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只拣儿童多处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好的导入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欲望的火花,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阅读期待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拿到语文书,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仅仅看看插图,随手翻翻,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导入,努力让所有学生都有阅读期待很关键。
例如,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课文纸刚发下来,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文吗?(写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这是一句诗,其实前面还有一句。(投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解”的意思是了解、明白,“拣”的意思是挑选。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挑儿童多的地方走。连起来再读这两句诗。这两句诗是谁说的?
生:冰心。
师:有同学了解冰心吗?谁来说说?课文的后面有一张作家卡片,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把握这些资源。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作家卡片154个字,你懂了什么?
生:冰心对小朋友的爱。
师:(板书:喜爱)是啊,冰心在她的文章里这样写道(出示PPT):“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
我从板书课题入手,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还关注了课后极易被忽视的作家卡片,巧妙地展开了下文的教学。
二、字词检查出新,保持阅读期待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是第一课时的要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识字和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字词教学中,我注重体现词语的关联性。
仍然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我安排了四组词语进行教学。第一组词是表示冰心的游览路线: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玉澜堂;第二组词是表示儿童多的词语:成千盈百,闹嚷嚷,座无隙地;第三组是表示海棠花多的词语:密密层层,饱满烂漫,旺盛;最后一组词关注了本文的两个多音字: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用接读的方式把所有生词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在游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孩子,颐和园门口的孩子(成千盈百),(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作者行到知春亭畔,那边早已(座无隙地)。作者来到了玉澜堂的院落里看到了开得正旺的海棠花,海棠花开得(密密层层,饱满烂漫),是那么(旺盛)。花儿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在字词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将词语串联起来。这样既学习了词语,又理解了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课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保持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朗读落到实处,延续阅读期待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注意让学生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在学生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读准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再将通过情境引读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随后我以接读课文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课文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感叹号,通过读好标点符号体会作者的激动心情。
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的教学必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完成课文部分内容的精读感悟。教学内容安排在合理取舍的基础上,为课堂创造教学的亮点。
《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我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第1—4自然段的教学。围绕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多?可以看出这些是怎样的孩子?”这两个问题开展教学,学生从“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读出了儿童多;从船多、旗多也读出了儿童多。学生更是从这么多孩子身上读出了孩子的活泼、有礼貌、充满活力。最后我用接读的方式巩固朗读,如这群孩子充满朝气(引读)——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 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群孩子游玩的过程中自得其乐(引读)——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这群孩子们充满活力又有礼貌(引读)——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五、巧设探究疑点,延续阅读期待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一堂好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讲,要有精彩动人的讲授,更要有令人回味而又期待的结课。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要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结课的方式有很多,对于第一课时的结课,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尤为恰当。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的尾声,我是这样结课的:“在冰心的眼中,儿童就是(板书:小天使,他们活泼,有礼貌),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儿童的喜爱。在冰心的眼中,儿童还会是什么?为什么找到春天一定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作为这堂课的作业,请同学课后去找一找,想一想,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阅读是一个人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强化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和重点内容,占据师生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问题来推动教学进程向纵深发展的。当下阅读教学效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碎问碎答,老师用来推进阅读向前迈进的问题过于零碎,学生的回答更是零碎而针对性低,这是制约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的办法是什么呢?阅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讲究整体性,以整体性提问推动阅读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怎样设计整体性提问,切实保证课堂阅读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呢?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围绕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抓住文章的标题,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抓住文章的语言赏析等三个方面设计整体性提问,可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增强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层次。
一、抓住文章标题设计,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缩影,是文章重点的提示,是文章线索的暗示,是文章丰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折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最敏感的神经,抓住文章标题进行阅读整体性提问的设计,可以便捷地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围绕文本标题设计下列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儿童多处呈现出什么情境?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性提问的引领下,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儿童多处热闹非凡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天真烂漫。作者选择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是因为儿童天真活泼,生机勃勃,而且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儿童就是春天,儿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有无限光明美好的未来。“只拣儿童多处行”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更表明了作者对儿童的无限关爱,希望儿童得到春天般的呵护和感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整体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内容、探索发现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进一步激发了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好的构思,构思在写文章时是作者思路的运行,这在读者面前表现为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借助思路把内容庞杂的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借助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和体会作者的情愫。写得好的文章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抓住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问,引导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本文叙写的对象是秦始皇兵马俑,围绕这种特殊的对象,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既具体地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具体情况,又显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根据文本结构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整体性提问的问题: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临潼的哪几种秦兵马俑,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课文开头结尾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和中间部分构成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秦兵马俑有着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依次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驭手俑和军士俑)、弓弩手俑和马俑等六种典型的秦兵马俑。文章的开头指出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地处西安临潼,结尾指出其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这样,学生充分整体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下面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文章语言赏析,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许多篇选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堪称经典范文,这些课文都有过人的文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感受如此精美的语言,总让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美好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美好的语言,认识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和创造语言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时,我根据本文语言讲究锤炼,语言优美,描写生动细腻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赏析文章经过精心锤炼,富有高度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赏析文章在句式选用上的特点,用心体会文章语言的高妙。例如:句式的长短结合的表达效果,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等等。要求学生总结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会了从哪些方面锤炼自己的习作语言,获得了怎样的语言使用上的感悟和启迪,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美的热情,取得了理想的语言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而阅读教学整体性提问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抓住文章的标题,可以很好地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可以很好地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抓住文章语言赏析,可以很好地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阅读教学整体性提问设计还可以围绕很多方面有效地开展,还有很多更好的策略,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如果教师把设计整体性提问当作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地抓住文本关键因素,科学地设计整体性提问,那么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就会充分,感悟文本内容就会逐步深入,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获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惊喜,就会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无奈境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我这个人,非常闷。生毛毛之前,有时可以一个月呆在家里不出门、不下楼,不是看一天书,就是做半天针线活――不是真的必须自己缝缝补补,只是为了不让人看出自己在发呆。说白了,就是不会玩。毛毛4岁前,主要是毛毛爸策划、实施出去玩的方案,我可以很高兴地参与,但是玩的创意和能量都不行。
专家诞生记
有些小朋友的家长,非常擅长组织各种活动,我会尽量带着毛毛去参加,却依旧没有改掉“宅”的秉性,也没有发展出主动玩的能力。等毛毛大了一些,小朋友的家长都不带孩子出来玩了,因为孩子们走上了各种学习班、兴趣班之路。毛毛没有了玩伴,爸爸又忙于工作,就每天拉着我的手往外走,要出去玩,或者是幼儿园放学后死也不肯回家,一直要玩到天黑,快睁不开眼睛,带着一身蚊子包才回去。而我能做的,只是坐在一旁,欣赏她永远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不知疲倦地玩。
上小学了,毛毛的同学大部分放学后会立即消失,或者回家写作业,或者出去上课外班。而我希望毛毛人生最初的10年光阴,能更多地开心玩耍,而不是去做今后一辈子永远都做不完的学习和工作这两件事。所以,我拒绝了一切课外学习班,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留出来,让她尽情玩。她在家里的时候,几乎把所有能玩的都玩了,不能玩的也都玩了,比如梯子――用来爬上家里的吊柜“寻宝”或坐在离天花板很近的地方看书(真的是看书);锯子――用来鉴别木头和金属;淋浴花洒――用来把卫生间的每个角落都冲洗干净;各种做饭的食材,包括米面油盐花椒大料菜叶果皮――用来配置将来可能得到诺贝尔美食奖的“特殊大餐”。
被专家动员的宅妈
晚上完成作业后,毛毛常常“仰天长啸”:“我可以玩什么啊?!”我无语,心想,连你都想不出来玩什么,那我可更没有办法!结果是,毛毛总是能用各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挟持我出门。下了楼,她就可以在楼下的空地上实践更多的玩法,扔球、玩飞盘、滑轮滑、溜鸭子、捉蚂蚁、挖土和泥、喂野猫、骑自行车围着楼转圈……但是,每当她看到我总是坐在那儿不动,就热情地动员我加入玩耍。经历了各种游说和尝试之后,她发现我对跑步比较能够接受,就策划我们一起到她的学校操场跑圈。
我穿戴整齐,很严肃地准备去跑步,但毛毛在路上又出了鬼主意,比如:“妈妈,现在咱们比赛,看谁先快步走到大门口。”或者问我:“你能跳起来帮我够到槐树花吗?”等终于到了操场,她又说:“咱们先去器材那里玩一会儿,然后再跑步吧!”所有的运动器材,爬的、扭的、转的、荡的、挂的、走的,毛毛都能无比熟练地玩,然后还要指导我正确使用。没等我完成整套动作,她就已经爬到3米高的攀登架上,气定神闲地端坐着,招呼我也上去。为了与时俱进,不被孩子淘汰,我只好假装不害怕实则心惊肉跳地爬到她身边坐下,往下看了一眼,就开始头晕眼花。没办法,我只好学她的样子,装作一脸轻松地东张西望。结果出人意料,我看到了远处房屋树木幽静的轮廓,感受到了晚间清凉的风柔柔地拂过脸颊,心里一下子舒适平静了。
“只拣儿童多处行”
还没有跑步,我就已经出一身汗。等我跑了两圈还要继续跑下去的时候,毛毛又三步两步地蹿到操场中间,一下子消失在黑暗里了。我赶快摸索着过去找她,结果发现她摆出一个“大”字,正仰面朝天地躺在草地上。
我们班的邢老师经常带给我们快乐,昨天,我在课堂上与邢老师的一唱一合,把同学们搞得乐不可支.
"叮呤呤...........上课了,大家都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只见邢老师已快步来到教师,已经开始翻书讲课."谁来分辨第1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第3自然段的见闻和联想?""我!"我将手高高举起,这几天我蛮积极,"王超!"邢老师笑眯眯地叫我."好勒紧"我从座位上蹦起来,"小小的身躯上喷发这太阳的气息是作者的见闻!""啥么?这是作者的见闻?儿童身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的作者看到的?孩子都成大火球了?邢老师怪腔怪调的说."哈哈哈哈...........同学们好像有人在挠他们痒痒似的,笑个不停.邵婕扭过头来,对着我笑弯了腰.钱?雷也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地看着我.我也被逗笑了,用语文书遮住脸,笑得连站也站不稳了,一头倒在位子上继续捂头大笑.
在我们学生眼中,老师永远是那么严肃,严肃的令人生畏,可我们邢老师不一样,虽然邢老师30多岁了,可她还有一份童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64
情境创设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进而起到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所创设的情境不仅无法为优化阅读教学服务,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莫要让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一、情境创设要立足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切体验,有些教师常爱采取设身处地唤醒学生经验或者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来教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学生生活情境的引入下,有些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明显与教材内容脱节。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实际感受,而且耽误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一定要立足于文本。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珍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如果给你一只小鸟的话你准备如何对待他?”在教师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中,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这个说要准备一个什么样的笼子;那个说要准备怎样喂小鸟。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学生谈论的内容显然与文本教学无关,偏离了课文教学的主旨。在《珍珠鸟》的情境创设上,教师不妨这样进行:“同学们喜欢鸟吗?瞧,多么可爱的一对鸟(图片展示)。那么,围绕着珍珠鸟,课文写了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直接,又自然,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可见,只有真正立足文本,从文本实际出发,才能使情境创设真正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服务。
二、情境创设要适度适时
在如今的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似乎就无法进行了。更有甚者,有些课堂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会引入一些情境,在这华丽花哨的情境中,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品味。长此以往,这必将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阻碍。因此,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适时适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教学一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师主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你们是怎样切苹果的?把自己准备的苹果拿出来,大家切切看,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马上投入到具体的切苹果的操作活动中。在学生切完苹果之后,对照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又让他们结合刚才的实践活动阅读课文。过了一会儿,教师又提出:“你知道其他水果切开以后是什么样子吗?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切切看。”在这儿,由于教师滥用情境创设,把阅读课上成了“四不像”。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其实,对本节课来说,仅仅创设切苹果的情境就可以了,之后教师的滥用情境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没有任何意义。
可见,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务必要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合理有效。
三、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爱采取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境创设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如果教师脱离了教学的目标或宗旨,漫无目的地引入情境,那么,这种情境将会流于形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去思考,也很难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颐和园的景色。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吸引学生视线的作用,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来说,大可不必。这是因为,基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要求,教师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挖掘与品味上。结合这点,教师可以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说只要跟着儿童就不会找不到春天呢?”在这样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能够马上进入积极学习的氛围中,从而为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上文所说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不强,且耽误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阅读品味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学的目的性一定要强,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针对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学生着想、优化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目标。
着明媚的春光,踏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全体师生一同来到水浒城,寻找春天的足迹。
站在水浒城门口,四个威武雄壮各不相同的铜人雕塑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有的身披铠甲,手握木斧;有的一身素衣,提着长棍;有的跨着大刀,蓄势待发;有的舞着铁剑,作势要打。他们个个雄姿英发,昂然挺立在城墙前,似乎在守卫着水浒城。这座看似沧桑的城壁,更是大气磅礴,足有五层楼那么高。站在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当时战争的风起云涌与为了保护祖国与人民而不惜“抛头颅、晒热血”的英勇战士。
踏着古朴的石板小路,我们走进城中。庄严的城墙守卫着的是一块气氛截然不同的佳绝之处,这里洋溢着浓厚的春*。如果说城外是刚,那这儿便是柔。这里芳草如茵,翠绿、碧绿凝聚在每一根草上,覆盖在公园的每一隅上。还有一株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几乎走几步就能有一棵,它们在春风中摇曳,放佛是宫中拂袖翩翩的舞娘,最夺人眼球的,还是绿中掺着的白、粉、紫——五颜六色的花儿。那一片桃花树,开满了密密麻麻的粉红的花,这繁花丛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间隙,阳光下,犹如几座喷云雾的飞泉。春光的饱满与浪漫让人如痴如醉。
水浒城不仅春旺,人也旺。大孩子、小孩子,三五成群地在一块儿,嘻嘻哈哈的,没有一个人脸上不溢出灿烂的笑容,欢声笑语使得水浒城热闹了、欢腾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啊,我们有着蓬勃的朝气,而春天最旺盛的地方又有我们。
胜日寻春游水浒,无边光景惹人醉。我们告别了水浒城,春光来为我们送行。
一、抓住景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的美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景物部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感。同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林涛、小鸟、松树、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以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抓住关键性语句,如“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从正面和侧面感受春光的美好。
二、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形象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情感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浓浓的亲情,有些体现的是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有些则体现了爱情的纯洁美好。对反映此类情感的课文,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细细品味,并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例如,《月光启蒙》一课,“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那情,则是妈妈月光下为孩子唱的歌谣童谣,讲的神话故事。又如,《花瓣飘香》一课中的情是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花、爱妈妈的美好心灵。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美感。同时又注意指导学生细细品读语句,结合生活实际,真切感受人间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不断深化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的美。“融美于心灵”,使学生对客观事物和道德有正确的判断。
三、抓住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之美
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儿童喜欢美的形象,也容易受形象的感染,形象越鲜明,对儿童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形象是指人物外表的美和内心美。学生如果受了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发出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的激情与行为。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有身残志坚,一生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音乐家阿炳;有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航海家郑和;有平易近人、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虽遭酷刑,但不忘父亲遗愿,发愤写《史记》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带来精神和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到其人格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学习和鉴赏,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抓住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之美
语文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世界各地许多风景名胜,各种艺术风格、气势宏大的建筑物。代表着世界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这些建筑物,集中体现了世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因此,引导学生去领略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魅力,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史,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智慧之美。
1、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
3、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减少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4、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指你现在的画。
5、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6、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7、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8、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9、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10、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11、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12、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13、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14、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乐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15、无精打彩的娱乐,绝不能使人生润泽,事业进步。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
16、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
17、真正的娱乐是应着真正的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
18、自古皆有死,只在乎迟早罢了。在广漠的宇宙里,生一个人,死一个人,只是在灵魂的海里起了一朵浪花,又没了一朵浪花,这也是无限的自然。
19、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等着青年自己去找,不要走那条悲惨的道路!
20、希望便是快乐,创造便是快乐。
2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22、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23、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24、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
25、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26、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关键词】习作;童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27-03
【作者简介】陈髦瘢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一级教师,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
习作是孕育童年幸福感的绝佳“母体”,提升儿童习作的幸福感应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坚守和行为自觉。教师应“平视”儿童,用心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童声”,顺其“天性”,匠心独运地引导其主动投入习作实践,逐步建立“自我”“自信”“自尊”,稳步提升习作的幸福感,在生命的绽放中涵养母语情怀,丰盈精神世界。
一、基于“有意思的场景体验”,引导儿童内化行知,于前期运作中发觉“有我”的语用情感
1.激发“镜头语言”,用本真的感性体验为习作储蓄素材因子。
儿童每天经历的生活场景充满着变数,这些自然演变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写作的“富矿”,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中捕捉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用“随记”的形式及时“留影”,使之成为习作中最精彩的“特写”。
一次大风天气下的跑操使学生深有感触,为之谈论不休。笔者及时利用放学前的十分钟,让学生记录下刚才的“镜头语言”,内容尽管有些零散,但很精彩:“伴随着节奏感十足的哨声,大伙儿在风中一片凌乱!”“我们的队伍被瞬间经过的一阵狂风冲散了,大家三五成群,相互搀扶,就像是一批刚过完草地的小。”……由于这些应运而生的现实“镜头”是童眼所见、童耳所闻、童心所想的原创素材,所以,它们源源不断地奔腾而来,待其聚沙成塔之后,便会以喷薄之势驱动儿童一吐为快,从而获取最初的习作乐趣,这正是儿童习作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动力。
2.掘发“经典语言”,用美妙的知性体验为习作培育文学因子。
儿童时常被表达时的词不达意所困扰,其原因在于语言内存的匮乏,这就需要他们从大量有益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其中,书面的阅读尤其重要。面对海量的阅读文本,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提取、学会运用。
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一文遍布精彩词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撷自己最喜爱的文字,编辑成短小精悍的散文诗:“那笼罩山谷的M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M那缠绕半山的M是系在山腰间的条条玉带M那弥漫山谷的M是茫茫的大海M那遮挡山峰的M是巨大的天幕……千种姿态M万般风情M是大自然的又一部杰作……”富于变化的事物极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进而使他们自发地趋近和模仿。学生就地取材,任“性”捕捉经典语言中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文字,在调词遣句的游戏中获得审美体验,使其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实现突破与增值。这样情趣共振的言语实践是儿童习作积聚“颜值”最重要的助力。
3.引发“链梢语言”,用生态的理性体验为习作滋润文路因子。
儿童占有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借助言语表达自我,这种“表达”应是连贯而非断点式的,应是整体而非局部化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其理化存储,建立主题化的“思维链”,在聚零为整的过程中,提升对表现认知及表达情感的整体观照能力。
趣味化和挑战性是令儿童萌生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原生素材、印象文字、瞬时灵感等以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形式,按“归整梳理串联丰富管理”的程序建立个性化资源库。有的学生以“成长树”的形式建立了以“爱”为主题的资源库,“树”上四根粗壮的“枝”分别代表:朋友之爱、师长之爱、亲人之爱、社会之爱,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它们各自分生出的“叉”,再不断繁殖出典型事件的“梢”、生出细节之“叶”……这种自由调配、图文并茂的链式追逐既可用于分类积累、索引素材,也可用于疏通思路、谋篇布局,集聚主题性、序列性、层级性、生长性和趣味性,是儿童习作选材布局最需要的推力。
二、基于“有意识的自由表达”,辅助儿童活化意趣,于中期创作中启动“本我”的读写实践
1.引导自主“仿生”,在迁移摹创中创生属于“我”的表达图式。
“仿生”意即基于仿作之上的创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向往自由表达的同时,依然希望多一份适时出现的辅助力量,尤其是诗歌、游记之类的习作。教师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阅读,在儿童与之相遇时,开辟时空,催发言语的创生。
教学苏教版四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时,笔者尝试采集文中语言,以诗歌的形式出示:“儿童是小天使M成千盈百地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而出M儿童是春光M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M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再设问:“在你心中,儿童是什么样的?”由此引发了学生意趣勃发的创想:“儿童是一颗小小的种子M从埋进土壤的那一刻M便开始为生根、发芽做准备”“儿童是一捧清澈的水M以纯洁的心M折射出多彩的情”……在言语活动中,儿童“先天的言语潜能得以实现,这是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联结过程”[1]。笔者以冰心溢于字里行间的对儿童的喜爱触发了每一个儿童“爱的哲学”,用童诗开启了学生“爱的历程”,引导其在“仿生”中实现创作范式的自主转化。
2.鼓励自在“变式”,在创意表达中酿造属于“我”的新鲜语言。
“变式”意即变通语用形式。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亦常采用“变式”增强表达效果,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所写的“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所描绘的“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等。教师应鼓励儿童大胆尝试,绽放言语个性。
一位学生这样描写她的“活宝”妹妹:“妹妹盯着我手中的阿尔卑斯棒棒糖,咽了一下口水,糯糯地说:‘姐姐,我舔一下就还给你,保证不骗人!’”妹妹“糯糯”的娃娃音令人自然联想到甜软细腻,还带着些许黏性的味道,这种感觉性语言生动至极。另一位学生在描写父母表情变化时尝试了形象化的移植:“听着录音机里放出的争执声,爸爸的面容渐渐‘阴转多云’,妈妈的眉毛也从‘八点二十’变成了‘九点一刻’。”令人叫绝!儿童的思维空间广袤得令人吃惊,甚至拥有成人无法获知的言语异能,他们不拘一格的表达最纯净、最新鲜、最弥足珍贵。习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2],在“变式”中促成创作个性的自在变化。
3.支持自由“织梦”,在虚实相间中飞舞属于“我”的律动思维。
“织梦”意即用文字编织梦想中的景象。弗洛伊德认为,从每一个人的梦中,都可以找到梦者所爱的自我,且都表现着自我的愿望。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初目的是表达自我,因而想象类作文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师者应适时抛设“支点”,助其生长梦境。
在一次古文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以一首五言:“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引渡出一个个炫彩的童梦:“一个华丽的踮脚起步,雨珠轻盈地从高空跌落。旋转,左右,并脚,踏步,换位……”这是童趣触发的梦;“远处,天如水,水映山,山似画,画成花,阵阵春风拂面,细腻如母亲的双手,耳边回荡着唱晚的渔歌……”这是童韵生发的梦……一旦顺应儿童想象力的自由发展,谛听童梦的心律和足音,便可聆听到石破天惊的童真宣言,领略到儿童文化别样的风情。“梦”是儿童独特的生长方式,习作教学应给予儿童放飞梦想的舞台,令其在“织梦”中获得心智的成长。
三、基于“有意义的开放评价”,协同儿童外化情志,于后期制作中发展“知我”的交流场域
1.开启“第一读者”的能动空间,在“回看”和“取舍”间体验习作的悦纳感。
管建刚老师说,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3]。儿童习作的第一读者应是作者本人,教师要发动其“首读者”的身份回看文本,在忠于“本真之我”的叩问、修缮中产生最初的审美认同。
儿童自主修改作文的热情来源于对作品开放的期待。当学生得知作文不再只是“填格、交差、下发、订正”这几个循环进行的规定动作,而是可以公开、推介、评鉴,甚而可以晋级、追评、建档时,他们会自觉主动地以“作者”的身份投入创作中,并在“作品”问世之前,反复斟酌,对比取舍,揣摩修缮,以求尽善尽美,管建刚老师谓之“作品意识”。开放作品更利于作者以读者的身份,于方寸之外进行理性审视,在“自我”和“前我”的博弈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因而,儿童的“创作返读自改”是一个不断发现“本真之我”的过程。
2.开发“显性读者”的互动空间,在“点赞”和“捉虫”间生发习作的振奋感。
“语言是一个媒介,一个载体,‘理解’是发生在文本之内的语言事件,它完全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4]教师要顺应儿童喜欢游戏式交往的天性,借助富于变化的互动形式,助其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言语认知活动中去。
笔者曾尝试在教室墙面上开辟出一块习作交流区,并在每篇交流的习作旁设置“点赞区”和“捉虫区”,以供学生进行分类批注并署名。周末,作者参考同伴批注,自主进行二次习作,再次展示。由此,评比出“星级评价师”和“星级作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应关注儿童已有水平及所具潜能,引导其更进一步”[5]。同龄人更了解习作者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这种“伙伴协同、异质交流”的互动,生成的是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最近理解”,而成人的习作评价则应后置进行。因而,儿童的“开放吸纳复创”是一个不断理解“本真之我”的过程。
3.开放“隐性读者”的联动空间,在“发表”和“比较”间延展习作的成就感。
儿童热爱幻想,一切神秘的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关注和探究。如何延续他们在习作中产生的愉悦和振奋感,并逐步放大,形成恒久的习作幸福感呢?笔者以为,最佳路径是将其精心修改的作品即时“发表”,尤其是面向未知的读者群。
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笔者曾尝试借助三类媒介予以发表:各级相关报刊、校园网专栏、个人博客。其中,博客平台因用稿率高、互动性强而最受学生关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时,那份激动、满足和成就感会铭刻在心,成为永恒的记忆。未知的世界最为高深莫测,隐性的读者群和不断生长的交互信息加速了儿童潜能的内驱式喷发,写作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一方乐土。此外,儿童在横向群比和纵向自比中,深化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因而,儿童的“关注化用”是一个不断丰盈“本真之我”的过程。
马克思・范梅南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理解儿童的可能性,理解儿童心中的需要、眼中的生活、笔下的世界,追随儿童的本真性情,这便是顺应“童性”的真义。教师的姿态是一种自然的融入和自觉的守望,以帮助儿童成为“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在习作中释放发现,在交往中拓展发现,在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发觉自我、发动自我、发展自我,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2.
[4]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中国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6-77.
评说周婷的课固然重要,不过,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从她的课例中领悟到的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名师如何让自己优秀,又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
“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说这话的是一位叫柯林斯的研究者。优秀怎么成了卓越的敌人?柯林斯的结论来自他五年的研究。他在20名商学院学生的帮助下,对1965年至1995年间财富500强中的143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只有11家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较好的业绩,然后一飞冲天,并能持续发展。柯林斯研究的结论是: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未必走到卓越。对此,我的结论是,优秀是可贵的,有时也是可怕的,其根本原因是,“优秀”是否反思,“优秀”是否改进甚至改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以至改造,“优秀”才会成为新的发展动力,这才会走向卓越。对于企业,这一命题成立;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这同样是振聋发聩的启示。
周婷无疑是优秀的。八年前把《美丽的丹顶鹤》上得如此之美,如此之好――如她自己所说,她的语文课“快乐行走在活动化情境中”。但是,八年后,周婷完全抛开了原来的教案,重新把《美丽的丹顶鹤》上得更精彩,更成功。完全可以说,周婷正从优秀迈开新的步伐,其关键是周婷对优秀保持着一颗警惕的心。周婷说得好“和自己同课异构,不是我执教公开课的特例,家常课中我有时也会如此做。23年语文教学生涯,从最初对专业的热情转向慢慢学会自觉地思考。”在她看来,同课异构,首先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不满意,是一种积极进取,有更高追求的心境和状态。因而,同样的教材她会有陌生感,有陌生感就会有新鲜感,陌生感实质是孕育创新的激情和欲望。其次是一种深度的反思,她的真切体会是,思考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教例不够成熟,于是要深思,要改进。更为可贵的是,周婷的同课异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否定和。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这样,周婷通过同课异构,使自己走向成熟,走向自觉,从优秀走向卓越。
值得关注的是,周婷的这种“走向”是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她把课程改革当成一条起跑线,每一次起跑和行进都会有新的出发点,都会有新的方式。课程改革转变了她的理念,也教会了她如何在保持激情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转变了她的教学观,也让她开始建立课程意识;转变了她的备课方式,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教学心志。她感谢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给了她很多机会,正因为如此,优秀才不会成为卓越的敌人,相反成为走向卓越的新起点。
二、儿童:语文教学的内在尺度
周婷开始建构自己语文教学的坐标。她追问的是,坐标的核心究竟在哪里?她的答案:是儿童。因而,每次教学,她都要问自己:今天的语文课离儿童还有多远?是的,她正在走近儿童,问题是“还有多远”。我们常说,方向比距离更重要,不过,方向在她的教学中已不是问题,距离已成为她攻克的难题,她知道,距离还可能会影响方向,甚至会改变方向。
周婷是这么走进儿童的。其一,让儿童“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儿童是“被教”的,儿童是需要“被教”的,但儿童不能只是“被教”,不能一直“被教”;儿童同时也在“教”,儿童也可以成为教师,即把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也即帕克・帕尔默所言,教师与儿童是舞池里的“舞伴”――平等、互动,互教互学。显然,周婷决心让儿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里的主人。其二,让儿童的语言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儿童的内部“潜伏”着巨大的语言能量,这些语言能量总是“不安分”,总是想从身体里不断涌出来。周婷知道,尊重儿童,就必须尊重儿童的语言潜能,而尊重最好的方式是让儿童的语言得以表达。从课例中不难看出,她精心设计了儿童语言表达的机会。事实说明,只要有机会和平台,只要鼓励儿童大胆地说,儿童就能尽情表现。其实,开发儿童的语言潜能,就是开发儿童的生命潜能。其三,向“儿童多处行”。周婷一定教过冰心的作品《只拣儿童多处行》,也一定深谙向“儿童多处行”的意蕴。她说:“儿童世界有图片、谜语、故事、传说、歌谣……儿童能在一定情境激发下,情不自禁地活动、诉说。”向“儿童多处行”,就是让儿童进入不同的情境,有更多的选择路径,就是让儿童间有更多的交往,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因此,周婷的理念是:“用儿童世界创造教学境界”。其四,灵动的把握儿童的学习现场。在周婷看来,儿童的学习现场就是儿童生命在场,而儿童的学习现场是可设计的。所谓设计,绝不是惯常所说的的预设,也包括为儿童语文学习的生成而设计。看她的两个课例,都能感受到儿童学习现场的活泼、生动,感受到儿童情感脉搏的跳动,儿童语言的喷涌。从某种意义来说,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灵动的学习现场。依我看,周婷这方面做得是很出色的。
关于走近儿童,八年前与八年后,周婷的最根本变化,在于她儿童观确立的逐步自觉。如果说,八年前的那堂《美丽的丹顶鹤》,教师更多的还是关注外在的行为,而八年后的课,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内在尺度的自然表现,因而,在课堂里显得更理性,更自然,更到位,更在“走进”。这里,我也建议周婷对“自由生长”、“自然生长”、“自觉生长”三个概念要进一步推敲,我以为“自由”应是更高境界。
三、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另一内在尺度
从两堂课看来,周婷相当重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训练这一独当之任。这是一种坚守,而且在坚守中还有发展。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了周婷语文教学的另一内在尺度。
语文的独当之任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叶圣陶的名言,之所以“名”,是因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应当从语言出发,穿越语言,最终抵达语言。离开语言,也就无语文教学可言,更无好的语文教学可言。可贵的是,周婷对这一独当之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行动也越来越自觉,语言训练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首先,周婷关注语言文字训练与儿童思想的关系。语言与儿童的思想自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早就明确的指出:“语言与意识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是一种既为别人存在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还说:“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美丽的丹顶鹤》教学,周婷扣住了三个关键词“美丽”、“高雅”、“无忧无虑”,让学生认识和发现丹顶鹤。其实,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学生也在想象着、憧憬着自己的美丽、高雅和无忧无虑,也在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此时,儿童是真实的存在,儿童的思想是跳跃着的火花,正如德国哲学家梅罗・庞蒂所言:“只有通过语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实在。”
其次,周婷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力求语言文字学习更实在。有人说,语言教学上的一切问题都要应该用语言的方式解决,否则就会像索绪尔所指出的那样:“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如果说,八年前的那堂课,更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时情境的生动和表演(千万不要贬低表演,从本质上讲,教学就是一种表演,当然这是一种社会性表演),那么八年后,周婷更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比如,开头的识字、写字,比如,欣赏画面时出示的三组词语,比如“鲜红鲜红”叠词的演绎,无不体现她所追求的“平实”。也许有种误解,平实就是忽略了生动,忽略了儿童语言学习的灵动,其实不然,周婷将二者结合得很好。
再次,周婷关注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明晰语言文字训练的阶段性任务。语文是基于语言的存在,而在不同阶段语言有不同要求的存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年段目标和要求,因而成了另一种“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周婷说,小学语文要求学生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课文,训练学生听清话、学说话、说明白。八年后的这堂课,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诵读目标更为突出,效果更好。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学者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指出:要在落实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实施语用教学。由此可以知道,语言的学习必须基于言语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根据语用学的理念,言语教学活动要实现两步转化: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言语发现即言语提取力、辨析力、欣赏力、想象力等,而言语表现则指以言表意,对言语材料进行运用和创生等。两者之间的跨越,有赖于互相融合转化,实现言语智能的提升,获得语用能力。现结合课例,谈谈从“言语发现”到“言语表现”的跨越。
一、抓住差异,制造言语冲突
言语生成来自于思维与语言的结合。但在现实中,思维与语言存在着种种差异,导致语言的冲突,带来了转换的不一致,这恰恰给言语生成带来了契机。为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言语思维的差异性,制造言语的冲突,借以获取言语表现的资源,发展学生的言语发现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为让学生体会冰心笔下言语的丰富性,体会言语的表现力,释放言语发现,我做了如下引导:在冰心奶奶的眼中,那群孩子像什么?为什么她会这样认为?找出其中的描写,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儿童,你会怎么感受冰心奶奶?
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在这个描写中,天使是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独有的称呼,这证明她内心里涌动着满满的爱。那么在冰心奶奶眼中,春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从原有的语言水平出发,是无法表述出来。由此,制造了语言冲突,积极吸收文中对春色的描写:“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为何说那海棠花像是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样的比喻表现出什么?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海棠花,你会怎么比喻?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从言语中获得发现,并揣摩语言的写法,如比喻、拟人等。同时,在领会作者意图之后,提升了他们原有的言语水平,为之后的言语表现埋下伏笔。
二、迁移运用,积累新鲜言语
阅读是主体思维内化的过程。具体的内化程度,要通过言语来表现。如何使其内化,进行阅读迁移,将材料通过认知结构的充实和消化最终更新并表现出来,这是言语运用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从言语的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区。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二泉映月》时,让学生理解阿炳的内心情感,这是语言表现的根本所在。为此我这样教学: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学生找到文中这样一段:“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师傅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了吗?他听到了什么?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样的声音?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潜心领会,找到关键词语“双目失明”,体会他内心的悲凉;找到关键词语“卖艺度日”,体会他遭受生活的蹂躏。然后,我让他们展开想象,把看到的情景表达出来。
通过言语的积累,学生能够突破言语障碍,实现言语的表现,最终促进言语的迁移运用。
三、核心聚焦,促成言意融合
在阅读中,对于言语的形成规律及内涵,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高度聚焦,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感悟言语的美丽,促进言意融合。这是言语突破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抓住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让学生体会祖父的园子带给作者的幸福。
师:先请读一读。同样是铲地、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用锄头乱勾一阵,可以看出不是铲地,是玩。作者不往菜上浇,可以看出不是劳作,是玩。但是,祖父不批评我,也不骂我,而是疼爱。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快乐的园子,也是美丽的园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园子的美丽?
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这里写谁是自由的?(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我的自由)现在请大家以“要怎么样,就怎样”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自主阅读,发展个性特长,获取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活动。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活动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学生应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成长中的“终身伴侣”。学生自识字起,便有了课外阅读的基础。在低年级阶段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广泛阅读奠下基础。
笔者从教多年来,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受学习课业负担的影响,大部分时间花在作业上,课外阅读变成了“口号”,“自流”状态下的课外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第二,阅读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到位,阅读功利性太强,过分强调背诵积累,单一的阅读内容扼杀了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的兴趣。第三,课外阅读引导不到位。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孩子受动画片、电视剧的影响比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要大。此外,现在市面上学生阅读的书籍良莠不齐,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选优标准,有限的课外阅读被《大话西游》《蜡笔小新》之类的书籍占据。鉴于这些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入手,优化方法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不可否认,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学校应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通过宣传报栏、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读书天地。班级中,要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可采用“自给自足,资源共享”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读书名人名言,开辟读书园地,展示学生创作的作品。这样,书香弥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乐在“读”中。在家里,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比如给孩子置办小书房(书橱),抽时间陪孩子去购买合适的图书,督促孩子读书,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情况。
学校、家庭要适时沟通交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信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可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低年级以童话、科幻故事为主,侧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中年级可推荐读成语故事、百科全书、儿童作家作品等;到高年级可推荐读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这样从易到难,由点到面,在家校联合下,学生既能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又能逐步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量,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沟通课内外桥梁
阅读作为一项基本的智力技能活动,其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迁移阅读方法。进行课文教学时,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划出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并在旁边做批注。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朗读与默读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学会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再运用到课外阅读的活动中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迁移阅读内容。课外是课堂的延伸,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拓展课外阅读,明确读书内容,在教师的指引下丰富课外阅读量。例如:学习了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走近冰心”的读书活动;学习了《三顾茅庐》之后,学生中立刻掀起了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潮,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提高阅读效益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将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一本书、一张报纸,可先进行略读,采用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一些名篇佳作略读后,所筛选内容则要进行精读,有必要进行圈画批注、认真研究、深刻体会。速读,即快速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挑战,所以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再鼓励运用。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记学习卡片,将书中好的词、句、成语记录下来,并标明出处,便于以后的整理和应用。
在活动中检验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