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江西高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同题作文·全国卷一:学会了游泳又如何?
2009浙江高考同题作文:老师,请听……
2009上海高考同题作文:成就“板桥体人生”
2009湖北高考同题作文:站在地狱的门前
我写高考作文:站在天堂的门口
2009浙江高考同题作文:我离开,但留下了我的眷念
2009湖南高考同题作文:踮起脚尖
福建2009高考同题作文:这也是一种奢侈
我写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卷)
我写高考作文:路径(全国统一卷)
2009高考同题作文:兔子要不要学游泳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平凡的幸福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见证(山东卷)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用梦想飞翔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90后并不止只会染上忧伤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兔子的悲哀
2009年高考同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年高考山东同题作文——见证
2009年湖北高考同题作文:站在选择的门口
2009浙江卷高考同题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一、命题样式:基本稳定,稍有变化。
从2006--2009年,四年来大体是这样的命题趋势:作文命题呈多样性,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为保留题型。2009年出现了近三年没有考查过新的命题样式,可谓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具体来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再受青睐;半命题作文开始登场;话题作文逐年减少;出现了“以……为主题(或议题)”的命题样式,加强了限定性。
二、考查内容:多维考查,注重能力。
1 关注现实社会热点。
如2009年江西是“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江苏是《品味时尚》;天津是话题作文“我说九零后”;辽宁是“明星代言你怎么看”;还有全国卷I的寓言故事影射的也是现实,指向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人才培养这一问题。
同斑斓多彩的生活接轨、与日新月异的现实事件交融,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导向提醒同学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应“文章合为时而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
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安徽卷《生活给人智慧》,重庆卷《我与故事》。四川卷《熟悉》,广东卷“谈对生活中常识的认识或经历”等。
这些试题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改变了近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的“虚”而“空”的浮华风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导向提醒学生应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这对于学生作文中选材范围局限,动辄吃“古人饭”“伟人饭”“名人饭”“名著饭”的“四吃现象”将有所纠正,利于写作教学的健康发展,对宿写、套构者也给以有力的打击。
3 注重品德与修养。
如:宁夏卷“以诚信和善良为主题”;浙江卷作文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表达的主旨为内容写作。这两省试题体现了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做人及品德的命题意图,当然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立意过于老套。
三、写作要求:降低难度,学生可说。
具体表现就是限定性减少,开放性增强。今年十七个省市的作文命制,不管是何种样式,何种题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审题上立意上基本没难度,学生想走题实在是不容易,大都有话可说。这也是较往年的一个较大的变化。开放式命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路径,可谓是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正如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可以写人生信念、理想、追求;还可写“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想象力;还可写人生的凭借与依靠――父母亲人师长等关爱我们的人,他们又何尝不是我们“隐形的翅膀”!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既可以写踮起脚尖,志存高远。不尽求索;也可以写游子思亲念远,情系故乡祖国:这样的踮起脚尖可亲可敬。当然有的人“踮起脚尖”的目的不纯,或汲汲于私利,利令智昏;或追求奢靡享乐,灯红酒绿:这样的踮起脚尖要不得。一分为二,辩证思维,可谓一道难得的好题!
全新的“话题作文”形式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个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打破了以往作文的格式,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活水,开创了作文的新局面,这的确是值得举世关注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度、自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作文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无疑是一场作文领域里的“革命”。这场“革命”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脚,给了学生作文以巨大的自由空间,真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情状。事实上,以往作文,很少见到过满分作文,而自从进入话题作文时代,满分作文就频频登场亮相了。这倒不是说其他格式的作文不能得满分,而是作文形式变革后的确带来了作文内容的变化、作文尴尬局面的改观。
还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及,那就是2001年(含2001年)以前,作文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不存在多个作文题,最多是统一命制的两选一的两个题目。而从2002年开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单独命题(该年的北京卷是话题作文:规则。上海卷是命题作文:面向大海),与全国统一命题并存,出现了多家命题的格局。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得到空前繁荣,2007年更是达到了分省命题的顶峰,有16个省市区单独命题,加上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再加上江西命题作文的二选一多出的一个,竟然有19个作文题之多,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前所未有的。(2008年、2009年均多达18个作文题之多)
以上是就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概述,下面我们具体再作些分析解说,或者说是启示吧。
一、“命题作文”重振雄风
传统的“命题作文”一度受到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了一个低谷,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语文试卷16个作文题中,只有北京卷的“包容”和上海卷的“忙”两个命题作文,其余大多是“话题作文”。2005年,“命题作文”只增加了一个,一共3个。2006年增加到了5个,2007年却猛增至7个,占了该年总共19个作文题中的三分之一强。2008年、2009年均为6个。这的确说明了“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说明“命题作文”有着恒久的魅力,是一种检测作文的较好的命题方式。
二、“材料作文”卷土重来
为什么又说“材料作文”卷土重来呢? 2004年无“材料作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是3个、4个、5个、9个、8个。“材料作文”也是一种旧有的作文形式,也依然有着其生命力,同样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含2006年)以后的材料作文与之前的材料作文,是有区别的。为了区分,我们一般把2006年后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而把之前的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可以任选材料的一个角度作文,而“旧材料作文”只能是该材料的核心意思作文,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新材料作文”更进一步放宽了写作的限制,是更人性化的一种命题。
三、“话题作文”强势不再
在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其来势凶猛,2004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总共16个作文题中,它就占了13个,几乎全都是“话题作文”。正当人们看好“话题作文”,卷卷几乎都喜欢命制“话题作文”,人人几乎都喜欢写“话题作文”的时候,“话题作文”却显现出了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出现了很多假大空文、套构、俗作,甚至拼凑文、抄袭文,尽管“话题作文”有可以让学生自由构思立意、自主拟题、自行选择文体等的诸多优势,但较多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写作者的生命体验等,又让人们看到了其检测功能的不足之处。于是“话题作文”明显地在降温,由2004年的13个降到了2009年的2个,并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四、排除“诗歌体裁”的声音越来越明确
2004年有4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5年有5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6年增至有8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7年却更多到有9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8年有8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2009年有7卷的作文限制“诗歌体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文命题明确要求不写成“诗歌体裁”呢?绝大多数的高考命题专家的看法是,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写诗要有一定的文学积淀,更要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恰当的表现形式,莫说高中生目前难以达到,就是大学生目前也没有达到写诗的水平。当然,这里说的是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当然不排除少而又少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也有写诗的水平和才能。再加上诗歌好坏评判的标准很不一致,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写又难评判,当然就有理由限制写了。我也基本上赞同专家们的这些看法、观点。同学们轻易不要用诗歌体裁作文,除非是十分有把握,否则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五、“关系型话题作文”已走到穷途末路
在“话题作文”盛行的年代,“关系型话题作文”是最走俏的,命题者动不动就命制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题。2004年是“关系型话题作文”的鼎盛之年,16个作文题中就有9个是“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占了一半还多。可是到2007年只剩下了1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只有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仍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题),2008年、2009年均无“关系型话题作文”题了。“关系型话题作文”已然穷途末路,寿终正寝了。
六、半命题作文姗姗来迟
2009年之前,根本没有“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中考考场上,高考考场难觅其倩影。值得庆贺的是, 2009年终于见到了其芳容。有两省出现了“半命题作文”:湖北卷(站在___门口)和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
七、各省命题已然成熟大胆创新
2004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关系型话题作文”呢?主要是因为各省刚刚开始试行单独命题,没有经验,命题者为了求稳,不出现重大的偏差和闪失,都纷纷跟着“老大哥”(全国卷)走,所以都命制出了相似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只有北京、上海两个“尝试者”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盲从全国卷,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而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各省市在几年的单独命题后,已经成熟了许多,有了很多实践经验,所命之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态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并关注的。到了2007年就有很多套试卷命制出了非常优秀的作文题,比如: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命题)、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命题)、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话题)、江苏卷的“怀想天空”(命题)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成熟之题,有创意之题,好评如潮之题。2008年、2009年更是如此。也确实,2007年后的作文题已显示出了稳健、成熟的风格,自然、理性的内蕴,为写作者着想的人文关怀等等。
对未来作文命题的展望:
1.“命题作文”、“材料(或看图)作文”大唱主角,“话题作文”改头换面――未来的作文命题,将是“命题作文”和“材料(或看图)作文”的天下,这两种命题形式一定会唱主角的。
(1)“命题作文”的优势在哪里呢?“命题作文”的优势就在于它的题目简洁明了,它有着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写作者在同一个标题下立意成文,可以很准确地检测出写作者的作文水准,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在同一题下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区分开来。“命题作文”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不止是中考、高考采用“命题作文”,可以说只要有考试的地方,就有“命题作文”的身影。我认为,在2010年的高考中,“命题作文”的数量将会达到一个高峰,也就是说,2010年的高考作文,将有超过6个的趋势,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市会出现“命题作文”的形式。所以我们平时复习迎考中一定要加强对“命题作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2)“材料(或看图)作文”也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命题模式。“材料(或看图)作文”增加了一层难度,这就是审读材料的难度。如果说“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直接形式的作文题的话,那么“材料(或看图)作文”就是一种间接形式的作文题了。它首先要求考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材料,提取材料的核心意思,再进行构思、立意,因此很多命题者钟爱“材料(或看图)作文”,往往命制此类作文题。比如2007年全国Ⅰ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文题。看图作文将有所增加,这也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3)“话题作文”尽管已走向末路,但是还会偶尔出现。尽管“话题作文”在这一两年里明显地显现出了其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引起了人们的一片非议、斥责之声,但由于“话题作文”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的无可替代,所以“话题作文”仍然是一种作文命题的模式,且有可能出现变种,仍然不可忽视。
(4)以上三种形式的作文命题,会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命题作文”与“材料(或看图)作文”会多起来,而“话题作文”将逐步减少。
2.半命题作文是个新成员――半命题作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命题作文形式,尽管她姗姗来迟,但其一定会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去加强训练。
3.体裁限制将可能有所放松。尽管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诗歌除外”的限制逐渐增多,2007年达到顶峰,有9个作文题明确标明“诗歌除外”,但事物往往是物极必反的。就像“话题作文”一样,2004年大家都命制“话题作文”,很快就都觉得其不新鲜了,“话题作文”数量锐减。更何况,每年还会出现一两篇诗体满分作文作榜样,所以限制性将逐步放弃,让人才大显身手。
4.“文体意识”要加强。自从文体放开以后,的确出现了一些“四不像”的作文。高考作文自选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自己自由选择一种文体,选议论文、选记叙文等等都可以,总之是一种文体。但有的同学就不是这样,写出的作文,根本就看不出是哪一种体裁。据此,有的命题者干脆就在题后附上限写的体裁,比如2005年北京卷的命题作文“说‘安’”,就明确说明要写成议论文体,而湖南卷的更是,2005、2006、2007、2008、2009连续5年都限写文体,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能写成其他文体。无论说不说明文体,都要有文体意识,这是考场作文最起码的要求。
5.一字二字题极具魅力。从2004年到2009年,仅这6年里就出现了很多一字二字作文题。这些题让人一看到就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琢磨,不像那些长长的材料题,光读完材料都要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例如:2004年上海卷的“忙”、2005年江西卷的“脸”、北京卷的说“安”、2006年湖北卷的“三”、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都非常简洁,只有一个字。再如:2004年湖北卷的“买镜”、北京卷的“包容”,2005年广东卷的“纪念”,2006年辽宁卷的“肩膀”、天津卷的“愿景”,2007年广东卷的“传递”、辽宁卷的“我能”、福建卷的“季节”,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四川卷的“坚强”,2009年山东卷的“见证”、广东卷的的“常识”、四川卷的“熟悉”……也都非常醒目,只有两个字。简洁作文命题也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当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和高考作文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其中关注自然排在了第一位!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曾几次对全省广大学子进行过有关自然的考察。笔者也想以此为契机,直面自然环境问题,研究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关系,供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参考。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相当多的篇幅和内容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必修一里有半数的文章跟自然有关。“漂泊的旅人”选了三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羁旅客子对故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那份浓浓的情思溢满了字里行间。“乡关何处”里选入的两篇文章《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更是把乡思、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像山那样思考”选了古今中外的几篇美文,诗意地诠释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诗意美。“谛听天籁”选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继续让我们领略江南之优美和新疆的壮美。“感悟自然”带我们追随苏轼赤壁泛舟,体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再跟着柳宗元登临西山,宴游忘归,尽享自然山水之快乐和陶然!“湖山沉思”中,美国作家梭罗引领我们去感受瓦尔登湖最美的姿容,同样,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让我们从狼的嗥叫中去解读已被群山和荒野解读过的内涵。
在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让我们珍惜、敬畏生命。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都彰显着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可能就是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平的祈祷”更是以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提醒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的回声”中,《阿房宫赋》同样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战争对文明的践踏。“慢慢走,欣赏啊”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妙。跟随余光中先生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精彩。走进沈从文的《边城》,去品味湘西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之美。
在必修三中,第一板块“祖国土”,通过对《长江三峡》《北方》《发现》《祖国土》《祖国三川颂》等组诗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诗情画意,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则引导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必修四中,有李白笔下蜀道的奇险,有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胜景。直接写人与自然的篇幅不多。必修五中,“科学之光”让我们跟随达尔文去探索、发现物种的起源,随同贾祖璋和周晓枫,去领略荔枝、斑纹等奇异的自然。在“直面人生”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个板块中,让我们追随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宇宙、人生、生存、苦难、情思等有更真切的认识。
二、环境教育与高考作文
纵观2004、2007、2010、2013四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每隔三年就会对全省50万学子进行一次环境教育的大检阅。2004年江苏首次高考便用一首散文诗作为写作素材,用三句话分别从审美感受、人生启迪和哲理意蕴三个角度引出了一个非常诗意大气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考生只要扣住“沉稳”或“灵动”去写作都是切题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仍用了三句提示语引出文题。第一句“人人头顶一方天”,强调了“天空”的人人共有,又强调其独特和个性,实指蓝天白云,虚指心灵、精神、思想、艺术的天空,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都可以;第二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既强调天空与人的关系,天空对人的影响,从自然到物质,从自然到心灵,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句话“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用三个词语点出了天空的特质,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以“怀想天空”为题,让广大考生尽情释放,神游万仞。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如何审清题意?“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总之,在解读时,必须抓住绿色生活的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2.护卫自然;3.顺乎自然。注意“自然”这个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不可将爱国主义、母爱、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宽容、谅解、科学、创造等许多类似话题的材料直接套入“绿色生活”,必须机智地“挂靠”,否则不能及格。
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与前些年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有一定的区别。呈现给考生的200多字的材料,是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存在“先天缺陷”的多义作文材料。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考生只要能从材料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关系、影响、大与小等关键词,提炼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多元立意,都应该是允许的、切题的。但是任何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所以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所指、能指的“固有范围”和隐含要求,不能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我们在评分时主要从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去评判学生究竟写得如何,是否扣住材料去生发,文章是否顺畅、自然、和谐。
下面本文拟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对作文的开头设计作一粗浅探讨。
高考作文想达到吸引人的眼球,获得高分效果,开头必须要讲究形式和文采。例如在作文中,开头的形式大体有题记、短片日记、诗歌铺垫、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句式点题、问题引导等等。如何做到形式和文采的有机结合,需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辨析,多运用,进而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你就会明白这些形式和技巧便是可以洞悉和掌握的,即到达所谓的“游目骋怀远迷宫,万变难离皆其宗”的境界。
一、题记:提纲挈领扣精魂,一语破定乾坤。
题记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要旨。它是指能够揭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句子。贵在含蓄简洁一语中的。但在具体运用题记的时候务必要注意,题记不是随手拿来的,更不是直接从文章中摘抄的。它是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贵乎神,就是要让题记奠定作文的品质和韵致。此外题记一般不宜太长。
例如《好样的同桌》一文的题记:“人生的真谛,别人无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这里引用了名言,一言既出,分量不可小觑。再如《五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短片日记:抛砖引玉尽文气,彩头花絮添新意。
日记体本来就是作文行文的一种形式之一。它能够打破一般文章整章整段的单调,给人以灵活清新的印象。这里讲的短片日记,就是利用了日记体的这一优点,加以运用的。如《邂逅》的开头:“某年月日,雨,星期天――长久的冬季,使人窒息,抑郁的星期天,压抑着情思,无聊之处,便顺着意识的流动,双脚开始了漫无目的的远游……在公园拐角处的梧桐树上,遇见了你――嫩芽,哦,美丽的春天!”这片小小的日记,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却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展现的一览无余,可谓妙哉!
三、诗歌铺垫:缘情造境起风云, 辞采风流力万钧。
诗歌具有精炼、概括、含蓄、意味隽永等特点,诗歌铺垫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还能够增添文采,让你的文章意气飞动,辞采飞扬。诗歌铺垫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现成的诗歌;一种是原创。
引用现成的诗歌是多数人的首选,因为只要你能够记忆起适合文题、切合题意的诗歌都可以运用。如《真正的天堂》(2005高考优秀作文?湖南卷):“你站在窗台上看别人/别人站在桥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装饰了你的梦/”这里引用卞之琳的小诗,使文章的意味突显隽永,余味幽长。
至于诗歌原创,第一、可以弥补作者因一时紧张或者失忆而想不出适合情境的诗歌的不足;第二、因为是原创,就是根据题目来创作的,它比引用的诗歌更为切题,它就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能更好地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逝者如斯的轮回》的开头:“‘江南旧日采莲女,红妆裹,藕花深处恨难求。纤腰束,牵延步,首徐回,杯盘笙歌五更躇。东风破,明月缺,一行相思泪双眸。’生命中的轮回,有时就如偶遇一佳人,有沉鱼落雁之容,碧月羞花之貌,性行贤淑,但仅是一面之缘,复见难矣,空余一怀愁苦。”此处把轮回比喻为偶遇一佳人,有情有境,可遇而不可求,大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失落之感。
四、名言警句:春花秋月露华浓,文渊阁楼写情重。
这是在作文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它比起引用诗歌来,一则少了记忆的难度;二则可以信手拈来,灵活机动。如《明月,照着我们的脸》(2005高考优秀作文?江西卷):“唐时的风,吹动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含有月的诗句连串和组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五、寓言故事:言微旨小笔犀利,醒世谕理有张力
寓言故事适合一些记叙或者议论性较强的作文,因为引用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这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文章的例证之一。它出现的目的就是作为补充或例证之用的。如《胜与败》中开头引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来补充说明胜败是相对的,胜败会因时因地相互转化的道理。
六、句式点题:势如破竹添虎翼,华首余芳造英奇。
句式点题是指用一组句子来点明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些句子大多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法。诸如排比、比喻等等,如《我们美丽的往昔》的开头:“曾经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曾经沧海桑田,天地轮回;曾经潮来潮去,海浪翻滚;曾经月桥花院,锁窗朱户;曾经……曾经的一切良辰美景如东逝的春水,虽然一去不回,但是在你心灵的河流中定会留下朵朵晶莹的浪花……”,这里运用排比,不仅能点题,还能增加语势和文采。
七、问题引导:名装丽服须善剪,二月春风作针线
2.有决心,"钻石小鸟"越飞越高陈亦权
3.没有坐不热的冷板凳青青子衿
4.交一份后学生时代的成绩单林特特
5.听不到掌声才能赢得掌声大爱无痕
6.温暖一生的假糖河流
7.最动情的舞蹈阅读与鉴赏(高中) 古保祥
8."坏孩子"有糖吃李付春
9.走得稳才能走得远包利民
10.礼让莫小米
11.幸福无处不在刘代领
12.向善,让自己更幸福单国友
13.走在得宠与失宠之间左岸
14.朋友的真伪陆士华
15.迥然不同的惩戒方式孙君飞
16.滋润别人就是滋润自己仲达明
17."不安分"成就大品牌吉姆·科赫
18.巴菲特探究的奥秘老北
19.我可以不卖这些鞋吗?孙玲
20.笑话成就美国第一广告名句邓笛
21.好话与坏话阮直
22.助人的境界阿冰
23.汽车"奇案"韦盖利
24.那些浮游在我们生活里的小小善良李丹崖
25.你看人好人看你好林夕
26.善待他人窦万贵
27.谁是你喜欢的人蒋平
28.我一个人疼你就够了千江飞雪
29.修补回忆的筛子冯凡
30.母爱的定义张鸣跃
31.存在那样一种纯洁暮雨
3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马书珍
33.总裁要有"江湖感"白立新
34.在国外吃鱼qqqzhch
35.餐桌礼仪从餐巾布开始郑东
36.你"坐"对了吗?李纲
37.泥巴、猴子与菩萨王笑茹
38.不要让舌头绊倒侯爱兵
39."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崔芳
40.相亲之说话的学问李亚妮
41.给"吹牛"分级博达
42.牛奶里的爱情秘密戴西洲
43.暗恋是一种自毁张小娴
44.阅读与鉴赏(高中) 爱情导盲犬默默
45.用另一种姿态爱你郭华
46.不恋爱的大学生是傻瓜林艺
47.是什么样的演讲让七千学子为之疯狂吴应海
48.如何让人喜欢你?王雷飞
49.失败需要宽容崔鹤同
50.伟大的朋友不溺爱你丽莎·厄尔·麦克劳德,陈荣生
51.尊重不喜欢你的人周汉兵
52.你何时习惯了隐身上线
53.柳传志谈创业:别拿长跑当短跑柳传志
54.要得少就是要得多康路,草威
55.门是墙的一部分包利民
56.你需要一个鸡蛋方益松
57.白领穿衣裳龙溪微微
58.假如你要提前离席王淑芝
59.礼多人不怪查皮
60.前十年完成工作,后十年完成理想尔烟
61.十点八分四十五秒林清玄
62.第一次奔袭张嵩山
63.我有太多太多的梦想姚明
64.父爱无痕刘兴
65.有些爱我们挥霍不起积雪草
66.抢占交谈中的"制高点"巩崇吉
67.京味儿礼话小北京
68.为"假想"付出代价万捷
69.绳子测试事业与爱情佚名
1.季羡林先生语录
2.母亲,我是你儿子吉安
3.那个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动漫镜头叶珠峰
4.穿过你的时光我的手一路开花
5.三根指挥棒阅读与鉴赏(高中) 王悦
6.吸进来,呼出去张丽钧HttP://
7.母亲的另类教育陈彤
8.记忆中的光和雾赵丽宏
9.以不朽命名的人当年明月
10.旅鼠的""麦秸的草垛
11.绕地360度毕淑敏
12.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迟子建
13.马未都说(四章)马未都
14.落差许锋
15.清贫与轻贫王开林
16.英雄立夏
17.记叙文阅读与写作之一:如何将文章写细致李瑶瑾,王艳
18."拍卖"危机刘涛
19.与世有争的陶渊明魏建宽
20.问题江珊
21.终于还是追上了你安宁
22.物与理王建芳
23.桃花朵朵开胡玉峰
24.萧何:副手中的高手牟丕志
25.对不起李亚鹏
26.亦悲亦喜悲喜交加——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诗歌赏析李弗不
27.感受2009年高考作文题王淦生
28.所有的雨都会停的木子
29.2OO9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点评刘芹
30.时刻准备着小米
31.2OO9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评析与佳作示例林逾静
32.领会题旨痛快挥洒——读2009年湖北卷作文题及优秀作文陈继民
33.苦学的日子,也是难得的好日子杨澜
34.阅读与鉴赏(高中) 万事开头易刘心武
35.母亲教我追随父亲的足迹奥巴马,王辉耀,石冠兰
36.200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
37.2009年江西卷高考作文谭新阳
38.2009年高考河南省满分作文
39.火的联想王宇辉
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故在一个时期,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了某种内在的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是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取向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又变成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的寓言故事为题,尽管题面上还标明了“选择”的词语,可一旦涉及某种共识,开放性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题面(多元化)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宁夏和海南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将详述),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那样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就相对的开放性而言,也比它广阔,甚至深邃得多。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灾为题,全国1题和四川题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四川题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题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大事件不适宜用来作为考试作文题,容易套题,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发挥。今年情况例外,虽然是共同话语的大题目,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讲,的确有话可说,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写一面流泪)。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是与沉稳无关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惟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以“凤头、猪肚、豹层”与人生相比,二者虽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古典诗意的思维定势显然控制着命题者的潜意识。今年,则突破古典审美思维,比较尊重心灵和生活现实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错综。诗意价值仅仅是命意的一个方面。好奇不但与积极的、诗意的心绪(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有关,而且与消极的情思(烦恼、平庸)相联系,更有深度的是,还和智性的“质疑”发生联系。突破还在于,对于这样纷繁错综的现象和好奇心的关联,并没有作明确统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个浮动性很强的比喻“影子”,如影随形:这样,就为多元价值留下了空间。从为文来说,提高了从无序中提炼出有序的思绪的难度。
当然,从创意来说,当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样的题目至少没有被局限在诗意、审美价值方面。“他们”所提示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还多多少少隐含着“他者”的含义,似乎具有哲学的、智性的内涵。这里还显示高考命题的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倾向不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国卷2“老鹰和海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庆的关于“自然”的三种解释以及北京卷的填满杯子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好像有一个无声的命令,使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在高考作文中,这是惟一的法门吗?抽象的命题难道就不适合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吗?
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尽管高三学生已经经过两年的高中作文训练,但许多学生依旧在写作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审题的若即若离,入题的千呼万唤,扣题的蜻蜓点水 立意的平庸浅薄, 选材的陈旧苍白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头绪繁杂,无从下手。高三作文复习指导,真的让教师感到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高考作文复习三步曲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思其始而图其终――精意篇
(1)第一部复习紧扣审题立意进行,这也是最基本的作文复习,达成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三审法(审题的内容,审题的方法,审题的归宿)来全面考虑,整体构思。这一步是要求学生至少可以拿到平均分,不能够出现差错。
(2)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明朗清晰、干净利落,二要“结构完 整,”三要“层次分明”,对于我们这些平时作文语焉不详不知所云的学生来说,在议论文框架结构的复习中,要求他们至少会熟练使用两种结构:一是并列式分层论述结构,二是迭据式分层论述结构。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先要求他们有“套路”,在熟练掌握“套路”的基础上,再要求他们能够达到“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的程度。
第二步:夕阳芳草寻常事--素材篇
对于目前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的高三学生来说,素材的来源似乎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书破万卷”只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鉴于此,在作文材料的积累中,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熟悉十个人物。这十个人物,既可以是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这十个人物的收集,要求细节越丰满越好,人物性格越鲜明越好。之后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教会学生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对熟悉和生活和人物深入感悟,反复体验。最终通过学生在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碰撞中,产生新的感悟体验,经过一种卓越的认识,变成足以诠释一切可以遇到的题目,最终左右逢源,无坚不摧,这可能是一种更大的智慧。
比如,课本中《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的事例为例:
素材: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经过简化后的事例,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如此)
1.可以用在上海卷:必须迈过这道坎(2007) 例如:
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他绝望的心。每天,轮椅便成为了家与地坛连接的质点。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他用十几年的光阴思考,从地坛的一草一木、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渐渐明白这道身体残疾是他人生必须跨过的的坎。“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著于暂时的得于失欢快与痛苦!”史铁生如是说。
2.可以用在天津卷:留给明天(2005)例如:
在冬季,是一个沉寂的世界,冬雪覆盖着大地,寒风吹打着残枝,一切仿佛毫无生机的存在,而在这沉寂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力量,一种等待春天、等待爆发的力量。这是一种生的希望。这正如人生的冬季。当史铁生失去双腿进,他用坚强的双手推着自己的轮椅走向了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当贝多芬被放逐在无声的世界中,他毅然的竖起另外两只激情的耳朵,倾听着生命音乐的壮烈与伟然。在人生的冬季,他们用自己孤单的臂膀,扛住了苦难,扛住了寂寞,扛起了希望的燃烧圣火。
3.可以用在全国卷:忘记与铭记(05) 例如:
是谁,青年时惨遭不幸?是谁,坐在轮椅上痛斥老天的不公?又是谁,在忍受了痛苦和悲伤之后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
是你,史铁生!当你对生命失去希望的时候,你痛苦、自卑。你诘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你铭记痛楚与愤恨,你铭记上天的不公因此竭力挣扎。
但是,在地坛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中,你渐渐清醒了:所有的挣扎都无济于事,铁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从此,你不再挣扎。你开始尝试忘记不幸和痛苦,忘记命运的不公,并开始重新审视病魔。
终于,在不断的病痛袭击中你明白了:病魔是生命中可贵的敌人,因为它让你懂得,在与生命抗争的过程中,只要坚强不屈,那便是赢;让你懂得“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所以,你铭记“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你,史铁生,因忘记不幸而铭记满足;因忘记不幸而铭记幸福;因忘记不幸而铭记生之可贵;因忘记不幸而被我们所铭记。
你,史铁生,终因忘记不幸而铭记每一线生的希望,而活得如此精彩。
4.甚至在以下的题目的满分作文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史铁生的事例。
2004: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全国卷1)
纪念(05广东)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2005全国卷)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005)
人与路(06江苏)
我想握住你的手(06上海)
说“安”(北京06)
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广东卷)
读( 2006安徽)
湖南卷:诗意的生活(2007)
江西卷二选一:一心中的一泓秋水,二要说爱你不容易 (2007)
江苏卷:怀想天空(2007)
福建卷:《季节》(2007)
浙江卷 《行走在消逝中》
四川卷 话题作文:《一步与一生》
第三步:借你一双慧眼――升格篇
(1)坚决消灭硬伤。在经过审题立意以及材料的辩证使用后,第三步就要求对照高考评分标准,认真修改作文,目标是消灭作文中缺少标题,错用标点,错别字,字数不足,常识性错误,卷面书写等硬伤。在消灭硬伤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评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意识到:别人的错误,是自己需要避免的,而别人的长处,更是自己要学习的。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同学写出来的,更可以激励他向好的作文看齐。
一、材料与题型
今年的18套作文试题无一例外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材料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而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作文命题材料来源很广泛,从形式上来讲,可以是文字叙述类,可以是漫画图片式,也可以是现代诗歌式。但今年的材料全都是文字叙述类,这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漫画图片式与现代诗歌式的解读困难,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又是替考生着想。命题者心中有考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之举。因为无论是漫画图片还是诗歌,想要在考场上那么紧张而短暂的时间内全面正确地把握是极困难的。
今年的文字叙述类作文命题的材料,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寓言故事类,二是假想图景类,三是真实生活类,四是思考讨论类。
寓言故事类指材料引述了一个寓言或故事,需要考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寓意。如全国卷Ⅱ中“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湖北卷中游客询问风景美在哪,是山脚、山腰还是山顶?假想图景类是命题者为了更好地引导考生审题立意,虚构出一个情景,而这个图景中又孕育深刻的内涵。如天津卷中假想人类植入智慧芯片后会出现的结果,要求考生思考;辽宁卷则假想夜间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富有诗意的图景。真实生活类是指命题者所选取的材料源于生活或新闻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需要考生从该事件本身中提升出观点。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的事迹;重庆卷中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的遭遇;全国大纲卷中农民工老王受医院开绿色通道救治的事件。思考讨论类是指命题者根据社会生活或人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提出一定的思考方向,或是留有余地的思考,或是几种不同观点的思考,需要考生以此为方向进行立意。如上海卷对人生“自由”与“不自由”的思考;江苏卷对青春是否永恒不朽的思考;浙江卷对人生的“门”与“路”的思考;安徽卷对谁有权改台词的思考;福建卷对空谷的思考;江西卷对探究学习的思考等。
作文命题的材料不同,故审题的方向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也就是不一样的作文题型。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姑且将其分为三种题型。
(一)引申主题型
引申主题型主要是针对寓言故事材料类。寓言故事类大多以非人类的东西为叙述的主体,但又都具有象征性。这类题需要抓住故事中主体对象关键事件的变化处,将其引申到人类社会或个人的人生本身思考,要善于寻找人生或社会与之相似的点进行立意。如全国卷Ⅰ中“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引申到人生,那就是人需要自立自强,才能立身于世。又如全国卷Ⅱ中“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中,敌对双方前后战略转变,关键在于后面出现的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可引申为人与他人(尤其是竞争的对手)相处时的智慧。
(二)提升主题型
提升主题型主要针对假想图景类和真实生活类的作文题。无论是假想图景类还是真实生活类,它们都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或是艺术中的真实,或是生活中的真实。这类材料作文,需要考生从材料本身进行更高的提升,提升到具有社会或人生普遍性规律的思想。如全国大纲卷中,主要叙述对象是农民工老王,他被医院及时救治后,还欠下医院4000多元的医疗费,而医院却默许他出院。最后,他以一种感恩的方式,在医院打工抵债。这则事件本身提升出的则是人的最传统最纯朴的美德――感恩。心怀感恩,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又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八年如一日,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并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提升到人类普遍道德,那就是甘于奉献。只要用心奉献,处处都是人生亮丽的风景。
(三)选择思考主题型
选择思考主题型适合思考讨论类的材料。这类材料的作文题,命题者一般以一个问题为引子,或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是提出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看法,需要考生作出更深的思考或选择某一方向进行思考。考生对这类题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看这些不同的观点能否辩证地融合为一种观点,如果能,则需进行综合辩证思考。如上海卷中,人一方面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又是不自由的。自由的是生活的方式、人生的道路选择,但一旦你选定了生活方式、人生道路,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便这条路上充满荆棘。又如福建卷中的材料,“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需要考生从这两种观点中选取其中一种进行立意。
二、主题与趋势
高考是一种公众性选拔考试。从作文角度来讲,它要实现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主题就必须是具有普遍规律普遍价值的。从今年的18道作文题的主题来看,它们基本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笔者认真研读这些作文题,并试图将其分为三类主题:
(一)对传统文化流逝的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达,传统文化的东西也在悄然走出我们的生活。这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之士的关注,他们在通过种种努力保护着传统文化,就连我们国家也提出要对传统文化的抢修。而作为即将步入大学,即将承担起建设中国重担的知识青年,就不能不对此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可见,这种具有意义的东西将会是高考作文的一大趋势。
比如天津卷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将来有一天,人脑中可植入智慧芯片,它将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便利,获取信息的快捷。可是,它却在吞噬着我们传统学习的思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人都将会是机器的奴隶,一旦离开机器,就会变成一架没有思想的躯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无独有偶,辽宁卷中,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到处霓虹闪烁,可却失去了最自然最淳朴的美景。广东卷中对黑白胶片的留恋,因为它为我们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记忆瞬间,而数码科技的发达,照片似乎更方便,但却失去了感动人心的瞬间。这些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流逝的思考。
(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
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作文就是一块主阵地。高考作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一块内容,就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引导考生去思考,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去践行。
如全国大纲卷中农民工老王的心怀感恩的美德。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回报亲人,才会懂得将心比心,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失去了感恩品德,那们他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可能会越大。又如北京卷中对“老规矩”的传承与发扬。材料中的“老规矩”都是一种生活中的“礼”,懂礼的人、知书达礼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尤其是现代,独生子女占多数,长期以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惯了,目无尊长,毫无礼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又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不正是一种“当好人民公仆,站好自己的岗,甘于奉献”的至善美德吗?尤其是现在社会,、、的事件太多,这种美德就更应该去弘扬。
(三)对个人为人处世原则的思考
说到底,作文还是一块个性性灵的抒发主阵地。作为刚跨入“成人门”的高中毕业生,有必要去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进行思考。只有懂得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而高考只不过是将这些思考进行一次有条理的重现。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思考,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即将迈入大学之门,即将步入社会。如果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思考清楚,他又怎能更好地迎接自己未来的人生呢?因此,这类主题的作文题也占着大多数。
全国卷Ⅰ是对“人应凭什么立身于世”的思考。全国卷Ⅱ是对“如何与对手相处达到互惠互利”的思考。上海卷思考的是人处于世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统一。江苏卷是对青春的“朽”与“不朽”的思考。人如何才能做到青春不朽?古人强调人不朽的三种途径,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也就是说,人应珍惜青春,有所作为,留笔青史,那就是“不朽”。又如浙江卷对人生的“门”与“路”的思考。进什么门,走什么路,都需要自己审思之,慎行之。福建卷强调人处于世,也许向前一步就是“空谷”。面对“空谷”,你如何去想?把它当作悬崖峭壁,畏惧不敢前,那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而由它想到栈道桥梁,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山东卷强调人应保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四川卷则强调“人只有站起来,世界才会属于他”,是一种自立自强的人生观。
高考作文以这三类题为主要趋势,这是由高考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公众性作文,它与私人写作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公众性写作,就是指写作者以一种公民的身份进行写作。公民的身份就意味着对公共空间与社会事务的介入姿态,既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也要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三、写作与教学
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读懂了材料,审对了主题,接着最重要的就是写作。高考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考场作文),有一定的外在技巧。诸如“留有充足时间从容写作”、“卷面干净整洁”、“结构完整新颖”、“拟个好标题,开个好头”等,这不得不说是考场作文取胜的终南捷径。但笔者在此所要强调的写作,主要是针对内容而非这些形式,因为形式的技巧毕竟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学会的,但写作的内容则必须要长期的积累。
今年的18套作文题,整体上来说,都注重现实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思考。无论是写成什么文体的文章,似乎都不好引用他人的例子,写出来的文字都应侧重自我的独立思考。这体现了写作的本质――“我手写我口”,每位考生写出来的东西都应带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印迹。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以前的“代圣人写作”的传统写作。一写议论文,就是“明星开会,古人聚会”,毫无自己的思想。写作本就是一种认知活动的再现,其本质是将自己的认知过程通过一定的理性语言进行表达。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不迷信古人,一切均由自己进行判断与选择,实事求是,合乎逻辑,按一定的思维程序将其表达出来。
这些作文题其实也给了我们以后作文教学一些启示。首先,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去感知自己的生活。要让学生明白,平常点滴的生活才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没有生活感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其次,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体系,关注社会现象,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再次,多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以便使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当然也可以名篇为借鉴,学学别人的理性表达。正如南宋史豪卿所言:“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不会审题或审题不到位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想就命题作文的审题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为什么不谈谈江苏高考当下的热门――材料作文呢?笔者以为,材料作文经过提炼、概括,最后自拟题目,实际上已经由材料作文变成了命题作文。
淖芴迳侠唇玻我们在命题作文审题时,一定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字斟句酌,特别要关注每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你”限制了人物,“为邻”限制了范围。如果写成与“他”为邻,或者所写的内容不在“为邻”的范围之内,均属偏题。同时,命题者在命制题目时,总要肩负崇高的使命――选拔人才,所以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志,要求考生尽量写出一个题目的深层含义――比喻义,而不是表层义。如全国卷高考题《树木・森林・气候》,从本义看,树木是最小的元素,它构成茂密的森林,茂密的森林通过自身的影响调节气候,气候变化了又会影响森林的循环系统和树木的个体成长。那么直接写树木・森林・气候,当然可以,但是得分不会很高,如果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比喻义,我们就可以发现,树木・森林・气候的关系其实就像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优秀的集体离不开个人的健康成长,优秀的集体通过自身的影响来改变社会,文明的社会又会有利于集体的进步和个人的茁壮成长。所以,联系社会现实,写它的比喻义“个人・集体・社会”的考生,则会更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再如,江苏卷高考题《凤头・猪肚・豹尾》。由此可见:审题人人都知,各有巧妙不同。具体来说,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可分类如下:
一、类型法
题目常见的类型有:本义类和比喻类。本义类题目要求考生就题写题,因为题目没有其他的深刻含义。如:《小与大》v13年江苏高考题w、《人与自然的和谐》v13年江苏高考题w、《忧与爱》v12年江苏高考题w、《拒绝平庸》(11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v09年江苏高考题w《好奇心》v08年江苏高考题w。而比喻类题目则要求考生写出题目的比喻义即深层含义,如《绿色生活》v10年江苏高考题w、《怀想天空》v07年江苏高考题w。《怀想天空》中的“天空”喻义为某个具体的地方,如:舞台、讲台等等;又如《我有我的滋味》中的“滋味”比喻为见解、看法、做法等。那么,如何挖掘比喻型题目的比喻义呢?我们一般是通过抓住材料里的提示语。例如,2005年江苏卷考查了话题作文“凤头、猪肚、豹尾”,从某种角度讲,这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允许考生只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角度来写。在材料中命题人对“凤头、猪肚、豹尾”做了相关注解、提示,如果我们抓住这段提示语我们就不难发现,本用来谈写作的道理,同样可以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事业。那么,“凤头、猪肚、豹尾”就可以比喻学习、生活、人生、事业等等开头像凤头那样亮丽、精彩;过程、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盈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响亮有力。
二、题眼法
命题作文题目大多有一定的题眼,如果我们能找出题眼并细加推敲,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并帮助考生快速打开作文思路。但指导学生如何去寻找题眼呢?
(一)在偏正式的短语中,中心词我们固然要写,但修饰限制性的词(定语、状语)更要重点写,因为它们是题眼。
如“我心中的歌”,“歌”是中心词,是写作对象,“我心中”是修饰限制性的定语,是题眼。换句话说,就是在写“歌”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我心中”这三个字,“我心中的歌”一定是一件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感人肺腑或令人醍醐灌顶的事件。又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是修饰限制性的状语,是题眼,在写“跨过这道坎”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必须”这个词,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一定要体现:为什么要跨?不跨会怎么样?
(二)在动宾式的短语中,宾语我们固然要写,但动词更要重点写,因为它是题眼。
如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加,面对社会竞争的激烈,面对名利的迎面扑来,童心、童真、童趣已经渐行渐远,因此,命题人直面现实,反思当下,命制了“找回童年”这道作文题。很显然“童年”是宾语,是写作对象,“找回”是动词,是题眼,正如材料中所说,我们要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换句话说,写出来的作文一定要反映:为什么要找回或是怎样找回的。
(三)在主谓式的短语中,主语我们固然要写,但谓语部分(包括谓语动词和宾语)更要重点写,因为它们是题眼。
如:“幸福不在别处”,“幸福”是写作对象,“不在别处”就是题眼,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是幸福不在别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三、化大为小法
2000年全国卷,命题人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显然,对于考生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任务,因为角度太大,所以考生无从下手,或是流于空洞,写出诸如“某一节数学课,老师让我解一道数学题,本以为只有一个答案,结果同学们解出了好几个答案,哦,原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缺乏新意,很难收到老师的青睐。可是,当年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
昭君说:“爱情是手段。”……
貂蝉说:“爱情是计谋。”……
杨玉环哭哭啼啼地说:“爱?这世间哪有什么爱呀,爱就是恨。君不见,长生殿上……”
不难看出,该考生聪明之至,在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前面悄悄地加了“爱情的”三个字,从而将写作范围缩小为“爱情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下子就打开了作文思路。
四、关系法
上文说过,大规模考试中作文评分的误差控制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这就是评分标准、评分方法 和阅卷管理。监测系统是阅卷管理系统中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组成部分。一次大规模作文考试,如果没有一套完 善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则任何评分标准的厘定、评分方法的改进都只是一句空话。
在测试研究中,考务管理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在测试机构中,考务管理是一个有特定职能的分支机构。考 虑到本刊的读者对象,以下只作约略的概述。
1.大规模作文考试的阅卷管理系统
大规模作文考试的阅卷管理系统应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责:a.阅卷的业务领导,b.阅卷人员的行政 管理,c.阅卷质量的监测。在现阶段,我国比较完善的阅卷管理程度可以示意如下:
作文阅卷管理示意图
(附图 {图})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作文阅卷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借助这种手段,阅卷管理的主要工作有:
①试卷的随机编排
试卷的随机编排就是把不同学校的考生打乱混合排列。有了电脑,这项工作在技术上是不难解决的。重点 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水平可以相差很大,如果不解决随机编排问题,则监测系统的数据将失去代表性,既 使得这些数据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也容易出现盲目的调控。有了随机编排,不但阅卷员的评分状况能够得到比 较客观的反映,而且就阅卷员本人来说,由于一本试卷(即同一考场中)兼有各类学校的考生作文,可以大大 减弱评分心理的位置效应(参阅《系列之一》)。此举可以消除评分的系统误差,即各校的平均成绩与其实际 水平大体接近,但还不能遏制评分的随机误差(参阅《系列之一》文末注释)。
②阅卷员的选择与培训
《系列之三》所披露的数字表明,阅卷人员决不是“年龄大、职称高”才好。阅卷队伍的形成应该是一个 选择的过程,由于大规模考试作文评分的特点与困难,阅卷者应该是一支半专业化的队伍,为此,需要逐步建 立阅卷人员档案。“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的试验省分有的正考虑实行“阅卷员证书”制度(国外已 有),这是条很有价值的措施。
在选择阅卷人员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培训。以下两项调查反映了短期培训的效果。
调查A
取各类作文10篇,15名阅卷员在培训前后两次重评。结果如下:
培训前 培训后 篇平均标准差 4.84 3.97 总体标准差 3.97 4.63
可见经过培训,阅卷员评分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在拉开分数距离方面情况有所改善。
调查B
取各类作文60篇,分成对等两组,16名阅卷员先评第一组(作为培训材料),相隔3日再评第二组, 结果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篇平均标准差 3.467 3.105
观测结果与调查A相近。
培训可以有两种方式:a.短期集中培训,b.结合阅卷过程进行。后者一般都与样本卷讨论和典型卷讨 论合并进行,将在下面专门介绍。
③样本卷的选定及其策略
即使有了比较完备的评分参照量表(参阅上期),每次大规模考试的样本卷仍是不可少的。这是因为每年 的试题都有其个性,有其需要特殊处理的矛盾,需要根据当年试题情况编制样本卷系列予以解决。
样本卷的功能,一是使评分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二是针对影响阅卷稳定的心理因素予以尽可能的控制。 因此编制样本卷系列,在着眼点方面,在策略方面,和参照量表的编制可以有所不同。参照量表的编制要遵循 “等距性”原则,即各典型例卷之间,如果按百分制计算,其分距大体上是相等的;样本卷系列的制订,则可 以进一步着眼于“分界线”和“分歧点”。
例如:“趋中倾向”(参阅《系列之一》)是大规模考试评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1 991年江西省在高考作文评分选定样本卷时采取了以下对策:a.一、二类样本卷取下限,b.三类卷取上 、下限。采取上述措施的结果,各类试卷的分布状况有所改善: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五 百分比 2 22 43 27 5
高考作文每年分值不同,为了便于比较,重新划分分数段使之能与1990年相对应,结果如下:
(91)29---35 (91)20---28 (91)12---19 (91)1---11
(90)33---40 (90)23---32 (90)14---22 (90)1---13
1991 10% 46% 36% 8%
90(综) 6% 58% 27% 9%
90(综) 11% 62% 22% 5%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高分数段的情况没有显著变化,而第二档次的人数有大幅度下降,第三档的数字 有明显上升。从整体上看,打保险分,送“及格”分的倾向有所抑制。
再取同是采用分项评分法的90年文科考生分与91年全省考生抽样统计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差系数( 标准差/平均分)相比,结果如下:
平均分 标准差 变差系数 90年(满分40分)24.65 6.65 26.98% 91(满分35分) 20.17 6.41 31.78%
统计表明,变差系数有所增加,即分数离散状况好于前一年。
“分歧点”就是容易引起分歧的问题。每年阅卷,都可以发现“有的作文好评,有的作文难评”现象。对 于某些作文,评分比较容易趋于一致,对于另一些作文,看法往往分歧。归纳、分析、研究这些评分差别较大 的试卷,及时提出来讨论,统一认识,纳入样本系列,是极其重要的。
④阅卷流程管理
根据我国惯例,大规模作文考试通常在暑期或接近暑期进行。在高温、大兵团突击作战的阅卷条件下,应 该特别注意阅卷人员的生活安排和保健措施。就阅卷流程管理而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项工作:
a.均衡投卷,控制速度
阅卷速度必须均匀,前松后紧之类都必然扩大误差。考虑到阅卷员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可以先略慢后稍快 ,但各组之间必须同步前进。要严禁各组攀比速度,领导小组要掌握进度,但决不应公布进度,一公布必然对 较慢的组产生压力而滋生误差。此外,如果阅卷人员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相互竞争的学校、区县等),试卷 的投放还要注意流向,以免人为因素干扰。
阅卷的速度与质量有直接关系,速度过快必然评估粗糙。由于目前实行的承包制以及阅卷数量与报酬挂钩 的原因,阅卷速度不断加快。据了解,高考作文有的地区个别阅卷员的速度竟达到日300份以上,在这种情 况下,阅卷质量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承包制不适用于作文阅卷,必须予以解决。
b.制订行为准则
“多元评定法”是减小各评阅者评分误差的重要措施。根据赛蒙兹(Symonds)的研究,一组作文若由两人 评定,其相关系数为0.55,经四人评定后再由另四人评定,则相关系数可达0.82,若经八人评定后再 评定,相关系数可以增加到0.90。目前,美国威斯曼的“快速印象法”和英国伦敦教育研究所的实验都要 求一份试卷经四人评定。在我国,一般原则上规定一份试卷应由两人共评,要求已经很低,但实际上仍无法做 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就“对子”行为作出一些规定,例如至少要求两人先共评若干份,分评后每天必须相 互抽查各等级的作文若干篇,发现问题及时磋商,并有相应的检查措施,等等。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纪律涣散、工作态度不严肃,是无法保证阅卷质量的。因此,还应当制订《阅卷员守则》,并且有相应的 奖惩制度。对于不合格的阅卷人员必须坚决汰除。课题组各试验省份都有被判“红牌”者,对维护阅卷的严肃 性有良好的作用。
⑤监测及复查
由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将在下文专门介绍。
2.建立、健全监测系统
大规模作文考试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则任何研究、条例和改进措施将毫无意义。我国长期惯用 的“复查”就是一种监测方法,不过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监测手段日益丰富,怎样借助科技手段来发展监测 系统就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科技手段应用于评分监测,有“隐形笔”等[注],不过目前主要是电脑。国外有利用电脑直接进行调控 的,即以试卷中某些客观性较强试题的得分为参照系,如果发现某地区或某阅卷员的主观题给分与其它地区或 其他阅卷员的评分平均值相比明显偏低或偏高,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调整。我国英语高考也曾采用过这种方 法。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试也属于异质性测试,经过多次测算,各试题(包括作文)的得分 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以写作能力而论,母语和外语不同,母语作文的能力层次要求大大高于外语,高层次能 力(如立意)与低层次能力(如书写)之间,得分也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用其它试题作参照系的方法就作文评 分而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再就各阅卷员之间的评分来说,由于评分对象的差别(例如一市集中阅卷 ,各区之间的水平就会有所不同),很难据此就作出“偏严”、“偏松”的判断,如果骤然利用电脑直接调整 ,很难避免盲目调控。因此,至少就作文评分而言,机器只能及时发现问题,最后的裁断还必须由人工(专家 )来做出。
当前,利用电脑监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指标监测
用以监测的指标主要有“平均分”和“标准差”。平均分可以显示出阅卷者给分有没有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标准差显示给分的离散程度,显示出有没有“打保险分”的趋向。将阅卷员每日每份试卷的给分及时输入电 脑,如有问题,就可以及时发现。
②参照系监测
由核心组先随机抽阅一批试卷,将数据输入电脑,以所形成的曲线作为参照系。参照系有允许浮动的一定 幅度。阅卷员每日评分结果在图形显示上如果超越了幅度,电脑就能及时检出以备复查。
③“暗点”监测
即由核心组随机抽阅一批试卷,秘密输入电脑,阅卷员评此卷时,如果给分差距过大,就能及时发现检出 ,显示该阅卷员所评其它试卷也可能存在问题。本方法原理虽然简单,但颇为有效。
④内部相关监测
这是我国试验分项评分时所创造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各分项得分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设计 了数学模型,把测算结果称为U值。U值过大或过小,都可以提供信息供复查组审核、裁夺。此方法1992年 在河北省试验与指标监测法同时采用,当年结果如下(X拨为平均分S为标准差):
试卷 增加分 减少分 增加分 减少分 平均每
袋数 数篇数 数篇数 数总和 数总和 袋改动 X拨出线 14 77 29 209 127 24 S出线 9 26 15 73 26 11 U值小 13 50 53 166 119 21.9 U值大 8 61 18 200 51 31.4
说明:平均分低于控制线的11袋,经复查,分数变动269,平均每袋24.5分;高于控制的3袋, 分数变动67分,平均每袋2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