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侯论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字幕翻译;变译;影片;《英雄》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开始在世界影坛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元素更是成为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热门话题。电影,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然而,中国电影要彻底打开海外市场,除了特有的中国元素,巧妙的电影技巧,电影字幕的翻译是关键的一步。对此,文章首先梳理了字幕翻译的定义及其文本特点,并结合变译理论对《英雄》英文字幕翻译进行考察,探求汉语影片字幕英译的策略及其效果。
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及特点
字幕(subtitling)用来指翻译电影、电视等大众音像交际类型时使用的两种方式转换的术语,字幕可以是语际间的,也可以语内的,(谭载喜,2005)但它是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同时出现的惟一翻译形式。
影视字幕具有瞬间性、通俗性与综合性等特点。瞬间性是指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字幕时,不能反复阅读,前后翻阅并对照。字幕在屏幕上停留时间有限,通常是一闪而过,而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这对字幕翻译有效性提出了简短、有效的要求。通俗性指作为大众传媒手段的影视自身,首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因而字幕翻译不能晦涩难懂,而应走向目的语读者。综合性则是指影视字幕翻译能与人物语言和动态画面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能与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有机结合,做到声画同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观众理解字幕翻译提供语境,且为字幕翻译者提供了便利。因此,把握好字幕翻译的特点是有效传递信息和文化的基础。而字幕翻译在进行文化传递的同时必须避免因文化内涵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与信息超出现象,使观众借助字幕翻译完全领略外语影片的魅力。
二、变译策略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观众、读者成了“速食”主义者。传统的以大量消耗人力物力为特征的全译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多样性需求,也不利于出版商节约成本,提高翻译利用效率。于是,变译理论应运而生。在国外,变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已经在功能主义学派、描写翻译学派以及文化学派中都有所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还动摇了“原文至上”的传统,扩大了翻译研究范围,不但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忠实”译本,而且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非忠实”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我国,变译作为一种翻译实践策略可以追溯到唐代佛经的翻译,一直延续到明清科技小说翻译。在反思变译策略的实践中,黄忠廉先生在其2000年出版的著作《翻译变体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变译理论,并将其定义为: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同“翻译”概念一样,变译也具有兼词作用,既指行为,也指结果。变译者打破全译的常规,在原作自身和特殊译者之间达成互利和合作,办法是照顾和迁就读者的利益、志趣,予以方便,同时也解放自己,减少为全译付出的劳动量,增加译文的知识含量和智力投入,于己方便,于读者方便,最终于原作及其作者方便,使之便于特定读者接受,所以变通在寻求一种双方和多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和折中办法。(黄忠廉,2002:93)
基于以上变译理论的梳理,笔者认为变译首先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引人注目,其次在翻译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上升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变译理论能否经受考验还应该在实践中检验。下文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探究七种变通手段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及效果。
三、《英雄》英文字幕翻译的变译策略
论及国产影片在海外的成就,《英雄》无论是票房还是评价都让人不可忽视。如果说这部史诗般武侠巨著空前成功的全国热映和赞誉有加的如潮好评,是广大观众及媒体工作者对高尚电影艺术的长期渴望和热忱支持的有力佐证;那么,它在海外的成就除了影片美丽而炫目的色彩,美轮美奂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豪情气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武侠精神,离不开的是字幕翻译者贾佩琳(Linda Jaivin)的成功译介。下文主要考察贾佩琳《英雄》字幕翻译中所使用的变通手段及成效。
第一,减译和缩译。减是总体上去掉原作中在译者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有时是去掉原作中的残枝败叶,有时是挤掉多余的水分,在变译中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缩”则是压缩,是对原作内容的浓缩。出于字幕翻译时间、空间的限制,《英雄》英文字幕翻译采取了大量的减译和缩译,力图以简单明了的英文在画面转换之间让观众迅速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对白等。如:
例1:破刺长空者,赏千金,封千户侯。
He who kills Sky will receive gold and land.
有诛杀二人中任何一人者,赏万金,封五千户侯。
He who kills either of them,will receive gold and land.
“千金”“万金”“千户侯”“万户侯”在汉语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古代封侯必封地,中西皆同,译者正是运用这一相通之处化繁为简,用简单的“land”代替了意义繁杂的“千户侯”“万户侯”,成功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浓缩,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观众来说,这样的减译能帮助观众结合画面背景快速理解意思,虽然丢失了一部分信息,但不影响主要内容的表达。又如:
例2:武功琴韵各不相同,
Material arts and music are different,
但原理相同,
But they share the same principle,
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
Both stress attaining a supreme state.
“大音希声”涵盖了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意指“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语出老子《道德经》。这样的成语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都不容易理解,更不用说外国观众。因此,译者直接省去了该习语的文化意义,而只是简述其大意。这样的处理,避免了节外生枝,而不至于让观众在短时间观看影片因为不解中国文化而困惑。
此外,片中翻译还出现了将中国人名、地名删减为零的做法。如:
例3:在狼猛县,臣掌管缉捕盗犯。
I must arrest criminals in my county.
例4:飞雪是赵国大将赵震之女。
Flying Snow is the daughter of a Zhao general.
上述两例中的人名“赵震”,地名“狼猛县”直接在翻译中省去,这样的处理不无道理,译者考虑到了海外观众对具体地名、人名不感兴趣,而只要弄清故事情节就可的心理,因此,省去麻烦的人名、地名翻译,只交代清楚源语的重要信息成了该片翻译的主要策略。
第二,编译和述译。编即编辑,指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的行为;述,取“述而不作”中“述”的含义,包括叙述转述或复述原作的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原作形式基本遭到破坏。影片中,译者大量四字词大多采取了编译和述译。如:
例5:从此,我王可以高枕无忧了。
His Majesty can finaly sleep at night.
例6: 因飞雪与长空曾有一夜之情,
Flying Snow had an affair with Sky,
使残剑耿耿于怀。
Brokens word never forgave her.
例7:三年前,寡人曾与他们有过一战,
Three years ago,they stormed the palace,
在寡人看来,这二人光明磊磊,气度不凡。
I was impressed by their valor and dignity.
上文中的四字词语“高枕无忧”“耿耿于怀”“光明磊磊,气度不凡”都被译者编述成了通俗易懂的简单英文。就一般观众的接受能力而言,这样的编译和述译实为恰当不过。若把例5中“高枕无忧”的本意“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都译出,不但会使译文显得冗长繁琐,且会加大观众的阅读和理解难度。而把例6中的“耿耿于怀”,译者巧妙地译成“never forgave”,把“光明磊磊,气度不凡”简述成“valor and dignity”不仅克服了字幕翻译时间上的紧迫和空间上的拥挤,从而不会使目的语读者目不暇接、一头雾水。
第三,并译和改译。并指合并,是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的变通手段;改即改变,使原作发生明显的变化,改换了内容或形式等。片中,贾佩琳对中国文化词的处理,采取了改变源语意象、形式或者合并源语短语、句子的做法,并且化繁为简,并译了大量字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字幕在观众观赏影片中的辅助作用。如:
例8:那年,我浪迹江湖,
When we first meet,
碰到飞雪。
I was living a carefree life.
飞雪知道,我从小浪迹江湖,
She knew Id drifted since childhood,
四海为家。
Calling no place home.
例9:长空说,
He said he had lived a life,
他从此纵横江湖,无牵无挂。
Without responsibilities or communities.
以上两例中“江湖”二字的翻译,都融入到了各自的语境,打破了前后语句的形式,将意义合并在一起。同时,在中国武侠文化中的“江湖”所表达的侠义精神也随之消失。这不能不说缺少了原文风味。但是,字幕翻译极强的目的性――娱乐观众――在此并没有丢失。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六种变通手段,译者反复使用,贯穿始终。而一向被视为诠释异国文化常用的“增译”手段在该片翻译中几乎不用。增译是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这无论是从译者还是从观众出发都不具备经济原则。因为二者都有共同的目的,即在最短时间内,借助字幕对影片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倘若不需要增加信息观众也能欣赏影片,增译就增加了观众的阅读量,影响整个观看效果。整部影片的翻译以最少的英文单词,传递最主要的影片人物、故事信息,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欣赏该片。从迎合目的语读者目的这一角度来说,贾佩琳的翻译无疑是成功有效的。
四、结 语
本文从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重要性,并结合变译理论相关策略分析了《英雄》英文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效果,认为影片字幕翻译采取了以减少次要信息,传递主要信息的相减、编、述、缩、并、改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字幕在影片欣赏中的作用,迎合了国外观众的口味。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5.
[2]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2002(01).
[3]黄忠廉.释 “变译”[J].外语研究,2002(03).
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水到渠成留校当了老师;第一次上讲台,面对仅比自己小一岁的学生,没经过教师专业培训的侯德成紧张得腿直哆嗦,敲得讲台“砰砰”直响,眼睛也不敢直视学生,事先精心准备的10分钟的开场白只讲了3分钟就没的说了,大脑一片空白,幸亏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替他解了围。初上讲台的尴尬经历至今他还深刻地记得,让他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远没有想象中简单,一直鞭策着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本领。
凌晨2点还在炸薯条
学校为了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会定期安排他们到知名的酒店学习和培训,通常等不到学校安排,侯德成自己也经常利用业余时到饭店去打工。他先后在五六家高级涉外饭店的西餐厨房学习工作过,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具备了很大优势。白天教课,晚上工作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满天星斗的凌晨两点还在餐厅的油锅前炸薯条,一种信念支持着他――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怎么能更好地教学生,在专业上精进领先呢?
从1992年开始他先后被学校派往瑞士,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7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和知名企业学习和培训,比如瑞士的洛桑大学,德国的菲林根学院,法国蓝带学院、瑞士洛桑La grape d’or餐厅,伦敦Ritz酒店等。这些经历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国外烹饪教师技能的高超,经验的丰富,同时也感受到西餐烹饪的艺术魅力和学无止境。对他来说也不仅是单纯的游历,用心的他利用这些机会收集学习了大量资料素材,成为日后课堂上风趣的谈资,极大勾起了学生们对西餐的兴趣。
当然最令他欣慰的是在北京的任何一家四、五星级饭店的厨房里都有他的学生,其中有近百名担任了厨师长,切实感受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看着成箱的荣誉证书、想着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服务的学生,这种价值感、成就感让他倍加珍惜。
教学也需要“看人下菜碟”
1985年当侯德成月工资只有26块钱的时候,他花了17块买了本英文书,那本书最后被翻烂了。后来每次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时,他都拿出这本书,告诉他们成功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不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成功永远不会轻易降临。勤奋是唯一的捷径,也是敲开成功大门的唯一钥匙。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平日里上课时他都用双语教学,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记住蔬菜的英文名,循序渐近,周而复始,在外语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英语水平就会逐步提升。他告诉学生:虽然你们身在职高,但并不比任何人起点低,抓住机会,你会更出色。
1993年班里有个文化课、专业课都很出色的学生,加上老师的器重,性格有点傲气,在同学中显得孤立。为了教育他改善这种情绪,侯德成送给他一本从英国带回的原版专业教材《PractlcaI Cookery》,要求他在一周内把其中一个章节的50多个菜单配方翻译成中文,并且在书中夹了一张字条写道:“老师也需要你的帮助,做人、做事离不开朋友!“后来,这个学生召集几名同学一起完成了任务,并主动要求把全书的菜单配方翻译成中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种做法让他懂得了正确认识自己、人与人之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等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让他领悟到了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和友情的珍贵。
关键词:顺应论;广告翻译;语境
广告主要是通过媒体传达一种信息引起受众的注意进而达到其购买的目的。如何使广告翻译后实现各方面对等,实现最佳宣传效果值得研究。本文尝试着从顺应论的视角来分析广告语的翻译,希望译者对顺应论有更好的认知,增强消费群体对广告语的可接受度。
一、顺应论
交际是一种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选择与顺应实际上是辩证与统一的,选择是语言交际的手段,顺应是语言交际的目的。语言的基本特性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人们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这些特性,对这些基本特性的敏感度也影响着正常的交际,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特性并合理的利用它可以帮助交际者做出正确的抉择。
变异性指的是语言是可供选择的,并不只提供一种单一的模式,存在多种可能性,选择多样化;商讨性指语言选择具有灵活性,不是呆板的、机械地按照统一的的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顺应性,能够使人类从各种可能性变异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使人类交际需求得到满足,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组建了成功交际的基础。
对语境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成功与否。我们所指的语境一般包含两种: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这两种语境的语言才能使消费者情感认知与理解认知得到加强,进而刺激其购买欲望,真正实现广告的作用与目的。
二、顺应论和广告翻译
顺应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广告翻译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广告语的翻译的过程是对语法体系及文化的选择及顺应的过程。要想使译入语广告与源语广告尽可能实现各方面的对等,广告翻译中要做出一系列的选择和顺应。既要顺应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及语系结构,也要顺应消费群体的外在物理世界和内心世界。
三、广告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一)广告翻译中的物理世界关系顺应
Verschueren 认为物理世界包含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指的是事件、说话和指称的时间;空间包含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身势语、形体容貌、生理特征等也归属于物理世界。
1.时间关系的顺应
例如绿世界牌系列晚霜的广告语,“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李诗平译为:要么给我绿世界晚霜,要么还我昨天的青春容颜。仔细品味这则广告,两个“give me”的叠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在汉语中被译为“要么给我、要么还我”,满足了中国人喜欢格律的语法习惯。再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格律实际上是套用了美国一句诗歌“ 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语用表达力度上,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更好地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
2.空间关系的顺应
就空间指示而言,它包含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耐克公司的广告语:Here I am.汉语译者译为“我来了”。“我来了”本身就具有动感的意味,稍显霸气,动力十足。Here 指代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以此为起点,为指称对象,“我来了”这一动态过程拉近了耐克形象与广告受众之间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起到了广告应有的宣传效应。
(二)广告翻译中的社交世界关系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机构对社交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从顺应论视角来分析,为了取得良好的广告效应,要最大程度的去顺应受众的社会规约和文化规约。
1.社会规约的顺应
“禁止砍伐树木”,遵照汉语语法体系与语言习惯,将其译成“Don't cut the trees!”,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这种附带强制语气的翻译会让西方国家的人感觉到冷漠、压抑,从而引发消极的情绪。倘若顺应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方式,把其译成“Take care of the trees, please!”,语气柔和委婉,能更好的愉悦西方旅客的身心。
2.文化规约的顺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如果能够很好地将广告语的翻译顺应译入语的社会文化,就会产生绝佳的效果。
四、广告翻译中的语言语境的顺应
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体系及行为习惯等特点,做出动态的功能对等顺应,加强广告语的感染力。例如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Intelligence everywhere.翻译成汉语为:智慧演绎,无处不在。从句子结构上看,这则广告译文和源语没有相似之处,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较好的发挥了广告应有的效应。
五、结语
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处理好跨文化中很多方面的关系,除了对受众的心理需要加以关注,更需注重对语言与文化语境的顺应。本文尝试着对广告语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顺应进行了陈述与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顺应论的重视,把其更好的应用于各种翻译文体中,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顺应论及其在广告语中的应用,提升了对广告的美感认知。
参考文献:
[1]戴丽琼.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阐释[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侯玉洁.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阐释[J].科学之友,2011(2).
关键词:暗引典故 《晋书全译》 误解
古诗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2]引用典故有明引,有暗引。明引是指出古事或指明古语的出处,人们容易看得出来。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荀子《劝学》)
暗引则不指明出处,讲究剪截融化。所谓剪截融化就是裁取古事古语并加以改易,使之适合作者自己的本意和对仗严切等方面的需要。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或者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3]。如: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遥望太阳下的长安,手指云中的吴会。但这里其实是用了典故。《晋书・陆云传》记载,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古属“吴会”),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荀隐是西晋首都洛阳附近的人,“日”隐喻首都洛阳)。这里就是不知道典故的出处,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词语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典故,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容易误解文意。如:《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二十四史全译》翻译为:“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把“启足”翻译为“迈步”,显然没有认识到“启足”是用了典故。“启足”是开启衣被查看手足,后世指善终,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四书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4]
我们用《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里面的误译来说明准确识别和理解暗用典故的重要性。《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绝大部分译文准确、流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晋书》包含大量的章表奏启,多用骈文,文字艰深,经常暗用典故。这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出错。举例如下:
1.《卷六十二・列传三十二》(1429页)
(原文)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清廉。
(译文)如果一定要按月品评人物,那么颜回俸食少,不免贪得卑下;盗跖任官时短,则成了清廉之士。
这里没有认识到“颜回食埃”和“盗跖引少”用了典故。“月旦”泛指评论。应译作:如果一定要加以评论,那么颜回吃沾有尘埃的食物,不免被认为贪得卑下;盗跖分赃时拿得少,则成了清廉之士。《孔子家语・卷五・在厄》记载颜回吃掉孔子沾染了尘埃的饭食,子路发现了,误认为颜回贪而不廉。“盗跖引少”出自《庄子・外篇・l箧》,即所谓“盗亦有道”,盗窃时勇敢而分得少,才能成为大盗。
2.《卷六十四・列传三十四》(1454页)
(原文)故华元厚葬,君子谓之不臣;嬴博至俭,仲尼称其合礼。
(译文)因此华元厚葬,君子认为不合身份;嬴博极俭,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
这里没有认识到“华元厚葬”和“赢博至俭”都用了典故。应译作:因此华元厚葬其君,君子认为华元没有尽到臣子的规谏的道义;季札把儿子葬在嬴博之间,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说苑・卷十九》记载楚国的贤人季札到齐国出使,其子死于齐国的嬴博之间,就葬在那里,葬礼简单合礼,“孔子曰:‘延陵季子于礼其合矣。’”
3.《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七》(1508页)
(原文)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译文)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依崔杼那样处理。
这里没有认识到“受崔杼之刑”用了典故。应译作: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像春秋时齐人对待崔杼那样。“戮尸”就是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崔杼被齐人戮尸。
4.《卷七十・列传四十》(1590页)
(原文)乃崎岖寇难,契阔艰虞,匪石为心,寒松比操。
(译文)在外患内乱中崎岖前行,在艰险中历尽离散,心比石坚,操比寒松。
这里没有认识到“匪石为心”用了典故,应译作:具有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的坚定不移的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5.《卷七十一・列传四十一》(1594页)
(原文)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于宋城之下。
(译文)以前宋杀无畏,庄王拍案而起,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在宋城之下排列好军阵。
“衣冠相追于道”是“剑及屦及”(又作“剑及履及”)的改写,非“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无畏,“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使者报仇,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之路,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6.《卷七十四・列传四十四》(1645页)
(原文)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世人方之许、郭。
(译文)善于品评鉴别人才,选材取士有的出自默默无闻的平常之家,有的在幼年就得到赏识,当时的人们把桓彝与许迈、郭璞相提并论。
“许、郭”应指许劭和郭太。二人均善于鉴识人才。《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郭太传》:“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许迈和郭璞都是西、东晋之交的人,都喜欢寻山访道,追求长生,不以“有人伦识鉴”出名。
7.《卷七十八・列传四十八》(1751页)
(原文)圣上宽明,宰辅含弘,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
(译文)圣上宽弘明达,宰辅胸襟博大,即使有射中带钩的仇隙,奖赏照样赐予,有雍齿那样的怨恨,照样封为列侯。
这里没有认识到“雍齿之恨”用了典故。“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应译作:即使像刘邦对雍齿有切齿痛恨,也照样把仇人封为列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功臣们争功,疑惧不安,张良劝说刘邦急封多次反叛窘辱刘邦而后归附刘邦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心。
8.《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1792页)
(原文)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译文)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这里没有认识到“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用了典故。后半句应译作:有时子孙轻薄,希望让他们学习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举起马鞭数马的数量后才告诉皇帝马的数量的谨慎的作风。“万石”指西汉万石君石奋,与其四子均官至二千石,故以万石为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非“举鞭策马”。
9.《卷八十七・列传五十七》(1943页)
(原文)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
(译文)景、亳承袭帝位,靠的是兼并的开创之业。
原文标点应作: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应译作:商朝帝王把帝业传到后代,靠的是先祖高辛氏与简狄所生之子契开创的基业。景亳是地名,为商都,在今山东曹县。传说简狄吞吃了燕子遗下的蛋而生了契,契即殷商的始祖。
10.《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1960页)
(原文)殷若复尔,恐招华士之诛,故不敢不至也。
(译文)刘殷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
“恐招华士之诛”非“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应译作:恐怕要招致像太公望对华士一样的诛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国隐士华士自己耕种而食,织布而衣,不出仕,隐居山林,姜太公望认为他无益于国,把他杀了。
11.《卷八十九・列传五十九》(1971页)
(原文)愿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译文)愿明公思考高祖接纳娄敬的计策,领悟张良为人穿鞋的谋略,远离面临深谷的危险,确保泰山般的安稳。
前两句应译作:愿明公思考汉高祖接纳娄敬迁都的计策,迁移都城;领悟张良踩刘邦的脚示意封韩信为齐王的谋略,封赏成都王濉#ㄒ蛭当时成都王迨屏很大,威胁朝廷。)汉高祖六年,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本文非用张良为圯下老人穿鞋的典故,为老人穿鞋,算什么谋略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要生气,张良“蹑汉王足”,示意刘邦当时控制不住韩信,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2.《卷九十・列传六十》(1989页)
(原文)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
(译文)元帝追求少康的兴盛,处仲从中作梗,海西察办昌邑的罪行,元子扰乱纲常。
应译作:晋元帝司马睿像夏朝的少康中兴夏朝一样中兴晋朝,但王敦叛逆;海西公没有西汉昌邑王一样的罪过,但是桓温废掉海西公,立简文帝。王敦字处仲,晚年叛逆。桓温字元子,为东晋权臣。西汉霍光废掉昏乱的昌邑王,立汉宣帝。桓温伐燕失败,为树立权威,效法霍光,废无罪的海西公,立简文帝。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0页。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第114页。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8页。
关键词:课堂教学;“错误”答案;评价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35-02
一、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因此,课堂上不论学生的答题质量如何,教师普遍都要给予甚至是想方设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于是“非常好”、“不错”、“掌声鼓励”等词语充斥着语文的课堂,而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因这个“激励性的评价”而被掩盖。长此以往,必定会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使得教师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不断弱化。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正确化。所以,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更应该从这些错误中去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评价,从而解决问题。
二、课堂案例
案例一、不置可否式:在一些课堂尤其是“表演式”的展示课上,一些老师为达到课堂的表面效果完美,往往对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采取不置可否、不予点评的方式把存在的问题消灭在既定的程序中,以简单的“嗯,请坐,还有谁想发言”之类的言语带过。如评讲高考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某教师在评讲完四道习题后要求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并把仍然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某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处要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而且还说文不对题?”教师在接到这个提问后立即抛向全体同学,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意境上有些相似,都挺伤感的。(2)侯银匠胡思乱想,所以文不对题。学生的答案显然并不完美,但教师对于这样意料之外的答案并未评价,一个“好”字便进入下一环节。案例二、固守“标准”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超出“标准”的回答一概否定,不加分析地以“错了,坐下”、“谁来纠正”一类言语带过。如评讲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其中“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一句翻译的难点在这个“祠”一语。在实际练习中,不少学生将其翻译为“的场所”。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猜测“祠”的意思,除上述错误翻译外,学生给出了“不正当的祠堂”、“违规的祠堂”、“不合礼法的祠堂”等答案,更有学生结合“富贵不能”一句推出了“有干扰的庙宇”的意思。该教师在学生回答时,不停地在备课笔记上搜寻答案,结果均不符合自己的备课“标准”,便一直追问以致最终直接宣布答案——“滥建的祠堂”。案例三、皆大欢喜式:一些教师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并且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考、发言予以肯定。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总是给出所谓鼓励式的评价,“好”、“非常好”、“说的不错”之类的话不胜枚举。其实,这种评价是没有原则性的,自然也不会起到引导效果。同样是“陈公弼传”,文中“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一句中的“贷”字是“成功难倒学生”的一个知识点。某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猜测,绝大多数的学生给出了“借钱”的答案,而教师并未立即纠正,而是承认“贷”有这层意思后立即给出了答案“饶恕”。
三、解决方法
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课堂评价具有即时性、突发性的特点,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必须慧眼识才,针对问题的各个环节,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契机,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并由此展开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从而引起高度重视,使学生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案例一中,教师面对学生极具思考价值的提问以及笼统化的回答切不能不置可否,任其而去,而应该结合文本,结合环境,梳理学生答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找准注意点,从而找到自信。“侯银匠”的结尾的确是真正的圣手妙文,它让人感到恰如其分,绝非溢美之词。侯银匠是一个手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文不对题”的说法正契合了他的文化档次;同时,这两句唐诗虽是张继落榜后夜泊枫桥的落寞感受,但用在此处倒也正符合侯菊出嫁后,侯银匠空家独守的落寞心境。这种不求形似、唯求神似的写法真可谓神来之笔。这真是触手生姿,笔端凝神,斫丑石为美玉,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所以,学生的回答也不无道理,我们更应该从中分析出作品的奥妙,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透文本,领悟文本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课堂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从而在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更好的学习。
2.扬长咎短。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不完美的答案而妄下定论,或因些许不足而全盘否定,或因“激励”原则而完全肯定。这种状况必须辩证对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答案中的亮点、正确内容一定得予以肯定和鼓励,但这样的肯定和鼓励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两句不着边际的话所能做到的,必须建立在教师细心倾听并加以梳理后的高屋建瓴式的点评,同时也应指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指出不足时一定要把握好语言的“度”,用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存在的缺点。案例二中,学生翻译成“不合法的”、“不正当”等意思,都是有其道理的,都是学生思考的有效成果。教师的问题主要在于其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其预设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她的“固守标准式”的课堂评价只会把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最终变得“沉默寡言”。一堂课不能仅仅为了完成预设的认知目标即所谓的“教案”,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呆板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更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想法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创造性的见解,也有可能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对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积极体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得心中有教材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的环境。教师更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并且不断更新,使自己不会“囊中羞涩”,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的交流、共鸣,才能有所创造,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英汉成语 谚语 翻译 漫谈
英语和汉语中的成语、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是语言千锤百炼的精辟,带有浓厚的民族特性,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域特色、心理状态等,一般都有出处。成语、谚语有些甚至只能意会,很难言传,这就给英汉成语、谚语的翻译制造了相当大的障碍。
有一句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有专家将之译为“爱屋及乌”,大概意思到了,也不失某种巧妙,但仔细琢磨,其间却大有异趣。这种对译,随便用用无妨,在严谨的场合却要谨慎,特别在教学中若不对此详加辨析,以致学生认为两者可以互为注释,就大大不妥了。
我们不妨分析两者的逻辑含义和文化底蕴。“Love me, love my dog”,其逻辑含义如下:前提:爱一个人就要爱得彻底,连其喜欢的东西也要爱。条件:我爱张三,张三爱狗。结论:我也爱狗。
“爱屋及乌”这句成语出自汉朝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
中国人素来不喜欢乌鸦,认为其乃不详之物,落到谁家屋上,谁家就要倒霉。故很少有人喜欢乌鸦,欲展爱心的你和“爱屋及乌”的屋主想也不例外,这和“love Zhang San”的西方人和“love dog”的西方人可是大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如上也列一个三段论:前提:爱一个人,就要爱和他相关的一切。条件:我爱张三,张三屋上飞来一只乌鸦。结论:我爱那只乌鸦。
不难发现,这两个三段论实在大异其趣。“Zhang San”是真“love dog”,换什么都不行,你看在“Zhang San”的面子上也喜欢上了它,这点颇能让人理解。这就是“写实”,探讨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喜好问题,很符合西方人求实的性格。
但“张三屋上的乌鸦可不同,因为这只不吉祥的乌鸦,张三可能正气得要命,说不定还和妻子吵了一架,弄出了一些家庭纠纷。”张三不喜欢乌鸦,你也不喜欢乌鸦,而你却“及乌”了(真不知道这是爱朋友还是害朋友?)似乎不能理解的关系中却表达出了至情至义含义。这就是“写意”,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就像中国画里和“空白”,不着一墨而尽得风流!试想,若用写实方式来表达“爱屋及乌”的含义,不是一本书才写得完?
又如“捷足先登”和“The early bird gets worm”。“捷足先登”出自《史记·淮阴侯传》:“……蒯通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如此一个慷慨激昂,具有浓烈悲剧意味和智辩色彩的故事,岂是童谣“The early bird gets worm”所能解释的?!
又如“班门弄斧”和“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朽木不雕”和“One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if a sow?蒺s ear”,可以说文化含量和美学意义都极不对称。
冰心女士曾对成语、谚语的翻译提出质疑和忠告,认为必须考虑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绝不能草率为之。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译文:约翰恭敬的跪在乔治面前,朗声说道:“祝泰山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又或者在一部美轮美奂的外国名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简,你既然有钱了,一定不会献身于像我这样瞎了眼的断肠人的。”“我跟你说,先生,我不但有钱,而且还很独立的,我自己可以做主了,我对你的感情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你会做何感想呢?
再比如英谚“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被译作“说曹操,曹操到”,英谚“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被译作“张飞遇张飞,杀得满天飞”,硬给外国人着上中国古代服饰,读到这些译文,你又做何感想呢?
有一种情况,英汉“对仗”工整,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A snow year, a rich year”和“瑞雪兆丰年”等等,似乎无可挑剔,但仍然留下了彼此具像、僵化的缺陷。这样说可能有点苛求,但站在严格的语言研究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该具有这种永不满足、追求真理的精神。
翻译界泰斗博雷就反对硬译和死译,在《高老头》重译序中,傅雷这样说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就好像临画,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梁实秋也言:“中国文和外国文是不同的,……翻译之难即在这个地方,假如两种文中的文法和句法完全一样,那么翻译还能成为一件工作吗?”
1.教材探源法。
试卷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2012新课标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答案】【D】
教材探源:
A.属(课文中出现的义项):
(1)托付,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类、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文本中“属”后带了宾语“公”,应作动词,故此处理解为“托付”。)
C.易(课文中出现的义项):
(1)交换,更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容易: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中“易”带了宾语“一员”,应作动词,故此处理解为“更换”。)
2.借助语境推义法。
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文言实词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人情事理来推断。“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例:根据上下文语句信息推断词义。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根据上下文,请回答“弄璋”“弄瓦”分别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上文:“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故:问题“弄璋乎?弄瓦乎?”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3.成分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沛公军灞上(“军”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词义为“驻军、驻扎”。)
4.结构观察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或对偶、对比、排比、并列等形式相近似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对称的特点来推知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义。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例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怎样理解“圣君治国”这个词?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吗?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
5.借助成语推义法。
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能单独使用,但其意义却保留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尤其是成语中。所以可以借助此来推断该词的意义。
例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 联想成语“不速之客”,其“速”意为“邀请”,引申为“招致”。
例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当:联想成语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可知。词义为“抵挡”。
6.音形推义法。
汉字中以形声字居多,而形声字的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所以可以用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词义。针对文言字词,有时可以从语音上着眼,选择文意翻译得通的同音字进行替换。
练习:请根据读音推断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1)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命题特点:
(1)含有关键词的句子,如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这是得分点。
(2)特殊句式,这也是得分点。
翻译要求:1.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2.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3.雅。要尽量做到有文采,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翻译方法:
(1)在原文中找到该句,并仔细阅读前后文,熟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看句式特点。把文言文句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宾语、介词等)
(3)翻译重点实词和虚词。
1.直译:
(1)留。凡是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不必变动。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
(2)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是凑足音节 、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3)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4)换。将大部分单音节实词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对译出来。(注意古今异义词)
(5)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 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解释。(如:指示、以为、妻子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2.意译:在直译过程中遇到翻译不通的地方用意译,如:
(1)比喻、借代、互文、用典故等修辞句。
(2)固定结构。
小结: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关键词】文化差异 成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先领会文化必将有助于了解这门语言。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而且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 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 monkey do. 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同义习语借用法。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意译法。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增添法。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 11-0204-02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自语言诞生之日,翻译也就随之而生。理论界认为翻译也应该具备"相对严密的术语系统,相对理性的话语规范,相对完整的分析手段,相对稳定的解释力等,足以使一个理论成为一个可证实、可证伪、可操作、可(与其它系统)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但现实却让译者进退维谷。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一些信息的流失就成了正常而客观的现象。对此,Peter Newmark说:"如果源语的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本文将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可译性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二、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性。
1.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率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英语的节奏以重音为基础,而汉语的韵律采取平仄对比的原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如:
Sweet and low, sweet and low, 风儿柔哟,风儿轻,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起歌声;
Low, low, breathe and blow, 多优美哟多动听,
Wind of the weastern sea. 西海的风哟鼓浪鸣。
Over the rolling waters go, 你来自沉月吹起帆,
Come from the dying moon and blow.为送亲人登归程。
Blowing him again to me, 吹来亲人重相见,
While my little one, 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趁我娇儿甜睡浓。
( Alfred Tennyson: Song ) (李云启译)
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在开头的辅音[s][l][w][b]一方面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同时也起到了模拟风吹和海浪的声音的作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但汉语里没有类似的语音修辞手段,因此译文无法体现上述效果。
2.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所以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有人利用汉语中拆字的写作技巧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就在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汉字的结构特征,拆开表达,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如果将它译成英语,修辞效果和原诗的语义无法同时保留。
3.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正是有了各自的修辞手法,才变得生动、耐人寻味。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若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忠实地表达源语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谐音相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如:
上海某整形医疗机构的广告语:满足你的小"要求"。这则广告中利用"要求"的"要"与"腰身"的"腰"同音,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但既要翻译出其内容含义,又要翻译出汉语的同音双关是不可能的。
又如:When a woman complained to her butcher that his sausages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but like bread at the other, he replied: "Madam, in times like these 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 原文里面的最后一个meat 是谐音双关,表面意思为:把香肠的两头都填上肉。实际上应make both ends meat是英语成语,意为:"使收支相抵"、"靠微薄收入为生"。这样的双关语当然不好翻译。
三、文化的不可译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就有不同的指称,不同的构词方法,不同的句法结构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这就直接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
1.词汇空缺造成的不可译性
词汇空缺其实就是文化空缺,带有民族独特性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属于词汇空缺。汉民族十分重视血缘关系,所以表达亲属关系的词也极其发达。而在英语中,有关亲属的称谓词却非常贫乏。例如,汉语中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个cousin对应这八个称谓。英语中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对等的词语,如:Clinton’s speech (意思是模棱两可;没有明显的态度) 和Cordian knot (棘手的问题),翻译中需要进一步说明。
据悉,为照顾欧美审美习惯,《甄传》将由美国公司重新嬛剪辑,补拍镜头并配乐。剧中很多台词也有不可翻译性,甄对皇上有句台词是"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像这句"那年杏花微雨"可能就不翻译了,虽然后面的意思并不会受到影响,但艺术性上肯定会有一定的折损。里面像娘娘、本宫、小主、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之类的头衔,在英语中就属于词汇空缺。这些复杂的称谓跟封建时代的门第阶级观念有关,美国在翻译时可以上溯到英国文化、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去找相对应的术语,去做相应的转换和处理,像公、侯、伯、子、男就是西方的等级划分。不光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文学著作或影视作品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造成的。有些词汇就是只能意译,否则根本没法翻译。
2.习语和成语的不可译性
"龙"被中国人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并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古代帝王为"真龙天子",因此"龙"是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但若将成语"望子成龙"译为 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 将会使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因为英语中的dragon 尽管也是想象中的一种动物,但却是邪恶的怪兽。"鼠"在汉语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所以人们以"鼠"喻"小"或"少"。因此,就有成语As timid as a hare.。英语中的mouse有"狡猾的"喻意。如: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这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象都要相互替换才能呈现出流畅的表达,可分别译成"胆小如鼠"和"狡兔三窟",这种意象的差异会引起不可译性。
3.典故的不可译性
一些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还含有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地译出典故的联想意义,以直译加注的译法才能避免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尴尬。
东施效颦:Tungshi imitating Xishi,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Note: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It implies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The heel of Archilles. 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踵。(注: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生后其母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后被敌人用剑射入脚踵而死。因此,The heel of Archilles or Archilles’s heel 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4.饮食文化的不可译性
在披荆斩棘的翻译界,饮食文化是百慕大三角。如:"红烧狮子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佳肴,但若直译成:braise the head of the lion. 外国人肯定会大吃一惊。如果译成:braise the large meatball in soy sauce, 虽没有了误会,但隐藏在菜中的色、香、味和形已不复存在。
"麻婆豆腐"可翻译成:beancurd with special pepper (有辣味的风味豆腐) 或stir-fried beancurd (经过翻炒而成的碎豆腐)。前者翻译了味道舍了形状,后者有了形状却没有了味道。
四、结束语
以上的例证分析说明,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的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向可译性方向发展,因为"翻译既可以是被动的言不由衷,也可能是主动的偷梁换柱"。语言的不可译性由语言的物理属性所决定,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复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译语和源语的文化,采取必要的翻译方法,争取译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最终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 3(1)[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Pergamon Press,1981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翻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它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重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国家级教学考试,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为各高校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反馈。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四级考试在翻译题型上也不断改革,使英语学习者不断提升英语水平,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2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题型改革
从1996年起,四级考试增加了英译汉的翻译题型;2005年改为针对句子部分的汉译英题型,共5题,占总分值的5%,做题时间5分钟。
例如:90.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他们用法语交流)。(2012年12月真题)
90. So hardly _________________(他在车祸中受伤)that he had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for a whole year. (2013年6月真题)
2013年12月起又改为针对段落的汉译英题型,长度为140至160个汉字,占总分值的比例升至15%,做题时间也相应地增加到30分钟,并且多卷多题,目前每次考试有三套不同的试题。例如2016年6月真题第三套题目为:乌镇是浙江的一座古老的水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畔。这是一处迷人的地方,有许多古桥、中式旅店和餐馆。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乌镇的水洗和生活方式并未经历多少变化,是一座展现古文明的博物馆。乌镇所有房屋都用石木建造。数百年来,当地人沿着河边建起了住宅和集市。无数宽敞美丽的庭院藏身于屋舍之间,游客们每到一处都有会惊喜的发现。
本人对改革后的段落翻译真题进行归纳,结合译者主体性,以探索四级考试段落翻译题型的特点和意义。
从改革前后的真题中,我们能够发现四级考试的翻译题型从原来的半句翻译到现在的段落翻译,这种改革是有必要的,因为半句翻译题型中,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比较零散,而改革后的段落翻译主题明确,句与句之间逻辑联系紧密,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和国家倡导的“中国梦”中弘扬民族精神的理念不谋而合。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特质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同时也受到原文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与限制。源于译者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理解和翻译。
虽然参加四级考试的考生在选择试题上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英语掌握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试题,独立运用所掌握的单词、短句、句型以及语法知识翻译试题,完成四级考试翻译试题,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在此过程中,一切影响或束缚考生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都会影响其翻译考试得分。
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改革前后译者主体性的变化
从半句翻译到段落翻译的改革是对译者主体性的尊重和考虑。每个译者的成长背景、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译文也带有明显的个人特点。
改革前的半句翻译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重点词汇、短句、句型、语法知识及其综合运用的的掌握水平。句子的一半已经用英语完整表达出来,起到了提示和引领作用,考生要根据所给的半句,在一定的语义和语法范围内作答,既能够译出所给的中文表达的意思,又要保证译文与所给的半句在语法上契合。这其实抑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将译者的思维局限在出题者所限制的狭窄范围之内,不利于考生调动译者主体性,灵活地进行翻译。
例如:90. So hardly _________________(他在车祸中受伤)that he had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for a whole year. (2013年6月真题)
参考答案为So hardly had he been injur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他在车祸中受伤)that he had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for a whole year.
这一题很明显考查的是考生对倒装句型的掌握。如果考生熟悉倒装句,作为译者就可以很容易地结合句子前后内容和所给中文完成翻译。如果考生并不熟悉该句型,而出题者此处也未给考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考生则无法完成试题,只能失分。如果考生没有掌握倒装句的用法,该句也可译为:He had been injur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so that he had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for a whole year.虽然没用使用倒装句,但也表达出原句意思,不会给读者,即阅卷者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才是教育该(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2页)教给人做事方法。
改革后的段落翻译较好地避开了这一缺陷,以2015年6月的第一套试题为例:
部分翻译原文: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构成现在世界基础的许多元素都起源于中国。
参考译文:China is one of the oldest cultures in the world. Much that construc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is derived from China.
参考译文按照原文,也用两个英语句子进行翻译。本人认为可以将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即China is one of the oldest cultures in the world, from which much that construc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is derived.调整之后,句子更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就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的益处。
5结论
翻译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而翻译实践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级考试的翻译改革充分释放了考生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考生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我,灵活翻译试题,达到了国家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关键词:商务英语;长句;翻译
一、引言
所谓的英语长句,一般指20个词左右或以上的句子。英语句子的修饰语既多且长,句子结构复杂,而汉语句子的修饰语较少且短,句子结构呈直线形发展。
商务英语主要是一种正式体书面英语,其从句层次复杂,长句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其典型特征之一是经常出现复合句、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独立主格等结构。这种语法现象适合于表达多层次的复杂逻辑关系,条理清晰的叙述某些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等。
内容方面,西方商务文本论述的一般都是比较专业化的经济贸易问题,面向的读者都是企业经理、政府官员或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等,因此这类文章的语言要求严谨、准确、缜密。结构复杂的长句包含的信息量大,句子内的逻辑关系复杂,汉语读者碰到英语长句往往难以适应。
二、注意句子成分的分割
英语中有些长句虽然是枝繁叶茂的枝形吊灯形状,但是主句和从句或从句修饰语的关系并不一定十分密切。而汉语的特点在于使用动词连词,少用连词,依靠次序语序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呈现并列、递进、也有可能转折的形态。因此在翻译英语中带有复杂的定语从句的长句时,可以按照汉语的叙述方式重新组织,将英语的长句拆开来化整为零,把句中的从句或短语处理为短句分开来叙述。
例1 During the 1950s China expor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the USSR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in return for manufactured goods and the capital equipment required for the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 which place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for heavy industry.
A 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期间,中国向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农产品以换取制成品和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的工业化进程中所需的资本设备。
过去分词短语required for the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 作the capital equipment 的定语;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the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在译文A处理成了前置定语,但是如此一来整个句子49个字,明白但不易速读;我们将定语从句进行"分译",即将从句中可以分离出来的部分单独成句,形成并列结构,同时利用"汉语不怕重复"的特点复述核心词"资本设备",从而改译为:
B.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农产品以换取制成品和资本设备,而资本设备是国家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进程所必须的。
例2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many of the benefits of enlargement have already taken place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integration that resulted after the great changes ,and through the so-called trade-related Europe Agreements, which were concluded in the 1990s between the EU and each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在这个长句里,第一个介词短语其后有一个限定性定语从句。第二个介词短语其后有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考虑到译文中两个分句应当明确地呈现并列结构,译文还是处理成了前置定语。
根据这份报告,扩张的很多好处已经呈现,有的好处归因于这些巨大变化带来的一体化的加深,有的则归功于欧盟与这些中东欧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签订的所谓的"与贸易相关的欧洲协定"。
三、减少"的"字的使用
长句并不等于嗦,但长句容易给人造成嗦的感觉,尤其是由于定语较长而形成的长句尤其如此。"的"字是构成长定语的必要元素,也是最为常用的汉字之一,但是同一句译文中"的"字过多容易语意晦涩、文字嗦。
汉语译文中克服这种表达上的缺憾,一条简便易行的"自查标准",是尽量减少"的"字的使用。如:
例4 For this fraction of the market, the manufacturer could , in its promotions, emphasize such important factors as sturdiness , safety , and general quality in its product.
上句两个its, 一个连词词组, 两个形容词,四个介词短语, 平常都可用"的"字短语译出,但若技巧得当,可以不用一个"的"字译为:"就这部分市场而言,该公司在其宣传中,可以侧重强调自己产品具有经久耐用、安全可靠、总体质量好等重要特性"。
四、综合使用多种翻译技巧
有些英语长句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或语序颠倒法都解决不了,只用分译法也行不通,或者原文本身层次更多,或者汉语译文句子比较长,或者分译之后前后呼应不够明显等。这时可以仔细推敲,对某些长句的翻译,有必要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尽量灵活地变换思路、策略和角度,相应调整词序、语序和叙述顺序。例如:
例3 The vast majority of foreign nationals who are sent by foreign employers to the US for business or employment enter on non-immigrant visas, which , depending on the visa, may permit the individual to remain in the US for anywhere from three months to many years .
大多数被雇主派遣到美国从事商务活动或工作的外国公民都凭非移民签证进入美国。这种非移民签证可以允许持有者在美国逗留至少三个月,多至数年,具体时间长度视每份签证上面的许可而定。
五、结语
英语句子结构和语言采取形合法,英语长句包含着众多的短语、从句、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等语法现象,特别是多级短语和多级从句;英语的词序有各种表现形式,期间依靠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关联词把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接一个的短语和从句;英语的修饰语表现关系的手段多样化,可以前置或后置。
而汉语采用的是意合法,主要依靠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内在联系来组合句子;汉语里没有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
因此,英译汉在表达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拆开英语句子,分为相对独立的译群,重新组织句子的结构;翻译长句的诀窍便是按照汉语的特点来安排句子中的语义重心。
参考文献:
[1] 钱歌川:《翻译的基础知识》,香港:中外出版社,1984.
[2] 谭载喜:《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滕堡的城市教堂、王宫教堂、路德楼等与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德国东部的莱比锡至柏林之间,有几座非常有特色的小镇,其中被称为“路德城”的维滕堡值得仔细品味。维滕堡曾一度是选帝侯萨克森-维滕堡公爵的居城,它还是16世纪德国政治、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中心。如今,不同时期的石砌建筑物依然矗立在老城里,如同一座独一无二的露天博物馆。
1502年。选帝侯决定在他的首府设立一座大学,即后来的维滕堡大学。这是神圣罗马帝路境内第一座由君主而不是教会设立的大学,因此吸引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来到维滕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维滕堡一座教堂的大门上,从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而维滕堡则被视为这场伟大运动的发源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滕堡的城市教堂、王宫教堂、路德楼等与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的维滕堡,城镇已经过精心的整修,不仅强化了它的纪念性,而且使其更加美丽。
市政厅广场
维滕堡的主火车站在干线铁路上,是德国最古老的火车站,建于1841年。而最靠近老城的火车站是位于城镇南面的一座小站,支线火车会在这里经停。这里只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站房,没有人值班,告示栏里贴着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车次。从莱比锡至维滕堡的支线火车有点像中国的通勤车,供上下班的人和上下学的儿童乘坐,我就是坐这趟支线火车来到维滕堡的。火车上,德国小学生用中文跟我打招呼说:“你好”,看来中国与德国的交流已经不是一般的深入了。
下车后,我走出小火车站向北望,看到一片鲜亮的绿地。绿地后面,城市教堂的双塔居中,王宫教堂的单塔在左侧,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片绿地原来是维滕堡要塞所在的位置,现在只在王宫附近留有要塞的遗迹。
在民主德国时期,维滕堡的重要纪念物受到了重视,但老城的保护并不全面,整体上也没有得到精心维护,而且附近还建有污染性的工厂。德国统一后,老城附近的很多工厂被关闭,老建筑也慢慢被修复,如今已呈现出很强的整体性。
我从火车站走上古镇主街,很快就到达中心区的市政厅广场。以前这里是市场,现在广场上经常举办一些节庆活动。我到的时候,这里正在举办以路德为主题的一个现代艺术展,上千个红、黑、蓝、绿四色的路德塑像摆满了广场,场面煞是壮观。
广场周边都是整洁的传统风格的房子,很多房子里还有美丽的庭院。有的庭院开设了餐厅和酒店,而位于附近的宗教改革重要人物菲利普·梅兰希通的故居等处则开设有博物馆。城市教堂位于市政厅东面,其正面和广场之间被一片普通房子所遮挡,但两座高大的钟楼仍然成为广场上视觉的焦点。城市教堂总体上很朴素,当年路德经常在里面布道,宗教改革运动后,这里成为新教路德宗的总部。
新教的教堂在华丽性上完全无法与天主教堂相比,究其原因,在于新教反对罗马天主教廷的奢侈腐败。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就是罗马教廷修建华丽的圣彼得大教堂需要太多的钱,以致教皇滥发赎罪券。新教反对宗教仪式的繁文缛节,反对以华丽装饰来烘托宗教气氛,所以,后来的新教教堂也普遍朴素,往往只有墙壁、屋顶和十字架。
古镇的主街从市政厅广场伸向东西两面,东面有路德故居,西面有王宫教堂。主街上昔日排雨水的明沟在城市维修时被保留下来,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景观。新教反对宗教仪式的繁文缛节,反对以华丽装饰来烘托宗教气氛,所以,后来的新教教堂也普遍朴素,往往只有墙壁、屋顶和十字架。
王宫教堂
王宫教堂也称城堡教堂、诸圣堂、宗教改革纪念教堂,它最早属于萨克森选帝侯维滕堡宫殿的一部分,后来王宫建筑让给了维滕堡大学,教堂也就成为了大学的礼拜堂。1508年,思想受到过宗教思想家胡斯影响、又在罗马亲眼见识过教廷腐败的马丁·路德来到维滕堡大学任神学教授,而此时罗马教廷正在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疯狂筹款,德国地域的美茵茨枢机主教也正在火急火燎地要赚钱,以弥补他贿选主教时留下的亏空。枢机主教与罗马教廷谈好分成比例后,便特别卖力地推销起赎罪券,据说还为此编了广告词,到处传诵:“嘿,钱币落入钱柜底响叮当,灵魂瞬间脱离炼狱升天堂。”1517年,路德实在看不下去这种把信仰和金钱直接挂钩的形式,就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王宫教堂的大门上,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幸运的是,路德没有重复胡斯的悲惨命运,因为这次,欧洲已经经过了人文主义的洗礼,北欧的民众和贵族对路德的支持力度也今非昔比,当罗马教廷通缉路德后,他被转移到一座山顶城堡中隐居,并在那里将《圣经》翻译为德语。不久他就回到了维滕堡,不仅一直安然无恙,还享有崇高威望。
王宫教堂是一座漂亮的哥特式建筑,钟楼高达88米,有一种德国式的建筑美。钟楼的穹顶和尖塔锈迹斑斑,但在粗犷中又显出精致。这座教堂在历史上屡遭劫难,先是在“七年战争”中被奥地利军队炸毁,路德贴论纲的大门也被烧毁;几十年后,普鲁士军队进攻驻扎在这里的法军,王宫教堂又遭到了破坏。
食宿
德国有旅游性质的小城镇,食宿一般比大城市性价比低.当然在小地方食宿会有特殊的感受。去维滕堡完全可以从柏林或莱比锡当日往返。当地的啤酒和香肠值得品尝。到20]7年,估计维滕堡会大大地热闹一场,因为届时将会举办一系列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活动。
如今,早已再次修复的王宫教堂是维滕堡最重要的景点,教堂内有路德和梅兰希通的坟墓,曾被路德贴上《九十五条论纲》的门也被一座铜铸的大门代替,门上铸有该论纲的内容。
而残存的王宫建筑内设有维滕堡历史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小小古镇丰富的过去。
路德楼
1525年6月13日,路德在维滕堡与一位共过患难的前修女完婚。后来,6月的第二个周末被定为路德婚礼节,这是维滕堡每年最热闹的节日。
当年路德的婚房可能就在今天古镇东端的路德楼里,因为那里有一个路德故居纪念馆。路德纪念馆的前身是为定居在那里的隐士所建立的一所修道院,1524年,政府将此建筑指定为马丁路德的私宅,路德在1 525年结婚后一直与他的家人住在这里。1535年后,路德对它进行了改建,扩建了地下室,把西翼改建为自己的家庭居所,即“路德起居室”。它是路德生活、学习的地方。直到今天,它的主要部分依然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