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物专访新闻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建立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认同和支持,是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有所作为的基础。为加强对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市委教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宣传群工处、纪检监察室、政策法规处、学校教育处、教育电视台、教研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订教育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的宣传方案,组织召开新闻会,审定重要新闻稿件,指导教育媒体开展工作。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重点学校也按照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同志从事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并设立新闻宣传专项活动经费,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规范工作制度,提高宣传质量
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强,工作要求高,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我局专门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六项工作制度:一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无锡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和市政府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在全市设立新闻发言人规范新闻制度的意见》要求,2005年起,在全市教育系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排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熟悉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等相关业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单位负责同志担任新闻发言人,同时配备一名新闻联络员,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确定本单位新闻的内容,向媒体通报可公开的信息,负责审阅重要新闻稿件,接受媒体采访。二是教育重点工作宣传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推行重大改革政策措施,实施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会议和举办重要活动时,同步研究确定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宣传的方式、内容和要求,并认真组织落实。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活动的宣传,宣传口径和形式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同时建立教育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突发事件制订新闻报道预案,研究对外口径,主动信息,防止人为炒作和不实报道误导社会舆论。三是新闻稿件审核把关制度。对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以新华社通稿为准,对部门和单位组织的活动的宣传报道,新闻稿由各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审定后再行。重要新闻的对外由教育新闻宣传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进行,其他部门不向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和素材。四是工作人员接受采访制度。未经领导或新闻宣传职能部门同意,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接受媒体采访,经同意安排的采访,严格按照已出台的政策文件答复,并注意遵守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接受采访的形式一般为现场采访,正常情况下不接受电话采访。重要文件以书面稿为准,不向媒体提供电子稿。五是与媒体沟通联系制度。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引导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我局建立了与市内外、省内外新闻媒体定期联系沟通制度,每逢出台重要政策、推动重点工作、举办重大活动、召开重要会议都及时召开新闻会,或通知媒体记者到场采访,维护媒体的知情权,扩大宣传效应。平时,注重沟通联系,每个季度组织一次记者座谈会或见面会,积极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争取媒体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仅今年上半年,各类新闻媒体就报道我市重要教育新闻150多篇,而且没有发生不利于教育的负面炒作,为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六是教育新闻档案制度。我们还注重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台账与新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积累材料深化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查找和整改教育以及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加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话语权
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话语权,是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教育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市级教育媒体形成了“一台一网一报两刊”的格局。“一台”是无锡教育电视台,该台自1997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服务教育,贴紧师生,面向社会,传播文明”的办台宗旨,开设了《21视点》、《名师讲坛》、《招考指南》等一批传统精品栏目,受到社会的欢迎。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誉为全国地市级教育电视台的一面旗帜,并被评选为全国教育电视先进集体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副会长单位。“一网”为无锡教育网,开办以来点击率达到1000多万人次,位居无锡地区各类网站三甲。“一报”为《无锡日报•教育之声》,是市教育局与《无锡日报》合办的周刊,主要刊登教育新闻和学生作品,每周一期,对开四版,随报发行,成为展示教育亮点的重要窗口。“两刊”为《无锡教育》杂志和《现代班集体研究》杂志,发行量各达到1万多份,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推动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建立了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和学术刊物等宣传阵地,为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展示学校和教育行业良好形象,推进教育与社会互动交流提供了桥梁和窗口。
四、抓住重点工作,做好正面宣传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抓好教育重点工作的正面宣传,是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紧密围绕无锡教育强市建设主线,重点抓好先进人物、先进经验、教育热点和重大活动的宣传。一是培育先进人物,树立学习榜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挖掘整理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人新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宣传培育优秀党员干部、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等先进典型,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和带动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各项工作。我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在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经验和成果。我们及时总结推广这些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形成区域教育的发展特色,促进了区域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解读教育热点,争取理解支持。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教育收费、招生考试、学生课业负担、校园安全、师德建设、素质教育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成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我们主动加强对外宣传,对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及时的解读,满足社会和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教育管办分离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校园安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的宣传,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宣传重大活动,展示教育形象。随着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逐步落实。教育工作开始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呈现出重要政策多、重点工作多、重大活动多的发展趋势。我们紧紧抓住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开展重要教育项目合作的有利时机,集中宣传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展示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争一流的精神面貌,为塑造良好行业形象打下坚实基础。去年11月份,无锡成功举办了国际友城交流会教育国际化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教育国际交流中小学校长论坛,来自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教育机构代表、教育专家云集无锡。我们抓住时机扩大无锡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专门成立了宣传工作小组,拟定了新闻通稿,制作了双语宣传画册,邀请了包括新华社、《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30多家新闻单位,对论坛进行了集中报道,许多外宾接受专访,为提升无锡国际形象,促进友好城市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了贡献。
一、如此多的细节不真实
近来两次接受记者采访,一次是甘惜分老师逝世,一次是关于我退休前在学校上的最后一课,不好推却,同时估计不大可能发生上面经历的情形,于是就接受了采访。但事后发现一个以前不大注意的问题,即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由于忽略细节而造成较多的不实。我说的和我后来看到的记者发表稿或付梓稿,一些关键的细节南辕北辙。
我是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才知道甘老师逝世的,甘老师是长辈,所以我需要以学生的身份说话,我说我1973年到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上学的时候,甘老师是我的老师,那时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人大新闻系整建制地合并到北大中文系。结果见报稿变成“陈力丹是甘老师名下的学生”一句话,背景完全没有了,本来一句很实在的话变成了一句不真实的话。
接着,有记者希望就我退休前我在学校上的最后一次课以及最后一次参加学院教师的工作(集体阅研究生招生考卷)采访我。我提前半小时到校,在阅卷前接受了记者的当面采访,记者的采访很认真。一整天的阅卷下来很累,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当天没有询问记者写得怎样。第二天一早起来想到这个事情,打了个电话,记者说已经付梓,但可以发给我看看。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意见。我早饭都没吃,连忙打开电脑收邮件,一看稿子,不得不逐句改动,细节差错太多了。已经付梓,时间很紧,我只能在已经排好的版面上。对一些重要细节的明显差错进行不影响版面的改动。一些细节差误关系不大的,只得忽略;一些细节我感觉不该说,但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基调和结构。无法改了。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了回复,并电话告知记者,记者再紧急转发美编做微调。见报后我有意把报纸收起来不让家里人看到,因为其中有一句,说女儿给我买了衣服我说不好看(我记得没说过),但几天后因为网上的传播,还是被爱人和女儿知道了,一通批判自然免不了。
例如原文“瞒着我换了大教室”,不是这样的。课程班长要是瞒着我,我怎能知道到哪个教室上课?逻辑上不通。当时她对我的解释是,原教室太挤,所以这次换个大些的教室。这是实际情况,每次上课过道都坐满了人。她没有说我的历届学生会来听课和可能还有什么安排。
再如“早上7时许,人大明新楼208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我没有讲述过这个情形。8点上课,7点钟学生们刚起床,不可能提早一个小时的。即使到了接近8点,也没有“座无虚席”,因为教室可以容纳120人,这个班才35人。即使来了许多历届我的学生,还有一些闻讯来听课的人,也没有达到座无虚席的程度。
关于讲课的情形,我没有对记者讲过,但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伴着清脆的铃声,陈力丹像往常一样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陈老师开讲走上讲台”。中国人民大学改上课铃声为钟声已经一年了,极少有老师踩着钟声走进教室。我大都要提前10-15分钟到教室,因为要把讲课PPT文件夹拷贝到教室的电脑里,还要试试是否可以打开,还要督促当堂播报的同学把播报的PPT拷到桌面上。换了的教室是没有讲台的,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平地,不可能发生“走上讲台”的情形。
关于讲了什么,我没有具体与记者讲,可能记者是听别人讲的,写成“准备聆听陈力丹老师的最后一堂课一《传播理论研究》”“他分别讲了舆论的概念辨析,解释了舆论和公众舆论的重复性,重点阐释了舆论的八要素。‘舆论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要看得更重一点。’陈力丹说。”我讲的是舆论基本原理,不是“传播理论研究”;我指出“公众舆论”是对“舆论”一词的同义反复,因为“舆”即公众,将此概括为“舆论和公众舆论的重复性”是不准确的,且对此我只说了一两句就过去了,而是强调要全面认识舆论,舆论有七个必要要素,缺一舆论不成立,完全不是“对舆论看得更重一点”。
文中还说“他会在课堂上唱起国际歌的段落”,我从没有在讲课时唱过国际歌,只是在讲“宣传”的定义时,引用了的话“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来说明宣传的特点。为了生动起见,唱了当年关于这段语录的语录歌。
还有一个细节,我记得讲得很清楚,课后大家围着说了很多话,然后到办公室放下东西,再到食堂吃饭,人很多,饭吃了较长时间,不断说话,我很累,回到办公室就在沙发上睡着了。而文章关于这个事的全文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讲课,和与同学们聊天、合影。同到办公室的陈力丹,有点体力不支,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把“吃饭”这个最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落下了,就显得不合一般的生活逻辑了。
二、必须熟悉被采访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现在的一线记者多数是90后,其记忆点最多能追溯到十几年前,且还是小孩子的记忆,而被采访者的新闻人物大多是社会主流人群,年龄多大于90后。鉴于这种情况,记者的采访,在时代背景方面需要进入被采访者的生活时间和窄问,才可能保障新闻的细节不出差错。采访前要养成了解被采访者生活时代背景的习惯,这应是采访的基本功之一。就以甘惜分老师逝世记者对我的采访为例,我说1973年甘老师是我的老师,如果同年龄的记者采访我,绝不会理解为我是甘老师名下的学生,因为他的生活经历会告诉他。1973年还处于时期,直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大学才实行研究生的导师制,3年前人民大学才实行本科生的导师制,20世纪70年代不可能存在某个学生是某位老师名下学生的说法。90后是在全国的大学急遽扩招研究生的时代背景下出生的,他们的经历很容易使他们把大学的教育体制看得从来如此。我们不能要求90后具有50后的记忆,但补充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就等于延伸自己的记忆,这个记者基本功必不可少。
2015年3月,新华社记者吴雨采访50后演员陈道明,主动请被采访者审读稿件,这是一种解决由于代际差异造成可能误读的方法,且这也是记者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然而,一些记者竟然不知道这样的职业要求,还说:“陈道明亲手为记者改稿,记者独立人格何在?”新闻采访是一种在参与者同意之下进行的平等交流,采访对象不是记者的资料袋。遵循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才是记者职业人格的体现。每位记者都是从经验不多逐渐成长为经验较多的,一个年轻的记者请一位年长且文化素养很高的被采访者人审阅专访他的稿件并适当改改稿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可惜,现在主动请被采访者看稿的并不多。
三、对看似平常的情节不能“想当然”
现在看似平常的事物、情景,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下并非如此,不能想当然,这也是需要年轻记者时刻提醒自己的。我上面列举的多数细节,都是由于“想当然”而不向当事人多问几句造成的失实:例如关于课堂“铃声”的想象,90后从小学到大学,多数学校均以铃声作为上课时间的标识,于是就把中国人民大学的上课时间标志想象为铃声,其实人民大学一年多前就改为以钟声而不是铃声作为上课时间标识。大学上课的时间掌握也与小学中学有很大不同,虽然有按照规定时间上、下课的钟声或铃声,但很多课堂的下课,不一定踩着钟声或铃声的。例如我为了集中时间,3课时的课中间不休息,于是下课时间大约是在上课后两个半小时左右结束,那时并非上下课的标准时间,没有钟声,可是新闻稿里把“下课的铃声响了”作为我下课的情景,对这样的小错我都懒得改了。至于“踩着铃声走进教室”,这是用小学中学老师上课的情形框定大学的上课,想象成分太大了。问一句就可以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想不到该问,用“想当然”替代采访,不出差错才怪。
四、尽可能到现场看看,尽可能问清楚细节
教室什么样子?谁都知道。但是教室的大小、结构各有不同,有的前面有高一些的讲台,有的没有讲台,有的是阶梯教室,现在前面通常设有电脑,但电脑台放置的位置不一。描写一堂普通的课,记者即使当时没有在场,也应事后到现场看看,或详细地询问当事人每一个细节,否则肯定差错不断。这次关于我的最后一次课的行文描述,除了“上课”这个事情是真实的外,细节几乎全不对头。还有讲课的内容,初稿都搞错了。现在讲课老师大多有PPT,为什么不要求看一看呢?由于没看,也没多问,于是关于讲课的内容也说不清。还有听课人数和教室的大小应该很清楚,不然如何描写现场?但也没有问,用“座无虚席”的想象替代了。由此我想到以前看到的很多人物通讯,其中的细节有多少经得起推敲?煽情的成分较多,细节不真实是普遍问题。
五、与被采访者交谈。力求真正理解对方本意
由于生活经验不够,现在采访记者提出的问题,以自己不多的经验想象被采访者的情形较多,自我想象的成分较多。我的学生与我谈到这次记者采访他们的一些提问,其中就有“陈老师在看到来了这么多同学后一定很激动吧”,我看的通讯稿里,也有一些我看了别扭的副词。情况不是这样的,我没有激动,当然很感动,但很平静,对此的语言表达也很平常,没有一句高调的词句,沧桑的生活经历不会令我像年轻人那样容易遇到这种情景就会激动,也不会说什么煽情的话。尽管我的学生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情况,我也说了没那么激动,但记者还是免不了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来写这个场面,似乎不用点副词过不去。这是中学作文练习留下的后遗症。
即使认真地采访。如果采访者先入为主的成分太多,谈了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够真实地表达被采访者的本意,因而产生误解,因为人际交流中存在认识、社会经历等多方面的差距。有一本书叫《交流的无奈》(直译:对着天空说话。作者:彼得斯)。就论证了这个道理。崔永元作为记者谈过与科学家交流中的误解:“用一个通俗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理念,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做法和想法就有着天然的差异,实施者无意中又衰减了几分,接受者的随意状态再次流失了些信号。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南辕北辙。”崔永元承认,意义的变化在新闻传播中是一种必然。像他这样能够意识到存在交流障碍的名记者,真到了实际采访的场合,也不一定能真实表达对方的全部本意,最近他关于转基因的报道便是一例,何况缺乏生活经验的年轻记者,都没有意识到存在“交流的无奈”。
《北京青年报》的名记者安顿就马克思传播思想研究采访过我,我们谈了较长时间。我谈的比较详尽了,她也听得比较明白。但我看到发表出来的关于我的通讯,虽然说不出细节上哪儿不对,但总感觉不完全是我。好像什么地方差了一点。这已经是我感觉比较好的一次采访结果了。安顿也是明白人,关于采访,她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她说:“从交谈到事件,到阅读到最后,完全可能让一个东西。从最初到最后面目全非。别人读到的东西,恰好不是你想呈现的东西,你想呈现的东西,恰好你没有呈现出来。”
我希望年轻的记者重温一下崔永元、安顿这两句话,读一读《交流的无奈》。对传播深刻理解了,才好把采访和写作尽可能做得完满一些。不指望完全真实,大体让被采访者满意就算不错了。首先,不要在细节上出纰漏,这是应该且可以做到的;第二步,尽可能防止误解,让尽可能真实的事实和人物呈现给读者。即使是简单的事实,例如报道我的讲课,也要尽可能到现场。尽可能对细节多问几句。若事实比较复杂。更得多问各方面的当事人,相互印证。
六、新闻事业:一个有益的学校
几天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章晓英副教授告知我一段古希腊历史学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叙事实的原则,这里与诸位记者朋友共勉;“对于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叙述。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即不要偶尔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也不能单凭我自己的一半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或者我亲眼所见,或是我直接从亲眼看到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认定的。就是说这样,真理也不容易发现;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边,或者偏袒另一边,或者记得的不完整。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并不引入人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
新经济的诞生,正引领人们走向数字化通途。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经济、数字旅游、数字生活、数字情缘……一个如万花筒似的绚丽夺目、异彩缤呈的美丽数字新世界正呈现于人们的面前。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氛围中,是彷徨、是惊恐、是喜悦、是兴奋,人人都在感悟或体味着e化的万象,寻觅着自己的生活坐标,发现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绿舟。
《数字生活》就是在数字和生活中搭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又象一串剔透晶莹的珍珠项链,将一颗颗耀目的数字程序、数字产品和数字理念勾连进生活这根红线上,向读者述说着一串串动人的数字故事,演绎着一幕幕诱人的数字风情、展示着一件件精美的数字产品,白描着一个个D调小生和数字女人。
《数字生活》以数字化生活和生活数字化为诉求点,重彩描绘站在数字前沿的女人。以数字生活、数字音乐、数字家庭、数字情缘、数字旅游、数字理念、数字人物、数字经营、数字商机、数字行动为杂志清晰的脉络。通过前瞻而优雅的笔调,大胆而深邃的透析,灰谐而有张力的评述,平实而睿智的访谈,紧扣数字生活这根主线,牢牢把握数字脉搏。
《数字生活》定位于白领阶层休闲逸情的高尚读物,是白领阶层休闲品茗的精神佐餐。杂志面向大中城市中25-48岁,收入状况良好,经济较为充盈的白领阶层,尤其是白领女性阶层。我们的宗旨是要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味、高水准,轻松愉悦,形式活泼而富有情趣的精美读物。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引领人们搭乘数字飞船,走进数字生活的第一刊。
《数字生活》是在浓烈的商业色调,刚性的数字结构中绽放的一朵娇美、柔媚、温馨的奇葩。 2.《数字生活》SWOT分析
机会分析
·科技发展,数字生活成为新潮流
新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科技一小步,生活一大步”。数字化的生活建构的是一个全新的生存领域,受数字化的醺陶,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生活面貌日益e化。
·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轻松愉悦、有时代感的读本成为白领人士之渴求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都希望能减压排毒,舒缓神经。一杯香茗再捧上一本既能带给人们数字化未来憧憬,又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情感末梢;既能触发人们轻松愉悦,美的畅想,又能细致呵护人们的心灵,顿悟数字化真谛的精品刊物,无疑是劳顿一日的白领人士最大之所愿。这显然也是《数字生活》定位的源程序。
·市场上与数字、生活紧密对接的刊物稀缺,为《数字生活》带来机遇目前国内市场上许多IT媒体更多的是专注于经济、商业等范畴,刚性的成份太多,生活化柔性的因子匮乏,令读者仍有紧张躁动感(如《IT经理人》、《世界经理人》、《商业周刊》、《数字时代》);而大众化的时尚性的刊物仅专注于生活、时尚、休闲、情感,又缺失了与数字化、高科技术的融通(如《时尚》、《新周刊》),时代感和科技化不强。由此推断,目前国内市场尚没有一本既能愉悦人的心灵,又与数字人士、白领阶层、成功人士品味、身份相匹配的生活化、人性化、数字化的刊物。这无疑给《数字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契机。
面临的威胁
·众多媒体的立体交叉喷涌,分割了人们的眼球,《数字生活》需在狭缝中突围,另辟蹊径,寻找差异,细分市场。
·面对大量的信息轰炸、媒体轰炸,人们对新媒体的诞生已有屏蔽感和麻木感。这对处于导入期的《数字生活》是不利的。
美国世界商讯在华发行的《数字时代》(台湾版是《数位时代》)与《数字生活》在刊名上有相近之处。这将在有限的市场上狭路相遇,成为锋线上的竞争对手。
优势分析
·背景和资源优势
《数字生活》杂志隶属信息产业部,由国内IT业赫赫声名的媒体集团——赛迪集团主办。有雄厚的政府和企业背景支撑,丰富而众多的媒体资源,资金实力强盛。
·刊名优势
《数字生活》本身已贴有这一时代的标印,代表了前卫、时尚、紧贴时代潮流,是科技与生活的融通体。 理应成为白领人士的必备读本。
·人才优势
赛迪集团有丰富的报业传媒经验,尤其是有十数载IT专业传媒办报经验,人才优势显著。
劣势分析
《数字生活》创办一年多来,读者的认识度、发行量和广告的销售量均未上升到一个新台阶,面对着汹涌而出的大量媒体,有被淹没之势。以下是表现出的主要劣势:
·杂志定位不鲜明:生活方面欠缺,而IT方面过重,与时下的IT媒体无甚差异,与刊名不相匹配,使读者很难辨明其定位。
·读者定位不明晰:无法让读者感知其主要诉求对象是谁。
·栏目内容缺乏个性:内容太繁杂,阅读有沉重感,并且许多文章是从网站上copy来的,缺乏有力度、有个性的原创作品。
·发行渠道不通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零售摊点找不到《数字生活》,摊主对《数字生活》也相当陌生。
·广告宣传力度不够:一本新刊物的出炉是需要市场培育和大力宣传推广的,这方面《数字生活》力度不够,致使其市场透明度不高,认知率极低。
结论:
从SWOT分析来看,勾连数字与生活,融通科技与人性的《数字生活》杂志,在科技领先,数字化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机会大于威胁,市场成长潜力颇巨。而其挟赛迪集团雄厚的IT媒体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以整体媒体组合和品牌形象出击,更易获得胜机。 3. 竞争分析
为了对《数字生活》的杂志定位及定价有更准确清晰的判定,并对各类杂志销售状况有更清楚地把握,由此,对京城报刊市场上,相关媒体做了一次较深入的调查。据北京地区报刊零售摊点及邮局零售处调查获悉,目前市场上定价为10元人民币以上的杂志大约有60多种,主要分为四大类:
·时尚休闲类:主要代表《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系列、《瑞丽》系列
·财经类:主要代表《商业周刊》、《世界经理人》、《财经月末》
·IT/科技类:主要代表《IT经理人》、《新浪潮》、《互联网周刊》、《微电脑世界》、《个人电脑》
·其它类:主要代表《旅行家》、《车迷》、《摄影世界》 类别媒体名称价格备注时
尚
休
闲
类《时尚伊人》20元 《时尚先生》 20元 《时尚健康》 20元 《时尚家居》 20元 《瑞丽家居》 19.8元 《瑞丽服饰》 18.8元 《都市主妇》 20元 《追求》 18元 含精美礼品 《世界时装之苑》 16元 《新周刊》 15元 IT / 科 技 类 《IT经理世界》 10元 《互联网周刊》 18元 《个人电脑》 《微电脑世界》 10元 《数字时代》 18元/两期/月 《新浪潮》 15.8元 含光盘 《科技新时代》 10.8元 《艺术与制作-数码设计》 25元 带光盘 《科学世界》 12元 财 经 类 《商业周刊》 10元 《财经月末》 10元 《世界经理人》 《新经济》 25元 其 它 类 《车迷》 10元 《汽车杂志》 10元 《摄影世界》 12元 《中国摄影家》 15元 《旅行家》 18元 《中国旅游》 排行媒体名称主要代表媒体1时尚/休闲类《时尚伊人》、《时尚先生》、《时尚家居》、《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世界时装之苑》、《追求》2摄影、汽车、财经类《摄影世界》、《车迷》、《商业周刊》、3IT、旅游类《IT经理世界》、《新浪潮》、《旅行家》
从以上销售排行可看出,时尚/休闲类刊物在市场上销售最佳,而时尚/休闲类刊物的读者主要为女性读者,也就是说女性市场是杂志主要的销售市场和利润市场。而摄影、汽车、财经、IT、旅游类刊物主要面向另外一块区隔市场,即男性市场,当然也不排除女性购买者,但总的来说,销售状况远不如时尚/休闲类刊物。
据调查,在读者指名购买的媒体中,时尚/休闲类居多,如《时尚》系列、《瑞丽》系列,这类媒体已建立了很强的品牌认知度和一大批忠诚读者。相较于IT/科技类媒体,本来读者面就狭窄,再加上有《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等一大批售价仅为1-2元的媒体充斥市场,致使购买10元以上IT媒体的读者相对较少。而《IT经理世界》之所以还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其有别与其它IT、科技媒体,稍有了些人性化的成份。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女性市场是不可忽视的市场,是利润来源的主要市场,抓住了女性读者即占有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女性读者更多的是关注与其生活息息相关,更具色彩、更具人性化的内容。
·白领女性读者因其文化素质高,经济状况良好,欣赏品味高,也是时代潮流的领先者,同时也是高价杂志主要的消费者,故应将视角专注于白领女性阶层。
·目前媒体市场上,匮缺一本将“数字与生活高度融合,更具生活、文化、科技品味的刊物”,因此填补这一市场空白的媒体,将成为“市场补缺者”。
·在五彩缤纷的媒体世界中,如何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如何出奇制胜。价格对于读者来说(尤其对白领阶层而言)不是影响购阅的根本,栏目内容的可读性,版式风格的创新性,印刷包装的精美化,才是媒体大受青睐的根本。寻求“差异化”是媒体制胜之本! 4.《数字生活》目标市场分析
4.1.杂志定位分析
《数字生活》应概述为两方面:
数字生活化——即掀开数字化、高科技的面纱,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更具人性化,生活化。
生活数字化——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融入了数字化的影迹,在平实的生活中无处不烙印着数字化引发的生活变迁,理念更新、行为模式的异化。
生活恰似是一条主线,数字化产品、理念又象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数字生活》杂志则是将一颗颗美丽耀眼的珍珠串在生活这条主线上的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她用优美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生活化的语言,给人们端出一盘盘数字大餐,或时令小吃,让人们饱吮数字美食,强精解乏,舒缓神经。
·《数字生活》特点:
“前瞻性、时尚性、人性化、生活化、科技化”五位一体高度融合。
·《数字生活》定位:
白领阶层休闲品茗的精神佐餐。
4.2.目标市场分析
·读者年龄分析
据调查,IT从业人员中,普通员工平均年龄在25-30岁,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在30-45岁。外企及合资企业中,普通员工平均年龄在25-30岁,管理人员平均年均在30-45岁。私营或股份企业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在35-48岁。
以上年龄段的群体对数字、高科技并不陌生,对时尚和生活品质也有极大的追求,他们正是《数字生活》瞄准的目标。
由此推论,《数字生活》的读者年龄段为:25-48岁。
·读者性别分析
据调查发现,在杂志的阅读购买中,女性读者的贡献度最大。许多报刊发行处都承认,面向女性读者的刊物最畅销,女性读者是媒体发行市场(主要指杂志)最主要的利润客户。
由此推论,《数字生活》应以女性读者为主体,主要诉求对象为白领女性。
·读者职业分析
走在科技前沿,追逐科技潮流,崇尚数字化生活的自然是一大批活跃在外企、合资企业、私营或股份制企业的白领一族。有直接触摸高科技,新兴产业如IT、网络、生化公司的锋线一族,也有虽从事着传统行业,但与高科技的衔接很紧密的企业(如金融业、证券业)中高层管理者。
由此推论,《数字生活》的读者职业划分为:高科技或与高科技相关的企业中的白领职员或中高层管理者。
·读者收入分析
《数字生活》的读者应是一批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收入状况良好,生活水准和品味颇高的群体。
由此推断,《数字生活》读者月收入应在2000元以上。
·读者覆盖区域分析
《数字生活》的读者覆盖区域应主要分布在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城市、内陆较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等一级和二级城市。
鉴于上述分析,可概括《数字生活》的读者群体为:年龄在25-48岁,主要从事着高科技或与高科技相关的,生活在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经济状况良好,生活品味较高的白领女性阶层。
·读者阅读刊物动机分析
《数字生活》的读者有其共性:高素质、高品味、有一定经济实力,对新事物敏感,不排斥。
除共性外,因读者年龄段较宽,职业中分布中既有白领职员,也有中高层管理者,再加上个体的兴趣爱好不同,这就造成了阅读刊物的动机各异。
概括来说,读者动机分为四大类:
·赚钱/获取商机为目的
·获取知识/信息为目的
·了解趋势发展为目的
·纯粹为了放松身心,或探究休闲/时尚/情感 5.办刊策略
5.1.办刊原则及方针
·以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人性化的作品。
·以优雅、极富乐韵的文字,前瞻、数字化的视角,具张力、生活化的语言,为读者演绎数字风貌。
·月刊好比“打太极拳”,内力张厚,因而每期文章都应有深度和厚度,切忌泛泛。
·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印刷精美
·高质量、高品味、高水准
·以女性读者为主体,在人物专访中专注于走在数字前沿的女性。
5.2.办刊思路
鉴于目前市场上媒体发行销售状况及读者阅读行为分析,由此确立《数字生活》的办刊思路如下:
·《数字生活》不能办成纯时尚类刊物,也不能办成纯IT类、科技类或财经类刊物,她应是一本面向时代的高品味的生活类刊物。
·以白领阶层的女性读者为主要目标客户,融时尚、科技、情趣、休闲、娱乐为一体,演绎数字新潮流。
·《数字生活》虽然以女性为主要诉求对象,但她却是一本并不仅为女性阅读的杂志。
·实施“差异化战略”,另辟蹊径,成为真正的“市场补缺者”,填补媒体市场上现存的空白。
·“差异化战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标市场上:以白领女性阶层为主体。在充满刚性的IT媒体中,以柔弱的女性,而且是数字前沿的女性为重彩描绘对象;
——编辑选题上: 既涵盖了科技,又包容了生活;既渲染了时尚,又展示了经营方略;既有林林总总的虚拟故事,又有数字世界中的万种风情,既有数字锋线女性的重彩描绘,又有D派一族的瞬时素描。
——表现风格上:通过一个个具创意而情趣盎然又与数字化生活紧密相连的谈话节目,激活读者阅读《数字生活》的兴趣。
·《数字生活》应与现代白领女性“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个性相匹配,成为一本赏心悦目、色彩浓烈、轻快跳跃,并与其刊名相匹配的完全数字生活杂志。
5.3.编辑选题策略
办刊物好比卖产品一样,只有适销对路,满足客户需求,才能有市场,才能赢得客户。那么,何种内容的刊物才是读者所需要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对读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内容的“时效性”,还是“影响力”,从月刊的角度来看,《数字生活》显然应着重在其“影响力”上。
其次,我们要了解与读者有最具相关性的变量是什么?
是“有共同的际遇,能产生共鸣;还是能“给读者启迪,激发生活或事业的热情和勇气”;亦或所叙正是“读者渴望、追求、向望的”。(概括三类:情感型、思考型、赶潮型)
从《数字生活》的读者角度来看,上述三类都应是我们在编辑选题时应述诸和涵盖的。
再次,我们要了解读者最好奇,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读者是对“新闻”、“事件”、还是对“感人的故事”、“秘密、稀奇的事”感兴趣呢?显然,《数字生活》应专注于“感人的故事”、“稀奇的事件”上。着重于“人物访谈或谈话节目”上。
通过“栏目内容元素筛选”矩阵,我们将很清晰地确定《数字生活》的选题方向。
注:在上面的矩阵图中,横轴为“读者动机”,纵轴为“杂志定位”,轴线内方框所示的蓝色内容即为设置的栏目。
5.4.栏目设置与特色
从栏目内容元素矩阵图,我们已可以确定《数字生活》应设置的栏目了。
共块栏目:
·数字女人——战争让女人走开,数字却让女人靠近,重彩描绘站在数字前锋的女人
·数字元素——数字音乐、数字文学、数字游戏、数字旅游、数字家庭、数字情缘……异彩纷呈的数字生活定会让您眼开耳阔
·致胜方略——挖掘数字金矿,探究数字行动,实现数字经营
·远景未来——开启数字之门,前瞻未来景观
·D派小调——数字造就了新新人类,让我们走近这一群体,去感知个中三昧吧
·虚拟撞接——虚拟时空中演绎的一个个离奇而神妙的故事
·比特引言——驾乘数字大巴,饱吮e化信息,坐拥数字辞典
·e化物语——e化的产品,引领生活新品质(为软广告而备)
栏目特色:
·格调高雅,品味高尚,视角独特前瞻,行文风趣灰谐
·以数字化生活为轴心,以人物访谈为重点,用柔性细腻又不乏泼辣大胆的笔调,报道数字人生百态。
·在特别报道中火力展示数字前锋线上的女性。
·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数字时代的故事,用前卫的笔调调侃e时代D派生活。
·以轻快隽永的笔调,向读者一一展示绚丽多姿的数字景观。
·关注生活、贴近人文,紧随时代。 6.版式与发行策略
采用全彩铜版纸,大16开,共计148页(文字内容版123页,广告版25版,包括封底)版面为横版,有别与以往的杂志,看起来也更具个性和品味。
发行策略:
发行采用“双轨制”,即使用一级主渠道,通过邮局订阅,也应开发二级渠道,在任何有读者的地方都应有《数字生活》。
发行市场:
·以北京为基点,发行分区分片,覆盖京城各区零售摊点,再向周边省市辐射延伸
·机场、飞机上,车站、宾馆、饭店、地铁站等人群集中地,是《数字生活》关注的发行市场 销售策略:
·与各邮政局报刊发售部签订销售合同,由各大中小邮局报刊零售处代销《数字生活》杂志
·由报刊零售摊点及《数字生活》的上述目标发行市场代销《数字生活》,月末按销售量提成。
·寻求发行经销商或商,以灵活的策略,优惠的价格,实施“佣金制”
·在发行刊物中附赠精美小礼品,以吸引读者购买(此项可与杂志的广告厂商合作捆绑实施,既为厂商推广宣传了其产品,又增加了广告销售额,还可吸引读者,可谓“一石三鸟”。)
·成立“读者俱乐部”,吸引零星读者成为忠诚读者
·实行“有奖订阅”(不同量的订阅,给予不同的奖品,吸引读者长期订阅) 7.定价与广告销售策略
《数字生活》每本建议定价:18元/月刊
广告销售策略:
以杂志质量来吸引读者,带动发行,通过发行量的增大,来吸引广告客户,广告销量的增加,利润的增加,再促进杂志质量的提升。这是一个国外刊物发展通行的一个回路。
在国内市场,广告和发行并不是分段进行,而是齐头并进的,所以既要找到吸引广告客户,又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交集点”。
《数字生活》的广告客户范围极广,大致概括为:
·IT、电子、家电、手机厂商
·地产商、汽车生产商、家居厂商、生产美容、服饰的厂商
·银行、物流公司 8.公关宣传策略
·举办“网络”聚贤会
·与知名网站合作邀请若干名人、明星参与,举办有关“数字生活”的论坛。
·以“奥运经济”为主线,畅想七年后北京数字城市的新景观(与著名大型网站共推此活动)。
·在各零售报摊制作POP广告
·利用赛迪集团媒体优势,在集团内部媒体上交换广告
·在集团网站上进行广告宣传 9.财务估算(略) 10.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