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考常识

公考常识

时间:2023-05-30 09:5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考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考常识

第1篇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概述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是国家刑事立法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则,选择刑种、实行分类并依其轻重程度排成的序列。特点:1、刑罚体系是以刑事立法选择的刑罚种类为内容并且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2、是由刑法规定的;3、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则。

二、刑罚体系的特点:1、体系完整结构严谨;2、宽严相济目标统一;3、内容合理方法人道。

第二节主刑

一、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从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特点:1、不剥夺人身自由;2、限制一定的自由;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3、有一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最长为三年。4、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从监督改造。

二、拘役: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刑罚方法。特点:1、是剥夺自由的刑罚方法;2、期限短;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最长为一年。3、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三、有期徒刑: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特点:1、剥夺人身自由;了、有一定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最长20年。3、劳动改造。

四、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特点:1、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2、劳动改造。3、应当。

五、死刑:(一)死刑的概念: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二)死刑的适用:1、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2、把死刑规定的精神;总则,分则。3、不得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适用死刑。4、不得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死刑;中级以上法院判和高级以上复核。5、不得任意采用死刑执行方法。(三)死刑缓期执行: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1、不必立即执行有下列情况:法定从轻情节的;罪行相对不严重;过错激愤犯罪;容易改造的;令人怜悯情节的;其它留有余地情况。2、结果:A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B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C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3、计算: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第三节附加刑

一、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了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1、适用对象:主要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2、适用方式:选处、单处、并处、并处或单处。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单处罚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三)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

(四)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赃并有悔罪表现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的情形。

3、金额: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三种情况:一没规定数额最少1000元;二是规定了具体数额;三是比例或倍数。4、缴纳期限:“判决指定的期限”应为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长不超过三个月。“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灾、水灾、地震等灾祸而丧失财产;罪犯因重病、伤残等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抚养的近亲属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额医药费等,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

二、剥夺政治权利:1、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管理了家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内容: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2、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象:应当附加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的:对于故意杀人、、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其它适用情况:侵犯公民人身、民利罪、妨害社替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等。

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终身;3-10年;1-5年;管制附加的与管制的期限相同。4、起算与执行:管制附加的同时起算,同时执行。独立适用的从判决执行之日起。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从主刑执行之日起计算并执行。

第2篇

关键词:惯用技术手段;公知常识;创造性;专利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87-2

0 引言

在实用新型专利评价报告制作和无效决定中判断专利创造性时,经常需要认定区别技术特征是否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的情形。《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关于公知常识的记载是“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或者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除“惯用手段”、“教科书”、“工具书”以外,公知常识还包括生活常识、各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形状、尺寸的简单选择等。

虽然,实用新型专利评价报告和无效决定进行“公知常识的认定”的法律依据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审查指南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认定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评价报告和无效决定对于公知常识的认定在实践中有可能存在差异。

近些年也有一些文章针对“公知常识的认定”进行了探讨,目前普遍认同的做法是当一个技术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下面两个条件时才能判定该技术特征属于公知常识:

①技术手段本身是公知的;

②技术手段在技术方案中所起的作用是公知的。

然而这个做法也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导,实际操作性并不强,原因主要是对于关键的第②点常常缺乏具有逻辑性的说理,导致认定结果因人而异。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试图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关于上述第②点的操作性强的判断办法。

1 案情介绍

1.1 案例简介

本案的权利要求1如下:

一种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包括壶体(1),所述壶体(1)的底部连接有壶身底盖(2),所述壶体(1)连接有手柄(3),所述壶体(1)外设置有隔热外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的壶口向外翻卷形成反卷边,所述隔热外套(4)为开口或部分开口的筒状,所述隔热外套(4)套装在壶体(1)上后,隔热外套(4)的上端抵在所述反卷边内,所述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连接在手柄(3)上,所述隔热外套(4)的底部与所述壶身底盖(2)的上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卡扣结构,所述隔热外套(4)和壶身底盖(2)通过第一卡扣结构连接,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和手柄(3)朝向壶体(1)的部位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卡扣结构,所述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与所述手柄(3)通过第二卡扣结构连接。

连接关系示意图

1.2 案例比较

对比文件1公开了本案的如下技术特征:包括靥澹1),所述壶体(1)的底部连接有壶身底盖(2),所述壶体(1)连接有手柄(3),所述壶体(1)外设置有隔热外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1)的壶口向外翻卷形成反卷边,所述隔热外套(4)为开口或部分开口的筒状,所述隔热外套(4)套装在壶体(1)上后,隔热外套(4)的上端抵在所述反卷边内,所述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连接在手柄(3)上。

将本案与对比文件1相比较,存在如下区别技术特征:1)所述隔热外套(4)的底部与所述壶身底盖(2)的上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卡扣结构,所述隔热外套(4)和壶身底盖(2)通过第一卡扣结构连接;2)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和手柄(3)朝向壶体(1)的部位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卡扣结构,所述隔热外套(4)的开口部位与所述手柄(3)通过第二卡扣结构连接。简言之就是两个卡扣结构及其连接关系。

2 案例焦点

根据上述比较可知,本案例争议焦点主要是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否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存在以下两种争议观点:

观点一,卡扣是本领域中常用的连接结构,采用该结构连接隔热外套和壶身底盖以及隔热外套和手柄,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

观点二,卡扣结构能够使隔热外套与壶身的连接紧密,进而达到通过隔热外套来承担一部分壶体内水的重量的效果。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该技术方案的选择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3 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一种电热水壶,其技术方案的核心是将壶体的壶口向外反卷,开口状的隔热外套抵入壶体的反卷边中,以此使得隔热外套不易脱落且可以承担一部分壶体内水的重量。权利要求1中限定了隔热外套与底盖、把手分别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根据前述的两步法,可以分析得出:

第一,本案的技术手段“连接两部件的卡扣结构”本身是本领域公知的,其是一种常见的连接结构;

第二,公知的卡扣结构只能起到紧密连接两个部件的作用,而结合本案的技术方案核心可知,通过卡扣的设置,首先使隔热外套与壶身得以紧密连接,在此基础上,进而保证了隔热外套能够承担一部分壶体内水的重量,该作用与本领域公知的卡扣结构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上述技术手段不能同时具备前述的两个条件,故不能将其认定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本案的观点一在公知常识的认定过程中,仅注意到了卡扣结构的公知作用,却未将该技术手段结合本案技术方案中的其他技术特征综合考虑,致使对于该技术手段在本案中所起的作用的认定不够全面,进而导致公知常识的认定出现偏差。因此,在确定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时不要将其从技术方案中孤立出来单独分析,而要结合技术方案整体来确定其所带来的所有功能。

4 结论

可见,在确定技术手段是否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时,两步法还是简单有效的,只不过建议注意以下两点:①技术手段本身是否公知主要还是依赖于判断者要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考量评判;②在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内容基础上,判断分析该技术手段在本专利中实际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是其在本领域中公知的技术问题;若具备了上述两点,则可以认为该技术手段为本领域公知常识。

第3篇

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区别,从原来的资格考变成现在的职位考,我觉得这二者比较还是职位考要好一点,因为这个考上了就直接上岗了,像原来我参加的资格考试,有了公务员证还得去找工作,要是没找到就作废了,白考一般,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刻体验,主要是自己眼光太高,好多机会都没抓住,致使当时辛辛苦苦考的证最后作废了,郁闷至极。但是,还是有很多考试时的感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受别人的影响才考的,一个一起工作的同事要参加就鼓动我也参加,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也想见识一下公务员的考题是何种的与众不同,所以就参加了。不过最后还真考上了,觉得自己很幸运。

现在想想当时考试好像不太真实,我开始复习的时候离考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真没有想到自己能通过,其实最要感谢的是魏老师,传说他有行测小神童之称,有机会大家可以见识一下魏老师的风采和讲课的状态,那种气氛把课堂烘托得你想不听都难,有很强一股吸引力抓着你,让你不得放松。我的初衷只是考考而已,没想要怎么样,但最后被魏老师敬业精神所感染,自顾自得学了起来,还津津有味的。

有一点我觉得自己也很幸运,行测言语那一部分自己几乎没丢分,做起来得心应手,就是自己平常喜欢看新闻和法律类的节目,这对积累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原本准备的时间就短,然而这些东西又不是准备了就都能掌握的,要靠平时的积累,这一点魏老师也提到过,平时积累比临时突击重要,例如常识判断包括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技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临时突击做练习是无济于事的。

还有一个拿分的好机会就是申论,并不是因为写写就能拿分,其实正好相反,光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写出来,要求的点没对上也是白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其实很多答案都在材料中,这是赵老师告诉我的,还有就是按照模板进行申论的练习,并规范申论的写作要求及习惯,写起来方便简洁不耽误时间,这个效果非常明显,最后我的申论得了72分,异常的惊喜。

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一点小经验,大家选择性的看看,希望大家都能来交流自己的公考经历,分享经验。

第4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课标Ⅰ卷5题)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5题)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敕饨ㄍ醭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1题选D,“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第2题选C,“嗣位”是指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分析 这两道题内容涉及到古代科举、吏制官职、宗法礼俗、姓氏称谓、宫室车马等古代文化常识,考查还是比较丰富的,虽然在试题的形式上是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但实际上完全可以脱离文言语段独立成题,放在文言语段中考查的另一个目的是告诉我们识记古文化常识,有助于理解文言语段。应对这样的试题,我们必须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识记,除上述列举外,还有天文历法、地理民族、宗教传说、法律刑罚、军事兵器、戏曲音乐、商业贸易、度量衡器、医药科技、衣食住行等常见的古文化知识。数量虽多,但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用心识记,一般比较好记,并不困难;同时我们在平时阅读书籍和观看一些古代影视作品中,也要多留心这方面的知识;当然必要的训练也很重要。

考虑到古文化常识重在理解、分析和判断,而不是追求死记硬背,估计今后大多还是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但在设题位置上,既可能附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也可能独立成题。如果出现在语言表达这类主观题上,则会以名称对举、依规推理(如天干地支、度量衡等)、谦敬褒贬、礼法错位等内容设题考查,难度上会小于客观题。

[练习]

1. 下面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

A. 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 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 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 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2. 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 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 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 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3. 《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等作品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 地名、 年号、 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 地名、 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 书房名、地名、 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 地名、 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4.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

A. 60岁 B. 70岁

C. 100岁 D. 141岁

5.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6. 对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从车上走下来。

B. 流血漂橹。 橹: 桨。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泰山以东。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7. 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一般指升官。

B.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擢:放逐,贬谪。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就:就职,上任。

D.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假:晋升,升任。

参考答案

1. A。(B项是中元节。C项是寒食节。D项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

2. C。(类似的还有“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烽烟”指战争,“桑麻”指农事,“汗青”指史册等)

3. D。(《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4. D。(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二十一年,总和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就是再加一年,总和也是141)

5. D。(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使用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Y(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622年)

第5篇

文言文翻译对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难不经过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顺手地翻译出来的。针对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从“语境”、“语法”以及“语感”的角度出发,强化训练,提高翻译的分析能力,解决文言文翻译的难题,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一、语境角度

语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常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所谓“小语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语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境况等因素。

1.联系小语境进行翻译 在翻译时,要有语境意识,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分析要翻译的语句。能根据语句所在上下文的内容,推测要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有的老师引导考生在原文上进行翻译,形成翻译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强迫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句的分析和翻译。

例如,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译的第1小题: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这句文言的翻译难点在“若乃名者”,根据下文,“方为薄世笑骂”的主语承前省,应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联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这句话,可以推知为“(老师的)名称”。而“若乃”的解释为: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整个语句的翻译为“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联系大语境理解文本 如果有可能,语文老师可以适当普及一点中国历史常识,为文言文翻译提供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式的语境。帮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常识,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就是选自《元史·彻里》,“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彻里”这些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这是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语境意识,过于局限于所谓的“字字落实”,眼睛只是盯着文言词汇和要翻译的句子,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一定的历史常识、文化常识,有时候是很难真正理解语句的意思的。

二、语法角度

强化语法意识,从文言语句的句子结构分析,是突破文言文翻译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学习一点语法知识,懂得句子结构的基本分析方法。

1.找准谓语是关键 文言语句如果是只有一个主谓结构的单句,那么,考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句子的主干,尤其是谓语成分。一旦找出谓语成分,那么整个句子的结构、成分就会非常清晰,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就会自动彰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进行文言文的翻译。

例如,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译的第2小题: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第一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亟谋于知道者”和“考诸古”,谓语分别是“谋”与“考”,这样,明确了谓语,那么其宾语就很容易了。“知道者”无疑就是“谋”的宾语,联系语境,译为“精通学问之道的人”,“谋于知道者”译为“和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古”是“考”的宾语,联系上下文,可译为“古代(典籍)等”,“考诸古”可译为“到古代(典籍中)考(验)证”。整个句子译为“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2.分析复合句的句子结构 有的文言语句结构颇为复杂,不是简单的主谓句,而是复合句、连动谓语句等,有时候还有一定量的修饰语。这时,考生要能分清句子结构,关键是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和宾语,尤其要快速、准确找出句子的谓语。如果能分清句子的结构,就能把复杂的句子分为几个部分,独立翻译。掌握一定的语法常识,会基本的语句句子结构的分析,是非常有利于做好句子结构复杂的文言语句的翻译的。

例如,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译的第1小题: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这句文言翻译的关键点为“所在”、“以丰对”,也是得分点。句子的大谓语是“问”,宾语是“左右”,即“左右的臣子”,“安国所在”是直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语是“安国”,谓语是“在”,宾语是“所”,翻译为“安国在哪里”。而“左右以丰对”中,主语是“左右”,谓语是“对”,即“回答”之意,“以丰”作为状语,翻译为“用李丰(来回答)”。整个语句翻译为“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三、语感角度

所谓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考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的学习、训练,应该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果考生的文言文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文言文语言,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丰富直感。在阅读时,能快速、敏锐地抓住文言文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反之,语感能力差的,接触文言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难得言辞之要领。

1.根据语感推测要有一定基础 尽管文言文语感来自于平时严格的训练,但不可否认,语感的形成有一个心理转化过程,一个逐步深入地过程。这样,使得语感就有一个推测、推敲以及确定的过程。尤其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会碰见没有见过的文言词汇,此时,是需要借助于语感进行合理的推测、推敲,以至最终确定其意义。

例如,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译的第2小题: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翻译的注意关键点是“尚”、“外”、“内”的解释和被动句式的翻译(“选”译为“被选中”)。“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的翻译难度不大,考生也能知道“外”、“内”的解释,翻译为“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这一句话中的“尚”字对于考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中学教材中并未出现过。“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就要借助于语感了,“丰子韬以选”可以被翻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尚公主”就成为了难点。“丰子韬”与“公主”之间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尚”必然是谓语动词,这也是进行推测、推敲的基础,推测的可能性为“婚配”“娶(妻)”,根据语感推测,“丰子韬以选尚公主”翻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

2.根据语感推测判断时要合理 根据语感判断时,要合理推测、推敲,尤其不能古今义不分。例如,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第8题翻译的第1小题: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其中,“祠”是翻译的难点,很多考生翻译为“”“”等。这样的推测和推敲就是没有根据的胡猜乱想。“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很容易翻译为“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如果先遮住“”字,那么,“毁祠数百区”也很容易翻译为“(陈希亮)毁掉的祠堂上百个”,那么剩下的“”字,就该是修饰“祠堂”的,就是什么样的祠堂。而再联系上下文,“巫觋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可以知道当时“巫觋”装神弄鬼、骗取百姓钱财的祭祀活动多而猖獗,“”的意义应该与此有关,据此推测,“”可以解释为“多”、“泛滥”。而“富贵不能”的“”的意思为“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如果去除动作化特征,可以解释为“乱”。在此基础上,“祠”可以解释为“多而乱的祠堂”,这样的推测才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当然标准答案为“不合礼制的祠堂”,估计是很少有考生能推测出这样的答案了。

第6篇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声,其中对理性和自我的怀疑,对绝对自由的追求一起达到绝对自由之后所面临的困境,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思考价值。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存在主义自由

作者简介:王敏,女(1985-),籍贯:湖北省公安县,学校: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011-01

陀思妥耶夫阿斯基是十九世纪姹紫嫣红的俄国文坛上一抹不可抹煞的绝世风景。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其中,《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与其之前的作品如《死屋手记》、《穷人》等相比,更加富于思辨性。

一、存在主义的先声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并不是一部情节性强,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的小说,相反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完全是主人公的自述。但从思想上来看,这却是一部思想巨著,其中的思辨与思辨后的毁灭,阐释与阐释后的自反,一种思维的极度延展确实让人目瞪口呆。尼采称之为“一段真正的音乐,一段非常奇异的、非日耳曼的音乐”。他看到陀氏的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个人意志,因此用它来作为自己唯意志论哲学的例证。

从那位地下室里的人如何“连变成一个虫豸也不可能”,会让人自然而然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地》中关于对理性的反叛“理性是件很妙的东西,这是不用争辩的;但理性终究是理性,它所能满足的仅仅是人的理性面。而意志却是整个生命的表白,是包括理性与一切 冲动在内的人的整个生命的表白。”我们会想起尼采的“上帝死了”。在尼采的思想中,“上帝就是理型和理想领域的名称。”宣告上帝已死便是宣告:“超感觉的世界不再具有有效的力量了”。从第六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反犹太者之画像”的先声,等等。从这些足以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他的《地下室手记》对存在主义的影响,或者可以说《地下室手记》便是最早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文献之一。难怪在美国哲学家W 考夫曼编著的《存在主义》一书中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了首位,并说:“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存在主义者。但是我认为《地下室手记》的第一章是历来所写过的最好的存在主义序曲。这篇序曲以无比的活力和技巧,将各个主要题旨叙述出来――当我们阅读从齐克果到卡缪的全部其他所谓存在主义者的著作时,这些题旨将会一一显示出来。”

二、对“我”的质疑

存在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注重的是个人内在极端的主观性、自我的情绪和感觉,全然不顾现实,不顾世界,不顾他人。从《地》的叙述角度和方式上看,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主人公像洪水般倾泻自己的想法。他在提出一个想法后又迅速地否定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让读者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但作者对此全然不顾,继续让主人公尽情发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断地徘徊挣扎,把自我的感觉发挥得淋漓尽致,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

《地》描绘了人类的存在状态,这也是存在主义看待社会、人类、生命的最基本观点。在这里,没有神圣,没有上帝,没有意义与价值,没有理性,“我”可以在任何时候驳倒任何信念任何理论,“我”不需要坚持什么,恪守什么,“我”可以反对任何东西,反对人类,反对现代社会,甚至反对自己,反对自己思想中的理性。

在这种存在状态之初,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自由,但当盲目的欢乐很快消逝后,人们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与荒凉。“不懂如何恶意,不懂如何仁慈;不懂如何成为无赖,也不懂如何做老实人……我就在这个角落里生活,以这种恶意而无用的自 慰来嘲弄自己”。此时,人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就像“我”一样精神和思维都开始分裂,在传统的主观与客观之间出现了一个具有某种监视意味的角色――第三者思维。例如当他赞扬自己不受贿,但话刚出口他就想到那个第三者或许会认为他在炫耀自己,于是紧接着他就说那不过是句俏皮话而已,似乎他自己并不真的认为不受贿是什么值得嘉奖或炫耀的事情。然而更进一步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潜意识里是否真的一点炫耀的成分都没有,他甚至认同第三者可能的看法――他根本就是在炫耀自己,想要不着痕迹地炫耀自己。于是在这里就有两种潜在的评价,一方面主人公认同自己不受贿,另一方面又似乎在批评自己炫耀的姿态。这种思想的分裂,人格的分离,便是由于绝对意义,绝对真理的破裂,从而导致思想上的无基础,再而造成了思维的断层。

三、绝对的自由

随着经院哲学和上帝统治时代的结束,人们的信仰逐渐坍塌,先天的价值标准也随之消失。萨特哲学的前提正是上帝不存在。关于存在,萨特用三句话来概括:“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说明存在是绝对的、纯粹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也不与它自身发生关系。一句话,在自在的存在世界里没有辩证法。在萨特的描绘中,自在的世界是一个无可名状的、偶然的、荒诞的世界,一个使人感到苦闷、烦恼、孤寂、厌倦、恐惧甚至绝望的世界,认为“他人即地狱”。

在《地》里,人开始用自己的自由,对上帝信仰产生怀疑,对理性加以否定。主人公不断探索并发现了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问题,这种对上帝是否存在的困惑和人类的焦虑,与萨特提出人在信仰坍塌时代的自由观是相互印证的。陀氏在其中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悲剧,认为对上帝不再信仰的人,必然会得出“一切都是允许的”这一论断,奉行这个“真理”的人最终将走向毁灭,也即精神世界趋于瓦解。专注于自己的人最终并不会获得自由,只会残害了自由,悖逆上帝的人性导致了人的自我毁灭。

作者试图在“自明的常识”之外,争取被“自明”和“常识”,即被理性扼杀了的人的权利。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自由地过着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人即自由”这一后来存在主义的经典命题已初现端倪。在存在主义看来,“自由选择”主要有三个方面:选择什么、怎样去选择和选择的结果。《地下室手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了人本质上是自由的,也透露出来自由可能被滥用。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J].世界文学,1982(4).伊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第7篇

每次公考笔试结束后都会有不少考生扼腕叹息:有行测答题卡没涂完甚至来不及涂的;有行测前面耗费太多时间导致最后资料分析没做,但又听说这部分简单无比的;有题目看错而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的;有申论审题不清而答偏的;有公文格式错误的;有两个问题只回答其一漏答问题的;有字数过少或过多的、错别字、卷面不整洁的……

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在考场上发挥,避免因一些低级错误而痛失机遇、后悔莫及,笔者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和考场实战经历,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性很强的笔试考场策略,助大家一战功成。

行测策略

【做题速度总体求快】

行测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题量多、时间紧,因此一定要有紧迫的时间观念。在做常识判断题时,速度一定要快,不能犹豫、纠结。20道题完全可以五分钟左右做完。类比推理、图形推理和逻辑填空题型也要适当地快,因为这些题型所需要的信息,一分钟之内就能想得到,想不到的再多花3分钟也还是徒劳。片段阅读和定义判断的阅读量较大,但因为较简单易得分,所以要细心谨慎一点,注重正确率。而资料分析和逻辑判断这两个题型尤其要重视,因为只要稍微花点功夫就能轻轻松松得分,所以可以适当放慢一点,尽量提高准确率。至于数量关系题,考生若是比较擅长,可以每题花1.5分钟左右;若是数学基础较差,则可以适当放弃。总之考生要熟悉每种题型的特点和自己对各题型的把握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

【适当放弃果断选择】

每年联考行测的110题中,有20-30题在一分钟内没有思路、两分钟内无法做出选择是极其正常的。因此碰到不擅长、不熟悉或不知如何下手的题,要果断放弃,千万不可纠结在少数题目上而耽误了全局,并因此影响整个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做题顺序先易后难】

“田忌赛马”中,孙膑只是调整了赛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松扭转了不利局面,考场上亦是如此。在备考阶段的全真模拟考试中,广大考生一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做题先后顺序。考虑到大部分考生在考试刚开始时,可能还未完全进入最佳考试状态,因此建议先做常识判断、类比推理、图形推理、逻辑填空等对注意力要求不高的试题,这也有助于克服紧张情绪;然后再做自己拿手或者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模块(定义判断、片段阅读、资料分析、逻辑判断);最后做相对薄弱的部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些考生习惯按试卷顺序从前往后做,那么千万不要把试卷最后的资料分析放到考试最后来做,因为这部分只要稍稍花些时间,就特别容易得分!如果放到最后却又时间不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把的分数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

【不同题型针对性解决】

常识判断、图形推理求快;类比推理、逻辑填空求快的基础上注意陷阱;片段阅读和定义判断适当放慢,排除迷惑选项时要细心谨慎避免失分;资料分析只要找对数据,正确列式再结合选项差距,就能运用快速计算技巧,迅速锁定正确答案,正确率100%并非遥不可及;数量关系一般会有3-4道非常简单的送分题,要能迅速识别出来,较难的题如果时间允许又思路明显的,可以花点时间研究,但最多不可超过2.5分钟。

【审题细心严防陷阱】

大部分题目都要求考生选出正确选项,但也有不少题目是选错误项、不正确项,或是故意把问题设置得很拗口,比如“以下选项除哪项外,均可能为真”、“以下选项不可能成立的是”、“除哪项外,其余都无法推出”、“以下选项都能从文中得出,除了”……这就要求考生细心谨慎地对待问题,弄清出题人意图,避免马虎大意落入陷阱。

【涂答题卡准确及时】

准备质量好的2B铅笔2-3支,将笔尖事先削得尽量扁、平而厚,以方便涂卡。涂卡时将答题卡选项框的左右涂两次,即可让光电阅读机识别到,而不需完全涂满。有不少同学习惯把试卷全部做完后再开始涂卡,却发现涂卡时间不够,悔之晚矣;因此建议每做完一部分试题就涂好这部分的答题卡。涂卡时一定要看清题号,对号入座、防止误涂。为了形成良好的涂卡习惯和速度,在平时的模考中就应该严格按照考试要求涂好答题卡。

申论考场策略

【精准审题严防陷阱】

准确审题是攻克申论的第一步。要明确命题人究竟在考什么,把握好每题的要求。首先要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明确问题涉及的材料范围,是一问还是两问,是要求概括内容、问题,还是阐释概念、评论观点,亦或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等,是否有身份和形式、格式要求,以及作答字数和其他要求。

很多看似容易的题,却不易拿到理想的分数。不少考生觉得自己答得好,分数公布后却大失所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命题人有时会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而部分考生审题不够细心谨慎,犯了低级错误。例如2012年国考(地市级)和山东省考第三题,题干后的作答要求分别是:“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以及“1.问题定位准确;2.建议措施具体;3.不超过900字。”显然第1、2条要求就明确表明必须先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具体建议。遗憾的是,在模考中有近半的考生都只提建议而未先指出问题。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在阅读材料前,先仔细看一遍试卷后面的问题,以明确阅读材料时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阅读材料时要快速查找关键句,适当圈点勾画,边看边总结,每看完一段材料,就在稿纸上写下一句话的段落大意,标好段落编号。材料看完后分好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为一类;再把有对象一致、角度相同、因果联系、对策建议等关系的段落编号连起来,做好相应标注。

【答题内容紧扣材料】

正所谓无材料不申论。紧扣材料,要求考生的答题内容应从给定材料中提炼、分析得来。所有申论小题的答案都源于材料,大作文在文章立意、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也与材料密切相关。因此材料是申论的根本。

紧扣材料要做到:忠于主旨。观点、分析和对策等都要符合材料主旨,避免偏差,切忌另起炉灶、随意发挥。紧扣题意。要认真审题,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关键词句,按题目要求谨慎作答。实事求是。许多考生喜欢套用答题模板,但一定要谨记申论材料是常新的,而模板是固化的,所以考生应根据材料、实事求是地作答,而非机械地凭空套用模板。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由于人工阅卷,申论判分的主观性因素很大。阅卷人每天面对数百份以上试卷,自然会青睐卷面整洁的试卷。卷面方面要做到:书写工整规范。尽量用楷体或端正的字体书写,大小要适中,太小或太大的字都要不得。卷面整洁美观。下笔需慎重,一定要先想好作答提纲和措辞,考虑好字数,逐条写到答题纸上,尽量避免涂抹和影响整体美观的修改。无错别字。阅卷标准中,错三个字扣一分,但实际上错一个字就会影响阅卷人的感觉。若是错别字多,就更难取得较高分数了。标点正确。要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如标点符号一般占一格,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等。无语病。考生要注意句子成分、措词、搭配、逻辑、语序、是否有歧义或重复等,确保语句通顺连贯无语病。

【字数控制时间分配】

第8篇

很多人语文拉分,成绩总是上不去,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不能单单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应付考试,而且语文题型较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高分秘笈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高分秘笈答题技巧一、选择题。

选择题大多是常识题,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比如说拼音、错别字、或者是选出与课文中不符的选项,这就需要平时看书识字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的大致记一下就行,要准确的记住字的拼音和正确的写法,字词解释以及文化常识也要记牢,对课文要很熟悉。尽量保证选择题都做对,给后面的大题留扣分的空间。另外,选择题千万不能留空。即使再不确定答案,哪怕是猜也有25%的正确几率。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只需要记住一点:主干提取法。把主语、谓语、宾语找出来,再分析词语是否搭配恰当。

三、文言文阅读

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首先,上的文言文课前习惯要养好:上文言文课之前必须预习。不能等到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而被动的听,文言文可以一词多义,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先看一遍注解,把文言文大致的意思能翻译出来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再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平境遇都了解一下,代入一下作者的情感。在考试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时候,很多时候作者生平的境遇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基调,再把平时积累的词义代入到文言文当中,结合上下文一起理解。就能大致解读文言文的意思。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时候,找准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一般来说,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很关键,第一句是接下来将要叙述的内容说明,最后一句是总结。阅读之前先把要回答的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阅读,在读到与提问有关的句子的时候做个小标记,方便答题的时候能快速的找准答案。不会答的时候再反复读两遍,另外,答题的时候不能只简单的写一句就行,我们不是一字千金,比如说总结的时候可以把内容加上解释和情感写上去。点明主旨、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升华主题之类词经常用到。哪怕写不对,也争取拿到阅卷老师的同情分。最后要强调的是,观点一定要积极向上。

五、作文

作文类型有很多:写人、写事、写景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脱题,只要不要脱题和空着,总不至于得零分。所以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审题。作文题目尽量新颖,开个好头就是凤头,再把细节描写细腻一些,最后再结尾的时候点题。要写好作文,跟我们平时的阅读分不开,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多积累好词好句,在写作文的时候,优美的句子往往很加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卷面一定要干净。

六、课外阅读

语文很多大题都是我们课本上没有学过的文章,这就需要我们有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点,好词好句都需要课外积累,还有名著阅读,记住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和精彩片段,比如说及时雨说的是宋江,黑旋风是李逵,鲁智深是花和尚。

语文没有捷径,多背、多记、多看书、多理解、多积累、再加上答题技巧。希望能对您孩子有帮助,喜欢的话分享出去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吧。

高考语文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调查发现,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并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究其原因,是小学、初中的学习只是全盘接受教师分析文本的结论,然后记下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感知课文、体验情感、分析鉴赏的权利,还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盲从结论等不良习惯,更极大地消耗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放出眼光”,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自己来拿”,就是让学生自己选取对提升能力、提高修养有用的东西加以积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常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方法,巩固训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我曾尝试让学生用“把握主旨法”阅读文本。具体方法是:(1)读完文章后先说出作者的行文意图,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2)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所用材料的作用和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感悟“为文之道,做人之理”。

就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比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与文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再分析其前后段落的内容,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逐段概括”“合并同类”的方法,先对每段文字进行概括,然后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最后再将各段的段意进行整合,进而提炼出主旨。

三、延伸积累,提升能力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为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佳作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外,每周还要为学生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国青年报》《文摘报》《语文报》或《语文读本》,让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感受时代气息,了解风云人物。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进入阅读课堂,但学生阅读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有用的素材。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阶段,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原文寻找答题要点;二是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个数。这是因为,所给文章虽然是考查对象,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所以答案要点必须从原文中提炼。至于考题后的分值,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比如,如果考题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点就至少是两个。显然,根据分值推测要点个数可以使学生答题时心中有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第9篇

不少考生反映,语文试题整体上不难,也没有偏题怪题。而整张试卷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题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并间接考察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第一个对联的下联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要求对上联;另一个对联的上联是:‘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要求对下联。整个对联题目要求融入节日元素。”

“这是在考察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具有中国特色。”考生任宇迪说。

同版刊登的特级教师评论:

进一步彰显了重视文化传承的命题思路,因为对联是中国盛行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张贴对联往往与传统节日联袂而行。试卷着眼的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与中秋,一个以历史人文气息见长,一个以亲情意味见长,给出的上联与下联既有节日活动气息,又有明确的节日意象,有利于引领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爱国思亲、忠勇爱家的美好品德。

2012-06-09四川新闻网:《专家总评高考四川卷: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说:

“平实而鲜活、厚重而亲切”。“传统节日对联的撰写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激发考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考对句早已有之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题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这是套话。退回近80年,在1933年7月,陈寅恪先生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教授之请,代拟当年夏季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为“梦游清华园记”,也出过对子之题,出句为“孙行者”。陈先生在《学衡》第柒拾玖期发表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概括以对对子为国文试题的优点是:“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常识相关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可藉以测验高材及专攻吾国文学之人,即投考国文学系者。”并从语言学和文学理论高度分四条说明:

1.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2.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3.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4.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上世纪80年代高考试题也曾出现对对子的题目(容后细说),岂止今天才来“新”什么“耳目”?再说“融入节日元素”,亦未必是高考试题的主要要求。对对子是一种试题形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对仗、声律的基础常识(吕叔湘教授认为前者属于语法和修辞范畴,后者属于语音和修辞范畴),这才是命题的根本目的。

出句该是合格产品

前引特级教师评论说:

16题要求考生赏析反复修辞手法;18题阅读文段后进行概括;19题根据要求对对联;20题仿写句子等:都从不同侧面以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根据此语我们可以分析分析,本次试卷这些出句是否合乎对联的基本要求?

先说80年前的出句“孙行者”,陈寅恪先生自述:

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见《东坡后集》柒《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韩卢”为犬名(见《战国策》拾《齐策》叁“齐欲伐魏”条及《史记》柒玖《范睢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冯应榴《苏文忠公诗注》肆伍未知“韩卢”为犬名,岂偶失检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题者,实欲以“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

从平仄安排看,“孙行者”平平仄,“之”、“韩退之”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合乎声律要求。

看看今年语文试题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字音平仄排列是“平仄平仄仄平平”。问题出现了:顶节尾字“月”和头节尾字“里”都是仄声,于律犯了不“交替(递换)”的大病!如果改为“月明千里寄相思”(“仄平平仄仄平平”)就合律顺口了。

如按原题,根据属对规则,上下联相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对,未必考生也要对个“平平平平平仄仄”吗?这又犯“失替”之忌,合格吗?他要是对个“仄仄平平平仄仄”,确实合乎对联规则,可阅卷先生能够认可吗?如果两种对句都给分,岂不是不讲标准了吗?

另一试题“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依普通话声调是“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考生学过“饮茶粤海未能忘”,懂得声韵知识,了解“忘”字可读平声,他认为出句仍有不交替的毛病,那你命题者如何解答?

陆以湉《冷庐杂识·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是科弟获隽。”不可不读!

专家示范问题大

高考后,网上公布了2012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第19题:

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1内容与节日相关。2可以不考虑平仄。

端午: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

中秋: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案示例: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

好一个“可以不考虑平仄”,七个字,仅仅七个字借助高考语文命题要求,就轻而易举地否定了传统诗词赋联的文化素质和教养,否定了从古到今对联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心血!

这些专家如此说,并且如此行。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布集体研究的结果——答案示例,向语文界、对联界、民俗学界、教育界……挑战。

这又使我们想起几十年前在楹联界泛起的“破格”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伪劣产品”,,取得共识,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发了《联律通则》,明确表示:

第10篇

经过近几年的思索与探讨,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愿与大家共享。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词汇的积累、语法的运用

词汇量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首要因素。学生如果掌握的词汇少,容易曲解词汇含义,误解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量记忆、应用单词是非常必要的。

说到记单词,笔者认为重点是课本词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记一个单词,可以想想这个单词的其他形式,也可以把发音规则相同或者读音有某种联系的一组单词联系起来记忆。对单词,尤其是动词,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应放在句子中、课文中来记忆。在抓学生单词记忆这一关,笔者采取的是“温故而知新法”。即:从班级中抽出10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每周一至周五各安排一位值日生利用早自习时间听写以前学过的课本单词,每天25个,值日生两周一循环。同时,针对新课本上的单词,笔者采取的是当堂听写,当堂交,由老师进行批改。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当面进行纠正。近几年,笔者还发现许多同学之所以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很大的方面在于他们在初中时没有学好英语音标,从而导致了单词读音不准、记不住单词。为此,笔者在高中接班时,专门花了一定的时间教他们音标。学生的音标掌握了,单词记得快了,阅读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学生对语法的学习可以结合大量阅读和习题来进行,尤其要熟读课文和各种句型的例句,必要时背诵一些较为精彩的段落,这样就能触类旁通,许多相似的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时大量阅读有利于扩充词汇量,训练阅读速度,从而适用高考的需要。2011安徽高考阅读理解A篇最后一段有这么几句:He has also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observ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e gradual bleaching (变白)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which came into the public eye in 2002.该句中observ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是现在分词做伴随状语,which came into the public eye in 2002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掌握了它的语法结构,句意迎刃而解,因此得出58题的答案为B. Friedman is now studying the Great Barrier Reef.

二、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与阅读理解相关的基本能力

2.1培养学生阅读中猜测词义的能力

能否准确把握高考阅读材料中单词、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因此,历年高考英语将猜测词义列为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词义猜测题包括对超纲词义的推断以及熟词生义的猜测。(1)巧用构词法中的转化、派生、合成知识来猜测词义。通过分析词性、词根、前后缀,不仅可以猜测单词的含义,还可以扩大词汇量。例如:“How do you take answers to very specific questions and make broad, general-ized use of them? That’s what we’re all struggling with.”解析:后缀-ise / ize意思是“使成为……;使……化”,结合词根general(一般的,普遍的),不难猜出generalized的意思是:“一般化,普遍化”。(2009年北京卷C篇)(2)巧用上下文信息,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猜测词义。例如:“People believe that drinking is pernicious to your health. They also regard smoking as harmful.”从句子中我们知道,pernicious的意思与harmful相近。(3)借助定义或解释说明推断词义是最直接的方法。定义句的动词在文章中多为:be, mean, deal with, be considered to be, refer to, be called, represent等;解释则常用: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等词语以及同位语或定语从句来提示。例如:Galileo built a telescope through which he could study the sky.从上面的定语从句中我们可以猜测出telescope是“望远镜”的意思。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用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已掌握的知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准确地猜测句中的词义。

2.2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高考阅读理解中难度最大且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推理判断题。这种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暗示,抓住词义,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加以整理,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判断推理题常见的提问形式常以conclude, infer, imply, suggest, learn, mention, intend, mean, describe, purpose等词提问。或提问中含有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如can, could, might, would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动词如probably, most likely等。学生做此类试题时要从全局着眼,即从整体上把握语篇语意,这样才能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判断推理不能毫无根据地凭主观臆断做出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的推理,也不能妄加猜测对表面文字信息做多步推理,必须忠实于原文。其主要方法有:(1)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问题,也必须透过文章的字面意义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无非也就是三种:支持、赞同、乐观;反对、批评、怀疑、悲观;中立、客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常用一些形容词、副词和不确定意义的动词表现出来,如impossible, strange, seem等;另外作者还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时,考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弄清作者所举事例是与其观点、态度一致,还是相反。(2)整体把握语篇意义,做出合理的推断。主要方法是:快速阅读全文后,根据题意和四个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出相关信息,仔细分析,吃透其字面意义,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并进行对比,那些对相关信息进行同义改写或综合表达的选项常是问题的答案。另外,还要结合文章所属话题的背景知识即考生的经验和常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3)利用语境的褒贬性进行信息判断。几乎每篇文章的语境都有一定的褒贬性,这种褒贬性反映了主人公特定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利用好文章的褒贬性就能在把握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准确的逻辑判断。认真阅读原文并找出反映语境褒贬性及变化性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对我们掌握文章主旨大意,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从而正确地进行逻辑推断很有好处。

当然,利用关键词语进行逆向或正向思维,从文章的内容或结构判断其出处,根据事件发展的经过、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逻辑得出结论,也可以对文章进行有效的推理、判断。

2.3设计阅读理解问题应多一些综合概括形式

平时的课堂阅读训练一般可分为fast-reading; careful-reading; discussion三部分。fast- reading的问题涉及多为从文章中可以迅速找到的答案,概括能力不强,属于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题,学生做这些题有一定的成就感。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符合高考及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问题就应多一些综合概括形式。NSEFC BOOK7 UNIT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人教版)阅读后的Exercise2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典范,应作为以后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典范。

1. What evidence was there that Old Tom was helping the whalers out?

2. What other animals did the author compare the killer whales with? Why do you think the killer whales behaved like this?

3. Why did George think that the killer whales worked as a team?

4. Why did the whalers allow the killer whales to drag the whale away?

5. 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Why do you think he did this?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策略

3.1默读+指读法则

不出声默读,在阅读时可以做到全神贯注,不漏掉任何细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细节判断题的准确度。做这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读能力。即:学生一眼看一个词组或一个意群甚至一个句子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指读法学会合理地运用眼力以扩大眼距,培养从整个句子去理解意义,有利于学生迅速地从一个句子扫视到另一个句子,从而避免了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理解,克服了停顿、回视现象,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3.2加强课内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和积累。阅读面过于狭窄是大多数高年级学生无法获得高分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每周三晚自习的前两节时间,集中做一套英语试题;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两篇英语文章的习惯,每到周一开学统一交上来,供笔者检查,加上评语。

3.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鼓励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有利于发展他们与学生、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阅读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优秀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方式进行。这样,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各有目标、各有责任。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长时间在一起,既促进了交流,又对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的作用。

第11篇

一、设计背景

1.录制工具。

本次录制所用工具为e板会微课大师,制作相应PPT,以此进行录屏和同期录音。

2.设计思路。

考虑到受众很多是新高三的学生,设计时尝试通过对两大类习题解体技能的总结,使学生渐悟解题之“术”,再通过高考题讲评,夯实双基,使学生更增解题之“势”。

二、设计反思

在日常讲评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习题以其设问递进性、信息丰富性显示出历史学习科学、严谨、有适当自由度和延伸空间的内在美学特质,这便是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的逻辑美。下面我谈谈对此设计思路应特别遵循的逻辑之道的认识。

1.价值指向之逻辑定位:由利教到利学,为学生思维升级助燃。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编排、年段内容等既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备课时往往侧重保证教师顺利地教和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更应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结合微课的特点看,微课把教学内容切割成短小、连贯的知识微粒,其最大魅力在于人性化:可以回看、反复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同时作为传统课堂的主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个性化需求,在冲破校园围墙后,实现资源共享,促使教育公平化。这就要求设计与制作微课时,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性”,其次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深入探索的机会”。比如在设计高考第1题讲评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为顺利讲授导出答案,那么这道题用排除法足矣。但考虑到高考命题精挑细选材料的文本价值,考虑到学生做题“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的频繁失误,我在讲课时补充了《礼记》的文献常识,同时强调材料中“三公”的概念,非秦之“三公”,以免在以后解读时产生知识的混乱。以此小题大做,意在拓宽简单结论的广度。同样,在设计21题时,在保证10分钟视频要求下的点评重点后,我挤出近两分钟的时间,讲评了材料一的前半段信息,以此体现西方史学家的全球视野,启发多维思维。

2.内容处理之逻辑优化:由外微到内实,使知识呈现智慧多彩。

首先,微课的“微”体现在形式灵活、长度短小、内容精致。但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承担的教学期待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性作用一点儿都“不微”,故而“微”是其外在呈现形式,“不微”却是其担负的实质内涵与作用。因此,高中历史微课设计时要精挑细选材料,反复斟酌角度,兼顾“微”与“不微”的协调性,努力让微视频看似微小实则充实,但由于历史知识的广博深厚,又要理性避免陷于表面热闹的误区。反思此次尝试,在处理24A“明治维新”题时,用了一分钟时间介绍材料二“某学者”,即陆羯南,此举就有脱离讲评主旨之嫌。同时,又为不过分超时,拉快语速,虎头蛇尾,最后总结语焉不详。在评述此题第三个设问时,又增加了亨廷顿《西方文明的特征》中的信息,导致解析繁复,其实当时如果继续沿用材料一中对日本饮食习惯对“牛肉”的狂热推崇的资料就可推出认识。由此可见,“微”重在化繁为简,时短步慢,由此才有“不微”,而“不微”更不是简单地填塞,要避免贪大求全,一切重在实效。

其次,微课制作追求的是利用声光电画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历史原因、过程、借鉴等以可视化、可感触的形式呈现,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所以,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讲评习题,都要创设条理清晰鲜明多彩的情境,才容易聚焦问题,不可随意讲,看似洋洋洒洒实则毫无章法。如24B题第三问,学生普遍反映无从下笔,就可将讲题重点定在解析“帝王政治”视点,先通俗化普及两种认识,即当今文娱题材热捧帝王将相之现象及传统分析观认为封建帝王无不是反法治的观点,同时结合马克思关于“时代需要伟大人物”的言论,以此切入条分缕析。继续反思,虽选好角度,但在实际呈现过程中技术考虑不足,只有简单的PPT,没有视频、色彩、图片等形象资源的有效结合,“视觉驻留”明显缺乏,技术优势无从体现。可见设计微课不仅要有选材定角度的智慧,而且要有努力学以致用高新科技的智慧,更要“胸中有数、手中有法、目中无人”,这样才能真正跟上这个日新月异流光溢彩的时代。

3.实际运用之逻辑调适:由随意到有机,为传统教学锦上添花。

微课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的截屏,所以“微视频”不能简单等同于“微课”,它只有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观之教育,传统方式有其公认优势,始终还是主流,微课虽然有其亮点,其实是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可见使用微课资源时要平衡二者特点,让时尚更多为传统锦上添花。以此反思,此次讲评资源,可以在讲述新课《宋明理学》时,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十来分钟,穿插使用21题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理解,同时,尽量保证有检查和反馈环节。另外,在讲评日常作业时,考虑到江苏高考题多次出现对材料“概括”能力的考查,可将五大题切分成小的片段,再组合同类习题构成解题链,促成知识专题独立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总之,微课虽妙,更要用得巧妙,在考虑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同时,要防止微课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对传统教学的兴趣。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教师的随堂指导、课后跟踪不可或缺。

三、展望微课

科技在发展,教育在革命。微课惊艳亮相,惊醒一池春水,泛起层层反思涟漪。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微课能有效辅助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惑”方法和对课本知识拓展的途径。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相整合,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利用零碎化的时间学习,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怎样使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变得更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永谦.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J].教学月刊,2014(2).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2013(3).

第12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完成思考和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