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顾城的诗

顾城的诗

时间:2023-05-30 09:5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顾城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物欲世界 顾城诗歌 灰色美学

一、灰色唯美的诗歌情调

顾城的诗充满了童趣,他喜欢以一个孩童的口吻写自己的诗。他的心灵是纯洁的,仿若清晨晶莹的露珠。他的诗常常带着疑问,他忘不了给自己带来的心灵之痛。他回忆着时期的痛苦,用诗句表达着馈赠给他的创伤。顾城的诗又是抒情的,像海子一样,他很少写长诗,他的诗都很短,有着绝对抒情的力量。他的文笔已入化境,诗句空灵,却又不失大气。他的人和诗与自然已溶为了一体,难以分割。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们可以约略体验出这位童话诗人的童真及童真背后的痛苦失落与挣扎,诗人原本想在自己的世界里追求纯净、和谐和无忧无虑,他还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未来”和“没有痛苦的爱情”,但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当一切都悄然逝去,留给诗人的是痛苦的挣扎和无尽的伤痛,幻想的破灭深刻地敲击着诗人的纯净理想和童真,诗人开始从童真中挣脱,重新打量这个给自己带来失落与伤痛的世界。无奈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童话世界的图画,显然,诗人几经挣扎也没能挣脱现实的残酷,因此,诗人只有再次躲进自己构筑的童话世界里,暂且忘却现实中的种种忧伤和烦恼。以世界为家,以自由为生活,以理想为现实,以梦为诗。这个任性的孩子与他所画下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美丽,并且可爱。但世界很大很大,他却太小太小,他无法采取其他的报复行为,他只有撕裂自己,他只能以自己梦的逃亡作为对现实微弱的反抗。类似童谣的天真里透露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色彩,既是唯美的,又洋溢着灰色的忧伤和无奈。顾城的《感觉》一诗更具有时空感和穿透力,成年的诗人已经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厚重和无奈,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感觉,穿透时空的阻隔,如画家一样用画笔、用色彩画出了生活的颜色:灰色。诗人要向世人倾诉本代表忧伤、悲凄、郁闷等情愫的灰色,诗人就是“用黑色的眼睛”去看这个让他觉着伤感的成人世界,阳光下的暗流,抑或是美丽背后的轻狂与浮躁,使他感受到了成长的迷惘与不安、压抑苦痛,灰色的感觉使诗人生活沉重不堪,于是诗人在沉闷的氛围中开始了本能的挣扎,童话诗人又开始了童话之旅,任想象插上翅膀自由地飞翔,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般躲开了生活的枷锁,躲进了色彩明丽的童真世界,这是顾城历经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后浪漫的精神回归,是童真背后的命运挣扎,正是这种挣扎,构勒出了顾城诗歌立独行的灰色唯美情调。

二、纯静甜美的诗歌意象

顾城少年时代较为封闭的生活经历使诗人形成了孤独忧郁、天真纯净的个性,诗歌里有许多纯静而甜美的意象:“百花的甘露”、“金亮的太阳”、“美丽的舞蹈”、“甜美的梦想”、“澄澈的黎明”、“纯白的云朵”、“美好的春景”、“艳丽的花”。诗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用诗歌解读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理想,他心中的世界是彩色的,真空的,纯净到一尘不染,他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般的梦中不愿醒来,他就像一个忠诚而痴情的蜘蛛不停地结着自己彩色的网,他缔结着、幸福着、快乐着、甚至忘乎所以希望着。在顾城的短诗《起步》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五彩少年,在布满阳光的旷野里尽情地追逐着幸福与自由。诗人的《野蜂》,更呈现了一个“醇香”宜人而又“无限甜美”的花一般美好的理想世界。诗中到处渗透着诗人纯情与执着的追求。

三、悲情迷惘的美学表征

现实是残酷的,诗人在不断地长大并融入更加复杂的生活,这是诗人的世界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恋爱、结婚、生子;妻子、情人、朋友;物质与情感的双重重压终于把这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诗人击垮了。诗人开始迷惘、不解、无所适从。从他的小诗里,我们已深深悟出了顾城的理想在触碰到现实世界后的彷徨、徘徊、无奈、迷失的心理表征。那么,从他的诗歌《泡影》中我们更能审视出诗人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幻灭的心理经历。

希望的“泡影”在现实中无情地毁灭了。诗人就像一个满怀欣喜的放风筝的小小男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风筝被发疯的风折断了翅膀挂在高高的大树上,不上不下而自己却无力救援,这时候,诗人已陷入痛苦悲伤而无法自拔。诗人挣扎过、逃避过,但那都于事无补,于是诗人想到了最好的也是最后的解决路途,那就是死亡。当无情的现实击破了诗人的理想,诗人的心也被撕成了碎片,诗人试图用“树胶”把碎裂的心粘合起来,但诗人悲痛地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于是,诗人开始清醒,他重新审视了自我,他悲切地承认,值得惋惜的是,诗人清醒的悲切,并没有把诗人引入正途,他的清醒并没有使他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清醒后的诗人再也招架不住强大的悲剧来袭,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意志完全彻底地垮塌了,从诗人的作品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希望已从诗人的世界里消失了,理想渐行渐远,绝望渐行渐近,我们似乎嗅到了死亡的味道。顾城在诗歌里解读了他的历程:追求过、美好过、欣喜过、幸福过、失望过、迷失过,最后是绝望甚至寻求解脱。“我把你的誓言/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奠》)当一切美好都宣告结束,诗人便有了面对死的决心,死亡情结,正是诗人悲情心理世界最后的折射。

四、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

顾城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注定了其悲情心理世界的构成,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感幻化在他的诗中,顾城在少年时代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那时,就已经意识到了不管多美的生命到了最后也终究成为灰烬,一种无奈和失落油然而生。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在《昨天象黑色的蛇》一诗中,从“黑色的蛇”这一意象里,我们隐约感觉到死亡的阴森恐怖及少年诗人顾城对死亡的恐惧。但慢慢的,当诗人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逆转时,便开始正视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墓床》)从顾城的《墓床》我们可以看到顾城的悲情心理世界,诗人把生命中的悲彩融进自己的诗歌,他似乎为诗歌而悲情地生着,又为诗歌而悲情地活着,最后又为诗歌而悲情地死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诗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诚然,顾城的诗歌告诉我们,他已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但这份坦然并不是告诉我们他已经无牵无挂,他虽然大部分时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诗人也是人,他有父母妻儿朋友,所有的这些,必然加剧准备用死亡来远离现实的诗人悲情心理的形成。这种悲情心理在顾城给爸妈姐姐的遗书里有所体现,在顾城的最后一首写给儿子木耳(英文名为:Samuel muer.Gu.)的抒情诗中,更渗透了诗人无限牵挂儿子的悲情心理:“Sam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我们隔着大海/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岛上有树外婆/和你的玩具/我多想抱抱你/在黑夜来临的时候――”(《回家》)诗人深爱自己的儿子,木耳刚刚五岁,他怎么忍心离开?妻子走了,儿子也被妻子带走了,顾城就像一座孤独的城堡一样无助,无情的现实使孩子气天真的顾城终于无力承受,他在万分悲剧的状态中结束了自我,最后他只有用那点残留的童真对儿子木耳说:“Sam/我要对你说一句话/Sam我喜欢你/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爱你,Sam/我要回家/你带我回家”(《回家》)

顾城拥有孩子般的气质却又带着一股成年人的悲伤,那是在看清现实背后的真实而产生的一种忧伤,何等悲情!他像一个堕入黑暗的精灵,在光明与黑暗间踯躅,徒劳挣扎。他孤傲、偏执、不可一世,在他用双手营造的童话般的国度里做着自己的王。被卷入激流岛的悲剧之中后,简单而忧郁的童话诗人再也无力应对,剩下的只有用纯净的笔写他纯净的悲情的诗,他用一个赤子之心做他童话般的梦,又用一个赤子之心亲自将梦毁灭,但我们不能不说,他的诗歌是永恒的,他的诗情将永远感染着我们。品读顾城的诗歌,我们会参悟出其诗歌中隐含的荒凉心境和深沉的悲情心理。

综上所述,把悲情心理融进了诗歌,从而形成了他即是唯灵的又带有灰色的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诗是一种感觉,飘忽而来,倏忽而去。读顾城的朦胧诗,读的就是感觉,它穿透历史所有的朦胧、模糊,点激在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对生活厚重而无奈却又热情向前的感触,顾城为灵魂而歌,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把悲情的心理,灰色的想象都渗透到大自然不同的意象中,使其诗歌散发出一种悲剧的美,这种悲剧之美和灰色的浪漫主义风格正是诗歌的魅力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1).

[3]顾城.顾城文选.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1).

[4]曾宏.别有天地非人间――纪念顾城诞辰五十周年.新作文,2006(9):8.

[5]姚家华.朦胧诗论争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37).

第2篇

关键词:顾城 “任性的孩子” 审美表达

引言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这是顾城在1981年3月写下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一段。顾城在诗情方面十分早慧,他八岁的时候就写下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杨树》1964年)这样想象奇特的句子。但是他在人情或者说世俗情感方面却是晚熟的,或者说一直没有成熟。“任性的孩子”一直是顾城诗歌中重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应该说也是顾城自己的形象。

顾城一生颠沛流离,他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跟随父亲顾工下放到过山东和东北,1974年返回北京,曾经做过搬运工、据木工、临时编辑。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在民刊《今天》上发表诗作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以后,顾城便与北岛、舒婷一起成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朦胧诗”诗潮的领军人物,影响甚广。“朦胧诗”落潮以后,他曾应邀访问过欧美等国,1988年到新西兰讲学,之后即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他在激流岛挥斧杀死妻子,而后自杀。

头戴一顶类似于回族所经常佩戴的白色帽子,是公众眼里顾城形象的标志,顾城如此的装束给人的印象是不谙世事和超凡脱俗。顾城的诗歌给人的印象也是追求一种极致的纯净的美。而顾城的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任性的孩子”的形象就像现实生活中顾城的白帽子,成为了其诗歌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代表性的形象。

本文旨在探究顾城诗歌中的“任性的孩子”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来源、“任性的孩子”形象的特点和 “任性的孩子”形象的审美表达。

一、童年经历构筑了童话世界

顾城诗歌中的“任性的孩子”抒情主人公形象来源于他童年经历构筑的童话世界。顾城的童年生活以1969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北京城市的生活,后一个阶段是随其父在山东和东北农场的乡村生活。这两个生活阶段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村,环境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同,顾城在这两个阶段的年纪也不相同,但是顾城在这两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然界特别特别感兴趣,而对人――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原因――都是“回避”的态度,即使是在北京生活阶段。据顾城的父亲顾工讲,顾城那时候“想出来的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那个时候顾城常常“凝视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他不太看人――人似乎是最令人生畏的动物。”[1]

顾城在1969年以后的乡村生活更是如此,顾城一家人被流放的地方是渤海荒滩上偏远的村落,由于与当地人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着问题,顾城一家很少与当地人来往。这时的顾城过着更加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就是跟随父亲喂猪、放猪,不过父子二人却很快乐,他们在还经常在喂猪的时候“对诗”,顾城对父亲说:“你有首诗叫《黄浦江畔》,我想对首《渤海滩头》;你昨天写了一首叫《沼泽里的鱼》,我想对首《中枪弹的雁》……”[2]在放猪的时候,父子二人“跳进这即将入海的水流里,尽情浸没和扑腾……没有人,只有云和鸟和太阳,还有远远的草地上正在觅食的猪。”[3]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顾城的童年生活是相对封闭的,是与大自然中的阳光、雨滴、昆虫为伍的,这不正是一个标准的“童话世界”吗?这个童话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顾城通过想象构筑的,他剔除了和“人”有关的不愉快,保留了与自然和动物有关的“桃花源式”的童话世界。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真实自然和社会状况是要比顾城的童话世界残酷得多的。也许诗人顾城正是出于对这样残酷现实的恐惧、厌恶而退缩到了自己在心灵里构筑的童话世界。总之,无论那个童话世界真正存在与否,它都深刻地影响了顾城日后的文学创作,这个事实是千真万确的。成年以后的顾城依然认为:“我是一个在碱滩上长大的孩子,那里的天地是完美的,是完美的正圆形。没有山,没有树,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房屋。当我在走我想象的路上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4]

从顾城童年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客观的条件,还是主观的喜好,顾城都更习惯和大自然、小动物打交道。这样的生活经历奠定了顾城日后诗歌创作的基础。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其日后的生活、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家。弗洛伊德就艺术家的童年的创伤性经验会转化为“情结”。 “情结”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

二、一直没有走出童话世界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许大部分人的童年也都或多或少地被自己涂抹上了童话色彩,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他们的童话世界也仅限于童年时期。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他们都会走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但是,诗人顾城没有这样做,他一直停留在自己童年的童话世界中。这就造就了他的诗歌当中的绝大部分抒情主人公都是那个还没走出童年期的“任性的孩子”,而顾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童话诗人”。“童话诗人”是诗人舒婷赠与顾城的雅号,顾城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他自己将“童话诗人”之“童”解释为李贽的“童心说”之“童”,即未被世俗所侵染的人的本心。

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那个幻想着用彩色蜡笔画出自由、画下爱情、画下未来的抒情主人公是顾城诗歌中典型的“任性的孩子”形象。此外,《生命狂想曲》中那个狂想着用赤脚做图章走遍大地,世界就溶进了他的生命的抒情主人公,《世界和我・(1)第一个早晨》中的那个不承认自己名字的抒情主人公,《简历》中始终没有长大的悲哀的孩子,《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中的会像青草一样呼吸的“我”,《十二岁的广场》中喜欢穿着旧衣服在清晨穿过广场的12岁少年……都是“任性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

第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诗歌所构建的“童话王国”的国王。他就是这个王国的主宰,这个王国的日、月、星、辰都以国王为中心而运行。太阳是他的纤夫,新月是他黄金的锚,他合上双眼睡去,世界就与他无关。(《生命狂想曲》)“任性的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得他在诗歌中这个自足的童话世界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他自由地穿梭于时间的海洋。同时,“任性的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使得他的占有欲极强,他画下的爱人要永远看着他,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第二,他们拒绝长大。 1981年8月,25岁的顾城写下了《十二岁的广场》一诗,诗中是抒情主人公明显而固执的将自己的年纪固定在了12岁。对成年人,这个抒情主人公以“你们”相称,将自己与成年人世界之间清晰地划下了界限,表明了自己拒绝长大的明确态度。

第三,自然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对于顾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成年人的世界是异己的存在,但是大自然却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自然与童话天然是一对好朋友,童话是认识大自然的方式,自然是童话生存的家园。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抒情主人公任“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门前》)

三、“任性的孩子”的审美表达

顾城以及他的诗歌作品一直没有能够走出他自己建构的“童话世界”,“任性的孩子”一直是顾城诗歌中最重要的抒情主人公。可以说,“任性的孩子”是顾城对世界认识的审美表达。

第一,“任性的孩子”形象意味着顾城对社会现实的回避。现实生活对于顾城来说一直不是十分“友好”,所以顾城创造了“任性的孩子”形象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回避。无论是童年时期的顾城还是成年之后的顾城,对现实社会的逃离都是其生命的主旋律。“任性”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它意味着不合作与我行我素,而顾城正是以这样一种姿态示人。

第二,“任性的孩子”形象可以表达顾城极其个人化的感受。在这个“任性的孩子”看来,时间是可以倾听的:“我喜欢靠着树静听,听时间在木纹中行走,听水纹渐渐地扩张”。阳光是可以贮藏的:“想用一间银白的房子,来贮藏阳光”(《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

“任性的孩子”成为了顾城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能够准确表达他极端个人化感受的手段,所以他对“任性的孩子”的形象十分珍视。

第三,“任性的孩子”是一个偏执和追求绝对的孩子。顾城是一个具有强烈乌托邦情结的诗人,他用他的诗歌来追求他“纯美天国”的梦想。顾城相信“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沙漠梦想着云的背影,花朵梦想着蝴蝶的轻吻,露滴在梦想海洋……我也有我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它,就是美,最纯净的美;当我打开安徒生的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光辉。”[5]

偏执和追求绝对可以成就一位唯美诗人,但是也可以毁掉一个社会中的自然人。顾城在激流岛的杀妻然后自裁的行为可以看做是“任性的孩子”的最后一次人间“表演”。语

参考文献

第3篇

舒婷和顾城的诗歌中都出现过珠贝这一诗歌意象,本文以此入手,从比较的角度,在内容含义、表达技巧和情感倾向三方面解读和评析作品。

摘录两篇作品如下:

舒婷的诗歌:《珠贝――大海的眼泪》:

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当波涛含恨离去,/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灼烫的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做一滴清水;/当海浪欢呼而来,/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它是少女怀中的金枝玉叶,/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残忍的岁月/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它是无数拥抱,/无数泣别,/无数悲喜中,/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节;/它是无数雾晨,/无数雨夜,/无数年代里/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

撒出去――/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来――/胜利者的纪念碑。/它目睹了血腥的光荣,/它记载了伟大的罪孽。

它是这样丰富,/它的花纹,它的色彩,/包罗了广渺的宇宙,/概括了浩瀚的世界;/它是这样渺小,如我的诗行一样素洁,/风凄厉地鞭打我,/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

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

顾城的《珠贝》:

珠贝被抛到/沙岩上/被踏碎/痛苦而珍贵的心/被挖出/和无数心和痛苦/连在一起

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

也许/有一个黎明/日影/明晃晃地/又一次威吓生命/贪婪的渔人/又开始新的觅寻/它将变成

一把小小的匕首/让自卫的霞光/涂满刀锋

首先,在内容含义上,同样是珠贝,但是在舒婷和顾城两人的诗作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舒婷的诗中,珠贝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珍惜的闪光事物,是歌颂、赞扬的对象,肯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在顾城的诗中,珠贝是遭遇无情命运悲惨事件的个人,是被践踏被损害,但是最终不屈服命运安排,不断抗争的个体,诗歌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舒婷的诗歌把珠贝比作大海的眼泪,珠贝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历史上有意义的正面事物,象征了美好的感情、崇高的理想和不屈的坚强。同时,诗歌的视野比较宏大,以大海象征历史,以珠贝象征历史中值得纪念的事物和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动,文中前后呼应,两次写到“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这句中的“微颤”一词,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态度是感动欣赏。

诗歌来头两节,珠贝是英雄眼中的泪,少女多情的心,她们曾经面对“嫉妒的阳光”和“残忍的岁月”,但最终他们不会随历史烟消云散,而是被铭记。文中正式以大海波涛的“含恨而去”和“欢呼而来”象征了一次次世事的变化。这两节是具体描写,彼此照应,以大海与珠贝,写出了历史和时代的精神。珠贝是一切具体事物中最精华和美好的部分,是值得纪念的象征。

接下来作者以相对短小的诗句,展开议论抒情,是对前两节具体而微的事件描写的概括总结,点明珠贝是“最崇高的诗节”和“最和谐的音乐”,以珠贝的珍贵,说明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其中“被遗忘”和“被抛弃”两处,点明所谓的“珠贝”的命运,仿佛提醒说明历史引人思考,很多应该被纪念被珍惜的事物,还不被人重视,所以才有遗忘和抛弃,也正因此,所以作者一直强调的珠贝是一滴鹅黄色的眼泪,就存在着事实的依托。毕竟眼泪是悲情的,让人难过的象征。

接下来,诗歌以胜利者和失败者,以宇宙世界之大,和诗节之小,对比着写出了珠贝所象征历史的意义,不管是否被铭记,发生的事件不能改变,于是才有了“风凄厉地鞭打我,终不能把它从我的手心夺回”,点明了历史的意义和时代文人的心声。

相对比,顾城的《珠贝》,诗歌视野不以历史为限,创作具体而抽象。

具体分析,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书写了珠贝被发现,采掘的事件,表达了被抛弃被损害的人的心态。

从最开始“珠贝被抛到沙岩上被踏碎痛苦而珍贵的心”直接引入事件,写出了珠贝无助、无告的,不能选择的命运。诗歌巧妙地用渔人采珠这一事件,赋予珠贝生命,强调这不是单个珠贝的悲苦命运,正如诗歌中表达:“被挖出和无数心和痛苦连在一起”,这样诗歌关注的不仅有特殊性而且还有普遍性,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有更普遍的接受空间。同时,通过把这种个体的不幸的命运群体化,达到了更震撼的艺术表达效果。

诗歌中以珠喻人,所以接下来,给珠贝生命的历史,“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软弱的体躯在潮水中溶化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从“梦”、“幻想”来写个人理想的破灭,写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对命运,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尖利的仇恨”,用“尖利”来和所谓体躯的“软弱”形成对比,赋予充沛的张力。同时强调“没磨钝”,体现一种不屈服,不认命的抗争的生命态度。

这样的感情基调为后文中“自卫的刀锋”埋下伏笔。最后一节写的是,当渔人再一次采珠的时候,之前曾经被踩碎、抛弃的贝壳,沉在水底,尖利的贝壳,化作抗争命运的武器,保护生命的尊严。其中“日影”、“霞光”,以景物写出时间光影的变换,强调抗争的决心和毅力不可改变。

其次,表达方式上,对珠贝这一意象,舒婷诗中议论、抒情的表述较多,而顾城诗中记叙、描写、拟人的手法较多。但是两首诗都运用对比、象征隐喻技巧,达到强调意象的作用。同时从舒婷的诗歌结构中可以看出,诗行错落有致,有一种“建筑美”,而顾城的这首诗相对比较平实。

具体来说,舒婷诗歌中几次使用“无数”对前一诗节中的“英雄”“少女”“海浪”的变换进行总结,抒发感情,诗歌中虽然对海浪变换,也有过叙事性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明确的事件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象征性。

相反,顾城在对珠贝进行表述的方式是全篇运用拟人,并截取渔人采珠这一生活片段,用类似叙事的表达方式,通过赋予珠贝人的情感体验,达到象征的艺术表现。

另外,虽然两篇诗歌都运用对比,但是舒婷诗歌中的对比,多是成段成诗节的对比,比如“英雄”和“少女”的描述中,在内容和格式上都采用对比,气势开合较大。而顾城诗歌中的对比,多是具体精细而微的对比,比如,形容珠贝躯体的“软弱”与精神上的“尖锐”,通过个别词语,达到对比的表现效果。

最后,情感倾向方面,舒婷的诗歌风格典雅端丽,全诗有激情的涌动,对人生对历史有一种温馨的爱,思想正面肯定积极,诗歌由情入理,有一种开阔的时代情怀和哲思的理性光辉,而顾城的珠贝意象,感情相对激烈,有浓浓的个人意识,思想先锋深刻极端,作为命运反抗者的象征,相对悲情,仿佛是在命运的不可能里寻找可能。

具体来讲,舒婷诗歌中,作者两次表述“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了一粒珠贝”,珠贝是眼泪,而自己对它的心情,是用“微颤”的手接触,一个微颤写出了作者对珠贝的珍视、感动的态度。同时首尾两次使用,更强调了这一感情,表现出一种深沉而温馨的爱。

诗歌中语句长短适中,前后追究一种对称照应,文中出现了“英雄”、“少女”、“胜利者”、“纪念碑”、“光荣”、“罪孽”、“宇宙”、“世界”等词汇,从历史到自然,意境大开大合。同时,从诗节中海浪的离去和拥抱、英雄和少女这一具体的感性描绘,到后来几个间断诗句的“无数”,以及后半部分没有具体事件的抽象概括表述,体现了由情如理的特点。

第4篇

类别:诗歌选集

内容梗概

《朦胧诗选》共选辑了26位诗人的近两百首作品。其中,北岛、舒婷、顾城三人入选的作品较多,他们同时也是朦胧诗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们与江河、杨炼一起经常被评论界统称为朦胧诗选的“五大主将”。

北岛,生于1949年,70年代初开始写诗,是70年代末著名民间刊物《今天》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的诗风格冷峻,语言质地坚硬,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与人道主义关怀,是一种典型的“男子汉诗歌”。《回答》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作于1976年的“”期间,曾被广泛传诵,开头两句尤其有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两句以精炼、整齐同时又很形象化的警句的形式概括了一个扭曲的时代:卑鄙者因卑鄙而畅行无阻,高尚者因高尚却葬身坟墓。这也是无数人类人生经验的哲理总结,因而能引起最广大人群的共鸣。加之它们音节和谐,朗朗上口,故其流传广度已不亚于唐诗宋词。诗人在诗中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世界的对立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接着,诗人又以四个“我不相信”作连珠炮式的轰击,将否定的立场推向了极致: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诗的最后一节,包括在现在、历史、未来三个层次,从深邃宏阔历史感中升华出了对于未来的信心: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全诗激情澎湃,正气回荡,不愧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朦胧诗中的“第一诗”。

北岛的诗还有浓重的历史批判色彩,这使他具有了某种思想家的风度,如《结局或开始》中的第三节: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在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诗句以沉重的笔触表达了对于古老民族性格的反思,我们仿佛可以从文字背后看见诗人饱含忧患的眼睛。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她的诗继承了国外如普希金、国内如何其芳等的浪漫主义诗风,表现出了女性独有的温情与清新。如《双桅船》中写道: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诗中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比喻成船与岸的关系,既表达了依依柔情,又显示了心心相印的默契与坚韧。舒婷的诗中不唯有温柔忧伤的古典情调,还有超凡脱俗的时代精神。在《致橡树》中,她表达了相互平等的爱情观念: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另一首诗《神女峰》是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看到山上的石像时写下的,末尾两句是: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将丰沛的感情注入本无生命的石像体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忠贞观念的反叛和对人性复归的吁求。

舒婷还尝试写一些承担重大主题的诗歌,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我在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表达了诗人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众口传诵的名篇。

顾城生于1956年,1993年因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后自杀而引起较大争议。他流传最广的是他的“超短诗”《一代人》,全诗只有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短短两句话,浓缩了“一代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面貌:生长于黑暗之中,却又用黑暗赋予的本领去寻求光明。狭义上,“一代人”指经受磨难的青年一代,广义上,“一代人”可泛指一切在黑暗环境中不懈抗争的仁人志士如屈原、杜甫、鲁迅等。

顾城生前有“童话诗人”之誉,他的诗充满了空灵之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富于童话色彩。强曾引起广泛争议的《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通过简单的画面构成表现了人与人间的隔膜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顾城一直在拒绝现实,而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王国,在《我是一个任性的》中,他写道: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的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

让他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当顾城混淆了现实与童话的界限时,杀妻的惨剧就发生了,也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此外,江河、杨炼作为朦胧诗人经常被放在一起讲。他们与其他朦胧诗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倡导体现民族历史的“史诗”意识,而最终从朦胧诗的阵营中分化出去,成为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前奏。

精彩语言辑录

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2.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宣告》)

3.从星星的弹孔/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北岛《宣告》)

4.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

5.为向天空伸展/我们绝不离开大地(舒婷《落叶》)

6.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顾城《生命幻想曲》)

7.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8.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9.我想/我就是纪念碑/我的躯体里垒满了石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江河《纪念碑》)

10.我是诗人/我要让玫瑰开放/玫瑰就会开放。(杨炼《自由》)

11.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杨炼《诺日朗》)

关键知识点

1.朦胧诗的五大主将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第5篇

化蛹成蝶也许经历一场彻骨疼痛,可迎来了一对自由飞翔的翅膀。

我想,活着就是用生命体验一次次坎坷,而后走向风清云淡的日子。思想从迷茫走向通透,是经历一次坎坷。从失败走向成功付出的艰辛,是经历一次坎坷。从血与泪的生活走向积极阳光的生活是经历一次坎坷……

我们活着就注定选择与坎坷相伴。在坎坷中锤炼思想与信念,在走过坎坷时长大,走向坦然与淡定。我们在坎坷中知道海上汹涌澎湃的波涛在涌起之时,就会有落下去的时分,只不过是需要时间等待退去,在等待时不必焦急,不必惊惧,相信它会过去。

生命在选择存活的时候,就选择了一种漫长的守候。也选择了一种轮回,年在四季里轮回,一年一年在一个个生肖里轮回,让我们享受不同的季节的轮回,又在不同的年里回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记忆。重逢生命的欣喜与感动,又在期盼着一个个自我生肖的轮回,生命在美好与感动中活过。坎坷只不过是像梅花在严冬遇见雪花,见证梅花的坚强。走过坎坷,生命才能走向从容与厚重。

生命长河在悄然的轮回中流淌,带着属于自我的那份开心与欢乐,走过生命的长河,坎坷就如那暗礁,但不能说惧怕它就放弃看海水的壮美,看海上的夕阳余辉。生命因为有太多的梦想而更富有光彩,坎坷也许只是奋进路上的一段坑坑洼洼,但心中始终坚信勇敢走过去,会看到绚丽的风景的,生命在行进中更顽强更绮丽,就像霜后的红叶,没有寒霜,叶子就不会绯红。秋天的落寞里红叶像亮丽的胸针点缀了双眸。

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顾城,他们是令人仰慕的才子,但他们在挫折中迷失了方向。

海子人们也许只记得他的最纯美的诗《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又有几个人知道他的艰难,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将他教学的工资用以支付家中弟弟妹妹的学费,和父亲买生产耕种的种子,最后他自己用所剩无几的生活费过着贫困的生活,可他仍然在他狭小的寝室里书写着美丽的诗篇,依然选择简单地活着。然而,他生命或许就在他受不了别人的轻视,他认为他的以诗为梦的信仰是无上的荣耀与纯洁,可在现实社会里,他的诗,他的诗朗诵竟然是那样的轻如鸿毛,换不来一杯酒喝就算了,还被说成免费喝酒也可以,但请你不要在这里念诗。诗成了什么,诗在现实社会里是一个笑话。海子依然背上了几本书,几本象征善良与信仰的书,走向铁轨,走向天堂,他走在了春天里,留下了凄清如初春的寒意与孤寂,他的生命带着幽怨飘向远方。我读着有关书写海子死亡的文字,我的灵魂如行走在寒冷的雨夜。我想挫折,你有时真的令人惧怕,你会毁灭一个人活着的勇气,你会摧毁一个人活着的信仰。我只想说,让我们人在面临挫折时,多给自己一个转角,相信走过转角,会迎来花开。对待生命中的挫折不要忧伤,不要心急,要像普希金说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定要相信黑暗终究会成为过去。海子走了,海子留给我们太多的警示。

顾城也是一颗诗坛耀眼的星星,他在英国激流岛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他受不了他情人的离开,而后他妻子又与他离婚的现实,他在破灭了他的生活理想时,他迷失了自己,他想留住妻子,却误伤了妻子,以致他死亡,他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面临孤单的挫折里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顾城以“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在寻找光明”的诗句,走上了诗坛,却没有为自己寻找到光明,成了一种永远的遗憾风干在岁月的残垣断壁之上。

岁月的坎坷,是一种深切的疼痛。

走过岁月的坎坷,需要忍耐,需要时间。选择活着,面对坎坷一定也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永不放弃活着的选择!

第6篇

推门进入《诗刊》编辑部,看到那些由老式摆设、陈旧杂志和杂乱信件堆砌而成的景象,似乎又回到那个诗歌的盛世。在1980年代初,能把诗发表在《诗刊》杂志上,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年出人头地、命运转折的捷径。因为《诗刊》,他们由普通工人变成名满天下的诗人。北岛在1979年就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常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还把自己主办的民间诗刊《今天》拆散了,贴在《诗刊》社的大门口,想让编辑们看到之后能有所选登。在整个1980年代,朦胧诗风行天下,而在1980年8月号的《诗刊》上,的章明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举出老诗人杜运燮和青年诗人李小雨的诗作为“朦胧诗”的例子,揭开了所谓“朦胧诗”的大讨论。

李小雨从1976年在《诗刊》担任编辑,直到现在担任副主编,经历了它盛衰的整个历程。

《新周刊》:《诗刊》对中国诗歌起了什么作用?

李小雨:1980年代的《诗刊》与1980年代的诗歌进程是同步的,尤其是“朦胧诗”的发现和推广上,《诗刊》功不可没。《诗刊》的风格能代表与反映当时粉碎“”之后,中国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蓬勃景象。在“”受到过压抑的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反感“以上帝的口吻”“以英雄的口吻”来说话的诗歌写作风气。

《新周刊》:当时《诗刊》是本着什么精神办刊?

李小雨:首先它肯定了这批青年诗人的探索精神。并在1980年搞了中国第一届“青春诗会”。1980年的4月号,“新人新作小辑”集中推出了15位新人,8月号“春笋集”又有15位亮相,其中一部分成为了“青春诗会”的种子选手。张学梦、江河、常荣、舒婷、梁小斌、顾城、才树莲、杨牧、陈所巨、梅绍静、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都是第一届“青春诗会”的成员。搞“青春诗会”也是对当时的朦胧诗派有一个肯定的态度。而把这种“看不懂”的诗歌形式冠一个总体名称,是从《诗刊》率先开始的。它开放办刊,能同时发表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当谢冕和孙绍振发表完《在新的崛起面前》与《美学原则的崛起》,随后便是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引发了一场针对诗论以及朦胧诗的大批判。虽然“三个崛起”后来受到了群体性批评,但当时《诗刊》能把几方面的观点都发表出来,这很重要。另外,它也卸下了文化理想、政治重任,让诗歌回归到诗歌、艺术本身与诗人的内心,愿意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多种的尝试。

《新周刊》:你们当时选诗稿的尺度是什么?

李小雨:我们还是坚持主流的创作表达方式,保持诗歌本身尺度,比如它的意境、优美,语言的诗意化的跳跃性与节奏感,起码不是很晦涩、阴暗。当时的编前会、编后会一开就是一整天,每篇诗歌都要深入讨论。为了组到最好的诗稿,编辑部的人要到全国各地出差寻觅,看这个地区的诗人在写些什么。现在如果没有哪家企业赞助的话,我们几乎出不了门。

《新周刊》: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时候有多大?

李小雨:当时《诗刊》的发行量是54万册,直到1990年还维持在15万册左右,不过很快便出现了颓势了。而现在只有区区的3万多册。

《新周刊》:你有没有总结过为什么会这样?

李小雨:大家都可能有一种疲惫感,除了政治之外,更多的是创作自身的原因。1980年代的中国诗坛俨然一幅“百花齐放”的假象,每一位诗人都急着想举旗抓纲、开宗立派。于是有呼吸派、撒娇派等88个流派之多。1986年全国诗歌大展完了之后,光景不再,很多流派便偃旗息鼓,大家都不知道中国诗歌究竟应朝哪个方向走。1980年代的中国诗歌只用了10年甚至5年时间便把西方200多年来的印象派、象征主义、弗洛伊德等统统扫了一遍。流派虽多,但总体浮躁,之后便是写作上遇到难度之后的沉寂。沉寂一段时间后,有一些诗人便提出回归,出现“城市诗”“新乡土诗”等面向现实的诗歌,而写作也已倾向于口语化。

第7篇

逄杭之最喜欢读生动有趣的故事书。看书的时候,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语句她都会划出来,而优美的句子则会抄到本子上。有了想法,就在电脑上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现在,逄杭之已发表30多篇文章,获过全市、全省、全国的作文一等奖,还被授予“济南小名土”称号!

课: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不是跟从小就喜欢阅读有很大关系?

逄:嗯,阅读占了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小时候,因为经常发烧感冒,而小孩子又是闲不住的,所以父母为了让我安生一点,就坐到旁边给我讲故事、念故事。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我的小床铺四周围着半圈书架,虽然都是父母的理论书,但小孩儿有好奇心,也就想着要学读书。言而总之,家里面读书的气氛很浓,于是就这样喜欢上墨香啦。

课:最喜欢哪位作家?哪些作品?为什么?

逄:中国作家最喜欢顾城,外国作家最喜欢雨果。

顾城的诗歌,白纸上往往只有四个单句孤寂地排列在上面,就像冬天雪地上小孩子走出的脚印儿,空落而又灵动。雨果的小说,还兼有着散文雾蒙蒙的诗意和议论文的严谨,透着一股独特的意韵。你在场外安静地看,却又好像在深夜的街上同人物一起行走一般。怎么说呢,像秋天第一场小雨,有些寒意,有些润泽。

课:看课外书的时间和学习时间怎么分配呢?你的博客中还跟妈妈“约法三章”?

逄:其实上了初中,学习要抓紧。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好书”究竟是什么,于是对书的要求也提高了,很难能找到一本喜爱的;但一旦碰到爱读的,我会无论如何都要尽快读完它。一般来说,假期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课:对于“济南小名士”的称号,有没有很自豪?

逄:获得这个称号大约在四年级的时候吧。对我来说它只是过去,它只是曾经向周围的人宣告了我的存在,证明了我的努力。仅此而已。

课:除了阅读和写作,还有什么爱好?

逄:素描,电子琴,旅游等等。美术和音乐是我因为初中学习繁忙而逐渐放下的两个爱好,顶多时不时地间或半年才拿出来练练。一提到他们就像好朋友一般,热爱,但心痛。

课:以后会想做个作家么?

逄:目前热衷于理科的学习,觉得几何像素描,很对口味。我想读书和写作只是我心灵深处的伴侣,给予我温暖和光明。他们会长久地伴我同行,但不会仅仅是薄薄如纸的“职业”两字可以定义的。

课:在学习和写作上,有什么“秘籍”跟大家分享么?

逄:认真地对待他们。我不喜欢竞争,我只是想要让那些无视我的人明白我的存在。把一件事当做是你所呼吸的空气,努力起来也就容易了。

课:生活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最糗的事呢?

逄:做出一道别人都没做出来的很难很难的数学题的时候;面对数十张卷子终于写完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刁钻的命题作文,把它写完并且靠谱不跑题的时候……有成就感的事太多啦。最糗的事是在一个活动上,很多老师观赏做广播体操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眼镜拍飞了,哈哈。

课:你是一个很用心感受生活、体会生活的人么?因为写作是很考验灵感的哦。

逄:我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学校生活。有时语文老师在课上抒发一番她的感悟,会让我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忽然提高,那几天往往会发现很多灵感。

第8篇

心灵自留地

——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拨开一层又一层的水汽,我所找到的唯有年华来过与走后的足迹。于是我急了,隔着水汽向未知的前方呼喊:青春,你要去向何方?

当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热映时,我也紧跟大部分人的步伐前去“捧场”。开始,我只是单纯地为了消遣时光而看,但随着表盘上的分针和着清越的滴答声而转动时,我逐渐与这部影片所彰显的主旨产生共鸣,与此同时,我也想起了许多……

时光荏苒,无形之中我已跨越9年,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成长为年少轻狂的初中生,今年八月份,我迈进高中的校门,成为万千高中学子中的一个。如今的我,感觉自己用教科书造了一座监狱,把自己囚禁于其中,囚禁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如今的我,仅仅眷恋于原始的、童话般的宁静,而不似从前那样朝气蓬勃了;如今的我,不再执着于三毛的散文,也不再为戴望舒和顾城的诗所倾倒所感伤了。我的心灵自留地上的“植物”品类明显减少,这并非我“见异思迁”,因为我并不是不喜欢“三毛们”“戴望舒们”和“顾城们”了,而是无暇去顾及,因为高中课程的繁重让我不可能品尝“零食”——去顾及那些教科书中未要求的范围。就这样,这些曾经的喜好如流星一般从我心中划过,仅留下淡淡的痕迹,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回过头来再想想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大学生们虽然在大学时代享受着青春,但这只是青春在离别时的前奏,就像古人所说的“青春难永驻”一样,它们都是同一个道理,而且,青春也有点像听小曲,当小曲末了的时候,谁还会因为无声的死一般的寂静而停驻在那儿呢?其实,曲终人散早已是注定的事。

虽然现实是如此的不尽人意,但尼采说过,“你望向深渊,深渊也在望向你。”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能因为颓废而跌入深渊,不能用呆滞浮夸流年,也不能待梦醒花凋才觉前尘过往。

青涩的年华,应有不悔的追求,似箭的光阴,绝不能挥霍虚掷,因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开始看懂生活:其实,当课业繁重时,我们依然可以忙中偷闲与三毛对语与戴望舒恳谈与顾城交流,让自己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留地;当挫折袭来时,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去抵挡,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心灵自留地葱郁不荒芜。

大家都知道韶光易逝,青春难驻,如此想来,我也就大可不必为青春消逝而感伤了吧!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尽管青春终会湮灭于轮回之中,但我仍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苍郁茂盛的心灵自留地。

(林含韵)

(本文获《中学生天地》第九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浙江赛区三等奖)

第9篇

作者:奥斯丁·怀特

一本以书中书为写作结构的小说,主人公苏珊收到前夫寄来的小说手稿,开始阅读,并开始回忆旧时光,她读着小说中的故事,反思着自己的故事,理解着小说主人公的心思,也审视着过去的自己。阅读时,独自面对一个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世界,独自面对自己,都需要勇气与智慧。

苏珊从没想过,一本小说会让她沉浸至此。这本书稿来自于她的前夫爱德华,一个多年未见的熟悉的陌生人。文学曾是他们分手的罪魁,如今却仿佛成为了爱德华的完美复仇。“文明骤然坍塌、亲人突然离去,你的优势悉数被荒蛮吞没。仿佛噩梦成为了现实,包括噩梦特有的无能为力。”小说借托尼的故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珊想到的却不仅如此。这部小说将触动怎样的往事?书页间的托尼是否就是另一个苏珊?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负伤的知识人》

作者:陈远

本书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思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一些知名文化人物。作者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灵魂只能独行》

作者:周国平

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真正的思想者保持着低调。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着意的炫耀,周国平只是安静地漫步在你的近旁,低吟浅唱着一些不为世人所关注的话语。你无须上前搭讪,无须注视他的身影,甚至无须侧耳倾听他的低呓。你要做的,只是在这一刻,让心灵保持宁静,保持一份不被打扰的清醒。让灵魂在场,让欲望缺席。

唯其如此,你与《灵魂只能独行》的相遇,才是有意义的。看到我们为这一刻的独处而手足无措,可敬的长者笑了:“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很多时候我们的忙碌,或许只是为了逃避心灵的空虚。一旦独自面对自己,我们会无所适从。我们于是忙不迭地使自己投入又一次忙碌,最终不可避免地面对又一次的空虚。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作者:顾城

写诗不为留存,但留世诗歌仍超过两干首。这里辑其童话色彩鲜明的一些短诗和更富于哲思意味的小诗各自成集,同时将其难能可贵的百余首寓言故事诗择九十一首成集。童话和哲思都是顾城的诗特点,以优美的诗形式讲了那么多好听的寓言故事,更是顾城的独树一帜。

喜欢读书,不喜欢学校,喜欢和人交心,不喜欢和人只讲道理。十—二岁起开始有意识地写诗。经历了“”初期的动乱和农村的蛮荒生活,当过木匠、杂工、电影院广告绘画、编辑、记者。“诗·生命”,是他写诗的理由,也是他人生的写照。一九八七年五月出国,讲学和思考,热爱新西兰岛上的不断依凭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的新鲜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威尔·鲍温

第10篇

A

我率先示范。课间,我开始在教室、在走廊阅读一些诗歌集,如《让太阳长上翅膀》《飞鸟集》《新经典日日诵》《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童诗精选》《世界经典儿童诗》等。当天就有学生问我:“管老师,你读的是什么书呀?”我故作神秘:“这可是我的秘密哦,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我只能说我特别特别喜欢读。”

儿童就是这样,好奇心很容易就随着教师的“故作神秘”越发膨胀起来。渐渐地,下课围在我身边的学生多了,悄悄趴在讲台边盯着我那几本书的小眼睛也开始多起来了。有些甚至忍不住开始“窃读”,眼里全都是光。以至于后来,我在班级讲起这几本诗集的时候,好多学生都跟我说早就买好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期之中。

半个月之后,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在班级的语文角写下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泰戈尔《飞鸟集》)

课堂上,我跟学生说:“这叫现代诗,这首诗是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我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同学们读得兴致盎然。

从那以后,5分钟的课堂诗歌诵读时间成了每节语文课的“餐前甜点”,也成为同学们每天的必修课。今年的教师节,这批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跟我讲他们的语文课堂有5分钟的演讲、5分钟的美文欣赏、5分钟的好书推荐……但,每一个都很怀恋我们班的5分钟诗歌诵读。

5分钟诗歌诵读,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之取名:“每日一诵”。语文角上的诗歌每天翻新,泰戈尔的深邃让同学们沉浸于思考,金波的情趣又让同学们乐在其中。我还经常拿来一些独特的儿童诗给同学们欣赏,如:加拿大诗人但尼斯・李的小诗《进城怎么走法》――

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单纯、浅显、质朴、平常……所有朴实无华的词语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给人的感受。我还记得,同学们刚开始诵读时,个个露出嘲讽的神情,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地笑道:“这也太简单了吧!”我笑道:“提起,放下;提起,放下。世界上又有哪件事不是这么个‘走法’呢?”同学们愣住了,若有所思。下课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将这首小诗认真地抄写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其实,儿童诗里深与浅的辩证,趣与理的交融,何止让同学们惊异万分,就连我,也一样是渐入其境,乐在其中。

B

不久,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寻觅儿童诗的工作交给同学们。我利用班级语文学习加分奖励平台,鼓励大家寻觅儿童诗,诵读儿童诗。我在班级宣布奖励方案:推荐一首加1分,被选中并且自己愿意在语文课堂感情诵读出来再加1分,被老师选中抄写在语文角上一次性加3分。第二天,我就给班级中寻觅到儿童诗歌的学生每人加了1分,给三位被选中并且愿意诵读的学生每人又加了一分。同时,我在黑板上抄下了大家选中的小秋同学推荐的一首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同学们选中的理由是:将自然景物和孩子的生活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画面感强,将孩子的活泼可爱与奇妙想象表现得极为自然。那一天简直快乐极了!同学们尽情地读诗,尽情地发现儿童诗中的奇妙幻境。这也将班级诵读儿童诗的活动推向了。

从那天起,课间到处是同学们在比赛谁找到的儿童诗多,谁找来的儿童诗精彩,甚至有的比赛谁读得最好。每每走进班级,时而有学生拿着网上打印的儿童诗在读,或捧着买来的诗集,一脸灿烂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老师,老师,这是我带来的……”瞧,儿童的世界就是这般鲜活而妙趣横生!仿佛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太阳,他们立刻就可以灿烂炫目起来。就这样,语文角和“每日一诵”展示的,几乎都是同学们自己寻找到的儿童诗,如《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的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金子美玲《向着明亮那方》)

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金子美玲的这首诗。如此这般奇特曼妙的想象,赋予动植物以生命,又与儿童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读来使人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变得柔软而又明亮。这首诗引发了班级中的“金子美玲”热,课后,有很多学生去搜集金子美玲的儿童诗,有的同学还买来了她的诗集《向着明亮那方》。同学们自然地实现了从一首诗到一位诗人、一本诗集的跨跃,这确实是让我惊叹的事情。是的,儿童喜欢一首诗的理由很简单――只要自己单纯地喜欢就行了,似乎没有那么多成人眼中可以成为理由的理由。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带来的不是儿童诗,但是,这些诗距离儿童的世界,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同学很近,我觉得这样的现代诗也是可以给学生诵读的。如,有一个学生带来的这一首诗――

雾 [美]桑德堡

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网络《译诗精选》)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雾的梦幻身姿,这让一贯喜欢或只会运用“蒙”“神秘”等词语形容雾的同学们眼前一亮。

诵读,不求甚解,也一样可以读得诗意盎然。

记得小时候,走在雨后的田野上,常会看到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它们开得并不鲜艳,但小小的花瓣贴着地面又朝向蓝天。我曾好奇地问妈妈是谁家所种,妈妈告诉我,有些种子是天生就藏在泥土里睡觉的,雨点打醒了它们,它们就钻出来了。有一天,我遇到了类似这样的情景――班里一个男生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师,我说我能写儿童诗,您信吗?

第11篇

意象

――顾城印象

我以我独有的意象塑造你

即使你从不相信

黎明的太阳与云霞

本就貌合神离

你是地震时的杯水

倾斜的水面

因颤抖而比往日更加镇定

在你眼里

生 本就和死难以割离

所以你把童谣都写成了悲歌

在我眼里

你或许是晨露里折射的鸟羽

只存留了片刻

却在滴落的瞬间完成了飞翔

所以 破碎之后

才折射了七彩的阳光

我不信你怀疑生活

你的诗就是对生活的信任

你用温暖的意象来书写凄厉的呐喊

真正懂你的

是你的童年和思想

而非我

你终于成为了我的诗

当我第一万次用钢笔戳破稿纸

你就复活了

和你的诗一起

伴随着我的生活

晚祷(组诗)

(一)

远处的灯火闪耀着乌黑的夜

苦行者和烈火焚去的篇章

在一盏茶的工夫复活

那些沉思已久的诗人终于张开了

曾数万次欲言又止的嘴

就像普罗米修斯永远不明白解放的内涵

诗人也无法参透死亡的终极意义

只是那些逝去的生命

统统在不舍的追问中泅踱而去

灯塔不再指引诗人的思想

漫长的雨夜编织起一张张含泪的网

眉头上不再是歌颂的字句

那些凌乱的篇章

在键盘的敲打下

拼接成追思的晚祷

这谁也不献给的诗行自有其归宿

请随着夜风

吹落到逝者的怀里

让他们伴着诗歌的明亮

一路走好

(二)

江水成了野兽

暴雨飞溅出不知名的隐喻

生命

第一次脱离了火

在翻腾的水中涅

楼房下是未归的归人

漂浮起的惶恐深锁着眉头

那些望着水面的歌者

喑哑的喉咙不再歌唱

取而代之的是

满面泪痕的祷告

吞噬

如同我不愿提及的死亡

黑色的阴霾清晰地写满别离

七月的天书都印错

竟,无人知晓

为了生命的延续

请提起坚强的灵魂

和洪水、暴雨抗争到底

是灵长

就本应摒弃屈服

时间及其以外

残破

和屋顶上濒死的乌鸦

那些陈年往事在夜里盘旋

诗歌在阁楼上饮泣

时光及其以外的世界

都在夜色里蜕变成一种基调

悲伤抑或愉悦

一切情绪郁结着夜晚的光亮

把眉头的寒气掸掉

如果忘记诗歌

如果忘记时间

将如何面对曾经的信誓旦旦

又如何安慰夜晚里悲伤的呓语

逃离

用那种最简单的方式解脱

可惜道路不再通顺

它们已经演变成岩浆里滚动的隐喻

时间及其以外的世界

轰隆隆

坍塌成一面死水湖

第12篇

同学少年:10:02:48

上小学就开始写作?

尚子熠:10:06:35

对文字的喜爱是从小就有的,上小学时写诗,虽然写得很幼稚,或者都不能称其为诗歌,但有着单纯的热爱,自己写得满心欢喜;后来也写散文、小说,几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下来,有满满几大本。但是仅仅在学校的校刊上发过四五篇,其余的都拿回家压箱底了。

同学少年:10:11:18

我很好奇,这样缺少读者的创作,坚持几年之久,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强大的动力从哪里来呢?

尚子熠:10:15:27

因为爱,就有耐心和毅力。巴金曾经说过,写作和发表的秘诀是把心交给读者。而像我这样热爱写字又没有读者的人,会把自己的心交给文字,然后当作诺言―样永远守护她的纯洁和真诚。这种幸福,是别人不曾拥有过的。

同学少年:10:21:26

我能理解你说的那种幸福,现在的你已经拥有了另外一种得到肯定的幸福,但写字的孩子,总是给人寂寞的感觉。

尚子熠:10:28:14

呵呵,写字原本就是寂寞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在外入看来,甚至是给自己徒增烦恼。我总觉得写字是给自己下了毒,但也只有一直写下去才是唯一的解药。

人的心中,不能积累太多的负能量,超过限度就会生病,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一个少年成长的疼痛、青春的无奈和那些无法言说的秘密、欢欣、伤痛,于我而言,能够获得―种超越现实、抵达美好的力量。

同学少年:10:32:37

你的诗,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感。你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尚子熠:10:39:52

谢谢。

诗歌真的是一种有神力的表达,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顾城的《我是一个田性的孩子》中有这样句子: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