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一天电影

有一天电影

时间:2023-05-30 09:59:24

有一天电影

第1篇

[关键词]电影《黑天鹅》;舞蹈;艺术价值

在近几年的电影题材中,经常会出现把舞蹈融入电影的创作中,并凭借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吸引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影《天鹅湖》在奥斯卡颁奖中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这也说明舞蹈题材的电影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热门,并由于它富有个性化的视角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叙述方式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而电影《天鹅湖》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舞蹈为题材的例子,并且获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本文对《天鹅湖》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探析,以此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舞蹈在电影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电影《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在2010年由美国的一位著名导演拍摄,电影中紧紧地围绕舞蹈而展开了一个惊悚的故事内容。电影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专门从事芭蕾舞的演员,当时她发现了自己处在与另一个对手相互竞争的情境中,但由于演出时间的逼近,自己遭遇的麻烦也愈来愈多,同时她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竞争对象是不是自己的一个幻象。电影《黑天鹅》是根据著名的舞剧《天鹅舞》改编而来的,电影的故事情节也从芭蕾舞剧的排练到演出这一过程为基本的线索,而选取于电影中的舞段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具有暗示、象征的作用。在电影《黑天鹅》的开场中,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芭蕾舞剧中的一段舞蹈,当时王子正前往打猎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有魅力的公主,但奥杰塔公主身上却被施了魔咒,所以她在白天的时候是一只天鹅,只有在夜晚才能变回少女的原身。但她身上的这个魔咒只有在一个男子真正爱上她以后才能被消解。在影片中,创作者对这只天鹅未来的命运埋下了一个伏笔,于是影片就开始进入到舞蹈演员的常训练过程中。

在电影的情节中,多次出现了白天鹅变奏以及黑天鹅变奏的片段,电影还特别对黑天鹅挥鞭的镜头进行了特写,所以当女主人公独自在家中训练时,电影的画面中也将其投放到舞台上的表演。由于在黑天鹅的变奏中,这是最能考验一个舞者的基本功,而且也是女主人公自身最难以实现突破的部分,所以在电影中出现了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舞段的展现,这也集中反映了女主人公蜕变到成熟的人生历程。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女主人公终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也终于做到了黑、白天鹅的统一。电影中选取观众较为熟悉的片段更容易激起观众与影片产生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让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芭蕾舞剧中的舞段与现实生活中的表演,相同的舞段实现了相互的对比,从而使其更增添一种别样的韵味。

二、电影与舞蹈

电影是一种广泛的艺术表达形式,它能很好地反映各个时代的特性,而且还能实现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从而创作出富有多样性的艺术作品,并借助屏幕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把电影中的主题内涵和思想情感直接地传达给观众。电影通常会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并促使电影中的情节画面能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出来。因此,电影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与其他的艺术元素相融合,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性。而电影和舞蹈的结合则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赋予电影一种全新的生命力。电影中充满浪漫的舞蹈氛围不由得让人感到一种生命蓬勃的力量;而忧愁悲伤的舞蹈则让人在心底为之动容。一般来说,舞蹈本身蕴涵的情感内容要与电影的主题相一致,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的生活也是充满多样性的,所以电影的创作题材也要积极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而舞蹈就如同是一个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音符,表达了人们心中不一样的心情。

正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元素的融入,也促使电影富有更加饱满和活跃的生命价值,从而使电影中充满更多的情趣。在早期的电影发展中,一般都是对人们的常生活中的情境进行部分的精炼,那时还没有出现把舞蹈与电影相结合。随着电影不断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艺术形式的产生,这些有效的元素都充分地被电影所用,电影的内涵也更加的丰富了,并带动了电影的飞跃。及至后来,电影中添加了美国百老汇中的一些情节,同时也出现了把音乐歌剧搬入电影的创作中,这时的电影也受到音乐剧的深远影响,并对一些歌舞进行改编,把歌舞和表演结合在一起。但最终音乐剧也受到舞蹈的限制,所以不能完全地植入到电影中。电影是一种立体的艺术表现,电影中的舞蹈则更加的生动,舞蹈在电影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的与剧情相衔接,并且能很好地辅助电影画面的构图,在电影中也起到烘托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舞蹈对《黑天鹅》产生的艺术价值

突出舞蹈题材的特点

在电影的创作中,选取的舞蹈题材基本上都是与舞蹈自身的艺术特征相符合而展开的情节发展,在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黑天鹅》的电影作品中,都是根据舞剧的编排为电影情节的发展线索,并且展现了在挑选合适的舞蹈演员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舞蹈演员也会凭借自身超强的意志力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并最终诠释了艺术的真谛。电影中主要展现舞者的训练历程,并对他整个舞蹈生涯的关注,从而展现作为舞蹈演员背后艰辛的生活故事。在电影《黑天鹅》中,创作者主要根据舞剧《天鹅湖》为故事的发展线索,并通过展现女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两面性来表达出人性中也存在的两面性。为了很好的把握这种两面性,创作者也选取了白天鹅和黑天鹅作为两种相对应的角色,并根据剧情的设置与演员相结合。通过黑、白天鹅的艺术表达,在变化舞蹈风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对两面性的刻画。

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影《黑天鹅》中,由于女主人公一人要担负起黑、白天鹅的演绎,所以对在这一压力下所面临的心理活动则着重的刻画,并最终在舞蹈艺术得到完美演绎的过程中得到展开。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排练中需要纵身跃下,在这一动作中,她在心里仍然还有很多犹豫的地方,而且此时的她还无法恰当地把握白天鹅内心中的决绝姿态。选取的这一“跃湖”的舞段中,实际上是有象征性的作用,当时女主人公没有做到决绝主要是因为她还没有对黑天鹅这一角色的正确把握,所以进而她也不能理解白天鹅在当时情境中心里的想法。当影片在结尾部分描述的是演出的正式开始,此时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每一次在台上和台下的表演其实都是她心路历程的蜕变,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她就像是黑天鹅的化身,但在实际上,她在内心中却十分的崇尚白天鹅的完美。电影中对“跃湖”这一舞段的展现,也实现了前后的鲜明对比,同时也表现出女主人公实现了自我的回归,纵身一跃不仅宣示了白天鹅生命的高度,也预示着舞者生命的结束,在这一处中很好地把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塑造,也描写了她心理的变化过程。

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

在电影中,如果较为单一化的叙事节奏只会让观众的情绪中感觉到枯燥,而舞蹈在电影中的融入,则有效地避免了电影叙事节奏的单一化,并且也满足了观众内心中期待。电影中出现的舞段与舞剧不同,这是因为电影画面中出现的舞段是为鼓观众选取了观众视觉上的重点,此时观众并没有对舞段情节的自由选择力。所以创作者采用了镜头语言来展现对舞段的叙事,这样就突破了常规的叙事结构。舞蹈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为了进一步地带动剧情的发展,例如影片中女主人公在进行最后一次的选拔赛中的排练时,电影的创作者则摘选了舞剧中王子遇到白天鹅的这一舞段来相互的映衬。在这一处中,如果只采用双人舞来展开电影情节的发展,那么就可能无法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所以在这一处中,创作者把叙事节奏放缓了脚步,并留给了观众足够的时空来感受这一过程,并且也使电影中的叙事内容更加的自然化。

突出剧情的矛盾冲突

电影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是通过矛盾的爆发到解决来进一步的推动故事的发展,而在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中,影片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舞段之中,也是在随着舞段的演绎过程中把冲突化解。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描述女主人公正面临困扰,使她感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感,这一纠结的内心情感无法让她进入到表演的角色之中,所以当女主人公在朋友带领下来到酒吧后,正是酒吧中的音乐节奏和充满激情的舞蹈促使她逃离了芭蕾的规则,并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经过了这一放松的过程后,也许在女主人公心中对舞蹈又增加了一层全新的理解。

四、结语

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舞蹈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能让人在其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最为关键的就是舞蹈者在通过肢体动作来营造一种美的感受,所以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也能随之一起感受到舞蹈的乐趣,并与舞蹈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电影《黑天鹅》意在突出舞蹈演员为舞蹈艺术所付出的艰辛,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姿态和栩栩如生的表演只是她们工作中的状态而已,而在私底下却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电影透过几场不同舞蹈的表演视角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情,都紧紧抓住了舞蹈的精髓,继而提升电影的质感和画面感。导演对电影题材的选择十分恰当,将人物性格和影片制作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电影的流畅性。中国电影应该借鉴《黑天鹅》这类电影的艺术价值,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中国电影开启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闻慧莲.探究舞蹈电影的主题表现与叙事性[J].电影文学,2009(21).

[2]赛亚平.电影中肢体语言的对话——看舞蹈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15).

[3]王雪飞.从歌舞电影看择舞与编排舞蹈的重要性[J].剧作家,2010(02).

[4]劳伦特·吉多,陈晨.律动的身体,律动的电影:舞蹈作为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吸引力元素[J].电影艺术,2011(05).

第2篇

自发前来送行的数百名各界人士聚集在礼堂前的广场上。李少红、谢飞、张艺谋、何平、冯小刚、张纪中、陆川等知名导演出现在追悼会现场。

就在此前不到一个月,春节刚过,吴天明从西安一回到北京,就跑到他家附近的天通苑万达广场看了两场电影。当天两部电影都票房过亿,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要看看是什么。

第二天,他与老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一见面就问:“你说那俩电影是怎么回事?”一部电影一天之间就“票房过亿”,这事令他大惑不解。

时间退回到30年前,1984年5月27日,百花奖金鸡奖在成都四川大学颁奖,电影《人生》那年获得“双奖”。12000名师生站在雨中观礼,会散了但一个人也不走—他们要看吴天明执导的电影《人生》。大雨中一直看到天黑,学生们自发地喊:“电影万岁!《人生》万岁!”

回忆起这段往事,郑洞天感慨地说:“这个情景和一天一个亿相比,是我们过去这一代人和现在这代人的区别。”

“很久没有聚得这么齐了,大家坐在一起坦诚相见,也不避讳在场的媒体,有什么说什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在吴天明追思会现场外接受采访时说。

由于吴天明的猝然离世,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黄建新、顾长卫、霍建起等,3月10日在北京电影学院再度聚首,在追思吴天明“电影情怀”的同时,也追忆了80年代电影的辉煌,并反思当下电影市场过度商业化的“票房误区”。

在中国电影界,“第五代导演”的称谓是和吴天明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当年,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提携、发现并任用了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影人们。用当年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谢飞的话说,吴天明“接了学校老师的棒”,填补了从导演系学生到真正成为导演的一段历练时光,让更多导演走了出来。

在“为有天明多壮志—吴天明导演追思会”上,除“第五代导演”之外,谢飞、郑洞天、罗艺军、许还山、芦苇等影视界人士40余人济济一堂,深切缅怀这位让西北烈风吹遍国内外银幕的影坛巨匠。他们对于“那些年”电影梦想情怀的集体回忆、对中国近30年电影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也是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再思考。

“将全部的情感真诚倾注到每一寸胶片上”

近年来,当导演们忙着大制作、拍大片,票房奇迹屡屡被刷新的同时,“情怀”一词已经很少被提及了,取而代之的热词像“资本运作”、“票房过亿”之类,似乎更能吸引眼球。但是最近几天,当人们回忆起吴天明的时候,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等大导演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个词—“情怀”。

张艺谋:吴天明的电影风格很像台湾的侯孝贤,只是更硬朗,都是那种乡土的、从土地而来的质朴。他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东西,他们这一代很注重真情实感,也许从技术、技法、观念上说他们可能落后了,但是他将全部的情感真诚倾注到每一寸胶片上。他的创作风格是大师级的,是无形的,他不追求华丽的、形式感的东西,他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朴实无华,但实在有力。正如俗话说文如其人一样,那真的是一种返璞归真。

陈凯歌:西安电影制片厂是为当时的年轻导演展示才能的舞台,而这座舞台的掌门人就是吴天明。在他的鼓励之下,很多当时非常年轻的创作者,激情澎湃地创作。吴天明强烈的个性影响了很多当时年轻创作者的选择。我记得他跟我说:“凯歌,咱们都是从‘’中间过来的,我们得爱老百姓。”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拍《黄土地》采景的时候,他正在陕北拍《人生》。我们四五个人没有车坐,都是走一程再想办法下一程坐什么车。在陕北拍戏的吴天明知道了,派了车把我们送到陕北的家乡,后来在回程中间我第一次见到了他,紧紧握手。

李少红: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将第一个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吴天明导演。颁奖典礼上,所有电影人起立为他鼓掌,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这个奖项有10万元奖金,主要是考虑到一些老艺术家在他们最辉煌的年代里过的是最清贫的日子,同时也是鼓励他们晚年还能继续电影创作,完成他们的电影梦想。

吴天明导演接过这笔钱,问他将怎么使用这笔奖金的时候,他沉吟片刻,突然说:“我要把这笔奖金捐献给老井村。因为,老井村一口两百年的井干枯了,我希望这笔钱能帮助他们打一口井,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

他用离世唤起了“第五代”的回归之心

上世纪80年代,《红高粱》、《孩子王》里的诗意与哲学,让全社会玩味与思考。电影创作者们用影像营造的梦境,推动中国电影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尝试以现代电影语言和传统中国元素的“混搭”诠释这片土地上的爱恨情仇。

吴天明带走了一个时代,同时他用他的离世终于唤起了“第五代”的回归之心。他们在吴天明那里看到了当年的定位仪,也找回了当年的自己—那《孩子王》里的教师,那个种高粱的人,那只远去的蓝风筝……那些曾经的辉煌深入人心,绝不是票房奇迹所能企及的。缅怀过去,并不是要沉浸在昔日的成就里自我陶醉,而是为了找回原点重新出发。那些与观众一起心灵激荡的感觉,又重新回来了。

张艺谋:80年代最可贵的是当时社会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对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求是空前的。那时候谈恋爱都要拿一本尼采、弗洛伊德。那时候的美展、影展看的人都特别多。那个时代的文学空前繁荣,电影受到文学的滋养。

“头儿”他们那一批电影厂的厂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导演的“皇上”。因为他们对上、对下都要负责,而且他们有经济指挥权,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事业就担在他们十几位厂长身上。基于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他能够给予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能力,没有他就没有《红高粱》,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只是爱惜才华。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我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是考上电影学院,一次是拍《红高粱》,而改变命运的这部电影全靠吴天明。

陈凯歌:那个时候中国电影健康清新,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关心民族苦难的声音,关心劳苦大众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应该说,那个阶段的中国电影是中国自有电影以来,艺术质量和水平、思想深度的表达、情感的奔放等各个方面,都足以与世界电影先进的国家比肩。

谢飞(“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导演的病逝让人无法接受,我们是被耽误的一代,当我们青春年少正要开始人生事业征途的时候,遇到了毁灭文化的十年浩劫—“”;当我们重新走上电影创作的工作岗位时,已经是30多岁,甚至人到中年。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也是奋进的一代,承前启后的一代,我们努力学习,迅速抛掉多年的思想禁锢,接受新观念、新变革,在艺术的路上奋进。

罗艺军(电影评论家):电影评论家跟电影艺术家在80年代结合得非常密切。如果说是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提出的“中国西部片”,自那以后,扛着这杆大旗,并且走这条路的就是吴天明。吴天明走这一条路,正好就回到他刚刚到西影厂时的初衷,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西北风,也就是中国的西部开发,这是中国电影里最光辉的亮点,也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

他像一个站在场外的退休教练,干着急也使不上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大步快跑。从某种程度上说,投入的资金多了,投入的情感少了。票房高了,观众的认可度低了。技法更花哨,内容却难免流于空洞。大片们在“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的宏大叙事中,内容上的空洞与浮夸却在捉襟见肘。

在一场场视觉盛宴的背后,难怪吴天明会问:“你究竟想告诉观众什么?”高投入、高片酬、高回报,电影“三高”虚症的表面,不容忽视的是情感的低投入、内容的低成本、观众的低认可度的“三低”窘境。

在中国电影人心里,已经从心里装着观众,悄悄演变成心里装着市场。观众与市场,二者看似等价,但实际上有微妙的不同。前者想赢得观众的“心”,后者更在意获得观众掏出的钱。所以就有了某些电影在骂声中票房高歌猛进的怪现象。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就是电影情感投入少了,淡了,薄了;观众累了,厌了,烦了。浮夸风在骂声中渐渐走进了死胡同。

这个时候的市场其实是需要一声断喝的,可是似乎谁说都没有用了。强大的利益链下,就算吴天明生前一再发出警示,他的声音也在商业化高速列车的隆隆声中被消音。他像一个站在场外的退休教练,干着急也使不上劲。

但是,可能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由于他的突然离世,无意中给一场疯狂的竞赛叫了暂停。影坛大腕们在震惊中坐下来,集体感念他当年的提携,重温他的电影情怀。蓦然回首,当年拍电影的初衷终于被唤醒,找回了为电影思考、为社会担当的感觉。

陈凯歌:吴天明对我说,他对今天电影的现状不满意。中国电影因为资本市场的兴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绝对有不适应、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吴天明一个人无力改变或改善今天的情形,他只能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今天我们这些人集合在这儿来诉说关于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心里想到的是:我们在电影学院“七八班”学习电影的时候,我们当年的初衷到了今天有没有改变?

张艺谋:这是中国电影被票房绑架的年代。我们拍了不少各种各样的片子。我们要试水,要两条腿走路,除了有情怀,也需要有质量的商业电影,去占领这个阵地,吴天明导演都看在眼里。我也在某些报道中看到他对我批评,说得很对。我跟他见面的时候,谈了很多,但他就不谈我最近十几年的作品,我都知道。他那个人很耿直的,他一直是看不上。他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我、凯歌、壮壮我们这些人,能拍一部他欣赏的电影。我有一个愿望,就是一直没有完成,其实我后来拍的《归来》,也是想我把电影做好了,请“头儿”看一眼,我很希望从他嘴里听到对我的一些看法。我很在意他。差不多近十几年来,我们各忙各的,忽略了很多东西,也忽略了沟通,虽然我们每一次见面都像以前一样,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后悔,对他的关心和联络都不够。

李少红:以前大家遇到的更多是政治限制上的困难,现在面临的困难来自市场,但这两种情形有相似之处。这30年大家一路走来不容易,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这种坚守很不容易。

电影版的“中国梦”

3月6日晚,本刊记者在位于北太平庄的一家电影工作室里独家专访了久未谋面的著名导演张艺谋。身穿黑色外套的张艺谋,表情凝重,比以往更为消瘦。他近日正忙于为新执导的电影《归来》做后期,日程安排相当紧张。

谈话在“吴天明”、“80年代”和“中国电影”几个关键词中切换,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他说“电影是年轻的艺术,中国电影未来要靠年轻一代。”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展望了未来10年乃至50年中国电影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之后的发展路径。最后,他深吸了一口气说,到了那一天,中国电影的“春天”就要来了。

张艺谋:中国电影要发展,其实需要各种类型的电影,确实也需要更大的市场。我们都知道中国会迅速成为第一大市场,对我们来讲,其实缅怀吴天明导演,缅怀他所有的品格和情怀,就是要把我们手头的事儿做好,把电影拍好,无论什么类型。从现在开始,我要把我的每一部片子尽量拍好,尽量用“头儿”那种情怀,用他的那种期望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他最大的缅怀。

中国电影未来要靠年轻一代。电影是年轻的艺术,不是唯艺术电影为最高。电影承载着娱乐功能。要两手抓,一手是优秀的艺术电影,一手是真正的商业大片。不能简单片面地看商业电影,优秀的艺术电影也可能在商业上很成功。

第3篇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完全靠自筹资金办节,常年工作团队约27人,还要“一心二用”,同时兼顾上海电视节运营。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笑言,以体重下降程度考核员工绩效,负责电影市场的员工两个月瘦了14斤。“一个志愿者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过,她说,没想到在电影节实习比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要辛劳。”

电影节只有9天,策划工作却长达一年。去年6月上一届电影节落幕,经过半个月休整总结,团队要提出新一届电影各单元策划。每个月,负责论坛的工作人员飞两到三次北京,与电影业大佬时刻保持联系。选片委员会满世界飞,从成千上万的报名DVD、录像带中精选竞赛影片、展映影片、创投项目。宣传推广人员在各大海外电影节上办派对、吆喝上海,广发英雄帖。

所有一切的努力,在9天后得到体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座率提高30%。世界首映、亚洲首映的影片大幅增加,公映场次超过700场,235场满场。遍布上海的24家电影院调查显示,呼声极高的影片譬如《皮娜》、《白兔糖》、《明日之仗》不得不加场。

除了人气爆棚,还有行内人的口碑。与一般电影节不同,上海国际电影节尤其注重扶持新人,成就他们的电影梦想。唐丽君坦承,“电影业外表华丽,内则残酷,有的年轻导演,第一部作品失败以后,没有^愿意投他的第二部作品。我遇到一个导演,改行卖安利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愿意为他们搭建这个平台,帮他们搞创意,请业界高手来培训怎么吸引投资、怎么拍摄、怎么发行。”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请来吴宇森、冯小刚作为项目总监,8个入围项目全部被投资人选中。

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今年是唐丽君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工作的第六年,谈起电影节受到四面八方的议论,她依旧直来直往,绝没有圈中人惯有的客套和做作,“今年金爵奖颁给了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有人说我们是农村电影节。工作团队挺委屈的,难道说颁给战争片就是战争电影节了?话说回来,有议论始终是好事,说明大家对电影节有期待,最怕我们热热闹闹,观众一潭死水。”射手座的唐丽君开朗乐观,总会从困境中找到正面积极能量。她常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三件事:担忧、责怪和评判。

唐丽君把自己比作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执行制片人”。电影节举行9天,她忙碌整整一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成为电影节当家人的第―天,朋友们开香槟为她庆祝。有人说,这个岗位很好,可以天天看电影。起初唐丽君也是这么想的,上岗第一天她就改变了想法,“以前我在电视台工作,每天晚上10点下班,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没保证,传说做电影节是放大假,一年只要忙两个月,甚至还有人说一年只要忙两个星期。真正做起电影节,我才知道这是个时间黑洞。”接手筹备上海国际电影节,距离开幕只有半年,手下除掉行政和财务,只有6个可用的兵。这是―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我对不起员工,他们薪水没有涨,劳动强度却翻了三四倍。在我的团队里,慢性病、血尿、心脏病、胃病患者都有。我们不允许生病,一个岗位一个人,要是请假了没人顶得上,高烧39度还在上班是常事,没有时间吊点滴。”

在电影节开幕前两周,有上千志愿者充实到工作队伍。唐丽君爱讲一句话,铁打电影节,流水志愿者,“我经常叮嘱实习生,电影节结束了千万别向师弟师妹们抱怨辛苦,否则明年就没人敢来实习了。”在电影节,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成为一个项目经理,比如征集电影拷贝,几百个拷贝从全球上百个国家运来,“戛纳电影节在上海电影节之前举行,很多电影拷贝得先去戛纳。戛纳电影节结束,欧洲人直接放暑假,你抓不住联系人就找不到拷贝,只能通宵工作。白天和亚洲地区片商联系拷贝,晚上和欧美片商继续谈,常常是打个盹又开始工作。”吊着点滴写电子邮件、打电话是家常便饭。

电影节很辛苦,收入与付出相比并非完美。但唐丽君激励团队自有一套,“大家一起打造美好的愿景,真的可以比励志片还励志。”大家的梦想是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建一座漂亮的电影官,有长长的红地毯走道、有专业新闻中心和放映设备,为无数渴求机遇的电影人才开启一道门。唐丽君还强调即时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很重要,“电影节越受瞩目,各种评头论足声也随之暴涨,我经常教育员工要受得起委屈。但他们受了不公正待遇,我一定会第一时间为他们澄清。”一些媒体没有参加电影节,远在千里之外数落电影节,唐丽君不会哑忍,在接受采访时她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并加以澄清,“要让员工看到你的立场和担当,他们才有信心跟着你打拼。”

电影事务部副主任:沈“让说的比唱的好听”

有句老话,“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沈主管电影节论坛、亚洲新人奖、手机电影节,她的任务就是要让“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说服业界大佬们出钱出力,扶持电影新势力。

每年组织论坛,都像高考命题专家一样,绞尽脑汁想一个完美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专家只需要一个,而沈砀需要十多个。好高骛远的,不行,过气落伍的,不行,空中楼阁的,不行。电影节一结束,沈开始筹谋来年论坛题目,每月进京两次,待上一两天,每天开会六七场,与中影、华谊、保利博纳大佬华山论剑,才有了切中时弊的题目。以“新浪潮系列论坛”为例,分别以“多元时代的女性制作气力”“发现下一个电影类型”“高票房炮制过程全解码”为主题,切中时弊。“炸药味”一天比一天激烈的论坛说明,沈选对了题目,“尽管我们处于电影最好时代,并不代表这个产业就没有任何缺陷,在诸多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下,我们希望做得更好。”

为了找到重量级嘉宾,沈撒开天罗地网,“看到上影总裁任仲伦在微博上透露访问好莱坞,立刻请他帮忙请人。《盗梦空间》《黑天鹅》制片人就是这样被请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沈把拉人工作比作星探,“我们的明星是那些在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制作人。他们是电影的真正主宰。”

公关部副主任:黄霁“指挥明星其实很简单

上海国际电影节星光夺目,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开幕式和闭幕式红毯。粉丝尖叫声中,几百名中外明星怎么会放弃在“亚洲第一红地毯”争奇斗艳的机会?作为红毯“总导演”,从联系明星到安排走位,黄霁一手包办,“今年我们把红地毯设计成飘带形,邀清奥运会灯光师打光。”常在外国电影节取经,黄霁对中外工作风格熟稔于心:外国人做事重视具体目标、简单策略,然后有非常详细的计划。中国人做事,通常目标很大,但不具体,策略多而复杂,少有详细计划,几乎全靠随机应变。黄霁会事先做好周密计划,比如电影节正逢上海雨季,把

明星淋成落汤鸡、记者淋得感冒发烧,可不是开玩笑,每年黄霁都准备几百套雨伞和雨衣,以防万一。

耍大牌、发脾气在电影节行不通,黄霁有善解人意的一面,也有铁血无情的时候。走红毯前,明星们都在上海美术馆候场,小小大厅一下子塞进几百人,显得很局促。黄霁二话不少,定下规则,“每个明星只能带一个人。”哪个明星不是前后簇拥,经纪人、化妆师、发型师、助理……少了谁都没有安全感。“我会告诉他们,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来上海,只带了一个经纪人,走红地毯,她自己吹头发自己化妆。明星们都很好强,这么跟他们说,没人好意思闹了。”

业务总监:於侃“当你看上一万不片子,就会有选片直觉”

於侃负责展映单元和竞赛单元选片,102个国家上千部报名影片都从他的手下过,稍有马虎,可能错过一颗明日之星。於侃在电视台扛过摄像机,眼睛很毒。去意大利选片,两天要看四十多部电影,笑说一句“看瞎了”,艰苦一笔带过。

如何保证火眼金睛,不漏过、不错过?於侃回答得很笃定,“没办法告诉你一二三四,当你看过一万部电影,会有一种神秘的直觉判断它的价值。就像真人秀海选评委,听到参赛者第一声,就知道斤两。”

电影节很多,全世界都在抢好片子。於侃总是处在争分夺秒状态中。有的拷贝要在电影节开幕后才能送到,有的拷贝只能放一场,有的拷贝因为各种原因爽约,为了力挽狂澜,常常是手机打到发烫,邮件写到手软。大热片《皮娜》在柏林电影节一票难求,於侃上了心,4个月前就和制片方开始磋商,在电影节开幕前最后一周才敲定合同。默片《大都会》现身上海,骨灰级影迷大呼过瘾,拿到它,难度等同一次签四五部大片。《大都会》版权分散在多家好莱坞制片公司,必须每家都同意,满足五花八门的条件,才能与观众见面。西班牙片方把未邀请的《丑人该死》当作《爱情大作战》寄到上海,胶片盒上写的是《爱情大作战》,直到开始放映,才发现了这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又需要紧急处理。9天里,这样的惊险天天发生。

Q:这届电影节最大牌赢宾当数默多克了,你们是如何邀请到他的?

A:中国电影的发展,令众多国外电影入对这个新兴市场充满了兴趣。他愿意来,一是中国市场很有吸引力,二是他太太拍的《雪花秘扇》在电影书做推广。

Q:想参与电影节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A:首先外语听说读写一定要流利。其次要有责任心,电影看着很好玩,做起来能累死人,没有责任心,一碰到困难就想撂挑子,请不要来电影节镀金。最后情商要高,每天都有可能被批评得哭鼻子,擦干眼泪还要继续做。

Q:都说电影节很辛苦很累,有具体例子吗?

A:比如做嘉宾论坛,要和业界大佬们联系来沪时间、接送车辆、下榻饭店,向秘书们要大佬的资料、发言提纲,做成精美专刊,保证不能出现错别字,印错人物头像。电影节开幕了,要催促日理万机的大佬们按照预定时间赶到,确保他们在电影节万事顺心,不会突然闹脾气拂袖而去。

Q:电影节那么辛苦,怎么防止员工流失,要知道他们都是掌握了大把资源,被业界同行虎视眈眈的香饽饽?

A:据说只有15%的公司给员工明确规划事业发展道路,这15%里只有15%能把计划变成现实,电影节就做到了不可能的任务,员工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升职规划,两三年名片变个头衔,收入也能相应提高,优秀员工还可以去德国、英国、美国进修管理学位、电影学位,这是每个爱电影人的梦想。

第4篇

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暑假里,我当然要好好休息休息,享受一下暑假的快乐喽。哈哈,今天爸爸分来了四张电影票,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再叫上一个同学,可以去鹿山影城看电影了!

可能我很长时间没看电影了吧,一整天,我脑子里满满都是电影的东西,走路想着电影、写字想着电影、连吃饭也想着看电影:今天的电影是什么题目呀?今天看电影的人多吗?今天的电影好看不好看呀……巴不得马上到晚上,坐在电影院里,等待电影的播出。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到了看电影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和约来的裘天伟踏上去电影院的路上。一路上,我和裘天伟议论纷纷,裘天伟说:“听说这次电影是神舟八号升空呢!”“哦?”我半信半疑。于是,我们又谈论了神舟八号升空的壮丽景象,越说越想看,不知不觉来到了电影院。

一走进电影院的大厅,一股恶臭迎面扑来,我们都捂住鼻子,连连叫:“哦哟!太臭了!”找了个位子坐下来,恶臭还是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的鼻子里,里面有烂苹果的味道,有臭鱼的味道,有人们呕吐过的味道,还有一股尿骚味。我们闻了,看电影的兴致全烟消云散了,还左顾右盼,看看闻闻座位上有没有臭味,这个位子有没有发霉。闻来闻去,没发霉呀。可还是闻到一股让人作呕的臭气。我们换了一个座位,臭气还是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又反反复复的检查臭味从那个地方传出来的。我们本来是来看电影的,现在倒成了“闻臭味”,真是活受罪呀!

后来,我们看了一会电影,果然是神舟八号升空。一开始倒挺好看的,后来却没精彩之处,电影没放完我们就走了,真是“高高兴兴来,伤伤心心去”。唉!一场空欢喜!

五年级:过思齐

第5篇

[关键词]舞蹈;电影;运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被搬上了电影银幕,通过更具现代化的方式来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在视觉效果上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舞蹈艺术与电影制作的完美结合同样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取得观众的一片喝彩。自1999年以来先后上映的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有《中央舞台艺术》《最后的舞者》《舞出我人生》等,后者更是获得了奥斯卡年度最佳影片奖等多达12项的提名,这也标志着舞蹈题材的电影在电影艺术中去边缘化的成功,舞蹈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独特视角,它将舞蹈艺术的魅力巧妙与电影元素完成了对接和融合。舞蹈界普遍为《黑天鹅》在电影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电影中导演神奕的刻画以及演员惟妙惟肖的舞段令专业舞人大开眼界。下文中笔者就以《黑天鹅》为例,对电影中舞蹈片段的运用及其作用予以解析。

一、电影中舞蹈片段的选取

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结合了电影独特的叙事表达手法和舞蹈抒情的表达手法,将两者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对整个影片情节的推进以及主题的体现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并不是要将舞蹈片段不加选择地搬上屏幕,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发展的思路是运用舞蹈的进行时态去推动影片情节及主题的发展。所以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在舞段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芭蕾舞剧《天鹅湖》是《黑天鹅》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整个舞蹈的进程为电影叙述的主题线索。电影中出现的舞段在展现舞蹈艺术魅力的同时,将电影的情节演绎得此起彼伏。《黑天鹅》中出现的开场舞段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子在打猎的过程中与奥杰塔公主邂逅,当时公主由于受到魔王罗特巴特魔咒的控制,白天以白天鹅的身份示人,晚上便会恢复其美貌的外表。需要一位男子用真爱去解除魔咒。这一舞段为整部影片埋下伏笔,接下来影片换片转折到以为舞蹈演员正常的排练中来。开场片段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典性。影片针对的主题是女主人公妮娜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与心理障碍面前,在与黑白天鹅两种角色的另外一名演员的较量中登上艺术巅峰的情节而展开。因此芭蕾剧中黑白天鹅变奏的舞段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影片中大量展现了黑天鹅32个挥鞭转的镜头,同时出现在主人公的训练与表演当中。黑天鹅的变奏能够很好地衡量了舞蹈演员的舞蹈造诣,因此主人公要达到艺术顶峰,就必须突破黑天鹅的饰演。影片通过对同一舞段的重复呈现展示了女主人公向艺术顶峰奋斗的历练过程。这与导演所说的“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释放出来的”不谋而合。女主人公最终实现了黑白天鹅的合一。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通过对熟悉片段的重复呈现加深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导演在电影中赋予舞蹈艺术的韵味通过与现实舞蹈演出不同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象征性。在影片的最后,魔王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将深爱公主的王子置于死地,奥杰塔为了阻止魔王的行动来挽救自己心仪的王子,跃入湖中。女主人公在平时的排练中总是表现出对跃下高台这一动作的恐惧,并不像白天鹅那种的决绝。这个片段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女主人公的犹豫是因为对黑天鹅角色理解得不够深入,进而不能够体会白天鹅在此种情形下的心态。因此在影片的末尾,每次女主人公台上台下心理状态的变化都是内心褪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着了魔的黑天鹅的表象并没有完全覆盖她白天鹅的本质。在表演中,“跃湖”舞段的呈现,是对影片中前面的呼应,同时也是女主人公找回自我的象征,纵身一跃使得她回归到了自己白天鹅的本质,同时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二、电影音乐对舞段选择的影响

音乐被称为舞之魂,其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影演绎中,或者为片段舞蹈选取合适的音乐,或者为其创造恰当的舞段,都是对创作者的严峻挑战:成功的舞段会令整部影片获得升华,反之,可能使影片流产。所以,舞段与音乐之间的合拍、默契、“心心相印”是舞段或者音乐选择的难点。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许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相通的,著名舞蹈家苏时进老师说:舞蹈与音乐,是一颗灵魂幻化出的两朵奇葩,它们都是对艺术的美丽诠释。在电影叙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两者进行最适宜的联姻。本节中笔者以电影音乐对舞段的选择影响予以简略的分析。

(一)在人物主线和音乐氛围下的舞段创作

当前我国的影视音乐,展现出多元表达的趋势,无论流行、民族、古典、异域都为影视工作者包收并蓄,音乐已不单是电影的附属物,音乐利用其可以打破时空、超越规则的特性,为突出影片风格展现出创造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因此深刻影响着影片的主题,在此背景下,音乐与舞蹈互为补充,共同“左右”着影片的主题深化。舞段的量身定做成为必须,它必须适应音乐表达的生活气息和个性化色彩及时代特征。这一点在影片《黑天鹅》中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二)以舞蹈为核心、音乐为绿叶衬托下的舞段创作

借助音乐的风之羽翼,展现舞蹈云裳的旖旎思想,使音乐为舞段创作锦上添花、推波助澜,最终获得舞蹈、音乐与影片的三赢效果。

对于舞蹈作品来说,音乐作品虽然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品,但在电影演绎中,它们是水融、不可分割、相得益彰的融合体,电影音乐的激情旋律赋予舞蹈创作以灵感,舞蹈阐释着影片人物的内心,用肢体语言舞蹈语汇述说着潜台词,轻快的肢体顿挫与激越的音符共同迸发着电影主旨。《黑天鹅》中的舞段起到引、承故事发展,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在乐曲旋律的配合下,以舞蹈的魅力,不仅为整部影片增添无穷魅力,更使电影获得巨大升华。

三、舞蹈题材电影中舞段的运用和作用

(一)突出舞蹈题材的特点

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是以舞蹈的艺术特性来推动整部影片发展的艺术表达手法。在《黑天鹅》《中央舞台》《舞出我人生》中,导演心照不宣地以舞蹈排练的整个过程作为串联电影的主题线索,整部电影表现了舞蹈排练中从演员的甄选到超越自我、实现艺术真谛的过程。通过对舞蹈者训练以及舞蹈者生活的描述,呈现了以舞蹈者为主人公的背后的故事。电影《黑天鹅》中,以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排练为整个故事的线索,通过女主人公在舞蹈排练及演出时的两面性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所体现出来的两面性。影片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正是人性两面性的主要载体,并通过集于一身的表演来表现性格迥异的艺术角色所带来的现实启发。通过风格鲜明的无关表演实现了双重角色的塑造,而这一双重角色的塑造更是象征了舞台上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二)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

单纯运用一种叙事节奏不能很好地带给观众影片的起伏感,这也正是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影中的舞段不同于舞台艺术上的舞段,它能够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因为导演运用舞段的目的是通过舞段的选择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舞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在观看舞蹈片段的同时潜移默化读到了导演安插的意图。体现了舞段为剧情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在演员选拔中取得成功之后的第一次排练中,导演选择的是王子与公主邂逅这一舞段。双人舞的部分中不能体现爱情与激情的迸发是导演最为担心的地方,而舞蹈编剧单纯地用挑刺和表演来批评主人公的做法并不能够在观众中产生反响,因此缓慢的舞蹈叙事留给观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影片的意图,使整个叙事风格更加自然。

(三)突出剧情的矛盾冲突

在电影《黑天鹅》中,影片中对冲突的发生和解决的描述很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舞段是舞蹈电影中矛盾冲突的主要体现形式,同样地,冲突也是在舞段中所解决的。影片中当女主人公由于芭蕾而感受的压力与束缚倍增的时候,甚至是她在不能够进入角色时,她随同朋友来到了酒吧,而在酒吧中彻底摆脱了芭蕾教条的舒服,演绎了一段释放身心的舞蹈。从此之后,女主人公对舞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舞段中对冲突的解决,极大促进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总之,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中,舞段的选择及其带来的效果都是为电影的故事发展所服务的。网络上对《黑天鹅》这部奥斯卡年度最佳影片的介绍中充斥着“悬疑”“惊悚”“心理片”等词汇,但是笔者认为《黑天鹅》更多的是在展现着舞蹈者的心路历程。本文认为片中的女主人公在自己舞蹈生涯达到巅峰的时刻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前任表演者的没落遥相呼应。舞蹈表演者的要求是要年轻气盛,同时又要求用丰富的生活经历来支持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电影《黑天鹅》所要表达的主旨同样是矛盾的人生,即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耀眼与现实生活中排练的艰辛,正如王玫在舞剧《天鹅湖记》开始之前的那段话:“舞蹈美丽而壮烈,成功所以美丽,失败所以壮烈,于舞蹈人而言失败者就是失败者,曾经的失败者就是成功者,失败的曾经永远都是所有舞蹈人刻骨铭心的成长印记。”

[参考文献]

[1] 郑华.论民族音乐在我国电影作品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03).

[2] 高勤学.论我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体现[J].电影文学,2008(07).

[3] 赵继红.浅谈舞蹈音乐创作中形象感知[J].作家,2008(14).

[4] 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06).

[5] 崔月梅.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生命意识——以朝鲜族舞蹈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3).

第6篇

小天电影个个数

距离小天的上一部电影《血滴子》已经两年了。当初小天把这部电影作为入伍前的封箱之作也是有很大野心的,力图打造一个完美的背影给粉丝留个念想。不料这部电影雷声大雨点小,导致小天心不甘情不愿地穿上军装当大头兵去了。退伍之后,小天憋足了力气再战江湖,收复失地的野心可是大大滴有呢!

2013年,他先是接拍了豆导的《军中乐园》,接着又在侯孝贤的《聂隐娘》中轧了一角。提起侯孝贤,那可是台湾地区电影的活化石,铁杆影迷们甚至认为,他一个人就可以代表整个台湾地区电影。这次他用了七年的时间筹备这部电影,又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去打磨,可以肯定的是,又一部经典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小天一回来就能够参与这样一部经典,绝对是他从影以来的又一大转折,所以尽管让粉丝等得久了一点,但值回票价是肯定的!

整个2013年,小天因为这两部电影没有上档而交了白卷,这也导致2014年他的电影四片齐发,形成了阮经天对阮经天的局面。他先是主演了尔东升监制的《暴走神探》,接着全力参与林超贤的热血体育电影《破风》,这两部电影都有望今年上档。下半年去电影院就一定躲不开阮经天,想想就让粉丝开心呢!

我和女神有个约会

说到《暴走神探》,就不得不提阮经天和两大新晋女神――杨子珊和周冬雨的合作。这部电影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法租界,阮经天饰演的警探范如一接指派,秘密保护富家女宋小乔(杨子姗饰)。而随着富家女的离奇失踪,范如一成为案件的最大嫌疑人,并在逃避追捕过程中结识了盲女慧兰(周冬雨饰)。就此,范如一与慧兰、小乔产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浪漫的情感纠葛,最终真相浮出水面,而范如一则陷入了清白与爱情的艰难抉择中。

周冬雨因为是片中最小的演员,就一直喊年龄最大的阮经天为“爷爷”,而阮经天就顺势叫周冬雨为“孙女”。小天抱怨自己在戏里体力消耗“巨大”,“首先我要自己跑来跑去,其次还要抱着人跑来跑去,最后还被人打来打去”。周冬雨则补充说,“爷爷每拍完一次,就问我跑得怎么样,他自诩是保时捷。”她还爆料阮经天为拍戏“把腿都摔断了”。小天则马上回嘴,“谁断了,你脑袋断了吧。”

至于电影里的爱情,小天说他陷入了一场“五角恋爱”,听上去就让人头大。杨子珊则对小天明褒暗贬:“他是只爱文艺不爱钱,非常热血正义和青春的人,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己反差挺大的!”神马意思?你是说小天在现实里很爱钱么?而周冬雨则形容阮经天,“在戏里很善良,身体也好,很有劲。”小姑娘,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身体好、有劲”是几个意思?难怪阮经天听了马上追问周冬雨,“我跟林更新,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周冬雨马上回答,“你!”完了,一代新人换旧人,二新你赶紧找个墙角哭去吧……

既生天,何生晏

说起小天的回归,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彭于晏。两个人一直被比来比去,这次又被凑作堆演《破风》,更是躲不开的话题。《破风》是一部讲述自行车运动的电影,为了有模有样地演专业运动员,小天和彭于晏如今正在封闭训练中,每天骑车120公里,小天吐槽说:“这辈子的自行车运动量,这一年全用光了!”而两个人的身材更是练得一级棒,等电影上映之后,粉丝当然就有福了,双倍的眼球冰激凌可以吃哟!不过两个人对“被比较”这个话题不但不回避,反而主动凑上来打趣。彭于晏就笑说:“他手里有好多我不能公开的照片,所以我一直拿他当偶像供着!”而小天听了则伸手拍他的大腿,警告的意味太明显了!

私下里二人更是铁哥们,甚至会隔空取笑对方,之前采访彭于晏,他就开玩笑说,趁着阮经天服兵役把他的代言都抢过来,之后再还他。“现在还了吗?”小天一听来劲了:“你去打开电视看他还了没?都还是他啊!没有还嘛!等我电影拍得差不多了,我去把它们都抢回来!”

第7篇

关键词:电影;排片;票房;影响因素

2014年贺岁档,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上映首日排片占比49%,首日斩获票房8000万。第二天这部影片在网上受到热议,尽管有许多观众表示这是冯导在炒《甲方乙方》的“剩饭”,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第二天的排片量反而上升到了53%。当导演冯小刚得知首日的高排片率时,直言一句“疯了”①,表明冯导也没有料想到一部喜剧电影竟全然成了当时“救市”的影片。最终这部电影首周末的票房达3.15亿,为电影最终7亿1千万的票房提供了保障。去年万众瞩目的“人在逋尽毕盗兄《港濉肥兹张牌便超过了60%,首日票房2亿,创造了华语电影首日票房新纪录。并且连破了华语电影单日票房纪录、2D电影首日人次纪录、华语电影预售纪录、华语电影首日排片纪录等共12项纪录。而各地的观影情况也是盛况空前、一票难求,观影后的评论更是掀起重重热议。之后几天的排片占比持续走高,超过了70%,黄金时段(18:00-21:00)的排片率甚至超过了95%。

一、电影排片

现如今,一部热门电影上映后便会出现首日排片破纪录的新闻,排片这个词就在这几年渗透进每个观众的生活中,观众选择电影的自也受到影院排片的影响,如果《港濉犯丈嫌车那凹柑欤观众在黄金时段进影院观影,几乎所有的影厅都在放映《港濉罚观众只能选择观看这部电影。电影的发行方也注意到影片的排片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想要增加电影的排片占比,尤其是黄金时段的排片占比。博纳影业出品的电影《澳门风云1》上映时,在全国影院的平均排片占比只有10%,但是在博纳院线却高达30%②,排片量的增加,相应也可以增加票房;有的出品方则是选择给影院方提供返点利益,根据排片率的高低给影院返点,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两大电影巨头,中影集团和华夏影业发行的电影,影院也会予以照顾,影院经理表示中国是人情社会,有的面子必须要卖。而影院的经理,影片排片的“操盘手”,十分清楚排片对于整个影城经营盈利的重要性。在以往,影院经理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电影排片,所以在行业内工作的时间长短成为影院经理排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现在影院经理可以参考网络热度,影片评分,电影票预售情况等,再决定一部电影的排片占比,风险性降低了许多。

以上分析图表是基于2015年11月3日――2015年11月17日,电影单日全国排片统计前十名,电影单日全国票房统计前十名的收集数据。数据来源与艺恩网旗下的中国票房网站。将电影单日排片场次与电影单日票房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线性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电影的排片场次与电影票房相关,且是影响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电影的排片场次越多,票房也就越高。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排片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可以影响到电影的排片,一部电影的排片和电影票房又会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会通过统计的数据,用spss软件来分析、证明影响电影排片的部分因素。

二、变量选择

本文统计了2015年11月3日――2015年11月17日,电影单日全国排片统计前十名,电影单日全国票房统计前十名,电影全国排片趋势分析前十名。数据来源与艺恩网旗下的中国票房网站(http:///)。

完成数据统计,整理后,经过对比分析等,进行变量选取。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些可能会影响电影排片的因素,分别是认知指数,购票指数,口碑指数,上映天数。

(一)认知指数

说到电影的认知指数,从营销学的消费者认知指数解释,消费者认知指数(Customer Recognizing Index)是消费者在隔离了营销策略的影响下所能达到的商品认知程度(不用考虑商品的包装,服务,品牌,价格,促销等因素)或者说是消费者凭借本身(主要是五官)的消费感受,在不借助其他手段(如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判断商品优劣与价值的能力。③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所有消费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关键在于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认知能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消费者认知指数高低亦反映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区分程度。

一个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认知越容易,那么其作出购买选择也就越快,反之则越困难。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品,和其他的商品也有着相似的性质。在2015年11月3日至11月17日上映的电影中,《夏洛特烦恼》,《007:幽灵党》等电影的认知指数,相对于《我的青春期》,《史努比:花生大电影》等要高出许多。《夏洛特烦恼》的认知指数最高有7.54,《007:幽灵党》的认知指数最高有8.23,反观《我的青春期》的认知指数最高为6.88,最低只有4.48,《史努比:花生大电影》的认知指数最高为6.08,最低为3.83。《夏洛特烦恼》和《007:幽灵党》皆有轻松超过40%的单日排片比率,而《我的青春期》首日排片率也只有13.48%,《史努比:花生大电影》的最高单日排片率只有9.33%。《夏洛特烦恼》在刚上映的单日排片只有10%左右,几乎没有很多观众知道这部电影。但是上映之后,口碑相当不错,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将这部电影的认知指数急速提升。而《007:幽灵党》,作为007系列的第24部电影,凭借着粉丝效应,有了一定基数的观影人群,加上电影上映前,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还出现在双十一的天猫晚会上为电影宣传造势。这两部电影对于观众来说认知更加容易,所以这两部电影的认知指数理应较高。而且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认知指数并不是一直都是保持一致的,以《夏洛特烦恼》为例,这部电影刚上映时排片率较低,认知指数也较低,但是随着网络的热议,认知指数也随之上升,单日排片率越来越高。

假设1:电影认知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正相关。

(二)购票指数

对于电影购票指数一说,现在行业并没有很准确的定义,但根据字面理解,“购票”便就是观众愿意为了电影买票,实现购票行为;而“指数”二字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购票指数即可表明观众对购买某部电影的意愿。

一位观众对某部电影的购票指数越高,其购买的意愿就越强烈,购买电影票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电影《007:幽灵党》在2015年11月13日上映后,最高时的购票指数为9.28,这部电影的购票指数遥遥领先,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购票意愿高涨,其单日的票房显现近亿的优秀成绩。由华谊兄弟制作发行的电影《前任2:备胎反击战》,由于有第一部《前任攻略》的热门IP、粉丝效应,有了一定的受众基础,再加上经验丰富的华谊兄弟为其“保驾护航”,充分运用公司在电影宣传发行上的熟练经验,购票指数曾达到8.26。而与《007:幽灵党》在同一天上映的电影《年少轻狂》,购票指数最高为6.02,最低时仅有3.34,所以单日票房最高时才354万,票房表现让人担忧。

假设2:电影购票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正相关。

(三)口碑指数

提及电影口碑指数,我们可以先了解品牌口碑的概念。品牌口碑(Brand Public Praise)是以口碑形式存在的品牌形象,是品牌动态表现的一种形式,它的具体表现包括人们口头上对品牌的颂赞、众人的对品牌的各种议论和评价(既可能有负面的,也可能有负面的、群众对品牌的一些口头传说(形成品牌忠诚甚至品牌崇拜的基础)。口碑指数则是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对其店铺的评价指标,是口碑网根据广大会员对商家的各项关键指标评价,对店铺的综合衡量指标。得分越高口碑指数越高,是消费者选择消费场所的重要指南。口碑指数能表明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对于影片的质量好坏的评价。

前面提到的认知指数和购票指数,指数越高,电影的排片率和票房就越高。但是口碑指数则不一定电影的排片率和票房成正比。比如在这一时期内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口碑指数基本在7.92左右,但是电影在被挤出单日票房前十名时,累积票房才2800万。电影《移动迷宫2》的口碑指数最高时才6.71,最低时只有3.2,而它的票房表现却轻松破亿,按照票房的趋势超过两亿也并非难事。在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上映时,时光网上的评分仅为2.8分,豆瓣网的上评分才2.9分,电影票房却“越骂越好”,最终票房超过了3亿,许多观众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想要一看究竟,这部电影究竟有多差。这种“负面口碑”营销的方式,也确实让电影的票房赚的盆满钵满。

假设3:电影口碑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负相关。

(四)上映天数

电影的上映天数与排片、票房是相互作用的。一般来说,电影在上映第一天的排片量是比较高的,影院经理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没有把握,第一天是电影的试水日,也是最冒险的一天。第一天过去后,影院经理就会根据第一天的实时动态票房,以及电影的认知指数,购票指数,和口碑指数,网络热议等因素调整电影的排片率。

大多数电影的排片在第一个星期的比率变化不会偏差太多,但随着电影上映的天数增加,其他新的电影上映,电影的排片率会逐渐下降。但也不乏《人在逋局泰濉贰断穆逄胤衬铡氛庋的电影,由于口碑较好,上映后电影的排片率反而越来越高。电影票房和电影的上映天数短时期内是成正比的。电影上映天数越久,电影的票房越高。今年创造了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奇迹的《捉妖记》于2015年7月16日上映,2015年9月16日下档,上映63天,中国内地票房24.38亿,成功打破上映30天的《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记录,登顶内地影视票房冠军,《捉妖记》观影人次为65,425,600人,也打破了6245万人次的记录,成为内地观影人次第一的电影,这也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开21年来首部获得影史冠军的国产电影。原本在《捉妖记》上映后期,每场电影的场均人次已经不足两位数,按行业常规,早就应该下档。但是为了打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被外国电影保持21年的历史,有意让它一直上映,所以票房才能超过上映仅30天的《速度与敬请7》,成为中国内地影史冠军。

假设4:电影上映天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将排片场次作为此次分析的因变量,将认知指数,购票指数,口碑指数和上映天数作为自变量。检测出的结果显而易见。

认知指数与排片场次之间的显著性为0,小于0.005,说明认知指数是影响电影排片场次的重要因素。假设1成立,电影认知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正相关。这也说明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认知指数越高,影院对这部电影的信心越高,电影的排片场次越多,排片比率越高。

购票指数与排片场次之间的显著性为0,小于0.005,说明购票指数也是影响电影排片场次的重要因素。假设2成立,电影购票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正相关。当一部电影的购票指数越高是,观众就更加愿意为一部电影的票房做出贡献,电影的排片场次也就会越多,排片比率越高。

口碑指数与排片场次之间的显著性为0,小于0.005,说明口碑指数同样影响着电影的排片场次。假设3成立,电影口碑指数对电影排片场次具有显著影响,且成负相关。但是口碑指数对于排片场次的影响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口碑指数越高不一定电影的排片场次越多。很多高口碑的文艺电影,比如《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等类似影片的口碑不错,但是票房表现反而疲软。影院给这些电影的排片场次自然不会很多。

上映天数与排片场次之间的显著性为0.002,小于0.005,说明假设4成立,电影上映天数对电影排片场次与排片比率具有显著影响,且成负相关。一般来说,随着电影上映天数的增加,电影的排片场次会逐渐减少。但是也有一些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的电影,由于资金限制,没有进行太多宣发的工作,上映前期得到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上映后网络热议,带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院自然会增加电影的排片场次。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影响我国电影排片的主要因素,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以提高电影的排片和票房。

建议电影的出品方(制作方)与经验丰富的发行公司合作。今年的电影票房已经突破了400亿大关,电影产业欣欣向荣,传统电影公司夯实地位的同时,许多其他行业的投资者也对电影市场充满信心,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资金注入电影市场。尽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电影市场,但真正树立品牌,摸清行业规律的公司却不多。11月6日上映的影片《前任2:备胎反击战》由华谊兄弟发行,上映后评价并不高,但是认知指数和购票指数一直在8分左右,上映12天,票房已经超过了2亿3千万。2014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中,有8部电影都是由万达影视(1部),光线影业(3部),博纳影业(2部),小马奔腾(1部),华策影视(1部)④这样的大型影视公司发行,可见与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合作,利用多渠道发行方式,可强化观众对电影的心理预期,提升电影的影响力。影院方即可参考电影的认知指数进行排片。

我国电影产业实行院线制之后,电影的供片方不再是几大制片厂,每年电影的产量也不再是计划制,越来越多的电影需要上映,影片之间的竞争也就越强。现在的观众许多是非理性购票,去影院大多挑选自己有所耳闻的那些电影,所以电影的宣发变得尤为重要。电影的宣发可以让电影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观众知晓,并对影片产生好奇和期待。在多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宣发模式成本高,反应慢,效果低;电影受众低龄化,传统的宣发模式很难覆盖到年轻观众。而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低廉的推介成本,广阔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受到电影制作、出品方的重视。提升网络热度,制造热门话题,构建立体化网络渠道,应用平板手机终端,最终构建全面的宣传发行体系,提升购票指数和口碑指数。这些都成为增加电影排片的重要方法。

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产品,以其本身的实力征服观众才最为关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时,在中国的宣发并没有大力投入,但这部影片制作精良,口碑甚好。该片的导演李安还借此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人在逋局泰濉贰《夏洛特烦恼》、《战狼》这些影片,都不是名导,名演员参与拍摄,但口碑不错,都是排片场次后来增加的“黑马”。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影片质量过硬才是保证高排片占比的最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 俞斯译.排片表决定一切[J].青年博览,2014(06):28.

② 哈麦.到底什么在左右电影排片[J].时代漫游,2014(03).

③ 张大亮,薛峰.营销策略的指示工具――消费者认知指数[J].中国流通经济,2000(04).

④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2014年国产/进口电影票房前十排行榜[EB/OL].http:///data/2015/01/03/1046406i.shtml.2015-01-03.

参考文献:

[1] 俞斯译.排片表决定一切[J].青年博览,2014(06):28

[2] 哈麦.到底什么在左右电影排片[J].时代漫游,2014(03)

[3] 张大亮,薛峰.营销策略的指示工具――消费者认知指数[J].中国流通经济,2000(04)

第8篇

电影是一个“骗人”的玩意儿,让人们混淆现实与梦幻―早期的观众会因为电影带来的匪夷所思的体验吓出心脏病来。而如今,电影观众的心脏已经坚强多了―数字技术创造着无与伦比的视觉奇观,带来了超强的刺激,使得观众的神经也同时变得粗壮,甚至就怕不刺激。

看电影:从稀罕到震撼

看电影一直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论哪个时代都是这样。可能是因为电影里有人的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的集体寝室正对着的是露天剧场的后墙。每到放电影给大人看的时候,电影的声音就传到我们住的寝室里,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梦想。那是一个属于成人的世界,我们想看却看不见。

后来,在期间看电影完全是受教育,看《红灯记》、看《白毛女》、看《智取威虎山》,电影院成为我们最理想的“逃学”地点。粉碎“”以后,放内部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时候看电影是一种政治待遇,只有相当规格的会议才有可能放电影,所以通常是大家围在一起,听一个人把看过的电影再讲一遍。――那时人们对于艺术的饥渴已经到了极点,难怪后来中国电影的观看人数一度达到天量,这其实都是10年动乱压抑的结果,并不是那时的中国电影有多好看。

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登陆中国内地,在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中,某些电影公司甚至坚决反对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但是,在中国电影公司的推助下,中国电影史上终于开创了一个“大片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段中,中国观众在银幕上看《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碟中碟》、《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指环王》等一系列由一流的国际明星主演、具有宏大的史诗场面和逼真的特技效果的超级电影商品。

今天我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感觉震撼的也许并不是电影的画面―我们对电影出神入化的视觉奇观可能早已经习以为常了―最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影院的音响效果。比如两支彪悍勇武的骑兵策马而来的声音会分别在你背后同时出现:一个从左侧不断前行,一个从右侧逐渐逼进,骑兵震天的杀声伴着烈马的嘶鸣由远而近,在一场生死交锋即将展开的时刻,你会感觉到银幕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辽阔的空间,那是你的目光无法尽览的世界。就在这片刻的闪念之间,骑兵风驰电掣般的身影与马蹄踏破坚冰的声音已经同时抵达银幕,在你的面前展现的是一场金戈铁马的激烈战争。

拍电影:从真实到虚拟

电影最初是在露天进行拍摄,在没有任何技术保障的情况下,电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题材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为了扩大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必须营造一种可以进行人工控制的拍摄环境,改变电影依赖自然界的生存状态。―电影的摄影棚从此应运而生,电影彻底摆脱了自然状态下原始的生产方式。

1957年邵氏公司在香港建立了一个“城中之城”―这就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邵氏片场”。走进邵氏片场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20世纪80年代,在这里工作的有1000多人。这里虽然没有工会,没有社会保险,但是整个片场里秩序井然。公司人员每年工作350天,每周工作48小时,几乎每10天生产一部电影。

记得有一年我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去看拍电影,摄影棚里堆着一大堆家具,那都是拍电影剩下来的。那时候拍电影非常节省,桌上吃的黄花鱼都是木头做的,然后在上面浇点汁,几乎可以吃一辈了不用换。电影的片场就像一个生产车间,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导演一声令下,全场哑然。

现在的电影片场,明星的豪华轿车进进出出,助理和化妆师你来我往,甚至宠物也会带到电影的片场来陪着主人拍戏。有的明星通宵达旦地工作,为的是赶时间;有的明星的工作时间每天不能够超过8小时,为的是保持睡眠。总而言之,现在的电影片场已经与60年前的完全不同了。

对电影拍摄改变最大的是,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国电影60年,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特技、二维动画,过渡到三维动画、全数字技术的过程。

在视觉影像上最先采用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影片是1996年的《秦颂》,导演周晓文用数字化技术演绎了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悲壮的历史画面。后来朱达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斥巨资拍摄中国第一部数字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下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没有完成的这部影片的个别片段。

中国电影首次大量地使用数字化技术是从影片《紧急迫降》(2000年)开始的。当时,为了填补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上影集团用巨资专门从美国购置了SGI工作站。在《紧急迫降》里一共有9分45秒的电脑特技的镜头。导演张建亚这次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打造中国的空中救险片,数字技术的关键是要完成对飞机空中状态的逼真再现和想象中的撞机场面,这种在现实中不可能拍摄的场景,是靠数字技术的魔幻之手来完成的。

在电影数字化的历史浪潮中,中国的电影人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用数字化技术去改变影片的某个镜头,某个场景。他们开始打造全新的数字电影。《青娜》(2001年)便是中国第一部全数字电影。青娜是一个虚拟的人物,她集合了诸多现实中明星的元素,导演组把这个创作叫做虚拟空间的造星运动。200多台PC机经过40天时间才完成了她的数字化制造,从而制造出了一个“有现代大众审美气质的新形象”。

随着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正在越来越普遍地采用。在常规影片的制造中,在那些不经意的情节展现中,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中国电影的表述形态。数码技术制造影片中的许多翻车、追车、爆炸的场面。利用数码技术来增加影片视觉的冲击力,能使汽车翻过来倒过去在空中旋转,从而使电影的观看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和心理的享受过程。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的影片,数字技术的引进都会使它更加动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影片开场镜头,一经数字技术的装点,便有一种奇特的神韵贯注其中。

放电影:从拷贝到硬盘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其实最先是从电影院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电影院的音响系统的改造开始的。回望1949年,内地只有650家影剧院,那时电影院的音响系统只是放在银幕后面的扬声器,电影覆盖的观众群体仅仅限于城市中等收入以上的社会阶层,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几乎从未看过电影。那时的电影院,很多都是机关的礼堂、学校的操场、部队的营房。

如今60年的历史飞掠而过,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进入院线商业运作的影院有1545家,银幕4097块,我们步入今天电影院,全部的影院氛围都充满了流行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交织的梦幻色彩。巨型的电影海报,暗调的蓝色光线,闪烁的地面灯光,耀眼的液晶屏幕,还有高保真的数字化环绕音响系统……进入这个空间,你就会被一种梦幻的氛围所萦绕,造成电影的这种历史巨变的最有力的推手就是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影院播放了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从此,数码影院应运而生。数码影院或称电子影院是指能够播放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影院放映系统。它的诞生标志着电影已经可以不再依赖于胶片就能够和观众见面。

这类影院放映系统与传统影院放映系统完全不同的是:电子影院放映的是以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通常以数字录像带(如D5格式)、活动硬盘、光纤传送、卫星转发等为记录媒体或传输媒体。数字影像质量不仅与胶片影像质量相当,而且数字影像对比度为1000∶1,而常规胶片影像仅为400∶1。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

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影院有数百家,并且成功研发出中档1.3K的数字电影管理系统和播放服务器,已经在60多家影院试验放映,效果良好。10年后中国将有1000座数字电影院,中国电影正走向全面数字化。

电影数字化:难以拒绝?

电影的世界如今成了一个无奇不有的世界。惊险的变得更加惊险,恐怖的变得更加恐怖,美丽的变得更加美丽。现在的电影变得越来越着重于它的视听感官的层面,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注重于电影那种视听的享受,所以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好看,会变得越来越好听。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娱悦性和消费性。

数字化技术的进入,传统电影与观众那种以直观的情感交流为核心的亲缘关系也被无情地打破了。观众从此不再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真实的现实世界所组成的电影天地,电影成了一种真正的数字游戏。

面对滚滚而来的数字技术,成龙是第一个公开声明要拒绝采用的人,他的一系列影片公开与数字化相抗衡。成龙在拍摄《龙旋风》时还坚定地说:“我的特别之处是,我不需要用电脑,用特技。我能跳多高就跳多高,我能打多快就打多快,我不需要电脑合成去帮我忙,这样我的电影在世界上就有一定的风格。不管现在美国他们的动作片有多强,我的电影有我自己的特点。他们知道成龙作品是用真功夫,是真动作,是不需要电脑、不需要科技去帮我忙的。”

中国电影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许多电影导演还是希望像过去一样出外景拍电影,因为那样他们才有真实的电影感受。但是,假如有一天,电影不再出外景而全部变成了室内制作,也没有演员在现场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而全部的创作都在数字环境下完成,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数字化技术给电影带来的是革命还是倒退?是腾飞还是殒落?这一切只有等待历史来回答!

新中国60年10大影片

1949年: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问世。

1953年: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完成。

1958年: 第一部中外(中法)合拍故事片《风筝》问世。

1962年: 《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70年: 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摄制完成。

1980年: 《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公映。

1988年: 《红高粱》中国第一部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影片公映。

1997年: 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

2003年: 《英雄》2.5亿元票房开创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

第9篇

谁能决定我在电影院能看到什么电影?是导演?院线老板?发行公司,还是制片方?在你看到的每部电影背后,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各自都有一场博弈。

MONEY+记者|郜艺

Dr. S,喜欢研究各种商家策略,精通公司和品牌吸引顾客的各种门道。他非常乐意带你去揭开生活中的商业秘密,然后为你提供建议,有时还会发你些信息bonus。所以,如果你有疑惑,尽管给他发邮件吧―dr.省略。

一部投资仅有890万的国产电影首周票房突破2个亿,远远超过了同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没错,说的就是《失恋33天》,一个完全是因为档期创造出的票房奇迹。档期本身就是一种营销,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你是否去看这部电影。年末大片鏖战在即,Dr.S带你去看看电影排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上映 大片拥有一切最便利的资源

Q:相比前几年,这两年逛街好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可看了?是因为拍的电影多了吗?

A:首先,要感谢你,让这个市场在近几年飞跃增长。2008年全国的总票房只有42亿,到2010年票房就突破了100亿,院线人士预测今年将达到130亿。这不仅让许多充满热情的导演们兴奋,更让投资者们信心大增,爱上拍新片。你也应该已经听说了,煤老板也来投资拍电影了。

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08年有406部国产片诞生,2010年有526部,但真正上院线影片只有220部。一部分影片因为质量和内容上的种种问题没法拿到广电总局的通过令所以没法上院线,还有一些影片的发行公司因为对影片本身没有信心不敢轻易上院线,因为影片基本上只有一次上映的机会,而院线的片源很丰富,每个档期的排片都是满满的,所以发行方只能拿在手里等待合适的机会。

现在国内平均每1.5天就有新电影上映,甚至同一天会有3部影片同时上映,这对观众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但对投资者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番外篇

电影市场上存在着一批骗子制片人。他们很能忽悠,拿着剧本和预算找有钱的业外人士投资。明明说好是300万的预算,但还没拍完“制片人”又要追加200万的投资。理由是之前报的是拍摄预算,现在需要的是后期制作的资金。投资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但也无奈,总得让影片完成,不能让300万不翼而飞。“制片人”就在这500万中大捞了一笔,更倒霉的投资人可能还要再为宣传搭进去100万。而这些影片往往素材和质量都很差,没有发行公司愿意接手,观众当然也就无缘见到这些影片。

Q:为什么有些电影很早就宣布上映日期,有些则在上映前不久才宣布?

A:很早就确定上映日期的影片有两类:一类是对票房有信心的大片,它们拥有大牌明星、导演,其制作和发行方也都非常专业,对进程很有把握,而且不用太在意同档期电影的竞争,例如目前正火的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年初刚开机的时候该片发行方就对媒体宣布12月16日上映。另一类是档期主题型电影,比如《全城热恋》就是冲着暑期档的;《家有喜事》系列是冲着贺岁档的,这类主题性电影都会比较早的确定上映日期。

但大多数影片还是既没有绝对信心又没有明确档期主题定位的,尤其是中小型影片,“瞻前顾后看左右”是发行公司决定这些影片上映日期的策略―看看前后有没有同类型的电影,有没有大片上映。同类型的电影如果近期内表现不错,很可能这类型电影的市场就饱和了,自己不能再跟风。同时也要评估一下双方的实力,比不过就退让,比得过就上,也许对方看到反而会调整自己的上映日期。今年的《光棍终结者》就被提前3天上映的《失恋33天》完全淹没了,不过《光棍终结者》确实是个悲剧,由于主题的限制想退让调整也没有办法。

因此,许多影片迟迟不出声,一直观望着,到最后一刻才确定上映日期,就连保利博纳的大片《大魔术师》也不例外。本来传闻其12月上映,媒体和院线之前都迫切追问,到11月底还没有回音,看来它不愿意,或者说没信心和贺岁档的大片们一决高下,并且12月15日上映的《龙门飞甲》也出自保利博纳。果然,观望之下,《大魔术师》躲开了贺岁档,最终保利博纳在12月初将上映日期定在1月12日。

Q: 为什么国产大片总一窝蜂集中在贺岁档?

A:贺岁档主要指的是12月,有时前后11月底和1月初也算进来。这段时间是一年中电影市场容量最大的,票房总量几乎是平时的两倍。许多单位都以赠送电影券和包场的方式答谢客户,慰问员工,平时不看电影的人也会去凑个热闹。而国产大片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回收票房。比如《金陵十三钗》投资6个亿,如果放在其它档期上,每周平均总票房只有2亿左右,就算将市场完全占领也很难盈利。

长此以往就不奇怪为什么大片都喜欢贺岁档了。因为就有了一个良性循环,观众每年都期待贺岁档,所以大片每年也必会在贺岁档出现。也许你会想,中小影片该遭殃了。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正所谓,大鱼能吃小鱼也能养小鱼。有些影片本来就没有期待大的票房回报,放在淡季可能也只有1000万票房,但贺岁档的市场大,总有些人不喜欢大片或是大片看过了还不过瘾的观众,令小成本影片说不定也会冲到1500万的票房。

Q:那为什么12月看不到进口片呢?

A:出于对国产片的保护,国内在12月贺岁档、国庆期间和春节期间都是不能上映进口分账大片的。但也不是禁止上映所有的进口片―进口影片被分为进口分账大片和普通进口片。分账大片每年的引进额度是20部,主要集中在暑期档。所以很可惜,国外圣诞档的大片我们总会错过。

普通进口片由于对本土票房的冲击力不大,所以没有限制,全年都可以看到。普通进口片通常由一些民营发行公司“挂名”在中影和华夏电影下发行的。由于在版权和译制上的成本就近300万,且民营发行公司的资金量也不大,留给电影的宣传预算一般不超过100万,只能上映前两周才开始宣传。因此,对于普通进口片,它们的票房更多靠口碑,而非铺天盖地的广告。除了一些全球同步上映的电影之外,档期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口碑极佳的好片如果被突然来临的大片扼杀了,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发行公司很自然的选择避开贺岁档,“瞻前顾后看左右”也是进口片档期选择的指南。

每日排片 烂片也有多场次

Q:为什么有时同一地区(比如江浙沪)影院放的电影会不一样?

A:这和影院所在地区观众的欣赏口味有关。国内平均每个月有二十几部新片,有时同一天就有3至4部影片上映,但影院的规模有限,宣传资源也有限,不可能每一部都上,一家拥有6个放映厅500个座位的影院可能一两个月只会上十几部新片。所以影院必须揣测自己所在地区的观众的口味,迎合他们来选择放映哪些影片。影院对新片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影院的票房收入,也更直接的决定了是否给一部电影市场机会。当然,我们这里说的都是中小型影片。那影院是如何做取舍的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舆论导向。在当地媒体和网络上这部影片的宣传是否够大,是否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兴趣。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观众的询问电话。因此不同城市和片区的人群口味也会导致影院在选择的电影上有所差异,比如有些针对二三线城市的电影就很可能不会出现在一线城市的影院里。在影院看来,无人问津的电影就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影片,就算给了它们机会也没法创造票房。

可是影院并不是总能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如果放弃了一匹黑马,那就只能自己心痛了,所以只要有空间,影院还是会尽量多上一些影片。因此每个影院放映的电影有所不不同,如果只盯着一家影院,作为观众的你很多新电影可能就没机会看到了。所幸伴随着全国影院数量的迅速增加,几乎每一部上院线的电影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市场中。

Q:为什么只能看到影院一天的排片表?

A:五年前,你走进一家影院,可以看到三天、五天、甚至一周的排片表,而现在,你却只能看到今明两天的,甚至有些只能看到今日排片。如果你为此责怪影院的懒惰,那真是错怪它们了。事实上,正是因为影院越来越市场化,影院排片才变得勤快。现在的影院已会根据市场反馈第一时间内对排片做出调整。《失恋33天》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拿上海龙之梦影院来说,11月8日上映那天本来只安排了3场,一个厅都不到,而同天上映的《铁甲钢拳》排了15个场次。但当天一大早,影院发现《失恋33天》的预售票大大超过了《铁甲钢拳》,还接到了不少咨询《失恋33天》的电话,于是上午立刻将《失恋33天》加到8场。当天全国影院总共加了近2000场给这匹黑马!结果还是加少了,直到影院逆转了《失恋33天》和《铁甲钢拳》的场次比例。如果这电影放到五年前,影院很可能后知后觉,你也很可能要等到神棍节过后才排上队买到票,而《失恋33天》的票房也铁定会大大损失。

Q:为什么每部电影档期的长短会差很多?

A:有时候一部电影还没来得及看就下映了,有时候过了一两个月那电影还在档期上。原因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其实决定档期长短的人是你。影院是不会和你过不去的,不会将一部你不爱看的片子放在档上,也不会不满足你想看某部影片的需求,你决定票房。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宣传声势并不大的《海洋》在有些影院创造了2个月的档期,超过了《变形金刚3》。但市场更多时候还是残酷的,档期的市场化让每个月都有不少“炮灰”,业内人士还专门给炮灰们起了个名字:“一日游”电影。今年10月份上映的《堵车》就是这种例子,上海龙之梦影城首映当天为其安排了3个场次,结果很不争气,两场都是空的,就连7点的黄金场上座率都不到一成,第二天该片只能被撤掉。也有些比《堵车》幸运的影片,本来也要一日游的,但发行公司通过和影院的“友好”关系硬是让影片多游了几天,挽回一些票房。这些炮灰电影往往是业外资金投资的小成本片,它们从制作到营销都没有经验,完全不了解市场规律和观众的口味。

Q: 为什么很“烂”的大片也总有很多场次?

第10篇

《天堂电影院》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该片讲述了由萨瓦特利·卡西欧扮演的多多,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放电影,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1

元旦休息了两天,持续的冷空气终于凝结为片片落下的雪花,20某某年末迎来了武汉的第一场雪,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雪从29日夜晚一直下到30日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因身体欠佳,我无心也不能走出门外欣赏这难得的雪景。从阳台望去,可以看到雪花纷纷扬扬,楼下地面上早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连成一片,分外壮观、耀眼。

百无聊赖中我从电视中翻出高分电影之一《天堂电影院》,片长近2个小时,还好,一直卡卡卡的网络还算争气,居然没有卡,让我顺利看完了这部影片。

《天堂电影院》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该片讲述了由萨瓦特利·卡西欧扮演的多多,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放电影,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南部小镇中小孩子的童年和一段无果而心碎的初恋故事。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佛特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对电影热爱,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成就一段非凡的忘年友情。

放映师艾佛特是小男孩多多精神上的引领者,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个礼物:一盒胶卷,似乎遗忘和阻断的三十年慢慢地回忆在功成名就的老年多多心中回忆起来。

童年的多多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剪”电影:在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电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经由牧师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接吻戏)严格地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嚎啕大哭,总之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随着所放映的影片中剧情,带给小镇人们无限的快乐和忧伤。

多多在艾佛特不注意的情况下,把一些剪辑掉的胶片收集起来,和他的爸爸(战争中阵亡)和妈妈的合影一起藏到他的小盒子里。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艾佛特那样当个电影放映师。他每天来放映室跟艾佛特学习电影放映。好心的艾佛特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多多把艾佛特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佛特双目失明了,不能继续放电影。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这对身份差异的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而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在艾佛特的劝说下,伤心的多多从此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三十年后,成名的多多(成了一名著名导演)回来向他的老朋友(艾佛特的葬礼)做最后的告别。也找到了初恋艾莲娜,与她相会后,才明白这段错过的爱情一直是彼此一生中的最爱和唯一的爱。遗憾的是他们只能永远的错过了。艾佛特留给他一份礼物,原来是当初被镇上的检查员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看着这些镜头,多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理解了生命中的一切。

耳边响起艾佛特对多多的教诲。每一句都是那么振聋发聩。

“不要在这里呆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一个人不勇敢跳出舒适圈子,也只能坐井观天,也只能固步自封。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

电影永远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着。欢喜和悲伤的结局都可以一次次重新改写。而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比电影苦多了,错过的爱就永远错过了。一个人要经历诸多的磨难与困苦才能长大,才能感知生命的厚重与不易。

“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要回头,不准写信,想家时候熬住,忘了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不要来见我,我不会让你见我,懂吗?”

为了梦想,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在外漂泊的人们要熬住多少不为人知的孤单与寂寞,忍住多少深夜痛哭的泪水,在心底偷偷地思念分离的亲人、恋人……。梦想的实现,天时、地利、人和、机遇、才华、努力和背景关系等等又需要诸多的条件才能成功。那个曾经为梦想豪情万丈的我们,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岁月的洗礼下,甘于平淡,接受平凡。并努力做一个平凡的人。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那些快乐、幸福、悲伤、忧愁的日子,也都深深地埋藏于岁月中。

没有遗憾的青春不是青春,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人生。

谁是我们思想上的引领者?谁是我们灵魂的摆渡者?如今生活的浪潮把你、我冲散在哪里?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2

人是靠记忆活的,虽然没有记忆也可以将就活下去,虽然有新的朋友,居所,爱情,工作,新的电影,食物,新的香水味道。但是人是靠记忆活下去的。这个世界比想象中残酷,也比想象中温柔。那些过去的温存的记忆像取之不竭的燃料一样,让我们在寒冬般孤独的人生路上硬着头皮走到现在。

你曾怀揣梦想,离开家,离开父母,朋友,你爱的人,那些怀有莫名其妙感觉的姑娘和少年,你还记得那些闪光的日子,鼓起勇气伸出的手,那些焦躁的街上飘过的流行音乐,拖的好久的夏天的黄昏,黑夜迟迟不来,手拉手的影子就被夕阳拖的好长。

你终究还是会离开。你知道人必须往前走,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陷下去,去到想象中的广阔天地大干一场吧。走的时候不会悲伤,人生刚刚开始,一个阶段过去了,新的阶段在转角等着。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下去,在新的环境遇到新的朋友,有了新的追求,有了更高的眼光,拥有的仿佛很多,淤泥仿佛是过去,目标越来越近,成功指日可待。

然后呢。到达了下一站,忽然不知道去哪里乘下一班车,站台上空无一人。这个时候明白过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奔跑还是漫步,始终都会到达这里。那时候你笑着,口口声声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路是有了,只是该走哪一条呢。每一条路又将通向哪里。

你在站台坐下,回顾来时的路,你发现那些踏实的步子,一个个在这条道路上留下的脚印,你默默数着,回忆起他们的样子来,陪你走到现在的,广阔天地里的战友,那些靠得住的叔叔,心肠好的阿姨,室友,同学,点头之交,喝醉了聊起故乡的朋友,那些或欣赏或讨厌的老师。

你能模糊想起他们的脸,但是你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你像是浮在海面波涛上的小船,随波逐流,无处停靠。

这时候,你选择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循着来时的路,去寻找最初的梦想。你回来了,记忆沸腾起来,那是灵魂一直栖居的地方。一样的阳光晒在一样的柏油马路上,沉甸甸的岁月从上面走过,一嗅还是原来的味道,即便有淡淡的苦味,你知道,那不是沧桑,就是眼泪。

你鼻子一酸,坐在马路边哭了。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你像个孩子一样无助。

记忆如一双粗糙的大手抚在你的胸前,好了好了,好了孩子。一切都变了,一切也都没有变。

走了千山万水,你以为走出回忆的怀抱会有新的温暖,你以为人生可以随意按下restart键重头来过,你以为所有的过去都可以轻易否定,第二天就能在崭新的太阳底下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其实,过去,回忆,一直在那里,一直没有离开,走远的是你自己。那些快乐,伤痛,那些随风而逝的诺言,那些青春缤纷的日子,那些真诚的微笑和泪水,那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它们一直都在你的身边,永远烙在你岁月的丰碑上,见证你曾走过的每一段坎坷的道路。

人生一如奔驰的火车疾速驶向未知的远方,而记忆则如铁轨一样长。

面对过去,然后,走向未来。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3

《天堂电影院》主要是讲述一个电影导演的童年、少年一直到成年后成名了的经历。里面所包含的人生感悟不需要用语言来修饰,无论哪个角度,它都称得上经典之作。

电影开场不久,这个长着一对招风耳,有一双聪明大眼睛的小男孩多多,他总是仰起头和大人说话,总是弄一些小把戏使大人们又好气又好笑,拿他无可奈何,因为他那么小,那么聪明,如果我是艾佛特我也会佯装生气地把他抱在桌子上,并一本正经地说:“在我踢你屁股之前,快点跑回家去,别再找麻烦了!”在那个镇子,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多多。多多在教堂里给神父当小祭司,这个教堂前有座“天堂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都要经过神父的审查,电影中的接吻镜头一律被神父视为“色情”而摇动手里的铃铛通知艾佛特统统剪掉。小多多饶有兴趣的偷看神父“审片”,他闯进放映员艾佛特的工作间,要求将剪下的胶片送给他,而艾佛特却没有答应。村里人热爱电影,天堂电影院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源泉。在艾佛特将快乐带给更多人的时候,自己却遭遇不幸,放映中的胶片起火,凶猛的火势蔓延到整个电影院,在人们纷纷忙于逃命之时,弱小的多多勇敢的从火海中将艾佛特救出,然而老放映员从此失明。在一个足球彩票中奖者的资助下,新天堂电影院落成,年幼的多多接替艾佛特成为新的放映员。胶片缓缓转动,多多随一幕幕电影长大。青春期美好而残酷的来了,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美丽的女儿艾琳娜,注定的,这是一场失败的痛苦爱情。艾佛特劝多多离开村庄,在更广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理想。三十年后的多多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回到村庄已物是人非。最为亲爱的朋友艾佛特已然谢世,初恋的艾琳娜已为人母,天堂电影院也在一声巨响中夷为平地?唯有艾佛特留给他的礼物——那些当年剪下的接吻镜头胶片让他含笑而泣。光影交错之中,多多理解了艾佛特说的那句“人生不是电影”。从《天堂电影院》里我看到了,电影人对电影的执着,观众对电影的痴迷,而那些不喜欢电影的人对它却是厌恶;以及人们对电影的态度,从牧师要求将接吻、暴力的情节剪掉,到遵从电影本来的样子,这也仿佛代表了时代的开放与进步;从小男孩偷看电影,到放电影,再到成为导演,这些都是电影给人们的改变;还有当人们在露天的广场看那放在楼墙的电影,你说他可笑吧,却又让人感觉温馨,看到人们满足的笑脸,也会让自己开心。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追逐有时候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而被我们追逐的是在前面为我们领路的那个人。直到有一天,前方的那个背影变得苍老无力,我们不再追逐,而是踏着他们的肩膀奔向自己的梦想。还记得艾佛特在近似于逼迫地送多多离开自己的故土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小子永远不要回来!三十年都不要回来!我不愿天天听到你的声音,我希望听到别人谈论你的声音!”。听完了便被这句话震撼了,也许让我动容的并非这句话本身,而是潜藏在这句话下面艾佛特对多多直接且真挚的爱。

这样的爱在影片中贯彻始终,那是一次又一次催人泪下的美好。

《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看完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竟然不知不觉,影片留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回味,比如电影院里放映机出口石狮子头的特写;影片开始不久,当门铃响起,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起身去开门“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来了”,多多与母亲相拥,那团白色的毛线从楼上绕到了院子;还有一位在电影院中逝去的观众,当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时,上面有一束鲜花,代表着那位观众还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还有一位估计看过N次同一部片子、对台词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观众总是在电影中的演员说出话之前准确无误地说出台词,连结束都不放过。在记忆的眼中,来到天堂影院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可爱,总是来晚迟到的老头,愚蠢而善良的售票员,总是爱在座位上呼呼大睡的中年汉子,当然,除了那个坐在楼上包厢,充满恶意与鄙视向下吐痰的“绅士”,最后,他终于被来自下面的一包大便击中面孔,吵吵嚷嚷的意大利乡村居民,就如拿波利民歌般浪漫开朗,在放映卓别林的电影时,所有的人都在笑,镜头一个个缓缓移过在那些开怀大笑的面孔,这些镜头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深思感动,而更多的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真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虽然这只是部电影,但是我学到了如何对一部电影进行赏析,如何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评价,这些知识对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有用的。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4

小男孩多多和电影放映员艾费多因电影结缘,成了忘年交,艾费多因放映机着火导致双目失明,小多多接替了放映员的工作,知道他成年。通过小镇上的电影院,和形形色色观众的描写,也反映了电影的发展,那时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电影院成了孩子和大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小时候聪明可爱,年轻时沉稳热情,中年时取得成功,这就是小多多的成长轨迹。成功的代价就是与亲人多年的分离,直到艾费多去世,他才回到家乡,当年的天堂电影院已经要被拆除,当年的经理、牧师和观众们也都渐渐老去,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当年的可爱淘气小多多也变成深沉稳重,完全没有了当年孩童时的影子,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鲁迅先生说过“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这段话用在这里可能不太恰当,有一些贬义,但中年的多多没有了孩童时的灵气、年少时的英气,让人感觉到只是人到中年的暮气,虽然他可能事业有成,但没有了从前的快乐,看着有一些伤感。

影片还讲述了多多和银行家女儿艾莲娜的爱情,他们热烈的相爱,却不能最终走在一起,因为家庭的原因,离开家乡之后,多多换过许多女人,但他的母亲说他都不爱她们,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没有得到费尔明娜的爱情之后,通过各种手段换了不同的女人,但他的心却一直在费尔明娜那里,多多也是这样,一直忘不了艾莲娜。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5

已经很多年没看电影了,说起看电影,哪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那时,镇上村上还都有流动的电影放影队,每到过些传统的日子,都会在干燥的田里或是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架起排栅,挂起银白色的屏幕,让几个小村的人都为之兴奋电影准备要上映了……

自从镇上的放映队解散后,电影院也被改为厂房了,之后看电影的机会失去了。作为一名穷学生,到万达或中华这些影院看电影是奢侈的行为。家里没有电视和DVD,就更别说电脑这玩意了。好不容易上到大学,偶尔在在宿舍看上几部,也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下载来的美国大片根本引起不了我的兴趣。况且更多轰动是炒作出来的,更找不到儿时看电影的感觉。就这样,我期待电影的热情在一天天的降温,现在都不敢跟人提我其实也是个电影爱好者。起码还算个从内心期待着能再电影院看上电影的电影爱好者。

怀着多年的期待,机会来了,选修课居然有《影视欣赏》这么一门课。二话没说,选了这门课。是黄丝雨老师上的课,感觉还不错。教了许多有关影视方面的知识。推荐给我们看的几部电影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我最喜欢《天堂影院》这部,他让我找到了儿时的感觉,能给我的是心动与震憾。故事说的也是一个小朋友,多多,后来成为了着名的导演,可是是以失去他最爱的女孩为代价的。片子的前半段似乎很沉闷,除了一些意大利式的幽默外,没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所以,当看到老艾弗达故意藏着女孩给多多的信,而让他们两个失去联系时,我还在猜忌这个老家伙搞的什么名堂。

然后,又是很多年以后,长大的多多要出去闯世界了。当了几十年电影放映员的老艾弗达语重心长的教导道,人生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浪漫的东西,所以你以后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一句话,从一个电影中人物的口中说出来,感觉多少有点怪异。但是,突然间就明白了,明白了老艾弗达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导演的良苦用心。其实给我最大冲动的是:“衣锦还乡”之后的种种感觉。主角演得淋漓尽致,加上“得天独厚”的背景音乐,我被深深地迷住了!三十年后回到故里,物是人非,给自己的无耐、令人向往的一幕幕在自己的脑海里重现,栩栩如生。虽然镜头上没有这画面,但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这些许许多令人感动激动并且悸动的画面。真的体会到了。多多的功成名就,这种感觉就是我最期待的感觉,虽是以牺牲失去他最爱的女孩——艾琳娜为代价,我认为是完全值得的。不单是在一个久经世故的老人看来,一个男人的生活应该是以事业成功而不是爱情美满为导向的。或者至少,他认为少不经事的感情是不成熟的,而伴随着事业成功而来的,少不了爱情。所以,出于对多多的关心,老艾弗达选择了让他放弃一份可能会拖累他的感情。但是多多是怎么想的呢?对于老人替他作的选择,他是感激,是愤懑,还是无可奈何?但至始至终认为,都是值得的。

我也渴望成功,成功之心在心底从未泯灭。能成为像多多这样的人,如此人生也没什么遗憾了。导演表现出来的多多:事业成功、爱情也算是常青了,毕竟艾琳娜还是深爱着她(况且这么多年也末曾是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这是可以肯定的。相爱并不一定能在一起,这让人感觉到很真实,现实就是如此,也就是人们常提的爱情的残缺美。这样的表演手法最能给人冲击力,也最能给人真实感。而多多这么多年没有回过家,而他的妈妈和妹妹也完全没有责备他,也算母慈子孝、妹爱了。这样的结局夫复何求?

回想童年生活,想起令我感慨叹息。《天堂影院》让也让人悟到:经历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请珍惜现有的一切吧!

所以我总会想起:当年一到传统的日子,都会在干燥的田里或是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架起排栅,挂起银白色的屏幕,让几个小村的人都为之兴奋的电影准备要上映了……

第11篇

Abstract: The image of violence as a martial arts film composed of an important element, Violence by the enemy, and then the audience recognized the image of violence in virtually reasonable.It is reflects the violence of the sacred quoted a "good and evil have reported that" secular ethics, morality and justice And the same time ,mapping out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dramatic color.

关键词: 武侠电影;影像暴力;文化

Key words: martial arts movies;images of violence;cultural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98-01

0引言

影像暴力作为武打片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在叙事电影的剧情发展中引领着影片的主题方向,通过人性的暴力冲突,进而使观众在无形中认可了影像暴力的合理性。其实,不论从道德的意义还是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在电影中一味地渲染暴力都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相似的叙事背景和规定情节下,如何处理暴力的内容与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电影中经过叙事逻辑“校正”后的暴力行为,为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他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通过电影中“故事”得到某种缓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一味否定电影中的暴力,笼统地把所有涉及到暴力的内容都称之为“娱乐的毒药”,进而把今天的武侠、动作影片与旧时代的武侠神怪片相提并论,把革命战争历史影片中的暴力与好莱坞电影中的暴力等量齐观,就等于从总体上否定了不同电影类型与表现题材之间的区别,进而否定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崇侠尚义的文化精神和抑恶扬善的文化主题,从而混淆了电影艺术的评价尺度。

1武侠电影影像暴力现象文化内涵

武侠电影影像暴力之所以在电影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独立的特殊的审美形态,是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审美实践形成合力的结果,是走出古典世界而选择反传统道路的必然归宿。透过武侠电影影像暴力现象,折射出暴力的各种文化现象。

1.1 武侠电影通过暴力的神圣化转述一种“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中国武侠影片中最常见的神圣旗帜是:“替天行道”与“为民除害”。天意,在中国是超越任何法度的最高道德范畴,“是世界的最高主宰”:“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天与人历来是相通、相合的,正所谓天人合一。所以“替天行道”本身就是为人(民)除害。武侠电影正是利用这种世俗冲突的非世俗化表述,赢得了广大中国观众影片的“信服”,同时弥合了大众心理的现实生活中观正义、观秩序的笃诚。中国武侠电影在处理人物命运的结局时,往往将其与某种“天意”联系起来。强调冥冥之中善有善后、恶有恶报的伦理法则。在《黄河大侠》(1986)中主人公马义在“妙法寺”与罪孽深重的段王决一死战,就是在“天意”(闪电)的指引(照耀)下展开的生死交锋。段王最后并没有被马义的利剑血刃,而是葬身于黄河的万顷狂涛之中,显示出历史巨流对这个逆贼的无情埋葬!《晚清风支――白莲》(1993)里的占承天尽管有一身过人的武艺,但他也难逃“天意”对他的最终裁决:“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之后,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占承天被劈开的青竹刺透心窝。使这个历史的叛逆得到了“罪有应得”的结局。”不论是河水还是青竹都不是杀人的凶器,但这些物体最终在成为置人于死地的因素,进而体现出武侠电影所强调的叙事结局中隐含的神圣“天意”。武侠电影通过暴力的神圣化转述一种“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文化,体现出顺从天意、顺从民意的伦理规范。

1.2 武侠电影暴力中蕴含的正义道德美武侠电影暴力现象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武侠电影中的正面人物,不论冲突的背景具有怎样的合理性,正面人物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忍辱负重,特别是在一场事关生死的较量之前,更要一忍再忍,最后后发制人。与此相反,那些恶势力的代表人物,通常是通过动武杀人、挑衅滋事、刻意捣乱、乱杀无辜、调戏妇孺,为武侠片埋下伏笔,剧情跌宕,最终铲除、除暴安良、报仇雪恨。例如在吴宇生导演的一片《英雄本色2》中,有两个在餐馆里闹事的恶棍,他们妇女,肆意捣乱,甚至把饭碗倒在客人的脸上,他们显然是一种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一种人性尊严的挑衅者。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阿KEN(周润发饰)也没有直接反抗,而是先把地上的饭捡起来,重新放在盘子里,当恶棍拔枪威胁到阿KEN的生命时,阿KEN才拔枪打伤了恶棍。这种既是自卫又是反抗的暴力行为,由于出此对亲人和人格尊严的捍卫,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使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正义性。包括影片的高超阿KEN、阿杰、四叔一起冲进犯罪集团印制伪造钞票的地下工厂,捣毁了犯罪集团的老巢,尽管主观动机是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替亲人报仇,但这种“师出有名”的暴力所维系的是一种正义道德美。

1.3 影像暴力映射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 “忠”与“孝”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主导思想,忠孝传家的道德训诫深入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与孝分别体现了对人作为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伦理要求:“在家为孝,入国为忠”。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强调的是对上“父”、对主(君)的绝对服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里,“父”与“主”、与“君”一样,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偶像。忠与孝,不仅是对人物行为的外在规定,而且已经变作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约束。所在,在武侠电影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忠孝为核心的“报恩”主题和以尽孝为核心的“复仇”主题。武侠电影中以忠君报主为思想时常会被尽孝为核心的复仇主题替代。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忠义双全”人格典型,也是世界电影人物画廊中极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

2结语

武侠电影的核心是用武打搏击解决敌我双方的矛盾,武侠电影的特质决定了它永远无法回避暴力的手段、无法删除暴力的抗争,决定了“动作叙事”的性质。尽管暴力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因对电影暴力进行模拟、仿效而走犯罪的人。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包装,在电影艺术无法彻底去除暴力内容的情况下,怎样消除电影暴力的负面影响,消解暴力的残酷性给观众心灵带来的恐怖和厌恶,建立一种既符合电影观众的观赏心理又适应电影艺术自身规律的表述方式,是电影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赵洪义.当代武侠电影暴力美学的的远远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第12篇

2011年的光棍节,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在中国内地燃起一把火,其出色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也成为电影新营销的经典案例。(详见《成功营销》2012年第2期“失恋33天电影新营销的胜利”)转眼一年过去,同名电视剧《失恋33天》再次利用光棍节展开宣传攻势,一样的小清新风格、类似的故事情节、一样的宣传方式,不一样的是传播的内容、演员的组成和剧情更加丰富立体。

单看电视剧《失恋33天》的宣传方式,不会用“新颖”两个字来形容,因为看到的依旧是电影《失恋33天》的延续——利用社会化媒体传递“失恋style”主题,推出微电影打出失恋style的概念营造气氛,在光棍节这天造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失恋33天》并不是在光棍节这天开播(很多人误以为是在今年的光棍节开播),而是在很久以后的2013年8月份左右。也就是说,一部电视剧,其宣传周期从开拍之前就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电视剧开播,花费一年多时间。

把电视剧当作产品来卖,从产品开发之始,就介入营销宣传,一直贯穿整个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和出售各个阶段,打通每一个环节,用这样的思维来包装、宣传一部电视剧,这在国内影视剧行业尚属先例。

其实反观近几年国内影视剧行业的案例,我们发现,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到《将爱情进行到底》,再到电影《失恋33天》,以及正在路上的电视剧《失恋33天》,影视剧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营销方面的突破和尝试,正是这些不断寻找突破点的行动,驱动着影视剧营销逐步走向成熟。

突破一理念转变

目前的影视剧营销公司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部花费上亿的大制作,不肯拿出几百万元来做宣传。如果去问投资人为什么,得到的回答大部分可归纳为如下三种:

我们的投资之前已经用完了,到营销这里就没有了。——影视剧营销并没有预先被放置在制片体系里面,还停留在影视剧制作完成之后的宣传和发行。

我们花了一亿多,能看得见东西,你花的那几百万能让我看到什么呢?——联想花了2亿赞助奥运会,然后花了5亿元让所有人知道。大部分投资人不明白这2亿元和5亿元之间的关系。

我们根本没有这部分预算。——看不到营销对于影视剧本身的票房和收视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整个行业对影视剧营销观念的淡薄和缺失,使得影视剧营销远远落后于传统产品的品牌传播。好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制作方开始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所以才给了像影行天下、麦特文化、光合映画这样的影视剧营销公司很好的发展机会。

相比较而言,欧美国家的影视剧营销行业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当一档进口片进入中国的时候,宣传方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以《饥饿游戏》为例,这部影片上映17天在北美票房破3亿美元,仅次于《阿凡达》,成为电影史上圈钱速度第二快的非续集电影。当这部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因为制片方和美国宣传方的支持,中国的宣传方影行天下第一次将影片物料重新剪辑,打造出一部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的内地版预告片,并在影片宣传前期,跟进影片北美上映最新动态,传播北美上映盛况及票房数字,传达《饥饿游戏》是北美2012最值得期待、最卖座影片的信息,提升国内观众对《饥饿游戏》期待值。该片既不是名导,也没有名演员,却在中国创下1.7亿元票房,比预期高出1亿元。

同样,几百万元的预算对于大众消费品的宣传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是用在一部像《失恋33天》这样的电视剧的宣传上,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以说从电视剧开拍之初,制片方就已经在理念上肯定了营销对于电视剧未来的影响。

下面的几点突破,归根结底也都源于理念的转变。

突破二数据说话

市场调研、消费者洞察这样的字眼其实完全可以放在影视剧营销中。当一部影视剧作品进入宣传期的时候,首先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目标受众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对该部影视剧的了解有多少?预期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电视剧《失恋33天》,因为之前的电影《失恋33天》留给观众太深的印象,特别是文章、白百何在影片中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电视剧《失恋33天》的出现冒了很大的风险。当宣传方接到这样一部剧时,第一件事就是做调查,征集网友对于张默、姚笛出演男女主角的意见反馈。结果是90%的人不支持张默扮演“王一扬”这个角色。

宣传方据此调查结果给出的相应对策是去“文章化”,去“白百何化”。怎么去呢?在影片开拍之前的两个月里,拍摄33张海报,以及九段微视频,然后分期分批不断曝光,一点一点加深张默、姚笛在受众中的印象,根据传播学的原理,在眼前晃悠的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因此,90%这个数字在之后的调查中慢慢下降(说明宣传方的对策是正确的),到最后变成10%。这就是数据调查的引导作用。

突破三跨界

以往的影视剧宣传大多局限于贴几张海报、邀请娱乐媒体搞几场会、在娱乐媒体上一些花边新闻等等,仅此而已。“跨界”一词延伸到影视剧行业也是近几年的事儿。就拿京东商城来说吧,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和影视剧跨界的活跃分子。

从电视剧《男人帮》开始,京东商城曾多次植入《北京青年》、《机械师》、《二次曝光》、《消失的子弹》等多部影视剧作品。京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所有的动作都不是简单的植入,而是把影视剧作品当作一个营销的平台,让观众从中了解到京东的产品并最终产生购买。比如,《男人帮》开播之时,京东商城专设了男人帮页面,剧中出现的产品都在其中有售。最近京东与乐视网合作推出视频购物,用户可以在京东商城在线视频购物专区观看热门影视剧,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的产品将在京东做关联销售。

到了电视剧《失恋33天》这里,双方的跨界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京东和该剧在宣传期就开始捆绑,一方面,京东在微电影中进行角色的植入,在片尾也以首席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在微博发起的活动中,用户参与不仅要@电视剧失恋33天,同时也要@京东商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电视剧和京东商城的官方微博这两个平台形成跨界,双方的粉丝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也就是说,京东商城这位东家对于电视剧《失恋33天》来说,反过来也成了其宣传的营销平台。谁不知道京东人气旺呢?

突破四前期植入

影视剧营销的目的除了吸引观众关注、引起院线项目经理注意、吸引节目购买方的注意、提升票房和收视率之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招商引资,其结果就是产品或品牌在影视剧当中的植入。通常,一个产品或者品牌的植入都放在影视剧播出当中。实际上,跳出这种思维,投资方完全可以将植入放在影视剧的前期宣传过程中,效果会更好。

以I DO为例,在《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影里面,I DO的LOGO醒目地出现在影片当中,还出现在演员的台词当中。而实际上,在影片放映之前的宣传期,I DO就作为奖品出现在微活动、微影评、微情书当中,随着宣传攻势的展开不断加深网友对其的印象。

同样,电视剧《失恋33天》的前期宣传不仅捆绑了主赞助商京东商城,也在其微电影中将媒体平台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当作产品植入了故事情节,并且在11月11日光棍节这天的会上,现场植入了某品牌面膜这样的产品。也就是说,宣传方不仅在宣传电视剧本身,同时又将这种宣传当作一个平台,去吸引别的品牌和产品植入。这样不仅扩大了宣传效果,同时也拓展了资源,达到制片方和品牌方双赢的结果。

突破五上下打通

在《失恋33天》今年6月宣布即将开拍以来,营销工作就已经开始准备。宣传方为此将营销活动一直规划到电视剧开播前,时间跨越一年又一个季度。首先是拍摄了概念版、暴力版、荒诞版、温情版海报共计33张,以及新仙贱组合版、小丑版、预热排练、插画版、“失恋style”系列版视频9款,分期分批在网上传播,以达到去“文章”化、去“白百何”化的目的,同时通过失恋话题的传播和互动引发网友对电视剧的期许,吸引购片方的注意。其次,利用光棍节再造声势,将前面的宣传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引发媒体二次关注和宣传高潮,然后宣传暂回低谷期。接下来,就是电视剧开拍过程当中的物料准备阶段,为电视剧开播前一个月的集中宣传做准备。

电视剧《失恋33天》的突破就在于将营销贯穿到电视剧从筹备、开拍到开播的全程当中,上下打通,真正用营销的概念来宣传一部电视剧。也许对于国内的任何一部电视剧来讲,一年多都显得太长了,也很少有制片方用这样的理念去宣传一部电视剧。这样的尝试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一年多会不会让观众等得太久?还是让收视率说话吧。不过从制片方在发行方面的反馈来看,该片卖得相当好。这也从一方面证明了前期针对卖片的营销效果不错。

【专家点评】

安玉刚北京影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成功营销》:电视剧营销跟电影营销有什么区别?您认为现在的影视剧营销还停留在什么阶段?

安玉刚: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营销,最核心的东西,是看如何跟形成购买的那个人建立联系。比如,电影的受众是观众,那么就利用各种渠道去打到这群人。电视剧有一点不同的是开播前的受众是各大卫视的购片人。制片方宣传的主要目的是引起购片人的注意然后把片子卖出去。所以电视剧营销的前期工作是要打到这群人,当这群人关注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其实也就辐射到了一部分普通受众。另外,电视台也会请影视剧公司做电视剧的宣传,此时的目的就转化为提高收视率,提升电视台的品牌知名度了。

其实现在国内的影视剧都还离营销两个字太远,还停留在宣传阶段。其实除了影视剧本身的宣传,还可以做很多单独服务于商品的宣传以及周边,甚至是后期的销售,将娱乐资源跟商家资源整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