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时间:2023-05-30 10:0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第1篇

读《掩耳盗铃》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人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去偷铃铛,结果被别人发现了。

故事中偷铃铛的那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会听不见。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生活中像《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中的人很多。就连我自己也常常是个“掩耳盗铃”的人。在学校上课时,我有时一道数学题听了一遍并不是特别懂,老师结束时问同学们懂了没有,我就会跟着同学们一起回答:懂了。该做作业了,居然是相似的数学题,虽然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写,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乱写。作业发下来了,全部是最可怕的红叉叉,还闹出了一大堆笑话。

这样,我也就像“掩耳盗铃”中的那个人一样,自欺欺人,不仅我经常会这样,就是在生活中,我也经常看到有些成人也是一样的做“掩耳盗铃”的人。

我们不应该学们这点。我想: 今后不管在学习上、工作中应该懂就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掩饰自己的缺点,要不然会做出让人发笑的事情。

作者:蔡海坚

南塘镇中心小学三年级

指导老师:林秀珍、郑远思

第2篇

尼采有一句名言:“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于是,我尝试将音乐与绘本这两种关乎生命成长体验的不同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这种巧妙的融合仿佛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和弦之美,让教育开始通向幼儿生命成长的深处。

一、导入环节:欣赏音乐。想象音乐形象和内容

音乐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来表现音乐形象,教师可选择与绘本角色形象特点以及故事情节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在阅读绘本前,组织幼儿欣赏,一方面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调动幼儿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唱响阅读绘本的序曲。

例如大班绘本《奶牛的埋伏》。讲述的是农场的一头奶牛与邮递员的故事,顽皮的奶牛洛克经常埋伏在邮递员送信、送包裹必经的路上,冷不丁地扑出来。把邮递员吓得魂飞魄散。有一次邮递员被吓得摔下车,结果奶牛洛克躲闪不及,一屁股坐在邮递员的自行车上将自行车压扁了。邮递员没有了自行车不能送信、送包裹了,奶牛洛克便承担起自行车的角色。

教师选取了一段《惊愕交响曲》,音乐旋律中突然出现的响亮音色所展现的情境与奶牛洛克突然扑出来吓唬邮递员的情境相近,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这段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很多小朋友都说好像突然发生了害怕的事,有的孩子说突然大的声音挺吓人的。通过音乐的倾听和欣赏,幼儿对吓唬有了具体的感受,能够较好地进入到绘本所描述的情节中,理解故事的内容。

二、诗歌、散文类绘本阅读基本活动环节:配音朗诵,感受绘本中诗歌的意境

不同体裁的绘本运用音乐的形式是不同的。需要精心选取与绘本中诗歌、散文情感意境相匹配的音乐,促使幼儿更加投入而准确地欣赏绘本语言。

例如,大班绘本《夏天的音乐会》是一首散文诗,作者将夏天里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想象成是一场颇有趣味的音乐会,用优美、恬静的诗句加以热情而生动地表现:“太阳一天比一天明亮,夏天来了。夏天带着庞大的乐队来了。”教师选取一段优美而连贯的轻音乐,作为朗诵的配乐,以听读欣赏的方式,引导幼儿细细品味散文诗意境的美好。

三、结束环节:演唱歌曲。感受绘本故事中角色的特点

大班绘本《狐假虎威》,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蕴藏着令人深思的哲理。特别是故事中的两个角色,一个聪明,一个愚蠢。一个奸诈,一个呆傻,特点很鲜明。教师在幼儿已经阅读绘本,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小朋友们一起了解、演唱《狐假虎威》的歌曲,并启发幼儿用不同的音色、速度演唱狐狸和老虎不同的部分,充分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以加深对《狐假虎威》成语故事内涵的认识,

四、玩音乐游戏,融通教学三环节

1 导入环节:让幼儿感受绘本情境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时间比较短暂,激发和保持小班幼儿阅读绘本的积极性是组织好活动的关键。在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幼儿玩与绘本故事内容相关的音乐游戏,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在情境中阅读、感知,体会故事的思想情感。

例如小班绘本《小猫咪找妈妈》。教师扮演猫妈妈,小朋友扮演小猫一起玩“捉迷藏”的音乐游戏。当猫妈妈不见了,小朋友着急地到处找,通过玩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找不到妈妈的焦急心情。

2 基本活动环节:体验角色心理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亦可采用移情的教学策略,让孩子扮演角色,感受角色的心情,从而体会其情感,更加准确地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中班绘本《不要再笑了,裘裘!》。负鼠妈妈要教宝宝学习装死的本领,只有这样,遇到敌人时才能逃脱。可练习时,负鼠宝宝总是不停地笑。一天负鼠宝宝在森林里真的遇上了凶巴巴的大熊,负鼠宝宝装死装得惟妙惟肖,以至于大熊以为小负鼠真的死了,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个爱笑的小伙伴而伤心地哭起来。

教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小负鼠遇到凶巴巴的大熊如何装死。以及大熊来到自己身边时的心情,将音乐游戏“木头人”进行了改编。组织幼儿玩“小负鼠和大熊”的音乐游戏,小朋友扮演的小负鼠装死装得很投入,老师扮演的大熊将一个“小负鼠”拎起来甩来甩去,“小负鼠”就是一动也不动。孩子们非常真实地体会到弱小的负鼠的害怕心理,为理解后面的故事打下了基础。

3 结束环节:再现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第3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图书;阅读

孩子喜欢听故事、童话,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图书中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和新奇的事物,能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促使他们喜欢阅读、渴望阅读。早期阅读,在早期教育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既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书面语言基础。

如今的儿童图书市场,可谓丰富多彩,各类图书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该如何为儿童选择图书,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开卷有益,选择孩子喜欢的图书

选择图书没有一定之规,看孩子的兴趣所在。特别是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喜欢听故事、童话,可以先买故事、童话类的图书;喜欢探索事物,可以先买科普类的图书;若兴趣广泛,可以各类图书都选一些。不拘于看哪一类图书,也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看什么,只要喜欢看就好。“开卷有益”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学前儿童。

一位母亲带两岁半的女儿去书店,在琳琅满目的柜台前让她自己选一本图书。她看了一会儿,眼光停留在一个封面上画着一头小牛的图书上。买回家后,母亲给她讲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小牛犊天天跟着牛妈妈一起出去吃草,陪妈妈一起拉车。有一天,牛妈妈拉着一车柴草走到一个上坡的路上时,小牛犊看到妈妈很吃力,就在后面帮妈妈推车。牛妈妈称赞小牛犊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在她选择这本《小牛犊》时,仅仅是因为画有可爱小牛的封面吸引了她。听完故事以后,开始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就从这本《小牛犊》开始,这个女孩喜欢上了图书,经常吵着去买画书。每次去书店,都由她自己挑选图书。《小猪芬妮》、《青蛙与蟾蜍》等故事类图书,成了她的首选对象。

通常,成人容易犯的错误是按自己的眼光去选择图书,认为孩子应该看什么就选什么,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其结果势必会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对阅读失去兴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孩子选购了大量图书,但是孩子并不喜欢,大多成了摆设。孩子对图书的兴趣也许就是从一个喜欢的封面开始。

二、积极引导儿童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领域,从而逐渐扩大图书的选择范围

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在尊重他们阅读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合理地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开拓新的阅读领域。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成人合理引导,他们的阅读领域自然会扩大。

一个三岁的女孩,喜欢看故事和童话类的图书,对其它类型的图书并不感兴趣。有一次,妈妈带她去书店,看到一套《成语故事》的图书,封面上画着一个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在偷人家的铃铛。她就问女儿,你知道他捂着自己的耳朵在做什么吗?女儿很好奇,她就给她讲了掩耳盗铃的故事。女孩很感兴趣,马上要求买下这套图书。一套《成语故事》成了她的最爱,其中“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故事,不仅自己百看不厌,还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同样,对科普类图书也有了极大兴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让她爱不释手。 家庭中的亲子分享阅读,其意义更为重大。辛妮切尔(Senechal)等人的研究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子分享阅读是最为理想的阅读模式。儿童在成人的陪伴下阅读,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能促进双方的互动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教给他们更多的阅读技能。

学前期的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人给幼儿讲图书故事,幼儿看图听故事,并引导幼儿注意图下方的文字。年龄为23岁左右。第二阶段:成人与幼儿一起平行阅读,共同分享故事,并对熟悉的文字画上圈或打上记号。年龄为4-5岁。第三阶段:结合下方的文字,幼儿自己单独看图书故事。年龄为5-6岁。

苏日比在研究幼儿的阅读行为时,把幼儿阅读图书行为的能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幼儿能够手指图画,说出所画物品的名称,说出画中人物的行动。但不能按顺序翻书,不能连结成一个故事。

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幼儿边翻书边看画面,跟随画面内容,能用口语串连成一个完整故事。

3、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幼儿看着图画以讲故事的语气念读。

4、注意图画,但开始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念读。

5、注意文字。关注自己认识的字,部分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领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成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与幼儿一起阅读。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选择图书的范围和领域就会逐渐扩大。

三、选择图书要考虑色彩鲜艳、图文并茂

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致,选择的图书一定要色彩鲜艳。强烈的感官刺激能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图书产生最直接的感官上的兴趣。图文并茂的好处在于,让孩子对图画产生兴趣的同时,对文字也产生兴趣。有利于他们了解文字的意义和功能,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在一个有主题的阅读材料中,总有些字、词出现频率极高,孩子在听故事、看图画的同时,也逐渐对出现频率高的字词进行了相应的感知,并进而认识它们。很多儿童通过阅读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到五、六岁时已有相当的识字量。有些儿童无需成人帮助,自己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了。

和孩子一起选购他们喜欢的图书,一起阅读并予以正确指导。广泛的阅读兴趣,不仅使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高级;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体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教学。要学好汉语,必须学习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同时,越是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越能在中高级阶段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为将成语教学引入上外附中国际部中高级汉语课堂,2013学年第二学期,本人开设了《成语天下》拓展课。

一、课程说明

《成语天下》选用我校国际部自编教材,适合达到新HSK五级左右的中高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开设。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课例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国际部的12名来华留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所掌握的汉字量大约在1500左右。这些学生大多都来自日本,所以他们平时很大程度上都用日语交流,相对来讲,其口语表达能力稍差。但是这些学生个性淳朴,学习态度端正,在课堂上他们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在课上的任务活动中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合作态度。

三、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我校国际部自编教材教学大纲,本课的教学任务为:

(1)了解《盲人摸象》的词汇与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成语内涵。

(2)用汉语改编该成语故事,并进行表演。

(3)提高学生对汉语、中国文化的兴趣,学生能用汉语思考、讨论、表达、交际。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事先将毛绒玩具藏在讲台里,请学生上讲台先摸后猜。由于学生对老师准备的东西并无预判,因此在“摸”和“猜”这两个过程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情绪。黑板出示本课关键字“摸”后,引入课文学习。

2.课文学习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四人一组,根据老师提供教学材料,小组讨论后完成相应任务。

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人牵着大象走过来,大声喊着:“大象来了,请让开一点儿!”一个盲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摸一摸吧!”另外三个盲人也说:“对,摸一摸就知道大象是什么样了。”牵大象的人把大象拴在树上,他们就去摸。

一个盲人摸着了大象的身体,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原来像①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大象跟② 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了大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大象跟③ 差不多。”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大象跟④ 一个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吵,都说自己对,谁也不服谁。牵大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你们每个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怎么能断定大象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成语故事说明:

小组任务A: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填出①至④的内容。

小组任务B:理解成语内容,体会该成语的内涵。

小组任务C:故事接龙,复述《盲人摸象》。

3.跟踪评价

在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在教室内巡查,可使用“课堂表现观察记录表”(见表1)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观察的时候应该尽量观察注意到每个学生,避免注意力被表现活跃的学生所吸引而忽略其它学生的情况。

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文学习后,教师对本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盲人摸象》蕴含的道理。本课布置作业为将《盲人摸象》课文改变为剧本,分组排练,下节课上表演。

五、课后反思

总体上,学生反应不错,配合度较高,小组讨论热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的成语是可以有故事可循的,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盲人摸象”、“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请君入瓮”等,这些成语的故事性非常强。如果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就不难理解成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运用故事讲解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成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所以对中高年级的留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来感受成语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故事中的成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汉语则是一种发达、丰富的语言,而成语植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生生不息且枝繁叶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使外国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所教授的成语,有的来自历史故事,还有的来自民间传说等等,通过这些成语不仅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完整、透彻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

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兴趣之所在,却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展开成语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还会为词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网络环境;优势与不足;教学策略

当现代社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作为近年来时兴起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也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运用。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而要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活动,去挖掘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发挥其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营造更加开放自主的语文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一、网络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的优势

第一,网络这个平台确实拥有很多的信息和资源,并且方便快捷的查询也能节约不少时间,这可以让我们不用再为昂贵的印刷书、繁琐的图书借阅手续而烦恼,网络给学生注入了无限丰富的阅读资源。第二,网络作为没有距离的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第三,开放的网络视野,可以将学生们从微观的语文知识中释放出来,可以让他们的视角看到更加广阔的知识,这也为建设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基础。最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可以将人与人的互相交流变得更加真实具体,对学生的表达交流也是一种经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能得到实践。

二、运用网络实行语文教学的不足

虽然说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拥有诸如一二三四的优势,但是网络教学毕竟是一种价值不菲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超出了小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型,如果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材料阅读,明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②很多网络教学的知识是在重复传统的教学知识点,这样势必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③网络教学失去了小学语文教学之本。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和指导,主要是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书写水平,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要打好的基本功。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书写和朗读都是自主的,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势必会导致学生毫无方向和选择的放任自流,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网络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在小学时期,应用到语文学科的网络教学方式,需要经过多方调研和探索,寻找到语文、网络与学生发展的最佳融合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个性化发展,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

1.扩展自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所有信息为基本学习内容,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的舞台。例如在教学《》一课时,我根据阶段学习特点,依托专题网站资料,有效设计并开展“感悟精神”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具体来说,可将活动设计为五个部分:一是观看《》电影,让学生明白的历史脉络;二是通过组织筛选资源资料,引入关于的诗――《》;三是通过浏览专题网站中的资料,来感受《四渡赤水》、《过草地》等电影中的实境;四是开展读书交流会,通过讲述故事、抒写感悟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并可以将所写心得发表在相关网站;五是有条件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参游“红色故地”,以重温的姿态培养他们的意志和信念。如此课程活动下来,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能慢慢树立起自己的自主学习观念。

2.利用网络社会资源,让学生享受语文精彩

社会复杂多变,早一点让孩子们接触和融入社会,就多一些经验和财富。充分利用网络中的社会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状态,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验社会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从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方面入手,开展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熟悉地方的地域文化,也可以大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发挥角色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实践表演,这对孩子们习得语言材料的组织加工大有裨益。在成语俗语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可以采用这种发挥角色效应的方法。借助网络课件的基础,设计一个充满童趣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阐述来串一个用成语表述的美好国度,当学生听完后就会发自内心的对这些简短精致的词汇产生兴趣。通过让学生角色表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在角色表演与观演中,潜移默化地深化对成语故事和意义的掌握。

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快乐学习起来,大胆思考起来。这就是利用网络背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需要把握的方向,从语文教材升华到语文课程,利用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想象作文;续写作文;读后感作文;拓展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呆板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思维训练,也是能力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类型作文”不是对写作题材类型的划分,而是宏观上对于写作方向的分类。笔者将从“想象作文”“续写作文”“拓展作文”“读后感作文”四种类型作文入手,探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想象作文

文学崇尚艺术真实,作文离不开想象。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阶段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并合理加以引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所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关的想象作文练习环节。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环节: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写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三年级下册的“习作”环节: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面对此类习作题材,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下时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思维,在头脑中构筑空间,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空间。优秀之作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开阔了个人的想象视野,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想象作文可以超越课本,由教师自行选择想象类作文题材,如《假如我是一片云》《20年后的我》《未来的校园》《假如我是科学家》《500年后的地球》《外星人来到我家》《假如我是小魔仙》《芭比娃娃历险记》《假如我会魔法》等,此种题材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素材、影视作品的积累等多种途径,融入自己的想象,完成习作。

二、续写作文

续写作文一般属于叙事类作文题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课文或材料进行续写练习。续写可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续写题材因为受到原有材料和文章的限制,所以要求续写内容前后接续,想象合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相关的续写作文练习环节。例如《小摄影师》的课后练笔:我想接着写这个故事。此种就属于续写题材类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后续故事,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写作过程注重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并与已有的材料保持前后的连贯性。此类续写可为后续记叙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其导引写道: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学生们交流。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此种属于诗歌续写类型,和记叙文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因为个人文化基础的差异,可能会存在对诗歌感兴趣的群体,可以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参与续写练习,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对秋天的观察,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诗歌续写要引导学生注重诗行、字数、句数、押韵、对偶等特殊的写作要求,从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续写类型的作文写作。

如“白雪公主续写”“西游记续写”“坐井观天续写”“掩耳盗铃续写” “白蛇传续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续写”等。

优秀之作同样可以欣赏品鉴,或推荐到优秀刊物平台进行发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在其过程中逐渐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也是小学作文习作的基本模块之一。此种类型作文可以调动学生情感,能够加深阅读,培养自由思考的能力,又能锻炼写作水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课后交流一下,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此种类型可以延伸到读后感作文的写作。寓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暗示一定的道理或哲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事件和人物的表层,从中挖掘深层次的特定意蕴。学生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对寓言进行深入解读,懂得更多的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甚至是人生的哲理。课本中的课文很多可以作为读后感写作的阅读材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外化。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由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准则。

阅读材料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应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西方文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优秀之作,教师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古往今来的佳作名篇,同文人一起感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书香。

四、拓展作文

拓展作文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也是写作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力手段。“创新是当今改革的焦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小学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都是最为丰富的和最具有可塑性的。”[1]

拓展作文属于创新性作文类型,可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面对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我们的作文教学却相对显得滞后,尤其是作文的主题和题材的选择度显得特别狭窄、单一,与纷繁的社会生活现实,与广博的历史文化相比,显得极不相称。”[2]首先,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题材的限制,比如传统的作文题材“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写一处景物”等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材,例如走进传统文化、走进传统节日、搜集民歌谚语、编写成语故事、探究故乡名人、搜集当地的传闻轶事,凡此种种,能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进行命题作文,比如《门》《我想对你说》《假如我可以》《放慢你的脚步》。模糊的作文题目有着无限的空白点,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弥补空白背后的空间。

小学语文作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还原理想的教学空间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类型作文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交流 作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10-02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发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交流得益于翻译。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与国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语习惯的不同,要求翻译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将决定翻译的水准。蒙汉翻译同样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1 蒙汉翻译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民情,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稳固的生活区域之前,与历史演变相携。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日趋完善,为了互通有无,形成了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不通促使翻译的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注重民族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述了一个偷盗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门上的铃铛,想将它偷取过来,可铃铛在碰触下会发出声音,容易被人发现,于是,这个偷盗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听到声音了,可想而知,偷盗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那么,很难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汉翻译中,译者对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将决定着译文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

2 蒙汉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蒙汉跨文化翻译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初,语言就与文化相互依存,这意味着语言的流通也将促使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在增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容易激发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看,翻译对不同语言的构成以及使用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在思维层次上向人们揭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内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通。

在蒙汉翻译中,对于语义的表述以及语法构成的研究,将决定译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1]。例如:对于语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译者要从主语和主题两个方面考虑译文的组合。汉语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或实施者赋予了决定的权利,所以,具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蒙汉翻译中,确定主语或主题,对于有效完成译文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翻译的文化意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宏观可从文化层次上进行分析,而微观则是通过句子的构成来探究。在对语言的微观意义研究上,可从通过四种方式表现,即象形、映射、折射和暗示。我国对文字的运用手法极为丰富,人们在抒感、描写事物以及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通常会借助修辞手法加强表现效果,因此,在蒙汉翻译中,对语言修辞手法的解读将加强翻译的感染力,从而使译文更为生动。

3 蒙汉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各民族与国家交往中,语言上的交流让人们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蒙汉两个民族很久以来就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在蒙汉交流的过程中,两个民族语言上的互通对于社会活动的友好进行创造了条件。蒙古广阔的草原赋予了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生态伦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耕作中收获希望和幸福,对赋予他们生命的土地极其热爱。在汉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让人们懂得了顺应农节耕作,才能有所收获,这也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蒙汉翻译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民族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2]。蒙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交流,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将决定翻译的好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传真”的原则,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使蒙汉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3.1 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传播主旨,通过对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间形成了和谐的发展氛围,对维护民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不断吸纳新的事物,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将推动文化传播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真”,所以说,翻译也是文化翻译,也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在社会活动交往过程中,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两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以及理解上的误区,进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颈,使社会活动更为活跃。蒙汉翻译将文化交流变得顺畅,实现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译的凝聚功能对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教化功能

文化传播的受众者在对文化的感知中逐渐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遵守该文化的要求,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述,同时也要让人们对彼此的文化能够认同,进而能够自觉地将该文化带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影响他人,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也是翻译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蒙汉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关注受众者的感知情况,并尽量让其接受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影响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才能发挥出蒙汉两种文化的教化功能。

4 结语

蒙汉翻译作为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这不仅能使翻译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两个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使接受者能够受其影响并能够自觉接受这一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推动不同的相互交流,为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贡献力量。蒙汉翻译是凝聚蒙汉两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为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发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恩巴雅尔.浅谈蒙汉翻译工作[J].青年文学家,2015(20):140.

第8篇

摘要:

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本文运用哲学观,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成语的哲学意蕴。(1)物质与意识;(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运动观;(4)联系发展观;(5)质量互变规律;(6)对立统一规律;(7)认识与实践观。哲学作为最本质的学科,对于现实中我们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成语;哲学;意蕴;指导;意义

Abstract:

Idiom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idioms reflec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contains a philosophical truth meaningful. We use the Marx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Idioms from seven aspects. (1) the material and consciousness; (2)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gularity; (3) the concept of motion; (4) development view; (5) the quality of exchange law; (6)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7) understanding and view of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as a discipline, for the reality of our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a strong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diom; philosophy; implication; guide; significance

目录

一、成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1

(一)物质与意识……………………………………………………………… 1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

(三)运动观…………………………………………………………………… 5

(四)联系发展观……………………………………………………………… 5

(五)质量互变规律…………………………………………………………… 5

(六)对立统一规律…………………………………………………………… 6

(七)认识论与实践观………………………………………………………… 6

二、成语的现实指导意义………………………………………… 7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7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7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8

参考文献 ………………………………………………………………………… 10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一、成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一)物质与意识

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论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

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要发生作用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过分地强调意识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如:“画饼充饥”。“画饼”只是人们头脑中饼子观念的表现,就如房屋设计图案只是关于房子观念的表现一样,实质上还是思想形态的东西。企图以画饼来充饥,无异于用精神代替物质,用幻想代替现实,其结果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空想。此类成语还有:望梅止渴;白日做梦;描鬼画神……。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如“触类旁通”。接触过某方面的事物能了解同类的另一些事物。这说明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使认识的深化。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这一含义的成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定胜天;愚公移山……。

然而,有时人们会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如:“因噎废食”、“饮鸩止渴”就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

2.物质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性是客观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揠苗助长”本来是想庄稼长得快,但因违背了庄稼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是庄稼歉收,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

3.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相统一。在成语中,有些内容反映的却是主观脱离客观的思想。这类成语有:钻冰求火;竹篮打水;抱薪救火……。

(三)运动观

1.物质的运动是多样的、复杂的。反映哲学这一意义的成语有: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瞬息万变……都是运动的一般形式,而静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成语“百动不如一静”,反映的就是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有些成语反映的却是否认了物质的运动。如:“刻舟求剑”,剑掉在水里,人却不立刻下水找剑,而只是在船上刻下掉剑的地方,等船停了再找剑。这样自然是找不到剑了。船是运动的,水是运动的,掉剑的地方肯定就会变了。

2.物质运动总是同时间、空间相联系的。如:“光阴似箭”,形容时间过得快。这种快是与人的一生或一段长时间相比较而言的,体现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如:“远水救不得近火”,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这个成语一“远”一“近”有着鲜明的空间特征;一“缓”一“急”又有着鲜明的时间特征,用空间特征借喻时间特征,表示空间与时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联系发展观

1.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反映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成语如:“础润而雨”。意思是柱下石湿润,预示天将下雨。人们根据生活经验,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中推论出各种事物之间有普遍联系。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说明了“唇”与“齿”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唇”与“齿”相互依存,生死与共。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如:“洛阳纸贵”。“洛阳”与“纸贵”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但由于左思的《三都赋》风行洛阳,从而使纸价上涨。把“洛阳”与“纸贵”联系了起来。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问题、看待事情。而有些成语反映的是一种孤立的观点。这样的成语有: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上升性和前进性的特点。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全句强调青“胜于”蓝,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后来居上,新事物高于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上升前进的。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明旧事物内部虽已衰亡,但表面上依然很强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成语中反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也有很多。如:蹈规循矩;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质量互变规律

1.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律性。如:“非驴非马”。它所蕴含的哲理是说:事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混淆不同事物的不同质的界限。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不同事物的区别,驴是驴,马是马,不应当驴马不分,同时又要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承认中间状态的存在。

2.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只有在一定的度内才会做好事情。成语如:“哀而不伤;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

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或者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度,那么正确的行动也变成了错误的了。这类成语如: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功亏一篑……。

3.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转变为质变,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反映量积累的成语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量的积累引起量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滴水穿石;积土成山;绳锯木断……另外如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所表达的哲学含义是质相同的事物,量可能不相同。

(六)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的内容。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存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并行不悖;不是冤家不聚头;刚柔相济……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这样的成语有:冰炭不同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此外,成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也含有矛盾的斗争性,但只是反映了矛盾双方的激烈斗争的形式和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结局,反映的对立性不全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反映内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祸起萧墙;物腐虫生……反映外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外因是相互联系的。反映这一关系的成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泥而不滓;自力更生……矛盾的同一和斗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反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满则亏;泰来否极。

3.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反映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成语“讳疾忌医”、“模棱两可”却否认了矛盾的客观性。

对待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打蛇打七寸;釜底抽薪……。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分析客观事物时,要把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对待具体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在分析矛盾时,要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下面这些成语反映的内容正好脱离了这种方法。如:截长补短;拆东墙补西墙;割肉补疮……。

(七)认识论与实践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论就是一种反映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可知论,如成语“格物致知”。唯心主义的反映论却是不可知的,如成语“蝶化庄周”。 既然认识论是一种反映论,那么这种反映有时难免会片面化、表面化。反映这—哲学思想的成语有:不求甚解;井底之蛙;浅尝辄止……。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反映实践对认识的影响的成语有:多见广识;孤陋寡闻;熟能生巧;百闻不如一见;老马识途;……我们强调“知行合一”,有理论就要靠实践来证明,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反映认识对实践的影响的成语有:开卷有益;运筹帷幄;必躬必亲;游刃有余……。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看问题处理事情要理论联系实际,反映这一哲学观点的成语有:兵无常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在认识论中,还存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想。成语如: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成语所表现的人们的主观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进行细致观察、周密思考、深入辩析、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它的哲学含蕴是广泛而深刻的。

二、成语的现实指导意义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千百年沉淀的精髓,至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成语的作用是巨大的,小到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引导我们乐观、积极地生活,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大到提高国民素质及道德水平,使我们每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容宽容的成语有很多,比如,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大度包容:形容气量大,能宽容人。多可少怪:可:许可,允许;怪:责怪。允许的多,责怪的少。指对人比较宽容大度。休休有容: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蒲鞭之罚: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克逮克容:指能和顺而宽容。宽以待人,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形容团结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同仇敌忾……。

同样,作为“四书五经”的《礼记》,记载有很多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语典故。比如,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有所终,解释是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出自《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姑息养奸,解释是为求苟安,无原则地宽容。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出自《礼记·檀弓上》:“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利不亏义,解释是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出自《礼记·儒行》。临财不苟,解释是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出自《礼记·曲礼》。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成语作为其中的一种承载工具,记载着很多文化知识和内涵,更承载着我们当代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成语、学习成语、运用成语,势必将会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很好的传承开来、将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汉大成语大词典[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