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山行古诗

山行古诗

时间:2023-05-30 09: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行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行古诗

第1篇

1、《山行》 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2、《山行》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启示一: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先“吃”下去,作为以后终身消化、“反刍”的文化储备

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澄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虽然他们现在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但是这种背诵会在其记忆的底板上刻上深深的烙印,使其终生受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幼学如漆”、“童子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畏首畏尾,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积累吧!能理解的,尽量帮助孩子理解;不能理解的,不求甚解也不为过,先积累下来,今后可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以作为学生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启示二:古诗的写意性也决定可以先让学生积累下来,储备在心里,然后用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我们在教学中虽然竭力让学生去读背、去理解,但学生总是一知半解,这让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犯难: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古诗,到底该怎么学古诗?学古诗确实很难,因为古诗大多是写意的,很多古诗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对古诗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阅历、年龄不同,对古诗理解的高度、深度、厚度也不同。所以,我认为小孩子学古诗现在不理解不要紧,可以储备在心里,将来长大了再慢慢消化,像牛“反刍”那样。只要让他们多诵读、有所意会就可,“诗中有真意,欲解已忘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自己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鉴于此,我认为古诗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对古诗文的积累,且可以“重在积累,不求甚解”。

一、积累——要帮助形成知识块

我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身边的老师们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买一本书让学生一首一首背,一种是想到什么背什么,随意性比较大。这样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古诗就如一盘散沙,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地流失。如果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积累,那么就可以把古诗聚成一串珍珠,形成知识块,这样就不容易遗忘。

(一)依靠主题,带活积累

我们每册课文里都录用了四首古诗,每首古诗都有一个主题。古诗词积累就可以依据这个主题,立足课内,拓展课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形成一个鲜明的积累体系。如,二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都是描写秋景的,读后我们会被诗中描绘的深秋美景所陶醉。《赠刘景文》写秋末之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山行》描绘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深山秋色图。由此,可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诗篇,形成“秋天的诗”的主题。另外,如写花的诗:《题》、《卜算子·咏梅》等;言志的诗:《石灰吟》、《竹石》等;写景的诗:《山行》、《归田园居》等;送别的诗:《别董大》、《赠汪伦》等,我们都可以通过确立主题的方法来积累。

(二)依据生活,建立积累

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积累,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流畅地记忆。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同学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这样在不同的节气里让学生们诵读相关的诗,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更有助于古诗和学生生活情景相结合,为他们内化古诗词、运用古诗词埋下了伏笔。

课本里的每首古诗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景点的导游,教师得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古诗的殿堂,然后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条条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诗人、更多的古诗。这样,当学生想起这个主题的时候,他就能想起这个主题的相关古诗,从而实现古诗的有效积累。

二、积累——要帮助激活知识块

形成的知识块不能让其变成死石块,这样的知识是没有活力的,只有把积累到的知识放到“心”的熔炉去冶炼后,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块,这样才能真正把积累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积累到的古诗文不断地运用激活,建立新的知识块呢?给学生一个语文实践的机会很重要。

(一)课堂中的运用激活

课堂上,教师时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运用古诗词对文章进行批注,把古诗积累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最有效的运用。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跟学生说:“燕子动作敏捷、活泼可爱,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写下了很多有关燕子的千古绝句,你能给我们吟诵几句吗?”学生略加思索,便想起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诗句。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的平台,经常运用这些积累的古诗词说话,学生的消极积累就会转化为积极的有效积累。

(二)生活中的运用激活

古诗是古人的作文,是古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后的表达。古诗从生活中来,我们应该让他回归到生活中去。某日,一值日生负责倒垃圾,倒了数次仍见垃圾桶满满的,长叹一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悄悄地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三)作文中的运用激活

第3篇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鸬鹚》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情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几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情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

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几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鸬鹚》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

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

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情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生:上课前,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情变得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又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鸬鹚》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刚才湖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上述片断中,教师把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心情有点紧张这一特定情境,找到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言语交际训练”,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一关键词,课始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教学,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一位教师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用手帕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结果,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师的问题上,有部分学生已偷偷地打开课本)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位教师的导入设计很有价值。首先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唤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戏,巧设悬念,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寻究竟,教师揭题,水到渠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换了个位置,而其实际意义何止于此。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当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好像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新授、巩固阶段的事,导入部分则不用担此责任而且也难担此责任。其实,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古诗《山行》的导入设计:

第一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梅花》这三首古诗的题目,要学生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步:在学生背诵古诗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回答: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生答略)

第三步:教师出示《山行》全诗,范读以后,要学生想一想:《山行》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古诗,很快便理解了全诗的大概意思。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古诗 教学

一、课始“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再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 的?”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字词“一水间、只隔、数、重、绿、还”及难以理解的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四、熟读成诵

即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五、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六、图文结合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我对《山行》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生2:我知道,这是枫树。

师: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生:秋天,我知道了,这幅图画得就是秋天。

师: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生:深秋,一到晚上,天气就会变得很冷!

师:是呀!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白云。

生:在很远的地方我还看到有几户人家。

生: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看到一个人和马车。

生:我想这也许就是杜牧吧!

师: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头路通向远方,在白云漂浮的地方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人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吗?

生:我们只能隐隐约约看到。

生:我看到画中的人,停下了车,他为什么要停下车呢?

师:谁来帮他想一想?

生:也许,因为这儿的景色太美了,他舍不得走了!

师:你猜得真不错!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哦起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出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在反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文结合,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却让我在教学古诗中事半功倍,这或许正印证了一句话:“办法不怕简单,只要有用,就一定是好办法!”

七、唱唱、画画、演演。

读完后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如《画鸡》《鹅》,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5篇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第6篇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进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的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人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由景引情、由曲引情。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作者单位 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乡王家会小学)

第7篇

我们班的黄启昕特别调皮。因为他老在上课的时候表演杂技——在座位上头朝下脚直直地翘着。他这样写作文,让全班捧腹大笑。老师大声提醒:“不要再表演杂技了,你看所有人都被你影响了。”可他还是只管自己。

林博冉也是一个捣蛋积极分子。他特别喜欢在语文书上画画。有次在《古诗三首》——《山行》旁的插图上,用勾线笔画了一只恐龙,还在恐龙旁边画了一堆火柴人。嘴里还念叨着:“他们在打架,谁会得胜呢?龙先攻击了小人,几个小人受伤了。”说着他把几个火柴人的眼睛改成了叉叉,“小人开始反击,龙打趴下了,小人也累倒了。”他又把所有的火柴人和恐龙的眼睛改成叉叉。谢老师看见了说:“下次别画了。”他不以为然,继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

(编辑:丹丹)

第8篇

一、故事熏陶,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故事给学生以知识、梦想、信任、效仿、思索和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二、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清楚的。同时,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在学生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结合所学课程,进行知识拓展

如,四年级上册的第3课是“古诗两首”,选编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两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有一道选做题:我还会背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那就可以抓住这个题材进行有趣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寻找这类诗词来诵读。《望庐山瀑布》《小池》《送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滁州西涧》等皆能成为他们的诵读材料。这种拓展,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诵读更有张力。

四、在经典诵读中渗透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我在诵读经典活动中,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而有效地结合起来,重视经典解读,在解读中恰当地渗透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下面,我以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三课“古诗两首”为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在经典解读中渗透写作方法的。

“古诗两首”中一首是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诗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我把经典解读和小学生习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古诗的纵向分析,与学生写景作文方法联系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山行》中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写的是远景,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近景,写景顺序由远到近,是按方位变化的。我在对这首诗纵向分析后,要求学生按方位变化,由远及近地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景物。在课后的小练笔中,要求学生按方位变化,由远及近地写一处景物。而《枫桥夜泊》中的写景,是用倒叙的方法,以时间的变化,把作者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起写,这种写景方法三年级的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我只要求学生按时间变化(从早到晚或春夏秋冬的时间变化)写一处景物。

正是如此,在经典诗文解读中,我重视渗透写作方法,古为今用,古今融合,使学生尝到“读书破万卷”之甘苦,享到“下笔如有神”之乐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乐于写、能写、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

五、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诵读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第9篇

1.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古诗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其古诗内容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其本身对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音乐美的理解。很多诗歌都具有严格的格律与韵律,本身结构讲究,每首诗歌本身阅读起来都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开展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与节奏,再配合学生的深入诵读,体会到整个古诗当中所蕴含的音韵和节奏方面的美感和艺术特质。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音乐美感进行体会。这种方式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的乐感得到培养,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其次,让学生感受古诗中存在的对称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其中的词句完整,格式考究,每一首诗歌都具有艺术对称的美感。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针对古诗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有意识的对古诗的这一对称美进行体现。最后,要将古诗教学中融入对古诗画面美感的因素。诗情画意是对古诗画面美感形容的一个常见评价,古代诗词经常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已经当中,实现审美素质的提高。

2.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古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古诗的写作特点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来说,其中的字、词、句、意都经过了提炼和丰富。在对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进而实现对古诗的意境、语言美的体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诗本身相对简洁,并且其中单音节词较多。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每个字入手,对于诗句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现代汉语和古诗的语序、表达手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日常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要步步为营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印象逐渐加深,进而达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古诗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显露出独特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例如,在《鹅》这首诗歌教学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诗句,采取赋的手法,对于白鹅嬉戏的姿态和神态生动逼真的进行表现,并且不利用任何修饰和铺排。而杜牧的《山行》这首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采取了比的手法,对于诗人的情绪进行了表达,进而形成了一段名句。在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种比的手法,让作者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得到了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感受。在《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著名的节约粮食的诗句,其采用兴的手法,以锄禾为引,对后续节约粮食的道理进行了阐述和表达。这种赋比兴的手法的应用,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技巧手段,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这种技巧的教学,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其中艺术形象创建的手法和重点进行有意的深度讲解。在古代诗词中,很多修辞手法的应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对于“夸张”的意识表达手法来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白帝城的高、轻舟的快、瀑布的壮观进行了表达。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又将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进行了深入的表达。这些多种多样的艺术修辞手法,对于诗词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外,古诗词中的结构也是非常精巧,并且蕴含丰富气势和意境的。通过作者巧妙地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表达了深刻的精神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提高对字、词的使用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3.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的开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艺术内容,古诗词其本身具有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其本身艺术价值很高。针对于当前现代语言文化和环境与古代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把握,基于学生的兴趣方向、认知能力水平等,设计合理地教学形式,有侧重、有规划、有意识地开展古诗教学工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洪雅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学

第10篇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引进;创说;讲解;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65-01

古诗词本身含义深奥、韵味优美,直接通过语言描述学生难以领悟,加之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本身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而陌生。因此小学生在理解诗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效果甚微。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巧妙的引进,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饶有兴味地学习一首古诗,“巧妙的引进”十分重要,引进的方法,要根据各首古诗的不同特点,先入为主,采取各种形式,有的可以故事引进,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讲讲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如《七步诗》我们可以从三国故事引入;教学《官仓鼠》,因老鼠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认识的,便从“老鼠”引入;在教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可以讲讲“推敲的由来”。学生有了认识的基础,于是导入新课,既容易学,又学得更有趣。

二、以情景的创说,持续兴趣

要延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必须不断地以直观性的刺激物加以诱导。情景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与古诗内容发生直接的联系,产生共同的情感。情景的创设可以用挂图、投影、录像等方法,加之教师生动的直观的语言描述。譬如我们常常把诗的图画制作成投影片,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投影,染情激趣,再看看图画编一段故事,促智激趣,然后进行古诗教学。还可以抓住节日时段或游玩时机学习古诗,创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清明节可以学习杜牧的《清明》;在重阳节可以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春节可学习王安石的《元日》;在组织学生踏青赏春时,可在盎然春意中吟出朱熹的《春日》;在秋游观赏满山枫叶时,可诵读杜牧的《山行》。

三、以确切的讲解,提高兴趣

古诗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特美,只有对古诗的内含及意境有比较正确的理解,真正的领会,学生才会体会到古诗精美所在,才会喜欢它,才会有阅读,吟诵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的讲解,要抓重点,抓关键,有时只要把古诗中个别深奥的字词讲解清楚,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在重点理解“眠”、“闻”基础上,要向学生讲解怎样读。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在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四、以自主的表演,增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但他们有模仿力,想象力,作为兴趣活动课的“古诗阅读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画画,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增添他们学习的兴趣,持续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因此,有时我们把古诗配上曲,教他们唱唱,有时让学生边吟诵边编排动作,自演自娱,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盎然。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进而激发其学古诗的兴趣。

第12篇

摘要: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小学生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魅力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每首诗词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诵读中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感情,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这都要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