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媒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上,如果达不到与时俱进,就会被学生所忽视。按照目前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以教学引导的方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从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文学知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同时,并没有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虽然外国文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各种教学技巧,以给予学生发挥思辨能力的空间,但是其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理解却无法达到文学审美的高度。此外,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课外时间一般会着意巩固主课的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程则不会过于重视,那么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以使教学计划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课程考察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课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要接受考查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考查的内容更偏重于文学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寻找捷径。他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也仅限于熟悉,而不会过多地深入领悟和思考。背诵课堂笔记和到图书馆查找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代替了阅读原著。外国文学的知识考查成为了一种模式化。在毫无欣赏意趣,同时又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越来越忽视,甚至于有学生认为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欣赏外国文学课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2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网络教学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网络的虚拟教师来实施教学内容的。
2.1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外国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欣赏,长期以来都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欣赏的途径。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各种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各个领域,图文并茂的动态文学表达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学欣赏的主流。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感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拘泥于那种沉默式的文字交流和简单的语言沟通,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多变的表达方式。迎合大学生的心理取向和对于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多媒体视听设备,并将校园网络充分地运用起来,以吸引学生对于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效果在校园网络上创建外国文学教学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成分交流。教师可以首先将下一次外国文学教学课程教学计划在外国文学教学空间中,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接受到通知之后,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围绕着教学技术搜集相关的准备材料并进行整理。以外国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这部作品的资料,同时还要寻找一些《王子复仇记》的资料。要求是将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对比。鉴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学课堂就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来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整理后的资料传送到教师制定的教学平台上。之后,外国文学教师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的参考资料进行展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进度交替地播放《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片段,以带动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令学生对于《哈姆雷特》的教学内容深有体悟,而且还会以比较的方式加深外国文学的理解。以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获得的这种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对其进行人为地分隔,就会导致其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片段,而无法从宏观的角度达到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
2.3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可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非常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都调动起来,并不需要教师亲自板书,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需要的教学知识,教师只要共同网络传递就可以了,方便而快捷,而且不会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进行实施引导教学,其引导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授课教师可以在网络授课空间中展示哈代的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哈代的了解阐述哈代在所创作的作品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特点,并引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的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搜集相关的信息,经过整理之后,对于哈代以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环节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辅助教学环节可能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并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都有所延伸,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完全抛弃,而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学生的需求而将教学模式加以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教学被放置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并且被巧妙地通过多媒体课件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但感觉到理论知识的乏味和难懂。教师原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要的作用是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发起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并挖掘其对于外国文学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即利用网络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教师集中讲解,对于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并接受教师的品评,这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来看“,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堪称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案,其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实现自主化学习,从而使这一学科的教学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上更趋于个性化。
从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上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迎合了外国文学的教学特点,而且在教学上,可以在网络虚拟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外国文学教师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评价者,将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其引导下贯穿起来。另外,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极具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计划相背离的情景出现,此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将这些“小插曲”充分地运用起来,并将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AtlanticCana-da)是指加拿大在大西洋沿岸的四个省份:纽芬兰与拉布拉多、新斯科舍、纽奔驰域、以及爱德华王子岛。这四个省份与加拿大其他省份相比较为落后和贫困:经济起步较晚,是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近年这四个省份的经济正在加速发展。①每一个“大西洋地区省份”都较为严格的在实施“大西洋地区省份教育基金为语言艺术设立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媒介素养基本上是与英语语言艺术课程中作为基础环节的“视、听、说、读、写”五个部分整合在一起的。
具体来说,媒体产品(media-relatedoutcome)和支持性的资源(supportingrecourses)是分别为每个年级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年级的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都有设立了不同目标。媒介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紧紧相关,这一点在大西洋省份的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今的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所获信息内容越来越简单,通常是从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资源中所得。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评价他们所看到的内容,与教学生如何判断在书本上读到的内容,是同等重要的。
大西洋省份的初中媒介课程有三大特点:分版块从易到难设置内容(“听和说”,“读和看”,“写作及其他表达”),分年级设立教学目标,统筹建立媒介教育课程库。七年级媒介素养课程目标。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的初中媒介素养课程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授课、游戏、一对一辅导,这三种形式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规模。而课程的内容则包括了初中生可能接触到媒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课程在设计时,都标明了该课程适合的年级。这种课程库的建设具有有效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接触的媒介内容,在课程库里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使授课、游戏、或者辅导的效果优化。
将我国部分省份作为整体,设计和执行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将部分省份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出一套媒介素养课程,不仅可以减少经济和教育资源的开支,而且能将力量集中起来优化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在课程设计完毕后,被整合的省份应当严格执行该体系。由于大众媒介的技术和内容不断变化,老师应该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接触媒介习惯的变化,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反馈,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不断更新。
媒介素养课程的设计须要整合到已有的课程之中。我国已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决定了新增加课程的局限性,而教育资源的缺乏更是给西部地区提出了挑战。将媒介素养课程整合到初中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课程中,能够满足我国青少年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系的设置,还极大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设计课程时应着重考虑学生所读所写的内容和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介内容。学生之间喜欢谈论的话题正是媒介所创造的流行文化,他们会去思考并且与同学讨论当下播出的热门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媒介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如何影响文化,或者反过来是怎样被文化影响。所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越感兴趣的内容,课程效果理应最好。
要注意将初中阶段的媒介素养视为“提出好的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所关注的应当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应试教育中回答问题的能力。如:信息的内容是什么?谁在发送信息?为什么这份信息可以得到传递?信息是怎样传递的?谁是目标受众?信息中什么内容或什么人被忽略了?我可以对这则信息回复吗?我的意见重要吗?我需要这则信息吗?等。
新的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从
《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固定下来”的成果是:对1990年《管理条例》中的“五个限制”的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第一,取消了特批采访开放区的规定。这次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外国记者赴采访应当向自治区外办申请办理“进藏批准函”。但是《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新采访条例中都没有规定,这只是一种例外的特殊情况。也就是说,在可以采访的地区问题上,开放是常规、不开放是例外,这与1990年的条例是恰恰相反的。
第二,“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采访具体对象时无论是否为政府机关、人民团体或者任何其他单位,取消了1990年条例中需要经过“有关外事部门”同意的规定。当然,外国记者采访个人时,也不需要国内单位接待陪同。
第三,增加了可以聘用中国公民协助外国记者的规定。
《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实行期限只有一年零十个月多一点,但在这一次“民主试水”之后,中国政府将这些民主法治的措施固定下来,作为常态推行,是中国的新闻自由真正走向国际化,实现没有国界的新闻自由的表现。
对内,宪法早就规定言论自由的权利。新闻出版自由是表达自由的一部分。表达自由除了通过通讯、谈话进行讨论、辩论外,更经常、更广泛的是借助传播媒介来实现。要实现公民的民利,首先要实现公民的表达权。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所以,新闻自由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其实,在当今世界,传统媒体和受众正在发生变化,“自媒体”(We Media)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创新将人类推入一个民主媒体的时代,在“自媒体”时代,给媒体加国界已经没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的言论成了无法以国境为界加以隔绝的声音。
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根据是作为基本人权的言论自由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阿玛蒂亚・森认为:“民主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新闻国际”的创始人戴维・霍夫曼也说:“言论自由和信息交流并不仅仅是奢侈品,而是全球商务、政治和文化越来越需要依赖的手段。”
我国对新闻的审查保留了事前审查模式,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事后审查的模式,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方法来应对国际社会的关注。这就需要政府关注媒体动态,及时回应已经出现的质疑;还要通过政府主动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形式新闻,与新闻界进行及时的沟通。■
关键词 外国文学史课程 多媒体教学 电子资源 立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Creat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Talking about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JIANG Liq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How to make multimedia technology effective in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which many teachers to think deeply and be the subject of repeated practi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five areas, to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foreign literature courses; multimedia teaching; electronic resources;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外国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由于课时比例限制,这门课的课时各高校只有60-100学时,可其中涉及的领域之广、内容之多却是惊人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和现有的电子资源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值得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是融合多种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电视图像,而多媒体就是将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而形成的一种辅助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①本文主要针对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整合现有电子资源,打造一种立体的教学方式。
1 利用电子文本,突破纸质资源的限制
外国文学教学,涉及几千年中不同时代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量作家,学生对许多外国作家极为陌生,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接受的障碍。而外国文学教学不仅有文学史的教授,还包括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评析,因此,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然而由于纸质资源的限制,图书馆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且在查阅相关资料方面也往往是事倍功半。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开放,媒介的增多,绝大多数的世界名著都出现了电子文本,在网上可以免费下载,这就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涉及大量有效信息,增长见闻。教师也可利用这一资源,经下载整理后按顺序提供给学生,以使外国文学教学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2 应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外国文学课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非常丰富,所以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课件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应用课件,避免了板书引入内容耗时长的弊端,节省了课堂时间;而课件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课堂内容,配以教师的讲解与拓展,将视觉与听觉进行了整合,可以使学生形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不易混淆。
例如讲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潮的时候,我们可以制作简表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关于这两种渊源较深的文艺思潮的知识点就变得集中而清晰,一目了然,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此外,应用课件,还可以实现文本细读。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重理论轻文本之风得以反拨,文本细读受到重视。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将文本大段大段的拿出来让学生直接参与欣赏或是体验语言的风格,更不用说深入体会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不同感观了,于是作品原有的文学性在文学史的讲授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光彩。而课件为文本细读提供了极佳的物质载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课件中插入类似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使讲解变得轻松、充满乐趣,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这种效果就体现了多媒体拥有的“便于举例,益于分析”②的优点。
3 利用音频、视频设备,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由multi和media组成,从词的组合上理解,是多种媒体手段的综合,比如投影仪、幻灯片、录音和录像等等。③暨南大学的张世君教授曾经提出建立“视觉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说法,充分揭示了应用多媒体手段可能带来的对视觉、听觉及形象思维的冲击力。因此,在讲授外国文学史课程时,我们可以利用音频及视频设备,同时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阐释视角,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本身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在许多国家,诗歌最初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利用音频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配乐诗朗诵,同时用课件呈现其文学内容让学生欣赏形式美,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也能为学生带来更高的审美享受。
此外,在讲授一些经典作品如《麦克白》时,可以在业余时间为学生播放该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学生观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主人公的台词所揭示的内心复杂情感的变化,体会到麦克白的痛苦与挣扎,完整地看到他灵魂一步步的堕落过程。除此之外,看影片还可以欣赏到不同的异域风情及当时浓郁的宗教色彩,这对于学生消除与外国作品的文化隔阂是有极大帮助的。
4 设立论坛,增强教学互动性
传统教学中,虽然师生是面对面的学习,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并不多,很难称得上有教学的互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也使师生间真正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了可能。教师可在网上设立论坛,与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交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受时间、地点及教材的限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学习。多媒体技术增强了教学的个性色彩,赋予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空、内容、方式、数量等各方面的自和调控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所需信息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④
另外,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和论坛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和设计一些话题进行讨论,并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知识的阅读书目及评论性文章,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可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网站让学生通过游览来拓宽文学视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
5 活用网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而文学并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许多文学思潮的兴起、传播,都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⑤所以外国文学融汇了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知识量极大。教师可以活用网络来获得相关信息,并制作个人网页来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这样,通过对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成果,如音乐、绘画、建筑、宗教、民俗等相关知识的补充,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如讲解文艺复兴时加入对艺术三杰绘画作品的赏析,就更能体现出这一文学思潮与中世纪的渊源及对其的突破。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整合电子资源,打造一种立体的教学模式,会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增添活力,也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注释
①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②鄂凤如.便于举例 益于分析 听练结合 提高效率――多媒体课件在应用写作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8.
“北京乃至中国必将还世界一个精彩”
《对外大传播》:你认为外宣工作者应当怎样把握北京奥运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奥运宣传发挥更大的作用?
邵世伟:首先,有必要回溯一下奥运会发展的历史。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在雅典燃起,举办了近三百届后熄灭了。直到1892年由法国一位教育家倡导,才把复兴奥运会的想法变为现实,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平、友谊、进步的理念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深入人心。今天奥林匹克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竞赛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盛筵,也孕育出了巨大商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及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以亚洲为例,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以至于1963年到1964年间日本的经济繁荣,被称为“奥林匹克景气”。1988年汉城奥运会,标志着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的崛起,奥运会使韩国一些重要企业跨入世界巨头的行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已经成为韩国的代名词。
历届奥运会的经验证明,奥运会对举办国家及举办城市的发展、带动和形象展示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强的,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申办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的行列中,把举办奥运会当做宣传国家形象的平台。
中国从1993 年开始申奥,到2001年终于申奥成功,“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中华民族的发展,体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我们向世界展示。承办奥运会是国际社会给我们的一个机会,北京乃至中国必将还世界一个精彩。
如今,世界看2008年北京奥运的筹备工作,已经不是只看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而是看中国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外国人经常跟我们提的是北京乃至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何种变化?为了使一个古老的城市和国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都做了什么?我们一些外宣刊物也一直在讲中国的发展成就,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报道的内容没有在国际舆论中形成关注点,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现在北京筹办奥运,我们外宣工作者有了事半功倍的机会。媒体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受众,利用奥运会这一大平台立体反映全方位发生变化的中国社会。
《对外大传播》:你对国内的媒体报道北京奥运会有何改进建议和希望?
邵世伟:雅典奥运会之前,关于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正面报道居多,雅典奥运会之后进入北京周期,国外媒体报道中挑毛病的多了,从体育到政治,负面的报道量增大。我们持的心态是不论说好说坏,关键是有人在说,说明我们做的事受到了关注。我们从事宣传工作,不能只是宣传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针对外国人的其他关注点答疑解惑,例如,奥运环保问题,一些国际环保组织提出了大量问题。我们的宣传报道要回应这些问题,同时不拘于这些具体问题,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来看待这届奥运会。我想,应该就是努力使北京奥运会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有所贡献,通过举办一次“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来履行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外宣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是文化外宣,涉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使外国受众感到冗长和艰深。而在资讯高度发达、有人称为“读图时代”的当下,宣传的内容更要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文字要短一些,定位要通俗一些,不必一讲起文化,就好像期望外国受众都达到“中国通”乃至汉学家的水平似的。其实外国受众主要是希望借助媒体获取信息,并不是去作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报道只要能引起其关注,使其对我们所讲述的事物感兴趣就成功了一大半。
例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面世后,很多人排队去买,说明公众对吉祥物的认知度高。但是认知不等于对含义的理解。记得当时在吉祥物现场,有一位雅典的形象设计专家就能解读出每个福娃身上所传达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如帽子上不同标识的含义,因为他专门研究过,但大多数受众尤其是外国受众,对福娃的认识都不可能有那样深刻。其实每一个福娃都可以写出有几本书那么多的内涵,但我们宣传媒体并不需要这样做。从宣传来说,首先要让受众接受并喜欢福娃,喜欢以后它传递出的其他含义就能逐渐在后续的解读中显现出来。奥组委已经授权深圳和北京的两家机构以奥运吉祥物为主题制作大型动画片――《福娃》、《福娃奥运漫游集》,以动画的形式反映奥运精神、展示奥运知识和历史,这在奥运史上尚属首创。这种传播形式将有东方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与奥运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也更贴近青少年。
“概念背后若没有故事,就不鲜活”
《对外大传播》:《洛杉矶时报》的一位驻京记者说过,北京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好的新闻故事。那么,你希望国内媒体怎样讲述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精彩的中国故事?
邵世伟:我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奥运加速了首钢的搬迁进程,搬迁带走了北京空气中40%的颗粒物,提高了北京的环境质量。这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搬迁,还是具有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型钢铁公司进行科技转型的一大举措。举这样的例子,能有效地向外国受众说明我们在环保方面的具体举措。此外,首都机场的三期建设也因奥运会而加速,可以说,奥运会让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速了十至十五年。北京承办奥运会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例如,北京奥运会大约创造了18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变化是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外国受众所关心的。奥运会的举办需要动员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相比官员、名人有关奥运的言论,外国受众更爱听、爱看普通人的故事。中国百姓对奥运会的认同度、参与度以及因为奥运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故事也许并不轰轰烈烈,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是国际媒体普遍关注的。
现在宣传媒体也越来越注重经济题材的报道,但如果只讲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率等,没有人的故事,就不能把一个企业发展的故事讲好。比尔・盖茨兴趣广泛,大学没有毕业却获得了成功,他成长的故事就很有渗透力,使得微软的产品随着他的故事风靡世界而拥有了广泛的消费者。中国的海尔出过一本漫画集,作者都是海尔的员工,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其中体现的企业文化就比只是讲业绩涨了多少、推出了哪些新品种更有助于推介企业。要知道经济报道的大量受众并非都是企业家,报道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揭示企业成就背后的故事和原因,讲述如何针对人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策略等有关企业的人、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的故事,对广大受众而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奥组委制作在国际场合派送的宣传品时非常注重“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中文版和外文版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写法会有所不同。在介绍中国体育的英文小折页中,我们不会直接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来写近些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存在哪些优势,而是先讲一个在北海公园晨跑的小孩子的故事,用这个故事做引子,引出中国体育界的名将以及中国体育的一些发展情况。这样写就比较适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我们用中文写文章时常常喜欢由大到小,从大的概念入手。而外国人更喜欢用带有人生转折意味的故事方式来写,由小见大,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我们作宣传应当用心去讲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概念背后若没有故事,就不鲜活,文字再多也是受众并不需要的。
“人是有感情的,彼此的沟通非常必要”
《对外大传播》:你在工作中经常会和外国媒体打交道,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和感受?
邵世伟:媒体是由人来操作的,文章也是由人写的。人是有感情的,彼此的沟通非常必要。我还在北京体育大学就读时就听前辈说过,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办“柯达杯”青少年足球赛时,重视了对媒体的生活服务,却在业务服务方面有所疏忽。一位外国记者不能及时发稿,他因此会失去饭碗,哭着哀求相关部门给他立即提供所需的通信线路。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1992年第一届世界女足锦标赛在广州举行时,我作为组织者和国际足联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我发现他们就十分重视业务服务,主要是采访信息的提供和采访条件的创造。媒体工作间里摆放了足够的中英文报纸,并为记者提供翻译服务。记者们普遍认为大赛的媒体服务很专业,表示很满意。
作为新闻官员,要善于和外国记者进行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大部分外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以前我们总觉得他们的报道不够客观,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对中国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我们去和他们沟通。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在授权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给予解答,答疑释惑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之一。对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我们也会带他们到基层,客观地介绍情况,让他们和中国的百姓接触,了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情况。
一段时间以来,外国记者对我们的危房改造普遍关注。政府的有关人员就带他们去现场采访,很多居住情况不佳的实例让身临其境的记者们看到后都不禁流泪,纷纷认为要关注弱势群体,政府就得采取相应措施改造居住条件。这样实地了解后,外国记者和我们的认识就靠近了。当然他们不可能完全和我们一致,因为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认识上的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他们的报道尽可能客观和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我接待过的大部分初次来华报道奥运筹备工作的外国记者,都说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中国已经有了这么快的发展。经过实地调查和采访,他们大都认可了北京的筹备工作,从他们发表的报道来看,也都不同程度反映了这一认知上的变化。
《对外大传播》: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国际传媒对奥运会主要有哪些新闻关注点?作为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在奥运新闻的对外方面你有何经验和体会?
邵世伟:最近国际传媒对奥运会的新闻关注点主要有:北京的交通状况、空气质量的改善进展、场馆建设的进展等,挑毛病的报道相对多一些。
发言人面对记者,对于比较尖锐的提问不能采用对抗的方式,因为真正恶意的攻击比较少,大部分提问角度看似刁钻的其实是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差。发言人要以事实说话,在常见问题上得有研究,要有知识上的丰富积累才能回答。我觉得在和外国记者打交道时,首先要把他当做有感情的人,是需要和他用心去沟通的。
现在这一轮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中,很多人要一直工作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很关注北京的筹备工作,在看到成就的时候,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的确能帮助我们改进工作。例如,有的外国记者对我们信息平台的公开性提出过意见,我们很快就改进了信息平台的服务,并加大了新闻会举行的频率。今年1月到6月,北京奥组委共安排了40余个国家120批310家媒体的640 次采访活动,接待境外来访和采访540人次,举行了55 场面向中外记者的新闻会。奥运会给奥组委的信息传输方式的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之际,我们将面对的是上千家国内外媒体的两三万名记者这样一个庞大的媒体队伍,在新闻工作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服务。
(本文图片由北京奥组委提供)
外国文学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大中文系学生来说,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底蕴,也要具备相应的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文化不可能孤立发展,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面对网络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在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们越来越浮躁,纸质阅读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拿着一本大部头小说读得如痴如醉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学生们的阅读量锐减,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文学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没有阅读原著经验的文学课堂犹如无源之水。教师滔滔不绝、孤芳自赏,学生昏昏入睡、百无聊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成为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反思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合适的方法改善外国文学的授课效果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试着归纳了以下几点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运用讨论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教学采用了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文学概况介绍———重点作家作品———情节概括———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再加上课堂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盲目记笔记的状态,根本无时间去思考,也懒得思考。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转变成为改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讨论法不失为弥补这一缺陷的良策。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开设专节讨论课进行。从年龄特点上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90年左右出生,张扬个性的意愿使讨论法成为较受欢迎的学习方法之一。实践也证明了笔者的推测,实验性的几次讨论课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大家能够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实为难能可贵。
当然在讨论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比如在准备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讨论课时,在学期一开始就要布置任务,告诉学生有时间要阅读原著,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开始自学;在讨论之前让他们观看了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苔丝》,根据内容确定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或者是设置一个问题,有假设性的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大多对小说情节比较熟悉,能够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兴趣。讨论结束时教师还要对此次讨论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在讨论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互换。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拥有了话语权,教师处于辅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提高了学习自主性。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多媒体成为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这种现代化技术以其新颖多变的形式正在改变着呆板、平静的课堂,掀起教学模式改革的小。首先,运用多媒体符合外国文学学科特点的要求。外国文学具有容量大、跨度强、背景复杂,知识点密集等特点,包容了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亚非欧美文学,上下几千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灿若繁星的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讲授的内容多而课时量不够。再加上文化差异性,讲起来犹如隔靴挠痒,很多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对外国文学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包容量显示了它的优势,它可以轻松地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带进课堂,一方面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将重点呈现出来,辅助教师讲解;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照片,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真正带领学生领略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枯燥、杂乱的知识点形象化、清晰化,明显改善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
另外,运用多媒体之后不仅减少了教师板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作品分析,还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带来美的享受。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将众多的视频资源引入课堂。外国文学中有很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电影片段。将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些作品中的精彩场面有时候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如《荷马史诗》洛伊战争场面之惨烈,《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对比之鲜明等。而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利用视频资源将艺术世界中的情景即刻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通过视频欣赏,一方面使学生在电影和原著的对比中更好把握作家作品,另一方面音乐、建筑等域外风情的享受引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除了改编的电影外,现在还有很多反映作家生平或时代文化背景的视频资料,作家的生平故事往往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准确把握时代文化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关键。通过加入此类视频可以摆脱枯燥的文字讲述,给学生提供较为感性的文化资料。三、加入比较方法,开阔学术视野从根本上讲,要使外国文学这门学科焕发新的活力,就需要让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尤其是与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如何实现这种对话呢?
近年来兴起的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方法。比较不是将中国与外国文学或其它各国文学放到一起一较高下,更不是为了崇洋。而是希望通过比较,在同与不同中看到各国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在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开设时间一般都早于外国文学。这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已经具备了系统的中国文学知识。这样外国文学教师在讲授西方某一阶段的文学时可以选择与同时代的中国文学进行比较。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以选择将其与中国神话进行比较,中西神话中诸神特征差异很大,一个是“神人同形同性”,一个是“尚德”。同样是人类童年的产物,为何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性?正是在比较中,学生开始领悟到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的不同审美特征,不同的地理文化因素同样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比较法能够轻松拉近学生与外国文学情感上的距离,比如在介绍英国作家哈代时,将他与中国小说家沈从文的乡土特征进行对比,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缩短认知时间。通过比较法的介入,学生克服了狭隘的民族意识,消除“中国”与“外国”的二元对立情绪。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的每一股浪潮都在中国中产生了回响,先锋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郭沫若与泰戈尔、鲁迅与果戈理等;同样在外国一些世界级大师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思想的影子,比如老庄之于卡夫卡。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2]。信息论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两个心理实验。其中一个是关于人们的各种感官与信息获得的关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的另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2小时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觉信息的70%,视觉信息的72%,视听结合信息的85%,72小时后人们就只能记住听觉信息的10%,视觉信息的20%,视听结合信息65%。显然,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学的普遍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让学生对未知的外国文学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同媒体作用于人体的不同感官,能使其不同的感官得到延伸,打破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平衡,并以多媒体的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经典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充满异国情调文化艺术的接受程度,大大优化了课堂的效率。正如雅斯贝尔斯(K.Jaspers)②说:“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自由地生长,并启动其自由的天性。”当下网络时代新媒介传播技术带来的新媒介视域,极大地改变着高校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呈现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同步、平等、协助和共同参与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介独特解读条件和优势,以多元方式对经典保持敞开阅读,在教、学、做统一中以人本教育观为核心,以尊重主体为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旨趣,以平等对话为路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从关注学生阅读经典到观照学生整体人的和谐发展。笔者基于近年新媒介视域下的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文本、课件、电子图书、影音资料、播放设备及网络平台融于一体,形成一个转换灵活、信息畅通、容量大而效果突出的立体课堂,这种多维立体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艺术通感,可以变抽象为形象,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拓宽视野、启人心智。
二、经典对话的复调:阅读文本与媒介素养培养的诗性之旅
(一)经典朝圣路上教师的媒介引领
当下社会是一个符号的社会,人们对于符号的敏感度有利于将枯燥的书本内容转换为利于人们接受的多媒体符号信息。然而现在人们常常按着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来关注媒体中的内容,由于某些内容包含着潜在的意识形态符号,用一种虚假满足的大众文化产品让人们逐渐失去批判性思维。所以,人们要突破媒介这一层控制,在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真正传播文化信息的内容,就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在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互动性的链条。前提是教师对内容正确地理解以及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依然需要媒介素养知识。首先,学生作为课堂传播活动的接收载体,在对课堂内容的吸收中有选择性心理,只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便于接受的信息,很少主动地寻求对知识的追求;其次,由于学生在使用和认识多媒体信息的时候存在差异,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各种信息中所包含的内涵型符号,基于这种情况,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能力就显得很是重要了。在新媒介视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适应并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应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气场,使学生自由发展认知、操作、情感方面的潜能,从而实现对自己整个生命本真的开发。由于多媒体技术信息容量大,可以使单纯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的立体信息,方便调用资料,节省板书时间,以便教师将重点放置在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上。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的强大支持与多方共享的情况下,变得丰富多样,如演示型、表演型、讨论型、导航型、复合型等。作为教学内容“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第一线,这就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外国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为例,老师既是一个台前幕后的指导者,媒介操作引导者,也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对话组织者。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次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外国文学内容的作业。形式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导自演,以讲台为舞台,将经典以朗诵、话剧、PPT演示等形式展现出来;实际上学生们在请教老师后,表现十分认真又活跃,积极翻阅经典,浏览、筛选大量网页资料,选取经典的精彩章节主动演绎,不自觉地进入了学生对经典的自主学习,最后再加上学生互相点评和老师总结、启发、升华,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经典过程中形成入门、演绎、总结及启悟的完整系统,学生自觉地提升了媒介素养的培养意识和认知操作能力。
(二)敞开的门:多媒体教学的经典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容量大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承载丰富的容量,加之学生对外国文化从好奇到学习探究兴趣的提高再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师生共同精选制作教学课件:平等与共享师生作为有着完整人格的主体相遇,在价值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情感、精神、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外国文学教学经典对话中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老师和学生间的平等性、对话性和共享性。同学们自己在制作课件时,在组合队员、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总结归纳、自作课件、课件讲解及上传QQ群分享感受等,犹如一个外国文学经典学习知识链,不仅加深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师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学能力,增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最重要的是还体验了许多“分享”带来的精神呼应和递进。
2.经典朗诵与片段表演:涵泳与升华一般的阅读是视觉获取信息,朗诵在一般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感受———声音。朗诵,让人通过声音系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情感、思想及生命存亡的意义。朗诵是入境到化境的升华。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像拜伦、雪莱、海涅、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歌经典作品进行配乐朗诵与表演的参与性活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的。外国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非常优美的诗歌,在课堂上运用配乐诗朗诵,同时呈现其文字内容,将诗与音乐结合,能给学生更高的审美享受,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霍特—瑞恩哈特—温斯顿出版公司的贾尼丝•特里比•理查兹强调说:“研究表明,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教师们可以随时从电视上录下这些节目用于教学,他们还可以选用配套的书籍和电脑练习。”如今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电视的延伸,教师可以从网络上轻易地下载这些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当中。这不仅让课本内容本身得到了很好地展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还达到了很好的互动和教育效果。一个同学在她的读书笔记中这样写到:“在我朗读的《哀希腊》中看到了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有一些简朴的房子,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每一朵浪花都如此真实的拍打在我心上,仿佛听到了海的呼吸。张开双手让海风来拥抱我,这个拥抱里有此时我对爱琴海、对希腊的喜爱与感动。我看到了希腊一如既往的神圣与庄严,此时我又想到了我们国家的敦煌石窟、圆明园……”表演是从模仿到间离的触摸,是一种由外而内汲取和由内而外的爆发。理解文本,从文字符号中获取信息,与文本达成思想共识,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由外而内的汲取;将作品思想、人物的灵魂、作者的精神注入内心,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表现出来。表演更具有立体性。在表演中,达到作品人物形象和参与者融合统一。如结合莎士比亚戏剧可以组织和举办“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朗诵表演会”,让学生直接走进剧场,走进文本。一个参加演出莎剧的同学在班群留言:“我们怀揣着一颗充满期许的心走向感知生命的莎剧舞台,演出的那一刻,我们自己深深感知与感动,当自己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的时候,泪与笑都在传递着无法言表的艺术生命与真实生命的交融。”
3.观摩经典:自觉与发现外国文学经典有许多作品极具崇高与美的艺术价值,因此,为使世人更好地感悟经典,共享传承经典,很多名篇被制作成电影或歌剧、音乐剧、话剧等,有的甚至多次被翻拍。由于小说、戏剧本身与影视艺术在表现手法、审美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再加上编剧在视听创作时又对其进行了改编,所以,导致一些经典无法体现原著厚重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如司汤达在《红与黑》中非常善于从心理的角度来塑造人物,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等,多方面地剖析于连行为的动机和矛盾性格。在观摩这些经典时,老师适时的给予解说和引导,就能走出一些影视忽略心理细节展示误区,真正回归经典文本。美国著名学者萨洛蒙得出一个结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断,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换句话说,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文字。仅在理性思维的培养方面,电视已经用一种“他想”代替了“我想”,不利于学生产生更多创新思维。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描写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言行,虽然给予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无限想象,但记忆如果依托一定的声画会更加深刻。同时,文本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无限想象和影视作品对人物形象的有限表现的矛盾为影视作品与文学文本比较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着眼点,据此将文学文本放在视觉艺术下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在辨析中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需表达的思想内容外,还可以与影视作品的导演、编剧所传递的原著内容思想进行比较,探讨二者表达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获得自觉与发现。
三、多维视角,经典对话中提高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阅读量在近十年来出现了大幅下降趋势,其中不可避免的一点便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大力冲击。看电视、上网的人数大幅度增长,2010年6月底,网民数量超4亿人;2010年底,网民数达到4.57亿人,普及率攀升至34.3%。这一冲击直接导致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量下降。因此,多维视角解读经典文学,是新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复合型大学生人才的要求。首先,多媒体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觉使用媒介的过程,必然会提高学生使用多媒体的技能。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多元解读,会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产生不同的原因,从寻找相关书籍、文献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媒介艺术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在回归文本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即如何正确地判断媒介所传播的价值观,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的意义。
初抵上海的老外都能看到这样一条公益广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请求,请拨打962288。”962288是“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对老外们来说,它就是上海的语音搜索引擎:小到去哪里交煤气费,大到中国的重大新闻,都可以通过它第一时间得到答案。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总经理乐迪告诉记者,一般每天会有超过1000个求助电话打进来,内容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外国雇主和中国保姆通过热线吵架的。
世博会期间,据估计,来上海的海外游客至少将有350万人,而其中任何人只要拨打世博热线962010、世博交通热线和世博会志愿者中心,都会被自动转接到962288,这条热线的温度将升至白热化。
这不只是一个热线电话,更在上海走向进一步国际化过程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功能。962288目前是全国首家提供24小时口岸外服的传播平台,也是目前全球第八个类似的国际口岸指引热线。
“国际化大都市都需要这么一个语音搜索引擎。”乐迪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20分钟内,热线被打爆了
962288现有80多位外语接线员,都是女性,乐迪是她们中唯一的男性和“60后”。他在80年代初进入《文汇报》工作,2003年加入热线。
老记者乐迪从不将呼叫中心单纯地看成接听电话,“应将其定位为城市新媒体”。“新媒体的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我们全有。”他分析说。
而新媒体也面临着新问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20分钟内,热线被打爆了。许多外国人聚集到南京路上,掏出手机拨打热线,希望得到官方消息。
然而,这时除了路透社了一条消息外,再无其他信息来源,来自中国官方的消息尚未。
接线主管周瑾向乐迪紧急汇报了这个情况。这名老记者飞速地在头脑中做着权衡,“讲吧,可能违反新闻纪律;不讲,拖得越久就越被动。”
最后,他让周瑾这样回复:“目前中国尚未官方消息证实,仅有一条外电仅供参考……四川距离上海约3000公里,你们尽可放心。”最后,他还加了一句:“出了问题,责任我来承担!”
事后,乐迪向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汇报了这件事,并且建议今后遇到类似的突发性事件,官方能更及时地消息和增加透明度。
“媒介即讯息”,乐迪说,“热线不属于媒体的序列,但事实上又承担着媒体功能。”
这里的媒体功能除了给人生地不熟的外籍人士以生活上的指导以外,还意味着,它是上海市政府一个信息来源。
据介绍,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也曾到呼叫中心接听来电,来电实录成为领导们每天必看的内容。
有一次,上海市委副书记在会上批评出租车行业“司机有时会挑活儿干”,就是根据来电简报中,外国人对出租车投诉量最多的一条总结。后来,市政府出钱从热线购买了这套信息服务,而热线还获得了对投诉的结案权。
全球第八个国际口岸指引热线
在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之前,在沪外籍人士曾设立过一些有偿或无偿的上海生活服务热线,比如,开设在祁连山路上的一条热线每分钟收费高达1美元。而且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资源支持,这些热线很多是来源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信息不够精准和全面。
此外,民间热线的内容问题也困挠着政府决策者。“举个例子,如果有外国人在上海办热线,给同胞介绍地下‘红灯区’,这也算是对中国的一种解读,但并不是中国人所希望的,而且是违法的。”乐迪说。
2005年11月,上海市决定开设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
2006年5月,文新报业集团内部呼叫中心正式承担起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的职能,962288成为全国首家提供24小时口岸外服的传播平台,也是目前全球第八个国际口岸指引热线。
此后,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主持成立了上海市信息服务热线联席工作会议,规定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和建交委等职能部门都有责任提供信息。
“信息来源要权威就体现在这里,成立联席工作会议是热线的成功之处。”乐迪说。
乐迪要求接线员在回答问题时也要能体现这一点:“我们代表政府,他们(外国人自办的热线)代表商业机构,我们说的外语要有不同,政府要有政府的水平。”
“热线属于外宣设施,我们既要能为外国人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又能给他们解释清楚什么叫做‘虹桥交通枢纽’。”
现在,在上海的外国人将热线称为他们在上海的GUAN XI(关系)。他们都知道,这个无法翻译的词在中国很重要。呼叫中心与BPO将是大产业
世博会即将召开的2010年初,962288的日接线量多已经达到一千六七百个。采访中,乐迪和他的同事特别强调说,962288并不是一个为世博特设的电话与在线服务系统,而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在后世博时代,962288将会进一步推动尚未引起中国人全面关注的呼叫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产业。
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有限公司承担了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呼叫外包服务,政府部门也购买相关的服务,比如,上海市建交委认为他们为服务交通出了力,而这是建交委的分内工作,就主动出资购买了这部分服务。
“一项政府事业,如果没有产业作为基础,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对政府等靠要,预算要五六年才做一次,等不及啊。这个平台的成功表明我们完全有可能从公益服务的‘体’延伸到资本市场运作上来,媒体、政府、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模式是可行的。”乐迪说。
乐迪还表示,962288的成功表明,中国人现在拥有强大的软硬件输出能力,可以在全国和全球任何地方再建立一个―模一样的呼叫中心。
他举了个例子,一名外国求助者打电话来询问babyeace酒吧怎么走,接线员告知在淮海路、普安路口,而出租车司机竟然说不知道,接线员问司机在哪里,一口地道的京腔说:“我在王府井呢!”
“这个从异地打回上海求助的电话,提醒着许多国际化大都市都需要这么一个语音搜索引擎。”
【关键字】 新媒体 高校多语种网站 文化传播
一、新媒体背景下多语种网站建设概述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各类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使人们把时间上出现较晚的网络媒体和数字媒体称为新媒体,不同的媒介传播方式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媒体形态。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对新媒体的理解是国内比较流行的定义,他提出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他在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海量存储、实时交互、媒介融合、及时更新的特有优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1他的言论反映出新媒体的特征,也突显了网络媒体在我国社会的普及性。网络作为信息平台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沟通、互动与传播。
网络作为媒介创造了全球化语境,用户习惯于用母语在网站上搜索信息,因此,多语种网站的建设不仅为不同国家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本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如今,至少有150多个国家通过网络相联,2012年企业翻译管理机构Smartling公布的互动调查显示全球90%的互联网用户生活在非英语国家,网络用户在非英语国家的不同语种地区增长迅速,并提出在当前全球网络环境中一个平台必须使用多种语言的结论。2随着网络用户多语种化的趋势,构建多语种网站的需求日趋显著,如何运用新媒体特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多语种网站的建设过程的关键。
二、高校多语种网站的功能与外语文化传播
随着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和教育机构愈发重视国际化发展,开拓国际化视野,扩大国际化交流的规模。在此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应用加强了国际学术界的相互联系和依赖,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网站获取信息、进行交流。3学校网站是获取学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学校向世界人民展示的名片,利用网络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学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网站建设对推进学校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网站的语种选择:纵向趋势》是一份关于大学网站使用语种的研究报告,两位国外学者通过覆盖57个国家的1140所大学的调查得出结论:英语依旧是高等教育使用的全球性通用语言;母语在大学网站的使用保持稳定;非英语的其他语种的使用增长率高于英语,从而大学网站呈现向多语种发展的趋势。报告还指出,多语种网站的建设能够展现出学校对于国际学生的欢迎,也起到与学生家长沟通、消除语言障碍等作用。4通过研究,学者预计大学网站多语种化的普及程度将继续扩大。笔者认为面对日益扩大的留学生规模以及愈发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我国高校多语种网站建设的需求也将不断加大,多语种门户网站的建设将会成为我国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
推广和传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网络是高校跨国交流的主要工具,多语种网站能够积极促进外语语言文化的传播。从学校层面上来看,多语种网站的建设提升了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的网站访问者,刺激网站浏览量的增长。从学科应用层面来看,多语种网站不仅为研究外国语言文化的师资队伍提供了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平台,也为高校培养的多语种人才创造了实践运用所学语种和施展语言才能的空间。外语文化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而拥有广阔丰富的含义,比如文学、艺术、宗教、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等。由此可见,多语种网站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外语语言文化专业建设和外语文化传播的平台。
三、高校多语种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网站为例
本文探讨的高校多语种网站范围限定于除母语和英语网站之外另设有其他语种的高校网站。我国首先设立多语种网站的数所高校多为语言类大学或外国与办校历史有紧密联系的大学(如同济大学),掌握多门语言的师生群体创造了学校多语种网站建设的条件和优势。笔者对我国语言类大学设立多语种网站的现象进行了搜索,发现北京外国语大学(50种)、上海外国语大学(21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4种)为学校网站开设语种数量较多的院校,其他院校或已开设语种数量较少的网站,或尚未开始建设多语种网站: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网站多语种化的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非常宽广的发展空间。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网站为例,学校多语种网站的语种数量(包括英语在内)为21种,每门外语网站的总体设计风格和版面信息分布基本一致,其中的固定信息只需日常的维护,更新最为频繁的是院校和专业的新闻动态和活动信息,从选材、撰写(编译)、修改、定稿、图频搭配到最终都需要师生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共同配合。
与母语高校网站的建设最为不同的是多语种网站使用的语种受众人群较为有限,非通用语种的师资和学生人数相比英语和其他通用语种更是稀少,在推进相关语种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网站建设队伍人数不足、资源分享有限和网站浏览数量较少等难题。就目前高校多语种网站的问题和挑战,笔者作出以下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3.1丰富多语种网站内容,增加网站的功能板块,加大网站宣传力度
多语种网站的建设应当侧重于开发母语学校网站所不具备的其他功能,丰富多语种网站内容,比如开设语伴结识的功能板块,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提高Z言实践运用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另外,加大多语种网站的宣传力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多语种网站的宣传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学校、大使馆(领事馆)、文化机构等多方面的渠道对外宣传多语种网站,吸引更多研究外语语言文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多语种网站的构建。
3.2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师生的参与度,配合外语教学
多语种网站的建设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崭新的多元化平台,通过多语种网站的在线平台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网站共享教育资源,开设专门的资源共享板块,配合课堂的外语教学,构建“线上教室”。为了提高师生的参与度,我们可以让学生使用所学外语撰写内容和分享图频,由教师修改后于网站,作为写作课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多语种网站可以尝试利用web2.0模式下的互联网信息聚合的特征,根据用户兴趣定制新闻聚合服务,挑选用户所需的信息,比如与目标国家的知名新闻媒体网站建立关联,把同领域的新闻采取关键字配对的方法将信息及时地推送给用户,内容的筛选将会大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3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多语种网站的发展和文化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在校园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的开发运营方面不断探索,推进包括上外多语种外文网站群在内的多个项目,旨在构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新形象。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在学校、院系和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开通运营,成为学校部门、师生和新老生之间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学生擅于运用新媒体的特有优势和获取信息,新媒体已经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设置与多语种网站内容相关的板块,将中文信息与外文信息进行对照,既起到推广多语种网站的作用,又能够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利用新媒体的特征推动多语种网站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和提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2]苗菊、刘明,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语言服务行业主体业务透析,《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
关键字:电视;对外传播;问题;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电视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可是仍然不能摆脱收视群是国内观众,主要收视目的竟然是学外语的局面。发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事业,必须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推动中国对外电视媒体早日成为国际媒介的主要力量。
一、目前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1)受众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以之前的CCTV-9为例,调查显示,中国受众占绝大多数多半,而外国受众远没有预期得那么多,这种受众情况违背了中国英语电视媒体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初衷。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分中国受众中又以英语学习者居多。这种受众结构会直接影响中国英语电视媒体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所以,“对外传播”的意愿与“内部接收”的现实,是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媒体仍需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
(2)传播资源分散,制约了对外传播品牌的形成。地方媒体对外传播往往各自为政,依靠小型分散的单薄的传播资源,难以在对外传播上成大气,作大事,使得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缺乏整合的力量,在打造传播品牌上,缺乏强有力的基础。中国电视品牌“走出去”的多,但做大的少,中国电视在国际电视传播格局中,还难以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
(3)符合需求的信息量不足。由于中国电视对外传播中的目标受众是境内外的外国观众,所以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符合外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这就要求中国的电视新闻记者和节目制作人员在进行信息采集、编写、播报的过程中努力寻求适合他们的收视习惯和兴趣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对新闻舆论和信息进行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引导,只有这样的引导,才能产生最大和最好的效果。
(4)对外传播手段、技巧欠佳。对外宣传理念下的中国主流媒体给外国受众留下了“板着面孔生硬说教”的印象。传播没有针对性,犹如“隔靴搔痒”。生话、空话、套话强加于人,很难让人产生共鸣;现在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还存在“独白”现象,有时主流媒体会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还设定传播内容,而不是按符合西方受众接触媒体的方式发送,比较注重宏观报道,对社会个体关注不足。
二、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策略
面对一系列问题,中国电视媒体必须及时改变对外传播策略,不断改革创新。对于其中的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细分市场,明确定位。研究者指出,我国各大英语媒体的受众定位一般都确定为:境外受众和国内受众,趋同倾向明显。导致了我国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内容大同小异,本地化程度不高,缺乏针对性。所以,在进行受众定位时,应考虑到地域阻隔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将受众细分化,寻求国内外观众都能接受的契合点,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根据受众需求,因地制宜地向目标受众传递精准的报道内容和差异化的服务,以吸引和把握目标受众群体,从而掌握话语主动权,扩大传播效果。
(2)进行机制创新,整合对外传播资源,树立强大品牌。这一方面可从纵横两条线路展开。纵线上,作为国家广播电视传播方面的权威部门,广电总局要加强引导,在政策上、资金上保证国家重点对外传播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横线上,要多支持鼓励各地方媒体在对外传播上的强强联合,这种联合既可以是联合承担国家对外传播项目,也可是整合地域性资源、联手打造品牌,实现对外传播的目标。
(3)提供真正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电视节目受众不足,追根究底这是由于所传递的新闻信息未能符合受众心理需求,导致目标受众大量流失。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新闻信息。同时,作为一档非母语栏目,内容上要强化其专业化驾驭外语的能力,报道要力求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做到“原汁原味”。
(4)提高对外传播的手段、技巧。对外传播要取得良好效果是门艺术,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进行媒体公关,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到位,说话策略不够好。
1.设法淡化官方色彩
中国媒体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是:官方的身份暂时无法变更。特别是在国际事务的报道中,耳目喉舌功能使得媒体和政府角色交错。主流媒体往往站在政府的立场说话,而西方受众又往往会质疑这一点。其实,媒体不需要代表官方发言,反而在对外报道中,媒体应该适当减少政府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使“新闻主角”多样化。
2.注意正反两面报道,用事实说话
在报道时要注意平衡,东方报道与西方报道的平衡,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的平衡,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要用事实说话。杨澜关于介绍中国文化的陈述报告,结尾处讲述了西方人熟悉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找到了易被外国人认识的交汇点,增加陈述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这样传播更能适合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更容易为其所接受。
3.善用网络
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穿透性和融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中国媒体要善于利用这个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信息渠道,逐步建立灵活高效的互联网新闻报道机制,逐步把中国新闻网站推出去,提高网上新闻质量和网上新闻的吸引力,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传播网址,将比耗巨资在海外建立记者站更为有效。
4.善用语言策略
语言运用是种艺术,运用的好能产生很大的作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很快通过电视向美国人民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将罹难的宇航员视为“英雄”,并深情地说,宇航员们“挣脱了大地的束缚,去触摸上帝的面颊”。里根这篇“如诗般美好”的演说词,被称为“变失败为胜利”的讲话,对于扭转美国乃至世界人民悲痛、消沉的情绪,将其升华为对“英雄”的崇敬与礼赞,转化为完成“英雄”未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当前的电视对外传播事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调整期,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电视人会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愈加完善健全,使其在国际领域树立威信,提升国际影响力,塑造出中国真实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宇,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外忧”与“内患”[J],对外传播,2010.10
[2]王婷,论“品牌”对提升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效应的意义[J],现代传播,2008.4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汉语热也在全球不断升温。为了帮助喜欢汉语的国际友人们学习汉语,让汉语走向世界,从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本文总结了在对外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 教学方法 直观法 多媒体教学法 态势语言法
汉语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现在,汉语已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创造和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影响极其广大。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强势语言,这已是全球的共识。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当属于表意文字。而现代汉字又是由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因此,对于以表音文字为母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十大难学语言中,汉语就名列榜首。书写的困难、拼读的困难、表意的困难以及文化的差异,让很多外国人对汉语学习望而生畏,或者学起来来事倍功半。汉语难学拖慢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步伐。如何切实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每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任。笔者在长达四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法。现总结出来,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直观法:即就是用卡片、实物教具,直接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
(一)生字卡
生字卡,它常用于对陌生拼音字母或汉字的教学。我们可采用新华书店出售的给我国小学生做启蒙用的卡片来进行教学。其优点有二:一是卡片上单一的字母或汉字更能吸引外国学生对它的关注,以便让他们迅速的掌握理解。二是方便复习,加强记忆。这种复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体会由少到多、逐步积累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并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实物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比如:解释“杯子”,只要举起茶杯;解释“报纸”,只要举起一张报纸,解释“黑板”,我们指向黑板即可。除了词汇的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有时在进行句式或者语法的教学时,我们也可充分利用实物。比如在教外学生比较难懂的“比”字句时,我们可以拿起两个长度不同的粉笔,进行对话,比较其长短;或者选两个一胖一瘦的学生,比较其胖瘦:通过利用实物进行操练,学生逐渐掌握了“比”字的语义,从而也就掌握“比”字句的用法。当然,在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时,我们还可把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去到校园、超市等等场合,丰富的实物,会大大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直观法是直接将实物与目的语的符号系统连接起来,适用于生活中常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词语。其不足处在于很多词语,我们既无法把实物搬进教室,也很难用图片表现它的外表特征。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完全能够弥补直观法的不足,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和交际性,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如教学象形字"日、月、人、目、口、鸟、雨、水、火、山、、鱼、龟、马、牛、羊、虎、门、田"等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富有动感的画面,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增加了记忆的强度。汉字中形近字是让老外最头痛的难点,它们或换偏旁,或加偏旁,或加一点、或少一点,点横长短的变化就组成了不同的汉字,极易混淆。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这样既提高了外国学生的识字效率又培养了外国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再比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时候,放一段中国人过年的视频,就能清清楚楚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春联、鞭炮、、饺子,怎样守岁、拜年等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但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图片的下载、还是视频的选择,我们都必须要以外国人的眼光去权衡和筛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三、态势语言法
人的语言,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即态势语言。它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态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态势语言的运用。因为西方人在交往中,他们特别注重面部表情,如果教师上课面带微笑,常常投以关注的眼神,他们会觉得你很尊重他,是在真正地与他交流,他会自然而然的与你的回应,并与你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再则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他们掌握的词语很少,理解能力有限,恰当的态势语言利于他们的理解、记忆。比如在教授人体器官的时候,体表可见的的器官,我们最好使用态势语言,分部位为学生清晰呈现,例如教“耳、耳朵”时,教师边发音边摸自己的耳朵;教“眼睛”时,教师一边发音边眨眼睛或者指向自己的眼睛。态势语言在教授人或事物行为,变化的词汇时,独具优势:比如:在讲“走、跑、跳、提、摸、抓、唱、喝、敲”等等词语时,教师在发音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态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教授方位词上中下左中右时,我们可以通过手势语来帮助理解,这样既直观简单,贴近生活,同时又也让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以上是本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逐渐摸索、形成的教学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毕竟浅陋。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做出不解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3.
论文摘要: 我国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21世纪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更新观念、创新模式,才能走出困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0引言
所谓外国文学,就是指中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各国文学。长期以来,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系都普遍开设外国文学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属于核心主干课程。该学科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建国以前,我国高校的中文系学生(即国文系)并不开设外国文学,核心课程是以“国学”为中心的课程。其他国家的语言和与之相应的国别文学则由外文系开设。1952年国家大规模调整高等院校院系设置。在随后的教育部制订的师范院校中文系新的教学方案中,外国文学被规定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自此,外国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了中文系的课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深入,单纯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教育部在中文系专门设立了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由世界文学代替了昔日的外国文学。应该说这种调整是符合学科发展实际的,全国很多大学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院系已经作了调适。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仍然沿用过去的外国文学概念,用传统的甚至是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已经明显陷入学科困境,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外国文学教学才可能走出困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存在问题
1.1 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大学中文系所讲授和研究的外国文学基本上是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理论著作和作品,而学生阅读的也几乎全部是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我们很少或者不能通过原文去阅读所有那些我们必须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通晓所有民族语言,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我们又必须承认,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天津师范大学曾艳兵教授表述的很清楚:“任何翻译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原作,成为它的复制品。同时,任何翻译都会不可避免地加上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便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文学已不再简单地属于外国文学,它也应当属于本国文学的一部分。”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文系开设外国文学课程是不适宜的,必要性遭到质疑。但近半个世纪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现实表明,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这是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首要困境。
1.2 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外国文学教学都普遍存在着孤立地进行国别文学的教学现象,基本模式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讲授思潮、运动、流派、作家、生平、创作等文学史知识,学生被动听课、做笔记,然后考试背笔记,学习过程机械僵化,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更遑论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文本分析。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永恒的精神家园。但随着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由新媒体带来的“阅渎革命”,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境。甚至一些作品我们老师都没有细读,学生更加陌生,却在做大段的分析,最后得出书上已有的结论,这是十分荒唐的。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很少选择外国文学方向题目,即便进行这方面的写作,也是浮光掠影,质量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此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深入知识内部,无法提出问题,流于表面。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外国文学教学尤其如此东西方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上都存在差异。学生对西方哲学、历史、宗教、习俗知之不多,视野受到限制,学习困难较多。目前高校大多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和讨论。虽然许多老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手段,但据笔者了解,尚处初级阶段。同时学术界又在广泛讨论多媒体教学之利弊,甚至有的高校不分课程具体情况对技术手段加以限制,致使很多老师陷入惶惑之中。教学方法的困境不可等闲视之,要让学生达到萌发兴趣、主动探究、深刻理解的目标,就必须摈弃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新的方法与手段。
1.4 考核评价经过半个世纪外国文学教学实践,各高校已建立起课程考试题库,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已步入常态化,似乎十分完善。实际上正是这种常态化掩盖了考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单一的考核方式、固定的题型、大致相同的内容、指定的教材、框定的范围、基本的阅卷程序等,使学生完全沦为背诵机器,成为知识复读机。考核作为学习终端,对整个学习过程影响巨大,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仅能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深入的学习,主动积极的思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2出路思考
2.1 引进比较文学概念和方法,促进学科发展“外国文学并不等同于翻译的外国文学,这使我们必须将外国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曾艳兵语)这是十分正确的观点。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离不开翻译文学,二者既有紧密关系又有显著区别,因此,我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翻译文学的特点、价值及其局限;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又应当经常性的将译本与原著进行对照,去考察其中由于翻译过程中信息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增删、更改或杜撰;文本之间的变异、错讹;改变的原因和效果,如此我们的教学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和深入的,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的困境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际上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歌德都早已提出过“世界文学”的概念,事实也证明他们的预言是准确的,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艺术越来越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产品。比较文学因为具有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性而把中外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网络,从而使人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宏观把握整个世界文学的本质,建立起整体文学的概念,这将极大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整体化、科学化,以体现教学的真正本质、特点和意义。
2.2 针对目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在文学史类教学中,"文本阅读+影视观赏+课堂讨论"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受到推崇,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仍然存在视野狭窄、课时限制等弊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量大面广,具有综合性、理论性、现代性、时空性等特点,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2.1 以问题带动教学问题乃理解之门,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针对需要解决的的核心知识,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框架问题:当一种宗教成为时代的精神支柱时,文学会显现怎样的状态?然后有以下内容问题:何为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的本质是什么?基督教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通过具体问题诸如中世纪四大文学现象、但丁《神曲》等的学习解析可,可以较为全面深入第把握学习内容,也可以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
2.2.2 倡导研究性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由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引发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强调教学重点与学术研究步骤相结合,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科研小组成果的展示、课外辅导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2.2.3 加强文本细读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它是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保证。传统教学并不注重文本阅读,而老师只是根据作品梗概进行分析,学生阅读作品选译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结果只是印象式的读后感或者概念式地背教科书,这显然存在重大缺陷。因此,精选文本,进行译文和原著进行对照(尤其是诗歌作品)讲解、结合文学理论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4 观赏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片,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形成一个有机体,能够补充课堂之不足,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以上四种方式应该相互结合,互为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灵活的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使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现新的突破。
2.3 提倡网络环境下教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多媒体技术得到普遍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使课内外学习紧密联系,为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幻灯片、图片、视频、音频、网上资源、精品课程网站、论坛等方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网络环境实际上为我们走出外国文学教学困境提供了最大可能。
2.4 创新考核方法,重视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完善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环节的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其成绩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阅读和思考;二是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将闭卷、开卷、口试、答辩等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以较高层次的主观性试题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良好作用。
3结语
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正在经受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也带给我们困惑。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提高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变革,才能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韦勒克,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主编.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