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时间:2023-05-30 10:0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气势大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气概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关于词语气概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气概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气概解析1.[lofty

quality;mettle;spirit]∶豪迈的态度

要具备先烈们具有的那种气概

2.[stuff]∶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或气势

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气概近义词气势 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

气魄 ∶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好大的气魄 ∶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以革命家的气魄 ∶气势天安

气派 态度作风;气势;气概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派多么气派

魄力 ∶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做事要有魄力心地厚,魄力大 ∶气魄;气势文章的魄力之厚薄…古文

气概造句1、博大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宽容;

博大是一种容纳百川的气概;博大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境界。

2、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3、这支歌表达了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4、他的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5、在抗洪救灾中显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6、《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支歌唱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豪迈气概。

7、形容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气概豪迈。

8、长江,你从雪山走来,又向东海奔去。

一路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和气概。

9、中国人民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英勇气概。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的气概。

11、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是战斗胜利的保证。

12、他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13、我很喜欢你这种大义凛然的大男子气概。

14、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敌人大为震惊。

15、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永远激励我。

16、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铭记在我心里。

17、他那种不怕牺牲,勇拦惊马的英雄气概,令人永志难忘。

18、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气壮山河的气概横扫美国侵略者。

19、即使环境恶劣,他仍旧不改壮志凌云的气概,终于开创出一番事业。

20、刘胡兰舍己芸人,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1、他以叱咤风云的气概深入虎穴,勇斗顽敌。

22、所谓的胆小鬼是那些大丈夫气概被胆怯了上风的人。

23、而唯有俄罗斯人民和军队的英雄气概方能力挽狂澜,获取胜利。

24、无畏的气概可去这避难。

25、他宁折不屈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慑了所有在场的人。

26、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27、他是一个懦夫,一个分不清蛮力和大丈夫气概的恃强凌弱者。

28、这些人都登上了荣誉之颠,好像生来就具有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29、养路工人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英雄气概。

30、酒癖的英雄气概闪着光彩在翱翔。

31、军旗旁那位有须眉气概的古罗马女司理具备须眉器宇。

32、他们的首领要他们奋勇作战,以此显示男子汉气概。

33、我们要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34、大敌当前,他表现出了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35、他没有那种顶得住舆论的气概。

36、道士头戴道冠,冠上嵌着一只铁八卦,气概不凡。

37、老师见其命意新奇,气概不凡,大为赞叹。

38、风度翩翩气概不凡的艺术家,更不同于手执教鞭粉灰沾身的教书匠。

第2篇

一、赏析用词之美。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排比:

第3篇

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全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有的使诗意更精确,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开拓意境,有的推动感情。

如何分析掌握诗眼、词眼呢?

第一、应该了解古诗词的炼字规律。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2003年高考就考了被誉为炼字典范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咽”、“冷”的妙处。(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用拟人的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是不无道理的。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绿肥红瘦”(李清照)不妨以二、四字为眼。

第二、动词的提炼也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第三、锻炼诗眼、词眼还有待于掌握多种修辞方法。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拟人化的手法。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的“裁”字,就是用的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美丽,而且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地描写出来。春风“裁制”出美丽的春色,歌颂了大自然活力和生机。

第四、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第4篇

关键词:顾城 诗歌 定中短语 语义 语法 超常搭配

一、超常搭配

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一般说来,常规的东西容易被理解和感受,但是缺乏新奇的审美感;反之越是超常,越是具有陌生感新奇感,虽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但是能满足人类普遍的好奇求异的心理。诗歌语言是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对常规的偏离是诗人的权力。布拉格学派的麦卡罗夫斯基在《标准语与诗歌语言》中指出,诗歌语言就是对标准语的规范形式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李幼蒸在《理论符号学导论》中说:“当考虑到诗歌本文全体的风格现象时,偏离的发生是全面的,几乎可以说是对语言规则系统的‘系统性背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偏离是诗歌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而为了获得艺术化和美感的正偏离效果,诗人常常采用超常搭配的手段。

冯广义的《超常搭配》一书,首先肯定了超常搭配是言语表达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变异手段。接着又解释了超常搭配的概念,即根据一定的交际任务、交际场合的需要,有意识地构织一些表面不合常规的超常搭配关系,让受话人去思索、联想或想象,从而领悟话语的蕴含,这不仅不违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还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应。

王希杰称超常搭配为偏离搭配,“就是对聚合关系的偏离。在显语言的聚合关系里,并没有这样的搭配可能性”。

二、顾城诗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

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在《学诗札记二》中提到:“诗的大敌是习惯——习惯一种机械的接受方式,习惯一种‘合法’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一种公认的表现方式。……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因此,为了避免“习惯”,其诗歌是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诗歌语言的超常搭配比比皆是。本文将主要描写顾城诗歌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

笔者查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顾城》诗集190首诗歌,其定中短语出现2092例,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语为513例。按照定中短语超常搭配的方法,我们做了以下分类:

(一)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1.无修辞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颜色词语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运用颜色词语,可使诗歌绘画感更强。顾城诗歌中作为定中短语且超常搭配的颜色词语有47例。

(1)用颜色词形容本不具备色彩的抽象词语,可以使抽象词语形象可感,出人意想。如下例:

a.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b.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

c.由于饥饿的拉力/人的嘴歪向一边/褐色的愿望不停抖动

d.野兽的大眼睛里燃着忧郁/都带着鲜红的泪水走开

e.我在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时刻”“微笑”“愿望”“泪水”“故事”是本不具备颜色的。“彩色”本是“蜡笔”的,“金黄”本是“小花”的,“褐色”本是形容没有血色的嘴的,“鲜红”本是形容血的,这里形容“泪水”增添了痛苦和忧郁感;用“绿色”形容“故事”,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希望。

(2)改变事物本身常具有的颜色,新奇怪诞。例如:

a.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b.雪白的尘埃就覆盖了一切

c.小榆树陌生地站着;花白的草多么可亲;土地呵,我的老祖母……

物理世界中,“夜晚”总是漆黑的,这里是和苹果一样的可爱的“淡绿色”;“尘埃”总是灰色或者土黄色的,这里是纯洁的“雪白”的;草总是青色或绿色的,这里是和老祖母发色一样“花白”的。用色差很大的颜色词来修饰这些事物,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利于作者更好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2矛盾词语的超常搭配

两个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词语超常搭配,往往能够获得艺术化的效果。顾城诗歌中运用矛盾词语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语有19例,例如:

a.我走向许多地方/都不能离开/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个绝无人迹的雪地

b.野兽突然弹起/撞碎了宽大的叶片/一缕真空的声音/总在后面追赶

c.和高大的草/和矮小的树/站在一起

d.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

例a中的“叽叽喳喳”和“寂静”看似矛盾不通。但在这首诗中,“寂静”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寂静,就像他内心深处的冬天,“绝无人迹”。而“叽叽喳喳”指的是爱讲话的鸟雀,是冬天景色的一部分,也留在了作者内心深处。例b中真空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播的。例c中“高大”总不会来形容“草”,“矮小”也不会用来形容“树”,但是作者把这两组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荒草疯长,杂木稀疏,没有人迹,凄凉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例d“鸟”是不会游泳的,“鱼”是不会飞的,诗人把它们怪诞的组合在一起,是说大海在嘲笑凡夫俗子的无知,或许世界本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是颠倒着的,表明了诗人“永恒的疑问”。这些矛盾的说法无一不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更加耐人寻味。

1.3摹状词语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摹状词语即描摹对象性质特征状貌的词语。顾城诗歌中的摹状词语常出现打破常规的用法有48例,例如:

a.圆形的小女孩/迈着圆圆的步子/拉着她的姐姐/……细长的/和高大的姐姐

b.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

c.每颗低低的心

上述例中的搭配都是超出常规的。但是“圆形的小女孩”“圆圆的步子”和细长的高大的姐姐比,显得更纯真更有童趣;“叶片”用“瘦弱的”来形容,被赋予了生命感;心“低低的”,是说诗人这个“悲哀的孩子”的心,充满了孤独,失落,无助感。

1.4数量词做修饰语的超常搭配

顾城诗歌中数量词做定语的超常搭配有23例,例如:

a.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

b.你的手、深深/温柔的土层/抓住一把僵硬的路/攥得紧紧……

c.大队大队的野花/去参加开国典礼

d.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袖”只是一个临时量词,这里用来修饰“寒风”,表现诗人苦寻无获的凄凉感;“一把”本是集合数量词,这里修饰带有象征意义的“路”,表微薄的希望,其实抓住的仍是土;“大队大队”省略了数词“一”,春天“胜利”后,野花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有气势的队伍去参加“开国典礼”,充满幻想气质,新奇可喜;“一群群”本是形容有生命的物体的,这里形容象征意义的“黑夜”,表现困难之多。

2.修辞上的超常搭配

2.1运用拟人的超常搭配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拟人即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来写,给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感情,使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这种人格化的方法,可以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的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爱可憎,引起读者的共鸣。”顾城诗歌定中短语运用拟人手法的有147例,例如:

a.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b.车静静驶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c.笨拙的自由

d.固执的大青藤

e.坡上霸道的小灌木

f.吸引了痛苦的土地

g.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h.在年轻的风中

i.爱美的小花

j.困倦的阳光正在休息

k.就会有跳舞的火焰

例a—e中的“烟”“记忆”“自由”“大青藤”“小灌木”都有了人类的性格特征,例f和例g“土地”“小河”被赋予了感情特征,例h“风”被赋予了年龄特征,例i—k被赋予了行为特征。

2.2运用比喻的超常搭配

比喻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诗歌中出现有35例,例如:

a.又拾起/胡豆似的星星

b.绿绒绒一样的江岸

c.使纯金一样不朽的历史/注视着每片黄昏

d.浆果一样的梦

e.泉水一样的风

f.小心地绕过墓台边/空蛋壳似的月亮

g.也许,像哲学术语一样的/湿知了/还在爬来爬去

“星星”像“胡豆”似的,可以被拾起;“江岸”像“绿绒绒”一样,充满生命感和质感;“历史”如“纯金一样不朽”;“梦”像“浆果”一样甜,“风”在“透明的山谷”里如“泉水”一样温柔清澈,“月亮”像“空蛋壳”一样被掏干,还在苦苦地等待“离去的幼鸟归来”,生命充满了孤苦感;“知了”如“哲学术语一样”爱思考;比喻清新奇特,引人联想。

2.3运用通感的超常搭配

钱钟书《七缀集》:“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诗人并没有特异功能,但是,在心理层面上他们是把不同的感觉器官功能打通了,使之交错融洽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通感现象,也叫“移觉”。诗集中出现了15例,例如:

a.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b.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c.乌黑光滑的海流

d.被压坏的马齿苋/从来不哭/它只用湿漉漉的苦颜色/去安慰同伴

“红太阳”“甜甜的”是从视觉移到味觉,“愉快的声音”“无边无际”是由听觉移到视觉,“海流”“乌黑光滑”是由视觉移到触觉,“湿漉漉的苦颜色”是由视觉移到味觉和触觉。

2.4运用夸张的超常搭配

夸张,即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方面的逻辑极限。诗集中出现10例,例如:

a.你仍旧在深夜里洗衣/哼着木盆一样/古老的歌谣

b.在黎明时/暴雨变成了珍贵的水滴

c.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歌谣”像“木盆一样古老”,木盆用的时间再久,恐怕也不能称作“古老”。诗人运用小夸张,来写那段逝去的时间的久远;“暴雨”变小了,就成了“珍贵的水滴”,虽然“珍贵”含有少的意思,但仍然是夸张了的;说到“心爱”,一般是用来形容极其珍贵的人或事物,这里形容“白纸”是夸张的手法,以此说明诗人这个“任性的孩子”渴望画下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说这“白纸”是珍贵的,是“心爱”的。

2.5运用移就的超常搭配

移就,即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诗集中出现162例,例如:

a.那发凉的愉快/和燥热的朦胧,交替升起

b.我只能用生命里/最柔软的呼吸

c.像一片纯净的/野火,吻着全部草地

例句中用“发凉”修饰“愉快”,“燥热”修饰“朦胧”,“最柔软”修饰“呼吸”,使“愉快”“朦胧”“呼吸”这样原本抽象的感觉具体可感;用抽象的“纯净”修饰具体的“野火”,把诗人的纯净的情感很好地渗透到事物中去。

(二)语法上的超常搭配

1.无修辞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部分省略,诗集中出现10例,例如:

a.十二岁的广场

b.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c.院墙那边是萤火虫/和十一岁的欢笑/我带着迟迟疑疑的幸福/向你叙说小新娘的服饰

例a本应是十二岁的我的广场,这里直接拿表示年龄的词直接修饰表示场所的词;例b本应是一个(孩子)是鲜红的,一个(孩子)是淡绿的;例c本应是十一岁的我的欢笑。省略前例a和例c仍是定中短语,例b是主谓短语。

1.2动词作定语的超常搭配

动词作定语,使中心语更赋有动态感,诗集中出现8例,例如:

a.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

b.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c.快要熄灭的花/依旧被青草们围绕

“熄灭”本是动词,可以加了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而例a和例c中,“熄灭”分别用来修饰“心”和“花”;例b“醒来”也是动词,被副词“早早”修饰,例中却用“早早醒来”作定语,修饰“节日”,是一种偏离常规的用法。

2.运用比喻的超常搭配,诗中出现32例,例如:

a.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

b.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时间的马,累到了

c.长街旁边闪耀着露滴的银钻

例中,把“强光”比作“绳索”,“时间”比作“马”,“露滴”比作“银钻”。这三个比喻本体和喻体直接以定中短语的形式出现,中间只用一个“的”联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可谓是有积极修辞效果的超常搭配。

三、结语

顾城说:“表现世界的目的,是表现‘我’。……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对生命异化的抗争,对世界的改造,才能产生艺术,产生浩瀚的流派,产生美的行星和银河。”因此顾城的诗歌总是以不拘一格的大胆的超出常规的艺术化语言让人惊喜。通过令人目眩的颜色词,新奇的比喻,通感的广泛运用,奇幻的搭配,出人意想的形象,烂漫的幻想,跨度很大的跳跃,诡异的语言搭配,构造了诗人自我的欢快或忧伤的幻想世界。

而其诗歌中出现的大量超常搭配,虽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理解困难,但是它也使诗人更自然的表现“自我”,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在读者多次揣摩理解其中的韵味后,回味无穷,更好地达到与诗人“心有灵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城.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顾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版社,1983.

[4]纪正红.广告语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2008.

第5篇

关键词: 《孟子》 词类活用 修辞效果

什么是词类活用?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指出:“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1]由此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将一个词用做别类词,并起到相应的临时性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又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在表情达意上有着积极的效果,使语言简洁生动、妙趣横生。《孟子》中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他们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修辞审美效果,对《孟子》语言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对这些“活用词”(将这些词类活用词简称为活用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以探求他们的修辞效应。

词类活用现象在《孟子》中出现的情况见下表: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修辞效果

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将失去原来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性质,产生临时性的变化。这些活用词使语言新奇而又含义丰富,使表达生动形象。不仅使抽象的含义感性化,静状的情境动态化;另外活用词在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式中使用可以形成对偶、排比等辞格,对造成整齐和谐的语言形式美有一定的作用。例如:

(1)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13.21)

(2)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13.30)

(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5.4)

以上四例都是活用为动词。例(1)名词“根”后面有介宾词组“于心”充当补语,因而“根”活用为不及物动词,意为“扎根”。一个“根”字使原本抽象的名词“仁义礼智”具象化,具有可感性。例(2)句中名词“性”和“身”用在代词“之”的前面,失去了名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且他们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句中,这样就形成了对偶句。利用词类活用形成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且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例(3)中“烈”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因为带了宾语“山泽”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火燃烧”,将大火蔓延的景象描写得更为逼真生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二、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修辞效果

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它们的功能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物化的动词保留原有动词意味外,产生的“临时义”增加了词语的信息量,使语言简洁精练而又语约意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增添了物性特点,比一般名词更具形象性。例如: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1.7)

(6)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1.7)

(7)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6.10)

以上三例都是活用为名词。例(5)“肥甘”、“轻暖”本是形容词,但这里它们从表示性质状态变为表示与这种性质状态有关的事物,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代表“肥美的食物”和“舒服的衣服”。语言的信息量增多,但用词没有增加,达到了简洁精练的目的。同时这句话运用借代的修辞格,避免了语言表达的生硬呆板,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例(6)中的形容词“小”、“寡”、“弱”,分别作三个分句的主语,失去形容词的特点,活用为名词,分别意为“小的国家”、“人口少的国家”、“弱的国家”;后面的形容词“大”、“众”、“强”也活用为名词,在分句中充当宾语,可以译为“大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强大的国家”。这六个词语在句式结构相同的位置相互对应,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使语言表达更加有气势。例(7)中“闻”“见”原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分别表示“听觉”、“视觉”。“闻”“见”活用为名词之后,既具备了名词的性质,又保留了其动词属性,使语言言简意赅、意蕴深刻。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修辞效果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致使性”,即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各类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后,产生的临时功能使句子变化多姿、情趣横生,具有积极的审美修辞效果。例如:

(8)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2)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2.15)

(10)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12.6)

(11)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8.29)

例(8)中的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移”、“屈”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句子中作谓语。根据上下文意判断,“”“移”“屈”后面还应有宾语“之”,构成使动关系,即“使之”、“使之移”、“使之屈”。并且它们组成的三个分句形成排比,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大丈夫”在面对富贵、贫贱、威武时应具备的节操和品格,使语言清晰条理,具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的气势。例(9)的“苦”、“劳”、“饿”、“空乏”原本属于形容词,但在此句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都带有宾语,并明显使其后的宾语具备了痛苦、辛劳、饥饿、空虚困乏的性质,将上天委以某人重任时必对其加以磨练的文意表达得更充实丰满,且文采飞扬、极具感染力。例(10)中名词“先”和“后”活用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在先”“使……在后”。“先”和“后”在语义上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形成对比,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官方式。例(11)动词“溺”和形容词“饥”后面跟有“之”作宾语,并根据文意判断,即为“使之溺”、“使之饥”。活用词“溺”和“饥”处在两个相同句式结构的对应位置上,构成了对偶句,使语言整齐凝练,读之余,琅琅上口,具有整齐和谐的音乐美。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也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寄情于他的情感需求,具有特定的修辞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感。例如:

(11)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14.28)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1.7)

(1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3.24)

以上三例都是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例(11)名词“宝”因带了宾语“珠玉”而活用为动词,但“宝”与“珠玉”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它表示主语“诸侯”主观上把宾语“珠玉”看作名词“宝”所表示的事物,因此“宝珠玉”就是“以珠玉为宝”。一个“宝”字既简练又形象生动,其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其它表述方式。孟子用一个“宝”字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统治者的讥讽和嘲弄。例(12)中“老”和“幼”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可译为“以……为老”“以……为幼”,并且由他们组成的分句形成了对偶句,使语言表达具有节奏感和整齐美。例(13)中形容词“小”带有宾语“天下”,与其宾语构成意动关系,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天下”具有“小”的特点。一个“小”字将孔子登高望远之后一览天下,激昂澎湃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将孟子这种感同身受的豪迈之情表现了出来。

四、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修辞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做状语是违反语法规则的,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却普遍存在,并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它不仅丰富了语义,而且还形成比喻、夸张等形式使语言表达更加活灵活现、生动活泼,比简单地用副词或形容词作状语具有更强的修辞色彩。例如:

(13)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10.6)

(14)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13.37)

以上两例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例(13)的名词“犬马”放在动词“畜”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作状语,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译为“像犬马一样”。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地将君主对待子思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例(14)中名词“豕”和“兽”分别用在动词“交”“畜”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当作猪一样地……”、“当作野兽一样地……”。“豕”“兽”二字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精神境界中达到共鸣,具有十分突出的修辞效果。

五、数词活用为动词的修辞效果

数词本来是表示数目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数词的用法相当灵活,数词活用为动词后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语法功能之外,也有了一定的修辞功能。例如:

(15)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3.2)

(16)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3.1)

以上两例都是数词活用为动词。例(15)中的“壹”作“专一”解。“志壹”指思想意志专一,“气壹”指意气感情专一。这里数词“壹”活用为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志和气的关系,语约意丰,含蓄蕴藉。例(16)中的“半”和“倍”活用为及物动词,分别义为“占有一半或达到一半”、“比……增加一倍”,在语义上有某种对比含义。用“半”“倍”这两个活用数词,使语言简洁精炼,且蕴意深刻。

总之,《孟子》中的词类活用数量庞大、丰富多彩,产生了积极的修辞效果,使《孟子》的语言具有言简义丰、生动活泼、整齐匀称的特点。

第6篇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句式排列整齐匀称的一组句子,常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也使用具有同一种关系的复句,其修辞作用是文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鲜明、气势贯通、铿锵有力,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和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各种各样的句式交错运用,排列错落不整齐的一组句子。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和呆板。整句和散句各有所长,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写作时恰当地交替使用,可以收到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气势贯通的效果。

散句变整句的具体方法:

1.通读原句,熟知原句结构。

2.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3.改变结构,使句子整齐,不改变原意。

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解析:要求调整后的语句“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把散句改为整句。从句式上看,“经济的不断衰退”和“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主谓短语,与其他三个偏正短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格式显然不同,需要把它们调整为同一种短语才能做到“协调一致”。此外,要做到“匀整对称”,则应看中心词的字数,要把双音节词放到一起,把四字短语放到一起,中心词字数相等的放到一起。再根据各短语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成年累月的战事”造成了“动荡不安的政局”,“动荡不安的政局”导致“经济的不断衰退”,所有这些都影响着“社会治安”,最终涉及到“生存环境”。

调整为: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例2:下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解析:解题时,可先对要求变更部分进行排序,再就是选择要求变更部分中的一句作为基准句,最后把其他句子改写成与基准句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

先排序为: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

改写1: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奔涌着腾飞巨龙般的浊流,悬垂着张挂天幕般的水流,激起了四溅钢花般的水珠。(以“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为基准句。)

改写2: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以“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为基准句。)

改写3:发出的声响如震川虎啸,奔涌的浊流如巨龙腾飞,悬垂的水流如天幕张挂,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以“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为基准句。)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要把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为达到此目的,答题时要仔细地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划类归一,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他结构相似的句子。整句变成散句的方法与散句变成整句的方法相反。

【跟踪训练】

1.把下面画线的文字改写成整句。

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画线的部分改写成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增删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是凛冽的北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迎接它出生;春风秋露不滋育它成长,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才滋育它成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世界屋脊”上的奔腾不息的江河、数也数不清的珍禽异兽、冰峰的高耸、湖泊的晶莹透彻、巨大的雪岭,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旅游热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一段话改为整散结合的句子。

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的散句改为整句。

在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多种版本,我们对马克思十年如一日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我们十分敬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写下列语句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前句构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更换词语)

上海已悄然出现了为顾客丰富切身体验的“体验经济”:能让你体验到进入热带雨林的雨林餐厅,①上海孙桥镇的观光农业能让你体验田间劳作;集休闲与购物于一体的投资3亿多美元的娱乐购物中心即将出现,②还将建成类似香港维多利亚港、澳大利亚悉尼港那样著名的黄浦江外滩旅游景点……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体验经济”的明智做法。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整画线部分的文字,使各语句格式协调、衔接紧密。(可以调换语句顺序和语句内部词语的顺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丝毫也想不起数字来。父亲不是他的工龄和退休金的数目,女儿不是她的考试成绩和学生证号码;而是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和白发苍苍,而是笑靥浅浅和流露着渴求的双眼。体贴、、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会心的微笑、电梯间里熟悉的问候……亲近是数字的天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写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看看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洁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西南的顺序,调整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有滔滔奔流的中华摇篮母亲河,东有自然景观雁鸣湖的风景优美,更有西南少林寺闻名世界的武术之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有皇家墓地宋皇陵的气势恢宏,南有寻根拜祖的皇帝故里轩辕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调整下列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词语和语序,使之句式整齐一致,语序合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富,那么国家就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农业兴,百业就兴。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解决“三农”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下列语段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的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和句式,使之句式协调一致,前后关联通畅。

湖和塔都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人的灵魂。湖是动,塔是静;塔是高傲的,湖是谦逊的;阴柔的湖水,好比江南不断的春雨;塔姿雄壮,恰似塞外猎猎的长风。北大如果没有了湖和塔,就像之先生所说的,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下面句子画线的部分变成整句,在保持句意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减词语。

俗话说:“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的水,你似乎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因为它静;而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至于绿,那简直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调整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结构和顺序,使之句式整齐,文意贯通。(可以增减字数,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

那险情奇景既慑人心魄又诱人。看,河流宽阔汹涌、大浪滔天,古树参天、林涛阵阵的森林;飞流直泻、响声震天的瀑布,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招蜂引蝶,绿水滢滢、平静如镜的湖泊。我深深地对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恢弘神美的形貌风骨产生敬畏并赞叹不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参考答案

《句式变换》(下)

1.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林木苍翠的高山。

2.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3.它不是在阳春三月开放,而是在寒冬腊月开放;它不是在花坛暖房里开放,而是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

4.高耸的冰峰、巨大的雪岭、奔腾不息的江河、晶莹透彻的湖泊、数也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5.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儿一吹,红的犹如跳动的火焰,黄的如同闪闪发光的金子,白的就像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6.在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多种版本,我们十分敬佩他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7.①能让你体验到田间劳作的上海孙桥镇的观光农业;

②类似香港维多利亚港、澳大利亚悉尼港那样著名的黄浦江外滩旅游景点还将建成。

8.①将第一句话中的分句顺序调整为“不是……而是……;不是……而是……”的格式;②将“而是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和白发苍苍”调整为“而是白发苍苍和一张皱纹密布的脸”;③将“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会心的微笑”调整为“会心的微笑、酒吧台前温柔的细语”。

9.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洁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10.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有滔滔奔流的中华摇篮母亲河,南有寻根拜祖的皇帝故里轩辕丘,西有气势恢宏的皇家墓地宋皇陵,东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雁鸣湖,西南更有闻名世界的武术之乡少林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1.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

12.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

13.湖是动,塔是静;湖是谦逊的,塔是高傲的;湖水阴柔,好比江南不断的春雨;塔姿雄壮,恰似塞外猎猎的长风。

第7篇

排比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演讲技巧。排比是用句法结构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很多时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排列,营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同时琅琅上口,富有乐感。

绝招二:用词准确

寻找恰当的词是没有绝对的法则的,但通常最简单的词、最具体、最能生动地引起感官反应的词语是最佳选择。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各种限定词,着重实意动词和名词的使用。平时多查阅字典,一本好的分类词典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绝招三:亲切感

使用第一人称i而不是one,使用简单生动的主动语态,而不是复杂乏味的波动结构,这样好像是演讲者自己直接和观众说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

绝招四:应对意外 绝招五:巧妙引用 绝招六:语调的抑扬顿挫

演讲时的语调的起伏不仅能使演讲更生动,而且还能传达演讲者丰富的感情信息。试想如果总是用一种平板的语调,不仅演讲者本身显得无精打采,听众也会很快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一般来说,升调传达着激昂的情绪,如兴奋、愤怒、谴责、疑问;降调则表达灰暗的情绪,如悔恨、伤心、失望和郁闷等。本篇演讲就是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的优秀范例,抑扬顿挫折,张弛结合,尤其是后半部分,通过语调的激越高亢以及反复的手段,将演讲推至最。

绝招七:脉络清晰

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的可有性是很大的,因此,有一个清晰的确良结构和流畅的阐述是成功演讲的必要因素之一。除了开头尾阐明主题之外,还要有一二三个分论点来进一步展开阐述。牢记演讲的结构,必要的话,可以在开头就阐明演说的脉络,并在演讲中不断提示听众,还可以相应地使用各种图表和设备以加深听众的印象。

绝招八:俚语的使用

俚语可以让演讲生动活泼,也可以使演讲陈旧过时。如果不太熟悉最新的俚语,会让演讲者本身显得与时代脱节。慎用俚语。如果使用一个效果不错又形象生动的俚语来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但要注意千万不要使用带种族色彩和的俚语。

第8篇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第9篇

“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女子温存爱怜。语见元·贾仲明《金安寿》第一折:“两下春心应自懂,怜香惜玉,颠鸾倒凤,人在锦胡同。”例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以后相处的虽多,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那有怜香惜玉的真心。”张恨水《啼笑因缘》第八回:“大概是一个贵族女子,很醉心一个艺术家,那艺术家嫌那女子太奢华了,却是没有一点怜香惜玉之意。”周梅森《孤旅》:“赵小枝的凄楚和畏怯,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述的美,马炳如不禁浮起了怜香惜玉之心,真想走过去一把把赵小枝揽在怀里。”

“香”是香花,“玉”是美玉,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有关女子的事物或喻指女子。例如杜甫《石镜》:“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在成语中这种用法也很常见。例如“香消玉殒”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死亡,“香娇玉嫩”形容女子肌肤娇嫩温香,“玉减香销”形容女子容貌消瘦。单说“怜香”或“惜玉”都可以比喻对女性的怜爱。如清·李渔《蜃中楼》:“看他怜香至性,惜玉真情,料不把虚言相诳。”连在一起用,无论“怜香惜玉”还是“惜玉怜香”,都只能比喻男子怜惜女子。而且,从古今的典范用例我们还可以看出,“怜香惜玉”所表达的也不是一般的同情和爱护,通常属于男女之情。有人不了解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和使用对象,常常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请看例句:

1.在对阿德尔曼口诛笔伐之时也让人不失时机地想到了他的前任——范甘迪,一个满脸严肃却懂得怜香惜玉的教练。(《华商报》,2008年11月20日)

2.(2010年南非)世界杯三十二支队伍,至少有一半的球队是少有人问津的,也少有人喝彩,少有人怜香惜玉。(《东方体育日报》,2010年7月1日)

3.到目前为止,刘雪华是真正演到了琼瑶笔下女性的精髓……琼瑶一遇刘雪华,将遇良才,爱不释手……怜香惜玉情绪倍增。(新华网,2011年10月18日)

4.当得知我(按,即央视女主持人董卿)的年夜饭是在家独自煮速冻饺子,热心的观众不禁怜香惜玉,有的阿姨写信,让我一定到她的家里尝尝她亲手包的饺子。(人民网,2011年2月28日)

5.有一个镇的集贸市场,看不见人流货流,临街两面有不足30家店铺,大部分……铁门紧锁。记者怀着一颗怜香惜玉之心,采访当地的不少干部和居民,探究古镇衰落的原因。(人民网,2009年6月12日)

例1是说火箭队前主教练范甘迪懂得心疼自己的队员。例2是说有些参加南非世界杯的球队即使吃了败仗,也不会有观众怜惜他们。众所周知,火箭队的教练和队员都是男的,参加南非世界杯的球员也都是男的,怜惜男性显然不能说“怜香惜玉”。例3,刘雪华是女演员,琼瑶是女作家。例4,“热心的观众”可能有男有女,但约董卿吃饺子的“阿姨”肯定是女的。女性怜惜女性同样不能说“怜香惜玉”。以上四例,不仅用错了对象,表达的感情也不对头:即使范甘迪关心、爱护的是女运动员,也不能说“怜香惜玉”;如果把关心女主播一个人在家煮速冻饺子的男观众统统说成是“怜香惜玉”,更未免有自作多情之嫌。至于最后一例,那位记者(无论是男是女),竟然对衰落的古镇“怜香惜玉”,错得就更加离谱了。

不要随意扩大“气宇轩昂”的使用范围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昂扬,气度不凡。语见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林中书彦振摅气宇轩昂,有王陵之少戆。”例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花烛之夜,朝霞见韩生气宇轩昂,丰神俊朗,才貌甚是相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献忠……换上全副盔甲,背上橐鞬,挂上宝刀,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出来。”李英儒《女游击队长》:“凌雪晴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姿态潇洒,气宇轩昂。”“气宇轩昂”也作“器宇轩昂”。例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清·李渔《玉搔头·缔盟》:“此人姿容俊伟,器宇轩昂,毕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这条成语是由“气宇”和“轩昂”两个词组成的。“气宇”就是人的气概、风度(“器宇”义同)。如唐·吕岩《七言》诗之十四:“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高赞一眼看见那个小后生,人物轩昂,衣冠济楚,心中已自三分欢喜。”两个词合起来仍然是形容人的,而且多用于男性,不能用来形容事物。有人没有准确理解这条成语的含义,把它同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之类的词语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请看例句:

1.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人民网,2011年9月7日)

2.这里的建筑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3月6日)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笔下,黄河器宇轩昂,恢弘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山西新闻网,2011年9月28日)

4.南吕岭……方圆几十里,挺拔凌峻,气宇轩昂。(《南国都市报》,2011年2月28日)

5.器宇轩昂!海碧天蓝白鸟翔。一曲和平交响乐,岂容走调乱宫商?(人民网,2011年2月1日)

前两例用来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类似的例子近年来出现比较多,但是至今还没有见到哪部工具书收录这种用法。后三例又进一步扩大到形容河、山、岛屿。扩大“气宇轩昂”使用范围的现象并没有就此止步。请看下面的例子:

6.一幅幅形象逼真、气宇轩昂的书画作品跃然纸上。(人民网,2011年7月7日)

7.荣威750气宇轩昂堪比顶级轿车。(人民网,2011年9月29日)

8.资本正以气宇轩昂的姿态进入农业领域。(《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11月1日)

9.自紫光华宇公布这个方案以来,其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气宇轩昂地“一”字涨停。(《广州日报》,2012年2月11日)

10.她这话说得干净、说得悲壮、说得器宇轩昂,让人无法拒绝。(人民网,2011年12月12日)

11.在公司高管器宇轩昂的号召下,营销员们铆足了劲,这头与银行拉关系、攀交情,那头在市场上急增援、忙拉人,好生热闹。(《上海证券报》,2011年11月16日)

例6用来形容书画,例7形容商品,例8形容资本,越来越离谱。至于最后三例,已经错得不可思议,纯属滥用了。

“不可一世”是贬义成语

“不可一世”语本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肯:认可、称许;一世人:天下人。)后多作“不可一世”。意思是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值得赞许,形容自视甚高(“可”和“肯”同义;“一世”就是一世人)。例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侯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明·汤显祖《〈艳异编〉序》:“不佞懒如嵇,狂如阮,慢如长卿,迂如元稹;一世不可余,余亦不可一世。”后来完全变成贬义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直截了当地释为“形容极其狂妄自大”。例如茅盾《蚀·动摇》八:“不,我不愿见孙舞阳,我讨厌她那不可一世的神气。”陈登科《赤龙与丹凤》:“村民都在骂你们,恨你们,说你们平时欺压老百姓,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去年六月底……(敌人)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其势汹汹,不可一世啊!”

现在有些人习惯于用“不可一世”形容那些实力超群、成绩突出、难以企及的人或单位,如果不是有意贬损或挖苦,只能是忽略了这条成语的感彩,犯了褒贬颠倒的错误。请看例句:

1.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将发展的重心转向经济方面,并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可一世的成就。(中华网,2012年4月12日)

2.年轻、阳光且富有活力和朝气,意气风发而又不可一世……(环球网,2011年3月16日)

3.(上海队)昨晚战胜排名第一的北京队……既然连不可一世的北京队都能拿得下,那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实力呢?(《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6日)

4.这些中超前三的队伍在国内不可一世,但一到亚冠赛碰上日、韩或西亚、中亚的球队就会软下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9日)

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他们战胜的对手是在此前一直保持不败的不可一世的江苏舜天。(搜狐网,2012年5月5日)

第10篇

【关键词】诗歌的特点;英汉诗歌对译;翻译原则;翻译目的;语境

英语诗歌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比较直白,在感情手法上不如中国诗歌含蓄委婉。本文主要从英汉诗歌对译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翻译方法的详细阐述,同时也将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诗歌对译的发展方向。

一、汉英对译的基本方法

在张春柏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提到过四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形式翻译(formal translation);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扩张性翻译(expansive/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 translation)。简单地说,形式翻译追求的是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通常是直译;阐释性翻译是面对广大读者的文学翻译的方法,追求的是诗歌的文学价值;扩张性翻译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翻译方法,改掉了原诗的风格和意象,还添加了自己对诗的理解和阐释,这种方法通常偏离原诗的主旨;模仿性翻译则是译者借用原诗的形式或思想,用自己的译入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翻译活动中常常提倡用阐释性翻译的方法进行诗歌的翻译,而另外三种方法则分别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Sweet day,so cool,so calm,so bright!甜蜜的一天,如此清爽、如此安静、如此明亮!给译文添加一些语言上或文化上必不可少的阐释性的词或短语,这种方法被称为“解释性翻译”或者“阐释性翻译”,其目的是向译入语读者传递源语的隐含义,使译文更加充分地再现原意。再比如:Sweet rose,whose hue angry and brave.美丽的玫瑰,色泽红润艳丽。这里也运用到了阐释性翻译的方法,使得原文的意思很好地传达给读者。

诗歌翻译不能拘泥于原词的表面意义,而要根据上下文悉心揣摩这个词在原文中的特定含义,选择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对应词语。一般说来,选择和确定词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根据词类选择词义。首先要判断一个词在句中属于哪一种词类,起什么作用,然后再根据词类选择恰当的词义。如:Bullets fell round him.(prep.)子弹落在他的周围。首先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得出划线词在这里是介词,可以译作“在……的周围”。又如:Shall I show you round?(adv.)我领你四处看看好吗?同样的词语在这个句子里作副词,所以应该翻译成“到处”的意思。再看It is as round as a ball.(adj.)它像球一样圆。这个句子中,划线词在“as…as…”结构中,因此是形容词词性,翻译成“圆的”。

值得指出的是,词类转换使英语获得了无数生动的词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英语在历史发展中的产物。认识到这一点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2.根据词的搭配习惯确定词义。英语和汉语的搭配习惯不同,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主语和谓语动词,以及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英汉互译时需要按译入语的搭配习惯来处理不同的语言现象。比如:英语动词make后接不同的宾语时,翻译成中文则要选择不同的动词:

to make a dress做一件衣服

to make trouble惹麻烦

to make a fire生火

to make a living谋生

to make money赚钱

3.根据词的使用场合确定词义。英语中的同一个词用于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词义,必须充分考虑词的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的联系,才能选择其恰当的词义。比如claim这个词,一般都认为他的对等词是“(根据权利)提出要求、所有权”。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中,译者应选用带有不同感彩的词语。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必须用心地对汉语原文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翻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相关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译者还要考虑到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写作风格、表达习惯等。要想把源语的意思用译入语准确地表达出来,用比较通顺的译入语来表达地道的源语,译者还必须对两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句法、惯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了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翻译的原则同样应遵循英汉互译的基本方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尽量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诗歌翻译的要点

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理解和分析诗歌,抓住中心思想,做到表达有主有次。一首诗歌的重点是什么呢?当然是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我们如何能探到诗歌的灵魂呢?诗歌的灵魂也是诗人的灵魂,诗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感而发,抒发出不同的意境和美感。

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平生大多抒发自己的壮志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他的绝笔诗《示儿》家喻户晓: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Testament to my sons

I know that after death everything will be vain,

But I’m grieved not to see our country reunite.

When Royal Armies recover the Central plain,

Do not forget to tell your sire in sacred rite.

要想全面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和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关联,诗人经历了怎样的一生,他想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什么。只有全面理解了诗歌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我们才能原汁原味再现它的灵魂。因此,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译者应读懂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突出诗歌中“万事空”、“悲”、“九州同”的信息转达。而“悲”字则是全诗的诗眼,形象地勾勒出了整首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本是一种唯美的感觉。我们从诗中可以领略诗人带给我们小桥流水人家的细腻,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澎湃,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基于译者自身的水平,在翻译诗歌的时候是否能攀登上诗的顶峰,活灵活现地表达出原诗的意境?

要做到诗歌意境的再现,首先要求译者具备心灵的美感,也就是审美。拿起手中的诗歌,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亦或自己喜欢的清净地方,大声或轻声的读出来,一遍或几遍,读出诗的音韵美,边读边思考,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诗人所处的环境,慢慢的融入到自己的脑中,自己的心灵里,再翻译于笔下,我们的译诗就更充满了灵气,尽可能地达到美学的境界。

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只要排列出奇,组合得当,三言两语就能出景、出情,情景交融”。而英语则注重逻辑分析,少了“虚”和“意”,更多的是“实”和“境”。比如:余冬日往视,但见衰柳寒烟,一水茫茫而已。此汉语句子里的“意”——衰、寒、茫茫,和“境”——冬日、柳、烟、水,情景交融,让人充满联想和感触。林语堂曾经这样翻译:I went there,however,on a winter day and saw only a stretch of cold water againstsomesparsewillowtreesanda frosty sky.虽说林译切合原文,也传达了原文的情与景,但由于英语没有汉语那么多产生朦胧美的词,使得译者无法完全再现和传递原句特有的意境。

文学翻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时,它们是在两种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达特色,所以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与另一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环境中。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常常具有一词多义、象征性、审美意象和隐喻等特征,字里行间别有一番韵味和意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诗歌作为文学艺术表现领域中最美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到今千百年来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诗歌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以致于有那么多的追捧者争着要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翻译诗歌。翻译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很复杂的过程。朱光潜曾经这样说过:“翻译好比画家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或者事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同样的,作为译者也总是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再用另一种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总之,译好一段优美文章或对别人的译文进行评论,都离不开翻译理论体系和翻译规范标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邓曼娜.Simile——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J].高教研究,2001.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黄知常.修辞中的语言经济学[J].修辞学习,2002.

第11篇

排比是一种写作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演讲技巧。排比是用句法结构相同的段落、句子或词组,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借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很多时候,排比的段落或句子是以一种递进的方式排列,营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同时琅琅上口,富有乐感。

绝招二:用词准确

寻找恰当的词是没有绝对的法则的,但通常最简单的词、最具体、最能生动地引起感官反应的词语是最佳选择。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各种限定词,着重实意动词和名词的使用。平时多查阅字典,一本好的分类词典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绝招三:亲切感

使用第一人称i而不是one,使用简单生动的主动语态,而不是复杂乏味的波动结构,这样好像是演讲者自己直接和观众说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

绝招四:应对意外

一般来说,演讲时可能遇到三种倒霉事:1、结巴。不用掩饰,否则会更加失态。相反,停顿一下,笑一笑,把这个句子再说一次,再继续说下去。2、技术故障,如话筒出了问题等。等待人员修理,或者冷静发言。3、事实错误,如把珍珠港事件说成是1941年9月7日。在合适的地方停下来改正错误,不要急躁而导致精力分散,出现更多错误。

绝招五:巧妙引用

明智地使用引语能给你的演讲增色不少,扩大权威性,增强说明力。在引用名家的话语或文章时,要注意遵循四条原则:1、引用材料尽量简短、选择与演讲主题相关的部分;2、使引用的材料有机地成为演讲的一部分;3、不要重复引用,除非特别强调;4、引用准确,不要断章取义。

绝招六:语调的抑扬顿挫

演讲时的语调的起伏不仅能使演讲更生动,而且还能传达演讲者丰富的感情信息。试想如果总是用一种平板的语调,不仅演讲者本身显得无精打采,听众也会很快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一般来说,升调传达着激昂的情绪,如兴奋、愤怒、谴责、疑问;降调则表达灰暗的情绪,如悔恨、伤心、失望和郁闷等。本篇演讲就是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的优秀范例,抑扬顿挫折,张弛结合,尤其是后半部分,通过语调的激越高亢以及反复的手段,将演讲推至最。

绝招七:脉络清晰

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的可有性是很大的,因此,有一个清晰的确良结构和流畅的阐述是成功演讲的必要因素之一。除了开头尾阐明主题之外,还要有一二三个分论点来进一步展开阐述。牢记演讲的结构,必要的话,可以在开头就阐明演说的脉络,并在演讲中不断提示听众,还可以相应地使用各种图表和设备以加深听众的印象。

绝招八:俚语的使用

俚语可以让演讲生动活泼,也可以使演讲陈旧过时。如果不太熟悉最新的俚语,会让演讲者本身显得与时代脱节。慎用俚语。如果使用一个效果不错又形象生动的俚语来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但要注意千万不要使用带种族色彩和的俚语。

第12篇

关键词:广告英语 前景化 文体学 偏离

一、引言

广告在今社会无处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广告:电视、杂志、广播、报纸、网络等。广告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对产品的销售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文体学是一门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语篇,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科学。本文将用文体学方法分析广告这一特殊文体的语言特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广告英语的艺术性。本文主要对广告标语实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广告标语的独特文体风格及其运用效果。

二、广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征

1.词汇特征。为了让听众有效地获取信息,广告英语的词汇选择很具技巧性,要新颖独特,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总体讲,广告英语的词汇具有以下特征:a.多使用简短动词,比如:make,have,buy,go,keep,look,need,love,use,feel,like,choose,take等。b.形容词使用频繁。经常使用一些积极肯定,褒义色彩浓厚的评价性形容词,使所介绍的内容和传播的信息在受众心理树立一种美好形象,达到促销目的。运用肯定或赞美之词可以充分表明产品质量优秀或服务设施完美无缺。比如excellent,warm,happy,perfect,safe等。c.使用自造的新词。创造性地使用新词语使广告标语显得新奇、独特、风趣。如:twogether等。“twogether”一词是广告撰写者的自造词,是“together”一词的变异,但在“音”和“形”的方面都与其非常相似,这种变异很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2.句法特征。广告英语通常短句占多数,句子结构简单,普遍采用主动语态和现在时,给人一种现实感和紧迫感。省略句和祈使句也常出现在广告中,使文字简练,内容突出。

3.语篇特征。语篇特征主要体现在各种衔接手段的应用。广告文体句子间的衔接,不管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不是很重要。如何运用语音手段强调广告商所希望告知的内容才是广告商所关心的问题。因此,广告英语中,没有太多衔接手段的应用。

三、理论基础

1.文体学。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Wales把文体学定义为“对文体的研究”(Wales,1989)。Widdowson认为“所谓文体学,就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语篇”(Widdowson,1975,转引自王守元,2000)。它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和交际功能。文体学有两个分支: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普通文体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类型的一般特征,而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述文学文体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其内在含义。修辞格和诗歌韵律是它的两个主要分支。广告英语是普通文体学的一个分支。

2.前景化。前景化,有时又称为“突出”。这个概念来源于有关艺术交流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所处社会中人们对此类艺术作品的一般性期望。比如,一幅具象画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它与所表现的外在景物的相似程度,不在于它是否像照片那么极度逼真地复制“自然”,而在于与之相偏离(许力生,2006)。“前景化”主要就是在语言运用上偏离常规,使某些东西得以突显,引起人们注意。

四、英语广告中的前景化

1.词汇偏离。在广告语中有很多自造的新词,通过对两个单词的组合和改造,变成另外一个新词,一般是作为商品名,以新奇独特吸引眼球。

2.语义偏离。语义偏离主要指对语言字面上或一般意义上的偏离。广告中,语义偏离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段来达到生动,幽默的效果。这些修辞手段主要有:隐喻、双关、拟人、夸张和排比,它们给广告增加了文学性,达到了前景化的效果,可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

a.隐喻(metaphor)

(1)The world is open for business. The card is key. (信用卡广告)。把信用卡比喻成打开商业世界的钥匙,突出了信用卡的在商务活动中的至高地位。

b.双关(pun)双关,它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涉及两种不同的事物、表达双重含义的修辞手法。如:

(2)From sharp minds. Come Sharp products. (夏普电器广告)。这句话的双关在于“sharp”这个单词,它的含义是“quick to notice or understand things or to react”,敏锐的,灵敏的,同时,这个产品的牌子也是“Sharp”。广告者用双关来暗示夏普产品是经过完美设计的,夏普产品一定会带给消费者质量的保证和设计的惊喜。

c.拟人(personification)广告英语经常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将其赋予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和个性,从而使之亲和力倍增。例如:

(3)Apple Thinks Different. (苹果电脑广告)。这则广告把苹果比作了能够思考的人,强调了苹果电脑“创新”这一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也是苹果公司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d.夸张(hyperbole)。夸张是指采用夸大的手法来凸显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广告英语来说,则主要是渲染产品的正面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能起到出其不意、一语惊人的效果。例如:

(4)We’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 In a pie. (馅饼广告)。这则广告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馅饼里丰富的蔬菜含量,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e.排比(parallelism)。运用排比,便于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突出所描述的对象,增强语言的气势;同时,由于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还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5)Sometimes you forget the milk,

Sometimes you forget the bread,

Sometimes you forget the chore altogether(汽车广告)

广告中没有出现和汽车相关的词语,但是通过三个排比“sometimes you forget the chore altogether”说出了驾驶的乐趣,让人忘记了许多琐事,与前面两句的忘记了买牛奶面包这些琐事形成呼应,构思新颖且趣味无穷。

3.语法偏离。英语的语法规则很多,因此通过语法偏离的前景化可能性也很多。语法偏离可以通过形态学、句法、语态和标点来实现。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广告中的句法偏离。

1)省略句。通过运用大量非主谓句和省略句,可以达到结构紧凑、信息醒目集中的效果。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这一手法的集中体现。

(6)Adapt for today,predict tomorrow and create the future.(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中,Adapt、predict、create 等谓语动词的主语并没有出现,但文章结构反而变得紧凑而精炼,而这种快节奏的特点正好符合了汽车快速有效率的特点。

2)分离句。分离句是英语广告所特有的句型。它是把句子分割成更小更多的信息结构单位,增大了信息储量,突出了产品的优势所在,同时又节省了空间与费用。

五、结语

通过对英语广告的词汇偏离、句法偏离和语法偏离的分析,我们发现前景化在英语广告中的广泛应用使广告更加新奇、独特、幽默,令人印象深刻。随着人们对英语广告语言研究的深入,广告语言在简练实用的道路定能走得更远,得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