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的诗词

李白的诗词

时间:2023-05-30 10:0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白的诗词

第1篇

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9-0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后年少离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有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爱国本心,有着“酒放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豪气傲骨,也有着“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艺术情怀。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历祖国各地,陪伴李白始终的是他的诗、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歌……

一、研究进展

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幽涧泉,鸣深林。”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竞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凡此种种都表明,大家已开始关注李白诗歌的音乐魅力。

在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可见,1995年,葛景春先生较早地在《文化遗产》杂志上发表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开始了对李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2009年开始,笔者从音乐本体的层面对李白诗词的演唱方法进行研究,挖掘收集了李白诗词留存下来的古乐谱,并出版了专著《李白诗与乐》,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等刊物发表了《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李白诗歌的音乐》等文章;2013年,赵璐教授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文中把李白与王维在乐府歌诗音乐方面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还有付晓玲、孟修祥、常德坤等人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节奏、诗歌中音乐内在的特点等等。同时,傅雪漪、于晓雪、任半塘、王昆吾、陈石萍、陈四海等人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中涉及一些李白诗歌音乐方面的内容。

就李白“诗与乐”的音乐表演现状而言,较早的成果是由蔡肇祺、李秋成、吴丹雨三位老先生为李白的诗歌谱曲,并制作《秋浦歌》CD光碟,由陇西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他们谱曲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段,结合自身的音乐喜好,采用多种风格,例如,他们运用了黄梅戏、川剧、京剧、越剧等戏曲、民歌及通俗等元素,演唱也采用地方戏曲和民歌、通俗的方法。安徽马鞍山李白研究会经常举办“李白诗歌朗诵、演唱比赛”,这种常态化的比赛活动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14年开始,笔者收集李白留存下来的古乐谱18首,查询史料记载,研究、推衍盛唐诗乐的演唱风格,与任立志共同伴奏编曲,联同山东、四川高校的声乐教师和演员们一起模仿、演绎、录制了《李白诗词古乐谱演唱》CD光碟,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5年,笔者组织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和舞蹈系部分师生共同筹办“李白古诗词音乐会”,以歌、舞、朗诵、情境再现的方式演绎李白的一生。这样的演出既有古典文化内涵、又创新了教学模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受到音乐界同行和外国留学生的认可与好评。2016年,四川李白纪念馆在全国发起为李白诗歌谱曲的活动,得到全国热爱李白诗歌的音乐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即将出版一本李白诗歌曲谱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李白“诗与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制约该课题研究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一)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从2009年开始,音乐学者们从音乐本体深入到李白诗词探讨中,经过6、7年的发展,这些学者在研究李白诗歌音乐本体内容时主要集中在李白诗歌演唱、李白诗词古乐谱作曲特点、李白诗歌音乐内在特性、李白诗歌的节奏等几个方面。但是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内容处于初始阶段。

首先,著名词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崇德(1998)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为我国古代歌曲总谱,书中收唐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及民歌共4500首,其中收录了李白的部分诗歌古乐谱。王迪先生(2007)的《弦歌雅韵》收集整理了几首李白诗歌古琴曲谱;其次,P者(2009)的《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中对于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从有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词乐演唱、现存李白诗词古乐谱梳理等4个方面推演出李白诗词演唱的特点,进而钩沉李白诗歌音乐创作、吟、唱的历史原貌;再次,吉文斌(2008)的《李白乐辞述考》、孟修祥(2010)的《论李白诗歌的节奏》、常德坤(2014)的《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内在特点》等文章挖掘了《唐声诗》《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有音乐痕迹的李白诗篇,总结了李白诗歌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特点、描述李白歌辞的口头表达方式、指出李白部分歌辞作品选词配乐、依调填辞、按字填辞的人乐情况;此外,笔者(2009)的《李白诗歌的音乐》中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的挖掘,现存曲目的梳理以及音乐环境的分析,探寻了李白诗歌的音乐踪迹;赵璐(2013)的《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一文指出,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付晓玲等(2013)《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的文章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某一个视角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由于音乐学者历史、文学等知识欠缺,不管是古乐谱收集、李白诗乐演唱推衍、古谱音乐的作曲手法研究、李白歌诗音乐与同时代诗人的歌诗音乐对比分析都是点到为止,同一方向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从事李白诗词古乐研究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呈递减趋势,处于研究的瓶颈期。

(二)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葛景春(1995)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中指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也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李白的乐府歌行本是从古乐府而来,或仿古乐府而作,或拟古题而有变化,其与古乐府的血缘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傅雪漪(1994)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杨名(2014)的《唐代舞蹈诗研究》、陆云(2013)的《唐代吹奏乐诗研究》、余晓雪(2013)的《唐代琵琶诗研究》等文章对盛唐诗歌中描写的吹奏乐、乐舞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其二,朱谦之(1935)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任半塘(2006)的《唐声诗》(上、下)、王昆吾(1996)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著述论证了唐诗不仅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本身也蕴含着一种“音乐”,他们试图描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原貌,揭示其发展规律;其三,陈石萍(2001)的《唐诗与音乐》一文中,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五,陈四海(2002)的《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侯双霞(2013)的《浅析(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袁行霈(2008)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仲崇宾(2010)的《全唐诗》等书著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也对诗歌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

对于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音乐属性、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发展与音乐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并非音乐专业的学者,他们专业的融合与跨界也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受专业的限制,学者们的研究不能深入到李白诗歌的音乐本体领域,关于李白诗歌的音乐节奏、音乐韵律等音乐元素特征的分析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缺乏借鉴性。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盛唐诗歌的音乐在当时达到极致繁盛的局面,而我国现代的诗词音乐(包括艺术歌曲)创作出现了瓶颈倾向。尤其是我国的部分通俗歌曲的现状更是堪忧。我国现代部分通俗歌曲、网络歌曲深受欧美、港台影响,放弃传统的审美模式,原创精神缺失。同时,源于词曲作者本身文化、音乐修养不够,他们追求怪异的曲调、粗俗的歌词,有些作品甚至可谓低俗。

目前,国内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诗词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例如,曲效弘(2014)《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的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对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进行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认为其创作技法高超,融入了中国戏曲、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五声调式等中国元素。我们是否可以把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古代诗词音乐在作词、作曲、表演等方面的经验,改善当今歌曲创作肤浅、低俗的现状?这项研究值得音乐家、文学家、史学家们重视和深思。

其次,李白诗词音乐环境对发展现代文化市场缺乏引导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性、严肃音乐市场的萎靡状态俨然存在。同时,音乐人与社会机构协调、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宣鞯然方诖砦缓腿蔽坏南窒笫庇蟹⑸。我们应该借鉴李白诗词传承发展的模式和体系,发展中国当代的诗词音乐文化,借助当代诗词音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安抚人们浮躁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

三、突破的路径

(一)加强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

政府、院校、研究机构及演出团体,要支持和鼓励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分析、音乐表演的音乐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投身到中国传统诗词音乐研究中来,给他们提供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引导高级别的报刊、杂志发表他们的文章,为古诗词和传统音乐演出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企事业单位”等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音乐修养。

在李白诗词音乐研究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李白诗歌入乐的曲牌种类,像新乐府辞、近代曲辞、清商曲辞、横吹曲辞等,把它们汇总归类,重点研究诗的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同宗、同源性;分析依歌填词和依诗填声的诗歌歌曲差异,推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尝试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历史原貌情节重构,为演出团体或者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提供学理支持。

(二)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

已有的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大都是由美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的学者完成。他们从美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与古代民歌的关系、从文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音乐属性等等。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渗入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作曲、表演等纯音乐元素的专业分析中;同样,音乐学者研究李白诗词也有局限性,他们分析李白诗词古谱特点时,应该加强对古谱来源考证,加强对古谱旋律、节奏产生的史学、文学原因分析等。

在唐代,诗歌与音乐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诗歌的产生有的是依歌填词,有的是依诗填声,诗人与乐人形影相随,共荣共生。我们可以借鉴李白“诗与乐”研究中的音乐环境、音乐人与诗人、音乐传播途径等的分析加强当代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双向介入、资源互用、互相渗透,达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

1.对当代诗词音乐创作的借鉴

当今社会需要借鉴盛唐诗乐的音乐环境、歌曲创作手法、声乐演唱技法、歌曲传播传承的途径,进而提高当代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水平,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我们应该先了解当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音乐给现代诗歌创作带来的启发和灵感,分析现代诗歌的音乐节奏和思想内容对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从诗论家的音乐性理论的个案分析中考察现代汉语诗歌在音乐性理论上的创建与得失,以照亮新诗未来的音乐之旅。然后,从诗乐创作、美学思想两个角度对比李白诗乐与当代诗乐的区别;收集李白诗词古乐谱和当代有代表性的诗词音乐,对比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创作特点;对比分析李白与当代著名诗人的美学思想,找寻他们的异同点,钩沉诗乐演变轨迹,为当代诗歌的音乐创作提供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

2.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借鉴

第2篇

主题词:卫校;语文教学;新说

G633.3

现如今,国家提倡国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总计四册,包含许多国学内容。唐诗宋词是国学中最为耀眼的、最为璀璨的明珠。从李白的《将进酒》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可以从水系的谱系脉络角度划分归类。打破册数限制,我们沿着水系的迷踪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读:

一、卫校语文教学的长江谱系

长江包括楚江、荆江、浔阳江、扬子江等地段别称的干流,还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诗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宋朝的有苏轼、王安石、柳永、杨万里、陆游等,他们或吟诗或作词赋描摹歌颂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辞官不做归隐而寄情青山绿水。

在我们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里,情系长江谱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苏轼。

1.干里楚江天际流――李白与长江的情缘

李白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道德模范,也是广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级的铁杆驴友,更是情系祖国壮丽江山的国际文化名人。

复习小学至初中的文化知识,李白描绘讴歌长江谱系的诗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露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而因为迎送友人,李白的诗在赠友的同时,往往又与祖国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缘,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诗人所无法企及的。如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没有一首离开过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苏轼的“长江胜景图”

正像李白的诗达到唐诗最高峰一样,苏轼的艺术成就则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屡遭贬谪且贬得最远的一位文坛泰斗。苏轼的诗词恰如其人,豪爽、豁达、乐观向上,他在被贬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诗填词作赋为文,人与自然结合到苏轼的程度,确乎达到了“物我无间”的境界!

苏轼为在故乡的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对长江的执着的民族情结。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苏赋苏文浪漫主义的基调。而作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最能代表苏轼一代豪放派词风的,恰是他老人家挥毫写下的歌咏长江的鸿篇巨著,选入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当然是他的为人们所传诵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从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岩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长江胜景图”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词中塑造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周瑜这一典型历史人物的形象,于写景咏史中抒发了无辜被贬、壮志难酬的概叹,真可谓是一石三写、一举多得。把长江摄录得如此波澜壮阔、声形并举的诗词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怪乎俞文豹在《饮剑录》中要重重涂上几笔呢。

唐李白、宋苏轼以外,涉足长江的另一位超级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属。我们第二册《语文》教材选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咏叹长江谱系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长江的诗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忆江南》等等。从长江谱系角度,杜甫的《闻官军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颢的《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无不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详述。

二、卫校语文教学的黄河谱系

黄河包括黄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泾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黄河只称河,流域内水土尚未流失,人们在水草丰美的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第一本诗集《诗经 周南 关雎》即是最好的明证。

仅就唐诗宋词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与黄河有着浓烈深切的情缘。

1.天上来水水不塞――李白与黄河的情缘

李白的江河情缘本来就是最浓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续前缘,接着将李白与黄河的不解情缘说开去。李白是将黄河描述得最为壮阔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选入我们中等卫生学校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用黄河起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烟波浩淼、奔腾不息的黄河杂糅一处,可谓是心有千千结、意冗万万重!类似的还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诗虽透露出几多失意,几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黄河终会融释一样,一切的不如意又会像不舍昼夜的黄河水一样一去不返。

第3篇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作品,以唐诗宋词为主,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经过历代筛选过的精品题材广泛、思想健康、内涵丰富,既有阅读和欣赏的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至今,而且脍炙人口。本文就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1]景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浅析.科学教育[J].2010,(03).

第4篇

晓风残月,寄托千年的绮梦,小桥流水,述说万事流传之佳话。华夏文化之中,多少纷杂事,尽然在诗词歌赋间。那是一种美好的寄托,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清明的思念、是朝气的抒情、是生命的呼唤,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情感,也是我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

有人说,不读诗书,不足以知上下五千年文化,有人说,不读诗词,不通晓华夏文化之精粹。古今多少事,付诸诗词间。还在幼稚园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已经能磕磕绊绊的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步入小学时,我们已经能够口齿清晰的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能够理解诗人李白思念故乡的情感。当我们逐渐成长,我们也已经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习真理。

诗词,是情感的凝聚,是寄托我们美好愿望的一种抒发方式。唐有李白、杜甫、杜牧之辈,他们的诗歌传颂千古,尤其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沉迷其中。我最喜欢便是他写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多么豪迈的情怀,让人向往。宋朝有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我最喜欢的还是李才女的词,辞藻华丽、用语经典,字里行间尽是情感的流露,正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可能没想到千年后的现代人会用她的词作曲,以此命名电视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国文化中最丰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让中国这般拥有多如繁星的诗人、词人,他们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了很大的心力。虽然现在诗词文化不再如从前那般盛行,但是我相信这种文化终会被人们再拾起。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地理;诗词;教学

一、巧用诗词,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我在讲授“南岳衡山”的时候,引用了清代学者魏源的《衡岳吟》中的诗句:“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duò舵)。四旁各展百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诗句形象生动,既描写了五岳的特点,又清楚地指出了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学生被诗句中生动的比喻吸引住了,自然有了了解衡山的兴趣。后来我又引用了著名诗人李白的《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让学生在欣赏诗人优美词句的同时来体会南岳四绝之一的“祝融峰之高”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很好,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抄录老师授课中诗词的习惯,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巧用诗词,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南昌市的名胜古迹――滕王阁时,我介绍它依临长江支流赣江之滨,南昌城边,当夕阳晚霞映照,人会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被诗句带入优美的意境,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转为愉快地欣赏过程,自然产生了一种将来有机会要去看看的愿望,这样使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课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更进一步地教会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在讲到武汉长江大桥时,我引用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几句词让我们自豪于伟大祖国的光辉成就的同时,领略到武汉长江大桥雄伟的气魄。每当我在授课中引用诗句来赞叹祖国千姿百态的风景时,学生不仅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巧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导入或结尾,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很好的效果

北宋诗人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学生也都已在小学或中学学过,所以我在介绍庐山的时候用它来引入,学生在老师朗诵至一半时往往会抑制不住表现的欲望而大声地附和,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也给整节课的气氛开了一个好头。

四、巧用诗词,化难为简, 增强记忆

长江三峡自古闻名,描写三峡的诗篇很多,在讲解时可先用“万峰攒天天为缩,天落峡底光如烛,夔州诸山逼江来,长江不受山约束”的诗句来形容整个三峡的形势,使学生了解瞿塘峡雄伟的特色(瞿塘峡又称夔峡)。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同时学生也容易理解下行船的速度之快及流速之大。还可让学生对比诗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黄牛指西陵峡中的黄牛山),可得出上行船之缓慢困难及西陵峡滩多水急的特点,从而记住三峡各自的特色,即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

又如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在唐代以前称陵阳山、九子山,缘何改为九华山?是由于李白的诗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广为传诵,学生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记住了九华山的名称由来。

总之,选用诗词用于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有它的独特功效,但并非“信手拈来,俯首即是”那样随意;如果选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令人觉得牵强附会而产生厌恶感。所以引用诗词时要恰如其分,还要和教学上的其他方法紧密联系,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参考文献:

第7篇

酒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疗保健、器具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诗,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孕育出来的高雅的文学奇葩。”诗与酒的碰撞在中国远古时间就已经开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中就有四十四首涉及酒。从西方诗歌中来看,酒在西方诗歌中的分量就不如中国这样重要。这也许与酒的来源,酒在中西方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有关。当沁人心脾的酒香和回味无穷的诗作结合时,人们可以从李白和普希金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中,找到酒的魅力所在。

一、酒的来源

要比较中国诗酒文化的差异,首先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酒的来源是怎样的。在中国,关于酒的来源说法是不胜枚举,也正好说明了一茶一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主流。据考古学家证实,近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关于酒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等。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康造酒。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文解字》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于是被称为高粱酒的鼻祖。还有种说法是杜康是黄帝时期的一位专门管理粮食的官员,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有很多剩余,杜康在寻找储存粮食办法的同时意外发现发酵后的粮食加上雨水的浸湿发出阵阵清香,于是杜康把这浓香水带回家让人们品尝,酒就这样在民间普及开来,杜康也因此被称为“酒神”。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酒被认为是酒神赐给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之子,掌握着有关自然的所有秘密和酒的历史,凡他所到之处,便教人们如何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他走到哪儿,乐声与狂欢就跟到哪儿。他的随从也被称为酒神信徒,这是西方酒的来源。从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国酒的来源带着人类的气息,并且是个人的事情,而西方则是神来主导,并强调众人沉醉、狂欢。所以,酒在中国古诗词中运用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西方诗歌中酒的出现往往是与神话相结合,这也造成了酒这一意象在中西诗歌中的不同。

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酒――以李白诗词为例

在中国,诗与酒的关系是源远流长、亲密无间的。每当人们翻开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从三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当代诗人艾青的《酒》,都能发现酒的踪影。历史上,大凡诗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酒是诗人抒情言怀的媒介,“愁”是酒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关键。而愁的情绪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离别之愁、国难之愁、相思之愁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深厚的土壤和普遍的基础,这种带着愁绪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时期,酒诗的成就也最为突出。唐代三大诗人都有大量的酒诗,李白两百多首,杜甫三百多首,白居易多达五百多首。若论酒中仙人,当之无愧的自然是诗仙李白了。据统计,在他所留世的九百多篇诗词长短句中,有近三分之一与酒有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就形容了李白和酒的深厚关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这几句诗也表现出李白在性格上的不畏喙蠛秃狼橥蛘伞T诰葡衫畎椎闹诙嗍句中,《将进酒》这篇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其抒发感情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之时,为了排解自己在仕途上不得志的苦闷愁绪,他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叹,看似写的是李白告诉众人需及时行乐,看透人生百态,实则是他内心巨大感伤的写照,而酒就寄托了他内心极度的苦闷之情,及时行乐其实反映的是当时唐代当时普遍的消极颓废的世界观。在李白的酒诗里,大多表现的是自己的独饮状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酌中的李白,用丰富的想象真诚地与“月”、“影”相约,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归根到底还是他一个人的独乐。这独酌的酒中寄托了诗人孤独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和惆怅。看似自饮自乐,其实只是苦中作乐,万千愁绪无人诉说。李白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将酒与诗歌慢慢融合,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抱负和内心不满。李白将人生体味诉诸于酒,由酒来激发,以诗来张扬,诗歌因奇绝的想象与酒的醇香而获得了生命的品质。从李白的诗词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古诗词中的酒主要是个人的感情抒发,借酒消愁,酒在诗词中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载体。

三、西方诗歌中的酒――以普希金诗歌为例

由于西方酒的来源与神有关,所以西方诗歌中的酒总是带着神话色彩。在西方的诗歌中,酒并不像中国诗词里带着太多愁闷的标签,也不会带着理性的考虑。中国诗词中借酒消愁的情绪在西方诗歌中反而变成了为酒狂欢。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诗歌中也有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例如,他的诗歌《巴克斯的庆典》中这样描述:“朋友们,在这情意绵绵的一天,让我们把忙碌忘个精光!为了祝福巴克斯・缪斯和美,让泛着泡沫的美酒流淌!哎嘿,哎嗬!把酒樽拿来!把新编的那些花环拿来!奴隶们,哪里是我们的酒杖?勇士们,让我们奔向和平的战场!”这样的欢闹的场景,并且带着神话色彩的酒诗,充分表现了西方世界追求真正的个性自由与解放,摆脱一切束缚。而巴克斯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他们都是以神的形态存在着的,所以酒在西方诗歌中的意象就是酒神存在。尼采认为,酒神精神预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嚎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酒可以使人类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将“酒神精神”这一文化思潮推向世界的舞台,使得各国的文化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普希金的《饮酒歌》中也在酒神的衬托中反映了欢快的生活气息。“欢声笑语,为何静息?响起来吧,祝酒的歌曲!祝福爱过你们的各位妙龄妻子,还有那些温柔的少女!把一个个酒杯斟满!把你们珍藏的戒指都拿出来!扔进浓郁的酒里,沉入作响的杯底!大家把酒杯举起,一饮而光!祝福缪斯,祝福理智万寿无疆!”这里的酒成了庆祝胜利的寄托,祝酒的歌曲伴着人们的舞蹈,普希金描绘了一幅幸福美好的场面。中国诗词中的“举杯消愁愁更愁”在普希金的诗歌中变成了在饮酒中尽情享受,忘掉烦恼。

四、中西诗歌中酒意象对比

从李白和普希金诗歌中酒的描写,人们可以发现中西诗歌中酒文化的不同。第一,中国诗词中喝酒大多是独酌,西方诗歌中喝酒是众饮。这也就引申出第二点不同,在中国诗词中,描写到酒大多是诗人自我感情的抒发、愁绪的排遣、忧患意识的抒发,带着理性色彩;在西方诗歌中,酒是集体狂欢氛围的促进剂,这种狂欢将冷酷的现实冲刷得荡然无存,带着感性的色彩。第三点是中国诗词中,酒多半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真实的情感表达,多反映社会现实;西方诗歌中,酒多与神话世界相结合,表达的是纯粹的感情世界。从酒的起源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向于人的现实世界,而西方是酒神的神话世界。加上中国受主流儒家思想的影响,诗人表现的是深沉、内敛,而由西方酒神神话衍生出来的饮酒诗歌中,受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影响,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狂欢放纵、欢快喜悦的氛围。

五、结语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酒与文化同步前进。中国素有“酒文一家”“酒文天地之缘”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酒在中西诗歌中被诗人不断利用和创新。中国诗词中酒的愁情万种和西方诗歌中酒的狂欢放纵也反映着双方文化的不同。随着全球的沟通与交流,笔者相信酒这一物质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而中西诗词中的酒元素也会相互借鉴,从而使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散发越来越多的光彩。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7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大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读懂诗歌、体会情感、领悟意境,教师应该灵活选用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诵读感悟,领略古诗美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古诗词教学应把诵读放在首位。诵读是欣赏古诗词基本的也是原始的方法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指点学生读出诗歌明快的节奏,感受其和谐的韵律,体味其优美的意境,方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1.在诵读中感知形象美。在鉴赏诗歌中,诗歌的整体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习诗歌时,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整体形象。如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先让每个学生读一节,教师正音,然后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一步鉴赏诗歌打好基础。

2.在吟诵中感受音乐美。古典诗词美在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更有音乐之美。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不易体现出来,必须要多次放声诵读。在诵读中读者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够体会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在教学《声声慢》时,在学生理解女词人的身世悲痛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诵读文中的十四个叠字,让学生感受李清照的孤苦无助、内心凄凉、愁苦无聊;在朗读后文中的“点点滴滴”叠字时,让学生感受到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打在女词人的心上。

3.在有感情朗读中把握情感美。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言志。语文课上,师生朗读就需要情感的积极投入,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将自己幻变为诗人,充满激情,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充分参与,一起沉浸在诗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悲伤到欢快,再由狂放到愤激,最后再到狂放。

二、选点切入,领悟诗歌内涵

1.从诗眼中寻意旨。诗眼是诗歌中表意最丰富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教学诗歌时,找出诗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理解全诗的立意大有帮助。当然,理解诗眼不能在字句上下工夫,应该着眼于全篇。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指导学生找出全诗的诗眼,体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深刻内涵,才能领会诗人寄情山水却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2.从名句中得意蕴。有些古典诗词中,个别句子写得十分出彩,历来流传颇广,后人称之为名句。诗歌教学中,若能从名句入手进行赏析,就能找到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借助意象“水”表现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就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水,奔腾不息。词人把如此抽象的愁情变得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地表现出了悠长与浓重的愁情。教师亦可进一步拓展延伸,对比李白、李清照、贺铸、王实甫等人描写愁情的异同。

3.从修辞手法中悟妙处。用典,指诗词引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及含义,发掘其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就化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将扬州昔日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伤今怀古之意更深一层。

夸张也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感人的听觉效果时,作者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音乐感人肺腑,就连京城十二道城门前的寒气也被音乐声所消融,补天的女娲竟然忘记了职责,导致石破天惊,秋雨连绵。这种夸张天马行空,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联想想象,拓展诗歌意境

第9篇

著名艺术大师、画家陈逸飞生前留下了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等许多惊世之作,所拍摄的《人约黄昏》《理发师》等电影故事片也深受人们瞩目。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打算拍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踪、诗意境的影片。

1995年3月,我随一个访问团赴韩国访问途经上海。当时我担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外事办公室主任兼市旅游局局长,一位在陈逸飞公司工作的吴蕾小姐找到我说,“陈逸飞先生想见见你。”“好哇!他是大画家、名人,能见他一面是件荣幸的事。”我思忖了一下又问,“他约我见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谈?”“他可能想到马鞍山、安徽拍摄李白的游踪……”吴蕾说。我忽然想起,从1989年起,我在马鞍山市策划了马鞍山市国际吟诗节,举办了几届,也算名声在外,许多人知道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留下许多游踪和诗篇。陈逸飞先生也许从媒体上看到,产生了灵感,想拍摄李白的踪迹和诗的意境。吴蕾小姐又是马鞍山人,与我很熟悉,所以约我相见。

当时陈逸飞与香港某公司合资了一公司,办公地点在上海锦江饭店北楼,我正好在南楼下榻。经吴蕾小姐联系,3月3日上午10时我来到北楼陈逸飞的办公室,他在办公室等我。他胸前系了一条真丝围巾,身着深蓝色西装,面带微笑,戴着一副眼镜,透过镜片可以看到他的睿智、渊博。他儒雅、斯文、谦虚,真是有大家风度。我们握了一下手,他就夸奖道,“你们马鞍山举办纪念李白的吟诗会很红火,很了不起!”我向他介绍了几届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及海外人士如何敬仰李白的情况。他听得很入神,很感兴趣,便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李白在安徽留下许多游踪和诗篇,我想以马鞍山为起点,到安徽去拍摄李白的游踪,实际上是拍摄李白诗意境画卷。”我当即表态说,“欢迎您来!我一定鼎力相助,给您提供方便。”他高兴地站立起来,握住我的手说,“谢谢!”我送他一本我的散文集《伟哉!李太白》,然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我紧挨在一起,他用右手抚着我。我不由感慨万分,他是名人、大家,是那么的谦虚与平易近人!

看来他选择在安徽拍摄李白游踪和诗意境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且有所研究。李白一生漫游四方,安徽是主要的游地之一。他出蜀30多年间,先后6次来安徽,在安徽累计时间有6年多。他留下的1000首左右的诗歌,有200多首是在安徽写的。他晚年穷困潦倒,客死当涂,埋骨青山。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敬亭山、桃花潭等许多地方都留下李白的踪迹和诗篇,那儿都是如诗如画的佳境和圣地。

至于陈逸飞先生为什么要拍摄李白的游踪和诗境,1983年美国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曾撰文说:“他的画是接近诗的。”自古以来,画与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好的画总是充满着诗意,好的诗就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如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好似一幅壮观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陈逸飞曾经拍摄过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电影纪录片《上海方舟》,都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我想他想拍摄李白的游踪和诗意境,实际上是将诗情与画意有机地结合,画意对诗情、意韵升华的探索。

如果陈逸飞拍摄了李白在安徽的游踪和诗境,产生的影响和效应真是不可估量。我从韩国回来后期盼着陈逸飞先生来马鞍山和安徽拍摄,并作了准备和安排。后来我从吴蕾小姐那儿得到消息,陈逸飞先生大概要完成其他的创作任务,推迟来安徽拍摄。

1995年6月我调至上海工作。吴蕾小姐告诉我,陈逸飞大概因为我不在马鞍山了而改变了去安徽拍摄的计划。从1996年起,应日本吟诗界的要求,我每年在上海策划上海国际吟诗会,我想起了陈逸飞先生是名人,又喜欢古诗词,想请他为吟诗会的纪念册题词。1999年10月,我去上影厂附近的逸飞公司找陈逸飞先生,他外出不在公司。他的妹妹陈敏静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后,她答应转告哥哥。不到半个月,陈敏静女士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哥哥陈逸飞已将字题好,叫我去取。第二天,我取到陈逸飞先生题的“诗韵神逸”四个字,真如陈逸飞其人,逸俊飘洒,我如获至宝,印入了1999年的上海国际吟诗会纪念册,许多日本人和上海吟诗爱好者看到陈逸飞大师为上海国际吟诗会的题词,都欣喜不已。

后来,我本想请陈逸飞先生参加上海国际吟诗会,想不到他乘鹤西去,我感到悲伤和不尽的缅怀。他对李白的敬仰,到古诗词的爱好,对画与诗意境结合的探索以及对上海国际吟诗会的支持,让我十分敬佩和难忘。

第10篇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教学实践

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都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接受优秀成果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及审美能力,更是今天我们教育功能中一项重要内容。传统诗词以其意境优美,情感含蓄,词采华丽,音律和谐,能很好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建构学生人文品格而为高考所重。在高三诗词鉴赏,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诗词鉴赏教学应突出一个“品”字,含英咀华,方能品出美感,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发散形象思维,于诗意弹性中品意境之优美,情感之丰富

诗歌是用形象思维的。什么是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具体实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表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与想象中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感。在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中,我很好地把握了这些,积极引导学生发散形象思维,于诗意的弹性中品其意境之优美,品出美感。在高三诗词鉴赏专题课上,我明确指导学生,有的诗写景,所写景物比较单一,这单一景物就是该诗的形象,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形象。借此,我诱导学生发散形象思维,联想到人生,联想到生命顽强之精神,从而领略到人生之哲理。有的诗歌描写景物形象较多,我则诱导高三学生涵泳其间,对众多单一形象进行组合,于诗意的弹性空间中充分想象,形成整体意境深味出美感来。如李白《望天门山》诗中:“天门”“楚江”“碧水”“孤帆”等都是单个形象,配上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就构成了舟行江山的整体形象。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也就使学生不难想象诗中壮丽开阔之境界,领略李白胸中之豪气。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诗中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原也是具体有形的物象,在具体教学实施,我同样诱导学生诗人借助于对这些物象的描写,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领悟了这些,高三学生也就深深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内心境界了。

二、品语言之精炼,于优美语言中品味其高超的表现力

在针对高考的诗词鉴赏教学中,由于是品评字词的精练每每出现于古诗鉴赏的题目中,教学上,我就着重让学生理解明白: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好诗很少是一挥而就的,大多经过对字句的千锤百炼,特别是那些最能使景物特征突出,形象生动的动词,诗人更是反复斟酌。贾岛“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评讲陶渊明《饮酒》(之五)时,我就特别提示学生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见”字用得很妙,若改为“望”则诗意顿失。陶渊明弃官归田,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偶一抬头,看见南山幽景,心中喜悦,故说“悠然见南山”。用“见”字表无意中看到,则“境与意合”,状出诗人心灵与南山相融及诗人超然沉醉的形象,改“望”则有意去望,就破坏了诗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动词用得十分形象,教学时我便以此为像启发学生细品古诗词语言的张力。作者就是用这三个动词从不同角度拆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峭陡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突出了古赤壁战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如其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中的“笑”看似平实,实则饱含作者满腔人生感慨。教学中我就着重让学生思考作者笑谁(笑自己)?笑什么(笑自己多愁善感,年华已逝犹作少年梦)?为何笑(自我解嘲的笑,表现了作者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一个“闲”字,乍一看似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心境,实际上是与前文的“家农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久等而客不来时枯坐无聊的心境。这种字面义和隐含义的反差处理显得十分富有情味。

诸如此类,我都努力让学生明确,体味语言美,就是要能说出那些最具表现力词语的妙处,这是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三、赏技巧,于诗人匠心中品浓郁的诗味

对表达技巧的欣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环节。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诗歌的情与景是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景交融是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有的诗富情于景,例如评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就诱导学生领略作者怎样通过写三峡行舟,如行云、飞鸟、猿声、山影和一泻千里的江水,来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欢快的心情。他的《望天门山》也属此类。有的诗则情景交织,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把情、景、人、物融为一体阐发了登高才能望得远这一哲理,激励人奋发向上,站到更高立足点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关于表现手法,在高三诗词鉴赏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要积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兴、夸张、借代、象征、衬托、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等。特别是要看看该诗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得当,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例如,《琵琶行》中写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了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写了听众的反映,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这些渲染有的烘托了送客的环境气氛,有的则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在鉴赏教学中,我都特别强调学生对情与景的细心品味。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他们写小事物,但都是象征性的,有所寄托,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上借助石灰从开凿到焚烧使用的全过程,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劫难与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第11篇

【关键词】古诗词;西安文化;校本课程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魅力展现于世界文化之林。西安作为这一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文化底蕴博大深厚。又兼有旅游城市这一美称,所以,对西安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对于宣传西安的传统文化,提升西安的文化底蕴,扩大西安在世界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对古诗词如何进行教学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此,我主要分为五步来进行:

1、精选内容。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错节,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内容中去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诗词呢?我通过分析唐诗宋词,根据诗词的思想内容,把它们分成了六类(当然,这种分类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以及一些语文教研组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建议):边塞诗、送别诗、闺阁诗、宫怨诗、咏物诗、咏史诗。在编写教材时,我把每类诗都精挑细选,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诗词编写进去,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材。教材中涉及的都是一些能经久流传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出塞》、《闺怨》,李白的《玉阶怨》、《金陵酒肆留别》等。这样通过归类,学生对诗词就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螺旋上升的安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感觉轻松、有趣了。

2、制订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年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3、增加学生的诗词识记量,四年下来积累古诗词140首;4、营造西安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古城西安,提升西安在世界的影响力。

3、研究计划。

这次研究,我主要把它分成四大步来完成:即在三年级完成学生对唐诗兴趣的培养,了解唐诗,走进唐诗,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唐诗,并能自己解释较简单的诗句,识记三十五首唐诗;四年级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唐诗的兴趣,热爱唐诗,主动走进唐诗,并能理解诗句意思,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作者能产生共鸣。了解一些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的字、号、生平、作诗风格等,识记三十五首唐诗;五年级进一步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升华情感。初步了解宋词,知道宋词的基本体式及词的基本知识,识记三十首唐诗、五首宋词;六年级深化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并尝试写有规范格律的诗词,掌握十五首唐诗,二十首宋词。总之,经过四年学习,接触唐诗一百一十五首,宋词二十五首,理解140首古诗词的意思,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组织实施。

四年的学习,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进行。在组织学生上课时,我主要分为六步来完成。即忆、读、悟、议、导、赏。忆,即回忆上一首诗,背诵上一首诗,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读,读古诗,如《出塞》一诗,先读古诗,自己揣摩诗词的停顿,重音,读熟以后,学生做简单的交流,通过交流,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悟,即领悟诗情感,并能加上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的情感来,如《出塞》一诗,学生能读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表达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议,讨论。理解古诗中关键字的含义,能通过关键字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出塞》中的“但”字,就真切的表现了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导即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单个字的意思,知道单个字的意思后,通过关键字的理解,全面理解古诗;赏即欣赏,在全面理解诗词后,欣赏古诗词的美点,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

5、效果分析。

第12篇

李白,一代诗仙,他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历来被人们称道。杜甫也曾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现代小孩都能熟练地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等等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诗句。但是我们在欣赏他带我们的艺术享受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来欣赏,更要从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为精神的典范,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前,更加从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他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美丽的河山,热爱着每一寸他踏过的土地。他歌唱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绘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他讴歌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大手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不胜枚举。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时刻保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词句,所以生活在这个喧嚣尘世物欲横流的时代,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只有常有热爱之心,你就会获得幸福和安宁。

二、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但凡是豪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朋友遍天下。李白游历的半生中,也结交了无数的侠骨志士,他重义轻财。曾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为了文学史上弥久不衰的佳话,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他对杜甫非常敬重,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伦是安徽的士绅,特别仰慕李白的才学,想一睹李白的风采,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给当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话,李白也写下了《曾汪伦》一诗赠给汪伦,歌颂了两人比千尺潭水还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赞誉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佳句赠他,在他写给《曾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江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种深厚的感情和歌颂情感的诗歌辉煌了诗人的诗篇。

三、李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压抑自己,他自由却不自专,张扬却不张狂。他孤独时就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郁闷时就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兴奋时就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是每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烦闷,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了一点单存多了一点世俗,特别是楼房的林立让人与人之间少了沟通多了隔膜,我们的心怎能不疲惫?所以,从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开自己的心,不去过分的压制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多一点与别人交流,你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个谦虚的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的景色写出的一首思乡诗。此诗一举奠定了崔颢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后人提到这首诗也是赞赏有加,宋代著名的诗词理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清代,学者孙沐编选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唐诗三百首》时,也将此诗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唐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诗赞叹不已,也想写一首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李白贵为诗仙,但每个人都有长处与弱点,面对别人的佳作,李白能够真诚赞美,心服口服。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谦虚的人格。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的。

五、李白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视权贵的精神。他是怀着“济苍生”的热血踏上长安之途的,可现实是唐玄宗只让他做了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专权,理想离现实是越来越远。可他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桀骜不驯,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黑暗的现实,使得本来就“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人更是对权贵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声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将近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龙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绿林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卧事玉阶’;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