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物描写作文

景物描写作文

时间:2023-05-30 10:0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物描写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物描写作文

第1篇

那么,怎样巧用描写的手法把文章装饰得华丽,令读者感到美不胜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描写要细腻

很多同学的作文缺少细节刻画,记叙事物时往往用一两句话概述,甚至一笔带过。这样一来,写人则人物形象粗糙、不鲜明,写景则景物缺乏美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同学们必须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既可以全方位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景物进行精雕细画;也可以突出人物某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或某一句特别的语言。写人时一定要注意到人物的穿着、身材、五官等特点,并且像画家一般逐一“画”下来,有时还需注意到人物的眼神和面部神情。描写人物的典范文章当推鲁迅的小说,在《故乡》中鲁迅对主人公闰土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穿着到所拿之物,从身材到面部神情再到手,描写得真是细致极了。通过这样的精细描画,中年闰土老实木讷的形象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二、运用准确的修饰性词语

写作时多用修饰性的词语来装饰句子,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具体练笔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推敲词汇,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对人物做细致的描写离不开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刻画。要想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使景物能够更好地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铺垫情节,描写就必须细腻生动,而运用准确又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并且可以使人物形象独具个性。

三、使用新颖的比拟

写景状物离不开比喻和拟人。有些同学不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一写作文就喜欢用作文选中别人用过的句子,显得老套而缺乏活力。比如写人物的眼睛,总是喜欢用“炯炯有神”一词,而一写到眼泪则都是“金豆豆”。这样的用词平庸、没有个性。不会用比喻可说是目前学生作文的又一大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要注意发现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相似点,找到它们的共性和区别,然后再以此物状彼物。

新颖灵巧的比喻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表达效果。比喻还可以和夸张结合运用。比如为了突出人物身材瘦高的特点,可以用“修竹”来比喻。当然,新颖的比喻必须出自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比喻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四、发挥联想,虚实相映

精彩的描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写作时要注意此物和彼物的关联点,找出来,并写进文章中。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就巧妙地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北国雪景联想到了江南的冬季,继而把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对北方雪的赞美之情。

第2篇

一、饱读诗书――感悟乐趣

写是不能与读分开的,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肯定不会提高。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要让孩子学写作,首先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并积累好词好句。这就要求教师一步一步引领他们去阅读优美文章,感悟精彩语言,体会思想内涵。

例如,在低年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分类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如:描写人物外貌的、心理的、动作的;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描写景物的、动物的等。让这些好词佳句在无形之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再通过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和课外的自由阅读,逐步领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每个年段根据学生实际,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让孩子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每个年段教师有意识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孩子写好作文进行铺垫。比如,一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然后要求孩子们进行信息提取:如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经过。再要求孩子同桌间讲述。孩子由听故事内化为讲故事,再可延伸为写故事。无论故事写成怎样,提笔写的劲头教师需大加赞赏,保护激发学生最初写作的热情。

二、大胆表达――增进信心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素材的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写作的起步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例如,通过写日记,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孩子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他们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平日里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体悟生活。也可让家长配合引导孩子参与生活观察,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事,如和孩子一起发黄豆芽,写豆芽生长记。和孩子骑车远行,感受一路的风土人情,记录旅行的点滴。最简单的可留意四季变化和晨起夕落等自然变化,让孩子及时把发现的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积累素材很好的途径。教师再可通过各种表扬方式,增进孩子写作的自信心,让孩子体会到相应的写作成就感。

三、增强实力――以情造文

自信心的增进,让孩子不再怕写作文。如何引导孩子增强自己的写作实力呢?在写作手法上,教师应该提出新要求:能不能在写作时用上成语用上修辞手法让你想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孩子写完,只要有好词好句用于文中,教师应该圈出并批注此处用得好。能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让作文富有生活气息,表扬会将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地方,让孩子体会为何精妙。教师可以通过榜样渲染,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有目标可寻,再结合自身特点,增强写作的实力。

四、追求优秀――享受自豪

写作文想要有突破,要学会构思。有了随意作文作铺垫,才能写好命题作文。给出作文命题,要求孩子动笔之前想一想:根据题意,整理回忆脑中的材料,决定写哪些内容;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哪些最能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必须详写,哪些只要略写;怎样抓住特点细致描写,哪里只要一笔带过,景如何烘托情,如何写出心理变化的曲折度,如何立意新颖,如何取别致的题目等。当然,这些指导虽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却容易使孩子的思维束缚。但孩子若有生活素材和语言知识的积累,有随意作文的铺垫,就会有个性思维表达的需要,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而然就不同了。

另外,也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写人、如何记事、如何写好景物等。掌握这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写好作文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高年段可以由家长共同配合,孩子归类自己写的作文,策划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书,在班上展示交流,寻找亮点的同时享受写作带来的自豪。

第3篇

摘 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传授写作知识、注重生活积累、多读多写、加强作文指导、让学生仿写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不太乐观,有些学生一说起作文就头痛,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懂写作的基本知识,不懂文章结构的安排。有的学生的文章文不对题,病句连篇,结构混乱,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表达。有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抓范文来看,应付一下。其实,这样做,不能使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影响很大。学生通过作文方面的训练,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对写作没有足够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道考试题,这样的认识是狭隘的。其实,作文是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写好作文会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说的话生动形象、条理清晰。好的作文,其实是作者与自我的沟通、与他人沟通的心灵展现。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

(1)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给他们写作动力。很多学生对写作文缺少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看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要多多鼓励。其实,作文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积累、学习和体会,就定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2)在语文教学中精心传授写作知识。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要重视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实,作文教学要贯穿在每一堂课中,通过具体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比如,在讲《散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文章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这是记叙文的三要素。开门见山的写法简洁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的景物描写,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展现了给人希望的活力。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后写作文时,也要学着适当运用景物描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

(3)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与写作灵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想让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就要从生活中取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和体会,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那些让心灵为之震撼的瞬间,并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准确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4)多读,多写,多积累。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脑中空空荡荡的,没有话可说,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课下也要多读,要让学生养成摘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的习惯,从而拓展知识面。积累多了,学生慢慢就学会表达了。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每学期阅读一定篇目的中外名著,学生若认真阅读,就会增长许多课外知识。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从脑中直接调取需要的素材,并且会灵活运用。

(5)加强作文指导,重视作文的修改。要想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作文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利用好每周的作文课,课上要专门讲解写作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文章怎样选材、怎样布局、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以及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等,都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学生只有把这些知识理解掌握了,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另外,要重视作文的修改。修改是一个深入理解、掌握、提高的过程,在一遍一遍修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6)要让学生进行仿写。一些经典文章,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会把知识点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还能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比如,在学完《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斑羚飞渡》等课文后,要让学生进行仿写。借助仿写,学生对类似文章有了一个深入理解并升华的过程,从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多总结写作教学经验,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要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次心灵触动,并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只要学生多读多练,勤于思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张耀晨(1982-),男,甘肃通渭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中高年级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97-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可是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作文指导课多半都起不到实际指导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写作文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我一般运用先说后写的写作指导方法,即个别学生说,其他同学倾听并帮修改语句,如:还可以用哪些形容词或者哪些修辞手法等使句子更加通顺、优美。这样,学生真情投入,作文热情高,写作兴趣自然提高。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如:一字开花编童话、猜谜语比赛、词语接龙比赛、科学小试验等。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当活动一结束,立即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活动的经过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动笔写下这些活动的场面、欢乐气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动、动作神情和景物描写。每次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后,坚持让学生先说后写,学生们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写出的作文也精彩。

二、重视观察,指导学生会作文

1.准备。在作文之前,老师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观察景物,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

2.展示。老师先出示校园相片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注意强调景物的形状、颜色,同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并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描述。

3.参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四人一组)介绍景物。

4.总结。老师根据学生观察和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补充,引导习作。

这样的观察活动简便易行,形象直观,解决了描写和说明中空洞、无序的缺点,学生在听、说、看、想、写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

三、灵活训练,启发学生巧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命题,讲述写作方法,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写就行,甚至有些老师在指导时规定每一段写什么内容,用哪些词语。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就应该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活动作文在课堂上把学生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让他们人人动手、动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勤作文

1.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1.1任何一种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的推动力。而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现象进行情感培养,让学生放松精神,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上好中高年级开设的各科课程,让学生走出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模式,去接触大自然,去了解社会,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学习作文。也让作文回归原来的本质功能。让学生在真是的生活中去进行作文,从而,培养出学生的作文兴趣。

1.2人认为,教师对学生少用命题作文,因为,不合理的命题作文,定式作文,模式作文,都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他们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感知,材料写出最理想的文章,这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实际见闻的良好习惯

2.1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没有素材,这是导致学生写虚假作文、拼凑作文和背作文等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小学生而言,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其实,农村的小学生有很多生活材料。如:常见自然山水,对亲朋好友,同学、老师的深刻印象,在生活中的见闻等都是作文的好素材。这些素材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为作文时做材料。

2.2在日常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去领略大自然的景和物,去采集生活中的传奇故事……这样做,就会解脱在教室里上作文课的单一模式。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作指导的方法,学生就可以找到春天的特征。如:我们走在路上,发现小草变绿了;我们走在河边,看见河水变清了;我们来到山岗,山上的桃花红得像火,李花白得像雪;我们来到田间地里,叔叔阿姨们正在忙着翻田松地,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又如:高年级学生写见闻,因为农村的学生见到的人和事较少,所以,可以带领他们去赶集或有意识的布置学生去观察赶集的场面,并且把观察到的和听到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再来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这样,就写成了见闻。这些问题,只要我们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一定会有妥善的办法解决。

第5篇

一、要勤于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的桥梁。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认真观察,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树叶落,蚂蚁怎样搬运食物,小蝌蚪又是怎样丢了尾巴,晚餐上你听到了什么议论,你住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这些看起来极平常的小事,到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极其有用的材料。实践证明,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以观察为前提的,观察会使人们眼界开阔,增长见识,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感知活动。所谓观察目的,就是我们要取得的观察结果,达到的观察意境。我们在观察一具体事物之前,可以先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列举一个详细提纲,对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个物的构造用途,一个人的经历特征,一处景物的位置、形态等方面,设计一些需要了解清楚的问题:在观察中哪些需要动口问,哪些需要仔细看,哪些需要动手摸,哪些需要亲自尝,都要有具体的设想。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们再迈开双脚走到现实生活中去,做一番严肃认真的观察,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可喜的。

三、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事物的性质、存在状态和活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而在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作文时才能具体、真切地把所描写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才能感染读者。如春天来了,大地上到处鲜花盛开,呈现一派绚丽的景象,但只是笼统的概括。可具体为:公园里春暖花开是什么景象?街头、小巷春花盛开是怎样别有情趣?庭院、校园春花开放又是怎样生机盎然?每一个景、每一处的春意有什么浓淡之分?只有亲临不同的场所,做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得到具体的印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再如,在同学、伙伴中总有一些人爱读课外书,这些人的知识是较丰富的,但只是总体的印象。具体每个人爱读哪些书,用什么方式读,在什么时间读,取得了哪些读书的经验,积累了哪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新的读书计划等,只有对这些做具体、深入的了解,才能具体地掌握情况,从而人物的形象描写才会鲜明、有特色。

只有深入、细致地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在写作文时才能准确、形象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如课文《金色的鱼钩》在描写老班长外貌时,不但注意抓住了他的特征,而且注意了在不同的时候,老班长外貌特征的变化。在刚进入草地时,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指导员就把三个有病的小战士托付给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他为了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一路上历尽艰辛,为了找吃的,想尽办法,为了节省吃的,他吃三个小战士吃剩下的鱼骨头,三个小战士感动得吃不下东西,老班长焦急了,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在接近草地边缘的时候,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他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文中这几处对老班长不同的外貌特征的描写,表现出这位老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三位小战士能活着走出草地,献出了全部的身心,这说明老班长有着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由此看来,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描写,不但可以把人物形象逼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可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以多种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1.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布置的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进行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可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写景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遍,从中找出写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任何体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使容易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3.提纲训练法

第6篇

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常常是唉声叹气,怨气不断。学生绞尽脑汁,拼命往外"挤"作文、"凑"作文。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怎能写出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普遍不重视作文。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些学生从不重视作文,不写作文,即使写作文也是应付差事。

1.2 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提起写作文学生就害怕,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作文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1.3 学生缺乏写作方法、技巧、写作素材。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戈壁滩。

2.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上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名著、佳作欣赏, 培养写作兴趣;结合课外活动,诱发写作兴趣;联系生活,触发写作兴趣;多肯定,少批评,激发写作兴趣。

2.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实践证明,无论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内容材料都来自观察。而中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不外乎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2.3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首先,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阅读中外名著,优秀作文,杂志等等。

2.4 引导学生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厚积薄发。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剪贴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单元,就指导学生摘抄描写自然景物的片段。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的单元,那就指导学生摘抄写人记事类的片段。摘抄不能只停留在"抄"的阶段,还要"赏"。针对摘抄到的文章的语句,要求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此外学生还要结成摘抄小组,互通有无。总之利用摘抄本进行积累时,对精彩内容进行分类、归纳、赏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提炼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在作文时所应用的语言。这样常年累月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摘抄资料,在每周的写作课时,总有同学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为自己的文章增砖添瓦。

2.5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2.6 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书写真情。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高兴、兴奋、忧郁、感伤会时时涌在心头。这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日记体、访谈录、书信体、也可以写小说、散文、诗歌等,要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倾诉心中的感受。在文中一定要使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要把成长的感悟深刻地揭示出来。平时可以鼓励学生从日记、短评、随笔这些较为随意性的文体入手,随时写出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量少作硬性、统一性要求,由此慢慢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7 写作前精构框架,理清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对文章篇章框架进行设计和规划,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讲授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7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 3-4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中有这么几点: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但在习作课上,却总有一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他们在么皱着眉头觉得无话可写,要么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愿意写作文,写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习作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喜欢习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怵、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喜欢写,自觉愿意地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这便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愉悦、自我锻炼的机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二、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写

通过激发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但一提起笔,却又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材料的积累。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范例。

(一)在游戏中写作

爱玩是孩子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平常的事了,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玩起了:“画鼻子”的游戏:一个同学被蒙起了眼睛,摸摸索索地走到了讲台上,拿着一只红粉笔,试试探探地将鼻子画在了猫的眼睛上,台下的同学笑成了一团,台上的同学还莫名其妙,等到别人给他摘下蒙着眼睛的布来,他自己一看,也笑得直不起腰来;等到台下另一个同学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满以为自己会将鼻子画得恰到好处,可还没等他画完,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接下来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都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节课后,学生交卷,都写得那么具体、生动、情景交融,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这样的作文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在阅读中写作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不仅要加强语文课上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把读书、思考、练笔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习作的材料,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如读了《颐和园》一课,请学生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来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读了《和时间赛跑》,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你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如果你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在生活中写作

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今天上课没认真听讲,在干什么了,老师怎样批评你的?你听了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片美丽的落叶,细细地观察一下它的形状、颜色,从它斑驳的颜色感受它经历的风风雨雨,轻轻的将它夹进课本,悄悄地珍藏;和同学的一次闹别扭,自然课上做的一个实验,春天校园里绿绿的小草,开放的一朵小花;窗外的电闪雷鸣,黄昏时的满天霞晚霞;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家庭中的一次聚会……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我们留意生活,真心去感受生活,习作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成为你最好的伙伴,让你进一步体会生活的滋味,丰富你敏感的心灵。

第8篇

作文教学是中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怎样利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上好作文指导课呢?我进行了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在“定向诱导”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没有写作兴趣,就谈不上写出什么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一般上作文课时,我就会在“定向诱导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指导习作训练《自我介绍》时,我就用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你希望别人了解你吗?希望别人知道你的兴趣和特长吗?那么就请你拿起笔来,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先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读书?上几年级?然后重点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特点写出来,读给同学听,如果都说很像你,这次习作就成功了。”

2. 在“自学探究” 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作文“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教师只在学生不懂或有困难的地方帮助解释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一件关于诚信的事情》时,就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做事情时,有没有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自己是怎样克服困难、信守诺言的呢?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别人的事情的情况呢?或者贸然答应了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做到呢?回想过后,再让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的事情来写。

其次,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时,就让学生先把握住写景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突出重点。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恰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真实记录下来,哪怕是错的也要如实记录。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文《调查中的一件事》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上街调查错别字的情况,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哪些字写错了,怎么发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让学生把调查的过程真实的写下来。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3. 在“讨论解疑”环节让学生拓展思路 “讨论解疑”环节是作文指导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3.1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话题,多方求问就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比如:围绕题目《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是怎样赚钱”;“谁在用钱”、“他又是怎样用钱”;“钱的作用有多大”、“钱是不是万能”;“学生在花钱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未来的世界里钱还会不会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读题目,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颖。

3.2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事中抽取出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丰富学生作文的选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提炼出中心。这对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开拓学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4. 在“反馈总结”环节评价交流 作文稿子打出来了,学生写的怎么样呢?在“反馈总结”环节就要让学生及时交流,让部分学生当堂来念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评价,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不足之处让其改正。如在写完《我和书的故事》时,让学生交流,其中一名同学写的内容是介绍一本看过的书,书里有什么内容,自己怎么看的,看了之后有什么收获。同学们听了以后,都觉得他写跑题了,应该写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介绍书的内容。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这位同学修改了自己的作文,改成了写自己为了买一本心爱的书,去姑妈汉堡店里打工的事情。又如在写完《_______的自述》时,一位同学念自己的作文,同学们发现他不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与题目“自述”不相符合,同学们给他指出了问题所在,并且教给他修改的方法,最后这位同学明白了自己作文的毛病,进行了修改。

总之,利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上作文指导课,目标更明确,步骤更清晰,能更轻松的指导学生写出满意的作文来。

第9篇

人们观物赏景,置身事件之中甚至旁观事件时,都不可能是无动于衷的,常会产生某种触动,产生某种微妙的感觉。那些感觉有时转瞬即逝,容易被人忽略掉,但却是个人对事物最真实、最个性化的体验,是很宝贵的。就算每个人的经历相似,所见所闻相似,但内心反应获得的体验却会是不同的。写作文时,在客观地记述、描写的同时,有意识地延伸一下自己某方面的感觉,有时哪怕只延伸一点点,也会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宗璞的美文《紫藤萝瀑布》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客观记述所见所闻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延伸自己的所感所思,文章因此显得更灵动,更深刻,更慰藉人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纪实,是写眼所见;第二句话主要写景物在自己内心引起的触动,是写心所感。那藤萝,当然不会流动,不会欢笑,不会“不停地生长”,这些都是景物给作者留下的感觉。那紫藤萝瀑布很长,又是从高处垂下,像流泻而下,因而给人以“流动”感;那紫藤花开得绚烂生动,挤挤挨挨,因而给人的印象是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觉和印象,化静为动,鲜明地突出了紫藤萝瀑布万花闪耀、万花攒动的华丽场面,突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第一句是写景物的形态的话,第二句就是写景物的神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第二句,没有那感觉的延伸,描写的效果就会大为逊色。

下面这个例子,更能说明延伸感觉对提升文章品质的重要性。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写门外紫藤萝开花的样子,最后“好像在试探什么”几个字则是写作者的感觉了。这句话大部分内容是写实,最后那么一点点内容“顺手”延伸了一下自己的感觉,这一延伸使句子光彩顿生。紫藤萝花开得零星,在作者看来是开得小心,似乎那紫藤有所顾忌不敢自由地开花一样,感觉“好像在试探什么”,一下子把那株紫藤写活了,似乎有了灵性。你看,作者只延伸了那么一点点感觉,却是点石成金,句子的内蕴丰富了,令人回味。另外,句子中“伶仃”这个词,实际上也是写自己内心的某种感觉,很好地呈现出了那株紫藤萝花穗稀疏的冷清之态。

以上两例都是作者写景时延伸自己的感觉。其实在叙事的过程中,也可适当地延伸自己的感觉。下面是中学生作文中的一段话:

法语老师是个刚刚从上外毕业,现在在里昂读研究生的女孩。她的打扮也近乎学生,Lee的牛仔裤加ELLE的上衣,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她的一段开场白让我,还有那些同学惊讶,一大串优雅的法语从她嘴里蹦出来,高贵得让人窒息。

这段话的最后,“高贵得让人窒息”几个字,写了作者听老师讲法语时的“感觉”,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听法语老师讲优雅的法语时,内心产生的震撼和敬佩,写出了自己某种独特的体验,使表达显得更加个性化。

第10篇

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可能认为作文不太好写,特别是写景作文,不知道怎样去描写才能更生动,下面重庆一对一家教小编就为你介绍几种小学写景作文技巧,供大家参考。

1、方位顺序。写景作文要有方位的条理性,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以上方法就是我们重庆博嵘教育网为你介绍的,不妨下次再写作文的时候,应用到你的作文当中,我们相信你的作文一定能够得高分,赶快行动起来,加油吧!

怎样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学习必须去培养他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考生去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接下来由博嵘教育专家给我们讲解一下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孩子学习。

一、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二、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三、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空闲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四、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五、引导

第11篇

师:生活里有很多我们在作文中能用的素材,只是我们在平时没注意到这些,写作文要用时就想不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一直要求大家写日记的原因:通过写日记记录下我们平时经历的点滴小事以加深印象,记在脑子里,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头脑一片空白,没有素材,没东西可写了。如,小学时我们老师常让我们写人物作文,比如“我的妈妈”,我们写时能记得妈妈的样子,却不知道怎样描写,所以写出的作文总是泛泛的,空洞的,一点也不生动。如果我们平时注意生活中妈妈的一言一行,写时就能如鱼得水,写出的文章也会形象生动,给人以真实感。

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留心自己的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生:我觉得首先是:观察要全面、细致。

生:全面是指对事物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观察,细致是指对事物细节的观察。

生:如观察画面要有主体、有背景,观察景物要有物、有人,有景有情。

生:要细致观察,如果观察动物,要观察外形(头、眼、四肢、皮毛等)、习性(喜欢吃什么、在什么地方活动、生长过程的特点等)、动作(怎样走、爬、飞、跳、跑等)、声音(大小、长短、高低、强弱等)以及有什么本领。

师:对于植物,我希望你们观察形状、颜色、姿态、特性以及在不同气候、不同时间里的变化等。对于写人的文章,我希望你们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及所做的事情。

记得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

生:生活真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生:要从生活课堂里有效地汲取生动活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师:要激发自己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见别人之所未见,闻别人之所未闻,获得“发现”的欢乐。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生: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师: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咱们下次再说。

【微博】

峨嵋山竹叶青: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文章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第12篇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顶上千言万语,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场景更加真实也更具有表现力。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个种表情、一个特征用特写的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景”。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等的描写之中。

一、细致的观察感悟是获取学生写作素材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事物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生活实感,这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在作文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联结。

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和调查,让学生明确观察或调查的意义,从思想上启发学生,使学生把所接触的事物同他们的思想感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观察过程中,还要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且可用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季节的特征。有一次我把乡土民俗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生动的习作。有一学生是这样描写结婚场景中的“闹茶”的:贡川婚茶中最热闹的当属“闹茶”。通过闹茶以求“人发大财,茶发新芽”。由新人双双抬一茶盘向客人献茶,按民俗,茶令要由喝茶人说一句,新娘和新郎学一句,茶令不雅而荤,但解释出妙趣横生,于是新娘羞得满脸通红,众人哄笑。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学生能从形色味等方面细致观察,能用准确的语句生动表达。

其次要与教材紧密联结。为了使阅读成为写作的基础,有必要对全部的阅读材料做研究,统计出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确定采用什么方法,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例如我对九年级上的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故乡》《智取生辰纲》《孤独之旅》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一些细节,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特别是《孤独之旅》中暴风雨的描写,紧紧抓住乌云的颜色变化,风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的叔叔于勒》可以体会对人物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人物的性格。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是表现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细节描写的词汇、句子,这是学生的写作材料。

1.对词汇进行分类。在平时教学中,常常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操练,能把典型的细节描绘得形象些。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词语描写人物性格特点?不同性格的人用什么样的词语恰当?写几个描写人物动作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语言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神态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语言特点的词语,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对平时所积累的词语进行恰当分类。对环境的描写,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写夜晚的黑可以用哪些词?写月亮的形状可以用哪些词语?写月亮的光可以用哪些词?写花草的形状、颜色可以用哪些词?等等。

2.积累一些好句。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将自己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作简单点评,还可以对优美的对句子进行仿造,每周要检查一次。通过反复训练,积累的好语句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练笔。如设计这样一道题:“我忘记和妈妈说今晚会晚些回家了,我飞快地向家奔去。不禁加快了脚步。”在练笔时部分,学生都能生动地描写出来当时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透过树枝与树枝间的缝隙向家里的窗口望去,啊,一个人影!那是妈妈!妈妈伸长了脖子,向我回家的路上眺望着,随即又向我平时不常走的小巷子张望了几眼。”我不禁心头一热,这写得多好啊。

三、学会巧妙运用修辞是增强作品内容生动性的有效方法

修辞运用得好,表达内容会更加准确,也更加生动形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同的修辞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比喻起生动形象的作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等等。因此,要让学生准确运用修辞。例如写人的眼睛常可以用哪些修辞?有学生这样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炮膛一样铮铮发亮”。写人的高大可以用哪些修辞?有学生这样写“一副高大的身材。如炮座一般结实,健壮”。写环境的乱可以用哪些修辞?等等。经常操练,学生就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

四、学会准确的捕捉细节,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细节

叶圣陶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生动的细节呢?(1)可以同中找异。如与众不同的肖像、语言、动作、服装、表情、打扮、音调、姿态、风度与身材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2)可以面上找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见景生情”、“睹物思人”,因此,在写作中就要精心选取具有不同色彩的景物,用以衬托不同人物的内心情绪。如鲁迅的《故乡》中开头的那段环境描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它写出景物的荒凉,也渲染了“我”的忧郁、悲哀的心绪,使情和景交融起来。(3)可以小中找大。如描写人物居住的环境,可以间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室内的物品的摆设,往往可以反映出它的主人的阶级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等。要学会从简单的摆设及朴实话语中捕捉具有深刻意义、富有哲理的言行。

总之在进作文写作指导时要教会学生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写出的作文才会生动才会感人。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