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乡的景物作文

家乡的景物作文

时间:2023-05-30 09:5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的景物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乡的景物作文

第1篇

要是说起家乡的话,我第1个想到的应该是我家乡的公园了,我家乡的公园是西河公园,它是我们家乡非常非常美丽的公园,我的家乡也非常的美丽,我最喜欢的就是公园里的小河,还有公园里的建筑花草和树木,他们真的是美丽极了。

西河公园在春天的时候小河都融化了,并且那里有很多建筑物,比如优千蛋糕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建筑,在春天的时候,树叶都发了芽,小草也都发了芽,人们渐渐的多了起来,都去锻炼身体,去了更远的操场上,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群跑步的人或者是一群出来玩的小孩子。特别特别的热闹。

在公园夏天的时候,小和长城的流水声欢快地奔向大海,而且喷泉也全部都出来了,人们也渐渐的更多了,起来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春天的时候大街上满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的行人在那里总是能听见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和大人们讨论话题的声音,在西河公园那里总是不缺乏独特有特色的时候。

在公园秋天的时候,树叶全部都变成了黄色绿色红色,非常非常的漂亮,五颜六色的小盒上面全部都浮起来了绿叶人们都穿上了风衣,鸟儿没有剩很多了,有的已经飞回了南方,小孩子们总是捡起地上的树叶来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大人们还是一样坐在那里或者是玩的建筑物在那里谈的话。

在公园冬天的时候,树叶全部都掉林墨了,积雪厚厚的一层铺在树上,房檐上,建筑物上,秋千上,小和尚小河全部都结了冰喷泉也随之不见了,但是时不时的还有小孩子嘻嘻打动的声音,一看过去银装素裹的季节,他们全部都在玩雪堆雪球,打雪仗裹雪人,大人们没有了坐的地方只能站着谈话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景物,西河公园我最喜欢我家乡的西河公园了,因为那里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童年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姥爷总是带着我去那里玩,而且我们还会有很多很多小朋友,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景物,你家乡的景物是什么呢?

第2篇

想讲好作文,首先就应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设计《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本次教学老师进行了命题作文《美丽的达赉湖》,让同学先相互介绍你眼中的达赉湖,相互启发。写一写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写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哪个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可以重点来描写。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二、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学生为本,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想让学生对习作入门就要先了解学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爱上习作。以《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我设计了写景习作四步曲。

(一)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二)动态静态想结合。

(三)条理清楚,细腻描写,写出变化。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叙述景物的变化,来描写水面水色的变化。可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清晨、中午、晚上,一天的时间变化。抓住(湖边、湖面、湖中)的特点,写出来的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从以上四步为牵引,逐步“引”学生对习作入门。

三、以学生为主,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习作难,但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学生就会由难到易进行转换。以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为例:让学生充分进行作文前准备:指导学生到有特色、美丽的达赉湖去游览,仔细观察,做好下面记录,并将记录的材料与同学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准备。观察和体验湖水的美丽,抓住季节的特点,抓住湖水动静的特点。抓住湖水颜色变化的特点。抓住人们在湖水中活动的特点,抓住湖水中动物、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细心的体验。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分以下五步。

(一)交流素材:

(二)同学们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激发兴趣,导入主题。以多种渠道积累素材,让学生充分阅读,了解家乡后,先说后写,充分交流为习作提供条件。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鼓励学生放胆表达,写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创设情景,激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氛围,积累习作的语言,实际上也是抓住景物特点的训练,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了铺垫。

四、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一)可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世上景物千差万别,观察景物的顺序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二)可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以家乡的景点《美丽的达赉湖》为例。抓住(湖水的特点)话题进行交流,真情融汇。充分观察和体验湖水的美丽,抓住季节的特点,抓住湖水动静的特点,抓住湖水颜色变化的特点,抓住人们在湖水中活动的特点,抓住湖水中动物、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细心的体验。

(三)可带着自己的感情写,并在习作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序。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段落内部的逻辑顺序、段落之间的衔接。读一读优秀范文,让学生明白用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段的基本构造方法;找出范文每段之间的衔接语,让学生领会段落之间可以按时间推移、按地点转换来衔接段落。

(四)最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写景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家乡或是对祖国、对学校的热爱,或是赞颂大自然的宏伟、壮观,或是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情和景交融起来,好的习作要有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快速行文,一气呵成。

佳作引路,引导学生读中学法,读写结合的方法好。一方面积累了习作的语言,另一方面借鉴文章的方法,快速打开习作的思路。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习作才会百花齐放。

第3篇

从“写作文”到“做作文”的转身

说到“作文”,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前面加一个“写”字――“写作文”。而作文的过程似乎就成了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叠加。正因为这样,传统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一种机械、死板的习作方法的指导,缺少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激发。为此,笔者尝试着从“写作文”到“做作文”的改变,通过基于生活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学会体验,从而让儿童在习作中能有感而发,有物可叙。

例如:《我身边的小能人》这篇习作的教学,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仅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对他人的“本领”和“绝活”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于是,我先提前两个星期的时间,在班级里开展了“我型我秀――人人都来露一手”的主题活动。利用晨会课和活动课时间,每天让两到四名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本领或绝活。选手可以由班级学生自主报名产生,也可以是本班学生邀请其他班的同学或朋友参加。学生们在活动中亲眼看到了“能人们”精彩的表演,亲身体会了“能人们”的“高超技艺”,从而为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学生就有了“胸中有物,不吐不快”的习作欲望。当学生习作完成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评选最强能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习作,来参与“最强能人”的评选,从而让习作评价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带着孩子跳出作文课堂,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发挥想象,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掘取习作的素材与欲望;带着孩子回到作文课堂,帮助他们叙述见闻,表达情感,倾吐心声。笔者在“做作文”的教学尝试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才是儿童习作的生长点。只有让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习作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诉求。

从“做作文”到“画作文”的延展

观察充足了,体验充分了,作文就有了生成的“土壤”。但并不是所有好的生活素材和体验都能成为学生们的优秀习作。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往往会再一次走到“教作文”的老路上来。过多的习作方法指导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学生的习作思维依然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好素材,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一次大胆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课堂习作指导的新路子,也让我与“画作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习作《家乡的秋天》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自然、体验自然之后,准备进行习作前的指导。在进行课前设计时,“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家乡的特别之处,有重点地写出家乡秋天的美”成了本次习作指导的难点。经过思考,我从绘画的选择性和表现力出发,通过师生共“画秋天”的尝试,实现“写秋天”的习作指导。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都已经走进了家乡的秋天,感受了家乡秋天的美。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就是用最简单的图画,把我们印象中家乡的秋天画出来。

生(有些新奇):有意思,没想到作文课也要画画!

师:大家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我得请教大家,画家乡的秋天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我得把家乡秋天里最特别的景物画上去。

师:那你觉得家乡的秋天哪里最特别?

生1:我觉得是外面的稻田。

师:那你们觉得呢?

生2:村子里的果树,草地上的白鹭……

生3:我觉得画画时颜色要用好。

师:对,秋天有秋天的颜色.大家在画秋天时,可一定要用好颜色哦。

师: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张纸,大家在上面画出家乡的秋天来。不过老师的这张纸不大,不够把你看到的景物都画上去。你能选择几处重要的景物画一画吗?

生:能!

(学生开始画画。画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进行点评。)

……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画下来,看似是一个指导学生“画秋天”的过程,却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选择重点景物来表现秋天之美”的写作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作”,把心中对家乡秋天的真实印象、感受写一写。此时的习作早已成为学生的“胸中之物”,习作指导也就在这一“画”、一“写”中化解了难点,提升了效率。

“画”出作文来,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而且在“画”中学习着“写”的技巧,在“写”中表达着“画”的情感。在与“画作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习作愉悦。

从“画作文”到“绘画作文”的羽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画作文”的习作指导不正是一种引导学生创意表达的过程吗?于是,笔者由“画作文”的尝试想开去,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绘画作文”的作文教学思考。

“绘画作文”是指以绘画为辅助手段,有机将绘画技巧与习作指导相结合,使习作教学变得多元化、延展化和活动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写作兴趣,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目标。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和再加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自由、充分地发挥。并通过习作的方式,将他们的这种想象与创造有效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习作更加充满了童真、童趣。

例如:在进行《校园瞬间》这一习作指导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绘画作文”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引入“瞬间”]

1.出示教师绘画“作品”――“校园瞬间”。

2.猜一猜:说说老师的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

3.师生回忆、交谈;回忆当时的场景。

[回忆生活,学画“瞬间”]

1.在我们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校园瞬间值得我们细细地回味,你选好自己要表达的瞬间了吗?

2.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试一试。

(1)抓住当时的某一个重要事物,把它画下来;

(2)抓住当时你或他人的心情和感受,用图画表现出来;

(3)抓住当时你或他人的某一个最令你难忘的动作,试着画下来;

(4)……

3.师生互评画,发现学生“作品”中的创意。

[例文引路,学写“瞬间”]

1.出示例文:同学们的创意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都紧紧抓住了要表现的重点,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来。看,老师还在这幅画的边上配上了一段文字。

2.出示教师下水文《校园瞬间》。

3.学生读例文,抓住一个方面来对老师的短文进行评价。

4.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完成《校园瞬间》片段练习。

第4篇

一是写前要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例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文章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他景物的变化,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二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

三是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我们写景时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既要注重写景的形似,更要注重神似。比如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使读者感受春雨的细密轻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是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旨。写景的目的,最终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写景时应该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或直接抒情。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在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实例】

难忘家乡的小巷 佚 名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

我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这里的描写不够细腻,没有写出小巷的美)。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部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斗蛐蛐正战得不亦乐乎,有的蹑手蹑脚地偷老头们的鸟笼……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斗蛐蛐。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是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后来的观其斗,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本文的标题是“难忘家乡的小巷”,这里却大写特写斗蛐蛐,显然与中心不符)。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以及混杂的香气一起一个劲儿地侵入你的鼻子,令人馋涎欲滴。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不时地哼上几声……

想起小巷,我那小时候安静地靠在奶奶的怀抱中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晚上,人们大都要歇了,小巷一时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无边无际的,似乎没有尽头。这条小巷非常热闹,从很早起来就可以听到小贩的叫卖声,菠菜、黄瓜、草莓、芹菜、韭菜这些蔬菜水果被摆到了小摊上,人们争相购买,小贩忙得不亦乐乎,并且十分快乐(这里的描写比较混乱,也与开头“安静地靠在奶奶的怀抱中”的气氛不相吻合)。我沉浸在这优美的小巷中,也沉浸在幸福中。

窗外虫声啾啾,叫醒了我那遥远的思绪。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这篇文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温馨的人情味,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观察不细,描写不美。“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但这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布局如何?有什么景物呢?这些都没有写出来,因此小巷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二是部分内容游离了中心,使得文章主题不够鲜明。本文可作如下修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经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开头直接点出心中的小巷,很好地引出下文)。

我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这里介绍小巷中的屋檐,突出了其古朴典雅之美)。然而,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声响和水滴的溅落声时,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描写细腻,尽展小巷清新、幽深之美)。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部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斗蛐蛐正战得不亦乐乎,有的蹑手蹑脚地偷老头们的鸟笼……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以及混杂的香气一起一个劲儿地侵入你的鼻子,令人馋涎欲滴。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不时地哼上几声……此时,小巷又像一张风情画,没有什么大红大绿,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景物描写之后,简要地以景寓情,既表现了作者对小巷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有力地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想起小巷,我那小时候安静地靠在奶奶的怀抱中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晚上,人们大都要歇了,小巷一时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无边无际的,似乎没有尽头。这时,月亮已不知不觉地爬上来,淡淡的月光泻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泼在上面,静静地滚动。奶奶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一阵微风和着花儿淡淡的清香拂过面庞,我真要醉了。小巷仿佛是大海中泊着的一叶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怀抱中。月光像为我盖上一层薄被,船在轻轻摇动,我的心也随之微微荡漾(比喻新奇而优美,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窗外虫声啾啾,叫醒了我那遥远的思绪。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第5篇

一、 “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和要求

整理发现,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与习作编排大略有10次,为便于比较和分析,列表如下:

二、 从数量、内容及要求上作三个维度的分析

1. 从上表不难看出,景物描写类的写话与习作安排次数,第二学段有七次,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为2次和1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编排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这样看来,第二学段如此密集地安排写景的习作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写自己最想写、感兴趣的景物;写生活中的、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美好的景物或景观;写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编排的内容看,写话与习作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习作内容几乎都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景物,真实存在,亲切可感;引导学生写美好的景物,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操,也体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为学生幸福美丽的人生奠基。

3.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和习作要求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表达的品质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单元的习作完整地呈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即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条理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习作才有真情实感。

如何提高语言品质?

习作要求中还明确提出了把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体现了作文教学从动机到目的的训练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对写作的认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说明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习作冲动的起因。习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作文教学也只有真正从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入手,才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实现自由表达与语言规范的统一。

习作要求中还提出了要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征――读写结合也是相吻合的。

但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导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些词语:“可以……也可以……”“你愿意写的”“你最感兴趣的”“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等,内容非常宽泛,似乎写什么都可以,使得教师对习作内容不敢有过多的指导和限制,否则就违背了课标倡导的自由表达了。而在习作要求中关于写作方法(构句成段、布局谋篇等)的表述更是无从寻找,要不要技巧的指导,什么时候渗透都让人倍感迷茫。

必须承认,新教材写话与习作教学的序列首先是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内隐的特征,而序列的内隐性正是导致教师对新教材习作序列认识模糊的主因。

三、 思考

(一) 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为克服习作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增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序列性),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总目标”、确立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从整体上对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

二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和小练笔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随文的片段练习和课外自主观察(自然和生活)练笔。

三是要把握好单元习作训练在本组教材中与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关系。人教版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再到“学习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注重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自由习作的整合,体现了先说后写、实践在前交流在后的整体渗透训练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只有明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要求,在整组课文教学时有机地适时地进行习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稳步达成习作训练目标。以四上年级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指导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些教学准备,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 梯度分解,把握重点

崔峦老师提出,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

这个序列体现了各阶段的重点,单就某个学段而言,对同类题材在不同学期出现,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体现层次和递进,如何使学生习作水平有增量,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以第二学段中出现的关于写景的习作训练为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梯度分解,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仔细观察;相机诱导;融入感情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首先就要学好、运用好语言文字。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作文妙笔生花呢?

一、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创设写作环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要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下马观花”,仔细观察。这样既能培养观察能力,又能训练他们学会寻找,选取精彩镜头,捕捉作文素材,让他们在书面表达的实践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我便组织学生参观了浦城的五一三大街两旁的桂花树,参观江滨公园的桂花树,为学生创设写作环境。参观时,我首先明确提出观察要求:一要看看桂花树美在什么地方,桂花的颜色有几种;二要注意观察顺序;三要注意观看桂花的人多的热闹场面。参观之后,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述训练。我联系《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对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那么,你们今天看到桂花树上开满一串串红红的桂花,闻到了桂花香,有什么感想?让我们赶紧写写吧!这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很快写出了《家乡的桂花》的作文,表达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编写儿歌、绕口令,在愉快情景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发展,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1.编儿歌

为了启发低中年级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可以编识字儿歌。例如,聪明的“聪”字,我让学生猜谜语:“上面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这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聪’字。”那么,怎么记住“聪”字呢?一位同学马上站起说:“我是这样记的:左边‘耳’,右边头上两只‘眼’,中间是‘口’,下面‘心’字底,就是聪明的‘聪’字。”我马上让学生写成《“聪”字真有趣》的短文,这样让学生既学了生字,又写了作文。

2.绕口令

针对学生喜欢绕口令的特点,我提问学生:“天津的‘津’和北京的‘京’,前鼻音和后鼻音你们能分清吗?”学生有的摇摇头。于是,我对学生说:“你们一定喜欢听绕口令吧!老师编了“天津和北京”的绕口令读给大家听:小明把天津读成天京,小茵把北京读成北津。柴老师来正音:天津的津是前鼻音,北京的京是后鼻音。天津和北京,津京两个音。小明和小茵,你们要分清。”学生听了非常高兴,并把绕口令记下来写成片段作文,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编童话故事,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童话有着无穷的魅力,能吸引学生去阅读、去欣赏。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让学生编写有趣、有意义的童话故事。例如,小花猫与泥鳅、机智勇敢的小马、聪明的青蛙等。只有编出趣味的童话故事,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动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了不少童话故事。例如,一位学生编写了“小花猫和泥鳅”,这篇童话选材新颖、有趣,编写了小花猫希希要吃掉泥鳅,然而泥鳅聪明、机智,对小花猫说:“花猫姐姐,我身上沾了这么多污泥,你最好给我洗个澡……”结果到河边,泥鳅把身子一摆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才能化险为夷。”教育意义深刻,以弱胜强,耐人寻味。

四、巧设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和说话能力。因为通过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多数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锻炼,养成口语交流、说话习惯。教师要通过自己简洁有趣的导语,准确的评语引导、点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习作,写“热爱生命”的内容。我设计学生与教师讨论,一位学生问:“怎样写好热爱生命这篇习作?”我启发学生从三方面进行口语交际:(1)选择素材,巧妙构思;(2)抓住重点,写清经过;(3)抒发感情,谈谈收获。第一点:热爱生命的内容,可写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可以写某种植物或某种动物,还可以写自己获得的感受。第二点:事情总是有起因、经过、结果的,要重点突出,把热爱生命的某一件事的经过写得详细、具体。第三点:描写事例中,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体会、收获。只有融入感情,才能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受到训练,写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了。

五、指导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谋篇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立意新颖、有意义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因此,首先要拟定新颖、有意义、有趣味的题目。题目确定之后,要围绕题目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中心就是文章的灵魂了。因此,在动笔前,要让学生认真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时,我问:“你的校园怎么美丽?有花园、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假山、水池吗?选一处景物来写。”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怎么写好校园的一处景物呢?”我又引导学生:“景物展现在你们的面前,就要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按方位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整体到部分,有步骤地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最突出的景物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写“校园的喷水池”,按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写:“远看像梅花形―近看池里有小鱼―池中间有假山、彩虹桥、池水的倒影”。这样重点突出喷水池是梅花形,有水、有假山、有桥、有小鱼、有倒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把校园的喷水池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2.选材要以多选优

文章的题目、中心思想确定之后,要考虑选材。写作文不要人云亦云,而要独立思考,选择的材料要新鲜、稀奇、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多中选优,从几个材料中筛选出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写;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把合适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把中心反映出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耳闻目睹的事件中精心筛选出健康向上的、有趣味的内容来写。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3.巧妙构思,布局谋篇

题目、中心确定之后,又有了素材,紧接着是巧妙构思、布局谋篇,周密地组织和妥善地安排好选用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把作文有条不紊地表述出来。为此,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先拟定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的习惯。作文提纲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事情的起因;二是事情的经过(要详写);三是事情的结果;四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纲拟好之后,先进行口语表述训练,然后再进行书面表达训练。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写作;新课标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改变过去写作文的畏惧情绪,让学生在愉快中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视台制作的《魅力郧阳》宣传片:随着悠扬舒缓的乐曲,屏幕上出现反映家乡风土人情、家乡建设、物产资源、历史人物的图片,学生立刻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平日生活在其中,对这些景物有些熟视无睹。而现在,学生换了一个角度,跳出景物外看屏幕中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景名胜、风味小吃、民俗风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这时才感觉到家乡美如画。欣赏完短片,他们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急于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

再如,在进行习作“搬煤饼”的训练时,笔者先告诉学生今天的习作课进行编故事游戏,看看谁编的故事别人爱听,他们顿时来了兴致。笔者把事先制作好的动画片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丰富多彩的画面、轰隆隆的雷声、哗啦拉的大雨声、咚咚的脚步声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个性鲜明的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情感的浪花在他们的心头涌动。笔者随即在相应的画面旁打出供他们选用的好词“倾盆大雨”“浑身”“三步并作二步”“急忙”等,为每个小朋友把故事讲生动铺好垫脚石。第二节习作课,笔者没有急于让小朋友把上节课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而是布置了回家作业,要求他们把今天编的《搬煤饼》的故事回家讲给家长听,请家长听完后提提意见,争取把故事讲得更好。从第二天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回去讲故事的兴趣十足,家长反馈的意见也表明学生的情趣高涨。学生通过看动画讲故事,感受空间被拓展,情感被充分激发,思维开阔,充分发展了个性思维。

2 巧借多媒体展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观察、体

验生活

教师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人物活动片断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从人物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特别对于命题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思辨色彩和哲理性的一类作文,学生往往要根据某一名言警句、诗歌、图画、音乐等内容加以联想,得出正确的意义后才能动笔成文。

3 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激发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动物可爱的地方写具体。通过多媒体拓宽学生的生活境界,才能有写作的潜力可挖掘。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各种动物编辑起来,特别是各种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对动物不再陌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协作目的,可以到课件中找到自己想写的动物,再根据影像及图片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还可以说说各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另外,增加制作与各种小动物有关的小故事,这一过程配上朗读音乐,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小动物的性格。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创作热情。从看到说,从说到写,都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过渡自然,没有使学生感到作文难。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小故事描述出各种小动物。通过多媒体教学,使作文教学发挥了本身的功能,体现了认识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

4 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学

生写作水平

大量、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览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人们难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作文,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了解到熊猫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等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多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

5 巧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还要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音乐的陪伴下,给学生讲故事,在故事讲到一半时停下来,而音乐不停,让学生想象并进行续写;用多媒体突出显示开得正艳的花朵和失败的选手、领奖台上的运动健儿和训练场上的艰苦训练,通过联想训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写“可爱的猫”“我家的狗”等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取形态、动作、睡眠等描写的画面,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进行镜头定格,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电脑上动物的形态各异的姿态,并抓住其特征。学生就会按作文要求,边体会教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观察能力。

6 巧用多媒体,优化作文讲评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讲评作文总是教师罗列出一些习作中出现的毛病,进行空洞的讲解,不直观,效果不明显。如果个别指导,效率又太低,而且习作中一些鲜明的弊病又没有让全班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失去一些进行作文辅导的良好机会。对于学生中一些优秀的作文,也无法在课堂中及时展出和共赏。现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以上的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作文讲评课之前,笔者经常将学生中的典型例文输入电脑,上课时,将其播放出来,让他们阅读共同评议,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对文中出现的问题印象深刻,以后自己作文时就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对于优秀的片断,则全班共同品析、欣赏,评说写得好的片段为什么好,从中得到什么体会等;同时也让学生评说有问题的作文片段,找出存在什么问题,在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评很有效,而且切实可行。通过这种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

第8篇

那么,该如何“引导”呢?“激趣?激情?激活”乃是笔者多年实践摸索出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的改变“作文是学生、老师的负担”这一状况,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一、激“趣”

所谓“激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国古时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现代又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是成功的一半”之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作文教学也是一样,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写作看成趣事、乐事,这是迈向作文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该如何激“趣”呢?

1、审题激趣

学生习作时,首先面临的是该如何面对题目,如何写。为此,在审题时,同样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让学生有种“有话说”的意识。

其实,这就是说审题时,教师要将学生本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文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文题。英国的约翰?落克曾说,“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他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为此,审题时应教给学生方法,加以变通,使之成为自己熟悉的题目。

2、情境激趣

情境激趣,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江苏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就是这样。有一次他到外地讲学授课,作文棵开始,他便说,他在校园里不慎丢了钱包,请同学们给他出出主意,找回那只钱包。有的说用广播,有的说请老师搜身,可现在上课这些都不宜用,那该怎么办?

创设情境,有许多方法,如讲故事创设,多媒体创设,真人真事渲染等,吸引学生置身“情境”,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3、例文激趣

例文,包括习作选上的美文,教师的下水文,学生的习作等。这些例文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学生的习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作文好而受到鼓励,这比作文不好而受到批评,会更有利于鼓舞作文信心”(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更何况一次小小的“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有种“表扬感”和“成功感”在这里得意满足,这是一种激励。范读学生的习作感染其他人,定能起到好的效果。“范读习作”,会成为学生“奔向写作之颠”的动力,学生会终身难忘!

二、激“情”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千万不能为“情”造文或为文造“情”。

现在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同生活隔离,二是与心灵无关。在许多学生看来,作文嘛,当然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于是,闭门造车地“代圣人言”的作文比比皆是。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束缚,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无,心之所想,笔之所写,均受欢迎。只有说真话,写真事,才能抒真情。

在经过了一番“引导”,学生的写作之火被点燃之时,应如何引导学生抒“情”呢?

1、寓情于事

在叙事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2003年夏,我班的一位学生不幸得了骨髓癌,当这不幸的噩耗由我到班级“公开”时,学生们呆住了,眼睛不知不觉的模糊了。于是这一次写人的记叙文大都以这位同学为主人翁,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学生们的浓浓之情,深深之意,流露出对即将失去一位好伙伴的痛楚,情真意切,使人痛哭流涕。

只有事情真实,学生定会有真情抒发。为此,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将眼光投放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以“吾手”写“吾心”,作文时就不显得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很有分量了。

2、寓情于景

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或人的不同心情观赏时,会有不同的色彩,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便是这样。指导学生写作描写景物时,不一定采用“直露式”抒情,如“啊,多美啊”等,可以在“景”中流露潜藏的情感。如《喜看家乡一片新》等文指导时,从衣食住行、湖光水色、鱼肥蟹黄等方面引导学生看、想、说、议“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学生们在景中透出的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以及为家乡建设再添新瓦之情。

3、寓情寓理。

叙事也好,写景也罢,都离不开人的“真情”参与,说理也是一样,对某事某人有看法,有想法,嘴里不说,眼睛也会说的。从说理到举例,无不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或赞扬、肯定,或驳斥、否定,爱憎分明!这便是真实之情的抒发!

刘勰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只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写真事,学生便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的作文也就会让人感到他“真实生命”的脉动!

三、激“活”

如果说“激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前提,“激情”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关键,那么“激活”便是连接两者的纽带了。教者应在“活”字上多做文章。

第9篇

【关键词】 景物描写 感性认识 二次作文 方法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64-01

初中生在写作时一般能够把握住中心,也能讲得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语句表达大都通顺流畅。但是,学生们在感情表达方面缺少有效的手段,文章往往直白、平淡。这种缺乏文学艺术美的文章,很难得到好评。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了“利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写作专题训练。

一、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美,培养感性认识

景物描写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学生大多只能做到意会,不能言传,写作的时候不知道写景,不会写景的情况比比皆是。

于是在开始习作前我就把握教学时机,有意识地在平常教学中把景物描写的艺术美突显出来,加以分析说明、总结探究,使学生有一定“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感知积累,为下一阶段树立明确的练笔意识奠定好基础。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的教学中,我就把该课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引导学生们来分析:为什么第一段里写了“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而在第二段作者却又再次写道“敌人监视着苇塘”,这样看来,第一段是语义重复完全可以删除!我的观点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景色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抗争的姿态形象地烘托了出来。

二、学练同步掌握景物描写技法,享受写作的内涵美

到练笔的时候了,为了孩子们能更直观的进行景物描写,我就刻意设置一些游记类的作文题。可是孩子们写的内容开始的时候总是围绕着写事或抒情,当眼前那无限精彩优美的风景尽收眼底时,他们却无从下笔:“在一个清新的早晨,我们精神抖擞的向山顶出发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我终于来到了最后登顶的一段阶梯处。回头看了看山下,虽然还是有点眩晕,但也没有多大感觉。攀登上阶梯,坐在小亭的石墩上,看山脚下的湖面,再看看远方的山峰,风景真美呀,稍事休息后,我就下了山。”

文章叙事清楚,但只有“一个清新的早晨”一句景物描写,还有一处“远方的湖面”很适合展开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却被忽略了。问了学生以后才知道,他也想写景,可下笔不仅不能传情达意,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我就从他们熟悉的《挖荠菜》入手分析,使他们懂得了景物描写就像绘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我们要按照观察的角度、类别、层次的不同,遵循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才不会让读者眼花缭乱,才会有美的享受。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在进行二次作文的时候就有了不凡的表现:“在一个清新的早晨,天上飘动着淡淡的云,阳光也不那么热烈,我们精神抖擞的向小山顶出发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站在了山顶上:静听山溪叮咚,鸟雀鸣叫……向山下望去,顿时,被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近处,星湖岸边垂柳拂水,花儿吐艳,三三两两的游船像片片柳叶在宽阔的湖面上飘荡,灿烂的阳光照在水波潋滟的湖面上,反射出粼粼的金光;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荫,又有花儿相映衬,把整座山峰打扮得分外娇娆,山顶上翘檐的寺院楼阁掩映在浓荫之中,透过树梢,隐约可见。风景真美呀!在伙伴们的催促下,我只好恋恋不舍得向山下走去。”

这样一来,掌握了写景的一些基本技巧和层次安排,孩子们不再把写景当作负担了。我就又逐步引导他们尝试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进行了深一步的习作练习。在进行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练笔时,我更是提醒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景物描写。有个同学写的是战胜怕黑的胆怯心理,开头是这样写的:“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一点声音。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这样开头的景物描写中很难表现出惧怕心理,不能为下文的感情表达营造和谐的氛围。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修改后,最终成文:“深夜,四周一片漆黑,星星和月亮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鸟儿的‘啁啾’声没了,它睡了吧!狗儿的‘汪汪’声没了,它睡了吧!猫儿的‘喵喵’声没了,它睡了吧……似乎一切都已沉睡,四周是一片死一般的静寂!”

第10篇

一、以生活为基础,打开学生写作心理的闸门,反映社会美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学生应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积累生活,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没多少优美的风景和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针对这一情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习作题材向学生展示,可看图片、录像,可做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愿望。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在观察中,学生为“荷塘夏景”入迷,被“小桥流水”吸引,在秋果累累的果园里流连忘返……在阵阵赞美声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他们平时熟视无睹的家乡景物的可爱之处,懂得只要仔细观察,农村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极其轻松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如农村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猜菜”、“采菱”、“钓鱼”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把游戏过程写下来,使学生既玩得愉快,又写得轻松。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习作,主动地抒发真情实感。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信息,如“世博会”、“奥支会”、“自然环境污染”、“航天技术”、“新型能源开发”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报纸杂志、收看电视新闻、收集网络资料等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间接地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其创作的源泉。

罗素说:“生活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仅是动动眼睛、动动耳朵、动动口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调动情感因素,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品味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生活美”的作品。

二、以积累为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凸显艺术美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积累越丰厚,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语言越丰富,好文章写得就越快。农村孩子学习资源贫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丰富语言和积累素材。学生题材库存充裕了,写作时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了。

1.重视语言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平时就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课文里或课外书中的有关精彩片段,指导他们读一些美言佳句,让他们熟读成诵,了然于胸。叶圣陶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留心琢磨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的美,按自己的兴趣积极背诵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全文。积累的优美语言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可以是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古诗、对联等。长此以往,经过加工改造,就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意到笔随,使自己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

2.重视素材的积累

农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夜空、炊烟、夕阳、田野……这些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数量要大,品种要多,并能分门别类储存,可分为人物类、事件类、物体类等。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可以写,还可谈谈自己的看法、做法、感受。另外,班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例也是学生写作时的极好素材,学生经过精选、改造、加工,可转换为作文题材。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重要环节。

三、以自由为特征,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张扬个性美

第11篇

一、“读、仿、创”作文教学模式的基础——阅读

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为写作提供语言与知识基础。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第一,注重课内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文阅读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理解与把握课文中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特点,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①默读课文,并勾画:黄果树瀑布为何让人沉醉?②交流感悟。阅读课文2-4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阅读第2至3自然段,体会瀑布声音“渐近渐响”与形态壮美的特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语句,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比喻的表达作用。如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遣词造句,为语文作好语言知识铺垫。

第二,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如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开阔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譬如教师可在本班设立图书角,让学生自带喜欢的书籍,相互借阅。亦或向学生们推荐一些读物,并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学会摘抄优美语句,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再如在设计黑板报时,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阅读的一些名言名句、小故事或者所听、所看的一些新闻热点等写在黑板报上,让其他学生浏览阅读。这样,可丰富学习信息与知识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有裨益的。

二、“读、仿、创”作文教学模式的关键——仿写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仿写开始,以内化阅读知识,学会独立写作,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如在平时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揣摩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在表情达意时有何技巧与思路,然后加以模仿,将其内化为技能,写出个性化作文。

第一,抓写作特点,模仿写作。如抓句式特征或段落写作特点,仿写语句。如《游天然动物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颈鹿的静态美,优雅娴静:它们高仰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上述修辞手法来描写某一动物,注意抓住动物的特点。

第二,扩写训练。即将句子或语段描绘得更为具体。这包括扩写句子、扩句成段、扩段成篇。例,青蛙爬出来。(从何处爬出来?)青蛙从洞里爬出来。(它是如何爬出来的?)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洞是怎样的?)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仿写:①鸭子游过来。(从什么何处游过来?) ;(它是如何游过来的?) (小溪是怎样的?) 这样,通过多次训练,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第三,构篇模仿。在文章中找出构篇方式,然后加以模仿,进行写篇练习。如《九寨沟》一文,运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写作,使其学会在写景物时可根据参观游览的先后顺序写作,既表述景物静态,也描绘景物动态,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三、“读、仿、创”作文教学模式的核心——创造

在“读、仿、创”作文教学模式中,仿写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是学生获得写作技巧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创造性写作才是最终目的,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创造性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写出个性作文。

第一,想象作文,培养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个性化的作文。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加强想象训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一是补写、扩写、续写作文。在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本身就是作文范例,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以扩写、续写或改写等,以练习想象作文。二是看图作文。教师可选择一些有想象空间的图画,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写事篇:①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在做课间操时,发生了什么事?②李老师跟敏敏说了什么?③敏敏的表情为什么那么奇怪?④后排的青青怎么笑得那么开心?

第12篇

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我慢慢地发现,原来课文除了提供分析的范例,还有一个极大的作用,就是写作范例。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居然领略了巨大的成功的喜悦。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仿写,一段话微作文

课文中的很多片段,在段落构成、过渡照应、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对这些语言片段进行仿写,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段景物描写独具特色,把百草园景色的美与趣描摹的淋漓尽致。这是景物描写训练是很好的仿写范本,不仅可以仿它的句式,也可以仿它运用多种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描写方法。《芦花荡》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环境描写来表达女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段文字,用一段环境来表达时间的推移,人物的成长。

二、仿写,还可以是整篇课文

从写作角度来看,课文不仅是典范,简直是宝库。我们可以教学生仿素材选择,仿写作手法,仿行文思路。

1.仿素材选择

写人的作文在初中阶段仍然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初中生写人物选材依旧偏于片面。初中教材中写人物的范本很多,如《我的老师》《王几何》《陌俨菰暗饺味书屋》《藤野先生》,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出更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来。

学习《王几何》时,学生无不对这样一个洋溢笑声与快乐的课堂充满向往,无不对这样一个幽默、睿智的老师充满喜爱和崇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文本,以某一节课堂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记录课堂师生活动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课堂场面与环境,师生的心理,人物的音容笑貌。

《我的母亲》表现母亲的个性,不仅选择了母亲教育我的常见素材,也选择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素材,充分展示了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传统的优秀女性的形象。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时选材也会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仿写作手法

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叙议结合、画龙点睛;有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的首尾呼应、水到渠成;有的欲扬先抑、悬念迭起;有的以小见大,细节取胜;我们都可拿来主义,灵活地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写法很值得借鉴。

教材中首尾呼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行道树》《紫藤萝瀑布》,在自己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有意为之,可以使文章整体感更强。

3.仿行文思路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我在课上以作者选取的三个片段为重点,和学生共同探讨了三个片段写作的重点,同中有异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片段的描写来表现云南当地的民风民俗。在研究透彻课文的写法和技巧后,我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南京的××”这个话题该如何构思、写作。学生们就模仿了课文的写法,选取了三个片段来具体表现家乡的小吃、桥、山、方言、灯会等等,学生有了课文为参照,在构思方面就轻车熟路了,一改往日写作指导课沉闷的氛围,发言很踊跃,而且素材一个比一个精彩。经过共同努力,积极构想,他们寻找到了很多具体场景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课后写作成文也就容易很多,在习作中发现了不少好文章。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模仿,写《南京的秋天》,就会发现在学生作品中,无论是语言表达,结构篇章,都有了很喜人的进步。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是心理派大师茨威格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可以从写作的角度入手,教给学生写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思路:抓住人物外貌,突显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总结完写作手法,我还推荐阅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两文异曲同工,给了学生模仿写作的可能。布置学生写一写先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极大激发,写出了很多佳作。

三、仿写,可以多角度挖掘文本

课文范本可以多角度进行挖掘,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

如《散步》,可以学习如何用一个具体场景来表现家庭的温馨和睦;也可以学习在叙事中注意波澜(分歧)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学习借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也可以模仿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给文章增加亮点。

再如《羚羊木雕》,可以学习文中的心理描写、插叙手法、对话描写、开头(直入情境)、结尾(问句)等各种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