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归园田居陶渊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饮酒诗----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古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诗意改变灵魂。面对世界的强烈竞争——我选择悠然与沉默。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那首《饮酒》(其五)给了我心里很大的震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悠然洗净了我因在人世间许久而变得略为肮脏的心灵。
那篇《世外桃源》让我至今心之所向。厌倦了世间因名为利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却只是为了满足身心的虚荣。
那首《归园田居》让我将一切邪念与火俱焚。永远也忘不了那份恬然,真的好想和陶渊明一样找到世外桃源归园田居,但现实中哪有所谓的世外桃源啊?!看来也只有“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了
幸而,生活中的佛学让我洗净身心的污秽。熄灭了与名与利的欲望和生活中长存的烦恼。
只是中考近在旦夕。曾几何时,不常翻阅陶渊明的诗。
现在有许多同学沉溺于虚拟时空的游戏中不能自拔。时刻提心吊胆害怕自己是否输了场比赛,每天总在紧张中度过。其实这只是有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并没什么权利去阻挡。只是觉得这并不比在诗情画意中生活来的快乐·恬然·淡泊。多读好的诗词文,可以洗涤人心,让自己有一抹雪般纯净的灵魂。
多读诗文,你的思想·灵魂就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飘逸脱俗,如若神仙。——这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喜欢写诗,写进心里情感;喜欢写文,流泻人间真情。
春风拂面意清朗,青山幽谷洗禅心。
作者:王彤宇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当时的大都城建康都是如此简陋,那么在浔阳郊区居住的陶渊明的生活环境也就显而易见了,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是充满自然化的,充分体现着农家生活的生机与乐趣,在这其中,陶渊明依旧怡然自乐。
陶渊明的居所是他个人的情感和灵魂的最佳依托和归宿陶渊明的居所以及周围的环境与他的个人形象是浑然一体的,是他个人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田园”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他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吾庐”对于他自己来讲,是他个人的情感和灵魂的最佳依托和归宿,而且,通过他的诗中大量描写环境的方位词更是证明了陶渊明的“吾庐”是他看世界的参照起点和终点,更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后自觉选择的象征性事物。陶渊明很热爱自己的家园,当他在外面碰得灰头土脸后回到这里,就像是鸟儿回到了旧林,池鱼回到了故源一样。他的心像这里的环境一样安静了,也安顿下来了。就像他的诗中所描述的:“启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其一)”、“斯晨斯夕,言息其庐。(《时运》其三)”、“众鸟欣有托,吴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是他人生朝思暮想的归宿,也是他的灵魂最惬意的居所。陶渊明的“吾庐”是他个人以及看世界的中心和原点正因为陶渊明的居所是他真正的人生意义和思想的体现,所以在他眼里所看的世界都是以他的“吾庐”为参照系和出发点的,并由此向周围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辐射开来。“开荒南野际。(《归园田居》其一)”、“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时运》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寒云没西山(《岁暮和张常侍》)”、“东园之树。(《停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和郭主簿》其一)”、“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幽兰生前庭。(《饮酒》十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青松在东园。(《饮酒》其八)”、“始雷发东隅。(《拟古》其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轩裳逝东崖(《杂诗》其十)、“昔欲居南村。(《移居》其一)”、“去岁家南里。(《与殷晋安别》)”、“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其三)”……从其中简单的方位词的运用,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视角是从自己的屋子、田园、前堂为中心,到农田再到村庄以及更远的世界。所以说,他的“吾庐”是他个人看世界的中心和原点,也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和原点。
我们都不难看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可以影响在大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向,统治阶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人民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六朝士族们的庄园,就能够看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当时的庄园经济的面貌。在当时,山川,山林,河湖并不是纯粹的属于自然,而是私人占有的,在《宋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山林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这些豪绅士族们占有着广阔的自然,目的多是为了游玩、欣赏和娱乐。但是这样的一种庄园,感觉似乎是把自然给圈养在自己的庄园里,丝毫没有自然赋予人们的应有的怡情雅致,对于士族们来说恐怕这只是一种游戏场所而已,很难得到一种心灵的归宿感。但是仍然能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因为他们并没有破坏自然或者是企图征服自然。那么相比之下,已经沦为下层民众的陶渊明,他的“吾庐”以及其周边的一切的一切,则更像是实实在在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地,有田,有林,虽然有竹篱笆围起来,给人感觉也是圈养了自然。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发现竹篱并不是与自然的一种阻隔,而是增添了一种曲折、一种美。他的家就在自然之中,他对自然开放,自然也对他开放。目遇成趣,目遇自然而成家。自然就是他的家园的一部分,不需要占有,而是天然如此。反而比世家大族们圈起来的庄园更加宽广。所以,他才没有单纯的描写自然,而是把自然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写出一首又一首惬意而舒适的田园诗。根源就在于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而当时他的自然观正是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自然观,即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是和谐的。如果人们侵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么人们就一定不会满足自给自足,而是会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质资源和财富,那么,自然经济占主导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处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译文:
陶渊明因其创作成就和独立人格,在
陶渊明除了时断时续地做了几年官外,其余大半生则居住在农村。他亲身参加了农耕,不仅体会到了耕作的辛苦,也和周围邻居建立了和睦融洽的感情。《移居》其二中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往的琐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直率;闲时相思,才见其情意的深挚;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其情意的无拘与淳厚!这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其一),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其一)相映成趣,诗人用清新、浅淡、朴实的文辞,将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于笔端,将纯朴的邻里情谊写到极至,将无一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诗不求丽而自丽,不求深而自深,向读者真实、朴实地宣泄他仕隐矛盾冲突中,不幸命运袭击下慷慨而悲怆的感情。他对人间至真至淳感情的抒发,犹如一股潺潺的清泉,缠绵而多情,流淌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
注释: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董艳侠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
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满着古代只是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泽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事楷模。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醇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与经历,连同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神家园。认识陶渊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
劳动创造了美,但并不是从天生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陶渊明第一次用诗人的眼睛发现了劳动人民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之美。用诗歌将之强化,赋予劳动和田园特有的美感形式。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放下了士大夫很难放下的架子,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在劳动中探求和确立生命的意义。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本来也曾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可见他的胸怀。但他正是从劳动中取得这种开阔无垠的宇宙胸襟的诗人,其诗之中的感情也因接近土地而变得真切朴实。《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陶渊明之所以表现出“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深广意蕴,与他将精神额根须深深地扎入神话传说是密不可分的。
陶渊明对神话有着浓厚的 ,他从神话传说中有意无意地汲取精神营养,如物我生命一体的精神、抗拒和超越死亡的精神,他接受的神话说主要来自《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他还对神话传说中的幸福世界进行了个性化的接受与转换,借助神话抒发隐忧,深刻表现在陶诗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上,有时是以我拟物,如在《杂诗十二首》中:“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有时是以物拟物,如在《游斜川》:“弱湍驰文鲂,闲各矫鸣鸥”。此外,他喜欢写失败的英雄,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这与神话中失败英雄叛逆精神的汲取分不开。其代表作是《读山海经十三首》,诗中直到结尾才写到夸父的失败,但又不是正面写,而是侧面写。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概独在余。”《饮酒》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近处清幽自然,远处是杳杳南山,心中存在的是自在的归意,归趣十足。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面对社会陷入黑暗,他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反映了他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虚构的,这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此外,他多次直接用到儒家的“仁义”、“孝友”、“君子”等基本概念。重视亲族之间的关系,这无不是他接受儒家思想的明显表现。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关注当时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活的解脱?这方面上,我们首先看到他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阐释的最为明显。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向往。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观是追求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远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和平、旷洁悠远的外貌。这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动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外,还有《移居》、《咏贫士》、《杂诗》等。
陶诗显然还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词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四十一岁以前主要在仕隐之间徘徊,后半生以隐为主,思想倾向于道家的顺应自然的主张,成为隐逸诗人。他可以为国家社稷泣血修心,也可以毫无眷恋与山水融为一体,两种滋味都经年累月地尝过,人生已经没有任何遗憾,死亦没有什么好说,唯求逐清风归去,偶闻几缕酒香,与大自然继续同在。此种平淡,如山泉沁酒,令后世甘之如饴。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8、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来源:文章屋网 )
2、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萧纲《采莲曲》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6、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花带雨。——牛殳《琵琶行》
7、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刘道著《湘江秋晓》
8、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9、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1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11、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田园言怀(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7、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来源:文章屋网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田园言怀》(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7、《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0、《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月出惊山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埋》)
10、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11、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
【关键词】白描手法;古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尚华丽,务求朴实。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 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是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技法之一。
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运用源远流长,诗歌源头《诗经》中就有不少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了弃妇的自然生活,鲜有修饰之辞,语言质朴却动人。
东晋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营造出了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确实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民歌中也经常会用到白描手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而有风骨,点染出了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勾勒出了辽阔苍茫的壮美草原风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刚健的性格。
在诗歌高峰期的唐朝,白描手法更是被广泛使用。诗人王维写景绘色常用白描手法,善于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全诗物我一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刘长卿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诗人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诗人杜牧在 《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山行所见秋天景色,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纯用白描手法,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动人的山林秋色画卷。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了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正如苏轼评陶诗说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平淡质直,不重文彩。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这就是采用白描手段所取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