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陋室铭课文朗读

陋室铭课文朗读

时间:2023-05-30 09:5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陋室铭课文朗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陋室铭课文朗读

第1篇

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短小精悍,押韵、骈句的使用使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作者刘禹锡的故事。《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后来,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解题

学生看注解①,弄懂题目的意思。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三、用“五步法”学习本文

1.第一步:读准字音

对生字词必须凭借注解、字典、资料自行解决,难以解决的可以求助老师和同伴。

注意读音相同,形体相近的字:

牍: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犊:牛犊dú,刚刚出生的小牛。

黩:黩武dú,滥用武力,好战。

渎:亵渎dú,冒犯,不恭敬。

2.第二步:规范朗读

读出鲜明的节奏、正确的停顿,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语速的快慢适度,读出感情的喜怒哀乐。

先听教师范读,再指名读,最后自由仿读三遍。

3.第三步:准确翻译

不懂的字词必须借助注解、字典、资料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帮助。

4.第四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就是说“陋室不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列举四点理由(分别用四字词语或者短句概括),这四点理由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人品高尚②环境幽雅③友人儒雅④情趣高雅

②③④是为了突出①。

5.第五步:背诵默写

(1)抓住文章的思路背诵

(2)默写时注意下列字不要写错

陋室 刘禹锡 案牍 诸葛庐

这节课备课充分,步骤环环相扣,扎实有序,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收到了扎实、高效的教学效果。近半数学生默写全部正确。

四、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以“读”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线索明晰,步骤清楚,循序渐进,符合古文的学习规律。

2.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认知与巩固,提高了文言语感

3.能当堂背诵默写课文,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4.设计了新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陋之有?”列举理由

5.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文言文

五、本节课的不足

1.教师几乎没给学生质疑和谈个性化理解的机会,牵得太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小组合作机会少,效果也不明显

3.规范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抑扬顿挫,可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能读出来的,要求提前了

六、教学改进

如果让我重上这一课,我将把思路调整一下,把更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与学习伙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改变单一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师生、生生多边活动。可以抓“德馨”为突破口,也可抓“铭”的特征为线索。整节课用“诵读”“理解”两条线索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

第2篇

新一轮语文课改中,要求教学必须是开放式的,以使学生达到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取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的境界。为适应这一需要,我认为教学语言必须以启发性为核心,其他特点要服从启发性的需要,使启发性教学语言丰富多彩,更有魅力。

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堂语言的“激励效应”

“激励效应”就是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得到信心,产生不辜负教师期望而勇于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比如,课堂上教师常这样提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问话中的“能”、“可以”、“愿意”等词语的运用,就不尽妥当,往往抑制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产生“逆激励效应”。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富于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语言。对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说“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问题”;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说“请同学们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则应鼓励说“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对于学生回答中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答案,教师不但不能有丝毫责怪,还应真诚地赞许学生的勇气,肯定其发言所起的堵塞了一条歧路的作用。对难度大的问题,设计应有两个梯度,使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求最后解决问题。课堂问题的设计,还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有易有难,让各类学生都能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要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增强课堂语言的“浸润效应”

即在学生回忆知识,体味已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打开新知识的大门,增强课堂语言的“浸润效应”。“浸润”原是国画上的术语,这里借用它表示知识经验的义项,即由旧及新,由一点到一片。对知识的浸润效应,常见的有如下两种:1.相关知识的直接浸润。不少新知识、新概念,是旧知识、旧概念的发展。教师讲新课时,就宜从旧知识、旧概念的复习入手,使之产生浸润,完成新课的讲授。如讲什么是整句,若从概念出发,会越讲越糊涂。我曾吃过这样的苦头。再讲整句时,我就先找出已学过的课文中不同类型的整句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学生很容易发现有的整句是对偶句,有的是排比句,这时再引出整句这个概念,并与散句比较,教学就水到渠成了。2.新旧知识的对照浸润。有些新知识、新概念,难以从旧知识、旧概念中直接浸润。讲授这些知识时,就需要教师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找出与新知识的相类点,进行对照,产生浸润。如讲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我就从现代汉语的兼语句复习入手,让学生理清主语与兼语、兼语与谓语及谓语的延伸的关系,然后才讲使动用法,并将兼语句与使动用法句子的今译进行比较,使学生较顺利地理解并掌握了使动用法这一概念。

三、要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增强课堂语言的“碰撞效应”

“碰撞效应”就是教师有意设置矛盾,激起学生争论,让课堂“翻江倒海”,或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激起波涛,引起发散思维。对教学重、难点,宜在课堂上引发碰撞,通过激烈争论,明辨是非。如在教学《陋室铭》和《爱莲说》时,文后有一道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骈句和散句,若从概念出发,会越讲越糊涂。后来再讲骈句时,我就先找出已学过的课文中不同类型的骈句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学生很容易发现有的骈句是对偶句,有的是排比句,这时再引出骈句这个概念,并与散句比较,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就懂得,原来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陋室铭》押的就是“ing”韵,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又朗朗上口。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古诗文中的一些对偶句、排比句都属于骈句。骈句以外的句子都叫散句。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四、发挥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等特点,增强课堂语言的“蛙跳效应”

“蛙跳效应”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现象。把青蛙放入冷水,慢慢加温至沸腾,青蛙必死;把青蛙放进沸腾的水中,它猛然受到强烈刺激会一下蹦出水面,获得新生。这里借用这一术语,是指提高课堂语言信息的刺激强度,使学生保持高度兴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摆正启发性与教学语言其他特点的关系,如果喧宾夺主,必将冲淡课堂研讨的气氛。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先讲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表情朗读,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朗读后设问“天上有街市吗”,学生回答没有后,引导学生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怎样由联想到想象?我再朗读一遍课文。学生回答道:“街市——明星——街灯——想象。”学生又问:“诗歌中的牛郎织女怎么与传说中的不一样呢?”我再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总之,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一般交际语言和其他行业语言的,以课堂为特定环境,以传播知识和开发学生智力为目的,以启发性为核心特征的特殊语言。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55-02

学好文言文,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贤们凝练的语言,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字字句句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此种教法被称为“串讲法”。笔者认为,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串讲法,是提高初中生理解文言文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应避免机械刻板地运用串讲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妙用串讲法,收效颇佳。

一、缩减串讲篇幅

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惜墨如金、短小精悍的《郑人买履》《三峡》,也有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传、表、铭、说、寓言等,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针对文言文课文的不同特点,以不同方式运用串讲法。

(一)短文少讲

所谓短文,是指篇幅较小的文言文。对此,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教学《古代寓言二则》,可以让学生自读、背诵,然后检测。对这两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读过的成语故事与眼前的文言文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如《爱莲说》,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讲托物言志与衬托等表现手法。

(二)长文精讲

初中课本中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学此文,教师应找准重点、难点,大胆取舍。教学字词,抓住古今异义词,如开张、卑鄙、痛恨等。梳理课文内容,扣住三次劝勉以及“报先帝忠陛下”的主旨进行。这样教学,教师言之有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精选串讲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针对不同内容的文言文确定相应串讲的侧重点。如:思想内容浅显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字词用法;论理思辨突出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内容分析;思想情感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背景知识;写法特色明显的文言文,可重点串讲艺术手法等等。每篇文言文教学都应确定串讲的侧重点。

(一)侧重于串讲词句

文言文教学的首要步骤是扫除字词障碍。初中文言文有不少词句,学生可以借助文下注释,运用现代汉语词典和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正确地进行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词句串讲,教者侧重于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类等上多花功夫;对于“之、而、其”等虚词,以及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文言句式,也应多讲解、多比较。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先找出重点、难点句进行讲解分析,然后梳理课文,抓住“于、其、乎”等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串讲,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理解。

(二)侧重于串讲背景知识

对于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教者侧重于串讲背景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者侧重于串讲草堂修建、杜甫颠沛流离及平生志向等背景知识,引导住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屋中的学生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惨状,深刻领悟诗人期盼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三)侧重于串讲思想内容

学习文言文,理解字词与理解内容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分彼此。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三问三答环节,可以抓住妻、妾、客回答的不同句式,分析妻因偏爱而赞美、妾因畏惧而赞美、客因有所求而赞美,把内容分析与句子梳理同步进行,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四)侧重于串讲艺术手法

有些文言文艺术特色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侧重于串讲艺术手法。如《陋室铭》可侧重讲类比;《口技》可侧重讲正面、侧面描写;《小石潭记》可侧重讲寄情于景;《马说》可侧重讲借物抒怀,等等。当然一课应确定一个串讲的侧重点即可。比如:就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描述或环境描写等方面侧重于讲描写方法;就修辞、句式、词语等方面侧重于讲语言艺术。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艺术手法,切实有所收获。

(五)侧重于串讲词语用法

文言文在词语用法上具有一些规律,教师可以侧重于讲授词语用法的某些规律。如,有些学生对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活用为状语区分不清,教师可以借助于“其一犬坐于前”与“朝服衣冠”等例句引导学生辨析,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不同类型及其规律,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活用串讲方式

有调查显示,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必不可少,但是串讲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教师多功能串讲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是教师适时串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而不乱”的氛围。如教学思辨性极强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师适时串讲孟子的“性善论”,还适当串讲荀子的“性恶论”,引发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文本阅读兴趣。其次是教师在串讲中有效提问。如教学《陋室铭》一文,一问“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二问“作者借陋室想表现怎样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外在到内在理解此文,从而理解文章。再者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教学《马说》一文,教师让学生扮演一匹骈于槽枥的千里马,诉说对饲马人的怨恨,加深对“怀才不遇”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串讲

教学故事性很强、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陈涉世家》一文,可让学生复述文章中关于陈涉的部分。

教学刻画人物形象的文言文,如《晏子使楚》一文,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这样比教者讲授的效果好。

引导不同看法、想法的学生进行辩论,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让学生就“逆境成才与顺境成才”进行辩论,学生们兴趣浓厚,思辨、说话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把浅易文言文交给学生讲授。如《郑人买履》等,让学生给同学们上课,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比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如《山市》一文,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朗读、解词、译句等竞赛,用时少收效大。

(三)多媒体助讲

初中文言文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等课文,运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辅助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句子、段落的体会。

第4篇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2014年第二十一期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1)教师授课要有条理,并且多做知识小结。文言知识丰富,也比较杂乱,需要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教学后,适当的为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还有利于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不能只是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有时候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编排短剧加以展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也促使了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该课文的背景、文化等,是一个系统化的自主学习过程。比如说,《晏子使楚》就可以根据其故事加以表演,展现晏子的机智、聪敏。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课前,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作以预习,对于不认识的字标注音节,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和词语进行标注,最好是能够自己翻阅字典加以查询。课中,根据老师的朗读更正其错误的读音。课后,不仅仅是复习、练习,更是要将学习到的文言知识作以整理。整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的学习,读起来都晦涩难懂的课文更不能在几节课后就有深刻的理解。学生要对于课文中学习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这样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

(3)要培养初中生对于中国国学知识的学习。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中,已然和古代文人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要怎么缩小或者弥补之间的断层呢?这正是初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的了解与兴趣。国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书画、音乐等内容,还应在思想方面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比如晏子的机智、《陋室铭》的质朴都是值得现代的学生学习的。

二、结语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好文言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品质的塑造。语文老师立足于教学难点,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作以思考和指导。学习国学也是在思想上拉近初中生于古文之间的距离,更是让浮躁的社会气息受到国学的感染而沉淀。

作者:郭木新单位:广东四会

第5篇

一、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一直是人们在学习文言文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核心是培养语感。诵读可以分四层逐步提高要求。

1.结合正音正字读准字音,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读,并结合书上的注释、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达到初步读通文章的目的。

2.理解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句子的语气和感情多彩等,这种朗读能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起到促进作用。

3.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熟背”,背得越多,记忆的巩固率就越高,学习能力也才会从根本上较快地得到提高;反之,诵而不背,事倍功半。

4.有感情地诵读。这是在文言文句背诵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用心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基调,充满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作品。如能够满怀豪迈之情地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充分体会到范仲淹崇高的政治理想与开阔的政治胸襟。

二、加强理解,注重落实

这个“理解”也有两个层面的含意,即对文言文句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内容、主题的理解。

1.首先要能准确地翻译文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即“不走样”;所谓“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句“战于长勺”,就不能译为“作战于长勺”,而应译为“在长勺作战”;所谓“雅”,就是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为此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借助资料及工具书帮助理解,或者是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对词的多个义项要加以比较选择,根据原句、原文加以揣摩,甚至可以是猜测。

2.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主题思想。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评价。如在教学《马说》和《小石潭记》时,通过对作者韩愈和柳宗元写作背景的介绍和对他们其他作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文中表达的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的深入理解。

如对《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金陵人”等讲析时,可补充介绍张岱的生平及他的《陶庵梦忆》,这样学生自然容易理解一个先朝遗民的特殊情怀,他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更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

三、对比归纳,注重积累

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具体的可分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殊殊句式等语言现象。这种对比归纳的练习可以放在一课学习结人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这种训练可以使学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改进方法,注重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串讲,即按全篇结构顺序逐字逐句逐层逐段地讲解串通,尽管看起来字、词、句都“落实”了,但学生自主活动少,就会觉得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最终达到乐学、好学文言文的目的。

1.创设文言阅读的语境。由于文言文的实际应用离现在很远,所以文言已成为弱语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文言学习的语境。可以通过诵读、解析、感悟、理解等,步步深入来培养语感,还可以组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营造文言学习的氛围。如先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或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反复自读或齐读,渐入语境,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较好的语言氛围。

2.结合表演、竞赛、辩论、演讲等话泼形式。如《核舟记》中讲解到船头主人的神态姿势时,不妨选三位学生上台表演,让其他学生在下面指出错误,并争做导演,重新进行准确的表演。这样做无疑使学生对这段文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又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安排“愚公该搬家”与“愚公该移山”的两方辩论。这些活泼的教学方式,必定会带来高效率的课堂。

第6篇

网: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人选教材的文言作品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文人墨客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极高的赏读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学会阅读文言文,就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素养,既可以通过文言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民族文化等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思想养分,又能为日后就读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文言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素养,也就“没有良好的文言根底”,学习文言文就显得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文言素养呢?又如何获取这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

第四,学会感悟,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长诵不衰,是因为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今天读来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所以让学生感悟文中美的思想光华,美的情感熏陶,美的价值所在,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否则。学习文言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中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尤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要引导学生学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读《爱莲说》,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品《岳阳楼记》,感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诸如《干将莫邪》中父仇子报的思想行为和超越法律之上的狭义精神则不是我们所学习的,是应该摒弃的。另一方面,在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评析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如学习《强项令》,既要钦佩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又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去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从中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均由县令执行;现代执法。是由公安、检察院、法院三权分立,各司其责,从而树立起现代法制观念。

能读会读,能诵会背,能理解文意,会感悟体验,是学习文言文应有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积淀丰富的文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之意,才能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学会借鉴,接受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7篇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许多的教师上得冷冰冰的,没有一些活力,很难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距离课堂的“有效”还相去甚远,更别说“高效”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水平,不妨从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语速、情感等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感染、教育学生。

课堂讲授时如何运用音量、语调,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甚至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音量、语调。有教师听了我的课后问:“张老师,听了你的这么多课,也听不出你是属于高音教学还是低音教学,你磁性的声音是如何炼成的?”我说:“我是游击队式的打法,哪个调值适合就用哪个调。至于磁性,这还真得下苦功夫练。”有时,满校园就只听得见我一人的讲课声,有时却低的教室内掉个针都能听得见。如,在教学《雷电颂》时,我完全模仿话剧中屈原的形象给学生朗诵,是那样的慷慨激昂,完全融入角色中,忘记是在给学生上课,学生热烈的掌声才把我拉回现实中来。课下,有教师戏说:“小心教室的楼板!”还有一次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激情的朗诵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学生评价一个字:“爽”。在教学《春》时,又显得那样的温柔,似细雨润物。

还要注意语速的变化。有时我讲话的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如是一连串的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0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0秒钟读下来,前后相差八倍之多。但两者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有时,上课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别人疏密相间的发言。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以情感人。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影响着人的情绪、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只有达到神的变化,才具有最大的感染人的力量。神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我和你”这句话,用喜、怒、哀、乐、希望、憧憬、淡漠、鄙视、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我和你”究竟是什么关系。在给学生上课时,许多学生不能更好地读出文章内容要表达的情感,只好引导大家用不同的感彩去读,读后再鉴别哪种读法最合适。这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非常浓,朗读水平在比较中提高很快。

有激情、有感情的教学是一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充满激情、富有深情的课堂或感人肺腑,或令人震悚,或催人泪下。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宣和中学)

第8篇

【关键词】兴趣 情境 课堂气氛

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也曾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痛苦。回头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我想要提高目前语文教学的质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首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以故事激趣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物导入,对话导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其中以故事导入最能扣人心弦,兴趣的保持性也最长,而且文学和历史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名人史话也是很容易找到的资料。比如讲《陋室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原来是被“气”出来的哦。那是怎么回事呢?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你们知道那知县知道后又干了什么事么?讲完课文后我们再听分解。学生当时都被故事吸引了,迅速的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课堂的效率也提高。

二、以情境激趣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学生面前有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好胜心理就会活跃起来。我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上课时加以运用。比如在讲《小石潭记》时,我抛出一个问题:“潭中鱼可百许头”这个量词是不是用错了?形容鱼的数量一般用“条”,柳宗元却用“头”?学生一听,就议论开了,给大师找错还不积极。大家的看法不一,但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人看法是:阳光反射刺眼,只能看到水面上的头,看不见水下面的身体。有人看法是:小石潭比较小,鱼比较多,挤来挤去,就只能看见鱼的头了。有人看法是:根据我们的游览顺序,从上往下看,当然最先注意到鱼的头了。还有人看法是:“头”写出了鱼的肥美和可爱,“条”则显得瘦弱了,小石潭中的鱼无人捕捞自由生长,当然应该肥美了。一个问题就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我只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而已,学生就容易进入思考的状态,打开思路。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探究合作氛围,不仅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也使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和广度。“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巨大的。

三、以多媒体增趣鼓励

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把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化为形象逼真可感的视听。语言、图像和声音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都开动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讲朱自清的《绿》时,学生边聆听优美的散文朗诵,边欣赏优美的绿瀑图片仿佛身临其境了。当讲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时,用flash展示出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西湖的水波、秦淮河的水波。清晰的图片学生一看就能轻松地找出这四者和梅雨潭的绿的不同了。即使一些学生没去过这些地方没见过这些景物,即使一些学生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借用了多媒体以后他们也能找出差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回部分自信,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

四、以作业激趣提升

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机械式的纸质作业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产生厌恶。多样的语文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个学生从完成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快乐和精神的满足,从根本上为减负和乐学做准备。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和文本特点设计不同的作业。有的设计成朗读背诵作业,有的设计成课堂练笔,有的设计成课后体验实践作业。比如周记作业可以设计成给父母写一封信,信的长短不限,制作一张感恩卡片。信和卡片你都可以自由选择寄出或不寄出。这些多样的作业既迎合了当下学生的特力独行的个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不但不会把它当作负担,而且能按时完成,很多还独具匠心,让人惊喜。这样的效果不是一般的作业所能企及的。多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五、以交流激趣互动

在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之间是这样,师生之间也是这样。努力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不应要求学生之接受其权威性,应该更多的扮演顾问和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师生之间也会因为某些问题产生隔阂,于是有人建议建立班级QQ群来加深交流。这激起了全班的兴趣。所有的班级成员都积极加入。在群里大家敞开心扉。从学习聊到家庭,聊到人生。首先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一些胆小的学生开始大胆的询问了。其次在感情上受到困惑,学生也能放心的咨询了。再次和父母吵架,得不到理解时,他们能阐述自己的想法,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安慰。当然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并及时改正了。慢慢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老师产生敬佩,进而对生活产生激情,对生命充满期待。这是以交流激起兴趣产生互动的美好前景。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言文是今人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较远,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一下子很难适应。加之生活中既不说文言,写作文又不用文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文言文变成了“中国外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在此,我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运用引导,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必须缩短二者距离。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以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结合文中描述,通过让学生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如果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创造情景,表演结合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让学生将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为了逼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人物动作、语言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学生互相点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效果也很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加强诵读,夯实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要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动机,从而主动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除了诵读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短篇文言文进行配乐,让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文言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进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架起古今的“桥梁”,古为今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与辩论话题。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这样的辩论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或是作文。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义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强化。“学有所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

五、成立小组,自主学习

第10篇

摘 要:语文教育是充满美感的,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美感作用,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陶醉在语文乐园之中,从而增进知识,培养能力,滋润心灵,升华情感,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语文美感;感知体现

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滋润心灵,升华情感。

教师语言要有美感。做到抑扬顿挫、圆润动听、字正腔圆,清楚明白。有时高亢洪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有时委婉含蓄、风趣幽默、发人深省;有时逻辑严密、语句警策、鞭辟入里。总之,做到声美感耳、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教师讲授内容要准确无误、趣味生动并要挖掘教材美感,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特点。语文知识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来学习,字词句段篇及听说读写练都要体现训练的科学性,科学性要从生动活泼的课堂艺术性上体现出来。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经典美文,经典美文体现出名家的风采,融文采、哲理、美学、情感于一体,这对学生的写作与陶冶情操大有裨益。美文展现多彩的大自然,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缥缈,,或清新淡雅。如《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体验美感,感受自然之美。美文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情,古国文明,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令人自豪。国土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江南风光优美秀丽,北国山川雄伟豪壮,长江澎湃,黄河咆哮,喜马拉雅高耸入云,无不令人神往。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课堂板书也要有美感。字体工整、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内容准确、逻辑严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的板书,醒目难忘,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回味无穷、让人深深折服教师板书的艺术性。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感愉悦。其实板书设计就是对课文内容深刻独到的理解。是思维的展现,也是艺术的结晶,是教师心血的印记。精彩语句的积累,更是语言美感的体现。每节语文课上用两分钟时间积累背诵精彩语句和诗词名句十句,天天如此,日积月累,效果非常突出。这样学生积累多了,感受多了,语言丰富了,语文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作文指导要挖掘美感。如写《生活告诉我要——》,生活是海洋,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画卷,生活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了。生活有喜怒哀乐,生活有柴米油盐,生活美好和谐,生活又是那么艰难苦涩。可以写坚强,写与困难搏斗,风雨中坚强挺立,学习中再接再厉。从苦累中磨砺人生意志。可以写乐观、写面对艰难困苦保持乐观精神;与人相处,心态平和,保持乐观;做事以大局为重,不斤斤计较,和谐共进,保持乐观;得失荣辱,从容平淡,豁达乐观,三分逍遥,七分洒脱,平平淡淡才是真,乐观使人开脱,心胸开阔,展现人性之美。还可以写持之以恒,做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体育锻炼要坚持到底,练字要持之以恒,学习更要持之以恒,提升到国家的发展更要稳定和谐,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地发展,综合国力才能强大。

课文朗读要体现美感。读中领悟,抑扬顿挫,婉转动听,怡情悦性,特别是优美散文及古典诗词曲赋,更要多朗读,多领悟,从中感受美的意蕴。如《陋室铭》《爱莲说》等要反复诵读,感受语句精美,领悟主旨意蕴,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君子风范。从粗读到精读再到美读,咀嚼领悟美文韵致。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充满美感享受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育才中学)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6-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转变为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反复诵读,寻找快乐

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是主张通过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领悟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读出“情”,悟出“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所以,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非常重视诵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多读、反复读,读到如出己口,有的篇目还要读得烂熟于心,脱口成诵。只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作品的意蕴和理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要求学生诵读,如领读、轮读、齐读、个别读、比赛读,同类文章或相关文章对比读等。如《陋室铭》一文,骈句居多,押韵也多,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笔者让学生进行男女对话式朗读,学生诵读时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像浪漫的诗歌,更像迷人的音乐。他们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读完还意犹未尽,教师要求互换角色再读,每个人的脸上都表现出兴奋和快乐,连笔者也深受感染,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陶醉在学生优美的朗读中。

二、画面展示,体验快乐

沉闷古板的教学讲解会让师生产生疲惫心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消除这种疲惫感?古代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他提出教学要以“闻”“视”为基础,这就告诉我们直观教学的重要性。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很容易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但是多媒体也不可能得以经常使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是画面展示。在教学《三峡》《与朱元思书》等风景类的文章时,笔者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在一幅幅色彩斑斓、形象逼真的画面前,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此时再讲解画面的景观,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对课文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画出渔人看到的桃花源美景。学生纷纷画起来,其中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了起来:挺拔的高山两边,一边是粉红色的桃林,弯曲的小溪,飘荡的小舟;另一边是整齐的房屋,翠绿的树林,美丽的池塘……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都能在画中找到合理的位置,可谓有形有色。学生画好后,师生共同点评,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桃花源之旅”。

三、表演体验,享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石壕吏》《口技》《核舟记》等,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章内容,带领学生亲临其境,亲自体验,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寓教于乐。如笔者在教学《石壕吏》时,让学生合作表演课文的故事情景,全体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观看表演的过程,这比单调的讲解深刻得多,有趣得多。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都乐在其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评价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四、歌声相伴,获得快乐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和家长视流行歌曲如洪水猛兽,生怕学生迷恋它们而耽误了学业。其实,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流行歌曲,让学生边学边唱,以唱助学。(1)用流行歌曲营造学习氛围。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用流行歌曲作为引子,营造符合文言文情境的学习氛围。比如学商隐的诗歌《无题》时,先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学生的心渐渐沉静下来,进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教学所需要的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2)让学生用唱歌形式背诵文言文。很多著名的诗词已被谱成歌曲传唱,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就算没有现成的歌曲,也可以给诗词配上熟悉恰当的曲子,如《山坡羊・潼关怀古》配上歌曲《上海滩》的旋律就非常合适。让学生学唱这些歌曲,可以将枯燥的背书变成愉快的唱歌,学生会唱了,自然而然就会背得课文,文言文学习就轻松愉快了。

五、巧设论坛,拥有快乐

为了探讨课文的相关问题,营造学习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像古代的才子一样,尽情发挥各自的才能,展示各自的风采,在争论中理解课文,在交流中获得快乐。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学生朗读结束后,笔者把话锋一转,问道:“欧阳修这样的官,能打多少分?为什么?”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思考、理解课文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摆出充分的理由,从中体验到争论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第12篇

预习是学生在老师上课前的预先准备学习的过程,预习程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授课效果,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至关重要。

一 制订题签,把预习问题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题签,分配预习任务,基础稍差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扫清字词障碍,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或请教他人。然后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参考材料,让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查找资料。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梳理文章内容,深入思考其内涵,寻找不理解之处,对课文质疑。俗语说:学贵有疑,学贵生疑。发明千千万,起步在一问。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学生的思考来源于教师问题的设问,所以要提出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反之,学生不动脑筋,人云亦云,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问题设置具有思考价值,在预习过程中重点指导质疑这一环节,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质疑和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思考又带动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质疑,学生通过思考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作者的写作艺术等,同时对这些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情况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预习中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为在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了准备。如我在讲《陋室铭》一课时,任务学习共设置四个,分别是文学常识积累、读课文、译文、背景材料了解,课堂反馈上,我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仅节省了时间,学生也感受到了自我解决问题的快乐,尤其在课文朗读上,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能抑扬顿挫,读出了语气的轻重缓急,通过语气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我在这节语文课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 在预习指导中教会学生积累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在一瞬间,而是在于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会查阅大量资料,在阅读中会遇到许多华美的篇章,但是这些美文在文学作品中只是沧海一粟,教师不可能引领学生读遍这些精彩篇章,所以要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在读中积累语言,他们手中有许多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的文章,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扩大阅读量,根据他们的不同程度,推荐不同作品,尤其一些名著中的精彩场面让他们大量积累、消化、理解、吸收、运用。如我在讲走近四季作文时,学生选材夏雨描写却不够生动,我推荐读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段描写,读后积累一下老舍这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并从修辞和动词的使用上了解作家的语言魅力,尝试仿写练习。积累的另一种好办法是“海量阅读”,在预习中遇到的你喜欢的作品,就尽可能去读,我认为大量阅读的直接结果就是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阅读量的增长,促进了学生对文字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在“海量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准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督促学生积累名言、警句、美文段落,背诵一些好词好句。《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发展思维。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尽可能根据课文特点扩充知识面,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 在预习指导中教会学生做笔记

在预习、积累的环节中要做好笔记。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了动笔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会做笔记的学生,成绩往往较好。我通过预习指导,把课前应预习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写在预习笔记上,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不可缺的就是预习笔记。在学法中逐步指导在预习笔记中应记什么,如何记。生字词阻碍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的分析,我让他们利用工具书把生字找出来并注上拼音,记在本子上,翻阅时每课生字一目了然,处理好生字词后,再要求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有些词语学生很熟,选取好的让学生运用,就是用这个词造句或创设情境,用到喜欢的词。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因为查阅资料积累了知识,摘抄笔记又恰到好处地对记忆力进行了一次补充。这种摘抄笔记会随着学生视野的扩大,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由预习过程中的摘抄变成积累。在这个过程学生是最容易放弃的,因为升入中学,学习的科目多了起来,学习也变得紧张起来,这时老师就要定期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坚持做预习笔记,鼓励学生要知学问难、点滴积累,万万不可一曝十寒。另外也建立小组检查机制,每天检查,坚持每天十分钟背诵,一学期下来学生自然就养成了习惯。随着学生积累资料的增多,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做的笔记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单纯的预习本,而变成了积累本,学生积累的资料多了,有兴趣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学生在课前自觉预习长期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模式。

总之,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预习,有层次地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我们就应不断探究,让精彩的教学从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