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0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世乐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一位登山者到达离山顶只有几十米而停下来时。有人惊讶他为什么不再向上攀登。他的回答是“我已攀到了我心中的高度”。我佩服的勇气,更钦佩他的智慧:许多攀登并不一定要达到最高点,只要到了自己心中的高度就足矣。
很多人有凌绝顶之志,一览众山小之豪情。这种山高人为峰的境界固然美妙,可我们面对往往的是山外山、人外人的境遇。因此我们应当明白,并不是每条河流都在汇入大海,但它可以浇灌农田;并不是每朵花都可在温室中培养,但它可以装点山野;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站在绝顶,但只要他在尽力攀登。
我们每个人都应丈量一个攀登的高度,与心等高,让心中的高度来推引着你,为心里的戈壁去栽满鲜花,为精神的荒野植种绿林,为人生的画纸填满斑斓。
当舒伯特放弃他的第三乐章成就了“不完整”的美时,我们也许应该领悟到这其中的道理:一、二乐章已经达到了心中的高度,何须再向“攀登”着第三、第四乐章呢?更何况尽了全部心智写的第三乐章破坏了前两章的和谐和整体感呢?舒伯特最终放弃了第三乐章的构想,选择了以不完整的形式使作品传世,却赢得了空前的赞誉。
舒伯特是明智的,与心等高让他成就了自我。生活中的有些小事又何尝不是呢?
在《开心辞典》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主持人王小丫问一已顺利通过两关的人是否选择继续时,他选择了“否”,全场哗然。要知道,在王小丫的提问下,回答出“否”这个字是需要勇气的。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生活中有些事实并不一定要达到最高,我已经到达了我心中的高度,所以我选择放弃”场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生活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遗憾与思考,当你听了那位男子说的话是否顿然领悟到了这其中的奥秘呢?与心等高是他最完美的回答。我们应学习的不仅是他的勇气,更应当学习他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当我们为人生而攀登,从小沉浸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话语中时,是否觉得累呢?我们都想远离平庸,出人头地,为了梦想中的人生高度,我们流血流汗地追求,拼死拼活地攀登。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并不是所有的攀登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何不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笑对那高不可攀的山顶,把目标定格在半同腰呢?在与心等高的攀登中,我们一样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姿的风景,一样可收获圆满的人生。
生活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球王、明星、富翁、科学家……所以我们应用心中的高度来衡量自己,为自己定位,用智慧、勇气去攀登自己的高度,在天地之间尽情驰骋。这样才能与心等高,与世界等高!
大型交响合唱《草原颂》,是永儒布新近根据诗人晨光诗集《啊,草原》的原诗而谱写完成的力作。作品热情讴歌了21世纪内蒙古草原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内蒙古草原的现代风貌和神韵。笔者认为,这部合唱不但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时代性,而且具有传统与现代技法交融的高度艺术性,风格浓郁而丰富的鲜明民族性,从而达到了诗与音乐的高度谐和,声乐与乐队的交响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深刻思想内容的强烈时代性
永儒布是一位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抒发民族心声”为己任的蒙古族作曲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内蒙古草原的飞速发展、巨大变迁,无时不在激荡着作曲家的胸怀,尤其是在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之后,作曲家更是兴奋不已。他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由衷地说:“我认为内蒙古草原的今天,已步入了有史以来最和谐安康、最繁荣幸福的时代。作为蒙古族作曲家,我有责任以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把这一新时代的风貌展现出来。”也许正是这一主要原因,使他几乎搁置起自己的创作强项――交响音乐的写作计划,而把精力主要投放到声乐的各种体裁(抒情歌曲、不同组合的重唱、无伴奏合唱、大型混声合唱等)创作之中,连续谱写出《草原迎宾曲》《四海》《青春内蒙古》《内蒙古礼赞》《彩云从草原上飘过》《春天啊,永远属于我们》《草原新绿》……等一系列展示和讴歌内蒙古草原风貌的优秀声乐作品。在6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之际,有机会拜读了诗人晨光的诗集,立即为诗集中的绚丽多姿的诗情画意所吸引,并为这位汉族诗人的炽热情怀所感动。于是,他从诗集中挑选出9首具有代表性的短诗,满怀激情地“奋笔疾书”,几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九个乐章交响合唱的全部创作。那气势恢宏、雄伟壮丽、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烈现代生活气息的音乐,更增加了原诗的强烈时代感――它既不属于20世纪中叶共和国初生的时代,也不属于20世纪下叶改革开放的初期,而是属于那充满无限生机、蕴藏巨大潜力的21世纪的内蒙古草原。
连续三场的演出成功,雄辩地证明了《草原颂》确实是歌颂新时代草原的一部音乐力作。
珠联璧合的高度艺术性
诗与音乐珠圆玉润,相映成辉。首先,是诗情决定了音乐。诗人多角度描绘出的那种苍茫辽远、博大雄浑、粗犷奔放、深沉激越、宁静安谧、天人合一、慈爱善良、灵动浪漫、刚毅挺拔、壮丽崇高的草原自然美和神韵美,深深撞击了作曲家的心灵,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才思驰骋、技法发挥的广阔空间。其次,是作曲家的丰富的乐思、娴熟的音乐技法,深化了原诗的题材内容、诗情画意和诗人的才思豪情。无论音乐主题、旋律音调、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还是调式调性布局、速度变化、力度对比,以及合唱音色的选择、配器色彩的调动,都与诗情紧密相连,自然结合,从而使诗歌的诗情神韵得到升华、达到了诗歌与音乐高度的完美结合,所以可以说这部多乐章的大型合唱――既是诗的音乐,又是音乐的诗。以《草原颂》各乐章的基调为例,作曲家除着意表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外,更注意诗人总体思绪情感的准确把握并予以创造性发挥,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和雄浑宏伟、壮美崇高的艺术境界,不仅使人心潮翻涌,振奋激越,而且使人遐想无限、感悟至深。如第一乐章男女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走进草原》,不仅有对草原苍茫雄伟的咏诵,还有深爱的挚诚与陶醉,令人赞叹;第二乐章男声领唱与无伴奏合唱《天堂草原》既有“天人合一”之美,又有悠然惬意之情,令人神往;第三乐章混声合唱《蒙古高原》着意表现草原的雄浑壮美,却自然流淌出情不自禁的豪迈,令人抒怀;第四乐章女中音领唱与混声合唱《草原母亲》既宽厚博大,又深情柔美,令人眷恋;第五乐章混声合唱《草原的风》的欢快疾迅中显露勃勃生机,催人奋进;第六乐章男声合唱《父亲的草原》的稳健深沉中蕴藏着刚毅坚强,令人自信;第七乐章混声合唱《草原的舞》既热情欢快又粗犷豪放,令人鼓舞;如果说在第八乐章女声二重唱与合唱《草原之夜》中,作曲家主要根据诗情着意于幽静、安谧、恬美意境的描绘,从而达到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效果;而在第九乐章女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奔向明天》中,则是作曲家浓墨重彩地抒发了对明天草原腾飞的热切期望和对草原人民英姿勃发的由衷赞颂,音乐辉煌壮丽、恢宏激越,从而达到了全曲的。
声乐与乐队浑然一体、水融。以往我国、尤其是内蒙古的多声部的大型合唱,由于时代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所限,更多的带有群众性合唱特征,乐队往往只起着跟随旋律、烘托气氛的伴奏作用。而《草原颂》的交响乐队却不仅仅是烘托式的伴奏,它是直接参与合唱音乐的形象塑造、意境描绘、情感抒发,起着深化主题、升华诗情画意作用的,从而使乐队与声乐浑然一体、水融。显然,这与作曲家运用了交响音乐手法不无关系。其一,作曲家运用了交响音乐的主导主题和动机手法。首先,《草原颂》的主导音乐主题――“草原”,突出而鲜明,并贯穿于全曲各乐章之中。如开篇混声合唱《走进草原》,开门见山,直接凸现出这一简洁宽广、开放性很强的主题旋律。而在各乐章之中,“草原”主题则依据不同的诗情画意,通过旋律变奏,以及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配器色彩的不断变化,予以呈现、延伸和发展。或苍茫辽阔、宏伟壮丽,或深沉博大、坚毅豪迈,或柔情似水、飘逸如云,或轻盈跳跃、欢快活泼,或热情似火、豪爽奔放,或英姿勃发、奋进激越……,从而使九个乐章的合唱达到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此外带有装饰音和颤音的“舞蹈”动机,轻盈活泼、俏皮风趣,分别运用在第五乐章《草原的风》和第七乐章《草原的舞》中,不仅起了深化诗意,强化气氛的作用,而且前后呼应,情趣盎然,很富有色彩和动力。其二,在整部《草原颂》中,乐队与声乐共同抒感或乐队单独描绘意境的手法俯拾皆是,如:仅一个乐句的“草原”主导主题,开篇之时就连续咏唱12次之多,除了不同声种与各声部组合的不断变化和力度层次的变幻之外,更多是借助于交响乐队配器色彩的丰富变化,使诗人和作曲家对草原的炽热咏叹抒发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天堂草原》由不完全再现的ABA三部曲式构成。简短的“草原”主题引子与反复出现5次的A段“天堂”第一主题,近30小节,全部由乐队演奏。其中,善于描写田园风光的各种木管乐器、善于描绘神幻仙境的长笛、竖琴、三角铁等乐器,以及长于柔情陈述的马头琴、大提琴、小提琴等弦乐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或领奏、或衬腔式与背景式轻柔缥缈地伴奏,如诗如画地描绘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天人合一”境界,成就了一段纯器乐的交响音画。B段,男声领唱重复一遍“天堂”第一主题后,立即扩充延伸为由合唱轻声进入的“天堂”第二主题。而经过简短的A段不完全(仅5小节)再现后,又由乐队奏出轻柔的“草原”主题的尾奏,与引子首尾呼应,使《天堂草原》这首合唱犹如一幅镶着金框的天堂草原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第六乐章《父亲的草原》序奏中,作曲家首先用铃鼓节奏、大管顿音、贝司拨弦等演奏技法构成简洁而形象的“马步”动机,相继引入圆号、木管旋律,几笔就勾勒出在广袤的草原上,一队骑在马背上的牧民由远而近、引缆徐行、沉着稳健、引吭抒怀的生动意象。而在歌声进入之后,“马步”动机一直作为背景贯穿全曲……。其三,作曲家广泛运用和调动了大型合唱的各种戏剧性手法,如鲜明的速度对比,大幅度的力度对比,各种人声和乐器的纯音色的对比,多种混合音色的组合对比,乐队和人声雄浑的交响与无伴奏纯人声的清唱对比,以及复调与和声织体的纵横交错的对比,丰富而精细配器色彩的鲜明对比,“巧夺天工”的转调、移调、离调、复调性、多调性自然无痕的对比,以及多种地域的音乐色彩风格对比……等,使整部合唱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绚丽迷人,从而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
多元色彩与统一风格的鲜明民族性
蒙古民族是人类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数千年方国、部落、汗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同时期的分封割据,以及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不同程度地为现代蒙古族文化留下了地域和部落的烙印。反映在音乐上,就形成了形态不同、色彩各异的鲜明地域风格。这既为蒙古族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藏,也为作曲家采用多种音乐素材创作大型作品(如交响乐、歌剧、组歌型合唱等)之时带来风格色彩难以协调统一的困难。但在大型交响合唱《草原颂》中,作曲家却以娴熟而高超的表现手法,将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阿拉善等多种色彩迥异的音乐风格,以及乌日汀哆(长调民歌)与包古尼哆(短调民歌)、叙事民歌与抒情民谣、英雄史诗风格的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与有着“博”(即“萨满”)艺术遗痕的“安岱”(民间歌舞)音乐等不同体裁形式的素材,加以有机地引用发展、调配融合,既向听众展现了绚丽多姿的地域色彩,又使整部合唱有着统一的蒙古族风格,同时又赋予了合唱鲜活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多元色彩的展示与统一风格的和谐。反映出作曲家始终坚实扎根于民间音乐的丰沃土壤之中,深谙民族音乐传统和民族审美情趣,不断地挖掘民族音乐语言特征与内涵加以科学提炼,并与西方现代技法巧妙地熔为一炉,从而确保了这一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有丰富的地域色彩又有和谐统一风格的民族特色。
天籁之音,不绝于耳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共鸣,甚至会情不自禁的泪如雨下。的确,世界之大,虽然我们如此渺小,但渺小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感情或是相似的经历的时候,我们会自发的感动,像是伯牙遇到了他的知音。
而音乐的演变也已由来已久,尤其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这么多年的演变,完善,它也在一步步的趋于完美。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很多,可以视为经典曲目的音乐,它们被不同的国家一次又一次的上演,但却依旧吸引着大批的观众欣然前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当我们沉浸于其中的时候,会由衷感谢那些写出这些歌曲的作者们,他们如此伟大,以至创造了这么动听的曲调让我们欣赏,陪我们度过每一个寂寞、黑暗的夜晚。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国度和高低之分,它会让你忘记忧愁,在每个角落里慰藉着受伤人们的心灵。
轻轻乐曲,平稳血糖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炎炎夏日,你是否感到疲惫无力,感到焦躁不安,想要运动却觉得浑身没有力气,想要做点什么却又没有了耐心,一测量血糖又是高的令人心烦。那么,怎样让这种情绪消失,让心灵归于平静,让血糖不再有很大的起伏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音乐的类型――轻音乐。众所周知,古典音乐具有厚重的织体,庞大的结构和规模,凝重的乐思,深刻的思想内涵,最主要的特征是严肃端庄。轻音乐则相反,它织体轻盈,结构小巧简单,节奏明快舒展,旋律优美动听,一般都由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也不想拥有这种内涵,只想带给人们轻松优美的享受,其主要的特征是轻松活泼。因此,把这种音乐命名为轻音乐是非常贴切的。
但轻音乐也不等同于以流行歌曲为核心的流行音乐。它不像古典音乐那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而显得温文尔雅,也不像流行音乐那样媚俗、煽情,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品味。轻音乐的这种特征使得它一出现就受到广泛的欢迎。这种小巧精致的音乐让古典乐迷们感到两耳一新,风味别具,就好比穿久了正经的西服后,换上了随意自然的休闲服一般。而在您焦躁不安,却又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时候,轻音乐就像是一杯清凉爽口的饮料,给您的心灵带来一丝清凉。
每当静下来听听这种轻音乐的时候,您就会发现,刚才的阴霾情绪被音乐冲刷的无影无踪,而且情绪稳定了以后,血糖也就不会刻意出来捣乱,高的离奇。糖友们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听完乐曲后,测一下血糖,检查一下这种乐曲对您的病情有没有好的帮助。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以自身情况为准。而且这种音乐适合在晚上即将入睡的时候播放,这时人的情绪较为平静,即使让烦心事弄得无心睡眠的时候,听一听轻音乐,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就会把所以烦恼抛之脑后,美美的睡个好觉。
悲欢“交响”,沁人心脾
同样当您感觉失落、无助,又无人可以诉说的时候,您可以选择一些交响曲来听。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
柏拉图说过,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而且仔细听就能发现,一首经典的交响曲,像是人一生的写照:童年欢快愉悦,没有很多烦恼,处理上则使用了轻巧的快板;青年意气风发,气势磅礴,但比起童年多了一份感触,所以速度稍缓;到了中年,速度平稳中又带些诙谐,要操劳的很多,面对的问题也多,不像前两章那样飘渺了;步入老年则是回旋式奏鸣方式,在激昂中完成辉煌、潇洒的一生。
所以说睿智的人欣赏的是乐曲的内涵,他能够从心底体会到作曲人的用心,听完会感觉像是和作曲人刚刚对话,从曲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像我们的糖友,心情肯定会有极度低迷的时候,这时候是选择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还是选择振奋精神,努力笑对人生呢。看看著名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吧,他的命运也是相当坎坷,没有幸福的童年,青年时又被许多疾病所困扰。但他丝毫没有屈服于它,失聪以后,他仍旧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他就这样写下了一首传世之作: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吧。
音乐之“声”,糖糖下降
说了这么多,那么音乐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治疗疾病的呢?研究发现,音乐主要通过心理和生理两个途径作用于人体,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糖尿病属于一种心身疾病,通过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烦恼和焦虑,解除心理障碍。音乐能舒缓身心,减低精神及情绪压力,改善心跳速率、血压及体温,调整人的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调整了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使音乐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协奏曲 演奏技巧 创作特征
一、作者的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是享誉全世界的著名音乐家,他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小城。童年时代的贝多芬受到了作为乐手父亲的严苛教育,并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成就,在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后世人们提供了经典范式。众所周知,贝多芬在他创作生涯的后期,听力极具下降,对于一个成熟的音乐家而言这是一种致命的打击。然而贝多芬没有气馁,却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豪言壮语,给处于逆境的人们带来重生的希望。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有着动人的故事一直传唱至今。贝多芬在1808年时候萌生了要创作这部作品的想法,并开始着手写作,并于第二年也就是1809年时候完成。当时欧洲的战火也已经燃遍了每寸土地,拿破仑的铁骑也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于此同时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情况下,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直到1811年,这首作品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二、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11年,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无论从生活上还是情感上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时期,而且这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人生之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部作品。创作这首乐曲的初衷是为了对抗法国军队的残暴不仁和四处作乱的破败景象,所以这首乐曲拥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在作品中传达出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音乐思想,也为小提琴的技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五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新突破,仅仅是第一乐章的小节数就比其他作曲家所写的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小节数还要多。在协奏曲之中,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显得尤为重要,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卷,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无限追寻的思索,更有对侵略者的残酷而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感。在这首作品中,也应用了大量钢琴的演奏技巧,同时对左手手指的灵活度要求也很高。贝多芬创作的这首作品深刻的影响到了之后西方的钢琴协奏曲发展轨迹,在他之前协奏曲创作中,钢琴大多居于伴奏的从属地位,而在这首作品之中乐队伴奏也有着宏伟的规模和鲜明的性格,乐队更承担了一些重量或者是专门的音乐主题,旋律上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娓娓道来,时而一泻千里,都给人营造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和对拿破仑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的无情控诉。
在协奏曲的独奏部分之中,作曲家除了加入装饰音或者变奏技法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技巧训练,只是把独奏作为贯穿三个乐章逻辑的主线。在当时演奏的时候,钢琴演奏者完全有驾驭这部作品的能力,但是作曲家却没有加入太多的炫技技巧,这与贝多芬所接受的学习和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部作品的作曲结构上来看,贝多芬也对古典主义前期的协奏曲体裁进行了一点调整,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情感对比不再强烈,连接部分和结尾处大多也都采用了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乐队的配器也更加精致和细腻,与独奏乐器的演奏形成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塑造了一种宁静而又静谧的氛围。上文提到了创作这部作品属于贝多芬比较多产的创作中期。在这一时期之中,作曲家同样了完成了例如“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至第六交响曲等重要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也大多采用了一些相同的创作技法,最为明显的就是主题动机的不断重复,正如这部作品在开始的小节处就连续用了五次相同的八分音符来强化主导动机。到了19世纪的后几十年里,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地位,成为了很多钢琴大师在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在以后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中很多作曲家也是沿用了这种创作理念,抛开的炫技技巧,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肖邦协奏曲当中也能看到贝多芬这部作品对其的深刻影响。这部作品在钢琴协奏曲历史上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三、结语
贝多芬用他的音乐人生点燃了欧洲音乐的明灯,指引着后来的音乐家不断前行。贝多芬将他火热的情怀渗透到了这部作品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深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的作品也深深的被烙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印记和平等、自由、博爱的伟大时代精神。在这部作品中,钢琴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在音乐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钢琴与乐队之间变成了相辅相成的配合关系,钢琴与乐队的一问一答的演奏方式更是开创了钢琴交响化的新的篇章,这部作品也将会永久的载入音乐史册。
参考文献:
[1]贾义红.简析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历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我是一个很喜欢听音乐的男孩,我听过无数的音乐,从摇滚到伤感,可以说,我评价一首音乐的标准是很高的,可自从我接触了汪苏泷的音乐后,我才发现,汪苏泷是我音乐的偶像。
记得六年级那会儿,每天周围几个“铁哥们儿”都喜欢下课、上课、中午午写课“k歌”,往往都会被旁边的女生用书或者纸团乱砸一通,但仍阻挡不了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反而越长越大了。有一次,有人唱了一首《三国杀》,我好奇了,我听说过这个游戏,还没听说过有这首歌,于是,我便听他唱了下去,等到唱完时我找了迷,并不是他唱的如何,而是内容,内容有很多好词好句,而且他唱的那个旋律不咋地,但还不错,我猜想本人唱的一定好。晚上回家以后上网一搜,发现他的作曲演唱时汪苏泷,一位80后歌手,嚯,看起来这年轻,一点也不像27岁的人,倒像个20出头的“小鲜肉”。听完《三国杀》,我竟然上瘾了,连听了好几遍才过瘾,然后我又搜了一下他其他的歌,发现还有好多歌,我都听了一遍,听完之后我便确定了,汪苏泷已经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所有歌真的棒极了,非常的平凡,接近人自己的经历,有欢快的,还有将知识运用到里边的,还有忧伤的,但都不错。于是,我便成了汪苏泷的粉丝,我成了一个“小泷包”,汪苏泷就成了我的老大,“汪大大”。
汪大大每一首歌都很讲究的呢,接下来我就解析一下几首我常听的歌吧。《小星星》是咱汪大大近期推出的一首歌,这首歌光听名字就很好,听了你会觉得则一首歌就明明像在描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围绕着“小星星”续唱,好喜欢的;《巴赫旧约》属于一种非主流的歌,在我听得时候不习惯,可将心融入你会发现,这首歌的旋律、歌词,仿佛在描绘十几世纪欧洲国家的生活,并且还运用了好几个知识来装饰,就如巴赫、旧约圣经······也正如传世乐章一样,福尔摩斯是大侦探,其中一首歌词是“福尔摩斯也迷茫”足以看出汪大大的用心创作,而且每首歌旋律也不错;还有以中国历史所演唱的歌,就如:《李清照》,这一首歌,借李清照来铺垫、演唱,还有《桃花扇》、《三国杀》;而且,咱们汪大大还有一首是提倡环保的歌捏,这首《雾都孤儿》描述了城市大雾,什么都看不见,MV则更是将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仅一首歌,更像一首“讽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之后造成的后果······
咱们汪大大所有的歌都是那么好,其中的词、旋律,让我着迷,唯爱汪大大,爱泷一世!
清晨的宁静像一泓泠泠清泉,润泽着平日里浮躁的心。这片刻的宁静,仿佛让心灵静默在素雪红梅里,悉心聆听雪渐消渐融的声音。
此时我感到,在世俗的喧嚣和浮躁里,在简单而俗气的生活中,人们太需要一些清冷的寂寞,可以有时间梳理杂乱的思绪,有时间寻觅让心灵小憩的阴凉和静谧。
坐在书桌旁,翻开一本书,一段关于依米花的文字映入眼帘:在非洲的沙漠里,生长着一种叫依米的植物,它要用整整五年的时间,蜿蜒盘曲着将根插入地底深处,到第六年春天,才能开出一朵四个花瓣的小花。四个花瓣,每瓣一色,共有红、白、蓝、黄四色。美丽的四色依米花,只有两天的花期,两天之后,便会随着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六年的蛰伏,两天的美丽?
依米花开莫不是昭示着坚韧和执著?莫不是在告诉人们,生命一次,美丽一次?
我想,依米花开在昭示:有一种美丽,盛开在坚韧的土壤上。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誉蒲翁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其实蒲松龄一生偃蹇失志、零落郁寒,可他却用一副对联激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们仿佛从对联中看到:一间萧斋,一张冷案,一盏昏灯,蒲松龄于此奋笔疾书,满腹才华蕴结,道尽人间真情,传世聊斋天下闻。
我想,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精神沃土:种植淡泊,收获满足;种植豁达,收获快乐;种植坚韧,收获成功。
岁月的长河里,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骇浪,我们很难预测,会在何时何地触碰到翻船的暗礁。
生活中,总会有不期而遇的苦难或打击,将信心和快乐在一瞬间打磨成碎片,让人渴望为心灵营造一艘遮风避雨的诺亚方舟。
可苦难并不会因为你的躲避而心慈手软,它会狂舞着向你袭来,该来的总会来。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坚韧葳蕤,懦弱才能枯萎。
其实,换一个角度想:阴晴雨雪才构成了绚丽的四季,成败得失才组成了多彩的人生,一句名言曾这样说:“如果全是阳光,世界会成为沙漠。”
既然我们无福消受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无法让生活总是天高云淡,惠风和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坚韧,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底座上建构一方坚韧的精神家园。
流年隽永,蓄满希望和梦想的花苞在坚韧的浇灌下,于岁月的褶皱里悄然开放,绽吐清雅芬芳。
有涵养有境界的人才谈得上品味。没有品位知人只能用有无口味来鉴定他对事物的喜好。
喝茶喝出门道之人才会品茶。一杯好茶摆在面前,光是那沉浮的茶叶,缕缕茶香就足以勾得喝茶之人魂不附体了。品味是一种感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是一种意境,即使是一片寂静,有品之人依然能在心中感受到乐章的华丽无比。品味是一种境界。
古人习诗作画,于山水之间游目骋怀,尽遣心中之事,在自然的包容之中,为我们留下不朽篇章与传世杰作。品味,是一种艺术。
不会品茶之人谈论茶道,那是一种践踏。从未有过茶的熏陶,仅仅是对茶的喜好,则只能用口味来衡量。品不出茶那苦中充溢的芳香,我只能说,“这茶的口感不错,挺合我口味。‘
自然,世间万事万物和人不能均有所长。可高尚的情操;去可以让你在从未涉足的领域中,探寻到美的真谛。一个人的品味高低,便觉定了他的口味;高尚与底俗,美与丑,精华与龌龊,在一品之间,尽现于眼前。
我国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精华---国粹京剧,对于现在的一大批人来讲已经毫无吸引力可言了。文化的空白,品位的丧失,让我们对于京剧看不懂,听不懂,自然也就没了口味。可是,当我从电视中看到那碧蓝的眼睛里满是赞叹与喜爱时,当我听到他们对京剧给出的高度评价和显露出的共鸣者的姿态时,我先是惊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能造就出这许多的观众,然后,我不得不对品味俯首称臣了。修养给了人们高尚的情操,之后便有了品味。一个有品之人,他的口味是广泛的对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照单全收;对于品味不高的东西,从中提取精华,经过心灵沉淀,从而感受到艺术的真谛,文化底蕴与思想情操的极致。
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世事用口味来衡量的人生。成长的路上,多去感悟,多去品味,品味真正的艺术。有了情操,有了能感悟的心灵世界,我们便可让品味来决定口味以至决定生命的轨迹,最终让生命轨迹划出耀眼的美丽。
惟有暗香来。让我们努力下去,提升自我品味,感悟人生真谛,在人格魅力不经意地飘散时,你的眼前将是一片五彩!!!
摘 要:大提琴艺术的发展是漫长的。大提琴流淌的音乐包含着很多艺术大师的情感世界。随着大师们的印记我们感受到了大提琴无尽的美和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大提琴 音乐 艺术大师
在音乐的发展史中,大提琴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审美品格。从大提琴几百年的发展可以发现,许多艺术大师对大提琴有着特殊的喜好和情感,并为它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大提琴产生于16世纪,它的前身是低音膝琴,当时琴弦的数量并不固定,大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选择使用四根琴弦,五根琴弦或六根琴弦。直到17世纪大提琴的外形和定弦法才被最终确定并沿用至今。大提琴最初在交响乐队中使用是在1680年。大提琴的音色在乐队中十分突出,高音区音色圆润响亮,清澈明朗,低音区音色丰满厚实,富有野性。适合表现优美如歌的弦律,以及忧愁伤感的叙述性旋律。
虽然从1680年开始管弦乐队中就出现了大提琴的身影,但这时的大提琴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显现出来。作曲家们在进行乐队配器时仍然用着传统的方法:将大提琴作为乐队音响的基础,使乐队的低声部更加的丰满浑厚。直到音乐巨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出现,这种传统才被打破。贝多芬被人们称为精神世界的巨人。他将一个时代的理想写进了自己的音乐艺术中,他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的桥梁,在世界音乐史的画卷中独领。1850年罗伯特.舒曼创作了5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6。舒曼是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熏陶中成长的,他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在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同时又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传统。5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6是一首采用了传统协奏曲创作方式的作品:有三个乐章组成,并运用了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曲式形式。这首作品音乐优美典雅,旋律流畅抒情有美妙的幻想性格调,被誉为是真正的大提琴风格的协奏曲。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卡米耶.圣-桑是法国文化界声望很高的学者型的音乐家,他热衷于诗歌、戏剧、文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天文学,还精通好几种语言、擅长水彩画。由于广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和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他被誉为/19世纪的伏尔泰0。1886年圣-桑受朋友的委托为狂欢节活动写一部作品,很快音乐组曲5动物狂欢节6诞生了,音乐对动物的形态和性格描绘的惟妙惟肖。大提琴独奏曲5天鹅6就出自这部组曲。大提琴深沉温柔的音色将天鹅优美端庄的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旋律质朴素雅,音乐宁静柔美。人们通过大提琴优美流畅的倾述感受到生命的圣洁与纯真。5天鹅6随着大提琴的流淌传遍了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甚至人们会认为5天鹅6是大提琴的专利,只有大提琴才能将5天鹅6的意境完美地展现。而更妙的是,即使是很少接触音乐的人,当听到钢琴碧波粼粼的引子映衬着大提琴清澈典雅的旋律时,就会知道一只高贵优雅的天鹅已经登场。5天鹅6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了大提琴,也记住了它的作曲者----圣-桑。19世纪资本主义民族革命运动在欧洲爆发,由于各国的发展不同、民族特点不同、进行的革命不彻底等因素影响革命均以失败告终。曲折复杂的社会关系最终导致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加坎坷。音乐上的民族乐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尤以东欧的捷克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乐派最为突出。捷克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国家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民族文化遭受摧残与压迫,但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从未泯灭,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运动从未停止。捷克民族的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贡46献。安东尼.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的音乐使捷克的民族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895年,他创作了著名的5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6,这是德沃夏克被迫离开家乡客居美国时创作的。乐曲通过大提琴交响性的表现力,深刻的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的不满。大提琴细腻准确地描绘了捷克民族充满诗情画意的斯拉夫风情,音乐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沉思倾吐着德沃夏克对捷克的无限怀念之情。人们从大提琴的音乐中不仅感受到浓郁的捷克的乡土气息,还体会到了欧洲音乐高雅浪漫的艺术格调。透过大提琴人们了解了德沃夏克纯真质朴的人格。现在有很多旅居他乡的人们凭借着这首大提琴的5b小调协奏曲6寄托着悠悠的怀乡之情。有很多的艺术大师们像德沃夏克一样,在发扬了本民族的音乐同时还将大提琴的艺术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不能忘记俄罗斯的作曲家、世界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76年,柴科夫斯基创作了一首大提琴与乐队5洛可可主题与变奏6。这首作品采用的/洛可可0形式,这种形式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为流行的艺术创作手法,它的特点是充满新奇的、大胆的、怪异的、快速而喧闹的音乐,在17世纪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是用在建筑领域。这首作品有一个清新温和的主题和由这个主题演变而成的七个变奏乐章组成,音乐不仅借用了洛可可风格新奇大胆的特点,还吸收了巴洛克时期音乐高贵典雅的气质,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被大提琴演绎的完美至极,并为柴科夫斯基赢得了“旋律大师”的美誉。生活在19世纪末的柴科夫斯基对17世纪初的音乐创作风格情有独钟。最终,柴科夫斯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的最后一首作品并不是这首大提琴的协奏曲,然而,我在他新奇大胆的音乐里听到了无奈与挣扎,与呐喊!大提琴跌宕起伏的音乐描绘了柴科夫斯基悲剧的人生。
如果说大提琴代表了贝多芬、圣-桑、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艺术家们人生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阶段的话,那么对于帕勃罗.卡萨尔斯而言,大提琴就是他的全部生命。在大提琴的演奏艺术史上,卡萨尔斯对大提琴艺术进行了根本性的革新,为大提琴艺术开辟了新的纪元。他被人们称为大提琴的宗师。
参考文献:
[1]宗柏编著.大提琴演奏与教学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3]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舒伯特 《f小调幻想曲》钢琴演奏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1000多部音乐作品。他13岁就有作品问世,虽然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至31岁去世,一生却笔耕不辍。他奇迹般地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
在钢琴艺术创作方面,他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大量的园舞曲,奏鸣曲和即兴曲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除了钢琴独奏曲目之外,舒伯特还创作了大量的四手联弹作品。为人们所喜爱的这一演奏形式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其中《f小调幻想曲》(D940)可以说是这类作品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人们在音乐会中
《f小调幻想曲》虽然是一首单乐章作品,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很独特。下面对本曲的结构作一简单的分析。
全曲共分三个乐段(A-B-A)
A乐段:有节制的快板,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乐曲开头在f小调上奏出带有装饰音和附点节奏的旋律,极富诗情画意。它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维也纳郊区乡村,体味到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幅美丽无比的田园风光。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这有如天外来音一样,极富抒情意味的曲调。一刹那间就把人们带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从此欲罢不能。这种神奇的四度音开头的旋律,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等作品中,我们也曾多次聆听过。不过每一次听了都感到格外新鲜。
这段音乐除了给人们以田园牧歌般的抒情意境,还隐约带有一丝伤感的情绪。让我们感觉到作曲家从乐曲中透露出的内心波动。接着乐曲以原有的节奏型转入同主音大调(F大调)。就象一缕阳光照到我们头顶顿觉明亮和温暖。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乐曲很快又转入原调六度双音和跳音在连续三连音的衬托下,表现了作者内心不安因素在逐渐增强。之后,这一音型和开头的主题音型相间出现,最后结束在F大调上。
B乐段:#f小调一开头带有颤音的开放式的乐句,预示着本段音乐具有戏剧性的内容。这是一个大的段落,篇幅占据全曲的一半,速度由慢到快,情感由内省到爆发,把人类精神的诸多层面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段音乐通过两个阶段加以推进。
第一阶段:广板,带有复附点节奏的和弦进行,占据主要篇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达了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和呐喊:以及对专制制度的控诉和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下层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同情。此外,在乐曲中出现了带附点及休止符节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颤栗,是心灵深处的痛苦和伤感的流露。
第二阶段:快板,调性,#f小调-D大调-#f小调
快速的连奏及断奏音流,一往无前、势不可挡。象征着被压抑的情感的进发和对未来的向往。乐曲中大量出现高低音相同节奏型的旋律进行,增强了乐曲的动力和气势:高低音声部轮番呼应,又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效果。这段音乐让人觉得不是两个人在演奏,而是一个乐队在演奏。乐曲在迭起之后,在f小调的不稳定和弦上嘎然而止。
A乐段
当人们还沉浸在戏剧性的之中,为音乐旋律的张力所震憾时,乐曲开头的神奇主题又悄然响起。象是一种甜蜜的回忆,把人们带回到现实之中。本乐段除了再现前面A段的音乐素材之外,还增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大量的8度音型及三连音旋律进行,更象是一支进行曲。具有强有力的力度和庞大的气势。乐曲昭示人们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充分表现了作曲家的慈悲心理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当进行曲进行到。低音声音部一个很有特点的下行乐句及和弦展示之后,全曲结束在一个轻柔飘远的和弦上。演奏结束了,但那美妙的旋律依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还会会激起演奏的热情,而要把一首音乐作品演奏出高的质量,则需要从弹奏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加以认真把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在此曲的演奏上面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他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创作于舒伯特晚期的这首《f小调幻想曲》在“绝妙的抒情性”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乐曲开头的主题音调,在乐曲中多次出现,是乐曲的点睛之笔,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在演奏上要弹得飘逸、清纯,内省仿佛从天外飘来,又仿佛从心底唱出,富有语气感和诗情化。在处理上,切忌粗糙和一般化。
二、抓住技术难点,力求演奏技术到位
乐曲中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A 复附点节奏的乐句,在处理上有一定难度,要善于使用手臂的重量和手指的牢靠相结合,和弦的声音既要弹奏得深厚又不失弹性,要带得起来,切忌笨重和拖踏。
B 快速的长气息的旋律乐句是浪漫派音乐的一大特点,在本曲中也多次出现,在演奏中掌握不当会威脱缰之马,节奏上失去控制。在处理这类乐句的演奏时,要确定好节奏点和呼吸点,做到有纲有目,纲举目张,切忌一口气憋到底。
C 此曲力度层次变化多样,从“PPP-ff”几乎各种力度层次都有出现并且变化转换非常频繁。在处理上有较大难度。从一般意义讲,强力度和弦要具有爆发力,要充分发挥大臂、肩部及至身体的重量转移:力度弱的旋律或和弦,则要自很好的重要控制。切忌“般粗”或“有那么一点”,而这首乐曲在力度控制和处理上,除了注意上述这些问题之外,还要特别重视乐曲艺术风格的要求。也就是不仅仅是强弱的控制更要关注乐曲抒情性风格对音色的要求,关注作曲家内在细腻的心理状态的揭示。
三、高低音声部完美的配合,浑然一体
四手联弹是两位演奏者共同完成一首乐曲的演绎,两位演员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主次之分。二人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演奏的成败。尤其是低音声部不能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应该在烘托高声部的过程中,情绪的变化要和高音同步,避免自顾自地“说话”,高低音声部都要切实做到演奏时内心的情感与乐曲的统一。通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真正营造出一种音乐的“气场”,带领听众进入音乐的世界。
当代广西著名钢笔画家张中先生,就是一个性情率真、为人豪爽、做事严谨的玉林汉子,他1968年生于广西玉林市,幼时开始学习绘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从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实践中对广西古建筑情有独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对广西著名的古建筑寻访,收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创作500余幅各类钢笔画作品。现为玉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副院长。
钢笔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绘画艺术,起源于几个世纪前的欧洲。据行家介绍,自钢笔诞生后,因其简便灵活的书写功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欧洲的绘画大师们也因其构思和表现兼具而纷纷在“线”上寻找出路,达・芬奇、伦勃朗、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都有钢笔画杰作传世。此外,又因钢笔画的表现局限,不能遮盖、更不能修改等诸多原因,涉足者寥寥,优秀的钢笔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当看到张中先生的钢笔画作品时,我对钢笔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对他有了一种莫名的崇敬。
审视张中先生精巧雅致的钢笔画作品,都是广西耳熟能详的古建筑,具有线条沉稳、刻画细腻、题材厚重、构图严谨等特点,融入、渗透了中国画的韵味与节奏感。比如他画的崇左斜塔就展现出构思独特、主题突出的特点,行家认为,这幅画具有版画的劲道和黑白灰的线面构成,又运用硬笔书法和印章的形式,体现出传统国画的布局和意境美,同时流露着当代文人画的气息。
一幅幅黑白的钢笔画,让我们惊叹,这简单的黑白世界,意蕴竟如此丰富,描绘出了广西古代建筑文明的辉煌篇章。
张中先生为了创作这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精力。他介绍:“一幅作品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画完,但画好一幅作品还需要准备大量的案头工作,因为所画的古建筑分布在广西各地,常常要不辞辛苦地去写生和拍资料。”为此,他的足迹踏遍整个广西,他曾经为了观察容县真武阁最佳的视角,反反复复去了真武阁二十多回,那里的一砖一瓦都刻在了他心中……
睹其创作,与平时完全判若两人,创作中的他聚精会神、细致入微、一丝不苟,一个小小的鳞片,要横竖交叉地画好多笔,一幅作品,要达上万次用笔才能完成,每创作一幅作品的时间短则几日,长则数月,夜以继日,不知用坏了多少支钢笔,看着他指间厚而坚硬的老茧,让人敬意油然而生;张中先生以执着的艺术精神、以鲜明的创作主题,独特的线条魅力、黑白浓淡的视觉冲击、让中国钢笔画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广西钢笔画的发展开拓着新的艺术空间。
现任北京油画学会理事的油画家谢昀先生从专业角度分析说:“艺术之路是一条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艰辛的道路,张中先生在钢笔画艺术领域不断的孜孜求索,把中国画意境与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理论进行融合创新,在前人没有留下太多经验的前提下去开拓和革新,没有一定的毅力和追求是很难完成的。张老师的钢笔画另辟新路,促进了钢笔画的发展,更为后辈发展钢笔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张中先生专注钢笔画艺术创作20多年,从未出过作品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作品集《古韵广西》 。有人说他痴迷而低调,有人说他执着而智慧,有人说他一鸣惊人……
其实张中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创作《古韵广西》系列作品,还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他说:“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了很多的精美的古建筑,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成为我挥抹不去的梦寐,不禁慢慢地牵挂起它们的命运来。其中有件事回想起来特别吞噬我的心灵,一次是去兴业县古村落庞村考察时,竟然发现最著名的将军宅内,老宅的房东正用精美的木雕门窗做栏板豢养猪和鸡鸭,其中有一块还是比较罕见的清中期山水木雕。同事忍不住告诉房东这么做很快就会把这么美的房子搞坏的。而房东不紧不慢地笑答 ‘这又不能赚钱,只有旧房倒了,我才能建新房给我儿子结婚用啊!’”
张中先生很无奈。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为保护古建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每当他跟他的导师、老领导、朋友、老同学或同事们聊及此事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他的钢笔画。
“一语惊醒梦中人。”张中先生说,“从此,我开始有意考察、收集广西各地的古建筑素材,用钢笔画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展示广西优秀的古建筑精华,初衷就是要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光阴飞逝,流年荏苒。元旦在岁末之夜那漫天飞雪的簇拥下悄然而至。驻足在岁首的时光路口,回眸昨日那难忘的步履,低思那生命中的点滴。一路走来的我深感人生的艰辛、岁月的沧桑......
窗外,雪霁寒凝,晨曦璀璨。窗内,暖意如春,盆花明丽。虽一窗之隔,但冬春两界。倚窗远眺,激目骋怀。萌动的心灵被红日、白雪、蓝天所演绎的绝美风景而震撼。一群白鸽带着新年的问候倏然掠窗而过,仿佛携着我的思绪飞向远方。
诚然,岁月的舟辑总是在不经意间承载着人们从阳春到盛夏,从金秋大到冬雪。自然界的轮回有春夏秋冬,人生中的旅途有喜怒哀乐。涉身于世俗的红尘,举步在人生的沼泽。岁月总是伴随着我们走过成功的喜悦、承受生活的困顿、感悟人生的真谛、历练逆境的胆识。
涉足于红尘一偶的我,恪守生命中的纯真与永恒,潜心在岁月的长河中“修行”人生的美丽。不求什么奢望,只企冀在自己心灵的深处寻觅到一方净土。更渴望将岁月中的记忆、生活中的点滴、经年中的感悟、生命中的回眸诸之于笔端,虽说是拙笔浅见,下里巴人。但只企冀那心仪的文字宛如小小的烛光,照彻着我岁月中脚步,载册着我记忆中的底片,激扬着我生命中的风帆。
我每每在秋的斜阳里席地而坐偎树读书,让岁月伴随着红叶的风采走向那唯美的晚秋。我常常在夜的寂静中敲打自己喜欢的文字,让时间伴随着皓洁的月华迎接那绚丽的黎明。我陶醉让自己的思绪在亘古的时光里穿越,尽情沐浴着唐风宋雨的轻拂与润泽。我欣慰让自己的灵魂在岁月的熔炉里冶炼,让厚重的人生步履留下闪光,让过往的心路历程留下震撼。
远离尘世的浮华与喧嚣,静坐在时光的缝隙,用清浅的笔书写自己华年中的曾经,乃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在跳跃的书香里读懂别人生命中的故事,乃是我人生中执着不变的永远。让自己的灵魂在传世的书海里得到升华,让自己的心灵在深邃的墨香中得到富足。
诚然,身置浮躁的红尘,远离喧嚣的纷扰。寻觅一偶宁静,在淡然的时光里倾心读书,固然是人生的最大的快慰。减负工作的压力,告别生活的烦恼。守望在流光的屏前,让跳跃的文字驰骋内心的情感,俨然是生命中至上的一种高雅。是的,雅怀深得书中趣,妙虑时闻笔里香。当时光的舟辑承载着人们驶向年华的深处,蓦然回首时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所留下那流年碎影的文字,也晶莹着岁月的星光,并折射着一个永恒不老的故事。
红尘陌上几度花开花落,人生旅途几多风雨彩虹。守望在自己惬意的生活空间,回味生命之旅所邂逅的那些撞击心灵的人和事,往往在我的心底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特别每当我遇到坎坷与困惑的时候,每每被温馨的款语和关切的目光所感动。每当我回眸这难忘的一幕,总会在心湖荡漾起感激的涟漪。我真诚的祝福他们在乙未之年那生命的列车上,一路阳光,一路凯歌,一路远航。
行走在时光的隧道,让自己的人生伴随着岁月的脚步,上下求索,从容高昂,且歌且行。在岁月的风雨中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在时间的烛光中闪烁生命的魅力。当你驻足回眸时,虽然,那深深的足迹弥漫着峥嵘岁月的风尘,但是,在你心灵的深处无疑会留下无憾的记忆华章。
当然,对于拥有高远理想的睿智者,岁月总是赋予收获的金秋,对于富有旷达心境的淡然者岁月总是轻拂愉悦的春风。对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无为者,总是在虚度光阴中被岁月之舟所倾覆。对于胸无大志、鼠目寸光的彷徨者,总是在无所作为中被岁月的年轮所淘汰。
住楼后边的树荫下,传来一声声凄厉的小鸟啼叫。一个被风雨刮落在草坪上的鸟巢里,一只麻雀雏鸟正伸长毛绒绒的细颈在叫唤。此时,不知从哪里蹿出一只肥猫,眼里燃着贪婪的火,正一步步逼近雏鸟。突然,唰啦啦一阵响,大树上掠下一只大雀,扑楞楞扇着翅膀拍打肥猫的头。肥猫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蒙了,掉转头逃之夭夭……
显然,这是只母雀。肥猫之于它,可说是庞然大物。然而,为了保护雏鸟,它毅然迎向危险,以微小之躯击碎厄运。是什么力量使它战胜了强大之敌呢?看着那在雏鸟周遭来回焦灼飞跃的母雀,我不由得想起前些年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野旷风疾的藏北草原上,一个云游四方的老猎人。一天清早,他发现近处有一只肥壮的藏羚羊。就在他举起杈子枪瞄准的时候,忽然,藏羚羊朝他前腿“扑通”跪了下来,并流出了两行长泪。然而,藏羚羊还是被枪杀了。当开宰时,老猎人发现藏羚羊正孕着一只幼崽。此时,老猎人明白了:藏羚羊之所以下跪,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命呀。老猎人的心受到了重重一击。于是,他掩埋了藏羚羊,连同它未及出世的孩子,同时,也埋掉了他的杈子枪……
一个打猎几十年的老人,从此改变了生活的信条。是什么力量,改写了老猎人的人生轨迹呢?是那只藏羚羊,是藏羚羊母爱的力量,重重震撼了老猎人的灵魂。同样的,是母爱的力量,使小小麻雀扑退了锐齿利爪的凶猫。
当“母爱”这个词,进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记起了一幅以《母爱》为题的新闻摄影作品。这幅作品摄取的是:在一次车祸后,一位失去丈夫、自己脾脏被切除、仍处于不清醒状态的妇女,在病床上哺乳受到惊吓、创伤、长哭不止的孩子的情景。
面对照片,我的视线久久被这一细节吸引:母亲在垂危之际,仍不忘抚育孩子,努力敞开左臂,把孩子揽入怀中。这一细节,把人世间危难时刻,母亲对孩子呵护的母爱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照片中趴在母亲胸前的婴儿带着恐惧、依恋着母亲的眼神,像一蓬火苗,燃旺了我血脉中汩汩奔腾的热流,一股充满深情、洋溢温馨的气浪,瞬间弥漫了我的胸臆……
是的,舔犊情深,护雏意浓,这是世间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有了这种母爱,有了由此生发出来的力量,才使到物种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而人类是万物之灵,有其他生物所无的意识、思维,因此,这种母爱,就表现得更为彰显而美好,更为伟大而神圣。
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在生命濒危的时候,同样有深情绵远的母爱之歌,缭绕在断垣残壁之间。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许多母亲用血肉的脊背,顶着钢筋水泥的废墟,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自己去面对死亡,用生命庇护孩子。断梁重压下,有一位母亲,在生命即将逝去时,将自己的噙在小孩子的口中,为的是竭尽所能,去延续孩子生的希望。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有位母亲背负着沉重的塌墙,保护襁褓中睡得正熟的婴儿。在生命的最后瞬间,她不愿闭上自己的眼睛,在手机上,留下最后的牵挂:“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得,妈妈舍不得你!妈妈爱你!”这是留给孩子的遗言,也将是伴随孩子一生岁月的深爱。谁能说,这是短短的几行字?不,这是绵绵无尽的母爱诗章啊!
打开浩瀚的史册,我们会赫然看到母爱的光辉闪耀在篇页间;穿透岁月的风尘,我们会深切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在引领人生的步履。我们不妨择摘一二:为了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孟母三迁其居,从而造就了以学说传世、彪炳千古的亚圣;在国难当头之时,岳母在儿子背上刺字警诫,从而教养出驰骋疆场、拯救民族于危亡的一代英豪;而当抗日烽烟燃起,年逾古稀的马老太太,凛然面对凶悍敌人的胁逼,绝食身亡以激励儿子马本斋,奋勇杀敌,收复国土……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弹奏出来的震烁古今的乐章!
人间需要正道。显然我们需要的和赞美的是方向正确的母爱。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言行要受到社会法则的制约、伦理道德的规范。假若人的言行违背这种指向,则母爱的力量,应冲破血缘的羁绊,以维护人间正道。这样,母爱会更显现出崇高而圣洁的光彩。
前不久,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老娘泪》,我深受感动。电视剧讲一个堕入由人情、贪婪、欺诈构成的陷阱而良心未泯、亡命天涯的游子,在深明大义的老娘泪的声声呼唤下,终于自首归案的故事。在剧中,是那位生活在山村的老母亲,坚持不懈多方寻找,终于说服四处逃亡的儿子的回归。老母亲亲自送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走上囚车,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这种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大义,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感化力。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战胜邪念,足以让迷途的羔羊回归正道。
写到这里,一段历久弥新、引起无数人共鸣的韵律,已在我的心间回荡: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