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说课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说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99-02
The Process of Multimedia Accounting Courseware and Some Attentive Problems
LI Chun-zhi, WANG Yong-xing, MENG Xian-qi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0f 65066 PLA,Dalian 116100, China)
Abstract: 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course.Base on the five element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applied in accounting course,the paper studies the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process in the accounting course,and gives some advice on the problem of accounting courseware process.
Key words: multimedia courseware; accounting course; process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说课,也开始采用了多媒体形式。
1 多媒体说课课件要能反映说课的五要素
多媒体说课课件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分析、解剖、反思教学,实现说教学目标、说教材分析、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1.1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的概括和提出总的要求。说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说课时,对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进行阐述,以此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参考和评价教学是否达到要求的依据。
1.2 说教材分析
说课首先要求老师说明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筛选。在教学时,不能独立地就本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而要有机地联系以前章节的知识,以便引入新知识,促进迁移。说教材分析,要明确如何通过组织教学内容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材料就是如何讲解教学材料、如何引入教学材料的实例,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材料等阐述清楚,表达恰当。
1.3 说重点、难点
说课者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在备课中确定哪些教学内容为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堂上又是如何讲解这些内容,并把他们述说得清楚、具体。在说课课件制作中,把借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呈现出来,让同行或专家在听取说课过程中受到启迪。
1.4 说教学方法
说课时应针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和用途,阐述清楚。首先,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要分析到位,把握准确。其次,现代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运用要能得心应手。如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在教学中普及和运用的大背景下,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已经为广大的老师所采用,实践证明,它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5 说教学过程
一般地,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引入、课堂讲解、小结讲评和布置作业四个步骤。课堂内容的引入,要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然后依据教学目标,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对讲解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学生课外需要完成作业。老师在处理教学过程时,要在时间分配上和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功夫,避免教学秩序的混乱和对学生学习指导的不力,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多媒体说课课件要符合课件制作技术规则
多媒体说课课件,其运用目的是把自己上课的情况以多媒体形式反映出来,以便与同行进行交流,得到专家的指导。其制作的技术规则与一般意义上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规则是基本相同的。
2.1 要符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四大特性
2.1.1 集成性
在课件制作中充分运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利用计算机把多种模拟信息源集成为一体的数字信息,这样便于传输和再利用;
2.1.2 情趣性
把单一的文字信息表现形式,改变为多种媒体的形式,用它们来刺激听者的多种感官,便于他们接受、理解;
2.1.3 交互性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制作的课件体现学生、媒体、老师之间互动关系;
2.1.4 高容量
使制作的课件能增加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说课课件要能反映教学中的这一特性。
2.2 说课课件符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制作中,文字的颜色与数量、运动形式与大小;图式结构和背景图、解说与背景音乐的使用;动画和视频影像、重要信息和按钮的采用都应该有特定的要求。一般来讲,文字颜色用一种特殊颜色突出内容的重要部分;声音要起到引导、提示或说明,并给予强化教学的作用;动画要显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图标要用少而突出并能显意的视觉符号表示,而且位置相对固定。同时,说课课件要以简洁、实用的形式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过程。
3 多媒体说课课件要符合其制作标准
我们结合说课课件制作的一般规则,从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学习指导、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列出说课课件的具体要求。
1)说课课件要体现如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的;
2)说课课件要能明确阐述教学设计中的程序、方法、模式,以及教员如何艺术地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等;
3)教员的教法和学员的学法如何贯穿于教学过程,也应该反映在课件中,重点把握学习指导中的学员的主体性发挥的问题;
4)说出课件中如何运用多媒体的特性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并指出利用媒体教学可能产生的缺点,以及你是如何把握的;
5)从课件的技术性出发,对文字、图片、影像和寓意信息的处理是否得当、确切等。
4 值得注意的问题
4.1 正确处理教学多媒体化和说课多媒体化之间的关系
谈到说课过程多媒体化时,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教学过程是否为多媒体化,说课多媒体化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应该多媒体化,否则说课将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样的说课无非是利用形式的华丽掩盖教学过程的陈旧、不能发挥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在制作说课课件时,也应避免说课课件纯教学化。
4.2 多媒体说课与多媒体教学不能分离
多媒体说课课件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其取材范围多来自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截取教学课件内容的精彩片断,为说课课件所使用。因而多媒体说课课件制作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再现教学过程,反映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化,不能使多媒体说课课件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分离。
参考文献:
[1] 侯喜贵.教学法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2.
【摘 要】通过在中职学校中举办说课比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教学效能和综合素质。与传统的说课比赛不同,现场抽题的说课比赛提升了难度,也对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教师 现场说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182-02
说课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各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内,向教学同行或专家阐述个人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一种教学活动。随着说课的实践和推广、普及和深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一 说课对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意义
在国家重视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形式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师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说课,恰恰是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大纲,以及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表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项教育活动。虽然说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它对教师的要求却是全方位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说课能提高年轻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专业课教师素养,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说课能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教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在反思、探究和评价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二 传统说课比赛的特点
传统说课比赛,选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并将平时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以我校为例,参加说课比赛的多为年轻教师,接到任务后,个人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有同教研组老师的指导,课件制作上还可以请教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最后参赛前还有学校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再进行修改、定稿。基本形成了“个人准备—组内讨论—赛前展示—集体讨论—个人修改”的说课准备模式。这样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势单力薄的情况,将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使个人能站在更高的起点,而学校也不断整合优势资源,促进经验的积累,增强了整体实力。
三 现场说课比赛的特点
近两年来,在一些中职教师说课比赛,如中职“创新杯”说课大赛中,部分专业开始采用现场说课的比赛形式。具体程序为:现场抽签决定说课题目;在规定时间(5个小时左右)内制作说课课件;当天晚上自行备课,第二天进行现场说课比赛。如此安排充分显示了主办方的“别有深意”:现场抽签决定说课内容,等于抓住了关键。“教学内容”是说课的灵魂: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教学法与教学手段;内容还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现场抽题提高了比赛的难度,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形式更为公平,更能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
四 现场说课比赛对教师的要求
1.强化教学基本功
通过现场抽题来确定说课题目,突出考察参赛教师综合素质。一次说课的准备,包括说课稿和说课课件,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即使内容不同,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所教科目内容熟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论抽到哪一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从容应对。但是,要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就需要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工夫。而很多中职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虽然专业技能很熟练,但是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在赛前需要强化学习教学法,尤其是适合中职培养目标的教学法。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探索以“五个对接”为教学改革目标,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教中学,学中教”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能体现“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2.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无论是谁,参加比赛尤其是现场比赛都会紧张,适当的紧张能转化为动力,并保持良好的参赛状态。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各省市中职卫校的教学能手同场竞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比赛中能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日常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3.重在积累,贵在反思
说课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考察的却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在把握“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基本原则上,能够对教学设计有所创新,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应通过比赛有所反思。美国心理学家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将比赛的成果和理念,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探索中实现教学质量和水
平的提高,做到“以赛促教、以赛强技、以赛养德”,这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认知负荷;先备知识;工作记忆;图式
一、导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前一段论述突出的是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后者则是人文价值。大学英语听说课以听为先导,就某一主题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观点的输入,通过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强化学生的输出。在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增进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特点了解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兴起使得大学英语听说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声、像、图、文信息立体输入,以超强的表现力对学习者构成强烈的全方位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强化了语言文化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较之传统听说课堂,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真实语境和信息资料,其中的语言要素,如语速快慢、语音特点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内容难度进行选择和控制。同时,多媒体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读写负担,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输出提供反馈,提高课堂面授和课件授课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作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汲取了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话语等研究成果的养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以上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以课件制作和教师面授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前提。在设计中,既要防止“娱乐化”倾向,也要避免认知超载问题,把握好课件设计信息输入的质和量。本文试将一堂获奖示范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认知负荷设计中的得与失,探讨如何实现大学英语听说课多媒体教学功效的最大化,以求为广大同仁提供一条课堂教学中科学设计、运用多媒体的途径。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
(一)设计理念
这堂课时长20分钟,内容选自《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第一册《视听说教程》中的Food, Glorious Food!这一主题。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物这一主题的学习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区的食物种类和饮食文化的表达能力,更应该通过一些与食物相关的热点话题,使他们形成关心社会,思考现实的思维意识。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的思想走向成熟,实现“全人”教育的理念。出于这种考虑,设计者以食品安全为主线,通过展示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回顾、国家立法出台等微观和宏观视角,给予学生全面、客观、充分的信息输入。语言点训练方面,着重强调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对策等观点态度的表达,事件中涉及的化学物质等专业性较强的英文术语均配有中文翻译,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做到主次分明。
(二)设计环节
话题导入:通过麦当劳快餐食品图片引导学生输出相应词汇,为后续听力训练做准备;播放媒体有关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的音频,并根据内容进行听写填空;点出主题――食品安全。
话题拓展:播放食品安全事件回顾的新闻评论视频,将相关信息制成表格,要求学生补充完整事件的名称以及发生的年份。
观点分析:播放温总理陈述政府立场的音频,梳理关键内容;根据音频讨论有关政府、立法机构、食品企业、消费者应担负责任;完成相关内容的连线题,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技能训练:学生举例说明陈述观点时可以用的句型;教师分析开篇如何吸引听众,发言时应该注意的语体风格、逻辑顺序,结尾处如何收场;总结观点陈述的核心要素和常用句型;学生分组操练,培养观点陈述的表现技巧。
作业布置:准备5分钟发言,讨论自己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
三、认知负荷设计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主要关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处理信息的难易程度,由于工作记忆同时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感知信息流不断地进入大脑中感觉缓冲区,大脑进一步处理信息,将其与先备知识进行联系的能力有限”[1] 。在此情况下,有两种能够减少认知负荷的方法:一是增加信息处理的渠道,即利用视觉和听觉双通道;二是建立认知图式。
大学英语课听说课多媒体课堂教学采用声、像、图、文信息,有效地结合了视听双通道,将原本通过单一通道传递可能造成大脑认知负载的信息进行了分流,大大提高了工作记忆的能力。如何减少认知负载,有效利用视、听通道,Mayer& Moreno[2]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9种方法。根据这些方法,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笔者从认知负荷角度分析本堂参赛课课件各环节的特点和做法。
(一)话题导入
课件一开始在明确本堂课话题――食物之后,首先设计了4幅图片,分别对应着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同时也是后续讨论涉及到的问题食品),将其作为积极词汇让学生进行预训练(pretraining),减少后续环节中的认知负担。在接下来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的音频设计中,课件在音频播放的同时显示听力填空的文字内容,优于先播放音频再显示文字,减少了表征保持(representational holding)的认知负载,利用了同步化(synchronizing)的手段。
(二)话题拓展
食品安全事件回顾的新闻评论视频中涉及到的最大语言难点就是问题食品中参杂的化学物质的英文表述,如“苏丹红”、“吊白块”、“甲醛”等。这些术语专业程度高,学生缺少相应的先备知识,如不提供帮助,学生很难进行顺利地表达。因此在话题拓展之前,课件先将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常用化学专有名词的中英文罗列出来,供学生了解使用,让学生进行预训练,以降低视频信息加工的难度。视频播放过后,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完整事件的名称以及发生的年份。学生对视频中提到的食品问题有一定的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但因视频包含四个事件,其名称和年份信息同时记忆和输出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超载,因此表格的第一栏将所包含的事件内容用图片形式表现出来,提供视觉信号(signal),帮助学生回顾(retrieve)视频中内容。同时,在视频播放前也对此项练习的要求进行了说明(instructional guidance),让学生了解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重点。
(三)观点分析
至此,课堂活动中信息主要的交流形式还是以输入为主,学生为数不多的输出主要是词汇、短语等简单语段。就信息的内容而言,音、视频主要聚焦食品安全事件的人身和社会危害。为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考察其对已输入信息的选择、组织、整合的能力,课件设计了观点分析环节,播放温总理陈述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立场的一段音频,要求学生回顾总理声明中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句关键表态并进行翻译,将学生的思维从问题食品的有形危害提升到道德层次,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基础,起到了预训练的作用。音频中关键表态的参考译文“These serious food safety events have shown the integrity and morality degradation of Chinese”中的“the integrity and morality degradation”用下划线标注,提醒(signal)学生关注这一要点和英文表述,并在后续讨论中运用。翻译练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有关政府、立法机构、食品企业、消费者应担负的相应责任或职能。讨论之后设计了上述四个主体及其职责的连线题,其中职责一栏是对之前讨论结果的总结概括,以便使学生形成总体清晰的认知,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四)技能训练
首先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陈述观点时可以用的句型,考察了相关的先备知识;教师分析部分以表格形式将这些句型按照开篇、论证、结尾三个部分进行归类,并提醒学生注意语体风格和逻辑顺序,句型中涉及到具体话题内容部分用省略号表示。这种“模板式”的梳理和输入纵然有些机械,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实用性很强,有利于建立观点陈述图式,减轻表达过程中面临着的语言困难,将有限的工作记忆运用到思想梳理。句型归纳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利用相关句型和语篇结构对之前四个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职责进行操练,进一步熟练掌握观点陈述的技巧。
(五)作业布置
通过课后进一步搜集素材,思考、陈述自己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巩固语言技能,有助于完善相关主题和语言先备知识和图式体系。
四、讨论和启示
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的两大困难是语言表达和思想认识,前者源于英语词汇、句型或语篇的能力不足,后者跟先备知识、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先备知识,相互影响的要素就会被整合成为一种图式,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1]因为“图式能够整合信息要素和生成法则从而实现自动化,因此需要较少的储存空间以及控制性加工过程”[3],从而减少工作记忆的负荷。教学中注重句型和语篇认知图式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形成语言习惯,将一套具有内部紧密逻辑关系的表达手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将他们从词汇搜集、句型搜索和语法检查的语言重负中解放出来,使其工作记忆重点关注更深思想层次挖掘,更广视野眼界拓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人文性双重目标。
具体而言,学生在这堂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认知困难既可能源于缺少与主题相关的先备知识,如没有听说过水果中添加膨胀剂这种做法,或是不懂得膨胀剂的危害;也可能是平时较少地思考和关注本主题,缺乏认知图式,无法对事件形成较为系统、独立的评价,如除了问题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之外,不知道还有其它的负面影响;还可能是缺少相应英文的先备知识,如不知道膨胀剂的英文表达或是无法使用相关句型准确连贯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责任重大。在课件设计阶段,教师就要把握大多数学生语言和思想认识水平,即先备知识和图式,以便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类型、数量、输入方式以及顺序,进而规划其后的口语训练内容和方式。例如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词汇数量庞大,选择时既要考虑代表性,也要预设词汇的难度,即是作为消极还是积极词汇进行学习。以上两点关系到词汇学习的质和量,直接决定了语言学习效果。
应该指出,由于时间所限,20分钟内无法全面细致的展示一堂课。假如时间允许,在各种主体的职责分析时还可以拓展到更多的方面,如执法机构和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就其本质而言,课件是教师对面授课堂的一种预先设计,这种设想更多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一种预测,可能与真实课堂学生的表现有所出入。因为内容事先固化,不利于课堂中随机应变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学生能力的课件个性化设计也较为困难。如果课后以互动式教学软件或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作为补充,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五、结语
本堂参赛课课件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从现象分析到本质挖掘直至提出解决办法,既有广度,如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列举,又有深度,如分层次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既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如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事热点话题,又注重实用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如观点陈述技巧的梳理和训练,为公共演讲打下基础。就认知角度而言,内容设计由点(独立事件)到面(此类事件),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课件注重多媒体素材的科学配合,较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先备知识、长期记忆和图式,能够合理安排输入信息的方式和数量,以有效配合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避免认知超载;运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手段,梳理陈述观点的篇章结构和句型,为此类图式的建立打下基础。短短20分钟的授课内容设计,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支撑,同时又凝聚着教师大量教学经验总结。
)
目前认知理论实证研究大多以自然科学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主要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英语课件设计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学习者学习语言时以及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解释、评价社会现象时的认知负荷问题,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前人研究的视野和范围。由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的首要目地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与自然科学范围内的认知理论实证研究有所差异,因此部分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无法在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应用,如Cook[1]所建议的 “通过讲述而非书面文字提供语言信息”以“消除由此造成的视觉注意力竞争”。同时也应该指出,由于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所限,没能涉及认知负荷理论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如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与采用的教学指导方法(instructional guidance)之间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思考。
[参考文献]
[1]Cook, M. P.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6, (90): 1073-1091.
【关键词】集体备课 组织 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0-01
任何一种好的方法,仅有先进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和合理的行动去支撑,好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实施并能发挥出它的作用。本文将从集体备课意义和价值、组织实施、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介绍的三个方面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实践总结,而非闭门造车的幻想。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价值。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二、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
1.成立备课组,一般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一个备课组,在一些小的学校,教师人员比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相同学科不同年级老师组成一个备课组。定时间、定地点、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一般一周必须进行一次,如果条件允许,同备课组老师在同一办公室办公则随时可开展集体备课。
2.备课要求
“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
“四统一”: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
“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3.备课步骤
(1)主备先行
备课组长要提前明确主备课的任务,精心制定活动计划;
主备教师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谋划,写好教案, 制好课件,并按本组人数打印好教案份数,于授课前一至两周交由备课组长审查,然后及时分发给本组成员,并要求各 成员熟悉、钻研本部分内容,以便下周集体讨论。
(2)集体讨论
每周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集体讨论。内容及程序为:反馈上周所教内容,讨论下周要教的内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当堂训练,板书设计、周周清,作业等方面讨论,程序为:先由主备概括教材内容、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再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最后备课组长总结。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各成员把整改意见写在导学导教课案留空处,主备事后还要根据整改意见对电子教案作详细修改。
(3)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主要是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备课组成员在规范的教学设计上,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上的学生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等方面重新形成自己的导学导教课案。
4.过程监控
(1)备课组长在开学初要制定好备课组活动计划,学期末还要写出集体备课的总结,同时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上交教研室。
(2)对主备课的教案、课件质量检查考核。
(3)对集体备课的情况教研室、教务处加强巡查并做好记载。
(4)督查观摩督促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集体备课有效实施的几个关注点。
1.反思要精练:课后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水平提升非常重要,我校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在集体备课上的反思主要是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经过大家讨论后定稿的课件或教学设计发现有问题的地方、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反思不在乎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关键是记录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及时修改。
2.集体备课与做教学设计协同进行。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剧本”,它不仅反应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反应出如何达成目标,要体现出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文本性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大家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3.主备说课要到位:说课是一名老师的基本素质,在集体备课中主备人先说课,然后大家再对课件或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为了是在讨论环节大家能充分的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主备人可以把所做的课件或教学设计提前发给各位老师,以便同备课组老师有时间提前思考。其他老师在看课件或设计时,要有一个详细的说课。说清一节课的目标定位、重难点的确定,为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进行了怎样的设计,采用了什么样的教法、学法等等。
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是由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构成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美术类专业与小学教育类专业的特点,既要重视素描、国画、书法、油画等美术学科,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尤其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满足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四、注重创新性教学思想
布卢姆将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共分为七级,最高级就是创新。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一旦这种创造意识形成,就会成为心理定势,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富有创造力,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时甚至要做得有一点“出位”。例如,在宁德师院附小一堂美术课中,罗曦老师主讲《生命的甘露》,上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的画面,画面中下着小雨,人们带着雨具穿梭在城市中。接着,教师穿着雨衣、雨靴,打着雨伞出场,以此来引出“生命的甘露”的主题,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是一位美术教师用心经营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照成年人的特点来进行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另一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大学中,国画课要上工笔、写意、花鸟、山水临摹与写生,特别是临摹课耗时很久,学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学习,像罗曦老师这样绘声绘色的课前导入在大学教育中显然不适合。而小学教育则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教学。首先,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不适合长时间作业,枯燥的临摹课也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其次,小学生文化课课业压力比较重,因此美术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更多创造性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安排。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是美术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跟上小学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两课”评比 备课 说课 答辩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75-02
为了促进国家和省有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在实践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江苏职教在2011年全面启动“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两课”评比是在“五课”教研的基础上,由省职业教育研究所组织省职业教育有关教科研中心组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两课”评比主要从教案准备、课件制作、现场说课和现场答辩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参赛老师提出很高要求,不仅要求会备课,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么做,会达到怎样的效果;“两课”评比为职业老师创造了展示的平台。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英语“两课”评比,以下是从赛前准备、赛中磨炼和赛后反思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体会与实践。
一 赛前准备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以下材料:(1)参评申报书;(2)不少于2个参评教案,教学总课时不低于6课时,原则上参评教案教学内容应为同一单元,若总课时不足6课时,可跨单元补足;(3)参评课教材;(4)与参评教案相匹配的说课课件。
参赛所选的话题既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又要能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选好话题,开始备课。参与“两课”评比的前提是“确立课程意识”,所以备课中首先就是备课程,了解教学大纲、省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等;然后备学生、备目标、备内容、备策略、备资源、备活动、备评价、备作业及备反思等。备教学设计时做到设计的思路与理念必须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循环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设计的环节要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导入是建立学习的意义;教学活动中知识融入情境;教学评价简洁、可观测、多维立体;作业承上启下、适当分层。
我对本单元的设计中以一个胖小孩为原版,从最初的一日三餐中各种各样的美食的诱惑中,通过对文章“法国女性健康的生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开始健康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其别提及食物的卡路里及如何购买健康的菜等设计到数字的运用也是密切贴近他们的专业,整个单元比较连贯、有意义,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评价,是实践;说课是要说出整个设计的理念、思路,目的及达成的成效,是理论。由实践到理论高度,对于习惯上课实践的教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两课”评比,从接到任务到省级比赛,中间历时整整4个月,单元的选定,内容的梳理,章节的安排,理论的支撑、教案的书写、课件的制作……耗尽了太多太多的精力,让我身心疲惫。我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自己挑灯夜战,精心备课;已数不清自己多少次梦中醒来,嘴里还念叨着英语说课稿。只知道每天在忙碌中上班,在忙碌中下班,舍弃了平时的各种业余爱好,牺牲了陪小孩读书的时间,全力以赴。
“两课”评比结果固然很重要,但过程却最值得回味。
二 赛中磨炼
在准备“两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教研组其他英语老师的大力帮助。他们群策群力,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说课、磨课,集体讨论、研究、构思教学设计,一起研讨,解决问题。每一次的磨课,教研组成员聚集一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校级层面的磨课、区级的选拔、市级的比赛,省级的参赛,每一步走得都那么艰苦。每一层次比赛结束都有新的收获。
备课是课程思维,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逐渐了解到说课已经达到了一个理论高度。优秀的说课要突出教学设计的亮点、特色;诠释设计的理论依据,重在说理;体现新课改理念,同时还展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个人风采。因此在说课的环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说课内容,对说课内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同时还要面带微笑,恰当的肢体语言也能活跃现场气氛。
除了完美的说课外,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答辩老师的问题。答辩的题目可以从教案中提取,可以从说课稿中提炼。
答辩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我在备课设计的时候,采用三维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课堂,但从能力目标的培养,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未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答辩问题:浅谈评价体系对你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关注学业成绩,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答辩问题:英语教学中有从输入到输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是什么?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的?
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第一阶段: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作用主要是为第二阶段的加工提供材料;第二阶段:加工,学习者以分析、形式匹配和综合等方式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并把它融入已有的相关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其中的有机部分;第三阶段:输出,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尝试运用已加工过的语言材料,并根据内、外的反馈修正言语的运用,使其符合目标语的规范。在这三个阶段,输入和输出是关键和核心,相互依存和促进,缺一不可。在真正的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升,最终完成语言的输出。
答辩老师的问题直中要害,直切主题,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要记住答辩时要扬长避短,有条理、有礼貌,还要有自信,有理有据地与评委互动交流。
三 赛后反思
回顾几个月来的尽心准备与磨炼,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自我感觉收获颇多。
1.对教学改革有进一步的理解
参加“两课”以后,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慢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课堂地位的做法。逐渐形成现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引领,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本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让每一堂课都得到优化。
第一,教学思想的优化。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进步。
第二,教学目标的优化。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的优化。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四,教学方法的优化。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致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教学手段的优化。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用“教学案”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第六,教学内容的优化。熟悉课程标准,切实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充分挖掘与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七,教学时间的优化。压缩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兵教兵”过程和当堂训练的时间。
第八,教学评价的优化。以学论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同时,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加“两课”以后,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尤其是个人的修养水平、课堂语言水平、课堂的应变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第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两课”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更有激情,上课的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就能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课堂氛围更加浓厚,课堂效益进一步提升。
第二,课堂的语言水平得到提炼。在“两课”的带动下,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三,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在“两课”的引领下,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的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第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两课”的辐射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在PPT的帮助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控制。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通过“两课”评比活动,我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意义。“两课”评比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检验。因此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理论,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要不断进行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途径。
“两课”评比因为参与,所以精彩;因为付出,所以珍惜;因为艰辛,所以甘甜;因为收获,所以享受。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42-02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过程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及时自我反思,不断升华课堂教学效果,无形中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借助亲身经历谈谈感悟,请方家指点。
挖掘教材,整合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性文件,教师作为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应深入挖掘教材,积累教学素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统一地发展。笔者的参赛作品为学前教育美术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其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强调知识的渗透性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转化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除了有效开发教材以及本课程相关参考资料之外,为体现本专业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转化性,笔者参考了其他课程的教科书,对所任教专业进行了分析,进行了资源整合。
瞄准专业,呈现亮点
为在教学中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需呈现本次说课的亮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让幼儿感受艺术的美,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还要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自身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还要能用丰富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笔者根据要求,整合了美术课与幼儿故事创编、课件制作等课程资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课前准备的信息化内容(课件制作课程内容),课堂上用富有寓意的故事情节创作美术主题作品(幼儿故事创编内容),课后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美术课的成果(语言表演课内容)。如此生动活泼的主题美术课融多门课程于一体,筑牢了学生的美术功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复实践,不断改进
笔者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说课课件中笔者通过FLASH软件制作一段动画视频,呈现课堂的游戏环节,生动而详实,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并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下职教教师的追求。作为幼儿教师更应在活跃的课堂上展现积极阳光的生命活力。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授课形式。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笔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利于自身学习的角度就下列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最让自己感兴趣,以哪种授课形式更能让自己感兴趣,怎样的互动才能让自己快乐学习。“备”好学生,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说课中的课堂设计可以很完美,但其可实施性概率为多少却不得而知。备课之后,笔者将本单元作为几个平行班级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多次演练,让学生及时谈感受,体验笔者对本单元教学的每一步改进。这为达到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身体力行,榜样示范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对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加以改进。学生必然是本次比赛最近距离的参与者,教师对比赛付出的努力与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也会让学生感到钦佩,并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在课堂中与笔者不厌其烦地配合,也可感受到他们对笔者的支持和肯定。学生是主体,笔者的比赛成果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因为他们参与了奋战。备赛过程是一个学生逐渐容纳老师,愿意吐露心声的过程,让师生彼此更加了解,为以后优质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校企合作,助推成长
近年来国家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传统美术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帮助学生形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综合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美劳活动的能力。在学前专业学生幼儿园见习的跟踪观察中,笔者体会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这也为制定学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学生将笔者备赛试讲的美术专业技能实地运用于幼儿课堂,引发了笔者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深度思考,为构思最适用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校企合作不仅拓展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而且使职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贴近实际。[1]备赛期间,笔者在参与学生企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思考课程设置改革问题,这也开拓了笔者的教学思路。
比赛是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教学观念的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是拓宽教师教学思路的有效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参与比赛正是真正的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66-02
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顺畅地沟通与交流,而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结合历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五步教学法”,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下,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1分钟)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也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能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为学生创设新颖而富有乐趣的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授课时,教师应将新课的亮点化为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攫取学生的目光,迅速进入课程教学。
比如,由复习导入新课,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富有韵律感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可以播放一小段与本课有关的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利用游戏、竞赛、朗读、情景对话、才艺表演等方式,积极创设情境,利用活动中所涉及的与新课相关的内容导入。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本末倒置,分散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力。教师所要把握的操作重点是运用多媒体设备时,需同时考虑实现教学目标与满足学生视听需求,保证学生既可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可进入新课学习。
二、多元操练,活练新知(约13分钟)
(一)操练要有渐进性
课程学习离不开及时训练,“五步教学法”的第二个步骤是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得到实际运用的机会。操练要具备渐进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原则,连点成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逐步丰满知识储备。例如,笔者通常先用实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单词,然后以此为基点教学新单词。短语、新句型也可采取相似的方法教学。这个环节笔者通常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完成。
(二)操练的方法和方式要多样化
为维持学生实际操练的兴趣,教师必须保证操练方法和方式的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训练。在课堂上,操练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8种:跟读操练法、手势操练法、图物操练法、替换操练法、波浪式操练法、发散式操练法、提问式操练法、竞赛式操练法。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操练的层次应层层递进,对后续的教学起铺垫作用。具体的操练方式包括师生操练、生生操练、分组问答操练、分行列操练等。
(三)操练应起积极作用
多元操练要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体验、实践和交流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展示个性的平台,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带着乐趣掌握新知识。
三、回归课本,点拨新知(约10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对学生实施点拨。教师可扫描课文并用多媒体设备向全班展示,还可让学生特别设置一本重难点记录本,做好每一次笔记,以便复习起来有条有理。
例如,初一学生的英语口语基础较薄弱,直接进行听力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初一学生上听力课时,教师应尽量提供与听力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听力内容往往以情景对话为载体,结合相关视频播放听力录音,能使学生在二者之间产生联系,久而久之,对于不同对话内容的情境能够进行自我分类,听到录音的同时迅速分辨出有可能的相应情境,迅速锁定答案。
四、合作交流,巩固新知(约10分钟)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组合的方式可以是同桌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4名学生组合,以集中紧凑为要,避免在组织上花费过多时间。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本节课所学到的新单词、新词组或新句型等。
学生小组组建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抢答、游戏、竞赛等不同的方式展开课堂巩固练习。例如选“蛋”游戏,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在讲台上摆放出写有不同编号的“蛋”,每个“蛋”中放置一个写有本课相关知识点的小纸条。游戏开始,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开始传球,音乐不定时随机停止,球落在谁的手上就任选一个“蛋”,为全班总结该知识点的用法。
巩固新知的训练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开展,例如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Module9 的Unit1 Does the tiger eat meat?涉及许多与动物有关的单词,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画有动物图片和对应英语单词的纸片,接着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音乐Do you like…?让一名学生拿着纸片,其他学生根据纸片提示,替换视频中单词,如Do you like tiger/dear等,复习本单元与动物相关单词的同时,又巩固句型Do you like…?Yes,Ido / No,I don’t?郾的运用。此外,教师应多注重平日各节课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尽量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都不是单独进行。
五、小结拓展,升华新知(约6分钟)
小结拓展是每一阶段知识教学完成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与下一节课密切相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通常先让学生自己小结,然后再将本课要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发现疏漏之处及时记录到纠错本中。拓展的内容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而定,并非每一课都必须强制制定,而应重点抓住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点拓展。再以上文Unit1 Does the tiger eat meat?为例,课文以动物为话题,在拓展环节,笔者是这样进行的:
先播放姚明为保护动物所拍摄的宣传片视频,利用学生对篮球明星的关注,唤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为后续的情感教育做铺垫。
然后,在课件上展示几个著名的动物保护网站,并展示这些网站的简要介绍,再列出: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其他动物的有关信息,请搜索如下网站――
北京动物园网:http://www?郾beijingzoo?郾com
中国网上动物园:http://www?郾chinaezoo?郾com”(具体的网站选定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主题而定,但要具备教育意义)
2006年开始。青岛市市北区教研室在各学科中开展了“百家一课”活动。 作为基层美术教师,我感到这项活动对美术学科教研力度的促进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它促使我们主动地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学法,改进教学策略。而且通过大小三级的多元化教研活动.给所有教师提供了展现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通过交流与研讨,碰撞出了许多闪光的火花,也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使一线教师自觉地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开拓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那么“百家一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以美术学科为例.每个月由区教研室精选某一册教材中的一个课例,所有的美术教师都要针对这个课例先在学校教研组内进行研讨与集体备课,然后每个人都要撰写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说课稿.按照“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内推选一人说课——组内反思交流——本组总结修改——片联合体教研组(由邻近的5到6个学校组成)中交流——区级教研活动中以中心发言人说课或执教展示”的程序进行。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发挥群体智力优势,缩短了教师培养的时间,增强了集体攻关力度,获取到了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具体说来。“百家一课”活动对美术学科教研活动的促进有以下几点:
一、“百家一课”活动促使我们主动地研究教材
青岛地区现在有人美版、人教版两套美术教材及艺术教材并行使用, 多数教师只是执教其中的一套教材的几个年级,对其它年级、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及知识体系并不熟悉。而在“百家一课”研讨活动中,不管你本身执教的是哪一套教材的哪个年级,这个月我们要研究的课题都是同一个,这就促使大家主动地去研究教材。比如2006年9月,我们美术学科“百家一课”研究的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万绿丛中一点红”,接到课题后,所有的美术老师都要去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材进行研究。在校际间研讨时,许多以前没执教过本套教材的老师通过交流发现,原来这一课与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对比》一课有着较强的联系。有位老师说:在交流中,通过别的老师的教材分析才发现本来自己设计的一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已经学过了。汗颜之后,不禁找出这套教材所有的内容来翻看一下,这才发现这套教材的前后知识联系性非常强.比如在不同的年级段都有玩具制作系列——“会动的小纸人”、“会摇的玩具”、“会滚的玩具”、“会游的玩具”等等,但根据学段的不同,对技能技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它的一系列色彩知识课、造型知识课也是如此。大家越是探讨就越体会到研究教材的乐趣,于是对其它版本的教材也都一并借来翻看,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后,头脑中对每一套教材的知识体系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对比.也就对每一个版本教材的呈现形式及特色了如指掌了.所以说这对促进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二、“百家一课”活动促使我们主动地探讨教法和学法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教法上存在着注入式多于启发式、静听式多于活动式、封闭式多于开放式的不良现象。在以往的教研中,尤其是美术学科的教研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师如何去“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去“学”。
在“百家一课”活动中.因为所有老师这一个月研究的是同一个课题.每个人的说课都至少要在校级、片级间交流.推选出来的还要进行区级交流。教研的参与性提高了.所以每位教师都会认真地研究教法和学法。为了避免与别人的教学设计“撞车”.大家还会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尽量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多次的说课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广大教师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将音乐欣赏、画面展示与艺术表演游戏相结合等,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尝试练习中探究.在观察指导中探究,在讨论交流中探究,在查找、交流资料中探究.在“拆散”发现中探究。在比较欣赏中探究等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全员参与、以学定教”的结果.呈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直观、灵活、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情景,如教学中用课件、录像赋予插图生命.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活”了起来。
三、“百家一课”活动促使我们从不同方向挖掘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材观,打破教材仅是知识载体的呈现模式,使教材既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依据,又是素质教育课程目标的育人教材和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通道。以前,我们都是照着一本教材讲,但现在教师有了更多的挖掘教材的空间,从而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尤其是我区在“百家一课”说课的环节特别提出了“关键处的处理”.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在解决教学重、难点上下功夫。比如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一课说课交流的过程中.青岛辽源路小学的张佳老师就结合本校陶艺的特色.用在红、绿色橡皮泥中加入其它色的方法改变色彩的配比,解决教学重点。作业设计为在饮料瓶上做橡皮泥装饰:东胜路小学的刘萱老师是将两张运用了不同色彩配比的蜡烛形贺卡相对比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作业形式为设计教师节贺卡:而我则以“走进大师”为教与学活动主题.以介绍日本画家安西水丸的插图画作品为主线,以“我和大师一起画插图”为作业,通过欣赏、比较、分析大师的画作来解决教学重难点,作业形式为“我和大师一起画”(在大师的黑白作品上涂色)。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百家一课”活动中.我们却感到了“有一百位教师就有一百种教学策略”。而且因为“百家一课”是一项具有很高“互动性”的活动。广大教师在交流与研讨中,又在不断地在生成新的教学策略。
四、“百家一课”活动促使我们正视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软肋”.在“百家一课”活动中.各学科都提出了关注课堂评价. 所以广大教师在设计教案前都在评价方式上动了一番脑筋。在交流的说课案例中。大家都注意到了理解“评价的主体”。教师的评价更有人情味了。注重尊重学生个性;注重过程性评价,改进评价标准;加强综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多了一点欣赏鼓励,多了一点期待关注,多了一点尊重宽容,多了一点征询探讨,为学生的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的建构。
新课改如涅的凤凰,展现出美好的生命,又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在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是一个流程,它像一条河,时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时而峰回路转,润物无声。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通常是教师风采的展现,是教师能否驶向成功彼岸的标志。于是教师就竭尽全力的在公开课上下功夫。
因此课堂教学就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面繁荣景象。这边刚倡导“自主合作”,课堂上就刮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铺开了课件花……为了使课堂动起来,各种形式的表演都出现了,老师除了使用多媒体外,还让学生分别讨论,扮演角色,编课本剧,扮演小记者等,搞得像唱大戏似的。可谓不拘一格,煞费苦心,看似热热闹闹,效果奇佳,果真如此吗?
笔者常和同仁聊起公开课,感慨万千,觉得公开课如雾里看花,看着很美,实在缥缈;又如水中望月,好似真切,实在华而不实。正如张庆老师所言: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到位,把语文的本体给淹没了。看来众声喧哗的繁荣背后,恰恰隐藏着教育的困境。这种研究课堂的模式,放弃的恰是内在品性的塑造!与语文中的素质教育更是背道而驰!
笔者也曾参加过公开课大赛,教学中势必要使用多媒体。那时我刚从偏远的农村到这儿来,对电脑操作知之甚少,更别说制课件了。可是当时参赛选手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课件,我自然也不甘落后,费劲周折请来了上大学的表妹帮忙,折腾了几个夜晚,通过搜索、整合,一个课件终于出炉了,然后用语言将这些贯穿起来,总算大功告成。现在回忆起所讲内容,脑中空白一片。当时似乎并没有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只求创新,教学中也受课件牵制。从流程上讲教学内容是完成了,其实却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更谈何教学目标的实现。我的学生也曾参加过一些公开课,面对多媒体课件他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但听过的课往往需要返工重上,补充很多内容,学生才能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或过多的表演固然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但在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下,过多的信息量及内容切换频率的增加就不可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可能让学生挖掘深层次的知识。这种“电灌”的公开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更累了,思维也没有了,灵性也消失了。学生知识技能无法掌握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无怪乎大家公认公开课是水中望月,华而不实。
公开课的现状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是“研讨课”,应该让大家来评头论足,因为它是“样本”课而不是“样板”课。但大家照此仿效,最后的结果是你假我更假,为了一时的“模范”,只好牺牲学生了。让人喜的是公开课可以展示你的某些精彩方面,如语文老师的朗读能力,数学老师的口头归纳能力等。我们要明白:模式、程序、环节等很重要,但绝不能为其束缚,跳出公开课,不在浮华上点缀,用学生的眼光去感悟,用扎实的知识和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
因此,执教者要搞好公开课,决不能只在“脸面”上做文章。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对于我们来说刚好相反,我们是“用兵千日,养兵一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而对这个课题的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要精心备课,毕竟每一节公开课我们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学生,必将生成不同的风格,构成一幅幅别具特色的画卷。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其次,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网络,要有机结合。无论是哪种公开课,主讲教师或为名或为利,都可能放弃最有效的常态方式。如语文课中的字词教学,这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可是,它是难有新意的,因此,很少有公开课会关注这一领域。比如,一支粉笔就能板书清楚的知识点,可能会为了现代化硬要用上电子课件。再比如,教师适宜用讲解方式传授的东西,可能会为了合于新理念而组织学生讨论。公开课可能为了展示教师而追求花样。既然要公开展示,那么,主讲教师一般都会希望展示自己的实力,因此,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被自然地放在次要的位置。比如,善于朗诵的会多用朗诵,善于唱歌的就希望能用上唱歌,善于写作的就会想着尽量写上一点,善于使用电脑的当然要往电子课件音画上靠了。我希望公开课不要再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了,否则会剪不断,理还乱。教学中,要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公开课上,如能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某个环节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不会影响效果,反而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富有灵动性,充满活力。同样,传统的东西有落后的成分但更不乏精典的内容,我们不能说课改了,就一味否定传统教育,孔子几千年来的教学理念依然为今人采纳,可见,精华是不会随岁月而流逝,无论何时都会熠熠夺目。我们要善于汲取优秀的经验,古为今用。实际上教学中二者如能结合得自然、顺畅、恰到好处,就会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就如行云流水,如春风化雨,如清茶一杯,色淡味正,余香无穷。
最后,教师的知识与人格在教学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种专业的知识都有相通之处,可以互为补充,上好公开课,还靠平时知识的积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要博览群书,尽量做到博学强识,一个爱阅读的人,才会懂得生活,而一个有书卷气的教师,一定会是学生的贴心人,教学的领头雁。要知道,只有平时的养之有素才会换来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总之,公开课课堂不是一出按照已经定稿的剧本上演的“课本剧”,它是一部一直处于自我动态发展之中的始终充满悬念和不断产生喜悦的“教育诗”。由此可见,杜绝一切虚饰,没有“彩排”的课才能成为好课;心里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充满激情智慧、充满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课才是好课。好课不刻意追求完美!
课件,是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术语,也就是说它是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家常菜”。“家常菜”也值得一说吗?当然,且不说课件环节设置的精彩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不断思考、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启迪思路、触类旁通、改进学生的学习惰性更是功不可没。单单就算那一张张生动鲜活的图片,也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心灵得到净化。情景、形象、色彩自然会冲击每一位同学的眼球,即使看不懂,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美术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仅靠直觉是难以达到鉴赏的境界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大屏幕上的精彩图片,我们的鉴赏不更变成无本之木了?形象与内容永远是美术作品让人绞尽脑汁揣摩玩味的根本。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凭直觉是难以上升到“鉴赏”的境界的,美术鉴赏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感受它。
鉴赏知识和方法依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获得。美术作品的鉴赏方式大致有这么几种形式:感悟鉴赏、形式鉴赏、比较鉴赏、社会学鉴赏。
例如形式鉴赏,以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为例,这幅画所展示的是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面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用笔奔放。
《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采取了金字塔式的三角形,这种构图形式在此以前或者同时代的作品中是很普遍的,不同的是作者在处理上将其清晰化了,中间的女性形象高举三色旗是三角形中的制高点。运动感是这幅作品的另一种形式语言。这里运动感既指人物身体的运动,又指笔触与颜色形成的流动感。身体的运动感直接体现了人物激情与运动的即时性, 而颜色与笔触的运动感体现了画家在作画时的创作激情。
其他,构图形式相近的作品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进行展示,例如《蒙娜丽莎》、《梅杜萨之筏》等。
又如属于鉴赏基础知识之一的美术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如果来认识线条,那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各种线条的表现力进行展现比较。中国画中的线条功力深厚,内涵极其丰富,线条的浓淡虚实、粗细长短、波折顿挫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修养与艺术技巧的综合,作品的立意有高低之分。“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欣赏者自然会与艺术作品产生感应。
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每一个概念。因为绘画、工艺、欣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诸如构图、明暗、冷暖、透视、比例、对称、和谐等词语出现时,教师应作重点解释,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词汇评论一个作品、一幅画。遇到运用得好的词汇要加以强调,在学生现有水平上给以指导,不要用美学家的标准区分要求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空间。
借助多媒体可以更直观、方便地把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图片可以局部放大,同学们可以真切感受艺术家的心血和用意。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桥时,启发学生联系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同时将凡·高的《吊桥》与宋代木桥进行比较,从桥梁的设计风格、造型、建造工艺、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中西艺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并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赏析短文,大胆表达自己对中西桥梁艺术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对中西桥梁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充分领略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绘画风格和迷人魅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24-02
在教育领域,衡量与评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特点,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图片、录音机等,有着突出的优越性。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通过多媒体传播信息,调动人们的视听说等感官,加深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它传送的信息更有利于人们对概念的认识、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迁移。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相关的真实视频画面,实现视听同步,促进激发说的欲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1 多媒体教学的在视听说教学中的优越性
1.1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以前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播放过程中要花去很多时间播放录音带,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答案进行核对。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及时得到有用的知识信息,也不能体会到一定的感官刺激。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图像材料,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种信息资料的冲击,从而获取充足感官刺激,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主要依据教材和传统的媒体授课,对于录音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教师只能口头讲解,时间一长,学生熟悉了教师的语调和单一的授课方式,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单调的感觉。这不仅使学生在听录音方面减少了动力,对录音材料的理解也增加了困难,最终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具有模拟真实语言环境功能的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在国内高校还比较少,但是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设备,自制课件,以图、文、声、视频多维地呈现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1.3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目前的听力课课时较少,又缺乏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日常实践。而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不但能有一定的增强,而且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也相对增加很多。另外,课件中运用的大量的材料让广大学生有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并能做出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意在调动教师运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意识,并在目前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实验,改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高级录音机教学模式”为“多媒体的视听说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将来多媒体教学的全面开展进行前期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教学改革能够进入教学实践环节的关键是课件的制作。视听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比普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复杂,因为这样的课件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文字材料,还需要大量的和每个单元内容主题一致的图片、影像资料、听力课本录音、音乐、动画、英文MTV。要从浩瀚的多媒体材料中找到合适的可用之材,可谓百里甚至千里挑一。而且,要满足连续的教学实践需要,课件制作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如果交给出版单位完成,必须组织专业队伍,花费巨资。如此繁重的任务是目前面临的教学改革第一道关卡,因此,在课件的画面设计及各类媒体的组织安排上要具有“主题性”结构特征。听力对话和短文里面都有具体的情节和人物,配套或附加的材料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图片、录音、视频影像、动画等都和主题、具体情节、具体任务紧密相关。依据这样的思路,制作的课件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一课一集,每一课开头都设计有与主题有关的绘声绘色、生动活泼的开场前奏,并配有主题背景音乐、图片和动画,而且每课各异,没有重复。这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得到充足的感官刺激,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增强。
在制作课件的同时,要针对教学改革课程的特点制定基本授课步骤。在完成常规听力部分的同时,要引入“说”的技能的培养,要结合课本内容,由图片、声像媒体作为引导,专门开辟学生练习“说”的环节。由于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主题进行,学生往往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改变了以往漫无边际的说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和口头表达角度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听说并重,全面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先抓中心思想后抓要点,并要求其养成习惯,帮助学生增强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听力材料的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能力。
3 视听说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今和将来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的衡量标准,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而且需要广大教师解放思想,为多媒体教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行多媒体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计算机操作和课件操作的培训。教师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最终执行人,如果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很差或不一致,多媒体教学将无法开展,更谈不上普及与深化。只有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课件的真正功能才能发挥出来。此外,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部依赖多媒体,它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但是还不能完全脱离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学会自己动手制作切合实际的教学课件。目前这已成为制约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但是造价很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才能开展起来
目前所面临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非常缺乏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成分,听说课的语音实验室大部分还只是放录音,学生用耳机听,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学校为大学英语教学修建的多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由于教师不会操作,没有可运用的课件,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另外,目前能用作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验室还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普及也就无从谈起。
3.3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件的制作非常关键
课件的制作非常麻烦,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的课件仅仅满足了多媒体教学实践的需求,可以在某个教学阶段进行运用,如果要在教学中普及,需进一步完成全部课件的制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更多的资金和大量人力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绍钦,杨继环.对多媒体环境下外语学习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