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句

描写夕阳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5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夕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夕阳的诗句

第1篇

1、写诗题

(1)李白的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陆游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苏轼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诗题

(1)送别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节特征的诗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与月亮有关的诗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与流水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与战争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某种植物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诗句

1、( ),后不见来者。

2、( ) 悠然见南山。

3、( ),燕山月似钩。

4、( ),只是近黄昏。

5、( ),一览众山小。

6、 明月几时有,( )。

7、 随风潜入夜,( )。

8、 生当作人杰,( )。

9、 海内存知己,( )。

10、少壮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谁知盘中餐,( )。

13、野火烧不尽,( )。

14、谁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穷千里目,( )。

17、但愿人长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国破山河在,( )。

20、百川东到海,( )。

21、感时花溅泪,( )。

22、大江东去,( )。

23、人有悲欢离合,( )。

24、山重水复疑无路 ,( )。

25、春花秋月何时了, ( )!

26、问君能有几多愁? ( )。

27、黄沙百战穿金甲,( )。

28、劝君更尽一杯酒, ( )。

29、粉身碎骨全不怕,( )。

30、南朝四百八十寺, ( )。

3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32、桃花潭水深千尺, ( )。

33、不知细叶谁裁出, ( )。

34、莫愁前路无知己, (   )。

35、天苍苍,野茫茫, (  )。

36、青箬笠,绿蓑衣, ( )。

37、横看成岭侧成峰,( )。

38、毕竟西湖六月中, ( )。

39、等闲识得东风面, ( )。

40、遗民泪尽胡尘里, ( )。

41、问渠那得清如许, ( )。

42、竹外桃花三两枝, ( )。

43、欲把西湖比西子, ( )。

44、东边日出西边雨, ( )。

45、路人借问遥招手, ( )。

46、洛阳亲友如相问, ( )。

47、绿阴不减来时路, ( )。

48、蒌蒿满地芦芽短, ( )。

49、( ), 人间能有几回闻。

50、( ), 西湖歌舞几时休。

51、( ), 巴山夜雨涨秋池。

52、( ), 八千里路云和月。

53、( ), 留取丹心照汗青。

54、( ), 一枝红杏出墙来。

55、( ), 立根原在破岩中。

56( ), 路上行人欲断魂。

57、( ), 一行白鹭上青天。

58、(  ), 只缘身在此山中。

59、( ), 烟花三月下扬州。

60、(   ), 早有蜻蜓立上头。

61、( ), 西出阳关无故人。

62、(   ), 欲饮琵琶马上催。

63、( ), 不教湖马度阴山。

64、( ), 疑是银河落九天。

65、( ), 五千仞岳上摩天。

66、( ), 飞入菜花无处寻。

67、( ), 春风送暖入屠苏。

68、( ), 隔江犹唱花。

第2篇

关键词:酒旗 青旗 青帘 征帆 平冈细草 沽酒

酒旗是古典诗词中眼熟的一景,一般说来,它在主题的表达中作用甚微,仅在景物烘染和感情抒发中起着有限的作用,地位虽轻,但它的位置却不可取代。

下面我们先熟悉一下诗词里面扬起的酒旗形象。在古典诗词里,酒旗,又称酒帘,酒旆,酒幌,青旗,青帘等等。它在抒情写景中发挥着辅作用,少有成为专咏对象的时候。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有“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的词句。这是说东逝的大江之上,天际处的征帆,正洒满夕阳的余辉,西风飒飒,两岸卖酒人家的酒旗正在风里猎猎作响。词句里的酒旗,成为全词雄浑意境、苍凉格调的有力烘托。张昪《离亭燕》一词中有:“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的句子。行客归远,影像渐至朦胧,只有帆影依稀闪烁于远天云端,只有烟波中隐显的酒旗与帆影比肩,衬托出烟雨江南的独特之美。柳永《夜半乐》一词里也有招摇的酒旗,“望中酒旗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三句三景三幅画,如睹如亲,把作者“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的见闻所感给画了出来。兴寄情牵,作者眷恋旅途风景,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藉着飘飘的酒旗,淡烟笼罩的江村,霜染的红叶表现出来。而段成式《柳枝》中的“只向江南并塞北,酒旗相伴惹行人”,李中《江边吟》中的“闪闪酒旗招醉客”,词句说明了一点,不论大江南北,酒旗招摇的地方就是消解游子念亲怀远之情的地方,酒能解愁,古今一理。北宋梅圣俞的《春寒》诗中“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的诗句,欧阳修《秋怀》中“西风酒旗市,细雨天”的诗句,在这些诗句里,酒旗俨然成了节令转换的标志。李贺《江南曲》一诗里也有“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的诗句,梅雨霏霏,酒旗应时而变,它也似乎成了显示天气变化的标志物。

作为抒情写景陪衬的酒旗,有时也会在营造诗的意境、强化诗歌主题、让读者在体验诗境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们看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一诗,诗歌写道: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诗里提到的陵阳是指陵阳山,它在今天安徽省宣城县境内,这是一座文化名山,吸引过众多文人雅士驻足。史有记载的有南朝齐著名诗人谢朓,他作宣城太守时,曾于陵阳山风景绝美处建有一楼,后人称其为“谢公楼”,又名“北楼”。另外,这方佳山胜水,同样也让唐朝大诗人李白倾慕不已。史有明确记载,李白曾在这一带生活过几年。他在《秋登宣城谢朓》中,就对这儿的幽美山水风光称赞有加,诗歌写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诗歌写了陵阳山一带的秀美风光,累累秋实,和秋至梧桐衰的萧瑟景象。语言明净传神,风景宛然在目。再看陆龟蒙的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昔日的风流人物,和诱人风景。三四句重把目光拉回到现实中来。融融春意,日暮溪静,无限风光惹人怜,特别是卖酒人家门前高悬的酒旗迎风招展,倒影入水,让行人不胜流连沉醉。这面酒旗非彼酒旗,它与行人相伴,有力地突出了碧山青溪之畔的酒家特有的生气。此时的酒旗,在全诗中便成了诗歌意境的重要内容,远不如前边抒情写景的陪衬角色所比。

我们再看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词: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一开头,作者就以淋漓的笔墨绘出了一幅写意早春图,画面清丽疏淡,生气勃勃。东风吹拂,桑芽绽苞,幼芽睁开了它惺忪的睡眼,蚕种也在暖煦煦的和风里,破壳而出,幼绒绒的蠕动,煞是可爱。山坡上,碧草如茵,黄犊长鸣,夕阳西下,暮鸦归巢,景象历历如绘,宛然可亲。在体现早春清新、富有生气的特点时,作者选择了“柔桑”“蚕种”“细草”“黄犊”等意象,显示了其独到的艺术匠心。

下阕同样以写景始,“山远近”,是说四周群山环拱,风景如画,“路横斜”则指出了道路蜿蜒曲折,纵横交织,青旗飘飘,酒家浮出人的视野,此时的“青旗”引入了人的内容,让全词的风景描写有了指归,让景物一下活了起来。相信每个读者读后不难生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感觉。人是诗词的核心,名山胜水描写离开了人的参与就难以立住脚。全词最后两句,还是以城乡风物的对比描写,再次深化了浓郁醉人的春光,生活气息浓厚。

后边一诗一词的两个事例中,点出了诗词中一向难占无限风情的酒旗,有时也会突破陪衬的角色,担当起统领诗词全篇的使命来。

酒旗虽微,但它却是诗词组成中的有机元素,如茂林修竹的一枝一叶,失了就是一份残缺;酒旗虽小,也是诗词元素里的组成之一,在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中,离不了,少不得。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歌诗意 落实能力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的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一直是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的文学式样,是其他文学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厚积薄发”,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分类背诵法: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按情感分类;按自然景物分类等。接着,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既复习了古诗词,也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诵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是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每周一诗: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不断保持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

当然,我们教师也应该背诵积累大量的诗词,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养成深厚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指导好学生。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蝴蝶谷中黄蝴蝶的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树木花草间,山石溪水畔,黄蝴蝶一只挨着一只,一片连着一片,浩浩荡荡,金光灿灿。真是‘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万千数’,这里是山谷,更是蝴蝶的天堂,多么金碧辉煌呀!”感受了彩蝶的美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小结语:“这些蝴蝶的颜色各异,姿态万千,在柔柔的春风里,像五颜六色的花瓣一样飞来飞去,真是‘阳光翻飞/张开的双翼/装点三月的风景’,多美呀!”……教师的语言已经成了优美的诗,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诗意的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洁白的羽毛以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矫翅雪飞。”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夕阳真美》后,我们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学到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意境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让他们感受到积累的古诗并非无用。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呢?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学习活动成为富有诱惑力的行为,跃动语文课堂的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重组文本。

第4篇

一、品味古典诗歌“炼字”的独到之处

1.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动词。在古典诗歌中,动词的准确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动词的使用能够使静态的景物变为动态的景物,它能够使我们描写的景物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字活全句活,全句活全诗活。比如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句中的“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写活了,春意在红杏枝头欢快地闹着,她要将这种快乐传遍大地的每个角落,让大地弥漫着春天的浓情蜜意。—个“闹”字不仅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2.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通常都是修饰名词的,或者说是修饰“人”“物”和“景”的,它的出现不仅能表现出形象化的特点,而且能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老”“昏”“瘦”这几个形容词都属于冷色调的词,接连使用给我们展现了深秋萧瑟荒凉的景象。诗人骑在瘦弱的马上,走在枯草丛生的小道上,耳边时不时传来乌鸦凄凉的叫声,此时此景,孤独、寂寞之感在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心中油然而生。

3.注意副词的使用。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巧妙地使用副词,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而且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感情变得浓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从这句开始,从描写故乡美丽的景色转入表达对故乡浓浓的不舍之情,一个“仍”加深了这种感情,无论我要去的地方的景色有多么美丽,我仍然喜爱的是我的家乡和家乡的山水之景。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4.注意叠词的使用。叠词是通过一个字的反复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气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在这句话中,七个叠词的堆叠,虽然简单,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清照那寂寞悲伤的愁绪。她在寻寻觅觅,找寻着往日快乐的生活,与丈夫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剩下她一个人,所以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当时的她身受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这一切的一切,怎一个愁字了得。叠词的叠加让人感受到了言语中的时续时断和那难以言说的痛楚。

二、品味古典诗歌中关键的语句

古人除了注重“炼字”以外,还非常重视诗句的锤炼。因此我们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品味诗句中重要的词语,还要把握诗句中关键的句子。我认为,在古典诗歌中,有两类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1.抒情性的语句。古人写诗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蕴含着浓烈的感情的诗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和直接抒情三种。

写景抒情的语句通过描写具体形象的景物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情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描写的是塞外的雪景,但他以梨花为喻,以春风吹、梨花盛开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雪纷飞的景象,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塞外下雪时的寒冷,反而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传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叙事抒情的句子大多运用典故来抒发感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表明自己的志趣和情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中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归来的感触。出句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迁的感叹,无限悲痛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抒发了杜甫年轻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我们的学生也正处在人生的发展期,这样的诗句必然会给他们一些鼓舞,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习杜甫的这种精神和气概。

2.饱含哲理的诗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其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句话妙就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古典诗歌的语言虽简洁凝练却意蕴深刻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呢?我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有三种。

1.替换法。这是一种可以用于任何体裁作品中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品味词语。我们在赏析词语的时候,通过替换比较个别描写意象典型特征的字,在比较分析中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潜”能不能换成“飘”,有风的晚上,雨一定是倾斜着下的,用“飘”固然也很形象,但是它却达不到原句中的意境了。因为“潜”有隐藏的意思,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雨来时悄无声息让人浑然不知的情态,表现人们的惊喜和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比较法。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在比较意象和感情的过程中来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一是比较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抒发的不同情感。比如唐代诗人宋伯仁《清明插柳》“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是借杨柳表达自己内心中一种感伤的情绪。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就借杨柳来抒发离别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弥漫着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三首虽然都写了“杨柳”,但承载的感情却是不相同的,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也不相同。二是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流露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晚期《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憔悴损”“独自”“细雨”“黄昏”,表现的是一种伤感的情绪,语言风格沉郁哀婉。

第5篇

历代诗词歌赋浩如烟海,考题内容形式多如繁星。怎么在中考复习中带领学生临门一脚,取得实际的效果呢?我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感觉效果不错,特拿来与同仁共享,也期待同仁指正。

一、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考了什么

中考一年又一年,试题一道又一道。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要了解历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关于诗歌赏析都考了什么,并能从中看出考题的规律和方向,这样,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考题时有“云深不知处”的茫然。

笔者课前搜集了本市近几年中考中的诗歌赏析试题,以便引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考题方向。2011年,两首诗对比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012年,依然是两首诗对比阅读,赵翼《论诗》和杜甫《戏为六绝句》;2013年,白居易的《村夜》;2014年,杜牧的《题齐安城楼》;2015年,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2016年,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了解苏教版课本内容的人都看得出来,近几年来,古诗的出题方向很明显,就是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然后完全到课外,但所选诗歌多是主题明显的、诗句凝练的、用词简明的绝句。知道了这一点,师生都放心坦然了吧。

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问了什么

年年的中考似如约而至的风雨,风雨过后,那一道道试题便如被风雨吹落的繁花,印刻在了老师们的心坎里,留在了学子们的记忆里,也映入了后继者们的眼睛里。针对诗海拾贝中挑出来的诗词,出题者想让考生们品鉴什么呢?知道这一点,考生就可沿着他们的视线,去读诗去赏诗。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的诗歌赏析都问了什么。2014年,(1)请你说说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5年,9.(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2016年,9.(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生经过分析,总结出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是以下三点:1.理解诗意,包括分析词语含义和描述诗句意境;2.体会情感,包括表达诗人感情和表述诗歌主旨;3.赏析精妙,包括赏析遣词造句、分析艺术手法和品味音韵节奏。

知道了考试中会问什么了,如同找到了一条条通往罗马的大道,那么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沿着这些光明大道,一路高歌奋进了。

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答了什么

了解了试题中会问什么,如同找了康庄大道,而答案就如同路上一家家酒香四溢的酒家,等着路上走来的人去品。教者就和学生一起走进一家家酒肆,去品一品那些醇香浓厚的美酒吧。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诗歌鉴赏的答案。2014年,(1)“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等)之情;2015年,(1)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_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前途迷茫的感慨。2016年,(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面描写的是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实际上谢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寓了作者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师生可以一起归纳出答题的要领。1.理解诗意时,需要文言基础,理解意象,联想想象,完美表达;2.体会情感时,需要知人论诗,结合诗文,借助注释,严密表述;3.品味字词时,需要理解词意,诗中含义,表现作用,表达感情;4.赏析手法时,需要明确手法,诗中用法,表现主旨,表达感情。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做什么

了解了考题,知道了答法,在平时的教与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要想收获清澈如渠水的满意成绩,必须注入源头般汩汩的活水。为此,笔者引领学生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考点。选择一首古诗,最好是各地考卷中的有定论的古诗,让学生根据前面总结出的考点以及答法,自己去揣摩这首诗的考点,然后拟写考题,并给出答案,老师最后出示出题专家们的考点以及答案。这样的方式多训练几次,学生们大有长进的。

第6篇

在缤纷五彩的四季中,我最偏爱于冬。虽然它没有春的生机勃勃;没有夏的火热奔放;更不及秋的果实累累。但是冬有着朴素的景色,含蓄的美。

冬的象征就是雪了。那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像千万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向远处望去,山坡上已是银装素裹;山野里也已是洁白无瑕。树叶片片的飘落,最后只剩下一棵光秃秃的树身了,但雪花却挂满枝头。风轻轻吹着,摇曳着光秃秃的树身,雪花也从树上片片飘落,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不正是一棵开满雪花傲然屹立在冬天的树吗?树上的雪花虽不及鲜花的香,但他比鲜花更纯洁。树下,小孩子们也高兴的堆雪人,打雪仗……仿佛忘记了寒冷,个个都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飘向远处,飘满整个银白的世界。到了黄昏,在夕阳的衬托下,山坡上的雪就会被夕阳映红,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颜色渐变,由深到浅,远远地望去,美极了。晚上,行走在道路上,就会发现雪是多么的亮,多么的美,发出淡淡的银光,为人们照路。在冬天的夜里,寂静而明亮,凄凉而美丽。

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许多人都喜爱春季,从古到今,赞美春的诗句很多,例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但我还是忠爱于朴素而含蓄的冬。

江苏省扬州市霍桥中学六年级:李远

点评:很优美的描写,除了写冬雪之外,还可以写写其它的冬景吗,因为文章很精彩,但稍显简短。

点评老师:陶流林

第7篇

从诗歌中学到语文

秦添

语文,无处不在。在广告上,电视上,网络上,都能找到语文的身影,也都能从中学到语文。语文,是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歌曲;语文,是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文言文;语文,是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歌。而我就从那一首首诗歌中,对语文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

语文可以让你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想象着,那活泼的燕子嘴里含着春泥,正在勤劳地工作--盖新窝。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了吧!

语文可以让你看到"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中那清幽,凉爽的夏景。想象着,在炎热的夏天,身处一所竹屋.那珠帘正在夏天的风中摇摆着她们那婀娜的身姿。时不时,还给我我们唱上一首清脆悦耳的歌,让你陶醉不已。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清幽与凉爽了吧。

当秋天来临的时候,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中,我看到了语文;从“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叶子中,我学到了语文;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中,我感受到了语文。

想起那白雪皑皑的冬天,你一定不会忘记那厚厚的积雪,自然也不会忘记那句描写雪的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这句是很好地阐述了积雪的特点。正如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白雪写得生动形象。这就是语文修辞的魅力吧!

通过学习诗歌,我更好地学习了,了解了语文,也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小时候一样,认为只有语文书中有语文。原来,生活处处是语文。

第8篇

关键词:雪晴晚望;贾岛;王俊雄;竹笛;芦笙

一、贾岛与《雪晴晚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涿县)人。早年出家,号无本。还俗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考取。他所作的诗句在晚唐时期具有极大的影响,因当时的政局情r,他的诗句大多描写的荒凉寂静的画面,善作五言律诗。

《雪晴晚望》便是他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大约创作于816年长安应举落第之时。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的画面:“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游玩一天,乘兴而归,夕阳沉入危峰,遥望雪霁天晴,溪水之上升起重重叠叠的白云,放佛几万重,樵夫回到被白雪覆盖的家中,远处升起燃烧野草的烟雾,烟雾在山石之间萦绕着。我走在回寺中的路上,听到阵阵暮钟声。在这动静结合中,写出了贾岛心中的那种清冷,也呼应了他仕途上的坎坷,心中的郁闷。

二、王俊雄与《雪晴晚望》

王俊雄,1952年生于台南,是亚洲唱片公司著名音乐家、制作人。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再加上父亲是音乐教师,更是为他的音乐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王俊雄先生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方面不遗余力,广纳中国民间音乐,创作了多首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并推行了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系列专辑:《书香音乐系列》、《大自然音乐系列》、《谛听中国系列》、《抒情中国系列》。而这首《雪晴晚望》就是收录《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之中,是由极具中国特色的竹笛和芦笙这两件乐器演奏而成,旋律优美,风格古朴。通过优美的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季傍晚时的寂静肃穆。

全曲一直采用同一主题,就是通过对这一主题不断的变奏,笛子与芦笙交相呼应的音色,细腻的描绘出作者心中的雪霁晚晴图。

三、音乐与诗的结合

王俊雄的《雪晴晚望》,整首曲子选择用竹笛吹奏主旋律,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就像是引路人,带着我们欣赏洁白美丽的雪景。芦笙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在民间音乐演奏中,芦笙可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亦刚亦柔。此曲采用的是轻音芦笙,在音乐中此起彼伏,与笛声交相呼应。使得整首乐曲听起来音乐更加饱满,画面感更加具体

通过聆听,可以发现,在前奏部分一系列的下行音符的排列,首先为我们营造出冬季一片肃穆的景象,十分祥和、安静。随后,芦笙声出,笛子随后重复芦笙的曲调,似乎是游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片宁静。

之后,笛子开始吹奏主旋律,芦笙一点点的进入,与笛音呼应,轻柔细腻。就像是两位友人,慢慢走近,一路上聊天赏景,对应贾岛诗“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眺望着雪霁天晴后的美景,远处缓缓流动的小溪,在水天相接处,溪水之上升起层层白云,似乎有万重,显得十分秀丽。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极目远眺,远处山间似有一条若隐若无的小路,为生计忙碌一天的樵夫,顺着小路回到了被白雪覆盖的茅舍。此时,已近黄昏,夕阳西沉,渐渐落入远处的雄奇的山峰中。诗人在描写这一句时,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此时,笛声骤停,只有芦笙的独奏音色,将诗中的画面用音乐展现出来,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放佛自己来到了这山水雪景中,感受着雪霁黄昏时的丝丝凉意。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这一部分,节奏较之前有所加快,跟随明朗的笛声,看向远处的山冈,野草燃烧的烟雾萦绕在山冈上,透过烟雾可以看到刚劲有力的松柏。众所周知,野草生命力之顽强,诗人这一句写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松柏”的坚韧。此时,两种乐曲的音色也有所变化,虽依然采用主题部分重复演奏,但音色却有所变化。与之前轻柔的音色相比,此时的芦笙音色更为刚劲,诉说着“野草”的顽强,笛音更加坚定,彰显着“松柏”的坚韧。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这是诗的最后一句。眼看天色渐晚,作者自知不能再留恋这山水雪景,无奈之下踏上了归途,耳边传来寺中暮钟的声音。此时,音色也回归最初的轻柔,节奏也放慢,带出了对这山水雪景的喜爱与留恋,怎奈夜幕渐渐降临,只得踏上回去的路。这句诗的精妙之处也是这暮钟声,将前文的视觉上的感受转到听觉上。不论是诗句还是作曲家,在这时,显露出来的都是对这美景的喜爱与眷恋。更为巧合的是,二者皆与佛家结缘。贾岛循着暮钟的声音,回到寺中,不知王俊雄先生是否此时也心皈佛门。

乐曲最后重复前奏部分,展现出游人离开后,山中又恢复平静,白雪皑皑,一片寂静。远处云烟肆意在空中翻涌,樵夫回到家中,冉起了阵阵炊烟。听着音乐,随着诗人与作曲家的脚步,越走越远。

四、结语

贾岛这首写景诗,描绘了雪景与暮色,为我们带来了一幅空山晚景图。王俊雄先生的这首乐曲,也为我们呈现出了雪霁暮景。二者虽一文一乐,但所描绘的画面却是极其相似。

唐诗有很多以景为题材,通过解读,能够很清晰的感受诗中的唯美景色。音乐也是如此,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只是得到听觉上的慰藉,真正细心聆听时就会发现,音乐也是有画面的。只有认真分析音乐,才能深入的了解作曲家在音乐中勾画的景色。

正如这《雪晴晚望》,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微妙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极讲究境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往往把人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沉静意境中。因此,在平日的学习积累中,更应注重其中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走进音乐。

【参考文献】

[1]余霞.贾岛诗歌特色极其原因初探[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王俊雄.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Z].亚洲唱片公司,2000.

[3]郝世峰,余才林.由怪奇入于平淡――论贾岛诗风[J].文学与文化,2013(02).

第9篇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第10篇

其实,傍晚的太阳是“残阳如血”,还是“白日依山尽”,与天气及季节有关,如果云层厚,太阳光过滤得多,就惨白惨白的。如果云层薄,透射好,太阳光过滤得少,就落日如胭。

当然有一种可能,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那个黄昏是微阴的,在那时他看到的落日就是泛着白色的。韩愈在《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中不是也有“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的诗句吗?

但是,当我们翻阅文献,追寻“白日”的来龙去脉,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白日”之“白”并不是简单的指颜色,“白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与情感色彩。

最早运用“白日”一词的,应是屈原。他在《九章・思美人》中写道:“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这几句是说,“春天来临了,一年开始了,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我要放松思想尽情娱乐,沿着江夏而排遣忧虑。”这里的“白日”是中午的盛阳之象。中午的太阳光线极强,颜色炽白,故称“白日”。

后代文人在“白日”乃中午盛阳之象的基础上又将其引申为皇帝君主的象征。如盛唐诗人李白的《古风・其三十四》:“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诗中以“白日”“紫微”“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出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

这时的“白”,已不单指颜色,拥有了“明亮、光亮”的意思。比如,“雄鸡一唱天下白。”

“白日”引申为“白天”,与“黑夜”相对,当也是缘于此。

古汉语中,“白日”即指太阳。我的老师聂在富先生在《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对“白日依山尽”做了这样的解释:

“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如宋玉在《九辨》长诗中言:“白日蜿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驰。中惨恻之⑩胭猓长太息而增欷。”初唐的陈子昂有诗云“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这里的“白日”都是指“落日”。近代的龚自珍也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当我们罗列、品读含有“白日”的古诗词,不难发现:“白日”一旦入诗,常有较鲜明的感彩。

一是喻指光阴易逝,盛年难再。比如曹植《名都篇》“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阮籍《咏怀・其五》“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咏怀・其三十二》“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渊明《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等,都凸显了“白日”转瞬即逝、光阴易逝、人生短促、盛年难再等暗示义。

二是渲染环境氛围的凄清、荒寒、萧瑟与冷漠,有时也用作王朝没落衰败的写照。如曹植在《赠白马王彪》诗中描写他从京城与诸弟别后,归途所见是“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诗人在诗中描写到的归途所见之景绝不是随意拾掇入诗的。每一景物,包括秋风、寒蝉、原野、白日、归鸟、孤兽等,诗人都是用此来渲染当时哀怨、凄厉、孤独与寂寞的氛围的。它们全都是物,又无不是比兴,所以诗人才说“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叹息”,一下子点明物我贯通,完成了情与景在悲的意境中的交会。之后,江淹《刘太尉琨伤乱》诗云:“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千里何萧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王粲《杂诗》云:“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云:“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诗句亦用其意。而晚唐诗人许浑的“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王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应是一首因事而题的托讽诗,诗中描写的是在落花时节,日斜时光,诗人遥望王侯第宅,所见到的楼台层叠、重门深闭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唐王室衰败没落的写照。

这样粗粗地梳理“白日”的线索之后,我们再来看王之涣的这句“白日依山尽”。有人将这里的“白日”解释为“当空的太阳”,持这样的观点就没法解释当空的太阳怎么会“依山尽”,于是只好含混其辞,说“前瞻中条,只见太阳好像依傍着落下,极言山势之高大”,这样解释似乎太牵强。

第11篇

一、 用好题目。

不少考生阅读习惯不好,对于题目尤其是长一点的题目一扫而过甚至不看直奔正文。其实高考试卷任何一个字都不多余,都有可能为我们的解题提供有用信息。标题当然也不例外,它往往是诗歌信息的丰富载体,它们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或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甚至揭示了主旨。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稍微揣摩下诗题,我们一般可得出以下信息①交代了写作对象(蝉);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再如《怨情》(李白)这个题目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①揭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怨),②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闺怨),③暗示了写作对象(闺中少女),

二、 注意作者、朝代、背景。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里的“知其人”指的是阅读文本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风格、流派等;“论其世”则指的是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朝代)及创作背景去理解作品。比如我们在读杜甫的《蜀相》时,既要对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的经历、思想、理想以及他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朝代、背景、时局做全面、深入地探究才能泡开这杯茶,深刻理解杜甫渗透在诗歌里的情感。同理,对于陶渊明那些隐逸诗、田园诗,我们只有对他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后,只有对他的县令经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取向还有他的菊与酒情结都了然于胸后才能读懂其作品中的静穆圆融与他的风神潇洒。

三、 注意时间、季节、地点。

写于不同时间、季节、地点的诗歌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早晨与午后不同,午后与傍晚不同,傍晚与深夜不同,深夜与凌晨不同。如“夜阑卧听风吹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别写的是深夜、傍晚、清晨,显然呈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品格及情感基调。春日暖阳、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冬雪飘飞,季节不同诗歌的味道也会不同,如《春江花月夜》与《秋霜风雨夕》(林黛玉)一圆融静美一孤独凄凉。同理,地点不同,诗歌的旨趣也会不同,“江南春雨杏花”自与“塞北秋风铁马“迥异,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所要表达的意旨明显不同。

四、抓住诗中带有感彩的词语。

花鸟虫鱼、草长莺飞、虎啸猿啼等本为自然客观之物,但作者往往会加以修饰成分使之成为具有特定情感的载体。正所谓“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又或者“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如风本无情,西风便有了情,秋风又是一种情;阳本无情,夕阳、残阳便有了情,朝阳又是一种情;雁本无情,断雁叫西风便有了情;藤、树、鸦、道、马本无情,“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便有了情;蝉本无情,“寒蝉凄切”便有了情。

五、找意象、绘画面(意境)。

优秀的诗词总是借助含蓄委婉的形象和特定的意境来表情达意,粗略地讲,一切诗人写诗的目的无外乎是表明观点态度,揭示哲理,抒感,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及审美愉悦,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诗人往往都会精心选取一个或若干意象巧妙运用诸多技巧手法把这些意象渲染成便于抒情和传情的意境(画面),在这个意境里,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被作者精心引入特定意境中的读者便展开了想象,与他同喜同忧,产生了共鸣和审美愉悦。

可见,抓住诗中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及渗透于其中的特定情感,仔细揣摩、努力勾勒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对于泡开诗歌这杯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中诗人通过“千山”、“万径”、“江”、“雪”、“无鸟”、“无人”这些虚实结合的意象再加上“孤舟”、“斗笠”、“蓑衣”、白发老翁”等共同构成一幅“寒江独钓图”。特殊的意象,特殊的环境(意境),把诗人内心的“幽冷”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作者内心凄凉孤独却又孤高自得。

六、关注典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及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词约文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中成功运用了六个典故:蜀鸟、吴花、铜雀台、金人秋泪、睨柱吞嬴、回旗走懿,词人借助这些史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对时事的看法,抒发了自己与好友的离别之情及伤时亡国之痛。

在运用典故解读诗歌的时候需注意,古人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明用和正用一般比较明显、容易,暗用和反用则相对隐蔽一些,需要格外注意。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形,其实是暗用了《楚辞》中“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也不是狼而是星宿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杀,此处指当时宋的劲敌西夏,“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卫国的决心与豪情。

反用典故是指有的诗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反其意而用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反用了《世说新语》中晋朝吴地人张翰因思乡而辞官回家的典故,此事一般被世人用作表达对弃官归隐的高士之风的钦慕,而作者则是通过否定这种做法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此外,还需要注意除了“用事”外引用化用前人诗句也属用典,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则化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通过今昔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七、用好注释。

这是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题外细节和辅信息。诗歌鉴赏中的注释一般会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作者的风格流派,或对诗中重要、难懂的诗句、词语进行解释说明。可以为我们顺利解读诗歌扫清诸多障碍。

另外,关注尾联(结尾),养成粗读一遍后给诗歌归类(定题材)的好习惯也是解读诗歌的有用钥匙,囿于篇幅,这里就不举例论述了。

第12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让学生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图片。(出示不同的太阳图片,学生观看)

2.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太阳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多可爱的太阳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太阳的诗歌。板书课题:《太阳是大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图片,唤起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小节读诗,教师纠正字音,落实生字。(“红彤彤”的“彤”变调。区分“陪”与“部”。)

3.比一比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4.思考问题。这首诗歌告诉了我什么?

5.交流读诗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感受诗歌,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品读诗歌,感悟中心

1.发现“美”。⑴指名读。⑵启发想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你们谁看到了呢?请交流你想象到的画面。⑶欣赏美景。播放图片,理解词语。①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美吗?(品读“朵朵白云”)②白云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成了什么?把你们心中的这份美好感觉读出来!(品读“红彤彤的晚霞”)⑷指导朗读。看着太阳下山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把你依依不舍的情感读出来。(配图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美、发现美、诵读美,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2.感受“美”。⑴默读第二小节,找出太阳做的好事,画波浪线。⑵学生汇报。⑶品读诗句。找出描写太阳的动词,并圈起来。把动词放入诗句中细细地品读,说一说从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①洒。同学们洒过水吗?洒水时是什么动作?范围怎么样?引导学生读出太阳的轻柔。有了阳光的播洒,花儿才开放得如此娇艳。如果你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你想对太阳说什么?②拔。这个“拔”字该怎么理解呢?原来是指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越长越挺拔。引导学生读出小树顽强的生命力。③陪、看。同学们去过海边吗?在海边做了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把这种快乐、开心读进去。⑷指导朗读。是呀,一个“洒”,一个“拔”,一个“陪”,都让我们感受到和太阳相处的快乐,更让我们理解了太阳的心,带着这种温暖和感谢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这节诗。 ⑸小练笔。想一想,太阳她还会做哪些好事?让我们拿起笔展开想象写下来。(学生在课本空白处写)⑹学生汇报创作的小诗。⑺想象说话。是呀,太阳就是这样爱护着大家,给大家带来光明,温暖,快乐,幸福……,让我们好好感谢她。(再读第二小节)读了这一小节,我们知道,太阳不仅属于云朵,他还属于小朋友,鲜花和小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读和写的结合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珍惜“美”。⑴ 默读诗歌。学生默读诗歌第三、四小节,边默读边思考:太阳要去哪儿?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你知道太阳要去哪些国家?(去美国,去日本,去法国,……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要去。)⑵小组讨论。外国的小朋友真的是在等太阳吗?他们到底在等什么?(快乐、幸福)⑶指名朗读。读出外国小朋友的美好愿望。⑷回答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明媚的阳光中享受这份快乐与幸福呢?(配乐播放战争中难民的生活图片)⑸指名交流。(只有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才能尽情享受太阳赐予的恩泽)⑹归纳小结。(出示课文主题图)是啊!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拥有一个太阳,也共同拥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让我们一起放飞手中的和平鸽,让她飞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

设计意图:通过“快乐”与“哭泣”,“幸福”与“战争”的强烈对比,让学生珍视“和平”,珍惜生活。

四、总结升华,朗读全文

1.分享体会。你们知道“大家”是指谁吗?你有那些收获想和大家分享?

2.归纳总结。阳光洒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多希望人们都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享受她带来的温暖与幸福。请让我们全体起立,用最美的声音把这美好的愿望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吧!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诗句。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