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巧妙激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当时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激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诵读对于古诗理解的巨大价值。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品真谛,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将那些凝聚了人类最深层情感最具有优美艺术形式的作品,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十分讲求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学习这些作品,仅仅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大声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都可以表达出诗词的声调、韵律和意境。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汉语文字的典范,是学生学国语言文字最直接最基本的材料。在诵读中,学生直接进入诗境,从根本上接触祖国的光辉文化,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内在气韵,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因此古诗教学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地教学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同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抑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那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欣赏
一、吟唱欣赏
吟唱古诗词是吟诵的继承和发展,所谓吟,就是诵读,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极强的诵读。所谓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在追求古风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经典古诗词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王直方诗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东坡守钱塘,功父过之,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坡曰:‘祥正此诗几分来?’坡曰:‘十分来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一首原本写得并不很好的诗,经作者一番声情并茂的吟诵,坡评委给了他满分。虽然是开玩笑,但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吟诵对诗词的重要。如,谷建芬老师的20首小学古诗,就是采用吟唱的方法让学生去欣赏古诗词,教学时也可借鉴。
二、字词欣赏
诗歌中精妙的字词,说白了就是“炼字”,是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诗歌中的炼字首先就要分析诗人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或者主张,而使用炼字的目的就在于,这样的词汇才能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这些字无不体现了诗人“炼字”高超的技术,也突出体现了诗词的艺术水平。
三、想象欣赏
想象是古诗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多数古诗词都是因景而生情的。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在欣赏这些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四、诗词图欣赏
一首古诗词常常就是一幅画,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想象画图,通过这种方法,也是古诗词的欣赏。实际上,在小学的古诗词里,许多古诗词都配制图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
一、反复背诵,感悟诗情
古诗一般具有生动形象、短小精辟、内涵深远、节奏优美的特点,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学生的艺术涵养得到提升。书中有云:“书读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反复背诵对学习古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古诗时,通读是基础,然后在知晓每句的大致含义后读出古诗中蕴藏的感情,这才是关键,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梅花》时,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学生很快从诗句中的“梅花”联想到品行高洁、身处逆境的有志青年,同时将“凌寒怒放”看做顽强的斗争精神。由此,生活中的坚强意志教育以一种形象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使用多媒体,还原古诗意境
在古诗中,诗情画意无处不在。其实一首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在小学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领悟到古诗中的意境,就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绘制的鲜活画面,进而经过想象,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和古诗作者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技巧与方法。由于一些古诗所讲述的内容以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中做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方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诗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例如在讲述《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过媒体让学生感受到庐山动态的画面,然后在对诗句中的含义进行讲解,这时学生就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古诗中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刻的认识,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美。
三、寻求意境,理解古诗中展现的哲学美
在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骨古诗占据很大比重,既包括着诗情画意,有闪烁着哲学光辉。例如在《鹅》这篇古诗中,骆宾王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几个字,将鹅的整体形象以及在水中优雅的游动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可以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品质。有如在《小池》中,杨万里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夏日池塘中的美景展现的栩栩如生,静中有动,好像能闻到诗中荷蕊的清香、蜻蜓好像要从诗中飞出一样,让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进而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再比如,在讲述《锄禾》这首古诗时,李绅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之情全部展现出来,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例如在讲解《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李白所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刻的展现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向学生教授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授学生古诗时,教师要注意正握古诗内容,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训。例如在对《春晓》这篇古诗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春天的景色进行描绘。这时,语文教师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带有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春天的景色进行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对春天景色进行语言描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的能力,还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从课堂中走出来
形象生动的感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唤醒学生心中对美的事物的欲望。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咏柳》这篇古诗时,正是春天柳树发芽的季节,这样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学校周围的公园中去,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古诗作者但是的写作情感。并且,可以真实、生动的将一幅春天柳树发芽的场景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呈现一幅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画面。
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置身在大自然的环抱中,享受令人心潮激动的美景,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产生。在美不胜收的户外景色中领悟诗人心中的情感,和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关健词:形态想象构思情感
近些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
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一、认识古诗,掌握其特性
教学古诗,不能为教古诗而教古诗,教古诗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条件。
1.认识古诗的“美”。古诗是美的,这种美是综合的,它调动人的各个感官去体验、分析、品味。古诗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一是音乐美,古诗美就是通过特定的节奏,让人在“顿、挫”中体验到旋律美,并通过时高时低的“抑、扬”,让人随着古诗跌宕起伏。古诗大多是押韵的,韵脚在一首古诗中不断地有规律地出现,使古诗产生一种和谐流畅之美。其二是排列美。古诗不但讲内涵,而且讲形式。我国古诗讲究整齐一律对称平衡,使人达到视觉与听觉上的一致。古诗运用对比和对偶手法,甚至有时运用文字排列图案的方法,使读者在对称的形式中体现平衡美。其三,古诗的美是和谐的,它集中表现为各部分的统一、协调、均衡。同时,它告别强调声调的和谐。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味,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2.掌握一些古诗的写作技法。古诗是讲究炼字的。有些诗,一字可以使整首诗生色。诗人贾岛的“推、敲”之辨,王安石“到、过、满”之争,都是作诗炼字的名传。古人说:作诗在于炼字,片言可以明百意,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句子,古人也是有讲究的。如辛弃疾“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把“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倒过来写了。古人在句子中,大量运用对偶手法,有些体裁如律诗,还规定了颔:颈联必须对偶。
3.认识诗歌的意境。古诗是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可以说,没有想象不成诗。读诗要充分调动想象联想作品字里行间描绘的“境”“象”。古诗的意境有两个特征:其一情景交融,其二是虚实相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学古诗只有在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才能有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学习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熟读古诗,体验其韵味
学习古诗,关键在“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在教学古诗特别是教小学生时,教师不宜作过多分析,而应重视让学生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如齐读、朗诵、背诵,并进行一些比赛,或让学生结对子,互相诵读;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之美,是非朗读不能体会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名句不朗读是不足以品味古诗之美的。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
1.教会学生如何背诵古诗。古诗讲究节奏,抓住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再在划分节奏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进行背诵,背完两段再从头至尾背一遍。有的古诗较长,教师可同样可采取这样的方法:背完第三段,再从头至尾背一遍。如此类推,一首或短或长古诗,用不了多少工夫,学生就会背诵。
2.运用想象,形成意境。古诗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意境美。有些古诗的意境,学生较容易体会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的境象,瀑布的绝高,在学生心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又如“满面尘灰烟衣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又黑又苦又老的形象凸现而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类诗句,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简单理解,联系前后事物,在头脑中给它们连线,形成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如此。
3.囫囵吞枣,不强求理解。读古诗,有些是不能强求学生理解的,片面注重学生理解古诗反而会降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让学生理解,恐怕有一定难度,但在背诵的基础上,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他们自然就会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理解诗人既快乐又略含惆怅的感情,那是很难的。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三、走近诗人,品味其精髓
诗言志。诗人不可能单纯刻画事物,诗里一定蕴含着某种情感理念,诗人表达着喜忧褒贬等各种情绪情感。这些情感有的是明显的,一眼便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是潜藏的,不易感知的。如“轻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不走近诗人,难以实现。
1.掌握诗人的写诗背景。有些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情况写就的,这特定的情况下就有特定的感情,如果单就诗人某个特征简单判断,有时未免失之偏颇。如白居易写现实生活,多是描写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如“地不知寒人要暧,少夺地衣作人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有时却显得心情十分开朗,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要了解诗人的人格。“悲愤出诗人”,“忧郁出诗人”,历史上著名大诗人,几乎都是“冷对千夫指”的角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肯弯腰侍俸权贵。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官而从事农耕生活,成了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事实上,只有对诗人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其诗歌才能最准确、最有韵味,最受其感染。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关键词:小语低段;古诗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8-01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目前低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视解释法。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古诗词过于死板。如果教师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句意,译句生硬、直白又乏味。因此,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况且古诗中有些词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只会越解越复杂;其二,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架起一座涌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模糊解读,关键是激发阅读兴趣。
――意会而不言传,这就是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一、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极具儿童情趣,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我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吟诵意会法
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模糊解读和整体意会能让我们保留对古诗词的一种朦胧感。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大体意思不错,怎么说都可以,那就没必要非得再说破了吧。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因为看图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堪称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典诗歌则是诗词曲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最为人所喜闻乐见,其中许多篇目和诗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这些古诗,一方面大都语言浅显通俗,篇幅特别短小,比较易于记诵;另一方面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能够愉目,品之可以赏心,所以古往今来相当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的古诗作品,作为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载体,也作为向小学生传输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这一特有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古诗之美,体味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享受古诗之美。
一、 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再在大屏幕上出示诗人与孟浩然告别的画面。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整体感知了诗文的诗意。
二、指导学生感知文本,解析古诗语言之美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他将语言文字玩弄于纸笔之间,“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你细细地看:“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露”、“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紧紧配合,何等整齐,何等匀称!你轻轻地诵,舒缓与激越,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此外,对句之间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有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功夫,学生对诗句妙处也能体会个八九不离十了。
三、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意味
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苏轼曾有“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朗读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分析是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好,朗读又是分析的补充,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美、语言美。
笔者认为朗读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很多种,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竞赛读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听读的时候专心致志,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享受古诗的熏陶,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反复吟诵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大量的精华古诗词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如果学生能有效地积累古诗,不仅能启迪他们的心智,丰富人生内涵,更是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兴致不高,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在近几年的故事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 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做好它。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从小,许多家长就让孩子诵读《草》《绝句》《鹅》等诗句,为孩子打开了一道进入古诗学习的大门。进入小学之后,学生接受了一系列教材规定的古诗学习,但光靠这些远远不能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神韵,爱上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爱上古诗。教师可以在上课铃响了以后,安排学生背一到两首古诗。课后,让学生无论在校园的何处都手捧着一本古诗文集,静心朗读,体会古诗在校园环境熏陶下的魅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到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其难度也会大大减轻,爱上古诗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除了字体以外的画面感,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诗词,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也是很好的激励兴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杜甫的《绝句》,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雪、有黄鹂、有小船的美景,这些都是通过多媒体传达出来的,以美的氛围,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再加上老师对这首诗背景的介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融入古诗的学习。
3. 联合想象,深入理解。古诗词之所以流传百世。是因为其运用了金莲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是一首描绘春色的诗词。在“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句诗词进行诗词外的遐想,院子为什么只有一枝红杏出来?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阅历,对院子里的景色进行想象。这种方法就是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 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正处在开始明白事理的起步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但仍有些教师偏离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完全为完成任务而教学,只是浅显的说明,不讲解诗词的意境,学生很难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达到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重中之重。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工作十分重要,而古诗词又是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努力找出更好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