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简介

时间:2023-05-30 09: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狂人日记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狂人日记简介

第1篇

该是打破创作天才神话的时候了。多萝西娅的《成为作家》就是一本打破“天才是不可教的”之神话的书,她认为那些传说中作家的“神奇魔力”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那么神奇,甚至是可以传授的。包括作家的信心,作家的气质,性格,生活和读写习惯,思维方式,观感方式,想象力,毅力,意志力,都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可以训练而习得的。

成为作家的第一步是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家,阅读你感兴趣的优秀作品,思考这些作品写得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个是你创造性学习和继承,并扬长避短的基础。

第二步就是创作性模仿。艺术不只来源于生活,还来源于艺术。模仿你认为优秀的,你欣赏的,你认为写得比你好很多的,你认为绝妙的东西。仔细研究,逐字细读让你佩服的地方,看他是如何做到的。你甚至可以把好的句子篇章当格律诗一样去填字填词。这里的模仿,不是复制,而是创意性的练习,可能写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佳作。

比如让郭敬明模仿“在一个夜黑风高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句子“在一个草长莺飞樱花盛开的季节”。留意这些经典的恰如其分的用词,不一定是最华美的,但是一定是最适合的、最贴切的。

我曾采访过一个80后作家,他很神秘地告诉过我,他的秘诀就是一字一句地模仿他认为经典的作品,我当时并不以为然。那时候多萝西娅的《成为作家》还没有翻译成中文,无论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他过早地读过了英语版,我都相信他是这种“秘诀”的成功受益者。

这种“秘诀”的成功受益者,单单是以80后作家为实例,可谓数不胜数。很多人惊叹80后文学的神奇,惊呼80后为“外星人”,其实是因为他们与80后作家之间存在着严重代沟和隔阂,他们不知道80后接触的是哪些东西,喜欢的是哪些东西,继承的是哪些东西,创造性地模仿了哪些东西。80后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在艺术上或思想上,虽然有开拓和创新,那也是从创造性模仿的训练开始的。

漫画、网络文学、童话故事、欧美影视等对80后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郭敬明的《幻城》从故事架构,到人物外貌,人物的魔法术,到玄幻的境界,甚至到主人公的情感、价值观和台词,都明显模仿日本漫画《圣传》;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从主人公的名字,到主人公的言谈举止,到故事情节发展,到北京风情和地方方言,都明显参考了庄羽的网络小说《圈里圈外》;李傻傻的《红×》从人物形象,反成长的思想情感主题,甚至人物的气质言行,叙述的视角、线索,甚至“麦田”的意象等都有对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模仿的痕迹;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980》里的葵花为了去见自己心爱的画家,以生命的代价与女巫交换人的形体、人的双脚的整个构思,明显受到了安徒生的《海的女儿》里美人鱼以美丽的声音和脚踩刀子的深痛代价去换两条人的双腿去见自己心爱的王子的故事情节的影响;韩寒的《三重门》从思想立意,到语言风格,到产生的审美风貌,都会让读者想起钱钟书的《围城》,这些模仿都是比较成功的创造性实验。

有的同学会说,那韩寒也不是培养的呀,他高中都没毕业呢。他是没在学校里读书,但是要知道他老爸就是文学爱好者,职业是编辑,他家里有很多书,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读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不是很小就读了《围城》,他能在17岁就写出了围城风格的《三重门》吗?韩寒的确很聪明、很有天赋,但也是因为他有条件,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条件释放了自己的天赋。试想如果不是受他爸影响,很早就接触文学并爱好文学,如果他不勤奋,没有认真读那些书,并用心地去模仿和练习,那么今天的文坛就不会有韩寒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更是被多次爆出抄袭。其实,这恰是郭敬明的聪明过人之处。他很早就找到了成为作家的秘诀, 就是从创造性模仿开始。虽然很多人指责郭敬明,法院也判郭敬明抄袭并赔了钱,但是谁也没否认郭敬明自身的勤奋,和他在模仿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要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卖了几百万元,他才赔了20万元,这就说明法官还是承认他只是抄袭了很小一部分。他不是完全照搬和抄袭,只是模仿痕迹太重,就有了抄袭的嫌疑。

这里不是鼓励抄袭,而是重复一下牛顿说过的真理:“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和继承别人的优秀成果。很多很傻很天真的同学至今认为模仿别人是丢人的事,甚至认为模仿会丧失自己,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没有一个人能完全靠自身的天赋和灵感成为大家,都是要学习别人、借鉴别人的。也许你会说80后作家都不是大家呀,那么,我们就说鲁迅吧。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大家都熟悉,但是如果你读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就会觉得似曾相识。两者不仅用的都是日记体,而且内容、人物、结构、情节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不仅题目相同,结尾也类似。两个狂人最初都是走出门外,看到街上有人要迫害他们的迹象。果戈理的狂人呼吁:“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也呐喊:“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创造性地模仿了果戈理,没有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就没有鲁迅的《狂人日记》。

以上随手拈来的案例,只想说明,那些看起来天赋灵感的作品,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很多都来自创造性模仿,以此来启发我们对写作的认识和信心。模仿不是抄袭,像韩寒所说,“孩子来源于他妈却不是他妈”。书法入门都是从临摹字帖开始,然后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临摹柳公权写出的柳体字没人会说是剽窃,临摹也是艺术的训练和创造,目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总之,没有一个天才不是来源于学习,没有一种优秀成果不是来源于继承。

第2篇

第一个话题是青春文学。谈到文学,首先要谈到的是文学的缔造者――作家。当代青春文学的当红作家有一批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韩寒,比如郭敬明,再比如张悦然,等等。称“少年作家”是误导、炒作,这些人大多为二十四五岁,也许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但哪个作家不是少年时代就开始练笔?“五四”新文化主将除鲁迅38岁写《狂人日记》外,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的代表作20多岁就写成。现在40来岁叫“青年作家”,25岁只好叫“少年作家”了,这是没道理的。

这些作家还有一个特点:出自《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后来出的书可称为新概念升级版。好事者还划分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偶像派和李傻傻、孙睿等实力派,其实大同小异:

一、无一例外写成长小说,写自己的故事,很切合当代大中学生的心态。主人公无一例外是叛逆者的形象,和成年作家的少儿文学作品写的乖孩子相区别,基本上是个“坏孩子”,很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叛逆心态。疯疯癫癫、痴痴傻傻的小燕子都那么红,青春文学作家一夜成名就不奇怪了。

二、有一点是他们的秘密武器,这些作家的语感能力非常强,文字语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夏去秋来,他们会写“当这只甲虫从一片树叶爬到另一片树叶,一个夏天掉下来了”;心里难过,写成“装在心上会跳的东西被砂皮打磨了一下,生痛”。

但客观地说,这些作家的作品普遍存在不成熟的现象,有缺陷甚至是硬伤,影响他们走得更远:

一、作品模式化程度太强。往往是成长的经历加上吸毒、泡吧、三角恋等成人世界的元素,是写生理的成长而非心理成长,更未折射出时代民族文化的变易。读者在阅读多部作品后感觉雷同,缺乏新意。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稍好一点,但是抄袭之作。

二、文学素养不够,文学准备缺乏。有出版家对22个青春作家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作家都未很系统地读过文学名著,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书有的说是苏童的《妇女乐园》,有的回答是余华的《18岁出门远行》。内在积累的匮乏也导致这些作家难以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有例外,文学天才可以从不看别人的书,但22个青春文学作家普遍准备不足,就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

三、对文学的贡献很少。一个重要作家的产生,关键是看这个作家给以往的文学注入了什么新的东西。纵观这些作家,并未对文学作出多大贡献,他们多数还在模仿。譬如说,郭敬明在模仿美国科幻小说和日本动漫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所谓的“奇幻小说”,韩寒自《三重门》后一本不如一本,尽管他自己说一本比一本好。

以上是开场白,一方面青春文学走红,一方面有明显缺陷,总体来说,文学价值不大。

(本文节选自盛子潮先生2006年1月在浙江嘉兴所作文学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

第3篇

[关键词] 孔乙己;读书人;悲剧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所有《呐喊》集中,《孔乙己》被鲁迅视为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全文不到三千字,但却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本文从他自身具有的身份――读书人为切入点,探讨由此造成他的命运悲剧。

一、科举制度的执着

职业和外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穿着上,“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孔乙己以此来把自己和短衣帮的人区别开,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即使又脏又破,他仍旧固执的坚持穿长衫,有着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来填补他现实的未成功。同时,“穿长衫”也说明他的思想具有封建性。中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孔乙己的理想也是科举取士。语言上,“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考试题目主要来自传统的四书五经。掌握传统儒家经典,文言文是唯一方式,但短衣帮们并没有因为他的之乎者矣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嘲笑,因为这半懂不懂的文言文,人们替他取绰号为孔乙己。但恰恰是对于孔乙己来说具有价值的科举考试,被鲁迅撕毁在了人们面前,通过孔乙己的执着使人们对科举制度进行思考。

二、不愿做“劳力者”的“劳心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的划分。孔乙己既不属于“劳心者”,也不属于“劳力者”。体形上,“他身材高大”表明他具备谋生的能力,但他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不愿和短衣帮的人一样,靠出卖体力进行谋生。这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读书人把读书当成自己的基本生活,大多不愿意参加物质生产。”作为读书人,孔乙己又是一个“劳心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他一直走在求学的路上,但乱蓬蓬花白胡子的孔乙己却还只是个童生。清代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花白胡子孔乙己混了大半辈子却还仅仅是个童生。因此,为了维持生计他凭自己写的一手好字替别人抄书,但这远远不能使他生活安稳。韩书文认为“孔乙己的不幸不在于他走不通科举之路,而是不肯脱下长衫,另谋出路”。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清末,市场经济远不如现在发达。孔乙己固守着通过科举来改变生活,具有固执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生存方式的相对狭窄。如果孔乙己生存在当下,那他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转行,试着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三、不能“善独”的孤独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知识分子的在社会人格上主要秉承这来进行自我修养。善独是指一个人的时候,要做好自己,遵守人的初性。经济上,孔乙己是窘迫的。第一次出场就说他“青白脸色”,身体状况往往从面部特征表现出来。孔乙己因为长期的半饥半饱,以至于脸色苍白带青。孔乙己也没能坚持他口中所说的“君子固穷”,背地里却连书也偷,但他并不以为耻。在他偷了何家书以后,短衣帮嘲笑他,他还争辩到“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陶行知所说,要人敬者,必先自敬。孔乙己并没有能保持自己品性,做一个老老实实本分的人,所以在每次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以此来嘲笑他。在人格上,孔乙己是孤独的。他没有一个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在众人的笑声中出现。如果说孔乙己平时总是一个人,那后来众人挖着语言陷阱促使他往里跳时,则是他心灵上的的孤独。“你怎么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内心的最后防线也被人们无情的撕开暴露在大众之下,使他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

四、为尊严做最后抗争

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尊严。孔乙己也为自己尊严做过抗争。第一次是短衣帮面前,在买酒时,是“排”出九文大钱,用“排”字显摆自己是有钱人、是读书人,把自己和短衣帮的人区别开来。但并没有取得效果,因为换来的是短衣帮又故意的高声嚷道。第二次是在小伙计面前。孔乙己问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如何写,他本想在“我”面前卖弄学识,但“我”给他的回应是不耐烦,心里甚至还鄙视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第三次是在小孩面前。大人世界里他扮演的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而他把目标转向了小孩,试图分茴香豆给小孩吃来拉近他和小孩的距离。但最后也没有成功,因为在孔乙己一阵“多乎哉?不多矣”的话语声中,小孩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为尊严所做的三次抗争都失败,他至始至终对于人们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只有十九个铜钱的欠账,生命既不宝贵,死亡也不悲哀。因此在文中最后才有“大约的确死了”。“大约”是一种推测,因为到了第二年的年关也没能再见到他。“的确”是一种肯定,孔乙己特有的读书人身份,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注定了孔乙己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鲁迅《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续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吴小如《中国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5]黄益庸《唐诗宋词》,黑龙江出版社,2006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语文课堂;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7-1.5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也是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大家公认的高考九大学科中最不易作教学评价的一个学科。学生们不能将每天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期中期末考试中那张以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试卷联系在一起。工作五年中我会有这样的无奈,总有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语文成绩却不够理想的学生。几经学习与思考,明白这是由于目前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静止性、绝对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桎梏,束缚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这引起我们更为深入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的思考。

“评价”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及评价体系具有多向度多层面动态的特点。一方面,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评价要依据并兼顾多重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要确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则惟有针对同一评价对象的样本行为进行多次评价,才能评价出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

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对于预习作业,教师要有一整套适合本次预习的评价系统来督促、检验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比如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使用的课前听写测试,介绍作家作品以及文本背景,提问学生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作者思想或是更加详细的学案导学等等。重点是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对学生的预习学习进行评价落实。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在教师授课这个个人的行为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比较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这位作者的情感,而不顾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或者不去思考学生掌握了你教授这些知识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进行教学评价的。因为这种课堂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评价点。

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或是以此来代替教学评价,就会形同虚设、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教材文本的解读入手,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易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比如我们讲《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究,理解鲁迅先生的“真的猛士”、“有恶意的闲人”、“佣人”等词语。而学生在课外自读《狂人日记》,定会遇到类似难懂的词句。对于这些教师是无法去评价学生是否全部理解的,但是教师可以在讲授课内文本时培养学生理解鲁迅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就落实到了学生读完书能否理解文章内容、能否在与他人探讨时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