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亲情的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小男孩的母亲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医生告诉他,只有上帝才能救他妈妈。年幼的男孩信以为真,他每天拿着一美元的硬币,挨家挨户敲门购买“上帝”。一天,他来到一家杂货店,老板走了出来。
“孩子,你要买什么?”老板和蔼地问。
“叔叔,我要买上帝。”
“哦?为什么你要买上帝呢?”
“因为妈妈生病了,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好妈妈。”
老板感动了,他收下了小男孩的一美元,对他说:“孩子,回去吧,你买到了‘上帝’了,你的母亲会好的!”
原来,这个杂货店的老板是一个富翁,他联系了美国的一家著名医院,为小男孩的母亲治疗。终于,小男孩的母亲病好出院了。
小男孩用他的爱,买到了“上帝”,救了母亲。
看完这个故事,我有一种泪涌的冲动。故事中的小男孩,天真,善良,他并不知道所谓的“上帝”是什么,他只知道,他要救母亲。于是,他捏着一美元,跑遍了大街小巷。
是爱,是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感动了“上帝”。
这种爱,叫――亲情。
亲情是伟大的,它能缔造出无数奇迹。地震中的母亲,用血肉身躯为孩子撑起了一小片天地。人们在手机中看到了这条没有发出去的短信:“孩子,如果你活了下来,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亲情,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那位“飞人妈妈”,用常人无法达到的速度,穿过车水马龙的马路,接住了失足从三楼掉下的孩子,在场的人无不震惊。也许,她的速度早已打破吉尼斯记录,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极限。但是,亲情的速度本就无法估量。
为母捐肾的田世国,背父上大学的邹尊喜,和为了给儿子换肾而减肥的“暴走妈妈”,无一不带给我们震撼,带给我们感动。
亲情,本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感情。
爱如一池清泉,滋润干涸的内心;爱如一缕暖阳,融化冷漠的坚冰;爱如一片绿阴,驱走夏日的炎热;爱如一口火炉,赶跑冬日的严寒。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人性;亲情;价值取向
7月26日,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在首个周末带来了国内罕见的票房高峰之后,开始迎接来自影迷、影院经理、专业影评人乃至国外媒介的感性关注和理性分析,“不哭不是人”①的极端观影感受与“为什么自己找罪受”的观影畏惧心理并存;“国内首个登上IMAX银幕的电影”的特效突破与“民族情感又一次直面曾经的鲜血淋漓”互为矛盾。
笔者比较认同导演冯小刚的观点:这绝不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我们更希望把观众真正带入地震亲历者的内心世界。影片合乎主流意识形态,不设定灾难的“预言者”角色;挖掘中国人心理特点,以“亲情”探讨复杂的人性。
一
文学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情绪。无论是小说、诗歌、话剧、散文,等等。文学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和好的影视,应当反映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电影起于“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选择。一场地震,不仅使李元妮失去丈夫,还让她在作出救儿子不救女儿的选择后,开始了纠缠一生的内疚和自责,这样的爱恨纠结,引爆了一场又一场的泪水。《唐山大地震》讲述的只不过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小故事,只是这小故事里蕴藏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大情感以及亘古不变的民族凝聚力和人性的光辉。
影片的创作思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用贴近人心的温情故事来以小见大,反映了社会和时代气息。一个一家四口人的经历,却代表了多少个有同样经历的家庭呢?32年后的母女重逢是亲情的伟大力量;收养女儿的夫妇无私的爱感染着人心;还有姐弟俩32年后不约而同地奔赴四川灾区救援是在经历灾难时受人救助后的感恩之情。丰富的情感使得影片显得十分饱满,充实而生动。所以说,小故事中隐藏的实际是大情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博大无私的爱心、是知恩图报的良心,是人性的光辉的集中反映。
亲情既是一切人性的基础,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根基,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成长与发展内在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对一部电影来说,这样一个角度既是平凡的,也是超越平凡的;既是琐碎的,也是深邃的,这就使得电影有了进退有余的可能。
冯小刚在谈到《唐山大地震》时说:我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当然我们也要让观众看到那些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的画面,这些手段我们都有;但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影片就成功了。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冯小刚影片中始终贯穿着的价值观。
在《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片子里,人物不管怎么调侃,怎么不着调,朋友之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自觉不自觉都会在片子里流露,也就是 “人道主义”的大原则在这个片子里,它符合冯小刚对家庭的看法。冯小刚痴迷于人性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能真正感受到唐山人心底的这道伤口。当人性被天灾逼到极限时,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伤痛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的那一刻,更是伴随着那些幸存者日后每天的生活。《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是残酷的,母亲面对的是一个死局,无论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为此纠结一生。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得以重建,但她内心深处的这道伤口,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李元妮就是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可以说,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余震却持续了32年。
“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惟一留下的就是亲情。靠着这惟一剩下的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和勇气。”②所以,在电影里,冯小刚安排了个大团圆结局,让李元妮一家三口团聚,彼此原谅。他就是希望让观众感觉到:“地震把所有东西都摧毁了,惟一剩下的就是亲情。”对于最后的结局处理,冯小刚早就预料到可能会有人觉得他没有将主题的深刻性再推进一步,就像之前的《集结号》,很多人告诉他就应该让谷子地在寻找战友的途中饿死,这才叫深刻。但这显然不是冯小刚的风格,在他看来,这种所谓“大团圆式”的结局,与其说是为了迎合观众,不如说是为了迎合他自己,他说自己天性中向往温暖和光明的东西,如果非要留下一个残酷的尾巴,他反而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愿望。“我们这个电影非常非常人道主义。其实不仅这一部电影,我所有电影都贯彻人道主义。这符合我的(风格)。艺术片往往要拍人性的恶,我为什么拍不了艺术片,就是因为这样。”
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说,泪水是被影片里彰显的大爱所感动的,虽然看见的是一场灾难,但心却是温暖的。冯小刚的影片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个核心一直不动摇。所以,谈到这部电影的情感诉求时,他屡次强调同一句话:“你会哭,但哭完了之后,心里是暖暖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关乎中国电影的艺术追求。《唐山大地震》抛给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深刻的反思。因此,直到今日,影片票房已突破5亿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用一颗朴素感怀的心去对待它。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除了泪水所凝聚的深切感动以外,更多的是对于亲情、善心、感恩以及宽恕和原谅的种种思考。并且我们坚信,这种思考会随着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满而愈发深刻。
二
两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曾感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作出一批感人肺腑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冯小刚避开了离灾难发生时间太近、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汶川,而选择了发生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同时又让影片中一对离散的母女32年后意外重逢于汶川,从而将中国两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涵盖了广阔时空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余震32年,对人心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越了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力。当人性被天灾逼到一个角落和绝境,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也可能同样处于黑暗。“几十年过去了,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重建、恢复了,但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些亲历者,这些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每天就守着他们心灵深处的废墟在度日。”③冯小刚说。而在女主角徐帆看来,人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却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发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与传统的主旋律影片并不相同。电影则直接抒写温暖的部分,并不是假,只是人性的另一种需求的反映。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唐山大地震》没有赘述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而是转而描写这种大灾难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如何修复创伤。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却很少有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作品去表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记者对徐帆的采访:
记者:片中您总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李晨也说地震将母亲的心震碎了,心里的房子再也没有搭起来过。而冯小刚导演之前也明确表态,认为心灵无法重建。您怎么理解心灵重建,认同冯导的看法吗?
徐帆:我很认同冯导的看法。我觉得人心被极大地伤害了,即使你再修补也是有痕迹的,再也不能回到以前那样的完整无缺。所以只能尽全力去温暖人心,让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心灵尽可能回暖。④
是的,灾难过后,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龟裂的大地可以填平,然而受伤的心灵呢?影片中抛给人们的心理治疗问题也比较明显。经过地震,方达成了身体上的残废,方登成了心理上的严重残疾――早恋,大学怀孕,退┭А…这些都是更为严重的心理残疾。心理的残疾和缺失,只有在这种温暖的理想希冀中,现实失序的残酷与压迫性才能得以缓解。它是虚伪的,但当温情被塑造后,人们从自身的人情与感伤本能出发,就会天然拥抱这温情虚伪的慰藉,社会矛盾冲突就会由此缓解。其实,电影工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这样自然地迎合人们与社会双重需求的前提下,赢得有关艺术境界的美誉,从而获取商业价值。无论好莱坞还是欧洲电影、俄罗斯电影,无不如此,只不过价值观导致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唐山大地震》表现的不仅是灾难,更是灾难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表现的不仅是亲情,更是亲情带给人们的道德思考。李元妮选择的是坚守,她坚守着中国女性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道德操守;方达选择的是逃避,用现时的成功疗治历史的伤痛;方登选择的是固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既折磨了别人又折磨了自己。
三个人的选择既相互纠结,又相互矛盾,构成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困境。
有人评价说冯小刚由一个娱乐导演变成了一个 “公民导演”,但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冯小刚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新高度”。《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是“温暖人心”, 不让大家看到伤痛,看到伤疤,更多看到故事和人物后面的坚强。
好莱坞大片往往通过技术手段将意识形态的所谓艺术表现发展到了极致,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无不成为牵制、感化人心的典范之作――技术越高明,就越能混淆现实中无法消弭的社会关系,营造出令人心灵得以改正的理想国。每个营造精致的理想国都会成为一枚牵动你心弦的催泪弹,最后,压迫一定会解除,结局一定会帮助你获得一次心理的洗涤与释放。
从这些前提看冯小刚,他或许是最早敏感到了社会流向与电影工业本质关系的一个中国导演,他的一步步跃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命运之手的推力。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一部又一部电影才总能从立意到最终实现都能超越也许比他掌握了更多社会或艺术资源的对手。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他的视角从一个个人对一个团队的情感转向了家庭,把对正义的弘扬转为对怨恨的疏解,伦理与道德的调和,在以温情来重建破碎的家庭关系背后,显然是这个社会迫切需求的缩影――冯小刚强调的是以家庭关系为核心所营造的安全感,这是多么敏感的对社会普遍矛盾的感知!而唐山与地震,只不过一个符号而已。
有关这部电影,更值得考察的是,当它终于变为与社会需求极端合拍的意识形态时,能激发出多大的艺术能量与社会能量?这正是我们关注它的前提。
注释:
① 《〈唐山大地震〉公映 观众喊“不哭不是人”》, 《重庆晨报》, 2010年6月29日 。
② 冯小刚:《“5亿票房”还是保守说法》, 解放网,2010年5月31日。
③ 《十问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人道主义才是最重要》, 红网(长沙),2010年7月16日。
李玉平:国内微课程的领航人。他没上过大学,从民办教师、校长、教研员、主任、专业学者到自由学者;从农村到城市;从内蒙到北京……是一位真正的“草根专家”,同时兼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湛江市教师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天问教育等机构高级顾问。
从教30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丰富的经历和多年的积淀让他对教育改革有了非常深入的体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
追问细节,提出三小研究:基于“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
回归简单,首创“微课程”、“AB案”、“微信”,让研究变得简单。
主张快乐,实践“快乐”与“体验”“嵌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文化。
架构系统,系统的建构、系统彼此嵌入,通过系统让发展更平稳与持久。
说起“微课程”,先从我的一段经历讲起。
2001年,我所在的海勃湾区成为内蒙古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各种培训也多,但课堂改革并不顺利。新课程的理念大家都认可,就是苦于不知怎么操作,特别是具体的细节,如“小组合作占时间”“学生不会互相帮助”“作业质量不如意”——于是,我们开始了“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2005年,我的工作开始发生变化,先去北京中关村四小,后以自由学者的身份调回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这时各种实验基地多了起来,跟着我们做研究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传播——怎么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大家?
2006年开始,我们开始建设QQ网络论坛、博客……但感觉远远不够,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段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急切地呼唤一种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成果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为新的学习方式创造着新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微课程”应运而生了,我理解的它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根据内容,以轻音乐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思考。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除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学习,还可穿播于学校例会、研讨会其间,简单易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微课程内容——关注细节、深度思考、开拓视野
我们现在说的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指向教育教学,一类指向学校发展。不论哪一类,内容上都是直指具体问题,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帮助大家开拓视野。
1.教育教学类微课程
这是微课程的主要部分,主要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推荐真策略,研究真故事。
(1)追问细节——小现象发现真问题
微课程《一张照片》讲了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有人举手,有人没举,一般我们感觉举手的就是会了。如果反问:“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举手”除了可能会了,还有下面可能:“以为会了,但事实上不会”、“本来不会,为了某种功利”、“不确定会不会,只是看到人家举,我也举了”。同样,没有举手的除了“真不会”,还有“不确定是不是正确”、“担心说错、担心同学笑话或教师批评”、“不想回答”多种可能。
教育就这么复杂,这样的剖析会给教师新的思考。不论什么改革,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寻常中发现不寻常——有问题不一定有研究,只有追问到真问题,研究才算得上真正开始。视角的背后就是对教育的理解深度,换句话,小现象微课程将理论化为问题——理论找到了落脚点。
(2)推荐策略——小策略解决大问题
这是最受欢迎的微课程,直接告诉大家教学策略。例如,有打造书香校园的,《书香班级五招》:书香大擂台、书香接力赛、书香海报展、书香小剧院、书香陷阱;基于作业管理的,《假期作业十招》,介绍了十种假期作业:亲情家谱、亲情短信、成长的足迹、春节策划、生活连环画、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十件大事、成长档案等;基于班级管理的,《开学五招》:班级开学典礼、开学相片(档案留痕)、开学礼物(共设蓝图)、自我名片(个性展现)、提醒栏(监督共进)……
策略微课程有新意,让教师在静心思考时又感觉似曾相识。只有基于已有,才能高于已有,提升教师熟悉的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改革教育教学的目的。
(3)开发小故事——还原真实情境
“问题”微课程直接追问真问题,“策略”微课程指向问题解决,而“小故事”微课程则是将上面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整合,还原真实的教育情境。
《人人都是好班长》是一个班级管理的小故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机会,班主任设置了班长、课代表、电脑管理员等16个职位,让学生竞选,结果班长有9人竞争,可卫生员等没人选,原来学生缺少岗位意识。后来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集体”与“岗位”的关系,同时增加“第二、第三选项”,新班委终于产生了。但新班委刚上任问题就来了:武力管理、脏话训斥,教师开始思考孩子们当班委的目的,组织大家讨论“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研究规则制定,思考“老班委”作用的发挥……
一个学期下来,班委在成长,老师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
微课程从教师的现实问题开始,从大家的习以为常入手,寻找新角度、新方法,而其背后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开始——微课程将这种理念不知不觉地浸于故事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润物无声。
简单的故事、复杂的故事,与小现象、小策略整合,再加上“微课程”这种独特的呈现形式,为教师的学习开拓了一个新的角度。
2.学校发展微课程
微课程还能从校本教研质量提升、研究工具开发、学校品牌打造等方面,帮助学校发展。微课程的内容从教师与学校最基本的需要开始,通过可视化处理,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储粮希望小学的飞老师这样评价微课程:传统的学习方式,地点、时间固定,人要正襟危坐,听上几个小时的报告或者看一个上午的资料,非常疲劳,效果自然要打折扣了。微课程则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解决问题方法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微课程学习与使用——简单、多元
来自专家和老师们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教师、视角独特、深受欢迎。教师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正在创造着许多独特的使用方式。
1.快餐式学习
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因其简单,也没有硬性的任务要求,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例如,内蒙古东胜第八小学利用例会前的几分钟播放微课程,下表是其9月的目录。
也有学校开始“每周一课”——基于网络,每周给大家推荐一节微课程,供教师们自主学习,如山东省淄博市第七小学上学期推荐的微课程:《悟本的孩子》、《一封求助信》、《漂流日记》、《教研五招》、《真问题与假问题》、《心情管理员》、《募捐诚信》等。
2.深度研究
教师们在自主学习微课程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基于微课程的主题教研活动,下面是山东临沂实验小学基于微课程的教研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习素材:微课程《心情管理员》
活动流程:
A.提出问题:学生情绪管理中,有什么问题?
B.播放微课程。
C.思考与讨论:①微课程中的情绪管理方式与我们常用的有什么不同?②如果我们要做,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应对?
D.总结梳理(略)。
E.拓展阅读《学习是什么?》
一次教研,引发了学校班级文化的深度变革,徐红云老师这样说到:“看《心情管理员》以前我关注孩子学到的知识有多少,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情。这半年下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许多,每个孩子不管能力大小,都很有信心,也学会处理不愉快的情绪,关心其他同学了。”
目前,微学习网基本成型,我们正在基于此建设“微学习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争取用一种新的成长系统与教师一起成长。
微课程制作—起点低、易操作
有了多元、简单、关注细节、贴近教学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从容制作微课程了。微课程成型要经历两大步:素材的选择与加工、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素材的选择与再加工。
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
微课程素材的来源一类是自己的,还有一类是其他人的。下面主要讲前者。
(1)“策略”微课程
基于具体操作的推荐策略微课程,分“单一策略”与“组合策略”两类。
单一策略微课程:基于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介绍,如“四色笔”“思维导图”等。这类策略有新意,操作相对有难度,所以介绍比较详细。
单一策略微课程基本结构:引入—如何使用—注意事项。
组合策略微课程:基于某一主题的若干策略或方法,形成策略包(方法包),它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例如,《趣味假期作业》介绍了“亲情家谱、亲情短信、成长的足迹、春节策划、生活连环画、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十件大事成长档案”等一组八个策略。
此类微课程基本结构:总体引入—逐一介绍—策略总结。
策略微课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两类:
策略表述过于含混,理念与策略混淆。以调动兴趣为例,“调动兴趣”就不如“游戏调动”,而“游戏调动”不如“解手链”“捉手指”“对口令”等具体形式。
策略创新不足,大家比较熟悉,缺少创意。比如,奖励学生的“小红花”或“加分”策略就不如“免写作业”“与好友坐一天”“20清零”等策略。
(2)“小现象”微课程
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都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深度剖析,进而引起反思。微课程《不的思考》讲了一个很少研究的细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说话”、“不要做小动作”,如果只讲“不……”,而没有讲应该怎么做,学生记住的往往是“不”字后面的内容,而忽略“不”本身。
小现象微课程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
小现象微课程常见的问题:
选材过于大而多,不具代表性。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以小见大……
剖析肤浅,看不到背后的问题,要通过追问等方式,从习以为常中寻找并发现价值。
(3)“小故事”微课程
将教师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分单一情节与复杂情节两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过程,“单一情节微课程”只讲一个独立的故事,没有波折,而“复杂情节微课程”则一波三折。
“单一故事微课程”的结构比较简单,介绍清楚这件事的过程便可。例如,《蛋宝宝》(福建厦门思明区莲花小学设计)讲了一次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拿一个鸡蛋,将它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一天蛋妈妈或蛋爸爸,保护它一天,使其不被摔坏。
“复杂情节微课程”因情节复杂,更接近教育现实,很受大家的欢迎。
小故事微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
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4)过程的价值
一节好的微课程,要有素材的寻找、加工、提升、实践、反思等诸多过程。这个暑假,我收到了宁夏石嘴山红果子小学孙学梅校长的一集微课程《乐写日记小策略》,中间介绍了七个策略:“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及时批阅、佳作美读、恰当评价、张贴展览、精粹汇编”。这些策略都比较浅,怎么引导教师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于是我们开始了研究。
第一步:分类。分类之后便于系统梳理:
写作方式: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
分享方式:佳作美读、张贴展览、精粹汇编。
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及时批阅。
第二步:追问并研究策略。这些策略看了都比较浅,怎么才能深入一层?用了“追问”这个策略。以第一类“写作方式”为例,孙老师提出“师生一起写、学生自由写”,但写什么?于是形成下面的策略:
绘图日记:卡通画趣事画,绘系列编情节。
火星文日记:图形文字,兴趣日记。
幻想日记:天马行空畅想,写系列编小说。
接力日记:小组循环写,悬念接力答。
趣事系列:寻找趣事,汇编成册。
从“师生一起写”到“绘图日记、火星文日记、幻想日记、接力日记、趣事系列”更具体、更容易操作。研究就是这样,追问一层,研究也便深入一层。
接下来,分享方式由“佳作美读、张贴展览、精粹汇编”追问为“故事会、挑战墙、日记伙伴、欣赏卡、日记书”;评价方式也出现五种方式:问候式评语:“小明你好……”讨论式评语:“如果……你看是不是这样?”趣味式评语:“呵呵,我们的小作家……”绘图式评语:“给你一棵小草,呵呵,表扬一下。”提问式评语:“他们当时说了什么?”
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实也是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了策略,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2.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
当有了基本的素材,接下来便要开始制作PPT:制作中有四个关键的问题:①语言:简洁、富有吸引力;②音乐:多以轻音乐为主,平和、唯美;③画面:简单清晰;④播放时间,根据阅读对象的水平,设计播放时间。下面是微课程的一组基本要求:
(1)字号
基本字号:40±6:用于正文基本叙述。
突出字号:需要重点强调的字或句,可大也可小。如果同页出现大小不同的字,反差控制在±20以内,如小的40,则最大字号不得超出60,防止反差过大。
(2)字体
醒目,字体粗,看得清,鼓励使用方正综艺体、黑体、方正超粗黑简体等。
(3)每页字数与自动播放速度(见下页表)
(4)模板与背景
基本板:纯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
特殊时:红色、黄色等可用,但不做主体色。
(5)图画与布局
图片的风格要统一、人物照片防止中外搅到一起;卡通风格要尽可能统一,不要随意拉长或压扁图。防止图过多,花花绿绿影响视觉。同时明确不用动画。
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是六年级八班的苑志飞!我的演讲题目是《我爱主题阅读丛书》!
大家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已经不陌生了吧,这是一套充满真情与爱的丛书,而它也是一位无私奉献给我们知识道理的无声老师。读了这丛书,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有罪恶与战争,它还有善良与和平,总之这丛书包涵了世界上所有的善良与罪恶,它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善良之爱,也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罪恶之情。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语文主题学习》更是在聆听课文的背景音乐。
《语文主题学习》是根据课内知识给我们补充的相关知识。这本书是根据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编写的,《语文主题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十分丰富,有散文、诗歌和小故事。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有让人鼓起勇气的励志短文;还有让人知识广泛的历史文章……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在语文的长河里无处不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主题丛书的内容五彩缤纷,让人读起来如饥似渴……险刺激的神魔故事,历史悠久的国学文化,引人入胜的感恩故事都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你用心去读,它会使你废寝忘食。其中,我最喜欢《最美的力量》这本书了。这本书书名上的“力量”两个字,就是指“爱”。然而,这种力量是最美的,所以,作者起的这个书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而《把生的权力留给别人》这篇文章最让人难以忘怀。也许大家会觉得,狼是一种没有“爱”的动物,你完全想错了,这篇文章中说,有三只狼,为了掩护狼群,被猎人打死了。三只狼明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许多人的生还,是值得的。狼与狼之间的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狼的无私与善待狼族成员的情操确实让我们感慨万千。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语文主题学习》是根据课内知识给我们补充的相关知识。读《语文主题学习》就像是在聆听课文的背景音乐。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有危险刺激的神魔故事,有让人鼓起勇气的励志短文;还有引人入胜的感恩故事……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在语文的长河里无处不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然而我最喜欢《真爱无声》这本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启发我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故事每个都让人感动的流泪,正如他的书名,处处表达了无声的爱,要让我们爱生活,甚至于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能创造奇迹,爱能改变人生。
《金色小提琴》一文告诉我们:真爱无价。亲情是一池清澈温暖的湖水,是寒冬里一盆燃烧正旺的炭火,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片榕树下的绿荫,是漫漫荒漠中的绿洲。当你疲惫的时候,亲情是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当你伤心怯懦的时候,亲情给你信心和勇气,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亲情为你找回公道和尊严,当你悲痛欲绝的时候,亲情会在你冰洁的心海注入暖流。
我们应该去深刻理解“亲情”,不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亲情是充满温馨、甜蜜、快乐的家园,即使我们多么落魄,亲情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
亲爱的同学们:不要抱怨。不要抱怨家长,不要抱怨老师,不要抱怨朋友——要学会感恩。在书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去感悟真情,体验真情,奉献真情,做一个有感情的高尚的人现在,我已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已陪伴我整整六个学期,它让我充满伤心的哭过,也让我发自内心的笑过,它就是一丛集满世间点点滴滴的书,然而,我即将升入中学,将告别陪伴我六年的母校和小学主题学习丛书,同时,我将与新的学校和中学主题丛书会面,我相信,中学主题的语文丛书会让我重新面对这个熟悉多年的社会,重新理解这个社会存在的意义,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丛书了,我感觉它已融为我身体中的血液在流动,在我的体魄里,它让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它给我的知识道理,这丛书之所以让我这么着迷和爱恋,就是它的内容像重新演绎我的生活一般,教给了我许多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让我对这个枯燥无味的社会生活又燃起了绝望之海中的一盏航标灯,要是没有这丛书,我也许早已陷入充满孤独的破裂空间,在那度过被遗忘的一生。
我知道,我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感谢语文主题学习给我的快乐与幸福,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语文主题学习,谢谢你!
关键词:二胎;老大;心理落差
“父母生二胎,孩子闹跳楼”的新闻报道已有发生,而且,不止一起。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父母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降低孩子产生心理偏离。以下是我以泽泽(化名)为例,对二胎家庭中老大情感疏导的实践研究。
一、观察日志
泽泽现在读大班,在中班时,泽泽在大家眼里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是老师得力的小帮手,每次画画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最近,我发现了他的一些小变化。
(一)泽泽的小讨厌
“咦,今天怎么是爸爸来接泽泽了啊?”我询问到,泽爸说:“他妈妈生宝宝,全家去医院了,最近会接送得晚些。”此时泽泽就在我身边。第二天,泽泽很迟来园。平时爱笑的泽泽一天没笑。放学时,泽泽无奈地说:“唉,又要去医院,真讨厌!”玩滑滑梯时,其他孩子玩得可带劲了,只有泽泽一个人坐在旁边。这时,我走过去问泽泽:“泽泽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啊?”“老师,我觉得有小弟弟不好。”泽泽很不开心地说,可问他原因,他就是不说。
(二)泽泽的小情绪
绘画比赛了,为了能有一幅M意的画作,家长都动了一番脑筋,有纽扣画、树叶画、颜料画等。我对认真准备的进行了表扬,带来漂亮作品的给了两颗大五角星,一颗奖励孩子的认真,一颗奖励父母的辛劳。可是,泽泽一颗也没有得,因为泽泽的画是一片黑色。为此,泽泽还被小朋友嘲笑了。事后,我问泽泽为什么都是黑的,可他就是不说。
(三)泽泽的偏差行为
为什么泽泽会有这些变化呢?事后,通过询问家长,我得知泽泽在有弟弟前,爸爸妈妈并没有做好他的思想工作,而是意外有的,他听到爸爸、外公外婆言语间都是关心弟弟的事。在泽泽绘画比赛前,弟弟生病了,妈妈一直忙着给小弟弟看病,而泽泽的爸爸又出差了。没人陪他画,连蜡笔都没有给他买。由于小弟弟的出现,对他的教育逐渐疏忽,泽泽开始有了一些偏差行为如蛮横、邋遢、过激。
二、策略引导――归正孩子偏差行为
分析了影响泽泽问题的原因后,为更好地疏导泽泽的情感发展,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多种方式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疏导。
(一)故事熏陶,激活亲情
1.欣赏亲情绘本,感受温馨之家。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亲情,我寻找了许多关于亲情的绘本书籍,在《我的妹妹是跟屁虫》《别学我》等一系列的绘本故事中,让泽泽理解故事中浓浓的亲情,从而迁移经验使孩子感受到,其实自己也像故事里所说的那样,有温馨的大家庭、有爱自己却不会表达的爸爸妈妈、有总是学自己的弟弟妹妹。
2.分享亲情故事,激活亲情之感。
引导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收集关于自己家的故事,可以先从我家有几口人开始说起,他们分别有什么本领,家里发生的有趣事,爸爸妈妈和你说的有趣话。分小组和集体交流亲情故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我结合故事资料寻找一些关于亲情的歌曲,让孩子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受宝贝对父母的爱和父母对宝贝的爱。在满满爱的浸润下激活泽泽内心深处的亲情感。
(二)同伴影响,化解落差
1.情感换位,释放心情。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表演中体验换位思考。还会给他们预设一些人物关系,在预设的人物中,我让泽泽扮演妈妈,让另一孩子扮演调皮的老大,从而让泽泽感受当妈妈的辛苦。情境表演后,一起讨论:如果妈妈非常忙时,老大不帮忙还在那里扔东西乱发脾气,妈妈会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知道这么做只会让妈妈伤心难过。
2.表扬鼓励,快乐传递。
进行亲情绘本课时,会引导泽泽回答问题,并抓住一些教育契机进行鼓励。如:“故事里的哥哥很爱妹妹,因为哥哥觉得亲亲一家人没有什么不可以分享的。”在我们班也有一些哥哥姐姐,你们也像故事里的哥哥一样吗?”随着问题的提出,孩子纷纷愿意学做故事里的哥哥,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表扬,同时以肯定的语气说:“你一定是非常会分享爱的哥哥或妹妹。”坚持正面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使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助力家长,实现家庭融合
从九月到十一月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我发现泽泽在不断发生转变,而在泽泽转变的过程中,与泽泽父母进行大量沟通后,我发现泽泽在变,他的父母也在变。
(一)言语沟通,深入内心
通过与泽泽父母的沟通,现在他们会说:“多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就会多一个人爱你,多一份爱,是一件幸福的事。”并告诉他,小宝宝会带来一些变化:首先是妈妈不能经常抱他,有段时间还不能接送他去幼儿园;其次,小宝宝出生后,需要占用妈妈更多的时间。“跟他强调,这并不代表妈妈不爱他,相反,妈妈希望跟大宝一起分享小宝宝的生活。”随着沟通的深入,泽泽知道了自己是家中的老大,老大要有责任和担当。
(二)行为日益浓厚
结合绘本、亲子活动、亲子故事等一系列爱的活动后,泽泽懂得什么是亲情,要爱父母、爱小弟弟,每当妈妈带着弟弟一起来接他时,他总会被满满羡慕的眼神围绕,“你弟弟好可爱!”“我可以摸摸吗?”“让我抱抱他!”稚嫩语言力量却无限。妈妈给老二买新玩具,也会给老大买一件新衣服。妈妈努力让孩子感受到同样的爱,亲子情感会日益浓厚的。
四、启示
班中还有一些二胎家庭的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像泽泽那么明显,可也会产生一些落差感。如何化解孩子心理的落差感,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学习的
二胎家庭在生老二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提早征求老大的意见,降低孩子的危机感。让孩子明白,生二胎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情,是一件好事。可以通过照顾布娃娃、抚摸妈妈肚子等方式让老大与父母一起期待弟弟妹妹的出生,这个过程中让老大了解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因为一个新的生命而减少,他的生活只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孩子会分享爱也是一种重要的本领
在幼儿园中,开展关于“分享”的主题活动,再通过绘本故事的引领,帮助幼儿学会分享爱。分享不仅仅是同伴间的还可以是亲子间、兄弟姐妹间、师友间等等的分享,可以是幼儿园的活动,可以是绘本故事,更可以是同伴的礼物,小小的分享蕴涵着大大的爱。
(三)教师在二胎家庭情感疏导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有时父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引起重视,只觉得孩子可能是调皮了些,直至行为明显退化,才看清在处理老大老二问题时的偏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不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做出如以命相抗的事,所以,教师的疏导很重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二号监舍》故事涵盖服刑人员的改造、干警帮教、亲情救助、服刑人员在汶川地震后的表现、对奥运会的关注等,分别融入《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及服刑人员改造生活元素。故事贴近服刑人员日常改造生活,情节健康、感人、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语言诙谐、幽默。
【1—1】
时间:晚7时30分左右
人物:教导员、新号刘泗水
场景:某监区服刑人员生活区
敞亮的监舍楼走廊(远景),有节奏的脚步声;教导员带领新下队的服刑人员刘泗水朝镜头前走来。(近景)刘泗水右手提着一个鼓鼓的编织袋、左手拿暖瓶,来到监舍门前;刘泗水抬头一看门牌;门牌特写——二号监舍。时间:晚7时30分左右
人物:教导员、2号监舍人员
场景:2号监舍内
姚晓明正在主持周检会,李清来低喊了一声“干部来了”,正在看小说的孙京京连忙把小说藏在衣服内。
坐在靠门口床前的监舍长姚晓明见教导员出现,连忙放下手中的记录本:起立!
众人起立,面向教导员:警官好!
教导员微微点了点头,巡视一圈:姚晓明!
姚晓明前跨一步:到!
教导员转身指了指刘泗水,说:今天刚下队的刘泗水,安排在你们监舍。他年龄比较大,在生活上尽量互相照顾。(看着刘)你如果有什么事就问姚晓明——他既是你们组的组长,又是监舍长,当然,也可以直接找我。
刘泗水朝教导员微微鞠躬:是,谢谢政府!
韩三元放好一只方凳,教导员刚要坐下,发现孙京京手捂着肚子。
教导员:孙京京怎么了?
孙京京:那个……肚子有点疼……
教导员:吃药了吗?
有一小女孩出生不久,母亲便因病去世。父亲疼惜女儿,一直没有再娶。后来,女孩渐渐长大,问起母亲,父亲皆含蓄地说:母亲去远方游学,不久就会回家。女孩一直相信着,父亲独自操劳的艰辛可想而知,女孩五岁时,年轻的父亲就有了白发。
女孩六岁那年,父亲决定再娶,女子善良而温柔。父亲告诉女孩,明天早上,母亲就会回来。果然,次日清晨,女子拉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见到女孩,面露慈爱,温柔地叫着女孩的名字,拥她入怀。父亲在旁边说道:“女儿,妈妈回来了,快叫‘妈妈’啊。”女孩扭扭捏捏。
女孩趁父亲不注意,拉女子进入房间。一张小脸故作严肃,对女子说:“我知道,你不是我妈妈。上次爸爸带我去爷爷奶奶家,我偷偷听见他们说话,我妈妈死了,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爸爸不知道,现在,我告诉你,你答应我不告诉爸爸,我就答应叫你妈妈。”女子听罢,泪流满面,用力点着头。
有些爱,不必言语。文中的女孩无疑是深爱父亲的,或许,她的爱在我们看来有些幼稚,但却那么真实而动人。
爷爷和奶奶相伴已几十年,爱情早已变成了更深的亲情。爷爷爱吃饺子,奶奶每次都会盛上满满一碗给爷爷。奶奶常说“太满了,快盛不下了”,但还是继续往碗里加,直到再加一滴汤都会溢出来,才笑着递给爷爷。爷爷常故作嫌弃,“太满了,吃不完”,但每次都会吃完,一个不剩。有时,爱的人之间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可意会。
爸爸和妈妈去逛街,爸爸一定会走在妈妈的左侧。妈妈和我过马路,妈妈也一定会走在左侧。我一直想不明白。很多年以后的一天,我和弟弟去超市,一辆汽车闯红灯朝斑马线驶来,待我反应过来,早已侧身将弟弟挡在身后。原来,我也走在弟弟的左侧。
经历了有惊无险的那一瞬,我便明白了。走在亲人的左侧,原来已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习惯。走在左侧的秘密,已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待我发现时,早已习惯它的存在。
家庭的秘密,或是欺骗,或是隐瞒,但更多时候是爱,是人与人之间埋藏在心底的爱,如同一颗种子,用时光浇灌,用真情呵护。成长道路上,有太多的秘密,星星点点散落在路边,它们的存在装饰着我们的世界,温暖着我们的青春,如同海上的灯塔,又像不经意间的一抹微笑,照亮人心。
有些爱,不必言语,你我都懂。
教师点评:
标题简洁,却意蕴深厚。从《读者》中的可爱的小女孩入手,转入家中爷爷奶奶的故事,爸爸妈妈走在自己左侧,自己在关键时候呵护弟弟,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却有“秘密”藏在浓郁的亲情里。作者关注生活,善于捕捉身边事件,在构思表现上非常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倾注爱心;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
一、用心关爱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班主任要更多的关爱留守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努力从生活、学习上给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细节上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并及时进行沟通,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二、多抚慰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因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此时,班主任应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们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据我所了解,大部分留守儿童靠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有的托付给远亲近邻,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
三、 多鼓励,拥有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信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为自信鼓掌,消除自卑。上学期,我班转来一位卓尼的孩子,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待在一块,孩子养成了孤僻、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性格。上课提问时,他不但不积极举手发言,而且即使是轮到他了,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针对这一现象,我上课时尽量鼓励他多发言,并告诉他不要急着用普通话说,就用方言说,刚开时,他的回答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时我及时给予他鼓励,面对全班同学说“他比你们勇敢多了,因为他有勇气站起来,说明人家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应该为他鼓掌才对呀。”话刚说完,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次上课都会留点机会给他,同时要求全班同学课后主动跟他相处、交流,让他找回自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以后每节语文课上,他回答问题都很积极。而且不管是班级举行的活动,还是学校举行的活动,他都能踊跃的参加。可见,树立自信心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呀!
二讲故事,树立自信。自信是愚公移山的信念,是精卫填海的毅力,是夸父逐日的勇气,自信更是对自我的超越。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让留守儿童倾听故事,了解故事的内容,培养自信心,并且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观念,所以每天的晨会上,我都会挤出时间给他们讲讲有关自信的名言警句。每周的班队会上,会讲一个有关自信的小故事,当然,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形成不是讲一两个故事就能做到的,还需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自信的书籍,从而让留守儿童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坚信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四、丰富的集体活动
通过举行班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尽一切可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所有“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重拾自信心,从而融入到集体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每月给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过书信往来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加强爱的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
欣赏这种人生态度:对人对己对世间事都宽松一点,宽大一点,宽容一点。
对自己从宽一点,别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不要无谓挑战自己承受限度,完成不了的工作就暂时放一放,天不会塌下来;钱赚得少就少吧,少买点奢侈品,少吃大餐,生活依然可以继续;不想去应酬就关掉手机,坐在家里发发呆,睡睡觉也比强颜欢笑的好;出点小纰漏和小差错,不必太自责,谁能永远正确呢?
对家人宽容点,别抱过多过大的希望。亲人虽然可以帮助你,资助你,但不能永远如此,当他们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时,看开点,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都有一肚子心事,他们不是冷漠,而是有时候力不从心,当你长大成人以后,就没有谁欠你的,给你帮助是亲情,帮不到你也不能算无情。
对朋友宽大点,别把友情当成跳板和工具。朋友的含义是在你快乐的时候锦上添花,在你苦恼的时候听你倾诉,你们无话不谈,相互喜欢,这样就已经足够,除此之外你给朋友附加的所有义务都算强求,当你慨叹朋友难找的时候,你应该反省自己对朋友是否太过苛求,你关于友谊的标准是否太过严格。
对爱人宽松点,别把婚姻抓得太紧。很多女人喜欢对丈夫奉行“高压管理”,除了管生活小事,还要管他的钱包、社交,就连对方的工作都恨不得插一杠子,管来管去两个人感情越来越糟。当你越想牢牢地掌控婚姻、拴住男人的时候,婚姻就越容易出现危机。
有一个小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女孩问她的母亲:“在婚姻里,我应该怎样把握爱情呢?”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沙,递到女儿面前。女儿看见那捧沙在母亲的手里,没有一点流失,接着母亲开始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纷纷从她指缝间泻落,握得越紧,落得越多,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沙子已所剩无几。婚姻的道理与此相似,要想让婚姻长久、美满、幸福,就不要每天“盯着”“防着”“握着”,别把婚姻“抓”得太紧!
人这一辈子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有宽容的心灵,豁达的态度,如此,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摘自《今晚报》)
——题记
“家”,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它是哇哇啼哭的婴孩最安全的港湾;它是懵懂小孩学习的园地;它是离家在外的青年日思夜想的地方;它是年迈的老者心灵的寄托……
童年时期
跨过开满牵牛花的篱笆,我找寻着童年的影子。于是不经意间,往事的回忆,爬满我心灵的墙壁……
童年时代,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家就是最温暖的地方,父母则是自己最好的靠山。童年时代的我,觉得父亲厚实的肩膀和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是我全部的天下!那时候,与伙伴们在外戏耍,被欺负了,就哭着跑回家,扯着父母的衣服让他们为自己做主。
童年是一颗没有梦想的种子,从不去思索着要长成一棵大树……
少年时期
轻轻弯下腰拾起一枚花瓣,上面满是我青年时期的记忆与欢乐……
转眼,我便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少年时代的我,已不再整天的缠着父母,但还是会向他们撒撒娇。那时的我,一放学就扑到父母身边,或向父母讲诉今天所遇到的新奇有趣的事,或给他们讲个小故事,或唱支老师新教的歌曲。
于是,小小的我便有了小小的梦想,小小的芽儿想要生长成可爱的树叶……
青年时期
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树叶,含在嘴里,一丝酸酸甜甜的滋味便渗上心头……
也许,所有心高气傲的年青人都想离开父母,离开家,外出去闯荡。然而,当他们寂寞时挫败时胜利时,往往最先想起的是父母,是那温暖的家呀。我想,当我离开家后,我也会时刻思念着我的家,挂念着我的父母。我是那根线上的风筝,家牢牢的系着我的心。
那时的我,应该是想盛开得更灿烂的花朵吧。不过,再怎么生长,也“逃“不出枝丫的怀抱,“桃“不出大树牵挂的视线……
老年时期
望着枯黄的数叶飘零,思绪千丝万缕……
我想,等我老了的时候,我会抱着一大叠的相册,回忆着我的父母,回忆着我温暖的家,回忆着记忆最深处的爱。那时,品味家的温暖,品位父母对我的爱,该是我每日的必修课吧。
啊,这洒落满地的枯黄的落叶啊……
《意林经典收藏系列》是人生漫长路程的写照;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指明灯;是无所不容的一片大海……
她是能倡导我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的书。她从生活中发掘点点滴滴,将幸福、快乐传递给我们,她能让我热血沸腾,鼓起勇气,重拾自信,以积极面对生活。她让我从《8岁的巨人》中懂得勇气;她让我从《成长》中懂得不应该对未来懵懵懂懂,将大好年华消磨。
她是被播撒在人间的温情之种。她让我沐浴亲情、友情的光辉,体验博大深沉的爱。她也是激情的种子,让我在惶惑、痛苦和失落时,变得安静。《到底先救谁》让我知道母亲用血肉的痛苦创造了我们;《父亲的乐歌》让我懂得父爱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就在每个角落。
她是智慧的火种。生命如同暂时在手上的礼物,迟早要把它交还。在这死与生的旅途岂不更需要智慧的烛光?她也是启迪和力量的火种,让我面对挑战正视自己,把挑战当做一种享受。友谊以真来衡量,而真诚由友谊来奉献,这是《礼记》;死神使我们得到和解,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她是一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的老者,她用充盈着人性光芒的小故事,为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足够的写照。让我把遭到的挫折,遭遇的误解,甚至还有冷漠,将他们视为我的财富,我的磨砺。《曾性与人性》让我懂得人总有未磨灭的良知;《专家和矿工》让我懂得面对死亡而平静,而不是慌张,懂得生命的珍贵。
她如同缕缕温和的阳光,将照耀情感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将它介绍给你,让她成为你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
纵观各地新闻广播节目表,纯新闻栏目最长半小时,短则十来分钟,不大可能效仿报纸开设“社区版块”。作为跑线记者,如何让折射民生百态的社区新闻在有限的时段内常“发声”?
精心选材,借力应景报道
逢年过节,广播新闻节目会推出应景报道,对社区记者来说,是一个发稿的好机会。笔者所在城市仅中心城区就有60个社区,每逢此时,都会广泛收罗新闻线索,精心选材,避免报道同质化,增强所在媒体新闻报道的竞争力和对听众的吸引力。
以重阳节为例,第一年笔者选取的是南门社区为辖区金婚夫妇举办浪漫婚纱秀,现场为5对老夫妻补拍人生中的“第一张婚纱照”,让年轻时的遗憾得以弥补。第二年,选取的是金虾河社区组织的“百家宴”,现场温暖人心、美味可口的家常小炒让平日忙碌的街坊邻居开心相聚、切磋厨艺、交流情感,共同唱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温馨、和谐的邻里乡情主旋律。这两个角度的选取有别于重阳节组织的诸如登山、采桔等一般性活动,可听性强,在本台、省台新闻节目中都“发了声”。
寻找切口,融入主题报道
每一时期,广播新闻节目都会有主题宣传。虽说主题宣传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但并不意味着记者要板着面孔采访写作,写出的稿件呆板生硬,让听众凝神屏息。若能改思路,转文风,寻找小切口,将宣传主题与报道内容融为一体,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题宣传,进而身体力行,岂不更好。而社区新闻资源丰富,只要记者愿意“沉”下去,就可以找到许多与当前主题报道相契合的切口。
记得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在北京召开,省台新闻栏目开辟了“学习贯彻十精神·基层记录”专题,向地方台记者约稿。笔者多方联系,最终在金龙泉社区找到了切口,即东宝公安分局民警马功儒在大会召开期间,带领他组建的治安巡防队,每晚坚持巡逻辖区,保一方安宁;闭幕后,又创新举措,启动治安联动联防,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笔者连夜采访成稿《创新联防机制,守护一方平安》,次日早上被《湖北新闻》采用。
再如同年12月5日,全省启动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笔者了解到作为全国文明村的白庙街道江山村(社区),使出保洁“连环套”,开设环卫管理处、购置垃圾清运车、聘请保洁员、将三万活动与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挂钩,以此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打造干净舒适的人居环境。采写成稿件《保洁“连环套”,套出好风光》,将小题材含而不露地融入主题报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全心投入,做活日常报道
社区如同一个小社会,虽然是“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可看似小的新闻,价值未必小。记者在采访中,睁大眼睛观察、静下心来思考,除完成应景报道和主题宣传外,多在日常“自选动作”中找亮点,提高采用率。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大多同行将目光投向农村留守儿童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聚焦城市留守儿童。经走访发现,除极少数外出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外,约半数父母与孩子联系的频率在一个月左右,有的几个月、半年才联系一次。这些孩子多数时间随祖父母生活,产生了心理阴影和自卑感,不易融入社会。好在2014年5月,东宝区四个社区的青少年阳光家园同时开班,以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兴趣培养、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六一前夕,白云楼社区开通了免费亲情热线,并招募爱心妈妈,与孩子进行结对帮扶;7月底,浏河社区启动了“假日小格格”公益项目,由网格员当假日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活动……这些报道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也为其它地方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