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名句

中秋名句

时间:2023-05-30 09:5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名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2、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3、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4、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5、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7、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二、中秋节的来历简短

中秋节开始唐朝的初年,之后盛行在宋朝,到了明清的时候,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了。受的这个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成为东亚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节日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的八月是在秋季中间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然而八月十五又是在“仲秋”之中,所以被称之为“中秋”。

另外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为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又因中秋节的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被称“月节”;还有就是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三、关于中秋节的千古名句

中秋节千古名句是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全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第2篇

诗人们擅长遐想,正是这种遐想,给予了月亮一层又一层神秘的光环,他们的灵感每年来自那么明显,登上高三,笑谈中秋的星月,饮酒欢歌,留下了千古名句,毫无疑问中秋的星月在诗人笔下盛放无比的浪漫,也给予了它无数感人的民间事

中秋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传说,就说在泰山的一个中秋故事吧!相传泰山奶奶是老天爷的女儿玉皇大帝的妹妹,她眉目清秀,心地善良,她不爱天宫,爱尘世,自从来到泰山后,她苦心照料百姓,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泰安神州,十年九收”人们编了歌谣歌颂她的功德,这件事传到老天爷那里,他老人家很高兴,决定在秋收时季——八月十五下凡来看女儿,所以为了纪念这天,每年这天家家吃月饼一家人在一起赏月。这些都是有关中秋的传说。

在我们这里,每逢中秋都有一个习俗,就是相互赠送礼物给亲人,代表和平往来,亲人多家里的月饼堆满了月饼,吃都吃烦了。还有大人有大人的中秋节,小孩有小孩的中秋,我们这些孩子吃完晚饭,拿着月饼相聚一起,赏着月,吃着月饼,玩着不同的游戏,开开心心,过的特有滋味。我叹了一声,古人说的没有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晚的相聚在一起,明天又是分散的时候,多么希望时间停在此刻啊,开心的过着。

啊,中秋你至少给我们一次相聚的机会,我还是特别开心,希望所有人中秋节快乐。

尤五中初二:林艳玲

第3篇

中秋佳节,走进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一股浓郁的月饼芳香扑面而来。与此同时,寓意着团圆的情意也在人们心里流动,精明的商家将月饼作为中秋的主导食品,炒得沸沸扬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实,月饼,过去是一种蒸食,是人们在赏月时吃的一种主食,与现代的月饼不大相同。在朗诵大诗人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之名句时,在品味各式各样的月饼时,还需要美味佳肴辅助,才能体现团圆主题。

中秋,是古代“ 秋报”,即祭土地神的日子,人们要备好牲礼、月饼、米粉芋等,感谢土地神的保佑;而到秦汉之后,中秋节才主要是祭月之日,如北京的月坛就是皇帝祭月的场所。一般的程序是,在院子中摆上香案,上面放香炉、烛台,点燃烛香,用水果、月饼敬奉月神,仪式结束后,一起喝团圆酒、吃团圆饭、吃团圆饼(月饼),其意更广,其乐无穷。因此,作为中秋的吃来说,除了月饼是主角外,还有许多美味佳肴,不可忽视。从传统的食品看,有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特别是菜肴“米粉炒芋头”,不可缺少,因为民间有“吃米粉芋,有好活路”之说;至于祭月用的牲礼,如鸡、鱼、鸭、肉之类,全部在仪式结束后,制作成“菜碗”,再供人们食用。

中秋, 作为传统佳节,除了吃月饼外,对团圆餐也要精心安排。因为,在中秋节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餐,才是人间美好情感的宣泄。这餐团圆饭的价值,可以同我国春节的团圆饭相提并论,千金难买。的确,在中秋节,将人生的思念与感伤,将梦中的分离与情愫,融入月光之中,体验在月饼的香甜与团圆餐的美味之中,才是充盈温情与暖意的真正意义上的中秋。

中秋的美味佳肴同民族、食俗、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需要去挖掘升华与发扬光大。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在川西一农家吃过的中秋家宴“合家团圆”席,切合时令,乡土气息浓郁,菜肴朴素,制作精细,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令人难忘。现录如下,想必对餐饮业同行有所启发。

合家团圆中秋席

冷菜:油酥花生、五香肉干、素拌三丝、麻辣鸡丝。

热菜:卤拼全家福、四喜肉丸、五彩虾仁、带丝全鸭、清蒸桂鱼、板栗蒸鸡、香辣河蟹、红烧排骨、鱼香肉丝、萝卜连锅汤。

点心:豆沙月饼、莲蓉月饼。

小吃:醪糟鸡蛋汤(每人一碗)。

水果:梨子、苹果、西瓜各适量。

配食:老荫茶、瓜子、核桃、带壳花生、糖果、饮料各适量。

第4篇

【中秋节趣味对联精选】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第5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古到今,关于月亮的故事和诗词有许多。千古名句和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神话故事塑造了今天的中秋节。

月亮的美称如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有:素娥,顾兔,婵娟等等。

浩瀚的夜空中。一个圆月皎洁无瑕的挂在天空中,身边有许多调皮的眨眼睛的小星星在天湖里洗澡。此情此景,好不美丽。

月亮像一杯浓浓的甘甜的咖啡,说不完,道不完

浙江金华婺城区东苑小学初二:唯爱蜜蜜 朱歆雨

第6篇

1、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2、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7、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8、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0、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13、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14、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6、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17、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18、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9、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24、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25、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6、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2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8、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29、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30、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31、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32、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33、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4、思念,化作一阵香,躲进月饼里。咀嚼着,咀嚼着,()便在口中散开了,而心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祝福。

35、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3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3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9、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40、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41、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42、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3、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第7篇

千百年来,世间对中秋节的痴迷无以复加,无论是冰壶秋月的激赏还是花前月下的空,总有一番冰纯冷凝的明媚味道。可贵的是这明媚味道中,并非全是高处不胜寒的雅致,而是充满浓浓淡淡的烟火气息。它给人以思念,给人以团圆,给人以美梦,更给人以温暖;无论是一块月饼,一面铜镜,一檐花灯,或者一支酒令,在所有温暖彻骨的情绪中,这些历经千载沉浮,沾染人间凡思的藏品,都见证了曾经的花好月圆,千里婵娟。

七星捧月饮“团茶”

“七星捧月”固定称谓是七星盘,一般有一盘、一瓶、七盏;如果盏的数目低于七,就不能用七星盘的称呼,而改称子母盘。该器型在哥窑、定窑中均有标本,河南巩县窑较为多见,可见影响范围之广泛。一瓶七盏在圆盘之上组成了“七星捧月”,而又恰似一轮圆月,极为珍贵。“七星捧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膜拜,无论是天文景观的直观表达或是炼丹术士的升仙臆想,众“星”捧“月”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古人无论是品茗还是饮酒,均与赏月有莫大关联,团团围坐,一巡斟过,各人自持,圆月立缺,而明月映照;二巡斟满,高朋畅谈,壶自圆润,而盏中盈盈;三巡已过,豪情满怀,推杯换盏,自此杯盘别过。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阳盈亏的哲学在此立杆映现,极为巧妙。汉代即有赏月的记载,而到唐代达到极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咏月名句。巧合的是,饮茶也由唐开始普及,且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团茶”也被称为“月团”。中秋之夜,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和。

寄情明月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花灯。当然,中秋节玩的花灯与元宵节的花灯有很大区别,并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玩法,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其奇巧精致令人赞叹,但这类花灯并不能长久保存,而且多数是儿童的。国人过节讲究吉利,竖起高高灯笼庆贺中秋慢慢地成了传统。是以,中秋花灯与元宵节庆的花灯相互借鉴,比较起来,中秋花灯与月亮高洁的品性有些类似,它并不像元宵花灯五彩纷呈,争奇斗艳,往往素雅可人,玲珑曼妙,颇有明清文人画的疏朗风骨。笔者曾见一民国中秋花灯,上面尚有丝绸灯罩,想来中秋之夜,一点火光,远远看来,也有一番月朗星稀的味道。

青铜有意铸“蟾宫”

中秋之月,自古便承载了人们诸多幻想,嫦娥奔月算是最为著名的版本了,人们相信明淡暗影之下的圆月,有蟾宫、桂树、美女、佳酿,并将这样的画面具化地表现。笔者见过一面唐代铜镜,其镜面正是蟾宫图,仕女长袖飞舞,桂树写意传神,再加上一只捣药的兔子,也可谓之月下团圆了。唐代是铜镜铸造最为发达的时期,制作的铜镜华美精妙,铭文细腻,蕴含丰富,像这样直接表述传说的稀罕之物都体现当时之时髦景象。一面铜镜的历史,几与华夏文明的历史等长。是以,在斑驳铜锈的铜镜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时光的轮回和瞬间的迷失。正是一面面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铜镜照见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照见了人们最为隐秘的内心。

象牙酒筹行“月令”

清风明月,良辰美景,亲朋好友月下相聚,自然不可无酒,而古人讲究喝酒得法,极尽雅致,月下划拳猜枚自然太煞风景,所以便有了酒筹。酒筹来源于酒令,唐宋之际,酒令丰富多彩,白居易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一层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也是诸多酒筹的游戏规则。笔者见过一副清代象牙酒筹,无论是“枝上月初明”还是“暗送梅梢月”,几乎每支酒筹都与星月有关。可见行酒令之时,与饮者必须对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中涉及到月亮的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酒筹文化含金量之高。

祭月“谐星”兔儿爷

明清民窑瓷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类便是玩具,除去各种动物塑形,兔儿爷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制作精致,刻画传神,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笔者曾见一兔儿爷推磨造型,憨态可掬,颇为有趣。兔儿爷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有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这便是大量兔儿爷瓷器玩具产生的由来。最初兔儿爷的造型比较单一,只是正襟而坐,但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关节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第8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第9篇

中秋赏月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更是中秋节一大乐事。我国欣赏月色的胜景数不胜数,其中有些还能看到奇特的景观。本文列出最负盛名的赏月处供您参考:

三潭印月在杭州西湖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前,有三座石塔,塔身中空,呈球形,每个球面有五个小孔。每当皓月凌空之时,在石塔内置烛光,烛光透过小圆孔投进深潭,映出无数个小月亮,与倒映在湖上的天上明月相映成趣。

平湖秋月位于西湖白堤西端,中秋之夜,坐在伸入湖面的平台上,静候明月渐上中天,放眼湖中,但见湖平如镜,清辉倾泻,清风拂面,桂子飘香,正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象山夜月在广西桂林象鼻山。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景观。

黄山邀月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映着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苍翠中透出绚烂,更显黄山的秀美。 入夜,盈盈明月高悬夜空,山雾如轻纱般将月儿笼在其中,透出朦胧而神秘的皎皎月光。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谥,这个时候,无论是行于山径找寻月影,还是静坐树下以酒邀月,面对如此纯净的月,如此静谧的山,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方能明白什么是空灵。

太清水月登上青岛崂山太清宫东边的山顶,烟波浩渺的大海立刻展现在眼前。月上东山,天上月与海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石湖串月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春秋时,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

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游人为了看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远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的相沿成习。

二泉映月在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每届中秋之夜,观赏那汩汩清泉之中映出一轮皎皎明月,楚楚倒映,煞是好看。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声名最大的是天下第二泉。二泉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天下第二泉”是由我国古代杰出的品茶专家竟陵人陆羽(自鸿渐)评定的。这里是文人墨客留连之地,诗人梅尧臣、王禹、蔡襄、黄庭坚、坡、秦观、杨万里都有佳句称颂。尤其是坡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赞誉备至,广为流传。清康熙、乾隆品泉后也都有题诗。近代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谱下了“二泉映月”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国内外所称赏。

月照松林江西庐山有一座牯牛岭,岭上有一条石径松路。月夜漫步石径上,隐约可见月光透过松影,点点洒落小径,如雪似霜,若银赛玉,微风拂过,松林轻吟,宛如悦耳音乐,令人幽情顿生。晚间登上牯岭头部的旋转的观景台、眺望浔阳灯火,百里匡庐尽收眼底、云天浮茫,仿若置身半空云间,真可谓:“夜眺浔城星万映,身临胜境莫迷津。”

二十四桥月夜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亦名念四桥,昔为砖砌桥墩,上铺木板,围以红栏。桥临吴姓住宅。桥畔遍植芍药,故有红药桥、吴家砖桥之称。二十四桥之名,源于隋代,相传隋杨帝在月夜曾借宫女24人吹萧于此,故名。关于二十四桥,历史上向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桥仅1座,一说共24座。在二十四桥赏月别有意境。月明之夜驻足桥头,抬头望月,俯首看水,会使人油然想起诗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

三江映双月在金沙江、岷江、长江之畔的宜宾市的合江门,又称长江之首的“三江口”。中秋之夜,登上“双月楼”眺望,三江吻合处平静无波,流沙雪白,明月当空,江中双月辉映,一明一暗,乃天下奇观。

三月共赏苏州网狮园的“月到风来亭”内正中悬一大镜,每当明月初上,可以看见水中、镜中、天上三个明亮的圆月。水中倒映、镜中虚像、空中真月融为一体,虚实相生,独成奇景。

第10篇

洋溢着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发着勃勃文采精华的气息,闪烁着古国文明的灿烂辉煌……它是节日,它陪伴着小小的你我快乐成长……

每当提及节日,我的心中免不了会有些激动。节日的背后,该有着怎样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着怎样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有着怎样美好甜蜜的向往与期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每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时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节日,人们怀着伤感怀着思念为故者上坟,虔诚地祈愿逝者在天国能够过得快乐,也祈盼他们在天有灵,给活着的人以精神的庇荫。感受清明,缅怀那些驻留天国的灵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只为屈原的那纵身一跃,只为那位圣贤的瞬间壮举,便有了这个壮烈的节日,“波涛卷不去,忠魂得永生。”因为不忍见大好河山断送在奸佞之手,却又无力回天,何不一死了之,换个眼不见为净?“堪笑楚王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感受端午,感悟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溅洒的悲怆!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大人说七夕便是年青情侣约会的时间,并且告诉我们,在七夕那天夜晚,静静地站在葡萄架下,便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你要真听到了,便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婚姻。真的趣,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间爱情的甜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逝者如斯”,年年岁岁去去来来,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不同,每一次的感受都如诗如画。感受节日的文化,感受节日的温馨,感受节日的美好,但愿人生天天如节日,岁岁如今天,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同样一个美好甜蜜的梦,在感受中得到了更多更美好的实现!

【简评】看得出来,作者对节日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全年当中几个重大的民族节日全都写了,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文字安排有主有次,巧妙合理,可读性较强。本文还有一个主要特点是引用丰富精彩,通过引用有关古诗名句来领起相关的段落,这种巧妙的行文方式颇能引起评卷老师的好感。文段内还有些重要的引用,这就使得引用古诗文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除此,全文语言表达也很灵动,感情真挚,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11篇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以前,我总是羡慕别的地方有迷人的秋色。可现在不同,在家乡的漫步中,我发现我的家乡的秋色,也是那样迷人,那样可爱。

秋天的落叶,把林荫小路铺的严严实实,仿佛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秋叶雨。突然,一阵秋风吹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和五彩缤纷的颜料盒,把红色送给枫叶,把黄色送给稻田,把绿色送给大树,把彩色送给果实。枫叶受到了秋天的颜色,变成一枚枚红色的邮票,飘啊飘啊,向我们寄来了秋天的凉爽。

人们收到了秋天的凉爽,纷纷脱下了凉爽的夏装,换下了温暖的秋装。你看,这个小姑娘,脱下了她喜爱的夏裙,换下了一件崭新的秋装。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里飘着几朵白云。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橙橙的,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颗颗饱满,个个都胀破了肚子。他们一齐使劲儿,稻秆可受不了,只好弯腰受罪。我深吸了一口气,试着领略这稻田的清香,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义。正当我在领略这田间的清香时,几只鸟儿在空中一边打着旋儿,一边“吧吧”地拍打着翅膀。在稻田的另一边,有几个收稻田的老大爷,他们收稻谷时,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秋天,一些花儿都凋落了。可依然绽开笑容去迎接早晨明媚的阳光。他们有的红的似火;有的粉的赛霞;有的白得若雪。像龙飞,像凤舞,像节日的烟火,像美丽的珊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五彩缤纷。

在秋天里,我最喜欢看中秋节皎洁的月光,路边美丽的秋菊;我爱看一排排整齐的大雁往南飞去,我爱看运河河水的清澈,辉映着蓝天;更爱看那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

我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喜欢充满激情的夏天,更喜欢迷人的冬天,但最喜欢温暖丰硕的秋天。

第12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舍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El文化的感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我国跳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让成长于麦当劳、可口可乐、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符号包围中的青少年学生能了解、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组织者,自然就成了点燃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热情与兴趣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1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t .t关注度不够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人教版选文中传统节日教材占总编目的t . a}io,语文版占t }io,苏教版为i . 9}io。有些教师认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感知,语文教学无需涉及。再加上以往应试的压力也无暇顾及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节日文化。

t.2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新课标下传统节日回归语文课程的意义

2.t传统节日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人文性相契合

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文”、“人文”,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2 .2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呢?

3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3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3.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