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韩寒后会无期

韩寒后会无期

时间:2023-05-30 09:59:46

第1篇

相隔十年,那个唱《白桦林》、《生如夏花》的朴树终于叱咤回归。做为华语乐坛最受期待、最具关注度的实力原创音乐人,2014年7月,他以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主题歌的方式送出《平凡之路》。在朴树的音乐面前,文字描述已无足轻重。前奏响起,歌声唱起,“徘徊着的,在路上的,你要走吗,易碎的,骄傲着,那也曾是我的模样。”声声入耳,字字入心。恍若隔世之后深深庆幸,是的没错,这是朴树。这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他,这是期待已久的《平凡之路》。他始终游离于视线之外,但寸步未离你的心间。

作为华语乐坛最受期待、最具关注度的实力原创音乐人,朴树在2003年的《生如夏花》后,十年来几乎再无原创新歌推出,叫歌迷望穿秋水。如今,他以《后会无期》主题歌身份送出《平凡之路》,既可谓他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在许多人眼里,该曲也是与韩寒之间最好的合作方式。据悉,早在2012年,韩寒曾在其电子杂志《一个》发表朴树的采访,在回答何时出新专辑以及新歌什么样时,朴树称:“事已至此时间不是问题,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可见,此番真正实现合作,正是在多年惺惺相惜之下,朴树被韩寒的诚意所打动的结果。

《平凡之路》延续了朴树一贯的“新民谣”式风格,缓慢抒情的节奏融入其清澈的嗓音及低声的吟唱,令歌曲充满淡淡的温暖及忧伤,同时又有别于先前G.E.M.邓紫棋为影片演唱的同名主题歌,既能让听者沉下心后,在安稳的旋律感中享受平静与纯真,还能透过歌曲的力量,从中体会到青春的直觉,及在伤感和迷茫中找到未来的方向,而这与《后会无期》“告白与告别,幽默与忧伤”的主题也同样不谋而合。

|推乐队|The Push推乐队《发呆》: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The Push推乐队的新专辑《发呆Dazecovery》同样是暗色调的音乐。灰色的贝斯与沉重的鼓点,在全部8支歌曲里是无法听到成功学也无法“飞得更高”。主唱张铁只顾真实的歌唱“冷静得让我悲哀,忙碌得让我眩晕,虔诚得让我沉默,精彩得让我虚弱。”那些繁华背后的苍凉,金钱背后的肤浅、荣耀背后的孤独,怎样才能够自我抵抗?没有谁帮得了,也许发呆才能“让我知道我还活着”。

《发呆Dazecovery》作为一张坚持自我、面向真实、生命绽放的专辑,它历时2年完成,全部曲目由The Push推乐队的三位乐手张铁、王磊、杨健创作完成,这3位老男孩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因此该专辑带有“The Push推”烙印标签式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包括融入了大量工业和氛围等音乐元素。专辑后期在美国完成,其声音品质之高属国内罕见。

该专辑全部8首歌曲包括《序》、《我知道》、《半支烟》、《发呆》、《在夜里》、《冬天》、《有时跳舞》、《时间不存在》,它们是一个将近40分钟整体,用一种严谨不失轻松、严肃不失活跃的态度,带给听者一次40分钟的发呆之旅,相信它能如《平凡之路》一样,告诉你:平凡、真实的活着,才是生命唯一的答案。

|《奥赛罗》|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系列演出: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奥赛罗》

《奥赛罗》是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的一部令人惊叹的天才作品。歌剧脚本由19世纪著名的诗人博依托根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改编而成,1887年2月5日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轰动全城。歌剧《奥赛罗》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在歌剧体裁中最完美的体现之一,剧中裸的对于人心的描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对于那些“黑色”浪漫英雄的崇拜达到了顶峰,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仅仅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与外表行为之间的差距,而是更直接的关注人的本质,认为人性本恶。

2013年是威尔第两百年诞辰,国家大剧院制作这部被世人称为威尔第大师所有歌剧作品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代表作《奥赛罗》,以纪念这位“歌剧之王”对世界歌剧所做的杰出贡献。歌剧集中体现了威尔第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将威廉・莎士比亚的诗意和人物转译成极富天才的音乐。本剧由国际知名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率领黄金主创团队再度与大剧院合作。本轮演出,大剧院邀请著名指挥皮埃尔・乔尔乔・莫兰迪执棒。

第2篇

关于拍电影这件事,是韩寒儿时就有的念头,远比当个作家或是赛车手要早。在韩寒的印象里,是父亲带回家的4盘录像带挑起了他对电影的好奇和热情。他至今依旧对那4部影片的名字印象深刻――《终结者2》《生死时速》《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虽然对电影很感兴趣,但韩寒也知道拍一部电影并非易事,于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并没有将导演作为自己的“第一志向”。时间在不断前行,之后的韩寒开始写作,开始赛车,然后成家立业。30岁之前,电影并没有成为韩寒的人生重心,他也只是偶尔和别的导演谈谈小说的翻拍版权,或是在博客、微博上骂骂烂片,写写影评。其实拍电影,韩寒倒也不是没想过,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个剧本,韩寒说大约是5年前的事。“差不多5年前,我构思了一个剧本,想自己导演一部电影,于是往返各个城市寻找投资方。我的想法和当年开始赛车时一样,自己的版税加投资方的一部分钱就可以开干了。当时的电影市场还没有今日那么火热,所以各方面都不太成熟。一年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他的国》。”一次失败,显然不至于让韩寒死心。两年后,他又构思了一个剧本,想的还是自编自导这件事情。于是,他又开始在各个城市之间往返,见各种各样的人,谈各种各样的事。“当时电影市场日渐红火,新导演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无奈这个故事本身稍显敏感,所以还是没有成功。我又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接连两次尝试都没能让韩寒拿上导筒,倒是乐坏了他的书迷。若不是为了拍电影,韩寒恐怕绝不会在写书这件事上如此高效。好在韩寒并不执着,没机会,他就继续赛车,继续陪女儿,继续回去捣鼓他的“一个”。

机会总是不期而遇,《泰濉贰吨虑啻骸泛峥粘鍪篮螅“处女作导演”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韩寒一时之间成了投资商和片商眼里的“香饽饽”。他们都期待自己能够成为韩寒导演处女作中的一分子。就连他远房亲戚家开养鸡场的邻居都说要给他投资。“去年电影市场火爆,尤其是出了许多新导演,来找我拍电影的人突然剧增。”但这些人在韩寒看来,是用挖煤挖矿的经验来对待影视的。“有请我演戏的,把我说得文能控萝莉,武能战影帝,我当然只能婉拒。更多是请我导演电影的,他们带着你拍什么不重要,反正我把钱拍桌上了的豪气而来。他们眼里都只有直上云霄的风光,似乎没人考虑过直坠深渊的惨状,那些把一个公司赔破产的,甚至连院线都上不了的电影好像从来不存在。”其实这些人会找上韩寒一点都不奇怪,他有大量的小说作品可以拍成电影,他有大批的粉丝和拥趸,他拥有足够多的话提性。于是,有人提出了韩寒的票房号召力能够达到7亿的推测。韩寒倒是很清醒,没有被“繁荣”的市场冲昏头脑。而他的回应,也同样一针见血。“凭什么你就觉得我不会搞砸,所谓的粉丝其实是无法简单转换的。一个人再火,有几十万铁杆粉丝,如果片子不好,依旧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

韩寒从小到大最讨厌3件事:被逼、被催、被冤枉。所以,拍电影他也绝不会妥协于赶鸭子上架。作为车手,韩寒喜欢拉力赛要多过场地赛,他说自己喜欢探索未知,而不是在重复的轨迹上跑圈。虽然,他的场地赛成绩更好,但心里想的完全是另一回事,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旅行者的原则。如果韩寒是一台车,那么能够驱动他的一定是好奇心和新鲜感。当写作和赛车已经无法让他感到刺激,那么他自然会去电影里寻找冲动。“吃惯了甜的,偶尔尝一点咸味我会觉得刺激得不得了。”

不回避郭敬明,因为我不在乎

按照《后会无期》投资人兼制片人方励的说法,如果不是韩寒赛车太忙实在没时间,他的电影恐怕早就上映了。而且,一定在《小时代》之前。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韩寒的《后会无期》要比《小时代3》还要晚一周上映。但无论如何,外界最希望看到的“韩寒PK郭敬明”的盛况终于来了。

韩寒和郭敬明算是同龄人,韩寒年长郭敬明一岁。两人的出道轨迹惊人的相似,从新概念作文比赛里脱颖而出,然后开始在写作上独树一帜。不过在那之后,他们开始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浪漫随性,一个务实功利。一个注重自我,一个深谙市场。一个不太在意外表,一个永远把自己打扮得很精致。总之,他们是两条路上的人,只要井水不犯河水,大家自可以相安无事。偏偏如今两人都做了导演,话题自然少不到哪去。

自从影片进入宣传期,几乎每一个访问韩寒都会被问和郭敬明有关的问题。原以为韩寒会有所忌讳,没想到他每问必答。他说有时候回避反而是一种在乎,而他根本不在乎,所以回答这些问题和回答别的问题没有任何区别。而那些所谓的“一决雌雄”的言论在韩寒看来更是纯属扯淡,他的心界远不止于此。其实真的没必要去夸张地想象或是揣测韩寒和郭敬明之间的火药味有多浓,至少韩寒对郭敬明并没有敌意。甚至,对于自己跨界当导演,他多少还有点借了郭敬明的光的意思。“有人曾提议把《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一起捆绑营销,我特别反感。我觉得彼此调侃一下,开个玩笑都无妨。到电影宣传的时候大家都会各做各的事情,大家和和气气的挺好,都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不觉得我们之间会有特别交恶的情况发生。其实《泰濉贰吨虑啻骸贰缎∈贝》的出现,对我的导演处女作是有一定帮助的。郭敬明的电影可能争议会大一些,但还是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这也让我的第一部电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而他们作为先驱者也许会更辛苦。在这点上,我很感谢他们。没有这些新导演的成功,我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资源。”韩寒笑着说,《小时代》之后,格外多的人来找他拍电影。有点像玩笑,但也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对于郭敬明的《小时代》,向来言语犀利的韩寒倒是显得很温和。他只是说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很有点新导演之间惺惺相惜的意味。至少郭敬明在电影营销上的努力还是得到了韩寒的肯定。虽然韩寒明确表示自己并不喜欢他的那种营销方式,但他会尽快让自己适应。因为这就是电影,你必须对投资人负责。虽说韩寒拍电影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用不着拍发行方和投资方的马屁,也用不着拍观众的马屁。但他也没必要和全世界对着干,非得把自己停在曲高和寡的杠头上。他只是相信自己的审美,也相信那些正是因为他注重自我表达才喜欢上他的那些人。总之,韩寒年轻时用特立独行的文字和行为积累起来的人气,如今成了他闯荡电影圈最大的资本。这一点,倒是和郭敬明很像。

好导演是从泥里走过来的

韩寒做导演,这是大多数人都猜到的事情。但是拍什么,却是很多人抓破脑袋也没有想到的。我们曾单纯地猜想他会拍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没想到韩寒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NO。过去的韩寒,是为了拍电影而写剧本,结果电影没成,剧本成了小说。而《后会无期》倒是完全反过来了。“其实最开始我是想写小说的,但后来觉得既然早有拍电影的想法,也别浪费了。其实在我几个想拍成电影的故事里,《后会无期》是相对最容易操作的,适合做成一部导演处女作。”至于这次会不会把《后会无期》也写成小说出版,韩寒摇了摇头。“不会。观众看完了,无论说书不如电影拍得精彩,还是电影没书写得好,这两种说法对我来说听着都不舒服,所以不如拍一个全新的。”

韩寒自编自写完成了《后会无期》的剧本创作,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期间只改了两三稿。他没有请专业编剧来帮忙,开玩笑说是担心没有编剧能够跟上他的风格。虽然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无数的画面已经开始在韩寒脑海里形成,但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韩寒的小说向来不是以突出强烈的戏剧性见长,他更喜欢散漫地叙事。但电影恰恰相反,强调故事性,甚至是高于一切的故事性。关于这一点,韩寒在创作剧本时已经有所考虑。“如果让我写一个跌宕起伏、首尾相扣的故事,对我来讲并不擅长,也不是我特别喜欢的东西。这次在剧本创作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细节和桥段做得不错,但故事不会那么环环相扣。我想就尽量让观众能够看得下去,至于其他方面,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韩寒说,自己身边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电影理想”,但他一直不喜欢这4个字。因为在他看来,电影理想早已经算不得是什么东西,电影态度与电影能力才是重要的。他认为世上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新导演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泥里走过来的。所以,他也要试着从泥里走过来。为了这部公路片,韩寒带着剧组先后辗转上海、四川西昌、内蒙古赤峰、浙江舟山和东极岛5地,行程超过1万公里,这其中的泥地应该数不胜数。韩寒也的确“够土”,身处片场的他总是灰头土脸,裤子总是脏兮兮的,胡子似乎总也刮不干净。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找充电宝,因为他的手机总是处在即将没电的状态。因为他需要不断地发微信。

从踏进片场开始,韩寒就建了一个微信群,叫做“影帝”,里面有他还有男主角陈柏霖和冯绍峰。开群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改的词和情节。冯绍峰总是用“韩家卫”来调侃韩寒,说他拍电影和王家卫一样没有剧本。其实韩寒是有剧本的,只是他会根据天气和拍摄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当然,也包括他不断会萌发出来的新的创意。这位充满个性的导演喜欢在片场暴走,而那些新的创意好像也都是他走出来的。对于自己影片的台词,韩寒说他不喜欢演员自由发挥,即便意思一致,但如果换了一种说法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或许是一个作家出身的导演固有的原则,而我们去看电影,不也就是冲着那些“韩式金句”去的吗。

别看韩寒经常临时改剧本和台词看上去对演员有点不厚道,但其实作为导演,在片场的韩寒绝对是个“温柔派”。尽管有些“老江湖”在影片开拍前叮嘱他要树立威信,不妨试试一上来就连拍72小时,把所有演员都拍到没脾气。但韩寒依然我行我素地、笑嘻嘻地出现在片场。他见到每个人都会打招呼,早上开工照例一句“早啊”,半夜里开工一样还是照例一句“早啊”。当然,该坚持的东西,韩导还是会坚持。他是个细节控,比如一个镜头是往前推一米还是半米,又或者这场戏的灯光究竟够不够亮,他都会认认真真纠结一番。就连自行车上一个塑料袋稍微鲜艳了一点,他都在意,生怕它破坏了整个画面的风格。方励说,《后会无期》除去宣传和发行的成本是5000万,如果换个熟悉的导演他至少能少花1000万。话是如此,但方励心里的账也很清楚,多花这1000万,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韩寒,《后会无期》才如此特别。

采访后记:

以前,人们纠结韩寒究竟什么时候拍电影,现在,人们开始纠结韩寒还会不会拍电影。毕竟,这个片名太像是韩寒在和谁道别似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忧,就像韩寒在他的小说《光荣日》的扉页上写的那段话一样:“这是第一季,但是我不能承诺什么时候给你们下一季。其实我也不知道总共有几季。万一跳票时间太长,你们可以骂我,但别催我。”导演韩寒,相信我们后会有期。

Q:《东方电影》

A: 韩寒

Q:做导演这件事情,在你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中吗?

A:在,小时候的规划之一。

Q:最早萌发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

A:大概在看《成长的烦恼》时,那时候就对影视产生了兴趣。后来连看4部好莱坞大片:《终结者2》《生死时速》《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很长一阵子,我觉得太难了,还是算了吧。

Q:在这过程中,有没有特别触动到你的事情,让你做出自编自导一部电影的决定?

A:只有烂片能触动我,觉得这都可以。

Q:这些年,你帮宁浩站过台,也帮李玉写过词,还出演了邓超的新片,他们有没有给你对电影这件事一点启发?

A:事实上,我电影圈的朋友不是很多,平时因为在上海,和他们的接触也不多。但宁浩、李玉、邓超的片子我都会看。

Q:你最喜欢看谁的电影,或是哪一类的电影?有没有自己最喜爱的电影?

A:科幻片,生存类的电影。但我自己拍的是生活类的。我希望未来可以用拍生存类电影的方式和节奏拍生活类电影,用拍生活类电影的方式和节奏去拍生存类电影。

Q:其实很早就有媒体揣测过你的导演处女作会拍些什么,他们大多都觉得会是你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没有选择翻拍自己的作品?今后有没有这种可能?

A:不会,我不想再创作一次,过去的就已经过去。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不重复的劳动中。

Q:很多新导演都会用“累”来形容导演处女作的过程和经历,你呢?

A:每个人都累,但我还好,至少我出行头等舱,住好的酒店,已经比很多人开心了。人们只关心作品,不会因为你累,给你一些同情分。累是应该的,常喊累就太矫情了。

Q:这些年以来你一直行事低调,但是做电影似乎没办法低调,你能接受这种转变吗?在自媒体上活跃算是一种主动的转变吗?

A:只要我不刷屏,我就觉得还是可以接受自己的。

Q:你写《后会无期》用了多长时间?

A:大概三四个月。

Q:你怎么定义这部电影的类型?预告片似乎挺文艺,你觉得呢?

A:公路片。

Q:拍公路片和你车手的身份是不是有点关系?之前你也写过一部公路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部小说和电影有没有关系?

A:会有一点关系,我对这些太了解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肯定更好。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开车上路做自己的故事。

Q: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风格的导演,冯绍峰叫你“韩家卫”?

A:我们到后来天气不是很好,我只能不停在片场现改剧本,没办法。而且我们是现场剪辑的,会根据电影的节奏和剪辑成效不停改动台词。这样工作起来挺好,更有效率。

Q:听说你在片场从来不发脾气,喜欢和演员低声耳语?

A:是,这样沟通起来大家都舒服。这是我要对他和她说的话,其他人无需听到。

Q:东极岛这个外景地似乎对电影挺重要,那对你个人呢?

A:现在的剧本里已经变的不重要。因为我们在那里拍摄的半个多月每天都是大雾,能见度只有30米,拍的都不能用,所以我修改了剧本。

Q:写作和赛车,你都做得很好并且坚持到现在,中间也出过专辑。导演,会是今后你比较固定的身份吗?不会后会无期吧?

A:未必,一切看自己的兴趣。说不定下一秒,我就去拍网剧了,甚至卖袜子。很多人做事情讲究是不是高大上,考虑这样会不会low了,那样会不会掉价了,我只考虑3个字:我中意。现在我的确有被一个故事触动,跟一个历史事件有关,正在构思。

Q:你觉得写作、赛车和拍电影,对现在的你来说,哪一个更刺激?

A:赛车其实不刺激,有时候很枯燥,希望一切快点结束,好回房间洗个澡。写作有时也觉得枯燥,希望一切快点结束,好回房间洗个澡。拍电影也一样。不过当你吃了甜的吃咸的时候,会觉得,它们都好刺激。

Q:外界似乎总是很热衷于你和郭敬明之间的一切,媒体也比较喜欢将你们营造出竞争的关系。这段时间,你应该没少回答有关郭敬明的问题吧?

A:没办法,媒体问,我就会回答,我不会回避任何问题。有时候,回避反而是一种在乎,我完全不在乎,所以没什么可回避的。对于我来说,回答和他有关的那些问题就和回答其他问题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Q:你会感到厌烦吗?尤其是你们的电影在同一个档期上映的当下?

A:我没有关心这些,我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后期工作上。我是一个对工作标准要求很高的人。

Q:赛车手都有很强的求胜欲望,做导演,你是不是同样渴望胜利?你觉得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怎么样算赢?

A:当然,战胜自己是一句空话,自我安慰而已。赛车讲究的就是战胜对手。但电影又和赛车不一样,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只要我未来还想继续拍电影,有这个欲望,那我就算成功了。

第3篇

仅一年时间,《小时代3》已经是新导演郭敬明执导的第三部电影,在韩寒的《后会无期》面前,郭敬明似乎有理由成为“前辈”。有趣的是,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甚至是他们自己,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这个时间差,当两人碰撞在一起,可以算是暗合了很多网友潜意识里的娱乐话题。

韩寒与郭敬明这对文坛冤家,历经十余年的纠缠,总也脱不开关系。粉丝因他们鏖战对骂,而有关他们的“隔空对话”也常年被媒体拿来大做文章。当他们来到电影行业,除了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体验之外,对更多人来说,是一场演了多年的好戏的加持。

相遇之前:各自成长却殊途同归

对于很多偏科的80后来说,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与其说是个作文大赛,不如说是一条“大学捷径”,让你能彻底摆脱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焦虑感和紧迫感。不过,和大多数拿到录取通知书、直通大学的“新概念”获奖者有所不同,韩寒和郭敬明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们选择文凭、直通市场。

在家学渊源和师出名门上,郭敬明很明显输给韩寒――首先,韩寒的父亲是上海市金山区文化馆的,并且是个很会起笔名的内刊编辑(韩寒就是他早年起的笔名);其次,韩寒的老师(模仿对象)是钱钟书、林语堂、梁实秋这些国学底子深厚的作家,他从一开始就选对了路子。在写作上,尖酸刻薄的韩寒也比“悲伤逆流成河”的郭敬明更有天分,虽然两个人出的书一样好卖,但是读者群还是有很大不同――就像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一样,韩寒的男性读者要比郭敬明多。

2000年,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出版。这一年,郭敬明刚刚升入高三,是自贡市富顺县第二中学的学生,经常给杂志和文学网站“榕树下”投稿,毫无疑问,那时他们的目标都很单纯,无疑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靠版税养活自己。对于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靠版税养活自己。海明威说过:“你越写,越懂得写作。这是写作的唯一方法。”人生总是充满吊诡,十四年后,那个一鸣惊人的少年作家,那个收到10元稿费和一本样刊就激动不已的文学爱好者,却用两部热门电影证明了:“你越靠近市场,越懂得市场。这是赚钱的唯一方法。”两部电影分别是《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后会无期》喊话“票房8亿起步”,《小时代3》导演保守预测“票房为3亿”。

成名路上:追求自由或者追求安全

李安说:“由内而外,大侠看起来应该就像文人。”(他真正想说的恐怕是,真正的大侠看起来就应该像李安。)这话倒过来却未必成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人看起来都像大侠。但至少在“新浪博客”时期,韩寒离大侠圈的距离其实非常近,这点也是他与郭敬明最大的不同,后者从未试图靠近任何大侠圈,这个同样聪明的80后符号人物,考虑更多的可能是,买一间新办公室如何才能更靠近陆家嘴,靠近东方明珠。撇开抄袭疑云不说,在郭敬明最好的一本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这个来自小城自贡的年轻人写道:“一不小心就在上海住了半年,感觉日子过得跟飞似的。对面的建筑群是上海的骄傲,每一个第一次来上海的人总是会惊讶于这个城市的华丽面容。”而本帮菜韩寒眼中的上海却是另外一个样儿,在《像少年啦飞驰》中他写道:“我们的身后是南浦大桥,我们沿着中山东路,看着旧的上海,对面是东方明珠,一个外地人到上海总要费尽周折去爬一下的东西。我在上海很多时间,从没有到他的脚下看过,我甚至不觉得它宏伟。”

对上海的态度,折射出两人看世界的眼光有多么不同:韩寒始终在批判,他奚落老师,也奚落东方明珠;郭敬明始终在沉醉: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无论是水晶吊灯还是锦衣华服,都让他激动到眩晕的程度。尽管博客荒芜后的韩寒,走了一条和郭敬明完全相同的路:办杂志、接拍广告和代言、拍电影……两人似乎越来越像。不过,我们若仔细分析两人的成长道路和脾性,便不难发现,他们正好代表了人性的两面,一面追求自由,一面追求安全――韩寒代表前者,郭敬明代表后者。

“画风”不同:当名媛会所遇到搬砖工地

知名学者朱大可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把郭敬明与韩寒这两位知名度最高的“80后”看做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他们互为镜像,”“他拍电影,他也拍电影,大众文化形态一样,但双方价值观不一样,这是最大的区别。”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从最开始,就主打小鲜肉演员阵容,无论男女,皆以精致妆容,名车华服,徜徉在上海的灯红酒绿之下,承载着如偶像剧一般的少男少女美梦。

韩寒曾经吐槽说,他和郭敬明“男女有别”,也因此,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品位使然,他的电影里,男生都是糙汉子,女生也多是衣着素净的文艺小清新。当《小时代3》以时代姐妹花亮相罗马街头,裘皮大氅轮番登场时,《后会无期》则以平日里的演员男神们塑造出搬砖气质为荣。无论是冯绍峰还是陈柏霖皆灰头土脸脏兮兮,女演员们也不例外,陈乔恩就说过,“我是里面唯一换过两身衣服的女演员,可是第二件还不如第一件。”

你着华服,我就穿粗布;你演绎高大上的上流家族恩怨,我就拍无根的浮萍,连房子也可以炸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块抹布;你在高楼大厦名媛会所穿梭,我就去荒野生存放荡不羁爱自由;你玩姐妹之间的是非大战,我则凹兄弟之间深情告别。

“画风”上虽然如此南辕北辙,但本质上,两人在做的――都是“凹造型”,最多一个是“南锣鼓巷范儿”,一个则是“西单明珠范儿”。这两种风格倒也在大银幕上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比如,韩寒对于自己的风格认证是“真正的文艺青年”,而郭敬明则说:“我在对梦想生活提供一种范本”。

观众爱吐槽:PPT和word,水平差不离

在零点首映场,《小时代3》一夜揽走750万元,创华语片首映票房历史最佳,同时《小时代3》还超越《蜘蛛侠2》《美国队长2》《X战警3》等诸多票房巨无霸,杀进2014首映榜前两名,仅居《变4》之后。但2D拼3D,显然不在同一技术层面。相比之下,《后会无期》的情况略逊一筹,不过还是成功挤进内地影史首日票房榜前十。

上映前,《后会无期》在大V群中,好评爆表。上映之后,各种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炉。虽然很多人吐槽《小时代3》就是一部PPT,但《后会无期》的命运也没有更好,它被称作是一部word。甭管有什么差别,都是“office一家亲”,潜台词是:郭敬明和韩寒,两人作为新导演――水平差不离。

从《小时代1》公映开始,郭敬明就承受着“高票房、差口碑”的压力,而《小时代》也始终没有摆脱“像MV+PPT”的指摘,其剧情单薄、舍本逐末一直是受到诟病的原因。《小时代3》首映场,在最后拍摄花絮的彩蛋放映完毕后,但仍有执着的观众坚持等到最后,发现其实还有一段类似“浩瀚宇宙的小小星辰”似的独白,配之以制作豪华升级的城市美景。

虽然韩寒并没有受到价值观上的指摘,但由于他电影里的韩式风格的金句段子过多,也成为了诟病的对象。有不少观众表示,看完《后会无期》没有一点能记住的地方,都是段子的堆砌,本来因为喜欢看韩寒的书,觉得他有思想有内涵,抱着期待来的,结果不少观众表示一脸茫然,“没看懂,不知道韩寒想表达什么,好像有点太文艺了”。

结语:两个”闯入者”

郭敬明当年拍完《小时代》第一部时,被无数人诟病价值观,他说:我提供了一种梦想的范本。如今,《小时代3》的争议程度似乎不及《小时代1》时来得猛烈,一方面非目标受众已经不去看了,而市场也默许并接受了这样一部电影。而且在粉丝们疯狂的尖叫声中,有越来越多的业内大佬抢着来分一杯羹。

就像曾经有人问一位电影人,“撇开票房,《小时代》算一部好电影吗?”他反问:“为什么要撇开市场呢?我认为郭敬明拍摄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就是要生产一个‘工业产品’,因此评价它的好坏只有市场成功或失败这一个维度,如果一开始郭敬明希望拍摄的是一部好作品,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进入艺术的维度来评判它。”这话,似乎也同样适用于今时今日的韩寒与他的《后会无期》。

韩寒和郭敬明的电影讲了什么对大家来说,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他们像两个闯入者,为2013、2014年的电影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国电影急切需要新鲜血液的当下,他们对中国年轻观众群体的研究,对粉丝心理的把控,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对营销的精准到位,包括拿自己这个品牌卖力宣传……这些都是这两个80后导演的“炼金术”。他们就像是家什和材料都齐备的大厨,菜色变了,但是顾客口味摆在那儿,酸甜苦辣几味永不变更地触及着人们的舌尖和味蕾。他们做的,不过就是换个厨房。

无论如何,这两个人自身的媒体品牌已经远远盖过了其他演员,甚至电影本身,两部电影各自说了什么已不重要,纵使他们有表达过点滴深情,也早已消湮在汹涌的娱乐大潮里。

这一战还未消停,他们似乎也已预定了下一场战役,韩寒和郭敬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科幻电影的兴趣。或许在两三年之后,他们将会再较高下,而他们的创作,故事,以及表达,对一些观众来说,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不知道,这与他们当初进入电影行业所抱持的目的,是否背离。(梓 月)

链接:关于《后会无期》和《小时代》

韩寒能治愈人生吗

“我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在《后会无期》最早流出的一批资料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就数这句台词了。如果说写《三重门》时的韩寒正在努力靠近钱钟书,那么拍《后会无期》时的他,则在努力靠近王家卫――就拿这句台词来说吧,它跟王家卫电影里“当我最美好的时候,我喜欢的人不在我身边”如出一辙。某种程度上,台词的成色决定了电影的成色。当然,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和当年从文坛杀入赛车场,韩寒以职业赛车手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样,这次他依然保持了一个职业电影人的态度,或者说尊严。

许多观众对韩寒的期待,无论文字还是电影,都不仅仅是新鲜好看,而是指望着能在电影里看到新浪博客时期的韩寒,一个可以帮助他们释放焦虑和恐惧的韩寒。而这个上海年轻人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好意思辜负这种期待:正如影片描绘的那样,三个年轻人,浩汉、江河、胡生,在经历了一段“滑稽又忧伤”的旅程之后,对自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思考”,路上有各种奇遇,这些奇遇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实。这种勇敢介入生活的态度,是韩寒与其他商业片导演的最大不同,他心中除了装着观众和观众的票钱,还装着他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应该会有很大疑问冒出来,比如:上路能治愈人生吗?打台球能治愈人生吗?吸烟能治愈人生吗?浑不吝能治愈人生吗?就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吧,所有试图通过上路来解决人生问题的年轻人,到头来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学会了看地图。《后会无期》显然说服力不强,它只是暴露了一个32岁导演的仍稍显稚嫩的“世界观”。

郭敬明异想天开的封闭世界

第4篇

新手爸爸发表爱情宣言

韩寒,29岁,成功的独立作家、博客、职业车手,失败的高中学生和杂志老板,曾经出过专辑,现在只偶尔写词,自他1998年从一场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并引发巨大争议后,已经一路风风雨雨地走过了13年。

29岁这年,韩寒宣布结束了他那本“独唱”一期的杂志;29岁这年,韩寒被传开始了他初为人父的生命。他依然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却写下了很多谢意,他谢谢陪在他身边的姑娘,谢谢车队老板,谢谢总被一起拿来娱乐的郭敬明。

2010年,韩寒接受兄弟周刊《南都周刊》(不太娱乐的那本)的访问,并被冠上了“公民”的头衔。2011年,足够娱乐的我们决定换一副面孔,来和这位新爸谈谈。

现场直击韩寒后“独唱”生活

女友露面 新爸新妈温馨亮相

与韩寒在博客上一向高调的言论相比,他的个人生活简直低调到无声。当他在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上坦言有结婚生子的打算后,去年年末真的传来了他当爹的消息。不过就如《独唱团》的真正停办原因一样,韩寒作为娱乐人物的新闻,总是从欲盖弥彰到销声匿迹。在这本广受关注的杂志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之后,我们好奇地探究,韩寒最近在忙些什么?早春二月,韩寒和传说中的“孩子她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两人如常从家里出门,女友金丽华开着无牌英菲尼迪,韩寒则坐上副驾驶,两人前往吴中路一带的二手精品车店“逛街”,这应该是他们无数平凡午后的一个,在家门口小小的犹豫之后,他们并没有把襁褓中的“韩小寒”带出门。

皮肤白皙、面容秀气的金丽华是韩寒背后的女人,一直以来以她的低调和温润支持着她爱的男人。我们只在少数有关韩寒赛车的新闻图片里见到过她的身影。据说她是韩寒的高中同学,相恋多年,亲密关系已如家人。韩寒生女消息传出前后,网上还有两人已在金茂摆酒结婚的传闻,但这一切都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证实。多年来,金丽华以“助理”身份默默参与韩寒的文学出版工作,被《独唱团》同事们称为“老板娘”。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赛车手身边的女人,金小姐的开车技术也绝非等闲之辈,简直堪称“女中豪杰”。整个下午,两人都在多家精品4S店内进进出出,了解各种信息,韩寒“爱车”之心看来绝非虚名。

斗智斗勇

“考核”记者业务水平

又一个慵懒的午后,韩寒出门遛狗,在家门口转悠半天后,韩寒带着爱犬回家,休息片刻,再度出门。这一次他开的是一台无牌的宝马,先去4S店洗了个车,愉快地在苏州河边打了一通电话,随后便和车友会合。两人在宽敞的松江郊区大马路上做赛车训练,约定并排起跑线,随后一同加速,玩了一会儿,韩寒便和朋友一同回到朋友家吃饭。接受我们的专访中,韩寒谈到《独唱团》停刊后,他每天的生活都相当规律,睡到自然醒,起床看看新闻,做做锻炼,下午为爱车做做保养,晚上看碟上网,就跟任何一个普通的网友一样。2月28日,韩寒有一个公开活动要出席,《观音山》上海记者会,他分文未收地替电影写了MV歌词,在会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范冰冰,他的表现有些久未露面的羞涩。

活动结束,他驾车一路开到了远离市区的宝山,来回转悠之后先停车加油,随后前往超市买东西,之后又将车开回大马路绕圈。后来回复记者的采访时,韩寒坦承,这是一次对我们跟车的“技术测试”,并肯定“司机的水平还算是不错的”,“我分别在加油站和超市停下对其进行了业务水平的考核,都算过关。因为我在北京的时候,对另外一家周刊进行考核时候就去了加油站,他跟在我后面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加油,否则停着不加油就很突兀,趁他加油我就走了。你刊就很好地选择了加油站的出口前路边等待。在超市前起步你刊也故意等我先走了200米过了转角才启动,大有进步。一般明星应该是很难甩掉的,当然最后我一看吃饭时间到了,也不好意思耽误你们吃饭,就先走一步了。”

韩寒早前在北京与某女主播等友人聚会时曾被本刊偷拍,当时被求证的韩寒表示了对我刊及首席记者卓伟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只要不在名人家里装偷拍设备,公共场合被偷拍是他们成名的代价,“公众在社会新闻领域没有知情权,只能在娱乐圈找点真相的安慰了。”

于是,被本刊偷拍多次的韩寒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开诚布公接受了本刊独家访问,以“近年来最详细和坦诚”的态度,对我们好奇的一些近况,作出真诚回应。

南都娱乐韩寒

不介意女儿进娱乐圈:“成啊,看谁敢泡!”

关于爱情和婚姻

“在获得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下,应当可以叠加重复婚姻”

正如娱乐圈其他明星父母对子女的保护一样,韩寒此次几乎将所有和他女儿相关的话题都作了回避,只预告了将为女儿亲编教材的教育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他浓浓的父爱,不过他仍然袒露了29岁的他对爱情的看法,以及对“小三”这一社会现象的态度―“我感谢陪在我身边的姑娘,我爱她”,这算是韩少首度发表的爱情宣言么?

南都娱乐:现在的你,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跟十年前的你有变化么?

韩寒:我对爱情和婚姻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看法,我觉得遇见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我感谢陪在我身边的姑娘,我爱她;我也想念不在我身边的姑娘,我爱她。那是不同的感受,却又都是深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须强求。因为命里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有诞生和死亡,而中间的都是你要强求的部分。缘分不是走在街上非要撞见,缘分就是睡前醒后彼此想念。

南都娱乐:如何看待社会泛滥的小三现象?

韩寒:世界上没有小三,这个说辞是源于局外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我们把所谓的第三者描述得多么难听,都不能抹灭爱。当然,你可以说责任是比爱更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在一起就是责任,或者死死地必须和一个人在一起就是责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我觉得这是对感情的错误粗暴概括。我觉得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从第三者开始的,尤其是眼界高的人,你能看上的男人或者女人,他(她)没有什么理由和概率是单身的,要么你战胜,要么你共享。我也不觉得共享有什么败坏道德的,婚姻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在获得了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的情况下,你应当是可以叠加重复婚姻的,男女都应当是这样。你也许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我倒是觉得你也许不懂爱情,你不知道爱情的整个生命历程。我认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世上唯有爱情,唯有想在一起的两个人,两个想在一起的人,便是最大,便是最正,他人皆是第三者。

南都娱乐:韩式独特的教育法令人期待,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考虑孩子的未来?

韩寒:我会自己编一套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文科教材。当然你还是要在学校里读书的,但更多是为了认识朋友。文科方面,你读这个教材肯定要比学校里的有意思多了。

南都娱乐:娃以后要是想走娱乐圈,成么?

韩寒:成啊,看谁敢泡。

关于事业构想

“赛车年薪百万,未来做独立汽车杂志”

十三年间,韩寒以作家、赛车手、歌手、出版人、公共知识分子等多种身份活跃于各种领域,他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在去年的《独唱团》出版中走向高潮。这本诞生于去年6月的文学刊物,独唱一期之后,就在12月底宣布无限期停办。数年心血付之一炬,韩寒如今已能坦然面对,并把这一切解释为“赶鸭子上架”。杂志停办,他折返原来的生活也并无不适,继续赛车和写作事业。曾经在唯一的一次微博聊天中,他对未来的工作计划如此坦言:“等我想好一定会告诉你们。到时再看告诉南都娱乐还是南都周刊。”――现在他大概想好了!

南都娱乐:我们拍到的其实也是最近一些你的生活状态,似乎挺简单的,常常去4S店洗车保养之类的,最近在忙什么呢?

韩寒:我其实没有忙什么,你们应该拍到了我洗车或者去摩托车店把摩托车开回来。每天中午起床,看看新闻,做些锻炼,晚上一般谈一些事情。《独唱团》不能做了以后,可能会把以前留下来的内容做一两本图书出版,晚上再看看碟,上上网,就是这样的生活。当然,能说的我都说了,不能说的我自然没说。

南都娱乐:《独唱团》停办后,赖以生存的事业除了赛车还有其他么?未来有哪些计划?

韩寒:本来我的出版和赛车还一直都在,未来可能想主编一本汽车杂志,因为中国汽车杂志都被软文和广告商绑架了,我希望能做一本独立的汽车杂志。

南都娱乐:《独唱团》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对你来说算是梦想成真过了吗?

韩寒:其实办一本杂志从来不是我的梦想,当时也是被朋友赶鸭子上架。但我觉得要么不上架,上架就要以一个优雅姿态上架,所以还一直做得挺坚持。只存在了一期我的确没有想到,我觉得怎么都能存在十期左右。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不想让你出,你就一定是非法的,想要搞你,无论你做得多好,一定能抓到你的把柄。如你们这么正规的杂志,拍个官二代估计也难逃违规办刊的处罚。好在这不算失败。

南都娱乐:作为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你如何始终保持自己说真话的勇气和坚持?

韩寒:很多时候,也是一场赶鸭子上架。

南都娱乐:你的职业赛车收入据说一年有400万,奶粉钱足够了吧?

韩寒:其实是这样,我的场地赛每年的收入在50万左右,拉力赛一年收入在50万左右,这是连上奖金的,也就是年薪应该是差不多100万,自己练车的费用大概是三四十万,所以还略有盈余,我已经很满意了,在中国靠开赛车赚钱养家的车手应该不超过十个。赛车和出版都没有那么风光的,虽然在两个大行业都算是做到顶尖赚到最多,但肯定不如人家卖掉一套市区的公寓赚得多。从赚钱的角度来说,我的确是入错行了,这两大行业除了作家车手以外,车队老板和出版公司老板,在中国做得最好的估计一年也就几百万收入,应该是其他行业的百分之一,所以,想发财千万不能来赛车圈和出版圈,但是我好幸运这都是我喜欢的行业。赚得再少十倍我也愿意。

关于娱乐圈和八卦

“我交过演艺圈女朋友,支持悲情汤唯”

韩寒虽然从来不是娱乐圈的角儿,却跟娱乐圈交情非浅,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每年都推新版本,不但在娱乐圈好友众多,早年传出的八卦新闻也不少,徐静蕾、金莎、韩雪都是他绯闻女友名单上的红人。最近他合作的对象是范冰冰,不过两人关系似乎止步于“一起吃饭”。谈起娱乐圈的事儿,韩寒热衷地发表了各类看法,更力挺悲情女子汤唯,还有那个总是被拿来一起娱乐的郭敬明―在八卦问题上,韩寒依旧坚持说真话。

南都娱乐:虽然你不是娱乐圈的名人,但跟这个圈子交集还挺多的,玩得开心吗?交过娱乐圈的女朋友吗?

韩寒:的确还交集挺多的,幸亏你们的跟拍车经常跟丢我,要不然你们肯定会觉得交集也太多了。我玩得很开心。有过演艺圈的女朋友,可你们都不知道,嘿嘿,估计你们也永远不会知道。事实上,因为我的生活非常非常的简单,我一年新认识的女孩子不会超过五个,而且应该都是工作关系,所以我没有什么机会在社会上遇见喜欢的女孩。但是演艺圈的姑娘,我常在电视里新闻里网站上杂志上看见,我自然会爱上我一眼看上的姑娘,一般来说,遇见以后,姑娘也爱我。她们在我心中不是明星,不是艺人,就是好姑娘。

南都娱乐:在娱乐圈,你有什么一定坚持的原则么?比如会不会暗自决定过一定不做某件事、一定不跟某种类型的人合作之类的?

韩寒:有,我不喜欢的人我觉得不会和他们合作,给多少钱都没用,经常有娱乐公司给我电话,说我能不能为某个明星写本自传,我能不能为某个歌星的写真集的照片配上文字,我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当真觉得作家很低贱么?

南都娱乐:刚刚跟范冰冰合作了《观音山》MV,她是你心目中的标准大美女吗?在这个圈子都有哪些好朋友?

韩寒:范冰冰是给人感觉很舒服的一个姑娘,她当然是美女,当然李玉和范晓萱我也都很喜欢,所以给她们写词我很愿意。

南都娱乐:你觉得汤唯怎么样?最近传闻她在《建党伟业》里的戏全被删了,你怎么看?

韩寒:汤唯很悲情,我很支持她。中国的艺人和文人,甚至中国人的命运,其实都是在某个领导或者某几个领导,甚至领导她老婆的掌握之中,领导心血来潮,来个口号,一代人的命运就要改变,而且没有人为这些被改变或者糟蹋的命运来负责。汤唯在我心中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演员,她在用她的人生演电影。没有哪个导演愿意把汤唯的故事拍成电影么?

南都娱乐:郭敬明说,你和他被娱乐是时代的需要,你怎么看?他之前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他的作品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低龄。你对他的看法有改观吗?

韩寒:我其实很感激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截然不同,甚至连受众都完全不同,大家却这么喜欢把我们放在一起比较。前一阵子有一个记者半夜电话我,说郭敬明爆料,娱乐圈要出巨大的颠覆性新闻,问我知道是什么吗,我说郭敬明又没睡在我身边,我怎么知道。但是我其实很害怕,一晚上没睡好觉,因为前几天我的手机刚丢,里面事关重大。当然不是我和郭敬明的内容。好在最后什么都没有。

坦诚地说,他有着广大的受众,一帮正待建立世界观的孩子,大家其实不需要他做什么更多的事情。我就是觉得很奇怪,他这样一个人,天天看电脑,天天上微博,难道看着这么多悲催的故事,他就没有感觉么?很多时候,他只需要表达出一句,大意就是这很不公平,祝福他们,大家就会对郭敬明刮目相看。如果他觉得对人是有危险的,但那些要被抽胆汁的黑熊真的很可怜,你总能对着熊给你的粉丝说两句吧。可能有些人觉得,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但是,这是一个作家的职业底线。只有在这个底线之上,你才能追求各自不同的文艺方向。这是我对他真诚的建议。

南都娱乐:听说你被限制出境,行动被监控,是真的吗?

韩寒:这不是真的,虽然经常被删文章,杂志也遭遇一些麻烦,但是从来没有官方的人来找过我,可能他们怕出现在我的回忆录里吧。我出境很自由,而且应该还能回境。监控我行动的一般都是娱乐记者。

南都娱乐:你认为我刊的存在有何价值?

第5篇

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依然徘徊在学校周围,像刚醒的人在回味一个未完结的梦。也是在这期间韩寒完成了第二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里第一次描述到他不熟悉的生活范围,大学。

就在2000年韩寒离校前一天晚上,松江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邱剑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为这个冒犯了所有人的勇敢少年送行。

他动情地叮嘱:“你走出校门,去行‘万里路’,去读‘人间书’,你就得好自为之,不要总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

现实世界慢慢拉开帷幕,舞台暗淡,道具粗糙。

2001年,韩寒来到北京,在望京租房子住下。

他依然没有朋友,而文坛也从未接纳过这个异类——直到今天也没有。比在家里孤独地闲逛的那两年更惨的是,他打开电脑已经写不出一个字了,过去少年生活的积淀已经写尽,新的生活还未铺开。很多时候,他望着茫茫的窗外不知未来去往何处。

书的销量也一直在下降,《三重门》卖了100万本,《像少年啦飞驰》卖了30万本,2002年出了一本作品精选集《毒》仅卖了10万本。

曾经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韩寒吹牛皮要写进华文圈前三,后来一本《三重门》为他引来无数关注。最后在无尽的口水中,韩寒又一次回到默默无闻。这次他已经决定放弃写作,他吹牛皮要拿个赛车冠军。

每天韩寒睡到下午两点多醒过来,看看报纸,或约朋友聊车,或开车到郊区,找一个小树林练车。

练车十分耗钱,最小的改装动辄几万,一些常规损耗也很厉害,零件需要维修,基本上练一次车要换一条轮胎,费用就接近2000块钱。有一阵子,韩寒穷到连轮胎都买不起。

一群人练完车就从机场高速开到三环,一起吃饭、聊车,有时候还一起去中央电视塔下的卡丁车馆开卡丁车。

韩寒在折腾了几年之后,终于有赛车比赛可以参加。

无名车手韩寒又一次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同样一本汽车杂志,他看了就能明白技术要领,并且谦虚好学,四处跟人讨教。只要他觉得别人开得比他好,他就会找机会坐到那人的车上,看他怎么开。

韩寒的精力过人,后来他向车友拿出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书中每个片段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韩寒写的时候却毫无风声,刨开每天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他只能是在每天半夜的时候悄悄码字。

在那本诞生于无所事事的北漂生涯的《就这么漂来漂去》的序里,韩寒聊到了这段生活的一角:“前两年是微微微微有点困难的,但是我觉得一切困难的真相都必须在事后才能看清楚。我现在还没有到事后,我还在事中。我希望在自己的书里,这些困难都不困难。我宁可幽默地困难着,也不愿如同现在的年轻人般假装忧郁地顺利着。”

2005年,韩寒回到了上海,加入了333车队。当年那些同学已经大学毕业,走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各有悲欢。后来车手韩寒开始发力,往老家的宅子里搬了一座又一座奖杯作装饰。人们又一次为这个神奇少年欢呼。

2008年,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徐浪在俄罗斯意外死亡,葬礼上,那个永远嘻嘻哈哈、举重若轻的韩寒,那个在北京漂来漂去、勇敢地驶向每一个弯道的韩寒当场号啕大哭。从那之后,韩寒说要开始关心身边的人。

也是从那一年起,韩寒不再在博客上跟谁论战,他开始写文章讨论地震重建、三聚氰胺、公路换牌,把锋利的态度对准那些让人们活得不那么幸福的社会现实,开始为那些10年前批评他的人说话。

第6篇

……画面在人们面前晃过,你的青春是否也只是果园里一块不和谐的石头?这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

韩寒的小说即将拍成电影,而且一拍就是三部。

1月上旬,香港导演关锦鹏在第9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上透露,韩寒小说《他的国》将改编成电影,他本人将执导这部影片。

除《他的国》这一部小说,韩寒小说《长安乱》和《光荣日》也将在年内启动拍摄计划。

成书于2008年 的《他的国》被韩寒认为是目前自己最好的作品。这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2008年12月1日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收费阅读,曾引起不小的轰动。2010年年底,开始传言韩寒欲借这部最得意的小说问鼎中国电影界。

消息传出,让韩寒出演主角的呼声直转而上,韩寒本人则颇为谨慎。改编权卖出后,他不会干涉有关作品的任何改编,更不会参演该电影的任何角色。据知情人透露,韩寒的影视版权价格并不高。这一迹象证明,他无意参与,无意推陈自己的作品。似乎又是他的一次随性玩票。

但行内人看来,以韩寒当前在青年中的“声名”和历来的处事风格看,首部涉足电影的小说,不会轻易交由三不靠的导演“任意宰割”,选择专拍艺术片题材的关锦鹏,即是一个例证。

当韩寒遇见关锦鹏

小说之外,韩寒本人涉足电影已不是新闻。2008年,他在三联主笔王小峰电影《你丫真狠》里露了几秒钟脸。同时还在好友胡戈的新片《宅居动物》中饰演了还算重要的角色。

2010年6月,韩寒又在贾樟柯电影《海上传奇》里露了一次脸,在这部讲述上海历史变迁的纪录片中,韩寒作为第18个出场的被访者,讲述自己生活在上海所发生的趣事。

为朋友友情出演,不在话下。而从他偏好的这几位电影的导演来看,他们多拍纪录片,以力图体现实质内容的纪实或者调侃现实社会为主调,韩寒的“口味”,相较于商业大导,“平淡”而实质。一管窥豹,作为《他的国》这部韩寒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创作者,选择“嫁”什么样的导演,定有他特有的口味与考虑。

《他的国》讲的是在热血却幼稚的主人公青年左小龙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黑色幽默的故事,带有浓厚的魔幻色彩,而那个流经韩寒生命岁月的上海郊区小镇,成为这部小说里亭林镇最清晰的原形。

上海,之于关锦鹏,更有着不可割离的情感。《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画魂》部部都透露着他对上海特有的情意。他说上海并不像是停留在中国的一个大环境里面,她淡雅,舒缓。

电影《阮玲玉》在上个世纪,为他带来了极高的荣誉,尤其他让“花瓶”张曼玉彻底转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女性电影,弥补了女性在强势男权占据要位的华语电影体系中的缺位。

《男生女相》《愈快乐愈堕落》等同性题材深为香港电影圈称道。而他当时大胆启用内地演员的影片《蓝宇》,“砰”一下把大家都震了。

即将接拍的这部电影,依然和上海结缘,讲述一个中国内地青年心中的那个上海小镇所发生的故事。这或许成为打动关锦鹏的又一个原因。

对于《他的国》这部作品到底保留多少原著内容,关锦鹏表示目前还在改编中,不方便多透露。

2011年电影“新元素”?

曾有评论员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盯上韩寒是早晚的事。”

为什么是韩寒?

他不伟大,更不卓越。作为作家,其作品不够精细。有人说,他没有文化。

但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的复杂影响力,没有人能超越他。中国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圈人、评论家、作家都在注意他。

当知识界的人们提到他,觉得他倒更像是隔壁那个秉性不错,爱玩儿,却对社会保持着独立人格与正常态度的小子。

有人预言,2011年度的电影市场,突然杀进贴着韩寒标签的电影,会不会成为国产电影的“新类型”?

虽然韩寒曾表示过,电影版权一经卖出,他将不会干涉小说内容的改动,甚至称随便改都可以。

杜绝制片方以他之名炒作是一种猜测,而关于韩寒所侧重的思想,社会价值观、爱情观念与方式,在以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中,不可能全然抹去。

不论是在电影《他的国》、《长安乱》、《光荣日》,还是今后更多的作品里,可能将会一步步得到更明显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精神气质里本质的价值观,会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高龄化导演思维占据天下的局面,注入一定新鲜元素。

另外,从当下青年人的热门情感话题来讲,年轻情侣所呈现的被现代玩乐休闲一往无前的引诱,不会是他钟爱的情意,更不会以当下伪时尚电影所呈现的有钱“没事找抽”型的感情娱情大众。

80后新闻时评人陈铭龙曾在微博上评价,在如今国产电影质量普遍很差,好剧本很少的电影业现状下,一部好的作品能被改成电影是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好的剧本是灵魂是千里马,导演则是伯乐。

专栏作家韩浩月专门撰文表示,曲调单一的国产电影需要强有力的原创力量注入,不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的小说介入电影,都为丰富本土电影的内容提供了支持。关韩的这次合作,或许会给2011年的中国电影带来新的期待。

未来电影市场,谁的天下?

谁能预测,十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将是什么模样?是但凡像《盗梦空间》《阿凡达》这样的电影登陆上岸,国内观众便来不及拍手叫好?还是文艺片小众电影已经拥有新的领地?

纵观未来,由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三个“名导”占去中国电影票房大半个江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离开王朔后的冯小刚抱着他的“冯氏幽默”,这几年也渐渐失去他特有的聚能环,影片笑点愈显无趣乏力。

而拍够了中国商业大片后的张艺谋,将很可能弃大众艺术路线而去,从一个商业片大导演,逐渐转变风格拍点小众文艺片。至于陈凯歌,骨子里拥有着精英文化与朝圣心理的电影创作,很有可能终将成为一个四不像导演。他的作品都大牌云集,容易把文艺片和商业片混为一谈,搞不好“翻身”很难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在纪录片电影领域,贾樟柯显然还没有把中国各大城记拍过瘾,十年后的他,也许正在云南深山里,为等待滇金丝猴的一个特写镜头 “潜伏”数天。

这些中国电影史上的导演,无论是自恋还是留恋,都将渐渐让出他们曾经占有过的领地。

有评论者认为,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发展与黄金机遇期,电影市场票房一片繁荣大好,但是后续力量跟进不足。不仅缺少真正的青年电影,电影编剧队伍青黄不接,也缺少关注。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拥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电影创作人才数量则更少。

在电影导演新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像韩寒这样一批新生力量组成的新的格局,将不容大家忽视。

当韩寒机灵幽默,又针砭时弊的随性风格真正进入电影,或许能给当下靠巨额投资,靠大牌名星,靠导演资历为主的制片制度带来冲击。而且,其对公民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也许能在未来的电影里给青年人带来新的理解和认同。

如童刚所言,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

总之,不论是关锦鹏热衷于上海专注特定时期的卑微人物,还是借力拍部电影深入内地市场,又或者韩寒只是为了尝鲜玩票,韩寒作为新生代力量,在公民意识越来越成熟的中国,被称为青年意见领袖,与电影嫁接,不失为一种公民社会进步的方式。

曾经,他批评过一些电影,也推荐大家看过一些电影。而如今,他的小说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题材被拎上台拍摄,会以什么样的情形示人,都是一种猜测与希望。他将开启的,或许也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片领域。

大环境的浮躁,让我想要拍别样的爱情

京华周刊:你在2005年拍摄完电影《长恨歌》之后,影片题材开始涉及80后、90后的内容。比如你的《用心跳》涉及到武术、歌舞等诸多元素。是想尝试新的电影风格吗?

关锦鹏:实际上这些题材、元素的风格,台前幕后我也一直在做,倒不是专门来拍青年题材。像《用心跳》这部影片,这群青年人很有活力,也有潜力,我都会乐于去做一部片子。

京华周刊:接拍《他的国》这部电影,和韩寒本人有什么接触吗?

关锦鹏:他的小说作品,我都有看过,像《三重门》,《长安乱》。我跟韩寒并不熟,只是关于小说版权的签约见过,通过几次电话。

京华周刊:小说《他的国》讲述的亭林镇故事,改编拍成电影会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原著部分?

关锦鹏:目前这部小说还在改编当中,一切都还没有敲定。可能会保留他故事里原有空间、时间上的背景。他的小说描述当下写实的状态,会放小淡化。

京华周刊:那这部电影主题主要侧重在哪个方面?爱情故事?

关锦鹏:对,拍这几个青年人的感情,主要是一些心里的感动。

京华周刊:这部小说感动你的特别之处是?

关锦鹏:在当下大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形下,那种青年人之间的纯爱,浪漫温馨的东西很打动我。就是让大家感觉到,有些情感,也可以是这样的。

京华周刊:基于这样的感动,让你想要拍这部电影?

关锦鹏:对,大环境的浮躁,让我想要拍别样的爱情。

京华周刊:据说电影的魔幻题材是该片的一大特色?特效制作会占大的笔墨吗?

关锦鹏:还不太确定,会有一些动物异变的特效后期制作。

京华周刊:女主角“泥巴”一角已经确定为桂纶镁?

关锦鹏:没有没有,还没有定下来。

京华周刊:女主角的形象会偏重于什么气质?

关锦鹏:气质可能会偏文艺一点。

京华周刊:作为一个电影界过来人,你认为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做一个好的导演?

关锦鹏:哇――(笑)只能说从我自己个人而言,我更崇尚电影从人物出发,而且是卑微的人物。

京华周刊:所以你的电影定位也是如此?

关锦鹏:对,我觉得还是“人物为主”。人物是最能吸引我的,人和人之间的碰撞演绎出的故事就是我的电影。人物决定了电影的基调。

第7篇

关键词:韩寒博客;杂文;现代传媒;大众文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138-03

现代传媒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供人们进行多元-的选择。韩寒的博客文章以网络为载体,在传媒世界的鼓噪中备受关注,引发众多争议,却依然特立独行,保持着极高的访问量。作为相当数量受众的共同选择,韩寒博文虽常被推至舆论的浪尖,其存在和影响却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噱头”,或简单冠以“取宠”的标签。对于这样一幅鲜活的现代传媒生态下的文本生存图景,客观、充分、理性的眼光和分析认识才是应取的、负责的态度。

韩寒博文的文学性

欲以韩寒的博客文章为探究对象,首先涉及这种文本文学性的确定问题。对于文学本身的定义,历来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兴起的浪潮中,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更难寻其所宗了。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表明:“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因此我们可以从韩文产生的效果、功用来回追文本属性。

韩寒的博客于2006年11月开放,截止2011年8月,总计20余万字,累计访问量达4亿9千6百多万人次。可以说,韩寒的博客文章是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的,是“值得重视的事物”,另一方面,读者追读、热捧韩寒的文章,争取靠前的留言记录等现象,说明阅读韩文能给他们带来“”。“一切艺术,对于它的合适的使用者来说,都是‘甜美’和‘有用’的”。由此,我们不能不说韩寒的博文具备某种艺术的特质,或说,文学的特质。有西方学者指出:“我们阅读文学,是因为它提供了对社会有用的愉悦,因为它被认为具有表现上的真实性”嘲。这种“真实性”正是韩文所具备的突出特点,是它之所以备受关注的内在原因。我们固然可以对韩文的文学价值进行优劣的品评,但不能就此进行确定或取消其文学性的判断。

确定了韩寒博客文章的文学性质后,就韩文的文类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韩寒曾称他的杂文都出自博客,“杂文”即韩寒对其文本的基本定位。鲁迅先生对杂文的定义是“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当代学者们对杂文的初步共识是“文艺性的批评”。由此可见,杂文是取材于社会,兼有文学艺术形式加工的文体。韩寒文章的题材涉及政治事件、社会事件、生活杂感等。作者在文章中都表达了一定的观点,如对山寨文化的看法:“任何经济文化政治的起步,都是从山寨开始的。忘记山寨就是忘本。”对作家协会的看法:“这么多年,作协等艺术家协会一直是驯化基地,它早期还掌握了一定权力,并妨碍了真正艺术的发展。”文章的主旨突出,立场鲜明。因此,韩寒的博文是可以归于杂文的。然而作为以互联网载体的文本,韩寒的博客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和塑造,其杂文-创作也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

韩寒博文的艺术特征

韩文的类型驳杂,政评、短评、启事、随笔、小品等,几乎无所不包,随意性很强。但在韩寒这种随性任意的行文中又包含丰富的,由逻辑推理、类比想象和审美情感所构造的文本意群,具有多层的审美意旨。

逻辑思维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推理、对比、类喻等形式。在韩寒博文中,逻辑推理式的论述如《给点咸菜吃》一文,作者对政府向电动自行车征收费用的做法表示不满,文中谈到:“电瓶车是这个城市里倒数第二弱势人群使用的交通工具,他们往往是疲于奔命的人,你不能让他们以70码的速度去送命,你也不能让他们以15码的速度去奔命。”这里隐含的逻辑是,电瓶车因行驶速度相对快捷而价格低廉成为一般市民所青睐的代步工具,但这种适中的速度也带来了管制方面的问题,政府因此欲靠征收费用来限制其使用,实在是强人所难,遑论利民之功。

其次是对比式、反语式的叙述,表现出反讽、强调的效果。如《这一代人》:“有信仰自然好,关键是信仰带我们去何方。如果信仰带我们去沟里,那我们还是暂且留在岸上看天色吧。”表达了对“伪信仰”的讽刺和鄙夷。还有《终于得到了年度车手冠军》:“……也谢谢讨厌我的人,前进的路上,是你们时不时踹几脚,让我走得更快。”表意在致谢,实为一种反击式的回应,绵里藏针,怨而不怒。

此外,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的结合是韩文又一个突出特征。这种想象不同于简单的本体和喻体间的映射,而是借用逻辑思维对题材进行评议、分析,“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去证明某个论点”,又将这种论点抽离出来,并渗入浓郁的情感色彩。如《给点咸菜吃》中把政府比作“吃肉的”,即有着相对高质量生活水平并享有一定权力的阶层,而普通市民是“吃咸菜的”,生活水平较低。但食肉者并不了解食素者所尝的滋味,仍一味克扣限制,使后者“欲食咸菜而不得”,实在过分,实有不公。通过想象性的表达,文章渲染上鲜明的情感色彩,类似的例子在韩文中比比皆是。想象性的表达使原有句子的逻辑关系清晰化、明朗化,使读者一目了然。从这个意义上讲,韩文具备了逻辑思维和想象思维的框架,在通俗的网络媒介中构成了一种突出和差异,在提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赋予作品以审美效应的重要手段”。

再者,韩文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韩文的语言大体上并未显现出精雕细琢的痕迹,呈现出朴素、浅近、直白,甚至有些无礼,傲慢不羁的风格。往往不便用于行文的名词话语,在韩文中则毫无避讳,大行其道。但这种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承应了文本逻辑化和类比夸张化的艺术特征,使文章读来更日常化,真实切近,免去了造作感。

韩寒博文的思想性及价值

现代传媒呈现出一个日新月异物化的世界的同时,带来了以“消费”为标志的价值取向。这种商业化、消费化的伦理也构成了所谓“大众文化”的基本要义。一方面,现代传媒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复制稀释了传统文化的独一性、神秘性,转而走向了娱乐化、商业化。而与此同时,文化的膏泽也经现代传媒得到广泛的撒播,大众文化以开放的姿态不断扩张,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呈现出一种双重特征。一方面整体趋向商业化、标准化,是一元文化;另一方面则期待超越常规,制造差异,是多元文化。这两种心理内涵共同牵引着大众的审美选择。如此看来,我们不难解释大众文化中所谓“流行”、“偶像”的现象――某种超越常规的个体从一般大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媒介的宠儿,转而走向商业化的生产。韩寒正是这

种文化生态下的“偶像”代表。而韩寒最具吸引力的特质,或者说某种“超常的异质”就集中在他的言论之中,即一种穿透现实的批判态度。

韩寒的杂文话题涵盖大大小小的社会热点,但在文章涉及的具体对象背后,总能看到一个突出的意义旨归,即对人权、人性和理性的追求与呼吁。

人权的外在表现是民生。在《青春》一文中,韩寒就青年一代打工者的生存状况写到:“你赚了多少钱往往是中国家庭衡量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价值的唯一标准。……也许唯独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权是物权的战利品而非主宰,这种社会矛盾更多地存在于社会底层民众当中而不为人所视,能从中预见问题,可见韩寒眼光的跨度和深度。

人性的问题往往很能触动人们的神经,也是一个作家文本的意义的常在旨归。2009年湖北大学-生救人事件中折射出人性的不堪侧目。在韩寒的博文中,呼唤人性复归的表达往往化作了对践踏人的鞭笞和对“权威”的蔑视冷嘲:“这些都是倒钩案等一系列事件的衍生产品或者周边产品,那就是好人没好报,唯利是图,人情冷漠,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此类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人性的扭曲和失常也绝非个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交替造成了价值真空和道德沦丧。相比有关学者深入的思考和学理化的分析,韩寒更多地则是瞄向个个具体的事件,将其中的伦理黑白、道德是非的颠倒错乱暴露在读者面前。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去寻,这种立场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以报刊论政,为民众启蒙以报国的追求以及古代士大夫对“道”的坚守颇有渊源。但毋庸讳言,就韩寒思想的深刻性、预见性或普适性而言,尚不能与前辈并论。然而如作历史地评判,韩寒博文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是值得深思的。它并非一个典型的存在,而是裹挟在传统儒士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之间的特殊存在。

第8篇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与向往,而为什么故事人生在终了的瞬间总会戏剧化地夺走所有?而又为什么要在我们逐梦失利后献上一丝希望?

合起韩寒官方上最末期的一部完整作品《他的国》,大脑里写满了问号,究竟韩寒想借着这些似形非散的文字告诉我们些什么?寓意着什么?读者又领悟了他的几分意境?

我在书的扉页上看到韩寒的篇首引,他说:“我几欲把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地方都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但是到最后,我没有这样做。如同书的情节一样,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字里行间,我似乎读懂他要告诉我们纵然人生之中不幸再多,却仍会有余后的生机。是应该把“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搬出来作为《他的国》全书的总括吗?

主人公左小龙在书中如此忐忑,除了狂奔的皇后号摩托车与心中一腔的梦想,左小龙似乎患得患失地失去所有他本该有的。随着情节发展,后来,一开始对自己死心塌地的泥巴因为生计无奈地离开自己,自己心中的向往黄莹也远去他乡,亭林镇也不再那么温暖,大帅依旧守着自己的园子。而左小龙在经历了生死徘徊的一幕后,终于放弃了一开始想要带着演唱团进军音乐界的梦想,也不再怀恋冲出318国道的梦想。

正在主人公左小龙万念俱灰的时候,韩寒妙笔回春般地用两封信件与皇后号摩托车的失而复得的引领下将主人公引入下一个希望旅程。在书的最后,左小龙与变异的萤火虫一起飞驰,在大雾连天的318国道里飞奔,在他下定决心要找回泥巴,帮萤火虫找回龙猫时,韩寒用一句话结束并令全书本已陷入绝望的局面突然回转,反而闪现此全书任何一章节都要闪光之处。韩寒安排给左小龙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到我的前面。”画龙点睛地为全书画上句点。

毋庸置疑,韩寒成功了,而他留下的揭露的现实问题该怎样使我们这些花季奋青去揣测?我们该怎样面对与主人公左小龙一样的境遇?

因为这本书,我改变了对韩寒颓废主义的想法,虽说依旧厌恶郭敬明笔底的怪癖,但是,却可以别样地接受韩寒的励志……

韩寒揭露了我们的迷惘,更多的则是激励,只是,我们谁看到了?就像我的偶像雪小禅曾经说过的一样:“我曾想过放弃,想过遗忘,却从未想过离去。因为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向前;遗忘是为了减缓所有的无奈;而离去却意味着放弃一整片天空!”

梦想,会有无数次的断点,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会刻骨铭心地记录下我们曾跌倒过多少次。但,只有这样拾起残留的坚持继续脚下的路,海阔天空,一路是蓝,才会彼岸花开。

我想,我要像左小龙一样,驾着皇后号冲出318国道!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一:周政超

第9篇

作者:黎星晴

方舟子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并不是其本人所写,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第一是因为方舟子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并没有任何有力的实证,其实认真算起来方舟子并没有任何证据;第二则是因为方舟子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时说的韩寒文学作品风格不像80后作者风格这句话不能成为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的论据。

所以我认为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为其实仅仅只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

上面我已经论述了为什么我会认为方舟子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并不成立。下面我则会阐明为什么我会认为方舟子质疑韩寒文学作品为是一种偏见。

韩寒的文学作品自其出版发行之后一直都是争议不断的。

而这些争议则都是源于韩寒开始文学创作的年龄较早和他作品中犀利的内容。

质疑韩寒的人应该都同样有一个看法,那就是青少年不可能写出深邃的文学作品。

但是青少年却是绝对可以写出深邃的文学作品的。

因为青春是人类由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人会在这段过程中对这个世界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索和思考,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逐渐增加。

人处于青春期时会是感悟颇多的,所以青少年是绝对可以写出深邃的文学作品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不断探索着它,不断思索着积累经验。即使是儿童也会对这个世界有着一个懵懂而模糊的认知。

我认为那些认为青少年不可能写出深邃的文学作品的人大致分为这样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其童年和青春时由于其自身性格和外界环境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青春真的过得很安逸,他们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在衡量判定与他们不同经历的其他人的心路历程,由于各自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的不同,所以他们无法理解。

第10篇

——题记

第一次邂逅韩寒,是偶然地得到一本《零下一度》。翻开书中的首页,一个清秀的面庞印入视野,他便是韩寒。

新概念一等奖,加上《三重门》的百万册销售量,使韩寒在当代文坛上变成了“风流人物”。

当初,韩寒的年龄与我们相仿,本应就是循规蹈矩地读完小学到中学,最后顺理成章地完成大学的学程。但是,他却做出了我们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休学写书。虽然腹中是没有足够的墨水湿润笔尖,写不出真实地反映校园生活的《三重门》,可是他勇敢的选择,不能不使我从心底里佩服。

韩寒的七门功课亮红灯,但也能欣然地被复旦大学录取。这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啊!可是,韩寒却用他的自傲“横眉冷对”当今教育界。可能,韩寒只想像陶渊明那样,把开阔的哲学理念深藏于胸,挥去衣袖上黏附的世俗陈腐,去东篱下悠然采菊。在韩寒眼中重要的固然不是学习,而是随心所欲地挥洒青春的热情。或许就是这种性格,才使韩寒酝酿出一本惊动一时的《三重门》。

细细品读《杯中窥人》,很难发现这篇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又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的文章,居然出自一个七门功课亮红灯的学生的笔下。可能,现在叫一个才学兼优的人,给他一个这样的话题,他也未必能写出如此富有独特人生观的文章。于是,我便认同了韩寒的一个观点“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然后,我们只能羡慕,羡慕那雄鹰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巨鲸凶猛地搏击于大海。再次阅读韩寒的《教育真伟大》,简直就是“欲言又止余香,袅袅引人遐思”。对于学校教育,他表现出来的都是深恶痛绝。可能各种奥妙只在于韩寒冷眼看世界,独以文章为生命。

当然,这个时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都祈求他是全才,可是,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全才的,因为“人无完人”。我们的数理化顶呱呱,不见得我们的文章就不是稀里糊涂瞎写一气;我们的笔杆子掘得山响,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知道“WTO”的含义。由此,我便体会到《三重门》中一再表白的一段话“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倒是应试教育的幸运与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把全字人下的王字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确实,品读韩寒的文章,感受颇多,或者这就是同龄人的心有同感。在他的文章里,寻找到的是一个没有束缚的,不再是无奈的世界,有的只是花季年龄的率真,一种叛逆的自傲。我不明白除了考试,这辈子再也用不上的三角函数为什么要去学;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坐着回答问题;不明白语文课本偏要选些堆砌辞藻华丽空洞的文章。也许,这就是人类的规矩。

虽然万分佩服韩寒的率真与自傲,但我不能也不敢做出如此勇敢与自信的行为。因为这个时代,不再是时代的不学无术,不能停留在韩寒年轻的傻气阶段。因为这个时代赋予给我们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我们不能像雄鹰与巨鲸那样自由地选择嬉戏的地方,于是只能像“大江东去”的流水那样随波逐流。为着一个好的将来,我们现在就必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应试教育,我们不得不给自己披上一层面纱,离开自己轻舞飞扬的天地,进入一个敌对亡我之心不死的考场,而作出一种所谓“无悔”的选择。如果在考场上,你是挥洒自如的,别人便虚伪地赠你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你是绞尽脑汁的,那只会虚伪地安抚你“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个时代就是这么现实,每个人都像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你不晓得他里面装的是什么?但你必须拥有诸葛亮与曹操双剑合璧的智慧,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否则就会变成明日的黄花,有的只是一时的芬芳,继之便是落红遍地的心痛与无奈。

韩寒的选择就如天上的彩虹,倘若把它当作地上的路,那就危险了。

第11篇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勇敢父亲的“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湮灭,以及一个寒门家庭的疑惑:读书到底能改变什么?之前,《南方周末》曾以“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为题,以直观的数据揭露“寒门难出贵子”的窘迫,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教育的思考。这种窘迫局面的形成,固然跟现有的教育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精耕细作的灵魂塑造变成了粗放型的流水线式人才制造,成为“办证机构”;高校行政化将高校带入功利陷阱……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坑爹”的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呼声才愈演愈烈,南科大的破冰改革才被寄予厚望。

但是,透过韩氏父子似乎又可以看到造成这种绝望窘境的另一面。那就是,个体在逼仄的体制城堡内,选择的不是突围,而是在城堡内构筑了另一座城堡。从寒门学子韩胜利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寒门学子自我封闭的过程。韩父寄予韩胜利的是关爱,但也是压力和束缚,韩胜利的自律和自勉同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封闭。他们所理解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知识是狭隘的,沿袭的依旧是现行教育体制制定的标准,可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远不止这些。韩胜利在招聘会上不懂得包装自己,甚至不敢说话、与人打交道,在“放养式”的、开放自由的大学里,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性情和人格。

体制是逼仄的,但环境和心灵依旧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无法控制和压抑。无论是来自豪门还是来自寒门,在心灵上都享有同等的自由,而这正是向命运突围最有力的武器。对于寒门而言,压力固然很重,但这并不能成为为自我禁锢、自我封闭开脱的理由。在封闭的体制内再给自己构筑一座城堡,这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拒绝释放,唯有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自由心灵寻找突围方向的人,才能免于现实的压迫和淘汰。为什么有的学生在校兼职、创业能够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韩胜利却只是想到靠捡瓶子来解决眼前的窘迫,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心灵有多自由,突围的方向就有多广阔,如韩胜利般这样封闭自己、禁锢心性,怎能找到命运的出口。

个体命运对体制过度的迷信和依赖,让我们逐渐放弃了内心的自由,迷失了突围的方向。而这,正是寒门韩氏陷入命运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韩胜利还是韩父,依旧认为按照现有体制的要求,甚至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就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就能够换来命运的改变。当教育体制发生滞后,与市场发生脱节,那么命运和梦想也只好扼杀在体制的陷阱里。

上升到整个社会,同样如是。现实的逼仄和残酷,民众总是依赖于体制的完善来解决,但完善的体制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譬如最近民众关切的校车安全问题,我们或许以为,完善的校车制度就能保障孩子们的学途安全,但体制的形成毕竟要经历复杂的博弈和漫长的修缮。如果对体制过度依赖,我们或许会忽视利用自己的自由给孩子们营造安全的空间,譬如车开慢些、见到校车主动避让等。而民间行动的日益高涨,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的部分群体,正摆脱迷信和依赖,为这个社会寻找突围的方向。

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学子的命运,正在滞后体制的城堡里打转。如果继续依赖和迷信滞后失灵的体制,甚至在城堡内再筑城堡,那么难免陷入韩家的绝望窘境。

心灵自由,才能寻找命运的出口;自我禁锢,只会陷入命运的泥潭。

郑文龙

看毕全文,“於我心有戚戚焉”。上小学的时候,班级的教室里贴有“知识就是力量”的条幅;上高中的时候,电视里播着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让我记忆尤深的是,每次考试成绩榜单中的名次,直接与父亲或绽开的笑颜或紧缩的双眉相关,与母亲白天邻里间的笑谈或夜半黑暗中的叹息相关。自古华山一条路,“知识”对于大多数的寒门学子而言,似乎成为获得一切发展的可能乃至独立生存的先决条件。而当我们真正拿到一纸证书之后,不免失落、迷惘:我们没有格言中许诺的力量,没有广告中轻易改变的好运。我们失意彷徨、失魂落魄,在父母早已浑浊的眼中,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于是,我们接受了曾经不屑一顾的“宿命”。由于“寒门”,一切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身心煎熬。

第12篇

小时代3观后感

今晚7点10分,我们乘着今日首映去看了《小时代3》。

小时代系列可以说是我一个青春最基本的回忆吧,它承载了我这些年的稚嫩和不成熟,所以就算郭敬明拍了小时代如何被喷,我都毅然决然地坚持去电影院看它的上映,也许被人称为脑残粉吧,我不介意。还有众多的人拿他和韩寒即将上映的《后会无期》相比较,还有人问我,两部电影中只能选一个看会选哪个?毫不犹豫,我会选小时代,无论他是多么的不实际,多么的充满梦幻,但郭敬明这三个字比韩寒先出现在我的认识中,郭敬明再差,他的小说也陪我度过了这些年的青春岁月。

小时代3无疑继承了前两部的奢华,也许这就是郭敬明的风格吧,和韩寒那种朴素与平淡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各有各的特点,其实是无与比拟。郭敬明也的确将商业很成功地运用到了电影的每一个角落,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广告特色,但其实我也并不排斥,因为在这个背景下的电影,没有商品赞助貌似是不可能的吧。作为一部电影,它的拍摄让我这种不懂任何摄影的人来说我觉得它已经比国内众多的电影要好很多了,甚至我们在开玩笑,郭应该去导演中国的黑客帝国,指不定票房会大卖。

一个人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看应该会比较客观吧,所以郭的电影有自己的优点,也有大家认为的缺点。当然,虽然韩寒的作品并没有对我造成深刻的影响,但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的电影业,24号去看《后会无期》,虽然我并不是很期待,因为作为潘浚我甚至不能理解韩寒专业的文字叙述。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涉及对任何人的抨击与批判,毕竟我是一个潘浚没有这种道德高度的责任感。

很开心,四个人一起去看了一部侧重于友情的电影。虽然淋雨回家不是一件欢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