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一天电影

有一天电影

时间:2023-05-30 09:5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一天电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一天电影

第1篇

这个充满欢乐的暑假,我读了《月光电影院》这本书。这本书里面的男主人公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面对各种遇到的困难,毫不畏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文中讲到:那位父亲下岗了,是因为他上班的造纸厂,大检修。有一天,父亲看到了那台他用两条香烟和朋友换来的电影放映机,顿时,父亲眼睛一亮说:“我们可以开露天电影。”露天电影生意一直很好!因为2元/大人;1元/小孩很便宜。可父亲发现因为没有票,有些人会“逃票”,但父亲并没有泄气,骑上自行车就去印“电影票”。后来,再没发现逃票现象了。过了没多久,父亲发现有的人会拿假票,所以,会出现亏本现象。面对出现的又一个困难,父亲动脑筋,想办法:父亲到街上刻了一个发票专用章,后来再没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了。

文中的父亲虽然在开露天电影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于营业成功了。而且生意兴隆!虽然父亲的生意非常好,但是他非法经营的行为我不赞同。他不应该违法乱纪,应该做一个合法的公民。后来,父亲知道错了,补办了“营业执照”,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知道了:“知错能改,善莫大蔫!”。

通过读《月光电影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勇敢面对,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云南普洱墨江县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城小学三(4)班三年级:罗梓程

第2篇

年龄:19岁

星座:摩羯座

身份:在读大学生,广东省佛山市人

爱好:旅游,写作,看书

座右铭:用生命的每一秒,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快乐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汤唯最喜说的一句话。她说她喜欢杭州的春天,伦敦的夏天,希腊的秋天,香港的冬天。她说她最想挑战下一个角色。

对于汤唯,喜欢她是从儿时开始,喜欢她十年未曾间断,从《警花燕子》开始,那是她第一部电影,也是我喜欢她的伊始。一个假小子式的交通警花,让我对她深深着了迷。

于是乎,伴随着我成长的也是关于她的历程,我时刻未停止关注。有一天电影《色·戒》突然强势登场,在导演李安选角时,汤唯打败了章子怡、舒淇和大S这样的名角,成为该剧的主人公王佳芝,因为这部影片,让她一夜走红,备受瞩目。李安说:“《色·戒》就看的是女主角一个人扛戏,从19岁到23岁,起初是清纯少女,几年内经过历练,变得艳丽成熟,穿上旗袍要有看头,特别有诱惑力,主演的人外型、演技、气质缺一不可。”这也就是汤唯的样子,于是简单的着迷,也就演变成了着魔。

我一天天成长,汤唯也一步步走来,从《月满轩尼诗》里那个性格倔强,不喜交际的爱莲,到《晚秋》中那坚强的一段简单却曲折的爱情演绎者Anna,从《武侠》中的阿玉到《极速天使》中的阿玉。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一个安静,踏实,不那么爱热闹的女子。就像水一滴一滴地落在杯子里,慢慢这个杯子就满了。然后,你再开始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颜色,感觉到它的温度。充足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让人舒心而又踏实。做演员这行,汤唯让我觉得刚好,她就这样子清清爽爽在那儿放着。当需要她去扮演角色的时候,她自己往上抹颜色。

原以为汤唯的样子定格了,就是这样,可是震撼却并没有如我所想的不再到来,它来了,来的很突然。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又让我的着魔显得愈发浓烈。本以为,这样气质的女人是演不了喜剧的,但是,经过这次拍摄,导演薛晓路曾评价说:“汤唯简直就是个喜剧天才。不仅仅是角色扮演风格的改变,更是对自己最完美的一种诠释。”

第3篇

那一年,我大概十四岁,上初二。

有一天晚上,已经下了晚自习,正收拾书本,忽然停电了。很短时间,教室里就没什么人了。我穿过桌椅,在黑暗中摸索着向门口那一团朦胧的月光走去,班长正站在那里晃动着手中的钥匙。

忽然从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来一个男生低沉的声音。他说,我们为什么不在这谈会话呢?(是的,他用的是谈话,而不是说话)

黑暗中,我和班长都没有说话,面对这个惊人的提议,不知道这个平时班里最大胆的人,是否也心跳的厉害。

那个说话的男生,是本学期从外地转来的,穿一件咖啡色的衬衣,沉默寡言,走路总是低着头。

不记得班长和我是谁先恢复知觉的,反正都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谈话是那个男生先开始的。他好像不太喜欢某个任课老师,对父亲的严厉也愤愤不平,最吓人的是居然谈到了孩子。他说很喜欢哥哥的孩子,所以自己就不准备要小孩了。

然后班长就大谈他的人生理想。说要到社会上去实现自我价值。平时他总是在教室的黑板上写: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在他们的示范下,我鼓起勇气说,长大了要当一个作家,或者侠女。

后来,我们一起穿过月光下安静的校园,走到一个路口,班长回家了。又走了一会,他说,要我送你回家吗,我说不用。然后,他就像电影里那样,说了再见。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里,大家正在分一盒点心,好像并没人发现我的晚归。点心很好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很多年后的一个新年里,遇见了班长。他说刚把媳妇送回娘家,可算没人管了。他和妻子在街角经营一个卖鞋的摊位。

而那个说再见的男生,却再也没见过。

可那场黑暗中,两个男生一个女生的夜谈,却好像永远没有散。

那应该是我少年时期经历的,最为浪漫的一件事。

一个男生的来访

那是临近毕业的假期中,腊月二十四,家家都在打扫卫生。母亲抱了被子出去,回来时对我说,有人找你。

我抬头看门外,天那!居然是一个男生!正扶着自行车把站在门口。

我马上看母亲,她好像并没有不高兴。姐姐从里屋走出来,问是谁。母亲说是同学吧,正好问到我,问的还是乳名。

姐姐听后做了个鬼脸,我立刻羞愧万分,恨不得撞墙而死(来的是个男生!问的还是乳名!)

简短商量之后,母亲说,你去吧。

我推着母亲的自行车,和他一前一后走出了胡同,心里开始埋怨这个唐突的男生。

他说,让我帮忙去一个女生家里,询问关于另一个女生的消息。我对这种本来可以简单处理的问题很不满,可因为这个男生先来找的我,实在不好意思回绝他。

于是最令人气愤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一路走来,开始历数我的种种缺点,连语文课上的朗读,也成了他挑剔的对象。我开始还争辩几句,后来气的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最可恨的是,当我把那个女生叫出门之后,他仅仅象征性的问了几句,好像并不太关心另一个女生的消息。

我感到受了愚弄,无比气愤,回去的路上不再搭理他。可他还不识趣,继续来时的话题。后来居然把我小学五年级逃课看电影的的事情也翻出来说(他同桌的男生和我是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同班的),我气的脸都黑了,可他好像很平静。

到了胡同口,我看都不看他一眼,头也不回的走了。

回家以后,我不理会母亲的询问,冲进自己的房间,使劲关上了房门。

是啊,他还没有我成绩好,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

之后的整整一个学期,我都不理他。甚至不从他身旁经过。后来,他明明正和别人有说有笑,只要我一出现,就会无声无息了。

再后来,不知为什么,他用一枚稀有的古币,换走我一张很普通的邮票。那枚钱币很大,暗红色,有着美丽的花纹,一直让我很骄傲。

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开始互换照片,写留言。他没有请我写留言,开始时和我互换了一张小照片,后来不知为什么,又托别人换了一张给我,并要走了原来的那一张。

很多年过去了,我回想起自己十五岁时的愤怒,依然心绪难平。

父亲的喊声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小县城度过的。虽然是八十年代末,可依然是一横一竖两条主街,剩下的大多是狭窄的胡同。

住在这些胡同里的人家,常常因为婚丧嫁娶,请人放电影。喜事是庆祝,丧事是送别。

放电影的消息,总是被同学们以飞快的速度,在校园里传播。晚饭后,大家基本上都在讨论电影的内容中度过。那天的晚自习,在兴奋中总是显得特别漫长。

好不容易放学了,我们挤进大人们的缝隙中,伸长脖子,看那只能是上半截的银幕。不过依然很快乐。

可是我的快乐往往持续不到一刻钟,父亲的叫声会准时在场外响起。他的嗓音洪亮,刚开始会喊乳名,如果听不见回音,就开始喊学名。并在场外把喊你回家的原因大声说出来,一遍一遍,不怕麻烦。最后,若再不回答,他就开始声色俱厉的呵斥,并扬言再不回家就挨打。最后我常常是含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那里。心里充满了对父亲专制统治的愤恨。

回家的路上,父亲总是说,这是为了保证你的身体健康,才必须要早睡的。一旁的姐姐会愤愤不平,我又不贫血,为什么要早睡!可她还是得和我一样早睡。据说是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早自习能按时起床。

最糟糕的是第二天,往往在课间的十分钟里,会有哪个男生,在那里惟妙惟肖地模仿父亲的声音,然后,一帮男生哈哈大笑,很多天过去了,还有人会冲你挤眼睛。

第4篇

“我发现,写作时的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身上所系的一些沉重一下子舒舒坦坦地卸下来了。我用文字建造自己的城邦,什么主角,什么人生方向,都是自己说了算。”潘云贵是个天真单纯的男孩子,是个想做彼得·潘和哈利·波特的男孩子,是个喜欢五月天、苏打绿、陈绮贞的男孩子,是个总会一阵哭一阵笑的男孩子。他把文字看成了自己另外的一道影子,在他与这道影子进行对话的时候,能够带走一切的烦恼和忧愁。

新作文:看了你好多书写青春的作品,你是如何看待青春的呢?

潘云贵:青春是赶在七点之前跑到教室上早自习,学大人的笔体在成绩单上签字,熬夜玩游戏看电影却忘了书包里的作业;青春是在摇晃的公车上打瞌睡,被老师安排坐到好学生的旁边,偷看那张好看的侧脸被发现时慌张掉落的书本;青春是夏天电风扇急速转动的嗡嗡声中,你想象着西瓜被切开时散发出的香甜味,是吃了一周黄莲片后脸上还没消退的痘痘,是爸爸做的番薯糕和妈妈做的南瓜汤。青春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旅程和时光。它并不残酷,只是有时,我们忘记要把它放到阳光下的住处。

新作文:很多人说,90后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你觉得是这样吗?

潘云贵:有这些表现的只是90后这个群体里的一小部分人,其实无论是什么时代,也同样存在着这些“少数派”。每一代人都有其相似性,我们无法用灰色的放大镜将这些问题放到某个时代所出生的群体里而成为他们的标签。在我眼中,这个群体里的少年或者青年,还都在成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被这个时代和社会所塑造着。总有一天,他们会发光,会发亮,因为我们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星辰和宇宙。

新作文:现在有不少高中生也喜欢写作,你能跟他们分享一下你的一些写作技巧吗?

潘云贵:很多读者朋友向我提出的问题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怎样写作?我说,用你的生活、你的梦去写,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心无旁骛地写。很久以来,我只想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而不是成为某种规定的附庸。一个合格的文字创作者应该洒脱自然、随性如风,而不是做一个在电脑屏幕前缺氧的码字工作者。正如王蒙说过的:“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也不是诅咒者,应该对世界充满兴趣,充满爱,有善意。作家对世界来说,首先是一个感受者,是表达者,是世界的情人。”文字是我们手中握住的朵朵玫瑰,是我们献给世界最深情的吻。当然,身处在应试作文磨难中的少年们,你们肯定不会过多理睬上述这些言论,没有神马比你们能拿到考场作文高分更重要了。对此,我给的方法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听语文老师的话哦,注意积累素材,不要跑题,多背背高考范文里开头和结尾的精彩排比,保证你们一定会站在应试作文的安全线上。

第5篇

初中时代,一星期回家一次,我总从他家门前走过。他有时跳到围墙上,蹲着看我走过。我故意走在同伴身侧挡着,都不说话;有时不见他人,屋里有歌声源源流出,已经不记得是哪一首了;有时院子里站着个男人,笑吟吟地说:“进家喝茶吧,妹妹(大人对孩子的昵称),你的同学安,在家的。”知道是他爸爸。

我还是那么礼貌地拒绝掉,也还一个笑笑的脸。

只有一次,他与几个同伴跑到山脚下一墩大圆石上等着。几个男孩儿并不跟我说话,却是嬉言笑语逗我的同伴。我们隐入荆柴里的小路去,身后是飞来的泥团砸树木的簌簌声。

便有一年冬天,约了中学里的外乡同学去我家,绕了大道。他也来了,带个比他稍矮的堂弟。他心里爱恋着同学中的一个,我们知道的。

爸在家里烧得炭火旺旺,妈推石磨,磨出一缸豆腐白白,守着门口等。

到家,暖和过后,我和女同学躲回房里。晾他俩在厅,听爸寒暄。他走时便不送。

又有一回他问:“你小时候是不是叫唐雪花?我来过你家,借了一张CD――记得么?那时你好小――好漂亮的!”

我慌了,大喊:“不是!我小时候最讨厌你们村的小孩儿!”然而心里,又听到了儿时那一声声“唐雪花”从半山殷殷切切飘下。我远远地看了又看,却是从不应的。

期中考试,晚上不晚修。宿舍楼前大悬幕布,放露天电影。教室里的我,耳机塞了两耳朵,大唱Mr.Lee新教的《Tomorrow will be better》。抬起头才看到他满脸愠色:“吼什么吼!”

初二了,同伴毕业的毕业,坐摩托车的坐摩托车。于是陡陡的山路,也只有我孤零零地去爬,再无人陪。冬天,天黑得早,到他村时夜已暮,走完他的村子,过小路,天越来越黑,林边萧萧瑟瑟,山下鸟声惊人,心便存了那么一点幻想也许他等在前头,也许我的身后,有他怜惜的目光,默送我爬完山坳。

冬天过去了,并没有等到。

该发生的故事没有发生。

春天来了。

去上学,过了他的村子上了山路,人在半山腰,听到摩托车声,听到有人在山下叫:“唐!唐!下来坐我车去!”

又走了几步,便回头了。

路上,他急急地问:“你是不是隐心,隐心是不是你?”我答他:“不是。”再问:“那你知道隐心是谁吗?”再答:“不知道。”

又一次闹了大大的别扭,半个学期视而不见,迎而绕路。四目再不相对,两口再无一言。

后来学校的广播天天放《为你写诗》。后来便在某一课本里发现了一页纸,是一首诗,诗名:为你写诗。慢慢看过,慢慢折起,仍然不说话。

后来便是一张球台上,忽然发现另一端是对方。看了山长水阔的一眼,冰释前嫌。

冰释前嫌,遂成义气兄弟。

中考后,我到了另一个城市上高中;他留在县城职校。不再联系。

新年在寒寒的冬天来临。

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说:“我来你家玩,可以吗?”

一辆摩托车,仍载了他的堂弟,他来了。却在对面公路上停着,不肯来家。

妈妈出来喊:“安,进家啊,进家暖暖!”

仍然不肯,定要我过去。我便换上我新学校的一套校服,风一样飞到他跟前,大拍他肩膀,眉弯齿笑:“兄弟,你来了!”

坐上他的车,去另一个同学家,路上又约一男同学。

傍晚,逃掉同学父亲的热情晚饭,走了。夜色凄迷,他把我送回家。

高二,不时打来电话。像大口喝酒的兄弟,我们说话,声声豪爽句句痛快。

终于有一天,他说:“可不可以,做我的白雪?”

我笑:“哈哈哈!我是卖红苹果的呀!”

高三,不再与外人联系。便似乎断了人情脉息,昨日种种已为陈迹。

冬天又来了,高三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

一次心血来潮,便去信息:“今年过年,还来我家玩吗?”

“如果你请,来!”

“好,准备热烈欢迎,但是,请带上女友一起哦。”

“为什么?”

“不然,我怕我妈要误会。”

久久的沉默。

第6篇

《士兵突击》是王宝强第一次担任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男一号。当时有很多实力雄厚的男演员在竞争这部戏。但是当导演康红雷让王宝强往镜头里一站,他的口音、台词、年龄、经验、非专业,没当过兵等各种重大问题,都被奇迹般地忽略过去,成为这部戏的最终人选。

从《少林寺》到少林寺

很多演员都曾信誓旦旦地对别人说:是上天派我来演戏的。但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还得算是王宝强。他的经历,如果不是亲口所述,简直像编出来的“明朗乡村少年成功记”。

王宝强跟许三多一样,也是老三,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王宝强家里是河北南河县大会塔村的地道农民,村中少年有习武的传统。王宝强早年练的是家传的“梅花拳”,是一套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武术套路,打起来既刚硬又缓慢,跟人们印象中眼花缭乱的功夫完全不同。如果没有一部电影,王宝强也许会和村中子弟一样,继续他父辈的辛劳而平静的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村里放映了一部露天电影,王宝强一家大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少林寺》。这部1979年拍摄的功夫片,在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了1993年,转过十里八村之后,终于来到了大会塔村。由于那盒胶片被放过太多次,青葱的李连杰脸上被刮得全是道子。夜空下破破烂烂的《少林寺》,使王宝强一夜之间患上了“功夫幻想症”,在初秋的地头上,地里刚刚割过了麦子,王宝强一字一顿地说:妈,我真的要去拍电影了!那一年王宝强只有八岁。后来王宝强的母亲对他的父亲说: “他如果闯不出来是他的事儿,但如果不让他去,他会记恨你一辈子。”

不同于许三多那个“抬手就打”的爹,王宝强的父亲居然就同意了王宝强的请求,并在地方上辗转找到一个在少林寺习武的青年,请他带着自己的八岁小儿子,投奔了五百公里以外的少林寺。八十年代的少林寺,因为那部同名电影的光辉,吸引过无数从祖国各地赶来拜师学艺的青年。直到九十年代末,周围还遍布着许多“传授少林武功”的武术学校。那个青年带着王宝强绕过了这些,径直来到了电影中的那块写着“少林寺”三个金字的牌匾之前。进了院子,青年带王宝强见了一个师傅。师傅照例问他“为什么要来少林寺?”王宝强坚定地答:“我要拍电影。”师傅们对此早就见怪不怪。相反,少林寺倒是把初来乍到的王宝强吓了一跳:“在少林寺,八岁可算不上小,三、四岁的小孩儿打得倍儿好!”

王宝强没有选择皈依和受戒,而是选择做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少林寺的生活简单而清苦,平时练功,每周六晚上放录像,放的都是功夫片。在那里,王宝强把“李连杰系列”、“成龙系列”、“李小龙系列”、“甄子丹系列”看了个遍,但他还是最喜欢与自己的武术系统最接近的李连杰。《少林寺》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梦。在王宝强眼里,少林寺就是个电影厂,自己朝暮晨昏的练功,就是在“拍电影”。晚上,他还偷偷问,“师兄,咱们的电影什么时候放?”师兄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拍电影了。

十五年后,当王宝强再次回到河南少林寺,周边星罗棋布的武术学校已经全部迁址登封,只剩下少林寺,恢复了电影《少林寺》拍摄之前的本来模样。他的师兄们成了少林寺的“教头”,带了很多徒弟,经常出国表演,有的还开办了自己的武术学校。今年十月,王宝强将有机会演出一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功夫电影,由于电影表现的是纯粹的民间武术,所以名字就叫《野风》。在《野风》中,没有刀枪剑棍,斧钺钩叉。相反,里面的武打是一种“古怪的,朴素的”武打,“任何人都没见过。”

人人都爱许三多

就算再挑剔的眼睛,对待王宝强的传奇经历,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真是太幸运了。在大部分观众眼里,王宝强就是“傻根”(“傻根”原来的名字甚至就叫“福根”),但是王宝强在很多公开场合都反复强调:“我本人不像傻根儿和阿炳,最像许三多!”他把偏爱许三多的原因总结为“励志”。但是“励志”的电影电视剧很多,那么王宝强和观众为什么又对许三多投射了如此之多的厚爱呢?

从《盲井》里的元凤鸣、《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暗算》里的瞎子阿炳,再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王宝强最开始的几个角色,虽然彼此差异很大,但都表现了“上天眷顾善良的傻子”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各方面的挤压。观众对于王宝强的喜爱,一方面是他清新自然的表演方式,和未经雕琢的朴实经历,另外一方面是王宝强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电视观众们对于“一个人没有心机,只要善良,最终能得到保全”的渴望。

王宝强认为许三多的经历与自己非常相似:从农村出来,从一个并不出色的、甚至有点懦弱的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代兵王。正像《士兵突击》中连长跟许三多说的那句台词:“你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他总结自己如此珍爱《士兵突击》的原因:“因为《士兵突击》里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事!”许三多对待兄弟、战友、领导的真诚态度,也反应了王宝强本人的做人原则。电视剧《士兵突击》让王宝强找回了很多记忆,那些自从离开农村以后逐渐被忽略的宝贵记忆。

王宝强称《士兵突击》是一部写“根”的电视剧。现在很多人出门在外,把“根”都给丢了。每个人身上都有“许三多”的影子,这么多观众喜爱许三多是有原因的。《士兵突击》里每一段戏都跟传统的军人形象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台词。编剧兰小龙在处理戏的时候,该狠的地方狠,而对于人,特别是许三多,很多处理显得非常“人性”。在班长拒绝许三多当兵时进行家访的那一场,他首先肯定了许三多不敢看杀猪,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他心善;不让他当兵,不是因为他不勇敢,而是因为他“不适合”当兵;最后看见许三多的爹那么残暴,觉得孩子在这样的爹手下一定毁了,于是又违反纪律,把许三多招了进来。另外一处是许三多杀第一个罪犯的时刻,表现出来的不是“英勇”,而是人性深处的挣扎。我到底应不应该杀人?而且那个人还是个女的!他是一个连杀猪都不敢看的人。王宝强说那段戏的内心挣扎十分复杂、真实。他为人物找到的依据是:许三多最终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兵。我就应该保卫祖国。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杀她!

《士兵突击》的许多戏是在马龙的一个演习训练场拍摄的。那里荒无人烟,“有钱你都不知道该往哪花!”可是在马龙的时光,在王宝强的眼里却是一段黄金岁月:每天的生活和“五班”的生活一模一样。在那里,王宝强为《士兵突击》算是拼了老命,多次受伤,都硬挺下来。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军事评比中,王宝强在水里一直泡了三个小时,因为下一场戏也在水里,但是要等到太阳落山。当时天气很冷,但是反复上岸会更冷。王宝强决定一直在水下等着。等到开拍的时候,王宝强发现自己手脚僵硬,但还在奋力坚持。因为各方面原因,那一条被重拍了四遍。拍到最后一条,导演看着监视器,突然发现水面上没人了。众人赶紧下水捞人。王宝强说自己当时已经木了,就在沉底的一瞬间,他的意识里双手双脚还在划水,但其实手脚根本都没动。“那一次,我真的尝到了死的滋味,如果能死在那一刻,我也觉得挺幸福的。”

“傻孩子,谁会骗你呢!”

王宝强在少林寺期间,没有读什么书。但是少林寺的“气场”,却为他一直灌输“武德比武术更重要”的精神理念。后来,王宝强决定离开少林寺去拍电影的时候,距离知道自己“不是在拍电影”以后正好整整四年。之所以在少林寺那么多年,王宝强的想法非常简单:因为学好了武功,将来才有可能拍电影。到北京一下火车,王宝强就根据少林寺师傅的指点,直奔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门口蹲着。有一段时间没有戏拍,王宝强不得不去建筑工地筛沙子搬砖。那时候,工地上的工人讽刺他:“咦,你不是来北京拍电影的吗?怎么来我们工地当搬运工?”王宝强会笑着答:“我现在是告别影坛,等有戏拍了,我迟早会杀回影坛。”那时候王宝强每天都看着天花板,不知道第二天会怎么样。“你如果回去,回去又能干什么?如果二次进来,你第一次都没成功,第二次更不可能了。”

后来,王宝强又听说一个剧组在选演员,就和同住的几个兄弟去面试。到了面试的宾馆,只有一个摄影师在,慌乱之中也没有记住剧组的名字。摄影师拿着DV,给他们一一录像。录像的内容很简单,几句话的自我介绍。前面几个人顺顺当当地过了,只有王宝强觉得自己“说话又蔫又塌”。同去的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群众演员,当即要摄影师给他们放回放。王宝强看见镜头里别人都精精神神,只有自己“比别人矮了一头,满脸雀斑,特别清楚!”这让一直以来苦苦坚持的王宝强,第一次萌生了退意。

到了晚上,这个戏的导演李杨回到宾馆,随手在一堆带子里挑出了王宝强他们的那一盘,随手打开,第一眼就看见了王宝强。后来,王宝强在几个人共用的数字BP机上接到了《盲井》剧组的邀请。去了以后,他才知道,当时电影《盲井》的其他演员都定下来了,李杨正处在“遍地找孩子”的阶段,一见王宝强,第二天立即拉走演戏。王宝强说,自己叔叔的一个孩子,就跟戏里的元凤鸣一模一样!拍出来一看,王宝强还暗自嘀咕:这么苦大仇深的老农民谁看啊!后来正是这部电影,让他获得了法国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这是王宝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很多观众都记得《天下无贼》中“点题”的一段:傻根怀揣一万块钱上火车,同伴提醒他火车上有贼。傻根儿说:“哪里有贼,谁是贼啊,谁是贼啊,站出来我看看,狼都不会害我,人难道还能害我?”在演艺圈,就算久混江湖的老手,也要时刻提防被骗的危险。当年,冯小刚的副导演叫王宝强来演戏,王宝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农民工跟天皇巨星对戏,根本不可能!”冯小刚的副导演对他说了一句话,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傻孩子,谁会骗你呢!”正是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宝强的短暂而顺利的从艺历程。它是“傻根”、“阿炳”、“许三多”和“王宝强”共同的精神历程。甚至在王宝强做群众演员的时候,那种经常被渲染的不发工钱的事都很少碰到。在演《天下无贼》以前,王宝强还曾经是冯小刚《大腕》里群众演员中的一个。在2001年毒辣的太阳底下,王宝强穿着清朝官服,给喝可乐的小皇帝三拜九叩。那时候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年以后,自己变成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男主角。

第7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当代电影;传统美学;再读;评判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电视领域必然导致当代影视理论及影视美学观念的更新。于是面对着数字化奇观带来的巨额票房和视觉冲击,就有论者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降临,数字影像必然导致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解体,颠覆了传统以真实性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甚至认为“数字就是一切”。

一、我们面对的仅仅是技术吗?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逐步介入,是技术加盟,还是本体颠覆9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单向度的,正如马克思用赞赏而又痛恨的语言揭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深刻的内在矛盾.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机械、对现代科技的态度也是自我抵触的,既欢迎崇拜又警惕恐惧。因为机器和科技沿着消蚀神性、解放人性的方向却似乎不由自主要走向控制人性、异化人性的归宿。而数字技术正在彻底改变着电影的历史面貌的同时正在对电影的艺术特质提出严峻挑战。只要你愿意,电脑工程师就可以将任何人的图像经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让他在银幕上“为所欲为”。有趣的是,电影的虚拟世界在视觉上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现实世界并没有任何区别。当科学迈着诱人的步伐在艺术的殿堂飞舞的时候,电影与数字技术的联姻是否还能保持住它那颗艺术的心,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欢喜也有忧虑。

不管怎样,首先我们应该冷静下来,一起再读数字电影的发展。不容否认数字化技术给传统电影业带来了巨大影响。自1968年完成的科幻电犀狱2001遨游太空沁正生以来,银幕画面,时间和空间、真实和虚幻、终极和多元,一下子就开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了,它简直是电影艺术大师们对未来世界的一个惊人隐喻。

1977年《星球大战》为这种高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影片中虚构了神奇奥秘的“太空景象”和“星球大战”的场面,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幻想中的世界。随咸终结者}}号))R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生成一些画面,然后和实拍画面相结合。这种真人实物和计算机生成的形象的合成,使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往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幻片、灾难片。1993年好莱坞的神奇人物斯皮尔伯格在影粼侏罗纪公园冲就创造了恐龙复活的神话。

此后ILM挟其数字技术之精锐武器又在《真实的谎言》、《龙卷风》、《独立日》、《回到未来》影片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呼海啸、金戈铁马的奇观场面。特别是最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球火爆上演《冰河世纪》风靡全球。渐渐地,即使普通的观众,也不能不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奇观而兴奋不已。当他们看到电影中那些复杂而又非凡的大动作大场面时也会立刻意识到这是电脑特技玩的魔术,然而对数字技术来说,它的作用并不仅止于创造惊人的视觉奇观,虚构某些新奇怪诞的空间形象,令人震惊的是它甚至可以虚构历史!在具有史诗意义的好莱坞电粼阿甘正传冲俄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令人睦目结舌的场面—扮演阿甘的演员汤姆·汉克斯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分别与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三位美国历任总统一一握手会谈,而这三位总统的镜头都是真人并非替身。面对这样一组逼真的镜头,我们简直不知道是该怀疑历史,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而事实上它们不过是在数字技术的操纵下虚拟而成的一段镜头的组接。正是由于数字电影以新的表达范式冲击了人们的眼球,一时间导演与观众都对数字技术都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喜爱。把人们带进一个数字狂欢的视觉时代。

二、可由此我们自然会产生疑问:既然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任何影像的创造都已成为可能,那么电影是否还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制?

前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是否面临解体的挑战,电影影像真实性价值是否依旧?历来观众总是相信他们的眼睛所看到银幕上的一切都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然而现在这种影响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却呈现越来越松散的态势。在数字技术的“鬼斧神工”之下电影的表现空间开始拓展延伸,电影也从传统的“照相艺术的延伸”演变为内涵更为丰富的影像制作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数字技术无疑为创作者解脱了许多来自技术的羁绊,计算机技术日臻完善的发展将为观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数字生成品。但换个角度,电脑特技的加盟,使得电影不再完全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制,电影真实性的价值自然会受到怀疑,而以此为保障的人类视觉的可靠性也受到了威胁。那么,在数字化的今天电影一味地拓展延伸数字影像的无限可能性而使其仿真与虚构的功能日益强化,而作为电影最本质特性的纪录意味会不会一点一点丧失,观众也会不会在经历了虚拟的数字后开始冷眼重审电影的本质问题呢,因此我们在惊讶于数字电影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再度理性地对数字技术进行再读和评判。

在世界电影史任何一个技术的产生,任何一次技术的发明都有可能有一个被偏爱的过程或者使极端化的过程。现在的数字技术也许正处在这样一个被极端化的历史过程之中。数字化技术使这种梦幻在外在的形态上趋于现实化的同时,在内容上也将人的种种欲望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式。

事实上,在电影的历史过程中,科技始终是达到电影美学境界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不是它的终极目的,更不是它的归宿。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日新月异。但是归根结底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中不能替代观众对故事的观赏。如果电影的内容空虚空泛.再好的技术也只是对内容的一种粉饰,没有恰当的表现内容,技术永远是空壳,是外表。

无论是冲天巨浪,还是飞掠的流云,是自己数都是针对一片的总体美学风格进行制作,并为影片的叙事主题服务的。如今的数字技术已可以合成非常逼真的爆炸、烟云、流沙、风暴的效果,而所有这些模仿自然现象的目的也都是针对影片中的人。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关心的更多是屏幕上的影像效果能否打动人感染人,而不是乐意于观赏导演一味地采用数字技术制造视觉的盛宴。导演韦廉说:“我们不是在那纯粹玩数字技术,那就不是电影了。电影的根本是在于运用它。”所以技术的运用归根到底恐怕还得服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因为电影最终还是反映人表现人的,数字技术只有再丰富和强化人的情感世界时才是根本。而当它使电影远离了这个宗旨的时候,就走向了迷途。数字化技术可以把电影的外形弄得面目全全非,但它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电影与生俱来的期待,他们想在电影中看到人真是的内心人的情感人的灵魂。

到目前为止,面对滚滚滚而来的数字技术,成龙就是第一个公开要拒绝采用电脑技术的电影人,它的一系列影片公开与数字化抗衡。他在拍《龙旋风》时就坚定地说“我就要跟他们特别,特别之处是我不需要电脑合成帮我忙,这样我的电影在世界上就有一定的风格。我想人们更期待看的是这样的“真功夫,真动作”而不是看由电脑科技帮忙所制造的。例如国产电视剧《西游记续集》因为太多地运用了电脑特技,所以人们对此评价并不高,虚假的东西太多,使观众难免有失真的感觉。可见数字技术的滥用反而于影视创作不利。

三、同时在人们对数字电影过度情绪化的高声呼喊中,还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决定一切”,更激进的是数字技术“革”了传统电影美学的“命”的见解或者说颠覆了传统美学的见解。我们翻一翻《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可以发现不止一位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而事实并非如此。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就商业片而言,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100部影片里采用数字技术的约在45部以上。同样获得客观票房记录的一些影片,像1972的《教父》。1987年的《致命的诱惑》,1990年粼与狼共舞认1991年白试美女与野兽》城沉默的羔羊》,1992年白斌修女也疯狂浓1997年配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降等,都不是数字技术制品,而是艺术价值特别高的作品。所以数字技术时代电影仍不能脱离其艺术的轨道。原因大概有几方面:

第一、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人们用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审美方式。需要强调一点“它还是一种艺术”。与其它文学艺术一样,人们通过电影来认识感知把握世界。电影作为艺术,靠的一是形象,二是情感,而不是只由科技来决定。即使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会改变许多方面却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取代艺术家作家充满激情的富有想象力的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活动。无法改变电影艺术之成为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电影艺术本该表现的作为艺术的主体的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是任何科技包括具有神奇魔力的数字化技术所无法替代和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和情感,这种充满了激情的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艺术,永远都是电影一是的魅力所在。以为“数字技术就是一切“是过激的偏执的看法。艺术依然是根本,技术只是表现手段。高科技的魔力永远无法取代意识的魅力。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日丹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技术元素对扩大和加深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因素本身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艺术形象的独特形式和决定因素。艺术与技术、诗学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化对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胶片对于银幕艺术多么重要,还是艺术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意义。在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开拓通向观众道路的,是艺术家记得目光和思想,而不论胶片的质量和规格如何”。

第二、数字化技术的进入,传统电影与观众那种以直观的情感交流为核心的亲缘关系也被无情地打破了。观众从此也就会不再相信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由现实世界所组成的感性天地,电影成了一种真正的视觉游戏。

所以从受众心理方面入手探讨,我们会发现使用数字技术合成的影像再“真实”不过了,他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真实审美”的全部需求。很简单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想像之中,人还得生活在现实之中,还得直面人生中的诸多问题。基于此人们还是一定特别关注人生、社会。电影在“真实”这个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学品格和审美追求的规范下,把镜头对准生活本身,如实却又艺术地讲好人生和社会故事,以便给人们提供人生的样板,劝人向善,教人行善,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旦没有了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真实的再现和表现,你有再多再精彩的“科幻片”或者有再多再精彩的数字化技术镜头,再强烈的再刺激的视觉效果,仅仅满足了眼球而不能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那电影又有什么用呢。

第8篇

【关键词】 伍迪・艾伦;影像艺术;喜剧;电影作者;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伍迪・艾伦是美国电影界乃至全球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在其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创作了四十余部电影,并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等,得到主流媒体的肯定。他的一系列代表作如《安妮・霍尔》、《汉娜姐妹》、《曼哈顿》、《开罗的紫玫瑰》、《蓝色茉莉》等影片都好评如潮,并且极具影像特色,他也凭此被公认为是不折不扣的电影作者。

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旗帜鲜明地提出“电影作者论”,他认为编导合一是“真正确认导演中心,使导演成为真正的书写者,使导演的个性特征和个人风格充分体现在电影中的前提条件”[1]52。他还强调,导演应该成为电影拍摄活动中的灵魂,电影应该充分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化艺术特征。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艺术成熟的标志,“电影作者论”要求电影导演给予自己作品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伍迪・艾伦的影片序列近乎完美地呈现出作者电影的全部特征,他的影片有着鲜明而难以仿效的个人风格:丰富、绵密的人文主题、以及极富原创性的视听语言。

一、电影人文主题

依据“电影作者论”的观点,任何一位电影导演的作品中都必然深藏着某个几乎不变的深层结构,他们的繁多作品只是对这一深层结构的不断变奏。伍迪・艾伦在他的影片中发展了一个现代人文主题: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他许多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纽约的犹太知识分子。这些主人公虽然热爱这座城市,可他们似乎又与这座喧闹的城市格格不入,他们神经质而敏感,因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而经常焦虑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些聪明人不断地给自己制造麻烦,愤世嫉俗、喋喋不休却胆小如鼠,并且错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即去发现并呵护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纯真关系。

(一)对现代生活中人类困境的深刻思索与揭示

1976年的《安妮・霍尔》是伍迪・艾伦的代表作,它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安妮・霍尔》表现的是纽约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由伍迪・艾伦扮演的男主角埃尔维・辛格是一名电视台的喜剧演员,人到中年,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他在网球健身中心邂逅了无名女演员安妮・霍尔,两人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感情纠葛。最初两人很相爱,互相体贴互相慰藉,希望在纷乱的都市中营造属于二人的小空间。可在纽约这样喧闹的大都市里,这似乎是个奢侈的愿望,无论两人走到哪儿都逃脱不了烦人的干扰,部分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部分是由于现代都市人即他们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安妮和埃尔维之间隔膜渐深,最终分手。但是埃尔维却并不能忘怀两人之间有过的美好时光而飞去加州试图追回安妮,可是安妮无意回心转意,埃尔维只好一个人回到纽约。他试图重新开始,让新女友像他和安妮当年一样在厨房抓龙虾,可新女友毫无兴致,连埃尔维自己也明白他再也无法找到过去的感觉,埃尔维不得不再一次一个人面对孤独的人生。[2]26

在《开罗的紫玫瑰》中,伍迪对电影的梦幻本质及其对观众的欺骗和伤害做出了尖刻的批判。然而更为深刻的,他揭示了现代人这样一个困境:人们不堪现实生活的单调和平淡而寻找逃避,但在幻想所带来的短暂的安慰中却又不得不痛苦地选择现实。

《开罗的紫玫瑰》讲述了一个关于做梦和梦醒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西西莉亚在一个小餐馆端盘子,却总是手忙脚乱被人责骂,丈夫也毫不体恤。她日日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名叫《开罗紫玫瑰》的电影,从电影里获得片刻的休息和慰藉。突然有一天电影里的男主角汤姆直接从荧幕上走了下来要和西西莉亚私奔。两人躲到游乐园互诉衷情,虽然一开始很浪漫,但后来饥肠辘辘的两人发现没有钱在现实世界寸步难行。汤姆的扮演者吉尔找到汤姆请求他回到电影中去,但是他也爱上了西西莉亚。西西莉亚选择了吉尔,汤姆伤心地回到了银幕上,可随后吉尔抛弃了她。备受打击的西西莉亚回到她原来的地方,仍然是一个抬头看着银幕寻求心理慰藉的影迷。

《开罗的紫玫瑰》一片中的喜剧元素和悲剧元素被伍迪把握得恰到好处,影片总体基调是冷嘲式的同情。西西莉亚不堪生活的困苦选择了躲进影院寻求幻觉,但美梦成真,影片中的男主角走下银幕进入到她的生活。可电影不是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汤姆毫无生存能力,西西莉亚明白只有爱情并不能令人温饱,面对汤姆和吉尔,她最终选择了吉尔。用伍迪・艾伦的话来说:“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人没法精神正常地生活。”[3]189

(二)反传统的爱情观

伍迪・艾伦电影里戏说的哲学观点大多是存在主义的,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生存和死亡的意义、责任、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守问题。人生苦短,爱是主要的弥补,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4]64因此,爱情同样是伍迪・艾伦电影的重要主题,但他的影片里的爱情总是脆弱而易逝,男女主角满怀热情与希望的开始一段全新的恋情,可往往中途夭折,爱情在一次次的灵魂或者肉体的背叛中消逝掉它原本迷人的光环而露出其疲惫不堪的真面目。

1979年的《曼哈顿》也被公认为是伍迪・艾伦的代表作。同样是以一个犹太知识分子、电视台喜剧节目撰稿人的身份作为影片的男主角,主人公伊萨克・戴维斯与一个17岁的女孩特雷西恋爱,却又不敢直视自己的爱情,总是忧心两人年龄差距太大。尽管两人相处很和谐但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他离开了特雷西,开始与他的好朋友耶尔的前女友玛丽恋爱。最初恋爱是快乐的,但是不久玛丽又坦白自己仍然爱着耶尔。沮丧的伊萨克意识到自己真正快乐的时光是和特雷西在一起的,他飞奔向特雷西的住处,却惊愕地得知特雷西要搬去伦敦完成自己的音乐学业。

这部影片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迷恋与背叛的主题充斥着影片的始终,特雷西给了伊萨克纯真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爱情,但伊萨克却对这段关系摇摆不定,因为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而抛弃了她转而去追求中年知识分子玛丽。玛丽是伊萨克好友耶尔的情人,耶尔已经结婚并且爱着自己的妻子却仍然与玛丽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而玛丽虽然有所挣扎但也选择继续与耶尔见面。影片中的成人们,包括伊萨克、耶尔、玛丽作为都市有闲阶层十分注重他人的看法,试图用自己的博学多识来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伊萨克放弃了特雷西纯真的爱情而选择满口知性主义的玛丽,便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忽视和掩盖真实的自我而扮演着被异化的自己,却由此忽略了那些原本更为珍贵的东西,例如真诚、纯真和爱情。

二、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艺术特征

(一) 电影的叙事结构

好莱坞电影推崇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主张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故事的曲折动人。作为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旗手和干将,伍迪・艾伦却没有沿袭传统的好莱坞式的电影结构和叙事手法,而是采用种种电影技法打断了观众们的惯性观影思维。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从影生涯中,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即从只看重作者与观者的关系到对叙事的力量以及作为主要创造者和艺术观念体现者的作者自身的局限有所认识。[5]5

1.反传统叙事――开放式结局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使得大多数的好莱坞电影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观众往往会了解每个角色的结局和命运。但是不同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伍迪・艾伦的电影有着不同的叙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开放式的结局。

《赛末点》的结尾颇为隐晦,尽管从表面上看上去男主角得分,但他此后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无奈隐喻。《安妮・霍尔》的结尾,安妮和埃尔维分手后仍然是朋友,埃尔维追到加州寻求和好未果,只好一个人飞回纽约独自面对惶恐又孤单的人生。《曼哈顿》中伊萨克・辛格终于意识到自己对特雷西的感情而飞奔去找她,但是特雷西说自己要搬去伦敦,让伊萨克等她六个月后回来,要对他人有信心。影片在伊萨克的微笑中定格,将答案留给观众去猜测。电影《蓝色茉莉》更以悲剧而告终,女主角茉莉在幻想破碎后坐在街角的长椅上神经兮兮地自言自语,除了几件彰显昔日幸福的香奈儿服饰与爱马仕铂金包外,她一无所有。这些影片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观众并不清楚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

2.对比叙事

从一开始拍电影起,伍迪・艾伦便注意影片的叙事结构,他尤其钟爱对比叙事,即在遵循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的情况下设置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叙述线索,各条线索之间时间或者人物或者风貌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

《安妮・霍尔》是典型的对比叙事。故事发生在两座城市:纽约和洛杉矶的对比;两条叙事线索的对比:埃尔维和安妮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和失去安妮后的孤单惶恐;两场戏的对比:安妮和埃尔维拿着龙虾拍照和埃尔维让新女友模仿安妮也拿着龙虾拍照。

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中商业成就最高的一部,《汉娜姐妹》不仅画面精致、表演出色,更包含了一种结构上的创新,即将两条相关但又完全独立的叙事脉络交织在一起:一条叙事线索基调轻松幽默,而另一条叙事线索的基调多半是严肃持重的。这就造成一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基调,使影片意味更加深长。

《汉娜姐妹》以悲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演员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伍迪・艾伦这部影片的结构分为十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与其开始处的形式标题有关。影片有两条叙事线索,在前一条叙事线索里伍迪扮演着汉娜的前夫米基,这个电视台的制片人突然间丧失了听力,他咨询大夫后怀疑自己得了脑瘤,实际上这只是和一支摇滚乐队坐得过近过久造成的。但他为此而求医问药,面对死亡的阴影他四处寻求天主教、印度教等宗教力量的慰藉,这一过程用大量喜剧式的镇定自若来处理,令人捧腹。而另一条线索中埃利奥特与莉开展了一段充满负罪感的婚外情,这条线索严肃而沉重,揭示出中产阶级所面临的道德和伦理的困惑及压抑人的社会所造就出来的人本身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

(二) 电影画面造型

影片的色彩基调统领全篇的色彩倾向和风格,营造情绪氛围。伍迪・艾伦的欧洲三部曲及最新的两部作品《蓝色茉莉》、《魔力月光》中的色彩基调都是暖黄色,这种色调柔和而美丽,影片里的大街小巷绚丽而极富画面感,似乎一直都沐浴在地中海的夏日艳阳下。以《午夜巴黎》为例,电影在最初创意时伍迪・艾伦便想要把电影设计成暖色调,他想要热烈的暖色以符合夏日的欧洲名城带给人的感觉。

影片开机后,为了特殊的色调要求摄影师在拍摄时就选择用暖色调拍摄,外景戏时也尽量选有明媚阳光的天气,同时,为了不让观众注意到摄影机而沉浸在美景和故事里,全片摄影机的运动也很有限,大多数是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为了向巴黎的文化和艺术致敬,影片在拍摄时常常到塞纳河畔或者莫奈的花园取景。此外,这些影片都是使用DI(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技术调色,这种方法可以允许调色师更为精准地调整画面细部颜色,从而达到理想的影调效果。不得不说,这几部影片出色的画面造型为影片锦上添花。

(三) 电影声音造型

大量的对话和旁白、独白是伍迪・艾伦电影的标签。他的影片中充溢着大量的对话和独白、旁白来抒发感悟,阐述哲理。同时影片叙事上的琐碎、影片中松散的生活细节的积累为他运用大量台词来讲述生活哲理提供了载体,也赋予了他的电影高度个人化的特点。

从《安妮・霍尔》开始他本人便经常扮演一个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电视台喜剧制片人,《安妮・霍尔》里的埃尔维、《曼哈顿》里的伊萨克、《爱在罗马》里的杰瑞,这些男主角大都是生活在纽约的知识分子,敏感腼腆而神经质,常常满口弗洛伊德和文学艺术等专有名词,絮絮叨叨地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他们对生活现状充满了不满,却又无力反抗也不愿改变现状。《汉娜姐妹》里的米基怀疑自己得了脑瘤而四处问医、试图通过皈依宗教来解决心灵归属问题、最终却在马克斯的喜剧片中找到灵药的桥段更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第9篇

很多人可以做到敢做敢当,见义勇为,他们勇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是,更重要的是敢于“不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不敢高一作文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不敢高一作文700字1从父母教会我们勇敢之时,我从未想过有什么更好的品质能比得过勇敢。但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使我发现了比勇敢更重要的品质——勇于不敢。

有一天,我起晚了,在妈妈的催促声中迅速地洗漱完毕,拿上早餐和妈妈一起出门。一路上紧赶慢赶,才在还有3分钟就要迟到的时候,走到了学校的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红绿灯口,汽车在这条路上飞快的行驶,自然这个红绿灯也很长。

仿佛是老天爷在故意刁难我,就在我走到红绿灯口的一刹那,红灯亮了。我焦急地看着汽车飞快地行驶,心里像油锅上的蚂蚁一样。我抬头看着妈妈的脸,她似乎也十分焦急,眉心锁成了“川”字形,目不转睛地盯着红绿灯,仿佛这样它就能快点变绿一样。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就站满了人——上学的学生、工作的大人……他们无一例外地盯着那盏红绿灯,焦急地等待着。我看了看手上戴看的手表,还有两分钟就要迟到了!

就在这时,两边的车流量减少了。有一个身着西装的叔叔向左右两边看了看,确认没有汽车来住之后,迅速地跑到街对面,整了整他的西装,然后消失在了街的尽头。都说中国人是“群体动物”,果真如此,那个叔叔带头闯了红灯后,周围的人就巴望着那红绿灯,看它迟迟没有要变绿的动静,就接二连三地飞这个路口,汽车司机不得不停下来,让这群“野蛮人”经过,嘴里仿佛还在咒骂着什么。不会儿,我的身边就只剩下妈妈。

我抬头望着妈妈,眼里充满着不知所措的神色,毕竟只有一分钟我这个全勤学生就要迟到了。妈妈却只是牵着我的手,眼睛依旧盯着那迟迟不变的红绿灯,眼里满是坚定。不知过了多久,那红绿灯终于变绿了,我回头快速地和妈妈道了再见,就在转过去的一刹那,我看见妈妈的眼里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我最终还是迟到了,老师狠狠地骂了我一顿。但是我并不后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旧不会随大流去闯红绿,因为我知道,要勇于不敢违反交规。

在勇于不敢面前,那种所谓的“勇敢”显得如此不堪。感谢您教会了我勇于不敢的重要。

不敢高一作文700字2老师曾教导我们,凡事不能过多与人计较,让人三分,也就是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那时,我还对老师所说似懂非懂,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一步的退让也许就是承认自己的不敢。

电影就快开始了,原本空荡荡的电影院里,也渐渐坐满了人,可坐在最后一排的我们一家,却被那前排的几位坐得笔直的观众挡了个严严实实。我不管怎样伸长脖子直起身子都无法望见荧幕。此时爸爸生气地嘟囔了一句:“前面的坐这么直,难道不累吗?”电影都开始了好一阵子了,前面的几位观众也丝毫没有要放松坐好的意思。

爸爸气急败坏地想要去起身与他们理论,却被妈妈一把拉住:“你别动,我来。”妈妈凑上前去,轻声地俯在椅子上,对那几位观众说:“朋友,能不能请你们坐好,我们在后面实在有些看不见了。”那几个人回过头,向妈妈露出抱歉的眼神,然后坐下了。爸爸心满意足地端起可乐,看起了电影。我朝妈妈会心一笑,我明白了,妈妈这一看似胆怯的举动,维护了观影的秩序。

从此,这件事在我心里扎了根,每当我与同学产生矛盾时,我都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告诉自己。同桌的前排,坐着一位“大小姐”,凡事只想着自己,从不为他人考虑。老师将周末的作业发下,第一排的同学就纷纷将试卷往下传。传到大小姐手里,是一张被折了一个角,且弄皱弄脏的试卷。她便自私转过身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自己的试卷换走了同桌的,同桌一下子站起身要抢回自己的,可大小姐已经在试卷顶端写好自己的名字。见同桌面红耳赤,气得直哼哼,想上前帮忙的,我又想起了那天电影院里的事,于是用自己的试卷换了同桌的对她说:“没什么大不了,都是一样的,又不是不能用。”同桌欣慰地看着我,大小姐也默默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大小姐再也没有因自私心欺负我和同桌了,反倒十分关心同桌,和她成为了好朋友。从那以后,我便彻底明白了老师的教导,用意所在。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妈妈在电影院里不大声怒骂观众,却保证了观影的秩序,大小姐蛮横地拿了别人的试卷,我没有激化矛盾,敢于不敢招惹她,却拿来了同桌与她之间的友好,我们并不是真的不勇敢,而是敢于不敢。

不敢高一作文700字3“你敢吗?”每当有人问起我时,我总想逞能说:“当然敢了。”可是,不是所有事情只要敢就是对的,有时不过大胆也未必是好事。还记得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一起去登山,那座山十分高耸,蜿蜒的山间小道一直伸到了山顶,山壁也十分陡峭,山里的小虫的种类也多得数不过来。

刚开始爬时活力满满,浑身足劲,所以爬得很快,也不感到疲倦。这时,我望了望山脚,感觉不是很可怕。但马上要爬到一半时,我的体力却有些不支了,脚步也逐渐慢了下来,呼出的气也粗了些,此时,我又望了望山脚,此时的山脚已经有些被云雾遮得看不清了。向下望去,已叫人打了个冷战。但当马上要爬到山顶时,我的双脚仿佛拴了两个大铁球,脸上已有不少汗珠,后背也几被汗水浸湿了。这时,我又望了望山脚,此时已经完全看不见山脚了,只见周围云雾缭绕,好似仙境一般。

当我登上山顶时,看见有一个蹦极的的项目,就是从山顶向不见底的下方跳下,底上便会有船接你,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蹦极能给你带来无限的清凉和刺激,十分好玩。

此时,一个工作人员走向我,问我说:“你敢不敢来挑战一下呢?”要是换作其他事,我一定会尽量尝试,但是这一项,我犹豫了,我回想起上一步步登山时向下望去的害怕的景象,又想起那望不见底的河,我不敢了,这一次,我没有逞能,而是理性的拒绝了。

那次登山结束后,再想想这次经历,我仍然认为我自己做得对,不是什么事都要说“敢”,有些事也要说“不敢”,才能带给你安全、快乐与舒畅的情。

不敢高一作文700字4敢于不敢做的事都是不对的事,只有这样,敢于不敢才是对的。它让我们对勇敢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勇敢不能是鲁莽的勇敢,而是在理性思考之后的行动。

敢于不敢的事例有许多,就从小事说起。例如,作弊,闯红灯。甚至在食堂打饭时插队,也应是敢于不敢的行为。

那天,十字路口,车水马龙。

小明和爸爸要过马路。爸爸见汽车都开了过去,也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一把拉起小明就向前冲了过去。可是小明不想走,因为在他们头顶上,有一个大大的闪着红光的大灯,仿佛在警示着小明,恶狠狠地瞪着他,不让他去到马路对岸。小明瞥到它,不由自主的出了一身冷汗。

“爸爸,我觉得我们应该等一会儿,这个信号灯马上就要变成绿色的了,我觉得,我们应该等它变成绿色的时候再过去啊。”

可是,爸爸的眼睛同样凶狠,同样是恶狠狠地盯着他。“你到底想不想走,要走就赶紧走,趁现在没车,你要不走我就走。”爸爸刚要迈出步子,就被小明狠狠地一把抓住了。

“这是违法的,爸爸,我必须把你扽住。”小明义正言辞的说,“我已经发现你好几次闯红灯了,下次如果我再发现你闯红灯,我就亲自把你送到110警亭,去马路上指挥交通!”爸爸被说的哑口无言,觉得愧疚又有点骄傲。小明也开起爸爸的玩笑:“你说你也都这么大了,你也不能给你儿子做一个榜样,可真是令人担忧啊。”小明说完,故装做惋惜状长叹一口气。

大大的红色恶魔闪退了,代替它的是一个看上去很温柔的,充满善意的绿色玫瑰,爸爸又一次拉起小明的手,一步一步地走过了马路。看到了左右两侧的路人都被吓得半死,不敢上前一步,小明突然意识到,原来红色恶魔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啊。

敢于不敢,应当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一种理性的情感,它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十字路口,依旧车水马龙。

不敢高一作文700字5远远的,一团白雾,浓稠似牛奶一般。天,冷得刺骨。偶然间,一阵寒风吹过,呜呜地响着,它透过单薄衣服的每一丝纤维之间的缝隙,迫切的想如何完美地掠走身上那仅剩的一丝温暖。

我们将要测跑步了。我有些不安,小腿肚开始一抽一抽地疼。热身跑时,我因为紧张而崴了脚,仍有些疼,但我得坚持,要是放弃了,就只得等到下年的测试了。

我脱下了厚重的校服,摆好了姿势。“准备,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们开始了跑800米的“漫漫长路”。

累,很累,一想到这才第二圈,我似乎整个人都开始不舒服起来。寒风狂笑着,冲进我的肺部,和着脚踝的疼痛以及紧张的、不加配合的痉挛,我觉得我的脚上不仅被灌了铅,而且还带上了镣铐,绑上了千斤重的铁球。但我勇敢地接受挑战。

肺,像烧着了一般,寒风如刃,无情地切割着我的喉管,带来一阵腥甜,像是血。好友似乎发现了什么,奔过来,带着焦急,“我看你的脚,好像受伤了,还是别跑了,你这样坚持下来去跑,反而得不到好成绩。调整好状态,用最好的姿态迎接考试才是最划算的!”死倔并不是勇敢,不敢,也从不是懦弱。我突然有所顿悟:有时并不是坚持倔强就意味着勇敢。勇于不敢,用最好的姿态去迎接它,这才是不敢的真谛。

我跑出了跑道,申请补考。我,敢于不敢了。

补考那天,是冬日里少有的晴空万里,明媚而温暖。我,没有紧张,没有受伤,带着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考试。确实,我反而比平时多考了几分,这,就是不敢的好处吧。

第10篇

读罢案例,可能大家都在为这个酷6版的“战略性裁员”而唏嘘和不平。依稀记得当年,也曾经有过这么一家IT企业,采取差不多的手法,还引起了一场“企业到底是不是家”的大讨论。

然而,冷静下来想想,如果你是陈天桥,又当如何?

公司做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没有选择――盛大的这个“战略性裁员”,或者叫“灭门式裁员”,其深层次的原因倒还真的未必是“相煎”或是权力斗争,而主要的压力肯定是来自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面对这种大亏损、低收入、翻盘无望的局面,盛大只能选择壮士断腕,压缩业务成本,先快速止血,再图良策。

作为一家企业,投资必然有赢有亏,做赢的继续投入,做不赢的压缩、砍掉、卖掉,这其实也是GE、华润的成功经验,只是我们只关注它们如何“数一数二”,而没有看到“孔雀的屁股”而已。酷6的做法,只要合法合规,我想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要深入思考的是,两家企业的结合,为什么会演绎出这样的悲剧?

笔者认为,两家企业的合作走到今天这一步,盛大和酷6的决策层应当负有直接责任,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们都没有把握好企业的发展节奏,急功近利,踏错拍子,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满盘皆输。

作为企业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就是设计、控制企业的发展节奏,使之与外部市场的节奏、竞争对手的节奏、自身资源投入的节奏保持协调,实现富有韵律感的发展,令企业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而且要把事做到位。过去,我们在企业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了一些策略原则性的东西,比如“数一数二”、“群策群力”、“产融结合”,而往往忽略了一些隐性的东西,即:什么时候应当做到数一数二、什么时候可以产融结合。

这个软性的学问,叫做把握企业的节奏。

以酷6的发展为例,我们复盘分析,至少有关键的五步没有踏准节奏,导致处处被动,基本上处于“打盲拳”的局面。

第一,在创业初期,酷6没有把握好发展窗口,没有做好关键资源的规划、导入和管控

创建初期,酷6虽然较56、六间房、优酷、土豆要晚,但晚并非全是劣势,可以采用对标和跟随的策略,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在这个阶段,最核心的目标是融资,融到足量的资金,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转。而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在品牌、商业模式、融资方案、融资团队等方面做很多精心的策划工作,而酷6在这方面的运作显然不成功,融资数量较主要的竞争对手少得多,这就必然导致资金链紧张,企业每天都处在生存的威胁之下,不但不能静下心来搞运营,逐步缩小与领跑梯队的差距,反而让对手把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不得不选择被盛大收购。

从这一步上说,要圈钱,却没有拿出令投资者热血澎湃的故事和表现,酷6做得不积极、不策略、不专业,丧失了对持续发展第一资源的控制,不得不“为柴米而嫁”,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二,关于盛大、酷6双方合作的目标、意义与价值,自始至终是各弹各的曲子,没有找到符合双方利益和运作模式的契合点

酷6的目标很单纯,被收购就是获得资金谋求继续发展,但并不想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业务模式,换句话说,你盛大给钱,其他的由我酷6来做。而盛大的“门槛”也很精:我在我的业务中增加视频这一块,而买单呢,由资本市场来。至于双方融合之后,酷6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与盛大的业务相匹配,如何在视频市场上逐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位次,后续的新战略如何展开,时间结点、资源投入、风险管控如何做,从现在的市场表现来看,应该说,没有想,或者没有想到位。

在双方资源相加最丰富的时候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简单地按照“拿项目-上市-圈钱-继续拿项目”的思路操作,导致之后的各项市场策略完全没有按照“符合酷6发展规律、考虑盛大资源状况、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原则展开。

第三,在资本运作和上市方面,盛大和酷6选择了一个在业务上很不恰当的时机

盛大收购酷6是2009年11月,借壳上市是2010年8月,除去前后审核、履行法律程序的时间,这两个动作显然是紧紧相随的。但笔者要问一句的是,这样做是合适的吗?

在盛大收购完成之后,应该与酷6的团队进行深入的研讨,在视频业务这一块,我们要做到什么目标,商业模式如何,原有的资源如何利用,与盛大的现有资源如何整合,用多长时间、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就匆忙地把这块业务上市了。的确,作为母公司,上市可以使得资金回笼,但别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者的钱不是白拿的,你要接受监管、要向股东提供回报(包括业绩的增长),还要确保你的行为是严格合法、依规(例如:在知识产权方面)。

在视频网站的战国时代,这种要求是否能够达到?从这种意义上说,抢得的这个上市第一股,对于酷6来说,恰恰是悲剧的开始。试想,如果盛大收购酷6之后,双方能够冷静地坐下来,把战略方向、竞争策略、行动计划梳理清楚,暂不上市,通过业务协同、收购并购、战略合作、定点打击等方式,埋头先把酷6做进2~3名,把流量、用户等规模指标先做上去、把赢利做出来或者至少使亏损得到控制,后边的“主客反目”也许就不会发生。

第四,关于打击盗版,酷6的打盗版,虽说不上是战略性错误,但称为“昏招”是不过分的

酷6 做出“打盗版”的抉择,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1.境外上市对于知识产权合法性的要求;2.不排除有浑水摸鱼的思想,先把水搅浑,在浑水中重新确立游戏规则。

然而,在什么样的一个时间点可以做这件事,盛大和酷6都没想清楚。首先,当时的酷6作为跟随者,还不是一个很好的跟随者,还不具备规模效应,跟前者的差距还有数倍;其次,在盛大入主之后,对于酷6的理解、支持还不完全够,酷6协调资源的能力还很弱。在这个阶段,毫无疑问应当选择继续跟随、缩小差距、韬光养晦,毕竟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有内容才能有用户,有用户才能有流量。

反观中国IT产业很多细分市场中的佼佼者,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开始的阶段无不是在灰色的知识产权地带有过一段的黑暗、磨练和纠结,再逐步走上人间正道,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像我们不会再追究美国人作为殖民者在当年的凶残的掠夺和杀戮一样,总有一天我们要走上文明人的道路,但如果开始美国人也是文质彬彬地登上美洲大陆,估计早被土著给灭了。

实际情况是,酷6选择了铤而走险,对手虽小有损伤,而自己则基本上是元气尽失,逼得自己只能走“买大片换流量”的路子。

第五,在把自己“逼上华山”之后,酷6选择继续铤而走险而不调整策略,完全不考虑盛大的承受能力,其实已进入了“赌气”而不是“做生意”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双方的决裂不可避免

肯定地说,采购大片换流量,目前还不可能是大型视频网站的主要运营模式。举个通俗的例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免费的露天电影,有票价50元的高档剧场放映,可能会有很多人选择到高档剧场观看;而在农村,如果有露天电影,有10元的室内放映厅,基本没有人会去买票看片子,室内放映厅肯定要倒闭。

视频网站也一样,目前是如何丰富内容、吸引用户、增加流量的问题,还不到规范发展、质量取胜、专业取胜的阶段,买大片,高质量、新鲜的片源肯定可以换来流量,但这个投入是巨大的,而且是需要持续的。在这一投入之后,能够获得多大的回报、多长时间能够使得酷6赢利或者至少是控制亏损,没有一个明确的底线。继续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确实有把盛大拖死的危险。

正是由于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导致酷6的创始人李光友离职。李的离职使得盛大对于“如何玩视频”更加没了底,最终选择了进行战略收缩和裁员。公正地说,从盛大的角度以及酷6当前的经营状况,如此选择反而是理性的表现,是对企业负责的表现。

说暴力也好、血腥也好,都是方法和技术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想两个企业的决策者都不得不承认:在酷6发展的关键几步上,他们没有找到感觉、跟上节奏,该快的没有快,该实的没有实,做了不该做的,拿了不该拿的,这才导致今天的步步被动,捉襟见肘。

第11篇

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电视业在2009年实现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全面转化。消费者要想收看数字节目,必须给原有的模拟电视机配上数字机顶盒,或者干脆购买新的数字电视机。美国经济持续在低谷徘徊,许多低收入群体无力购买新电视。与此同时,许多消费者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以及互联网观看节目。一些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和白领依赖笔记本电脑观看网上视频,不愿再花钱订付费电视节目。尼尔森公司说,这一现象表明美国消费者观看电视的方式出现多元化的新趋势。

在我国,电视与互联网之问的竞争也已愈演愈烈。目前,全世界瞩目的英同王室成员“威廉王子大婚”经网络快速传播后,酷6仅凭借与开心网的互动合作属性,视频直播获得超过187万用户的点击观看。可见,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让越来越多用户选择视频直播作为了解全球新闻现场或观赏体育赛事的首选渠道。未来,网络视频直播必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流,使得网络用户乐享网络所带来的便捷与畅快。其实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各大网站纷纷推出世界杯相关视频内容,其中酷6网联手CNTV推出世界杯视频直播,结合微博直播、互动评球的方式,让球迷网友告别单一通过电视机观看球赛的时代。

截至2010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截至2009年底,网民中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已经达到2.4亿,使用率为62.5%。同期的电视观众的规模为12.36亿,电视的使用率(也就是周平均到达率)是93%。两者相较,网络视频用户的数量占到了电视观众规模的21%,网络视频使用率占到了电视使用率的67%。如果把用户使用网络视频当成是在看一个电视频道组,那么这个网络视频“频道组”所占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底已经达到14%,尽管离央视频道组和省级频道组还有距离,但已经接近于国内收视市场上城市台频道组的平均份额。

另外还有一组央视索福瑞2009基础调查数据,全国35个中心城市(15岁以上)人均每天使用媒介时间约为387分钟,其中看电视最多,占64%,其次是上网22%,读报7%,听广播5%,看杂志2%。从数据上看,上网时间虽只能占到看电视时间的三分之一,但已经超过看报纸、听广播和看杂志的总和。而且,使用网络的时间仍在持续不断地挤压电视收视时间。

“网络视频直播既保持了传统广播电视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且具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性,网民不仅可以在网上像看电视一样收看到实时的视频直播节目,还可以随时点播那些已播出的精彩视频片段,随时再现现场盛况,真正享受个性化、周到的宽带视频服务是其首选网络视频的关键因素。”分析人士如是认为,同时因其快速、开放、共享、自由、可存储的特性将沟通和应用变得更加方便,网络视频直播已渐渐成为网民第一时间了解资讯的首选。

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就此断定“互联网将取代电视”。首先要明确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融合,新业态的不断出现,电视这个传统的概念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电视和互联网视频的终端开始多元化,电视机只是其中一种,家庭拥有量下降很自然不过。不仅仅电视机的屏幕显示TV,电脑、平板电脑、手持设备、手机等屏幕显示的也是TV,如果包括这些屏幕,那么“电视机”的数量一直在飞速地增长。

在2010年,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就为了减少用户流失,推出了廉价有线电视服务。业界普遍认为是因为大量年轻、精通技术的用户选择在Hulu和Netflix这类视频网站上观看电视节目,导致美国有线电视订阅用户的数量下降741000,呈现30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滑。SNL Kagan研究公司称,有线电视、卫星和电信公司提供的电视节目的订户总数今年第三季度下降了119000,而订户总数在去年第三季度曾上升346000。这些数据似乎显示着,收费电视业最大的担心正在转向现实,观众正流向网络平台。

但根据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虽然时代华纳基本视频用户流失了6.5万户,康卡斯特基本视频用户流失3.9万户。而付费互联网视频服务商Netflix的用户第一季度居然增加360万新用户,用户总数达到2360万,超过第一大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互联网视频和传统电视呈现一种非常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态势。但事实是,极大部分购买Netflix服务的用户同时也订购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或者IPTV。美国研究机构BTIG的分析师认为,Netflix等互联网视频服务提供商只是一种补充,并没有给传统电视带来太大的竞争压力。这种看法是基于传统电视第一季度财报的全线飘红和付费电视的稳固增长,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互联网视频没产生很大竞争力。

付费电视的垄断性独家电视剧和各种TV秀以及体育等直播节目,互联网视频服务提供商目前尚无力提供。付费电视按照自己的市场逻辑保持着稳定增长,而互联网视频以其免费或者低价、移动性、多终端性、互动性、社交化以及海量的内容自然有自己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处于快速地发展之中。长远的趋势是互联网视频会快速增长并最终处于一统江湖的地位,传统电视也必须面向互联网进行战略转型。目前两者的共存是不同平台的共存,但是最终互联网平台会一统天下。

第12篇

四十年前,正是红色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童话般的北国春城,告别孩提时玩耍的小伙伴,跟随到三线工作的父母,出山海关南下。一路风尘仆仆,经北京、武汉、老河口,最后终于辗转来到了群山怀抱的鄂西北小镇――十堰。

父母暂时把家安置在位于垭子上的一座大院里。那里原来是一个招待所,三面环山,呈“凹”字型,前期进山的二汽筹备组人员曾经在此驻扎过,现在已改成了动力设备仓库和家属院。

相传这十堰垭子,也曾是十堰古镇的八景之一。它地处山岬口,大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凭高视下,可见百二河谷地渠河成网,禾田成方,好一派江南的田园风光。

听很早就进山选厂址的父亲讲,这流经十堰的百二河上游发源于大川境内的鸡鸣山,入百二河水库(1953年修建)流出后一路向北,流经老街、二堰、三堰、五堰、六堰后,又经土门入郧县境内汇入汉江。因为这河流长有一百二十里,所以叫“百二河”。不过现在的百二河单指水库到六堰这一河段,六堰以下的河段叫“神定河”。

父亲还告诉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吴家沟水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喝上由百二河水库引来的自来水了。我们听了,对在这里的生活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那时的百二河自由自在地流淌着,河水清澈甘甜,一切还处于原生态当中,一如岸边古老尚未开化的小镇。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百二河去洗衣服、洗澡。百二河以她纯真、美丽的笑靥,迎接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新移民,为我们洗去尘土和疲惫,让我们开始新的生活。

上学读书――下百二河――捡鹅卵石

父亲为了电力供应基地的建设整日在外奔波忙碌,母亲则在仓库里负责电力设备和零件的收发工作,只有我暂时没有上学,整天和大院里的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到处闲逛游玩。因为那时进山的二汽家属极少,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子弟学校。

初来乍到,见到什么山呀水呀的都感到新鲜,没有多久我就把周围的百二河和水库鱼塘,以及小镇老街各处好玩的地方逛了个遍。

母亲怕我闲的时间长了心 玩野了,就近联系了当地小镇的一所学校让我读书。这样我便不情愿地结束了悠闲快乐的日子,背起书包颠颠地上学去了。

学校坐落在我们大院山后不远处的一个山坳里,几排低矮的土木结构的教室呈阶梯状在山凹分布着,右侧山梁上是教职员工的办公室、食堂和宿舍,透过黑洞洞的窗口向西t望,山岭下一马平川,老白公路和百二河风光尽收眼帘。

当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这个从北方来的讲一口普通话的少年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热情。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见我没有书,便把他的书暂时让我使用。热情的同学们围着我问东问西,我便将在东北城市上学和生活的情况以及在北京、武汉等地的见闻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既惊讶、羡慕又咂咂感叹。

虽说是处在大山深处的农村乡镇学校,但在紧跟全国的政治形势上并不落后,学校也在实行教育改革,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同学们告诉我,每年夏秋,麦稻成熟的时候,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收割麦子和稻谷,有时还要临时帮助干些其他农活。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感到十分新鲜有趣,也渴望有一天能参加进去。实在是巧得很,说什么就有什么。没过几天,我和同学们就参加了一次农业学大寨的活动。任务是到百二河里去捡拾白色的鹅卵石,然后运到学校面朝老白公路的山坡上摆成农业学大寨等宣传口号,以造声势,振奋人心。

那天,同学们分别从自己家里拿来竹篮、竹筐、背篓和耙子、铁锹等农具,排着队伍,打着红旗,唱着歌儿浩浩荡荡地向百二河进发。我们走在洒满阳光的田间小路上,引来了不少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和公路上行人的驻足观望。

由南向北,穿过村落和田畴的百二河哗哗地流淌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清澄碧透。河水中一丛丛水草,妙曼轻舞;一条条游鱼在水里怡然自得,清晰可见;水底的螃蟹,张牙舞爪,横行无忌。 一见到这充满自然野趣的河水,我和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纷纷高高挽起裤腿,光着脚丫扑进河里。大家在河里四散开,边玩边捡拾那乳白色的鹅卵石。

河水中的鹅卵石有大有小,大的如瓷盘、脸盆,小的如鹅蛋、鸡蛋、鸽子蛋,表面看上去光洁如玉,但边上却往往生满了岁月的青苔。每当移动或掀起它们时,底下总会窝藏着一只只或大或小的螃蟹,或其他水生动物。被惊扰了的螃蟹在水底仓皇逃窜,引起大家一阵阵惊呼和骚动。胆大的男同学自然是表现勇敢的好机会,他们把螃蟹捉起来,拿在手上张牙舞爪的吓唬女生,引起一片惊叫和欢笑。当然,有的女同学也毫不示弱,一边笑骂,一边用手打水花进行自卫还击,把那些顽皮的男生弄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似的,又招来大家的一阵哄笑。

随着一块块大的石头被撬动和掀起,一个个隐藏在下面的秘密也被揭开:泥鳅、青蛙、蝌蚪、河蚌、河虾、鲇鱼、甲鱼、水蛇……当然,最多的还是螃蟹了。每当那些秘密被揭开时,同学们或惊奇、或惊叹、或惊叫,那场面热闹极了,犹如现在看大师做精彩的魔术表演。

百二河里不仅有光洁如玉的鹅卵石,还有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的石头,只是那时还不兴收藏石头。大家见到新奇好看的石头,也只是拿到手里把玩一下,然后就不知丢到那里去了。

我们沿着百二河溯河而上,一边捡鹅卵石,一边嬉闹玩耍,直到日薄西山,暮色苍茫,炊烟袅袅在农舍升起,方匆匆收拾家什,把捡拾来的鹅卵石运回学校。

百二河水库――天然浴场――水上乐园――吃河蚌

从老街上行二三里,便是风光秀丽的百二河水库,它宛如一块美丽的翡翠镶嵌在群山怀抱的山谷里。由库区上游一路穿深山峡谷而来的百二河山泉,叠瀑飞虹,潺潺流入澄清碧绿的水库。平静的湖水倒映着岸边的山峰、蓝天白云和盘旋上空的苍鹰,锦鸡在山岭的灌木丛里起起落落,清亮的鸣叫声在空旷的水库上空回荡,使得库区愈发显得幽静。偌大的湖面上鱼儿喋喋,不时有游鱼跃出水面,银光一闪,溅起一片水花。

自从学校放了暑假后,我和同学、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来光顾这风景宜人的水库,它成了我们天然的浴场和水上乐园。

记得在北国春城时,也曾和父亲夏天到南湖浴场学游泳,但只是在浅水区里游,游得也不甚远。现在我和伙伴能与这水库――天然的浴场天天相伴,自然进展极为神速,不消一个暑期结束,我已能在这宽阔的百二河水库上横渡一二个来回了。这也为我以后能横渡汉江打下了基础。

除了游泳以外,我们还在百二河水库划船、打水仗、打水球,钓鱼,潜水玩躲猫猫。尽管我们的身体都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像黑人一样,但心里总是春光明媚的。

那时在百二河的水库,水底里有许多河蚌,有的大如海碗。 有一次老天爷连续干旱,水库的水位严重下降,一些河蚌露在浅水中。于是我和小伙伴进到库水中去摸,不到一个时辰,就摸到了足足有一脸盆的河蚌。

我高兴地拿回家后,把它掰开,取出莹白的蚌肉,除去肚中的杂质。妈妈把它切成丝,用葱姜蒜、黄酒、酱油等佐料爆炒来吃。那河蚌肉嚼到嘴里又新鲜又筋道,真是香气满口,回味悠长。至今想起那美妙的滋味,还念念不忘。

绿色河湾――金龟漂海――捉鱼乐趣

百二河的水从水库流出后,在距离大坝不远的山脚下拐了个九十度的弯,然后向北流去。奔流的河水在河湾处形成了一个碧绿的水潭,河岸边一凸起的巨石犹如神龟,伸头向北,欲奔入汉江,漂入大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普照,便会给这神龟染上一层金色。这就是人称十堰古镇八景之一的“金龟漂海”。

这河湾里水流缓慢,水草丰美,怪石嶙峋,水深蟹肥。我和小伙伴也常来此处捉鱼摸蟹,嬉水玩耍。有时会从水里爬上岸,站在岩石上一边叫喊着,一边跃入绿色的水潭。玩得累了,就坐在神龟上或躺在岩石上小憩。

一天下午,雨过天晴,我和几个伙伴又来到这里,头上戴着用柳条编成的帽子,玩起“抓特务”的游戏。正玩得起劲,突然,站在岩石上的一个伙伴惊叫一声:你们看,河上面漂来了死鱼!我定睛一瞧,果然有白花花的小鱼漂浮在河面上,再仔细一看,鱼还没有死,只是偶而翻动一下身体,不过游不了几下,马上又漂浮起来。是活的,快下河抓!我兴奋地叫喊着。于是伙伴们立刻扑到河里,手忙脚乱地抓起鱼来。

原来一连几天的降雨,百二河上游河水陡涨,库区水满为患,不得已放水泻流。湍急的水流倾泻而下,夹带着游鱼冲下大坝,鱼被摔打得晕头转向,暂时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此刻,顺流而下白花花的小鱼正在通过我们玩耍的河湾。

那些被拍打晕头转向的白鱼,如同喝醉酒一般,在水里游动时动作迟缓,翻来覆去,要捉到它们简直是手到擒来。我和伙伴在水里兴奋地忙活着,此时只恨没多长几只手,让鱼白白地向下游流走。我们一次次把鱼抓到手里,再送上河岸,丢在的草地上,因为河水上涨很快,近处河床已被淹没了。

我正在水里忙碌着,忽然发现河面上有偌大一个黑黢黢的东西在游来游去,心里惊喜地禁不住狂跳:啊,是条大鲇鱼呀!我悄悄地接近了它,猛的伸手将它抓住。我拿着它,兴奋地向小伙伴炫耀着,快看,我抓到了一条鲇鱼!但话音刚落,那条鲇鱼猛的挣扎起来,从我手里滑落到水中。我懊丧地向河面张望,想重新把它抓住,可哪里还寻得见它的影子,只好遗憾地作罢,又赶紧去捉那些好抓的小白鱼和小鲫鱼。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快地流逝,眼见得漂在河面上的鱼越来越少,原来河的上游闻讯跑来了许多大人,他们还拿着捞网、水桶和脸盆。看看天色已晚,暮色已深,夜色将临,我们便准备回家。

我和伙伴把抓到的鱼用柳条一个个串起来,提在手上,然后像战士打了一场胜仗似的拿着战利品回到家属大院。邻里纷纷羡慕地向我打听在哪里搞的鱼,正在烧柴做饭的母亲听到声音,也从厨房出来了,见我这般的模样,也颇感惊讶,问我,从哪里弄来的?我不无骄傲自豪地说,在百二河里抓的!

母亲听了,还是不太相信地问我,怎么会抓这么多鱼?

我只好实话实说,遇到百二河水库放水,那水库的鱼都被冲下大坝摔晕了,漂在河面上,好抓得很。

是吗,没淹着你呀?母亲相信了我说的话,继而为我的安全担忧起来。

怎么会呢,现在百二河水库我都能游个来回了。我又不无骄傲的说。

母亲听了,这才彻底放心了。她乐呵呵地忙把鱼洗剥干净,用盐和佐料入味,又滚上面粉放入油锅炸制,不一会儿,鱼炸熟了,金黄金黄的,鱼香四溢,一直飘散到院子里。我们一家人的晚餐,由于临时增添了这道香喷喷的炸鱼,更是吃得有滋有味。

十堰老街――傍水人家――户户捣衣声

百二河流淌的历史,要远比十堰老街长得多。在古代时,十堰的先民们为了用河水灌溉两岸平畴的良田,在百二河和犟河上修筑起十道河堰,并把管理河堰的机构设在了现在的老街。从此,这里人气兴旺,居民逐渐增多,贸易往来也日益繁荣,成了方圆几十里的集贸中心,久而久之,“十堰”这个名称就被叫了起来。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十堰老街和十堰镇等冠以“十堰”的各种各样的行政区划名称。

历史变迁,朝代兴废,兵灾匪患,政权更迭,移民迁徙……一幕幕在这里上演的历史剧和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被流淌在这里的百二河一一纪录下来。昼夜流淌不息的百二河水已承载了太多的传奇故事,也带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沧桑岁月中走出,一路奔流而来的百二河水,悠悠地穿过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十堰老街,把它分割成了东街和西街两段,一座平板桥(1966年修建)连接起两岸的交通往来。在没有建桥以前,两岸的人们只能踩着石头过河往来,如遇上游有洪水下来,只好望河兴叹了。

傍水而居的老街人家,都喜欢下到百二河里去汲水,淘米洗菜,捣洗衣被,磨刀开镰,清洗农具,洗澡擦身……流经老街的百二河已成了他们天然的水源地和盥洗池,它恩泽和哺育了一代代在这里居住的老街人。

每到种禾插秧的傍晚,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把百二河水映照得格外绚丽多姿。在水田里劳作了一天的农民,陆续收工来到河边,用清凉的河水除去身上的疲劳,让耕牛痛快地饮水和洗澡,然后扛着清洗干净的农具,牵着耕牛,沿着河岸悠然地向老街走去。

老街上的女人们开始在河里淘米洗菜,准备一家人的晚饭。袅袅的炊烟,在老街的黑黢黢的房顶上升起。须臾,街巷里传来大人们呼儿唤女的叫声,和孩子们应答的回音,这该是老街最温馨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充满了祥和。

若是遇到节假日,这老街的百二河边更变得喧闹异常。街上的女人们沿河自然地排成两行,在青石板上用棒槌捶打着衣裳,娃娃们光着屁股在水里玩耍,连鸭群也赶来凑热闹,在河里戏水觅食。一时间,女人的说笑声,娃娃的嬉闹声,鸭子嘎嘎的叫声,柳树上蝉鸣鸟啼声,哗哗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上演了一曲百二河民俗风情的交响乐。那情景真是:一条百二河,户户捣衣声。娃娃戏水笑,鸭绿波水情。

山泉――水碓――村姑

在离这喧闹的老街不远处的上游,有一个僻静的地方,这便是老街人常来舂米的水碓(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插图记载)作坊。

在一间简陋的茅草房里,摆放着一个古老的水碓,一股由沟渠引来的山泉水凭高冲下,推动着偌大的木制水轮旋转,它带动一根木杠和前头的木碓一上一下地连续起落着,把木碓下石臼里的稻谷脱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我对这古老的水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顺道跑进那间茅屋内,去观察它的工作原理。茅屋里水流哗哗的响,水轮转动,木碓上下有节奏地运动着,一个头戴着白毛巾,腰扎着蓝围裙的村姑在一旁忙碌着。她面若粉荷,肤如莲藕,腰似杨柳,眼含泉水,笑呵呵地跟我打着招呼。我不由得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叹,太妙了!那村姑听了,笑着对我说,这有啥子稀奇的,从老辈子就使用了。她的话,说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在我心里,一直认为那东西很神奇。

后来,我上班以后,在看露天电影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时,不想又意外地看到水碓的靓影。那是在影片中,卖花姑娘的母亲在为地主家打工,在使用木碓做打糕时,由于劳累过度一下子晕倒在石碓上,被落下的碓头砸死了。我想不到这导演竟用这古老的木碓作道具,导演出了这样一幕人间悲剧,真是让我无言以对,又唏嘘感叹。想必,那朝鲜使用的木碓,也是从中国的古代传过去的。

而今,百二河上的水碓早已成了该进博物馆收藏的历史了。现在人们就是自己加工粮食也都用上了现代化的机械,电闸一合,大米和面粉就白花花地从机器中流淌出来了。但是,那古老的水碓作坊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哪怕时过境迁,也挥之不去。包括那股推动水碓旋转的山泉水,流淌时发出哗哗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