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责任的高中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读悟评写;作文教学法;资源;阅读实验课程;流动书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55-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语文课程改革中意义重大的事件。《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目标及实施建议的论述,深深影响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各个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新课改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并进行过走出困境的尝试。在此过程中,我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一、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反思
经十多年新课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如何?
首先,看看语文一线教师反映的情况。以省一级学校雷州一中为例,下表是近年各语文备课组作文教学情况。
年级 作文教学内容要点
高
一 每周完成1500字以上练笔,时间、内容自定,老师每周批改;两周一次作文,课上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高
二
训练要有序化和规范化,使学生作文言之合度、言之有物,使学生会写议论文、写好议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拟题、作文首尾、结构(列提纲)、材料积累与选择运用等系列训练。
高
三
采取有效训练方式,从审题、立意、结构、文采、语言表达、书写格式抓起,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丰富人生体验,拓展知识范围,提高整体写作水平。在多种形式和内容前提下突出训练重点:1、注意审题能力、发展等级;2、关注生活、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提高学生认识能力;3、重视创新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写好规矩文基础上鼓励创新,强化创新思维训练;4、加强思想修养,进行思想感情训练;5、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训练。
据上表不难看出:随年级增加,语文教师扩大作文训练量和范围,侧重解析作文技法,重视考场作文指标达成训练。作为当事人,我感慨颇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辞劳苦引领学生探究作文技法、尝试高分模式、记诵作文素材,同时对作文精批细改,已使作文教学陷入“简单重复、耗时少效、师生共怨”的怪圈。
如某次作文训练,教师就专题讲解一课时,让学生写两课时作文,耗费十几个钟头批阅,最后用一二课时评讲。此过程中,教师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都训练了,忙得够呛,而学生写两课时作文只看一眼评语、听同学几篇例文,就完事——何等轻松!每次训练都同一流程,老师不嫌累,学生倒先累,甚至厌烦。可见,语文教师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仔细一想,我觉得责任在我们自己身上。显然,这种作文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境地,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变成教师单向“演讲”或“阅读”。一学期下来,教师感受最深的恐怕是作文教学:责任心强的“谈文色变”,敷衍塞责的“谈文自愧”。作文教学竟至此凄惨境地,岂不痛哉!
听听其他同行的声音。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魏晓斌说:“中学写作教学存在种种弊端:一是为学生写好作文而单纯训练写作文,二是枯燥地教给学生写作技法。” 教育专家魏书生说:“我不改作文,但我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好,其中奥秘之一便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淮阴师范学院老师李兆新说:“魏书生作文教学观……深刻揭示了作文教学规律,对于改进当前作文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作文教学困境,老师专家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付诸独特行动。
那么,教学主体学生如何看待作文教学呢?基于近年作文教学现状,我设计了一份关于学生对待作文教学(课)调查问卷,以2008年来我任教的600名学生为例。
雷州一中学生关于作文教学(课)问卷调查统计表
教学评价 人数
% 写作得益 人数
% 课改意见 人数
% 成绩期待 人数
%
满
意 162/
27% 作文
课程 36/
6% 希 望 372/
62% 希 望 504/
84%
不
好 96/
16% 各种阅读 462/
77% 失
望 54/
9% 放
弃 6/
1%
一
般 240/
40% 家教辅导 24/
4% 随
便 78/
13% 随
便 72/
12%
不
知 102/
17% 自己多练 78/
13% 不
知 96/
16% 不
知 18/
3%
注:此问卷调查跨越年级,生源在文理科方面有些差异;以不记名形式,力求客观;600份答卷均有效。
一、高中生作文文体意识不强的原因
纵观这几年不断涌现的零分作文,以及学生作文成绩普遍不高的现状,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作文文体意识不够强烈,以下主要来讨论出现这种状况的几点重要原因:
1.对高考作文大纲的误读
高考作文的要求中有一句话特别明显:“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明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擅长的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但是考生误认为可以信笔写去,不先确定文体规格和体制,这样的文章最后只能是“四不像”。正如施畸在《中国文体论》中所说:“创作文章,如不论体类,其势犹无轨之火车,失缰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因此,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判断的对策,让他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地判断出题人想要的文体,这就是文体意识的培养。
2.对于语文和作文的不重视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语文也就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到大一直在学,在高中学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语文或者作文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产生中国人对于语文学不学都无关紧要的想法和态度,事实上这的确给很多高中生带来了误导,以至于写出来的作文和初中时相比除了字数增加之外很少有文艺的色彩在里面,这也是造成高中生文体意识不强烈的主要原因。
但是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还是很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减少了对于汉字、拼音以及语句的学习,更多的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更深入地了解,或者说是对于自身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提高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对策(以实际案例为例)
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文体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提高高中生对于所给素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既然这样,这里仅提出个人对于提高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对策的建议,希望给关心高中生文体意识培养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文中涉及案例均来自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
1.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培养
尽管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是相对来说,高一、高二和高三,不同阶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不论是课本内容还是教学进度都是如此。苏教版高一的课本中对于学生的写作模块的培养已经出现了,比如课本中的“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等都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练,但是由于很多教师认为写作只需要在高三突击一下就可以,这种错误的观点给学生本来就倍感压力的高三生活又增加了一份重担,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应该在高一就开始对学生的写作以及文体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不断地训练,到了高三相应的压力就会降低很多,这样把对于文体意识培养的重任融入日常的学习中,分配到各个年级段,分阶段培养的方式对于高中生紧张的高中生活来说应该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2.将文体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很多机会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培养,如可以将其融入课本中文体比较鲜明的课文中来,比如课本中有一个写作指导是要求学生学会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这很明显是指导如何写一个叙述类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讲课文中有关人物描写时可以适当地插入这一写作指引,比如讲《序》对于人物的描写时可以插入写作方法的指引,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对于知识的迁移和转移能力能够使他们将这些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这种方法已经在很多高中学校普及开来,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表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入提高文体意识的方法比传统的专门讲授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3.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写作的能力
无论是考场上还是日常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这就要求学生日常对于自己动手写作能力的训练,不然即使是再好的教师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结果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教师在讲完一种文体的写作方式后,可以布置相应文体的作文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对于出现的问题再统一集中解决。例如,教师讲的是一个关于论述文的观点的有力支持的文体,在讲解完全部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对于某个新闻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对于老师的配合和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的。鉴于作文写作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注重对于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应该作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国家对于实现中国梦传承中国文化的目标的提出,对于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
三、提高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题目 素材 高中作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1
一、引言
听、说、读、写是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教学体会
1.体验生活,培养兴趣。现实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而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清人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高卓精审无以为要,才、学、识三长,识尤为要。”他所说的“识”当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感悟和认识。的确,只有热爱生活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掘材料并获得创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人、事、物、某一个生活片段、某一次生活遭际,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场景、个体内心某一时刻产生出的某种感受或内心体验,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真、善、美,认识生活的丑、恶、险,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内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和创作冲动,从而对作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高中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单纯观察周围事物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难以丰富内心的体验。教者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等既快捷又方便且更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传媒手段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如,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联播》、《走近科学》、《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了解生活。聚焦网络上的社会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利用QQ、微信等进行探讨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社会。今年发生的四川芦山4-20地震事件,就很值得学生关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就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持续关注芦山地震的救援情况。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不仅了解到地震后大家患难与共的感人场景及相互救助的美好事件,还了解到部分人在赈灾过程中趁火打劫、损人利己的不当行为。之后,笔者以“责任”为话题,让学生用芦山地震事件作素材进行创作,因为有了之前多角度、全方位、细致深入地观察,学生创作出了许多观点鲜明、认识深刻、情感浓郁的优秀文章。
每学期开始,我们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依照教材设置的单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先讲哪个单元,后讲哪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捧多少课时。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作文教学计划,没有思考这一学期如何进行作文训练。一般是学完几篇课文后,临时地比较随意地安捧一两次作文,有时还要埋怨学生不交作文,写得太差劲等等。当然这样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和阅读教学一样,作文训练也要有学期计划。下面是我对高一阶段作文训练的设想。高一阶段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既承接了初中的基础,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初中作文写作习惯、写作目标还是低要求的,高中阶段是一个飞跃,要完成这样一个飞跃学生必先有充分的准备,要经历一个酝酿的阶段,高一阶段的作文写作就是这样一个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内我们要使学生养成作文习惯,这合乎循序渐进的规律,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养成了好的作文习惯,便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2.高中三年应做好写作调研的系统性。关注作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留出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基本上有了一个体系,但其中写作指导却让人尴尬不已,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关于写作指导的内容太简单,往往不足千字,如果照本宣科,不需三分钟便可完事;内容太抽象、不实用,用于指导学生,根本起不了实际效果;其中“写作教学”只注重了写作方法技巧,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将人的接受、理解、运用、创造纳入一个有序的轨道中;在指导学生方法与技巧中,没有注重阶段性。因此,这种写作教学的指导体系还是一个很不科学的体系。基于这些考虑,我把作文指导体系分成了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作文习惯养成阶段;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作文能力分步提高阶段;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作文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以上几点是我议论文写作序列训练初步的做法和探索。我一直认为写作训练应当有它的内在规律和系统性,我愿意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参透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⑨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
参考文献
[1]牛波;当前我国中学作文讲评的弊病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2]李昌煜;浅谈作文讲评的几点做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2期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痕迹明显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很多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应试作文训练,不尊重写作能力形成过程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误区。
2.重文体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多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系统一直沿袭的是文体作文训练系统,而忽视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正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
3.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
首先,作文教学缺乏合理的教材,没有具体明确的训练目标,更谈不上具体的写作策略指导。其次,很多教师进行作文训练过于随意,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让学生写。没有梯度,没有系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敷衍心理。
二、国外作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无论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具体作文指导训练上,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日本和美国的作文教学为例,以求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借鉴和启示。
1.日本的“生活作文”
日本“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在作文活动中促使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生活作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小砂丘将“写”看作自我发现的手段、自我存在的确认、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生活作文”同人性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思考“生活作文”的意义。他认为作文的真实性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内在的真实,即其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一方面是外在的真实,即自然、人、社会、文化中所含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生活作文要求这两个侧面的真实统一。通过自己的眼、耳、手、心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两种真实统一的思想,又将人格形成中的辩证法带到了作文教学中。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置于作文教学的视野之中,树立起“作文教学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形成”和“作文教学有益于生活”的教育价值观。日本“生活作文”启示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
2.美国的作文教学
美国的作文教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在命题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更趋于社会化和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美国新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对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进行新的设计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海湾战争进行反思。《都市中的安全》是对城市社会急剧上升的暴力问题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忧虑。《伐木:今非昔比》要求学生大量调查,收集森林作业方面的资料,以确凿的数字向人们展示美国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之原因。通过这些命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积极地去认识社会,分析是非,去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作文教学启示我们:强调实用文体的写作,注意作文训练的社会需要。
三、作文训练新序列的设想
通过对国内一些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部分的分析,并借鉴国外作文教学中的优势,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作文训练体系设计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1.设计依据――以人为本
审视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新时期作文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的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把他们当作完完整整的“人”看待。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热爱人生、关心社会、追求真理的重任。
因此作文训练新序列以“人”为本分成了三大块训练主题。通过具体活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社会、投向文化艺术科学,激发学生展现主人翁姿态,形成健康人格。
2.作文训练新序列设计
(1)三大训练主题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第二部分:人与社会;第三部分:人与文化。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下设计了三个具体的板块。
(2)每个专题开设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实践活动。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了解写作,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如演讲、辩论、影视、座谈会、出游等等。
第二板块:主题探讨。重在设计各方面的主题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例如在“人与社会”这个主题中,可以探讨个人长处、兴趣、爱好,也可以审视弱点,说出自己的困惑、迷茫等等,从而尝试设计理想的人生。也可以探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总结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和同学,和父母,和老师相处。
第三板块:写作方法学习。在第二板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相应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一步步达到高中三年的作文要求。如在“人与文化”的主题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学写小说、戏剧等文体。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写科学小品,发挥想象力。此外可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作文;指导学生修改文章,促使学生培养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后修改的好习惯,推敲后要理清文稿,重读一遍,养成再检查的习惯。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指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构思等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了如何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一重要部分。
(3)人与文化主题训练举例
以“人与文化”为例,围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千年古文化,关心时代文学,认识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这一训练主旨,设计如下:①实践活动。观看影视作品(电影、小品、戏剧等),组织读书活动。②主题探究。写书评、影评,尝试写剧本、小品、小说等。③学习书评影评的写法,学习剧本、小说、小品的写法,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鉴赏能力、批判思维。
(4)各主题参考题目及原则
①题目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面向未来。在命题上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如加入了《说腐败》这一类与国家政治问题相关的题目。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性写作和自我人格。如加入了《我的苦乐观》、《我能行吗》、《我看……》这一类题目,这些命题的一个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定向选择自己,触及自己的真实生活,深刻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内心世界和个人的独特经历。
第三,科技含量、文化含量高。作文命题注重实用,强调时代感,以及跨学科联系,几乎是近年来许多国家作文命题形成的共识。在命题作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命题和科学技术和文化精神联系在一起。如加入《屈原问天》、《无处追寻曹雪芹》、《近看张艺谋》,让学生关注古今文化。
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自选一个具体的方向、题目。以下是各个专题的参照题目:
人与自然:《墙角的小花》《一树秋光》《小楼昨夜又东风》《你那里下雪吗》《化茧的蝶》《寻找四叶草》《倾听月色》等。
人与社会:《逃走》《我能行吗》《那一堂课》《平凡和平庸》《我的苦乐观》《目标和现实》《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婚事》《那张全家福》《邻座的那位》《上铺的室友》《篮球场上》《风雨过后有阳光》《中国梦・学子梦》《说腐败》《强与弱》等。
人与文化:《屈原问天》《无处追寻曹雪芹》《我看……》《陶潜,采菊去》《煮酒论三国》《近看张艺谋》《“网虫”忧思》《说腐败》《站在月球上》等。
四、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的运作
新序列的训练时间安排在高中三年完成,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每半个月为一个训练阶段,在每一阶段有选择地进行一个专题训练,每个专题可分为三个小阶段:激活引导阶段、写作阶段、评析阶段。按一个星期两节作文课设计,第一个星期进行激活引导,写作放到课外,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修改时间,第二个星期进行评析展示。以下是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操作计划。
1.激活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培养立意思维
这个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采用参观、浏览、观看影视作品、听讲座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头脑风暴”;二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例文,探索如何选材、布局,如何确立文章主题,继而选择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注意例文的选择和分析,注重作文思维的培养。
2.写作阶段:培养结构思维
这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专题训练要求自主选材、立意、写作。时间安排在课外,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重视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把所学真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所以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强调了“人与社会”话题的训练,并在评析阶段加入了“讨论会”这样的方式。而且每个单元三个板块的设计通过激发――实践――评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的写作思维。
3.评析展示阶段:培养鉴赏力和写作习惯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进行细致批阅,有条件的话可以当面评析,此外可将学生的精品习作编辑成册以便交流欣赏,也可以用讨论会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习作。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口头表扬;让学生现身说法,走上讲台,朗读被表扬的作文,或介绍自己的写作体会;设展示窗,把好的作文贴出来,供学生阅读交流;让学生自己点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影响,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
自古皆贵中华,中国文化历史悠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我们身边,并且被我们完好的传承下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1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除此之外,还有古香古色的红木家具、影视作品等倍受人们青睐。中国悠远的民族文化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它永远是浪间最闪耀的朝阳。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2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书记在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4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5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名师档案】张秋达,浙江绍兴人,1985年参加工作,1989年调入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浙江省嵊州市中学的前身)。现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系绍兴市、嵊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中小学科研指导委员会成员,嵊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嵊州市首届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学员。公开近120篇,其中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月刊·中学版》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0余篇;出版了专著《高考古诗词鉴赏指要》和《中学生作文成功之旅》,其中前者已发行到香港和台湾地区。
【教育信条】珍惜与学生结缘的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幸福着色。
虽然与张秋达老师未曾谋面,但是因为经常读他的论文,所以对他在语文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独到见解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作文教学是张秋达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中,张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文观。
张秋达老师的作文观可以用“自我的表达和表达的自我”来概括。所谓“自我的表达”,是指作文是对自我的表达,即说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独特性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它强调作文的对象应该是自我的情感与思想。与此不同的是,“表达的自我”强调的是写作应该体现属于“我”的独特的表达。基于这样的作文观,张老师认为,作文训练不能停留在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的训练上,也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能力的训练,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想通过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的表述”的目标。
一、自我的表达
张秋达老师认为,作文教学强调“自我的表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话,实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作文理念。当前,一些人的社会价值观存在着误区,并对青少年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也应该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不是消极避让。作家郑渊洁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成人话,办成人事,那个国家的成人就会说孩子话,办孩子事。”教育一定树立“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观念,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其次,它有助于学生砥砺感知世界的细腻之心,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每个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自我,一个是内在的自我。作文需要学生用内在世界的细腻和敏感的心来体悟、来表达对自然、对他人和对内在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就如著名作家张洁说的:“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孔,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倡导“自我的表达”,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的头脑、发现的眼睛,发现自己内在的情感、内在的思想。
明确了“自我的表达”的意义之后,张秋达老师还探讨了“自我的表达”实现的途径。一是要树立“作文应是表达内在世界”的理念。张老师认为,作文一定要打通学生与生活的“隔”,回归本真。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作文指导中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讲技巧,分门别类,反复操练,将文章结构、章法练就成酷似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的做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自我、自然和社会。但是,表达生活不是照搬生活、复制生活,而是需要选择和提炼,就像孙绍振老师所说的:“原生的生活和原生的感情都要经过想象的扩张、凝聚和提炼才能转化生成文章。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原生的嬉笑怒骂,才会超越粗鲁的喧嚣,升华为个性化的文采、情采和智采。”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表达内在世界”。二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作文的深度,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深度。缺乏理性思维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认知深刻、见解独到、充满个性的作文的。张老师认为,当前伪“文化散文”依然盛行,许多学生追求美丽辞藻的堆砌,忽视思维的拓展。然而,透过堆砌的辞藻,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具美丽的躯壳,见不到精神的生成。缺乏思维的文章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很容易沦落为文字的游戏;失去思维的生成,学生也容易丧失写作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对此,张老师认为,教师需要从僵化的思维中走出来,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他们敢想敢写敢歌敢哭,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三是要借鉴他人经验,寻觅培养的契机。张老师特别重视黎锦熙先生所推崇的“设计教学法”、袁卫星老师倡导的“专题式语文学习”和王栋生老师十分注重的“写作情景创设”。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沉睡的感情,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
二、表达的自我
同样,张秋达老师认为倡导“表达的自我”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力避“套话作文”,使作文在“质朴中见光辉”。“套话作文”的主要特征是材料熟烂化(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结构模式化(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主体)、主题平面化(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开掘)。它从根本上说是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的,也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着力打击的。这可以说是学生作文一定要有“表达的自我”的一个原因。另外,虽然说质朴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很多时候表达上的无技巧恰恰胜过刻意的技巧上的追求),但是,质朴为文也不能走极端。在考场作文中,不能一味追求朴素,要有亮点意识,要有独特的表达,正如何永康教授说的:“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关于“表达的自我”的实现途径,张秋达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力求讲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故事。正如陈钟梁先生说的:“我在学校给高中生作讲座,或与亲朋好友子女在茶室聊谈,总是从以下三句话谈起:1.高考作文千万毋忘‘我’是谁;2.讲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故事;3.在叙述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这番平易的话,实际上点出了作文的关节点。二是培养发现意识和发表意识。作文不仅需要有观察的眼睛,更需要有发现的心,这样才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逐心灵的闪光。学生有发表意识,就会把作文当成作品来对待;有了作品意识,就会在写作过程中胸怀读者,以读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文字。如此,“表达的自我”就会成为可能。三是作文训练与创作训练并举。目前的作文训练还缺少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甚至处于无序、混沌的状态,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的眼光来构思和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文章和文学训练实行“两手抓”:一方面,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写童话、诗歌、散文、微型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文学基本功,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此种毫不掩饰、真实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充分施展自个的率直个性,是十分可贵的。”对此,张秋达老师深有同感。他认为,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是当前中学作文的趋势,也应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走上歧路,所以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语文学科。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品德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品德;第二,家庭美德方面,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家人;第三,社会公德方面,让学生时刻注意言行举止,自律、友好;第四,环境道德方面,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中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举止。高中学生易叛逆,常常自以为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事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让教师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改变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3.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向高中学生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及汉语言的精髓,而且更应该利用经典教材把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1.将相应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渗透道德事例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用他们的爱国事迹感染高中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止得体、思想端正。而对于体现亲情、友情、高尚情操的内容,教师要找寻相关内容,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枯燥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正直。如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人与海》,文中渗透面对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和信念,教师不能只注重普及经典、教授词句和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明白这种传统美德。再如《师说》的课文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上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标准下滑,很多人自私、自负、狭隘,甚至还将正义、诚信、责任、孝顺、爱国抛之脑后,他们不关注德育,不关注传统文化,盲目追求虚荣和金钱。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分析当代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找到共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教育,将他们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重视课外的德育教育,注意角色转换,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现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当生活遭受变故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很脆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心血,这是怎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什么样的人才能融哀痛与幸福于一身?在课上完以后,笔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德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更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在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要做生活的勇士,奋斗的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3.在课后作业中融入道德教育。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教育,课外也要进行。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渗透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如2015年北京试卷作文题目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足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题目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点评。
四、结论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与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丽
参考文献:
其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无论是过去的“3+2”,现在的“3+x”,还是将来的“3+大综合+x”;无论是高中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而文科班的学生则苦攻他们“又恨又爱”的数学、英语,狠背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政、史、地。谁都忘记了语文这门课的存在。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因为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谁能把这两门课的成绩考上去,谁就是高考的赢家。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不可否认,在学生中不乏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可指责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学生对数理化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话,那么,对语文课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感到不满意的话,他们马上就会做出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觉得语文老师教得好坏都无所谓,甚至不屑于评价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其二、基层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新大纲颁布、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四年了,2000年入校的学生现在已升入高校或进补习班复读。他们是完整、系统地学完了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第一批受益者,也可以说是第一批实验品。那么,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呢?同往届的学生相比,是否有了质的变化呢?
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新课程实行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看不出和以前有什么两样,更没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试图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但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不愿开口说话,不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还和以前一样沉闷;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糟糕、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题型也由过去以客观题、选择题为主改为以主观题、问答题为主,而作文的考查形式也由以前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改为话题作文,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练。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用心良苦,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不高,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对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很重视,但对于贯彻、落实并不热心,甚至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虽然都接受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但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课相比,严重不成比例。在高考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
关键词:高考语文 字形题 错别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13-02
作者简介:孙丽群(1968―),女,辽宁盘锦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辽宁省骨干教师,辽宁省新课改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取消了字形题。字形题的取消从根本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然而字形题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作要求。比如,在考试说明的作文评分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标准:“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扣满五分为止。”把考查学生的字形掌握能力放到写作这种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去,既实现了测试内容和学生实际使用情况的统一,又能反映出考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掌握能力。应该说,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贯彻这一理念,那学生的书写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几年学生的识字率和书写能力在逐年下降,作文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笔者曾在所任教城市的6所高中对100多位语文老师做过调查,9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笔者在所任教学校高二年级的一次考试中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随机抽取试卷180份,全卷没有错别字的仅4份,错别字6个(不计重复)以上的超过131份,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用十年的时间学习语文,却有半数不过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多元化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对母语的轻慢态度越来越严重,而外来语和网络用语对学生的语言认知和使用影响尤甚。
二、应试教育的功利追求
学生写错别字,与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教育指导思想有关。多年来,舆论没少抨击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主宰着学生的命运、老师的待遇、学校的声誉,要想走出其控制可以说困难重重。事实上,包括家长在内,各方力量都在向考试“靠拢”。在高考取消字形题的考查后,错别字不过是个“副产品”,错多少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如此,谁会重视错别字问题?
三、高考作文扣分并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
对字形的考查虽然体现在作文中,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并不是每天都写作文,为了不写错别字,学生避重就轻,选最容易的词语入文,对此教师也无从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能力下降是自然的。高考作文的评分也很笼统,有限的时间、流水线式的阅卷方式本就有可能造成粗线条式的阅卷,学生很难知道自己作文的错别字扣了几分,不能形成指向性的评判,最终作文的错别字扣分成了一笔糊涂帐。因此,字形题考查的转向实质上并没有引起师生的重视。
四、社会对此现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街头牌匾、建筑物名称、商标品牌、广告用语等也很不规范,而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错别字也频频出现。《咬文嚼字》杂志设有“追踪荧屏”栏目,专门刊登影视上的语文差错。仅2006年一年,《咬文嚼字》认定的3551条差错中就有2238条是影视节目中的,占总数的63%。
笔者认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就在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追求目标很明确,社会对其影响相对小一些。字形题的取消及师生对此的认识淡薄直接导致学生书写能力的下降,而其背后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写几个错别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母语缺乏敬畏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高中教师认为,经过小学、初中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应该养成了良好的识字写字能力。其实不然。3000个常用汉字掌握起来并不容易,高中阶段需要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严谨态度。一切草率、忽视、游戏及功利心态都是错误的,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他们有责任将汉字写好、用好。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在字形题没取消之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有查字典的习惯,但取消之后,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去查字典,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字典。所以,必须让学生抛弃功利之心,养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字典。第三,让学生养成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书读多了,认识的字就多了;认识的字多了,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责无旁贷。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和教师的意识淡薄紧密相关。字形题取消后,教师从功利角度出发,放松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板书要端正,用字要规范。第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和使用文字。第四,加强检查和训练。字形题取消后,对字形题的训练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取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完全跟着高考指挥棒走,为考而教,要重拾字形题取消前的精神,为母语的纯洁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高考字形题的考查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把书写放到作文中考查的初衷是好的,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但现在看来,并没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学生书写水平总体上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即使高考作文不出现错别字,也不能说明学生书写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提高,更何况,错别字的现象目前看来已经非常严重。简单地取消字形题,不能不说有矫枉过正之嫌,如何在语文高考中有效地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汉字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事实上,有些语文教师已经对高考语文字形题的考查方式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比如,从字形题本身的设置来进行改革:“看来用这种错误信息多的命题方式去考查错别字是不行的,语文老师用这种题型、这种方式去训练学生,自然也是得不偿失的。那高考是不是就不考字形题,学生就不用训练字形题呢?自然不是。因学生要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只是目前这种考查方式不利于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因为每一道字形考试题里,设置的错别字较多,错误的信息越多对学生越不利。在试题里应该尽量减少错别字,尽可能让错误的信息越少越好。”[1]
综上所述,熟练掌握和正确应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环节。而任由错别字泛滥,不仅影响到学生学识的积淀和今后的成长,而且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辽宁取消高考语文字形题以来,事实证明,虽然减轻了师生负担,但却使错别字现象更为突出。显然,关于高考语文字形题,不能简单定存废,而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论文摘要:运用切近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里特征,改进命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征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1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
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素、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例如,有一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再如写谈《王熙凤的“笑”》、《新乞丐》。“明是一把火,瞎是一把刀”的王熙凤,怎么单写她的笑呢?乞丐也有新旧,这里的“新”到底是什么含义?由于命题新颖见奇,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普遍喜欢写。探索、猎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命题时善于运用,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2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如《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吧?》、《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成绩浪线上起伏,也同时引来家长、教师、同学的不同评价和不同对待,现实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想质疑、想说出心里话。后一命题是题目本身使学生质疑。“走在前面的人怎么会最痛苦?”这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学生产生了征服疑难的愿望,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他们认识到先知先觉者、披荆开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
3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又一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读书与做人》等,这类文题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干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
4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
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特别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勋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向自己挑战的情绪,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再如《人才与兴国》、《当代青年大有希望》这类文题,不但能刺激学生的自强心理,还能激发他们的成就心理。“兴国需人才,我是人才吗?…‘我们荣幸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能成为栋梁吗?”写作这类题,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5运用审美、认同心理命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高考作文题:
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福建卷“忧天”;天津卷“――而知之”等。
这些题目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密切相关;二是没有明确地指明需要写作的对象。写好这类作文,不仅需要我们平日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更需要我们对平淡的日常生活有不平淡的感受,而这便是高中作文的第一个主题面:挖掘生活感受。
写作之所以高于生活,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写作是对习以为常的日常感受进行否定,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本世界,提供鲜活而极富个性化的视野、感悟等等。感受是全部生活的前提,也是高中作文其他主题面的基础,而如何理解和挖掘“关于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感受”便成为我们提升写作的第一个步骤。这正是本期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不打算对生活中值得品味的事物一一加以评述,我们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这种努力必将是徒劳的。我们提供的是思路或者方法,是“渔”而非“鱼”,或许你的写作从这里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
对 话
新作文: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只能对生活见闻进行简单的记录,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都局限在很日常的层面,对此您怎么看?
孔:在对话开始之前,或者说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件小事儿,也是有关教学生写作文的。
10年前,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人找家教教作文,找到了我。酬劳很高,所以我不但很快接受,而且讲起来十分卖命,用尽了浑身所学。讲了一段时间,我都有点初为人师的飘飘然了。有一次,有个同学周末没事和我一块儿去,他想听听我到底讲些什么。去了之后,我照常发挥,他和孩子一块儿听,大概只用了半个小时,孩子还在一如既往地听,我的同学却睡着了。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我怀疑那孩子能不能听懂,反正我是云里雾里的。”
这件事对我打击挺大。现在说起这件事,我认为最起码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那家大人的钱很有可能白花了;第二,我这人当老师不怎么样,最起码教不了作文;第三,你找我来对话肯定是在冒险。
新作文:呵呵,冒险就冒险吧,毕竟那是10年前的事儿了。这10年您多少会有进步的,我是说在传授经验这方面。
孔:但愿吧。不过你说的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弄明白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你这里用了一个词――“日常的层面”,我个人觉得,写作首先是由日常层面入手的,没有这个写出来的东西不扎实,也不鲜活,但是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就不能写出好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非日常”的东西在。你是不是要说这个?
新作文:没错,那么您认为“日常的”和“非日常的”这种东西,或者说感受,在文学创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孔:一句话可以说明白,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非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最终要达到的地方。
新作文:能否举一个您创作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孔:例子很多,随便举一个吧。今年2月份的时候,春节前,我从单位下班回家,看到路旁的水果摊上有甘蔗卖――其实已经卖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天我却突然有了买一根来尝尝的冲动。甘蔗是我小时候最喜爱吃的,而且只有过年才能吃上。我想尝尝,这是表面的,或者说很日常的一个诉求。但是,当我回家去吃的时候,发现味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让人留恋,再加上啃得腮帮子疼,那点美好的感觉一下子就被破坏了。这就让我很感慨,就想写首诗。这首诗我写了三四遍,题目就叫《甘蔗》,最终是这样的:
为什么总要回到过去/深紫色的童年,在根部/贮藏一生所需的养料?/那时天空没有牙齿,只有/嗅觉在风中引导/只有云的舌头在远远品尝/美好的时光?快乐在每一天/总是向两侧倾斜,而正午/从来失去前进的方向?/还是我已经在平常事物里/把发现的心丢掉,却被许多人/牵引着,一步步走向变异的糖浆?
那么大家看看,这首诗和我前面讲的事情有多大关联呢?且不说这首诗的质量如何,单单从它成型的过程,就能说明问题。至于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新作文:最起码我读这首诗,觉得还是写出了一定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就事论事。那么,这种非日常的感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孔:这种感受我认为是写作的必需,是显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标杆。最起码我的作品中不能缺少这样的东西。
新作文:那您是怎样把握它的?
孔:很简单,就是让它自己溢出来。当然我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把那种日常的事件或者感受尽量淡化,作底色处理,之后显现出来的东西才会清晰。当然目前来说,我的功力还比较有限,就像张无忌刚开始练太极,还能记住一些招式。
新作文:您是说您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把握它,把日常的去掉,非日常的就会显现?
孔:在具体写作时,目前我能采取的手段是这样的。至于非日常的那些,说它自动呈现是有些简单。在这背后,则是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当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才会不自觉地用到所读、所思。
新作文: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对一般同学来说,您觉得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非日常的感受?
孔:如果这样来考虑的话,我倒是想起了高中时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同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向生活学习。时间是线性的,同一时间你只能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你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获得的多与少,完全看你用不用心了。用心了,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心灵的媒介,才会饱满地涌出来。
所谓的日常和非日常,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划分,一切是日常的,一切也是非日常的。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虽然身处社会之中,说到底,还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永远存在,许多事情就都不好说了。
观点一
寻得生活的别样意义
牟世晶
人生天地间,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生命的消逝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虽有“顶天立地”“忆往昔”的气魄最终也不过黄土一。因此相对于个体之必死性来说,生、如何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就有必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理清生命的脉络。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看清”、要活得明明白白却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为中国人向来以“糊涂”为追求――难得糊涂,糊涂地面对世界,糊涂地面对他人,糊涂地面对生活。因为过于“看清”“看透”,所导致的只能是弃绝――弃绝这个世界,弃绝这种生活。一方面,了然于世界的真谛、人生的真谛、生活的真谛,也就自然不会有“上下之求索”;另一方面,过于清楚透澈的生命痕迹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站在人声鼎沸的商业街上,如果你是一个购物者,你的注意力通常会在各种店面的打折海报以及橱窗展示的衣物上;如果你是一个小偷,你的注意力会在人们手中的提包以及鼓鼓囊囊的口袋上;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你的注意力则会在地面上。正如在家中是儿女,在学校是学生,尽管我们以不同的身份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却并不因此便对生活有了更独特的感受。而当你直面自身,作为一个保持着对生存的惊诧和敬畏的“人”去感受这条商业街时,你便会注意到一个游客脸上躁动不安的喜悦以及游离不定的气质;你会看到人们的五官因为对价值的盲从而渐趋模糊,从而意识到一种面具化的生活并心生寒意;你会发觉土壤、雨水、牛羊这些小农社会的因素在几十年前还是我们生活的面孔,如今人们却已离大地远去。
所以,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诗人情怀,然后才能超越日常生活。仔细想来这不能不有一种奢求之感。日常之人过活,仅仅为活着,计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计较于股市、楼市的沉浮,计较于……因为这一切都与他们的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因为这里面有他们的心血、有他们的期许、有他们的梦想……如此来看,日常之人又如何能够超然于“日常”呢?人人都有梦想与抱负,却不堪现实的冲击。常人自愿或不自愿地沉沦:自愿者沉沦着,甘之如饴;不自愿者沉沦着,无奈锻筑面容。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成为思想家,以诗人、思想家的姿态面对人类自身、面对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又不可不奢求这一“非日常”的姿态,以一种新的视角、“非日常”的视角,以诗人、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去触及日常生活中那为日常之眼所忽视、所鄙夷的卑微之物。也许唯有如此,才能寻得日常生活中的别样色彩、别样意义。
低头生活的背后
明 灯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中曾提到:“往后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玉器行里的人,我哪儿能把你们扫地出门、斩尽杀绝呢?”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中国式无奈。过去的低头族,即使彼此间有再多纠缠不清的矛盾,但抬头的一瞬间总要佯作双眼充满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感动。而在今天的语境下,“低头一族”却可以漠视一切,孤立世界,将近在咫尺当作远在天涯,再也不用担心抬头见人的烦恼。
最近,在湖北十堰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7岁的女生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商某边走路边玩手机,结果在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不是个体遭遇,而是我们很熟悉的群体性规律:比如今年4月份,两名青年因为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结果被车撞飞;不久前,在旧金山的一辆轻轨列车上,“低头族”因太专注于玩手机,结果连身旁有凶徒枪杀一名大学生也不知。
“低头族”盛行的背后反映的是科技对人的异化――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尼尔波兹曼关于“娱乐至死”的醒世预言,已经越来越切中当下时弊。科技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也终于让工具驾驭了自己,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控制和支配。我们低头生活,专注娱乐,却不知今天的娱乐早已是劳动的延伸。每个人本来都有完善自我的真正需要,而今天这种需要却被刺激起来的“虚假需要”所抑制着,它表面看上去投其所好,实际上却是对我们创造力和辨别力的束缚。
“低头族”可以与世界孤立,却无法孤立世界的风险。在“女生坠落深坑”诸如此类的新闻里,我们可以轻易将责任扔给“无预警、无保护”的制度。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将一切责任归咎于预设的框架,要求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幕后元凶对此承担一切后果,无疑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现实生活永远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即使我们这次可以免责,以后却不可能对风险免疫。成长终究会让每个人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早已适应低头生活的一代,面对抬头后的重压与挑战又将如何应对?
当其乐融融的家庭、同学聚餐转变为各自为政的闪光大会,我们损失的远远不止是餐桌上的片刻温情。交流越来越便捷,感情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我们可以预见,在往后的婚宴殿堂里,新郎新娘含情脉脉地凝视之后不是一句“我愿意”,而是证婚人的“请新郎新娘交换QQ、微信密码”。相比“我愿意嫁给你,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你,对你忠诚直到永远”的传统誓词,长期浸在低头生活中的现代人,用个人社交信息裸奔确保双方忠贞,也许更直接、更有效,直指本心,立竿见影。
结语:想象之翼
日常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和经历。你认为你懂得生活,但要真正诉诸笔端,写出超越生活的漂亮文字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我认为推理、探险、武侠类的小说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它们描述的不是现实生活,或者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而是另外的世界。基督山伯爵的历险远比茶花女的故事更有意思,而令狐冲跌宕起伏的人生总比骆驼祥子的人生好看一百倍。
但其实,“基督山伯爵”“令狐冲”们,不也在经历日常生活么?只不过,经过作家的过滤、选择、提炼,以及新奇、有趣的想象,日常的生活被赋予了奇异的光彩。
如果你认为这些例子比较极端,这里再举一个,“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烦恼人生》,真正是在书写日常生活。《烦恼人生》写了主人公印家厚的一天,但也不是由吃、睡组成的令人烦恼的“白开水”生活,而是由具体而细致的生活细节、人物心理活动等交织而成的。这当然也离不开作家池莉的想象和思考。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有人甚至用上海话来读,可见其真实和日常。但凌驾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考和眼光,才决定了书写日常又超越日常的成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多数都是人文性较强的作品,情感细腻,感人至深。在这些篇目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人文性”大做文章,把情感当做教学切入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细腻的感知,使其对文中的情感产生真切的共鸣,并受到感化,从而升华学生对作品、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一、以“情”导入,创设情感教学课堂
例如《陈情表》一文,作者李密抓住一个“孝”字,真情描写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事实,最终打动了晋武帝,准许了他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请求。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催人泪下。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要能从这一“孝”字入手,以“情”导入,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1.大屏幕演示
苏轼语: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教师提示
“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下去,尤其是古人,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品德,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但是,我国也有一句俗语说“忠孝难以两全”,为国尽忠与持家尽孝,往往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许多人只好二者选其一。那么,有没有忠孝两全的例子呢?有!他就是《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这篇文章,实现了忠孝两全的。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理,这一方法也适用于《祭十二郎文》的导入。
二、配乐朗读,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与现代文相比较,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当中,会遇到相当多的语言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呢?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是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这些以“情”为主的文言文,选择一段适当的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就能够引领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容。
我们仍然以《陈情表》为例。其范读的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一段旋律忧伤的二胡曲,而且音乐的起伏贴合文章的情感变化,加之沉郁厚重的男声朗读,节奏缓慢,感情饱满,学生在聆听录音的时候,或面露悲色,或泫然欲泣,或稍见希冀,立时就能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在学生聆听录音的同时,还解决了文言文阅读的字音、停顿等问题,可以收到相当好的诵读效果了。
然而,仅仅“听”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亲口诵读,才能确实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深厚感情。在已经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诵读提示,纠正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并及时给予内容点拨,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细节分析,体悟文章真挚感情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的体悟;语文教学也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情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适当的篇目,在传授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从文章的思想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悟,除了反复诵读之外,还有一种更细致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细节分析——于细微处感化学生,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使其对课文与生活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作者归有光从一些微妙的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了“项脊轩”的沧桑变迁。文章选取了先大母婢、大母、吾妻三人,写其关于项脊轩的言行。
文章只用三两句话,即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作者的沧桑之感,行文流畅,感人至深。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些细节,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深厚的亲情,于人物一言一行之中体悟真挚的情感。比如文中描写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仅写了一个细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而述者与听者皆感动而泣下。此时向学生提问:“当你放学回到家中的时候,你的妈妈会向你说什么话呢?”“是不是也会问你‘路上冷吗?饿了吗?’”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相关的记忆,与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文中深厚的亲情。通过对此细节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父母的感情,加深对生活中细微情感的体悟。再如文中写到“诸父异爨”,学生也许体会不到其家道中落的情状。但是,当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到“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时,其脏其乱如在面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立即形象、深刻了许多。
假如仅仅学习归纳其中文言字词,这些字句完全可以一带而过,但考虑到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这些细节就必须细致地进行诵读、分析,在学生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痕。
四、动脑动手,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感情共鸣感化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升华,提高学生情感认知的水平。一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思考,深刻体悟其中的人文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三是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阅读中的共鸣之感表达出来,诉诸文字,形成自己对情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悟。这种必要的拓展和升华,可以通过紧跟阅读、写作课的内容来进行,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再指导学生将所感所想写成作文,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进一步阐发的创新作文。
例如学习了《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一系列亲情文章之后,将阅读课主题设计为《亲情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高考作文或优秀选文,拓展视野。上作文课时,教师就可以据此让学生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生活的领悟水平。作文讲评课则选出学生佳作在班级中朗读或传阅、交流,普遍加深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