reduce grounding resistance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to make the formulation of programmes do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reliable.
Keywords: mobile base; Lightning; Introducing way;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移动通信迅速发展,而移动通信基站能否正常运行是移动通信的关键。基站的设备大部分是微电子设备,它的电磁兼容能力低、抗雷电、抗电磁干扰能力弱。所以若基站被雷击会造成通信中断,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或巨大的损失。
1雷击移动通信基站的主要途径
1.1雷电通过基站铁塔和天馈线侵入
一般的基站铁塔高度为40~60 m,有些高达70~90 m。当铁塔的避雷针受到直接雷击时,雷电流通过铁塔,经其接地装置散流入地,使地网地电位升高,导致基站地网与设备之间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而形成地电位反击,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坏。如果天馈线为同轴电缆,在导体上感应出较强的感应电流,即为同轴电缆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同轴电缆从铁塔天线进入基站机房,进入收发信机,烧坏移动通信设备。
1.2雷电通过架空管线侵入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架空管线是引入雷害的重要途径。当雷云放电时,其空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在架空管线靠近终端时,主要成分是水平电场,出现在电场中的突出物体最易出现感应电荷的集中,使其周围电场强度显著增加,架空管线很容易发生尖端放电而被雷电击中。当架空管线遇雷电侵袭时,将过电压引入基站机房,很可能烧坏基站的通信设备。雷云对地放电也会在架空管线上感应过电压,该过电压也会对电源设备造成威胁。
1.3雷电电磁感应影响
接闪器在接闪过程中,雷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在接闪器和引下线周围将产生较大的瞬时电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处于磁场中的导体将产生高达几千至几万伏的感应电压,如此之高的感应电压势会造成通信设备的损坏。移动通信设备是集成化较高的设备,耐冲击力相对较差,因此受雷电感应的影响较大。
1.4基站机房引入雷电
当移动基站机房建在山顶上,机房位置的海拔高度很高时,直击雷可能绕过避雷针从横向及斜面击中被保护物,这种现象叫雷电绕击。在这种情况下,孤立的避雷针往往已不能防御雷电对机房的直击。因此,基站机房必须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
2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
2.1铁塔的防雷
铁塔顶部天线平台处,塔身中部及塔基处应预留接地孔,或将附近塔身紧固螺栓改用加长紧固螺栓作接地点。因铁塔较高,上述相邻2个接地点之间距离超过60 m时,需在该网点之间增加1个接地点。一定要保证连接点的数量和分散性,以利于分散雷电流。铁塔为落地塔时,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铁塔四脚与其他地网就近焊接连通。移动通信天线应有防直击雷的保护措施。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与铁塔焊接。天线安装位置应在避雷针的防雷保护区内。避雷针与铁塔焊接的目的就是确保避雷针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雷电流及时流入大地。
2.2架空管线的防雷
连至机房的电力线、光缆等架空管线不能直接进入,应分类穿入金属管埋地后进入机房。若路程较长,则电力线、光缆两端均应加装保护装置。金属管两端分别与地线焊接,焊点要作防腐处理,电力线与信号线不能混合走线。各系统的接地应按照安装要求,分别接至各自的接地汇流排,再统一接至室内接地排。机房内直流电源接地线从室内地线排上引入,与保护地各自独立,再接入接地汇流排上,且不共用引线。
2.3天馈线的防雷
馈线屏蔽层应在塔顶、馈线离开塔身至机房转弯处上方0.5~1.0 m处、进入机房入口后的内侧3点妥善接地。当长度超出60 m时,应在其中间增加接地点,使相邻2个接地点间距离不超过60 m,室内走线架应每隔5~10 m接地1次。某些厂家要求馈线进入室内后加装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紧靠馈线进建筑物的入口处。
2.4通信机房的防雷
对于通信机房的防雷问题应包括机房的建筑物防雷接地、机房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一是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天面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网,机房四角应设引下线,机房屋顶上金属设施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其四脚应在屋顶与雷电流引下线分别就近连通。建筑物金属窗框、电缆屏蔽层、设备外壳等也应与主钢筋作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体[4-5]。二是供电系统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内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采用不小于16 mm2的多股铜芯导线,穿钢管敷设。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避雷器,电缆内的空线对亦应作保护接地。机房内的走线架应每隔5 m接地1次,走线架、吊挂铁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以及其他金属管线均应良好接地并相互连通。通信机房的供电电力变压器不宜与通信机房在同一建筑物内,若其安装在通信机房内时,高压电力电缆长度应不小于200 m,在与架空电力线的接头处,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电缆内3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
2.5等电位连接
移动通信基站地网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基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高山基站地网,除了要降低其地阻值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以及均压处理,以达到各部分之间的电位分布均匀,使电位差为“零”,从而确保雷电流不会对各部分造成高压反击及减小电磁干扰。
2.6降低接地电阻值
国家标准要求移动基站地阻值应小于5 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应不大于有效长度;二是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是采用降阻剂;四是换土。实践证明,换土的方法是改良土壤从而降低接地电阻值的最好方法。其做法是:用电阻率较小的粉状矿泥、塘泥、田泥、黑土、陶土等物质换掉地网内电阻率较高的土壤。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
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应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各种业务应用、各种系统平台间的互联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户要求,更富有个性化。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将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来适时提醒手机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2G、3G平稳过渡等特点。
(六)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4G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七)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三、4G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接入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智能化多模式终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台,通过各种接技术,在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和协作。在4G移动通信中,各种专门的接入系统都基于一个公共平台,相互协作,以最优化的方式工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当多模式终端接入系统时,网络会自适应分配频带、给出最优化路由,以达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动通信的主要接入技术有: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例如2G、3G);无绳系统(如DECT);短距离连接系统(如蓝牙);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卫星系统;平流层通信(STS);广播电视接入系统(如DAB、DVB-T、CATV)。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新的接入技术将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针对不同业务而设计,因此,我们根据接入技术的适用领域、移动小区半径和工作环境,对接入技术进行分层。
分配层:主要由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大。
蜂窝层:主要由2G、3G通信系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较大。
热点小区层:主要由WLAN网络组成,服务范围集中在校园、社区、会议中心等,移动通信能力很有限。
个人网络层:主要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很小。移动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连接其他网络层。
固定网络层:主要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组成的固定通信系统。
网络接入系统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未来的接入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突破: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接入系统的物理层,优化调制、信道编码和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信号处理算法、信号检测和数据压缩技术,并在频谱共享和新型天线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为提高网络性能,在接入系统的高层协议方面,研究网络自我优化和自动重构技术,动态频谱分配和资源分配技术,网络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统间协作。提高和扩展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优化无线电传输技术,如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无缝连接和网络安全。
四、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定位技术
定位是指移动终端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它主要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种方式。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可能在不同系统(平台)间进行移动通信。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跟踪,是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无缝连接和系统中高速率和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信道选择等情况。切换技术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它主要有软切换和硬切换。在4G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并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繁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其作为从第二代移动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桥梁。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进行信道分离、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译码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各种软件系统,以实现多通路、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因此,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畅通无阻的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参数控制软件无线电系统。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能满足数据中心、移动IP网络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五)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
待开发的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技术应成为4G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交互干扰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动电话系统,消除不必要的邻近和共信道用户的交互干扰,确保接收机的高质量接收信号。这种组合将满足更大用户容量的需求,还能增加覆盖范围。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两种技术的组合将大大减少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确保业务质量的改善。
(六)新的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
在高频段进行高速移动通信,将面临严重的选频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为提高信号性能,研究和发展智能调制和解调技术,来有效抑制这种衰落。例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自适应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扩频接收、跳频、FEC(如AQR和Turbo编码)等技术,来获取更好的信号能量噪声比。
五、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若以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瞩目,特别是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在未来采用OFDM技术,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计划以OFDM为核心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在时代交替之际,旧有系统之整合与升级是产业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家谈的是GSM如何升级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未来则是CDMA如何与OFDM技术相结合。可以预计,CDMA绝对不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消失,而是成为其应用技术的一部份,或许未来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份将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六、结束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技术系统。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传输速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最高可达到100Mbit/s,但手机的速度将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将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
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4G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因此,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动通信从3G逐步向4G过渡。
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通信企业 资源 协同 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加剧,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并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电信运营商的企业资源的协调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企业经营的成败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协同运作。以移动通信为例,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一日千里,市场空前繁荣,业务日趋丰富。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这对于移动通信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处于高速成长中的移动通信企业无疑要更加关注自身资源的协同性,以求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也正在成为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
协同理论在通信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西德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提出的,属于新兴的影响最大、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对于企业资源的协同性,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企业资源管理、规划工作,使企业资源的无序状态为有序状态,综合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通信企业的整体资源形成企业的资源系统,当各个组成部分按照最佳匹配原则协同工作时,可以导致企业的业务结构、资源结构的有序演化,从而产生费用的节约,提高了收益。简而言之,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性是指在移动通信企业的运作中,各种资源的匹配达到了最优,既不存在因资源冲突而发生的消耗现象,并且又可以长时间的维持这种资源使用的有序状态。
移动通信企业资源概况及开展协同性规划的优点
移动通信企业资源概况
目前,我国电信网正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的类型、网络提供的业务不断的增加和更新。组成通信网络的资源非常复杂,一般的可将移动网络资源分成:无线网、交换网、智能网、移动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固定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传输网、信令网、同步网、网管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房屋土建等。各种类型的电信网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形成了通信发展的新格局。归纳起来,电信网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特点:网络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网络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形成一种复合结构;各种提供新业务的网络发展迅速;在同类型的网络上存在着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多种类型的设备;各种新型网络设备均能提供网络管理接口,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控制得以方便地运行。
资源规划的制定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外部环境,比如行业发展动向、企业发展战略、业务与市场发展战略等;另一方面是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内部环境,比如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各类资源的投资效益、各地区资源分布情况等。因此,在进行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中,在资源规划的依据的指导下,加强整体的协同性成为日益重要的一种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规划的优点
移动通信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协同效应会为各个通信集团内共有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巨大的运作空间。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因在资金、产品、技术等方面具有协同关系,因此在企业集团内部相关联的企业之间实现共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切实可行的。
移动通信行业是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其最终产品或服务依赖于移动运营网络覆盖规模。移动通信行业内的企业产品(服务)的最终实现,很多情况下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企业间的协同,运营网络间的协同,归到最终就是通信资源的协同,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服务质量。为此加快移动通信企业资源规划的协同步伐,将成为移动通信企业的发展方向。
另外,开展企业资源的协同规划可以实现最大限度降低内部资源的消耗。在移动通信企业中,任何一种资源,都必须在其它资源的配合下,共同发挥效用才能使企业取得预期目标的。因而,适时地提出企业资源的协同性运作,可以增进移动通信企业内部各个资源管理部门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合理地使用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协同规划的方式
各种通信业务经营战略的运用总是以一定的企业资源结构为基础,而且在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也改变着企业的资源结构。企业资源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通信企业的资源也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我们可以从资源结构的维度分析,探讨企业资源管理实现协同规划的方式。从资源组成结构来看,企业的资源分析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有形资产内部的结构;无形资产内部的结构。
通信企业资源结构的协同规划可以按照下述三个方面开展:
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同。无形资产不能离开有形资产而单独发挥作用;同时,有形资产也要在无形资产的协助下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企业资源结构的协同化,首先是以效益为核心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配套问题。目前通信企业都在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配套程度越高,就越能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反之,如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配套程度越低,资源浪费就越严重。
有形资产的内部协同。对于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各自的构成要素之间,应该既要在质量上相匹配,又要在数量上形成一定的比例。通信业是涉及大规模固定资产的行业,而要实现正常的运营,还必需合适的流动资产来匹配工作。当网络顺利开通,进入正常运营之后,仍然需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匹配关系,如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设备生产效率或改进通信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提高营销管理,加快资本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或是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无形资产的内部协同。在企业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中,企业品牌信誉资源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发展走向。无形资产的内部协同,是协同企业资源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为企业在未来的运营中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获取长期超额利润奠定了基础。
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同、有形资产的内部协同以及无形资产的内部协同,构成企业资源整体协同运作的能力。这是企业内部资源协同规划管理的结果,也是直接检验资源协同性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表现出组织内部资源合作有序,还在企业外部表现出企业完整划一的形象。
关于加强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规划的建议
加强各通信集团的宏观调控,在各个集团内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加强各个通信集团间的协同合作。我国地域广阔,通信要实现全程全网,通信企业资源的建设就要涉及到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个领域,因此在规划资源时就应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分布实施、分工合作,以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通信企业资源的开发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资源的开发要确保相关的资源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资源,要解决好各地通信资源的共享与归属部门间的矛盾。通信资源的利用,要按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原则来合理组织资源的分配,确保现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通信企业经营者有意识地创造资源协同的环境,将大大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协同效果、并可以降低资源协同工作的成本。企业要加强资源间的协同性,还应找出企业诸资源中对整体协同性影响重大的资源要素,这样可以在资源的规划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并挖掘出资源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被誉为新电信时代的“发动机”,几乎成了世纪之交通信业发展的最强音。然而,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不到一年,移动通信的发展就似乎已进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原本被一致看好的3G开始尝到了“众口铄金”的滋味,不起眼的“过渡代”——GPRS及cdma20001x悄然凸现,一直被认为是淘汰之列的2G网络依旧频频拿下大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日前,业内相关权威专家对此发表了看法。
移动通信面临诸多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达7.34亿,普及率为14.7%。预计2001年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将突破10亿大关。与之相对应的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到2001年7月已达到10亿。在今明两年内,全世界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成为普及率最高的通信手段。移动通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内著名专家、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曹淑敏认为,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移动通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最高的已经接近90%,用户趋于饱和,急需新业务来刺激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发展中国家,则普及率较低(如中国仅为10%),发展潜力大;在用户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每个用户的话费却在下降;目前话音业务仍是主导业务,短消息业务增长迅速,WAP发展不理想;虽然普遍看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找到所谓的“杀手级”运营模式;处在2G/2.5G技术向3G演进和过渡的时期,新技术的优势和风险同在;由于2G/2.5G规模大、技术成熟,所以向3G的过渡必然比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缓慢,2G/2.5G和3G共存的局面将会持续较长时间;3G标准一直处在完善和更新阶段,近期才形成较为稳定的版本;在一些国家高昂的频谱费用和一些不切实际的管制政策,影响了3G正常的发展。
曹淑敏认为,以上这些特点,在近期内会对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和整个业务的增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欧洲正在进行的行业调整(如运营商合建3G网络基础设施,分担风险)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移动通信业务与应用的研究和努力,都将缓解和改善这一不利局面。
同时,与世界经济下滑和发展放缓的趋势相反,我国的经济仍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移动通信仍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今年上半年的增长超过去年同期的增长水平。截止到2001年10月,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经达到1.3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网络。与发达国家的话音业务趋于饱和相比,我国移动通信仅就话音业务的市场空间而言,仍然十分巨大
标准版本多、更新快是3G延迟的重要原因
现在业界普遍认为,3G的向后延迟已成定局。欧洲市场UMTS商用时间表向后推迟半年到一年,而有专家称中国的3G商用则要等到2004年之后。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除了整个宏观环境出现不景气以外,从技术来看也有其原因,其中主要是由于3G的标准版本多、更新快,弄得厂商无所适从。
摩托罗拉亚太区电信运营方案策略技术市场部总经理庄靖说,在UMTS规范中,WCDMA标准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变化多而快,这使其显得稳定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就较难选定其中的一种版本来生产设备和终端设备。例如,在2001年3月的R99版本中尚有五百多个更改要求尚待解决,估计到明年中后期R99将可进入成熟稳定的商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cdma2000方面从1x走向1xEV-DV的演进则相对较为平滑。cdma20001x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无线子系统只要在软硬件方面作部分的变动,相对来说要平稳一些。
曹淑敏副所长也认为,3G标准版本的更新是困扰运营商和厂家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3G商用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之一。虽然业界普遍认为R99是一个成熟、稳定、将被大规模商用的版本,但对采用R99哪个月的版本仍没有统一的说法,并对2001年3月或6月版本以及在3月基础上增加部分6月的更改比较看好。可是9月底刚刚在北京召开的3GPP会议通过了R99最新版本(2001年9月版本),与6月版本相比,又通过了266个新的更改。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会议特别强调不应对R99版本的实质内容再进行修改,否则将严重影响3G产品的商用化时间。
以应用内容为主导的移动数据业务升温
移动通信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3G的延迟又成为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移动领域内的热点在哪里?
摩托罗拉全球电信运营方案部中国区市场与工程总经理吴达光认为,当前移动领域内的热点在于2.5G/2.75G,而由当前的2G开始的移动互联演进应首先启动移动数据业务。具体来说,国内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保持用户数持续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着APRU值(每用户平均每月话费)不断降低的压力,而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话音业务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同时移动宽带技术如GPRS、cdma20001x日趋成熟,这样一来,用移动数据业务来提高APRU值就成为每个移动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如何启动移动数据业务呢?吴达光认为,首先,要开发出能够吸引用户的应用和内容,让移动通信用户能简便、快捷地享受到移动互联的魅力。其次,在于设计出利益均沾的移动互联的盈利模式,如日本NTTDoCoMo的i-mode计划吸引了大约五万个内容开发商,在其中让大量的内容提供商能够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拉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这方面,国内已经起步,如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计划和中国联通的“联通在信”。第三,从承载网络的实现能力方面,也要不断加以完善。也就是说,要将目前如GPRS、cdma20001x这样的基础平台技术不断加以升级提高。如摩托罗拉近期将推出GPRS的CS-3和CS-4编码方式,通过软件升级,在支持1+4信道模式的手机上可将目前GPRS网络中20kbit/s~30kbit/s的速率提高到70kbit/s左右,基本能满足宽带上网管道速率的要求。?
大力优化2G网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日常工作
在大家讨论3G、关注2.5G的同时,我们所使用的2G网络还在不断飞速发展,给移动运营商带来最大的业务收入,也给移动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最大的利润。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多家厂家都承认,现在2G网络设备还是其业务的大部分。而现实的2G网络由于规模庞大、频率资源紧张,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地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近年来不断被专家们挂在嘴边的网络优化。
WAP是迈向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步,作为一个无线协议规范,WAP已经被世界上75%的手机厂商接受,成为数字移动电话和其他无线终端上的无线信息和电话服务的实际世界标准。WAP是移动终端与网络基础设施间的桥梁,不仅仅是一种无线技术,更是移动互联网的催化剂。 WAP是个大市场
有调查显示,到今年年底,所有的手机都将具有WAP浏览功能;到了2002年,全球将有超过1亿部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到2003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上网手机。在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自1987年以来一直以80%-150%的速度高速递增。现在,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面最广的GSM网络,移动通信用户超过6000万户,移动通信业务量在整个电信业务总量中的比重接近一半。我国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用户的第二大国。在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的激励下,各国在发展WAP应用方面都投入了很大力量。
据了解,日本现在大约有400个网站可以支持手机上网,西欧地区有300多个这样的网站,而且都在快速地增长之中。专家预测,到了2000年底,全世界可以支持手机上网的网站数量将达数万个。在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争先恐后地进入了这个市场。
今年3月25日,中国移动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六大城市推出WAP业务;3月底,联通宣布在上海市开通WAP业务;5月16日,中国电信宣布,其WAP无线上网的“随身169”业务在全国开通;5月17日,中国移动宣布已将WAP服务覆盖到全国;也是5月17日,联通也宣布在全国二十几个大城市开通WAP服务。除电信运营商外,美通、网易、网通天(WAPHead)等国内各大信息提供商纷纷宣布推出新闻、个人服务、股票、天气、航班查询等WAP内容服务。
爱立信想称雄
来自爱立信的分析表明近50%的移动用户到2001年底均将使用WAP。来自爱立信的声音说,爱立信作为WAP的创立者之一,一直领导着WAP的发展。全球第一款商用WAP终端是由爱立信推出的。现在,爱立信的R320和R380等WAP移动电话均已上市。据称,2000年,大多数爱立信电话均具有WAP功能。
在系统方面,运营商早已开始投资于爱立信WAP网关,使其目前的移动系统可以提供WAP业务。爱立信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全面的WAP供应商,包括消费终端、应用开发、系统和咨询,除爱立信以外,还没有其它生产商能提供如此广泛的WAP方案。此外,爱立信业务咨询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全球性的WAP咨询机构。该机构的400名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已为对开发WAP服务感兴趣的公司提供了出色的咨询服务。
在推动中国WAP发展方面,爱立信除了不断推出新款WAP移动电话、提供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之外,还积极地与国内电信运营商以及信息提供商一道努力,以尽快培养并建立起一个成熟的WAP市场。
在7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首届全国移动互联网高级研讨会上,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垦就“电信运营商应如何吸引WAP用户”这一问题提出了五点建议:电信运营商首先要充当好ISP的角色;其次,要设立自己WAP/WEB入门站点;第三,在提供具体业务方面,不可能全部都由电信运营商开发,电信运营商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最擅长的通信业务上;第四,更多的增值业务则要与信息提供商合作提供;最后,追踪技术进步,实施引入GPRS。张垦先生还表示,由于WAP设备具有与传统上网设备不同的特性,使得只有那些与电信运营商及电信设备提供商密切合作的信息提供商才能提供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特性的服务。
诺基亚要引领新潮流
面对WAP大潮,诺基亚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7月31日,诺基亚从这天开始在亚太地区启动新一轮精采纷呈的无线应用协议(WAP)路演活动。这一活动将从印度开始,跨越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和泰国8个市场。这次活动将促进亚太区与终端用户相关的WAP应用及服务的发展。
诺基亚举行这一系列活动的重点是展示为企业及网络运营商开发的WAP解决方案、与服务和应用研发相关的核心话题、以及业界合作伙伴的案例研究。活动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内容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
自从WAP论坛成立以来,诺基亚作为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始终是论坛的积极参与者。诺基亚以其尖端的技术优势及与区域内伙伴的合作来推动为各个市场的终端用户研发本地化内容及创新应用。诺基亚移动电话亚太区高级副总裁Nigel Litchfield说“通过本次路演,诺基亚将推动更多新业务及新合作伙伴的产生。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战略伙伴,但我们仍在全球及亚太范围内扩大这个团体,以满足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他补充道:“诺基亚的WAP解决方案还使公司能为终端用户提供广泛的实时移动服务,这些终端用户既可以是他们的顾客、业务伙伴也可以是他们的雇员。”借助诺基亚的公司用WAP服务器、运营商完全WAP解决方案以及最新的WAP开发工具箱这一独有组合,人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服务,推动整个市场的迅速扩张。诺基亚论坛forum.nokia.com是众多诺基亚开发者的活动中心,它包括诺基亚WAP研发论坛及研发技术支持。
同时,诺基亚近期在亚太区举行的WAP热屋比赛获得了热烈的反应,该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新的相关内容及服务的开发。
关键词:海域移动通信;覆盖专项;移动通信网络;陆地通信;通信系统
1概况
移动通信网络是陆地通信,从网络的设计、规划、建设、优化,都是围绕着陆地覆盖进行的,海面覆盖在移动通信的发展史比较薄弱。海面覆盖整治不但是移动通信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我们打造网络品牌优势的一次重拳出击。
2海面覆盖普查
为搜集第一手资料以确立整治方案,主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如下:2.1资料收集2.1.1向经验丰富的渔民了解渔民作业路线、区域和范围以及海面覆盖的状况。2.1.2调查汕尾海域渔场、岛屿的分布情况以及沿海地理环境。2.1.3调查我公司和“竞争对手”在沿海建设的基站分布情况和技术资料,从基站功率、站址高度、天线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2.1.4对比测试G网的覆盖状况。2.2第一次海面覆盖测试结果(测试距离10km)2.2.1我公司覆盖率仅为85%,信号质量88%,海岸线几公里内覆盖信号杂乱,信号强度弱,通话质量较差,存在一定的网络盲区,导致多次的掉话。几公里外更是严重,无主导小区覆盖的情况下切换明显增多,通话无法得到保证。2.2.2“竞争对手”覆盖率和信号质量都为98%,覆盖稳定。2.3确定、实施整治方案根据海面覆盖普查的情况并结合网络资源情况以及客户的需要,海面覆盖专项整治工作的整治方案如下:2.3.1确立主导基站:在海拔高度85m的山顶上新建马宫3基站,使用高增益天线,单小区方向角210度,下倾角为0。2.3.2整治沿海辅导基站:通过基站功分整改、增加天线高度、更换高增益天线、调整方向角和下倾角等措施,对沿海小漠、汕尾3、东坑、运动场4个基站进行整治。
3整治、优化情况
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公司仅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包括新建马宫3基站在内的整治工作,并进行了第二、三次测试和相关的网优工作,其间克服了国防用地原属单位阻挠、高山施工条件恶劣等种种不利因素,保证站点按时保质竣工开通。整改前后对比情况如下:
3.1第二次海面覆盖测试情况(测试距离17km)
第二次测试结果表明我公司GSM网络海面覆盖的距离和范围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竞争对手”对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约在10km内双方的覆盖相当,但是10km外我公司的覆盖渐渐不如对手,尤其在15km附近更明显。
3.2第三次海面覆盖测试情况(测试距离22km)
基于第二次测试的结果同时结合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重新对沿海的覆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我网优人员通过各种的途径,对沿海的各个基站小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优化工作。整治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近海覆盖信号杂乱,马宫3主导地位不明确。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控制小区覆盖范围,确立小区主辅覆盖关系,优化海面覆盖信号质量,提高覆盖距离:(1)优化沿海覆盖小区的频率;(2)优化海面覆盖小区的切换关系;(3)调整小区MAXTA、TALIM和小区功率控制参数;(4)调整影响覆盖质量的小区天线方向角、下倾角等。优化后海面覆盖第三次测试结果如下:第一,从测试的数据上分析,汕尾附近海域覆盖得到了质的提高。与竞争对手对比,我公司GSM网络在汕尾城区附近海面的覆盖率达到97%,高于对手约12个百分点;通话质量达到99%,优于对手约15个百分点;全程无掉话,竞争对手有十几次掉话之多。第二,本次测试的距离大约为22km(以马宫镇为参考点),范围大约为马宫-汕尾85%的海面,测试的数据相比前几次全面,结果也相对可靠。大概的覆盖情况如下:(1)15km内(我们称为“第一渔业区”)覆盖稳定,信号强度很强大约为-70DBM以上。竞争对手的信号虽然也较强,但是在某些区域存在较高的质差现象,10~15km较为严重,而且出现掉话现象;(2)15~20km之间(我们称为“第二渔业区”)的覆盖相对稳定,信号强度大部分在-85DBM以上,通话质量清晰。竞争对手的覆盖信号较弱,大约为-95DBM以上,存在很严重的质差,距离越远通话根本无法保持,用户明显可以感觉到杂音和断续,掉话更是严重;(3)20km外(我们称为“第三渔业区”)的覆盖有一定的起伏,虽然信号强度波动较大(10~20DB),但是总体在-95DBM左右,通话质量好。竞争对手还要差,有盲区,根本无法保证通话质量;(4)虽然我们没有测试更远,但是在25km处(以“汕尾3”基站为参考点),信号强度仍然可以保持在-95DBM左右(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4海面覆盖工作总结
4.1综合质量对比
以信号强度优于对手10DB以上和质量3DTQU以上为标准,即用户可以感受到的优势。信号强度在-75DBM以上,占了46.15%;信号强度在-75~-85DBM之间,占了37.82%;信号强度在-85~-95DBM之间,占了14.65%;信号强度在-95DBM以下,占了1.37%。
4.2覆盖距离
由于汕尾海面覆盖的主导基站为马宫3,其覆盖和话务是纯海面的,因此以马宫3基站覆盖和话务模型进行分析。由下图分析,在TA值为50~54时(约25km附近)仍然有用户使用业务,下行信号强度在-95DBM左右;10km内信号比较稳定,也较强;在10~15km之间信号强度虽然有较小的波动,但是相对稳定,存在较多的越区位置更新现象,主要是马宫3与汕尾3基站在该处覆盖信号相当所致。15km外,覆盖信号大约有十几个DB波动,海面特殊的环境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
4.3话务分析
马宫3基站的话务曲线直接反映了渔民的活动规律。图4为我们收集三天的全日话务量曲线图。从图4可知,海面话务较高时应在18∶00~23∶00之间。原马宫渔港只有马宫1一个基站,全天话务量在整治前后基本相同(如图5),即马宫3的话务可认为是纯增加话务。其每天话务量大约为30~45Erl之间,变化很不规律,应该跟渔民及其他海面活动有关,每日的呼叫次数大约在2000次以上,保守计算,该小区创造的效益为每日2000元左右,即每月可创收益为60000元左右,与市场反馈的信息比较吻合(目前马宫镇总用户数大约为3000户,近两个月大约发展了100多用户,竞争对手总用户数大约为300户)。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次整治工作是行之有效的。
4.4网优经验
4.4.1确立主导覆盖小区。主导覆盖小区在海面覆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本地海面覆盖的需要,从各个方面收集准确的资料,了解海面覆盖区域地理环境,调查高山、岛屿和渔场的分布情况,利用物理存在的岛屿或高山条件,建设主导小区。为了达到超远距离的覆盖效果,根据海面覆盖模式公式的定义,主导小区的首要条件是“高”,即站址高、功率高。4.4.2处理好主导和辅导覆盖小区的关系。根据本地无线覆盖环境的特点和基站的分布情况,处理好主导覆盖小区覆盖范围内各辅导小区的关系,通过调整硬件和软件参数,包括调整天线技术参数和配置频率资源以及设置基站功率、相邻小区的切换关系等,明确主导小区的作用。4.4.3根据需要增加相应的辅助设备。海面覆盖需要实现超远距离的覆盖要求,可根据需要增加辅助设备(如覆盖延伸系统)增加基站的输出功率,提高覆盖距离和改善上行信号质量。
5结语
卫星移动通信自逐渐发展以来,便因其覆盖范围广、地域限制弱、信号容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网络当中,成为全球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有效信息传输手段之一,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卫星移动通信的信道受多径效应、阴影效应以及多普勒效应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因此必须采用相关的通信技术克服这一问题。协作通信技术作为提高通信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其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关键词:
协作通信技术;卫星移动通信;应用
1协作通信技术
1.1协作通信技术概述。协作通信技术是利用不同节点的相互协作引入空间分集优势,以此对抗信道中存在的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影响通信质量的不良因素。协作通信技术各节点在发送自己信息的同时业彼此共享自身存在的资源以协助其他节点传输信息,最终凭借这种相互协作的机制形成一种多入、多出的虚拟通信系统,也凭借这种相互协作的节点工作模式而形成的良性系统提高系统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及稳定性。
1.2协作通信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中的优势。协作通信技术存在两大优势,其一是调动并利用网络中空余资源的存在,其二是对系统信息传输产生协作通信增益。其中协作通信增益作用对于提升卫星移动通信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作通信增益作用主要通过空间分集增益、时分分集增益、频分分集增益三种具体技术实现方式达成抑制信道受不良效应的影响,被誉为下一代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究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也是未来通信技术未来能否实现跨越的关键所在。
2卫星移动通信
2.1卫星移动通信概述。卫星移动通信是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其余轨道卫星为基础,采用卫星通信特有的多址信息传输方式为全球范围内的卫星移动用户提供服务。卫星移动通信主要由通信卫星、地面站、通信终端三部分组成,由通信卫星传递信号保持地面通信系统与用户移动终端的通信连结,再通过地面站接收终端发出的信号以及卫星通信反馈回来的信号以此实现不同地域之间卫星移动用户之间的联系。目前,卫星移动通信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是21世纪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2.2卫星移动通信应用协作通信技术的必要性。卫星移动通信按照应用环境可分为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LMSS)、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AMSS)和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MSS);按照卫星轨道分类又可分为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和非同步轨道卫星系统。由于所需卫星移动通信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因而通信卫星与通信卫星之间存在信号的干扰,加之卫星信道本身的不良效应影响,卫星移动通信之间若没有协作通信技术的连接,不仅浪费了不同通信卫星的信息资源,其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加强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3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1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技术。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系统可以看做是各个节点之间一对多和多对一系统的集合,在这个节点组成的集合之间,各个节点都将参与协作传输。具体协作模式如下:以通信卫星作为源节点S,以地面站或某个信关站为目的节点D,以众多协作节点视为R(R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众多协作节点R由于地域的分散性和独立性,若是直接由通信卫星S接收有可能会导致信号接收的差错性,而经过不同的节点R将信息转发到目的节点D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合并则可以有效提高目的节点D的接收性能并极大程度的改善通信卫星R的差错性,使其有更多的链路余量来抵抗信道衰弱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最终提升卫星移动通信信号的质量和有效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正交传输的作用,协作节点R的数量会影响协作传输系统的频谱效率,因此在运用此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节点个数的选择。
3.2卫星协作节点选择技术。协作节点R的数量会影响协作传输系统的频谱效率的问题,卫星协作节点选择技术可以根据协作节点的信道强弱来进行区分和筛选,选择最合适的协作节点R来进行协作传输,即将目的节点D与协作节点R之间一对多的集合调整为一对一或一对有限的节点R的集合,借此合理利用系统资源,有效改善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系统的频谱效率性能。同时,通过卫星协作节点选择技术可以根据因地形、建筑物遮挡、传输距离等因素导致的协作节点信道衰落成都的不同而优化不同节点之间的功率分配,减少不同协作节点之间的能耗,延长协作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卫星移动通信的损耗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应用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协作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化和研发之中,促进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3卫星混合协作传输技术。在卫星协作传输系统中,协作节点可以采用AF和DF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各有其利弊。AF工作模式不需要协作节点进行信息的解调、译码等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鞋店工作的复杂程度,简单易行,但也会由于在引入信号的同时放大引入时的噪声,因此存在噪声放大效应这一不良影响;DF工作模式会将协作节点进行解调、译码等处理,确保系统获得良好的性能,但也由于程序的复杂性,存在错误传播的可能,影响系统的分集效果。因此,将这两种工作模式进行协调处理可以实现卫星通信技术的最优化。卫星混合协作传输技术便是将两种工作模式进行混合,根据译码情况采用AF或DF方式转发源节点信息并合并检测,使系统获得最好的差错性能,借以提升系统的传输能力。此外,或和写作传输技术还可以结合以上提到的两种技术来进一步改善卫星混合协作传输系统的性能。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不断丰富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成果,为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提高卫星通信系统信息的传输性能提供良好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撑,助力卫星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仅是将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思路及方式方法做出了简单阐述,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浅显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对后续的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升协作通信技术在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提供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国彦,张有光.飞行器进近中的自适应协同传输与节点选择[J].航空学报,2011,32(11):2083-2095.
[2]刘振华,侯嘉.多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分析[J].通信技术,2012,45(01):72-74.
[3]张乃通,张中兆,李英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J].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方秀花等.卫星移动通信的军事应用[M].中国航天,2005(1).
[5]杜伟华,刘紫燕.两跳中继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通信技术,2013,46(2):70-72.
关键词: 基站,维护,巡检,故障处理,防雷
中图分类号: E9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基站设备从原来简单的模拟设备升级到现在复杂的数字化设备,但是无论是原来简单的模拟设备还是现在复杂的数字化设备都不是免维护的,都有一定的故障率,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将会严重的影响网络指标。为了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升网络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基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
基站维护流程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巡检工作,要求:按时,按计划实施;第二、故障处理,要求:及时,快速,有效;第三、安全管理,要求:以预防为主;第四、资料管理,要求:细致,保密;第五、工程随工,要求:负责,细心;第六、投诉处理,要求:耐心。下面对以上六方面进行逐一的介绍并对移动基站的防雷进行探讨。
一、巡检工作
每一个月的基站巡检工作能够及时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具体的检查范围包括:基站主设备、基站交直流配电设备、基站蓄电池、基站空调、基站动力环境监控设备、基站传输设备、基站天馈线系统、基站机房安全设施。检查项目包括: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有无告警、运转情况、设备连线情况、环境卫生,以及基站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具体包括:
1、基站主设备,检查各模块的指示灯是否正常,对有告警的用OMT软件查出并及时的处理,各模块之间的连线机柜顶部馈线传输线接地线是否连接紧固,测量机柜系统电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值内,更换防尘网,对设备进行清理。
2、基站交直流配电设备,基站交直流配电系统为整个基站提供电能,如果交直流系统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基站退服。日常巡检时主要测量动力引入三相交流电压、开关电源三相相线电流、中性线电流、直流输出电压、直流输出电流等;导线、熔断有无过热现象、关开电源有无告警、一次下电二次下电电压、蓄电池组参数是否正确等;零线地线连接是否正确,接地线可靠,地阻小于5欧姆,交流配电箱空气开关及电缆连接良好,不存在安全隐患。交流配电箱内防雷器无损坏,防雷空开合上,浮充电压和负载电流正常,交流配电屏指示灯、告警信号正常。交流电压供电回路的接点、空气开关、熔丝、闸刀等有无温度过高现象。变压器是否有漏油现象,跌落式开关是否良好。
3、基站蓄电池,基站蓄电池主要是在市电中断的情况下在短时期的为基站主设备提供电能。如果蓄电池性能减退时不能为主设备提供足够的电能,在发电不及时的情况下直接导致退服,所以在日常巡检时主要测量蓄电池组的单体电压、馈电母线电流、软连线压降、连接体处有无松动腐蚀现象、电池壳体无渗漏和变形极柱、安全阀周围无酸雾酸液逸出、定期紧固电池连接条、清理灰尘,并做电池容量测试,掌握蓄电池的健康情况。
4、基站空调,基站主设备和蓄电池对环境温度要求都很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直接导致基站退服,而且高温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也有致命的影响。根据维护经验,基站因空调故障而导退服占退服总数的25%,所以应对基站空调的维护给予重视。日常巡检时主要测量工作电压、工作电流、制冷剂有无泄露、清理防尘网、检查冷凝器、定时清洗冷凝器、排水管通畅、无漏水现象以及自起动是否正常等。
5、基站动力环境监控设备,监控设备负责采集基站设备的电流、电压、温度、烟感、水浸等信息量,及时的反馈给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日常巡检时重点检查,各传感器是否正常,可以人为产生告警,检查告警能否正常上传,并和机房校对数据。
6、基站传输设备,传输设备也是重点检查项目之一,日常巡检检查设备有无告警,如果有告警要各机房进行确认,并及时的进行处理。清理设备防尘网、光缆、传输线、光纤、接地线走线整齐、捆绑有序、标签完好、有效、防静电手环可用等。
7、基站天馈线系统,检测天线馈线是否无松动、接地是否良好、标签有无脱落、分集接收和驻波比是否在正常数值范围内,对超出范围值的天馈系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8、基站机房安全设施,基站周围无杂草、易燃物、楼面/墙体无开裂、门窗无破损、钥匙可用、防盗设施完整可用、基站地面无渗漏、塌陷、地漏或空调排水顺畅、洞孔封堵严密,照明、灭火设备可用。对地网设施被损、线缆布线凌乱、接头松动,电源线过载发热、标志标签不全或脱落的进行整改。
以上的各项测量数据要认真的做好相应的记录,并编辑成数据库,可定期的进行分析,及时侦测故障,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故障处理
一般的故障可分为以下几类:基站硬件故障、基站软件故障、交流引入故障(短路、断路、更换开关、熔丝、更改室内外走线、停电后恢复供电等)、直流故障(更换开关、熔丝,更换整流模块,更换监控模块,修改开关电源参数等)、蓄电池故障、空调故障、基站传输排障、基站动力环境监控设备故障。
当基站出现故障退服时:首先考虑电源、传输及温度问题,通过监控查看基站交流、直流电压(退服前最后上传数据),电源部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交流电压无:首先,与当地电业部门、电工确认是否停电,若未停,判断电表是否欠费(磁卡或电子计费类电表);其次,可能是自用变压器或市电引入部分及交流配电部分有问题,携带发电机进行发电,并联系电工配合处理;若是打雷导致交流空开跳闸或防雷模块损坏,到基站闭合开关,更换模块,并测试基站地阻值,正常单站地阻值应小于5欧姆。2、交流电压正常,直流电压低:一般为开关电源整流模块部分问题,携带相应型号备件到基站进行更换。
传输断:导致传输断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供电、光路、电路。检查传输障碍时,要做到谨慎、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观察、不要轻易动手。传输问题并不仅仅影响一个基站。看好并确认标签,不要动与本次障碍无关的设备和线路;轻拿轻放,光纤非常脆弱,不要弯折,开关综合柜门时,不要用力撞击,防止振动导致其它线路连接松动,将障碍扩大。现在用的传输不论是光路还是电路都使用一收、一发两条传输线。日常最简便的就是用发光二极管来判断电路的“收”、“发”。二极管发光的就是“发”。在排除供电原因后,根据传输拓扑结构,看是单个基站传输断还是相关联的基站传输都断,若是单个站断,检查本站及上端站传输设备的工作状态;相关联的多个基站传输断,一般为光缆问题或两端节点站问题。请传输值班人员配合在传输网管上查看光端机是否有光R-LOSS告警,有告警并且当地或上端站未停电,一般为光缆故障。排除光路问题后,检查电路即我们平时说的2M。首先在DDF架对交换侧进行环回,即用终端塞对光端机出来的2M信号分别进行环、断,询问机房传输状态,若正常,说明故障点在基站侧;若原来的状态未改变,说明故障点不在本基站侧,可能是传输机房跳线或电路状态被改变所导致。基站内问题可以逐段排查。
温度导致掉站:环境温度超出安全范围(0-55C),RBS2202机柜在ECU下方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当局部温度超出安全范围,设备自动保护,TRU退服。冬季的应急措施是先用电吹风对传感器加热,对ECU复位,恢复基站运行,再采取升温和保温措施,出入时关严门,避免冷风直接吹到机柜。夏季开门通风降温,解决空调问题。
基站告警:与BSC联系确定告警类别及告警代码。根据告警代码分析障碍原因。出发前需要根据告警来准备相应的备件和工具,避免由于没有备件而导致障碍处理超时。经常遇到的告警主要有:分集接收或驻波比告警;RU硬件故障;IDB数据库问题;温度超出安全范围(0-55C)[正常范围5-45C]。
分集接收或驻波比告警:对分集接收和驻波比告警的处理方法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分集接收是接收路径上发生的问题,驻波比是发射路径上发生的问题。
分集接收丢失告警可能是TRU、CDU、CDU至TRU的射频连线或天馈线故障引起的。现网运行的基站天馈线接错的可能性不大,用OMT读取告警,使用Site Master进行测量,可以检查CDU前1/2馈线至天线段是否有问题,当驻波比值大于1.4,通过故障定位查出故障点,根据距离判断故障点,一般小于6米时是室内接头问题,主要检查柜顶接头和室内尾纤与7/8馈线接头、CDU至TRU的 射频连线主要检查接口是否松动、连接是否正确。对TRU或DXU复位后,分集接收告警会消失,这并不表示故障解决了,半小时或一两天后还会出现。分集接收告警是当告警计数器达到门限值后才提示,所以必须要找到原因并彻底解决。
TRU故障:一般的TRU出现故障很容易处理,因为我们可很方便地利用BSC或OMT终端来查看TRU的告警代码,从而判断故障原因。例如一载频出现TX NOT ENABLE故障,我们可以根据告警代码来查 看是TRU问题还是天线问题。但有时候TRU出现的故障基站软件本身检测不出来,例如曾遇到过一个TRU的TX不能工作,但没有告警代码,检查基站硬件和BSC参数无误,更换TRU后故障排除。
另外,有很多故障并非基站硬件故障,而是因为BSC的参数设置不对。如果参数设置错误,发射机也将无法工作,所以,基站维护人员一定要掌握必要的BSC知识,这样对故障的判断才能迅速、准确。
基站内出现的告警可能会各种各样,掌握了基础知识,处理起来就避免了盲目性。障碍处理的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增长的,处理障碍时注意对现场现象的观察,如各部件指示灯的状态,同时对OMT读出的告警LOG进行保存。不仅便于日后的分析,遇到困难还可以让技术支持得到更详细的数据。
处理障碍时必须注意障碍历时,带齐工具和备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基站,用最短的时间、在最小的影响范围内来解决故障。保持稳定的情绪、冷静思考。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寻求支援,电话中把问题、现象、处理过程描述清楚,注意条理,把最急于解决的事情说清,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如果出现与本专业无关的现象,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及监控中心、BSC汇报,以保证在短时间让其它专业人员到达现场。故障排除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监控中心,并及时做好记录。
三、安全管理
以预防为主,对现存的危险和能预知的危险要及时处理,例如(及时的铲除基站周围的杂草,防止火灾。检查交流市电引入,馈线引入部分防水,避免,雨水入户造成设备短路。定期测量基站地阻,检查防雷接地系统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规避危险。
四、资料管理
当安装工程或扩容工程结束时须及时的对基站设备进行登记,登记包括:基站主设备、基站电源设备、基站传输设备、天馈系统、基站环境监控设备等,将所记录的数据编辑成基站数据库,为日后故障处理和扩容做准备。
五、工程随工
基站工程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入基站,对工程中所要设计的部分过行重点的检查并做好相关主记录,对施工中不涉及的部分杜绝施工人员乱动,当工程需要停站时要向监控中心提出申请,当工程结束时督促施工人员清理现场,保持卫生并保证基站运行良好。施工完毕后对设备进行登记,人员撤离后锁好门窗,并通知机房,填写随工记录单。
六、投诉处理
到达现场后,检查设备进行情况,如设备运转正常,配合网优人员进行网络优化,用测试手机进行信号测试,直至客户撤销投诉。
七、基站的防雷
防雷是一项综合工程,它包括防直击雷、放感应雷以及接地系统的设计。根据信息产业部批准的中国通信行业标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以及产品的特点和工程设计的经验,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接地系统
防雷工程设计中无论是防直击雷还是感应雷,接地系统是最重要的部分
对接地地阻的要求:
从理论上讲接地电阻愈小愈好。据我们的经验,地阻决不能大于5欧姆,
力争小于1欧姆。
应采用联合接地:
接地的“流派”很多,近年来联合接地的观点占了上风。因为,现代化的城市不可能以足够的距离作几个地网来满足使用要求。采用联合接地时只要保证各种接地作到共地网而不共线的原则,机房设备作到用汇流排或均压环实现设备的等电位联接即可。
直击雷的防护: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通常放在铁塔上,防直击雷避雷针应架在铁塔顶部,其高度按滚球法计算,以保护天线和机房顶部不受直击雷击,避雷针应设有专门的引下线直接接入地网。铁塔接地分两种情况:若铁塔在楼顶上,则铁塔地应接入楼顶的钢筋网或用三根以上的镀锌扁钢焊接在避雷带上。若铁塔在机房侧面,则建议单独作铁塔地网,地网距机房地网应大于十米。否则两地网之间应加隔离避雷器。
感应雷的防护:
感应雷是指由于闪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与各种电子设备的信号线、电源线以及天馈线之间的耦合而产生的脉冲电流。也指带电雷云对地面物体产生的静电感应电流。若能将电子设备上电源线、信号线或天馈线上感应的雷电流通过相应的防感应雷避雷器引导入地,则达到了防感应雷的目的。
3.1 天馈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基站至天线的同轴电缆不采用金属外护层上、中、下部接在铁塔上的方案。我们建议天线同轴电缆从铁塔中心引下,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避雷针接闪后的雷电流沿铁塔泄放时对同轴电缆的感应电流。因为铁塔四支柱同时泄放雷电流入地时铁塔中心的感应场最弱。若天线塔高度超过30米,天馈线电缆在塔的下部电缆外护层可接地一次(可直接接铁塔或直接接地皆可)。
电缆进入机房走线架接在六个天馈避雷器(组件)上。天馈避雷器组件由紫铜构成,紫铜构件的接地应采用截面积大于25平方毫米的多股铜线接在机房外的汇流排上。
对于室外基站,天馈避雷器和机柜接地都应分别接入接地排
3.2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外供电源可能是架空线进入,也可能是穿金属管埋地进入基站。无论是什么情况,都应在出入基站的电源线出口处加装大流通量的电源避雷器,因为电源线架线长,走线也比较复杂,易感应较强的雷电流。
对室外基站由于供电线路很长。应设计具有三级防雷功能的大雷电通流量的串联型电源避雷器。电源避雷器接地线也接在机柜的接地排上。
基站三相电源供电应采用三相五线制。外线进入基站的第一级电源避雷器接地线可以就近接电源保护地(PE)。第二级电源避雷器接地可接供电设备的保护地。第三级电源避雷器接机房汇流排。
3.3 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由基站外进出的信号线都应穿金属管埋地,避免感应过大的雷电流。信号线的进站都应加相应接口和相应信号电平的信号避雷器。信号线超过5M长度的,在其两端设备的端口,加装相应的信号避雷器。
14G通信系统采用的安全机制
移动通信行业在引进4G通信系统后,需要在系统接口位置建立安全机制,这可以保证通信系统与LTE系统更好的兼容。安全机制包括身份保密机制、秘钥协商机制等,这种安全机制可以保证常规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以保证用户的身份不被泄漏,还可以避免用户的身份不被顶替。
1.1身份的保密机制。
在移动通信行业,有着较大用户量,其收集用户的身份信息,这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移动公司具有替用户保密的责任,要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保证用户的身份不被泄漏。用户的身份也是其使用网络的主要凭证,如果泄漏,可能会对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移动公司需要保护用户的各项隐私信息,在与用户签订的协议中,也有身份信息安全保障的条约。移动公司在引进4G通信网络后,采用了唯一确认识别用户临时身份的方式,这种身份具有唯一性与临时性的特点,是系统按照一定原则向用户分配的身份证,其只有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使用。在使用临时身份证后,可以在网络空中的接口上进行数据的传输。
1.2密钥的协商机制与双向鉴权机制。
在4G移动通信系统接口的安全机制中,还有着密钥协商机制,其与身份认证是4G通信系统中比较重要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双向鉴权机制是从3G通信系统一直延续至今的认证方式,将其应用在4G移动通信系统后,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在应用鉴定技术后,可以保证用户身份认证的可靠性。这两种机制可以避免系统受到黑客的攻击,密钥协商机制可以在通信的过程中进行加密,在通信双方进行选择时进行加密,这有效的保护了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在4G通信系统中应用密钥协商机制以及双向鉴权机制,可以完成对系统的升级,其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可以有效保护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1.3采用信令完整性的保护机制。
心灵完整性的保护机制在3G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可以避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黑客纂改或者删除,在空中接口传递信息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采用信令完整性保护机制后,有效降低了信息被纂改的概率。该项机制能够更好的保证其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使其特定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保护法。除此之外,通过该项机制,即使某些信息被恶意篡改也能够及时的恢复信息的完整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项保护机制只是对控制面进行全面的保护,而对于用户面的数据并不提供保护。
1.4对数据与信令进行加密机制。
在当前的4G通信系统中,会有很多的内容会涉及到用户的某些隐私,因此,在进行信息的传递时不适合通过明文的方式进行传递。为此,技术人员设计了对数据与信令的加密算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项加密的算法并不是一个必选项,而是一个可选项。该项加密机制具体的实现方法和完整性的保护几乎都是一样的。
24G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的安全缺陷以及攻击方式
4G移动通信系统和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引入了一个新的移动终端之间的协作与传递,也就是改变了移动通信系统过去的网络结构。该种全新的网络结构也带了来新的安全缺陷,随之也产生了新型网络的攻击方式。尽管当前已经有部分的移动系统开始引入了新的协作通信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真正的形成一个高效的安全机制约束其通信的结点。笔者对其引入新的通信协作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与分析。
2.1存在的安全缺陷。
在过去的移动通信系统中,UE之间是没有任何的数据交换,网络采用的是层次化的结构,但是具有较稳定较强的拓扑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的无线通信已经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信息与资源,采用加密、访问的控制,权限管理以及认证等等的方式实现网络的安全。而在当前4G的网络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其UE或者是中继的结点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协作关系,这就导致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信息路径产生了不确定性。过去的防火墙等等安全保护的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移动通信结构,随之也就产生了新的攻击方式。
2.2攻击方式。
针对新的网络结构,攻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倾听,因为4G移动通信系统选用的是无线信号来作为其传输的媒介,因此所有的信息都是在空中进行传播,攻击者很容易获得信息。其次是干扰,只要攻击者能够检测出其网络的结点,就可以发送连续的干扰信号。另外假冒,由于新的网络结构采用的路由协议是不通过发送报文的方式进行认证的,因此攻击者完全可以以用户的身份加入网络发送某些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伪造、资源消耗、重放以及位置信息的泄露,这几项攻击方式都是基于新的通信网结点之间存在协作关系而造成的。
3结束语
关键词:移动操作系统;智能手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接打电话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在一个小小的手机上,智能手机将逐渐取代传统手机,必将成为未来手机发展的新方向。而对智能手机来说,先进的操作系统是提升整机功能的关键。但在目前的“移动通信”课程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大纲都不涉及这方面内容。本文认为随着形式的发展,应该在该课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原因如下。
(1)“移动通信”是一个与工程实践和市场发展密切关联的课程,授课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有所充实。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年底,谷歌推出了Android(一个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并于2008年10月,首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G1上市;2008年7月,诺基亚宣布以4.1亿美元资金收购了其他股东持有的Symbian的52%股份(其他48%股份一直为诺基亚持有),同时宣布将于明年公开Symbian源代码,并免费供手机厂商使用。今年2月17日,中国移动也在2009年GSMA世界通信大会上了基于OMS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再加上近年来iPhone的风靡,都说明未来3G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智能手机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
(2) 目前,“移动通信”课程内容主要偏理论,偏原理。例如无线信道的衰落分析和估算,信号调制解调原理及技术,纠错编译码理论,等等。即使课程介绍GSM、GPRS、CDMA等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特点等知识,学生还是难以摸得到、看得清,因此学习兴趣不大。
(3) 在以前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同学们也经常会问道,我的手机为什么不能运行Java程序?如何判定一款手机有没有操作系统等等与移动OS有关的问题。
因此,本文认为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可适当增加些移动OS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市场及发展现状,可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对学员今后选购手机或相关智能设备也能有些帮助,并为学员以后工作或学习“移动应用开发”以及“移动计算”等课程打下一点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
但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一定课时,既不影响原教学内容,又扩展一些移动OS方面的知识,保持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就成为一个关键。本文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
2.1手机操作系统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什么是手机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有什么特点?它与其他操作系统(例如,PC机的操作系统)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这是应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的教学重点在于后者。这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
(1) 移动OS可管理的硬件资源及多样化上去说明和比较。例如拇指转轮、键盘、手写屏、内存、存储卡,等等。
(2) 对比介绍可支持的软件功能。例如WAP、电子邮件、聊天、商务应用、游戏软件,等等。
(3) 在管理网络连接性及对应用软件运行的影响等方面去说明和对照(在无线环境中,连接可能会时断时续)。
(4) 在系统设计和运行效率、节能省电或功率管理等方面对比分析。
另外,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可适时出一些思考题让同学回答,例如支持MP3、HTML页面浏览、支持外插存储卡等功能的手机一定就是智能手机吗?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等等。以此增加互动,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移动操作系统与一般操作系统一样是其他应用程序运行的软件平台。它决定着在一个设备上可用的功能和特性,也决定着哪些第三方软件可以在该设备上运行。正确理解和弄清手机操作系统的特点,对理解和加深其他操作系统的认识也有重要帮助。
2.2当前手机操作系统的种类、功能及特点
目前应用在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诺基亚的Symbian OS、苹果的iPhone OS、微软的Windows Mobile和Linux OS。通过对这些手机OS的介绍,可使学员对当前几种主流手机操作系统功能、特点及发展现状有个总体的了解,这对于今后学员选购手机或开发第三方应用软件都有一些帮助。比较可从近年来市场占有率、支持的软、硬件功能、复杂性、开放性等方面展开。
例如:Symbian(行业老大,市场占有率最高,见图1)是一个实时性、多任务的纯32位操作系统,具有功耗低、内存占用少等特点。可以支持GPRS、蓝芽、SyncML、以及3G技术。与微软产品不同的是,Symbian将移动设备的通用技术,也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与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分开,能很好的适应不同方式输入的平台。
而Windows Mobile系列操作系统具有功能更强大,多数具备了音频、视频文件播放、上网冲浪、MSN聊天、电子邮件收发、内置数码摄像头等功能。而且,支持该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多数都采用了英特尔嵌入式处理器(其他智能手机一般都采用了非英特尔处理器),主频比较高,例如联想ET180采用的就是英特尔的处理器,主频高达400M,比同期索尼爱立信推出的P802采用的ARM 9处理器200M主频高出一倍。另外,采用该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在其他硬件配置(如内存、储存卡容量等)上也较采用其他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要高出许多,因此性能比较强劲,操作起来速度会比较快。但正因为该类智能手机配置高、功能多而产生耗电量大、电池续航时间短、硬件采用成本高等缺点。另外微软的Windows Mobile始终坚持着封闭和高额的授权许可费,与目前的手机操作系统趋势格格不入。
另外,iPhone拥有完美的用户界面,但不是开放的平台且价格昂贵。
图1给出了2008年底各手机OS市场占有状况(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其中诺基亚的Symbian OS占46.6%,苹果公司的iPhone OS占17.3%,微软的Windows Mobile占13.6%,LinuxOS占5.1%。
在上述内容教学过程中,为增加互动性,可以鼓励有相应操作系统手机的同学,介绍其主要功能和使用经验。并通过相互对比,来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2.3针对一种特定的手机OS,对其主要模块及功能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加深学习,可针对某一种OS的系统架构进
行介绍:例如图2给出了由Google公司2007年年底推出的Android系统的架构(平台开放,技术先进,功能全面,据预测,2009年后将形成井喷之势)。
从图中可知,该系统由应用与框架,库及运行环境,Linux内核几大模块组成。其中Linux内核支持安全、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网络、硬件驱动等功能;库及运行环境则支持C库、SGL(2D图像引擎)、OpenGL(3D)、SQLite(通用嵌入式数据库)、SSL(安全Socket)以及Dalvik(虚拟机)等功能;应用与框架则支持桌面、电话、E-mail端、浏览器、日历、短信、地图等核心应用,并可运行由Java语言编写的第三方应用软件。
3结束语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无论是诺基亚、微软、谷歌或苹果,还是中国移动,谁都不可能绝对主导未来移动OS市场或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OS技术将迎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时代。
中国3G时代的到来,给国产OS的开发带来了机遇。因此,在“移动通信”课程中适当增加些移动操作系统方面知识的介绍,可以扩大学员知识面,巩固操作系统方面有关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可能从事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或学习“移动计算”等课程打下一点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明. 移动计算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彭海涛,钟锡昌. 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J]. 半导体技术,2002,27(2): 38-39.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智能化;发展
1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在之前互联网技术达到瓶颈的状态下,虽然在互联网中加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但是移动通信无线技术仍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在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移动通信设备逐渐得到更新,而不断普及的WIFI技术能够快速的接入到互联网当中,得到大众的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移动通信无线技术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和相关的设备生产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无线标准,但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研发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国所指定的WAPI标准与国际通用的WIFI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移动终端设备的生产缺少一定的竞争力,对移动通信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是信息传递交流过程中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其整体特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移动通信无线技术根据大众的需求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事物,只有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新技术的产生,移动通信无线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扩大,从之前单一的通信功能发展到目前的语音功能和视频功能,就体现出了移动通信从标准向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方面,目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通信范围和信息传输速度正在飞速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
2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2.14G通信技术
目前的移动通信无线技术属于第三代通信系统,在人们对信息传输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企业开始对4G技术进行研究,发展第三代通信系统。对于3G通信技术来说,在世界范围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是在我国范围中,相应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了一类标准,这样就实现了3G信号覆盖范围的进一步增大。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通信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3G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对4G技术的研究,目前关于4G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诞生了关于TDS—CDMA衍生版的LTE技术,并且得到了国际上专业的认可,在实际的运行使用中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2.2移动产品的开发
目前传统的通信无线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说,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增加移动通信功能,以此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需要持续不断的对移动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对移动通信无线技术进行智能化的改革,目前的移动产品升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在用户的生活工作中,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对其通信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在网络繁忙的情况,能够自行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自动优化调节,在保证传输速度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传输的整体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投入,提高移动通信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初期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只能够在不断的研究摸索中积累经验,结合传统的通信技术,来完成目前的移动产品开发和网络系统优化设计。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和干扰消除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移动通信体验[2]。
2.35G移动通信技术
作为移动通信的第五代产品,5G移动通信技术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这种技术需要拥有比4G移动通信技术更强大的网络利用效率和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并且在保证信息传输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运营费用,使整个移动网络更加完善。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需要对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行不断探究,提升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服务水平,实现移动通信无线技术的不断更新。
作者:薛聪博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