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400字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很想帮妈妈做几件事,让她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中午,我回到家,发现桌子上已经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但就是不见妈妈。突然,我听到一阵洗衣服的声音,到洗衣台前一看,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说:“妈妈,您去吃饭,我来洗。因为今天是您的节日,我要让您高兴。”“你行吗?”妈妈笑着问。“行”我说。妈妈半信半疑地吃饭去了。
我抱起袖子,拿出一件衣服,用水泡湿,然后抹上肥皂,再用力搓。搓呀搓,我的手都搓红了,但衣服上还有一点儿油污没搓干净。我只好用刷子涮,涮好后再用清水把衣服洗干净。我洗了几件衣服,妈妈来了,看着我卖力地样子,妈妈笑了,笑得那样开心,那样欣慰。
晚上,我又抢着帮妈妈洗碗,我把洗好的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妈妈看了,微笑着说:“原来这就是尧尧送给我的节日‘礼物’!”
今天我虽然比往常累些,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让妈妈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一、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村里……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八、勤于动笔的习惯
学校生活几乎是所有“过来人”,最能证明自己年轻过的回忆。不论是奋笔疾书,还是金榜有名;不论是逐鹿赛场,还是文艺展演……这些统统都凝结在青春的字眼中。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学校生活日记400字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学校生活日记400字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1我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班级里,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打闹过,同时也有许多欢乐。
——题记
再给你们介绍两个人。
郝亮,在数学课上,会接老师的话,五年级时,老师说:“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就把零去掉,它已经没有作用了。”老师话音没落,就又冒出一个声音:“有副作用!”郝亮见缝插针的说。总之,郝亮也是个搞笑人物。
田宇迪,经常在写语文作业时引起一些错误,比如“蜜蜂像蚂蚁一样勤劳”哈哈!好搞笑!
今天数学课,老师让男生读题,女生来回答,男生读过题后,老师让吴林移回答。之后,老师见申辰雨没认真听讲,就让申辰雨来回答。“女的!”郝亮笑着说,哈哈哈……我们都笑了,就连申辰雨也笑了,后来,老师瞟了郝亮一眼,郝亮赶快捂住他的嘴巴,但还在偷笑。
语文课上,老师让做过卷纸,前后对改,我和田宇迪交换了过来,改到了那道题……()地招呼,我们写的几乎都是(热情)地招呼,可田宇迪写得是(用力)地招呼,我觉得不对劲,就问老师,“老师,用力地招呼对不对?”我还没说完,班里就有了笑声,老师又说:“肯定不对呀!怎么用力地招呼,揍人家一顿!?”老师刚说完,同学们把眼泪都笑了出来了。
看!我们的校园生活多丰富!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2校园是个好地方,它陪伴我们成长,可爱的伙伴们跟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
春天,小草偷偷的'探出头来,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校园的操场上有鲜花、有野草,还有各种各样的蝴蝶,真是美丽极了。同学们在这里蹦蹦跳跳的,非常愉快。
夏天,校园里绿树成荫,有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耍,树上的知了叫够不停,好像在说天好热呀,可恶的太阳热得人们不知如何是好。
秋天,金黄的时节,景色宜人,正是农民伯伯收庄稼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变成了金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同学把叶子做成叶印,有的同学去做树叶标本,还有的同学取来做装饰品。
冬天,气候特别的冷,外面还下起了鹅毛大雪。下课铃一响,同学们飞快地跑到操场上,有的同学堆雪人,有的同学打雪仗,还有的在雪地里跑步,甚至还躺在雪地上。
美丽的校园,你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爱你!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3六年前,作为学前班的我走进了崭新的小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了。
记得我刚刚开学的时候,我的新老师是一个看起来有点严肃的老师。有一次,老师在前面讲课,我就在下面开小差,下课时,老师批评了我说:“以后不许上课开小差。”我真幸庆老师没打我,如果换做别的老师,肯定会打我,甚至是找家长。
慢慢的,觉得老师和蔼了许多,我没有开学时见到她那样害怕。就这样,我成了数学科代表;同学们即使犯了错误也只是告诉我们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即使闯了“大祸”,也只是批评我们几句。
有一次,别人都出去做操了,我要播音,所以没去做操。虽然不是第一次播音,但还是有点小紧张;现在的我,又成了副旗手,要加倍努力了,不过倒霉的还是林亦辉,我觉得我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哈哈~~
有一次,我做值日生,某个讨厌的男生过来了,我向他做了个鬼脸,他都要笑得肚皮都破了,不小心撞到了桌子,幸好抽屉里的东西没有摔坏。
怎么样?我在校园的生活很是幸福吧?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4世界上都有有趣的“园”可有人喜欢热闹好玩的公园,有人喜欢幽静美丽的花园,而我却最爱平凡却能发出琅琅书声的校园。
进入校园,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干净整洁的大踏步和茂盛的灌木丛。大踏步是由几十级水泥石阶梯组成的。每天放学,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灌木生长在大踏步的两旁,它们方方正正的,就像长廊的栏杆一样。
再往里走,我们来到操场。操场两旁站立着大樟树,它们像一个个精锐的士兵,守护者我们的校园。在大樟树的身后,便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教学楼里传出琅琅书声,整齐、响亮,很有感情。走到校园深处,宽敞明亮的大礼堂映入我们眼帘。在那里,有我们为感动流下的泪水,有我们观看小品发出的欢笑声,还有我们倾听演讲时的热烈掌声。
我爱我们的校园。平凡却能发出琅琅书声的校园——我最爱的校园!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5来到操场上,体育老师已经早早地站在了那里,指挥着将要上“战场”的我们。大家们还都无精打采的,但随着一圈一圈地跑,那份倦意渐渐地消失了。虽然同学们都不愿意跑,但却都是敢怒不敢言。这时的我们像是别主人强套上绳子围着操场拉磨的驴一样,一圈一圈地转着。
终于逃出了战场,但马上又来到了商场。
进入餐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齐全,拍了好长的队打到了饭。到了上,同学们像进入了人自由的殿堂。过了好长时间了饭还没有吃完,餐厅都是说话的`声音,唾沫星子乱飞,同学们从天到地,从鸟到鱼,没有什么不谈的。
大家们都准备好了自己的武器,遇到了我们的敌人—题。我们便开始奋勇杀敌,最终征服了它们。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斩杀自己的同伴来提高自己,把它们远远地甩在后边。
经过一天忙碌的学习工作之后,终于等到了休息的时间。
同学们慢悠悠地走进了寝室,道理了寝室更是疯狂,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无穷。寝室里乱嚷嚷,都是说话的声音,好像一天的话都挤到了这个时间上。
在学校的生活就是这样,有忙碌也有放松。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6最令人激动的便是课外活动了。它的主题一直被篮球稳稳的霸占着。学习的压力,心中的不悦通通都在篮球的跳动下灰飞烟灭,虽然我只是个篮球菜鸟但也体味到了其中的快乐,同学间略有瑕疵的配合却往往使我们为之感动,我们为一个妙传而欢呼,为一个好球而呐喊。青春与友谊之花在我们之间绽放开来。我们在青春的舞台上伴着友情的香气共同创造美好的青春。
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吃饭了。三年级了,想起之前那些“大义大勇”之事,自己都有些脸红。
“请初三年级同学到餐厅就餐,男生绅士,女生淑女,有序下楼,不要拥挤。”广播还未结束,我们便如潮水般涌了下去,以刘翔都为之汗颜的速度冲到餐厅,若是你慢些,便只能望“队”兴叹了。
“上课昏昏沉沉的,困死了。”一同学手舞足蹈的埋怨着,餐桌上大家互相倾诉着自己的郁闷,但这些郁闷有众人的分享下,便烟消云散了。在这里,我们能了解他人,互相宽慰,共同享受这校园生活,接触这个世界。
如今即将走进高中,但那些趣事却恍如昨天才发生,记忆犹新。这个花园有我踏过的足迹,这个舞台有过我青春的身影,这扇窗户有过探望世界的痕迹,我会记住她。
学校生活日记400字7每当早晨一迈进校门,就会听到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为校园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听那朗读的一字一句,有中文的,也有English的,抑扬顿挫。
在校园里,我们早晨读书,锻炼身体,有时还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体育课上,我们会在操场里打篮球或踢足球。
校园生活有时侯也是苦的,比药还苦。有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我们回答。因为我不经常举手,所以老师点到了我。本来我早就想好了怎么回答,可是一站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话到嘴边变得结结巴巴,而且只有一两句话。我心里知道,老师肯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其实,我并不是没有思考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而是因为明明想好了就是不敢举手回答;还有时候想啊想,终于想出答案了,老师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的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三、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四、读书看报的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五、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六、勤于动笔的习惯
每天早晨6点,葛兵准时起床,虽然做点小生意不像上班族有硬性制度,但葛兵对自己要求很高,认为也应该有自己的日常时间表和规划,从细节要求自己。起床后第一件事:严格按比例秤原料,再混合。各种不同原料在葛兵手里犹如玩耍般形成“开花Q果”,到时只需串成串,在特制的炉上烧烤后,刷上特制的酱料,再撒上搭配的调料粉,这样一串美味的“开花Q果”就可以享受了。
当很多大学毕业后还躺在床上做梦,眼高手低,迷茫、彷徨之际24岁的葛兵已经上路了。对葛兵这样的年轻人笔者非常敬佩。人们常说:年轻就是财富,然而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将年轻转化为财富。葛兵有梦想,有勇气从小做起,他不在乎周遭同学的眼光,正是凭借这样一种胆识和精神捞取第一桶金。
老家新疆的葛兵外形阳光帅气,以“吃货”自居,显然他是一个对美食非常痴迷的人,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会“跋山涉水”寻访美食。大学毕业葛兵也有过一段打工经历:做文案策划,但心存高远的葛兵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无法想象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人生。“创业一定要趁早,因为年轻更加精力充沛,也有更多时间去纠错”。
今年7月,一种机缘巧合,葛兵接触到“开花Q果”。“仅听‘开花Q果’这个名字就非常吸引人,时尚,具有时代色彩,Q意为可爱、有韧劲,非常符合这种小吃的特点。更重要这个名称符合当下大中小学生等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所以说‘开花Q果’这个名字就已经成功一半”,葛兵分析道。
仅仅凭着对“开花Q果”这个名称的好奇,葛兵独自一人来到古城西安。“说实话第一次一个人去西安接受培训,不忐忑肯定是假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一点做生意的经验”。也许是命运好,葛兵确实遇到一个千真万确的好项目,够创新,够时尚,而且目前全国仅此一家技术传授单位,市场一片空白,先学必然先占先机。
“开花Q果”由具有小吃培训历史10多年的陕西大地餐饮管理公司于2012年7月推出。通过特定的手法制成花瓣形状,味道丰富多样,可以烤制成麻辣香味,五香风味,孜然味,烧烤味等多种口味。一般要通过搅拌、捏揉、开花、串签等工序才能完成一枚“开花Q果”。然后串签,一支烤签通常串三枚到五枚开花Q果,貌似一朵花,嗅之垂涎三尺,吃起来很脆、很Q,男女老少皆爱吃,尤其年轻人及大中小学生情有独钟。
9月23日记者前去采访大地餐饮管理公司,张海涛老师亲自为笔者烤制了三枚“开花Q果”,现烤成的“开花Q果”然外表金黄,品尝后很筋、很脆、很Q,很美味!
葛兵回到新疆,在一所大学附近摆摊经营,生意意料中的红火,起初也许不少人冲着“开花Q果”这个新奇的名字纷纷来品尝,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拥有了很多回头客,每个月葛冰纯利润就达到一万元。事实证明“开花Q果”不仅有一个时髦的名字,味道好,口感更好。
很快,帅气又会做生意的葛兵在大学生中间开始流传开来,他的名字出现的大学论坛上,众人跟帖纷纷议论。而在众多顾客中有一位大学美女对葛兵渐渐产生情愫。如今,葛兵情场和生意场早已双丰收。
西安大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原海涛小吃培训中心)
实体店地址:西安市自强西路22号 联系人;张老师
网络交流工具与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
网络交流工具是指通过网络实现相互传送和接收信息的现代化通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最早出现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也有能够两人或多人进行实时沟通,传递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还有结成相对固定的成员、分享信息、观点和服务的虚拟社区,如论坛、博客(博客圈)等,以及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站(SNS)和维基百科(Wikipedia)等。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现实环境中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也将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支持人们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掌握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的有力保障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恰好与“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致的。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当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中“面对面”时,这种转变更容易发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加容易形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也会更加有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下并随其一起成长,各种数码产品和网络应用对于他们并不陌生,他们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从个性特点来看,他们个性鲜明、关注自我,通过网络上传照片、发表日志都可以成为他们在群体中展示自我的方式。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他们好学、乐学的品质,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持。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对我校两届,9个班,近40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利用多种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下面主要就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博客、论坛三种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进行简要阐述。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聊天”开始
通过对学生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可见,即时通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也更加容易促进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学生开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多是没有目的地闲聊,或尝试发一些表情和图片等,这是学生好奇心的体现,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即时通讯工具中的“群”(以QQ为例)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也是快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学生加入群后,就可以给一些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一定主题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学习模式的形成,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听取别人的想法。
由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小学生的主要聊天对象是自己的同学,其次是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以班级为单位的“群”,这种以现实为基础所构建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共同体初步形成之后,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都加入了“同学群”,还有少部分学生创建了自己的“群”;他们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请求帮助。询问问题的达到82.14%,共享资料的达到64.29%,闲聊的达到57.14%。
利用“圈子”完成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相对于即时通讯工具,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包括微博)更加突出自我,能够更好地展现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会经常更新自己的博客;博客内容包括转载网络的文章、自己的作文或日记、自己或朋友的照片以及其他内容。
利用博客圈可以把每位学生的博客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博客圈(以新浪“求知计划”博客圈为例)中设立 “校园记事”、“自言自语”、“收藏转载”和“原创连载”四个栏目,可以有选择地把学生博客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统一起来。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开始。各个网站都有类似“圈子”的应用形式,如微群、俱乐部、群组等,这些都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论坛”中走向成熟
网络论坛(BBS)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其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专题性等特点,可促使学习共同体走向成熟。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85.72%的学生使用过论坛,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学校的班级论坛,还有少部分学生会使用一些专题类的论坛。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学习的能力。共同学习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班级论坛开展网络辩论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与示范,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学生学会提出不同的想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学习讨论技巧,这些都是共同学习能力的体现。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还必须有持续的开创性学习能力,而论坛可以很好地提升这种能力。各类专题类的论坛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交流探讨,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和分类整合,专题性论坛可使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得到深入和拓展,教师可介绍给学生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的专题性论坛。
一、 新颖就是不落窠臼
新颖包含两个方面的层次:形式上的新颖和内容上的新颖。《语文新课程标准 》指出在3―4年级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6年级学生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一个小学毕业生在写作时基本能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诗歌、书信等文体。考场作文形式上的新颖也就无非是让学生做到写作使不拘泥于记叙文这一种文体。
案例分析一:
树木――有生命,也有思想
作者:王璐
“沙沙沙”那树叶飘悠悠地落下,仿佛心中隐藏着莫大的委屈。那棵树望着我,勾起我心中一段至今令我后悔莫及的回忆。
那时我有个特别好的同学,她和我年龄相仿,咱俩儿喜欢比个头儿。在我家门前有一棵新栽的杨树,树干上光溜溜的,翠绿的放着光芒。我们选中了这棵树当标尺,每个月我们都会带着小刀来到这儿刻下自己的身高。每在它身上刻下一道口子,树汁便会流了出来,仿佛是它在流泪。
当时我也没放在心上:不就是几个口子吗,没什么大不了。可是过了几年,我们发现,那树的树干上怎么像爬满了黑色的毛虫,十分恶心――那就是我和我的朋友给它带来的委屈和伤害吗?是的。我和同学对这位伟岸的俊男感到万分内疚,于是我们写了一封“道歉信”,内容如下:
你为了我们的快乐,深受委屈;
你为了我们的任性,饱经沧桑;
你为了我们的争强好胜,做了牺牲。
我们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王璐 梁晨
我们把这封信藏在树下的泥土之中,心中立刻坦然了:我们终于对它表示了歉意。但我们心中还是无法平静……
年年春天,杨树都会长出了嫩叶,在微风中向我招手,好像是原谅了我们:
啊,树木也是生命!
它也明白我们的歉意。
啊,树木也有思想!
它也知道童年的顽皮……
这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完成的考场作文,形式上的新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文体上,这篇考场作文的文体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叙文,而是趋向于散文了。这文章从形式上给人以美感,诗般的语言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提高了文章的审美层次。二是熟练使用多种标点符号,如省略号、冒号、引号、感叹号和破折号,将标点与文字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并不难,在小学课文《卖象雕的少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已经出现大量的这种关于标点使用的指导,如:“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这里的省略号与“语无伦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考场作文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文体,如果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易冒险。
内容上的新颖,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写已经被人使用过无数次的开头、结尾以及事例。
二、 高屋建瓴就是强调文章要具有时代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考场作文要想做到“巧立意”就必须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使文章具有时代的烙印。
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做到“高屋建瓴”恰巧就需要鼓励学生平时不断地去积累素材,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到了考场就大胆地去联想,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后抓住一个切入点将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前时事和作文材料联系在一起,最后只要做到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案例分析二:
有一位老人乘坐火车,在车子行进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将一只放在窗边的新鞋子掉了下去。他思索片刻,干脆将另一只鞋也丢了出去。大家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一只鞋对我已没什么用了,丢出去,万一有人捡到他,还能配成一双鞋。人,有时候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在生活中,尽管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放弃的,比如在学习与娱乐之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在上课与上网之间,在漂亮的文具与减轻父母负担之间都需要我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请以“学会放弃”为话题写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全国68所名牌小学毕业升学训练试卷精选,试卷20)
在小学阶段,考场作文,一般不会很为难考生,在给考生一个话题的同时,还会引导考生较好的把握考题。仔细分析此命题,你会发现命题人已经帮助考生做好了两个方向的工作:一是“化大为小”。“学会放弃”只是一个话题,可以是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比如,可以写你在学习与娱乐之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在上课与上网之间,在漂亮的文具与减轻父母负担之间作出的选择。但是在立意上,又要以小见大,不是仅仅描写你在某一件事情上的选择,更要将作出这种选择的目的与宽容、责任、健康的心理状态等这些当前提到的正面的时念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文章显得有内涵。二是思维尽量放开。首先可以在文章中渗透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学会放弃”,“退一步海阔天空”,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收获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哲学常识;其次可以联系当前的国内外的事件,如奥运会冠军背后的故事,5・12大地震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等;最后还可以联系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等典故。
三、 创新的落脚点是自圆其说
创新有许多方式,但是一定要自圆其说。这里我介绍一种屡试不爽方式即借用诗歌来立意。为什么选择诗歌立意?诗歌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感情强烈,有节奏感同时语言精练而形象。它本身就是作者把各种意象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想象和联想)从中提炼出新的内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当前各种作文赛事给出的话题有许多都是意象,如在二十四届“楚才杯”作文竞赛中出现的话题有“鸟巢”、“一缕阳光”等。这就需要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到别出心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繁重的脑力工作,如果借用诗歌来巧立意,将会化繁为简。
案例分析三:以“鸟巢”为话题作文
第一步:插上联想的翅膀
鸟巢 联想 鸟妈妈哺育幼仔 联想
母爱的伟大
鸟巢体育馆
联想
祖国母亲的强大
落脚点:母爱
第二步:借用诗句立意
围绕“母爱”的诗句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第三步: 自圆其说
(1) 用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出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母亲”可以是鸟妈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祖国。
(2) 扩大“鸟巢”的外延,将“巢”和“家”联系在一起。同时有做到“以小见大”,可以写鸟妈妈哺育幼仔,可以是奥运健儿在祖国母亲的支持下在“鸟巢”体育馆创造的种种奇迹。
1读准“字音”,体会读趣
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这是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的具体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场合下使用的是方言,不是普通话,即使是“普通话”也与也是“方言普通话”,如边音L与鼻音N的发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发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发音很容易出错。不少学生读得南腔百调,有气无力,毫无兴致可言,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趣味”呢?
1.1教师“示范”要标准。经常听课发现老师范读、教读,老师自身读音不准,何况学生,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教师要练好读的基本功,能真正为学生示范。
1.2发现“问题”矫正要及时。在教学中如发现学生发音不准,不能视而不见,要“细微处见真知”,教师可采取引读、范读,优秀一点的学生教读等方式,强化读的训练。对读得准确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1.3读准的含义要明确。对于一个字来说读准就是声韵调都要读准确,对于一个词组来说,有轻声、变调等,对于一句话来说,读时不加字不少字,要学会断句,读得自然流畅不生硬,不得在词中断句,不得在意思不连贯处断句。总之,吐词要清、音节读清、不读多不读少、自然流畅。在课堂教学中不时见到学生读得断断续续、多字少字、断句不准确、一字一读的现象,而有的老师仿佛已经麻木,认为“学生还小”“这是普遍现象”,不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到中年级、高年级甚至到初中仍不能准确流利地读课文,老师们也不想一下“为什么,学生说话能吐词清楚自然,而读书得有问题……”值得反思。
1.4适时激励促发展。对读得准确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对读得一般的学生要发现闪光点进行适当的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读的积极性,激发其读的欲望。
2感受“形”美,体验魅力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结构美、形态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记忆,发展思维。有一位上课的教师说过“我上课时坚持课题必须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写出行笔轻重、快慢、顿挫,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怎样作到呢?“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
2.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汉字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如“森”属品字结构,摆放的位置不同,上面的“木”与下面的两个“木”大小不一致,各占的比例有所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汉字不同的形体和结构美。
2.2引导学生感受笔画的美感。传统的书法讲究起笔收笔的顿挫、行笔的快慢轻缓、章法的布局等,在书写中要认真引导学生体会书写的感觉、乐趣,让学生感受中华书法传统艺术的魅力。
2.3利用好写字教材。写字教材与各年级的生字教学是同步的,在进行生字教学的同时,进行书法的教学,可谓“一举两得”,即强化了生字的识记,又受到书法熏陶,何乐而不为!根据以往教师写字教材的利用情况,发现有教师只管布置,不管结果,任凭学生“画”;有教师只管教学,一讲到底,不管效果,学生不知其所云,真所谓“两只黄鹂鸣翠柳”,最终都没达到理想化的结果,为什么?关键未落实,学生是否听懂,内心的感受怎样?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练得如何?练的时间有多少并是否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深思。
3落实“记准”,强调内化
在1次低年级调研中发现学生生字的听写准确率(只管笔画数)只有70%,学生书写缺笔少画30%,结构不合理75%,字迹模糊不清潦草58%,如“吃饭”的“吃”中间多写了一笔,语文的“语”写掉了右边“吾” 下面的“口”字,学生组词也花样别出,这些说明低年级应继续加强识字教学“识记”方面的教学,防止学生遗忘,引导学生将教师教学的内容内化为。
3.1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字时,引导学生自己采用喜爱的方式记忆,一儿童编了一首顺口溜“一个儿童爬上树,左手右手各两桃”,形象生动,记得快,记得牢。当然还有“加一加”、“减一减”、“找形近字”等方法。
3.2及时巩固“识记”成果。根据遗忘规律,对暂时记住的事物要及时强化,才能记得牢,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学习新知后要反复练习,从中感受到愉悦和高兴。识字教学,可采用课前听写、相互纠正、激励表扬、课后辅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等措施强化效果。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汉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诱发学习的兴趣。如休息的“休”,系一人靠一木,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成为自身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学习的兴趣。
4防止拼音回生,拓展深化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要防止拼音回生,就必须经常使用它,做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在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的调查中发现有近27%的学生掌握不牢,不能正确拼读和书写,如将”ui”写成“ui”,农村学校小学生有76%的学生没有课外读物。
首先要坚持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读准字音。尤其是预习课文或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遇到生字,要借助生字上的注音或者查字典,自学字音,为了提高拼音能能力,可以用“普通话语音音节表”上的400多个音节练习拼读,使之准确、熟练,并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其次要有意识地运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听别人说普通话和自己的发音,用拼音来纠正读音上的错误。还要以练习用拼音写普通话,如给字、词、句注音,用拼音写日记、短文等,努力提高拼音能力,并学好普通话。
【关键词】农村学生;阅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15―2.5
一、现状与原因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程标准》还为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出了建议,推荐了许多优秀书目。
阅读,对我们语文的学习,对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对我们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我们学生的阅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对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反映了以下情况:
(一)“我很想看书,可又没书可看,我身边只有读来读去的课本!”――“无米之炊”
“你们喜欢看书吗?都读过哪些书呢?”我以这样的问题调查了很多学生。有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回答的:“我很想看书,可又没书可看,我身边只有读来读去的课本!”农村学生不少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再加上现在很多是留守儿童,一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临走的时候留些钱给老人,留作孩子在家的必要开销。而爷爷、奶奶总是很节约,一点错钱都不愿意花,当然也包括买书。有点钱宁可买点吃的或穿的,家长或孩子都可能不选择买书,在他们的心里觉得吃或穿比书更重要(这也与一些家长的思想觉悟有关)。最近一阶段,我们很多学校都在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从领导到老师到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班也在行动,我向同学推荐了很多小学生的必读书目,鼓励学生买书。在我的再三动员下,学生也买了不少书,可仍然有不少孩子没买。班级有一名同学叫孙婷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无论我怎么说她始终没买书。我问:“你不愿意看书吗?”她说:“愿意,可爷爷说没钱买。”“就连买本书的钱也没有吗?”“爷爷说爸爸给的那点钱用得差不多了,还要留着买菜等别的用处呢。”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不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书籍,再加上我们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图书室的藏书少,这就造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二)“作业还做不完呢,哪来的时间啊!”――“望梅止渴”
“你们每天一般能有多少时间用来自由看书呀?”我就这个问题又调查了好多学生。“作业还做不完呢,哪来的时间啊!”这是我调查时听到的一些孩子的怨声。也确实是这样,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摇旗呐喊了很多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好几载,可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我行我素,特别是在我们这些教育思想相对滞后的农村,应试教育更是搞得扎扎实实,大搞疲劳战、题海战术,无休止地占用孩子的自由时间。“……学习真是辛苦啊,早上要5:00起床,然后就是洗脸、刷牙、吃饭,匆匆忙忙中就到了5:50了,这就要抓紧时间上学了,如果再迟的话可能就要迟到了,因为我们6:30老师就要进行早坐班了。接下来就是连续上四节课,好累呀,好不容易等到11:00,放学的时间到了,可我还得匆忙骑车回家吃饭,再抓紧上学,因为我们中午12:30老师就在教室午坐班了。到了下午,本该到了放学的时间了,可还要有两节该死的所谓的辅导课,等辅导课结束也差不多天黑了,晚上还要做好多的作业,我真的好累呀,真的想天天是周末……”一位名叫卜小敏的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看来我们的学生即使有了书也只能是“望梅止渴”。
(三)“家里整天哗啦啦的,吵死了,哪有心情看书啊!”――“近墨者黑”
“我们家里经常有很多人打麻将,整天哗啦啦的,吵死了,哪有心情看书啊!”这是我调查中的又一现象。农村有农忙农闲之分,农闲时,打工的人就外出打工了,没走的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打打麻将,玩玩扑克,不会像城里或很有修养的人那样看看书、读读报纸、下下棋什么的,这就是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一次,我在家写作业,爸爸他们在外屋打麻将,因为太吵了影响了我写作业,所以我就叫他们能不能不打。没想到爸爸竟然说‘喊什么喊,出去玩去,别在这碍事!’爸爸的语气很是生硬。我不知道是我的作业重要还是打麻将重要。”这是我了解的一名学生向我诉说的他在家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在农村可能就是这样,学习氛围很差,家长可能不了解书对孩子的重要性,也可能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经常看到家长们不分场合地很随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孩子呢,只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任家长摆布。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影响,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虽然他们也意识到看书的重要性,可缺乏良好的环境让很多意志力不强的孩子放弃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四)“我才不看书呢,有时间打打游戏也好的。”――没有养成习惯
“你们每天一般能有多少时间用来自由看书呀?”我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听到了一个令我很吃惊的回答。“我才不看书呢,有时间打打游戏也好的。”接着我又以“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进行问卷调查,接受问卷的共有45名学生,答案还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最想睡觉,有的说最想看电视,有的说最想和小伙伴做游戏,还有的说最想上网……其中回答最想看书的仅有十来个人。在我们越来越看重书籍的时候,却才发现书在孩子的心目中竟然是这样一种地位,也让我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孩子们也知道阅读的重要作用,也知道书籍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优美的风景、浪漫的情节、风趣的语言……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读。有个叫孟韩的同学在和我谈心的时候说:“老师,我也知道很多书很有意思,但就是不想轻易地把它拿在手中去读,不过有时候决心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嘿!几页看过去还就不想去做别的什么事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就是习惯的养成问题。在城里,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书店里到处可以看见在如饥似渴看书的孩子,但农村就不一样了。这当然并不是城里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比农村孩子爱看书。看看农村的很多孩子,从出生后没几个月,父母就出去打工,孩子就跟着爷爷、奶奶过,离开父母的精心教育、培养,从小没有父母引导他们、督促他们怎么去养成习惯。认真想想学生这样的回答也很正常了。
二、具体策略
(一)开源节流――让学生有书
1.班级建立图书角
班级建立图书角是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的基础,这学年我们借助新教育实验的春风,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为此学校为我们设置了书橱,为了让我们的书橱真正起到作用,我积极筹划,不断地往书橱里充实图书。让学生从家里有选择地带一些图书,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每人购买一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把我们小学生必读书籍和《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基本买齐了。接着我又选出了图书员,制定了图书借阅要求,有规则地进行借阅,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每天的“第四餐”。有同学反映我们班有几个住校的同学竟然在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课外书,学生的读书积极性空前高涨。
2.开放图书室
学校的图书室比我们班级的图书角的图书丰富得多。不但有我们小学生必读的书目,还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其他书目,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学校每周组织各个班级定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当然,图书的选择都是由我们班级内选出的代表去借阅的,这样会更适合我们学生的口味)。这样一来,我们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会更加广。
3.建立“图书漂流”机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图书数量与我们的实际财力不足的矛盾,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图书漂流”。定时把自己班级图书角里的书与别的班级进行交换,还可以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图书“漂流”,定时交换。这样一来我们学生想借阅的图书就可以实现“取之不尽,看之不竭”了,从根本上解决无书读的难题,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在尝试着做了。
4.不拘形式地设置图书放置点
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可能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这样,有的人可能喜欢那样。看书同样如此,可能有的孩子怕麻烦,就不愿意去借书;也可能有的学生觉得时间有限,不值得再专门跑到指定地点借书。为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就近设置图书的放置点,如走道里、活动室里……。总之,图书放置点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一切应从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出发。
5.鼓励孩子买书
当然,这要涉及到钱的问题,这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还是有偏见的,甚至有人说孩子这是“不务正业”。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与交流,向各位家长介绍读书的意义,纠正家长对孩子读课外书的一些偏见,从而引导家长支持孩子买书、看书。
(二)标本兼治――让学生爱书
1.形成读书的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小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身边有爱看书的父母、同学、老师……,而且他们经常相互间津津有味地聊着在书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作为旁观者的你会无动于衷吗?我想应该不会,就好像我们平日里听人津津有味地对某电视剧高谈阔论时,我想你一定会有想看的欲望。所以营造一个书香班级,形成一个读书氛围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定期播一些有关读书类的文章,如 “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等。还可以通过班级的板报、学校的画廊等阵地来宣传,介绍读书经验,欣赏精彩片段等(板报不能搞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多看书,多与学生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分享心得。当然形成班级的小小读书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一个真正的爱学习、爱读书的氛围,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2.“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要想让人真正爱上某一样东西或某个活动,那就必须让人觉得需要它、离不开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内心对它有所需求,才会不懈地去追求。所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籍对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和自己的密切关系,是促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书产生真正的需求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借用班队课、语文兴趣课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第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作文竞赛、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体现读书给学生自己带来的收益。第三,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通过对比读书笔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上台讲一段话,可以是自己平时的见闻,也可以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还可以谈谈读后感,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一来,我想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需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读书的。
3.教给方法
读书的方法肯定很重要,培根在《论求知》中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效率、效果,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记得我小时候就不大想看书,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我看书的速度太慢,同样一本书别人一天能看完,而我一天可能只能看二三十页。所以在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此外,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留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
(三)循序渐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四餐”
读书不应该是什么任务,不能让它成为学生的负担,我们应该努力让读书融进孩子的生活,成为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第四餐”。所以养成读书习惯和培养读书兴趣非常关键。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我们一些高年级的同学,虽然在老师或家长的努力下,一时间读书兴趣浓厚,似乎觉得很需要它,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就可能会前功尽弃。俗话说“学贵有恒”,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有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三顿饭那样,到了那个时间就想起读书,不读好像就有什么事没做似的,那么,相信孩子们是会受益终身的。
要想养成习惯,特别是在初期,需要“硬着落”与“软着落”相结合。“硬着落”就是要规定时间,规定篇目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软着落”当然是循序渐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的紧密配合。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靠学生自愿自觉的意念支配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脱离了老师的直接指导。可见,课外阅读也是和家长的监督密不可分的。家长的监督是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课外阅读是否成功的保证。实际生活中有的孩子在老师安排了课外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在家长面前就说自己读了,家长也就不再问津,可事实并非如此。当然,小学生毕竟是小孩子,他们的课外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是十分差的。在课外阅读时,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找到自信心和提高阅读积极性,需要有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时的欣赏和监管,当然这就离不开家长们这些“第一任老师”了。有了家长有力的支持,小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就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发现我们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其中的原因。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注着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关注着我们农村孩子的教育,同时积极地努力摸索着、实践着……。“学贵有恒”,做任何事重在坚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我们农村孩子未来的阅读水平不再是“涛声依旧”!
关键词: 数学问题 数学语言 课堂练习 数学情境 数学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一、数学问题思想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使学生思想受到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题后,我围绕学生营养早餐供应出了这样一道题:“政府为小学生每天供应一个鸡蛋,一袋,一个花卷。已知一个鸡蛋的价格是0.52元,一包的价格是1.75元,一个花卷的价格是0.80元,算算政府每周为你供营养餐付出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你小学毕业后政府共拿出多少钱为你供营养餐?”这样的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家里冬季取暖用的炉子中烤箱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盖子美观,等等。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联系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做饭和烧水的用具都是圆形具有稳定和封闭性”这个结论。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三、数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时,我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
课题提示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又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等,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既有趣又有用。
四、课堂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五、数学情境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我出了一道题,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并要求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假设村委会在学校的正东方向3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400米处,村卫生所在学校的正南方向9000米处,养老院在2000米处,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然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数学作业生活化
例如,“统计”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我在教学“统计”内容后,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做纪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学校在312国道旁,利用这个便利条件,让学生统计每小时通过的车辆,并且分类。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巩固了学到的书本知识。
数学贴近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入手点,也是落脚点。为此,教师要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6.
[2]叶利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2).
[3]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14).
[4]李勃然.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学周刊,2011(30).
一、源于生活 基于学习兴趣
我们学校地处千年古镇,长河老街,我们在原有市编《我与杭州》,省编《人与自然》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学校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等编写的《走进长河》。这些校本课程的教学提倡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参观、考察、调查、探究等,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长河和高新(滨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和时效性。
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我们既研究古老的老街文化和历史,又开辟新的场地――学农基地,学习传统的种植和培育。
长河老街是我们带领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古建筑进行走访和考察的好地方。
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校本课程课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因而有些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上感到困难,看学生自己的活动内容时,又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这样往往学生进行的校本课程课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就像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都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比较方便,他们自己能随时的去看看、做做,并动手直接参与劳动。这种劳动对他们来说特别高兴,比起其他的班级劳动、家务劳动要强的多,对他们来说这种劳动比较具体,比其他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和收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鼓励他们今后也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这些方面进行研究。走进长河老街,虽然内容很多,但进行分块后,就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二、亲身经历 感悟地方文化
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性,最终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虽然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形式也各种各样,但都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对家乡情感的表露。我曾多次听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在说起地方传说、地方风俗等方面他是滔滔不绝,动手做点小玩意儿就是他的长项。也有的家长正好相反,小孩不喜欢走出去,就独自呆着,融入集体和社会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对于家长的话,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发现这样的孩子还不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知如何与人沟通。所以,在我们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参与和融入社会,他们才能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分享的快乐,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个性。
1.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校本课程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本学期9月25日,我作为综合活动课老师,与语文老师、美术老师一起带领学生走在长河老街上,每到一处学生都会发出各种惊叹,同时我都会向他们介绍一些古建筑名称和特色。如学生章晓东所写的:那房子的屋檐才正真体现出古老的气息,那一个个屋檐,如同像一个个雕塑家用心雕刻的杰作。有的屋檐呈灰白色,上面刻了一条条精致的纹理;有的屋檐是褐色的,上面塑着如同一个个小人一样排列整齐的马头墙,还有黑色的,上面有着浓烈的右老气息。那一座座屋檐,如同是一件件惊世骇俗的宝物一样,每一件都是这样的独具匠心,得天独厚,檐旁的一片片黑色的瓦上竟也有雕刻,雕之细腻已到语言无法形容。
再看看我们的张杭斌:走进长河老街,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小桥,一边是几座黑墙白外的小房子,下边是一条小河,淙淙流向远方。今天,我算是亲眼目睹了古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幅水乡画景。在远处,一颗巨大的槐树横在水上,看这巨大的树干,大概有几百年了吧?古老的树干,却有着新绿的叶子,叶子掉了,落入了这寂静的小河中,从这儿飘走,……走近这棵树,意外发现:这棵树,是空心的,啊,你如一位老者,在这儿站了很久、很久了吧,你看着这里的人们来往如梭,你曾看到人们在这河边开店铺做生意,曾看到人们在这河里用船装运货物流向远方。时光流逝,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古老和宁静,而只有你依旧站在这儿,与石桥为伴,与河水对话。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这次活动后,语文老师华丽要求同学们都写出了400――500字的现场活动纪实,并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展示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美术老师开展一次摄影比赛。……。用我们的相机拍下这些古老而有历史文化的真实画面,地方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发扬,这样的课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摄影技术和写叙事作文的能力。
2.校本课程资源打开学生活动之门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展正好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各年级根据《走进长河》校本课程中的各类内容,选择学习和活动,如四年级年级组开展的参观“长河历史纪念馆”、调查“乳泉”的传说,游览白马湖生态创意成等。从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学得多么的开心和有意义。这些活动的记录过程,就是一个真实体现、感悟的过程。
家乡的乳泉 (学生作品)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冠山脚下,看那远近闻名的清泉――乳泉。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长河老街,就到了美丽的冠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黑瓦,中间刻着两个大字“乳泉”,旁边有两扇窗户,隐隐约约地看见茂密的竹子。墙前方有四座假山,像是守卫乳泉的小卫士。走进乳泉,我们就看见“日”字型的井口,凑近一看,啊,乳泉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沉积在井底的沙粒,乳泉的水静啊,静得像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水是那样的绿,又是那样的静,还有一种乳白色的感觉,我猜测这可能是跟那个传说有关吧!
传说200多年前,长河一带遭遇大旱,人们挖了三天三夜的井才挖了一点点水。一天,有位妇女怀抱婴儿来到这口井边,口中念念有词:“让井中的水多一点吧”。不知不觉中乳汁滴进了井里,忽然水如泉涌……。为了纪念她,村民们就给井取名为“乳泉”。但是听老师说这白色的乳泉跟冠山的地质有关,这又给我们要了解乳泉和冠山增添信心和神秘感。
最有趣的当然是品乳泉了。正当同学们在细细观察乳泉的时候,正好来了一位打水的叔叔。叔叔一手拎着一只系绳子的水桶,另一手拉着绳头,拎起水桶底盘,水桶朝下,反扣下去。忽然井里发出“扑通、扑通”的怪声。那位叔叔连忙用力地拉起绳子。这时水井里泛起层层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和同学们看见了争先恐后地拿出水杯,迫不及待地向叔叔面前凑过去,拉着叔叔的衣角说:“叔叔,给我们一点水吧。” “可以!”我们纷纷舀起水,轻轻抿了一口,顿时甘甜、可口的味儿沁入心脾,真让人心旷神怡!
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着实实在在的活动,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还能使学生尝试着大胆地与人交流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积极,学习也越来越有意义。
三、多方合作 体现活动价值
校本课程的学习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我们指导的“观察植物的生长”研究小组内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总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忙乎,而平时成绩差、不太发言的学生并没有多少在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想出其他办法,首先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再设计一些活动可以让他们能参与,会做,在后来的调查“校园花木值多少”的活动中,502班的汤辰风同学平时活动很少参与,更没有机会让他发言和表演,这次在我和小组成员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了对校园花木的实际调查研究,我们学校有上千棵共有74种不同的树木名称,这位同学能在校园中查到68种不同树木的名称,一般的同学都在四十种左右,他一个平时学习都不这么样的学生竟是查的最多的一个,为鼓励他,最后在班队“争章”活动中获得“优秀劳动章”。因此我们教师在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成果的快乐。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要知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因素,良好的参与学习状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发现,平时学生对于数学阅读很缺乏兴趣,很大一个原因是数学文本的内容比较平淡枯燥,学生不爱读不爱看,正如有些同学说:“数学阅读费脑子,乏味;语文阅读有情趣,津津有味。”的确,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性、严谨性及抽象性强等特点,数学阅读似乎也没有语文阅读来得有趣,所以说,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开始。有了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水到渠成。
1.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要想营造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小小数学角,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读本或画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有目地的推荐一部分好的书刊杂志。如,《数学大世界》、《小数报》等。其次,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思维品质。在阅读过程中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同时树立学生无过错意识,即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十分幼稚或肤浅的问题也不能讥笑和批评,尽量给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三是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树立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思,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最后一题是1900年。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1900年为闰年时,我出示了万年历让学生查阅发现1900年是平年。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笑而不答,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注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带着问题从课本里寻求答案。于是,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一知识也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通过阅读终于认识了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特殊情况。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会阅读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策略一:勤思多想。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结论是什么?怎样得出的?运用这些结论或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能否举出例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能行!
策略二:手脑并用。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一方面动手可以加强记忆,像运算定律、平面几何的计算公式等都可以边看边写。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像二年级小朋友在阅读方位认识材料时,就可以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境,甚至站起来根据材料的要求站好方向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为阅读理解“架桥铺路”,我们要善于使用书写、画图、演算、验证性推理等手段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策略三:抓重点词。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策略四:语义转换。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如阅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就经常需要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外显的语义转换,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转换将更多地表现为“内部语言”来阐述问题。如在阅读有关“正反比例”材料时,我们往往将所谓“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转换为“同时变大变小”或“一个变大,另一个则变小”来理解。数学阅读正是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策略五:归纳整理。以上策略是一个将薄薄的数学书读厚的过程,而读完之后往往还需要一个理清教材脉络,提取重点内容的“由厚到薄”的过程。每学完一个单元或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全面阅读该部分教材,在阅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要进行归纳总结,想想这部分内容有哪些知识要点?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把自己想到的或总结的写在笔记本或教材该部分内容的首页上,尤其是揭示算理展示结论推导过程的内容要让学生多想想,多问“还可怎样想或怎样做?”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个理性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内化过程,也是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前题,它应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在进行归纳阅读时,教师首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去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重在指导他们学会概括概念、定律、公式、计算法则及解题规律。
三、课外进行阅读延伸,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