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鲁迅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1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2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3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4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图片5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内容:读书伴我成长
读书是一种享受,当你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时,你才能知道读书的快乐和轻松!是啊!书籍无时不刻的陪伴我们,带领我们遨游这“知识的海洋”!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漫不经心的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在我心中,我觉得读书就和我不吃饭是一样的!
而上学后,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读书时,仿佛走在百花齐放的花园里,“清香”迎面扑来。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走书的海洋,我第一个接触地是《格林童话》。故事中善良的小姑娘,没主见的小马,美丽的白雪公主``````童趣生动的主人公使我知道了:要做善良的人,要学会自己独立,不捉弄别人``````我开始爱上读书啦!
读书后,我的作文有很大进步,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如:《美德花园》介绍了:在遥不可及的森林深处,繁华随四季变换流转,花朵在风中摇拽,他们是林中的精灵,是大地的宠儿。勇敢的旅人微笑着摘下一朵朵惊喜!世界上的人有的善良、勇敢、纯洁也有人自私、贪婪。这都和仙子有关!这里有十个仙子的故事,他们住在美德花园的花朵里,每一朵花都代表一种高尚的力量!我们应该做到:善良、勇敢、无私``````
"人离开书,如同离开了空气一样不能生活。”让我们畅饮这“知识源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做到“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吧!
小学四年级读书节手抄报的资料:好书和我的成长
人生就像一本书,它记载着我童年快乐的时光,少年奋发的精神。蓦然回首,书本已经伴我走进了小学毕业阶段。
儿时,翻开那五颜六色的童话书,就令人想起美人鱼的善良,坏皇后的恶毒,唐老鸭的幽默……
小学,我踏进校门,就喜欢上了《西游记》,书中尽情的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唐僧的菩萨心肠、猪八戒的悠闲懒惰、沙僧的忠厚老实,无一不表达的淋漓尽致。慢慢的,我又喜欢上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大将领在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兄弟之情真的使人叹为观止。《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聚在梁山上那种豪放的心情也一样感染者我。后来,我又读了《红楼梦》,正因为书中的语句优美绝伦,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才让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故事中。看来,曹雪芹这部著作不愧为“文学之最”,它不仅编写了深启后世的经典,也为我纺织了一个文学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手不释卷,才有了“纬编三绝”的故事,中国才有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鲁迅正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加紧学习,才有了中华的先锋。从读书中,我明白了,要像读好书,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热情,希望好书伴我一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四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2.四年级读书手抄报图片设计大全
3.四年级读书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图
1.认识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项目名称:说牛
时间范围:5月至6月。
参加人员:七年级12班的学生,语文老师一人。
主要活动:查找资料,分工协作,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程后,我与同学们商量,用农村孩子最熟悉的牛做话题,上几次综合学习课,大家都很感兴趣。此次活动主题定为“走进牛的世界”。为了上好这课,我们商量的结果是:
在校图书室和微机室查阅牛的相关资料。
观察家中或村里的牛,请教生物老师,走访村里的养牛大户,了解牛的有关知识。
学生组成小组,选择诸如朗读、唱歌、相声、手抄报、写作等活动专题,指定负责人,小组自制活动计划。
起草一份活动时间安排总表和设计方案,张贴于教室前。
待整个活动安排就绪后,我结合前几次的综合性学习情况,鼓励大家仔细地观察探究,大胆协作创新,学生们深受鼓舞,非常自信。不久,大家参观了附近一个养殖大户的牛场,班委会自发地请生物老师上了一堂关于“牛”的生物课。一周后,我对全班18个小组(每4人一组)做了检查,同学们的各项活动已有了好的开头。姜茜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整整20页的有关牛的信息资料,唐可等4位同学从图书室借了三十多本有关牛的书刊杂志……我们在教室墙角设置了一个“牛的信息世界”的资料摆放处,供大家查阅使用。
到了第二周,一些小组就遇到了问题。譬如蒋泞蔓小组的《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就出现调查难的情况,我立即与以前的一位学生(他现在是某村支部书记)联系,他领着学生们跑了3个养牛大户的养殖场,掌握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我进一步给学生充裕时间,并改革评价措施:
每周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让大家进一步学习探究自己选取的专题。
综合评定这次学习的成绩,写入期末考试过程评价栏中,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参与评定。
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不会做的事情可以向别人求助,可以聘请专题“顾问”。
这个月的最后一周,我们从“赏牛”、“咏牛”、“议牛”、“写牛”四个方面来检阅这次综合学习的成果。
赏牛。有三个小组分别交流了自己观察牛的情况、观察后的感悟。高昊同学谈养牛头头是道,对其采访取得的成功,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咏牛。熊婉婷小组配乐朗读了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惟见归牛浮鼻过”)、鲁迅的《自嘲》(“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古今诗歌,注意了节奏、诗韵,让人体味到诗的意境和魅力。李相位同学一曲《父亲》(“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让大家感动万分。何美琳的8个同学讲了“庖丁解牛、对牛弹琴”等成语故事,使大家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刘洋小组表演的三人相声《看谁更“牛”》,用一系列成语令大家开怀大笑。同学们也对讲故事和相声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议牛。由“牛”看人。谭佐悟小组朗读了他们的小论文《如何以牛写人》,以《班主任需要牛》、《对牛谈心》等文为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对写作很有指导意义。张二山小组与李双江小组组织了一次“牛的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唇枪舌剑,很是精彩。
写牛。交流的题目有说明文《如何养牛》、《牛的全身都是“宝”》;托物言志的散文《牛的礼赞》、《牛》;议论文《牛脾气小议》、《愿做老黄牛》;调查报告《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等。
活动结束后,我把自己尝试设计的“学生综合性学习评价表”发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家长定性评价。
【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整个活动过程看,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应该说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个活动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紧紧抓住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对于这次历时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以活动时间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形式,按先收集信息,再合作探究,最后展示成果的顺序,使整个学习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整个过程安排合理,有条不紊。其中包括诸如相声、辩论、讲故事、朗诵、咏歌、手抄报、写作等学习活动,注重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尊重鼓励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整个活动的安排都是教师与学生商量讨论进行的,教师表现出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在学生遇到诸如调查难、办手抄报没有经验等困难时,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调整课时和评价措施鼓舞学生,真正使教师角色得到转变,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1.创设多向度平台,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创设多向度的平台,是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的最佳手段。多向度平台是教师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素养、实践水平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多思维、多手段提供的活动舞台,让孩子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多向度平台的设计可以从问题、情境体验、社会实践、想象、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在实践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好的多向度平台设计能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百花齐放的盛况。如:教学习作课《美丽的防城港》,课前先指导学生观察,布置学生观察任务;习作课时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再分组构思美丽的防城港简笔画,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习作的内容,分组完成作文,教学的效果就非常好。
另外,要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教师还必须要用心组建学生学习的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要精心设计合作内容,提出合作目标,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要建立小组评价管理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2.拓宽作业布置的方式,实现作业内容由机械死板转向灵活丰富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学生读了这些书,不仅知道了的鲁迅的生平故事,也加深了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又如学了《美丽的规则》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观察关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等有哪些规则,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个性化。避免大量的抄课文,做试卷,以免导致学生越做越怕,越怕越不愿做。
3.准确把握教师的定位,实现教师角色由主体转向主导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永生的眼睛》,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有的学生说不仅仅是温迪的,还有温迪的外公、外婆的,甚至还有被捐赠的对象的。认为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有的学生说:还有曼迪一家的爱。这些体验,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应该给予鼓励、提倡和培养。
4.抓好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地方名字由来调查、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文章《女娲造人》,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人类的进化史料,将这些课文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研究、阅读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5.运用多元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手段转变
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标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我们在原有师评、互评、自评的基础上还增加其他任课教师评及家长评。这两类人都是活动的非参与者,评价眼光既没有“专家”的犀利,也没有自评的包藏。所以能代表大众,较为有信服力。其次这两类人都是能对学生起重大影响力的人,他们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往往特别重视。如果能让学生弱项学科的老师发现他突出的闪光点,改变一下其他任课教师的惯性思维,相信能让学生的发展有质的飞跃。而对于家长,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能看到孩子一专多能的发展,表扬足以满足孩子的虚荣。
评价手段多元化。在评价手段方面紧跟新课程发展要求,那相应的评价手段也就多样化了!我用到的评价手段有:红、黄、绿牌评价;大拇指评价;奖励小红旗评价;等级评价方法;每周、每月评比一次“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优秀发言人、记录员”。同时,把评价与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小组文化上墙,充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关于评价内容方面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一次检测分数定结果,着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从时间上、空间上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阶段付出的努力,从学生的书写、口语表达、课堂表现、朗读能力、书面表达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测。
【关键词】大胆尝试 同类比较 海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开发自主性,从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探究性阅读”和“自主课堂”成了解决传统教学中“要我学”的陈旧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传统课堂语文教师都是传经布道者,学生要么是虔诚的信徒,要么就是判经离道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狭小得令人不敢想象,他们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遭到有效地扼杀,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说学生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只能自欺欺人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或许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事感兴趣,就会很乐意的去做,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特别敏捷,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新一轮教学改革风起浪涌之际,语文教师要不落后尘,我的做法就是少教多学,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教师只在方法上多做引导,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课堂上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正好是周末,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要精心准备一个教学设计,周日上学交给我,然后由我圈定出优胜者,第二天优胜小组上这一课,学生听说自己可以当老师,可感兴趣啦,周末查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我最后圈定出来的一组是这样设计的:①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②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能背诵多少?③月球上环境和地球一样吗?月球上有什么?④人类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我国的登月计划叫什么?⑤你认为人类该怎样开发月球?学生们讨论交流、争辩质疑,气氛相当浓厚,我除了偶尔引导几句,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我没想到学生们能准备那么充分,课后,那些没能取胜的小组,坚决不认输,他们纷纷要求准备下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笑着说:“要是你们再次败给他们,又怎么办呢?”学生说:“用事实说话吧!”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把营造氛围当作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环境里驰骋想象,那么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就十分深刻。
如:在《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我让学生预习《贝多芬》,感受“命运在敲门”的激动;一曲国歌之后,我带领学生走进《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一课,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制作课件,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并且,胜出的那一组,除了课堂展示之外,还要帮助后进小组,充分显示老师的胸襟!因为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生都能积极准备,竞争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同类比较,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我要求学生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语言都很优美的特点;再找出不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某事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含蓄隽永,言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从课外读本上找到同样的例子,这样就巩固了学生所学。
古诗文也同样可以运用比较手法,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是写“悲”,老杜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则是对历史走向的无奈。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进行比较,如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序言《呐喊自序》等。这些课文,体裁不同,主题迥异,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进而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海量阅读,培养扩散思维
阅读教学的训练核心是创新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离开语言就谈不上思维,所以思维训练必须以语言训练为基础。语文课外阅读,就是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我的做法是:
1.海量阅读
我努力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氛围,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阅读:手抄报比赛、建立图书角、精美文章剪贴、古诗文朗诵会、文史知识竞赛、读书随笔展览、读书报告会、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把读书笔记当作作业检查等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注重创新性
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为学生积极搭建创新舞台,如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自办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养成习惯
我在我的教学班级设置了几个语文兴趣小组:古诗文兴趣小组、小说散文兴趣小组、影视兴趣小组、创作兴趣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通过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和扩散思维。
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交流合作,探究分析,语文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活动。我们语文教师也就能从以前的焦头烂额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放手搜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让语文教学继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
浙江之行
永无止境
今年端午节期间我荣幸随诏安丹诏画社的艺术家们出行浙江。今天能与艺术家们同行,除了崇拜、敬仰之外就是激动不已。我们一行十一个人,七位是画家、书法家,一位作家,一位医生,一位80后和我。画家们最高年龄71岁,有几位60多。我佩服他们老当益壮,他们不但追求艺术生命,还注重养生。旅途是辛苦的,但他们的体力完全不会输给年轻人。钟良辰先生我比较熟,他性格豪爽,谈笑风生,很会关照人。吴惠聪先生也比较熟悉。有几位是第一次见面的,黄镇辉老先生为了驱除我的陌生感风趣的问我:“我,你可能不认识吧?”“不会呀,您不就是有名画家黄老先生吗!”他的平易近人的确起了作用,我很快就与大家熟悉了。我们的第一站是杭州。岳王庙唤起崇敬民族魂的情感,艺术家们更关注的是壁画如何体现英雄魂。而我却被秦桧夫妻在岳飞墓前的跪相所吸引:冰冷的锁链将夫妻俩的手臂反绑,低头跪向岳飞墓谢罪,尽管他们一脸忏悔,但也抹不掉游客对他们的痛恨。西湖、苏堤对游客的吸引不可估量,雷峰塔上的法海应该也学会与时俱进吧,要不然怎么受得了西湖上恋人的甜蜜呢?遗憾的是湖心亭不在旅程中,没办法实景感受“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境界。
我们的第二站是绍兴。大文豪鲁迅他肯定没想到自己会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家乡带来如此经济效益:鲁迅故居每天的游客量无法计算,以鲁镇、咸亨、茴香豆等为契机造品牌的店铺比比皆是,这应该归功于绍兴人对鲁迅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透彻领悟,因为游客们总想在旅游中寻找鲁迅作品中的影子。除了参观鲁迅故居外我们还参观了绍兴博物馆。步入博物馆展厅,迎面即是三面大的仿古铜镜,它既是古越文化光彩眩目的象征,更是昭示后人以史为鉴的写实。首先吸引我的是栩栩如生的“卧薪尝胆”情景模型,它让游览者一下子仿佛进入古越国。展览柜中三百余件珍贵文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原祖先的聪慧!最吸引我的是箭镞,最小的竟然只有牙签大小,欣赏着它,你肯定想象不出它的杀伤力有多大!转入地下室展览厅,眼前是一片书法世界:有龙飞凤舞的草书,有象形的篆书,有方方正正的小楷,最吸引我的还是隶书。我喜欢那特殊的笔画、特殊的写法,更怀念那美好的回忆。
我从小对书法就有特殊的感觉。在我刚上小学时爸爸拿出他建设亚湖水库的红皮纪念册给他单位书法极好的卢医生写下满满的一本好字带回来让哥哥练字,看着龙飞凤舞的硬笔书法,看着哥哥练得那么认真,我羡慕极了。我也想练,可爸爸和哥哥都说:你还小,练不了。但是只要哥没用时我就会把红皮书拿出来看,里面的确很多字看不懂,但我就是喜欢那些会飞的笔画。到了五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沈朝顺老师教我们写隶书,他的板书、订正作业都是隶书。隶书那特殊的笔画、特殊的写法以及老师那一丝不苟的写字态度深深地吸引着29个大山里的孩子。半年后全班竟然都写出一个样的工整作业!后来这隶书的写法也是我常在学生面前“炫耀”的资本。到了初中阶段看到哥哥、妈妈写出的毛笔字那么漂亮,内心又蠢蠢欲动想练毛笔字。那时家里穷,没办法买够一人一支笔,只有哥哥拥有,哥哥又特别吝啬,不让我用,说是怕我不懂使用,把笔毛压开叉了。于是我经常乘着哥哥不在时偷着练,但是没有老师指导,只是学着哥哥的样涂写一番,只懂得握笔姿势,而那毛笔也太不听话了,我要写直的,它偏偏走弯了,时常弄得很烦躁,不写了。可是一看到哥哥写时又着迷似的在旁边看他如何写直,尤其是捺的拖刀如何运笔。看到哥哥写得那么陶醉,我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写毛笔字。高一时看到陈雪坤等几位同学拜吉文老师为师练毛笔字时更是羡慕得不得了,但鉴于条件限制,是不敢奢望拜师学习的。不过高二时吉文老师的老二逸舟与我同班,我们班成立了“书声兴趣小组”,在阅读课外书、办手抄报、用毛笔字出墙报等很多活动中,我又可以感受到文学、书法的熏陶。可遗憾的是我对书法只是停留在“羡慕”阶段。
今天看到这么多沁人心脾的书法作品,穿越在古朴典雅,迂回曲折的展览厅欣赏着绍兴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真不枉此行呀!更有甚者:沈园让我们感受到陆游爱国情怀之外的凄美爱情故事;兰亭让我们领略了王家父子以及康熙祖孙的书法精萃。此行我真是大开眼界。( 散文网: )
一、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树立表达的信心
作文言之无物,空洞肤浅,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创作的源泉——生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美”,用一颗慧心去体悟生活的“真”,让学生充满真情,自由表达。
多年来,我坚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作文要从生活中来,从“记录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绿洲,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库,敞开思路,抒写性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生活中真切的见闻、感悟一旦转化为行文的欲望,“厌写”就变为“乐写”了。
记得一位学生在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课上,三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以真情打动师生的场景。第一次他上交的作文只有寥寥数语,语言平实流畅,但内容贫乏,我无法从他的文中读到他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于是决定让他重写;第二次上交的作文洋洋洒洒千余字,但很显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我敏锐地感觉到他在回避这个话题作文,我多次找他谈心,了解事情原委,才知道他父母早就离异了,亲情对他来讲本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开始鼓励他“作文就是为思想而表达”就是“源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在我的启发下,他勇敢地敞开心扉,抒写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对父母团聚的期冀,对温馨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坚强自我,乐观豁达的表现,突然让我发现,他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上进的孩子,我差点失去走近他心灵的机会。
“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活水源泉。
二、解读文学作品,体验写作魅力,拨动学生抒情的心弦
阅读与写作好比是语文教学的“双璧”,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借鉴的蓝本。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激发学生心灵,使之反观生活,提高认识,充实自我的人生体验,从而拨动自己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实际教学中,我总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读、品、评、议,涵养语言,学师的表达技巧,知人论世,调动学生表达的激情和欲望。
柳永的浅吟低唱,范仲淹的慷慨激昂,鲁迅的冷峻深沉,巴金的真挚自然……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学习不同风格课文的语言技巧,感受作品丰厚的人文内涵,表达的愿望被自然唤醒。写作的素材因诵读积累而丰富充实,文化的魅力因浸润传承而发扬光大。当心灵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充盈、愉悦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
三、尊重写作个性,为学生提供抒写性灵的空间
教师要始终相信“人格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展现是人之需要的最高境界”。学生的作文是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劳动,评判作文应更多看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凸现,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真我”,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个体思维的新颖性。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写作不过是展示他们个体生命,抒写他们独特性灵的一个窗口。
几年来,我致力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通过办手抄报,开辟班级论坛,定期收集、整理、打印学生精品习作,以及参与校园“金百灵”广播、文化艺术节演讲、写作比赛等途径,鼓励并指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锻炼了他们写作的能力。一位已考取北大的学生曾给我来信说“是老师牵着我的手,引领我步入文学的殿堂”,热切的称赞、真挚的感激溢于言表。我想,这就是对自己倾心实践、无畏付出的褒奖。她在中学时代上交的许多作文、手抄报,我至今仍视为珍宝,保存着。我们只是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分享他们生命过程中的进步,而没有理由去专断地控制和束缚他们鲜活的思维。
四、规范训练,巧妙导引,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教学中,我除了认真设计每次写作训练的目标、重点、实施方案外,还着力从文体规范、素材解读、表达技巧、形式创新等方面为学生做相应的指导。比如:受近年来高考淡化文体的影响,不少学生文体概念模糊,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受写作惰性影响,学生盲目借鉴互联网信息,不注意文章思路严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有计划地为学生开设作文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作文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写作是一种习惯,写作也是一种品格,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修炼需要能力做支撑。在扎实的基础训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鼓舞和恰到好处的点拨至关重要。
“我很渺小,但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很普通,但我的心灵满载生活的激情和人生的快乐。”
“在美的事物中,我走向我的率真,它使我的心灵蓬勃、升腾、落落大方。”
一、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首先,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推进课外阅读。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的扎实有效。可以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勤读书、终身读书”、“各班轮流图书角”、“评选读书和讲故事大王”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入进行。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一、感染学生。课外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自己是怎样读课外书的,并带给学生肯定的启示: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必将令其终生受益。二、树立榜样。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三、投其所好。农村初中生的爱好还是很明显的,我经常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作品让他们阅读,学生极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读书的兴趣才会不断增强。四、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可以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阅读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加强读法指导,让学生畅游书海。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采用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学生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一、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二、读书笔记。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七年级摘抄词句,进行仿句练习;八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九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三、仿写练习。在平常上课时,我经常以课文优美的句子为例,让学生做仿写练习,阅读到比较好的文章时引导学生写读书摘要,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开展多彩活动,让学生爱读好书。
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教师应该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引导他们读好书。一、丰富赛事。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二、听说训练。班级坚持每天5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三、剪贴和摘抄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或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的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可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不断提高。
四、共创阅读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1996年大学毕业,在豫西的一所乡中任教。那时候,农村教育比较落后,教师和学生除了教学参考书和语文课本,没有其他辅助读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市里的旧书摊上看到几本《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认真翻阅了几页,就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我把书摊上所有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都买了下来,一共6本,每本5角钱。回到学校以后,我把这些杂志发给学生阅读。后来我还组织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成立了山菊文学社,开始开展一些文学活动,并且出了手抄报。当时的学区主任还亲自题词祝贺。从那时起,我就很想让学生订阅《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让这位好老师来帮助我搞好语文教学。但是山里的孩子穷,我只能自己订一份杂志,让学生们传阅。每次到市里,我都不忘光顾一下那个旧书摊,把我的好朋友带回家。
学生在阅读杂志时,结识了海明威、鲁迅、海伦・凯勒等文学导师,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作文开始有了血肉,有了感情,不再是以前的陈词滥调和无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在语文课和自习课上睡觉,而是和老师一起走进文学的殿堂,和名家、经典对话,学会用稚嫩的文笔描绘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情。而我也在烦躁和不满中渐渐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下定决心沉下身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位好伙伴的陪伴,也许我会放弃教师这个职业――每月290元工资,还要拖上一年半载才发,学生们上课也不愿意听讲,我曾经陷入绝望,想辞职下海。是因为无意中结识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这位朋友,我的学生才爱上了语文课,我才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乡下学生中也有很多奇才,只要稍加指点,他们就能够写出震撼心灵的文字。从作文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逐。通过越来越多的阅读和写作,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文笔越来越成熟。有时候,读他们的文章我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喝彩。我曾经向《三门峡日报》的副刊推荐过一些文章,想不到编辑李云竟然一下子选中了6篇,这在当时的山乡中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因此出了名,成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
从2000年至今,学校语文组就一直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作为必读书向学生们推荐。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订阅这本杂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读其中的佳作,与书中推介的名家名著名篇交朋友。学校每月一期的校刊《世纪星》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读书心得。同时我们用杂志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或测试,学生语文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从1998年到2008年,我所教毕业班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其中2000年中考语文成绩居全市第三名。此后的几年,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多次位居全县第一,我个人因教学成绩突出,六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教师,被三门峡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开始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2011年担任学校副校长。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是我事业的好帮手,是我成长路上的好伙伴,是我人生中的好朋友。是她伴随我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是她帮我一步一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是她伴我渐渐走向事业的高峰。回顾15年的交往,我深感幸运。正是那一年在地摊上的邂逅,改变了我的一生,影响了我的一辈子。我还要与这位好友一起成长,一起谱写人生的动人乐章。在她20岁生日前夕,谨以此文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关键词】语感训练;语境揣摩;分析阐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34-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等有关语感的训练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到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差。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考生失分较多的是主观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四:
1 多读、熟读和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现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多读实际上是强化语言积累,强化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多进行诵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融会贯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语)以后再遇到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可以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分析、论证,就会立刻作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理解。这不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的语感吗?
熟读成诵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语言的感受、感悟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读、诵、体会、揣摩中渐渐获得的。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了词汇、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也积累了作者立意构思的神韵,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奥妙;也积累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形象塑造等。需要时信手拈来,落笔成文,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
2 语境揣摩、分析阐发
语感除了通过熟读和背诵培养外,还可以通过语境揣摩去培养,也就是对语言文字从语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与上下文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听的特别刺耳。此次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段时,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行批划注释,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阐发。
生1(读第一自然段)从“特别”“刺耳”可见写了当时鲁迅对欢呼声的针刺般的痛。
生2不仅写了鲁迅心痛,还有难过和悲哀之情,突出反应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3“呜呼”是感叹词,相当现在的“啊!”这句是说鲁迅的无法想象,没有办法说出!
生4这句话说的是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已经无话可说。学生对这一段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分析、阐发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实践过程,长期坚持,学生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3 通过比较感悟、训练语感
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让学生从字面上和意蕴上去体会揣摩。
教师在讲解精彩句或词时,可采用调换,增删课文原词句的方法进行比较,无须劳费口舌,学生便能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作者的用词的匠心所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调换词语比较。将句中关键的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不仅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景象,而且体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若换成了“长”字,则黯然无色。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在练习题的安排也突出了这一点,这也便利了我们进行这方面的语感训练。
3.2 增删比较法。如《向沙漠进军》一课中,“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如果考虑“最主要的”的作用,可让学生去掉这个词,再读原文,其不同就不言自明了,去掉后水成为了征服沙漠的唯一武器,这与原文不符,也体现不出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这样就在比较中加强了语言感受能力。
4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两三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演讲能力。
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文字书籍的,也都是“校园暴力”、“校园黑社会”系列,它们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其实,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优质的资源,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对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倡导陪读,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阅读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在家长会上,笔者经常对孩子的家长说这句话。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在说明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许多作家学者从小就有机会阅读父辈的藏书,这对他们以后的成功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我们的孩子不愿意读名著,一是没有名著可读,有的家庭除了孩子书包里的课本。就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二是他读不懂,没有人和他讨论。帮他解答。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只想到孩子要成龙,却没有想到自己要先成龙。给孩子买的书不少,叫孩子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要多看名著,而自己却看电视、打麻将,对书籍敬而远之。这样的环境,怎么要求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所以,做父母的也应该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素质,经常和孩子讨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这样,孩子的阅读能力才会越来越强,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高雅。
二、精选读物,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儿童知识积累的基础,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阅读物。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兴趣也随之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童话类、科学类、科幻类和节奏明快、富有刺激、富有神秘感与创造性的读物。因此必须选择能吸引他们的读物。如:在寒暑假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木偶奇遇记》等。鲁迅先生说:“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数学、史地、天文等各种通俗科普读物,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
三、展示成果,巩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引发和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组织下,在小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班主任把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进行查阅,分星级进行评比,每月学校展评一次。
2.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课外阅读兴趣进一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42-1
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使他们会真正自主的阅读;要在课文的学习中加以引发学生读的兴趣,可把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大量内容转移到课外去阅读,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通过拓展延伸,扩大视野,例如:在教《杨修之死》时,介绍《三国演义》,并搜集《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警句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通过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哪些书中,而让其去细细品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通过给学生推荐一些新书,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杂志、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及中外名著,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求知欲;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方面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另一方面要有必要的规矩和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能急功近利和追求立竿见影。
二、选择健康的课外阅读书籍
广泛而有选择的阅读健康的书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书有良莠之别,开卷未必有益,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教师要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励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的读物。
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要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得到开卷有益。在课外阅读内容的导读中,既要注意选择典型性,又要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从以下来引导学生考虑选择:
第一,注意引导选择与课内内容相通的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很多都是节选自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阅读与之有关的课外内容很有必要。如学习古诗词可推荐《唐诗宋词三百首》等;学习《雪》可推荐鲁迅的《野草》等;学习《海燕》可推荐高尔基的《童年》等。另外每册教材也都有名著导读,如八年级下册教材上推荐的: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科学与幻想之旅——《海底两万里》;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名人传》等。
第二,注意引导选择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分级选择读物。初一至初三,学生在年龄、知识程度和思想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读物时应分别对待。一般来说初一学生可选择那些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等;初二就增加历史、科普读物等内容;初三则再增加复杂一些的小说、戏剧等读物。
三、指导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作为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内教学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