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情的小故事

亲情的小故事

时间:2023-05-30 09:59:10

亲情的小故事

第1篇

本期推荐影片:《大鱼》

美国2003年

导演:提姆 波顿

Tim Burton

主演:伊万 麦奎格

Ewan McGregor

亚伯特 芬尼

Albert Finney

杰西卡 兰格

Jessica Lange

斯蒂夫 巴塞米

Steve Buscemi

比利 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剧情简介:

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父亲都是高大伟大的。

在威尔的童年里,他的父亲爱德华 诺顿是个超级故事大王,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无敌奇遇人生,从非常规的出生时就注定了的传奇――他是从母亲肚子里飞出来的。

在他的故事里,有一条总也抓不住的大鱼。传说那条大鱼是60年前淹死在湖里的小偷的鬼魂,因而狡猾地躲过了无数个鱼饵,爱德华也一直无法诱其上钩。但这只是爱德华众多奇遇中的一个。总之,一切光怪陆离的事情都让他碰上了。

不过爱德华最中意的还是大鱼的故事,故事的句号划在了小威尔出生的那天,父亲那天捕到了那条大鱼,鱼饵就是他订婚的金戒指。

父亲一直乐此不疲地在向众人讲述他的捕鱼妖事,但已经长大的威尔却厌烦了,甚至在订婚前都和未婚妻调侃那条大鱼。在儿子的眼里,父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父亲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忍耐,一直讲到婚礼的晚宴上。儿子对父亲的喧宾夺主再也忍受不了了,就离开了婚礼,和妻子去了法国生活,三年没和父亲说过话。

三年后的一天,威尔的母亲突然电话告知父亲时日无多,威尔和妻子回到了美国,照料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

回到家的威尔发现父亲已虚弱得只能每天卧床,但他仍对自己的那一箩筐故事津津乐道,时不时对威尔的妻子约瑟芬谈起往事。约瑟芬也从爱德华那里知道了许多她以前没听说过或版本不一样的故事。

在朝鲜期间,爱德华出色完成任务,深入敌后盗得情报,并在一对连体人姐妹的帮助下一起逃亡,辗转半个地球,终于回家和妻子团聚。

约瑟芬听了这些觉得很浪漫,但威尔却更想知道他认为是胡侃的事情真相。在一次饭后,儿子终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父亲告诉他究竟什么是真的,他不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但爱德华认为他已告诉威尔一切。

威尔郁闷了,和母亲来到了储藏小屋,在里面发现了父亲被征入伍的信,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都是编造的。渐渐儿子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父亲的秘密,也在寻找真相中慢慢了解了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当威尔开始理解父亲时,爱德华突然病入膏肓。就在父亲弥留之际,威尔在父亲耳边为他的离去也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本片看点:

父爱的理解

小编特别推荐这部片子,不止因为它好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个与男主演相仿的老爹。

还记得我从身高不及两尺开始,就在听父亲讲过他儿时的故事:天天啃窝头咸菜,门口卖水萝卜哭半个小时妈妈也不给买,家里哥儿仨人人挨打、惟独自己总能“逃灾避难”,小小年纪办起事来就学大人托关系走后门……在他一次次调侃中,我也不像别人听得那么新鲜、笑得那么狂暴了,长大后也向奶奶求证过,被告知其中许多纯属子虚乌有(特别是水萝卜那篇奶奶特别否认),有的事情也明白了是不可能的。可我非但没有与父亲疏远,反而逐渐变得像他一样,像他一样在许多人面前经常是扮演讲故事的角色。原因是我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了好多人生智慧。小时候还不懂什么叫人生智慧,刚开始是听着笑笑,后来在别人的笑声中很骄傲――我爹不会像别人的老爸光会坐着喝酒吃菜,别人都是他的倾听者(偶尔还能落几滴泪);再之后就学着他讲述经典为人处事的案例,在小学就开始拉关系、搞小圈子、忽悠老师。

《大鱼》的故事只强调了讲那么个爹,我这里讲的是一个现实版《大鱼》的孩子成长经历。经历过这些,我可以明白《大鱼》在说什么,我明白这样一个父亲带给孩子的会是什么。爱德华不管面对着什么人什么事,都以童话故事中王子的心态来乐观面对,遭遇什么也会积极认真地解决掉。父亲临终前威尔告诉他最终会变成了那条大鱼,相信他已经琢磨出点什么了。

直到最后,父亲故事里的主角们都出现了,原来他们都是真实的。他们在爱德华的葬礼上和桑德拉兴奋地谈论着爱德华的一切,仿佛爱德华真的没有死,而是在众人的欢送下变成了一条大鱼。儿子也被感染了,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已经毋需搞清事实的真相,威尔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父亲而多么美好(想到《美丽人生了吧》)。

第2篇

【关键词】家园合作;亲子阅读;共建;书香班级

一、让家长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伴随孩子亲子阅读,能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及亲情,获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亲情、安全感、审美体验,促进语言发展、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完整的人格。为了让家长们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向家长大力宣传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随着阅读活动的进程向家长提出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配合要求,一点一点让家长跟随班上阅读的步伐,将家长的关注点吸引到阅读活动中。有了家长的关注,我们开展了“宝贝喜欢的书”、“我陪宝贝读”、“妈妈讲故事”等活动,在活动当中与家长交流讨论怎样陪孩子阅读、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读物、阅读中孩子的表现等等,并且及时给家长有力的支持与阅读指导策略,让家长们渐渐地认同了阅读、认识到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了亲子阅读中。在我们的倡导下,班上几位妈妈因阅读而聚到了一起,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一本好书,两人阅读;三周坚持,终生受益。”对亲子阅读有所研究的小新妈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班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其中,以亲子阅读为重要活动内容的“妈妈社F”得以诞生,在社团活动中给了家长更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的机会,推动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家长们互相推荐使自己受益的图书,还写出读后感与大家分享。现在,我们班“妈妈社团”的活动已经由最初的读书扩展出了越来越丰富的亲子活动,成为了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

二、让生动的绘本阅读点燃孩子阅读的兴趣

幼儿的阅读不仅仅限于书本,它包括与阅读有关的所有活动。为了提升阅读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我们在与班里几位妈妈的多次讨论、沟通后,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妈妈社团”活动走进了班级课堂,妈妈们以季节为线索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春?花的故事”里,利用自制道具,以手偶戏的方式讲述绘本故事《三朵小花》,还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七彩牵牛花;在“夏?毛毛虫的故事”里,表演情景剧《好饿的毛毛虫》,帮助孩子了解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在“秋?收获分享”里,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鸡蛋花姑娘》、《兔儿爷的故事》,在丰收的喜悦里带领幼儿DIY自制饼干;在“陪你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里,春节主题绘本《团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气氛和暖暖的亲情。在情景化的阅读活动中,在家长的倾情表演下,孩子们深深被绘本阅读所吸引,新鲜感十足,听得津津有味,孩子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家长资源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他们参与幼儿阅读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他们从中也逐渐领悟和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

三、开展多样的亲子阅读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我园一直致力于早期阅读的研究,着力打造绘本阅读特色。为了进一步激发家长、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推广全民阅读,4月结合世界读书日,幼儿园携手“妈妈社团”开展了亲子读书月活动,我班家长参加了亲子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和孩子一起录制的亲子阅读作品精彩亮相,三个家庭获得一等奖,六个家庭获得二等奖。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阅读作品在我园微信公众平台“悦读时光?雒城三幼亲子阅读优秀作品展”上推送,受到了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好评。

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我们还举办了别具一格的亲子阅读体验活动。内容集幼儿朗诵、故事讲述、亲子情景剧表演、亲子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精彩纷呈。活动由我班“妈妈社团”成员负责组织,朗朗妈妈主持,小新妈妈介绍了阅读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幼儿身着汉服集体诵读《三字经》,活脱脱的古代小书童,家长深受感染纷纷跟读。羊羊小朋友讲述了故事《一颗棒棒糖树》,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语气抑扬顿挫,让家长看到了阅读对于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积极作用。亲子情景剧表演《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生动演绎绘本内容,将孩子们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孩子们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演员比划、拥抱、跳跃,完全沉浸于阅读的精彩世界中。朗朗妈妈讲述了绘本《妈妈买绿豆》,给大家提供亲子阅读的指导示范。现场亲子阅读体验中场面温馨,孩子们自选图画书,偎依在家长怀里静静地享受着绘本的滋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持续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们班设置了图书角,以茶餐厅的形式吸引幼儿进入“书吧”,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宜的绘本、书籍,让书成为幼儿随时可以亲近的伙伴;围绕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开出推荐书目、古诗、童谣、小故事,制定了班级好书漂流的借阅管理制度,检查班级好书漂流等情况;创设班级语言主题墙,将幼儿的讲述记录展示其中,供幼儿日常交流分享;坚持开展餐前讲述活动,或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读绘本,或组织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争当“故事大王”;倡导家庭亲子阅读,每天阅读20分钟,鼓励孩子与家长大胆交流,制作书签、自制图书;发挥“妈妈社团”的组织作用,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去玩耍,去体验自然的奇特与美妙,扩展阅读的范围……我们将一系列阅读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阅读变成每天孩子们都要做的事,都喜欢的事,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为鼓励每个幼儿都开口讲故事,我们开展了“同讲一个故事”活动,请家长将幼儿的故事录音,我们推送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供大家欣赏。活动开展两个多月,越来越的幼儿和家庭加入到讲故事的行列中,很多家长由衷的感慨,“今天孩子终于站在了集体面前,拿起话筒开口讲故事了,不管讲得好不好,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

阅读是终身陪伴的过程,我们的书香班级活动会坚持一路走下去。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阅读将开启老师、幼儿、家长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园合作,让阅读浸润到每个家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第3篇

【摘要】张爱玲作为旧上海一朵奇葩在那个时期非常耀眼,整个人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特例。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了,张爱玲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研究,但是很多人评析张爱玲的作品的时候都是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她的作品人物分析上,很少有人关注她个人命运以及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纵观她的作品,你可以清晰地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对家园急切的归依和依赖,对家园深沉的依恋以及渴望被家园认同的心理。由于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自我人性自由的向往使她多多少少披上了反叛的外衣,由此很多人常常会误读她。我试图从张爱玲的文章中剖析出家庭生活经历在她的作品中打下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创作回归

张爱玲在小说中擅长写人世的情情爱爱,在小说中可谓是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她善于叙写故事,似乎漫不经心地让你搬出你家那个锈迹斑斑的香炉,娓娓道来,给你讲一段不是那么惊心动魄的,也许有那么一点家长里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战争的血腥,没有琼瑶似的爱的浪漫,也没有政治的影子。她就那么冷静地讲那么一段故事,讲一段似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琐事。

在这些故事中,她用冷静得近乎冷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人性的卑微、软弱、现实、冷漠,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残酷。张爱玲善于编织故事,她用故事掩饰自己,用故事装点生活,用故事挥洒才情,用故事掩盖她内心难以诉说的伤。但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张爱玲对家园的回归以及无法得到认同的无奈。

张爱玲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说她幸运,是她生活在一个可以给她提供相当充裕物质的家庭,让她有足够的条件读书;她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母亲,母亲虽然没有尽到太多抚养她的责任,但是却给她带来了新的思想,让张爱玲不像同时代的少女一样一心想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少。说她不幸,她没有欢乐的童年,过分的早熟。父母婚姻的不和早早地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悲剧的种子,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学会了冷静地看人间的生活百态,她小说的描写也是那样冷静,就似乎一个人站在河对岸观看舞台戏剧表演,有着隔膜、冷漠但客观。

张爱玲后来因为与父亲意见不合,离家出走。她的出走只是一时负气,是年轻人的张狂。张爱玲逃离家庭不像同时代的其她女性作家,也不像鲁迅笔下《伤逝》中的子君,她只是不习惯家中那种沉闷的氛围,更多的是对家人主要是父母对她关心的缺失的不满。逃离家庭的张爱玲很快在现实面前就有了悔意,她面对生活的艰辛,想回到旧家庭。但是张爱玲的个性不容许张爱玲的回头,因为逃离,张爱玲开始了灿烂的文学之路。

张爱玲与父亲的矛盾造成二人反目成仇,张爱玲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封建保守腐朽的老夫子形象。这给父亲很大的打击,虽说父亲在情感上忽略了张爱玲,可是张父对张爱玲是相当喜爱的,并且把张爱玲当作自己骄傲的。个性张扬并且有点偏执的张认为父亲想置之她于死地,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她与父亲虽说有矛盾,但是张父对张爱玲被囚禁间生了一场大病还是很小心地照顾的,据张爱玲的保姆说,张父照看了张爱玲几天几夜,张爱玲才摆脱掉疾病。张爱玲虽说逃离了家庭,可是张爱玲在小说有意无意地写出了被抛弃的情绪,以及希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的主题。

如在小说《心经》中,张爱玲借恋父情结这个主题表述自己内心隐秘的追求。在这个小说中,母亲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的,在文章中似乎可有可无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小寒对父亲充满了依恋,对父亲有一种霸占的心理。作者安排母亲形象的暂时空白,作品利用其他人来谈及主人公的母亲,可以显示出主人公自己也是很淡化母亲这一形象的,主人公小寒把母亲应该说放于敌对的状态,她用异化的方式“父亲的变装”达到自己与父亲成为“夫妻”臆想的愿望,利用这样一个变装获得与父亲在人伦上的平等。这种似乎是“弑母”的描写,对父亲极为渴望的欲望,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作者从小与母亲关系的生疏,母亲就像是一个符号,在张爱玲最需要母爱的童年时代凭空消失。若干年之后,母亲回来了,但是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作者内心那种母爱的缺失。所以,作者的小说中,往往母亲的形象不是缺失的,如《心经》中的母亲;就是变态畸形的。

作者对父亲这个主题的写作,不能说不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对父爱是渴求的,另一个方面又是敌视的。她小心地审视着,隔离者。在《心经》中的描写恰好地把张爱玲这种微妙心情精致地描画出来。她对父亲或者说男权社会一方面是依恋或者依靠,但是这种依恋或者依靠又是被社会不容许的不能接受的,就如父女恋。实际上,作者就是要借用父女恋这个主题想表述内心想法:她希望这个社会能包容她,像包容所有的男性一样,这也就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女平等。可是她的这一隐秘心在那个社会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女子在那个社会几乎是社会的附属品,如果想在男权社会取得一定社会地位,难度很大,并且不会被男权社会所容纳的。另一个方面,张爱玲又对父亲角色描写时也是顾虑的。她塑造的父亲形象不多,家庭对她情感诉求忽视,造就她的敏感、多疑。她对父亲这个角色也是逃避的,既不愿意塑造完美父亲角色,也不愿去过分丑化父亲角色,她只是在小说剧情需要的时候安排一个类似于符号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当淡漠,几乎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但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在文章中表达着对男权社会的回归,追求那种被社会认同的过程。可是,张爱玲本身又对这种男权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也持怀疑态度的,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堕落过程,作者是有那么一点同情的。但是作者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情绪,她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她就那么淡淡地写这么一段故事,不发表任何议论,但是你却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好恶。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借罗杰娶娇小可爱妻子的故事表面上看给我们讲述一段文化差异不同给人带来的困惑,倒不如说是作者对父权社会对她的伤害,以及她对这个父权社会的强烈反抗。

也许是张爱玲离开家园之后,一直渴望回归那个家园,那个被他批判的家园。在小说《封锁》中,也反映出了张爱玲对家园的渴求。从中不难解读出作者极其渴望被男人并且是夹公文包的男人所接受,其实是男权社会接受,那怕这种接受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只要能接受她,被社会的男性接纳认同,什么代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有个归宿,家园,那怕这个家园是畸形的,错位的,这在作者的心中都无所谓。

第4篇

[关键词]“符号矩阵”;句法分析;桑亚;“父亲”

结构主义的叙事分析有点像是一种回归,回到了寓言性的分析。我们都知道,结构主义分析的前提之一,就是认为语言的组织是有系统的。我们看到的一切、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们的感知,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系统的排列安排。这样,对结构主义者来说,无意义的存在现实是不可能的。如果某些故事对我们有任何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其中的意义系统,正是这些意义系统引发了这些故事。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简单地归纳就是:故事的叙述语句是由行动元组成的聚合关系网。电影《小偷》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并不复杂 ,三言两语就能梳理清楚。单身母亲卡嘉带着六岁的儿子桑亚 ,在火车上邂逅了穿着军官制服的托扬。卡嘉迅速地爱上了这个长相英俊的年轻军官,并决定与他共同生活。托扬为原本无依无靠的母子带来了新的生存的希望和力量。但是不久卡嘉就发现托扬并不是真正的军官,而是一个以偷窃为生的贼。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卡嘉决定离开托扬,带着儿子到远方去打工。临行前,因为一个意外使托扬被捕入狱,并被判刑。卡嘉因为怀上了托扬的孩子,不久在堕胎时染病身亡,桑亚进了孤儿院。6年以后,桑亚再次遇见托扬,他满怀激情地想要同这个曾经差点成为他父亲的男人相认 ,却不料托扬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口吻,轻描淡写地把往事和温情给一笔勾销了。桑亚在极度愤怒和绝望之下,开枪打死了托扬。

我们可以把桑亚作为寻找父亲的行为的肯定性主语,那么便可得到这样一个矩阵:

在这个矩阵中 ,桑亚和“父亲”(幻象)是对立关系,虽然桑亚是肯定性主语,但只是在有了“父亲”这个数次出现的幻象之后,故事行动才能发生。整个电影其实说的就是桑亚追寻“父亲”之途。然而,故事行动要产生效果,就要有行动的承受者(宾语),由此产生了卡嘉和托扬两个人物。桑亚和托扬、卡嘉和父亲都是相互排除的否定关系。虽然桑亚一度接受了托扬,但最后托扬还是倒在了桑亚的枪口下;而对于卡嘉来说,父亲根本就是一个过去时(战死),她的生活里已经否定了这个人的存在。桑亚和卡嘉、父亲和托扬这两对是不产生逻辑矛盾的涵盖关系,从而提示了结合的可能。卡嘉与桑亚,是一个母与子的相对平衡关系,而“父亲”与托扬,也曾一度在桑亚心中重合。最后一组关系,卡嘉和托扬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男女性别的差异和吸引。在故事的行动过程中,这六条线逐步呈现和完成后,故事在逻辑上就完整了。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托多罗夫的句法分析来解析这个故事的行动特点。在托多罗夫看来,故事中的行动可以简化为陈述句中的谓语。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简化提炼的结果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故事行动显示出序列特征。那么,《小偷》这个故事就可以简化为下列几个陈述句:1.卡嘉和桑亚母子相依为命;2.两人邂逅托扬,母亲爱上托扬,桑亚对托扬充满好奇和敌视;3.桑亚开始依赖和爱恋托扬;4.两人发现托扬的真实身份,准备离开;托扬意外被捕,母亲病死;5.桑亚杀死托扬。每个故事都有一套自己的动作谓语及其序列,但在不同故事的序列中又有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从初始的平衡状态到平衡的破坏,再到新的平衡的建立。在这个故事里,第一个陈述句是初始的相对平衡状态;第二句是平衡的破坏,卡嘉和托扬在一起,桑亚被冷落在一边,母子之间某种程度上的和谐被第三者托扬打破;第三句,在这里,托扬向桑亚展示了男性文化力量的魅力,他的阳刚之气和他提供的庇护,他向桑亚灌输的人生哲学和暴力观念,都足以令渴望成长的桑亚五体投地的折服;他的男子气概令桑亚崇拜,内心逐渐从排斥而变为依赖,从依赖而变为仰望,从仰望而变为爱恋。于是,一个更加稳固的三角关系逐渐形成,对于父亲的追寻在这里也似乎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第四句,刚刚成形的三角平衡关系再次被打破。托扬的真实身份暴露,三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母子俩决定离开托扬。告别场面令人伤感。然而托扬的意外被捕,激发了隐藏在桑亚内心的情感,促成了桑亚对托扬的认同;第五句,结局出现了否定性的结果,桑亚开枪打死了托扬。

故事行动中,平衡状态的打破,人物境遇的变化,从行动对人物命运的意义而言,所产生的后果无非是两种情况:改善和恶化。而无论是改善还是恶化,都是对常态的破坏,它表现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小偷》其实就是一个寓言,桑亚渴望爸爸,这个从他一出生就缺席的男人,其实是他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和寻找的那个目标。这个目标的缺失是桑亚注定的悲剧,他毕生都无法摆脱的悲剧。托扬的存在才是幻影,他代替不了父亲,并且只能更深刻地唤醒与生俱来的那样一种创痛和悲哀。

接着我们再看一看这个符号的符号素。结合故事的背景,二战后的苏联整个国家正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而《小偷》这个片子拍摄于1997年,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正在传统和未来之间迷茫、彷徨。小桑亚在这里就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新一代的俄罗斯人。在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和历史的自豪和追忆,也有在寻找和探索出路时的迷茫和痛苦。而“父亲”则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隐喻色彩的主题。

这是一部色调灰暗的电影 ,整个影片的时间也定格在寒冷的冬天。浅淡的灰绿色,大块大块的黑白混杂色,从头至尾基本上没有看到一丝暖色,整个画面灰暗犹如西伯利亚寒流,冷彻心骨。丘赫莱依的意图昭然若揭。他没有给出答案和希望,仅有的是绝望。

影片的开放式结局其实基本否定了两种可能:对传统的回归和未来的希望。丘赫莱依镜头下的小桑亚只能陷入一片黑暗和虚无。寻找“父亲”失败,一切都以虚无结束,小桑亚只是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无论如何,小桑亚必须“重新出发”。

第5篇

如果说近一段时间里谁给我们带来了温馨的收视心情,当属刚播完不久的电视剧《我的左手右手》。如果说近一段时间里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电视剧角色,当属那位在剧里豁出老命找女儿的王老太太的扮演者张少华。如果说在近一段时间里有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也是这部剧给我们营造的一种主题刺激:寻亲。

连续看了太多的抗战剧里的刀光血影,听了太多的婆妈剧里的吵闹声后,突然一下子被《我的左手右手》拉到了非常平淡、非常细腻的普通生活中,观众并不会马上适应,然而当张少华那张根本就不像是演戏的老脸出现后,又连渐地把观众勾进这部剧的故事中。一个概率百分之一家庭里才可能有的双胞胎出现了,一个概率数万分之一才会发生的,刚生出双胞胎就弃婴的母亲出现了,一个概率百万分之一才有可能发生的,几十年后双胞胎重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穿插在故事主线里的,还有新版编辑部的故事,有粗仿的都市版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有现代版的分房纠纷、拆迁款分配、励志创业、危机公关故事。有老北京味的生活用词,有公司中的现代职场用语,甚至连广告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等这些时下的专业术语都通通出现在了剧中。应该承认,恰恰是这部没什么大场景,就那么几个演员在你眼前转来晃去的电视剧,触动了观众的心。60%靠故事的感染力,40%靠演员的功力,把这部剧打造得比较成功。

之所以说张少华不像是在演戏,因为她的表演非常真实。剧中她来到(小右)张冬梅的养父母家,对这两位老人诉说时的神色,完全征服了观众的心。

扮演(小左)李姿的演员苏岩,自从与港台明星罗嘉良结婚后可能是第一次出镜,剧中的她同样对角色身份拿捏得很准确,富家女的脾性、创业者的干练、藏在自尊后面女性特有的柔情以及始终埋在心底的寻母情结,被她演绎得非常充分。

扮演记者苏丹的新生代演员林申,比起那部《新编辑部故事》里的角色,更加生动和真实地表现出了时下报社先锋派年轻记者应有的特征,强烈的个性表现、执着的工作方向和理念、对上下级关系不屑一顾的顽皮态度以及对爱情穷追不舍的痴迷劲头,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很爽、很阳光、很真诚的现代青年人形象。

剧的核心内容是亲情,因此剧里少不得哭天抹泪,也少不得兄妹相争、叔嫂斗气等家庭纠纷。但观众并没有觉得这部剧像某些婆妈剧那样闹人、雷人,也没觉得故事太离谱。因为在寻亲的名义下,有一根线总拽着观众的心,在呼唤真、善、美出现的同时,让观众有心理预期。哥哥崔红兵就是再不讲理,大嫂再怎么斗气,徐凤再怎么折腾,小右的养母再怎么自私,都在可理解之中,也都最终在亲情两个字里融成一股暖流。小字辈的大伟说得好:“小左寻亲找到了她自己,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我自己。”小左说:“亲情比什么都重要。”当镜头中崔家全体后辈站成一排齐声对冬梅的养父母喊“爸妈”时,观众们的心跟着升温啊!

早年有个剧《渴望》让全国的观众对善良的人有了敬重之心。这么多年过来了,善良需要呼唤,真情需要赞美,亲情需要珍爱。当我们在部分电视节目中,看到那些为房子撕破脸的兄弟姐妹们,看到为钱财离异分手的夫妻们,看到为对某子女的偏爱造成家庭矛盾的父母们……再看看《我的左手右手》这部剧,唉!社会不仅需要主旋律正能量,我们的家庭同样需要以亲情为音符的生活主旋律,以善良为动力的家庭正能量。电视剧里寻亲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要永远寻亲情。

第6篇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晚上,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在我身上,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第7篇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一】

幼儿园中班重阳节教案:小花帽

一、设计思路: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利用老奶奶给孩子做帽子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对孩子的喜爱,激发他们尊老敬老的情感。这次活动中我还选用了三幅老师的范例,是希望通过一些具体图像引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而不是成为划一的图像标准给孩子,引导幼儿善于采用线条和图形的变化进行装饰。

二、活动内容:小花帽

三、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采用变化线条、图形间隔的方法进行装饰。 2、激发幼儿关心老人,愿意帮助老人做事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范例三张、双面胶、剪好的帽子、水彩笔、蜡笔等。

五、活动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敬老院有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送一顶小花帽。

1、老奶奶花了半天时间做好了第一顶小花帽,这时正好有一只小鸟飞过老奶奶的窗口,小鸟衔着帽子飞到幼儿园,告诉小朋友们,老奶奶正在为他们做帽子,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跑出来看小花帽。(出示紫色帽子)问:这顶帽子上有什么花样?上边和下边是用什么线条变成的花纹?有些什么颜色?可是只有一顶帽子怎么分呢?于是,小朋友开始等奶奶再为大家做帽子。

2、第二天,老奶奶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一顶更漂亮的帽子,小鸟又把这顶帽子送到了幼儿园,当小朋友们一听小鸟的叫声,就马上跑了出来,他们想看看,今天的帽子和昨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第二顶帽子):你们一起看看,昨天的帽子和今天的帽子有什么不一样。

3、老奶奶知道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她做的帽子,就做得更认真了,这一次,她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做了一顶比以前更漂亮的饿帽子。小鸟又飞快地把帽子送到了幼儿园。这一天,小朋友们早早地等在了幼儿园的门口,当小鸟飞来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一个小朋友说: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帽子。(出示第三顶帽子)问:这顶帽子什么地方更漂亮?除了颜色在排队,还有什么地方在排队?是怎么排的? 4、第四天,小鸟没有把帽子送来,小朋友们问小鸟:老奶奶做的帽子呢?小鸟说:今天老奶奶没有做帽子,因为老奶奶生病了。问:小朋友,你们想想,老奶奶怎么会生病的呢?(引出老奶奶做帽子太累了,所以生病了。)可是老奶奶躺在床上很难过,因为她送给小朋友的帽子还没有做好,这可怎么办?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帮老奶奶。

(二)尝试与操作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都来自己动手,做一顶帽子。 重点指导:

1、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介绍不一样的作品。

2、鼓励幼儿能改变颜色与线条,表现多种排列方法。

(三)制作与交流

画好的小朋友用双面胶粘上帽檐,把做好的帽子戴在头上,下次去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故事《一朵云帽子》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一朵云帽子》,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观看图书和表演活动,理解小鸟把云帽子给太阳公公戴的原因。 3、体验与朋友交流和关心他人的欢乐。 活动准备:

1、大帽子一顶,云帽子和小鸟图片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顶帽子,引出主题。

1、教师:夏天,火辣辣的阳光照在头顶上,好热好热,怎么办? 2、教师(出示一顶帽子):天热了,我们戴一顶帽子就可以遮挡阳光,使自己凉快一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一朵云帽子》。看看云帽子给谁戴好呢?

二、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幼儿用书放在展示仪上,引导幼儿边看书,边听故事,当教师讲述到:小草、小花、大树说:我戴我戴时引导幼儿思考,你想给谁戴云帽子呢?为什么给它戴呢? 2、教师继续讲故事,引导幼儿说说:小鸟为什么要把云帽子给太阳公公戴?太阳公公戴上了云帽子,大地变得怎样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书讲述故事,在对话处,等待幼儿大声地跟述。 四、分角色表演一朵云帽子。

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小草、小花、大树,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五、韵律活动碰一碰。

教师:天气变凉爽了,大家的心里感觉怎样呢?让我们和朋友一起开心地碰一碰、唱一唱、跳一跳吧!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二】

-----我和爷爷奶奶同乐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x号上午9点 活动地点:樱桃班教室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

2、使宝宝从小有关心爷爷奶奶的意识,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欢爷爷奶奶,愿意表达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糖果、重阳糕等 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

老师和宝宝一起唱歌曲《我的好奶奶》,老师:爷爷奶奶真辛苦,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给他们过节,好吗?

2、老师妈妈亲亲宝宝

宝宝真乖,老师妈妈亲亲你(老师随意亲宝宝),老师妈妈亲宝宝开心吗?

3、爷爷奶奶妈亲宝宝

宝宝的爷爷奶奶亲过宝宝吗?亲在什么地方呀?(宝宝随意说),

4、宝宝亲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亲宝宝开心吗?那我们宝宝也来爷爷奶奶。(播放亲亲我录音)。鼓励每位宝宝去亲亲自己的爷爷奶奶。

6、吃重阳糕

鼓励宝宝先把重阳糕给爷爷奶奶,随后和他们一起品尝

7、唱hellograndpa,hellograndma.歌曲。 引导宝宝和老师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8、放亲亲我音乐

请爷爷奶奶和宝宝一起听着音乐亲亲、抱抱。

9、爱爷爷奶奶:

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小事情,如:宝宝长大了,自己走不要爷爷奶奶抱。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

【幼儿园九九重阳节活动策划三】

活动名称:爷爷奶奶好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重阳节是爷爷奶奶的节日。

2、尝试用各种方式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表达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重阳节:

明天是重阳节就是爷爷奶奶的节日,我们要为爷爷奶奶庆祝这个有意义的节日。

2、送祝福

幼儿学说一句祝福的话,对爷爷奶奶送上祝福。

3、感恩活动

小朋友,平时爷爷奶奶为小朋友烧饭、洗衣、接送我们上幼儿园,还会给我们买好吃的。在今天这个节日里,我们回家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

活动反馈:

第8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父亲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的生活态度;学习父亲为人真诚、质朴,慈爱、童真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与热爱。

3、认识作者通过细节刻画,把人物刻画得鲜活饱满的手法。

4、认识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怀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大屏幕“石榴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问,这个“又”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那么令“我”一往情深的仅仅是石榴吗?当然不是,更是偏爱石榴的父亲,是石榴里藏着的和父亲在一起快乐生活的美好时光。

出示大屏幕,认识“父亲”。知道图中的人物是谁吗?他就是文中的“父亲”――郑振铎。谁能读一读?

出示阅读提示,明确本节学习重点:

大屏幕出示内容:文章借物抒情,紧紧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细致而饱满。一边读课文,一边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

二、探究发现、感悟交流:

(一)那么文章围绕“石榴”这条清晰的线索,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74、75页思考。

2、指名汇报。同学回答后简要板书。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

1、指名读文思考:“在这深情的回忆中,作者抓住哪些细节来描写父亲,从中你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读后分小组充分讨论汇报。

3、出示两段原文进行朗读品悟,可以看出我们内心怀有怎样的感情?

内容:(1)“这时,大约总是挑个星期天吧,父亲把所有的孩子叫来,院子里的小桌上摆满了各色糖果和一个个咧嘴在笑的红石榴。他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哇,做各种好玩的游戏。”

(2)“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体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喜悦、期盼、热爱)

4、总结提问:请说出“父亲”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5、回读整个故事。

(三)是啊,“石榴节”给孩童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二个故事。

1、自由读文,问“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试着说一说。”

2、请同学们对刚才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讨论汇报补充。

3、老师也想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段回忆中,作者又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描写父亲,从中你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大屏幕再次出现问题)

在学生汇报中适时地用大屏幕出示:“啊,充满着生活的温馨和诗一般情韵的往事啊!”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朗读。

4、总结提问:在这里你又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体会感情,指导学生带着向往、留恋、敬爱的感情分角色朗读这段文章。

6、仿句练习:

父亲爱孩子,你看他为那么多的小孩子精选石榴,并刻上他们的名字;父亲_______,你看他 。

(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郑振铎先生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们。消息传来,谁能相信这个噩耗?

1、找同学读第三个故事,体会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然而”、“竟”、“永远”、“不忍”等词语体会“我们”的无限伤感与怀念之情。

3、石榴在而亲人不在,那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啊。带着这种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五)多少年过去了,故乡的两棵石榴树我怎能忘记?老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那一颗颗鲜红的石榴果上,对父亲的怀念也将日久弥新。

1、你认为本段主要描写什么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请你说出“哪里看出我的怀念、热爱之情?”

2、体会三个“思念”的好处。

2、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结构上更完整,更能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热爱之情。)

(六)小结:本文中,一个个精彩的细节,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过石榴。以石榴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刻画父亲的形象,读来感人至深。文章中借物抒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创新积累。

拓展练习: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

第9篇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着——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歌德(1749-1832)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以诗剧《浮士德》闻名于世。

第10篇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16日晚我有幸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王苏老师的“品读”。

舞台看似简简单单,墙上几幅别致的油画,舞台中央两把藤椅,一个小圆桌,一个茶壶一把杯,以及两个很特别的靠垫。舞台的右侧还放着一架黑色的钢琴。乍一看,有家的感觉,满满的生活气息和温馨感。整个舞台给观众的感官亲切而不失优雅,就像缓缓出场的王苏老师。微拢的卷发,一身素净的黑,披着深色的披肩,知性从容。她在一把藤椅上落座,桔黄色灯光柔柔的打在她身上,像母亲一样慈祥,一如王苏这次的主题“给母亲节的献礼”。

她带上眼镜,捧起一本泛黄的书,整个剧场不知道何时安静了下来。她淡淡的吐出两个字,“小河”。

一个故事也就那么三四分钟的样子,她时而扮作的妻子,时而变成憨厚的老人,时而化身天真的孩子……她把一个个故事变成一场场立体的电影,她用她细微的眼神变化,她肢体激烈的表现,她声调的温婉或激昂,活生生的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故事人物,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而每一个故事,她都赋予了它们灵魂。她就像飞舞在她所朗读的故事里的美丽蝴蝶,对所有的观众说:“快来呀,快看呀!”她把我们都悄悄的,顺理成章的带到了她所营造的世界里,而我们还未曾察觉。

整场演出一共有十三个小故事,有欢乐的,有悲伤的,有老人的也有孩童的,有夫妻间的,还有陌生人之间的。有那么几个故事到最后王苏老师自己都不禁落泪,而台下观众早已是泣不成声,这时有柔美的钢琴声小小河一样慢慢拂过心间,然后王苏老师又及时把握住了自己的情绪开始讲述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却是轻快而又感染人的,让人又不禁停止了那一种对故事里主人公的同情以及对生活联想的哭泣,逐渐沉醉在这个美丽的故事里轻展笑颜。

“品读”和一般朗诵最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朗诵能力与表演才华毫无破绽的组合。作为配音演员王苏早已名声在外,中戏表演系毕业的科班背景令她对表演轻车熟路,这为“品读”的孕育奠定了基础。这种表演形式本身就是朗诵和表演相结合,达到“让观众一起参与,和观众一起分享故事的初衷”。王苏这种特殊的表演开始于两年之前,她的母亲得了癌症。王苏老师的母亲是电台的主持人,一直在播音界努力着工作着,是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所以她选择了保守治疗,而不是化疗。母亲一直希望她能够在播音方面有所成就,看着母亲坚强而痛苦地对抗着病痛,她希望找一种方式帮助和缓解母亲的痛楚。她找了很多不同的办法,最后用母亲最喜欢的方式,用播音的形式找温暖的故事读给母亲听。后来慢慢的她开始读给丈夫,儿子听。再后来是同事,学生……她发现,这种形式竟然被很多人喜欢着,有同事跟她说像现实版的心灵鸡汤,有学生说那是一种难忘的静心之旅,于是她慢慢把它变成了一种演出形式,希望能让更多人才城市的喧嚣沉寂以后能够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在她的表演里得到洗礼。

舞台上的王苏老师犹如魔术师一样很成功地操控整个剧场,干净而纯粹。演出结束后掌声长久不息的回荡在剧场里,观众们起立为她鼓掌,这是一场绝对成功的演出。在上戏有戏的展示周里描上了浓墨重彩成功的一笔,王苏老师表示,她会将这种形式坚持下去,更加努力的用她王苏式的语言为更多人洗去心里的烦躁,找到一片净土。

第11篇

内容摘要:蔡铮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种子》,故事简洁,构思精巧。书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故事围绕着“吃”来展开,每个故事都贯穿着贫苦、饥饿与生之艰难的主题,深入地探讨了“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另一类小说重在探讨中国农民骨子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农村,这与作者的出生背景有关。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也对中国农民的弱点有所批判,这与鲁迅的乡土小说一脉相承。

关键词:《种子》 农民 饥饿 信仰 乡土小说

《种子》是蔡铮先生多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合集,总共收录15篇小说。此书中收录的故事大都短小精悍,叙事简洁,构思精巧,语言平实而不露声色,尤其是人物描写,短短几字便精准地勾勒出人物性格,着实入木三分,令人过目难忘。

纵观全书,可知书中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着吃或由吃生发而出的故事,像《狼猪》、《最好的菜》、《油条》等。这类故事围绕着吃、穿以及因“吃”而导致的战争来展开,每个故事中都贯穿着贫苦、饥饿与生之艰难的主题。“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几千年来,“吃”一直是中国人每日不可不提的事情,这是最普通的生活小事,也是人要活着最重要的事。这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也是可将生活哲学蕴于其中的沉重话题。作者在这部合集中深入地探讨了“吃”在中国人生活中、骨子里的重要意义。这些故事中的人都活在一个赤贫的年代,为了生存他们像动物一样争食。《最好的菜》中,两个几乎同龄的青年,一个当了土匪,另一个当了团丁,截然不同的命运却都是为了生存,而为了吃一个却“吃”了另一个。《会餐》中老百姓每天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这里被陌生化,将平常的小事置于荒唐的境地,在这种集中、辛辣的嘲讽背后的痛惜与悲戚,令人唏嘘。

在饥饿面前,家庭关系也变得畸形,特别是父亲的形象。《油条》和《六根指头》中的父亲形象都是自私而凶狠的。《六根指头》中的父亲总是带着儿子去河边捞鱼虾,回家让妻子将鱼虾熬成鱼汤,他却每次都将碗里的鱼汤舔食得一滴不剩,全然不顾妻子、儿女的死活,这样的父亲形象完全失去了一家之长的尊严和风度。对于这样的父亲,孩子心里也只有恨,所以在他死后孩子们没有任何悲伤的情感流露,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油条》中对嘴馋的儿子的准确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但父亲的自私同样不可忽视。父亲将身上仅有的钱买来的油条自己独吃,却不愿分一点给孩子,这完全不是一个父亲该有的作为。儿子“闯祸”之后的恐惧与悔恨看来令人痛心。这些故事中的父亲为了吃而变得扭曲,面目可憎,父子之间再也没有了温情脉脉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高在上,令人尊敬的父亲形象在这里土崩瓦解。

看了蔡铮先生的博客,里面有许多回忆童年、青年时期的散文。他曾经撰文说自己的童年总是处于饥饿状态,相信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写作题材与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饥饿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共同的记忆,人为的和自然地灾害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童年时祖辈会经常教育我们不可浪费一颗粮食,对粮食要有敬畏之心。他们那一代人所经历过的苦难已经深深地烙在生命里,不管现在的物质多么丰富都抹不去饥饿的记忆。小说中这一类的故事恰是映射了那一代人所经受的苦难。

本书中另一类小说重在探讨中国农民骨子里的信仰和价值观,如《种子》、《娘的信》、《读书》等。《种子》中的盛福迷信却善良,传达出中国农民质朴地讲求诚信的信念;《娘的信》中既有对传奇人物的崇敬,也有对亲情的给人的精神支撑的颂扬;《读书》中揭示了中国人对“读书”以及“读书人”的盲目崇拜。作者以“种子”为此合集命名,可见他所探讨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骨子里一脉相承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骨子里的精神像种子一样充满生命力,蔓延到每个人的血液里,哪怕出走他乡依然洗不掉。当然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这些故事与其说是作者的虚构,倒不如说是发生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如《天德》和《娘的信》中对战争的描写,《最好的菜》中团丁、土匪、赤卫队、红军之间的争斗,叙述者的语气更像是故事的见证者,使得这些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正是民间文学充满生命力的部分。而《贵花》《猪精》等小说更是令人想到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此外,民间文学所崇尚的血腥和暴力在这些作品中也有体现。这部小说集中的许多故事都隐含着暴力,弟弟追打兄长,儿子打父亲,父亲打儿子,人与人的相互残杀。《最好的菜》中厨师将土匪福德的心脏炒来吃了。《流氓》里村民的盲目和暴力致使无辜青年死得不明不白,每个人都是狂躁的,暴力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对于暴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充溢着不安的气氛。

在合集中,作者将《走》放在最后,像是对全书的一个解答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片故土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他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热爱的自己的祖国,怀念那生养他的故乡;另一方面,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和无知。这样的思考、探索和批判,正是和鲁迅以来的乡土小说一脉相承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中国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因他本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者介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第12篇

有人说:“喜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的确,多读书、读好书,不但可以启迪孩子的思维,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还可以让他们从阅读中主动地去丰富生活经验、积极地表达个性情感。阅读,为幼儿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架起了一道健康成长的阶梯。

如何提高幼儿阅读兴趣,使阅读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看”的层次上?笔者尝试运用一些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开展阅读活动,使之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一、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温馨的阅读环境,不仅能保持愉快的阅读情绪,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幼儿在温馨的阅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1.“亲亲阅读角”为幼儿提供愉快的阅读环境。在创设阅读环境时,应以“亲和、安逸、愉快”为基本宗旨,一个具有亲和力、舒适感的阅读区域,能让孩子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的“亲亲阅读角”,主要采用温馨的小沙发、小靠垫和孩子们喜爱的毛绒玩具来装饰,孩子们可以抱着他们自己带来的毛绒玩具靠在沙发垫上舒适、随意地享受阅读的时光。“亲亲阅读角”里的图书有幼儿园为孩子们征订的各类杂志,也有幼儿从自己家中带来推荐给同伴的,更有他们自己用废旧图书剪贴、绘制的自制图书,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惬意的阅读环境使“亲亲阅读角”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区域,同时自带和自荐的阅读方式,也让幼儿成为了阅读的主人。

2.“我们的小舞台”鼓励幼儿展现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绘本阅读中,幼儿接触了许多充满童趣的故事,如《亲爱的小鱼》、《母鸡萝丝去散步》、《小蜘蛛哇哇》等,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画面,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迫切地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这些故事,我们就为幼儿创设“我们的小舞台”,让幼儿在模仿与表演中发现故事的乐趣。

每周一次的“小舞台”表演活动是幼儿和老师共同交流阅读感受的时刻,孩子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在阅读活动中找到的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情景表演或是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小舞台活动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表演,可以大胆响亮的表达。笔者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作各种表演道具,同时在表演中幼儿还能自动为故事续编和改编结尾,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感受到阅读与表演的乐趣,从而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3.“创意空间站”为幼儿展示自己的阅读创造。在主题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将“阅读”这一活动穿插其中。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绘画、收集文字、音像资料等各种方式将主题活动、阅读活动的有关材料反映在“创意空间站”中,如“自制大图书”、“故事连环画”等都通过立体呈现的方法让幼儿参与、欣赏、观察,有时,还可鼓励幼儿从其他途径寻找些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故事作为补充,放在“创意空间站”供幼儿随时欣赏。《梦幻西游记》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主题活动,活动中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关于《西游记》的图书、故事,放在阅读角中大家一起阅读。在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幼儿有了创作的愿望,他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出了《三打白骨精》、《百变美猴王》等连环画,运用故事与自创图画的结合形式,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以往许多阅读活动都只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或仅让孩子们读完一本书就算完事了,这使大部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对阅读活动感兴趣,并以丰富的阅读方式指导幼儿自主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不同途径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在阅读中设置“小问号”。有的故事在幼儿阅读前,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图书。有的故事则可在中间部分设置悬念,老师可以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请小朋友自己看书。这时,幼儿往往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仔细阅读,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2.在分享阅读中交流阅读的感想。孩子们的行为充满感彩,很容易受他人的感染。幼儿阅读之后与同伴、老师间的交流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讨论情节、提出疑问的机会,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积累词汇,激发兴趣。

3.进行丰富的阅读操作活动。

(1)排图阅读:在游戏时,笔者经常和幼儿一起玩一种拼图游戏,为幼儿提供若干张图片,鼓励他们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内在逻辑和自己的分析理解,将图片按序排列,并能与同伴一起讲述、交流。

(2)自制图书:让幼儿把自己熟悉的故事画下做成图书,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添画上故事需要的情节加上封面、封底,自制成一本图书,同伴间也可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探索有趣的阅读方法,丰富幼儿的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方法的正确掌握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除了教会幼儿按页码、按顺序看书的基本技巧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开展阅读。

1.自制“阅览证”。到了大班,幼儿自己带来的书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就采用了利用阅览证的方式进行阅读活动,每一张阅读卡都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在“亲亲阅读角”阅读时,我们为每一本图书编上号码,可以让幼儿在自制阅览证的背面用自己的符号和方式记录下阅读过的书的序号、阅读的时间,并用符号记录自己最喜欢的图书等,便于幼儿在阅读后进行分享与交流;如果想借阅幼儿园或其他孩子的书回家看时,阅读卡上就会由教师贴好标记,做好记录,阅读卡的使用让幼儿掌握了阅读的新技巧,增强了爱护书籍的责任感。

2.自制小书签。“书签”是由幼儿自己提出的,当幼儿发现没有看完的书下次看会忘记看到哪里时,他们就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发地组织了讨论,最后向笔者提议学们使用书签的方法。书签也是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的,不同形状、颜色的书签也为他们的阅读活动增添了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