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时间:2023-05-30 09:5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媒体艺术

第1篇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整个形式发展较好的背景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而要强化人文底蕴基础培养,还要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注重具有创新力的作品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人文底蕴 技术与艺术 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38-01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成为时代的标志,引领人类的艺术也随之进入了新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是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既具有理工科的严谨,又具有艺术科的感性。它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制作,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对数字媒体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普遍认为它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交互性、体验性为特征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来处理艺术,并通过相关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主)将作品,供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艺术形态,成为了当代前卫艺术的新宠,也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媒体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在美国,电脑动画及其相关的影视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收益,日本的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等作品已经成为了第二大产业,韩国的数字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虽然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但是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如今中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力调整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动漫、游戏领域,尽管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己迎来了它的春天,但是,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要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强国,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底蕴基础薄弱

从全球范围的文化格局来看,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正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全球化加剧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交融,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与国际逐步接轨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被推向边缘。对西方数字媒体艺术的直接复制,以及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国内的一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质量与数量不比正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根基,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传统文化同样是其设计的灵魂所在。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对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不够,使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媚俗之态,作品缺乏特色和底蕴。其实不管商业化道路如何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能成为文化的沙漠和金钱的奴隶,只有在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才会有丰厚的根基,人文底蕴才能得到彰显。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大趋势中去,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指引,才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数字媒体艺术。

二、过于依赖技术手段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先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了极其精辟的阐释,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最好典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展现了人类智慧与技艺的高度融合的关系。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上,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带给艺术家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但是另一方面,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如今,许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仅仅靠“快捷方法”和“逻辑成果”的支持和帮助,缺少或丢失“顿悟”和“灵感”火花,这些在便利的技术面前,差不多已经丧失殆尽了,这是艺术家们最大的损失。人们一方面在享受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感谢这些技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但是不知不觉中,人们热了技术却冷却了艺术。如今的艺术家们凭借视觉观看数字的译码去认知世界,进行着一种大拼盘似的拼凑与合制。他们不再留念于生活,不在意从大自然,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技术的方便与快捷促使人们惰性的养成。虽然如今有些媒体艺术作品在视觉上看上去美轮美奂,但使人们感到悲哀的是,人们在媒体艺术作品前很难领略到手工作品时代的那种感动。这样的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以及精神境界的关注,将使媒体艺术走向一个冰冷的极端。技术至上的思想,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字技术也许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但决不会自觉地带来新的艺术内容。其实,任何时候作品与受众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都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数字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与艺术底蕴,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缺乏应有的创新力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吞吐量,但是作品虽多精品却不多见,尤其离走向国际前沿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市场不够健全,管理模式、技术能力都还没跟上来。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的缺乏,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创新力不够,二是缺乏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作品缺乏创新力: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极具创新力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它在提供给人们众多的视听新感觉的同时,代表着的总是最新的与最时尚的,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但是,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使相似的作品充斥着整个市场,由于技术上可复制性,大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复制外来的作品,形成作品雷同,其结果是缺乏创新,差异化程度不够。在大的技术背景相同和设计全球化影响下,作品要想创新,出路在于打击复制,提倡原创能力,彰显本土数字媒体艺术特色同时,全球化吸收能力与本土化彰显能力齐头并进。

第2篇

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媒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创作艺术。现在,新媒体艺术概念赋予了新颖的内涵,即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与生物学、分子科学、基因学相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我们一般说的互动媒体艺术,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的创作,是涉及受众某个方面的艺术形式。互动媒体艺术使受众亲身参与进去,通过参与而影响它的顺序、情节、状态等,甚至能参与到创作中。其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人类社会形态的这种改变,必然会使得最适应它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互动媒体艺术。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联姻――新媒体、数字媒体、互动媒体诞生之源

简单说,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从“绘画平面”迈向“荧幕平面”,从实体的现成物渐渐发展到电脑数码时代的软件,这之间的脉络清晰可寻。本质上,“媒体艺术”是以科技精神为基础的“时间艺术”,且最能表达其主要美学内涵的就是“科技与艺术即是美”。

“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要归功于60至70年代一波波的“艺术――科技运动”等大量使用多媒体艺术形式创作的推波助澜。至今,世界则进入电子信息媒体与互联网尖端科技时代,各种科技艺术媒介渐趋成熟,如录影艺术、电脑数码艺术、电脑绘图、虚拟现实等。都将会冲击到我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我们对自我与社群的看法、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构筑现实的过程中的角色。

三种媒体鲜明的特征与交叉性

1.互动性

互动性表现在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现在的艺术,个人的表达与个人的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观众,设计环境、创作空间等更加宽泛的范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与艺术家、智能化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是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按程序演绎出别的结果。

高科技化的艺术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艺术家不可能单独完成艺术创作,而可能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随着技术人员的介入,作品会逐渐的改变。

观念艺术与新媒体的加入,加速了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交互式展演与公共艺术更打破了场域的限制。运用科技辅助艺术创作,不仅延伸了人们总体经验的触角,创造出更贴近精神层次的艺术作品。而这一切,则体现了艺术家身份的转移。

2 .转换性

新媒体艺术的转换性,是指它能够跨越各个不同的门类体系,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在人机关系中,互动性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媒介手段,它应是一个转换的角色。互动性应参与这种转化,可以让机器和人类互相“了解”。在面对真实人物的虚拟身体时,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一套道德准则?――艺术不能脱离社会。

3.虚拟性

我们说新媒体艺术是以新技术为诱因的,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虚拟性更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它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这使得“虚拟性”为诸多艺术家所喜爱,也因此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现实,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层面和心理活动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

4. 连结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连结性超越时空,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

三种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媒体艺术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上讲,它们的发展空间都是非常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艺术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将来,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直接操纵为主,大多数的交互任务直观、简单,适合用直接操纵的形式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任务,则可能需要语言的帮助。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 “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e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优化了媒体艺术的处理形式,不再受到传统艺术手段复制性、随意性的束缚。和其它类型的媒体相比,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显而易见,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不断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向前发展,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促进我国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随着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传统图像、音乐等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媒介、发展动力。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传媒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理性思考、艺术思维的相互融合。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点,重新表现传统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衍生、发展传统艺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强的技术性,应用网络化、交互性。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了社会文化,比如,虚拟文化、艺术娱乐文化,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内涵,比如,善良与丑陋、创作与恶搞、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很多文化作品、符号都和数字技术有着某种联系,受到数字化、艺术文化氛围的巨大冲击。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1、虚拟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是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实现虚拟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具象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构建虚拟的世界,其展示效果严重受到信息处理的影响。简单来说,虚拟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显著的特点。以大型3D科幻片《阿凡达》为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用下,虚拟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人类,并作为整个影片视角,在虚拟的世界中展开一系列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见,在发挥效能的时候,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经过构想之后,便能运用虚拟化的形式把它具象化。

2、奇幻性

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那些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已被呈现出来,特别新奇,给人一种空前的视觉盛宴,这便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在电影影视作品中,奇幻类型的影片大都和灾难、魔幻等题材相关,影片中有大量奇幻性的场面,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学生一族。

3、交互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种现代化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各种软件作用下,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处理,比如,图像、声音,使抽象、复杂化的数字信息更加形象、生动,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管理、交互的新型技术。在此基础上,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社会大众纷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标志着我国艺术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观众也能融入到艺术殿堂中,转变了观众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稍加改动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征途》、《传奇》。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甚至可以转变性别,观众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赚取货币、交易商品,感知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充满了魔力。

4、可变性、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远远优于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编辑性。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视频、文字等都被数字化,以0、1的形成呈现出来,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编辑操作,在减少创作成本的同时,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以绘画艺术为例,通常情况下,绘画艺术的创作是不能出现大范围的重复,否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不用受到时间限制,多次尝试,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以传统电视节目声音采集为例,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噪音,音质较差,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制作人员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进行模拟、调音,但效果并不好,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但在应用数字艺术后,利用音频处理,合理调整直观形式的调取声音波形,影视作品依然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融合性而言,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并借助专业化的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使不同形式的艺术制作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多次复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舞台效果为例,在传统形式的文艺演出中融入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三、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的启示

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与原则,可以优化利用其虚拟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呈现思维的具象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彩的虚拟世界。在创作中,可以优化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增加和观众间的互动交流,善于听取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满足观众各种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抓住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为观众营造一种奇幻情境,更好地呈现未知的世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其具有的变化性,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管理、控制对应的艺术元素,为全新技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的融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丰富其具有的形式,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结构体系,为该艺术的健康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特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宜的创作形式,更好地呈现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而远之,在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其具有的表现特征,不断拓宽它的创作渠道,不断优化创作形式。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作者:赵天舒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3.

[2]叶嘉玮.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81.

第5篇

胡 楠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150086

【文章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逐渐被很多领域所应用。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之上并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当今信息时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产物。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本文中,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构架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新美学特征;构架

0 引言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相对传统手工艺术来说,在借助现今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对艺术的一种展示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在音频、传播以及图像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目前,其在我国的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这种良好的传播度以及使用情况,则同其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

1.1 多媒体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机会将艺术的美学概念更加深刻化,它使艺术语言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着广博的多媒体性,它在构架自身新美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和众多的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有所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在此过程中具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理念。首先,该种技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应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在大量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最终形成了动画、图像等各种艺术形式。其次,这种不同领域方式的结合应用, 则能够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创作空间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更好的丰富与扩展。同以往单纯艺术形式运用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多个学科、多领域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大会战,其艺术形式的新美学特征无论在造型方面还是在对其艺术本质的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种全新角度的理解。而从艺术的形象方面而言, 其也不再仅仅局限在艺术作品视觉以及美感的享受,更是一种多种艺术、多种美感的结合,具有着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2 大众性

当艺术遇到科技时,对于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吸引,能够使更多的人们吸引到艺术道路之中。在其发挥自身功能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所能够表现出的大众艺术氛围也将其良好的成为了一种更为平民化的艺术特征。对于每一类艺术作品来说,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形成, 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则会使艺术在很多人眼中具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而随着艺术作品依靠科技所带来的普及化发展,就使得人们在重复性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具有一定水平的作品。对此, 我们可以说在这种互动交流以及数字媒体作用下,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大众化特点。

1.3 虚拟时空性

在数字媒体艺术实际创作、传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且其同传统学科如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将传统知识同数字技术进行良好的搭配,才能够创作出更容易被人接受、具有更好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并以此在现实生活中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虚拟时空创作途径,即将现实的情景放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采用虚拟的方式加以链接,并且进行艺术整合,使得人们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之中,人们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各个地区的人们很难对不同地区的角落以及特征进行观察,但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超越时空的愿望。

1.4 互动性

互动性,就是指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在受众与创作家之间造成某种场景艺术氛围,使受众与场景之中的典型形象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自然流动。互动性并不意味着是双方的情感互动,它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时间和多空间进行情感沟通的一个艺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地体现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网络存在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互动的重要平台。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要接通网络,就可以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互动,且艺术家也能够再此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作品进行修改与加工,并在读者同作者之间建设成一道桥梁,对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含义进行充分的体现和展示,并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拓展。同时,通过网络这种途径,也能够帮助作品的观赏者能够充分的对艺术品的独特意味进行感受,并在这个艺术作品的参与过程中同作者以及作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对于这种互动方式而言,可以称之为艺术同非艺术间的一种互动,并以此获得人们艺术水平的共同进步。

1.5 非物质性

在传统的艺术中,往往都会认为在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即形象存在这一定的可感性。而这种特征之所以存在,物质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作品才能够较好的呈现在人的视听体验中,并获得更好的的感官效应。而在数字化艺术中, 其通过编码与数字的方式作为物化语言, 能够有效的对以往艺术作品过分依赖物材介质的情况进行了转变。而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电脑作为艺术创造的工具,能够将虚拟的数字化创作良好的实现为另一类艺术形态,即我们所说的非物质艺术, 其将艺术家们引领到了一个具有自动化、数字化的领域,在对传统量子化艺术创作模式进行改变的基础上使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2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构架进行了一定研究,需要我们能够在对其特征进行良好把握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朱建春, 陆志国. 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7) :55-56.

[2] 任怀琎. 工科背景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J]. 中外企业家.2013(17) :77-78.

[3] 邢宏亮.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 理论).2011(03) :11- 13.

第6篇

20世纪末期,我国的动画行业进入了瓶颈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日本动画开始进军我国动画市场,数字媒体艺术也随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将艺术形式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和广告展览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文章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产业;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项跨媒体的、新型的、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如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广告展览等。

二、动画的概念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门幻想艺术,可以将原来一些无法活动的东西变成活动的影像,也能够将人们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能够通过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人混淆了动画与动画片的概念,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动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将音乐、文学、漫画、美术、数字媒体和摄影摄像等艺术结合了起来。动画可以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CG动画等类型。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有《七龙珠》《灌篮高手》等,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有《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历程

数字绘画的出现源于军事战争,因为军事战争中需要绘制工程图,但人工绘制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准确,因此才出现了数字绘画。军事战争后,人们将数字绘画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艺术领域等。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绘画的早期阶段。技术员用数学算法和电子设备形成图形图像,这种方法被称为“电脑绘图”,这也是数字绘画的开端。二是数字绘画的初步发展时期。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计算机绘画,他们将计算机绘画的知识记录在书籍中,之后渐渐出现了正式的电脑画家。三是数字绘画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数字绘画技术得到发展,三维图形绘画正式出现。

四、数字媒体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传统的动画难以创作出现实中见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则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增强了动画创作的可能性,拓宽了动画创作空间,促进了动画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的发展,它使动画更加多样化。目前,动画设计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二维和三维,而是越来越多,如CG动画等。早期动画往往不能很好地将剧中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但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动画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动画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动画中的场景和人物越来越真实,促进观众进入剧情。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还带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动画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目前,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动漫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动画的看点,还使动画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风险大大降低,提高了动漫产业的收入。

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局限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形式由平面动画转向了3D动画,随后又出现了CG动画,形式的改变带给了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增强了观众观影时的真实性感受。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观众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造成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创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这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动画设计师在制作时非常谨慎、细心,但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导致动画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新型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和进步,使动画的真实性越来越强,增强了动画设计的多样性,为动漫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露西娅娜.数字媒体导论.郭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特点的介绍,引出数字媒体艺术中影视广告的设计,也希望数字媒体艺术使得影视广告设计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前行。只有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并且将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融合到一处形成一个整体,才会使影视广告带给观众更为直观深刻的视觉冲击。影视广告在制作前期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剪辑,后期完善影视广告风格的时候还是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优化加工。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广告设计

一、前言

截至目前,数字媒体艺术早已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数字电视、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一系列的科技产品都已经进入到数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并没有单一的局限于科技产品中,在当今的影视广告设计中也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身影,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广告的设计中可以说是为影视广告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在这样的契机下,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影视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

(一)语言数字化数字媒体艺术的根本内容就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与计算机一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还原的技术。与传统艺术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工具不再是传统艺术的画笔,而是被电脑设备、数字软件和编程语言取而代之,创作的过程也不再是纯手工制作,很多的过程都以计算机语言的方式交给计算机完成。我们以绘画为例,人们抛开了画笔、颜料等常规的创作工具,而用鼠标、键盘、数位板等数据输入工具,结合各种绘画软件来进行创作。

(二)表现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使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可以被无限复制,如此一来使得在表现的形式上不再单一固定。我们以戏剧表演为例,戏剧是一门舞台表演的艺术,在小小的舞台上表现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演绎世界的绚烂缤纷。在数字艺术的时代,借助数码、网络、视频、音频等计算机技术,利用声、光、电等手段,综合戏剧独有的表演技巧等就形成了具有数字媒体艺术的戏剧。

(三)制作高效化数字媒体艺术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有很高的效率。以往的电影制作,剪辑师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一遍又一遍的查看胶片,挑选最能让导演满意的片段,剪下来再与其他胶片粘在一起,最后完成整个电影的剪辑。这样的一个过程相当耗费时间及人力,一部电影的成功放映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的电影剪辑师再也不会拥有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了,数字中间片技术的诞生大大提高了电影剪辑的效率。数字中间片技术是指采用数字扫描、记录和处理的方法,替代原传统中间片所起到的影像传递和调整的作用,其技术不单包括数字校色,还有诸如剪辑、影像转换、变形、滤镜等多个方面。

(四)艺术大众化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生活越来越艺术化,艺术也越来越生活化、大众化。数字媒体艺术主要面对的群体归根结底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很多时候我们一旦聊到了艺术创作,自然的就会认为是那些拥有着过人的天赋、傲人的创作技巧的艺术家们。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如果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训练,想要进行艺术创作着实是困难。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让很多人都找到了创作艺术的机会,开始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就不再被重视了,一个人只要有思想、会使用相关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是完全数字化的艺术,因此数字艺术作品不再只属于艺术家,更多的变成了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作品。

三、影视广告设计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由于数字媒体大面积快速度的发展,使得影视广告也有所改变,影视广告的制作拥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第一,影视广告通常会给观者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享受与非凡的创意,有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坚强的后盾,需要不断地提升创意思维,不断创新出新的表现形式,让现实中的事物同虚拟中的事物进行无缝的结合。第二,之前我们所熟识的广告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制于较低的技术水平,从而影响了最后播出的质量,然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完成的影视广告,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不必再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运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影视广告要比早期的广告带有更为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表现形式上也是早期的影视广告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为影视广告带来了质的跨越,使得影视广告站在更高层次的水平进行创作。第三,数字媒体艺术让影视广告设计不再是曾经通过绘画的方式或是表演完成的了,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多样,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的时候也就不需要再进行墨守成规地创作了。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进行影视广告设计的时候就有了更多可以采用的思路或方案,在过去这都是无法想象的。影视广告设计中的特殊人物形象构建、特殊场景表达、时空错觉置换、气氛烘托、虚拟现实等表达形式,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撑,让影视广告在保留传统意义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

四、结语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几乎都会与数字媒体艺术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越发成熟,在影视广告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也会只增不减,从而让影视广告发展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影视广告的。我国的影视广告设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国的影视广告事业拥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姜浩,陈宇航,王强.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2.

[2]付龙,高昇.影视声音创作与数字制作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2-113.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8.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 教育

艺术规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持有这样的美学理论:艺术是依靠数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这正适合用于数字媒体这门艺术,因为在借助许多数的关系来完成工作时,细微的差错往往造成极大的错误。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相整合所产生的事物,其核心问题不外乎三个:一是技术融入艺术的途径问题;二是技术存在于艺术活动及其成果中的方式;三是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形态中的整合方式。这三个问题,不仅关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独立,而且关乎美学当代重构的关键。

数字媒体技术通往艺术的必由之路——情感

“数字媒体艺术”首先是“艺术”,艺术是人类特殊的心理表现活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首先遵循的是最大限度地释放作为本体的人的精神欲求。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的感性创造能力的调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数字媒体艺术”也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结果。艺术也好,技术也罢,虽然有着相对分立的存在界面,但它们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性创造的结果,归根到底它们所赖以生存总要为人所服务。

人类对自然的把握和利用都是以自身的特质和需要为准绳。人的情感需求有很多,除了视、听、触、昧、嗅五种感觉之外,还有种特殊的感觉——直觉。而艺术创作常常基于主体人的直觉的自由性。然而这种“自由”当通过数字技术表达于互联网平台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艺术不是感官刺激或感官的愉悦。因为其“自由”更要有约束,正所谓“艺术的理性自由”,是在我们理性判断和取值的前提下,数字技术所赋予数字媒体艺术先天的自由性格。只有当两者为人的情感而统一和融合的标准的时候,两者才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媒体技术所蕴含的客观界的必然性与媒体艺术所蕴含的主体界的自由性,虽然是相悖的,但作为掌握两者的同一主体的人却能够以情感为尺度使两者获得双向同构。情感活动的自由属性及其能够被多样化表达与交流的可能,使之成为媒体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根本点。

情感作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根本点,主要体现在媒体技术进入艺术领域的路径上,即媒体技术从数理领域进入艺术领域,参与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必由之路唯有情感,媒体技术只有在表达与交流情感的时候才能够走向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实质上本身是一种语言——计算机语言,我们可以用它来传递信息、无限交流,也可以用它来创造利润、生产文化、制造偶像。当它从一种机器语言转化为全能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和使用它。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的使用它,它就属于艺术。它是一个工具,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生命的体验,将情感赋予给它,它就不在沉没,不在冰冷。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存在方式——艺术规律

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艺术形态的新名称不断涌现,如: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虽然媒介技术不断发生变革,但是艺术就起形态而言无外乎有叙事、造型、表现、再现、体验的几大类[4]。新的媒体技术并不能改变艺术的本质,它只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过程。所以,艺术发展的历史实质始终是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和生产以及传播的再造过程。我们抓住不变的“艺术规律”就可以在大千的网络世界中尽情发挥我们的艺术见解。媒体技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存在,所因循的并非是技术规律而是艺术规律,是合艺术规律的存在。我们不可再盲目的技术崇拜,为技术而技术、为制作而制作、为特效而特效的追求了。这只可能会导致作品审美品质的下降。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整合方式——从概念走向现实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有机整合,不仅取决于两者的内在有机联系,并且有赖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消费定位。所谓数字媒体艺术的消费定位,即其相关作品或产品未来所指向的行业系统,其关键环节就是明确所生产或创作的作品在艺术消费市场上应有的位置,而这一位置对数字媒体艺术形态而言应该具备相对的不可代替性]。实际上,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和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一方面缺乏消费的普遍性,一方面还停留在概念消费,它们往往带有手法或形式的推广效果,并不产生市场消费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生产或创作只有解决了消费定位与时常现实的口径对接问题,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度,才能保证其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和谐。

总之,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艺术生产与传播的流程再造必然发生,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仅是媒体艺术生产与传播领域里始终存在的核心新命题,并且也是美学研究的课题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亚.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在希腊古典艺术中的应用[J].艺术探索.2011,(05)

[2]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美育学,2011.

[3]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012.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接连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方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学科建设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范畴,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表现方式为数字化,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后,艺术家与科学家都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普遍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协助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数字游戏概论》、《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技术》、《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九大类。

《数字游戏概论》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游戏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数字游戏开发和市场运营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数字游戏行业。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维建模与贴图,理解游戏建模与贴图的深入含义,了解游戏美工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三维游戏场景,道具及三维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制作游戏道具贴图和场景贴图的绘制技巧和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次世代场景与次世代角色模型课程和从事游戏美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原画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场景、配饰及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美术资源的一些表现手段,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内容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行业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界面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原则,了解除游戏外其他软件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培养学生在游戏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能力等。

《游戏引擎应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游戏引擎特点,了解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独立游戏开发和团队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的协同操作能力等。

《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场景及道具的制作流程,理解网络游戏场景和次时代游戏场景的特点和区别,了解2D、2.5D、3D及次时代游戏道具及次时代游戏场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游戏场景的模型制作,UV拆分以及贴图绘制的实践能力。

《游戏场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场景,建筑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场景及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场景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

《游戏角色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非人生物、配饰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角色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角色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公司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目的让学生对游戏项目实践开发的流程进行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了解传统三维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项目生产的一般流程与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同,懂得游戏美术制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制作方法。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专业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渐增大。该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核心课程,实用性很强,但要完全掌握好一个软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难学得精深。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是新兴课程,众多高校懂行的老师较少,很多都是从计算机系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想法不够前瞻,技术水平也老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先生指出了几乎在所有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其次,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布光;Photoshop;后期合成

在创意摄影的创作中,无疑分为两个大块,一是前期的场景构造与布光技巧,二是后期将所拍作品进行后期合成与渲染,经常有同学在Photoshop软件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形式的卡壳,例如在蒙板应用上、抠图和设计图的后期合成上,很难轻巧地把握住其中的技巧。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创意摄影的创作思路与后期合成技巧,以供参考。

一、摄影布光的基本步骤

1.确定主光。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2.加置辅助光。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 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

3.设置背景光。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4.加置轮廓光。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两个或多个。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

5.加置装饰光。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6.审视。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

二、后期合成的操作技巧

1、灵活利用Photomerge功能构建全景图像。Photoshop软件中的Photomerge功能可以说是相当自能,能够完全自动将所打开的多幅图片进行合成,通过这一智能合成,会重新构造出一项完整而无缝的全景图像。但是在早起的Photoshop软件中并没有这项功能,而CS和CS2版本中的Photomerge创作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合成后的图片效果着实不能令人恭维。

2、利用图层混合模式进行合成。Photoshop软件学习过程中,图层间的混合模式时学习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混合CMYK还是混合RGB或者是混合通道,他们这几个之间的混合合成效果,最终变化的是我们需要合成对象色彩元素中的中性灰的偏差。在实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拍摄一些图片,而图片中的天空与景物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反差和层次感,通常情况会选择在拍摄的照片上加上一个层次感较为鲜明的天空。首先在图层模板中会看到两个图层,选中原照片的图层,右击选择“图层样式”在出现的混合选项中,我们可以变化“颜色混合带”中的灰色差值,滑动滑块,通过不断地调整滑块来观察另一个图层中的色值变化,直到天空的部分透过来,然后再选中天空的图层,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前一个图层中的景物透出来。最后在天空的那个图层上简单的覆盖一个蒙版,这样的图层合成就算完成了。这种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为表达景物之间反差。

3、利用剪贴蒙版合成图像。利用剪贴蒙版来合成图层,主要借助其在建立后的隐藏功能,创建蒙版后,软件会自动改变当前图层的一部分信息,因此在该图层的显示界面上,只能显示出紧挨该图层下方图层的有效信息,正是这个隐藏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图层合并的便利条件。例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某部分阴影进行效果降低或者限制,在一张兔子照片和一张树叶照片上进行图层的合并,兔子必然会在叶子上方留下其本身的光影,而这个投影的设计就需要通过蒙版的剪贴来构造出来。

4、利用图层蒙版合成图像。在Photoshop软件当中,混合功能最强大的便是图层蒙版,借助蒙版我们可以随意地将图像图层上的任何部位随意消失,并且可以通过模糊化处理来将图像边缘的整齐效果降低,最终实现图像边缘逐渐淡出的效果,从而自然而然的将图像与背景图层实现完美的融合。

三、合成图像的原则

在合成图像时,一般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素材,而各种照片的分辨率必须要保持在一个大致相仿的范围以内,否则的话新合成的图像会出现清晰度不均匀的状况。通过上述我们介绍的合成技巧来看,合成图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合成图像时,不能去盲目的随便选择合成技巧,而是要依照合成后所要表达的主题、素材的分类来选择合适的合成技巧,而这也正是图像合成最终效果的关键所在。另外,图像的合成即通过人工技巧来完成构图,其与摄影原素材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新合成图像的真实与否,因此在图像合成时,必须要讲求合成后的整体视觉和谐,必须要给人一种非常自然的感觉。而在真实的基础上,图像的合成又必须要基于一定的创新思维,通过对图像的重新构造来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让合成前平实的照片更加具有生机。

结束语:摄影技巧千变万化,但是终究离不开光影,一些存在于想象空间虚幻的场景也是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来实现,在创意摄影的这条道路上,原理是作为思维飞跃的桥梁,但同时也要符合客观事实。(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宏建. 利用Photoshop合成图像方法探讨[J]. 科技天地, 2010(05).

第11篇

作家福楼拜曾有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终将在山顶重逢”。数字化时代就是科学和艺术重逢的时代。当下与计算机互联网联姻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各种形式的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或信息?a品,如虚拟现实、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人工智能等等。

1 畅游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VR/AR

被称为灵镜技术的虚拟现实(VR),让体验者能够无限制自由观看由计算机技术产生“虚拟”的世界,以获得体验的沉浸感。VR技术的三大特征是:沉浸、交互和仿真。其中沉浸指体验者获得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体验者的感受并非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事物,而是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虚拟”生成的;交互,是指人机互动,体验者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成为操控或者规划的主体;仿真,是指对真实事物的模拟与仿真,比如虚拟训练,产品设计仿真等,仿真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造。近年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VR技术突破将是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展示了未来的一种形态,它可能是我们未来搜索的入口,革新互联网和现实中人和人交流的方式。

而AR(增强现实),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影像相结合的技术。通俗的讲,AR体验者在头戴式设备中所看到的影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体验者周边的真实世界,另一部分是计算机生成的内容。AR技术在现实世界上“增加”了一部分虚拟内容,将虚实世界完美结合。实际上,VR/AR技术目前正处于从专业应用转入终端用户应用的过渡时期,VR技术在产品仿真设计、虚拟军演等专业领域的应用早已是事实。然而2016虚拟技术元年的VR/AR热潮显然不满足于该技术在专业领域的运用,而是更希望虚拟现实技术能向智能手机一样进入每一个家庭,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 新技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基础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不只具有工具的意义,它还参与或辅助艺术家的构思与想象。数字媒体艺术滋生了许多数字艺术门类,如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艺术和网络艺术,他们的发展和高科技拥有紧密的依存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给艺术的媒介、创作、传播和欣赏等带来一系列新变,对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动感交互与参与体验

网络技术不仅为人类的信息传递与分享带来了速度、规模和形式上的飞跃,而且为人类营造了人机互动的交流空间和体验空间。“互动”与“参与”已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字眼。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传统的艺术总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而互动与参与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艺术增加了触觉和嗅觉。例如,现在模拟游戏,4D影院等都集中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人们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参与性与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乐趣。

2.2 虚拟现实与沉浸体验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技术是数码艺术中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技术。在影片《侏罗纪公园》中观众可以看到早已消失了几亿年的恐龙,通过虚拟侏罗纪时代的视觉震撼诉诸人的感觉使人产生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将人们的想象力和游戏心理充分激发出来,人们的经验世界被重新构建。新的体验空间激发出人们新的感觉和新的情感。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在新的时空中混合,成为无数虚拟个体尽情沉浸其中的一个社会环境。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互动,虚拟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沉浸体验。

3 创新科技与媒体艺术融合的思考

科技进步使人类突破了自己的心灵藩篱,改变了人的思考与创造的方式。数字媒体艺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科技创新对新媒体艺术虽然重要,但也只是其手段,而非本质。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体艺术本身所拥有的先进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等。当下数字媒体艺术实现了从创造图像艺术到创造视觉艺术。而技术创新推进媒体行业跨界交流,又给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注入了无线的生机活力。

3.1 技术性艺术并非“唯技术弃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数字艺术的奇观化呈现成为必然趋势。数字艺术的奇观化既呈现了影像化场景、不可替代的视听震撼,又蕴藏了多维的人文表达,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奇观。近年来,如《盗梦空间》《阿凡达》等大批超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借助了VR/AR等高科技,使无数的视觉奇观在人们眼前呈现,人们的想象力被无限地拓展,机器也被赋予了情感,增进了与人的互动。当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追求特效、视听方面的炫技体验,视觉奇观层出不穷。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推动艺术的发展,信息革命直接导致了技术强化、艺术弱化,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加大了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当代艺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技术性艺术”,却并非“唯技术弃艺术”,技术可以改革和创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但艺术传播不应为技术所扭曲,被新媒体带来的纯感觉的视觉尖锐化所代替。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数字艺术只有首先保证技术性不会越界这一前提,才有可能继续守持自身商业性和艺术性相融的价值和意义。

3.2 从创造图像艺术到创造视觉艺术

视觉文化勃兴的内驱力来自于人类本能的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人类在创造图像文化的同时也陷入了图像文化的重围。当人们对图像的依赖日益加剧。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日趋溃乏。数字新媒体在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由创作方式的同时,艺术语言表达将更多显现出新媒体艺术特征:综合性、交互性、沉浸性,虚拟艺术不再局限于对真实的摹仿和复制,而更是对意境世界的建构,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多维的沉浸体验。虚拟艺术正在将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意境数字化。虚拟意境的创造者身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通过联想和想像,把世界呼唤到心灵中,建构一个遥在的时空,通过对时空的重构来创造人为的时空。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已不只局限于视觉艺术创作领域,而是整个视觉艺术创作机制、视觉传播构成与消费者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3.3 技术创新推进媒体行业跨界交流

第12篇

关键词:形象设计;数字媒体;当代;应用研究

一、猴年春晚吉祥物设计元素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古灵精怪”、“聪明机智”形容猴,这首先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其次也可以通过猴的设计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因此采用猴形象进行设计是十分合理的。春晚吉祥物猴的形象设计采用红、黄、绿三原色进行上色,不难看出设计者意在表现形象的当代性和审美性;在视觉的中心头部表现上主要应用中国传统水墨的表现手法,提高人们对传统水墨艺术的认知度和赞同度。然而,猴年春晚吉祥物的设计还存在一些争议,一部分大众认为该形象及具有审美性,而另一部分大众认为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并不是那样贴切,例如水墨效果的表现与大众所想象中水墨的柔和、飘渺有些差异,这就引人深思,在当代形象设计中应当如何准确贴切的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接下来笔者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为例,解读孙悟空形象设计的由来,进而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猴形象。

二、《大闹天宫》中猴的形象设计

动画片《大闹天宫》(如图1)是1960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中创造了孙悟空的经典动画形象,同时吸取了中国脸谱和戏曲造型,给我们现代形象设计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脸谱设计是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脸谱造型设计通常可以贴切表现人物的内在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和外在的身份和社会特征,也更能使整个人物造型变得非常丰满。孙悟空的脸部设计类似于京剧脸谱净角中的武花脸,脸部的大体色为白色,脸部从眼睛到嘴巴自然形成一个红色的桃心形,绿色微微弯曲的眉毛,轻松大方又朝气蓬勃,这一形象既保留了在传统戏曲中“形离神似”的意境,又突破了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使孙悟空这一形象具有了现代性,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戏曲的造型亦有固定的程式,无论是脸谱、头巾,还是服装都格外讲究,形象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孙悟空脸部中央用红色勾画成“心”形,也使得它的面部表情更加地传神,并且与整体设计产生强烈的对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另外,这一形象勇猛矫健,身穿鹅黄色的大衣,大红的裤子,腰间束着虎皮短裙,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色的围巾,挥舞着金光闪闪的金箍棒,在该片中既有猴性,又有神性,更有人性,所以孙悟空既有灵敏的身段,又有高超的技法和天真的神情。孙悟空的形象设计非常巧妙的融合了脸谱和戏曲的元素,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是值得我们设计学习的亮点。

三、猴形象在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中我们随处可见猴的形象设计,例如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美猴王》、《功夫熊猫》、《魁拔》等电影中都不乏猴的形象设计,它们在设计中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元素。因此,当代的猴形象设计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元素(如图2),猴形象整体设计使得角色看上去更多了一份趣味性,这在造型的动作上可以体现出来,手握拳头举出“YES”形,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喜好,另一只手轻轻耷在金箍棒上,表现出轻松自由的状态;眼睛的设计为一睁一闭,充分表现出整个角色处于极度惬意的状态,这是从传统造型上的改变和尝试;绿色的围巾被黄色的项圈取代,颈部弧线的项圈造型让角色更加生动俏皮;头顶镶嵌红宝石的头冠,飘带的点缀让角色更加灵动,在肩上附着了黄色的盔甲,腰间带镶嵌红宝石的腰带,整体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让生心生欢喜的同时过目不忘。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猴形象设计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新的猴形象设计需要打破成规,这时设计猴形象变得体胖宽耳,保留了猴尾巴部分设计,嘴部的造型尽量保留的猴原来的客观形态,面部的眼睛与眉毛都是向上挑起,同时身着正式的西装,从另一视觉表现出霸气和正气凌然的一面,这是在设计过程中保留了猴性和人性的部分,属于大胆的取舍设计,这也是猴形象设计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的重要方面。

作者:许素君 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耿兰峰.试论当代中国动画发展中的民族性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8(01).

[2]冯冬华.从《大闹天宫》的艺术价值看中国动画的创作方向[J].电影文学,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