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底气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那一段比较艰难的时光当中,还一直都在想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出来的话,你会不会第一反应就是来找我。
但是后来我知道结果可能根本就不会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要下定决心e的选择,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什么逃跑的余地,但是我们直接面对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底气,有风度。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都还是小孩子,也都不会明白这些比较高深的道理,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随着受教育的更高水平问题生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东西,更包括很多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我还记得几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看着这里的这些孩子都还是小小的模样,那想到这几年之后他们都长成大孩子了。
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在周边。
不管怎么看那种年轻的感觉都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也许要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才会发现,然后这些事情并不是你想怎样就能够往哪个方向发生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固定方向和发展规律。
更何况当我们身处其中的话,我们必须要遵守他们自由的规律儿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行事。
关键词:习作;兴趣;材料;“拐杖”;底气
一、贴近实际,让学生有兴趣
新课程倡导写作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随意拔高,教师们的根深蒂固的旧有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缺乏生活的历练,很大一部分孩子的习作不是空洞无物,就是假话套话一大堆,或者就是优美辞藻的堆砌。而我们教师的习作评价又过于追求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总是期待学生拿出的篇篇是好作文。这种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偏难偏深,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畏惧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对习作产生不了兴趣,并敬而远之。
学习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有很明确的定位:起始年级以说话训练为主,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最简单的标点符号;三、四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重点训练把一段话写通顺、写具体;五、六年级适当地写整篇文章,具有初步谋篇布局的能力,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分数的高压,我们往往随意拔高要求:学生开始学习习作时,就有了字数的要求,就有了篇章的要求,就有了中心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一些淡泊与从容,少一些功利与急躁之心,因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应只放在口头,而应放在心中,放在实践中。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有材料
莫言说过:写作就是应该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写起。过去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村庄里的每一个家庭、每个家庭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变成了他小说里的情节。
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只知道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因而头脑空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给出的习作题目,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无处下笔。鉴于此,我们就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点滴细节,用耳朵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用手触摸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鼻子嗅出各种气味,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用心灵品味四季更替、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淀,我们在习作时再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把所见所闻用心流露在笔端:人是不用包装的真人,事是不用雕琢的真事,情是不用调味的真情!这样的习作一定缤纷多彩。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拐杖”
有了充足的素材,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学生拿起笔来只能如西瓜皮般,任意溜滑,懵懂而不知其所以然。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引领学生。
1. 教给文体知识
“作文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写人的作文必须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丰满人物的形象;记事作文要有具体事例,需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重点是写事情的经过;写景作文要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主要景物介绍,突出景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心理学家也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因此,仿写自然就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仿写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范本,入选我们课文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学生仿写的很好范例。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①仿句式形式,引导学生体悟内化;②仿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运用;③仿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借鉴练笔。
3.分段指导,连缀成文
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时,无法划分自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无从入手,这时,教师就宜采用分段指导、连缀成文方法。一学期后,虽没在分段上刻意指导学生,但他们大都能正确分段,基本看不到一段式,效果不错。
四、自评互改,让学生有底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评互改,而把精力都放在了让学生多练上,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写文章,尤其到了毕业班,学生习作的负担更是不堪之重。我们可以减轻一些写作的负担,变“重写轻改”为“写改并重”,提高学生的自评互改能力,在自改中提升习作能力。
我有许多特长:弹钢琴,数奥,作文……其中,最令我轻松的是弹钢琴,最令我心情舒畅的是弹钢琴,最令我着迷的也是弹钢琴。所以,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弹钢琴,我的最爱!”
如果在人群中问:“学过数奥的站起来。”可能会有许多个人站起来;但是,在这些人中再问:“会弹钢琴的站起来。”可能是寥寥无几了。正因为这样我可以高傲地站着,底气十足地说:“弹钢琴,我的最爱!”
许多人都尝试着学习弹钢琴,但没坚持一两年,就被枯燥无味的练习曲所磨光了耐心,退出了学琴的队伍。多可惜啊!
弹钢琴??我的最爱!
当有足够的自信时,一双20元的鞋子也能穿出公主的气势。
原来她们是嫉妒我
女儿上初一后,最大的困扰是班里大半同学家里都挺有钱的,时常有人在她面前炫耀。这让自我感觉良好的她有些自卑:我家就是工薪阶层,消费水平和那些同学相差不是一两个档次。
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后,女儿正与两个朋友为取得好成绩高兴,坐在教室后面的两个女生走过来,指着她的鞋子说:“你这个才20块钱买的吧?我的鞋子400多元,是从香港买回来的。”另一个女生也附和:“我的书包也是我叔叔从美国带回来的。”女儿第一次遭遇针对她的“挑衅”,呆了。
看着又气又难过的女儿,我感到心痛。何止是她,就算是我也常遇到这样的事。“我昨天也遇到同样的事了。我同事许小美,你知道的,就是那个每次都告诉你哪里有好吃好玩的许阿姨,一个劲儿地跟我说她身上的衣服多少钱买的,鞋子多少钱买的,说实话,我心里也酸酸的不是滋味。她与我一样上班,与我一样的职位,可为什么她就能穿得比我好,用得比我好。”
女儿惊奇道:“原来你也会为这种事难过?”我点点头:“当然会,大多数女人都会。”她同情地看着我,我却又笑笑,话锋一转:“后来我想,许阿姨为什么会发神经一样地对我一个人说这些呢?要知道当时办公室里的人多着呢。我仔细回忆,发现那时正好是我与另一个阿姨在交流家里的孩子喜欢吃什么菜式的时候。许阿姨在旁边听,不管三七二十一打断我们,说起了她的名牌。也许当时我们的话题触到她的痛处,她的婚姻不太幸福,三十几岁还没有孩子,心里一直嫉妒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尤其孩子又可爱又争气。”
女儿迫不及待地嚷嚷起来:“我们当时也是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在说自己的月考成绩,那两个女生考得不怎么样。原来她们是嫉妒啊。”她露出神气的表情:“那我要让她们以后更嫉妒我。”
真正的幸福无需高调
国庆节,我带女儿回老家看外公外婆。淳朴的外婆家每天都有一些邻居来串门拉家常。
有天,一位与我母亲同龄的老人聊起了她幸福的晚年生活:她儿子在深圳,一个月收入八千块钱;她女儿嫁给了一个生意人,两口子生意做得还挺不错;她老头子六十岁了,一个月还能挣千把块钱。她每天只需做点自己喜欢做的活儿,种点蔬菜,养些小鸡……话里带着明显的炫耀。
当时我与女儿在楼上,她们的对话清清楚楚传到我们耳朵里。母亲只是笑声连连,时不时道:“是呀,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吃好喝好将身体养好,啥也不用操心。你就是个有福气的人。”
女儿在楼上听着捂嘴笑。我不解地看着她。待老人走后,女儿才道:“这个婆婆真有趣,外婆三个孩子的成就在村子里都是首屈一指的,外公外婆这些年旅游去了好多地方。我外公一个月还挣3000多元呢,她怎么好意思到外婆面前炫耀。”
我只笑不语,女儿又道:“外婆也真好玩,一个劲儿地附和那个婆婆,换了是我才不会那样,我也要将自己的幸福生活讲出来。”我抬抬眉:“因为外婆心里有底气,连你这个不常在家的小朋友都知道外婆的生活有多幸福,村子里岂不是大家都知道?她又何必说出来呢。这就好像你次次都考第一,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跟你说她这次考得挺好的,你会是什么心态?你会嫉妒她吗?还是胸有成竹地鼓励她用功,下次考得更好?”
女儿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对对,我从不向我同学说我的成绩如何。”
有自信,穿什么都有底气
自信教育的最后一课,由我的堂哥“讲授”。他是新加坡有名的数学家,国庆后到深圳出差顺道拜访我们。
女儿早就听过舅舅的名气,把对方想象得如天神一样。可没想到,舅舅长得很一般,个子小小的,戴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穿不到一百块钱的衬衣,放着五星级酒店的饭不吃,非要来我家吃普通的家常菜,还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
舅舅看她的作文,连声道好。舅舅和她一起演算算术题,夸她的想法很新颖。听她说起历史上的武则天的一些细节时,直搓着手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呢。我那个时候,就理科不错,语文成绩还行,但历史知识真的知之甚少。就算是现在也一样。”
女儿吃惊地望向我。在舅舅身上,她一点儿也没觉出一个名家的所谓气场。但当舅舅打开手提电脑,给她看他在世界各地的大学讲课时的样子时,她又意识到对方真是个大人物。
送走舅舅后,女儿忍不住问我:“舅舅穿那么便宜的衣服讲课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我拍拍她的肩:“有底气的人,穿什么都无所谓。能邀请你舅舅去讲课的大学,谁不知道他的成就呢,穿再便宜的衬衣,他也是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已经不需要用名牌服装来标示自己的地位和收入情况了。”
女儿咂嘴,点头:“心里有底气的人,就不需要向人说起自己的好。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知道他的好,别人都羡慕他。是这个意思吧?”
我想了想:“差不多吧。”女儿举一反三:“那反过来,总向人炫耀、吹嘘的人,是不是底气不足呢?”
我笑了起来,搂住她的肩:“正是如此。”可是她又问:“那怎么才会底气十足呢?”
我又想了想:“一种是得偿所愿的人。你看你妈我,觉得自己家庭幸福,孩子健康优秀;你外婆呢,孩子们对她孝顺,生活衣食无忧;舅舅则是学有所成。还有一种是谦虚的人。两个人在一起,比如你和我,你有比我厉害的地方,我也有比你强的地方。我看见了你的长处、正在默默学习,那我其他方面比你好很多,也不会吹嘘了。”
近来几乎是以暴走之态努力压榨自己 “多生几个孩子”,但苦于昔日手感不好,一 写就觉得自己在凑字数,差不多是写了觉 得后悔,不写还是后悔。外加语文老师也批 评我,说我在生活和学习上过于自由散漫。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写作风格亦是如此, 这一道惊天霹雳顿时击碎了我以往的骄 傲。于是决定用类似的议论之篇激励一下 自己,重回自己学文的理由。
写作算是我衷情的好战友,大家都说 写着写着要累要烦。我倒是觉得在笔触之 际有一种精神上的清新和明了,那种在文 字之间掌控天地的情怀,是极度美好而富 有创造力的。老妈常教育我要会写试卷上 的命题作文,考场上需要这种临阵磨枪的 能力。但不论入世多深,多少次遭人批判, 我永远坚守自己的观念―――这是在侮辱写 作,在颠覆古人创造的伟大文明。
写作的本质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想录于纸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都能 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那么写作所代表的, 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灵。有谁可以说,心灵是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教 工、学生、老师姓名,字数在600字以上”。 这可以说是我们学生写文的独有“特色”。 将各种令人过敏的药品,强行注入精神世 界,治愈一种本该发扬的文海随心。
说到这个,我又痛恨起要求学生如此 写作、训练学生如此写作的机构,以及悲哀 乐于如此写作的学生。国家的心思我大致 了解,就是希望多培养几代人才,以后和 美、俄讲话多点底气,不至于畏首畏尾的。 学生的心思我也大致了解,就是希望未来 有好工作,有好丈夫(老婆),有好人生。一条 条来算都受得起讴歌,捏合在一起就混沌 而荒谬了。
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头脑,大可 不必写作,数学、科学这等开发智力的软件 多了去,写作是要历经时间、空间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瞬间的顿悟。而其他几 门科目,在学到炉火纯青之前都有答案可 抄,但见过作文有标准答案吗?连命题老师 都写不到登峰造极,更让人揪心的,是他出 题很有可能只是信手拈来。
如果是想让学生能够笔走龙蛇,妙笔 生花,那就放开了来写,看的不是离不离 题,而是那份笔触中的心灵萌动。写作追 求的就是思想,有哪一位大文豪追求的是 主谓宾,附加一堆排比拟人夸张比喻,而 没有实质性含义的句子?可让人胆寒的 是,目前类似的满分作文十有七八皆是如 此。写作纯粹只是为了分数和获取分数的 ,我感到圣洁的文化就这样一点点的 被腐蚀。
虽说文化是永恒的,代代相传的,但文 化依附于人之上。人“死”了,文化也会随之 而去。我们中国文道传统的变质,就在于一 代代人对它的侮辱和简化,变本加厉,我这 个迷途小书生也只得望洋兴叹。人力敌不 过时间。只希望未来有几位擎天之才,为中 国,为文化,唤醒这条哀伤的巨龙。
仅此而已。
【关键词】散文教学;同课异构;个性化阅读
散文阅读教学,需要多种风格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到散文的多元美感。近期参加了一次散文阅读教学之同题异构的现场研讨会,一课三人,教学活动依次进行,一课同为《月是故乡明》,三人为三位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三位教师,具体思路体现在:第一位老师用他那独特的声音天赋声情并茂朗读这篇课文,并且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学生通过老师读的熏陶和自己读的领悟最大程度的把握这篇课文,课后许多同学还沉浸其中;第二位老师用他那独特的视觉找出文中感人的地方入情入理地分析,并且辅以这个“恒久的烙印”专题与之相类似的精彩段落来丰厚文本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下课时我们还看到许多同学眼中那矜持的泪水;第三位老师在学习了这个专题之后用他那深厚的作文指导素养指导学生去寻找故乡印象最深的事物和情景,构思成作文片段,并且把本文揉和在作文指导中,下课时,我们看到许多同学似乎沉静了许多——这也许不是作文指导课本身所能做到的。
研讨时,许多老师都对这三节课给予了近乎一致的高评价。确实,无论是从教师的素养,文本的挖掘,课型的设计还是从课堂的生成,情感的提纯,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师生双向的互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但是从个性化教学的角度,我们也得有这样的几点疑虑:
一、从教者的角度以及这三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角度来看,教与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但是,对于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来说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他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吗?也许有的同学不喜欢朗读,却喜欢写作或者喜欢其他什么方式,那么,针对不同的课题,我们老师是否可以制作成不同的课型放在“货架”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呢?有的同学用过了这个“货”,发觉不喜欢进行二次选择还可以吗?如果能这样实施,那自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现行的国情和校情来看,这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而为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上不预先设计问题,课堂的生成主要是由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质疑来生成,教师仅仅成为“平等的首席”。可实践下来看这样的课堂有更多地偶然性、随意性,未能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整个课堂的学习肤浅。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简单盲目地排斥任何“向导”,“向导”也是个性化中的一种个性,只不过这种个性已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并逐渐上升为一种“规范、规则”而已,众人的认可足以证明这种“个性”的合理性;个性化阅读不能简单地追求“特立独行”,为求与众不同而误入死胡同,让这种自然“生成”陷入虚无的境地。
三、从教师教授和学生习得的角度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上有固定的要求,体系上有固定的序列吗?教学形式上有固定一致的评价标准吗?在现行的新课标背景下,我认为好课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的,但它应该是有标准的,它必须具有可充填性、可计划性、可展示性和可评价性,最终指向于教师对学生的授受知识、培养技能和润泽精神这三个层面上。对于这三个层面,我们的个性化教学的每节课都是否同时指向于这些层面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内容该如何最终达成这三个层面呢?
四、为了个性化教学,许多老师都倡导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话语作为注脚。这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处理固然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精彩之处,但如果教师的阅读素养和态度存在问题,也会带来一些致命的“硬伤”:对文本处理得有点草率和随意,反映在知识性上不够严密和科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态度不足,甚至会引起学生更深的误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么读都是 “哈姆雷特”。要使学生掌握语文交际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此,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和可能实现的政策空间下,我们的语文个性化阅读向何处发展,又怎么去实行?我的思考是:
一、将“功利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提到“应试教育”我们就视为洪水猛兽,但它的存在自有它的存在的理由,而且,客观地说现行的语文考试也正在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追求课堂的表面上的热闹,它应是一种深入的感知和感悟。我们也努力这样做: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阅读,都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它的指归。个性化只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第一目的的手段,因为学生时代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学生时代里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阅读的多角度理解打下那么一点精神的底子。
二、解读、鉴赏、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三个层面,没有一定的文本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的积累是达不到一种高度的。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意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新课标对此仅有要求而无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更是缺少一种可以评价的机制,随着各省单独命题的开展,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更有可能弱化和地方化。为此,我们一方面迫切呼唤新课标对此的明确和引领,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资源和阅读空间来夯实和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效度。在我校的个性化阅读实验的起始阶段,依据新课标的阅读书目进行筛选重新编定了一个可操作的书目,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进行阅读;并且辅以“读书报告会”“新书推介会”和“我与名家演讲会”等形式激发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从施行的效果来看,成效还是显著的,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肚里有“货”时,个性化阅读的实验自会有它的实验空间,也会有它的实验的物质基础的。
三、个性化阅读乃至新课程的开展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娴熟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师的底气之体;诗意的生活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足;独到的见识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魂;大胆的创新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翼。对照这个标准,也许要求高了一点,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涵养我们学生的读书源,才能把学生的阅读需求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倾向和课堂的发展走向,不失时机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恰如其分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绝不能不顾学生情况,硬牵着学生去阅读自己所认为的“精彩”,把老师早已精心准备好的“营养大餐”硬“喂”给学生,展示师者的“精彩”。
我们在确立学生的阅读书目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全体参与实验的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一起阅读,并且成立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共享文本资源,丰厚阅读内涵,拓展阅读视野。让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真正做到:思维形态上是直感的,移情的,寓言的,点化的;语言形态上是平民化的,启发式的;交流形态上是人情味的,近距离的,互动的,心灵对位的;方法形态上是叙述的,案例的;社会形态上是平民的,诗意的,有尊严的。从而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人生中的重要性。
6月13日 晴
早在家长会之前我就得知自己的期末成绩很好,所以我对家长会没有什么顾虑。在我印象里,家长会根本没有学生作文里所提到的恐怖气氛,我宁可去相信那是学生们为了编作文而挤出来的虚构故事。
家长会开始之前的一个半小时,一些家长就已经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校,而且数量直线上升,把老师的办公室堵了个水泄不通。女家长的厉声批判,男家长的唉声叹气,凡是来到办公室的家长无不大动肝火。而那布满红色皱纹的千疮百孔的卷子就成了家长和老师们共同的发泄品,被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好像全世界都跟它有仇。然而,在我看来,凡是这样的家长,一般都属于那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类型。他们的孩子说不定还在家中不亦乐乎地打着游戏。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去教室看看,如何呢?
有的家长来了后就在教室里安静地坐了下来,借同位、前后位或周围其他同学的卷子,在他们孩子卷子上扭曲的字迹旁认真地改着错,一边还对比着自己孩子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这种家长常常保持沉默,他们的儿女一般都是成绩平平,而他们则会与周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交流,问问别人的学习方法,甚至还会像学生上课那样记笔记。再看看那些滔滔不绝的家长们,绝对是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己有了炫耀的资本,这样才有底气去东打听、西打听别人孩子的成绩。别的家长也会来向他们“取经”,而他们也会在交谈中找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确定下一次追赶的目标。
当然,家长们“取经”的对象可不止是家长,我在班里也遭到了家长们的“围攻”。“你就是那个班里第一吧?”“你各科都考了多少分?”“你都是怎么学的,考这么好?”“你各科都在哪里报班上课?”“你看哪些辅导书?”一堆问题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让我猝不及防。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记者招待会的主角,我回答问题,“记者”们就拼命做着记录。现在竞争如此激烈,形势如此严峻,不光是学生,连家长都快活成人精了,有的家长竟然能把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的名次和成绩全都背下来,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天渐渐暗了下来,家长会也临近尾声,家长们走出了教室,脸上或愤怒,或无奈,或若有所思,或眉头紧锁。母亲带我出了学校,学校门口的车队大军终于开始缓慢地蠕动,不少车窗上还飞扬着蓝色的纸条(罚单)。学校周围的广告宣传大军仍然不肯放弃最后的机会,不断地往行人手中递着传单。教学楼终于又归于沉默,而马路上汽车尾灯此刻却汇成了城市的另一种风景。
今天又考砸了,从刚上初中到现在已经不知道考砸了多少次了,其实不是考砸,而是水平如此。因粗心而考砸是偶然,而因不认真而考砸却是必然的。
中午,来到学校,同学们已经开考了,我是最后一个到教室的。急急忙忙在位子上坐下,拿起笔就写,心中却想着:“怎么又考试啊,昨天不刚考过吗?”以前我对考试是从不畏惧的,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考好,可自从上学期幸运考了几次好成绩后,就一直沾沾自喜,不想着进一步努力,却自以为是,骄傲得不得了,结果考试就越考越差,越考越差,成绩自然掉了下来,面对考试也没了底气,只想着能不挨骂就好了。"哎呀,这道题怎么做,怎么办,怎么办?”
拿着卷子,蹲在学校旁边的花坛中,鲜艳的两个数字87直扎我的心。此时此刻,我心中想的不再是应该如何跟父母交代了,而是我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成绩,为什么会从高处跌落。站的越高,摔得越疼,往往自以为是,有点小成绩就骄傲自满的才会从高处跌落,我是这样的人吗?不断得问自己,却一直得不到答案,不是不敢回答,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从小学到现在,大家都在帮我,因为妈妈是学校老师,我刚入小学,老师就努力教我,即使做错了,也往往会受到鼓励。一旦做对了,便不知道会得到多少奖励,一次次荣誉,一次次成功,让我在小学时就有了骄傲的心理。别人都看透了我,唯独我自己看透不了我自己,我的这些成绩有哪个是靠我自己的本事得到的?一个都没有!作文之星?那是母亲四处托人投票得到的!三好学生?那是因为父亲是校长!最聪明的小孩?那只是外公外婆对我的鼓励!
凭什么,我凭什么骄傲自满,人家骄傲有本钱,我自满却没实力!想通了,我只是沧海一粟,没什么特别的,还是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吧…
初次见到陈胜,我的第一感觉是:纯盗版。和《陈涉世家》中有鸿鹄之志的陈胜截然不同:眼前的陈胜其貌不扬、身子单薄、脸上还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更明显的是脸上的不自信。致使他在与人对话时都是斜着身子,不敢与人对视。
自那之后,我就对这同名同姓的陈胜上了心:课堂上我就挑些简单的问题让他来回答,背诵基本篇目也让他来展示。虽然回答的问题不尽全面,但每一次我决不吝对他的表扬,尽力挖掘他答案中的闪光点。而且他在被课文时,声调就像戏剧演员在表演一样,其富有特色的腔调让人忍俊不禁,而这时他也总是涨红了脸,懊恼之情溢于其上。而我便会用一本正经的表情告诉他:“你背的很流利,如果能放慢速度,像读课文一样把课文背出来就好。”后来他虽然还是用他那喜剧演员的腔调,但我们师生已做到了面不改色,而他便也能在这样的气氛中流利地表演完他的课文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他渐渐的向我敞开了心扉,我知道了:原来他对历史上的陈胜也很是熟悉,他姑姑给他取名陈胜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可惜他未能名副其实。听着他底气不足的介绍,我知道我对他的特殊关照还远远不够。怎么能让他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有自信去面对呢?通过对他多方了解,我决定就从陈胜这个名字入手。我在班内发动学生来了解陈胜这个少有鸿鹄之志、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富于反抗精神的陈胜王。在这期间我充分让陈胜展示他所知道的历史史实和典故。果然同学们对他和历史上的这位反秦第一人同名同姓很是羡慕,更深深佩服于他知道的那么多历史故事。那一阵我注意到他的头高高的昂了起来,脸上带了极易察觉的一丝微笑,衬得他脸上的那道疤也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与人交谈时虽不是口若悬河但至少敢与对方正视了。
看到日渐活泼的他,我很是欣慰。有一天我不经意间听说,陈胜的历史考了满分,创造了他自己的乃至全班的奇迹。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知道陈胜战胜了自己,获得了他学业上的第一次成功,我更相信他还会获得属于他的无数次成功的。偶然的我又发现他回答问题背课文的腔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虽称不上字正腔圆但也是一板一眼了,甚至是从容了很多。
接下来我着重加强了对他写作能力的提升。记得初一时他的作文是一段到底,全文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就是实心点。我在作文的形式上不厌其烦的给他纠正,现在他的作文虽有了外在的改观,但内容总是一个历史故事加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或我明白了什么)。如何提高?我决定还是得鼓励他、放大他的闪光点。终于我发现有一次他引用的历史故事和我们的作文要求很是契合。当着全班同学我读了他的不尽成熟的作文,并大力表扬了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号召全班同学读历史,增加自己的历史厚重。一时间全班掀起来读历史的热潮,陈胜的历史故事书受到了全班同学的青睐,人人以争读历史书为荣。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趁机知道大家如何用历史故事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更多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去讨论如何具体用一个事例。我观察到陈胜每次都听得很是认真。又过了一年,我发现陈胜的日记作文会写得扣题了,而且还能就故事谈自己的见解了。全班的作文也能引经据典,深刻地多了。这真是一件双雕的好事。
初三上学期开学伊始,我们就学习了《陈涉世家》。在学习时陈胜出尽了风头:介绍有关史实、翻译课文、背诵某些名段,甚至补充陈胜的作战细节和称王后的故事。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自信样,我有时都无法和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陈胜联系起来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巨大转变,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时我关注他时,仅仅因为他的名字,对他的鼓励用心源于兴趣,我不经意间的举动却改变了一个人,虽不敢说对他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为他找到了生活学习的力量。善用期望价值规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巧用学习迁移规律,则“星星之火可燎原”!这是为广大教师们所熟知的道理,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真理,对学生是诸多抱怨,却未能给予差生足够的耐心与宽容,这是我们的失职,更是某些孩子的不幸。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陈胜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与鼓励,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怎样才能避免无话可写的尴尬呢?那就是考前准备好写的材料。中考无疑是一场战争,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我们做有心人,考前备好足够的有分量的材料,考时底气就足,就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也就一定能马到成功。本文想与大家谈谈记叙文应考如何备材料的话题。
材料从何处来?一是来源于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我们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物。这些是直接材料,最为宝贵。二是来源于媒体。包括纸质媒体、电视(电影)媒体、网络媒体三方面。这些虽是间接材料,却是材料的主要来源。
如何备材料,向你推荐两种做法。
第一,写日记,记下每天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应该积极投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用心体味生活;以一双慧眼、一颗感恩的心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细节,发现体现时代特征的有代表性的人、事、物,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方式要灵活,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抒情,语言上无须作多少藻饰。日记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还是一座材料宝库。每天几分钟的举手之劳,说不定考时就能让你如获至宝,“一考惊人”。
第二,借鉴范文。作文应该贴近生活选材这是对的,但由于我们生活面窄,第一手材料并不丰厚,远远不能满足备考的需求。如何充实材料库呢?阅读,广泛阅读书籍报刊,从书籍报刊中寻求间接材料。我们平时应挤时间多读一些立意好、题材新、表达丰富多彩、语言鲜活生动的课外读品。比如,中学生读物中的优秀篇章,各类大赛中的获奖作文,中高考中的夺魁之作。读中要特别留心那些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动的好文章。选到范文后建议你按下列程序处理。
1.删除。删去文中的描写文字,比如肖像、过长的对话、大段的心理以及议论抒情的句子,只留下纯记叙的文字。
2.压缩。将所剩记叙内容压缩成一、二百字(主要压缩事情的经过),只保留故事梗概,以便考前记诵。
3.拟题。拟题的目的是让自己胸中有数,这个材料适合哪些话题,以便考试选用。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给材料拟题。比如,可以从事件、主题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情节、线索等角度考虑。文题应力求精练有概括性,且多多益善。
4.归类。将备好的材料按家庭、学校、社会分类存放(也可以按主题意义分类),以便考前翻阅。
以上所说的是两种主要的备材料方法。两种做法相互补充,同等重要。备材料时,不能顾此失彼;应二者兼顾、双管齐下,所备才能丰厚。
考前备材料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保证考时“有米下锅”,不致搜肠刮肚、心中发慌。
其二,省时快捷。应考时看到文题后只要“打开”材料库按需搜索,很快就能检索到适合的压缩材料;行文时再将材料“展开”,剪辑整合一下即可,当然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故事”,以避抄袭之嫌。
其三,得益显著。由于有备而考,材料多、档次高,就有可能拔得头筹。2005年中考,本班两位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的女生分别考出137分和133分的好成绩,全班语文优秀人数达33人。这与我们考前选择并成功实施备材料策略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生;实效;兴趣
目前阅读的现状是,小学生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我们知道,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使我们都知道作文书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可是专读作文书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也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来,也不可能奏效。要写出佳作,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跳出“以作文法为主”的狭隘范围,像蜜蜂那样广读博览。
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他们在阅读时不知应该做些什么,这种没有明确目标的阅读,当然收获甚微了。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补习,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谈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说,大量的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命运,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人们都对“开卷有益”达成共识。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的作用如下: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模型,丰富词汇,提高表达能力;开拓思维,增强理解力;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在品德形成方面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阅读了大量各种作品的孩子,在学习上可以肯定是事半功倍,年级愈高,这一点就表现得愈加突出。
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放手不管,看上去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必定是盲目的、趣味至上的,很多孩子小学看了六年书,到初中还是不得要领,不会读书,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阅读,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掌控:
一、选择适合的作品
作品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这样孩子才爱读书,但也得选择一些孩子不那么感兴趣的图书,引导孩子学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培养阅读兴趣,以避免阅读面的单一化。图书的选择还要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孩子在不断长大,认识水平不断加强,作品的篇幅、内容的深度也要逐渐加大。
二、利用好文本的价值
任何一本图书都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家长想要指导好孩子的阅读,自己首先必须得熟悉文章的内容,有时间的话,最好跟孩子同看一本书,跟孩子保持同样的阅读进度,随时利用文本内容启发孩子思考。比如,遇到新词,可让孩子猜一猜它的意思,引导孩子学会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让孩子反复读某个成语或精彩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在关键的情节处合上书本,让孩子预测一下故事会怎样发展;讨论人物的特点与作品的主题……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他会非常兴奋的,这不但使孩子得到锻炼,也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泛读的好处是阅读量大,涉猎面广,知识丰富。而精读则可对孩子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积累的知识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我为儿子制订的阅读策略是泛读一般的童话、百科、动漫作品;精读文学精品,尤其是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对孩子良好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儿子每天都得反复朗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久而久之,也能背诵很多作品了。这样的积累对孩子终身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随时表扬激励
对孩子的表扬不可空泛,什么“你真棒”“真聪明”这样的话说得多了,对孩子没什么实际意义。表扬要善于发现孩子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欣赏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家长要有相当的敏锐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阅读达到实效,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首先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诸如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凡是能带来愉的容易引发兴趣,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引发兴趣,有成功希望的活动容易引起兴趣,凡是曾获得过成功的活动容易引发兴趣。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给学生提过高的阅读要求,对阅读书目可分年龄年级阶段有所建议,但千万不能强迫学生读不感兴趣的书目。学生因心智发展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气质性格不同和知识经验基础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阅读爱好,所以我们应提倡阅读形式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少提统一要求。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积累呢?
一、书本知识积累: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语言营养
首先,语文教材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且文质兼美,与时代同行的美文也被大量请进,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为学生亲近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蓝本。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精读品析,创设情境,使静静躺着的文字活跃起来,学习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借鉴作家精妙的写作技巧。
其次,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除课标推荐的课外必读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时文,只要是健康的书籍,都可以阅读。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还可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点评、写感悟,把读、思、用融为一体。
要强化积累,还得引导学生在“背”字上下点工夫。很多学生很喜欢看书,但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不愿下工夫去记、去背,这样,读的再多跟没读也差不了多少。于漪老师曾经说过:“重视积累,该背诵的要一丝不苟地背诵,腹中就不会空空,语言就不会干瘪无味。”学生背诵的多了,就有了文化和语言的底气,写作时便常常会有“神来之笔”。
二、生活积累:亲近生活,培养发现生活美的视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其实并不缺乏生活,他们缺乏的是生活积累。新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于生活的人:留心校园,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留心家人,感悟家庭生活中的亲情;留心社会,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留心自己,感受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充分运用视、听、触、嗅、味等感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对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养成从文学的视角去审视电影、电视作品,学习语言、揣摩艺术手法、深入思考社会生活;在父母的引导或陪同下走进网络世界,以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
三、思想积累:勤于练笔,抒写独特的人生感悟
读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要把积累的素材整合、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养料,还得勤于练笔。练笔的方式有很多,但我最看重写日记。
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进行片段练笔、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日记是学生生活的仓库,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然而,学生写日记时又觉得无话可写,写不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检查督促又不写真话。对此,我首先让学生提高认识,明确写日记的好处,如可以备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培养毅力和韧性,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美好回忆等。然后,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日记范文,让他们在写日记时有章可循。最后,定期和不定期当着学生自己的面检查日记,只查写没写,不看具体内容,尊重隐私,以让学生尽情抒写真实情感。为了激发写日记的热情,于每月举行一次自荐优秀日记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指导学生写好循环日记。把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约十人一组),每组一个日记本,轮流写日记,组与组之间定期交换日记本写日记,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写的日记,自己的日记也能让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看到,这样有利于互相学习,领略不同的观察生活的视角和语言风格。有时互相调侃,有时续写别人的日记,兴致高涨,情趣盎然。教师也时不时拿来看一看,把握一下总体格调,写一写,做个示范,提高情趣。
四、技法积累:在理论学习与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技法
人教版语文教材2013年版与2009年版相比,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每个单元增设了一次“写作”训练,这也就是提示和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写写作文,也不仅仅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写作知识,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一样有它的课堂,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课堂教学要有宏观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教材的写作训练安排,对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做好规划,科学安排进程。如七年级重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八年级让学生有话会说,九年级让学生抒写性灵,做到文质兼美。然后把这些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明确、具体、单一的小教学目标,一节作文课达成一个目标,学生的习作达到了专题训练目标就是成功之作。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