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林景观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时间:2022-04-09 00:06:03

园林景观论文

第1篇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

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

(2)组织园林景观

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

(3)点缀装饰环境

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

(4)其它作用

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二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1人文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2历史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地域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三结论

第2篇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第3篇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学术上的交流,在沿袭传统的园林建筑技术之上,我国将建筑学,植物学,文化研究等多方要素也都一一应用到园林建设之中,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建设要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

2园林建设的理念不断更新,并与园艺业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

3园林建设的技术不断进步。除看到我国园林的现状之外,我国园林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我国园林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发达国家人员有一定的差距,设计理念较为陈旧,缺乏新的设计创意,设计水平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我国的园林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较为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

3.园林建设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的选取,及成本的大投入,效益的低产出。

4.园林建设未能够很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分析

城市的园林建设如何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是文化与科学能否融合的体现。从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地域风情等等。在现阶段的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把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分析解读:

1.传统文化的解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文明古国。在这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化气息早已深入骨髓。从现有保留的园林来看均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些年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迅速导致人们渴望追求稳定的生活同时国家一系列注重传统文化的政策的颁发为园林建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那俺的的契机。

2.挖掘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极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在每一座城市园林中,每一株树,每一片草,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当这些实物被融入设计者的情感之后,便能够无形之中散发一种文化魅力,将这种文化情感容易园林建设之中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融入了园林设计师的理念和理想,而这些情感都存在于城市同林景观的深层内涵当中,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景观文化的内涵。

三、如何看待现有园林的人文体现

如何看待园林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将出纳通文化融入到园林建设中去不但可以赋予园林新的生命,还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递,一举两得。

2.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必须要从文化本身来入手。如果放任不理的话,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功能发挥。因此,只有在园林技术上不断创新,将文化要输溶于其中,方能弥补我国园林现存的缺憾。

3.我国的园林建设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可以借助文化来的表现来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

四、结语

第4篇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3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中国园林民族性的价值

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园林景观不仅是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为人们呈现着历史变化的轨迹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它的价值不在于景观是如何的美,而是它的景观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所以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不仅要实现其装饰环境的价值,更要体现其在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价值。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元素,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我们修建园林,不需要钢筋水泥等的建筑材料,而是需要复原自然,再现自然,体现园林的主题与文化。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初指的是音乐中的术语,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基本概念是:主题既是主体,也就是主题的解释的根据和目的,主题的解释学的公共领域即为解释学的根据和根基,也就是创造和改变我们的依据和根本,于是成就了我们的主体,我们发挥主题的根据是依据一定世界发现的一定的时间,根据这种依据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主题,我们根据一定的世界措施得到一定的解释,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得到一定实际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词汇,其概念也是十分的深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从根本上来讲,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二)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视觉的满足而出现的,而是它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承载表达文化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对园林景观的赏析是通过“观、品、悟”来实现的,先是以视觉来进行观赏,然后通过观赏所获得的信息来对景观进行品味,这些都是一般赏析园林景观的正常理解,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品味后,能够领悟和理解园林景观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有许多设计精湛的优秀园林景观作品,但是同样的,也有许多设计欠佳的作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了主题与文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园林外观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了该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当人们出门散步、逛街、旅游之时,就会看到许多新建的草坪、景观大道或者城市广场,这些虽然给城市增添了许多景点,但是也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许多园林景观建设盲目追求外观和视觉刺激,认为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就是城市园林需要的关键,而忽视了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很多广场大多没有大树遮荫,游园内设置的座椅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看到的都是昂贵的铺装、繁华的罗马柱、华美的色块等,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功能主题、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职责。

(二)忽视主题和环境的融合

不同性质与功能的园林建设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盲目的追求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的要求,使得园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例如,陕西的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就缺失了自然的审美情趣,许多森林公园大理石的山门上用瓷砖镌刻出景点的名字,服务区内的酒店也为瓷砖地面、铝合金窗户,与其他城市宾馆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就连景观内的指示牌都是用现代材质制成,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都无不透漏着现代化气息,人们身临其境并不会感受到山中之景。

(三)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园林景观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人们的鉴赏,有些园林让人感到恬静而舒适,有些则感觉清冷而宁静,也有些会让人感到端庄而华丽,这主要是根据设计者注入景中之情不同而引起的感官和视觉差异。一些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大多就灌注了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切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味俗”的景观作品急需要提高其文化品位。

(四)主题的缺失

不同的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园林过重的去注重文化的传播,导致主题的设计过于复杂,使得人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感觉,文化信息的混乱影响了人们的心态和感觉,导致最终放弃了对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观赏者往往这一步还在缅怀古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现在还在体会着中国江南小桥流水,转眼间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繁华。这种园林景观作品使得观赏者看到的文化信息太过于凌乱,也让他们失去了探寻和挖掘该景观主题和文化的兴趣。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相关解决措施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文化内涵镌刻并非简单之事,其需要观赏者从“景”入“境”,然后再由“境”生“情”。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针对园林主题进行景观规划

一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大多会突出园林中的一个主题,并由此主题来对园林进行命名。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原有基础建筑风格来决定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并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在设计之前,设计者也需要对设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园林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为园林设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形态特点、植物生长特点等也需要纳入到分析范围以内,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工作。

(二)园林设计要融入生态保护的思想精髓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能否顺开展。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一些景观仅仅只是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并没有认识到园林中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不仅注重景观主题及文化凝练,也需要注重园林内种植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此来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最好能够使用本地植物,避免使用引入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为该城市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植物景观奠定基础。

(三)融会贯通、统筹全局

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不仅把握设计总体,也要合理布局细节,在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需要借鉴西方表现形式,但是也要遵循我国文化底蕴,重视古今结合、洋为中用,将现代化园林融合中国特色。与此同时,设计者也需要有一颗满足社会大众审美的平常心和诚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结束语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和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为前提,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需要改善现代城市综合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园林景观,通过主题和文化的表达,体现出各国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内涵,并且要不断的进行突破束缚,把传统的观念融入到现代的生活环境中,把园林景观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俊华.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大观周刊.2010.

第6篇

一、构成艺术的发展历程

广义的构成艺术是指所有依照主观观念来进行的、理性的拆分、组合而形成的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和形式形态性质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声音、绘画、文字等都属于这一范畴。狭义的构成艺术指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平面构成艺术、色彩构成艺术以及立体构成艺术。当前也有人把光影构成和声音构成也归入构成艺术的研究领域。构成艺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理论,是指导设计者如何利用某个或某些元素进行美的创造,研究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重要课程。概括而言,构成的本意就是“组合”“拼装”,构成艺术其实就是“组装”艺术,这个一过程的进行需要注入主体的主观意识,并能够带给主体审美的愉悦。构成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朔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人类的祖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抵御攻击,发明了各种简陋的工具。而这一过程是人类在观察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合拼装行为,实践过程中注入了人类的主观创造意识,成为构成艺术的最初源头。另外,原始文字、原始建筑以及原始化妆术等都是构成艺术的最初表现形式。构成艺术作为设计艺术的系统理念则起源于20世纪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一词最初来源于“构成主义”。“构成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开始的前卫艺术运动,受到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是艺术流派的一种。现在我们所讲的构成艺术属于设计和艺术的应用技术科学,它既非一种流派,也非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科学的、基础的艺术设计思维方法。构成的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开始出现,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绘画,都主张放弃写实的传统,代之以抽象的表现形式。这种构成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新造型主义,以及在理论推进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持续创新中,逐渐从新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创立起一个全新的艺术原则。

二、构成艺术如何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包含点、线、面,另外还包括色彩与纹理。在园林风景设计中,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元素相互叠加,构成具有严谨逻辑的几何图案,物化为现实存在的植被、道路、景观等,就是对构成艺术的基本应用。园林当中的树木、山石、雕塑等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被看作点,道路、溪流等带状出现的对象可以被看作线,草坪、广场等大面积存在的景观则是构成艺术中面的运用。园林中的小品景观,通过点、线、面交叉运用,成为立体构成艺术的设计成果,能够恰当地表现整个园林的节奏与韵律。设计者还会将色彩融入景观布置之中,以抽象的造型来使整个园林产生协调舒适的氛围。

(一)点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点元素可说是最微小的设计单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虽然我们将其称为“点”,但在实际运用中,“点”可以是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具有各种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另外,一些小的雕塑、花草等的点缀也可以说是“点”的运用。恰当运用“点”的布局装饰作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技巧的展现,其常用手法有如下几种:陈列方式、自由方式、放射方式、旋转方式、变异方式等,不同的布局手法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的视觉效果。点元素可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园林景观中的孤植、片植、群植、假山等都可以通过“点”的形式体现在平面构成中,这些点元素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点元素的运用常常轻松、随意,非常多元化,可以多角度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愉悦观感。点元素的运用并非单纯的、孤立地存在,而是可以和其他设计元素相互配合、交错,为整个园林的氛围营造和谐、错落、富于韵律的美感。

(二)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指一切带状的景观,如林中小路、绿植组成的篱笆、蜿蜒的溪流等。线又分为曲线和直线,曲线包含弧度曲线和几何曲线;直线则可以分为垂直线、水平线,还有斜线,。不同的线条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不同。相比点元素来说,“线”更富于情感内涵和立体审美感受。如,平直的线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相对安静呆板,相反,曲线就给人以自由流动、婀娜柔美之感。所以这两种“线”常常运用于不同的园林风格营造中。比如在烈士陵园中,往往更多运用直线,以营造肃穆庄严之感。在其他日常游玩的园林景观中,则更多运用曲线,营造曲径通幽、闲适自然的园林环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元素的长度、宽度、色彩、位置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实践当中,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线性元素的不同特性,进行调配、运用。

(三)面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如果说点和线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点缀,那么能够展现园林整体风格的就是“面”了。“面”主要包括大面积的草坪、开阔水面、广场等。面可以规划成各种形态,比如:圆形、菱形等形状,不同的面还可以交叉、错落、重叠,营造丰富的表现力。在进行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着眼整体,与点、线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有效利用园林资源的环境,产生和谐优美的整体感觉。“面”的实质是点与线的结合,是点、线叠加的整体表现。由于“面”在园林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所以对整个现代风景园林的整体风格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面”的具体应用也可以分为“大面”和“小面”。在“大面”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园林的整体规划风格和园林的功能,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将不同的设计要素进行有比例地协调分配,突出园林的整体风格。在基本元素的构成应用中,因为设计规划方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同直线与曲线的效果一样,直线形的“面”给人一种简洁有序、规整严肃的美感,曲线形的“面”则表现出圆润舒适、活泼灵动的视觉体验。“小面”则常指景观墙、小水池、影背墙等设计元素,起立体装饰、营造错落感的作用,用来衬托园林的整体风格,为游客提供可供赏析的小情小景。色彩与纹理也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们存在于园林的各个布局之中,与点、线、面相互融合,烘托园林的整体氛围。色彩是最直观的元素,不同的色调营造完全不同的氛围。白色给人以圣洁高贵、冷清寂静的感觉,黑色则让人感觉庄重压抑,绿色活泼舒适、红色热烈奔放等等。在运用色彩元素时,需结合园林整体风格予以变化和融合,在整体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力求营造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包含着景观方面的艺术构成,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例如,园林中的洗手间、垃圾箱、停车场以及商品服务中心等,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不但要让其美观精致,同时要兼顾其更为重要的实用性要求。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服务半径应完全覆盖整个园林。在外观设计上也要和园林的整体风格相一致。

总之,构成艺术从其产生之日时就对园林设计形式美的追求产生引导作用,它指导设计师依靠均衡、统一、韵律、节奏抑或是分裂、变形、离散、颠倒等多种手法挖掘园林景观在形体与空间上的潜质,产生经典的视觉美感。构成艺术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为风景园林设计注入了充足的理性依据,把各个园林要素依据构图法则和审美要求进行完美结合,创造出既符合设计师审美眼光、又符合游览者审美需求的园林景式,大大提高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水准。

作者:解丽红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第7篇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生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运用,而且还要保证建筑材料对人体无害、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要遵循生态原则。即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最大程度地遵循自然条件下控制好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设计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量,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得到天然的景观。与人工修饰的景观比起来,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此外,在选择种植植被时也应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土壤需要。由于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以及地域特色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出不同的预备方案。例如,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较大,因此绿化设计就要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以及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园林的设计是贴近人们需求的,因此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要与建筑相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最后,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了依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区景观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在紧张的工作过后,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休暇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内的休闲活动上。而园区中的绿色植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眼球享受的途径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享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园林的植物设计方面,多添加一些创新元素。例如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可以增添自然色彩,还可以从气息上给人一种享受的滋味。目前,我国根据植物的生长条件需求,采用最多的是梅花以及桂花,种类有限。这也提醒着我国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推出更多的适宜品种来做实验设计。

3结语

住宅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是每个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目前尚有的技术层面上,更应该加强学习与提高。不断的综合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努力提高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

作者:田杰 单位:沧州渤海新区筑城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第8篇

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 、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第9篇

众所周知,水作为自然环境要素中的一种,具有流动性,可以说,是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维护园林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由于水的流动性与不可塑性,使得水能表现出无穷无尽的形状,也可以通过与园林景观的假山、树木组合,形成声音、形态、色泽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水的景观效果,是指人通过对园林景观中的水的形态、声音、流速等的视觉、听觉、嗅觉等的感受,所产生的对园林景观的兴致与兴趣,是自然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表现。水景设计充分体现了水与园林结合所产生的线条美、声音美、动态美、色泽美等多种美学上的特征,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着重把握对水景的设计与考虑。

2水景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①水景设计能增强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我国是园林设计十分发达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园林设计中就追求美学上的效果,追求园林景观给人所带来的意境与感受。因此,我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达到了较高的造诣,如在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中,水景设计种类多样,既有流动的,又有静止的,既有环廊绕柱的,又有独立成片的,水景的设计使得苏州园林整体效果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更增加了苏州园林的艺术气息,使得人们在园林中充分地感受到美与自由。②水景设计满足园林中生态多样性的发展需求。园林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水,若园林景观中仅仅有单一的树木,在短期内园林景观可能不会受到影响,但就长期来看,缺乏水进行调整,园林生态系统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逐步衰竭。

3如何在园林景观中进行水景设计

3.1结合现代化技术,展现水的美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应充分结合现代化技术,利用高科技来展现水的美。通过使用光、电以及各种新型材料与设计使得水景可以实现循环使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能使得水景设计更为吸引,如通过小型的音乐喷泉,展现水的柔软与力度。

3.2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水景设计

在进行水景设计时,应结合园林景观内部的地形、地势以及植物生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水景设计,使得水景设计种类多样,符合园林景观的整体特征。进行水景设计可以从以下2种方法入手:其一,建立人工喷泉。人工喷泉适合建立在许多地点,如大型广场、小型公园等,根据园林景观的整体空间大小,选择人工喷泉的大小,并可以建立音乐喷泉,使水流与音乐节拍相互配合,形成美轮美奂的表演。其二,建立人工瀑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工瀑布是最为常见的水景设计,人工瀑布既能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又能通过水流形成气势磅礴的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景观层次丰富,更为吸引。

3.3水景设计与动植物的组合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动植物与水流的组合,能使得动植物焕发活力,而动植物反过来也可以改善水体的质量,净化水体,使得水体更为干净与清洁,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将水景设计与动植物相互结合,营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间。首先,在进行植物的选择时,应选择具有美感的水草,将不同水草进行搭配与种植,尽量避免选择繁殖能力过于旺盛的水草,这会使得水草遍布整体水体环境,甚至导致水体被破坏,影响水景设计的效果。其次,在选择动物时,可以在水景设计中饲养部分的水生物种,如鲤鱼等,通过水生物种的繁殖与生长,可以带动水景的循环,防止水体出现固化,成为死水。此外,通过水生动物,还能增强水景设计的观赏性,使得水景设计充满生机,不至于单调乏一。

3.4结合水景设计建设相应的建筑物

第10篇

首先,利用植被、花草塑造绿道骨架,吸收城市污染物,美化环境,体现城市形象。其次,通过绿道的连接将各类城市空间有序整合,使得人们的出行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利于发展与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再次,通过创造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绿道,可以增加城市的识别度,打造城市名片。

2“生态绿道”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

2.1完善绿道建设体系

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与研究成果,补充建立属于我国的生态绿道管理制度,将绿道规划引入我国城乡规划中,从“社区———城市———区域”3方面分层次进行规划。根据社区居民与附近道路要求,由点到面扩展为整个城市,最后发展为整个区域的有机连接,实现“微观———中观———宏观”3层面的全方位建设体系逐步确立。

2.2根据城市地域特点设计

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道路布局、自然状况、人文风俗因素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详细了解,将绿道与城市原有资源相结合,既节省建设成本,又可保护当地人文特色,在设计上符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达到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水平的目的,有效实现其传承城市文化的功能。

2.3整合破碎生境

现代城市化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我国城市盲目扩张,这势必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而绿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将城市生态体系中原有资源,如物种、河流水源、广场、公园、山林等通过绿道规划联系在一起,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引入新的物种(多种动物或植物)及扩大绿地面积,实现生物的多样性。

2.4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场地条件设置服务设施,优化服务半径,增加标识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照明系统,最终实现方便居民、游人、市民的目的。因绿道交通以步行、自行车、游船、观光车等慢行方式为主,故绿道设计时要合理设置交通设施,完善绿道功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敏感性强地带的绿道周围加强交通维护,建立地道或天桥来分散车流与人流,建立护栏减少人们的进入与活动,改变步行绿道的方向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解决生态与人车之间的冲突。

2.5注重人性化、多样化服务

将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加入规划设计当中,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构思,增加其生活服务功能,如在人流量或车流量多的地方,通过绿化隔离出较为宽阔的步行绿道,减少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或者在城市中心的绿道可以加强对娱乐健身器材、座椅休息的配备;或者将绿道花卉布置成城市标志、人文造型等,美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增添城市的个性化色彩,打破单一性,实现多样化服务。

3结语

第11篇

1.1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不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园林景观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理念大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园林景观建设多元投资方的状况,这些投资方的负责人各抒己见,政府难以统一控制,则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些都是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不规范造成的,管理负责人要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才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1.2缺乏技术支持是施工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技术支持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很难使园林景观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园林景观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园林样板设计、资金预算和竣工验收这些方面。而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技术却是很缺乏的,样板设计的完美,也还需要施工人员拥有一定的技术去完成,才能制造出实用、美观的园林景观。

1.3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

绿化意识淡薄园林景观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很高的,种植的树木、花草,在一定的时期需要进行修剪、造型设计。但是目前的绿化施工人员素质并不高,良莠不齐,很难将园林设计的理念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施工人员认为园林绿化只是简单的铺草种树,绿化的意识淡薄,不能真正理解园林设计者的意图,给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同时还给环境造成破坏。

2绿化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2.1灌水管理

灌水是树木和花草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在园林中种植的树木花草因为其环境的特殊性,必须要定期定量的灌水。灌水也不是盲目的对所有的树木和花草统一浇灌,这其中是有很多讲究的。例如,不同树木栽植的年限,灌水量就不同,新栽的树苗要连续灌水3~4次,还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和间距;不同树木的生长期,灌水量就不同,北方的树木抗旱,秋冬和早春是北方树木的休眠期,在这个时候灌水,非常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树木品种不同,灌水量就不同,不同的树种即使种植在同一片土地上,它的需水量也会因习性的不同而不同,花灌木需水量比较大,抗干旱的树木需水量比较小;依据气候对树木进行灌水,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是不同的,南方的雨季比较长,北方的雨季比较短,南方4~6月为雨季,而北方则为旱季,因此北方的树木应在旱季进行大量的灌水,而南方的树木则不需要灌水。

2.2树木的修剪

树木的生长和树叶是离不开的。树叶的光合作用给树木提供必要的能量,在修剪树叶的过程中,树叶如果修剪的过多,会给树木造成严重的损害,还会让外界的细菌乘虚而入;树叶如果修剪的过少,树木的营养就会供给不足,妨碍树木茁壮成长,因此,在修剪树叶的时候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园林景观价值的体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及时进行树木病虫的防治

树木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树木是绿化养护的重要途径,树木的天敌是病虫,一旦被病虫侵入,树木就会命不久矣。在养护管理的时候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应对,及时防治病虫,例如,蚜虫、小蠹虫、金龟子等是树木的主要害虫,要将常规杀虫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相结合,同时开展物理、生物防治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树木病虫的防治。

2.4施肥管理

树木的生长是离不开肥料的,树木只有吸收了足够的磷元素,才能长的枝繁叶茂,因此,绿化养护人员在进行树木养护的时候,要做好施肥工作,在树木最需要营养的时候施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这些养护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能维持生态系统地平衡,净化城市的空气,给忙碌的城市生活带来绿色的生机。

3结束语

第12篇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

哲理美。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圆明园“鱼跃鸢飞”、留园“活泼泼地”,都是讲天机活泼,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乐人和”(颐和园)、“万方安和”、“九洲清宴”(圆明园)、“四海承平”(颐和园);有社会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中,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的“见山楼”),登东皋舒啸(留园“舒啸亭”),惬意地成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额)、“小蓬莱”(留园)、“方壶胜境”(圆明园),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国胜境“月地云居”(圆明园)、“四大部洲”(颐和园),大做梦中佛事;或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亦不仁”(留园)法门;或夫妇“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等),象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间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宁静”(圆明园),注意“澡身浴德”(圆明园),景仰严子陵之风范如“山高水长”(圆明园),要学习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庄“静含太古山房”),选贤任能,君臣和谐,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东宫“卷阿胜境”),常念创业之艰,感到热去凉来(颐和园“无暑清凉”);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怀冰握玉(拙政园“玉壶冰”)。

人伦美。娱亲的“豫园”、爱侣的“耦园”、兄弟怡怡的“怡园”,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狮子林)等。与朋友“诗酒联欢”(耦园“载酒堂”)、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园“南雪”)等。

朴野美。颐和园如意的“乐农轩”、“豳风桥”、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圆明园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园风光;承德山庄有占地58公顷的天然草原、“万树园”,占地440公顷的山区,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园林中也有反映田园野趣的题名,如拙政园有“劝耕亭”、“菜花楼”,芦荻、苇叶,棚架、花径,一派田园风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园建有山村“丰庄”、“豳圃”,种有桑树、梨、橘、桃、杏、李等果树。展现了优美的耕乐图。

园林许多门洞砖刻题名,大多是四字分刻两首,或刻在门宕的正反门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点景、引景:如“入胜”、“通幽”;点出厅堂方位特色:如“迎旭”(东)、“延爽”(西):“东甾”、“西爽”。抒情写志的:如“可以栖迟”:“岩扉”、“松径”:“缘溪”、“开径”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诗文名句,耐人咀嚼玩咏。当然建筑物本身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符合这种取之象外的艺术氛围,诗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审美意境溶为一体,从而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境。

中国寺庙园林匾额,带有题撰者主观认识与情感的题额,也都颇富文学色彩。如四川云阳张飞庙壁匾“江上清风”,刻画了寺庙临江坐落的别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题额巧妙地包容了许多内容,如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飞来峰,言简意赅,催人遐思。其他如“养心若鱼”、“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爱树山房匾额)、“香国庄严”(云南晋宁盘龙寺)、“风流天下闻”(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画情感,或描写环境,或蕴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既具工整、对仗、平仄、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又具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的意境美和抒怀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传统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文景观的联对,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使人感发怀古幽思。如苏州沧浪亭原有清。齐彦槐的一幅对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出句化用宋。欧阳修《沧浪亭》诗句,咏沧浪胜景及苏舜钦当年买园本事。对句歌颂了先后成为沧浪亭园主的诗人苏舜钦和抗金名将韩世忠。名人名园,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风景联对,写景状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揽景而生情文”,成为美育辅导的生动指南。如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上联特写云影徘徊的园林竹径,那丛丛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静谧。下联则将视线移往楼内:门帘半卷,可纳天地清旷,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胧清冷的图画。全联写景聚焦在虚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浑融,形象超妙,给人以无尽美感。

写景的对联妙在切景,移他处不得,方称佳构,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北窗对联: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对联悬挂在“小山丛桂轩”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两侧。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镶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画图:但见山势盘旋曲折,乔木丛生,画意横生。东侧引静石拱微形小桥下有一狭长沟壑,水流蜿蜒远去。“宛委”一词又恰为传说中夏禹得金简玉字之书的山名,寓变化于工稳之中,想象丰富而奇妙。

有的对联紧扣园名内涵,也颇耐咀嚼,如避暑山庄有条对联:

六月无暑,九夏生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上联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风,毫无暑热,清爽可人;下联切“山庄”之景:山峰重峦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凉世界!读之顿觉遍体生凉。

园林对联大量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揽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网师园琴室对联: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联语将言志、抒情、状景交融为一,充满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种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和隐适情调,意境淡远怡美。上联与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则有宋。坡《放鹤亭记》的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观赏那山光、松影、飞鹤、白云,清闲惬意,悠然自得。倚杖、横琴,风神超迈。

有些园主自撰联,或抒情,或叙事,或写景,或写景抒情结合,别有一种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杨桃墩小溪边的“人境庐”是清著名诗人黄遵宪私园,自撰对联一幅,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写园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风月,下联写园内的建筑及远借长江之景色。联语巧用基数字连接,虚实之景相互映衬,“七分明月”、“百步长江”,给人以境域浩淼联广宇的开阔之感,同时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开朗的襟怀。

名人名园,对联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随园,有这样一条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联用王羲之《兰亭序》中句描写随园园景美色,下联写在这样的园林美景中可以尽情饱揽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全联并未一字实写园景,而是以虚补实;以古人名句相衬、以园主的饱学相映,既突出了名园幽雅宜人的环境,又令人相见著名文人袁枚的风采。

园林中有些对联在技巧上颇下功夫。有采用双关、象声、叠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辞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为一种清新奇巧的文化娱乐,人们又不禁为它的新颖构思和深远意趣所折服。

如怡园石听琴室一幅嵌字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联语为园主顾文彬从辛弃疾词中集出。上联写隐逸之趣,跌宕潇洒;下联以琴为中心,室内主人弹琴,窗外二石听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进“听琴”二字。既表达了园主的造景意图,又显得典雅、宛转,韵味澄淡。

上海豫园对联: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幅回环联,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顺读、倒读都合韵律,自然流丽。全联用十四对叠字组成,节奏鲜明,如美玉双叩声声入耳,极富音乐感。联文把形、色、声、情集于一体,以状艳冶之景;由于联中语词来自人们熟悉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也增加了联语的韵味和涵量。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出句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对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蕴“一、二、三、四”之数;描绘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温州江心寺联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写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