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国领土面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军力在扩张吗
傅伯勇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一直叫嚣说中国军力在扩张。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看看几个问题就清楚了。
一、领土。中国的领土面积到底有多大?官方公布的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不很准确。经最新的科学度量测定,中国领土总面积为1045万平方公里。在我国领土中,陆地面积为944万平方公里,岛屿为7.54万平方公里,滩涂为1.27万平方公里,内海为69.3万平方公里,领海为27万平方公里。但是还有一种测算,说中国拥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水和领海,总面积约为1260多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中国的领土面积至少应该在1045—1260万平方公里,仅仅在俄罗斯之后,在加拿大和美国之前。如果单以领土面积来看军力,中国军力就应该在美国之上或者或者在俄罗斯之下,要么是世界第二,要么是世界第三。目前世界军力排名是,美国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说明中国没有逾越红线,反倒是美国逾越了规矩。中国军力在扩张吗?
二、人口。全世界共63亿人口,中国排名世界第一。上亿人口的国家共11个,分别是:中国13亿、印度10亿、美国2.9亿、印尼 2.3亿、巴西1.8亿、巴基斯坦1.5亿、俄罗斯1.4亿、孟加拉 1.4亿、尼日利亚1.3亿、日本1.2亿、墨西哥1亿。另外,欧盟27国的公民人数为5亿。通过人口排名得出什么结论呢?得出中国人口比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如果单以人口来看军力,中国军力就应该在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总军力之上,比它们加在一起的军力还要强。但是实际呢?中国军力没有美国强,没有俄罗斯强,没有欧盟27国强,在某些方面还没有日本强。中国军力在扩张吗?
三、邻国及与邻国领土争议。中国有多少邻国?我国陆上邻国有14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海上邻国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周边共有20个邻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周边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也最多,具体有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也就是说,中国至少与周边9个国家存在领土争议。这些国家中,尤其是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在领土争议中,有军事手段处理的倾向。中国面对这些,没有足够的军力行吗?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领土争议情况。先看看美国,美国与其他国家无一领土争议,居然还保持世界第一的军力,合理吗?再再看看俄罗斯,俄罗斯除了与日本及北欧个别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外,也没有其他领土争议,还是保持那么庞大的军力;最后看看日本,日本除了与中国、韩国、俄罗斯存在争议之外,也不存在其他领土争议。如果我们单从中国与邻国及与邻国的领土争议来看,但就与日本对比,中国的军力至少也应该是日本军力的6倍,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中国军力在扩张吗?
四、美国因素。美国军力世界老大,而且对中国怀有敌意。我们不看其他方面,暂时只看看它的三个东西。一是军费。2011年美国军费7250亿美元,中国92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军费名列世界第二,但是与美国相比,只占美国军费的12.7%。二是航母。美国现在有11只航母,而且战斗力极强;中国才服役1只航母,还没有形成战斗力。三是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在德国、日本、韩国、海湾、阿富汗、非洲、太平洋等地都有驻军,根据五角大楼的统计,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美国的兵力可以1个小时内,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中国呢?在海外没有一个基地,在海外没有一兵一卒,如果投送兵力,就是一年半载可能也无法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针对这样一个强悍的敌对国家,没有足够的军力行吗?但与强悍的对手相比,中国现在还显得格格不入。中国军力在扩张吗?
中国有一句话,叫“见不得穷人喝稀饭”。这就是美国,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国家。面对这样的叫嚣,什么都不要管,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军力该怎样发展还得怎样发展。
一、保持基本稳定
1.编写体例保持稳定
从编写体例看,2012版教材(八上)沿用了原教材的基本体例,即“章首语—节—黑色标题”这种简约而又实用的体例。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某一项或其中一部分。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内容紧扣正文,既是学生的练习,又是正文的扩展。教学中可以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内容构成保持稳定
从内容构成看,2012版教材(八上)继承2001版教材的主要内容,仍安排“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章内容的学习。这样安排,避免大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不适,做到新老教材合理过渡与衔接,有助于稳定初中地理教学。
3.呈现顺序保持稳定
2012版教材(八上)内容的呈现顺序仍体现教材编写者“由总到分”的编写思路,作为中国地理总论内容,首先通过第一章学习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章学习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内容,通过第三章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最后通过第四章学习我国的交通、农业、工业等经济地理内容。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二、进行合理微调
1.合理微调布局结构
从布局上看,2001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重起新页。而2012版新教材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从结构上看,2001版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重难点分布不均,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新教材虽然每节仍由2~4目组成,但每目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每目有2~3道活动小题,内容安排较老教材更合理,结构更趋严谨科学,方便教与学。
2.合理微调教学内容
20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教材内容较老教材总体变化不大(见表1),但根据课标要求进行适当增减。从整体上看,新教材页码较老教材减少9页,但正文内容、图表系统及阅读材料等都有所增加,而活动题有所减少,难度略有降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从内容上看,合理增删了部分教学内容。如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增加一节“自然灾害”,在第二节“气候”的第二目“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中增加有关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由三目整合为两目,删除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第一目“水是宝贵的资源”,删除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的第一目“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将后三目整合为两目等。另外,新教材将一些原来放在“活动”中的内容调整到正文中,降低了难度,更利于学生学习。如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中有关我国东部季风区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内容,老教材原是放在“活动1”中,新教材则直接调整到正文中,凸显对该内容的重视,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因地制宜,落实生活地理理念。
3.合理微调编排顺序
2012版教材(八上)合理微调了一些内容的编排顺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有如下几处:一是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原顺序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现调整为“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第三节“河流”,原顺序为“众多的河流”、“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现调整为“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及其开发”和“黄河及其治理”;三是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原顺序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调整为“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四是第二节“农业”,原顺序为“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现调整为“农业与我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走科技强农之路”。
4.合理微调标题名称
2012版教材(八上)对大部分节、目的标题有所修改,更能体现内容主题,使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标题原为“河流和湖泊”改为“河流”,三目标题原为“众多的河流”、“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现改为“以外流河为主”、“长江及其开发”和“黄河及其治理”。
三、落实课标要求
2012版教材(八上)根据新课标的增减,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增减,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标在自然环境部分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项要求,因此新教材将原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中的地质灾害内容和第二节“季风显著气候多样”的气象灾害内容剔出,单独扩展组成第四节“自然灾害”,突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使本章教材由原来的三节增加到四节。再如课标在自然环境部分中关于气候的要求由“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相应地将原教材中的“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目整合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目,又增加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目,落实“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标要求。又如课标在经济发展部分中关于交通的要求由“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格局”一条分解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条,相应地将原来“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四目整合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两目,使得教材内容更简洁、重点更明确。
四、彰显时代特色
1.谨慎处理争议热点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疆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与一些邻国的勘界工作已经完成,但还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之争,因此新教材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采取模糊处理,最典型的例子是老教材对我国四至描述非常详细:“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我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由于我国与俄罗斯的勘界工作已经完成,故我国最北端与最东端的详细位置有所变化;同时,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对我国南海的岛屿提出领土要求。有鉴如此,新版教材对我国四至简单叙述为“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南缘,北到黑龙江,西抵帕米尔高原,东达乌苏里江”,同时也没有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图1.3)标识出四至的准确位置。
2.及时呈现最新资料
新版教材及时更新修正了一些有关我国自然地理研究的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资料,使学生对我国的认识更加准确和全面。如无论大纲版教材还是2001版教材都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认定为孟津(或旧孟津),新版教材更新为桃花峪;再如新版教材全面更新了我国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占有量、各类土地类型比例等数据,正确客观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
3.紧跟时展要求
教材紧跟时代要求,文中出现了反映时展的众多新词热词,如“高速铁路”、“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无土栽培”、 “生物技术”、“无公害产品”、“纳米技术”等,认识人类发展的新成就,关注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
五、优化活动板块
2012版教材(八上)与2001版教材一样,“活动”在整个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活动”或是对正文的验证与巩固,或是对正文的补充与延伸。这些“活动”注重探究性,引领学生对相关事物进行演绎和归纳,从而把探究式学习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新教材共计35组79个活动题目,虽较老教材的活动题目稍有减少,但仍占有近一半的篇幅,而且较老教材相比,有如下变化。
1.明确活动主题
2012版教材(八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在每目正文后面的“活动”中都增添一句点明活动主题的话,简述活动要义,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解决了原教材中一些活动主题不够明确的问题,使“活动”与正文的结合更加紧密,既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行检测,又便于教师的教学。如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人口”一节第一目“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活动主题是“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第二目“人口东多西少”活动主题是“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2.优化活动内容
2012版教材(八上)更换了一些活动内容,使“活动”主题更明确,与正文的联系更紧密,操作更容易。如有关长江的“活动”,老教材的两题,一个是对长江“黄金水道”的障碍因素分析,另一个是长江洪水问题讨论,两个“活动” 互不相干,而修订后的“活动”围绕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展开,由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到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生态问题间的联系,最后到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对正文的巩固、拓展作用。新教材删除了一些与正文或“活动”主题内容关系不大或者难度较大的活动题目,如老教材“众多的河湖”一目中的“活动3”主要分析东部季风区河流的汛期、流量等水文特征,与新教材该目以“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的活动主题不符,故加以替换。
3.变换活动方式
2012版教材(八上)“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运用阅读、讨论、绘图、填图、填表、调查、对比、交流、角色扮演、设计板报、举办主题班会、游戏等多种方法,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创造了条件,也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目的“活动”内容,老教材的第1题是通过漫画说明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第2题通过我国土地日的主题认识我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第3题则通过一个家乡土地资源的调查报告为案例,引导学生调查思考家乡土地利用状况,三个“活动”设计出发点很明确,就是通过认识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但三个“活动”各自独立,缺少相应的联系,而且后两个操作难度较大,当堂难以完成,不好落实。新教材围绕“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这一主题入手,第1题模拟到医院看病“问诊”的方式进行,把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分解成“耕地”科、“草地”科、“林地”科、“建设用地”科,分别把脉问诊,找出“病因”,开出“处方”;第2题以“土地规划师”的身份,对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第3题则以“土地日宣传志愿者”的身份进行活动。三个“活动”形式新颖活泼,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易于操作。
六、几点疑问商榷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合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师生在不断研讨和使用中日趋完善。基于这个认识,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提出几点疑问或需商榷的问题,和大家一起研讨。
(1)部分标题修改意义不明显。如第三章第一节老教材的标题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虽不够简洁,但突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但新教材用“基本特征”为题,太过平淡;该节第二目老教材用“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为题,呼应本节标题,再次突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口观,而新教材以“地大物博?”的疑问句为题,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但感觉不如原标题直接明确。再如第一章三节的标题原来依次是“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现在改为“疆域”、“人口”、“民族”,感觉单薄呆板,缺少原有情趣。对于这类意义不明显的修改,笔者建议还是依照旧版教材。
(2)部分内容需要加强。如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领土,也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新教材对我国海洋领土涉及偏少,仅介绍了我国的领海面积和所管辖的海域面积,对中日之争的,中菲、中越之争的南海诸岛都没有提及,其实这是极好的情感教育内容,建议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材料,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中国是“东方”雄狮,东方是指中国的半球位置,中国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 B.东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2.英国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东南隔英吉利海峡与法国相望,中国呢?
A.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B.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C.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D.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B.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C.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和美国差不多大
D.陆地面积96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国。
4.中国是世界上邻居最多的国家,陆界长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有
A.13个 B.14个 C.15个 D.16个
5.中国是个临海国,自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
A.北海、黄海、东海、南海
B.北海、东海、南海、西海
C.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D.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6.主权属中国的内海是
A.渤海和琼州海峡 B.渤海和台湾海峡
C.渤海和多佛尔海峡 D.北海和琼州海峡
7.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统计,约占世界人口的A.1/3 B.1/4 C.1/5 D.1/6
8.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中,经济最发达的是
A.韩国 B.日本 C.印度尼西亚 D.文莱
9.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
A.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青海省
10.日本在二战中首先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这三省是
A.黑龙江、内蒙古、辽宁 B林、辽宁、河北
C.黑龙江、吉林、辽宁 D内蒙古、吉林、辽宁
1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大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分界线,是
A.漠河-腾冲线 B.黑河-腾冲线
C.黑河-昆明线 D.漠河-昆明线
12.中国人把长期居住在国外的人叫侨民,包括华侨和华人,他们原籍多属于
A.广东、广西 B.福建、台湾
C.广东、福建 D.浙江、福建
13.中国民族最多、民族风情最浓郁的省是
A. B.西藏自治区 C.云南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以汉族为主体,占92%,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集中在
A.东南、东北和西北 B.西南、西北和东北
C.西南、东南和东北 D.东南、东北和西北
15.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族,相当于欧洲很多大国的人数
A.藏族 B.壮族 C.回族 D.满族
16.中东是世界伊斯兰教教徒集中的地区,中国也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下列民族中全部信仰伊斯兰教的是
A.维吾尔族、回族 B.藏族、回族 C.哈萨克族、壮族 D.蒙古族、满族
17.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
A.上海 B.广东 C.河南 D.四川
18.从纬度位置看,我国没有
A. 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参考答案:
1——5ACBBD
6——10ACBBC
我认为,全球公域应该是指被国际法确认的、国家边界之外的、且对国家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广袤的空间区域。公域往往是边界之外的,在这个区域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安全。当然,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不一样。
极地作为全球公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极地究竟是否属于全球公域?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的。极地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极条约》,北极地区的北冰洋存在国际海底区域(未定,大致在30~300万平方公里之间)和200海里之外的公海(约300万平方公里),南极地区的南大洋是公海(2000万平方公里)和国际海底区域(未定,1000~2000万平方公里),南极陆地(1400万平方公里)领土处于冻结状态,是否属于全球公域并不是已经确定的事情。概括地讲,极地存在全球公域,但公域和私域的争议面积巨大,存在朝“私域”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比如北极沿岸国的外大陆架扩张和对北冰洋公海利用的元规则主导权的滥用),部分国家并未放弃对南极领土的声索,且有所扩大(提出南极大陆架划界主张)。由此,尽可能维护极地公域的边界,以保障我国极地活动空间不被大幅度压缩,是我国极地公域国际安全问题思考的根本内容之一。
极地公域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严酷,资源丰富,生态脆弱,大国或大国战略聚集。北冰洋中央区域虽小,但是俄罗斯、美国、欧盟都直接聚集在那里。这是世界其它地方所没有的现象,是极地公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随着全球化和气候暖化,极地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外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联系变得日益广泛。冰区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也为这种联系的加深创造了基础条件。概括地讲,极地公域的海洋地理连通性、战略威慑有效性、资源的丰富性、大国的集聚性以及气候变化和卫星通道的枢纽性,使得该公域对于国际安全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所以说极地又符合公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互相依赖。从这个意义来说,极地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区域。美国在9.11事件后的次年就将南极列入其太平洋司令部辖区,在2015年的海权战略中更是首次提到南极。
那么,极地公域面临什么样的安全威胁?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思考者秉持什么样的安全观。追求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是两种相当不同的安全观。事实上对于国家安全战略,这两种安全观可能是混合应用,如在国内及周边偏重于追求前者,而随着距离的增加则偏重于后者。如此,在极地公域无疑应秉持相对安全观,因为公域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一国都有在那里发展自身军事能力的合法权益。
我觉得,极地公域对我国国际安全的威胁大概有三类。一是公域的私域化倾向。人们发现,不论是南极还是北冰洋的大陆架延伸部分,公域范围在不断地缩小,对于我们未来开展极地活动非常不利,我们的利益是受损的。从这个角度讲,私域化倾向对我们国家利益的威胁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维护《南极条约》的稳定。
二是出于极地公域的特殊位置,如果别国在此部署意图指向明确的战略威慑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对于我国的领土防御就会带来很大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极地可能会构成对我国战略安全的一个威胁。
三是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比如随着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极端天气大量增加,对于我国沿海基础设施影响是相当大的。另外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导致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灾害,使得公共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变得突出。这类安全威胁涉及到参与极地公域活动的所有国家。
这篇关于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推荐,是
评委 1 2 3 4 5 6 7打分 92 90 95 88 85 97 90
去掉一个分,一个最低分,张华的平均分是 分。
一个商人把一件衣服标价600元,经打假人员鉴别降至60元一件出售,但仍可以赚20%,如按原价出售,则这件衣服可获暴利( )元。小新家有两块长5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和两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玻璃,做一个玻璃鱼缸,还要配一块长( )分米宽( )分米的玻璃。做成的鱼缸的容积是( )。二、慎重“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铺一间教室,方砖的块数和( )成反比例。A、每块砖的边长 B、每块砖的面积 C、每块砖的周长2、下面不成比例的是( )。A、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B、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C、圆的面积和半径 D、某同学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和 所用时间 把一个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它的体积( ),表面积(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4、我国领土的总面积是960( )。①平方千米 ②公顷 ③万平方千米5、把 十分之九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3段,每段长是1米的( )。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外业操作
一、前言
目前我国每一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结束后,一般将更新的土地变更数据替换基础数据库相同空间、相同范围的数据,如此循环更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信息。由于我们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复杂,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如何高校地、准确地获取土地变更新数据,完成土地变更数据生成任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工作的各类因素多种多样,如土地测量技术、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变更数据统计方式等等。根据土地类型的不一样,需要变换不同的土地测量方式,这就需要先进的土地测量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本文分析了目前土地变更测量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收集统计阶段和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关联性,以探索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针对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创新设计的标准和内容进行研究,以提高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二、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与技术发展现状
结合国土资源部在各地实行的土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所运用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可知高分辨率遥感射影技术可直观地、快速地测量出土地面积,并且可以在土地利用图件上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而直观地观察出土地变更面积的范围,并快速地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储存与统计。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的运用基于Windows-CE系统的GPS,此种方法具有低费用、高效率、短周期以及高数据准确率的优势,极大改善了传统土地变更策略技术的不足。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的应用面积逐步扩大和普及,在多数地区土地变更策略动态监测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但从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角度而言,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遥感摄影技术图像的变更图斑识别技术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仍然有待改善,尤其是图斑采集和室内数据处理环节关联密度不足,面积测量和属性录入工作衔接不到位,增加了工作的复杂难度,使得调查获取的数据可信度不高。
三、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土地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快速高效、准确无误地掌握土地资源变更、质量和分布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为更为快速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笔者对目前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的不足之处以寻求更好地解决方法。
(一)外业核查图斑提取依据不统一
我国领土面积广大,地形由西往东变化复杂,地质类型各有千秋,由此可知我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自2010年以来我国开展新一轮全面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按照国家发展机制要求,采用了与往年不同的新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调查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展现出与传统调查方式不同的新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为更为准确快速地测量出土地变更的数据,外业核查技术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从目前相关文献资料表明的情况来看,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中的外业核查存在标准不一、核查不全、数据不实和核查耗时长的问题,外业核查图斑的认定依据匮乏,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外业工作流程,查找问题的所在和形成的原因。
(二)传统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制约性过强
我国地形崎岖复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复杂,如城市建设中的建筑用地、道路建设、绿化用地以及部分农业用地等相互交织,若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变更信息,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依靠新型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操作设备简单,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由于人员职业素质水平不高,人为操作随意性等状况容易导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不准确。其次,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测量工具定位系统不健全、操作过程繁杂笨重,因观察者自身条件的制约,所测量得出的数据记录过程繁杂、数据误差大。与目前轻快便捷的掌上电脑与卫星定位等先进土地资源核查技术相对比,传统的土地测量工具的缺点极为突出。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部分落后地区使用的土地变更调查工具与技术更新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完善策略
以上述分析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存在的不足作为依据,探究土地调查技术的创新性,阐述土地变更调查关键技术,为更顺利地进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收集、外业调查和数据库更新等工作提供借鉴。
(一)完善创新外业数据采集技术设计
土地变更调查离不开定位系统技术的支持,通过完善GPS相位平滑伪距差分,精确土地测量数据,优化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外业数据采集软件,提高土地面积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完善设计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管理软件,将调查工作分工精确化,每一软件的功能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如外业数据采集模块软件,通过操作系统PDA平台开发Windows CE,再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研制相位平滑伪距差分软件,使每一模块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存储编制等各项工作完善到位。
(二)系统性地建设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图件信息
土地变更调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将之储存整理,同时还需将观测见过一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土地权属变化周期短,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图像文件,整合管理数据与图像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高科技绘图工具进行快速扫描绘图,并对数据和图像进行压缩储存,可节省储存空间。同时对数据与图象进行归类,加强信息资料的管理工作力度,便于日后工作需要进行查阅,严格按照国家数据库建库标准进行图形和属性库建设,并及时补充新增地物和近年来土地变状况的资料信息,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系统进行筛选分析,提高图像与数据收集储存效率。
五、总结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进行有效的土地测量能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本文分析了土地变更调查过程中的土地测量、土地状况、土地权属以及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等各方面,并提出相关的完善策略,为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哈万录.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原州区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6):57-58.
[2]沈少泽.浅谈年度土地变更数据库更新中问题的处理[J].浙江国土资源,2014,0(10):49-50.
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B.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 C.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 A.实行计划生育 B.保持人口数量 C.合理人口分布 D.减少人口数量
4.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A.藏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5.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风影响
6.关于黄河各段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B.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中游 C.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地上河” D.治理黄河的关键是在上游修建水库
7.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总趋势是:( ) A.西高东低 B.西低东高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8.我国侨胞原籍最多的省是:( ) A.广东、福建 B.福建、台湾 C.广东、广西 D.福建、浙江
9.我国的湖泊是:( ) A.鄱阳湖 B.青海湖 C.洞庭湖 D.太湖
10.我国的内流河是:( ) A.长江 B.黄河 C.塔里木河 D.京杭运河
11.与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相符的我国地理界线是:(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12.我国面积的盆地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 ) A.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 B.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C.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 D.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
14.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正在建设中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 ) A.引滦入津工程 B.引黄济青工程 C.引滦入唐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
15.我国关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是:( ) A.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B.积极开发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C.禁止占用耕地,保护耕地面积 D.退耕还牧,防止水土流失
16.有10万吨东北大米从沈阳运往厦门,选择下列哪一种交通方式比较合适:( ) A.公路 B.海运 C.空运 D.铁路
17.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 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 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 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18.下类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农业活动的是:( ) A.种庄稼 B.草场放牧 C.食品加工 D.出海捕鱼
19.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全国普遍寒冷,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都不大 B.冬季和夏季南北气温相差都很大 C.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D.冬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夏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0.中国硅谷是:( ) A.上海浦东 B.北京中关村 C.陕西杨凌 D.广东深圳
21.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 A.辽中南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京津唐地区 D.沪宁杭地区
22.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更替 D.五带的形成
23.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 ) A.石油 B.煤炭 C.地热 D.水资源
24.全国的工业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25.哪一种部门代表着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 ) A.高技术产业 B.食品工业 C.纺织工业 D.钢铁工业
26.下列不属于高技术产业特点是:( ) A.从业人员全部是科技人员 B.产品更新换代快 C.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D.科研人员比例高
27.下列图中拥有经济特区最多的一个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8.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冶炼基地,称为“钢都”的城市是:( ) A.本溪 B.沈阳 C.鞍山 D.大连
29.我国领土大部分处在:( ) A.北寒带 B.热带 C.北温带 D.南温带
30.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 ) A.12海里 B.120海里 C.20海里 D.200海里
31.我国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南的部分面积占全国的:( ) A.43% B.6% C.57% D.94%
32.山东省隔( )与韩国相望:(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3.我国的内海有( )和琼州海峡:(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4.塑造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两个平原的河流是:( ) A.长江 B.黄河 C.黑龙江 D.珠江
35.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下游加固大堤 B.上游修建水库 C.实行裁弯取直 D.中游搞好水土保持
36.湖水不可能流经京杭运河的是:( ) A.太湖 B.洪泽湖 C.青海湖 D.东平湖
37.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表土流失量巨世界之首 B.草场资源普遍超载,很多牧区产草量、草质都在不断下降 C.我国的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西部的干旱地区 D.我国的耕地
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38.在各种海洋污染中,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的是:( ) A.固体垃圾 B.石油污染 C.大气污染 D.污水排放
39.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 A.夏秋少,冬春多 B.夏秋少,冬春也少 C.夏秋多,冬春也多 D.夏秋多,冬春少
40.我国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煤炭 D.核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B B D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D A B D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A B A A C C C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A A B D C C D D C
八年级地理会考模拟试卷1 1、世界上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黑人主要分布在 、 和 美国境内。 2、亚洲和非洲分界线是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 。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 。 4、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 绕什么转 转的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自转 公转 5、我国领土大部分在 ,小部分在 ,没有 。 6、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经过我国 、 、 、 四省区。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很大,主要原因是 。 8、 是我 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它是我国第 大河, 也是世界的大河之一。 9、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种植农作物有明显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条件。 10、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直占有主要地位的是 。我国农业各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11、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 12、连线 沪宁杭地区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 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3、我国的商业中心是 。我国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通发达的 地区。在农村比较普遍的商业活动形式是 。 14、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旅游胜地是 。 15、填表 铁路枢纽 北京 郑州 徐州 株洲 交会铁路线 16、填表 粮食 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能源 人民 主食 传统交通工具 传统民居 擅长运动 北方 南方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主要农产品 果树 矿产资源和能源 17、我国主要国际航空港是 、 、 。 18、现在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 。 19、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江南地区成为“鱼米之乡”主要受惠 20、我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 性气候。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 特点。 21、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点
是 。我国的地理国情是领土广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是个发展中国家。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 22、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发展经济的“先行官”是 。 23、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省。 24、我国牧区〈草地〉主要分2布在 、 地区和 地区。耕地〈种植业〉主要 和 的平原地区。 25、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自西向东〈或新疆到内蒙古〉看到的依次是 -- -- 。 26、我国北方沿海航运中心是 ,南方沿海航运中心是 。 27、台湾的经济是“ ”型经济。居民大多是从 、 两省迁移去的。通用 话和 话。 28、五十吨钢材从阜阳运往广州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29、阜阳的纬度在 -- 之间,属于 气候,地形以 为主。 30、写出相关的地理事物: 北大仓: 天府之国: 塞外江南: 聚宝盆: 东方甜岛: 世界屋脊: 东方明珠: 日光城: 鱼米之乡: 黑土地: 31、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是 。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是 。 32 、右图是一幅 地形图,表示 。 更高的山峰是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从 坡爬到甲山顶更容易。 33、课本第四册P4图5.4表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其 划分的依据是 、 、 , 一月气温都小于0℃的是 地区; 地区一月气温大于0℃, 地区七月气温最低。 34、根据地名写出矿藏 开滦: 大同: 大庆: 鞍山: 铜陵: 白云鄂博: 、 江西大余: 云南个旧: 35、填图 一、 走向山脉 : 1、 2、 3、 4、 5、 二、 -- 走向山脉: 6、 7、 8、 9、 10、 11、 12、 三、13、 山脉是 形山脉。14、 四、地形区: A: B: C: D: E: F: G: H:
灰沙岛:真正的海洋岛
中国的岛屿大多数是大陆岛,即它们过去是大陆上的山峰、丘陵,后来被海水所淹,其中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是大陆岛。这种岛的成因与海洋并无关系,其实就是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渤海、黄海、东海中的几千个岛(包括群岛、列岛)绝大多数都是大陆岛。
灰沙岛则是海洋岛,它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也叫珊瑚岛,与大陆没有任何关系。即使在时灰沙岛也能露出水面,而其他珊瑚礁在时则被淹没在水下。因此,灰沙岛不需人工填高就能供人类生存,是珊瑚群岛中最有价值的岛。但南沙群岛中的十几个灰沙岛,除了主岛太平岛被我国台湾掌握之外,其余全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非法侵占。
灰沙岛既然是由被风浪打碎的珊瑚残骸堆积而成,就不会很高——往往仅高出海面数米,呈低平延展状。我们的祖先在西沙群岛的海域中航行时,在碧海蓝天下看到这种连绵不尽的灰沙岛,称之为“千里长沙”,不是很形象贴切吗?
环礁:我国最独特的领土
南海诸岛除极个别岛外,其余全是由珊瑚残骸堆积而成的珊瑚岛。所谓南海诸岛,指的是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珊瑚群岛,简称“四沙”。要理解“四沙”,最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环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营造的。珊瑚虫用它的身体垒成珊瑚礁,但是为什么这些小虫子可以将珊瑚礁垒成环状?
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珊瑚虫只能生活在海水里,待生长到海面附近时,就不能继续向上生长,便向四周扩散,并将相邻的礁体连成一个广阔的、以海水低潮为上限的珊瑚礁平台。平台的四周因为面对风浪,水体交换活跃,养料丰富,珊瑚生长速度快,再加上平台的风浪将珊瑚碎屑从海里推到珊瑚礁上时,也使这些碎屑堆积在外缘,便慢慢形成了一圈高于平台内部、看起来像是堤坝的外环。由环围起来的低洼部分,是一个与大海相对分隔开的浅水湖,这种湖被称为潟湖。
“四沙”中的大多数都是南这种环礁组成的。可以说,环礁是“四沙”景观的基础,其他景观都由环礁演变而成。
但不要把环礁理解得很小,以为就像池塘一样,不是的。“四沙”中有的环礁很大,称得上巨型环礁,就像我们祖先所说的“万里石塘”。
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了。北京、上海够大吧?但是和巨型环礁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北京市区的面积是1300多平方公里,上海市区的面积约750平方公里,而南沙群岛中礼乐滩的面积却达7000平方公里,安渡滩的面积达2287平方公里。环礁的“环”也不是一般的堤,一般的堤很窄,环礁的“环”却可以宽阔到在“环”上再发育新的环礁,形成“复合环礁”。
地名讲述着中国故事
如果说“长沙”和“石塘”不是专有名同,只是对珊瑚礁中两种景观类型的概括,那么,海南省潭门镇渔民手中祖辈留传下来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捕捞作业路线图——《更路簿》中的地名,则是针对一个个灰沙岛、环礁、暗礁、暗沙的专门命名。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教授是研究南海诸岛地名的专家,他在《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一书中,将南海诸岛的地名史梳理得清清楚楚。翻看这本书时,能看到海南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产中为南海诸岛取的一个个名字,这些名字或来自于外形,或来自于海产、传说、颜色。
以岛礁的形状来命名,是渔民们最常用的方法。南沙群岛中的司令礁,因为环礁中有一沙洲,把潟湖一分为二,形似Ⅱ艮睛,渔民便称之为“目镜铲”。另一些礁名,如裤裆、铁链、三角、鱼鳞、双担、锅盖等,都是因形得名。以海产命名的,如南沙中的赤瓜礁,因产赤瓜参而得名。
这些质朴形象的俗名,从地名学的角度证明了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她们,为她们命名,并世世代代与她们维系着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其实,要证明南海诸岛属于中国,道理很简单,逻辑也很清楚。中国是这一地区的文明古国,也是这一地区的航海大国。即使中国渔民不想去南海诸岛,季风也会把他们吹去,中国渔民与南海诸岛的相遇,是必然会发生的。
在中国渔民与南海诸岛相遇后,会发生什么?大家想想,中国人的顶级名菜是什么?海参、鲍鱼、鱼翅、燕窝。再想想南沙、西沙、中沙、东沙这些珊瑚岛出产什么?不就是这些东西吗?
日本政府主张,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的。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日本根据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也不包括。此外,《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把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中国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971年6月美国依据《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美日协定》把归还日本,据此,的回归日本。从1895年至1971年,日本对进行了长期、和平、有效的统治,对此,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编造的上述貌似缜密的法理链条,不但蒙蔽了日本国内的广大民众,由于其在国际社会长期展开的宣传攻势,也欺骗了不少外国政府、媒体和学者。但是,违背史实的谎言和漏洞百出的所谓“法理依据”是禁不住推敲的。
不是日本可先占获得的无主地
等岛屿从15世纪末的明朝起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内,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对此,日本政府早就心知肚明。1885年10月,日本外务卿井上馨致内务卿山县有朋的信中称:“经详查熟虑,该等岛屿也接近清国国境。与先前完成勘查之大东岛相比,发现其面积较小,尤其是清国对各岛已有命名,近日清国报章,刊载我政府拟占据台湾附近清国所属岛屿之传闻,对我国抱有猜疑,且屡次引起清政府之注意。此刻若公然建立国标,必遭清国疑忌,故当前宜限于实地调查及详细报告其港湾形状、有无可待日后开发之重要物产等,而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可待他日见机而作。”
上述资料表明,1885年前后日本即已开始觊觎,但由于在两国国力对比中日本尚不占优势,因而直到1895年1月,日本才依仗其在中日中的军事优势将其对的领土野心付诸行动。由于战争尚未结束,为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日本政府于1895年1月秘密通过将等岛屿划归冲绳县并建标的阁僚决议,事后这一决议也未向世界宣告。如果日本以先占无主地作为取得的依据,这种秘密编入领土的措施并不符合19世纪末近代国际法关于先占的条件之一:即先占国需确认该领土是否确实为无主地,为此目的,先占必须以向他国公开通告的方式进行。
1895年5月,在通过上述秘密阁僚决议的四个月后,日本政府迫使在中败北的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该条约第二条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让与日本。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
但日本主张不在《》割让的领土内,理由是及其附属岛屿的名称未在《》第二条第2款中出现。那么,《》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该条约第二条第2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永远让与日本。该条款并未列举台湾的附属岛屿的名称,而只是将其都概括在“所有附属各岛屿”的范畴内。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自然也包含在“所有附属各岛屿”内。
同样,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此条款中所指的“台湾”显然不限于台湾本岛,而是指《》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因此,日本在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放弃的“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权利根据与请求权”中不包括的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
《旧金山和约》不构成日本拥有的国际法依据
日本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有效的国际条约,《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构成日本拥有的国际法依据。但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是建立在下面两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的:第一,《旧金山和约》是对中日两国均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条约;第二,《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明确地将置于美国的施政管辖范围内,对此,中国政府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日本政府的上述主张首先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常识。“条约只对缔约国有效”是一般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中国不是《旧金山和约》的缔约国,该条约对中国无法律拘束力,它只在该条约的缔约国之间有效。
其次,根据“条约对第三国无损益”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旧金山和约》中任何侵害中国领土的条款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旧金山和约》第三条中无任何文字提及及其附属岛屿为琉球诸岛的一部分。该条规定:“日本同意对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孀妇岩南方之南方各岛(含小笠原群岛、西之岛与火山群岛),和冲之鸟岛以及南鸟岛等地送交联合国之信托统治制度提议。在此提案获得通过之前,美国对上述地区、所属居民与所属海域拥有实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权利。”所谓“北纬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诸岛与大东诸岛)”不能解释为包括及其附属岛屿,因为及其附属岛屿是构成“台湾的全部附属岛屿”的一部分。
“中国对于《旧金山和约》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的说法也有悖于历史事实。早在1951年9月18日,外长即代表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旧金山和约》“因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所以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绝不接受”。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书》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
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书》,中国已收回包括在内的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1943年12月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罗宣言》中提到的“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只是举例,而非一一列举。该条款的目的是要使日本归还“窃取于中国的一切领土”。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并不是决定归属的决定因素,作为中国领土被日本在1895年1月所窃取的事实决定了日本必须将其归还中国。
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军舰上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中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日本以投降书这种法律形式接受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全部条款。这三个国际法律文件对日本的法律拘束力不容置疑,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对日占领、审判日本战犯等战后处理的具体措施都是依据上述三个法律文件实施的,否认三个文件的法律拘束力不但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二战之后直至1971年,的和施政权均不属于日本
随着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琉球民政府于1953年12月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该布告把包括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区域内的各岛、小岛、环形礁及领海划入美国在琉球的施政范围,及其附属岛屿也被划入这一范围内。美国未经中国允许,擅自将及其附属岛屿置于其施政范围内的行为侵害了中国的。但美国的这一行为并不能成为日本在这一时期占有和统治的证据。
《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不构成日本主张的国际法依据
1971年6月,美、日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根据该协定的第一条第1款,美国把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日本据此主张重新获得了对的。
关键字:东海大陆架;大陆架划界;中间线;公平原则
一、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之争的起因
东海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海域辽阔,海底约有2/3的面积为大陆架。由于东海大陆架堆积着很厚的含油地层,因此海底油气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据估计,仅周边海域的石油储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量。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此外,这片海域还储藏了大量可以用来制造航天航空器件、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钻、锰、镍等稀有金属。可以看出,东海海域由于涉及到丰富的资源,中日两国又都是能源需求大国,中日之争由此展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①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有明确规定,但是却没有对大陆架划界原则有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为"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公约》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因此大陆架的划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地理原因,中日两国在东海的管辖区域出现了重叠,加之公约对大陆架划界原则的模糊规定,两国均根据《公约》提出了对自己有利的划界原则。
(一)中国主张公平原则
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中国主张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1972年,中国政府代表安致远在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上首次提出了平等协商的海洋划界原则。②1998年6月,我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我国大陆架是我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③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我国认为,必须在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的基础上,平等协商解决。
(二)日本主张"中间线"原则
日本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采取"中间线"原则。日本参加了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但并未签署《大陆架公约》。日方的中间线主张依据是日本在1996年制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二条规定:"大陆架是指以下海域的海底及其底土:1、到领海基线最短距离200海里的线(当该线超过中间线时以中间线或和外国合意达成的代替该中间线的并得到政令规定的线)为止的,除去领海的海域。2、在超过200海里外侧的海域,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七十六条,并由政令所规定之。"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日本法律关于大陆架的定义并没有提到自然延伸的概念,而只是将专属经济区下的海底及底土作为大陆架。由此看来,至少就200海里之内的大陆架而言,失去了习惯法上大陆架的意义。关于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日方认为,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属于共同大陆架,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④
二、 国际司法实践对大陆架划界原则的归纳
(一)公平原则是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
公平原则,是通过国际法院和仲裁机构的判例发展起来的海洋划界规则,该规则要求划界应当适用公平的原则,考虑一切有关情况,以便取得公平结果。根据这一概念,公平原则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划界达到公平的结果。"公平的结果"可以说是大陆架划界公平原则的核心,只要能达到公平的结果,当事国可以选择使用任何划界方法或各种方法的结合。第二,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就是指在选择划界方法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一切有可能影响公平结果的特殊因素,否则公平原则将成为空洞、苍白的原则。
在1969的北海大陆架案中,国际法院提出,"各当事国在大陆架划界谈判中应对诸如地质因素、地理因素、矿藏的统一性以及比例因素等一切有关因素加以考虑"。⑤本案判决对日后大陆架划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所有有关情况"的判决,尤为重要。此后,1982年突尼斯-利比亚大陆架划界案、1985年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划界案等案例中,公平原则都成为了国际法院的首要的判案依据以及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八十三条对大陆架划界的规定中,也将公平原则作为当事国解决划界争议的重要原则。虽然该条规定并没有明确指出国家间大陆架划界应适用"公平原则",但却明确提出了海洋划界所要达到的公平解决争议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公平原则已经成为了一项得到普遍承认的划界原则和"压倒一切"的国际准则。因此,国家间大陆架划界无论提出何种主张、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公平原则,达到公平的划界目的,产生公平的划界结果,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必须适用公平原则解决。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实质是南沙争端。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5国6方”。西沙争议仅存在于中越两国之间,由越南单方面挑起,是其蓄意将扩大化和复杂化。纵观20世纪后半叶的南海局势,尽管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争议各方之间围绕岛礁、海域管辖权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争议,也曾发生过零星的冲突,但南海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表现为一般性的区域问题。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南海周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建设,实施海洋管辖成为其巩固占领岛礁、控制争议海域、保证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有关争议问题逐步显化;加之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区域外大国介入力度加大,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逐步加剧,进一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2012年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30周年,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30周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10周年。深入梳理、分析当前南海形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国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践行我国和平解决有关领土争端的政策主张,维护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海上形势,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稳定的战略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南海方向,尽管南海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可控,但消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一)周边国家加大南沙声索和管控力度
自上个世纪南沙岛礁占领格局形成以来,争议的表现形式以主张争议为主,即有关当事方通过各自官方声明来声索。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沙争端有从主张争议向管辖争议转变的趋势。有关周边国家加大了对南海的法理声索力度,通过国内立法形式提出所谓的声索。例如,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内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我国黄岩岛纳入到菲律宾所谓的领土管辖范围。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将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和“管辖”范围内。我国政府对此均提出了严正抗议,并且重申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上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有关南海声索国强化对所占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管辖,增加了南海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南海有关争议问题已由单纯的外交斗争转变为政治、外交、法理、资源、军事等各领域的全方位较量,“明争”与“暗斗”相结合,斗争更加复杂,手法更加隐蔽,处理更加困难。在资源开发方面,南沙油气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南海声索国近年来加快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在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开发方式主要是自主开发、联合国外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其中越南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区块已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势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地区近年来呈现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有关南海周边国家纷纷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演习、军事管控等海上军事活动,推动军事现代化战略转型。这种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持续发展,必将使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未来引发南海局部地区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增加,对南海地区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区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战略格局的新一轮调整,亚太地区有关军事联盟强化,南海地缘政治竞争明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出于全球和区域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提升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以所谓“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不断强化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联系,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持续增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纵观美国的战略布局,美国介入不是短期政策作为,而是受美国亚太战略的支配。美国为防范和排挤中国渐进式地扩增地区影响力,继而谋求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一直以来都将东南亚有关南海声索国与中国视为两大对立阵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而治之”的均势政策。美国在上采取“主动试水,但避免被拖下水”的策略,继之后,很有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又一个抓手。2012年6月举办的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2020年前将60%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海权之争势必显化。美军加强在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的前沿军事部署,旨在提升美国在南海地区、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军事影响力,从而构成对以中国为首要防范目标的东亚新兴大国的战略威慑力,最终目的在于谋求美国亚太主导权的战略目标。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追随或呼应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以多种方式介入,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将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至南海,不断增加在上的话语权,藉此作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突破口。南海地区大国利益的错综交织使得地区局势有“巴尔干化”的隐忧,其结果是,一旦南海区域有关摩擦、冲突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大国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将危及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
(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多边化、国际化
越南、菲律宾等有关南海声索国背靠东盟,企图凭借东盟一体化“抱团”制华。其积极发展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将列入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增强区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南沙争端中的介入程度;或者利用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的机会和召开有关所谓学术会议,制造国际舆论影响,推动国际化和南沙海域经济资源开发活动国际化,从而谋求增强与中国抗衡的整体力量。在区域内外势力的交织作用下,一些看似影响有限的局部事件可能将会持续发酵,从而使从区域热点迅速升温成为国际热点,引发区域内外强烈反应。
地球也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变易。地球特有的大气、水和生物,使它成为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色彩丰富的行星。
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C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升高1°C。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大气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件外衣,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了,而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又太冷了。宇宙飞船便可经历这种奇妙的境界,飞船在阴影处的温度可低到接近零下273°C。在高空,尽管还未飞出大气圈的外层,但那里空气已稀薄到接近地面上人工制造的真空,不能起到吸热保暖的作用了。
空气中含的水蒸气多,吸热能力就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得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冰雪所掩盖,穿起了白色的衣裳。
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