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作品

时间:2023-05-30 09:5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舍的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舍的作品

第1篇

关键词:老舍 骆驼祥子 地域色彩 京味儿

“在现代文学中,老舍第一个把城市底层社会生活和城市贫苦人民的命运引进了创作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对于北京地区生活风光、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出色描写,清醒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与特有的幽默讽刺格调,这种独特的地域风味是《骆驼祥子》的特色之一。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富有地域色彩。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域色彩。

一.鲜明浓郁的地域色彩――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折射出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1.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是北平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职业是拉洋车,围绕在祥子周围的还有他的同行以及虎妞、刘四爷、小福子、曹先生等一系列下层市民及普通市民。他们几乎都是北京人,都在北京城求生存。老舍通过这些人物写了他们的奋斗与追求,幻灭与希望,抒发了悲怆与愤懑的激情。但作者不是简单地教谕读者如何做人,而更多的是写出做人的艰辛,写出人物经历的痛苦与磨难,作者也并不是孤立地塑造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透过塑造的人物,让读者看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和联系,表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独特的北京文化性格。

2.小说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再现了北京民情生活。

老舍却很少写重大的社会事件,而是大多写北京市民最普通的生活事件。如北京人重视“吃”,他们讲究生活的艺术,上层人对吃的讲究不在话下,下层人也毫不逊色。《骆驼祥子》就有许多关于“吃”的小事件的细节描写。例如,祥子从军营历尽磨难逃了回来,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得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祥子和虎妞结婚以后,由于和刘四爷闹翻,家里贫寒,但他们的午饭简单也要讲究些:“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别的都已摆好,发出些极美的香味。”

总之,“老舍总是把一些社会变动、政治烟云融入北京地域环境、日常小事中加以描写,从另一个视角挖掘人物深层的性格特征”。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色彩浓郁的北平地域景观。

祥子活动的主要地点是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更为称道的是老舍笔下的北京相当真实,其中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都用真名,大都经得起核对和验证。另外,老舍还特别善于描写完整的行动路线,例如祥子牵着骆驼从军营逃回的具体路线是:磨石口―金顶山―礼王坟―处―四平台―南辛庄―魏家村―南河滩―红山头―杏王府―静宜园―海淀―西直门,这条线路不仅地名准确,而且方位、地形、顺序都对。有了这样的环境描写,整个北京城就变得可知、可感,变成了活生生的主体,仿佛豁然从书本上站起来一样。

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流溢着浓重的北方色彩。如:“冬天又到了,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作者把独特的语言用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上,让读者更加熟悉了北方独特典型的气候特征。

4.小说中烦琐生动的民俗描写刻画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

老舍没有像某些作家那样偏重于异域情调的渲染和古风遗泽的猎奇,而是意在通过风俗这一社会心态的横截面来刻画民族性格。北京民俗多种多样,其中关于四时节令和婚丧嫁娶、人际往来等方面的民俗描写,在作品中尤为生动具体。如腊月二十三北平过小年的节令,“路旁增多了颜色,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还如元宵节,人们也都在忙碌着,“虎妞很高兴,她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逛庙,晚上逛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烦琐生动的民俗描写不仅显示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具有了游离于文学世界之外的另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正如作者所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无处不在的“北京味儿”

对北京人民口语纯熟准确的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物的性格得到鲜明生动形象的表现,是《骆驼祥子》的一个独到的艺术成就。老舍尝试着用群众语言来充分地描境状物,表情达意。“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比之一般化的知识分子语言更能生动地表现北京市民生活,并加浓了老舍小说特有的‘京味’”。老舍认为文字要极平常,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但又特别强调如何在平易中而不死板,他喜欢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北京市民社会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但又保持了口语的“原味儿”。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那些北京市民特有的“敢情”、“回见”、“白饶”、“不论秧子”之类的词汇和句式上,更表现在作家对市民社会各种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的精致传神的描摹上。“京味儿”渗透在作品中的各个方面。

“老舍的语言借鉴了说唱艺术,《骆驼祥子》是可以当作评书来说的。文中的词语具有形神兼备、意韵俱全,平中见奇、高度凝练的神功。例如:在烈日下,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其渴之甚,思水之切。在烈日下,有的车夫中暑发病,“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用“栽到地上”比“倒在地上”更能说明发病之猝,进一步突出酷热之甚。写祥子拉车,由于汗水,“裤褂全裹在了身上。”一个“裹”字,极言其出汗之多,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些词都是常见的、口语化的,但都用得准确自然。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人物性格的突出和生动同作家运用语言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功夫密不可分。祥子的语言厚重而又朴拙,他第一次买车,心情激动,如临大敌,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铺主夸耀车好,希望加钱,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九十六!”只加了个钱数。这同他的坚实沉默的性格是一致的。虎妞的语言则是另一个味道。“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么着?你个傻骆驼!”这些话既符合虎妞泼辣、粗野的个性,也极有口语特点,京味实足。语言运用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老舍对于自己的作品,一向自谦,严格到近于挑剔,但对于《骆驼祥子》的语言,却是满意的。作品的叙述语言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文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了魅力和光彩。

第2篇

【关键词】老舍;语言;北京韵味;通俗直白;幽默诙谐

一、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这样就为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作品中去。

《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买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的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二、通俗明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示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加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

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的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虎妞的人物描写也是闻其声如见其人,虎妞这个车厂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稳定风格的多元化幽默。

短篇小说《一天》里,讲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别人侵占的这个过程。

“晚饭后,吃了两个梨,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动手写文章。刚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老牛的好处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完全忘掉。不过,今天是和新妇同来,我想他绝不会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我在八点半的时候就看明白了: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尽了:看我的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决定赛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一个很烦人的生活细节,被老舍写得意趣盎然。当事人很烦,可读者读起来很有趣,觉得并不烦。

《离婚》中的主人公老李,对自己的乡下妻子不满意,总想找一个富有“诗意”的爱人。而张大哥在劝说老李时便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你那些《聊斋志异》!”我们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以传说中的花妖狐魅、幽冥世界为题材,想象丰富奇特,故幻离奇的浪漫主义小说集,可用在这里并不使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巧妙的喻代了老李的那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思想状态,含义深刻,意味无穷。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四世同堂》中的语言同样如此。像那几个被讽刺的人物冠晓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他对他大哥说:“大哥,你可得养着我,谁让你是我大哥呢?”这话说得多好,一个典型的家中老二的口气。还有冠晓荷的,他的闺女当了日本特务,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来吓唬别人:“我们家招弟,那是大红大紫的特务。”这台词太深刻了,把一个人能到什么程度写得入木三分。

老舍的幽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温和的,对坏人采取的是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来戳穿他。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诊视他,学习他,研究他。

【参考文献】

[1]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

[2]金艳.论老舍的悲剧意识及其小说的悲剧性.华中师范大学,2003.

第3篇

老舍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后不久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第4篇

关键词:老舍幽默讽刺

在中国,幽默讽刺作为美学概念出现的较晚,但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讽刺却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幽默讽刺文学始终没有占据显赫地位,但却也如一脉清流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宕不绝,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各种文体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观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爱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坛就以鲜明的幽默风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幽默,对幽默的论述也较多,《什么是幽默》、《谈幽默》、《幽默的危险》等都是专门的论文。老舍对幽默的理论阐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幽默的含义、特点、作用等都有过科学的论述。

1.幽默是一种心态

老舍在《谈幽默》中指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我们知道,有许多人是神经过敏的,每每以过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这样人假若是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着强烈的刺激性,或牢骚,或伤感;他老看别人不顺眼,而愿使大家都随着他自己走,或是对自己的遭遇不满,而伤感的自怜。反之,幽默的人便不这样,他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一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

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往小了说,他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清兵。偏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在这里,老舍明确指明幽默“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其特点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见“人人有可笑之处”,然后再把这些“技巧的写出来”,其原则是必须“心怀宽大”,“笑里带着同情”。其目的是最终使四海皆成为兄弟。

2.幽默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

在《什么是幽默》一文中,老舍还阐述了自己对于幽默语言的看法:“幽默的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和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这表明他认为,一个幽默的作家必须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要做到“想得深,说得俏”。只有“想得深”,才能发挥幽默的作用;只有“说得俏”,才能达到幽默的效果。

二老舍的幽默艺术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老舍突出艺术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绝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芳香一样。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钱钟书的幽默,温文、儒雅;张天翼的幽默、冷漠、无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

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形成与时代、家庭和其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是“笑的哲人”心态;二是“改造国民性”救治心态。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喜感因素与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这种悲喜剧美学构成,使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魅力。

1.幽默与讽刺交相结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残酷现实,老舍常发出“时局如此”,“含着泪还要笑,笑得出吗?”的慨叹。因此,他在强调幽默的同时,也接受了讽刺。认为:“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地分隔开’。这是因为幽默作家也同样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决不饶恕坏人坏事”,“在思想上多少尽到讽刺的责任,使人听了要发笑,也要去反省”。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二者是密不可分,应该协同发挥作用。幽默离开讽刺,就会没有多少教育意义,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而讽刺离开了幽默,就会成为说教。可见,老舍也是重视幽默讽刺的社会功能的,但不像鲁迅那样富于战斗性,采取的是较温和的态度,“以笑来矫正或诛伐”揭发社会的黑暗与指导大家对改进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老舍形成了自己温婉的艺术风格。

2.幽默中暗含同情

在老舍看来,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说:“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同情心,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苦难市民的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给予了深切同情。他很赞赏萨克莱的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僧恶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弱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老舍不仅对贫苦的市民倾注了深沉的爱心,即使对市民阶层,中小康之家的弱者,也饱含恻隐仁爱之心.在幽默小说《牛天踢传》中,以怜悯的笔默描写了牛夭赐的不幸遭遇。牛天赐是被富有之家牛氏夫妇收养的“弃儿”。自幼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因为牛老者比较富有,当他在世时,亲戚和本家都很看得起牛夭赐,当牛老者一死,牛氏家族的人们,便争先恐后跑到牛宅,肆无忌惮地抢分家产,谁也不把弃儿牛天赐放在眼里了。牛天赐对牛氏家族的人,虽心里充满怨忿,但表面上还得佯装笑脸,敢怒不敢言,眼看着家产被瓜分殆尽,而又束手无策。老舍以含蓄诙谐的语言,表现了牛天赐无可奈何的处境:“不老实怎么办呢?条上有刀!”表现了老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牛天赐的深切同情。

3.幽默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

老舍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他面对现实,正视人生,从自己独特的生活角度出发,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观察,对社会人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后,发笔为文,结构作品,塑造形象,暴露黑暗现实,把一切都不加涂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将喜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艺术成分巧妙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笑中含泪的老舍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具有契诃夫的微笑和高尔基的苦涩。他在作品中,根据笑的定律与逻辑,博采中西艺术技巧,指出人间的缺欠可笑。笑后思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空虚、残酷、荒诞不经,于是透过荒唐可笑的事物,又使人油然产生悲感的意味,从笑中体会到一种人生的苦涩。

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在研究老舍小说的幽默形态时,大都是把幽默放在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融合的框架中。陶长坤在《老舍幽默探源》一文中认为“寓庄于,含泪微笑。暴露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将辛酸的泪水浸入笑声中”。李冰霜在《笑的艺术》中认为老舍的幽默特征是:“笑中藏怒,笑中藏悲,笑是为了表现悲苦”,前期研究者多把幽默的对象放入“悲”与“喜”的交融中,认为老舍的幽默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悲剧是老舍小说主要的类型。研究者表达的是惟有悲剧因素,方显老舍幽默的深刻。幽默中包涵的事是老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不幸命运人们的同情。

三老舍小说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1.智慧的幽默形式

作为幽默技巧,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时。老舍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老张的哲学》)。他比喻高妈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启承转合的痕迹《骆驼祥子》)等等。这种种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形象、生动、鲜明,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2.故事情节的幽默

老舍的幽默技巧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而且还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老舍善于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充满矛盾的事件,再经过一番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组织成饶有风趣的情节。在《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进行了巧妙处理:欲擒故纵,先分后合,由弛入张,盘根错节,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3.平民化视角,朴实的美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触了大量的通俗民间艺术。他从小出入庙会茶肆,非常喜爱相声、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受其熏染,也善于苦中作乐。他受到了满汉融合、雅俗交汇的多重教育,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于一身。这无疑给予了他生命的养分。大众艺术是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幽默意识和民族幽默形式。这种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对老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他爱这片土地的古朴与善良,对市民含辛茹苦的生活怀着深刻的同情,普通市民的善良、温和的血液早已不知不觉融入他的体内。这些对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切的影响。所以在作品中,老舍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形成了自己表现幽默讽刺艺术的独特方法——轻松诙谐的描写、通俗浅白的语言、联想奇特的夸张。

老舍幽默讽刺小说语言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质朴又不失典雅精致;北京方言、口语和大白话出神入化的运用。老舍主张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并不是不加雕饰、直白浅陋,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完全趋附与投合,而是要在“俗”、“白”中,体味出艺术性、审美性,体味出“雅”的色彩来。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老舍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认真选择加工提炼,使用词语脱去了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把大众语言的沙海炼成金子。现代的北京口语,经他有分寸的削、砍、雕、凿,显出一种朴素精致的美。

结语

第5篇

    言艺术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创作丰厚,更是得益于他那具有创造性的文学语言理论。在其谈创作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语言理论,老舍的语言观点很多见解独到、精辟,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俗与白的语言风格

    俗与白的语言风格的追求是贯穿老舍文学语言观的一条主线。在《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中,老舍说“最使我得意的地方是文字的浅明简确。有了《小坡的生日》,我才明白了白话的力量,我取用最简单的话,几乎是儿童的话,描写一切了。我没有算过,《小坡的生日》中一共到底用了多少字,可是它给我一点信心,我就是用平民千字文课的一千个字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我相信这个,因而越来越恨‘迷惘而苍凉的沙漠般的故城哟’这种句子。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字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于车夫走卒的俗鄙;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1】这正说明了老舍对文学语言的基本看法,也反映了他对俗与白文学语言风格的追求。

    所谓的“俗”与“白”,并不是没有要求,恰恰是有一定标准的,“俗”,并不是“低俗”的“俗”,而指“通俗平常”,是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白”,则是指没有过多修饰的白话。他认为“真话、明白话,比什么都好”,“晦涩是致命伤,小说的文字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老舍推崇的是一种既贴近日常生活又能真切的表达真情实感的简单、通俗的语言,注意“从日用的俗语中创造出文艺作品来”,“从俗话中掏出珍珠”。《骆驼祥子》十余万言,其语言可谓真正做到了俗与白,整部小说总字数107360字,不同单字数却只有2413字,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乎都是常用字。所以,只要学会621字的小学生,就可以阅读它的90%,而掌握了957字的人,即可阅读95%。【2】

    在追求“俗”与“白”的语言风格的同时,老舍还提出要对日常口语进行“再加工”。他指出提倡“俗”与“白”的语言风格,并不是说写文章完全的口语化,照搬日常口语。相比较而言,日常口语零散、琐碎,还夹杂着不纯粹的成分,又常常因为借助说话人的表情、动作,省略了某些能懂的部分,很多时候口语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被理解。文学语言则不一样,它既要准确的表达事物,又要求说的简洁生动。所以,老舍认为,创作文学语言就是要巧妙地安排普通的文字。真正的文学语言,首先是源于生活,充满真情实感的,还要经过作家的选择提炼。这种加工提炼并不是要对语言进行过多的修饰,追求词藻的华丽和浓妆艳抹。这正是老舍先生所极力反对的,他所追求的是通俗易懂、简洁自然的语言,是凝聚了作家的心血的语言。正是由于对俗与白语言风格的追求,使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没有书面语的晦涩难懂;同时,他又对日常口语进行了加工,使其语言避免了口语的粗糙,形成了艺术化与生活化相融合的语言风格。

    二、 提升现代白话的审美功能

    当然,老舍先生并没有仅停留在俗与白语言风格的追求上,他还提出要提升现代白话语言的审美功能,塑造本民族语言的“美”。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声律美、简约美、幽默美三个方面。

    1、1、声律美

    老舍先生认为语言是带着声音的,而他自己就是带着声写作的,所以才会写出绘声绘色的语言,他认为创作语言时要把字音、字调、语调都考虑进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文人早已知晓这一特点,因而创作诗词时注意平仄的搭配。这样才能使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才能形成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老舍先生强调要追求语言的音乐美,所以他是出着声写剧本小说的,它的剧本小说都是有声的作品。老舍说,当代的作家创作时十分注重语言的思想内容,但却忽略了语言的形式。这里的形式,主要指汉语的声调,也就是平仄的变化。他提出要在文章的语句中灵活的运用平仄,在前后两句中交替出现,使声调产生高低、长短的变化,从而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律动,产生优美的节奏感。他说:“我写文章,不但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字的声音,不但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来念,大家都能听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得不好,但念起来 很好听,句子现成。”【3】那怎样才能使文章念起来好听呢,老舍举例说:“比方我的报告当中,上句末了用了一个仄声字,她去了’,下句我就要用个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好文章让大家愿意念,也愿意听。”除报告外,老舍先生描写性的文字也同样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读这样的文字,接受者能明显感受到节奏感和律动感

    ,这与他自小的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分不开。“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原因是前者二平二仄,音韵有起有落,后者四字全是平声,缺少抑扬韵致。为了使文章既有思想感情,又铿锵悦耳;既有深刻的含义,又有音乐性,“是文字与所叙述的相得益彰”,就得对文字进行加工提炼。“及至写成一段,当看那全段的律动如何,而增减各句的长短。”【4】我们的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像老舍先生那样灵活运用平仄,使声调产生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而形成文学语言的声律美。

    2、2、简约美

    除了声律美之外,老舍先生还主张文学语言的简约美。老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白话语言的简约美。一是字词,老舍主张用现代的字尽量不用生僻的字。老舍说:“我写东西,总是尽量少用字,不乱形容,不乱用修饰,从现成话里掏东西。”“想起一组话,先别逐句写下来,而去想想能否找出一句代表全组,这就可以既省话又巧妙。”【5】老舍的作品多数用字量较小,一般掌握二千左右汉字的人就基本能读懂,表达的含义也十分简洁明了,《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等作品都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是句式,老舍不赞成用长句子,而推崇用短句子。老舍的作品中的句子多数字数较少,有时三、四个字一句,甚至两个字一句,一个字一句的都有。老舍说:“写东西,要一句是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他分成几段。”【6】一部十万字的《骆驼祥子》,全书却很少有超过十五字以上的句子,多数句子都是七八字或十字左右。

    3、3、幽默美

    文学语言的运用最忌讳晦涩、枯燥、乏味,追求的是生动、有趣、活泼。而要使文学语言生动、有趣、活泼,幽默则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同时也是一位幽默大师,老舍的语言幽默主要是由句子的构造和用词的选择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诸多要素———词汇、句式、语音的变异使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来实现幽默。如《茶馆》第二幕的台词中,老舍十分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既有深刻的寓意,又有强烈的幽默效果:“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7】老舍幽默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在于其对语言结构方式的变异,这种变异是语言幽默的骨架,语言的变异性越强,幽默的效果越强。

    以上是对老舍的文学语言观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的归纳和总结。老舍先生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文学语言观点,对我们当今的文学创作仍然十分受用,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老舍 《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0页

    [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05页

    [3]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219页。

    [4]老舍:《言语与风格.》,《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出版,第97页。

    [5]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A].老舍创作[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第9页

第6篇

姓 名:张宇思

学 校: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

学九年级(4)班

爱 好:读书,写作,旅游

星 座:水瓶座

座右铭: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

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打开一本书,沉浸在古今中外名著之中。看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的色彩,看张爱玲在旧上海表达自己的高雅与精致,看曹雪芹在大观园表现林黛玉的孤傲与敏感……读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或美好或庄严或幽寂的意境之中,带我遐想,引我哲思。

我也喜欢在阅读了一本本名著之后,拿起笔把自己最切身的感受真诚地抒发出来。我曾把爸爸妈妈的情人节真情记录,我曾慷慨议论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我曾在懈怠的时候坚持并守望……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在《高分作文》等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我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真实感悟。

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也许前头的路有困难有挫折,但我会执着地前行。

翻开《骆驼祥子》,我看见祥子摆弄着手里的现洋,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买一辆洋车,旁边就是黑漆漆的被刷得锃亮的老北京洋车……

翻开《茶馆》,我看见王利发正擦着桌子,他用麻利的手法和娴熟的嗓音招徕客人,手里是壶嘴正冒着热气的老北京茶壶……

翻开《四世同堂》,我看见瑞宣在车水马龙的街巷中逛进逛出,并发出终会消失的感叹,身边屹立的是老北京的建筑……

老舍先生,是您用饱含真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着您所热爱的那片土地――老北京。读您,是我永不厌倦的课题。

不倦地读您,我嗅到了老北京的气息。空气中掺杂着北京小吃的气味,叫卖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未间断,整个老北京都沸腾着。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的劳动人民生动地诠释着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始终生活在忙碌而热闹的氛围中……这便是您让我嗅到的气息。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执着,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我品味到了老北京的气节。这座饱经风雨的城市啊,经历了多年沧桑依然岿然不动。我终于明白了您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不仅仅是它的文化气息,还有它的气节,那始终屹立于风雨之中的气节:厚重、深邃、凝练、刚直……这便是您守护的那片土地,这便是您让我品味到的气节。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我终于明白您所热爱的一直都是那片热土。事物的新旧交替是生活发展的必然,而老北京也终将被新北京取代。然而,您却一直守望着那片热土,用你的笔描述着它,并讲述着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于是您继续着老北京的传承。

老舍先生,您是我不变的坚持,我愿意不倦地读您。

不倦地读您,让我看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老北京的色彩;不倦地读您,我感受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和虔诚;不倦地读您,我触摸到了历久弥香的历史。

第7篇

老舍与北京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第8篇

鲁迅故居(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丁香在爱古树的人中很有名气,丁香开花的时节,很多人都会去感受那份文雅。前院有丁香,后院有两棵黄刺梅、三棵白杨树、两棵花椒树,还有那两棵知名度很高的枣树。其实,这枣树已不是原本鲁迅《秋夜》文中的那两棵,鲁迅故居的工作人员说是后来补种的。院里还有鲁迅开凿的一眼水井。每逢春季,繁花盛开,芳香满院。

秋夜(节选)——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郭沫若 &银杏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 如今郭沫若故居外层院里生长得最茂盛的就是十余棵银杏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妈妈树了。这棵银杏树是当年郭沫若的夫人回南方养病时,郭沫若和孩子们在西山大觉寺移来的。为了让孩子们祝愿妈妈早日康复,郭沫若给这棵银杏树起名“妈妈树”,默默祝福着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能像顽强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郭沫若一家把这棵银杏当成自己家庭的一员,至今这棵银杏树仍在院中茁壮挺拔地生长着。

银杏(节选)——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吉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老舍&丹柿小院

尽管接地气的老舍,并没有专门描述丹柿小院的文字,但是他在这个小院居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写下了建国后的所有作品。老舍先生的四合院不大,位于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房间也很小,里面陈列了老舍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介绍。院子里摆放着一口大缸,是老舍夫妇用来养鱼的。

第9篇

我特别喜欢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今天,我又重温了他的作品《养花》,更觉得回味无穷。

文中叙述了作者养花的乐趣,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老舍爷爷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我想,老舍爷爷不是有腿病吗?他还这么热爱劳动,不顾年老体衰,坚持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他老人家能做到的,难道我们新一代少年不能做 到吗?

可是,我们这一代有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过的是“饭来张口”的生活,更不要说把劳动当作一种乐趣了。就比如我自己吧,爸妈总是很忙,有时叫我把地拖一拖,可在蜜罐中长大的我连地板也拖不干净,也不愿拖。我想妈妈能拖嘛!再说我还要学习呢。可自从小学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不同了,爸妈一叫,我马上忙开了。当我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时,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我也终于亲身体会到了老舍爷爷所说的劳动的乐趣了。

不过,养花除了要爱劳动,还得有这方面的知识。老舍爷爷长期养花,久而久之摸着了一些门道,对于喜阴的花和喜干的花所适应的环境都了如指掌。的确,干 什么事缺乏知识都是不行的,我曾栽种过一盆君子兰,可是我连基本的养花知识都不懂,只顾一个劲地浇水,结果君子兰过早地枯萎了。说出来不怕笑话,为此,我还大哭过一场,现在想起那时的我也太天真了。但这以后,我知道了一点:君子兰不爱“喝水”。这也证明,知识是人们办好一切事的关键,没有它,达到目的就会很困 难。

只有爱劳动又有知识的人,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并从中体会到乐趣。这就是老舍爷爷的散文《养花》给我的启迪。

第10篇

    “老舍先生从不管我的学习成绩。”昨日,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来渝参加沙坪坝区首个沙磁文化日纪念活动,在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校区内,舒乙首次向外界透露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

    让儿子给老师送鸭子

    昨天上午9点半,重师能容纳300多人的恺撒学术报告厅被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因为没有座位,很多学生只有站在过道上听完舒乙的演讲。精彩的讲座,引发了全场5次雷鸣般的掌声。

    老舍先生1937年底来到重庆,直到1946年才离渝前往美国讲学。在渝期间,他完成了一生最重要作品之一,《四世同堂》的2/3。

    “那时候,老舍先生爱喝酒,常常从城里的白象街步行到歌乐山,看望冰心一家人,找人喝酒。”舒乙回忆,老舍先生其实是一个很率性的人,自己读小学时,一次,父亲突然写了一张条子,让他将别人送给自己的鸭子带给老师,“也许觉得那时老师太辛苦了。”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老舍先生特别高兴,他总是鼓励我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那时我常坐在山头上写生,老舍先生总要过来给我讲一些绘画技法,讲得头头是道。但他自己,却一笔也不会画。”

    舒乙说,老舍先生一直主张自由地发展儿童的天性,维护他们的天真活泼,满足他们的正当爱好,不要干预太多。比如对舒乙5年级前一直处于最后一名的成绩,老舍先生从来不会加以评价,“五年级后,我突然开窍,成绩突飞猛进。老舍先生知道后还显得一脸惊讶。”

    文化决定地区排名

    在随后举行的“沙磁文化日”座谈会上,舒乙、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张伯苓之孙张元龙、杨士中等文化名人,与来自台湾、日本等地的学者一起,探讨城市文化发展之路。

    “我相信,将来城市是靠历史文化来评定优秀与否的,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座次也是靠文化来排定的。”舒乙认为,经济发展了,各个城市的建设差别会越来越小,决定城市竞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将是各地的文化。

第11篇

对殖民地文化现象的嘲讽

摘要: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时期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对青岛这个殖民地文化现象的嘲讽与反思。对于青岛这座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的殖民化现象,老舍是深恶痛绝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文学创作与理想,与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精神一贯坚持的较为浓重的学术研究和自由化精神是一致的,老舍的创作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的内在精神更加精英化、自由化。

关键词:老舍 殖民地文化 嘲讽 自由追求

作者简介:刘香,女(1976―),山东日照人,文学博士,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该文系2008年山东省社科有资课题:边缘的自由――1930-1937: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作家”研究的成果之一,基金项目号:08DWXJ08。

第12篇

老舍先生的《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句话就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其中的“古怪”一词被看成是文眼,教学中围绕这个词展开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古怪”本来是个贬义词,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感彩,应该说重新具有“丰富、有趣、奇特”的语境义。这样理解对吗?

应该说,这种观点许多教师认可。因为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但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还详细描摹猫的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可见作者是很喜欢猫的。这种把本来很喜欢的偏偏说成“古怪”的表达是一种“无理而妙”,也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中的“明贬实褒”是一脉相承的。

但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愿苟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猫》的原文情况。《猫》发表于1959年8月《新观察》第16期,题目虽然是《猫》,可目的是要借写猫来写那个时代的“亮点”――灭四害运动取得的“很大的成功”。文中有这样的表达:“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么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在《猫》中是无意于夸赞猫的。

其次,老舍先生对猫的一贯态度。舒乙先生在《我的父亲老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中,有以下这样一些关于老舍与猫的表述:“父亲喜欢狗,也喜欢猫。不过凡是谈到狗时,都很尊重;而谈到猫则常常是批评的”“父亲对猫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反正,绝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字去概括”“他很爱猫,但又深知猫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们”“猫的可爱而且可敬的时候,是它们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视的时候,还有母猫生了小猫之后。这些时候它们是很尽职的。糟糕的是,猫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猫是反复无常的典型”“这就是说,猫是有复杂性格的小动物。……”(以上摘引自该书第244~248页)应该说,这些文字是舒乙先生认真研读其父亲作品中对猫的描写以及参照父亲生活而作出的一种真实又朴素的评价,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父亲作品中所写的猫的情况――用“古怪”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

在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表达习惯之后,我们再来看课文中老舍先生对猫的描写:“老实”与“贪玩”,“温柔可亲”与“一声也不出”,“什么都怕”与“勇猛”……他用这种对举的形式,正好符合人们对“古怪”的理解――性格怪异、很特别,让人难以捉摸。也就是说,老舍先生在《猫》中,是用“古怪”和“可爱”共同表现猫的性格的复杂性,而不是用“古怪”从另一面来表达“可爱”的,“古怪”就是古怪,是谈不上可爱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