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手抄报

时间:2023-05-30 09:5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节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1:端午节诗句(短诗)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4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1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2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3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4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2:端午节诗句(长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第2篇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展示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1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2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3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4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图片5

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端午节相关谚语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东)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第3篇

1、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龙舟竞赛迎来端午节,千家万户欢笑过节忙。古代屈原投江为国亡,今日国泰民安世界强。粽子裹进幸福和吉祥,吃在嘴里甜蜜涌心房。

3、一片艾叶,渗透情意的芬芳;一条龙舟,搏出热情的高涨;一个粽子,裹满生活的蜜糖;一杯米酒,碰出笑声的欢畅;一声问候,愿你意气飞扬。端午节快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活动地点】四(2)教室

【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活动流程】

活动过程。

(一)走进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合:“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

(二)话说端午。

1、端午说由来。

主A: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别名吗?关于端午节,你们又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生讲《曹娥救父的故事》、黄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2、端午话习俗。

主B: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

主B:那你们知道在我们安庆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吃粽子、吃咸鸭蛋、划龙舟、悬艾叶菖蒲、吃绿豆糕、撮五彩线等。)

主B:那大家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赛龙舟)

主B:谁能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主A: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那你们知道粽子的由来吗?

(屈原跳江后,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主B: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端午节哪些习俗的由来呢?(生结合屈原和黄巢的故事谈喝雄黄酒、悬艾草的由来)

主B:端午的时候,人们还要佩香囊、撮五彩线呢,你们知道五彩线由哪五种颜色组成呢?人们为什么撮五彩线呢?

(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这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

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3、端午赛诗会。

主A: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称作“诗人节”。现在谁来朗诵一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生可以选择其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

(1)七律《 端午》 (老舍)

(2)《浣溪沙》(宋•苏轼)

(3)《端午 》(文秀)

(4)《渔家傲》(宋•欧阳修)

……

主B: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端午习俗小游戏 。

主A:今天,我们的许多活动也与端午节密切相连,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请问是什么呢?(谜底:粽子)

(1)包粽子比赛。

主A:下面我们就来个包粽子比赛,怎么样?

(主持人讲规则: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准备好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线比赛。

主B:接下来我们进行撮五彩线比赛。

(规则:每组两人合作,把各自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主持人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三)描画端午。

主A: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合: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第5篇

2、今天是五月五,送你一个粽子,成份:百分百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友情=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

3、一粒粒的糯米,粘稠着我的思念;一颗颗的红枣,点缀着日子的红艳;一片片的粽叶,贴上了幸福的标签;一个个的粽子,包裹着幸福万千。端午节快乐!

4、天空,不空,因为天外有天。短信,不短,因为信短情长。愿我的短信常给你送去骚扰与被骚扰的痛快、牵挂和被牵挂的温暖!祝端午节快乐!

5、你是我生命中最要的人,要珍惜你;你是我端午节的贵客,要热情招待;请你吃粽子,喝雄黄酒,看赛龙舟,就是要你端午节过的快乐无比!

6、展开舒心的笑脸,品尝快乐的甘甜,张开美好的翅膀,拥抱幸福的明天。端午节到了,送你健康粽,快乐枣,平安符,幸运神,祝你节日快乐!

7、糯米是粘粘的思念,棕叶是清凉的装束,龙舟是吉祥的快递,香囊是快乐的包裹,端午炎热的天气,已被欢乐屏蔽,你当然乐不思暑。

8、端午佳节至,千里送祝福:糯米黏黏香,情意绵绵浓,粽叶万里香,红枣心底甜,香飘鼻尖嗅,朋友祝福伴,艾叶幸福随,龙舟热闹至,平安快乐送。

9、送你一串幸运的七彩粽子:里面包藏健康香米!好运枣子!平安香菇!快乐虾米!长寿花生!还有我真心的祝福:端午节快乐!

10、爱人是路,朋友是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有难的时候靠靠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幸福时候别迷路,休息时候浇浇树。端午节快乐!

11、今年端午又来到,家家户户好热闹,又佩香囊又带荷包,又采艾叶又悬菖蒲,又吃粽子又喝雄黄酒,五色的丝线迎风飞舞,一起祝福国强民富。

12、关掉你的手机,慢慢的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粽子,你会发现我和粽子一样可爱。

13、龙舟轻摇,摇出思念万千,祝福无数,龙粽品尝,尝出一生幸福,四季平安,艾草闲挂,挂出天天快乐,时时好运。端午节到了,祝您快乐无双,健康无疆!

14、端午节到了,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15、端午节到心欢畅,家家户户笑声高。美酒一杯请君尝,祝福深深身边傍。粽子蜜枣味香甜,情深意重思念长。锣鼓声中龙舟竞,犹忆当年小二郎。短信送到问候到,合家团聚体安康!

16、卡是要刷的,内需是要拉的;恋爱是要谈的,猪流感是要防的;过节假是要放的,端午棕子是要吃的。祝你端午节快乐,棕子越吃越开心!端午节手抄报短句。

17、糯米纯,糯米甜,糯米香甜情意长。艾草长,艾草香,艾草驱邪幸福长。红枣美,红枣鲜,红枣颗颗幸福连。龙舟好,龙舟长,龙舟热闹思念绵。端午佳节已来到,愿友幸福品粽香,快乐赏龙舟。

18、五月的风吹不走,对你的思念;五月的雨,冲不走端午节的祝福;五日,我用真心做馅,包55个香甜可口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19、我的礼物,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甜蜜的辞藻,没有过度的包装,没有可爱的外形,但它有一颗粽子般热情的心。端午佳节临近,以逗号为芝麻,句号为蜜枣,顿号为砂糖,文字为米粒,括号为粽叶,包裹一颗幸福的粽子给你。吞下它,你就会收获满腹的惊喜。祝端午快乐!

20、如果我的字典里面有爱这个字,那么后面的解释一定是你,如果我的诗句里面有想念这个词,那么缠绵的一定是你。亲爱的,端午节快乐。

21、五月初五端午节,千里祝福顷刻到,送你粽子心意到:愿你心情快乐到,工作顺利高升到,财源滚滚发财到,友情爱情甜蜜到,生活美好幸福到。

22、端午节到了,粽是千山万水,隔不断我对你的挂念。事情粽有千头万绪,我也会记得给你稍去我的祝福。祝我最好的朋友,端午节过得愉快。

23、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短信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转短信,好运势。

24、端午节什么祝福最简单最能表达出节日的气氛字数最少,想一想,想一想是什么呢?是:端午节快乐!哈哈简单的问候!

25、端午节快到了,我按键敲下了我一行行的祝福,千言万语化成了这一条短信的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祝你幸福快乐!

26、总是想把最好、最真诚的祝福送给您,不仅是在每一个节日,而且是在每一天,愿平安、幸福和快乐永远与您及您的家人相伴相随!祝端午节快乐!

27、开心,让我认识你;牵挂,让我想起你;友谊,让我们在一起;信息,让我不得不发给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节快乐。

28、让我挂一把艾叶在你门前,愿你平安:让我为你斟一杯雄黄酒,望你安康。让我把一枝桃枝送予你手上,为你送走灾难迎平安:祝你端午节快乐!

第6篇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1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街道第--届“--”庆祝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

女: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他们是---。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男:当我们置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站在这历史名城的舞台上环顾四周,会使我们由衷地对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肃然起敬。

女:这份敬意,不仅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来自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和辛勤创造。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2甲: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犹念屈原子。今天的---小学,每个班门口都插了菖蒲和艾叶。

乙:我看见很多同学都佩戴了香袋,这边还有端午节手抄报展呢。

甲: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氛围。

乙:正所谓: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甲: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舞,悠扬的古筝,有趣的民俗活动。

乙: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甲: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

乙:再过两天就是五月初五,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先请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向各位尊贵的客人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甲:下面有请何校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乙:谢谢---。接下来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宣布活动开始。(领导)下面我宣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3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经典的诵读,有趣的民俗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女:“----”端午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4杨: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场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大家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

杨: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社区学院各社区居委会、居民、教师共同参加的“粽叶飘香、资源共享、学校社区情绵长”端午联谊活动现在开始!

李: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大港教育学会徐升恒主任、张贵凤老师、教育局成教科李树长主任,大港职成教中心程怀林校长、四化里居委会主任王玉昆、前光里居委会主任靳玉红五方里社区居委会主任郭其梅;六合里居委会书记于清河;

杨:欢迎你们来到社区学院和大家一同体验并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谢谢,今天的活动有好看的剪纸、好听的演讲、好吃的粽子、好看的舞蹈。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5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对端午节并不陌生,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6(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第7篇

我们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学习与休闲结合,书本与实践并重。倡导劳动,丰富实践体验;倡导娱乐,培养个性特长;倡导阅读,涵养人文底蕴;倡导自主,学会规划选择;倡导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和社会。通过有效的组织引导,让闲暇时间成为学生丰富学识、提升能力、培养情趣、养成习惯的重要渠道,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奠定基础。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好群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又处在形成时期,因此自制力较差。所以学校对学生闲暇期间的活动要“放权”,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空间,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独具十色的闲暇教育方案,以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双休日的闲暇教育

双休日时间较短,适宜开展“短平快”活动。学校双休日的闲暇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主题活动两部分。

1.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因材施教,但是学生学习了一周的课程之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有所不同。利用双休日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对一周所学进行复习,或巩固基础,或查缺补漏,或拓展深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课业作业、实践作业和自由学习三部分。

课业作业:学校布置的作业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础性再现作业(由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只是对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技能进行再现练习,巩固基础。)、发展性变式作业(由学习中游的学生完成,对重点知识进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深化性拓展作业(由学习优秀的学生完成,指具有一定难度系数的综合性题目,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学生根据自身学业水平自主选择完成。

实践作业:一是为预习性实践作业,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图书、调查等途径,收集下周新授课所需要的资料,或为下周新授课进行相关的观察和实验。二是验证性实践作业,现行教材的设计很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课本上的知识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由学习:学生根据自己一周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力争做到“周周清”。

2.通过学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学校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的舞台;二是开辟家庭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家校互动、共育英才”的环境;三是开辟社区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参加公益活动。

二、小长假的闲暇教育

小长假主要是为传统节日而设计的,主要包括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大多数为三天假期。这期间要引导学生在进行文化课学习的同时,注重感受节日的人文环境,以组织学生创作主题手抄报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学校德育处在放假前布置手抄报创作主题,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创作完成,开学后进行展评。围绕主题创作手抄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等,是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寒假的闲暇教育

寒假大约三个周的时间,课业学习以承上启下的反思性学习为主,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主。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主要分三个时段进行。

1.春节前:春节前大约一周时间,学生在学习上主要进行反思性纠错学习。

2.春节中:春节大约一周的时间,学生参与的家庭活动较多,如走亲访友、家庭聚会、春节旅游等,另外电影、电视节目异常丰富,因此学生的心态游动性较强,不宜给学生布置太多的学习任务,更不能让学生进行机械性复习。

3.春节后:春节后,家长大都已经上班,节日气氛迅速淡化。利用最后大约一周的时间,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收敛开放的心态,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准备开学后参评,学校将评选出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展板上展出,在广播站上播出。

四、暑假的闲暇教育

第8篇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9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新型课程。它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其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可供借鉴的案例;其二,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因此,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我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学习研究,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项工作在适合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整合,效果明显。

1.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常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如果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那么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包公审驴》时,我感觉它的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编演课本剧,于是我们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加入当时有名的《武林外传》的元素,流行歌曲的元素,流行街舞的元素。孩子们亦唱亦跳,幽默滑稽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自身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再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的《长城与运河》前,我开展了"走近万里长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从长城与运河的变迁史、历史作用和地位、风光介绍等个方面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大量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长城与运河,了解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展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2.综合实践活动与祖国传统节日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因此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龙的传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2008年,中国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我适时带领学生开展了《粽叶飘香话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题会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来历组、习俗组、文化组和食俗组,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通过搜集图片文字、现场采访、拍摄录像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并在粽叶飘香的季节里共话端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手抄报、表演钟馗捉鬼、配乐的《离骚》朗诵、制作五彩线、现场包粽子……学生们跃跃欲试,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了极致。在老师讲到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时,学生感触颇多,普遍认为:我们的“洋节”过得太多了,愚人节、圣诞节,我们过得那样热闹,现在想想,我们民族不是也有很多美好的节日吗?除了端午节,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除夕……我想,我们该好好地过我们自己的节日。毫无疑问,这番感慨比老师讲多少遍的灌输都要来得真切,来得深刻。

3.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

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已经近20年的时间了,我明白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但枯燥的说教往往让孩子们厌烦,不愿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的出现,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特殊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这一传统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兴课程相整合――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德育,在德育的情感召唤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例如在2009年,喜迎国庆六十周年之际,我与学生经过讨论,决定从小处着手,通过调查了解市北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六十年巨变,因此确定了《市北发展我快乐》为研究课题。同学们分了四个小组,分别从“市北交通道路的变化”“海泊河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发展”“畅通市北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学生在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自我价值观、行为等也潜移默化的得到发展。例如在各地雾霾严重的今天,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低碳生活DIY》的实践活动,学生把一些别人认为是垃圾的东西重新整理起来,把废物当作新的材料,然后加上自己的一点巧思,一点创意,就能把这些随处可见平凡无奇的小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做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有花瓶、笔筒、环保警示画等,精彩的创意赢得了所有听课老师的热烈鼓掌。这不仅为环保尽了一分心力,还能替家里增添新意,享受创作的乐趣,真是一举多得。《走进蔬菜王国》,让学生了解了有关蔬菜的知识,知道了每种蔬菜中含有的营养成份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挑食,并鼓励他们参加择菜比赛,体会劳动的辛苦与乐趣。

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这块教学阵地,让它走进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相信只要有教师的耕耘和学生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这朵奇葩一定会盛开得无比艳丽。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身体力行地用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灯。下面,围绕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学”之定义

“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涵义,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之余,更要创造性地学习,密切结合时代品质,谱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1. 巧用教材,适机切入,使之成为传授国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7-9年级全部课文中有国学篇目80余篇,占全部课文的40%,加之课后十首古诗词、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以上任意一课或一个环节都可作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切入点。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实例,语文教学中可以此为契机,对比时下学生的浮躁、目无尊长等现象,让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由点及面,改编教材,横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唐诗宋词、经典名著、戏剧,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等国学教育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我们可深挖教材主题内涵,由点及面,以主题为单位,重组单元,改编教材。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循序渐进,梯度开展,纵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体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

七年级阶段: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立志”“诚信”“孝悌”“为学”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勤奋的态度。在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精神的磨练、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获益。

八年级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宽容”“毅力”“惜时”“节俭”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在待人处事上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学习中,不畏困难、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即使是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阶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得失”“爱国”“审美”“和谐”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九年级学生强调其争取人生观的建立,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和学校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而国学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学习的坐标,调节得失心,增强爱国心,提高审美情趣,构筑和谐生活,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教学的表现。

4. 理念更新,教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国学教育。

(1)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氛围熏陶,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国学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利用板报、手抄报、每日的校园广播作为宣传阵地。还有,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都会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3)传统节日,抓住学生的体验机会;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国学发展现状[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

第11篇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然而不少学生对听、说、读、写、译等感到枯燥,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欲望不强等现象较突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达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兴趣培养 实践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的难度要大得多,小学语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字、词、句,对课简单的了解,而初中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合现代学生,它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是一门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但由于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使学生厌倦了对语文的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被运用到课堂上,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就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而且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语文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冬天的景象,如东北的冬天、南方的冬天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和观察,在共同的分析讨论中,让学生了解各地冬天的差异,从而引出《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更新颖,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创设情境加强感知,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积极地建构出学习背景、学习条件,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营造当时的环境。创设情境主要反映的是情感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七年级《丑小鸭》中,教师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讲课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假设所有同学都养了一群小鸭子,众多小鸭子长得都很像,黄黄的毛、黑黑的眼睛、扁扁的嘴巴等,但是唯有一只长的又丑又笨,那么你会讨厌这只小鸭子吗?学生们各抒己见,但答案肯定是不喜欢。像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假设一副“丑小鸭”的形象,这对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创设情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将学生迅速地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能够快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作,学生看” 的呆板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学”,“教”也必然效果不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积累语言素材,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多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记者招待会、讲故事、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办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充分展现自我。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语言文学,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就会日渐形成。教授八年级《端午的鸭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老师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各地的风俗习惯,感受端午节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并且了解书上端午的鸭蛋和我们平时吃的鸭蛋的区别、及文中所说鸭蛋的特点,总之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完成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使生活充满情趣。像这样教学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知识无处不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语文的教学还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系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礼萍.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研究[J]. 希望月报(上半月),2010(07)

第12篇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

一、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校和在家判若两人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在校和在家都能做到知行统一,我校实施了“家庭成长作业”评价。学生“家庭成长作业”评价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学生“庭成长作业”共分“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爱心小事”“与家人知心交流”“读书”“其它”六个项目。“家务劳动”指孩子在家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子、洗碗、扫地、洗衣服等。“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书包、叠被子、洗袜子、整理自己房间等。“爱心小事”指孩子为长辈做的一些献爱心的事。如:端茶、捶背、端洗脚水等。“与家人知心交流”要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有了高兴、烦恼、解决不了的事情等,要及时的与家人沟通。如:给家人讲个故事、在学校学了什么歌唱给家人听、与同学家有什么矛盾向家人诉说,对老师有什么看法等等。目的在于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与家人间的“代沟”逐渐消失。“读书”一项是配合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和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进行的。可在相应的栏目下填写亲子共读、自读、背诵古诗文、为家人表演古诗文朗诵、制作读书手抄报、写读后感等等。孩子们从不断地体验中,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了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中体验

传统节日是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的良好契机,我校结合节日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美德,提升自身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办年货、贴春联、拜年、猜灯谜活动;清明节期间开展网上祭英烈、过绿色清明活动;端午节期间包粽子活动;中秋节打月饼、赏月、吃团圆饭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根据实际情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形成自然,使学生在所参与体验活动的每一件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深刻的理解,从而思想上受到教育。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丰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因此,我校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春种秋收的农耕特点,适时地开展各种劳动体验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锻炼实践能力,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增进与家人间的亲情。

如:阳春三月,我们把孩子带到田间地头,观察小麦、树木、花草,参与播种等方式去寻找春天;通过搜集农谚、写生、办手抄报、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描绘春天。金秋时节,我们从“走进秋天、认识果实、叶落的秘密”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多姿多彩的秋天,通过采摘的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以科学的角度去揭示叶落的秘密……冬天雪后,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堆雪人、清理积雪活动,师生们既体验到了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又加强了劳动体验。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体验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了解了基本的农学常识,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

四、结合村史文化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当年的永壁村金河环绕,河流密布,风景宜人,我们挖掘这一资源,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追寻家乡的水”系列活动。他们从局部细节着手,调查、访问、实地查看、搜集数据、绘制永壁村过去的水系图并与水源现状做对比,发出了“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的倡议。孩子们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家乡的现在,用忧患意识去关注家乡的未来,在活动中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