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形象工程

农村形象工程

时间:2023-05-30 10:0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形象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形象工程

第1篇

枣庄煤城,连续数日的间断性下雨,算是沟满河平。整个城市的低洼处和立交桥底处,无一的不被积水挡住行人去路。每次大小雨(更别提暴雨了),每次积水,每次都会有车辆被抛锚积水中,无法动弹。大雨似乎在故意的考验着我们城市的地下排水设施。一场小小急雨,就足够市民伤心倒霉的。

笔者在大雨中,骑车涉水整个城市察看。只要是稍微的低洼处,就会积水没脚,所有的立交桥下,都是水积没膝。行人与车辆几乎胆怯绕道行走。有的立交桥下,积水达米把深, 有胆大的汽车司机冒着积水侥幸而过,也是心里忐忑余悸。有不幸运的胆大司机涉水而过,一不小心就熄火停滞。别的不说,就是光明路于建设路的交叉口,也会因为平路积水过深导致数量车搁浅水中行动不得。

2013年7月全国多地降水偏多,枣庄也不例外,许多大中城市深受积水內涝之苦,车辆半道熄火拋锚,行人寸步难行,公交车停运。春城昆明,有人在积水的街道划舟无奈地“享受”着“乐趣”。

暴雨、洪水、积水、內涝成为城市的硬伤。枣庄,这座越来越美丽的小城市,一场急雨,凸显了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几乎全部瘫痪。

大雨,暴雨,自古有之。为什么同类的城市,人家的就能够通畅不积水呢。为什么大多数城市的排水设施不能够通畅呢?我想,还是有人形象工程的心里在作怪,认为,排水沟是小事一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

为官者一般的只注意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下水道,属于“地下小事工程”。干好了也是无人知晓。对自己的升迁起不到决定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的去投资。认为是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不就是一场雨过后又坦然自若了吗?有粉都是愿意擦到脸上的。决不能让“小事”毁坏了自己的前程。

不必细剖析造成排水不畅的个中原因,不是领导不懂,不是财政没有钱,不是城市难干的工程。甚是可以倒过来说,那些抛锚的汽车自己找的,干嘛不绕道呢,长着眼精干瞎事,不到熄火不死心!那些掉进窨井里的人,崴脚脖子的者,是他命运不好,不能怨谁!

农村人盖屋,自古,就知道盖在高处,先选好址,后盖屋。为着就是生怕来大雨、暴雨的时候,雨水进入室内什物泡汤。简单的事情,农村几千年来,盖屋一直按照如此的逻辑进行的。怎么城市就无法干出来呢?是忽略?不是!是设计者不懂?更不是!就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是“小事”当作屁股,不是什么“脸面”形象工程,不值得摆上议事日程。

我们都看过外国电影,不知道注意过没有。外国的电影里的城市下水道里,可以走人,住乞丐。由于城市排水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而,先进发达的老外们是不怕暴雨来临的。有的老外城市下水道成为旅游景点来增加城市的收入。你说,他们是什么心理,怎么愿意在“小事”上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呢。

每年的暴雨都是考验着城市的设施,早在前几年,枣庄市政府大院子,每到暴雨期,几乎所有的水都是灌往市政府大院子,水深几乎近一米。后来政府搬迁,市政府大院开发商为了房屋好卖,不得不填高地基,现在高楼林立,怎么不见米把深的积水呢?看来再说就是笔者多言。

眼下,我们的父母官,要牺牲个人面子工程形象,来个福祉人们群众的隐性工程大改造。为市民切切实实做点好事,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这种利国利民的“小事”,如若做好了,在老百姓心目中同样能够得到好的口碑,同样得到群众信任的父母官。

第2篇

一、以发展为基础,坚持全面进步

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二要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城镇化。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调整,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扶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遵循“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就业和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三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二、促进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一要有系统性。依据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把握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规划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要有前瞻性。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标准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三要有可行性。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制定规划应详细周密,既有总体安排,又有阶段目标;既有任务要求,又有落实措施。

三、体现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一切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破除各种体制,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实践中政府要引导扶持,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凡涉及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招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重要事项,都须经村民大会通过,“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二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公共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三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性;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保护生态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努力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让农村地区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第3篇

关键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指在民主决策的前提条件下,对农村的道路建设,水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土地治理等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费用废除过去的固定征税,采取专事商讨筹集资金的办法。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

“一事一议”主要是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国家适当的政策补贴为辅助,这就需要村干部有愿意为本村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不怕麻烦,积极的深入底层,向广大群众解说筹办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还需要村干部具有一定的权威,能团结广大村民,便于资金的筹集。正是由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需要极大的群众支持,不少干部嫌麻烦而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某些公益事业必然要触及到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因此有些干部也极力的反对搞“一事一议”,在思想高度上难以达成共识。

(二)事难议

由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必须由本村至少三分之二年满18岁以上的村民参加,而目前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绝大多数是老弱妇幼,而这部分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觉悟比较低,对于“一事一议”举行公办事业缺乏热情,参与度低。且村民多从自己本家的利益出发,对自己家有利的事就举双手赞成,否则就坚决反对,只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决议是否有利于本村的长远发展和自己的长远利益,对意见的决定过于感情化。

(三)决难行

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涉及到土地流转、权属等遗留问题多且复杂,土地、资金纠纷不断。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务工,家中所留人员无经济来源,公益事业所要筹集的资金虽然不多但是难以收齐。此外,由于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不够,而本村政府又时不时的出现财政拮据的困境,因此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也是有心无力。特别是一些贫困县对于一事一议的财政补贴也很困难。

二、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对策

第一,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得以权力强迫通过,所提议案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保证农民直接受益。此外,公益事业的举行不能搞形象工程,不能成为提高政府政绩的工具,要从民生角度出发,办实事,在本村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再次,筹集的资金要合理,不能成为变相收取费用的途径,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决定项目的大小,不能盲目的追求大规模大面积的形象工程,要合理限额,综合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避免给群众增加负担。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方案,严格程序。首先要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张榜等多种途径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明白政府要兴办的公益事业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目的等。通过不断地宣传加强群众对政府意见的支持率。其次,要广泛的听取本村群众的意见,真正贯彻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在本村绝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再次,就是要做好会前准备。由村长主持召开村民会议,由村民的大多数通过后形成初议,做好详细的会议记录,提出具体的措施,再报上级部门审批合格后形成决议。上级部门审查时要严格检查,对项目施工、土地转让,权利归属、原材料的质量等进行多次的审核,坚决避免无头开支,乱支乱用,抢占民田等现象的发生。严格的程序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

第三,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国家资金的投入。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和农民的自主投入,但是这种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农村百废待兴的情况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政府应该鼓励兴办公益事业,采取土地有偿征收,有奖代补等激励性政策,调动社会各阶层来赞助农村公益事业。此外,由于筹资筹劳工作仅适合小型的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暂时的解决方案,因此由农民自主投入的这种方式只能作为过渡性的政策,国家还要加大对农村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村扫盲教育,体育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等,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权力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自觉履行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因此国家还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细节的政策,来约束农民群众,要求群众服从大局。

三、结语

“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政策的推行,积极地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原则,民主决策下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的方式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条件,通过农业增产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极大了发展了农村的经济,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但是由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程序、决议等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值得不断地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再英.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2010(8)

[2]耿中太,毕卫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亟待完善[J].江苏商业会计.2007(4)

第4篇

2013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农村新建沼气池作为为民办实事。我市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心工程”来抓。今年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为民办实事考核办等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保质保量,安全生产”的原则,坚持技术规范,整合资源,配套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村沼气建设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相结合、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适用科技措施推广相结合。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培训力量,抢抓建池。

今年,我市农村能源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四早”,即早计划。年初,我们在总结工作的同时就将今年的任务分解到了、、镇、乡、乡、镇、乡、龙塘镇等乡镇。春节前我们把建池模型运送到了计划建设沼气池的村组,与第一批拟建农户签好了《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农户自愿申请表》、《2013年市农村沼气项目建池合同》,并且将建池任务落实到每个技术员。1-6月份累计建成沼气池51口,为全年任务100口的51%。正在开工和准备开工的20户,四个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已经进入招投标的工作中,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会如质如量的完成该项目。在巩固退耕还林的项目中,2012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目前已经做好2013的规划。我们的做法是: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深入宣传。省委、省政府把沼气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我们深感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抢抓机遇,加大农村沼气推广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宣传形式。三月份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到、、镇、乡等乡镇村组农户中,分发沼气建设宣传资料,跟农户算经济帐,通过对比算帐,激发了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同时组织了、、镇、等乡镇的一些村组干部和农户到沼气生态农业搞得好的县的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然后通过村组干部和农户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的效果。

二是加强领导。沼气生态农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农办成立了由农办主任资威如为组长,能源办主任谢孟秋主抓,办公室曹健为资料员领导小组。为保证建池的顺利推进,我们优先选择那些班子好、工作力度大、自筹能力强、群众认识高的村先进行建设,进而引导其他村的沼气建设。

三是突出重点。我们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各项目村选择了3—5户自然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建池愿望迫切的农户,作为示范对象,高标准建设示范样板。

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沼气建设工作经费不足、各乡镇、村发展仍然不平衡、沼气池后续管理工作较为滞后、沼气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宣传,为今后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已建沼气池的后续服务工作。有计划、分区域力争11月份完成全年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养殖业;农村;发展;经济

农村养殖业在发展中遇到取不到相应的经济效率,出现亏损的现象。养殖者自身素质低,文化水平差,还自以为是,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一下措施,提高对养殖业的认识,提高经济效益,在学习中掌握实际的技术,政府加以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学习和实际努力会取得好的进展和发展,让农村养殖业做到真正为人民和国家服务,更好带动更方面的发展。

1 当今养殖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困境

(1)取不到相应的经济效率,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在当今的农村养殖业发展中由于资金投入不大、厂地投入也不大导致经济效率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很多投资者都改变了投资方向,人们很难通过发展养殖业改善经济状况。所以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要求投资者扩大经营范围,让品种扩大,数量扩大,在不断学习和发展中取得好的成果。在发展中并不是投入大就会取得大的效益,还会出现亏损的现象,由于出现自然灾害或养殖物出现疾病导致养殖物成群病死会使投资者出现亏损。同时养植物的价格也可能随着行情大幅度的降价,这也导致养殖业出现亏损现象。很多养殖者养殖技术不过关,导致养殖的家禽出现疾病并得不到好的治疗濒临死亡。这些人为及自然灾害的存在让养殖业出现了困境,大批养殖者放弃农村养殖业投入其他行业,同时养殖者的思想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致使此行业出现赤字,不利于农业的正常运营。

(2)养殖者自身素质低,文化水平差,还自以为是。在养殖中,养殖者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低导致专业水平相对低下,无法使养殖业得到技术上的相应回报。很多养殖者都是文盲,素质低使养殖业的发展脱离了其它行业的帮衬,使养殖只是简单方式上的养殖脱离了与其他农业的相关联系,没有同医学营销学进行相应的联系,导致养殖品种出现疾病销售方面得不到扩展。很多经营者不注重养殖环境,环境不卫生,出现传染病,对相关疾病没有进行预防,这一系列的诟病让养殖业发展出现短路现象。一些养殖者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达到养殖的要求,不虚心学习,不积极与外界进行学术沟通。这一些列的原因致使养殖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很多养殖者受到自身的约束使养殖出现问题。

(3)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缺乏政府的引导,政府没有对养殖者讲解养殖技术,使养殖技术不过关,或技术的种类太少,达不到养殖要求。政府没有重视对小成本养殖业的关注,也没有给予养殖业过多的支持,导致养殖业的发展靠自身小范围的努力,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认知。同时政府没有投入过大的关注这也导致很多部门及群众对养殖业不是十分的了解,导致把养殖业当事业来发展的人很少,缺乏大的前景,相关专业也没为养殖业发展进行技术协作,让原本就微薄的养殖业停步不前。政府没有针对养殖业进行成熟的技术支持,有的搞形象工程,只是形式上支持没有深入投入资本以及技术的引导和支持。

2 针对发展困境提出的措施

(1)提高认识,从而经济效益达标。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中要提高认识,认识在发展中的困境,首先清楚发展要对资金、技术、厂地进行合理的投资,把不合乎发展规则的要点进行改正。同时要关心时事,关心大环境对养殖业的要求,对自然危害进行防范,对家禽的治疗水平要达到标准,同时关心市场价格,完善基本信息。当出现疾病时要控制好疫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家禽的治疗要跟得上发展,对家禽的身体状况要跟踪了解,在病情不严重的时候就要治疗,关心市场的需求,哪些家禽需求大就多投入资本,要跟得上形式需要,同时思想要跟得上形式,对那些大的厂子和经营好的企业要学习,学习他们的发展思想,厂子的投入一定要适应发展规模,只有与规模和相适应才能取得效益。厂子要对设备进行购置,厂主要对检测设备进行购买,随时检测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采取措施,让不合理出现在萌芽中就得到补救,让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发展水平,成就农村养殖业的高度发展。

(2)在学习中掌握实用的技术。养殖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对养殖的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对相关与养殖业有关的专业进行学习,让素质和思想层面得到提高。学习相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把疾病控制到可以治疗的范围。还要学习营销学,把营销做好做大,把养殖环境搞好,对那些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养殖者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对养殖业很懂,应当多学习相关的养殖经验。聘请相关的养殖专家对实地进行讲解,加强与养殖专家的学习与沟通,并且雇用一些对养殖专业了解的人员进行工作。进行长期的培训开展座谈会让培训老师进行培训,订阅资料,在网上也可以进行学习,长期把学习坚持下来。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国际水平持平,定期到国企或国外进行学习,让技术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持之以恒的努力会取得好的发展,为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做到不断更新技术,通过技术取得突破。对养殖中的环境要科学化,加强庭院管理,让家禽有生长空间,提高家禽的生长速度,加强对家禽的卫生管理,它们吃的食物它们的窝一定要适合生长。同时严控禽类病传染人类,要在健康的环境下提高技术水平,让农村养殖业在健康中发展,让企业在良性下发展,让农村养殖业突破技术困境,取得最大的成功。

(3)政府重视加以支持。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中,政府要加强重视并加以引导。政府加大对养殖业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对养殖业有个好的认识,引导不规则企业成为正规的企业,加强对小企业引导,资金的引导、技术的引导。让养殖主投入正确的资金,技术达到标准。不要搞形象工程,要深入实际,深入层次的进行帮助。并加强监督对那些管理凌乱的厂子和卫生不合格的企业限期整改。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进行引导,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推卸责任。政府要认清职责,认清自己的引导对企业的作用,不能代替企业去生产,要合理的管理,合理的引导。对那些不配合的企业要进行惩罚对那些配合的企业进行奖励,多树立典型,让其它企业对优秀企业进行学习。要传递好的信息、好的市场情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养殖业,让养殖业在政府监管下更好的运行、更合理的运行,取得做大的效益,为养殖业乃至农业服务。

3 总结

在当今的发展中,畜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让农村养殖业更好的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服务,在好的发展状况下更好的运营,既取得经济效益又更好为其它产业服务,做到提高其它产业的作用。用我们的双手让农村养殖业的发展飘红,让技术领先,效益领先,政府监管领先,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大做强,服务社会。

第6篇

根据我的观察,农业投资的过程中心态问题很重要,或成功,或失败,投资人的心态影响很大。

在立项的心态上,是立志产业还是贪图项目。投资农业,到底为什么?这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如今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出台了一大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项目投资逐年加大,于是一些人将目光盯准了国家的政策和项目,想钻空子套资金,这个出发点一旦确定,也就决定了投资的结局,基本上是“庞氏骗局”的再现,作形象工程套国家项目,为应对项目验收又继续作形象工程,然后再申报新的国家项目,恶性循环下去。不仅需要长袖善舞的高超本领,而且轻易不好退出,一旦失手一败涂地。

就目前的国家政策而言,除过农业机械类的财政补贴比例在40%-60%以外,其余的农业补贴一般不会超过投资的20%。也就是说,如果要贪图国家的项目,就得多付出四倍的投资,而且还要受项目的资金用途管制、建设规模要求与质量监管等,必然会很累。所以,在国家项目的态度上,虽然不至于刻意回避,但绝对不能为项目而做产业,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正确的心态是,做产业的同时积极申报项目,有项目则锦上添花,无项目则依然稳定发展。或者形象比喻一下,国家项目就是油泼面上的那一勺辣椒,有了肯定美味,没有照样吃饱。非得在财政项目一棵树上吊死,神也没办法。

在运营的心态上,是依靠市场还是紧盯政府。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很难想象一个产业项目不去依靠市场而寻找到其他的生存路径。但在农业投资中,一些投资者不是在市场中主动找机遇,而是在政府中找机会,按领导意志办事,希望领导能支持,政府来买单,走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捷径。不可否认,前些年确实有一些农业投资,最终做了一批政府采购的产品,只要有人脉,销售、利润均有保障。但眼看着这些年政府加速从市场领域退出,什么政府特供、政府包销不灵了,特别是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做政府供应的,其局面可谓惨不忍睹,转移必不可免。

在盈利的心态上,是急功近利还是循序渐进。农业上能挣钱,但不能急,要等得。联想的柳传志说,联想农业做好了十年不盈利的准备。褚橙也是褚时健用了十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搞商业流通,可能个把月就能实现资金的周转;搞工业生产线,可能一年也能实现几次流动资金的周转,但农业不行。种植业上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春季投资直到秋季收获冬季销售资金才能回笼;养殖业上从母畜配种到商品代繁育再到吊架子催肥,最快的生猪也得多半年;更不要说果树需要连续投资几年才能逐渐挂果。所以,一定要算好固定投资与资金的比例,考虑到农地无法抵押的天然约束,留足流转资金的厚度,不要因为资金困顿最终倒在了黎明前。

在管理的心态上,是贪大求洋还是经济实用。农业上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之说。农业上也不需要过多的花里胡哨,做表面文章是徒增成本而不会增加效益。现在一些农业投资,外表高端大气上档次,盈利水平却低端奢华无内涵,偶然一参观眼前一亮,仔细一打问心头一紧。有的搞设施农业,一味搞大型连栋温室,每平方米投资上千元,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多产出;有的牛棚设计竟然也要抗八级地震,无谓地增加了基础投资。农业投资为的是效益,不是为好看,能挣钱才是硬道理。除过要做农业旅游,还是土气实用些好。

在合作的心态上,是发展共赢还是两败俱伤。与农民打交道,是投资农业绕不开的坎。以什么心态看待农民、联系农民,对农业企业的影响十分关键。与周边的农民联系紧密了,农民有感情,事情就好办;让农民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广泛受益,农民会感恩,产业肯定能壮大。

有的企业一圈地就想甩开农民,却不知企业到农村经营土地本身就有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道义,那些失去了土地却又无法进城务工的农民肯定还要在土地上就业,不给他们机会,可能就会要回流转的土地,甚至酿成社会事件;企业要盈利,农民要致富,合作共赢是正途,当地农民的劳动技能、人力成本肯定低于外边请的人,更不要说对当地土地熟悉的程度,对自然风险掌握的程度,都对企业经营大有裨益。如果仔细观察“褚橙柳桃”,让基地的农民获得良好的收益是基本做法,也是保障产品品质的关键之举。

总之,投资农业一定端正思想,摆正心态,在事前要想明白,不要想得太简单;在事中要尊重农业规律务实推进,避免急躁和蛮干;在遭遇挫折后要善于亡羊补牢,在恢复和改进中坚持。只有如此,才能在坚持中迎来丰收的季节。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健身 工程 作用

前言

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影响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走向。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忽视,农村体育事业已经落后太多。由于乡镇政府体育职能的缺失,诸如观念落后、为民服务意识薄弱、工作流于形式等,造成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匹配。在政府体制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应该给予乡镇政府体育职能新的定位,使其能够发挥对农村体育建设的指导、监督、协调、保障、引导、服务作用。

1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

乡镇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政策把握不准。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是给农民群众更多参与锻炼的机会,让其有多样化的娱乐方式。

2 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2.1指导作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整个工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研究、规划,这样就需要财力和物力,只有政府才拥有如此大的财力和物力,上级政府经过研究后,指导地方政府按照其决策进行建设。

上级政府下发文件,指导地方政府执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选址、建设、培训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活动等。上级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的是统领的作用。而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过程中则起到了具体工作的安排、监督、协调作用。

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提出,到农民真正使用到健身场地和器械,这中间一直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行政村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设申请,地方政府会根据情况指导各行政村如何选址、如何建设、如何规范等等;其次,还要选出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引导,指导广大村民开展体育活动。

2.2监督作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也是一项形象工程,工程建设的好坏和建成后农民开展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声誉;如果建设的不好,广大农民就会抱怨,说政府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所以,为了建好工程,树好形象,政府部门加大了监督的力度。

政府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数量的监督;第二,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第三,对工程配套设施包括健身路径和体育场地辅助设施等的监督;第四,对筹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第五,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资金进行监督;第六,对建成后农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现阶段,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也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监督管理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在监督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要政府加强法规建设,细化分工,制定出一套以人为本的监督管理制度,使政府监督职能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3保障作用

政府的保障作用是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没有政府的保障作用就不可能有农民体育健身。

所谓政府的保障,也就是人、财、物的保障。人是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上级政府成立专门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小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行政村也成立了管委会,这样就可以目的明确,分工细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人力资源的保障还有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备培训人员,培训了大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健身指导员,调动农村学校的老师、学生参与健身,以个人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镇,以个人带动集体,以集体带动社会,以学生带动学校,以学校为辐射圈,使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学生、老师、学校形成有互动到连动的良好局面。农村学校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人力资源的后备保障,农村学校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收纳着我国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巨大潜在力量,培养好这批新生力量,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就更加容易。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保障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的难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离不开资金,资金是建设的保证。目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方式是: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育彩票公益金配置器材,利用村公共用地,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的通知、体发[2006]13号文件: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体育场地的建设,更主要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取得无限的预期效果。

3结束语

因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资金安排应包括建设经费和管理组织经费。就建设经费来说,在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保障,而且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资金的到位和利用。然而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后续发展资金上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工程的维护资金、活动开展的经费、年度体育活动的经费等等,都无法满足要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物力保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场地的土地由政府征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各地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有的工商资本借发展生态农业之名,进行非粮化、非农化开发,损害着农民权益;县乡两级政府缺乏规划引导,有的村庄随意改造,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建后待拆”项目增多;有的村庄不顾财力,盲目举债,相互攀比,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与农民收入增长;有的乡村,环境工程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雷同复制,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将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干部政绩显示,把农村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相分隔,搞村里宽大街、大广场、商务会所,造成“百村一面”;也有的村急于求成,快速推进,填河砍树,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损坏乡村自然风貌;有的村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缺乏民主决策与村民监督,村干部主观决策,大额投资而无规范流程,甚至出现村干部贪污受贿行为。虽然上述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许多是苗头性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干扰着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及时纠偏。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督促县级政府尽快编制出台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规划,划定城镇扩展边界,进而各乡镇依此规划确定乡镇区域内各自的中长期功能区定位建设规划,让农民群众对镇村环境建设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与规划依据,从而科学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工程,避免盲目建设与来回折腾。

 

2、要坚持分步适度推进。各乡镇政府要担负领导责任,指导各村依据实际财力、农民意愿,以“小步快进”方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不能搞“运动式”乡村文明跃进活动,不能搞指标分配与突击评比,而应树立典型,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先行一步,条件不具备的村庄每年有小的进步,制止各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达标”。

 

3、要控制村级集体过度负债。要依据实际财力,鼓励村集体、广大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民营企业等共同参与、多方动手治理乡村环境。即使村集体投资的环境整治项目,也要逐步安排,按规划推进,及时制止“过度举债”的形象工程。乡镇政府要把“年度新增债务”作为村干部政绩的必考内容加强考核,不能只看村容村貌的“产出”而忽视、干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指标的提升。

 

4、政府部门要尽责履行职能。县级政府的规划、国土、建设、环保、财政、城管等部门,要主动延伸服务到乡村。不进行行政干预,但必须做好政策指导与信息服务,对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把握好可行评估建议。对以生态整治为名大拆大建,实际损害农民利益、泯灭乡村风光特色的做法,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正常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就工程质量、环境标准与财务风险,做好事前指导、事后评估。

 

5、要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对于用村集体财力进行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规范投资行为,重大投资预算要事先与村民代表或村民议事会协商。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投资决算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以确保村级财力更加有效地为乡村文明建设服务。对农民群众意见大的环境整治行为,或者不顾规划的盲目整治行动,县乡两级政府要听取民意、及时处置。对个别村干部严重违纪的,要建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罢免,涉及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6、正确引导农民住房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难点与重点是农民住房的改建。按照政策要求,既要保护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又要引导农民自愿地将已有住宅置换成城镇住房与社会保障。要纠正两种偏向:一讲“保护宅基地物权”,就放任农户自由建房,或者一讲“住房置换”,就一律禁止农户改善住房。政府为坚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规划红线,是要严格审批农户住房申请,但在落实建房管制、推进农房置换的同时,要制止行政强制农民上楼,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推进、堵疏结合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房自愿公正转换,这样可以吸纳民间资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进程。

 

总之,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不能强迫刮风,也不能无所作为。要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创新,也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做好典型示范,落实民主管理,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为真正的美丽工程、惠民工程。

第9篇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突出“支农、降比、扭亏、增存、控案”五大工作重点,以发展为主题,高举支农大旗,优化信贷服务,强化内部管理,使经营实效不断提升,各项业务超常发展。到年末止,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89亿元,比年初净增867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8亿元,当年净增5111万元;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及“县级文明系统”、“十佳优质服务单位”和市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黄冈市综治委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联社授予“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税收贡献大户”、“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县综治委授予“最佳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全年抓支农,夯实信用工程。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的矛盾,我们牢牢抓住打造“诚信**”和建设“小康**”的发展机遇,明确提出“农户小额信贷品牌、富民兴社强县特色,拓展服务空间营销”三大信贷服务目标。在金家铺镇举办“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工程”试点,把经验及时推广全县信用社,全面掀起支农服务热潮。全县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组织57支“信贷小分队”上山下畈、进村入户、送贷上门,贴心服务“农民、居民和民营”,让他们凭证及时拿到贷款,不务农时地发展农业,确保“社农双赢”。我们的信贷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大大拓展了信用社信贷业务空间。在满足“三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将信贷柜台搬到县直机关部、办、委、局,创造性地开发了国家公务员贷款这一新领域。共对39家县直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等级评定,发放了1470万元公务员创业贷款。到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5.8万笔,2.62亿元,为农民增收和信用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全社抓资金,夯实筹资工程。我们牢固树立资金立社意识,充分发挥机构、区位、人员三大优势,不断创新增存方式,加快总量和份额的增长。把组织资金作为扭亏增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开展“明星社、明星分社、明星岗位”夺冠活动,激起了全社抓存揽储活动,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到年末,涌现出过7000万元的明星社2个,过1000万元的明星分社15个,过200万元的明星揽储员12人,全社员工责任揽储余额过2亿元,占总存款的41%,为信用社稳健经营奠定了增效基础。

三、全员抓盘活,夯实“生命”工程。针对年初不良贷款占比高的现状,全员出重拳、攻难点清收,形成“党委领导联片包社,科长包村联责,信用社专班清收,联社集中力量攻坚收,全社员工定责收”的清收网络,全面抓、全员收,全年收回不良贷款6890笔,共5207万元,比年初下降了34.2个百分点,既使信贷资产存量活化,又为信用社添创了实效。

四、全面抓增效,夯实兴社工程。经营的落脚点是实效,我们全县农信社减亏增效的核心工作就是从改善经营机制入手,咬住“包”字不放松,采取公开方案,公正测算,公平承包,加大了信用分社经营主体的力度,树立全员效益意识和核算观念。一是狠抓经营承包责任制到位。建立和完善“三级经营、两级承包、一级核算”的经营体制,联社对信用社、信用社对分社全面签订“定存款、定贷款、定收入、定支出、定利润”五定责任状。二是狠抓扭亏增效责任制到位。从联社到信用社分层落实扭亏增效包责制,将挂点联系人的效益工效与联系单位经营绩效挂钩,促进了利息收入按期入帐。三是狠抓绩效挂钩考核责任制-

到位。坚持把员工工资全额与其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挂起钩来,按季严格地考核结算到人,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增收节支创实效的工作热情。

五、全力抓管理,夯实基础工程。**经济基础薄,信用社业务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坚持加“控”字力度,在管理中挤出效益。与信用社主任、主管会计分别签订管理责任状,强化了“控占、控支、控人、控购、控建、控案”六控管理措施,对非生息资金占用实行余额锁定,台帐监控,只减不增。对固定资产购建除安全设施必须改造加固的项目外,停止新建房屋,停止维修工程,停止1000元以上的财产购置。同时,加大撤销农村信用站改为农户联络员力度,从严整治网点机构,把312个农村信用站撤换为277个农户联络员,消除了农村信用社多年以来的不良隐患。达到了管理保发展、保稳定、保实效。

六、全体创文明,夯实形象工程。围绕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突出抓好五项创建工作。首先是抓班子,带队伍。党委一班人从自身建设入手,在全系统广泛兴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热潮,深入开展“三评一促创五好”活动,强化了联社、信用社两级班子建设,带出了好队伍。二是抓载体,求实效。突出抓好“开拓创新、三学三带、民主管理”和文明“系统、信用社、科室、柜组、职工、家庭”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确保活动突出载体,取得实效。三是抓窗口,优服务。全系统压缩费用开支,挤出资金,先后对雷店、西汤河、宋家榜、新屋咀、冯畈等网点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使全县50多个业务窗口面貌一新,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四是抓竞赛,添活力。通过开展“插红旗、树标兵、选能手、争先进、创优秀”等劳动竞赛活动,激起了发展动力,增添了经营活力。五是抓宣传,上形象。全年分别发表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章10篇、48篇、90篇,大力宣传农信社典型事迹,弘扬了信合精神,提升了信合形象。

第10篇

  一、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资金短缺问题

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广播电视、乡村电力、优抚定补、五保户补助等。过去主要靠农业税收、提留统筹、各种集资摊派提供资金。税费改革后,按照规定,农村只能征收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以及两税附加,过去的屠宰税、提留统筹、各种集资摊派统统取消。尽管中央、省上给一定的财政转移性支付,但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以广元的贫困县元坝区为例,2000年,征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1057万元,屠宰税291万元,村提留(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403万元,乡统筹(教育、计生、优抚、民兵训练、交通、广播、文化、卫生)381万元,教育集资1255万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国土、计生、村建、水利、教育、林业等部门收费)413万元,各种乡村道路集资1173万元(不含积累工、义务工),有线广播、电视转播台建设集资179万元,兴修水利集资930万元等,合计税费总额6336万元(其中农业三税仅占总收入的22%),农民人均税费负担297元,改革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及两税附加合计1476.8万元,人均69.1元。资金缺口达4859.2万元(按省上认可的口径算,省上只认可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乡村提留统筹和教育集资,其余摊派集资不认可,缺口也是1959.2万元),即使扣除财政转移支付1388万元,仍有缺口近3500万元(按省上口径算缺口近600万元)。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维修及校舍危房改造每年差560万元,五保护补助、优抚定补差80万元,乡村道路修造及维修差150万元,农村卫生、计生、文化等事业补助差150万元,乡广播事业差80万元,总计1500余万元。此问题在调查的其他县、乡也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据估计,改革后,整个广元地区资金缺口达3亿多(按省上口径。算缺口达1.7亿多),即使扣除省上的转移性支付1.3127亿,仍有缺口2亿元左右(按省上口径算缺口达4千多万)。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的供给资金匮乏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农村的这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到底应由谁来提供的重大问题,即我们对农民是“多予少取”还是“多取少予”的基本政策问题。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2/3,广大农民是目前我国收入和生活水平最低的群体。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860元,农民只有2366元,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恐怕连1000元也不到,有人估计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际相差5倍之多,这就难怪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人口2/3的农民只占1/3的零售额,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为什么在人均GDP不足900美元的情况之下会出现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路交通、广播电视、电力通讯、人畜饮水、水利灌溉、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却基本上由收入最低的农民自己出资解决(以元坝区2000年农村教育为例,当年农村教育支出1704万元,向农民教育集资就达1255万元,占教育支出的72%),而收入较高的城市里的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却基本上由国家出资解决。相当部分的农民子弟因为交不起几十元的学费而不能上学或中途退学,相当多的农民因为缺钱而无法治病……。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又对北大、清华、人大等少数重点高校非义务教育增拨资金各18亿、10亿;城市里大搞光亮工程、形象工程等。如果把这些“锦上添花”的钱用于资助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不知有多少失学儿童可以重返校园,又有多少农民可以得到基本医疗。

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和冗员分流问题

目前虽然经过机构改革,但各级党政机构部门过多,机构臃肿,人员过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此问题尤为突出,生之者少,食之者众,过于庞大的上层建筑是造成农村税费沉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市中区盘龙镇为例,乡级行政事业人员编制只有38人(不含教师),可实际乡镇干部再加上“七站八所”总共81人(其中国土所8人,计生站5人),超编一倍以上(此种状况可以说是普遍存在)。再加上上级硬性规定订阅的报纸、杂志,各种招待费、差旅费,上级部门的各种摊派,村、社干部的津贴等,一年需支出160万元,目前该乡各项税收70余万元,非税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负担150元左右。而当地农民种田,一亩需种子30元,化肥20元,农药40元,灌溉用水70元,请人帮忙插秧、打谷200元,税费150元,支出合计500元左右。收入按一亩产大米680斤,每斤0.7元计算,收入为500元,收支相抵,大体持平,农民说这还是上等田,如果是差一些的田,那就惨了。农民种田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还亏本,这就是目前农村出现大量撂荒,农民举家外出的根本原因(据反映,元坝清水乡农村劳动力5600多人,外出打工就有4000多人,全家男女老少全部走光的约占全村总户数的1/3)。以前办的乡镇企业也因为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产品品种、质量、技术、经营不过关,加之国家关“五小”、“十五小”而纷纷倒闭,使县、乡、村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对农民征收的税费,而使本来就很穷的农民雪上加霜。

农村税费改革后,该乡一年的两税及附加收入再加上财政转移性支付总共约80万元左右,缺口为80万元左右。怎么办?当然从根本上讲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基层政权结构的重组,精兵简政,撤减冗员,使过分庞大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从近期看,可以通过撤乡并镇,辞退超编人员来缓解这一矛盾。从长远看,则涉及到我国的政权结构是否需要设立乡一级政权,或者说是否可以仅设乡公所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取代现在的乡一级政权。但不管是近期调整还是长远改革,都离不开撤减冗员这一条,以及怎么撤的问题。因为你这是在断人家生路问题(因为贫困地区不象发达地区那样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多,人家被撤后就只能回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弄得不好很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在分流中虽然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但在目前风气不正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真正有本事的下岗失业了,没本事但有关系的却上岗了这种“劣材驱逐良材”的现象。

三、农村县、乡、村级债务严重问题

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国县、乡、村级政府普遍出现债务严重问题。有人估计,我国目前仅乡级政府债务达2000-4000亿元。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此问题广元地区也是普遍存在。以广元地区经济状况最好的市中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全区乡镇负债达5567万元(不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的2839万元),乡镇平均负债371万元,当年乡镇负债额比全区财政收入5304万元还多200余万元。属国定贫困县的朝天区,据统计,到2001年末,全区政府债务余额达1.66亿元(经过审计部门的专门审核),其中乡级债务为6910万元,村级债务为1450万元。全区政府债务余额相当于全区财政年收入(2001年的财政收入为1932万元)8.6倍。据调查,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两金(农村基金会、供销社股金)兑付、农村义务教育普九达标、乡镇企业大量倒闭、修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搞政绩等形象工程以及机构、人员膨胀。

过去这些债务还可以通过向农民集资摊派逐年偿还,农村税费改革后不能随便向农民集资摊派,所征收的农业两税及附加连政府机构的运转及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都不能满足,何来资金偿还债务。由于其中相当部分的债务是欠农民的,如两金欠款等,因此债务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农村的稳定,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农村债务问题称为一颗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

当然在此次调查研究中也了解到其他一些问题,但相对而言,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是以上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很可能会夭折,减下来的各种收费很可能会以种种名目死灰复燃。

第11篇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却日渐严重,这制约着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及经济的发展。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不仅要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也需要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这要求在发展时立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三大系统进行人居环境的建设。自然系统是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基础,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应当注重对农村自然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做到尊重自然。人类系统是农户的生活生产需求,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对环境进行改造。社会系统是指农村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等社会性内容,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只要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1]。

2达州市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达州市地处四川大巴山山脉,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在650米左右,属西部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资源富饶。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有“中国气都”之称,其处于重庆、西安、武汉、成都四大城市交汇地带,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2.1居住区缺少规划设计,缺乏鲜明特色

居民区的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很多景观设计公司在对农村民居进行设计时,很少真正去了解当地最原始的乡土文化特色,并未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农村地区政府部门为了追求形象工程,强行将农民住宅刷成统一的颜色,并未真正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破坏了原有村庄的传统乡土文化特色。

2.2环境污染严重,地域特色、乡土景观面临严重破坏

达州素有“气都”之称,但达州农村家用生活能源主要来源于直接燃烧柴草、木材等,冬天取暖以煤为主要燃料,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所排放的烟尘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除此之外,一些电站的建设也污染了河流的水源,使得流动的河流变成一滩死水。在某些新农村建设中,并未因地制宜地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人文景观加以保护和利用,反而为搞面子工程大量破坏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2.3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性质的考虑

达州市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势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这种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户的居住水平,却忽略了农民生产劳作的需求,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种建设模式并未从农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是盲目将城市住宅设计照搬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中,使其不仅在功能上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也无法与农村环境相适应。

3改善达州市人居环境的措施

3.1有效利用原生态乡土景观

达州地处大巴山山脉,因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已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乡土景观,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在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实际环境进行调查之后再进行改造,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原有景观,建设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农村人居环境。

3.2以人为本进行人居环境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时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而有的乡村为提高?r户的经济水平,大量占用了农户生产农田,破坏了乡村的环境,严重干扰了农户的生产生活[2]。一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村落的功能性;二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遵循生态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和发掘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不肆意破坏原有村落的风貌,寻找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3.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达州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情况看,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注重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所需,要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加强农村居民的体育设施、活动设施、照明体系等的建设。

第12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扩面,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尤其不少农业大省、大县,纷纷以城镇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覆盖农村,把若干个村通过规划整合而建成新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引导农民搬迁上楼居住。各地试点探索出了村落自组织、村社合一、企业带动、移民搬迁、联村建社等多元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衍生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化在“好得很”与“糟得很”的争议中曲折行进。

在新挑战、新要求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何去何从?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契合,就业、服务、管理并举,自然、文化、历史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多地仍在探路,未来任重道远。

谨防走向“形象工程”

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历经多年发展,确实大大改变了昔日村落的落后面貌和人居环境,然而,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路子走偏,步子踩空。有的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遵循乡村与城市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的不同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盲目规划,片面模仿,以行政化、运动式、“一刀切”的强势推进撤村并居,大拆大建,恨不得一夜之间消灭旧式形态的村庄而代之以集中居住、整齐划一的楼群小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年在完成针对全国农村90个社区、1789位农户的调研后,发出预警:谨防农村社区建设走向形象工程。

调查发现,社区建设上政府主导,农民、社区参与不足,存在“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社区发展惠民不足,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面临“重建设轻发展”的困局;社区管理定位不清,面临“有机构无机制”的难题;社区公共服务欠缺,面临“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出于“政府政策规划”的占比为67.42%,出自“农民自发要求”的比重为15.73%,还有“产业发展或公共工程建设需要”占比是16.85%。而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占比为57.3%,其次是村集体的占比33.71%,而企业或其他因素作为主导力量的占比为8.99%。可见,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外力推动”,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汇聚“内生型”发展力量。

从就业机会的变化情况来看,在1789个农户中,60.67%农户认为入住农村社区后就业机会没什么变化,33.64%的农户认为入住社区后就业机会有所增加,还有5.69%认为就业机会减少。可见,社区建O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程度有限。

此外,集中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当前并不适合所有地区,在山东、河南等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比较多的地方,适合搞社区。而在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难以大规模开展,如何实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都有发展的要求,主要领导的任期就那么几年,要建设新农村,需要看到直观的效果,形式化的东西随之产生。但也要认识到,一定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不能因为有形式化的东西,就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土地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违规占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中部省份中,湖北省查处违规用地的力度较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表示,城镇化必须依法依规推进,坚决打击占用耕地进行开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从2013年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就采用卫星图片执法技术,通过比对卫星图片的变化及时发现违法建设。但国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遇到诸多难处,一是违法用地制止难,二是执法到位难,三是处罚到位难。一方面,国土部门没有强制权力,只能要求对方停工,一旦风头过后违法建设项目就很快死灰复燃;此外,在查处的违法建设中,违法主体的背后时常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处罚起来异常艰难。

实际上,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协调。城乡总体规划是地方政府、规划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集体设计的规划,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是对该地域的土地性质的界定,比如这块地是耕地还是建设用地。在基层暴露出的一大尴尬现状就是,地方政府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往往并未与土地部门协调,其中建设用地是否违法只能留待事后追究。

此外,基层普遍反映的土地审批时间过长、流程复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尽管一些地方的国土部门正着手研究下放部分权力,减少审批流程,尽量减少其中的矛盾,但效果并不明显。

自2006年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开,作为解决建设用地紧缺的这一制度创新,被部分地方政府异化放大和突破利用,盲目实施大规模撤村并居。

按照规定,增减挂钩项目区应在试点市、县行政辖区内设置,封闭运行,有些地方却违规有偿流转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此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3年内应归还,而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拖延复垦归还耕地。据国土资源部调研组对24个试点省份调研,有的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国土监管部门串通作假,拖延复垦耕地,有些只是推平了事,其中布满建筑垃圾,无法耕种。

公共服务体系亟待理顺

在一些地方,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且更多地向县城集中,或向少数试点乡镇、先进村倾斜,大量新型农村社区被边缘化、空心化,很难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沦为“两不管”“两不靠”地带。

在重庆某地,2011年4个行政村撤村并居后,建立了一个农村社区,户籍居民有8000多人。这里出现了城乡福利、公共财政投入“两不管”的问题:因为不再是行政村,就享受不到国家对农村道路、水窖、农网改造、农田灌溉等资金投入;又由于不是城市社区,因此得不到城市道路清洁、园林绿化、路灯建设等资金投入,成为“上不靠天、下不沾地”的空白地带。这个社区工矿企业很多,外来的务工人口有1万多人,但是在撤村并居之后,成了“几不管”的地方,“悬在半空中”。一些居民点通路、通水的问题长期没有办法解决,群众意见很大,经常上访。

在一些地区,因为征地、招工等原因,部分农业人口转成了非农业人口,失去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后,他们在参与村内事务、享受村内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种种问题。外来流动人员则更尴尬,虽然为当地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身份上始终是个外来人口,难以享受村内居民的福利待遇,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来都颇费周折。

近些年,一些发达农村社区涌入大量非户籍人口,原有社区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满足非户籍人口需求,这就产生“僧多粥少”的矛盾,造成了“同村不同权”。

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有无吸引力,农民进入后能否形成一致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都取决于新型农村社区有形公共服务和无形公共服务的建设。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活动场所、购物商店,以及垃圾处理和通信宽带等硬件服务都超过村庄社区,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孩子上学、看病就医、卫生防疫、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软件服务也与城市社区接近或同水平,那么,农民就会自愿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并主动接受市民化改造。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引领农民迈向城乡一体化的帆船,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就是驱使这艘帆船破浪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