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尊老爱幼是一种美,互相谦让是一种美,互相帮助也是一种美,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一种美。
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姥姥一起来到蓟县的九山顶度假。早听说山里的水果特别好,一大早我们就来到集市上买水果。这里的水果可真多呀!有黄澄澄的梨、有红彤彤的苹果、有紫亮亮的李子……真是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我们走到一个摊位前挑选水果。摊主却笑着对我说:“你们别买我的水果,买这个小姑娘的吧!明天她考试,让她早点卖完水果回家复习功课吧!”顺着摊主的手指,我们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守着一小篮水果,水果不多,在角落里很不起眼。摊主看着我们不解的表情解释道:“这孩子可有志气了,家里穷上不起学了,她自己卖水果挣钱读书。”听了摊主的话我和姥姥都很感动。姥姥拿出50元钱递给她,让她买些学习用品,好好读书,可是她却怎么也不要。我们很无奈,只好把她的水果都买下来。小姑娘认真地把水果装进袋子里,称了称重量说:“我的水果小,不如别人的好,给您算便宜些,一共十六元。”姥姥递给她50元,说:“不用找了。”她把袋子里所有的零钱都翻出来,还是找不开钱。她红着脸问我们:“您住哪家?我明天给您再送些水果去!”我们说:“不用了,这些就够我们吃的了。”我们离开了集市回到住的地方,这时小姑娘气喘吁吁的赶来说:“我刚收拾好东西,就追你们来了,还好没有把你们跟丢,现在知道你们住的地方了,明天我给您们就送水果来。”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床,就看见一袋水灵灵的苹果放在窗台上,上面有个字条写着:“我还要赶回去考试,谢谢你们好心人,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改变我们山里贫穷的生活。”原来她是赶了十几里山路特意给我们送水果来的。看着这些水果我仿佛又看见昨天哪姐姐朴实的笑脸,仿佛听到她快乐的笑声。
这件事可能很平常,买水果的姐姐那自立坚韧的精神让我难忘,这件事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
关键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 艺术美 日常生活
一
“美”,在汉语词汇里,总是那么动听,那么惹人喜欢。姑娘愿意人们说她美,
西方人研究美学是最早、最深刻的,从古希腊至今,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至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无功利的,他的理论与日常生活无关,而是作为纯粹形式的鉴赏判断。后来黑格尔继承康德的美学观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集中体现在艺术,注重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一般和特殊的统一性。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补充了美学研究与生活关系在理论上的空白。
在传统的老人眼中,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外出平安就是美好的生活,生活就应当如此。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美不单指我们所说的衣、食、住、行,人们在物质生活注重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了。生活艺术化,人们愈发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注重享受生活。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可以显现一个人的经济实力、生活品位。例如辛勤劳动的农民,生活中大部时间在劳动,不会考虑什么是美的生活。农民认为辛勤的劳动,带来的身体健康、生活丰衣足食、家庭和睦就是美好的生活。再看城市里的人,因生活节奏很快,上班族压力大,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后,更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受。他们花钱去旅游,去健身房、美容院,等等,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放慢生活的节奏,用心去贴近生活,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带来的乐趣。这些既促进新型行业的兴起,又丰富生活的内容,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不断追求令自己满意的美的生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美是生活的,只有在生活中才有美,也就是说生活是美的。美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们从生活的体验中得到美感。“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美的,只不过在生活状况、物质生活条件上有差异而已。现实的生活离不开人,生活的美因人而异,是人使生活灿烂缤纷,使生活艺术化、审美化。人想要做的事情愈重要,一如既往地完成这事情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愈多,但是条件却几乎不能如人所打算的那样具备。因此,重要的事情几乎绝不会正如人所期待的那样完成。很明显,事情愈重要,所依赖的条件也就愈多,因之发生意外的可能也愈大。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有诗云:“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就如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生活中的许多珍贵的东西,它们之所以没有价值,只是因为我们不必花什么代价就可以得到,例如水和日光;也有许多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之所以不认为重要,只是因为它们很容易做到。生活中的美是自然的美、实在的美,美充满了每个人的生活。儒家荀子提出“天人合一”,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天地自然地同一,是动态的进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人类应当效法自然,在变化运行中去不断建功立业,求取生成和发展。这感性世界的肯定性价值,不是上帝或人格神所赋予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达到的。
三
美的存在有三种形式:现实(或自然)中的美、想象中的美与艺术(因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所产生的客观存在)中的美。无论是哪种美都离不开人与社会,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人可以追求完美。自然中的美栩栩如生,但是转瞬即逝、朝不保夕,自然中的美只在那一刹那间是美丽的。例如樱花,日本人很喜爱,欣赏并信仰樱花盛开而转瞬凋零瞬间美的精神,日本人对樱花的爱超越其他国的人。人有时忙于日常琐事,或者为生活而奔波,我们的思想总是沉积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烦闷的事中,这时就会忽略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人生无常,生命短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在这里是情感性的,它的绵延或顿挫,它的存在与消亡,是与情感连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时间,那是动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虚无,只有期待(未来)、状态(现在)、记忆(过去)集于一身的情感时间,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微妙关系,折射人的生活品位。艺术慢慢渗透进生活中,通过人的艺术加工与创造,使自然中事物更加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一样,都是意象世界,都是人的创造,都是真实地显现人的生活世界,自然美与艺术美没有谁高谁低之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所画的圣母,原型就是在现实生活选取的最美的女子,经过他高超的手法在宗教题材的背景下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温柔、纯洁、善良、美丽。艺术美使生活更加丰富,陶冶人们的情操,将生活美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现实中的美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美是永恒的。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把蒙娜丽莎那一刻的微笑通过艺术绘画形式永恒地保留至今,这是多么伟大而值得庆幸的举动。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完全像历史对生活的关系一样,内容上唯一的不同是历史叙述人类的生活,艺术则叙述人的生活,历史叙述社会生活,艺术则叙述个人的生活。现代买房等于买商品,房子不是用来住而是用来挣钱,经济富裕了就会使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房子也带动了家居装饰,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喜好风格装修卧室、客厅、厨房、卫室,根据装修风格添置家具。例如有地中海风格的组合房间、中式实木风格房间、欧美华丽风格房间、日韩式简约清心风格房间。生活的家居空间经过装修后,让忙碌而劳累的人到家享受舒适,也享受那难得的愉悦心情。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美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升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自然、生动、情感的,当你在生活中迷茫时,就再从生活中找回自己;当你的生活过的富裕而安逸时,就想想和你同龄人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次一次的失败,就把它们当做对自己的磨练与考验;当你心灵与思想上觉得空虚时,就约上几个好友去散心,走进大自然,与自然用心灵去对话。以上这些都不是虚话,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并有亲身体验。无论你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生活,都会形成不同的思想,对你周围一切生物产生一种留恋的感觉,就像“等你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人醉后方知酒浓”,这种感觉有很多种,我想其中有美感,美感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美感就被人当作研究对象形成了美学这门专业。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融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
整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摄影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培养未来经济建设一线主力军的重任,而面对如今社会竞争的压力,要求毕业生有更出众的能力。因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任务。同时,培养学生拥有将来立足社会的资质也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我认为,如果能将“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环节紧密结合,从中找到二者共融点,使它们能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那么,完成和达到之前提到的学生任务和学校目标也就会事半功倍了。
校园文化是一片天空,包罗万象,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语文与校园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的。“摄影文化”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但摄影是一般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完成的行为。将摄影文化发散开来,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才华的平台,营造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多彩的思维载体作保证。因此,摄影活动和语文教学是可以完美地结合并相互促进的。
一、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人文教育,为摄影活动提供精神基础
语文课堂犹如剧本,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体验感悟又将这样的感彩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而语文也起到了沉淀丰富人文魅力的作用。而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比如在文言文的授课过程中安排“感悟和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去感悟人生哲理,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等,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养人文精神,以终身受益。
而摄影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要求颇高的艺术,它要求摄影者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拍摄出好作品的基础条件。端起相机,快门一阵乱按,不可能拍出赏心悦目且有深刻意蕴的作品,只有在拍摄前仔细体察身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才可能产生精妙的灵感而获得令人称道的作品。记得有一次社团活动,我布置给每位社团成员一个任务:在学校范围内取景,选择人、物或事,自选角度拍摄一张能体现出“感恩”韵味的作品,一周后上交。在新一周的社团活动时,大家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展示,结果差距显而易见:有的学生拍摄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静止的照片却让人仿佛看到创作照片时刻的整个感人事件,如在食堂勤工俭学的孩子满头大汗地收拾餐桌上的残羹冷炙、教室里为受伤的同学进行包扎等;而有些学生的作品却让人费解,左思右想也找不到和“感恩”的联系。我认为这便是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差距所产生的后果,人文精神是摄影活动的精神基础,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领会的,它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从各篇文章或者相关语句中去感受人文精神。如此,在摄影实践前才会正确去品味创作的主题,才能抓住能体现主旨的关键景物。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注重人文教育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任务,一方面能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学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诸如摄影活动等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少走弯路,赢在起跑线上。
二、摄影活动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推动作用
将摄影文化发散开来,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等才华的平台,营造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让摄影活动对语文综合能力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平时的摄影社团活动中,除了户外拍摄实践课程,我还会将爱好摄影的同学组织起来,安排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摄影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摄影作品的评讲和解析。而这一系列的培训和解析,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高低主要从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的情况中得到体现。前面说过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比较,工具性是基本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就难于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有导引作用,否则,大分量的语文作业,会残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说人文性是锦上添花,那么工具性便是雪中送炭了。而在语文课堂之外,摄影活动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讲出自己创作作品的想法和构思,以类似于演讲的形式把观点表述出来,而其他学生则要认真听讲,并对社友的表述做出相应的点评。社员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要为其他社友讲述自己是如何为作品的主题定位的,为何选取图片中的素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作等。一方面要能够理解听到的内容,包括表面意思和背后隐含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意思,包括语言的清晰流畅和语意的明白清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抓住社员对摄影感兴趣的这一共同点,还可以借助摄影活动的平台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题好一半文”,摄影作品也是如此。为自己的作品配上一个精彩的标题,可以令作品更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学生将平时语文教学中所积累的归纳、概括等基本能力发挥出来,写出的标题要多读多悟,并和社友交流讨论,这样在无形中,摄影活动和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口语交际训练产生了交集。
通过将摄影活动和语文教学联合起来的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练就真才实学。可谓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综上,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在如今的校园内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校园的精神积淀,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在全面提倡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程度已和传统的课堂教育并驾齐驱,并且是不可替代的校园瑰宝,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摄影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便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成为一个共同体,有效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注重人文教育的特性,为摄影活动提供精神基础,而摄影活动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语文学习与摄影生活成为一个统一体,学生按下快门的瞬间,也定格了生活中的语文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陶冶了美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明.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无锡职业技术,2007.
[2]王萍.构建有职业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国科技博览,2009.
(四川省青川县建峰乡中心小学校 628115)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数学没有乐趣,其实不然,数学美,分类为: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轴对称图形,外观很美,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但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数学美,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并运用数学呢?我常常给学生讲一些数学趣事,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都不能产生长久的效应,只有把数学美寓于课堂教学设计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选择了轴对称,进行了尝试,师生共同找到了一些感受,愉快地渡过了一节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轴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随风起舞的风筝,凌空飞翔的飞机,还是中外各式风格的典型建筑,无论是艺术家的创造,还是日常生活中图案的设计,甚至是照镜子都是与轴对称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们将认识某些平面图形的对称美,并探索一些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了这课,今后还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出对称的作品,妆点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奇妙的轴对称吧!
二、展示图形,感受美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图形展示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张小玲:这是一个螃蟹图,它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左、右两端是倒放的M 字母,真正给人以对称美感(如图1)。
李佳一:我这个既象是一支梭标,又象是一条鱼,从正中连一条线,可得两个平行四边形(如图2)。
小红:我这个是一朵梅花图,它好美啊!正中一个圆,上下左右各一个优弧,且它们是四个全等的优弧,横看、竖看都对称哟(如图3)。
小强:我收集的是日本三菱汽车标志图,它是由三个菱形构成。(如图4)
小毅:我这个是大众汽车标志图,上面是字母“V”下同是字母W,外图一个圆,三图整体是关于竖直线的对称图。(如图5)
白荷:我这个是中国银行标志图,中间像文字“口”,上一竖,下一竖,合起来似“中”字,外围一个圆,像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如图6)。
张文:我这是两条鱼匀速向一同方向行进(如图7)。
郭丽:我这是两个小朋友手牵手跳舞呢(如图8)
教师评述:同学们展示的实物和图形都很美,有很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若沿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怎么样?
学生: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教师:很好,像这一类美丽的图形取个符合图形特征的名字——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能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李丽: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教师:A、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B、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吗?同学们看看自己准备的图形再回答。
教师评述:同学们争着说,自己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学生张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由图形特征而定,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多条,甚至无数条。
三、动手操作,理解美
我们来观察张文和郭丽两人的图形,每组的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如何验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前几位同学的图形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吴成:沿一条直线把一个图形折叠,看是否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教师:经检验张文的图形是?郭丽的图形也是。那么两位同学能讲一讲是如何画出来的吗?
学生张文说:这两组图形的共同点:A、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正确相同;B、两个图形的位置都满足沿一条直线对折后重合。
师:同学们很认真,头脑也灵活,自然地将图7 和图8与图1 至图6 的区别?对照起来了,图1 至图6 是针对一个圆形而言,而图7 和图8 是针对两个图形而言,那么它们的名称也就不一样,应说它们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即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对称点。
教师:每位同学找出自己图形上的至少两对对称点,看看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李兵:每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学生马秋香:关于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四、联系实际,欣赏美(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我们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的呢?你们能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吗?比如学过的数字、字母、文字、建筑物等。
生1:数字成轴对称的有:1、3、8、10……
生2:24 个大写字经平中成轴对称的有:A、B、C、D、E、H、I、K、M、O、T、U、V、W、X、Y……
生3:学过的图形成轴对称的有: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梯形等……
生4:学过的文字中成轴对称的比如:大、中、人、木……
教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的吗?任意正N 边形的呢?请同学们课外探索、交流。
关键词:美术创作 艺术美 现实美
一、引言
美术作品创作开始,认识是美的认识,情感是美的情感,创造是美的创造,欣赏是美的欣赏。进行美术创作涉及到“美”的问题的思考,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只有搞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二、艺术美与现实美
1.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它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是艺术家理智和热情的高度统一。艺术美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他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英国批评家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指在作品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组合,这些令人心动的排列和组合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给人以审美感受。艺术美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和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及理想的表现。因此,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纯粹的美的愉悦与享受。
2.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即美”。现实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现实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怎样创造艺术美那就要求艺术家按美的规律为着美的目的来创作。
三、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联系与区别
1.艺术美源于现实美
艺术源于生活那是因为艺术美源于现实美。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单独存在。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美存在于具体环境具体现象具体行为具体事物之中。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中的牛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牛。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中三个穿着粗布衫裙和沉重木鞋的农夫其形象源于现实生活。莫奈的《睡莲》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睡莲。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小路》路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路。这是一条有名的悲伤的路,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在画家的笔下荒芜的田野路只有一条孤零零的黄土小路通向不可知的未来。它比一般的作品更深刻地表现了画家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罗中立的《父亲》中的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如果没有法西斯对这座文化名城的轰炸也不会有这件名作的问世。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艺术家同样是一位留心世界事务的人,他们可能悲痛激动或幸福,怎能以漠视的态度超然于生活之外呢?”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些形形的事物哪来的美哪来的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美源于现实美,作为客观存在的形态,现实美是美的基本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产生发展。
2.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黑格尔的《美学》中“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因为艺术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比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艺术反映现实是创作性地反映,不是照相似的机械复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概括使其理想化。因而艺术美是典型性的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性、更能揭示生活本质。艺术美能更好地弥补现实美的不足。高尔基在论及美的时候说过“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他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3.艺术美相对于现实美具有永恒性
现实生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现实美是有局限性的,它只作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艺术美不受时空限制。当把现实美经过艺术创作化平淡为神奇就能具有更长久的魅力。新石器时代已过去,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接近盆口内壁绘制的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的场面依然可以让人看到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生动场景。5・12地震过去很久了,很多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爱和对人们的无私奉献的感谢,画面将那些感动和无私定格,那些爱那些感动的画面不会随着时空变化消逝而是永远感动和激励着我们。
4.艺术美对现实美有反作用
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感动人心、增强人的信念,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终目的。艺术美反作用于现实美的存在和发展。艺术美不仅加深人们对现实中的美的感受和领会,而且更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观赏者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其生产生活,从而更进一步推动现实美的不断发展。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到“图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曹植也说过“存于鉴戒者图画也。”
四、总结
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但比现实美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反映现实美且反作用于现实美的存在和发展。由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在提高了对艺术美认识的同时必然也提高了对现实美的认识。艺术美提高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给其带来审美愉悦,同时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理想,使欣赏者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诗人的眼泪[M].远方出版社,2006 10
[2]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3]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09
[4]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键词]生活美;艺术美;艺术丑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89-02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存在太多美好的东西,艺术作品中也同样如此。艺术美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生活的强化,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所以我们在享受生活美的同时,也必须允许丑进入艺术。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丑,可以作为欣赏对象进入艺术。”然而,它像一颗石子投进古老的深渊,仅激起了几朵浪花,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偏见,尤其是在绘画方面,人们始终恪守着一条原则,即“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规律”。当然,也曾有人试图挣脱这种桎梏而专绘畸形人体表示反叛,然势单力孤,最终仍被旧势力淹没。于是,在缪斯的殿堂里,只有白天鹅才能高视阔步、漫舞轻歌……但丑的描绘应该是在笔锋之外透露出的某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使丑变为理想化的东西。艺术作品中丑的形式具有更持久的力量,在一定情况下,视觉丑更能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作品中的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能直接而幽默地表现艺术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一、生活之中充满了美与丑
生活的美源于自然,自然赋予了生活很多美好的特性。缤纷各异的自然美景,令人心驰神往的洞天风光,还有让你怦然心动的微笑;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装束,映衬着清纯可人的脸庞,淡淡的带有些许羞涩的笑容;暖暖的黄昏,白发苍苍的伴侣,搀扶着走在公园的路上,蹒跚的步履,构成了晚霞当中最为壮丽的风景……这些与天地浑然一体的美景,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美的乐趣。然而,生活中所潜伏着的丑陋,也隐隐刺痛人们的心灵,犹如美丽脸庞下面掩藏着的一颗恶毒的心灵。讲东讲西、是非乱传的长舌妇,凶恶的猎人,残忍的虎豹、令人恐怖的有毒植物……可是我们并不讨厌它们,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是美好,才会更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
二、艺术手段转化了生活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美的东西很多,我们用这些艺术之美来教育人,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它能抓住人们瞬间的美丽,能够永远留住春暖花开,能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丑开始应运而生。丑的东西具有了美好的性格:幽默、诙谐、典型,反而使丑的角色具有更鲜明的人物性格,得到一致好评。大家都很喜欢幽默大师赵本山塑造的东北农民的形象,他外表看上去的确不风流倜傥,甚至有一点土,但是,这样的一个朴实的、善良的、小市民的、风趣的人物形象通过影视作品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完全体现了东北人民的淳朴和自然。这就是丑的力量,当可爱的丑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它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超乎想象的。文学著作《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利用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奇丑无比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救人而舍身的英雄人物。
生活中的丑在艺术的表现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因素是美的,丑经过了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具有典型性,更为人们所喜爱。有些生活中的丑经过了艺术表现,更加具有了喜剧性效果。艺术作品转化了生活中的美与丑,使美的东西更加美好,丑的东西也增添了可爱的一面,能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生活。
三、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上不缺少千里马,只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只要用心去发现,我就们就能成为伯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的美不在海角天边,而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美丽的,阳春三月的阳光,一场雨后干净澄澈的蓝天,那大朵大朵的棉花糖一般的白云,嫩黄的抽出新芽的柳条。山坡上一望无际的小草,公园里竞相开放的花朵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一颗简单快乐的心和一双无欲无求的眼睛去看它们,就会发现它们的美好。很多时候,人们有太多的欲求,想要穿绫罗绸缎,出门有宝马奔驰,所以对大自然馈赠的美好无动于衷,在不停的追求欲望中迷失方向。
生活中的美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在每个与我们相处的朋友家人身上。公交车上,一个大肚子的孕妇上来,年轻人赶紧起身给她让座,一种心灵美传达到车上每个人的心中,相信以后这样的美会在更多的地方看见。生活中的美也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真正的感受到。
黑夜里没有月亮,但是一颗颗小星星忽闪忽闪,装点着夜空,陪伴孤独的人如梦,一种温暖一种美自然流露。太阳照射大地,焕发着无穷的生机,照亮了祖国的万水千山,这样大气的美细细品味多么的摄人心魄。你能感受的到吗?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吧,不要在欲望中忘记了这世界最初的美丽。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 美术教育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美术学科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一、从生活中感受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欣赏,从而挖掘生活中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跃,欣赏生活中的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感。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甚至是一片叶子、一小块石头、一个茶杯等,都有它们的独特之处,教师要多加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眼睛发现其“美”;生活中的片段,自己的家、自己喜欢的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等,都可以唤起学生的美的欣赏,这些片段,学生可能每天都接触,但要唤起学生美的感受,需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美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就可以把这个美的教育拓展到未来,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作理想中的家园,未来的世界。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描绘美好生活。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创作生活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美的生活方面出发,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还要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中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善于运用文本进行教学。
二、从文本中提升美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为将来生活打下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要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美术课程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首先,教师从整体上指导学生美术文本的教学内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师拿到文本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目录、本书指导等方面,先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学习任务,这样对于以后的学有帮助。其次,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对于教材中的章节训练也要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教学的关键点,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美育观的培养也很重要,文本是实施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纽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文本,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热爱。通过文本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自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
利用好美术文本,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实践证明: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也就会在很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天才,美术教学亦然。利用好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主载体,要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只要有优秀的美术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美术天才学生的大量涌出。
三、从实践中创造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要提升审美标准,必须注重实践,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去欣赏美术作品、去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学生画出眼中的校园;可以利用家庭资源,画出眼中的美丽家园;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画出社会的面面观。学生的美的来源是从实践中来,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画出我们生活中的美的景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术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本身就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实践中推动对美的认识的发展。
四、结论
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课堂教学再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要启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进行美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且要是一种快乐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就会更走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每到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而变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绘画的内容也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从欣赏美到创造美,原来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能做到让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文献
[1]陶秀梅,初中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关键词:物理课堂;美学教育;全面发展
美学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课堂中就存在学生需要的美学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物理美学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将物理知识经过加工和再创造在课堂上展示出不一样的美,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物理学史中的美学
物理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对事业的专注程度,从生活中发现物理,将物理回归生活,用对物理学的热情来展现其对生活的态度等,无不体现着物理学的美。如,牛顿与伽利略体现着一中生活中辩证的美,牛顿研究的是物体已经做了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它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是问题的结果。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抱怨已毫无意义,想办法解决才是关键。伽利略研究的是问题的原因,即物体为什么会做自由落体运动,生活中研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物理本身与美有着水融的联系,简单明了的公式和定律、催人奋进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故事,都会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进而产生对美的探索,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是实现我国普通教育总的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
二、不容小觑的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将教学内容重新提炼,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其重点和难点。除了板书之外,在物理课堂上,板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复杂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用它来辅助教学,教师免去了用言语解释不清的麻烦,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体现着教师的基本功,和成功驾驭课堂、掌控课堂、把握知识的能力,使物理教学锦上添花,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课堂上若能充分利用板书和板画,能让学生对知识的体系理解得更加完整、系统,充分体现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在《电路》一章复习课中,采用了简明的板书,生动形象,展示了知识间的联系,复习效果非常理想。
三、物理学中的美与生活的美有机结合
物理学源于生活,所以脱离生活的物理教育,将失去实际意义。物理学的简单、和谐、统一的原则无疑都折射着生活中的美。如,物理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守恒的思想,就能体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世界万物皆是相联系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再如,物理学中的不可逆和可逆原理,在生活中也会有体现,课堂上,我们未必时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是遇到可以用来教育的素材,展开说明与讲解,让学生体会可以从生活和哲学的角度,能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学教育。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结合着美学教育,对丰富物理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只要我们运用合理,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德 道德美 心灵美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59
教学活动应以教学大纲为主线,围绕教学对象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案。小学品德课在教学过程中,也须遵循这一方法。以传播道德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为目标,以学生的感性思维为基础,营造开放式的、生活化的、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赏玩的过程中习得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依据教学对象而定。小学生具有感性认知的学习特征,因此哲理性、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品德课教学,不乏生活哲理、人生哲理的渗透,但平铺直叙的教学风格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运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依循儿童的逻辑思维习惯创设出生活模拟、互动游戏等教学活动,旨在吸引学生投入教学氛围中;同时,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师生所共同熟悉的,有利于找到教与学的共通点,便于切入教学主题。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涉及“我的成长”话题的几个单元为例,教学内容充分截取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与家长的相处、与教师的相处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由学生扮演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等角色,演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德显现出来。通过这个生活模仿的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挖掘生活中道德美的技能。
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解读美
道德观念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学生要学会去粗取精,还需要自主体验,学会用道德的眼光挖掘和分析生活碎片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开放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自主解读美。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权,是开放式教学的最佳体现。比如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教师将若干学生编入同一小组,以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父母、朋友的行为特征为人物特色,以教学内容为纲,帮助学生编成简单的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同时,由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对表演内容中涉及亲情、友情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小组再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以及课本剧中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道德美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更高要求,是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以上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品德课中被广泛应用,这一点与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简单地观察道德规范,到主动寻找生活中的道德之美,在学习能力方面是一次质的飞跃。
三、实践磨炼,引导学生践行美
尽管在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但知识习得的过程需要内化与外显两大步骤来实现。尤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美与丑,认知到思想品德是什么,还需要将道德之“美”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之成为其行为规范的准绳。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品质的磨炼,或亲身体验道德之美,形成心灵触动。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的《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充当小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撰写采访提纲,自定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与成绩优秀生的接触,学生找到自己与优秀生之间的差距,并通过撰写采访稿分析优秀生身上闪现的意志品质,使自己在采访中得到心灵洗礼,认知到道德品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采访稿通过班报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当然,教学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在《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单元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服务日”的道德品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即使是为老人让座的小事,也可以心得体会的形式记述下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口头交流,使学生在践行道德之美的过程中,使道德之美融入自身的行为习惯中。
小说家张爱玲在一次上街买布时,看上了一种蓝底碎花布,当伙计为她裁布时,那在她眼前翻动的布忽地使她感到了一丝凄凉的美,她便将这瞬间的美带进了她的作品――细腻的笔触再一次使读者为之倾倒。
以天才的立体派艺术而风靡世界的大画家毕加索,在他七十九岁时,画下了一幅《鳗鱼炖菜》,这幅画取材于他妻子杰奎琳料理的一道菜。也许比起《阿比宁的姑娘们》和《克鲁尼卡》的华丽与庄严,它不能不说是一幅平凡的画,但画家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不能不让人折服。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如初春枯树上的第一片嫩芽,夏日里的第一声惊雷,秋天里的第一粒果实,冬季的第一场雪……无不使人感到生命中蕴涵着的无限希望,让失落的你一扫心中的阴霾。而这些只是我们生活中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小事物。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什么小说家,没有如此敏感的心;我也不是什么大画家,没有这般敏锐的观察力;我只是人生的匆匆过客,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感受生活。
朋友,不要寻找漂亮的借口。寻找美丽并不意味着就必须停下生活的脚步;相反,无限的美丽只有在不停的前进中才能与你相遇。
不要把“美丽”想得遥不可及,它可以是你回家时母亲为你精心准备的一顿晚餐,可以是你出门时父亲对你的一声嘱咐,可以是你成功时朋友对你的赞扬,可以是你失败时知己对你的劝慰,甚至可以是――春天里,花枝上冒出的第一个花苞。
生活中的美丽亲近而真切,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份心情……它是透明的,在阳光下才能显现出动人的美丽,而那神奇的太阳,正是你善于捕捉美丽的眼睛。
【作者系浙江省平湖中学青苹果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沈家明】
点评
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头脑,就应该有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思考,盲从别人便是否认自己。本文作者以两位艺术家成功“捕捉眼前”转瞬即逝的“美”的事例为契机,娓娓而谈,谆谆劝勉,告诉世人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捕捉美,用心去真切地感知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让“美”的阳光,照亮我们的生活。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本文显著的特色。
【特邀点评:马多宁】
一、选材生活化,满足幼儿欣赏需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民间美术作品就来源于生活,极富生活情趣,但其内涵所却不全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因此为幼儿选择欣赏作品时,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而幼儿的感知经验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才会有其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捕捉周边生活中的民间美术。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周边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如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的蓝印花布、刺绣饰品,周边的石桥、门雕、寺庙等古建筑,竹篮、草鞋、斗笠等生活用品,传统食品的包装图案、文字设计等。幼儿在欣赏这些丰富形象的民间美术时也体味着现实生活的美好。
2.选择与生活经验相融的民间美术。《指南》强调:“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因此选择的民间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生活经历相似,其内涵才能被幼儿真正理解。例如:《 跳房子》《捉迷藏》《看花灯》等作品有着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活动场景,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挖掘民间艺术作品之美。陈鹤琴先生也曾经倡导:“不能把幼稚园生活和幼儿实际的生活截然分作两途。”更是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与生活不是两回事,要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用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结合生活情景来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数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现实写照,一般以节日、特殊意义的日子等为背景,如《看花灯》,它的背景来源于元宵节,只有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民俗民风,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此作品,又如表现丰收的作品《摘果子》,教师要结合秋天丰收的景象,人们因丰收产生的喜悦心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意义,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2.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感知与理解。《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要尽量地创设条件,让幼儿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如欣赏作品《跳房子》时,先让幼儿亲自玩一玩跳房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跳房子的经验,在欣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作品。“老师,跳房子时身体要弯一下。”“跳房子是眼睛要看好地上的房子。”……通过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让幼儿有认同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3.利用科技手段再现生活,协助幼儿进行欣赏。有些民间作品离幼儿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作品如:舞龙舞狮、刺绣、斗鸡、京剧脸谱等,虽然幼儿见过,但在生活中让幼儿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经验是破碎不全的,有时教师的表述,对于幼儿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更易于幼儿理解。如欣赏作品:《中国戏剧脸谱》,我们利用网络平台, 播放视频京剧《五台山》,让幼儿初步领略到了什么是戏剧,使他们对戏剧脸谱的经验更具丰富,欣赏活动不再乏味。科技手段的利用对于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有推波助澜的功效。
三、创作生活化,激发幼儿的艺术灵感
《指南》指出:“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进行大胆的创作。”创作是欣赏活动更深层次的表现,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行多样的表现与创造,才能促进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表现创作也要融入生活。
1.动作创作,释放全身表现美。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更好地调动幼儿的肢体,让他们在体验到美术活动快乐的同时,能进一步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创作不局限于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动一动,演一演。比如在剪纸欣赏活动《老鼠娶亲》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娶亲呢?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一学,演一演。在表演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舒展,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有了一个很好地表达美的机会。
2.作品创作,释放童真创造美。为了让幼儿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窗花》后,可以设计一些窗花来装饰自己的班级、家庭;欣赏了《脸谱》,可以创作、设计和制作“脸谱”来参加化装舞会;欣赏了《花灯》,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制作花灯来布置环境。这样,能把幼儿从课堂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让幼儿真正体会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