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阳节古诗词

重阳节古诗词

时间:2023-05-30 09:5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阳节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阳节古诗词

第1篇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2、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6、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7、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西夏重阳

(明)王逊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第2篇

关键词:诗文教学;节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85-01

一、语文教学应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的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在传统节日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清明节指导学生收集古人描述清明时节的诗词,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并且让学生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元宵节组织学生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寻找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

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

清明:《清明》(唐)杜牧

元宵节:《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端午节:《端 午 》老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通过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歌,学生们既了解了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并发扬光大这些传统文化,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又好象我们儿时唱的儿歌一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中国独有的思想,会深入学生的脑髓,假以时日,会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应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所以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语文教学中应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初中学生年龄小,但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利用这个特点,每到一个节日,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把自己融入到节日中去。结合我的实践,把我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等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

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也如此。

(二)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与中秋有关系的古诗词: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王建《十五夜望月》等。与重阳节有关系的诗词:的《采桑子·重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春节有关的诗词:王安石的《元日》、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等。与清明有关的诗词: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唐代文秀的《端午》、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等。

第3篇

【学校工会重阳节活动策划】

一、活动背景

我校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敬老工作,为安排好今年敬老活动,专题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讨论敬老节活动的有关事宜,制定重阳节期间活动方案并由学校工会主席***同志专项负责组织实施。抓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敬老氛围。利用教师集中时间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老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社会的发展凝聚着老人们所作出的贡献,今天美好的生活是老人们昨天的努力换来的,明白尊老、爱老、助老是每个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以提高尊老敬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09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主要;

2、组织探望慰问我校部分退休教师;

四、活动安排:

慰问退休教师

时间:10月12日下午15点30分

负责:***

参加人员:***、***、***、***、***

慰问物品采购:***、***,价值200元(食油、伊利奶、营养品)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前

拍照:***

五、活动要求

1、学校工会提前谋划,事前摸清每位老教师节日期间居住地点和联系方式。

2、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

3、活动过程要注意安全。

4、要收集好各类资料并以新闻稿的形式及时上报宣传,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5、活动结束后,以总结的形式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活动的开展情况。

迎丰九年制学校工会

【附】重阳节优美古诗词欣赏: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第4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习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意的世界,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我仅以意象"酒"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的。

1.从课本中积累

让学生回想原来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并谈谈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热情很高,查找课本并将诗句写到笔记本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整理出的诗句及其意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暂时超脱现实沉浸在饮酒中的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腔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一种悲戚;"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是一种孤独……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都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诗句写道黑板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是苦闷;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是悠闲和风雅;欧阳修的"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是欣慰;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友情;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真情.....

3.梳理整合

学生积累了好多知识,有了量的储备,但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无法运用。在积累"酒"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诗句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讨论与合作,将这些意象分为了四类:㈠借酒浇愁的,㈡借酒言愤的;㈢表达欢乐欣喜之情的;㈣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的。学生理清楚了意象的类别,便于在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时灵活运用。

4.引导运用

积累要沉淀成一个人的心理认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运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才能完成。若不反复历练,原来积累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并很快忘记。 在积累梳理了"酒"的意象后,我让学生运用有"酒"的诗句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立意要高,要能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诗句。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形成了很多优美的篇章。

5.升华提高

在积累梳理整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酒"是一种文化,"酒"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苦难的人生慰藉,给多彩的生活增辉;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学生在"酒香四溢"的课堂上走进诗意的世界,在积累与运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

同时,古诗词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壮丽的河山,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多彩的生活;形式上,它有如精灵般跃动的文字,如音乐般袅袅的韵律,如梦幻般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古诗词,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一幅幅如画的美景,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意的世界,浸染墨韵书香;让师生共同走进诗意的世界,让心灵沉浮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扬起那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之帆,去古诗词的世界远航!

雨天伞,莫遮眼,路上水,小心滑。 夜间行,耳加眼,走或停,要分明。

过道口,要直走,招的士,站路边。 人乘车,有规章,上下车,按序来。

车起步,莫走动,下车时,要注意。 车内坐,要端庄,头与手,莫外探。

自行车,常查验,闸与铃,要完好。 过十二,才上路,不逆行,不抢道。

双车行,莫扶肩,前后车,留空间。 搭摩托,戴头盔,向前看,正骑坐。

乘车时,不乱动,不催速,莫闲谈。 过横线,减速行,遇行人,停一停。

第5篇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6篇

摘要:古诗词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材料,历来被广为认同,推崇备至。小学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小学生积累古诗词,吸取古典文化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手段。

摘要:古诗教学;朗读;深入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0-01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简约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曲《阳关三叠》让友情升华,使人荡气回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我们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珍贵。思乡则“举头望明月”;怀人则“共醉重阳节”;登高则长啸抒怀“念天地之悠悠”;欢喜时“千里江陵一日还”;烦恼时“替人垂泪到天明”。李白那来自九天的黄河之水,杜甫那滚滚而东的不尽长江,以及李商隐那幽深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绝伦的诗歌语句使每个阅读的人都为之深深折服,陶醉其中。

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再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强调突出通过“读”让学生去感受语言之优美,情感之纯真,内容之充实,音韵之和谐,节奏之顿挫。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略谈古诗教学的读与感。

真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注意读准字音、正确辨析重读轻读、正确处理停顿和朗读速度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读得正确通顺,读准字音,这样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要让学生在读中记住它们的不同用法。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有些学生将“似(sì)”错读成“shì”,把“处(chù)”错读成“chǔ”,这些都应该引起朗读者足够的重视。朗读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是靠声音表情达意的,这就对吐字发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字音读错,那么字义就错了,这样不仅无法创造出感人的形象,也不可能把作品的内容传达清楚。所以对教师来说,在示范朗读时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教师在作诗歌示范朗读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去设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等。像《竹石》、《石灰吟》一类的诗歌要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读。有些古诗宜用凝重的语气,沉缓的节奏来读,比如《悯农》,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而《送元二使安西》一类诗的朗读,则应该用柔缓、深情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朋友惜别之情等等。教师一定要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感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调整语气,语调,把握速度及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我们都知道,古人善于吟诵,诗歌的吟诵不仅能使朗诵者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音乐美,而且也能传播出诗的境界,将听者带入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去。所谓“念书”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还有“书声朗朗”,“风声,雨声,读书声”,这都说明“读”之重要性。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同样见出“读”是古诗教学和学习中很好的方法。只有正确地“读”,才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领会诗的意境,才能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诗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感”。

当然,在不同的学龄阶段,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在读中深入理解课文。此外,为了做到“感”,在朗读时,要求学生按照语言的描述进行想象,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杜甫《绝句》一诗,作者写于他回到成都草堂之时,此时生活境况稍有好转,杜甫心情不错,面对一片勃勃生机,他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想象,如黄鹂鸣、白鹭飞给人怎样的感觉?“黄、翠、白、青”这些色彩相配合又给人怎样的印象?西岭巍峨,小小窗户为什么能“含”?船泊在门前,为什么说是“万里船”?诗中哪是写动的,哪是写静的?等等。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构成一幅开阔明丽的春天的鲜明图画,进而可以领会到诗人开朗欢快的心境。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古诗的学习,应以“读”为先导,由“读”到“感”。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刻地领会诗意,准确地作好示范朗读;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而深刻感悟诗歌的深层意蕴,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更深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背诵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欣赏古诗的水平。

第7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文化的传承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之时,是我国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因而,培养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才能够使得我国文化发扬光大。高中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中的内容包含着我国从古至今的众多有些文化知识内容,因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高中语文教学更要肩负起传播文化的使命,培养高中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欣赏传统文化,并有意识的对文化进行传播。

一、促进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古代的文人贤士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蕴藏着无限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高中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够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学习就能够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通过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在课堂之外也能够对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特意的阅读和学习。这样就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传播,并让高中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高中课本中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在课堂之外,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红楼梦》,并进行认真的学习。

二、促进对名人英雄的了解

名人英雄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的众多名人英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地形成我国了传统文化。名人英雄对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最终有了我国今日的发展。无论是古代的名人英雄还是近代的名人英雄,他们的出现都是不可磨灭的,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示。古代孟子、孔子等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言论逐渐的形成了儒家文化。他们提出了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并被人民奉为经典。后来随着朝代不断地更新,但是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后人。另外,儒家总结提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会有所体现。如《烛之武退秦师》、《离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了爱国主义。这种情怀是值得当代学生所学习的。在学习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些爱国英雄,如岳飞和屈原。他们都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但是他们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惋惜。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对这些名人英雄的事迹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他们的精神,这样才不能够使他们的精神被磨灭,而是能够使之得到传承。

三、促进对文化典故的传承

高中语文教学对促进文化典故的传承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除了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外,也有很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知识。通过举办古诗词书写活动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好的记忆。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文化典故成语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这样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成语典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了解更多的典故文化。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最基础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些成语,并了解其背后的含义,视野得到了开阔,同时也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效果。文化典故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内容,对文化典故的了解可以促使高中生了解更多的与之相关的传统高文化知识。因而,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纠正现在生活中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真正的目的。

四、促进对传统节日了解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国众多传统节日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至今我们也一直在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有的意义。清明节是纪念先人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重阳节是爱护老人的日子、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春节是百家齐乐庆祝新年的日子。这些节日都有着相关的历史文化意义。如端午节是屈原投江逝世的日子,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得到了众多人们的钦佩,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咬屈原的身体,向江里投入了很多的粽子,之后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吃粽子来表达对他的哀思。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相对应的文化故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故事。关于重阳节,有诗人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对诗篇和人物的学习来对我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高中生对传统节日就会有一些别样的情感,在过节日的时候会多一分珍视。所怀的态度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会让他们对传统节日更加的重视,并将传统节日的含义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对传统节日加以重视。

五、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文化的点拨,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发挥出其真正的功用,让高中生养成传统文化意识。从而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传统文化在我国得以发扬光大。除此之外,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高中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这过程中,我国能够形成更好的文化氛围,并能够使之走向国际。

第8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英语翻译;本土文化;培养质量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产业,发挥着传播思想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当前阶段下,我国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旅游事业与国际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大批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助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要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改良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的对接,在真正服务外国游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问题分析

(一)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

旅游英语不同于普通的交际英语,它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性。在介绍相关景点的文化及其他内容时旅游英语能够做到流畅且准确的表达,旅游英语在综合性方面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不同地区的风俗和特有文化能够实现高度的概括融合,因此在使用旅游英语的过程中,单凭一味地照本宣科是无法为旅游英语翻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必须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立足于旅游地区的风土民情以及人文特色等,积极应用英语翻译技巧,实现精准全面的信息传达,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可以说,旅游英语本身具备显著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它的人文性以及实用性,立足于彰显它的具体功能应用场景来实施精准翻译。当然,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变革传统的翻译模式,在非必要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直译方式的使用,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巧妙性的意译,继而保障英语翻译环节中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问题分析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与不足,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难以提升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一,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旅游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随意性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在翻译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中式翻译的方式,即不遵循英语翻译的方式和步骤来实施随意性的翻译,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第二,英语翻译未体现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翻译未全面彰显文化差异性,也未尊重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这就使得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甚至还会凸显着一定的歧视性。比如在西方人的认知中,“dragon”是残暴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语境中,“龙”则是代表着一种吉祥且尊贵的象征。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若不注重把握这种文化认知差异,盲目按照自身的认知来进行翻译工作,无疑会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整体成效。第三,旅游翻译未融入本土文化。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2]。同时,在我国文旅融合事业全面加快的进程中,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断增加,特色化的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区域性的文化特色,要将翻译技巧以及文化特色等整合起来。但当前阶段下,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翻译技巧性,明显缺乏文化属性。比如在翻译万里长城时,仅仅是从它的外形、结构等方面来进行翻译,并没有融入文化背景,这就使得外国游客在理解和认知万里长城时,无法真正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建筑文化的恢宏气质以及深刻内涵。

二本土文化的发展属性

在全面推进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切实提升旅游事业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翻译能力,应该注重从文化视角出发,科学全面地运用高效化的翻译技巧。可以说,本土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以及精神实质。只有将英语翻译技巧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够真正提升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也才能够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能力。那么何为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文化。生活文化又包括食物、习俗、特产等内容;第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包括地方节日、、地方价值观等内容;第三,地理文化。地理文化又包括地形、地貌文化等内容。可以说,本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深邃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个旅游景点在开发特色化的旅游资源时,都比较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利用,都比较关注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从旅游景点的“形”出发,逐步过渡到旅游景点的“神”,从本土文化中来寻求精髓,从本土文化中来形成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旅游景点的最大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继而让他们真正对旅游景点形成科学的认识,这本身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科学路径

在全方位推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真正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外国游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精细化的英语翻译技巧,行之有效地将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对接,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质量。

(一)增加历史典故的翻译

每个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名山呀、古建筑等之类的旅游景点,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若仅仅将翻译的侧重点停留在这些旅游景点的景色或者现状等来开展翻译,则很难增强外国游客的认同感。毕竟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雷同性。区别这些旅游景点的一大关键,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着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因此,面对外国游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植入深刻的历史典故,通过所谓的“引经据典”让外国游客加深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认识,继而将单纯性的旅游升华至品味的高度。实践证明,在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中,合理运用历史典故,能够让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历史由来、文化发展、旅游现状等有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能够让他们成为旅游景点的义务宣传员,继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号召力[3]。比如翻译员在引导外国游客参观古建筑时,除介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外,还应该将古建筑的名人逸事等作为翻译的侧重点,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给外国游客。通过这样深入且有效化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古建筑的特色传递给外国游客,也能够让外国游客真正热爱上中国的古建筑。再比如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若仅仅增加本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可能无法让外国游客有了直观的认识。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照同一时间轴,将本土文化的历史典故与同一时代的西方历史典故等进行串联,这样能够让外国游客对古建筑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方发展进程以及中西方对应的历史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素材,在拓展英语翻译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增强外国游客的认知感触,更好地发挥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专有名词的释义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的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是我国独有的,也是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难点内容。在专有名词的翻译实践中,若不注重把握它的科学翻译模式,或者不注重对它进行精准化的释义,则无疑会影响着翻译成效,也难以提升外国游客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翻译重阳节、端午节等特色传统节日时,就应该加强对专有名词的科学释义。对于国人而言,可能简单的一个端午节,再加上一些习俗的描绘,就能够对端午节的习俗有深刻的认知。虽然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不太一样,但文化渊源是一致的。但面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外国游客,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的过程中,要立足从整个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通过完整还原的方式,将专有名词涉及的人物故事、风俗习惯、历史沿革等全面进行翻译,科学提升专有名词翻译的忠实度和务实性,另外也要加入一些文化故事来辅助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让外国游客加深对专有名词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引领他们来深入全面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继而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现阶段,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不断涌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迷恋热爱中国文化。部分旅游景点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直接翻译。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的专有词汇已经进入了英语词典[4]。

(三)有效提升翻译的通俗性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为科学全面地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优化翻译水平,要注重保障翻译的通俗性。面对不同文化素养的外国游客,为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到旅游区域的文化特色,也能够真正热爱中国文化,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保障整个翻译工作的通俗易懂性。所谓通俗性,就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要采用平白化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翻译。事实上,外国游客的文化认知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外国游客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面对这类群体时,可能简单的一些翻译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与认知。但对于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游客而言,若采用相对模糊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理解难度,也无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实施科学化的翻译,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与认知为主要的翻译着力点。比如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详细全面地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来源以及发生方式,还要将人们的运行方式等全面融入其中。在必要的条件下,还可以引导外国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并辅之以相关的英语翻译。比如在维吾尔族的篝火节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引领外国游客亲自参与篝火节,在深入的体验环节中进行有效化的翻译。通过这样的英语翻译模式,能够真正提升翻译水平,也能够将完整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5]。

(四)以跨文化意识来翻译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符号,同时也承载着扎实的意境美感。但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古诗词是相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若翻译人员不注重把握跨文化的意识,而是从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直译,那么无疑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整体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提升翻译成效,更难以增强外国游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为此,在古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要立足于跨文化意识来进行精细化的翻译。翻译人员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提炼能力,要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充分细致地挖掘以及把握,同时还应该树立科学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把握古诗词中的各类修辞手法。可以说,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重适当的取舍。比如在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使用重复的语言来表达强化的意味。若翻译人员在翻译中,采用逐词逐句的翻译方式,反而会增加外国游客的理解难度,也难以将古诗词的意境传递出来。为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适当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整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辅助进行翻译。再比如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还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视角层面来进行适当取代。比如“僧敲月下门”这句古诗词中,“敲”字是具有深刻的意象性的。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与“敲”含义相同的汉字也比较多。为什么诗人会采用“敲”而没有使用“推”呢?就在于一个“敲”字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了升华。那么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在翻译这类古诗词时,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以及修辞手法,积极站在西方文化视角上来进行合理代替[6]。

(五)着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

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科学且精细化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翻译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障英语翻译水平,应该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整体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一方面,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能够熟稔不同外国游客的文化差异,继而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们的文化视角上来把握好这种差异,灵活而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场景切换能力。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翻译场景,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外国游客,若他们采用统一的套路模板来应对翻译工作,很有可能会影响着翻译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翻译人员的场景切换能力,要引导翻译人员来把握好不同的应用场景,积极采用科学的翻译手法。与此同时,翻译人员还应该具备夯实的文化素养。翻译人员只有对本土文化有精细化的认识,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切换以及合理取代。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我国,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要注重开展好科学的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进行充分全面的融合,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3.

[2]杨秀珍,全意.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对接——以张家界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74-75.

[3]李雪冬.关于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6,(10):85,88.

[4]席文,黄阵仙.旅游英文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05-107.

[5]屠玉蓉.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393-394.

第9篇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情绪能刺激想象,乐观的情绪会引发出希望和向上的想象。课堂上除了用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亲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外,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成功与喜悦感。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的要义,不但是让学生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广,尤其在于教会学生在知道别人的东西的同时,有能力和有机会悟出自己的东西。这种“悟”的过程,离不开想象,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结论的交锋。但或许正是这个过程,最终才能让学生学会创造,成就他们的天才。由于学生生活与知识阅历的程度不同,思维个性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想象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可能存在的,我们都应该用心灵、智慧和行动培育孩子们刚出土的想象嫩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一个学生总是说爸爸背上背的是爷爷,因为他们一家在晚饭后常去散步,在走累了,当他们走到崎岖的道路时,爸爸总是背着爷爷走,这情景是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想象出来的,我并没有批评他歪曲课文内容,而是当堂表扬他。有的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课文有关或无关的想象,或者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有一些关系的问题。其实,那时候学生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文进行独特的形象。这时教师切莫挫伤了他的想象积极性,而应婉转地引导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如果一旦挫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以后他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减弱。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想方设法保护好学生的想象。

二、挖掘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多形式地引导想象

1.现代文教学启发作画,培养想象。

现代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文意明白,语言通俗易懂,而意境深妙。教师不厌其烦地絮絮讲来,学生也许会左耳进右耳出,效果并不见好,而且会有灌注式、教师包办的嫌疑,且不利于学生会思维能力和想象、理解力的培养。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并不急于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画,以画代讲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理解姐弟俩共遮一个斗笠这组镜头时,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启发学生根据文中所写意境进行作画。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拿出纸笔认真作起画来,有的快笔画作,画成漫画,通过几组简单流动的线条,勾勒出姐弟和小山羊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的工笔描绘,把姐弟俩的面目神情画得专注而投入,在学生们的笔底下各种各样的姐弟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而对文章意境理解得更为确切。

2.教学古文,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古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较注重对重点字、词、句、段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文意。由于学生对古文知识掌握较少,对历史的典章、世俗、传闻等了解不多,要透彻地理解古文意韵和具体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只是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是像掉进云雾中,毫无头绪。我摒弃了那种学生不懂,教师一味多讲、灌输的毛病,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再创作的欲望,点燃他们心中的表现之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本之意,进行创造想象。如教学《乐羊子之妻》时,文中根本没有对羊子和妻子的外貌表情作一字一词的描绘,只是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妻子对羊子道德修行目标的期望。根据这一特点我便抓住契机进行点拨:“你认为羊子的外貌是怎样的?妻子劝说丈夫时神情又是怎样的?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来,纷纷表示“能”。于是我便让学生拿出纸笔,进行作画。顿时课堂里鸦雀无声,连平时不怎么爱听课的学生也投入地画起画儿来。一会儿,在他们笔下便出现了长衣宽袖的羊子,衣着简朴但神情严肃的妻子的形象。有的画出羊子端坐在堂屋中央,画前跪着表情严肃的妻子,手里还拿着亮光闪闪的刀。于是教师便加以深化点拨:“你为什么会把羊子画成长衣宽袖,妻子却表情严肃?”生答:“因为古装电影中读书的男子都是长衣宽袖的,妻子表情严肃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的,妻子劝说丈夫比喻恰当,说理透彻,表情一定会很严肃。”运用旧知识,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完全符合心理学角度的想象力的培养,可见教学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

3.古诗词教学,引导作画,培养想象。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的精品。许多选入课文的古诗词写得是那么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字词已尽而意韵犹存,读起来韵味无穷,荡气回肠。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哪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与教师欲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诗词这一目的背道而驰。我在教学古诗词时,一方面抓好重点字词的串讲,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大意,指导学生多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读得多了,对其深意就自然会理解透彻。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韵细致、具体、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许多事物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我便启发学生:“你想象中的主人家是怎样的?作者在主人家受到怎样的接待?会说什么?你能画下来吗?”学生的想象欲望被唤起,纷纷投入画画。在他们的笔下,一座茅屋中,宽阔的窗户正对着庭院,作者正与主人在屋中举杯畅饮。近处,一条清澈的小溪环屋而流,溪边碧绿的树木随风摆动,远处青山连绵起伏。画外有音:“来来来,吃菜喝酒,明年重阳节再来喝酒。”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生动丰富,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是多么深刻具体。又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时,我只是对诗歌的体裁,写作背景作了一般性介绍。而对诗歌的意韵和情境并未作过多的讲解,我要求学生先将诗歌读熟,甚至背下来。然后要求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描绘下来。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一幅幅作品确实让我激动不已。在学生的笔下有《西北瑞雪图》、《雪中饮宴图》、《瑞雪歌舞图》以及《雪中欢送图》。他们这种对课文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不言自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准确而深刻,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10篇

【关键词】文包诗 故事 阅读 互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95-01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虽然语文古诗教学突出古诗积累,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古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上课还是用老一套,从诗人简介、诗句解读,再到背诵默写,这种方法应付考试固然有效,但却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诗意。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呢?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借鉴“文包诗”丰富古诗教学浅析具体教学策略。

一、将古诗转为故事

文包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包在现代短文中,这些短文大多是一个个短小有趣的故事。学生边读故事边颂古诗,不仅可以领悟古诗意境,而且获取多重审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故事,文包诗中的故事都是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创编,具有古诗的内容、意象与情感,如果学生读懂了故事,自然也读懂了古诗。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一课中,田老师就是采用典型的文包诗的形式,让学生先把古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诗境,又能整合诗歌与故事,彰显课堂精彩。把诗歌讲成故事符合学生的阅读原理,对于古诗词教学最关键的就是“显象”,即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比如《春日偶成》就要求“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还有《寻隐者不遇》这一课,要求“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境,再写下来”……可见,通过讲故事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意境的想象。

二、有效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需要与作者、编者对话。古诗教学借鉴文包诗的形式,搭建良好的平台与编者进行对话。文包诗中的“文”是编者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编撰,编者在编撰过程中与诗歌作者进行对话,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述,以自己的感悟去解读意境。这里对“文”的解读是多形式的,给诗歌阅读带来新的视域,教师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给诗歌教学带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按照字面解释是:我在遥远的异乡,知道兄弟们个个都插着茱萸,登高眺望,结果发现少了我一人。而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是这样想象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这是编者在深度解读该诗意境进行联想创作的,这样的语言情真意切,内容真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在阅读时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受到“文”中所描述内容所感染,继而体会到诗人那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当然,此种教学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挥学生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编“文”,这样更有助于树立诗境的具体形象,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有效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

三、互文解读,彰显古诗魅力

对于古诗教学而言,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诗文对照。而文包诗给予诗文解读提供了平台。从文包诗的内容来看,古诗具体内容一方面可以从“文”中找,也可以结合“文”中内容理解古诗,古诗的意象既在诗句中,也在相应的“文”中。学生在诵诗时需要品析意象,同样在读“文”时更需要紧扣意象,这样“诗”“文”对照,不仅让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而且使其记忆更加深刻。比如《不朽的失眠》这一课,就是以张继的遭遇及其诗歌《枫桥夜泊》为主线,为我们呈现了一千多年前枫桥下的一幕。这里作者重点与张继进行深度对话,准确写出一个落榜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从文到诗、从诗到文进行“互文”阅读,最终“诗”因文变得富有内涵,而“文”同样也因诗歌变得更为深刻。在借鉴“文包诗”时,“文”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途径,虽然“文”在一定程度贴近“诗”的过去时,但也无法掩盖学生的真实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区别对待。

第11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一、充分利用古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品读古诗,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美与丰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蕴的神采之所在。同时,古诗文中蕴含着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奋进,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校古诗文诵读的有效开展,给学生开启了思想的窗口,拓展了学生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沐浴在传统文学教育中,道德和情操受到了熏陶。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

由于学生深爱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孩子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被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所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孩子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孩子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

学习古诗,对学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及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滋润我们的新一代。古诗学习必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运用名著的广为人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三、熟读称颂,注重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孑L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四、情景再现,体会人物情感

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趣味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思乡》是《静夜思》的故事,学生读读故事、背背古诗,就别有一番滋味。

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恐怕也会对此饶有兴趣的。

五、利用综合训练的契机,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第12篇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