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青春的作文

有关青春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5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青春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青春的作文

第1篇

1、“我要留在文科班,我要振兴文科。”也只有我们文科界的大姐大,才有资格说出这样有分量的话。

2、高二开学的第一天,我站在文科班的分班板前,找到了我的名字。没有一脸的落寂,反倒一脸的轻松。其实我报了理,但以我的智力,理科真的学不起。我们在文科班 尽管,也会有人离开,但留下的不会后悔。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选择,爱在文科班无须后悔。

3、也有人很鄙视文科班,总以理科生自居,总表现一脸的骄傲。我们不就是学了文科嘛!那又怎样,没有政治怎么维持整个国家,没有历史就没有记忆,没有地理寸步难行。但文科班也没有想象的那样轻松,至少脑子不会爆掉。在文科班里,不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不用研究电子转移了多少,不用研究DNA的双螺旋结构,日子平静了很多。心也淡淡如止水,貌似在开学伊始就没有动力,心境像极了快要放假时的焦灼。没有什么能带给我一点小小的惊喜,没有什么能使我开开心心的笑一笑,没有什么成为我的精神动力。有一点点颓废,有一点点堕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读文科,使人崩溃。

4、文科班里,女生大一统。以至于拔河比赛时,要10个男生,都很让我们为难啊。女生多,都极其刻苦努力的学习,压力真大。比理科班同学来得早,比理科班同学走得晚。所谓的文科试验班,其实,也是乱糟糟的。曾经,相聚最美,每一次的相聚,都会让我心情澎湃,激动开心。现在相聚,我的心如止水,没有突然的心动,这大概也跟学文科有关,练就了宠辱不惊,淡泊处世,泰然自若的性格。我很年轻,心却苍老。曾经,想到离别,就百般感伤,留下一串串多情的泪。现在,我的心如止水,离别,淡淡的说“再见”,再也没什么舍不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2006年,我们一起开始!

人物・少男少女的人生读本

荆棘鸟・无畏穿行:特别推荐的非凡之作。

新人物・雕刻时光:从阅读出发,开拓作文新视野。

发现作文的新内涵,促进思考和写作。

或从一卷书、一张碟、一种心情开始,带你走进一个新世界。

叙事・成长少年的心灵之歌

品・有味无痕:记录你灯下的思绪,如水的心事,透明的喜悦,明媚的忧伤。

觅・成长履迹:校园里的青春,在路上的璀璨。

你的轻舞飞扬,你的缤纷年华,

一幕幕关于成长的镜头。啊,美丽最少年。

涉・真情之旅: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用心灵体味世间冷暖,亲情,友情,对异性朦胧的感觉……有如阳光,照暖你的后背。当然,也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

构・虚幻空间:有关幻想、有关童话、有关不可触摸的想像。

网络原创:采摘新作文网站语言的芬芳。

赏・无边景致:路在脚下,世界在心中。

请记住,行走是与读书并行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也可以是发现事物的内涵、美的元素。

城市印象:纸上游走,风情建筑,人文地理。如此,作文才灵魂饱满。

蕴・幽默写意:享受乐趣、轻松和作为生命之本的快乐。

聆・纷纷诗雨:雨岸晓风,诗情听雨。那一纸绚烂,是否有诗意丛生的你?

现代诗经: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用诗歌解释青春。

絮・恋恋韶华:小说连载。一个故事,半个传说,青葱岁月里的时光鲜榨机。

这里的天空有另一个成长的你。

论语・现代世界的诗化哲学

观・世态百相:对世态的反观和世俗的反抗。

思・第三条岸:对成长的思索,对人生的总结,通过思考获得理想的启蒙。一种思索,一种总结,一种收获。

击・少年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一个批评的栏目。以你年轻的十足锐气,挥斥方遒。

评・书香碟影:读书、听歌、看碟。重温美好时刻,讲述温柔触动,再一次享受,再一次愉悦。

寻・古韵风吟:我们应该做思想的游走者,将停滞转化为流动。穿越时空,在虚幻与现实、历史与未之间,吟唱文人墨客的潇洒。

汇・哲思睿语:属于你自己的名言警句。说吧,随心所欲!

阅读・智慧花园的印象报告

荡漾・歌典的美丽:经典歌词,动情对白,让作文闪现灵性,动起来。

目击・新读图时代:图与文的结合,从一种全新的审美角度解说、分析。

漫步・描写的河流:从一个与作文相关的主题描写切入,提供给你全面的阅读套餐。

回眸・文化大观园:深入传统作家和文学著作,重新认识和发现。

互动・纸张上面的青春地图

编辑部:每期一个故事,关于编辑。

任你邮:学生来信,并有编辑回复。

精华帖:关于杂志和某些热点问题的精彩讨论。

第3篇

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然后整理新的邮件和稿件。一封封看过去,常常腿麻眼花,却又乐此不疲,因为总有一些文字牵动了你最细的那根神经。做编辑有一年多了,如果刚开始所有的热情与投入都像还愿一样单纯,如今,为何依然整日以它为中心而甘愿忍受电脑的辐射?

也许仅仅因为文字是真实而温暖的东西。尽管它表现感情却不必然创造感情,表达思想却不必然创造思想,却又正因为它只是载体,所以才会有体会其中隐蕴的意味。文字的蔓延是对灵魂的触摸,这便是文字的魅力。

如果说我的工作本来就和年轻人有关,那么在《新作文》2006年举办的“蔚蓝之夏”夏令营中,我真正结识了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都是在校学生,他们在尝试写作,参加了第五届“新作文杯”放胆作文大赛,并获得了各种奖项。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一周之后,回到我们原来的城市,回到编辑部,所有的人看上去都有些疲惫和沉默。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回忆,但这一过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省。他们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羞涩和柔弱的身影。白天的喧闹的声音和夜晚的躁动空气使他们兴奋和不安,我想,某个时刻,他们更愿意充当一个“魔鬼”。

《新作文》集中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一些需要倾诉和哼唱的“孩子”(我不希望你们用这个字眼来称呼自己,因为你们不完美的成长已经展露出你们成熟的内心。但我仍愿意这样称呼你们)。他们写作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写作本身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功利的东西,而是他们希望写给那些能懂得他们的人们。在旁人看来,他们似乎有着满腹的惆怅和牢骚以及听起来像是很有道理的“个人姿态”,他们在拔节的碰撞与挣脱中向前行走,他们有时踌躇满志,有时眼神迷茫,他们心思细腻善于表达,他们似乎与一切新奇前卫先锋的事物有关,包括音乐、诗歌、绘画、电影、网络和文字。

他们的文字或长或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都会被他们或颓丧或激昂或安静的文字所吸引,进入到那个属于他们的城市,一个不接纳平庸的世界。如果你可以得以进入其中,你将会发现,这并不是“愤怒青年”或者“迷惘一代”那么简单,也许是时代赋予了他们更重要的责任,尽管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有时仍然迷惘于这个世界中那么多值得怀疑的所在,并且为此试图做一些抗争,比如用特立独行的文字来写作。

他们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城堡。他们用文字和行动直接地透露,准确地表达,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共鸣。那些他们微酸的心事,他们的少年意气,和他们奋不顾身的青春飞扬。

他们都是最好的孩子,他们用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晦涩的青春,他们的焦急与梦想。他们是上天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他们让我感到,这个世界的纯净,和生活的充实。

第4篇

是呀,与语文相伴多年,只有那些经典的生动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才能永留心底,令人难忘。大家不会忘记,那个道出“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心无城府、有勇无谋的项羽;那位“以手指叩门‘儿寒乎?欲食乎?’”的母亲;身处社会底层,贫困却“哑着嗓子悄悄地问别人:‘你还有钱吗?’”的老王。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电影《城南旧事》借助一个小女孩的瞳孔凝视种种风物人情,拨动了千万人的心灵弦索,鸣响了“大美”之音,至今令人怀想。

是的,是细节让行文如此美丽,是细节让这些人和事永留心底,永生难忘。“创作,就是把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整体。”(高尔基),透过这些微小的环节,我们可以让读者真切地体察到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了解事物发展的动向。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能解放一下高中少男少女的天真可爱的眸子,让这些高中小友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记叙文,写出更多更好的经典细节呢?

在阅卷中,作文阅卷组长骆冬青说:“部分考生在写记叙文时有错误观念。认为记叙文要写真人实事,其实这还是小学作文的要求,高中学生已经不能再满足这种要求,要防止叙事低幼化,完全可以在大胆想象基础上对一些生活细节概括提炼。”我想,这就是正如鲁迅所说的要“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吧。

因此,高中语文作文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四个原则,让文章真正美丽起来。

一、可信性原则

教师应指导学生,记叙文的细节要保持可信性原则。可信,就是细节描写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虽然骆冬青教授说记叙文不需像小学生那样要写真人真事,但它的细节必须是生活的提炼概括,符合生活的真实。惟其真实可信,才能动人。

如2014年江苏优秀作文《青春万岁》片段: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爸妈关于那个时代排球的记忆就十分真实可信,写得十分精彩,富有感人的力量。

再如:那是一双长满着老年斑的手,大拇指指甲很长,从中间裂开了,泛着微黄。手指泛黑,干瘪、粗糙,手指关节处全是深深的裂痕,裂痕旁围着一圈又一圈的老茧。手上没有一丝血色,我想枯树枝也不过如此吧。

我不由得握紧这双手,这双为我挡下了太多风雨的老手。

这段写爸爸的手的细节,符合爸爸作为家里主劳力的身份,很有表现力,真实可信,读来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但那些为了造势、为了煽情、为了突出表现而写得不切实际的细节只会让作文面目可憎,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由于两棵树相隔太近,影响了彼此的生长,奶奶砍掉了其中的一棵,说到:“其实,生活时常是忙碌的,人们总是不愿意舍弃过去的一切,在纷杂繁乱的生活里丢失生活的真谛……”

写奶奶说的这番话与砍树没有逻辑关系,也不符合奶奶的身份,显得就很不真实。

在作文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写作意识:企图用虚张声势的虚构来填满稿纸时,作文已失去了一半的魅力。作文尚真,只需真实记录生活细节,真实抒发真情实感,毋须虚构,自能动人,成功的细节必将成就美丽之文。

二、相关性原则

教师应指导学生,记叙文的细节要有相关性原则。细节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活中的细节很多,并不是只要观察到的细节就都具有描摹的价值,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会给作文增色。细节是作文整体中的一部分,应与文章相关联、相协调、相融合才能出彩。

请再看题目为“坚持”的学生作文片段:“听到广播点到我的名字,我走上了跑道。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位参加1500米比赛的男生,今天我穿着带条纹的蓝色紧身短裤。班长特地为我借来42码的跑鞋,这双跑鞋是鲜艳的橙色,从鞋后根延伸着两条天蓝色的线条缠绕着伸向前方。鞋底是柔软的灰色,鞋钉是闪亮的银白色,踩进塑胶跑道上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穿着这双跑鞋踏上了起跑线,我不知道,迎接我的将是什么样的挑战。”这段文字中有关鞋子的细节描写十分详细,但与所要表达的“坚持”这一主题,显然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细节就不具有描写的价值了。

而同样是写“坚持” 长跑,下面这篇作文,细节描写则能较好地表达主题。“起跑了,我劲头十足,轻松地领跑着,一边跑还一边回头看其他的对手;第二圈,我清晰地感觉到汗水流出来了。我努力地调整气息,又给自己打气:坚持啊。汗水汇成小溪,在脊背上急速地流动,一如一只在脊背上快速奔跑的蚂蚁。慢慢地,我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不知由何物操纵,双腿一味地机械摆动着,脚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不知深浅,全身开始酸痛起来。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我的头也开始云山雾罩起来。第四圈真的跑完了吗?这最后300米怎么比前面1200米还要长?我的心快跳出喉咙,四肢发麻,喉咙冒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我要一步步把当年那个耻辱的绰号跑在身后!于是,我跑啊跑啊,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偶尔一滴飞入眼睛,顿时一阵火辣辣的疼痛。”

“汗水汇成小溪,在脊背上急速地流动。”“ 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偶尔一滴飞入眼睛,顿时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同样是写汗水,一是感受到从皮肤上流下来的汗水,很贴切生动,二是写汗水流进眼睛的感觉,这些细节,都是人常能体会到的,写得真切,再现了长跑过程中作者经受的磨练。无疑,这是极为有用、极为成功的细节描写。在作文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具备“细节相关”这样的意识。

三、独特性原则

细节是微小的,最鲜明、最足以体现事物特征的文字,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捕捉到的,是别人所没有想到的。如果大家都想到了,也就不称其为好细节了。

如2014江苏优秀作文《青春的那些事》一文中: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我知道了,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一阵尘埃扬起,“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谁敢碰她的头发,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所以小雨此番不备,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我只是光说而没做,不然有报应,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幸好啊幸好!

你看,同学们疯啊,闹啊,笑啊,哭啊,调皮啊,捣蛋啊,简直把学校甚至连街坊都给掀翻天啦!这是多么火热、美丽、令人神往的青春啊,当然只有中学生才有这样的生活场景,独特而可信,其感染力不言自明。

不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流于俗套,写天气如“乌云低垂,北风呜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写人物如“脸红得像苹果”“水灵灵的一双大眼睛”等等。细节要想动人,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独特个性的细节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地学来的,而是自己通过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得来的。

为了写好细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细节。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在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在观察事物时要用心捕捉能鲜明体现人和事特性的细节,而不是浮于表象,抓不住重点。比如,同样是观察一棵树,要求看出树的生长特点,有的人只看到绿色的树叶、灰色的树干,只停留在表面,写不出有价值的细节;更有的人看到的是树枝上的鸟巢与树根上落下的鸟粪,完全偏离了要观察的事物的属性本身。

四、生动性原则

2014江苏优秀作文《不朽的青春》一文中: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怎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文段别有风采,不拘一格,新的修辞,新的节奏,新的色调,诚可谓“千红万紫进军来”。实实在在写得特别有滋有味。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细节传情,真情动人。有人说,好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动人的故事,而是生动传神的细节。这些细节是作者以独到的慧眼发掘的,描摹出来必然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样的细节才是动人的细节。好的记叙文因细节饱满而生动,使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

第5篇

一、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

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作文中的句子,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在写有关“理想、信念”主题的作文时,可直接引用流沙河《理想》中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以及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的“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等,由此写出这样的片段: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和向往的目标,这就是理想。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迷失方向的船,找不到停泊的港口。理想是要靠汗水去浇灌的,是要靠拼搏去实现的,也许到了生命的终了,理想还未实现,但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二、由课文引发联想

理解课文后,选择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内容或方向加以联想和引申,并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谈到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才能成功”,从而联想到“孩子学走路”、“雏鹰学飞翔”等,并把这些故事进行扩展,来表现主题。在写以“爱”为主题的作文时,就有了下面这个片段:

即将学飞的雏鹰,战战兢兢地耸着双肩,小心翼翼地扇动着翅膀,双脚离了巢,又落下,再一次离巢,再一次落下……鹰妈妈觉得是时候让孩子飞行了,因为天空才是雄鹰的家,于是她猛力把鹰巢打翻,小鹰从巢里掉了出来,它们一边向山谷坠落一边拼命拍打翅膀。渐渐地,它们止住了下降的趋势,歪歪斜斜地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终于成了真正的雄鹰!

三、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中还可以借鉴某类文章相通的写作方法。如大家都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巧用修辞,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写关于“春”的作文时,就不难写出下面的文字:

温柔的春风暖暖地吹来,轻叩迎春花的闺门,迎春花只害羞地露了一下头。然而,才一天工夫,迎春花就披上了金黄的外衣,随风轻摆,播报着春的讯息。

眷是个急性子,赶得我们也不得不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五颜六色的春装,轻快地行走于春天的校园。校园里的学生们如花一般活力四射,散发着眷的朝气,张扬着青春的魅力。春光下的少年,意气风发,带来了新一年里新的希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苦于写作时没有素材的同学来说,不妨多翻翻课本,巧用、化用课本中的素材来充实和开阔自己的作文思路。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一、了解课本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二、掌握课文中提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名家轶事;三、了解与课文关联紧密的重要文学作品,熟记名篇名句、名人名言;四、关注课本中的人物评价;五、练习将积累的素材用于不同题材的作文中,切实掌握素材的变通方法。

第6篇

写好开头,最重要的是要有文体意识。文体不同,写作风格就会不同,开头也随之不同,下面就从文体角度,对文章的开头技巧作一简要分析。

一、记叙文的开头技巧

记叙文开头要体现文学性、形象性和丰富性,常见的有几个方面:

1.直接以人物的语言开头。这种开头简短有力,能够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和迅速勾勒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快速推动故事发展。如《必须跨过那道坎》的开头:“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以后的路有很多的坎要你自己去跨。爸爸说:孩子,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多找一些工具。爷爷说:孩子,跨不过去就不要硬跨,回来找爷爷商量,爷爷会帮助你跨过去。”三个人物、三句话,从跨坎的必然性、技巧性和合力性角度作了很好的诠释,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并推动后文自己遇到困难有勇气跨过的情节的发展。

2.以简短的景物描写开头。景物的描写可以为情节的发展创设一个背景,或渲染某种气氛,或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怀想天空》的开头:“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这样开头,既描写了人物活动的情境,又渲染了事件发生的环境氛围,又可衬托人物的心境,一举三得。

3.以事件的结尾开头。其好处是可以为读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倒叙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不禁联想:为什么这件衬衫会被珍藏在家里?一件衬衫跟有什么关系?还凝结着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如此,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议论文的开头技巧

议论文开头要简短有力,又有指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分析式开头。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可以从题目的内涵入手,有序导入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材料作文,要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归纳出文章的观点。如《“双赢”的原则》的开头:“‘山羊过独木桥’本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却出现了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全都顺利过了桥。这一新情况,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事实上,我认为并非如此。”前一部分是对材料内容的浓缩与诠释,后一部分自然导出文章的观点,循序渐进,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

2.名言警句式开头。名言开头很常见,但往往产生两大误区。一是名言太旧,二是不能体现题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力克服。好的名言开头,能够给人眼前一亮之感,体现文章的文学性和文化性。如“孔子所言,七十则随心所欲不逾矩。此乃是阅尽世事千般,才达到的境界。在规则框架内,亦是自由随心。事实上,墨守规则,亦为人所遵循的大道。”借助孔子的话开篇点题,站在更为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规则的可贵性。这样的开头,能够从材料的核心观点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名人名言来涵盖,并将其放在文章首段,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和文学品位。

3.逻辑论证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体现在辩证性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之中。关键词诠释开头的好处是第一时间彰显作者的逻辑思维,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的开头:“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文字虽然没有直白表述,但是却用了一个生活化的比喻,其中“热烈、张扬、豪情满怀”就是对青春的阐释,“旅行的艰难”“潮水的上涨”是对生命和挫折的诠释,两者合而为一,体现了材料中有关“青春”“朽或不朽”这两个关键词,既深刻,又生动。

三、散文的开头技巧

第7篇

从以上的表格,再结合当今青春文学的出版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青春文学大体出现以下五种类型(谨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第一:网络文学型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带着流行的色彩,它依附于网络,快速便捷地传播,聚集了大量的网络和读者,而这些和读者又大多来自于伴随网络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大量的网络作品也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每年从网络文学推出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出现了不少的畅销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藏獒》系列、《藏地密码》系列、《鬼吹灯》系列等。但像《边走边爱》、《很爱很爱你》、《我要修你的爱情课》、《我的爱谁出卖》这样时髦的作品,虽然并不会持续走红,但由于更新较快,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不过,网络文学由于其开放性与大众化,诸多作品只是滥竽充数或是重复,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暴力、糜乱。

第二:校园生活型

这主要取自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不管他们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离不开校园生活。初中、小学学生在心智上尚未成熟,所以会更多地关注一些童话故事、卡通、漫画,杨红樱与饶雪馒作品的畅销,是典型的例子。高中生和大学生相对较成熟,校园爱情成了不变的主题。但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场所,由于诸多原因,校园生活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年轻的作者便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叛逆与激愤,因此,偏于片面与极端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第三:异类怪诞型

这主要与青少年的性格有关,青少年在成长期,性格上会比较好奇、躁动、叛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成长起来的郭敬明、韩寒等人,甚至成了青少年的形象代言人。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比如盗墓、鬼怪、冒险、死亡、武侠、叛逆等一些非主流的主题,在流行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一一而论。但此类图书有些过于脱离现实,宣扬过多非主流的东西。

第四:流行跟风型

当一部作品畅销或者受到很大关注之后,就会衍生出很多同类作品,这似乎并不是青春文学的“专利”。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我为歌狂》系列,其后就出现各种“狂”类图书。这类图书虽然不乏一些优秀之作,但大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缺乏创新。流行跟风作品多为 “快餐文学”“消遣文学”,对于读者更无多大意义。这类图书大量抢占图书市场,严重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实在让人惋惜。

第五:偶像作者型

第8篇

是呀,与语文相伴多年,只有那些经典的生动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才能永留心底。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个道出:“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心无城府、有勇无谋的项羽;那位“以手指叩门‘儿寒乎?欲食乎?’”的母亲;身处社会底层,贫困却“哑着嗓子悄悄地问别人:‘你还有钱吗?’”的老王。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电影《城南旧事》借助一个小女孩的瞳孔凝视种种风物人情,拨动了千万人的心灵弦索,鸣响了“大美”之音,至今令人怀想。

是的,是细节让行文如此美丽,这些微小的细节,可以让读者逼真的体察到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高中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能解放一下高中少男少女的天真可爱的眸子呢?让这些高中小友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记叙文,写出更多更好的经典细节呢?完全可以在大胆想象基础上对一些生活细节概括提炼。进而打动读者包括阅卷老师的心。

高中生的细节描写还需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原则,才能让行文真正美丽起来。

一、可信性原则

可信,就是细节描写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虽然骆冬青教授说 记叙文不需像小学生那样要写真人真事,但它的细节必须是生活的提炼概括,符合生活的真实,惟其真实可信才能动人。

如2014江苏优秀作文《青春万岁》片段: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爸妈关于那个时代排球的记忆就十分真实可信,写得十分精彩,富有感人的力量。再如:

那是一双长满着老年斑的手,大拇指指甲很长,从中间裂开了,泛着微黄。手指泛黑,干瘪、粗糙,手指关节处全是深深的裂痕,裂痕旁围着一圈又一圈的老茧。手上没有一丝血色,我想枯树枝也不过如此吧。

我不由得握紧这双手,这双为我挡下了太多风雨的老手。

这段写爸爸的手的细节,符合爸爸作为家里主劳力的身份,很有表现力,真实可信,读来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但那些为了造势、为了煽情、为了突出表现而写的不切实际的细节只会让作文面目可憎,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

由于两棵树相隔太近,影响了彼此的生长,奶奶砍掉了其中的一棵,说道:“其实,生活时常是忙碌的,人们总是不愿意舍弃过去的一切,在纷杂繁乱的生活里丢失生活的真谛……”

写奶奶说的这番话的细节很有文学色彩,但不符合奶奶的身份,显得就很不真实,给人太假的感觉。

其实,当我们材料枯竭,心中无物时,你企图用虚张声势的虚构来填满你的稿纸时,你的作文已失去了一半的魅力。

作文尚真。只求你真实记录你的生活细节,真实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你无须虚构,自能动人,成功的细节必将成就美丽之文的。

二、相关性原则

细节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生活中的细节很多,是不是只要观察到的细节就都具有描摹的价值,都会给作文增色呢?当然不是,它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应与文章相关联相协调相融合才能出彩的。例如:

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 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打了个悠长的哈欠,捋了捋额前的刘海。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月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父亲与酒》)

文段写妹妹伸懒腰、打哈欠、捋刘海一系列动作细节,与整个文章主题不搭,这篇文章表现的是家境困难中父亲坚忍不屈的性格,而妹妹此时此刻动作却有些悠闲,显得很不协调,不相关。

请再看题目为《坚持》的学生作文片段:

听到广播点到我的名字,我走上了跑道。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位参加1500米比赛的男生,今天我穿着带条纹的蓝色紧身短裤。班长特地为我借来42码的跑鞋,这双跑鞋是鲜艳的橙色,从鞋后根延伸着两条天蓝色的线条缠绕着伸向前方。鞋底是柔软的灰色,鞋钉是闪亮的银白色,踩进塑胶跑道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穿着这双跑鞋踏上了起跑线,我不知道,迎接我的将是什么样的挑战。

这段文字中有关鞋子的细节描写详细,但与所要表达的坚持这一主题,显然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细节就不具有描写的价值了。

而同样是写“坚持” 长跑的下面这篇作文,细节描写则能较好的表达主题。

起跑了,我劲头十足,轻松地领跑着,一边跑还一边回头看其他的对手;第二圈,我清晰地感觉到汗水流出来了。我努力地调整气息,又给自己打气:坚持啊。汗水汇成小溪,在脊背上急速地流动,一如一只在脊背上快速奔跑的蚂蚁。慢慢地,我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不知由何物操纵,双腿一味地机械摆动着,脚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不知深浅,我全身开始酸痛起来。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我的头也开始云山雾罩起来,第四圈真的跑完了吗?这最后300米怎么比前面1200米还要长?我的心快跳出喉咙,四肢发麻,喉咙冒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我要一步步把当年那个耻辱的绰号跑在身后!于是,我跑啊跑啊,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偶尔一滴飞入眼睛,顿时酸涩得眼睛一阵火辣辣的疼痛。

“汗水汇成小溪,在皮肤的沟壑中穿流”“ 汗水由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偶尔一滴飞入眼睛,顿时酸涩得眼睛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同样是写汗水,一是通过肤觉感受到从皮肤上流下来的汗水,很贴切生动,二是写汗水流进眼睛的感受,这些细节,都是人常能体会到的,写得真切,再现了长跑过程中作者经受的磨练,在磨练中学会了坚持,明白了坚持的意义。无疑,这是极为有用、极为成功的细节描写。再如:

老爸从木厨里拿出紫黑色的酒葫芦,嘿嘿笑道:“今天高兴,喝一口。”只见他小心地打开拴在葫芦口的布条,拧开塞子,对着葫芦口深吸一口气,一脸迷醉,连眼角的鱼尾纹都舒展开了。紧贴着杯口缓缓倒了那么一两酒,塞上塞子前还不忘记用舌尖舔舔葫芦。我知道老爸的口水又要在里头封存一个多月了。老爸举起小酒杯,靠近嘴唇小小地抿一口,微眯着眼,嘴不时地咂几下,见我在旁边直勾勾地看,笑道:“想喝?不给!小鬼喝什么酒!”“我早就成年了,什么小鬼!谁稀罕你的口水!”(《父亲与酒》)

这个文段则通过老爸的动作、神态、语言把他对酒的迷醉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让人过目难忘。这样的细节描写虽然其他人可能没有捕捉到,但读来都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能得到读者强烈的认同。

三、独特性原则

细节是微小的,最鲜明、最足以体现特征的文字,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才捕捉到的,是别人所没有想到的。如果大家都想到了,也就不称其为好细节了。

如2014江苏优秀作文《青春的那些事》一文:

果不其然。“小雨!”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是谁的磨牙声。好吧,我知道了,是小雅嘴里发出的。然后,一阵尘埃扬起,“咳咳……”班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起哄的声音。猛的一声“疼”的叫声,盖过了全班的喧哗。我们都为小雨感到可怜。因为小雅爱发如命,谁敢碰她的头发,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啊,所以小雨此番不备,惨遭小雅的毒手。幸好,我只是光说而没做,不然有报应,那个“疼”下回将从我嘴里发出。唉,幸好啊幸好!”

你看:你们疯啊,闹啊,笑啊,哭啊,调皮啊,捣蛋啊,简直把学校甚至连街坊都给掀翻天啦!这是多么火热、美丽、令人神往的青春啊!当然只有中学生才有这样的生活场景,独特而可信,其感染力不言自明。

不成功的细节描写,重要的一条原因往往是流于俗套,写天气如“乌云低垂,北风呜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写人物如“脸红得像苹果”“水灵灵的一双大眼睛”等等。细节要想动人,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独特个性的细节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地学来的,而是自己通过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得来的。2011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忧与爱(车站送别)》开头的环境描写“阒寂的夜因都市的幽光显得富有层次感。晚风擦过树叶,将这一切悄然拉得天宽地阔。”这样的描写就显得很有个性。同样是写江南水乡,写古镇风物,许多人笔下都是那不变的“人家尽枕河”“千年石板路”“灰瓦白墙”,而2013年江苏优秀文《寻找适宜的环境》一文写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时这样描写古镇:“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同样的景物风情,在作者的笔下却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个性,独特的体验,细腻的笔触,让这里的环境描写生动可爱。这样的细节描写,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体悟。

为了写好细节,我们要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细节的习惯。在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用心捕足能鲜明体现人事特性的细节,而不是浮于表象,抓不住重点。比如,同样是观察一棵树,要求看出树的生长特点,有的人只看到绿色的树叶、灰色的树干,只停留在表面上,写不出有价值的细节;更有的人看到的是树枝上的鸟巢与树根上落下的鸟粪,完全则偏离了要观察的事物的属性本身。

四、生动性原则

细节传情,真情动人。有人说,好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动人的故事,而是生动传神的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是我们以独到的慧眼发掘的,但是描摹出来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样的细节才是动人的细节。好的记叙文因细节饱满而生动,使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

如2014江苏优秀作文《不朽的青春》一文:

还记得,我们一起减肥。“肿么办?我又肿啦!”……谁都不想用运动减肥法,斟酌了三秒钟,都双手赞成食物减肥法。于是抛弃了主食,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水果以及零食。结果,可想而知,瘪下去的没有人,只有钱包,人都吃肿啦。

文段别有风采,不拘一格,新的修辞,新的节奏,新的色调,诚可谓“千红万紫进军来”。实实在在写得特别有滋有味。

再如2012年江苏考生的《忧与爱(两个母亲)》中写奶奶与姑姑的对话:

母女俩就侃开了,基本是姑妈在说公司的情况以及表哥昨天如何通电话……姑妈说得激动起来便手舞足蹈,奶奶只平静地听着,好像并不专心听姑妈说话,深灰色的眼睛在姑妈脸上到处打量,似乎在数脸上多了几条皱纹,头上添了多少白发。

这本是一个对话的场面,作者重点用细节来刻画了奶奶专注于对姑姑的打量上,而没有去认真听工作上的事,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奶奶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深沉地表现了母爱的主题。母爱的情感谁都能体会到,写母爱的文字也太多太多,而作者捕捉到了这一个难得的细节,进行精细刻画,使奶奶的形象丰满圆润,使母爱的深情真挚可感。又如: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

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在你面前低头弯腰……(徐德新《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父亲拉了一车菜,走了很远的路到了集上,而那人却只愿给3元,为了多卖点钱给我交学费,父亲坚持要5元,那人见讨价还价无效后,只得很不情愿的给了5元钱。这段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面对别人的羞辱,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儿子尊严受到践踏的心理,读来令人唏嘘,让人辛酸。

但有的情节虽然生动,却不是我们常见的,或者是不能引起我们美好情感的事物,我们最好不要去费笔墨仔细描绘了。比如有位同学的父亲是屠夫,他的父母每天一早四点多起床,烧水杀猪,每一天早晨都要在8点前把猪屠宰好并收拾妥当。他们辛勤劳作,换来了全家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能引起感情的共鸣的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里可写的细节很多,比如他写了父亲整天泡在水里的手在冬天皲裂的情形,写了母亲天天帮着收拾猪下水的浑身腥臊的气味和风吹雨打变皴黑的脸,都十分传神。但是文中一段对父亲杀猪过程的细节描写,虽然细致逼真,但血腥味太浓,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且与要表达的情感相离较远,这样的细节描写就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了。

第9篇

【关键词】中心 性教育 浅谈

传统的中国人谈性色变,基层教育者提性无语,少年更禁谈情,导致学生对性茫然无知,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我个人认为人们对性的正确理解一般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人的天性,本性、本质;第二,性别;第三,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教师一般不会提及“性”这个词,尽量回避,几年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使我认识到:要想学生在 阅读游刃有余,便于情感教学,用于自我认识,勇于直面人生,必须让他们把它弄清楚!虽然我们不是专业老师,但是我们也应该用一定的方法把它讲清楚。

1.正确认识两性生理特征的变化

进入初中后,女孩男孩慢慢变成了少女少男,身体各部分都发生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必须使学生明白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在这特殊的时期,我明确地告诉他们最明显的不同:女生的胸部先是出现乳晕,又会慢慢地隆起,需要舒适宽松的内衣;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在你的内裤上会出现鲜血,那是初潮(每个女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早,有的迟),不要惊慌,你需要“小翅膀”,需要贴身的内裤;不知不觉,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又细又尖,脸上可能有了让你难堪的痘痘。男生有了胡子,生殖器已经长到成人的一样大,偶尔会出现遗精(晚上会在床单上画地图),你需要穿宽松的内裤,也会长痘痘;喉结凸起,声音又粗又哑。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要经常用温开水清洗生殖器,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我的声音有些颤抖,心怦怦直跳,我的搭档语无伦次。次数多了也就很自然,能跟着教材同步。青春期的烦心事,不一样的初中生活,我与同学们的交流等被我当做作业,先让孩子们做,再交流,后教育他们如何应对这些事情。

2.加强交流与沟通

寒署期是少年欢聚的愉快(或许有些苦涩)的长假,热衷冒险的孩子爱玩乐,背着父母玩对对游戏是男女孩不可避免的,每年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人流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缺少爱与关怀,需要理解与爱,而同龄朋友能满足需要。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3.正确认识性心理变化

人与蚯蚓一样都是雌雄同体的生物,只不过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多雄性激素少,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多雌性激素少,这段时间出现的许多奇异现象都与它有关。一到青春期,少女少男会对异性有吸引力,这都是人体内分泌的荷尔蒙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是“爱”。真正的爱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受时间限制,不因远隔异地而远离对方;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是纯洁无私的,是不带任何的经济利益的。他们大多表现为短时间的喜欢,个别是几分钟的好感而已,这种朦胧的喜欢持续的时间很短,因为你们在成长,喜欢的人随时都在变。因为变得太快,我们不鼓励中学生谈恋爱,这可以让你们少受伤害。这段时间里,我们希望大家能洁身自好,不要跟随社会的不良之风走。少年对爱有憧憬,但是不要沉迷各类言情小说,不能沉醉爱情泡沫剧,拒绝网恋,这能让你远离幻想。

4.讲清早恋的危害

请问:冬天发芽的土豆种在地里,到了春天会有收获吗·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你用常识就能得到答案。这就像早恋的孩子冲破了男女的最后那道防线,发生了性关系,恰好又意外怀孕。当浪漫的邂逅结出了青涩的苦果时,我们要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宽容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我们不要一味责备是谁要负主要责任,事后熬夜为自己推责任,父母哭天喊地说出人命。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出现时,我不会噼里啪啦的痛骂孩子,全班学生一起写作文:早恋的危害,冬天发芽的土豆,少男少女,盛开的玫瑰,火一样的青春。虽然孩子们的课外资料有限,但足以让他们明白早恋及发生性关系危害,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又能保护他们的隐私。课堂上有相关内容就讲清晰明白,多与实践相结合。

第10篇

从小,我习惯了沉默,尽管我很自负。

我在班里大声嚷嚷,用老师的话来说这叫粗暴,用某某人的话来说我整个儿一疯子。我不置可否,确实的。

正文

尤雨涵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仰望天空,“给我滚!这个家不需要你!”这是她爸说的。

她的眼里没有泪,如她说的:“我的泪早已流光了。”

她疲惫地背上背包,向着那个相对来说是天堂的学校走去。

“这个新来的学生是谁啊!”一特八卦的女生冲另一个女生说。“喂,你谁啊。”“和你有关吗?”尤雨涵头也不抬丢过来这么一句。这使身为大小姐的冯晶晶很丢面子。“她丫的。”她心里这样想,没敢说出来,大小姐啊,不注重仪容,是不可能的。“迟早有她好看,小样儿治不了你!”冯晶晶心里想。

“我沉默过,也哭过,我没有青春,虽然我只是初一生。如果要追忆的话,文字和语言都是那样苍白无力。没有我内心的声音,都是过眼云烟。”尤雨涵对着镜子说。眼神饱含沧桑。

阳高五中初一:钱露露

作文 zuowenku.net

第11篇

“80后”作家在上个世纪末现身文坛,进入本世纪以后,新人不断涌现,新作层出不穷,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都超过了百万册;张悦然等人也以《葵花走失在1890》等作品赢得了年轻读者的喜爱;而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第一版就印了20万册。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搞了一个各个门类图书在市场所占份额的调查,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图书,约占据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10%,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因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在10%左右,这等于说“80后”与现当代作家在目前图书市场的占有率上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他们从个体书写到集体亮相,都呈现出以青春伤痕与狂妄为基点,以低龄化写作为卖点,以媒体包装、商业炒作为支点的特点。对于受众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的写作群体,怎能熟视无睹,不予关注?

【穷原竟委】――来自现象

背后的思考

【材料一】

“80后”文学的命名

邵茹波宋明欣

不必讳言,美国《时代》周刊对“80后”的命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80后”不但成为圈内圈外的焦点,而且成为一个正式取代其他称呼而被广泛使用的命名。

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的照片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作家。同期杂志还把春树与另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韩寒称做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明确的命名与定位,引起人们对80年代出生的一代文学(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写作行为与作品的关注,并迅速从网络拓展至读书界、文学界。

“80后”作家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间(1980―1989年)来集体命名的一个文学写作群体,是被符号化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不是一个有统一思潮的文学流派,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的代群表达法,是一个便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命名策略。

“80后”这一命名自产生之日起便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意味,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市场策划的产物。随着“新概念作文大赛”在青少年群体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版商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于是推出了以韩寒等人为首的少年作家群,并取得巨大成功。而这一群体,一开始就被戴上了“80后”作家的文学桂冠。评论家张柠认为,“‘80后’概念纯粹是商业化的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

现在对于“80后”这个命名,一方面,一些名气比较大的“80后”作家已经不屑于再借助这一概念炒作自己,而且不愿意与那些初出茅庐的“80后”为伍,于是开始否认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受商业利益的驱使,“80后”写作已经越来越泛滥,不少本身写作水平一般的也来凑“80后”这个热闹,导致了这一概念的贬值。

(摘自《当代文坛》2008年1期)

【材料二】

“80后”作家崛起的原因

邵茹波宋明欣

“80后”作家的崛起并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吸引力,他们的个人魅力巨大,细细分析,大体还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这个比赛既可以满足中学生文学写作的愿望,获奖之后又可以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并且在第一、二届比赛的时候,得第一名上名牌大学是免试的,这几个方面对参赛者的促动和诱惑都很大。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所以可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许多“80后”作家得以涌现出来的助推火箭。

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社也获得了直接利益,发行量大大增加,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可以说,《萌芽》造就了“80后”作家;反过来,“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成为《萌芽》的一个品牌,而“80后”作家则成了《萌芽》的金字招牌。

第二个原因是图书市场的推动。这几年图书出版不断市场化,尤其是长篇作品的出版已经走向了比较系统的市场化。“80后”作家一出来,就遇到了这样的环境,所以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市场。现在郭敬明的书一印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册,而许多著名的尤其是实力派作家,作品也就印几万册而已。

有相当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只将“80后”写作归于一种出版现象,而不愿意认可它是一种文学现象。他们的理由是“80后”写作首先是出版商包装炒作的结果,如果不经过这种商业媒介的启动,就不可能有今天炙手可热的“80后”写作状态。此类说法显然认为是出版商成全了“80后”写作,而忽略了“80后”写作也在成全出版商这样一个事实。毕竟如果没有“80后”写作的事先存在,出版商终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当承认出版商对于“80后”写作的注意,主要并不是出于对一种文学现象的关注,而是基于一种商业利润的动机,只是他们成功地将“80后”写作与市场连接了起来,使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商业化。

第三个原因是互联网的推动。与前代作家相比,“80后”作家自觉地将网络视为自由书写的空间。对他们而言,网络就是文本,他们的精神呼吸、愿望表达、思想观念如茂盛的野草,随时在网络上滋生。网络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成长体验,练就了他们在键盘上熟练操控文字的素质。“80后”作家的作品最初几乎都集中在网络上发表,都兼具网络虚拟空间的叙述特征。网络空间也给这些“80后”作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名渠道,网上论坛及博客是他们写作成名的最便捷载体,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是复制、批量、高速。新浪、天涯、网易、红袖等知名网站更是多次推出了“80后”写作的相关专题,包括评论、访谈、调查、个人专题以及原创作品结集等等。苹果树中文原创网几乎汇集了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奖的所有作者,还推出了无数“80后”新人。应该说,要使“80后”作家保持较高的上镜率,不至于昙花一现,网络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

第四个原因是媒体的炒作。当媒体将“80后”写作吹捧成热门话题后,“80后”写作就成了一座金矿,成为他们吸引受众的法宝。他们热衷于宣扬这些概念:实力派、偶像派、五虎将、人气排行榜……娱乐圈的流行词语被纷纷移植过来。如春树是“中国新一代的代表人物”,郭敬明是“青春写作派掌门人”,张悦然是“玉女作家”,李傻傻因出生湘西而被冠以“少年沈从文”的称号。很显然,这些“80后”作家已被塑造成明星,很多人买他们的书是为了追星,甚至把买他们的书当成一种时尚,把自己是某位“80后”作家的忠实“粉丝”视为一种荣耀。媒体的炒作给“80后”写作打上了商业化、娱乐化和偶像化的印记,这对于“80后”作家的作品进军图书市场并持续畅销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媒体在炒作“80后”作家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他们的“消费”。可以想象当媒体制造出一条关于“80后”写作的新闻时的兴奋,没有谁会比媒体在看到“80后”作家吵架更兴奋的了:他们会迅速地把跟“80后”作家相关的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叫骂提上首页供网友点击,或做成专题吸引观众、读者的眼球,然后迅速邀请名人参战为争吵煽风点火、火上浇油,用煽情的标题和夸张的话语营造冲突和对立的场景。点击率飙升了,发行量上去了,收视率提高了。媒体就这样在名利双收的中完成了对“80后”写作的“消费”。

第五个原因是“80后”作家的作品适应了广大学生读者的需要。“80后”作家的身份主要是学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情绪,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处在求知阶段的学生,经常要阅读大量作品;并且由于他们又都是独生子女,最有购买欲和购买力。在这个“80后”作品的消费群体里面,初中生、高中生又是最大量、最忠实和最重要的一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抽样调查,结果是:在中学生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中,排名第一的是金庸,第二是郭敬明,第三是韩寒,第四是鲁迅。这反映了文学阅读和语文教育中的一些倾向和问题,说明现在的学生更愿意读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

(摘自《当代文坛》2008年1期)

【洞若观火】――来自思考

深处的撞击

【思考点一】

“80后”文学的三个派别

江冰

一、“偶像化”写作

自“80后”文学浮出水面,“偶像”字眼如影随形,从网站的偶像化包装,到大小媒体的明星式运作,直至“偶像派”命名的出现,其存在已无可置疑。

就文学形态看,我们试图从以下几点描述“偶像化”写作的基本特征――

(1)追求形式的甜美。“偶像化”写作,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优美轻灵的文字,奇幻飘忽的感觉,浪漫主义的风格,不求深刻但求动人的青春话语……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广告文案的创作公式,“KISS公式”,即英文Keep It Sweet and Simple,直译为“令其甜美并简洁”。在“80后”和身后的市场策划者那里,作品被作为一件可意的商品,以精美的包装向消费人群昭示:“多么甜美动人啊!”打动人心也是偶像化作品传播的第一要义。

(2)“青春偶像”的装扮。“80后”文学之前,中国的作家并非没有成为偶像的可能,但在此之前,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多年艰苦写作作品巨大反响作家出名渐成偶像。即便成为偶像也大多在相对狭窄的领域,因为文学作品在媒介中较之文艺、体育并无传播优势。但“80后”在网络崭露头角之始,就已自觉地装扮成“青春偶像”,从而大大缩短了出名的时间。

(3)扣住“青春”的书写。偶像化写作的内容,大都属于青年题材,并具有强烈的时尚色彩,作品主题多定位在当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偶像化”写作的一个关键点是紧紧扣住“青春”。因为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了人心;扣住了人心,也就扣住了阅读市场的命脉;扣住了市场命脉,也就扣住了“出名”和利润。

二、“实力派”写作

2004年著名作家马原,当年先锋派的骁将,拍马出阵,亲自操刀编了名为《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一书,并在序言中,逐一评价了这五位的作品。李傻傻的暗示意味、胡坚的智性写作、小饭的先锋意识、张佳玮的“意识流”以及蒋峰的文字精准,马原认为他们在各个角度上都达到了“80后”作家的最高水准。此书在“80后”文学发展历程中几乎成为正式宣告两派分流的标志性产物,意义非同小可。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重金属”所暗含的价值取向,明褒实力,暗贬偶像,依然是艺术主流价值的观念在发挥潜在的作用。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本。

先看李傻傻的《红×》(花城出版社,2004)。

作品描写一个乡村少年到城市求学的生活,虽真切,但整体上看缺乏一种“对立面”的对抗,整体感觉琐碎、平庸,少了生命的紧张和焦虑,从而走向作品精神的平面化与娱乐化。

再说蒋峰的《维以不永伤》(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冷静的叙述,简练的笔法,自如的控制,显示出一种为小说而写作的职业才能。青春期不顾一切的自我宣泄在这里已被某种洞察给化解,作品似乎在昭示:蒋峰是把小说当做人生使命来完成的小说家。然而,如此高的评价恐怕只能限制在小说家的敬业精神上,因为深究下去,《维以不永伤》仍是一部可读但不耐读的作品,是一部技巧胜过内涵的作品,苛求一点说,主题不免流俗,艺术难有回味,更难论精神高度了。

最后说说张佳玮的《加州女郎》(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这部15万字的小长篇给人的感觉像一杯稀释的果汁饮料,全书247页,但读至100页,尚未真正展开故事,作者的思绪仍停留在对一条手机短信的“无限感慨”中。太淡,太薄,缺少长篇小说应有的分量……上述评价,也许近于苛刻,但作为以看齐大师为口号的实力派,应当承认,他们远没有超过前辈。再苛求地说,他们与中国当代主流文坛的核心地带尚有不小的距离。

三、“另类派”写作

“80后”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学的多种创作观念与作品形态,作品普遍具有别于主流文学的“另类”因素――

一是“焦虑”。凡带有自我倾诉型的作品,大多透露出一种出于生命体验的深深的焦虑。春树的两部长篇最为典型,《北京娃娃》和《长达半天的欢乐》显然带有自传性质,春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然承认。作品女主人公在失学后的生活中,几乎时时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生活漂游,精神彷徨,无所事事,青春日日虚度。

二是“自由”。尽管80年代出生的人并不一定清楚自由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但他们借文学表达出了向往自由、渴望理解、寻求慰藉的强烈欲望。他们也有幸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和新渠道。

三是“崇尚品牌”。“新贫贵族”的主体是一群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崇尚品牌的他们看来,重要的是建立属于自我风格的“LOOK”,消费的不仅仅是T恤、牛仔裤、鞋、包、手机乃至越野车,还有这些品牌后面的文化。从青年文化的角度看,物品是一个隐喻,年轻人以“另类”的形式表达自己。顺乎逻辑地,“80后”文学也具备了游离于中国传统之外的“另类”品格。

(摘自《新华文摘》2007年17期 )

【思考点二】

青春写作之路能走多远

姚娜

“80后”写作往往被定位为“青春写作”,实际上这是“校园文学”的另一种说法。“80后”作家所写的作品都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尝试用文字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青春文学一直沉浸在个人琐碎生活的述说里面,热衷于描写与现实的疏离和破碎的梦境,描写成长的困惑和不知所措。韩寒宣称:“四五年前我就不看书了。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自己想的、经历的最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作家说读别人的书会受益匪浅。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寒几年前在《零下一度》中还感谢他父亲让他读了很多书,同时对同龄作家总拿早恋说事颇不以为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年轻人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大多数生活场景和生存经验只能通过阅读经验来建构。如果说看书没用,那么能写的就只剩下自身的生存经验了。而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呢?不写早恋能写什么?综观“80后”作家的作品,无外乎恋爱、叛逆、校园这几个永恒的主题,除去华丽的辞藻和超验的想象,这些主题能不能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他们存在的空间呢?我表示忧虑。评论界认为“80后”的作品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原因也正是如此。

1.稀释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从“80后”作家的作品销售量,不难看出他们与商业市场保持的良好关系。本来销售量的多少不能作为衡量作品文学价值高低的标准,可是如果一年之内陆续出版几本甚至十几本的书,就不得不让我们对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产生怀疑。他们在写作中做了太多的妥协,顺从于一种盲目的市场需求或者假设的市场需要。这样的写作可以解决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但绝对解决不了一个人的才华问题。他们的才华会在过多的妥协中消失殆尽,以至最后缺乏自信和兴趣。

2.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认为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综观“80后”的写作,带有模仿性质的不在少数。韩寒一出道就有人说他的《三重门》是对《围城》的模仿,而他的杂文则更接近于李敖的狂放不羁;李傻傻被人称做“少年沈从文”,而他的《红×》被指责模仿宁肯的《蒙面之城》;张悦然的颓废带有安妮宝贝的味道;孙睿被指责模仿石康;胡坚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郭敬明与庄羽的抄袭官司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本来初学写作的人进行所谓的“复写性写作”即有意识地模仿影响自己的经典之作也不足为奇,问题是复写、拼贴在“80后”的写作中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且随着他们写作的深入,独立统一的风格仍不见其树立。艺术作品和复制品的区别就在于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思想,这种内在的精神和思想来自于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观察角度。对于“80后”而言,他们所缺乏的不是形式和技巧,而是内容和精神,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内核。很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属于畅销读物的一套简单又容易操作的模式和内容。

在看到“80后”作家面临危机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些“80后”作家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在积极努力地改善这种情况。在小饭和蒋峰的创作中,他们无疑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技术探索和创造美感上,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以发现向世界文学大师致敬的印记。胡坚也渐渐显露出智性写作的锋芒,让人感到他思想上的潜力。“80后”作家正行进“在路上”,希望他们能正确对待鲜花与掌声,避开岔道和陷阱。“80后”,希望你们一路走好。

(摘自《当代文坛》2007年1期)

【相关链接】

读者相对单一,满足自我循环,“80后”需在磨砺中成长

刘阳

不少批评家都指出,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而“80后作家”的读者却只集中在中学生中,这反映出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而这一群体自身,如被视为代表的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或表示对“80后”这一概念的不认同,或希望超越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李傻傻说,“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张悦然表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而“80后作家”这一笼统的称谓是不足以涵盖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张悦然在采访中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她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读者和市场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也是无法预期的。

批评家们指出,“80后作家”应该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敏感地捕捉点滴的珍贵体验,在生活和创作中不断磨砺自己。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也应该对“80后作家”的写作给予更多的关注,批评者、批评对象和批评标准要有充分的沟通,从而形成健康的交流互动机制,推动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元素。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张颐武认为:“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80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新风。”在他看来,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滞重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轻灵,这为奇幻文学提供了空间。

“80后作家”张悦然认为,“对于前辈作家来讲,现实是沉重的山”,而“80后”眼前没有山了,于是他们更喜欢“往远处看,往玄处看”。同时她认为,奇幻小说的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现实对我们的刺激不那么强烈,远方让我们更敏感,更向往。”

(摘自《人民日报》2007年第126期)

【一针见血】――你做过

深入思考吗

【针刺文】

宠坏的一代

朱大建

《北京青年报》在北青网上举行一场名为“网议‘80后”’的讨论,题目是“迷失的一代还是阳光的一代”。在7月26日的北青报上,刊登了当天的投票结果,投票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认可“阳光的一代”的有2593票,赞成“迷失的一代”的有2721票,反方超过正方。

我想,这样讨论的结果,也许和最近有关“80后作家”的负面新闻太多有关。

其一是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一案败诉,郭敬明只愿赔钱不愿道歉的态度让人奇怪。作家抄袭的性质和小偷偷窃其实是一样的,被逮住了怎么还那么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慌?郭敬明的道德支撑点是什么?好像在东方文化中找不到,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找不到。估计是郭敬明对厚黑学的新发展新创造。而郭敬明“粉丝”对偶像“抄也抄得那么有水平”的狂热支持,又让广大网民困惑不已:郭敬明怎么会有如此魅力,能够让他的崇拜者完全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呢?

其二是韩寒和评论家白烨的争论。韩寒的粗话,实在是自毁形象。按理说,白烨关于“80后作家”属于“票友写作”的观点,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博客并非权威的媒体、专业的杂志,只是一块个人化的领地啊;话说回来,白烨就是在权威媒体上发表“票友写作”观点,也是他的权利,你可以反驳,批评,但恼羞成怒,出口成“脏”,实在是自我矮化。惹不起,那就躲吧,也许这就是白烨关闭博客的理由。而接着“80后作家”对郭敬明的批评用上“清理门户”的字句,郭敬明的反批评则以“可以骂我,但不要骂我的粉丝”回应,又让我等闻到一股封建气味,难道“80后作家”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制的文化派别,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武林门派一样?老夫我也是《萌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干脆也倚老卖老一回。我想说,“80后作家们”,你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总是一种反叛的、眼睛里喷着怒火的、好像别人借了你的米只还给你糠、人人都亏欠你的情那样一种心态,也不能老是装痴装傻装天真,装作一点也不懂得人类社会有规则要遵守。没有社会的宽容,长辈的提携,同龄人的拥戴,你们怎么可能拥有现在的一切呢?怎么就没有一点感恩的心态呢?

仔细想想,“80后作家”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大概同经济全球化和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又是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于是“80后作家”刚刚出道就顺风顺水,依靠各大出版社及各大媒体的配合炒作,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商业品牌,在商业化运作下名利双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这样的运气,是成名于计划经济年代的上辈作家不具备的。

而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年长一代能教给年轻一代的知识就不够了,因为只要在互联网的“谷歌”“百度”一查,什么知识都在那儿放着,年长一代靠学习靠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不再成为优势,于是权威地位下降。而且知识的地位也已让位给创意,要学习新知识,具备新创意,又必须向年轻人学习,就像老夫我要学习操作电脑,只能拜我儿子――他也是80后――为师一样。在互联网平台上,年轻人是“发达国家”,年长者只是“发展中国家”。我想,如果也有年轻人要找我粗话连篇地辩论,我也只能关闭博客,因为我打字太慢,粗话又说不出口,只好举手投降。

说来说去,80后既不是阳光的一代,也不是迷失的一代,而是被家庭被社会被时代宠坏的一代,他们要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必须快快补上传统的人文精神,具备健全的人格,以及主流的价值观。

(摘自《新民晚报》2006年08月04日)

第12篇

突出作文的思辨性

无论是全国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课标题II“喂食动物”、山东题“开窗看风景”,还是浙江题“门与路”、安徽题“台词改写”、辽宁题“祖孙夜话”等,都提出了思考或讨论而没有明确结论的思维问题。

全国课标题I “山羊过独木桥”提供了一种超常规的思考角度,当双方相遇必须有一方下场的情况下,想出了另一个双方都能过去的方案。虽然违背比赛规则,却是一种创新方法,值得人们反思。上海题“穿越沙漠”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辩证思考。北京题“老规矩”,列出“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表现,要求考生综合思考。这类作文题,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都尽可能地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怎样评价眼前的风景,怎么看待青春不朽,怎么看待可能出现的智能芯片,怎么评判剧本台词修改与不修改……都需要考生进行思辨,不仅需要正面看与反面看,而且需要前面看、后面看、背面看、侧面看……尤其是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能让考生从整个故事的过程,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

这些思辨性作文题比较灵活,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未必“管用”,而那些善于思考与长于文字表达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好一些。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确实有些中学生片面、偏激、偏执、虚无与不着调,这些毛病与思维混乱、思维能力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我们学校教育没有思维课,只是上世纪80年代一度开过逻辑知识课。阅读教学长期陷入教参框架中文本解读与中心归纳的泥沼中,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就算试卷中应是读者“再创造”的阅读题,也被固定的套路卡得死死的。如果作文题再让考生写那些不容怀疑的“高大上”的观点,怎能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与自由思维呢?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往思辨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还应当认识与了解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只要认真梳理一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表现形式,不难发现有二元对立、并列对比、对比反衬、多元并列等基本方式。

(一)二元对立

这里的二元对立,源于西方哲学二元论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辽宁卷“祖孙夜话”,把眼前的失去了“繁星满天”的“万家灯火”与过去的没有“大街通明”的“繁星满天”对立在一起,构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又如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实际上是比赛规则能否违反的二元对立。彼此对立的两种概念或判断,之间没有概念与判断,肯定一个就是否定另一个,不好同时都肯定两个或否定两个,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再如广东题“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种照片都有典型的优点与缺点,要么肯定黑白胶片的照片,要么肯定数码技术的照片。

(二)并列对比

并列对比与二元对立不一样,在并列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还有其他概念或判断。福建题“空谷联想”,“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虽然彼此对照,但是,根据题目“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的揭示与客观事实的存在,自然会想到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其他现象,如“藤蔓披拂”“索道山车”之类。并列对比只是突出若干现象中的两种现象,考生既可以对比两种现象进行思辨,也可以由这两种现象联想到其他并列的现象。

(三)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与并列对比不一样,两个概念或判断并不一样重要,有主次之分,即以一个反衬另一个。比如湖北题“山上的风景”,以“没有好看的”反衬“好看的”;浙江题“门与路”,以“挡住你脚步”反衬“让你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在对比反衬之中,材料的倾向与观点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考生可以据此审题立意。

(四)多元并列

江西卷“学习中的探究”,将“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三项内容并列出来,再加上省略号,表示所要并列的内容更多。其实,一则材料包括一件事情之中常有可供考生选择的一系列立意点,也是一种多元并列的现象。如江苏题“青春不朽”,既可写“青春万岁”“莫负年华付水流”,又可写“弄清观察的角度”,还可写“享受每一天”。再如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材料之中往往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立意内容,这恐怕也是人们青睐材料作文的一个原因吧。

理解与掌握这些思辨形式,无疑对审题立意是有帮助的。可静下心来一想,笔者觉得高考作文也不能如此突出思辨,因为,一味强化思辨容易异化写作特性。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会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思维有关,写作也不例外。你不提思维,不强调思辨,他写作文也自然要思维乃至思辨的。但今年在考前明确提出思辨,在命题中刻意设置一些“二元对立”之类的思辨形式来考查考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把考生平时写作时自然的思考与思辨行为,变为特殊的思辨活动了。

有命题者本着突出思辨的目的,就刻意设置那种具有明显“思辨”性的题目。如浙江题“门与路”,“门”是“路”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已经体现了相当的思辨性。但命题还觉得不够,又说:“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如果真要思辨一番,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已知”“未知”,既可以说从未知到已知,学习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也可以说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让自己探究未知世界。“脚印深”“脚印浅”,可能人们会以为“脚印深”是积极的,“脚印浅”是消极的;但也未必,脚印的“深”“浅”也可以表示学习研究的艰难与顺利,那“脚印浅”则不是消极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结构,可剖析为如下四种具体内容:

1.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深;

2.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浅;

3.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深;

4.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浅。

如果再结合前面“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的维度,所剖析的内容就更多。考生在考场中能做到吗?好,如果你做不到那就算你偏题或走题。因为不少命题者就是阅卷者,他们要求考生像下级对上级那样,对其既定的指示精神“心领神会”;而自己则拿着标准,坐看谁中我肯綮,合我绳墨,不写出体现“思辨”的文字不肯罢休。然而,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把思辨看得非常重要。不能造成考生思辨上的困难而影响他们写作活动的进行。好作文题应当让考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不宜刻意讲究什么“思辨”,以致考生坠入“怎么想不清”的“云里雾里”,影响考场中写作的正常发挥。

这种以思辨为前提的作文考查,曲解了作文测试的本意,影响了作文测试的个性,异化了作文测试的特点。作文测试还应该回归到写作的本位上来,不能把思维能力作为写作文能力的前提来考查。写作就是写作,写作测试就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起承转合的构篇能力、内容安排的选材能力、文句处理的修辞能力等。如果突出思辨考查,容易干扰写作考查,异化写作的本质属性。试问,高考作文是考查语言运用,还是考查理性思维?固然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但语言表达与理性思维毕竟是有区别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涉及读者、作者、内容、形式、语体等多方面要素,除了一般性思维之外,还涉及情感、意志、兴趣及至一些“默会”因素;思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逻辑思维活动。写议论文,思辨所进行的定义、判断、推理活动并不能代替论证活动;写记叙文,思辨活动更不能代替记叙、描写及抒情活动。

在商言商,在文论文。作文考试就得谈语言表达,就得谈文从字顺,就得讲究起承转合,注意语病、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当然,其中都有思维,但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思维。如果刻意提出理性思维,要求“强化思辨”,容易转移写作考查的重心,乃至异化写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