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01:2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体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阳市4所高校在校学生800名(男女各半)作为被试样本,进行调查研究量表采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量表),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750份(男5496份,女254份)有卷有效率为93.7%。
1.2研究过程
随机对南阳市四所高校的8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收集、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3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对南阳市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3.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近期国内外有关体育科学、行为科学、运动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文献。
2结果显示
该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的阶段分布中以准备阶段为主,其次是意向阶段、行动阶段、前意向阶段和维持阶段,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切实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处于相对犹豫的意向时期,因此,急需积极、正确的引导。经过跨理论模型的运用,使同学们认识到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必须从自身的健康运动开始,从而爱上体育运动,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因为集体效应,越来越多的同学也会因此慢慢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也就容易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使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同学迅速进入到实际的锻炼当中。让原本对体育锻炼根本不感兴趣的同学开始关注体育,了解体育。特别是对处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增强实物的运用可能会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水平,更有利于向行动阶段发展。行为改变策略最有效的方式是以增强作用为枢纽,配合行为分析为辅导。增强物的选择要注意应该最能体现锻炼者的关注和需求,例如:拥有一个漂亮的篮球,对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或许是一项有力的增强物,他会更加珍惜这项运动带来的;但是对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不一定有吸引力,对他的刺激性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见表2所示)
3结果分析
(1)经过跨理论模型引导之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人数迅速增多意向阶段人数较之前下降许多
(2)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五个阶段。根据表格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阶段分布最多为准备阶段。前意向阶段女大学生人数比男生多,行动阶段人数比男生少。
(3)经过跨理论模型引导之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人数迅速增多意向阶段人数较之前下降许多。
(4)在前意向阶段,被试尚未形成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并且大多数被试不知道如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假设当学生感到郁闷的时候,有人告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并试着尝试得到了正面的感受,接下来对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4结论和建议
(1)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南阳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5个变化阶段,且意向阶段和变化阶段人最多,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人数较少。不过在运用跨理论模型之后,对同学的体育锻炼有一定的作用。
(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体育课,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程序,多开设有趣的体育锻炼,使体育课堂丰富多彩,有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的灌输科学锻炼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常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身体锻炼。
(3)让大学生认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普及健身知识和尝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锻炼行为,大学生应该主动自觉的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主动去锻炼,并坚持去锻炼。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能仅限于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其个性,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并有助于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提高其劳动技能、拓宽就业面。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认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才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论知识则可有可无,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方法单调,致使体育理论教育滞后,致使高校体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提高新世纪人才素质,也是为了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解剖、生理、心理、保健、统计、测量及各类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深刻揭示人体运动的人体结构、生理现象、运动原理、心理特征、科学评价和医务监督等,是科学、合理、有效地从事各项运动的保证,对能否有效增强体质,科学指导技能学习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众多高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存在的价值不大,认为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在技术课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理论课程,该指导思想直接导致许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无法正常教学,教学效果则无从谈起;绝大部分大学生则认为体育理论课没有实际价值,若想获得好成绩,与平时上不上课关系不大,只要将教师划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考试便可顺利通过,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势,更会觉得平时的理论课教学可有可无。
2、体育理论课安排无计划性
部分高校安排体育理论课时视天气情况而定,当天气状况不适合室外活动或缺乏相应的活动场所时,会被体育教师安排为体育理论课,由于体育理论课随机性过大,使得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只能照本宣科,这就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选择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材非常不统一,不但有自编理论课教材,也有统编教材,且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特点,总体而言,在内容的选择与体系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所授知识零散而不成体系,重点和难点不突出,且实用性不强,即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学生无法将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有机地结合,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众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该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使得体育理论学习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呆板程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重视对大学生体育理论课的考核,部分高校虽然设置理论内容的考核,但是多以开卷或简单的口试,且不会对其体育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高校对体育理论考试不重视,导致考试环境极为宽松,上理论课与不上理论课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幅度很小,对学生与教师都难以形成考试应有的约束力,进一步促使学生与任课教师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不重视。
6、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源于他们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够熟悉,对体育、健康和科学锻炼等方面的最新理论及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致使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致使其讲授的理论知识既没有深度也缺乏广度,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积极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
学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和相关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认识,要坚定树立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理念,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开设及教学。
2、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实效性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结合高校培养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水平,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以激发其探索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理论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法富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和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信息,并迅速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当中,切实提高其授课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讲授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高校要将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以期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5、完善体育理论课考核方法
体育理论课考试可以尝试以“体育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藏书、网上查阅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