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习俗

时间:2023-05-30 10:0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月二习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2、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3、奉祀土地神:二月二龙抬头也是土地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深受各地各方百姓所爱戴的神明。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临沂一些地方这一天举办土地会,农户凑钱为土地爷过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爷保佑有个好收成。现在没有哪个村再办土地会,但是有的人家还在这天到土地庙化纸烧香祭祀。

4、吃糖豆:临沂人过二月二,农家就开始准备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用糖炒花生和黄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还有的爆玉米花。过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现在不同了,一般没有自家制作的了。城里的超市里,农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后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豆,大概有十几种甚至更多。随吃随买,香甜可口。二月二这天,农家的餐桌上要摆多种糖豆,以示庆贺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

5、围粮囤:在临沂地区,二月二这一天,百姓们都要起个大早,先烧制好草木灰,将灰放在簸箕里,围绕着自己的院墙跟,用木棍轻轻敲打簸箕,边走边敲将草木灰洒在院内院外,说这是为了驱虫。然后再院子中间或到自己的打粮用的场上,用草木灰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囤,有的还在粮囤的一侧用草木灰画上梯子,以示粮囤又高又大。有的在每个粮囤中间放一些五谷杂粮,还有的在粮食上再盖上石板,过上几天拿了石板,让鸡把粮食吃完,预示今年粮食丰收。这一习俗在临沂民间一直很盛行,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对粮食的渴求,就是这些年丰衣足食了,有些村民二月二这天还在家里围粮囤。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春饼,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2、猪头肉,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啃猪蹄和咬猪耳的习俗,都是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富足。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3、饺子,到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这一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过去,医学不发达,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们认为“龙抬头”会镇住一切病害,吃了“龙耳”,龙会保佑自己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到现在还流传着“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的顺口溜。

4、炸油糕,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芥菜饭,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 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福字倒贴的传说

倒贴“福”字,是我国民间过大年的一种传统习俗。追本求源,“福”字倒贴的传说有三种版本。

一曰“将错就错”版本。在清代,有一年除夕,恭亲王的大管家让人把“福”字贴在大门上。谁知这个下人目不识丁,竟把“福”字贴倒了。恭亲王自然十分生气。幸亏大管家脑瓜儿灵活,转得快,他立马跪下回禀说:“奴才常听人说亲王福大寿高,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恭亲王听了便转怒为喜,并重赏了大管家和家人。后来,人们便纷纷效仿,过春节时便有意把“福”字贴倒,以此图个吉利。

二曰“平安消灾”版本。在明代,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到一个小镇微服私访,看到一帮人正围着一幅绘有“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的漫画议论不休,误以为人们在讥讽他的马皇后(马皇后脚大长得丑)。回到宫里,他先差人对参与围观者,均在其家门上贴一正写的“福”字;而没有参与围观的人,则在其家门上贴一倒写的“福”字,以示区别。第二天(正月初一),便派兵士到贴有正写“福”字的人家去抓人,而写有倒“福”的人家却平安无事。从此,每到农历除夕,人们便在门上贴一倒写的“福”字,以消灾讨个吉利。

三曰“避穷神”版本。相传姜子牙封神时,他的老婆也要受封。姜太公说,你嫁到我家,害得我穷了一辈子,要封也只能封你个穷神!姜妻想了想说,穷也好,富也罢,只要是神就成。但是,人人都怕受穷,那你叫我到哪里去呢?姜太公说,穷和福是不相容的,“福”到(倒)的地方,你就不要去了!这话一传出,人们为了避穷神,除夕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一个倒写的“福”字,寓意是远离穷神,恭喜发财!

(刘才)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是诗人对我国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过龙抬头日的生动描写。在我国北方,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日,也叫春龙节。在南方则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了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屈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所谓“恒星”是相应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转到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星的光亮,这时,人们就看不到天上那条巨龙了。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并掌握了这一规律,就用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便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李婷)

第4篇

1、祭龙。

祭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撒灰。

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3、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成为流传千年的龙抬头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扫巡,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2、祭灶公,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3、二十五日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

4、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 春节、 元宵节、 二月二、端午节和 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福建福鼎市佳阳乡双华畲族村“二月二”会亲节历史悠久,传承360多年,融对歌、会亲、祭祀活动于一体,是双华畲族村民祭奉先祖、祁佑平安的重要节日。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每年都有数千人参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花开来桃花开,双华二月起歌台,一来会亲二会友,会亲会友比歌才……”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漫山遍野油菜花开,闽浙边界的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畲家热闹非凡,洋溢着比过年还喜庆的气氛。这一天,分布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和浙南苍南、平阳、瑞安、泰顺等地的畲族子孙、亲友都要回到双华村会亲、会歌。万名畲族同胞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双华村,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唱起古老的“山哈调”,跳起欢快的舞蹈,和着初春的暖风,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月二歌会源自民间,是畲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为畲族传统民俗。双华畲族村既是双华畲族祖先的首迁地,又是歌会发源地,也是歌会的举办地。通过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民俗活动,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承、弘扬畲族文化。

在古老的村道小街,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前来双华会亲访友的畲族群众三五成群地边走边唱。“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振乾坤……”两位身着华丽畲族服饰的男女在歌台上自由对唱,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的歌声高亢雄浑,他们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扬。台上如颂如诉,台下如痴如醉。同时,田野茶园、油菜花丛、房前屋后,也都飘荡着悠扬的畲歌,此起彼伏,持续不断。

如今的畲族会亲节已经成为闽浙畲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聚合。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摆酒席,宴请各地宾朋。双华村畲族群众为丰富本民族的传统佳节的民俗文化内容,在传统的山歌对唱形式基础上,还举行了大型民间巡神祭祀祈福、畲族婚嫁习俗表演、畲族舂@做冥斋、舂糍粑、磨豆浆、做豆腐,畲族传统手工织带、瓯剧、提线木偶戏及畲族服饰用具展览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第8篇

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3、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1、吃春菜

岭南风俗,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篙。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2、送春牛

古代春分时,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日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3、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4、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链鱼风筝、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两三尺眯蛾风 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5、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祭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6、拜神

第10篇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

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第12篇

前些日子,当今年四月开始台湾开放中国大陆居民自由行的消息一经公布,身边的一些朋友就都开始跃跃欲试了。祖国的宝岛台湾不仅山美水美,其各种文化也是很多人想去探寻并体验的,尤其是台湾的美食文化,至少在记者心里是有机会一定要去品尝和发掘一番的。

记者本人是台菜爱好者,台湾虽还未曾去过,不过北京诸多台湾菜餐厅几乎都去吃过,其中印象最深的就要属“饭前饭后”了,这种让记者流连忘返的台菜餐厅还真不多。

眼看春节临近,台湾人怎么过年,过年都吃些什么,他们和我们的饮食习俗一样不一样?想来都是大家很好奇的。于是记者带着好奇与对美食的欲望,再次来到“饭前饭后”,试图从黎阳店长的口中一探究竟。

过年从“尾牙”开始

黎阳店长来北京工作已经近十年了,他有着台湾人典型的特征,操一口稍欠的普通话,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极具亲和力。黎阳说,台湾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便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算起来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这个词可能大陆人了解不多。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又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开始。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当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现在已基本绝迹,但若你去台湾人开的餐厅吃整鸡的话,一般还是不上鸡头的。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公司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家里人也会全家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是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干、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接下来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会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的。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什锦菜尾家家必吃

说到年饭的吃食,黎阳说,其实“饭前饭后”的宗旨就是弘扬台湾本土的饮食文化,台湾人过年吃的菜,在这里基本全都有,并且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

“饭前饭后”最大的特色就是除了保留台湾地道本土特色菜之外,譬如三杯鸡等脍炙人口的名菜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名人家传菜,所谓名人,就是各个领域有名气的人,同时这些人又有着家居饮食文化的。他们家里的拿手菜,我们会请他们过来,教厨师烹制,无论主料、辅料还是做法,都按照他们在家里烹制时的样子,丝毫不变。我们的厨房就是他家的私家厨房。最后厨师烹制出来的菜肴,经过他们本人认可,才会上到菜单上以供食客所需。

目前这里的名人家传菜既有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家传菜,也有像姜育恒、黄安、阮次山、赖声川、陶虹、徐峥等影视歌明星的家传菜。可以说由吃延伸出的文化内涵不经意间就会在菜肴中体现出来。

黎阳说,像台湾人过年要吃的八宝鸭,就是戏剧导演赖声川的家传菜,用台湾原浆糯米加柴鸭蒸制而成。这也是台湾高山族、客家族等春节里宴客的传统菜。

还有一道叫什锦菜尾,这道菜是春节台湾家家户户必吃的一道菜。所谓菜尾,就是过去台湾人过节或者婚丧嫁娶都要摆流水席,类似于大陆这边常说的“支大棚”,在自家摆桌宴客一摆就一二十桌,那么剩下来的菜,就称为菜尾了。富裕人家可能会剩下鱿鱼、鱼翅、虾仁、干贝之类的,普通人家会有圆白菜、腐皮、鸡蛋皮、高丽菜等。这些食材再整合在一起,做成一道菜,就是什锦菜尾了。这道菜代表着团团圆圆,同时也寓意着要勤勤俭俭,不要浪费。

台湾小吃也不可或缺

除了所谓的大菜,一些著名的台湾小吃在年饭的餐桌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黎阳说,像糯米大肠、蚵仔煎、台式萝卜糕等这些自不用提,家家都会自制的台湾香肠和鸡卷红糟肉才是点睛之笔呢。

台湾香肠一般会选用台湾当地的山黑猪肉,加上金门高梁酒和特色调料,混合入肠衣而成;鸡卷红糟肉其实是鸡卷与红糟肉配搭而成,所谓鸡卷就是用腐皮包裹加入了香菇粒、马蹄粒等食材的猪肉馅炸制而成,成品像鸡脖子,因此得名“鸡卷”,红糟肉则是用红糟,也就是酿黄酒所需的红酒糟来腌肉入味后,再加上一些调料炸制而成。

此外,高粱酒在台湾也是年饭餐桌不可少的,金门高粱和八八坑道是台湾著名的蒸馏高粱酒,前者58度,后者也有42度。黎阳说,台湾春节期间气候相对潮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喝酒可以去脾湿,因此说台湾的任何吃食,可以说都是有文化底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